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太平洋的臨時別墅─嘉蘭中繼屋進住

迎接2010年的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族人己經陸續住進中繼屋裡, 由世界展望會興建的中繼屋一共有五十戶,一戶都是兩層樓建築,三十一坪大的空間,有大武山依靠又能看到太平洋,有如高級別墅區。

告别2009迎接2010年的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自從去年12月17日中繼屋正式交屋後,在新的一年年初族人己經開始陸續住進中繼屋裡, 由世界展望會發起興建的嘉蘭村中繼屋一共有五十戶,地點就在附近正興村的山坡地,有大武山依靠又能看到太平洋,有如高級別墅區。

完工的嘉蘭村中繼屋,一戶都是兩層樓建築,三十一坪大的空間,家俱和家電用品都是民間團體捐助,他們不必再添購,不過還有部份受災戶的室內裝璜還沒有完成。有些住戶趁著假日或空閒時間,趕忙進行趕工裝潢,全家大小都一起來幫忙。中繼屋室內外的佈置,有人畫上排灣族原住民圖騰,也有人掛上小米,每一戶都是原味十足。

而有些住戶己經完成裝潢的族人,就在住戶外的廣場或站或坐,聊天嘻鬧,將風災難過的心情暫時拋去,用快樂心情迎接新的住家,雖然只是暫住而己,但樂觀的原住民個性讓族人們都己經很滿足了。

img-0395-420.jpg
(上)每棟中繼屋有31坪,比政府規劃永久屋的坪數還多。
(下)族人開心的坐在廊下,享受家的感受。
IMG_0396

根據世界展望會支援志工石靖瑋表示:目前規劃的中繼屋雖然己經正式交屋,而且總共有44戶己經搬遷至中繼屋,並且還有兩位志工協助,但是中繼屋只規劃兩年的時間,時間一到,族人又要搬遷至永久屋裡,而嘉蘭村自救會與族人協調後,也希望能夠回到嘉蘭村蓋永久屋,因為那裡才是他們真正的家園,即使房屋與土地都被沖毀了,但是只要家人平安,就可以另外尋找土地重新生活。

兩年的時間裡,世界展望會主要的工作是利用展望會的資源,讓族人以工代賑領有薪資的方式自力造屋,另外還包括了兒童資助計劃,除了給予經濟資助外,家庭教育、學生的課後輔導以及受災戶心靈支持;最重要的是還要發展新的社區產業,讓沒有外出工作留在中繼屋的族人可以在家裡自力營生。

根據當地族人表示,大約民國28年,部落族人開始從山上陸續搬遷至現在的嘉蘭部落,族人的生活就與太麻里溪息息相關,但從上一次的強烈海棠颱風,嘉蘭村受到了從以前到現在,不曾發生的洪水,很不幸的被無情的洪水沖走了14戶,而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更讓部落內房屋被水沖走的戶數增加,部落雖然在海棠颱風後己加強了太麻里溪的洪水防護工程,但莫拉克颱風的大風大雨仍然將防護堤給沖毀,所以這次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進入部落前就可以看見河床寛度擴大,沖刷下來的土石讓河床增高,族人的房屋有的就在河床旁邊相當危險,有的房屋己經被土石掩埋,甚至風災時被沖毀的房屋依然倒在原來的地方沒有變動,可以想像到當時的洪水是多麼的無情,將部落辛苦建造的房子就這麼輕易地給沖毀掉。

IMG_0408
嘉蘭村的河道被衝寬,房屋被沖毀。
IMG_0402

嘉蘭村村長說:為什麼那些被沖毀的地區與房子都沒有被搬走,因為現在自救會提議要將該地區做為一處紀念公園,但是台東縣政府卻有不同的看法,縣政府將規劃一條河川治理線,然後再興建堤防,至於被規劃內的房屋, 包括了現在還有族人居住的房子都在內,都將搬遷。雖然族人大都持反對的立場,但目前卻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更好的辦法。

新的一年到來,嘉蘭部落的受災戶族人們住進中繼屋的期望雖然己經實現了,但是兩年後他們將面臨再一次的搬遷,所以他們更期望,未來的日子裡,規劃中的永久屋土地問題能夠儘快解決並且搭建房屋,讓族人們可以住進他們期盼己久的新家園。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用漂流木打造嘉蘭的未來

透過同是嘉蘭人的胡德夫及「台灣好基金會」的協助合作,嘉蘭自救重建委員利用這次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龐大漂流木作為資源,設立木工坊或木工廠,希望復活部落經濟,凝聚部落意識與文化記憶,讓群聚力量湧出來!

