長治百合系列(3)Lubula: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58 歲的Ina─Lubula,20歲嫁給丈夫之後,就跟著丈夫一起外出打拚,當了20年的林班工人,孩子留在佳暮請婆婆帶,每個月回家一次,Lubula 說,「每次回到山上就會買東西回去,看看婆婆、孩子,也會把家裡的錢繳一繳(電話費等)。」努力的工作維持部落的家庭生活。

八八風災時,Lubula看著自己的房子地基遭受破壞,最後由專家口中得知居住地不安全的結果,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搬進永久屋,而她與丈夫原先在 山上有兩棟水泥住宅,也蓋了一棟石板屋,那是她用與丈夫辛苦20年的青春所累積的積蓄蓋出來的房子,從判定不安全的那一天起,家,就離她愈來愈遠。

雖然有八八臨工

4月份開始,Lubula成了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的八八臨工的一員,一周工作五天,賺取每個月一萬七千塊的薪資,她說:「還有很多人也希望可以做這個工作,但是年紀太大了,不行。」

Lubula的丈夫今年72歲,卻因為八八臨工只雇用65歲以下的居民,因而無法得到工作機會,這樣的情形在園區內所在多有,對年紀稍長的長者而言,沒有這份工作的意涵,並不只是少了一份收入。

過去在山上,村民們習慣自己耕種作物,以Lubula Ina為例,她在山上還有兩甲的耕地,每年一月開始,從小米、地瓜、芋頭、紅肉李、愛玉,各種作物的耕作時間讓大家的生活更充實,也是自給自足的來源,這 樣的勞動,不僅只是經濟來源,更是老人家們「運動」的項目之一,到了山下,少了農耕活動,生活突然失去重心,造成老人家們「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Lubula說,八八臨工的工作將在十月底結束,她知道這份工作不可能是永久,也清楚必須自己尋找出路,但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她擔憂地說:「我也擔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晚上自己做的….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從岡山帶回來的二手電視櫃,上 頭還擺著兩尊洋娃娃,洋娃娃身上的禮服,是Lubula一針針勾織的,她說:「那時候我在南投工作,遊客到我們的工寮看到,還請我去埔里酒廠、信義鄉教他 們怎麼做。」

990910-480
這兩套禮服,Ina說,她是用在南投工作時的下班時間做的,記不得花了多少時間才完成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Ina的家裡在最近添了擺放冷飲的冰箱,那是她住在里港的小叔特別帶回來的,這幾天,才開始在部落園區內做起了小生意,問她:「生意好嗎?」

Lubula笑著說:「才剛開始,還不知道啦!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Ina
下午兩點,Ina準備工作

從山上到山下,Lubula說:「住在山上,心裡比較舒服,在這裡有時候會心情不好。」入住一個月,Lubula依然懷念山上的生活,但她更感謝部落的族人和親友,因為大家的互相扶持,讓她覺得不寂寞。

Lubula說:「我有親戚來的時候,都會帶東西來給我們,我們就會跟部落的人一起吃,等到他們也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也會和我們一起分享。」

Ina說,這些都是她自己做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我,「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充滿分享精神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記者,「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族耆老的叮嚀:masyaraparapale

魯凱族語masyaraparapale(漢音「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山探望族人的旅程,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文化教給後代子子孫孫。

前言:

去年霧台鄉遇上八八風災,影響範圍極大。霧台鄉總共有六個村,有的部落集體遷村,有的部落得在汛期來臨時暫居山下的避難屋或安置中心,目前只剩下霧台部落的生活區域是較安全的,而也使的霧台部落的魯凱族人較幸運的免遭離家之痛。

風災的迫害使得好茶部落遭遇土石流滅村的災害,吉露部落更面臨土石不斷崩落的問題也面臨必須遷村的命運,阿禮與加暮部落部分危險區域的族人也都紛紛下山。而沒遷入永久屋也是危險區域的大武部落的族人目前也都暫時寄居在山下的避難屋。

霧台部落的族人得知山下安置所的族人在八月就已入住長治部落百合園區,於是也共同邀約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假日下山探望剛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生活是否安好?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masyaraparapale」,漢音唸成「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 山探望山下族人的旅程,部落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91-450.jpg
現年高齡85歲的巴母秋與93歲的巴利志夫婦,與部落族人一起下山探望山下的朋友。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而災後的霧台部落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改變?往常就極為平靜的原住民部落,在八八風災之後,更顯的人煙稀少。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往常這裡的客人非常頻繁,但是災後平常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image002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image003
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後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等不及的擁抱

