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藝術的社會參與」

好幾次我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但支撐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夥伴們在互動過程建立信任…

合作夥伴關係

七月初的豔陽,火燙燙的直射在小林組合屋的每個角落,讓人難耐這酷夏的極端溫度。我趕在純用即將在小林駐村告一段落的前幾天,去看看他的近況。遇見一位來自大陸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當他知道純用在駐村期間的行動之後,很不解的問起為什麼藝術創作要面對複雜的社區議題?純用笑笑的請我回應,我順口說出:「藝術的社會參與」,同時帶出台灣這十幾年社區營造脈絡的基礎。

我和純用曾經參與「2006-2008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進入社區的經驗,因此可以很熟悉的掌握這樣的操作模式,不過,對於藝術進入災區的經驗,以這次由旗美社大主持的藝術駐村計畫的彼此來說都是第一次的嘗試和實驗。

「高雄旗美社大」、藝術家和社區/群是這次行動中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在進行駐村的中後期,社大承接起文建會和高雄縣政府「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輔導團的角色,而這次三個(荖濃社區發展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甲仙鄉愛鄉協會)參與藝術駐村的社區/群組織也都有相關的人力在今年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裡;於是,社大在這次藝術駐村行動中從原先想在災區開課,到以藝術駐村為調整課程的操作模式,再發展為在地重建工作輔導角色的延伸,藝術家和社大和社區/群也在這樣的延伸平台裡創造出更多深刻的對話和內容。

經驗知識的看見

「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的工作者小小在六月底請我和這次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的工作者們進行第一次的共學團體,小小告訴我這次的課程目標先是認識彼此和抒發情緒,課後我們對話,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映著她的狀態,工作者也需要抒壓的管道。

我透過這次機會看見了三個駐村藝術社區夥伴之外的其他工作者,其中包含另我印象深刻的社區重建工作新手—阿娟。在經過劇場遊戲暖身和雕像練習的過程之後,陸續聽見夥伴們這陣子的工作狀態和心情。當阿娟表達出災後從外地回鄉做社區重建工作的種種壓力時,眼淚不禁流下,一旁夥伴們相互鼓勵著。

對一個從未接觸過社區工作的年輕人獨自面對著災難過後的種種複雜情境,在沒有學習對象的陪伴之下,曾一度想要放棄這工作,後來,她因緣際會到另一個社區繼續工作時,從文史資料裡看見「甲仙埔事件」其中一位竟是她的阿祖,追溯之下才知道這社區有一些人和她是親戚關係,阿娟並不住在這個社區,從開始不知道如何切入的無助,到她說可以先拜訪這些親戚,我聽見她嘗試尋找進入社區工作的位置和方法。

我特別回應她的例子,告訴夥伴們很多年輕人處在跟自己生長土地疏離、斷裂和尋求身份認同的狀態裡,很重要的是阿娟的自覺意識,這經驗的啟發是連結她重新看待人和土地的關係,自我的歷史感於是漸漸清晰、立體。

我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曾斷裂、模糊、扁平…都是要經過無數次的跌跌撞撞,慢慢看懂脈絡、結構之後,逐漸長出獨立思考和面對問題的能力。穿過問題,看見阿娟的生命經驗脈絡,拉開看事情的視野,就比較不會被侷限在個人的問題。似乎,我們的教育很少貼近真實的自我生命探尋。

這次藝術駐村的社區/群工作夥伴中有多位年輕,更多是因為災後而剛接觸社區重建工作的高壓狀態,當他/她們的組織運作和學習對象(組織者)並不成熟時,藝術進入社區公共性的創造,不論是以心靈陪伴或是組織/社區再造等為目的,過程中一旦看見自我/他者的衝突或阻礙時,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促進對話?如何將個別的困境轉換為集體的解放?如何創造互為主體的過程?藝術家的養成又需具備什麼?

當我聽見、看見駐村在小林組合屋的純用倍感無力於重建協會工作者不夠積極的狀態時,一方面理解他處在現實複雜又相較其他二個社區條件更不穩定的小林組合屋;另一方面從他的限制狀態裡,促使我思考著在災後的重建情境裡如何協助彼此增能。

990908shopiy-450.jpg

在陪伴甲仙愛鄉協會時,透過各種互動的遊戲,讓工作伙伴之間的放開自己,彼此間情感也愈加緊密。對話性創作的練

對人有興趣、有溝通的能力、能和社區/群搏感情,全面性的關照和跨領域學習等特質,或許還包括對人類、社會、心理、環境、社區/群組織工作等等有興趣和敏感度的藝術家,這樣的人才好像不是一般藝術教育養成的內容,我自己曾在學院內接受的藝術教育(視覺藝術)就不重視這些學習。

我是等到進入職場,很幸運的在一個以社會福利/工作為背景的環境裡從事融入藝術的教育工作;尤其是1993年接觸了「民眾劇場」之後,它強調「對話」、「過程」和「培力」的實踐方法,一種貼近民眾日常生活、運用民眾熟悉的語言引導議題的討論,進行社會性的藝術表達。它是啟發我從較封閉式的視覺創作跨越到必須和人互動密切的戲劇創作領域,這跨越也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紀錄片、舞蹈治療、原住民基層組織參與等等。

我的工作角色也從畫廊職員、兒童畫老師跨越到藝術行政、輔導諮商社工、劇團團長、社區劇場老師等;這一段從私人企業到公部門再轉換到民間社團的歷練,背後緊緊連結著自我內在生命歷程的辨識,也是為什麼選擇往這條阻力很大的路徑行走的信念吧!