八八風災百天之後的現在,大災區的嘉蘭村原住民同胞走過來了,莫拉克颱風的災變衝擊跟著他們走過來了,雖然許多人家園不在了,美麗的故景變色了,但族人還是跟著時光的流動走過來了,氣餒的樣子越來越少見,多的是坦然的心情及每天積極的到中繼屋工地上工。

百日後,大家漸漸地從救災、安置的混亂階段走出,似乎正漸步踏上重建的道路,這段百日大家都走的很豐盛,以下是記者在部落生活的紀錄。

981204jialam-420.jpg
2009東海岸漂流木國際藝術展作品之一‧天佑台灣(攝影/胡人元)

在漂流木運用到產業發展方面,自救會透過同是嘉蘭人的胡德夫及「台灣好基金會」友人的協助與合作努力,自救重建委員計畫創立婦女布工坊,發展勾織與刺繡技術與產業,另外,就是利用這次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龐大漂流木作為資源,設立木工坊或木工廠,發展造型桌椅、木雕飾品及大型立柱等產業,希望能用來復活部落經濟,同時凝聚部落意識與文化記憶,讓族人集結起來,讓群聚力量湧出來,找到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但具體上,要如何取得、管理、應用漂流木資源、以及成品要用何種模式與外界交易,大家都沒有經驗,怎麼做才符合部落的要求?怎麼走才符合部落文化?要如何避免資本市場經濟的剝削?面對種種課題和問號,嘉蘭村自救重建委員會進行的幾次座談會中,言談之間充分表露了大家的疑慮與思維的差異。

image003
台東林區管理處提供的溪中漂流段木(攝影/楊念湘)

漂流木的取得不容易

目前政府林務單位開放給民眾,以區域性概括分配漂流木資源,讓民眾自己去撿取,嘉蘭村自救會爭取到屬於自己的漂流木區域,而木工坊所需的漂流木資源,在「台灣好基金會」的幫忙出資運輸下,已運送到嘉蘭村溪邊置放,預計希望總共能收集到兩千噸漂流木。

漂流木的管理並不簡單

幾次座談下來,大家都發現,大量漂流木的管理,著實不易,嘉蘭村目前並無一個妥當儲放安置漂流木的處所,大家都知道,現在放置在嘉蘭村溪邊的漂流木,若是任它日曬雨淋,不到一兩年就會開始腐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救重建委員會已經在鄰近處擇定找一塊村人的地,希望租來搭蓋漂流段木儲放場,以保存陰乾大量的漂流木資源。

大量的漂流木,並不是都可以直接拿來做工,必須進入製材所切裁過,但將木頭運進製材所再運回嘉蘭村就是一筆開銷,製材所也以一個小時約一千兩百元的價格做木頭的切裁處理。

另外溪旁的漂流木,都充滿了泥沙、石頭,製材所也不接受處理未經沖刷乾淨的的漂流木,清洗漂流木又得自己來,耗時耗錢,單單強力沖洗水刀機具就要價十幾萬元,故此,為了節省成本與時間,需要將不同種類的漂流木分類(檜木、樟木、楠木等),這需要有了解木材的人來做分類,將好的一級木頭挑出來,先進入製材所作處理。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一級木,都早已被農委會林務局拿得差不多了,林務局也以漂流木為國家資源為由,礙難將已撿取的太麻里溪流域(嘉蘭村所在地)的一級木釋放,大家於是都質疑:

難道面對重大災難的嘉蘭村,不是國家的一部分?當他們需要自己家園旁的漂流木資源時,為何還說那些木頭是國家的,而不給他們?國家,到底是誰的家?政府角色的混亂與本末倒置,可見一般。

image005
東海岸漂流木國際藝術展作品之一(攝影/胡人元)

木工坊的設立

為了能夠利用難得的漂流木資源,發展造型傢俱、藝術品的產業,以及應用在未來嘉蘭村永久屋的文化裝潢,自救重建會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希望成立木工坊,來發展木工產業。

自救重建會與基金會協調後,希望先成立三個示範性工作坊,並提供三組木工工具,試驗性運作,除了讓村內專業的木工師傅先上手,也培養其他有興趣的人木工技能,另外也摸索著,試著建立何種市場機制。

希望這三個木工坊,氣候有成,能夠順利產出產品,自救重建會與基金會再考慮拓增木工坊,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除了木工坊本身銷售的成品的收入,可以做為木工坊成員的薪資及重建基金之外,台灣好基金會也希望可以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臨時工名額,作為人力挹注,以這樣木工坊的方式,作為一種工作機會,讓成員除了成品的收入,也有一定的生活津貼保障。

成品銷售機制的思考─金峰鄉公所高醫師的建議

為了讓外界能夠看到嘉蘭木工坊的存在,台灣好基金會更希望現有的木工坊,能夠在年底台南誠品跨年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早早打出一個知名度。

而針對木工坊的成立與未來的市場機制,參與重建的金峰鄉衛生所高醫師,提供部落機制式的創新管理意見:

「我們不能盲目接受預購訂單,那是要設門檻的,像傳統部落的出入口都有關卡,預防外來物或無形價值的傷害,否則會陷入趕訂單的危險境況。譬如說,訂單來,需要的產量大,材料可能就不足,需要調材料,跟外人調,就容易陷入市場剝削、市場競爭,結果是做得要死,不但沒有利潤,還賠掉了自己的部落休閒生活。」

「我們希望的工作方式是,依據什麼材質,做成什麼產品,做好了,展示在部落、展示在網站,由外面的人來看、來下單,讓我們來掌握運作的步調與節奏,這就是創新管理。」

高醫師也用了原住民生計經濟不宜納入市場競爭的例子作說明:

「過去政府將市場競爭原理導入原住民部落社會,使原住民部落社會成為市場競爭經濟的附屬品,對原住民的歷史、固有組織、生產方式等缺乏認識,原住民社會活力因此萎縮,如台灣省政府的「台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及實施計劃」,只單方面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忽略產業與文化的聯結關係,故意忽視部落傳統的產業經濟政策,將他們一個一個分散,迫使加入國際性的市場競爭,已出現嚴重弊端,

我們現在面臨最難的就是外面的力量、市場經濟、外面的錢、外面的經濟,原住民不管是務農還是什麼,都不適合納入市場競爭,我們本來都是自己種、自己用,但現在是種出來的東西給別人運銷、再賣給不認識的人吃。」

「另一個重要的是小規模的經營,以及輪工換工習慣,也就是親戚朋友間,今天我幫你種地,明天你幫我種地。」

「另外更大的錯誤就是把台灣整體的市場體系,擴大為全島性的大規模、機械化的農產商品生產,配合大型的農產運銷體制加以推行,原住民的生產方式被迫納入這種整體性的農業目標中,

又有「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的限制,造成台灣單品大量生產的市場制度,迫使原住民的農產品只得向遠方的大都市輸出,台灣的市場制度及對交易只有粗略的規定,如台北市果菜市場的最低交易基準價格都無法適當的反映市場實價,使一般農民及原住民都會失去生產的意願。」

「原住民農產品不適於全國性的大型市場,朝向小規模當地型的市場運銷才是正途,小規模的當地市場流通可拉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可很自然的產生相互理解性及親和性,凝聚族群間的信賴與共生關係,如台中縣東勢鎮果菜批發市場(年交易量2萬噸、農民高達3500人)種類豐富、價格也相當高、市場機能圓滑運作;南投縣竹山鎮青果批發市場(銷售原住民自產蔬果);竹山鎮傳統市場(自產自銷經過加工的山菜、草藥、草仔茶)。」

