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志工–溫柔的社會運動

問大家最好玩的工項是什麼?很多人都說:扛木頭,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為什麼最辛苦最想抱怨的工項卻是最好玩的,這兩個元素為何會同時存在,大二的雅欣回答:不是常常是這樣嗎?

從921地震以來,似乎震醒了很多人,周圍很多朋友從那時起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或是自我價值,包括我自己也從2001年加入荒野協會新竹分會,但也沒想到後續地震越來越頻繁,以及全球暖化所產生的極端氣候,我才體會到以前常聽說的「台灣地質脆弱」。

剛聽到時我還在思考如何讓一般人很容易瞭解屬於年輕地質的台灣其實是不太容許像歐美地區那樣的大片草原地形,可是我們所謂美麗的民宿可能是在一個高山上將樹木完全砍光、地面整平、植上草皮,將平地人的居住空間概念原封不動的移到山上,但高山是否適合這樣的工程?

一般人民對這樣的事情多半是沒有概念的,所以如果我們能藉由一個森林體驗活動或者說是一種體驗教育活動,讓人們藉由這樣的活動實際去思考山林如何運作,當大雨來時樹木是如何發揮他們的功能,而不是一句對一般人只是腦袋理解的話「森林具有涵養水的功能」,知道後大家照樣的在大規模砍伐森林的民宿消費,無形中助長了森林的砍伐。

工作中與石頭產生了連結

從銘謙老師自美國阿帕拉契山脈帶回步道志工的經驗後,在台灣逐漸興起「步道工作假期」的風潮。2010年九月清華大學厚德書院的同學搭上一台20人座的中巴在霞喀羅古道下車,下車後每個人戴著安全帽手拿著從沒碰過的工具,圓鍬、十字鎬、鋸子、砍刀、…等等,往古道裡頭走去,

第一個工作是處理積水過後的路面,學生們拿起鋤頭刮起地面上的濕泥,並導引一條流速緩慢的水路,之後填上碎石。這樣的工程希望就地取材並且期待工程做完後跟周遭的環境融合,讓人看不出有過施工的樣貌。

image007
第三組做好步道後留影,這一組所做的步道在隔天走過時竟然沒有發現它,林管處的純徵說:這才是最上乘的工法,做完後跟周圍環境融合看不出之前有施工的樣子。

另外一部分同學在步道兩旁的草叢中撿拾碎石,或者是找到大石頭後用鐵鎚將大石頭敲碎。也許大家會覺得敲碎石頭不是很花功夫嗎?那是要看你敲那樣的石頭,如果是鵝卵石那當然很硬不容易敲,但是這個區域大多屬於頁岩,只要你敲對方位,輕輕一敲再大的石頭也很容易裂掉。然而如果你遇到的是火成岩,那就不是這樣的了,

當鐵鎚敲打火成岩的石頭時,只是拳頭大的石頭,任憑打出火花那頑石依然不點頭,學生們玩的很高興,平常在學校學的東西在這裡體驗更加豐富,這些石頭跟我們不再只是書本上的一句話,就這麼奇妙的跟我們產生連結。

找碎石時因為要挖路旁的石頭,碎石裡混合著黑色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土壤,同學們分享時帶著興奮的眼神說:那些蚯蚓很有活力的活著,很少看到這些顏色比較深的蚯蚓像市場上的魚一般非常有活力的跳躍著。

然而這樣的土壤正是「不用肥料,不用農藥」自然農法追求的土壤環境,黑色、土鬆、富含有機質、裡頭有很多微生物,森林裡頭沒有化肥(用了之後微生物會死亡)、沒有有機肥,植物卻長得超好,主要靠這種有生命力的土壤。

image009
敲敲打打多麼好玩的事,當心情轉換不是用一種工作的心情,而是用一種想要藉由這樣的施工過程更認識森林的態度,每個人都可以玩的很快樂。

image019
刮樹皮是因為樹皮有醣份,不刮除比較容易長蟲,木頭就容易腐爛。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認為刮樹皮會使路面光滑,有兩種看法。蚵仔事後分享刮樹皮最好玩。