駐村行動的初期,四月的每星期二傍晚,我獨自一人開著車從甲仙往荖濃,在荖濃的夥伴—雨君、慧英和正一,她/他們都是第一次參與藝術駐村,因此我需要在旁陪伴和瞭解,更重要的是每堂課後我們的討論學習。回想這一段近半小時的山路因為風水災後造成多處路面塌陷,沿路最常看見的標示牌是「路基塌陷、請小心駕駛」!

好幾次我在車上心裡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有時身心俱疲時也會希望獲得平衡的對待。更多時候支撐自己繼續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工作/社區夥伴們在互動學習的過程建立信任關係、學習傾聽和同理,共同營造開放對話的空間,開啟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或許當組織運作的成員們彼此之間從隱而不談到開放對話,進而帶動更深化的工作內涵時,工作者體認到工作價值而產生新的意義時,這對彼此來說也另一種心靈療癒吧!尤其在環境從破壞到復原的這段過程。這次藝術陪伴的三個社區/群受災程度不同,組織屬性也不同,卻都是在災後吸納較多資源嘗試進行重建工作。所以,駐村的藝術家無法對來參與藝術行為/課程的夥伴其所屬的組織運作狀態視而不見。更甚者,藝術家和社大在每月一次的聚會對話中討論最多的是各社區/群組織裡的工作者的狀態。

我在陪伴「甲仙鄉愛鄉協會」夥伴們的駐村期間,最常做的是和夥伴們之間進行「提問」和「對話」。這模式從以每星期一次的藝術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再從課堂外轉換到課堂內,來回辨識,試圖創造一個可以疏通、可以對話的空間。

那是在課堂外,我觀察到夥伴之間的工作狀態常常「卡住」,甚至是影響到整體運作的細緻度時,我會試著和工作者聊聊他/她的狀態,再從對話裡徵詢是否想調整目前的處境,帶著這樣的背景進入藝術的創造性場域,很多時候這些「卡住」、「不順暢」的氣流和能量,因為有了對話,慢慢被疏通、被理解,而產生新的詮釋。帶著這新的理解回到工作現場幫助彼此再繼續往前推進,來來回回、交錯併陳。

當一張張由每位夥伴繪製出心目中的組織/社區意象、當一個個透過敲打物件產生出各自節奏又需創作出集體共鳴的聲音、當一具具身體放鬆自在的即興呈現創意性的展演時….,他/她們正透過藝術性的元素,激發想像力,練習自信的表達、練習傾聽和同理、練習欣賞異與同,練習意識的覺察…,其實,我也正和他/她們一起共學、共舞!

輕裝簡從,小林獻肚山初體驗

八八水災過後就一直想到「獻肚山」一窺究竟。從平台向上攀爬,巨石頻頻阻路,越爬越高,視野也越好,終於我們看見了五里埔。

八八水災過後就一直想到「獻肚山」(註1)去一窺究竟,但萬事未具備一直未能成行,當聽游永褔師兄說五月一日曹永清老師準備前往勘查時,我就滿懷期待,原本擔心當天滿滿的預定行程,很怕無法隨行,因為知道這一趟若沒去,大概就沒什麼機會再上去了,還好,天從人願終能排除萬難順利出發。

因為沒真正爬過大山所以根本沒什麼裝備,也以為沒什麼,像平常爬山一樣,只揹著便當與水就走了。哪知?好戲在後頭呢!

一開始往上走都還是OK的,沿路曹老師跟姚木榮先生會邊走邊研究往哪邊走才上得去;看見不同的植物、樹幹,甚至化石,都會先跟我們介紹一番。而就算崩塌石堆真的不是很好走,沿途往上爬都還不是很大的問題,只是在走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左腳一直無法踩正,走起來相當不順。不過,已上山了也沒退卻的餘地,又因一路發現新事物而分散了自己的擔心。

崩塌區的湖泊
崩塌區的湖泊

在這一片都是大、小石頭的崩塌區域,看到第一個有泉水滋潤而長滿大莞草的平台時,我是雀躍的,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莞草」我這輩子都沒看過,讓我覺得很特別,一叢草長中間,旁邊像蜘蛛一樣伸出去好多隻腳,每隻腳就定在土裡再長出新的個體,想想等它佔滿整個山頭,將是多麼壯觀。

像蜘蛛的大莞草原
像蜘蛛的大莞草原

曹老師說崩塌區有湖泊時,我還蠻訝異的,他問我們要不要看?開玩笑,當然要看囉!老師說不知道還有沒有水,因為一直都沒下雨。不過還不錯,這崩塌土石撞擊出的湖泊不但還有水,周遭也已長滿了白埔薑及山黃麻等先趨植物。在滿布岩石的崩塌地來講,這幅景色就像沙漠的綠洲一般,看了讓人充滿希望。

從平台向上攀爬,巨石頻頻阻路,我也頻出腳滑的狀況。而越爬越高,視野也越好,終於我們看見了五里埔。在綠油油的草木之間,紅十字會建蓋永久屋的一束束鋼筋醒目得有點突兀,但願雨季來臨前,小林的朋友們來得及入住。

麻竹叢涼�
麻竹叢涼蔭

繼續往上走,新事物也越多。有約一個人高的生痕化石,也有半個人高的放射狀生痕化石。而在崩塌石堆中,有一塊大岩盤凸立於其中,岩盤很長,外型像極了恐龍的脊背,由下往上看,非常壯觀美麗;它的岩壁,也被下垮的岩盤磨擦得非常光滑。

山羌腳印
猜猜是什麼動物的腳印??

