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林村之「五里埔基地」的新年展望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基地尚在協調中),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是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村民將在此延續平埔文化。

文/游永福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重建基地目前尚未確定,「小林重建委員會」尚在努力協調),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一直是個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

去年8月下旬,在李小英與周崇梅兩位輔導員的努力下,小林數位機會中心是第一個復原的單位,讓五里埔的學員得到關懷,也讓孩子們有繼續學習的機會。9月19日起,每週六、日早上,一群來自臺灣北、中、南各地的善心人士,關心小林的未來,集資聘請了一位英文老師與一位數學老師,專程來到五里埔,輔導就讀國中的孩子們,期望這一批災難現場見證人,能夠打好根基,將來有能力為自己的村落「小林」寫歷史。

10月24日,長庚醫院陳順勝博士與高師大謝臥龍博士合組的團隊,在進入小林勘查之後,也確定11月1日起,每週週四讓災後即進駐的長庚醫療團隊固定在五里埔駐點,服務項目含醫療、家訪與陪伴──如是有了數位機會中心,有了課輔資源,也有了醫療與陪伴之照顧,新小林村的重建可說已經奠下了大好根基。只期望:小林社區與小林村的辦公處所能早日設立,充滿服務熱情的人員能及早進駐,新小林村的聯絡與規劃工作才能順利推展並進行。

12月13日上午,風和日麗,最宜製糖,法鼓山甲仙安心站的燕珠站長、常法法師、英鳳師姊、美雪師姊、冠如師姊,還有法鼓大學的辜琮瑜教授及甲仙愛鄉協會的麗雲和我,特一起前往五里埔,親自體驗素琴姊的私房手工天然黑糖之熬製。

濃濃的蜜糖香味,在消失四十餘年之後,能由鼻入肺,且再度在五里埔的空氣中飄蕩,讓人感覺好幸福!由於不使用農藥的純天然甘蔗漿,滋味甘甜且越熬越香,讓平時不吃糖的我在輪班攪動蔗漿的空檔,忍不住從軟糖一口接一口吃到了硬糖,又吃到散發蜂蜜香味的黑糖成品──這麼好吃的黑糖,嘗過的朋友都說甘香遠勝日本沖繩的黑糖,且吃了不會口渴。

1-wcimg9461-420.jpg

2-wp1000365-420.jpg

素琴姊的製糖產業,已進入第五年,熬製技術相當純熟,若能在包裝上凸顯質感,對新小林村未來的經營無疑是一項利多。

3-wp1000412-420.jpg

除了製糖及本有的竹筍、梅子、芭樂、藥草採集與黃金椰子花藝材料等產業,經初步調查,五里埔還有南美假櫻桃(俗名麗李)、構樹、薑黃、草菩提、兔尾草(狗尾草)、洛神花、葛鬱金(粉薯)、閉鞘薑等等植物資源;今年1月19與20兩日,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許老師帶領的團隊,再度進行調查。

五里埔山區有仙草,小林山區則有紅刺蔥存在,加上本有的螢火蟲及化石,適宜發展手工紙、樹皮布、植物染等等工藝;也適宜風味餐、野菜餐與特色飲品的推廣;更適宜生態觀察及化石的採集與研究;再加上平埔文化饗宴、別無選擇的無毒農業經營、生命與災變教育等等活動的分享,未來的新小林村,隨時都可以有節目可以進行──

這種能夠日日勞動筋骨,能夠跟來客交換生命、生活與大自然經驗的日子,雖然無法大富大貴,卻絕對可以過得安詳自在。

更重要的是:平埔族與原住民文化中最為獨特的「禁向」生活方式,四社平埔大武壠社群很幸運,擁有文獻、圖片與湯姆生拍攝的照片可資對照與呈現──向來,這是一直被族人與專家學者們忽略的文化精髓,其精采內涵為:

一、在半年的雨期中專心種作並禁止射獵,以保五榖不虞匱乏,也讓野生動物得以喘息傳衍。二、在可以率性射獵時猶能節制,只射捕大型成年動物,讓小動物得以繼續成長。三、蓋房子是取用竹子、菅蓁與茅草,這些禾本科植物生長快速,適當取用不妨礙植群之繁衍。四、柴火,也是採集乾草與枯枝。如是,大武壠社群住民對於自然資源的運用,一直是這樣憐之還惜之,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永續經營祖師爺的地位清晰明確又無可動搖。