「我們台東自己種的東西,我們拿到太麻里的黃昏市場來賣,我們的東西不要拿到台北去賣,而是要他們自己來這邊買,像是我們的木工產品,不要量產銷售出去,而是像太麻里北里村的木工坊一樣,讓別人過來挑,所以原住民,一定要用互利共生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放棄利潤最大化,我們要的是趣味、希望,還有尊嚴、我們現在的創意,同時一定要堅持誠信和回饋社會的基本原則。」

最後,高醫師強調:

「重建做得好,療癒自然出現,讓他們藉由一起工作,找回勞動價值及舒暢,自信自然產生!」

重建之路漫長,嘉蘭人,懷抱希望、凝聚共識、不急不徐,在未知的道路上,無知但不盲目的前進,加油!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還有很遠的路─嘉蘭與歷坵的安全評估說明會

原民會巡迴召開的安全評估說明會,今天(10月14日)一開始是由專家學者報告嘉蘭村與歷坵村的安全評估,分別報告了這次災害的各種成因、之後可能還會面對的災情、及面對的因應方式,之後,由災民表達對報告的想法…

原民會巡迴召開的安全評估說明會,今天(10月14日)一開始是由專家學者報告嘉蘭村與歷坵村的安全評估,分別報告了這次災害的各種成因、之後可能還會面對的災情、及面對的因應方式,之後,由災民表達對報告的想法,官員再給予回應。

image001image003

安全評估報告

專家學者報告,太麻里溪的出海口,在這次風災過後,由原本的300公尺拓寬到933公尺,大約多了三倍­­,而嘉蘭村旁的河道,由原本的117公尺拓寬到213公尺, 嘉蘭村共1.6公頃被沖掉,而太麻里溪的上游,包盛社旁,因大武山土石崩落,而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對將來的安危有淺在的危機。歷坵村旁的河道,則由原本的36.2公尺變成103公尺 。

兩村的所要面對的共通點是,也許在野溪所造成土石流處,還可透過工程做防護,但由於這次風災雨量極為龐大,使的兩處溪流的上游山林都崩塌的極為嚴重,只要下雨河流都會挾帶大量的土石,河床將會不斷升高,尤其是嘉蘭村,未來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危險,而崩塌的山林,則不知道要多少年才會復原。

image005

風災前太麻里溪出海口(圖由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提供)

image007

風災前太麻里溪出海口(圖由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提供)

image009

風災後太麻里溪出海口(圖由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提供)

image011

風災後太麻里溪出海口(圖由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提供)

image013

風災前太麻里溪上游包盛社處,藍色細線為溪流

風災後太麻里溪上游包盛社處,紅色線框圍堰塞湖

image017

公部門在行政上的報告

安全評估報告結束,由各公部門報告目前安置政策與進度。

行政院財政部:

中繼屋的部分,於8/11暫時選定正興的1-15、1-16、1-17及3號地,共1.76公頃,並進行測量,用以安置65戶的災民,但唯恐用地不足,之後,又選了介達段的4、4-1、4-2、4-3地,共四分多,而在永久屋用地勘選的部分,暫選新富社區的左、右側,9/30時自救重建委員會透過鄉公所與地主協談土地問題,但因到場的地主不超過二分之一,無法達成決議…

台東縣原住民行政處:

中繼屋的進度緊迫,展望會將會尋求國軍幫助,調派一百個兵力協助造屋,希望可以在10/30之前完工(先完工34棟,目標65棟)

永久屋勘定的部分,目前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會勘金峰鄉三處,新富段東側較安全…預計向地主購地將花一千八百萬,並納入特別預算,新富段西側(若做為永久屋用地)則有風險,整體會勘與土地的取得大概是沒有問題,現在等特別預算過了,再跟地主溝通…

內政部營建署:

有關永久屋的部分,目前鄉親較急的,是安遷過去以後,房子要怎麼選,另一個是,遷過去以後,原來住的地方要怎麼辦。這次碰到風災雖然很不幸,但也看到社會資源是很豐富的,有許多慈善團體、宗教團體、企業願意協助、提供永久屋,但儘管永久屋是用送的,仍有資格審核的問題…

有關新富社區東側的永久屋選地,我們第一步就是對他做評估,第二步是鑽探(意思是對那塊土地會做完善的安全評估)…雖然它被稱做永久屋,但沒有房子是可以永久存在的,怕到時候發生什麼事情,民眾又會抗議說這不是永久屋嗎,應該把它稱為「長期安置住宅」比較適當,但它採用的工法,是可以抗風十七級、抗地震七級的…

營建署協助地目變更後,可能再交由世展會去蓋永久屋,我們也會加快居住永久屋的資格評估…要整個遷村是很困難的,土地難尋,遷太遠又擔心交通不便,有些人還要照顧自己的農地,盡量以原居地旁的安全區域,以五戶、十戶、甚至十五戶為單位去做遷移的考量,

現在最麻煩的,還是資格認定的問題,若符合資格的,依戶內人數分發不同坪數的房子,一到兩人的為十四坪,三到五人為二十八坪,六人以上為三十四坪…。

災民們針對公部門報告的想法

災民李先生:

這次救災充分反映老百姓的痛苦、及政府的無能。希望可以炸掉隘口(依圖所標示),讓河流順利去出海口,就在要治標又治本,治本就是局部遷移,一到十一鄰都遷走(紅線以上)

image021

image023

另外,蓋永久屋的地方,公共設施也希望一併被考量進去…我希望防災、救災、善後,不是多種版本,能夠確定…還有我覺得很奇怪的,現在的善款,是用莫拉克的名義募到的,但卻不接受嘉蘭村的監督,善款的運用應該也是由我們監督才是…

還有受災資格的認定,應該要從中央一條下來,當中央變更法令時,鄉公所不要還在用舊規定…有關河道治理法線,擋土牆和堤防應該要一體成型,而且那邊不應該建道路。

災民黃先生:

希望遷村時用複製的方式遷村,用原來行政劃分的方式換到安全的地方,左右鄰居還是一樣的…另外,鄉公所有沒有要提供拉冷冷山區做永久屋的評估…不要按照說什麼受災戶什麼的(指受災戶的條件),大家的建屋地坪要一樣,但建坪可以依戶內人數變更…。

image017

災民:

有關安全地(永久屋)的選址,應該包含全嘉蘭的附近,現在選址在新富的兩邊(東西側),人口增加會有排擠效應,拉灣和拉冷冷應該也包含進去選址。

第二,不管是哪個慈善團體來做(永久屋)建設,但之前希望一定要跟居民做溝通,建屋的配置、建型、公共設施,都要考慮進去(符合文化性),營建前一定要跟地方做充分溝通,避免文化落差造成不滿。」

image023

image026

災民胡先生:

嘉蘭村到底安不安全?直到現在五十幾戶被沖走,才會被關注,從海棠到莫拉克,從沒有關住我們的安全,沒有做堤防防護,整個河川只有疏濬兩次,嘉蘭橋到拉灣橋只疏濬兩次,沒疏浚,才會被沖刷,為什麼這個地方很多漂流木…

鄉長之前跟我們說河川很安全,不用擔心,現在專家說不安全,到底誰乎巄我們?如果一到六鄰(在紅線以上)以後有危險,是不是要一起規劃做安遷,不要等以後(下一次風災)也變危險區,又再規畫第二次…

土地沒有了,是不是可以規劃農地給我們農民耕種,這樣我們才能夠生活下去,另外,是不是可以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會遷村,要不一直等…太麻里溪下游已經疏濬一段時間,為何嘉蘭村這邊還沒有疏濬

也希望可以雇用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家園的國土保護人士(做水土保持等),這樣就有工作就業機會,這也是與我們的生活地息息相關的事情,讓我們保護自己的家園…

也希望將隘口炸掉,讓河水能夠通暢,不會淤塞反彈…也希望能重新開發金峰溫泉,發展我們這裡的觀光,再從金峰溫泉那裏造橋連到拉冷冷,這義樣交通也比較方便…。

image019

災民胡大哥

災民:

嘉蘭本來不危險,現在卻很危險,不知道為什麼,專家(工程)越做水流越快,政府不知在幹什麼,專抓打獵,水土保持都不做,從海棠到現在總共七十幾戶被流走,那中央到縣政府都不用負責嗎?為什麼每次專家做堤防傷害越做越大?