快!快!猜猜這是哪種動物的腳印?山羌的腳印耶!我很懷疑,山羌跑到這麼多岩石且是鳥不生蛋的地方做什麼?

由於無路之路的確不好走,大夥評估狀況後,決定在崩塌坡與大竹溪南坡稜線上的麻竹叢涼蔭下提早享用午餐,此地海拔約1200公尺。一路上來,崩塌地的地形與地貌皆已大略了解,所以餐後略事休息,便即下山。

往回走的路上,因為我腳步不穩,所以游師兄不時提醒我不要急,要一步一步踩穩才走。沒想到踏上了風化頁岩的時候,我還真的滑了一跤,跌到屁股好痛。而滑跤當時,坡上的方形石塊又往我頭上滑了下來,殿後的師兄看見的當下一定非常擔心,以他的角度來看,像砸到我的頭,還好上蒼體諒我只輕輕的砸在我的肩膀上。站起來之後我拍了拍屁股,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因為往下滑就可能摔落山谷了。

戰戰兢兢一路走了下來,才發現湖泊有兩個,而且是相鄰的,之前一直沒發現,可不知怎麼的當時並沒想拿出相機拍下這張照,現在想起來又後悔了!真是的。

輕裝簡從走了這一趟,讓自己很挫敗,原來無路覓路的登山活動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管體力、裝備與常識等等,都要齊備。還發現自己爬坡爬得蠻辛苦的,我想也該減肥了吧!如此,要挑戰南橫三星的心願才有可能達成呢。

註:「獻肚山」位於甲仙鄉小林村第9鄰到第18鄰旁 ,原本海拔為1600公尺左右,經八八災後崩塌,目前僅高約600公尺

(資料來源: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4556)

(本文作者為甲仙愛鄉協會的工作人員)

甲仙外籍媳婦,因八八臨工凝聚情感

沈文香目前在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下,在甲仙愛鄉協會提供的實驗公田裡從事有機蔬菜、水稻、山芋等作物的種植,每隔2-3天採收一次,並集中產銷,可以維持自給自足。談到災後的生活,她說:甲仙人情味濃…

去年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除小林村首當其衝遭土石掩埋滅村,甲仙鄉不少民眾也在這場天災失去親人、家園。土石流沖走了他們的畢生心血,但並未沖走他們災後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勇氣。災後,許多家破人亡的災民,暫時成為八八臨時工,用他們的雙手重建家園,重新站起來。

比較特別的是,這群臨工中有一群遠從越南、柬埔寨嫁來甲仙的外籍媳婦,她們原本都擁有自己的家園、土地,一家人過著樂天知足的生活,沒想到一場八八風災,讓她們的生命全部走了樣。

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採訪甲仙外籍媳婦擔任八八臨工的情況。蘇福男攝
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採訪甲仙外籍媳婦擔任八八臨工的情況。蘇福男攝。

談到八八風災,原是柬埔寨姑娘的沈文香仍心有餘悸地說:「在甲仙住了十二年多,第一次目睹風災的威力,雖已過了10個月,但內心深處仍然覺得很恐怖,從窗戶向外看,大水波濤洶湧,沖走甲仙重要橋樑,河裡有漂流木、傢俱、房子、屍體….真的慘不忍睹呀!」

風災當下,為了搶救交通,她的老公還從事怪手挖掘工作,得不時擔憂老公的生命安危,心情十分忐忑,有時聽老公說:「落石很多,今天是老天疼惜我,不然就回不了家!」除了心情的恐懼之外,災前原本與公公種植1甲5分地的芭樂也被大水沖走了大半,損失慘重,但她豁達地說:「沖走了就不用那麼辛苦啦!只要全家平安就好。」或許就是這種看待命運的角度,讓他們得以在這麼巨大的災變當中挺身而過。

沈文香表示:「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情感的家。」蘇福男攝
沈文香表示:「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中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此情感的家。」蘇福男攝。

沈文香目前在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下,參與一個六人一班的農耕工作隊,在甲仙愛鄉協會提供的實驗公田裡從事有機蔬菜、水稻、山芋等作物的種植,每隔2-3天採收一次,並集中產銷,可以維持自給自足。談到災後的生活,她說:「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中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此情感的家。」

另一位外籍媳婦,黃美珠,在越南的工廠上班時,經人作媒,認識了現在的先生,相看兩不厭,經其兄弟家人同意下,毅然隻身跨海嫁到台灣來,至今已有十二年多的時間了。與先生婚姻融洽,相處和樂,但先生卻在一次工作中受了意外,腳腿受傷,由於家中尚有兩老及兩位小孩,家中生計負擔不小,八八風災後,原先在河床邊的田又遭大水沖走,生活頓時失去憑依。所幸,四個月前當起八八臨工,才能暫時安下心來。但八八臨工的政策一旦喊停,又該如何?似乎也沒有答案。