上個星期日(8月29日),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上完教會後的時間,共同邀約部落裡的族人下山探望山下入住永久屋的族人。從霧台部落開往常至部落百合園區約1小時半的路程,好不容易見到許久不見的朋友,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下山探望自己的族人時,部落的耆老也對山下的族人表示,雖然山下這個「家」(永久屋),讓族人的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畢竟不是魯凱族人真正的家,這裡沒有原來部落的樣子。

部落耆老也語重心長的表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家鄉,但是我們的文化還是很重要,不要因為在平地的生活而忘了在山上最簡單、最單純的生活方式,該幫忙的就要互相幫忙,不要到平地生活就忘了魯凱族人的生活態度。」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瑪夏日拉巴拉巴勒」,「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部落耆老在這趟下山探望山下族人 的旅程,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斷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5
下山探望入住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族人。耆老也一再提醒大家勿忘文化傳承。

image007

image011
等不及的擁抱。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image001
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達來部落是屏東災區部落中,除魯凱族的好茶村以外,另外一個還保有舊部落石板屋聚落群的原住民部落。八八風災後,除坍方嚴重之伊拉段達來部落排灣族居民申請永久屋入住於長治分台百合部落園區之外,達來部落的其他族人共同商討,幾乎都仍繼續維持在原地重建。即使沒有遇到風災,原鄉發展一直是原鄉部落面對時代發展不斷面對的課題。風災的影響讓部落面對未來原鄉發展更多了一件需要學習的環境應變課題。八八風災之後對於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image006
舊達來部落石板屋。

風災過後的新、舊部落

新達來村的部落議長王和家表示,之前部落頭目曾說過,達來部落總共搬了5次,最後一次就是目前所在的新達來部落,這裡的排灣族人也稱自己是達瓦達旺部落部落。

他說,舊達來遷村到現在的位置將近20多年,這個部落人口數總共有370-380戶,是三地門鄉10個部落中最小的部落。

部落裡主要的行政機關有派出所、衛生所、學校,學校是屬三地門國小分班-達來分校,在88風災之後學校和教室不能使用了,現在學生到三地門國小校本部去上課。

部落議長也表示,雖然目前大部分部落的人都搬去新達來居住,但是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7
部落議長表示,目前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8
舊達來部落的農田。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而在通往舊達來吊橋過程的路段,目前就已有三處坍方,目前已再做施工救補工程。但過了舊達來吊橋後,雖沒有對面舊部落寬大的水泥路面,但明顯的環境對比,卻可看見從舊達來吊橋到舊達來部落之路段,沒有任何一處坍方路段。

現代工程的快速與便利,讓後續遷村的原住民部落過於仰賴現代工程的急就章設施,形成縫縫補補的部落風貌。

image004
風災過後的舊達來部落道路系統依然完好如初。

image009image003
(上左)舊達來吊橋往新達來方向的坍塌施工路段。(上右)通往舊達來部落,舊達來吊橋前的坍方路段。

image001
(上)八八風災之後,新達來部落到處可見龜裂坍塌的不良現代工程設計。(下)舊達來部落受到損傷較小。
image002

未來的生態旅遊計畫

新達來村在風災一年過後,將如何繼續推動部落的未來?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的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三地門鄉正在著手協助災區部落德文及達來部落災區原地重建的計畫。

他表示,在去年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就已經開始著手運作達來部落生態旅遊基礎調查,目前也密集的與達來部落的族人共同討論下一階段的生態旅遊計畫。

而達來發展協會總幹事陳美蘭也表示,因為透過陳美惠老師的協助,在很多資源的運用上非常的方便,也協助部落不讓資源重複浪費的情況下,將所有資源恰到好處的運用在刀口上。

社區造員莊爵瑋也表示,一開始要去談部落的發展,的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溝通,才有辦法將計劃的推行慢慢帶入部落。他也表示,在與部落以及屏東科技大學三方面的合作過程中,一步一步的與族人溝通討論,的確也有助於部落的人對未來計畫的想像。

農村再生與部落?

根據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達來部落正在進行的計畫,除了生態旅遊計畫之外,也有來自原民會的重點部落計畫,以及勞委會、林務局相關的補助計畫正在一起協助災後的達來村延續部落發展的可能性。

但他也說到,因為計劃的關係,才間接將部落族人討論的氣氛凝聚再一起,一切都才剛起步,但三地門鄉公所召開相關的農村再生計畫又會帶給決定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什麼樣的發展契機?對於八八風災之後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觀光局「真情巴士」推災區觀光,振興誰的產業?

交通部觀光局為了振興災區觀光產業,大鵬灣風景管裡處規劃的全國第一條「真情巴士關懷之旅」路線,8月8日已正式啟航,來到全力拼觀光的東港、林邊、佳冬等鄉鎮展開關懷巡禮,但災區準備好了嗎?