最辛苦的卻是最好玩的

隔天第一個工項是扛木頭,男生兩人一根,女生四人一根,有著香香味道的柳杉扛在身上,有些沉沉的感覺,但走了1km後就開始不斷地變換肩膀著力的位置,隨著距離的加長,休息的頻率也在增加,到達時已經快步行了,不過我老婆那一組,四個看似虛弱的女子在團隊合作下,每次兩人一組扛木頭,另外兩人休息,因為怕對方承受不住,所以時常問:「還可以嗎?要不要換人?」的過程中,居然第三個到達兩公里遠的目的地,我們在後面趕都趕不上。

最後原本認為會被罵死的扛木頭工項,但分享時,我問大家最好玩的工項是什麼?很多人都說:扛木頭,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為什麼最辛苦最想抱怨的工項卻是最好玩的,這兩個元素為何會同時存在,大二的雅欣回答:不是常常是這樣嗎?

image007
大一的佩沂與大三的文慧

image023
在森林裡填上碎石使橋面不致光滑

森林的價值與香菇的代價

現場滿目愴夷,被砍的樹、裸露的國土、被開路而破壞的水土,工地負責人說:這些林木沒有經濟價值,所以要砍掉,重新造有經濟價值的林木。原來這樣就叫『沒有經濟價值』,透過現場照片看看是『造林』或是『造孽』?

 在植樹節前夕,我與四重溪社區巡守隊共同檢舉疑是盜伐林木案。

會同車城鄉農業觀光課、車程分駐所、聯合報、台灣時報、公共電視台。一行人共15位翻山越嶺,上五重山與竹社溪山谷。

現場滿目愴夷,被砍的樹、裸露的國土、被開路而破壞的水土,現場工地負責人說:這些林木沒有經濟價值,所以要砍掉,重新造有經濟價值的林木。原來這樣就叫『沒有經濟價值』,我不知道所謂的經濟價值該如何算?我只能將現場造片提供給大家,看看是『造林』或是『造孽』?

980312-treecut-360.jpg

10942405871094240599

1094240583 

1094240589

1094240594

1094240614

(更多照片請參考網誌相片簿)

上週四就已經向林務局屏東林管處舉發,承辦技士說會派人現場了解。週五打電話問結果,承辦人出差。同一天,我即上山與巡守隊拍照記錄現地慘況。週一再與承辦連絡,她說:上週四派員到現場,但是回報說找不到伐木現地。(鬼才相信)我告知,請他再派人與我們的人會合,她同意,並配戴GPS定位系統。週二,我再請問定位的結果如何?她說:從提供回來的座標,看來不是林務局的林班地,下午再查出是國有財產局的地。我問:本地是否有申請伐木許可?是否有送審:水土保持計畫書?她答說:都沒有。因此與巡守隊決定:正式檢舉並邀記者同行。

現場尖銳刺耳的電鉅,傳來聲聲林木的哀豪,20幾個工人怎能無動於衷?至少6部電鉅將作業一個月,我們的公務員怎能安心於冷氣房?
台灣真的是寶島,但是,台灣人卻是把寶島變不見的人。一卻都是所謂的『經濟價值』作祟!

去年同樣邀公共電視台舉發青山伐木案,並發表:香菇的代價一文。及香菇代價知多少?(附錄於本文後)也向農委會建議1.停止開放伐木。2.會收太空包再利用,不要繼續伐木種香菇。得到的只是農委會:交農試所研議。

近幾年,常需與官方周旋、抗議。困惑的是:明明法規明訂許多保護環境生態的條文,為何一再發生濫墾、濫植、國土流失崩塌、污染、河川生態危機的事件。我常得到的答案是:既得利益共同體。而且這張利益網是綿密涵蓋到官方與業者。不會講話的土地、環境、生態是他們的提款機。

河川盜砂、圍懇、漁塭、違法種植、山地濫伐、盜挖國土、高山蔬菜、果園等犧牲國土保安,河川自然生命力。寶島變調中…
一項令人費解的資料:全國共有25萬公頃休耕領補助。(全年共有112.5億補助休耕費),但是卻在不該開發的山坡林地、行水區大肆挖掘?