外籍媳婦來到台灣,需要重新適應台灣的風俗民情與水土,本來就不容易,現又遭逢八八風災的衝擊,讓這群外籍媳婦的人生課題又更加地沉重。目前透過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讓這群媳婦們聚在一起工作,互相關懷與勉勵,並參與社區事務,相信能為這群媳婦們減少一些心理的壓力,也開始學習面對未來生活的技能。

雖然八八臨工政策隨時會喊停,但透過這段時間的共同工作、互相陪伴,或許大家會更有力量與信心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黃美珠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蘇福男攝。
黃美珠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蘇福男攝。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教室在窗外─藝術駐村感想

在甲仙將近一個月了,我常在「南橫三星遊客中心」看見鄰近的居民帶著孩子來晃晃,還有路過使用公廁的旅人,躺在木頭椅子上午休的工人,讓這棟原是台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環境有了新的生命。而在這開放空間運作…

編按:

本文為作者參與高雄災區「藝術駐村計畫」的想法,更多相關紀錄,請閱旗美社大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mcu

────────────────────────────────────────────────────

在尚未正式進駐社區之前,旗美社大的幾位年輕女性夥伴們和我走訪了這次受水災害影響的幾個社區/群。在緊急救援和各種官方、民間資源注入等狀態之後的半年,我們帶著謹慎學習的心情傾聽在地組織者和居民的想法,主要是想瞭解半年過後在地的需求是什麼?這次表達性藝術的軟性形式陪伴是否適合/時這社區/組織進場?

當我們知道救災期間某些資源的進入反造成擾民或只是滿足救助者的需要等粗暴行徑後,我不斷提醒著工作團隊看見對方的需要,切勿造成困擾!很幸運的是,這次合作的團隊夥伴們有著深刻的反省和謙虛的態度,也因著社大長期經營社區教育的基礎和向農村學習的理念支持,讓這次藝術駐村得以「順其自然」的開始。

990520-jiaxianyishuduh-400.jpg
3月24日,走訪荖濃社區。認識社區環境和居民。

這次藝術駐村的大環境及合作團隊和之前我在嘉義縣的經驗很不同,差異的是團隊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因為是由民間基層組織的發動和在地經驗累積,讓這次的藝術駐村點可以視實際狀態進行,可以小規模、細緻,不喧嘩…;另一個差異是災難後的環境和人的處境,

還有我的另一個角色—策展人,如何在這巨變後的重建工作過程,陪伴團隊夥伴們在藝術範疇裡看見社會性的觀點,透過藝術作為媒介的「自然」、「軟性」、「互動」等創造性特質在教室內外進行轉換的力量。首先,被稱為「藝術家」或「老師」的我們,帶著什麼樣的視框?裝著什麼樣的概念?和操作什麼樣的方法等等,都是需要不斷相互對話和檢視的課題。

在一次陪伴荖濃社區課後,駐村夥伴之一的阿正問我,甲仙開始(上課)了嗎?我說:「當我第一次進場的那天就開始了」,因為生活在其中,可以用一種自然、平常、緩慢、細緻的節奏和態度靠近每一次和我碰觸的生命,也因此所見、所感都是相互學習的開始,會聽見不同於傳統固定時間和空間教室裡的故事,會看見更多真實的樣貌和深刻的情感,

這些內容和元素都可以運用在教室裡的集體學習,而有更適切、互為主體的能量產出;又因為狀態不是空白,所以當感官打開,肉身淨泡在真實的場域,情感的流動自然展現,所以那存在的樣子是自在、放鬆的,當我放鬆了,和我互動的人也會感受到,慢慢交換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在甲仙將近一個月了,我常在「南橫三星遊客中心」看見鄰近的居民帶著孩子來晃晃,還有路過使用公廁的旅人,躺在木頭椅子上午休的工人,讓這棟原是台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環境有了新的生命。而在這開放空間運作的組織之一「甲仙愛鄉協會」的夥伴—瑞昇、淑卿、淑如、美女等和我來回幾次討論著參與課程的對象、目標等等,我也在這裡認識這組織的運作和文化。

再從這個點延伸,我探訪了新移民姊妹的家庭,聽見姊妹們堅韌的故事,這是淑卿長期和姊妹們建立深厚情感的基礎而得以信任靠近;我聽著瑞昇說想培植柬埔寨嫁來的美玉成為連結姊妹們的組織者和社區工作者的決心,我看見一位基層組織者的柔軟細膩,尤其是這次我駐村的課程規劃是從組織教育的方向進入,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開放,

這次,我在瑞昇的身上看見,雖然他仍擺脫不了內在既定的框限,尤其是一位男性身處在眾多女性工作者的環境,而劇場遊戲課程裡有時需要打破這層性別限制時,他脹紅著臉笑說:「需要練習吧!」我們幾位女生拍手鼓勵並讚美著他的勇氣可嘉,一切拭目以待吧!