佳冬、林邊與東港等鄉鎮的農漁、觀光產業去年雖受莫拉克颱風重創,歷經一年的重建,大都已恢復舊觀,但因不少人仍存有災區的疑慮,以致裹足不前。交通部觀光局為了振興災區觀光產業,在全國5個縣市規劃6條真情巴士關懷旅遊路線,大鵬灣風景管裡處規劃的全國第一條「真情巴士關懷之旅」路線,8月8日已正式啟航,來到全力拼觀光的東港、林邊、佳冬等鄉鎮展開關懷巡禮,但災區準備好了嗎?

P06
佳冬居民周金明在屋頂立了一塊水泥石碑「八八水災紀念碑」記載八八水災的高度,3米60 ,成為觀光熱門景點。

災區觀光 世人記起教訓也看見生命的韌性

隨著真情巴士,來到去年風災遺址,佳冬鄉海埔部落水淹深達3.6公尺,林邊鄉市區泥土淤積逾一公尺,也令許多第一次到訪災區的民眾為之震懾,對照如今復甦的景象,更欽佩災區鄉親堅毅不拔的重建勇氣。

佳冬鄉燄塭村(海埔)居民周金明,原本只是單純找樂子,在自家牆上劃記著每次淹水的紀錄,然而經過媒體曝光後,便成為著名的景點「淹水牆」。而八八 風災的淹水高度達三米六,超過了淹水牆的高度,周金明發揮巧思,在屋頂上砌起水泥石碑,將八八水災淹水的高度飆記載上面,並稱它為「八八水災紀念碑」。

周金明的「作品」不僅如此,當別人都成他們是「水鄉澤國」時,他卻掛起大大的牌子「水鄉之戀」,他說,這樣比較溫馨。連山上沖下來的漂流木,周金明 也要kuso它一下,在漂流木身上噴「我從山中來」等字樣。周金明表示,他是「苦中作樂」,這是他面對生命時所選擇的態度,看似遊戲人間的訕笑,卻是一股 走過困難的堅強,將災難化為幽默,也為每次的淹水留下讓世人難忘的記號。

參加真情巴士的蔡小姐,災後第一次來到災區,除了災民的精神令他印象身可外,另外就是「八八水災救了一座小山」,她說:「大鵬灣BOT 案,原本在枋寮以南的地方買下一座小山,準備用要來填海造陸,現在莫拉克風災帶來這麼多現成的砂石,政府也決議就用這裡的沙土來填土,莫拉克雖然造成很多 災害,但無形中也救了一座小山。」

P04
周金明先生解說「淹水牆」。
P05

振興災區觀光產業!?行銷災區?消費災區?

為了振興災區觀光產業,交通部觀光局推出的「真情巴士關懷之旅」。根據鵬管處的統計,到8月底為止,共有36車次1240民眾參加,而9月份之後也 預約3277人。為了提昇人氣,鵬管處除了舉辦抽獎外,持摸彩券存根,購買大鵬灣國際開發公司所發行的票券可享優惠措施。讓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行銷災區 還是消費災區?

但對於災區實質上能振興多少呢?淹水牆的主人周金明說:「鄉下平時比較沒有生意,而他們(真情巴士)停留的時間也有限!不過大家可以一起來關心淹水的事情。」

燄塭村居民楊先生表示,過去這裡就是漁村,從來就不是觀光地區,所以村民面對觀光客一批一批的進來,反應沒這麼快。也沒有東西可以賣,頂多賣賣涼水而已,而且什麼時間都不知道。

林邊海產餐廳業者則說,災後林邊確實蕭條很多,能透過這樣(真情巴士)的活動把遊客在找回來,對災區是有幫助,但是如果能有更完善的遊程規劃及配套措施,可以有更多的人來玩,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受惠,那才比較有意義。

從災民的反應看來,對於災區觀光的活動多表示認同,也歡迎更多的外地遊客一起來關心家鄉的事情。但對於能否振興災區觀光產業,則表示期待,也冀望規劃單位及社區可以有一套周延的措施,可以實質地帶動地方產業的復甦。

P01 P11
(上)塭豐抽水站前的堤防上,解說志工向遊客講解當時的災況。

P02P03
燄塭村萬壽宮前,解說志工描述當時淹水的高度。 面對一批一批進來的遊客,在地居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災難的當時。

附註:

鵬管處真情巴士活動期間自99年8月8日至11月8日,報名專線:08-8338100分機168,網路預約報名(http://www.dbnsa.gov.tw),高高屏地區30人以上團體報名,可到府接送,參加者除可獲得1份小贈品外,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每梯次5個獎項,機會獲得農漁特產),歡迎各界共襄盛舉。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桃源的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親愛的朋友: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這樣的訊息:連續幾天的豪大雨造成荖濃溪河水暴漲,桃源鄉聯外道路落石阻道,橋樑岌岌可危。這樣的消息在去年八八災後,今年五六月汛期開始後,常常傳來。

然而主流媒體上卻幾乎已經不見八八災後的後續報導,很多台北的朋友也說:「不是都已經蓋永久屋了嗎?」。但真實的情況是各個重建區仍面臨著狀況不一 的危難:迄今仍有部落住在營區;而堅持返鄉重建的村落,正面臨雨季聯外交通與汛期緊急避難措施不足的考驗;至於進駐永久屋的朋友,工作、生計與原有社群網 絡的崩離與重建,則是後續的挑戰。

因此,八八災後重建不是過去式,也非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需要大家持續的關心與支持!

八八災後,在浩然基金會的支持與台灣農村陣線的輔導下,桃源鄉勤和村與高中村的農友嘗試發展梅子加工,努力在災後重新站起來,並將逐步學習梅園草生栽培管理,希冀透過產業轉型與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的調整,開創一條能兼顧生計與環境照顧的新出路(學習過程請點選這裡)。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由於梅子成熟不等人,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堅持學會、做好的心,讓大家撐了下來,「今年我們一定要一步步做,好好學!」是勤和村班長小Savi姐常掛在嘴上,大家相互打氣的話語;您的支持,則將成為大家持續前進的最大鼓舞與動力!

990904sjojuimage-450.jpg

「桃源香梅」選用無毒青梅、精心手作而成,完全沒有添加人工香料與防腐劑,真誠地展現梅子「酸、甘、甜」的多層次風味,是您可以放心享用的安心好梅。

誠摯期盼您透過購買的力量,支持桃源香梅農友自立前行、與自然合好的努力!

品名 產品介紹 單價
活漾梅精 五分熟青梅,熬煮梅精好選擇。將青梅去籽、榨出梅汁後,再以陶鍋慢火熬煮48小時完成。無人工添加物、富含有機酸,是顧鈣、排毒,調整體質的聖品。 650元/瓶50ml
功夫脆梅 六分熟手採梅,最適合醃製脆梅。手採的青梅要先用小木杵在梅果上輕敲出裂縫,接著以粗鹽搓揉去青、清水漂洗去澀,再放入糖水浸漬,期間置換糖水三輪以上,用心呵護,得來甘酸甜好滋味。 250元/瓶600ml
風味Q梅 八分熟青梅,做Q梅剛剛好。青梅經過二週的粗鹽醃製軟化後,接著漂洗、風乾,再以一層砂糖、一層梅子的方式擺放,封存、靜置三個月以上。晶瑩果肉的Q彈口感,來自糖漬與梅液的轉換結合。 (熟成中,請稍待)
健康梅醬 在欉黃的熟梅,做果醬最醇厚。清洗過的梅子去核後,連皮帶肉打成果泥,加入少量的水慢慢攪拌,並逐次拌入砂糖,熬煮至濃稠。飽含陽光精華的美味梅醬,請你嚐鮮。 200元/瓶230ml

「桃源香梅」所選用之青梅,經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檢驗,結果為「農藥殘留無檢出(ND)」,請安心享用!

訂購單下載請點選這裡。

延伸閱讀: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

風災後: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教育命脈?

颱風吹壞了部落,也吹走了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在上學期末來不及搶救突然被撤離的霧台國小山下臨時分校後。今年霧台國小開學面對的第一個開學的困境就是學生人數的銳減。霧台國小國幼班沙洛蘭老師擔心的表示,目前霧台國小只剩20多位學生就讀的情況,按照別的鄉鎮的例子,剩下十幾二十個學生,霧台國小就有可能會變成別人的分校。

她說,「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三地國小,搞不好有可能我們會變成三地國小的霧台分校。」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又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以下是專訪霧台國小沙若蘭老師的相關報導。

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

當時聽到自己教的小朋友問她說:「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也讓沙若蘭老師自己不能接受,頓時之間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的學生回答。

她說,「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她表示當時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一下子少了那麼多的學生。風災之前,也就是上學年幼稚班有19位學生,把這間教室塞得滿滿的,結果風災後都搬下山了。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image005

沙若蘭老師表示,「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image007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還是希望回到自己的部落。

沙若蘭也表示,自己所教的小朋友家長也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回來就讀,但是當時的路況實在太差了,那也都是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最後還是將自己的小孩送回部落就讀。

父母親的掙扎是因為若選擇回來就讀,學生變成有時候要住宿或是通勤的求學生活,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生活壓力。

也因為如此,沙老師表示,剛開始會有很自私的想法,為什麼不乾脆在山下有個完整的行政區域,所有的行政辦公,學校都在山下,但是這樣對留在山上的人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再過了一年之後,她也親自關心拜訪永久屋的族人。她表示,那個環境與部落的關係感受到非常格格不入。她說,「那裡(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環境,沒有辦法回復到部落在山上原來自己自足的生活。」在那裡要完全的改變另外一種生活型態。

她說,「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我還是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部落。」

不穩定的路況,可能要多禱告吧!

