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燒焿記錄片發表會0109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深掘文化沃土 樂見甲仙重生

~「甲仙街區導覽摺頁」暨「燒焿記錄片」發表會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

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閱讀紀錄片相關過程,請點選這裡)

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時間:99年元月9日(週六)上午十時

地點: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甲仙鄉林森路98號)

現場並有縛焿粽及甲仙街區導覽等體驗行程,欲參加體驗者請洽:

許淑卿小姐,電話:07-6754099,07-6752818

期待多年的滋味─甲仙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紀錄片

經過四個小時的滾煮後,為了檢視焿粽是否熟透,工作同仁撈起並剪下了一粒焿粽,期待與關愛的目光馬上匯聚過來,就在包裹的竹葉打開後,黃橙、熟透且略微透明的朮米(即糯米),以強烈卻又柔和的對比,耀現在深綠的竹葉…

編按:

「甲仙的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記錄片,已於10月21日舉行試映會,經過熱烈討論後,正進行最後修正的工作,最慢11月下旬即可正式推出。今游師兄特先將精采的文化採集過程記錄下來,並首度在小地方披露精采的系列照片以饗讀者,期能讓古老的燒焿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

期待中的焿粽終於出現了!

經過四個小時的滾煮後,為了檢視焿粽是否熟透,工作同仁撈起並剪下了一粒焿粽,期待與關愛的目光馬上匯聚過來,就在包裹的竹葉打開後,黃橙、熟透且略微透明的朮米(即糯米),以強烈卻又柔和的對比,耀現在深綠的竹葉上頭。有了美好的色澤,口感又會如何呢?

急著想知道答案的麗華,舉起筷子夾了一小塊湊近鼻子聞了一聞,「香!」只喊了這麼一個字,便將熟透的朮米塊放入口中,嚼了一下、兩下、三下,「好吃!」兩個字又脫口而出。於是,第二粒焿粽、第三粒焿粽……便接續打開了。

981108-shaogeng-360.jpg

等待了六年的我,面對擺在眼前的火灰水焿粽,不禁想起六十餘年前,以火灰水浸泡朮米來綁粽,還一直是台灣的焿粽文化之主流,忽然百感交集,竟不忍動手……。

探討焿事的拙文〈台灣特有字〉、〈焿事知多少〉與〈就地取材的智慧〉,分別於於民國九十二年、九十三與九十六年在媒體發表,不少朋友都希望能將已中斷六十年以上的「焚燒草木成灰,沖泡焿水綁粽」的過程,來一次實作體驗。其實,更想進行實作體驗且錄影記錄,而讓始於清朝時期的甲仙燒焿文化得以傳後的倒是我自己,因為這項先民就地取材的精采技藝,由於久無運作,且耆老快速凋零,正面臨失傳關頭。

只是,周遭的朋友皆無錄影履歷;期待中的鄉內相關科系大學子弟,畢業未久即北上就業,無暇在一段時間內配合錄製與剪接;若要聘請專業錄影師,又無經費。所以事雖急,也只得耐著性子等候了。

去年,愛鄉工作同仁梅蘭、淑如與淑卿,參加了高雄縣婦幼館的「用影像說故事」課程,老師要她們繳交學習成果,因九月十五日辛樂克颱風引發了甲仙大橋斷橋事件,三位同仁討論後乃以該事件為主題,借來錄影機攝錄並剪輯了六分鐘的記錄片,成果獲得老師的鼓勵與媒體的注目。錄影人才的出現,讓期待已久的燒焿文化採集工作出現了曙光。

由於親身經歷過「燒焿綁粽」歷練,且最能細膩描述相關製程的家慈,已於民國九十六(2007)年五月二十六日,以九一高齡辭世,乃另行邀請本鄉阿里關庄七十八歲的耆老陳有福先生,還有我家八十四歲的六嬸游詹梅女士,進行錄影訪問與實作指導。

w98.4.19錄影師與鹼粽文化採集1

w98.4.19鹼粽文化採集2

在尋找本地燒焿首選樹木埔薑仔時,路過了興隆精舍,心達師伯將訊息告知俗家是在屏東楓港的見安師,見安師立即與七十九歲的父親詹新撤聯絡,只隔了幾天,便收到老先生寄來的兩大袋楓港盛產的埔薑仔薪柴。