P4220020
第一次上課時的情景。

深耕新故鄉─新移民姊妹蘇美玉

新移民姐妹許多是打理家務、帶小孩,或是打零工賺錢。嫁來台灣八年多,除了盡好為人妻子與媳婦的角色之外,沒有小孩或許是美玉心裡極大的遺憾,但可能因為比一般婦女少了家庭瑣事的負擔,她能夠多花時間投入社區活動。

甲仙鄉關山社區請甲仙愛鄉協會幫忙申請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該案在提案同時必需做社區營造員的推薦,美玉是甲仙愛鄉推薦的人選。

在與關山社區陳理事長討論社造員人選時,我做了個極具挑戰性的推薦──柬埔寨媳婦,蘇美玉。

其實,這樣的建議,也顯示出關山社區的人力缺乏。陳理事長說,美玉這孩子乖乖的,如果她願意那也不錯。他提起剛上任時,在找新的總幹事人選,有位社區理事向他推薦過美玉。當時美玉很惶恐地推辭說:我的中文程度不夠好啦,會做不來。這位理事跟她說:妳不是都在愛鄉上課嗎?不會的請愛鄉教妳就好啦!不久,我們也聽說村長認同此事,心裡頓時感到踏實不少。

在我們新年度的工作討論時,想找姐妹們來擔任新移民服務據點的工作人員,美玉是我們的首要人選。在這幾年的陪伴過程中,我們發現她學習意願很高,社區參與力夠。最近一年來新移民姐妹的相關活動,都看到她更有主見地表達意見並熱情投入。在即將開始的新移民課程中,她也協助進行姐妹們的訪視聯繫工作。目前,她白天的工作是我們協會申請災後重建臨工的一員,十二名進用人力中她擔任班長,表現也頗稱職。

有次,美玉請了一天的假,隔天聽她說,是跟社區一起去外地觀摩。驚喜於她對社區的自主參與之餘,我請她寫參與觀摩的心得,她謙說自己有很多字不會寫,得查字典。後來,她拿來給我們看未完成的稿,有一部份是出自於她那字跡挺拔的公公的指導。美玉的公公曾經擔任過社區理事好多年,指導她書寫的背後意義,在我看來,除了是長輩的疼惜,相信也是贊同她的社區參與。

新移民姐妹許多是打理家務、帶小孩,或是打零工賺錢。嫁來台灣八年多,除了盡好為人妻子與媳婦的角色之外,沒有小孩或許是美玉心裡極大的遺憾,但可能因為比一般婦女少了家庭瑣事的負擔,她能夠多花時間投入社區活動。看來,她在這裡找到了家庭以外的歸屬與生活重心。

990507-a6b41f376181-400.jpg

去年社福館聖誕節晚會美玉代表柬埔寨攤位與來賓介紹柬國風情

這些年,我們常為外來的團體規劃有機農業參訪行程,關山村四哥的仙豆有機咖啡園是熱門的參訪點之一。美玉家在四哥家對面,遇到我們都會過來聊二句,喊四哥四嫂「阿哥、阿嫂」,也看見她跟鄰居間的互動。台灣話說「好嘴」,意思是見到長輩鄰居都會問好,這是鄉下人家判斷一個自外地嫁來的媳婦,很重要的條件之一。

個性活潑的她,有空也會去社區日托班當志工,日托班無論學員或志工大多是社區裡上了年紀的長輩,美玉在這裡除了接觸到更多的社區網絡,擔任志工這樣的熱心服務更是看在社區居民眼裡。

關於社區營造員人選的推薦,工作夥伴們除了擔心,其實抱持著更大的期待,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那麼要先對美玉做更多的訓練:正音、中文書寫、社區脈絡…等等,萬一無法如願擔任社造員一職,這些學習也都能使她成長。目前,她已參加了新移民藝術陪伴課程、有機農業成長班、台灣小吃班等三門課,問她這樣會不會負擔太大?她說:我很喜歡學習呀!

今年,來到甲仙駐村的藝術家孫華瑛老師,自去年開始帶我們的新移民成長課程,她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這對於美玉個人、對甲仙的社區工作,甚至對於台灣的新移民女性,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一個很大的跨越!

如果說愛鄉協會這幾年來對於新移民姊妹們的培力,到底有什麼影響與成果,在美玉身上,我們看見了學習的美好種子,漸漸開花。

97年參加旗山社福館�秋節表演活動與帶動唱的老師

97年參加旗山社福館中秋節表演活動與帶動唱的老師合影

甲仙的努力─從「原生植物園」到「350高地生態願景公園」

甲仙原生植物園雖已無存,但今年2月起,甲仙愛鄉協會長期關注並開始認養的甲仙街區北側350高地與茄苳老樹,已朝向生態願景公園的目標邁進;除了之前的人造林,園區所有的自生苗木都要適切保留;待苗木稍長,也要讓草本植物…

有個秘密基地,大小才約一公頃,栽植了植物界中二十四個科,五十五個種,一百二十八棵台灣原生植物,都屬台灣中、低海拔區塊分布者。這秘密基地,叫做「甲仙原生植物園」。

由北而南,園中栽植了五加科的通脫木,芸香科的臭辣樹與月橘,馬鞭草科的山埔薑與埔薑仔,大戟科的土密、白桕、白匏子、裡白巴豆、粗糠柴、菲律賓饅頭果、加冬、血桐、蟲屎、野桐、細葉饅頭果、密花白飯樹及紅珠,樟科的樟樹、香楠、土肉桂、小梗木薑子及大葉楠,木犀科的白雞油,杜英科的杜英,茜草科的山黃梔及水金京,冬青科的燈稱花,桑科的稜果榕、牛奶榕、雀榕、小葉桑及白肉榕;