「對於路況,真的要多禱告吧!因為只要大雨,路況就不穩定,便橋就有隨時被沖走的可能。家長也擔心,如果孩子在山上生病了,結果路斷掉下不去,怎麼辦?

我們老師雖然在山上可以照顧,但畢竟我們不是醫生,無法醫治生病的小朋友。」沙老師無奈的說到大家所擔心發生的困境。

她說,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對於魯凱族小朋友驚險的上學路段,只能靠禱告保祐學生上學路途一切平安。對於危險路段而擔心自己小孩到霧台國小就讀的家長,霧台國小的老師們也能體會他們擔心的心情。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還好,當時山下有臨時校區。

以前是父母在山下工作,就將孩子帶到山下。而現在是佳暮與阿禮部落,原本是留在原鄉部落就讀率將高的部落,因為風災遷下山後,這兩個部落的學生也明顯減少。

面對現實生活的考量,沙老師也表示,「話說回來,搬下山的家長他們也很掙扎,如果把孩子丟上來念書,他們其實也很擔心。因為,路不好,照顧不到。像 以前佳暮部落的小朋友,每天有校車接送,都可以照顧的到孩子。如果小孩未來在山上住宿念書,家人一個禮拜只能見一次面,也讓住在山下的父母親心懸在那 裡。」

去年一分開,霧台國小就只剩18位學生,有5位左右的學生將學籍轉出霧台國小,有的家長想說因為下去了,就乾脆將自己的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

當時為了應變學生的環境,學校老師就馬上爭取山下位在北葉國小的臨時校區,但是有得家長認為既然已經遷下山去了,就直接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小學就讀。種種環境的改變而衍生出魯凱族人更多的教育問題。

雖然去年霧台國小有山下的臨時分校,但這學期這項教育資源也隨著無法隨機應變的教育政策隨之撤離。

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如何延續?

雖然當時也有部分家長很積極的跟部落的族人請求,不要將小朋友帶走,請求家長讓自己的小孩在部落有個完整的部落學習過程。但是面對環境的改變與生活的壓力,部分家長還是非常的掙扎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就讀。

當初學校的老師也拜託過議員、教育處。但確是因為一切太慢的緣由,而失去最後一個可以延續山下魯凱族教育環境的機會。

魯凱族人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記者將繼續做相關追蹤報導。

image003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便橋又斷了 土坂村新興社聯外道路難行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八八風災時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新興橋,也是新興部落唯一的聯外橋樑,在暴漲的溪水沖擊下整個毀損,留下的只有橋樑上有「新興橋」字樣的小塊石埤,就放在便橋旁,顯得格外諷刺。

990904dyiou002-450.jpg
警察管制交通

照片 014
原本新興橋的石埤

經過一年後新興橋依然沒有進行修復,只能用貨櫃撐起的便橋來當做臨時的道路,雖然不便族人卻早己習慣了,不過就在萊羅克颱風來時帶來的雨量,再度讓這條溪流暴漲,貨櫃抵不住流強大的水流,傾斜躺在河道上,一旁還有大石壓著,

目睹當時倒塌的情況,族人想起仍心有餘悸,族人黃金里表示,當時有人徒步回家,就己經看到貨櫃己經傾斜,所以趕緊打電話給警察單位派員來關心,沒想到警察才一到,就看到貨櫃倒塌,雖然便橋下有兩個大貨櫃,但是要走過那條便橋還真的非常危險。

照片 007
貨櫃倒塌

而到達現場的員警也表示:在他來之前其實村長就己經先行來勘查了,當時目睹貨櫃倒塌真的很危險,所以必須一直待在原地來進行管制,等待大型機具來進 行修復,還好當時倒塌時沒有人車經過,所以並沒有任何人受到傷害,另外,因為便橋的貨櫃倒塌無法通行,所以有大約60名的族人受困,而在外工作或讀書的族 人要回來時,如果一定要經過便橋必須小心通過,最好是一次一人通過,目前只能要求挖土機用土石擋住便橋的兩邊,讓車輛不要通過以策安全。