其實嘉蘭村百年來有什麼危險,結果海棠後做了一個堤防,我們就衝了五十幾戶…當然傷害減到最低還是寄望專家,希望上帝能夠讓專家變得很有神力。

image028

災民:

馬路(縣道東64)要修好,這樣之後有災難我們逃的比較快,還有那段路有個地方很暗,是不是要有人受傷才會放(路)燈…

嘉蘭外側可以做堤頂道路讓族人可以上山、可以回家,但從海棠到現在都沒有做,是不是原住民的地方可以做比較慢,或是是要我們自己在山上生活?看了剛才的(安全評估)報告,好像在恐嚇,要我們離開家園,但卻沒有說政府到底要怎麼整治!

也有災民表示:「聽完報告,覺得待在這邊實在太可怕,請長官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安全居住的地方!

公部門對災民擔憂的回應

工程師:

治水的處理的方面,我們可用兩個手段去處理,一個是工程手段,如果工程手段沒辦法的話,就只好用非工程手段,在嘉蘭的話,那就是搬遷,像是如果在都市裡面的話,就是用保險,譬如像屏東這樣的平地遇到風災淹水很恐怖。

但如果像是山上的崩塌地,可能是原住民比較弱勢,都往山上住,這種問題就比較多,如果要做源頭整治,花費很多(工程車要開到上游很困難,運輸沙石也很困難),而災民遷到都市的話經費較低…而如果打掉隘口,舊香蘭就很危險,所以說,在河川工程的部分施力,幫助不大,另外,如果要做通往拉冷冷的橋,那也是高難度的工程…

image030

內政部營建署:

我們會將受災戶的資格放寬,至於細節是什麼,今天將會由中央重建委員會所召開的會議決定(請連結http://www.88news.org/?p=591)

再次跟大家說明…有關長期安置住宅的部分,不只是考量現在的大家,還有大家的後代子孫,蓋房子不是問題,而是住進去的生活該怎麼規劃,我們要蓋之前,一定會跟大家溝通,裡面的公共設施、屋內設置要怎麼做,這些一定會溝通,我們一定會做,甚至行政配置、鄰居、信仰、教堂都會考量…

流失的土地被沖走怎麼辦,會依地籍資料做補償,會依地價的四成做補償如果土地被規劃在不安全區,政府就會做降限使用

為什麼政府做了提防還會被沖?現在全球氣候變遷,導致雨勢非比尋常,南部幾天就下了2900毫米,幾條河川一次匯集會承受不了,真的要做工程去做到完善的防護,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能用這麼高規格,相當的昂貴…

未來的政策,會將各位聘為國土守護者雇用你們去保護自己的家園…我沒辦法保證,找到的土地,是絕對的安全,但相對而言,與全國比較上,一定是安全的…

剛黃先生說的,拉灣和拉冷冷,透過專家評估,若是安全,就納入會勘,做為永久屋用地的考量

房屋的部分,若是一戶本來有五人,因災難剩下兩個,房子有29坪的,還是會給它28坪,若是子女在外的,也就是一戶有兩個加上在外的子女三個會回來住的,也給28坪永久屋的給予,若是一個門牌五六戶的,經審查後確認,每一戶都有房子

另外,若災民不是居住於合法房屋,但有水電證明、有戶籍證明、或有村里幹事認定,也有永久屋

危機戶(房子未損,但處於危險區的家戶)的話,依重建特別條例,如果被劃定為危險區,請大家不要跟天來賭,劃定後將會發出公告,並限制居住房屋政府會以公訂價格加四成收購農地若被評為危險區,則會降限使用,並提供補償…那若被劃定為危險區後,遷出時間,就看政府什麼時候公告就什麼時候遷災民的貸款,由政府負擔、銀行概括承受