這是什麼樣的國人?
什麼樣的經濟價值?
診麼樣的公務人員?
困惑的我,只能期待綠色經濟!只能寄望公民社會、綠色消費崛起!

附錄:香菇代價知多少?

這兩三年,在屏東的省道奔馳常看見運材車裝著滿滿的木頭,心裡滿是悲憤與疑惑,這些被砍下來的樹木要付出多少環境代價?
為何總是有這麼多的林木被無情檻伐?
1205471618

從屏東最北的三地門鄉到最南的滿州鄉,一再看到山林被濫伐的現象。經由許多環境團體的抗議奔走,行政院終於2006全面中止砍大樹種小樹的:獎勵全民造林運動。這項友善環境的政策應改可以減少伐目的誘因,但是沒有。也曾經檢舉因為伐木而造成破壞水土保持的許多案例。但是這些行動總敵不過利益團體追求利益的動機,也好幾次在檢舉現場看到無辜的原住民朋友為了每一天1000元的工資,

1205471616

拿起鍊鋸攔腰鉅下寶貴的大樹,心中的無奈實在難以形容,為何曾是與環境共生的原住民卻為了生計必須扼殺祖先留下的土地?

屏東環保聯盟在和平紀念日當天由專員李佳憲公佈:『香菇的代價』一文,在這次的行動中,我想必需檢驗台灣人吃的環境概念了,除了美味,多少環境不可持續被犧牲,我們要這樣吃掉我們的未來嗎?

一個健康的產業應該是可持續性發展的,以生鮮木材製作太空包養菇的產業每年產值約50-100億,約有2億個太空包需求。
大約是20萬立方的木材。如果以一顆平均20年的樹齡為0.3125立方材積來估算,等於需要砍伐64萬顆20年數齡的樹木。而一顆20年樹齡的樹相當一部冷氣機的空調效應,換言之,我們每年還要因此毀棄64萬部冷氣機的效應。

再以同樣樹齡每年可以吸附約400公斤CO2推算,共可減碳2.56億公斤。當全球都因為暖化議題而苦思對策時,我們竟然可以因為貪圖美味而無視於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

謹以現場照片來就教嗜食香菇的朋友們:照片請參考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tail2006&book=14

同時提出幾點淺見呼籲大眾:

1.每年行道樹修剪、農園修枝的木條是否可以建立統一的回收機制,供為香菇產業的料源, 避免濫伐林木、露天燃燒枝條等。

2.太空包應回收再利用,以生物科技添加養料,避免伐採林木。

3.農委會、林務局、原民會、掌管山林的縣市政府、鄉鎮公所還在睡覺嗎?

(說明:照片中的日期,因作者相機尚未設定好時間跟日期,所以顯現為2006年,實則為2008年。)

(本文轉載自「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綠農的家」部落格」)

踩著鐵馬一「桐」去郊遊

桐林地區主要分成暗坑、北坑、中坑、南坑等四個區域,為典型農家山村社區,初進桐林,產業道路兩旁總是一大片香蕉、龍眼、荔枝及鳳梨等作物,近年來也推廣藥草的種植,仍以龍眼為最主要作物,產量大且品質最佳,龍眼乾和蜂蜜……

作者:亞洲大學國企系三年級柯懷恩、董國隆、侯伯勳

指導老師:黃秋玉

霧峰,我們了解它多少、它又可以給我們了解多少?從這個問題下去想,不如自己實地走訪,才能真正知道它擁有多少的內涵來讓我們去探討、了解。

這一天,一行人三個同學興致勃勃的坐上機車沿著亞洲大學的路騎。想著我們也有介紹霧峰在地文化的報告要做,就看著路牌沿路亂騎。剛好也看到桐林休閒農場的路牌,剛好也想起指導老師給我們的意見就是桐林腳踏車步道。所以就把桐林設為今天的目的地。