還有茶科的細枝柃木及米碎柃木,榆科的櫸、榔榆、朴樹、石朴及銳葉山黃麻,柿樹科的軟毛柿,千屈菜科的九芎,海桐科的台灣海桐,豆科的黃豆樹及刺桐,馬錢科的白埔薑,漆樹科的羅氏鹽膚木及黃連木,茶茱萸科的桶鉤藤,火筒樹科的火筒樹,錦葵科的山芙蓉,茄科的山煙草,禾本科的桂竹,以及無患子科的台灣欒樹及無患子。

990417jixiayuansmg1362-300.jpg

歷經日治時期與國府早期的兩度伐木作業,及其後民眾的開墾破壞之後,甲仙的山區仍可以找出五十六種原生植物,可見原始森林所含藏的樹種,必更為豐富多元,但願政府及民眾能更加珍惜這些倖存的原生植物,也更加珍惜其他草木植物,讓物種恢復豐富多元的形態,以發揮自然界間相生相剋的功能,從而降低終至停止農藥的使用,期能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再造Formosa之美麗風華。

上開植物,學名標示有formosana的,有水金京、石朴及桶鉤藤;註明為台灣特有種的有白雞油、香楠、土肉桂、小梗木薑子、大葉楠及台灣欒樹;其他種類,也全部都是台灣本產的原生植物──這麼一項極須花錢外聘專家學者,才能進行曠日耗時之調查與規劃的原生植物園計畫,能順利進行並完工,都因為有曹永清老師的全力協助;所以開銷,也只耗費了少數購買樹木,及挖掘、搬運與栽種等相關機具之費用。這種鄉公所與民眾合作無間的模式,對經費一向嚴重短缺的公部門,可說立下了無米之炊的最佳範例。

甲仙原生植物園,位置在甲仙親水公園南段區塊,是民國九十七(2008)年春節,亦即時序入春之後進行樹木移植。樹木剛移植,最須充足的水分,只見劉建芳鄉長親自率領義工隊伍,不是在早上上班之前,就是在下午下班之後,認真為樹木勤澆水。樹木感受到這份關愛之後,也奮力抽葉長枝,展現旺盛的生命力;甚至也隨順季節,以最美麗的花朵妝點大地,而成了民眾在晨昏時段活動筋骨的最愛與最佳去處。

2-w350cimg1373.jpg

誰料,同一年的7月17日晚上,卡玫基颱風引進了水氣豐沛的旺盛西南氣流,帶來漫渙洪流,不但淹上了甲仙街區,地勢較低的高灘地親水公園,及其南段的原生植物園,都嚴重毀損;尤其是新栽種的植物,根部尚未深入岩層,所以倖存樹木只餘個位之數。當劉鄉長來到親水公園勘災,看到公所及所有義工們,用心整理栽種且已大有看頭的花花草草及原生植物在一夕之間毀滅,一時英雄氣短,不禁放聲號哭,還哭得像一頭牛一樣,足見對這片土地用情之深。

甲仙原生植物園雖已無存,但今(九十九,2010)年2月22日起,甲仙愛鄉協會長期關注並開始認養的甲仙街區北側350高地與茄苳老樹,已朝向生態願景公園的目標邁進;除了之前的人造林,園區所有的自生苗木都要適切保留;待苗木稍長,也要讓草本植物有自由伸展的空間。

只希望園區能以豐富的植被招蜂引蝶,且鳥飛禽聚,而成為大家流連、觀察與研究生態的場域。更願這一只許成功的計畫,能讓劉鄉長對這塊土地深深用情的悲苦,略微獲得慰安。

w350cimg1380-450.jpg

新小林村之「五里埔基地」的新年展望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基地尚在協調中),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是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村民將在此延續平埔文化。

文/游永福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重建基地目前尚未確定,「小林重建委員會」尚在努力協調),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一直是個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

去年8月下旬,在李小英與周崇梅兩位輔導員的努力下,小林數位機會中心是第一個復原的單位,讓五里埔的學員得到關懷,也讓孩子們有繼續學習的機會。9月19日起,每週六、日早上,一群來自臺灣北、中、南各地的善心人士,關心小林的未來,集資聘請了一位英文老師與一位數學老師,專程來到五里埔,輔導就讀國中的孩子們,期望這一批災難現場見證人,能夠打好根基,將來有能力為自己的村落「小林」寫歷史。

10月24日,長庚醫院陳順勝博士與高師大謝臥龍博士合組的團隊,在進入小林勘查之後,也確定11月1日起,每週週四讓災後即進駐的長庚醫療團隊固定在五里埔駐點,服務項目含醫療、家訪與陪伴──如是有了數位機會中心,有了課輔資源,也有了醫療與陪伴之照顧,新小林村的重建可說已經奠下了大好根基。只期望:小林社區與小林村的辦公處所能早日設立,充滿服務熱情的人員能及早進駐,新小林村的聯絡與規劃工作才能順利推展並進行。