想著老先生,在自己與朋友的山園,滿頭大汗地推拉著鋸子,鋸下埔薑仔樹,再一段一段剪裁成兩尺長,接著搖搖晃晃肩挑回家,還得裝袋綑綁宅配,這種素昧平生的盛情及為保留文化的付出與用心,真是教遠方的我及工作同仁們感動不已!

w詹新撤老先生從楓港寄來的埔薑仔柴980317CIMG7364

當然,薪柴份量還是不足,經向相關權責人員說明之後,即在鄉內公共造產地進行採集,為了讓該棵埔薑仔樹持續成長,我們只取用地面四尺以上的枝幹,如此,也可讓留存的老樹幹,在長出新枝之後更為強壯。兩批薪柴合計約250斤,經過足足七個小時的焚燒,才得到2.5斤的火灰,這種比例懸殊的落差,著實讓我嚇了一跳;也難怪耆老說薪柴至少要百斤以上了。

w進入桃花心木林尋找埔薑仔9804a01 (23)

w尋找埔薑仔合影於加冬老樹之下a01 (42)

w焚燒埔薑仔柴取火灰合照a (11)

衡諸早期,家家戶戶皆有大灶,日日焚燒薪柴來煮飯,來燒菜,來熱水,天天都有火灰產生,除了當肥料使用,要清潔器物或廚具時,便使用火灰水,老人家說清洗得乾乾淨淨;要洗頭髮時,也使用火灰水,老人家說洗滌得清潔溜溜,可說非常方便。

端午節要到了,除了以火灰水浸泡魷魚乾來綁鹹粽,更將灶坑裡的火灰鏟起,小心置放入已滾的水裡,接著攪拌攪拌,過濾之後即是好用的焿水了,以之來浸泡朮米綁粽,便有甘香自然的好風味,也讓不起眼的灰燼,徹底發揮了物盡其用的功能。

w98.5.16以埔薑仔火灰燒製鹼水1

那麼2.5斤的火灰,到底能沖泡多少焿水呢?第一次,我們先以1.5斤的火灰,沖泡並過濾出酸鹼值約9.5度的焿水16斤,再熬煮濃縮成酸鹼值約10.5度,比重約4度的焿水13.5斤,接著以10斤焿水來浸泡10斤朮米綁粽──

這批隆重重現六十餘年前傳統風味的焿粽,在出鍋後第三天,食品加工科畢業的秀琴在百忙中前來關心,因已用過午餐,乃與我及另一同仁三人分嘗一粒,且完全不沾果糖或蜂蜜等搵料,品嘗了兩口之後,秀琴說了:

「沒有化學鹼的刺舌與嗆鼻味!有的,是天然焿的香味,是竹葉的香味,是朮米的香味,還有朮米的甜味,真是眾味並陳且同香哩!」專家不愧是專家,大家對火灰水焿粽的感受,全由秀琴一口道盡了。而後學我,則有後續體驗,即粽子下肚良久,口中仍然餘甘猶存,且津液源源而出,真是美妙!

哦!但願這一生產過程永遠符合環保思潮的火灰水焿粽天然美食,在劣幣驅逐良幣,非自願經歷了那麼長久的冬天之後,能因記錄片的完成,再度以亮麗、橙黃的樣貌及眾香齊聚的好口感,在人間乍現無限春光。

w閉上眼睛,火灰水鹼粽DSC00307

埔薑仔─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教材

在西方國家,埔薑仔有「聖(純)潔樹」(Chaste tree)、「聖潔莓」(Chaste berry)、賢哲樹、修士的胡椒樹等等名稱,此乃因歐洲宗教人士流傳埔薑仔具有「抑制情慾」的功能;與黑胡椒同樣有微辣、微香和微苦,所以被用為調味料…

編按:

本文是甲仙社區組織舉辦一系列「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的系列報導之一,介紹古法製作的原料–埔薑仔,作者游永福先生在甲仙地區進行多年田野調查,日前也協助籌辦甲仙文史解說課程–解碼甲仙。

芳香卻不起眼的埔薑仔,被甲仙等地區的大武壠社群選定為燒灰製焿之首選植物,值得大家來關注。本文特從西方、中原、台灣,甚至原住民等角度來多面向分享埔薑仔的用途;其實,人類若不再使用,大自然對埔薑仔的珍視,一直未曾減少。

埔薑仔

學名:Vitex negundo L.