族人在相隔約20公尺的對岸等待挖土機能夠儘快修復一條便道,讓族人可以方便進出,雖然便橋勉強可以步行通過,但為了確保安全,還是希望可以有一條安全又方便的橋樑可以通行。目前挖土機正加緊趕工,預計一天後就可以通行。

照片 012
族人關心便橋

照片 021
挖土機正努力修復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養殖王國災後重建的十字路口

是否復養石班?居民表示:「大家都會怕,因為虧損這麼多了,現在如果再放養下去又怎麼樣…,實在是沒有本錢可以再經得起虧損了。現在已經拿土地去抵押了,如果再虧錢,就等於說是破產了。」

八八後一年,重災區的屏東林邊、佳冬沿海一帶,是國內重要石斑魚養殖專區。政府單位對外宣稱有近七成的漁塭復養,但居民卻表示說,只有三成,即便石斑因列ECFA早收清單而前景看好,但對於災區的養殖業者復甦而言,並無實質上的幫助。

此時,屏東縣政府也計畫將沿海打造成太陽能專區究竟是要繼續持守熟悉養殖還是成為新產業「電農」,災區的養殖業這也面臨了兩難。

990831sophi-450.jpg

災區復養僅三成 ECFA利多吃不到

台灣的石斑產業優勢,除了擁有全球最佳繁養殖技術之外,跟世界最大消費市場香港、大陸距離也最近。馬英九總統曾在多次公開場合以石斑為例表 示,ECFA簽署後,石斑業年產值能從現有30多億倍增到70億元。對此業者更是樂觀,屏東枋寮「石斑大王」戴昆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只要政府支持,年 產值上看200億元皆不成問題。

日前有媒體報導:「石斑業前景大好,業者也搶著復養。目前佳冬地區復養比例已達七五%,林邊地區也有五○%。但這兩個在八八風災受創最深的鄉,復養後仍將繼續抽取地下水,是否讓已下陷的地層,繼續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對於這樣的報導,林邊、佳冬的養殖業者相當不以為然。佳冬鄉塭豐村的魚飼料業者楊惠雲表示,現階段復養的約只有三成,而且幾乎都以午魚、富貴魚、金 鐘魚等,短期(一年內)可收成的魚種為主,至於石斑、龍膽等高級魚種則較少人放養。林邊、佳冬早在十多年前就以海水養殖為主,而復養後仍抽地下水陷地方於 萬劫不復的說法,卻讓災區的養殖業者更是蒙受不白之冤。

「龍膽石斑的成本比較高,比較沒有人放養,以前是塭仔(塭豐村)很多人在養,現在大家都沒本錢,幾乎都是拿漁塭去抵押,跟漁會借錢。」

楊惠雲進一步說明,一甲地約可貸到三百萬元左右,光是電費一個月就將近五萬元,龍膽石斑的魚苗現價也要四百萬至五百萬(因災後「魚母」流失,以致魚 苗漲價),再加上飼料也漲價(原料國智利亦受風災影響),如此一來,即便是用土地貸款,受災漁民也很難承擔這樣的復養成本,因此災後復養龍膽石斑的幾乎等 於零。

P03

楊惠雲說:「大家都會怕,因為虧損這麼多了,現在如果再放養下去又怎麼樣…,實在是沒有本錢可以再經得起虧損了。現在已經拿土地去抵押了,如果再虧錢,要拿什麼再去借錢,就等於說是破產了。」

「不要只看那個水車有在打水,就以為已經復養。有的只是『打水色』而已,裡面是沒有魚的。」,楊惠雲說復養的漁塭約有三成,並不像外界所聽聞的七成,沒有復養的原因,有的人是不想養了,也有的是沒錢再養,最大部份的是在「觀望」,觀望今年會不會又崩河岸。

「也是怕會再一次的八八水災,怕堤防又在破掉,去年破兩個洞補起來了,今年誰知道這兩個洞又會破在哪裡,水若又在衝進來,我們真的整村都要破產了。」

P01
魚塭有動作,卻不代表有收入進帳。

同樣「靠天吃飯」 新產業讓傳統漁村陷兩難

而屏東縣政府積極推動的「民間參與養水種電計畫」來協助災區重建,預估年底前能成立全國第一個「太陽光電專區」。 依縣府想法,專區內將「種電養電」,取代現有種蓮霧、養魚;地主能按月獲得地租及管理費。縣府也曾試算,一甲漁塭一年發電及管理費收入,可超過百萬元。

一甲地若養石斑,年收入可有兩百到三百萬元,比「養電」來的高。有漁民坦言「不看好」,但多數的漁民仍表示高度的意願。已經申請填表的漁民曹先生 說,養魚利潤雖高,但相對風險也高,很難說何時又會來一個天災。況且,漁村的勞動人口的年紀偏高,老漁在工作也沒幾年,倒不如把土地租給太陽能公司,自己 也可以賺個養老金。