我們也絕對沒有恐嚇大家的意思,我們要去客觀分析,考慮風險問題,因為全球氣候變化劇烈,我們不會知道下一次到底是怎麼樣,尤其上游的崩塌這麼嚴重,以及對於野溪的整治,工程也就沒有太大效用,所以才會希望大家可以遷離不安全區…。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新復段(新富社區旁的土地)的永久屋用地,將會找兩個估價師來估價,而永久屋的分配,海棠颱風的十五戶災戶也會納入考量,目前嘉蘭村災戶認定為58戶,已有8戶決定租屋…永久屋配置部分,依災民需求,會按照原頭目家族的分配位置或是隨政府安置…而劃定特定區,由農委會和經濟部水利署負責

而此時金峰鄉鄉長似乎有些不耐煩的回應,有關縣道東64的安全問題:

如果照你剛才那樣說,那縣道東64,要不然就封道好了,我們工程已經去做過了三次了,但那個路段就是會一直下陷,現在是50公分持續下陷,不是我們不做,是做了它還是會下陷,要不我們就封道嘛,利用另外兩台產業道路,做為出入使用,雖然大家比較麻煩,但就是這樣比較安全嗎,要不到時候有人出事又要怪…。

公務員與災民長期的辛勞、溝通不良,以及行政上的困難,導致彼此間誤解、埋怨,失去了互相理解的耐性與空間,許多的委屈的情緒在會議上浮現出來。

災民也馬上回應:「可是孩子們上學用的巴士沒有辦法走那兩條路…」,鄉長接著說:「為了你們的安全沒有辦法啊…」

重建會代表也馬上回應:

現在的狀況很多,無法符合民眾的需要,那是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面對這次風災,都是處理未曾面對到的問題,而重建委員會則是要不斷扮演各部會協調的身分,一種跨部會的協調者

十月十六號的跨部會協商,已經有個初步的共識,原住民的遷村原則為,如果政府已公布為不安全地方,經過部落決定遷村並取得永久屋,原來的土地和原來的住屋,依照重建條例20條,對於被專家學者認定的危險區域,農委會會對農地做重新的鑑地,也會讓實際的地主參與認定,若危險,可能就會降限使用,本來是農地,可能會變林地,農地是可以蓋農舍的,但林地就更嚴格了,

若評估為危險,住民願意離開,就會提供住屋並協助輔導就業若不走,政府無法強制離開,但政府會公告這個地方不適合人居住,也有人會開玩笑說,那就像是有的河流旁有標示牌說「水深危險,不得戲水」一樣,但要不要去玩水就看個人…

另外,不得再回原居住地建屋,並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協助其建造永久住屋,還有,原居住地僅為做為文化資產,使用上得由部落做決議,政策得與部落做溝通才能決定,最後,河川管理的部分,將會統一由一個單位去管理。

講到遷村,我也聽過一個說法,還滿有道理的,那個人說,我們原住民遷村絕對不能到平地,因為30年後,海水位上升,平地就沒有啦!…

因為專家對嘉蘭這塊土地沒有感情,並沒有大家對土地的那份愛,所以反而可能提供更客觀的建議,因為重建會是跨部會協調的單位,我們不會讓大家有碰到縣政府、鄉公所的那樣的感覺…。

原民會許副主委也說:

我們絕對不會強制遷離大家,要在相對安全下尊重居民意見,但要快速,還是要溝通、要做出決定,要不案子一直拖,大家的安全持續受下一次災難的威脅,河川整治就交給水利署,而我們也會讓自己的家鄉、造林護土上做出貢獻,政府將會承租原住民的土地,再雇用原住民自己護土造林。

從這次的會議,與之前比較起來,更能感覺到政府的善意,對於災民的需求,大多都有給予正向的回應,也可以感覺到官員們的努力,只是還不清楚,那些善意的承諾,在具體實施上到底會是怎麼樣子呢?

image032

原住民委員會許副主委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