但願:這一依時節作息且憐惜自然、尊重自然、友善自然的節制過日禁向生活精神,能在新小林村的重建中重新落實並開展,好讓五里埔,成為人與自然相安相好的福地。惟其如此,小林聚落的消失與新小林村的出現,才能彰顯出意義與不凡價值,也才能在所有平埔聚落,整個台灣,甚至全世界,鶴立雞群而為示範。

當然,以上理想都有待新小林人來付諸實現,因為只有自己,才有權利為自己的未來做主,更有義務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那麼,能為這些理想扎根與傳承的小林國小,也請儘快在五里埔復校,因為在同一個處所,社區與學校才能有最密切的互動。

【演講】平埔族岸裡社群的整合與衝突0122

透過以後壠社群作為一般集體化社產體制範例的參照比較,演講者分從公、私產之分與大、小租地權安排,分析公私租與大小租的分配、消長情形,釐清岸裡社以私有化為主要特性的社產體制,並說明其與番社財政及社番生計間的關連和矛盾。

講 題:率類知方─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岸裡社群的整合與衝突

主講人:柯志明 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 間:99年1月22日(星期五)下午2時30分 – 下午4時30分

地 點:清華大學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簡 介:

清代國家作為一個控制人口與資源的集中式權力,它對租稅與勞役的需求,如何影響到臺灣平埔族地域社會的範圍,以及其內部的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

本文以清廷倚為戰略武力而賦稅與勞役均相對輕微的岸裡社作為案例,說明在無需以集權、集產的方式,集中控制人力、物力應付國家榨取之結構條件下,該社走向了私有化程度較高的社產體制。

透過以後壠社群作為一般集體化社產體制範例的參照比較,演講者分從公、私產之分與大、小租地權安排,分析公私租與大小租的分配、消長情形,釐清岸裡社以私有化為主要特性的社產體制,並說明其與番社財政及社番生計間的關連和矛盾。

演講者之目的不僅在說明為何岸裡社擁有一個與一般熟番社有別的社產體制,更在解釋,此社產體制一旦形成之後,如何形塑該社內部衝突的型態以及影響番社的整合。具體而言就是:

(1) 少數菁英如何在社產分配過程裡,透過掌握權力獨佔經濟利益,而造成番社內部的階層化;

(2) 在公費支出增加,財政緊迫,而須就公私財富重作分配,以資挹注時,番社內部何以無法取得共識,而導致內鬥;

(3) 社眾如何透過集體行動對抗此階層化的趨勢與抗拒農業剩餘(番租)被少數人吞佔,又受何限制;

(4) 階層化與內鬥如何導致番社財政危機及社番生計困境,終至分裂離散。

小林夜祭後,平埔文化特展

小林部落夾處在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之間,楠梓仙溪左岸狹小沖積地,1904年(日明治37年)成庄,日人發動閩、客、漢人前往開墾,並大肆砍伐樟樹製作樟腦,直到1946年才獨立成村。「小林平埔文化特展」展場計有意象…

 2009的小林夜祭

小林平埔遺族昨晚在五里埔臨時公廨,舉辦八八風災後首次夜祭活動,現場播放昔日夜祭紀錄片,倖存族人再次親睹影片中往生親人都不勝唏噓,小林村自救會長蔡松諭承諾,明年此時他將帶領小林人重新站起,載歌載舞迎接番太祖。

ks-091031-79185-007-400.jpg

番太祖是小林平埔部落的守護神,以往每年農曆9月15日為小林人「夜祭太祖」的節日,當天旅居外地族人不約而同返鄉慶團圓,並以歡度過年的方式,齊聚楠梓仙溪旁的公廨文化園區,一起牽戲同樂,氣氛歡愉熱絡。

由於八八風災有400多名小林村民不幸罹難,原本倖存村民因安置重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並無心情籌辦今年的夜祭活動,但為了延續部族命脈、文化傳統,文建會和高縣政府文化局結合國立台灣博物館等機構,昨晚協助小林村民繼續舉辦夜祭活動。

昨天一大清早,小林村民就按照傳統上山砍向竹、整修臨時公廨,並立上向竹,誠心接引太祖下凡,下午2時,家家戶戶自備平埔美食「米買」(ma)、雞酒等祭祀太祖,祭拜完眾人分享美食。