對此疑義,屏東縣長曹啟鴻解釋,太陽能區主要針對是無養殖登記證漁民,鼓勵他們轉型,有登記證漁民,當然能繼續合法養殖。農業處長林景和也 說,ECFA對漁民來說的確是有利,但問題是關稅減讓後的利益,是否能回饋給漁民,還是只是餵飽了中間商?另外,大陸方面是否會另外找題目來刁難,例如檢 驗標準等。

屏東沿海的養殖王國,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養魚還是養電,等今年的雨季過後答案或許將比較明朗。

P02P04
抽淤泥重新養殖的過程,讓漁民膽戰心驚。

屏東縣政府提供
6月份,屏東縣政府與林邊餐廳業者舉辦龍膽石斑品嚐記者會,展現養殖業重建成果,但是否能全面恢復?(圖片/屏東縣政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目前六龜鄉寶來村的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除了須與原承租地主協調土地問題,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八八風災之後,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選擇了不同的重建之路,一部分離開原鄉,入住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一部分選擇「離災不離村」在原地重建,並爭取在部落上方的 舊部落平台建造避難屋,供汛期時暫居。還有一部分族人,則爭取六龜鄉寶來村樂樂段的土地興建永久屋,做為村民安遷之所。

爭取樂樂段的過程,也是居民們的漫長等待,除了需要縣府的同意,協調土地徵收、尋求援建單位,也都仰賴政府從中協助。

近日,樂樂段永久屋的進度開始出現轉機,但仍有問題待解決,何時動工在未定之數。今年,村民還是要靠自己先撐過一個雨季。

1
樂樂段蓋永久屋,一直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現在選定了28、29地號,是無人直接居住使用的地塊。

漫長等待,6/22獲縣長首肯

勤和村民中,選擇前往樂樂段安置的,多數是因在平台上沒有私有土地興建避難屋,或認為災後勤和村的路況、環境改變,無法再供安居,因而決定另覓土地生活。

樂樂段的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表示,大家不願意離開原鄉住進平地的永久屋,還是希望能本著「離村不離鄉」的原則就近找一塊土地。當時,鄉公所回應居民 「堪用土地」的詢問時,表示:「沒有了,只有這一塊地了。」遍尋桃源鄉,要找一塊平坦、安全、又是公有地的,最後有希望的只剩樂樂段。

不過,樂樂段雖處在桃源鄉兩村之間,其實是屬於六龜鄉寶來村範圍;雖然都是原住民保留地,但長期承租給外來的漢人、平地人種植芒果、設置加工廠、造 屋居住,承租中也有多重租讓轉手,土地使用情形較為複雜。爭取樂樂段永久屋,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要解決;是否能在樂樂段蓋永久屋,居民仍經歷了漫長等 待。

這期間,居民經歷多次專家學者前來勘查,雖然基本上都給出了「安全」的結論,但是否能做為安遷之所,始終沒有答案。直到6/22楊秋興縣長訪視桃源 鄉,也親自視察樂樂段,並在八筆待選土地中,親自指定了28、29地號共約一甲的土地,做為永久屋預定地,預計將容納有意申請的村民約三十戶。

這是縣府第一次對村民們釋出明確承諾,當時在場居民都十分開心,直說「終於放下心了。」不過,樂樂段永久屋的興建雖已由縣府定調,但時隔兩個月後,仍有許多波折。

23
永久屋預定地上有樹木繁密,同時也是當地住戶的生活休閒之處。

砍老樹蓋永久屋?住民疑慮尚待化解

樂樂段一帶長期有漢人在此租地居住,對於將在此處蓋永久屋是否影響原本住民的生活頗有疑慮。其中一位住民黃老師便表示:「縣府的作業太草率,縣長都只進來看一下就走,從來也沒有和我們住在這裡的人溝通過。」

黃老師說,自己在樂樂段租地蓋屋居住,每逢假日都會來此與親友家人共聚,已經二十年,他並在周邊植樹,有許多樹木已經生長得十分茂密。縣府的永久屋 規劃讓他非常擔心,深恐一甲多的土地要容納下三十棟房子加上公共設施,很可能需要砍伐老樹。他說:「這裡的樹都是我種的,我對這些樹很有感情,樹長得這麼 漂亮,砍掉多可惜。」他並因此投書縣府原民處,希望保留這些樹木。

對此,原民處處長谷縱表示:「縣府不可能去砍那些樹啦!會跟建築師商量,設計上盡量不要說去動到。」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也認為:「我們也是覺得那些老樹很漂亮,也有問縣府,是不是蓋房子的時候可以避開一些。」