科名:馬鞭草科(Verbenaceae)

分布:台灣、大陸、馬來西亞、印度、錫蘭、熱帶非洲、南歐、地中海。

在西方國家,埔薑仔有「聖(純)潔樹」(Chaste tree)、「聖潔莓」(Chaste berry)、賢哲樹、修士的胡椒樹等等名稱,此乃因歐洲宗教人士流傳埔薑仔具有「抑制情慾」的功能;醫界雖存疑,但在研究過程卻發現:與黑胡椒同樣有微辣、微香和微苦,所以被用為調味料的聖潔樹乾果子,因含有1%黃酮類化合物,能平衡雌激素的濃度,提煉後成了重要的婦科用藥。

最新的研究則指出:埔薑仔的花朵亦含1.5%黃酮類化合物,葉子更高,含2.7%;就因埔薑仔頗具醫學用途,所以栽培範圍已遍佈歐美地區。

在中原文化裡,埔薑仔名為「黃荊」(Vitex),是以堅韌不易斷折與芳香的特性,躍上了大眾生活與歷史長廊的舞台,廉頗「負荊」向藺相如「請罪」來表誠意,便是著名的例子;「拙荊」與「荊釵」,則是謙恭文化的代表作。

在台灣,埔薑仔的枝葉可製作不驚茶、天然蚊香、香包,也可催熟水果,發豆菇。稱為「埔薑仔筍」的埔薑仔筆直枝條,除了綁製掃梳、製作刀柄、削製陀螺、編製畚箕、用為牽仔條、燒製木炭、染黑牙齒、以莖皮造紙,更可「埔薑仔筍炒肉絲」來教導孩子。若將埔薑仔燒成灰,因含有潔淨成分「鹼」,且具獨特芳香,所以乃成了老阿嬤刷洗鍋具與清洗蝸牛肉時上天然又上香的環保清潔劑。

若再將埔薑仔的「火灰」沖泡熱水過濾,則是甲仙等地區的大武壠社群引以為傲的「埔薑仔焿」了。焿,即鹼,乃台灣特有字,是從甲仙等製鹼寶地開始發跡。那麼,這麼芳香澄黃的埔薑仔焿水,有哪些用途呢?除了泡蛆傷、洗頭髮、刷洗鍋具、點熟紅柿、發魷魚乾、熬煉仙草,更可用來包焿粽、做焿粿。

宜蘭的噶馬蘭族的巫師,也愛使用埔薑仔,治病時,是以埔薑仔的葉片來施法;北部的凱達格蘭人祭祖時,則是先在地面鋪上埔薑仔的葉片,才將祭品擺上,以彰顯神聖與誠意;高屏地區的馬卡道族,更以埔薑仔的葉片來沾水祭祀祈雨。

除了以上種種用途,埔薑仔的根、莖、葉與果實,無一不是中醫良藥,用途頗廣的「牡荊子」,指的即是其乾果實。在台灣早期文獻裡,則有「行人中暑,取七葉埔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的記載,在田野調查的過程,倒是幾度發現同一棵埔薑仔,五葉與七葉同時出現的有趣畫面;那麼五葉與七葉,其效用應不會有太大差別才是。

980628-pujiag7e3d1b9cc143-3.jpg
七葉與五葉共生的埔薑仔。

若從生態面來講,埔薑仔的花,還是品質優良的密源植物;埔薑仔的葉子,則是蝴蝶與蛾類成蟲的食材。芳香又美麗的埔薑仔,就這樣用心造福著世界,卻一貫默默無語。

砍伐埔薑仔的日子─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2)