KS-091031-79185-008

公祭典禮晚上6時舉行,包括縣長楊秋興、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行政院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甲仙鄉長劉建芳等人均參與盛會,並邀請嘉南、高屏地區平埔族人來鼓勵、安慰小林平埔族親,外地返鄉參加祭典的小林人,也明顯比往年踴躍。

今年夜祭以播放小林村紀錄片方式,取代原本歡愉氣氛的牽戲活動,看到往生親人昔日的歡顏,倖存族人個個黯然神傷,自救會長蔡松諭強調,雖然風災惡水帶走小林人的至親,但他們不會因此放棄重建家園的勇氣,他承諾明年此時將帶領小林人重新站起,載歌載舞迎接番太祖。

瞭解平埔文化─小林平埔文化特展

高縣甲仙鄉小林村在八八風災慘遭滅村,當地平埔文化面臨失傳危機,為了延續文化香火,同時撫慰小林倖存族人的心靈,文建會和高縣政府文化局等單位即日起舉辦「小林平埔文化特展」。

特展揭幕儀式,由文建會主委黃碧端、高縣文化局長林倩綺、甲仙鄉長劉建芳、小林村自救會總幹事徐報寅和地方耆老共同剪綵,黃碧端和小林孩童寫下「大家齊心重建小林」等布條,繫綁在甲仙地方文化館前竹林裝置藝術,為小林人重建祈福。

小林部落夾處在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之間,楠梓仙溪左岸狹小沖積地,1904年(日明治37年)成庄,日人發動閩、客、漢人前往開墾,並大肆砍伐樟樹製作樟腦,直到1946年才獨立成村。

「小林平埔文化特展」展場計有意象步道、光陰的故事、一起做童玩、公廨與祭祀、祈福亭、文物展示區和影音播放區,展出小林先民早期農耕生活器具,其中,耆老王天路以竹子手工編製一系列狩獵、漁獵器具,讓人重見小林先民的生活智慧,展期至明年1月底,

地點:甲仙鄉和安村中山路56號(甲仙鄉衛生所旁)。

(本文感謝自由時報記者蘇福男提供)

小林夜祭的現場記錄,也請閱讀「2009小林夜祭」

駐台使節造訪小林,瞭解平埔文化

各國使節代表造訪小林村滅村現場,小林村自救會代理會長陳偉民遙指土石崩落處說,過去該地住有數百名平埔族人,卻因一場八八風災獻肚山山崩,加上堰塞湖潰堤,而遭到滅村的下場,眺望遺址,使節代表露出難以置信表情。

高縣甲仙鄉小林村一夕滅村,震驚國際社會,民進黨部日前(10月22日)安排法國等駐台使節代表,實地造訪小林村,並深入了解小林平埔文化。

981022-jiaxianxiaolin-400.jpg

駐外使節前往小林,瞭解平埔文化(攝影/蘇福男20091022)

6國駐台使節代表昨天(10月22日)上午由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蕭美琴、顧問尤清、張富美等人陪同,先赴高雄縣府聽取簡報,中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圓山飯店與駐台使節代表餐敘。

下午一行由高雄縣府民政處長邱志偉、文化局長林倩綺陪同,參訪杉林鄉月眉農場小林村組合屋工地,各國使節代表相當關切倖存的小林村民家園重建工作,邱志偉表示,小林村民決定分別在月眉農場和五里埔兩地重建家園,其中,月眉農場組合屋已完工,預計本週日即可搬遷進住。

一行隨後轉往五里埔小林平埔夜祭活動會場參訪,小林村民徐吉利向各國使節人員展示、操作平埔族人各項傳統竹製生活器具,引起使節人員高度興趣、躍躍欲試,現場歡笑聲不斷。

小林2

【座談】楠梓仙與荖濃溪流域的族群與文化重建1022─如何紀念小林村

莫拉克風災中,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與荖濃溪流域受創慘重,其中以屬平埔族群的小林社區全遭山崩掩埋,更是讓國人心痛!我們應該如何來紀念風災中罹難的村民?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瞭解這兩個流域的歷史、族群與文化,它們的再生,是對罹難者生命尊嚴與價值的肯定,宛如台灣文化源頭的重生復活!