據悉,樂樂段永久屋的土地取得已經多次協調未果,6/22縣長親自指定的28、29地塊,已是盡量選擇無人居住使用的地塊。但即使沒有人直接使用,附近的居民都在此地居住二十年以上甚至更久,許多人都擔心在此大興土木、改變環境,是否會對自己本來生活造成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太太便表示:「我們不是不願意(讓桃源鄉民在這裡蓋永久屋),但是希望不要影響我們的生活。」黃老師則認為:「說不會影響是不可能,只是希望減到最小啦!」他也特別強調,居民並非一意抵制,只是希望縣府在決定前,能充分跟真正居住其上的住戶溝通協調。

土地取得問題,縣府仍在持續與承租地主協商中。而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除了土地取得,縣府也尚在聯繫有意願的援建單位。谷縱表示,除了協調土地使用、經費來源之外,願意入住樂樂段永久屋的申請戶也已進行初步審查,「都是齊頭並進在進行。」

但無論如何,今年樂樂段居民還是要靠自己度過雨季。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在自家huma(農園)翻修工寮、增加隔間,當做是自力救濟的「汛期安 置」。他說,還是希望政府「前面的作業快一點,蓋房子的時候就慢一點。」希望興建時不要趕工,畢竟那裡是三十戶勤和村民的永久安居之處。

4
曾江清水的工寮。位置比勤和部落稍高,在沒有安遷前,這裡就是一家人暫時的汛期避難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3) 南沙魯孩子的流浪求學路

八八風災一年,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相關人員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沒有學校可以讀?」

8月30日將是全國中小學的開學日,那瑪夏鄉內的三所國小、一所國中也將在明天迎接新學期,但除了三民國中、民生國小可在舊有的校園開學外,民族國小、民權國小的學生依然必須過著暫借旗山國小、三民國中校舍的生活,對這兩所學校的學生而言,「學校什麼時候會蓋好?」已經夠讓孩童感到困惑,現在卻還必須面臨另一個問題──「想就近就讀,必須先遷戶籍。」

原先那瑪夏三村各自有一所小學,民族國小在去年八八風災中全毀,選擇居住永久屋的村民,子女也跟著父母移居山下,找尋鄰近的學校就讀;或是仍繼續在借用旗山國小教室的民族國小中就讀,山上的孩子則是分至民生國小、民權國小完成學業。

dsc09427-450.jpg

民族國小的學生在八八周年時回到廢棄的民族國小,過去的學校已毀棄,未來的學校在那裡,還不知道。

DSC09431

想讀書,必須先遷戶籍?

南沙魯的Anu,兩名子女在災後都轉到達卡努娃村內的民生國小就讀,上學期末,學校老師告訴孩子「必須把戶籍遷到達卡努娃村內」,Anu與妻子考量到民權國小距離南沙魯較近,接送孩子也較為方便,因而打算將兩個孩子都轉到瑪雅村內的民權國小上課。

上周,妻子向民權國小校方詢問轉學的相關事宜,卻得到令Anu夫妻都感到不能理解的答案:「你們戶籍遷過來了嗎?」

但是,依據教育部公佈之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中詳列協助受災學生就學安置、課業及心理輔導辦法中提到:「對於安置於親友家中之受災戶學生,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計畫內容見文末附錄)

以南沙魯的現況為例,民族國小的復建地點並非在山上,學童只能選擇就近就讀,且辦法中明訂:「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

學管科長:我親自處理

28日晚間,原住民族電視台現場直播節目「原地發聲」特別請到嘉義、高雄地區的教育處官員到場說明「山上的孩子 學校在哪裡」,Anu透過現場call-in向高雄縣政府教育處學務管理科科長楊檉楷陳情,楊檉楷回應:「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八八風災有關就學學籍的問題可能是家長跟學校的誤解,那等一下電話留給我,我禮拜一親自處理,因為應該不會這樣子。」

令人不解的是,八八風災一年,關於就學安置的相關辦法也早已公布,為何在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根本相關人員就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而沒有學校可以讀?」

Anu 的兩名子女在周一就能得到「我可以去哪裡念書?」的答案,學管科科長的明快處理方式也的確為Anu夫妻解決了問題,但倘若還有其他地區的學生也出現一樣的困境,科長能夠親自處理的案例有多少?或者我們該問,「相關的承辦人員,你們準備好了嗎?」

DSC08921
孩子們因為民族國小沒有了,所以分散到其他國小就讀,八八週年也跟著父母去凱道抗議,希望找回自己的民族國小。

附錄: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請點選閱讀。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