12月13日上午,風和日麗,最宜製糖,法鼓山甲仙安心站的燕珠站長、常法法師、英鳳師姊、美雪師姊、冠如師姊,還有法鼓大學的辜琮瑜教授及甲仙愛鄉協會的麗雲和我,特一起前往五里埔,親自體驗素琴姊的私房手工天然黑糖之熬製。

濃濃的蜜糖香味,在消失四十餘年之後,能由鼻入肺,且再度在五里埔的空氣中飄蕩,讓人感覺好幸福!由於不使用農藥的純天然甘蔗漿,滋味甘甜且越熬越香,讓平時不吃糖的我在輪班攪動蔗漿的空檔,忍不住從軟糖一口接一口吃到了硬糖,又吃到散發蜂蜜香味的黑糖成品──這麼好吃的黑糖,嘗過的朋友都說甘香遠勝日本沖繩的黑糖,且吃了不會口渴。

1-wcimg9461-420.jpg

2-wp1000365-420.jpg

素琴姊的製糖產業,已進入第五年,熬製技術相當純熟,若能在包裝上凸顯質感,對新小林村未來的經營無疑是一項利多。

3-wp1000412-420.jpg

除了製糖及本有的竹筍、梅子、芭樂、藥草採集與黃金椰子花藝材料等產業,經初步調查,五里埔還有南美假櫻桃(俗名麗李)、構樹、薑黃、草菩提、兔尾草(狗尾草)、洛神花、葛鬱金(粉薯)、閉鞘薑等等植物資源;今年1月19與20兩日,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許老師帶領的團隊,再度進行調查。

五里埔山區有仙草,小林山區則有紅刺蔥存在,加上本有的螢火蟲及化石,適宜發展手工紙、樹皮布、植物染等等工藝;也適宜風味餐、野菜餐與特色飲品的推廣;更適宜生態觀察及化石的採集與研究;再加上平埔文化饗宴、別無選擇的無毒農業經營、生命與災變教育等等活動的分享,未來的新小林村,隨時都可以有節目可以進行──

這種能夠日日勞動筋骨,能夠跟來客交換生命、生活與大自然經驗的日子,雖然無法大富大貴,卻絕對可以過得安詳自在。

更重要的是:平埔族與原住民文化中最為獨特的「禁向」生活方式,四社平埔大武壠社群很幸運,擁有文獻、圖片與湯姆生拍攝的照片可資對照與呈現──向來,這是一直被族人與專家學者們忽略的文化精髓,其精采內涵為:

一、在半年的雨期中專心種作並禁止射獵,以保五榖不虞匱乏,也讓野生動物得以喘息傳衍。二、在可以率性射獵時猶能節制,只射捕大型成年動物,讓小動物得以繼續成長。三、蓋房子是取用竹子、菅蓁與茅草,這些禾本科植物生長快速,適當取用不妨礙植群之繁衍。四、柴火,也是採集乾草與枯枝。如是,大武壠社群住民對於自然資源的運用,一直是這樣憐之還惜之,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永續經營祖師爺的地位清晰明確又無可動搖。

但願:這一依時節作息且憐惜自然、尊重自然、友善自然的節制過日禁向生活精神,能在新小林村的重建中重新落實並開展,好讓五里埔,成為人與自然相安相好的福地。惟其如此,小林聚落的消失與新小林村的出現,才能彰顯出意義與不凡價值,也才能在所有平埔聚落,整個台灣,甚至全世界,鶴立雞群而為示範。

當然,以上理想都有待新小林人來付諸實現,因為只有自己,才有權利為自己的未來做主,更有義務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那麼,能為這些理想扎根與傳承的小林國小,也請儘快在五里埔復校,因為在同一個處所,社區與學校才能有最密切的互動。

【甲仙】燒焿記錄片發表會0109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深掘文化沃土 樂見甲仙重生

~「甲仙街區導覽摺頁」暨「燒焿記錄片」發表會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

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閱讀紀錄片相關過程,請點選這裡)

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時間:99年元月9日(週六)上午十時

地點: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甲仙鄉林森路98號)

現場並有縛焿粽及甲仙街區導覽等體驗行程,欲參加體驗者請洽:

許淑卿小姐,電話:07-6754099,07-6752818

日照甲仙埔3 我是五里埔的孩子

這一次,是我們求學路上最坎坷、最沒有動力的時候,然而,在每週六、日早上,有老師專程到五里埔來幫我們上課,讓我們有更好的學習機會,愛鄉協會的老師提醒我們:要好好充實自己,為自己的家園「小林」寫歷史!

前言:

甲仙社區報已經出版了第三期,在這一期中,由就讀於甲仙國中的學生,寫下災後的心情,與大家分享。其他甲仙社區報的文章,請點選這裡閱讀。

981215-jixianr00106-4201.jpg

P1000109

我們這一班

/甲仙國中一年一班 林保丞

星期六,早上九點,住在五里埔就讀國中一、二年級的同學,陸續來到我家準備上數學課。回想起第一次上課的那種興奮到極點的感覺,原本想睡覺的我,就變得神采奕奕了!