高雄縣甲仙愛鄉協會與文化工作者游永福為了保存、活化甲仙先民「燒焿」飲食文化,舉辦「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課程,由游永福先生帶領民眾前往山區採集燒焿的原料–埔薑仔。在紀錄片尚未放映之前…

編按:

甲仙在日治早期然有燒焿產業存在,時移事往,技術日漸凋零。高雄縣甲仙愛鄉協會與甲仙文化工作者游永福為了保存、活化甲仙先民「燒焿」飲食文化,舉辦「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課程,由游永福先生帶領民眾前往山區採集燒焿的原料–埔薑仔。在紀錄片尚未放映之前,透過手記跟大家繼續分享採集燒焿植物─埔薑仔的過程。

980612-shaogeng-360.jpg
埔薑仔是芳香植物,乃先民燒焿的首選材料。以埔薑仔燒製而成的焿,黃橙透明,是先民在端午佳節包製焿粽時所必備。

埔薑仔特寫
埔薑花特寫。

一早跟師兄、阿德與梅蘭會合之後,便前往350高地砍伐埔薑仔。其實,一開始對埔薑仔並沒有太大感覺,只知道它是在地原生種植物,以前整個溪埔與山坡到處都是;自從我們開始認養甲仙公園維護植物,漸漸對埔薑便有了一份很特別的感情;

這個月(即五月),我們以埔薑仔為材料,進行「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紀錄片的拍攝工作,那份感覺就更為深刻了。就在今天,因為要砍伐它,只輕輕搖動了一下,芳香的味道便一傾而出,所以一整個早上心情真是好極了。在這樣的好心情下工作,怎不幸福呢!

image001
梅蘭都快變成專業攝影師了,看她拿攝影機的架勢真的是有模有樣,一起去婦幼館上「用影像說故事」,還真不是白上呢!能孕育出一個人才出來,還真是始料未及。

直上350高地時,師兄還是不放過任何可以介紹的植物,如南台灣特有種──先開花後長葉的台灣魔芋等等,但因為梅蘭須要在上班時間回去,所以我們不久留,只上去掃描了一遍甲仙全景便下來砍伐埔薑仔了。

來到竹山巷底的陡坡時,平日常爬山的我原先以為蠻簡單的說,但看著阿德拿著電鋸往上攀爬的辛苦彆模樣,心裡覺得好笑,為了協助阿德順利上去並試試看是不是真的那麼難,乃手腳並用攻上這70度的砂質陡坡,才知道沒有著力點根本就很難上去,還好,最後終於藉由倒下來的樹枝攀爬而上;不過下來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整個人趴著滑了下來,整個手背割出了一條條傷痕,雖然痛但覺得好好玩!

還好,最後有找阿德幫忙,不然我還一直異想天開說若沒人有空幫忙我跟師兄打算自己來了。有很多事,沒去做還自以為簡單呢?

埔薑仔裁剪好載上去阿里關時想說歐吉桑一定在,哪知到了卻沒見到人,跟他的媳婦淑真聯絡才知道阿桑的夫人生病住院。師兄有感而發說人生有很多的變數,有些事想做不做有時就真來不及了!晚上五點半接到歐吉桑回來的消息,商量後還是決定在阿德的土地焚燒比較方便,於是我們再跑了一趟把埔薑仔載運了下來。

過程中我心裡面一直在想,以往不管什麼樣的課程我們都是美美的去,便舒舒服服的坐在教室裡上課,從不知道工作人員準備的過程是多繁複與辛苦。及至親身經歷這項工作之後,感恩之心才油然而生,也才懂得能無憂無慮地說「去上課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image002

師兄,從頭到尾是最最辛苦的,連清洗鍋子盆子等用具都得親自來做;當然,還有自己,搞到晚上8點多才吃飯,還得到辦公室聯絡學員上課時間跟地點,接著平日不寫文章的我更得撰打這篇心得,也相當辛苦啦!但是,紀錄片拍攝的工作若能順利進行,讓中斷六十年的甲仙與台灣特有文化得到完整保存,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閱讀「美好畫面的背後─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 (1)」,請點選這裡