桐林,座落在霧峰鄉村子裡的其中之一。位於霧峰鄉東北方,在阿罩霧群山的之入口,所以它的村子分部於群山之中。

980112-tour-360.jpg

桐林地區主要分成暗坑、北坑、中坑、南坑等四個區域,為典型農家山村社區,初進桐林,產業道路兩旁總是一大片香蕉、龍眼、荔枝及鳳梨等作物,近年來也推廣藥草的種植,仍以龍眼為最主要作物,產量大且品質最佳,龍眼乾和龍眼蜂蜜是當地有名的特產,沿途可見多家養蜂場及果園農場,而橋多廟多也是桐林的特色之一。

這次我們到桐林去是因為不熟它的路線,因此而走錯了路線來到了中坑。我們可以看到路線給我們的資料,中坑那條路上的景點寥寥無幾。而也名副其實真的也只是條難以步行的羊腸小徑而已,更何況路面崎嶇外,還會有坍方的落石。但是還是可以看見有幾戶人家居住在此處。

當我們知道走錯路時,天色已漸漸昏暗。我們決定要往北坑的那時,已伸手不見五指,路燈也是少之又少的佇立在那裡。我們分不清路是在前方還是在左右兩邊,相當的危險。因此我們打消繼續前進的念頭,畢竟安全最重要。所以我們步上返回學校的路程,等待下一次前往。

這是第二次來到桐林了,因為前一次我們不清楚路線怎麼走,所以沒辦法一探究竟。這次不一樣了,雖然我們是騎著腳踏車但是很快的就進入了北坑,發現眼前一片廣闊、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跟上次比較起來,有天壤之別。

旅途開始了,當然也有很多人來這騎腳踏車。不過我們比較好運,途中因緣際會的認識了幾個大哥。而且有什麼地方我們不懂、我們發問的,他們都很熱情的講解給我們聽,好像觸動到他們的內心深處一樣,滔滔不絕的說故事給我們聽。

一路上風景林立,我們就拿起相機猛拍。因為太原始、太美了,忍不住多拍了幾張。很可惜不能多用照片呈現,不然可以看見它的原始、它的美。真的要親自走一回才能體驗到。image003

image005

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完全沒有疲憊的倦意。但是開始上山的路段,感覺雙腳無法使力,騎不太上去。因為太陡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阿。被笑大學生的身體比老頭子還不如,真的不為過。不知不覺的,大哥們說:『前面就是一線天了。』我們抬頭一看,驚為一嘆:『哇,從裡面往外看真的是一線天耶。』

原本聽大哥們說有一線天的時候就在想,什麼是一 線天,天空這麼的遼闊廣大,要怎樣才會有一條線的天空的感覺;原來是因為地震的關係,沿路都可以看見從山坡上崩塌下來的落石,而且有些路面也坍方了。所以,才會形成了這一條狹窄的道路,叫做「一線天」。

image007

image009

過了一線天以後,沿途的風景,讓人感覺神清氣爽,人也爽快了起來,很快的我們又到九九峰了。可是前面又是一段好漢坡等著我們。跟著大哥們費盡心思,千辛萬苦終於到了最頂端。到了九九峰頂端,大哥們跟我講了這裡有著許多的鳥兒,可惜的是,我們在這也都只有聽到了鳥的叫聲,但是,去都沒看見鳥兒的蹤影,讓我們很失望沒能看見各種保育類的鳥類。看大哥們臉不紅氣不喘的聊天著,我們則是像洩了氣的皮球攤在那邊。

可是站在頂端往下看,心情跟體力好像都瞬間好很多。站在頂端有種駕馭世界的感覺,很適合壓力很大、心情不好的朋友們來這走走。因為這裡就好像一個大垃圾桶,聽著你的傾訴、分享著你的不悅、心事。就宛如有生命般的安慰著你,讓身心靈得到解放。何樂不為呢?

一整天,從早上騎到下午、從陌生人到朋友,我們很充實的回到學校。一整個過程,我們不僅僅了解到霧峰的桐林村還保有風光明媚、山明水秀的原始森林。更體會到霧峰在地人的人情味,不管你是外地來的、本地人都很樂意、也很驕傲的告訴你,我們霧峰有什麼什麼的。儘管是身為國家棟樑的大學生們,也未必知道這塊瑰寶。只能從口中、或書上得知訊息,並非實地走訪。既然不能親自走訪,那就由我們來闡訴霧峰的真、善、美讓大家知道。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