我們這一班,有八位同學。每次看到老師來到我家,大家都很高興;每次老師都會先詢問我們的功課,是否有問題?數學進度上到哪裡?開始上課時,老師非常用心教導我們,我們也很認真地學,如果有不會的題目,老師也會停下來,再說一遍,直到我們通通會為止。

假如上課中,有同學不專心、心浮氣躁,老師便會使出法寶、逗我們開心;下課時間到了,我們還有不懂的地方,老師也會不厭其煩地留下來教我們。漸漸地,我發現:我對數學越來越有興趣,而且成績大有進步,媽媽好歡喜!

星期日早上,同學依然來到我家,今天是要上英文課。英文老師一出現,就用英文跟大家打招呼,我們也向老師問早!簡單的英文對話我們聽得懂,我們不再害怕說英文了。老師把我們當作像她的孩子一樣疼,又耐心地教我們,我最喜歡學唱英文歌啦!我也發現:原來學英文不是那麼困難的事啦!

非常感謝一群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善心人士,集資籌錢,請了兩位這麼好、這麼有耐心的老師來敎我們,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感謝老師,就算路途遙遠、路況又不好,還是不辭辛勞來上課。我們ㄧ定要更加努力,成績日日有進步,才不辜負大家那麼疼我們!

P1000118 
保丞的媽媽是五里埔課輔的最佳保母,並提供上課地點,非常感謝!

P1000163

讓甲仙動起來-雙週報出刊!

甲仙是莫拉克的重災區,所幸災前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在災後匯聚成重建力量,日前甲仙愛鄉協會已發行了雙週報─日照甲仙埔,報導各項重建訊息、社區活動,凝聚更多的愛鄉力量,大家一起重建家園。

前言:

甲仙是莫拉克的重災區,除了小林聚落嚴重毀損,其他區域受到的創傷也十分嚴重。所幸災前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在災後匯聚成重建力量,共同討論甲仙的未來,也具體展開互助行動。

除日前的「蔓花生家族」復耕行動外,甲仙愛鄉協會也發行了雙週報─日照甲仙埔,報導各項重建訊息、社區活動,凝聚更多的愛鄉力量,協助重建。

以下文章為「日照甲仙埔」雙週報第二期的文章之一:讓甲仙動起來,閱讀更多甲仙雙週報的文章,請點選這裡。

讓甲仙動起來

文/陳敬忠 (高雄縣甲仙鄉愛鄉協會理事長)

翻開過去記憶,甲仙一直都是活力十足的。鄉裡的社區只要舉辦活動,無論是動態的或靜態的;無論是大型的或小型的,全鄉各個角落的村民必定熱烈參與。活動裡,看到男女老少、不分你我,總會在愉快、歡樂和忙碌中充分展現甲仙人的活力。

可惜,隨著行政單位預算制度的改變,多數民間團體來自政府的補助銳減,加上多數家庭的經濟收入大不如以往,鄉裡的活動於是漸漸減少,規模也漸漸縮小,凡有活動舉行,也都只侷限在這一村或單一社區的小區塊;加上這兩年的天災,地方景氣低迷,更讓多數的團體活動呈現停滯狀態。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已數月,超度法會持續在舉行,鄉民們茶餘飯後所談論的話題,仍還陷困在災前、災後的是非言論泥淖中。沉悶的情緒一直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生活空間總是籠罩在無法散去的一大片灰色氛圍中。

我時常在想:災後硬體的整建、交通的搶修,讓政府去操心吧!何況工程也一直在進行中,只要時間一到,總會有完成的一天,但,心理的重建呢?

我也時常發覺:團體活動中自然營造的歡樂氣氛,最容易散播,也最容易傳染。當每個人心情愉快了!情緒對了!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效率必然是更完美的!

多年前,有機會去聆聽各類型的專題演講,除吸收新知外,其過程與內容趣味橫生,總會讓我快樂回味好一段時日;回到家鄉,也在接觸鄉裡的球類運動比賽時,發現團隊眾志成城的合作力量與力取勝利的感動,這些當年勇,至今仍迴盪心中,為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話題。

我想:甲仙鄉目前有六個社區、七個村、八個社團,如果一個團隊一年至少辦一次活動,那麼平均一個月甲仙地區就會有一個活動推出,整個甲仙鄉便會變得有聲有色、多采多姿。順便一提的是,甲仙體育會長期以來,對於鄉裡舉辦活動,一向保有很好的參與和方式,可供各團體參考學習。

如何活化、躍動甲仙美好的環境與生態?套句老話來說:「要活就要動!」雖然大環境的變化使地方生機萎靡,但,如果人人都能展現活力和希望,地方歡樂的氛圍會再重現的!不論任何型態的活動,都是快樂與活力的泉源,只要有快樂、有活力來激盪,我們甲仙地區一定會更有創造力,更有生機的。

讓感性的演講,甦醒腦細胞!

讓跳動的音符,打通任督二脈!

讓封塵許久的彩球,再度飛灑甲仙的天空!

大家一起努力吧!讓我們的甲仙動起來!讓我們的甲仙風華再現!

image001-480
在地方人士努力下,失傳已久的甲仙「燒焿」文化,也在災後正式有了成果(深入閱讀請點選這裡)在鄭名淑老師(圖右)的指導下,滿頭銀髮才學習縛焿粽的張美花老師,做出有稜有角的「火灰水天然焿粽」,高喊wonderful與鄭老師合影。天災並沒有打敗甲仙人,反而讓社區力量越挫越勇。

DSC01987-480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