美好畫面的背後─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1)

忙了三個月,「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活動終於進入了尾聲,拍攝過程,一直都是由社區攝影志工媽媽–梅蘭掌鏡,也因此,我得以從旁觀察梅蘭的一舉一動,了解一個掌鏡者對所有畫面全都錄的用心與企圖。儘管美好畫面…

 編按:

「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紀錄片,是高雄縣甲仙地區的朋友正在進行的工作,以下文章是紀錄片完成前,工作者的心情分享,紀錄片完成後,會再跟大家分享影片。

忙了三個月,「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活動終於進入了尾聲,拍攝過程,一直都是由社區攝影志工媽媽–梅蘭掌鏡,也因此,我得以從旁觀察梅蘭的一舉一動,了解一個掌鏡者對所有畫面全都錄的用心與企圖。

圓滿日下午,梅蘭可能想到要補拍一些畫面,於是就把她的兩個孩子與淑如的老么一起吆喝過來,希望他們能展現出焿粽的確非常好吃的表情,梅蘭的小兒子很有主見,問說;「為什麼?明明不好吃偏要我們說好吃,騙人!」梅蘭不准他多嘴,硬是要他照表操課。三小孩雖然面有難色,卻又覺得好玩!

980611-jiaxiangezung-360.jpg
小朋友吃不習慣傳統美食,埔薑仔焿粽送到嘴前還是一副無奈樣。

這又讓我想起送埔薑仔焿粽給南洋姊妹文香品嘗時,文香家可愛的文斌跟文心,在吃著加入蜂蜜的焿粽之際,自然展現出的津津有味且令人感動的模樣;當孩子們在各吃完一粒,還把媽媽的那一粒也拿來分享後,我問他們好不好吃?「好好吃!」孩子們異口同聲說了,我再問他們阿姨還有,還要不要?文心說:「我還要!」還可愛的比比手指頭說:「一粒,不,要兩粒,哥哥也是喔!」我承諾再幫兄妹們各留兩粒,因為剩下的,還得留待活動當天讓賓客品嘗。

當我把這兩件事情告訴師兄時,師兄告訴我記得請梅蘭去捕捉捕捉兩個小孩吃焿粽的可愛模樣。我卻不禁想著:面對鏡頭時,那種天真無邪的滿足跟表情,是否還能存在呢?只怪我當時忙昏了頭,還是忘記師兄「做一個記錄者,相機要隨身攜帶」的不斷提醒,而錯過了一幅幅寶貴的畫面。

image003
小朋友在鏡頭前,認真的”演出”。

由於東大顧問公司的柏孜小姐一直不敢吃焿粽,因為非常害怕化學鹼的嗆味,所以我答應特別為她保留兩粒埔薑仔焿粽。在飯店舉辦觀摩活動那日,柏孜迫不及待地問我:「焿粽呢?」拿到焿粽還不到10分鐘,柏孜便喜孜孜打電話過來:「淑卿姊,好好吃喔!竹葉打開後,朮米的顏色黃橙橙相當漂亮!不但沒有嗆味,還芳香撲鼻。吃在嘴裡,QQ的,還會ㄉㄨㄞㄉㄨㄞ呢!」接著還一直跟我討論,希望能安排DIY常態體驗活動,讓這項珍貴的傳統技藝得以延續。

image005
按傳統製作的埔薑仔焿粽,竹葉打開後,朮米的顏色黃橙橙相當漂亮!不但沒有嗆味,還芳香撲鼻。吃在嘴裡,QQ的,還會ㄉㄨㄞㄉㄨㄞ呢!

儘管美好畫面一時沒能全都錄,而心有遺憾!但大人及部分孩子對耆老與工作同仁們用心重現的六十年前天然焿粽,都有那麼滿足跟幸福的感受與反應,連續三個月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閱讀「砍伐埔薑仔的日子─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2)」,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