 Borderless Indigenous Knowledges 2009 fall Post-Morakot Recovery sessions

2009年秋季 莫拉克災後重建系列

第四場

主題: 楠梓仙與荖濃溪流域的族群與文化重建

-如何紀念風災中罹難的小林村?

主講: 簡炯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

與談: 劉榮顯(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師大校友)

徐報寅(小林平埔文化重建會委員,小林村自救會總幹事)

時間: 1022(四)晚上18:30-20:30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本部 102梯形教室

莫拉克風災中,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與荖濃溪流域受創慘重,其中以屬平埔族群的小林社區全遭山崩掩埋,更是讓國人心痛!我們應該如何來紀念風災中罹難的村民?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瞭解這兩個流域的歷史、族群與文化,它們的再生,是對罹難者生命尊嚴與價值的肯定,宛如台灣文化源頭的重生復活!你我可以來參與其中。

邀請所有有興趣、關心的校內外師生朋友們一起來參與!

主辦單位: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與發展中心、地理系、原住民研究社、台灣原住民教授協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召集人:汪明輝、潘裕豐

聯絡人:吳宛憶 電話:02-7734-1675

「原無疆界」網頁:http://blog.yam.com/borderless

回顧小林史,期願文化新家

有沒有一處館舍或一個園區?可讓好客的小林人做為公共空間繼續經之營之,讓沒有依親者的小林人安頓身心,讓外地歸來的小林遊子隨意安住幾天喘口氣,讓口說「我是小林人」的認同者在此盤桓一段時日,讓公廨重建…

編按:

本文為甲仙愛鄉協會游永福先生,於莫拉克災後(8月30日)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本文之精簡版),文中回顧災情與小林平埔文化,也提起村民有意遷居五里埔,就近延續部落。

8月30日至今約半個月,遷村一事已經有了幾番變化,原居民公投屬意的五里埔,因缺水不適耕作,遷村需另覓他處,但大家仍然希望在五里埔建造一個小型紀念公園,讓文化在舊空間延續。感謝作者將全文完整版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

回顧莫拉克災情

九十八(2009)年八月七日凌晨起,莫拉克中度颱風帶來的大雨連續下了兩天,九日早上風勢強度略減,正慶幸整個甲仙都沒有重大災情傳出,甚至還可以在電腦上瀏覽新聞,忽然間銀幕暗了下來,颱風天停電很正常,並不以為意。

同日早上,習慣一大早起來運動且善於觀察的曹老師,在四德大橋附近巡視自家果園有否受到洪流沖擊,只見洶湧的南仔仙溪溪水忽然減了半,「不妙!上游有堰塞湖形成。」對著剛好也出來勘查災情的和安村李村長,曹老師嚷了嚷。經歷豐富且心中已有八成把握的曹老師,特地趕赴鄉公所旁的救難協會,要協會人員通知溪旁住戶疏散並注意安全。

約過了一個小時,亦即八點左右,吃過早餐又回到橋頭查看溪水狀況的曹老師,果然親眼見到了堰塞湖潰決之後一路奔騰而來的洶湧洪流。洪流是由小而大又由大而小,持續約40分鐘,在高峰期,下陷之後又上沖的高度約有三層樓高──這麼壯觀又危險的景象,老師說:「這一生還是第一次看到。」聽到「第一次」的說詞,我馬上回應老師說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由於堰塞湖潰決的洪流力道的確驚人,所以橋樑、護岸、管路與纜線,比積木甚至雞蛋還脆弱,一瞬間即毀損;南仔仙溪與油礦溪之間高灘地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糖廍與糖廠遺跡,也回歸大小卵石堆疊的溪床原貌。名噪一時的「小林」聚落,亦正是在東西兩側土石崩落之夾攻與這一波洪流的無情衝擊中率先消失。

98813cimg9131-360.jpg
民國98年8月13日早上,災後讓人心酸的小林,3天來國軍特種部隊在強行越溪搜山救出了災民之後,正繼續在已經凹陷的原小林聚落區域進行地毯式搜尋。(許淑卿小姐/攝影)

小林聚落的身世

西元1904年,日本官方為了排除甲仙地區樟腦產業的障礙,亦即排除以旱作、採集與射獵來維生的平埔族反對力量,有兩項措施:

一是將平埔壯丁徵調為隘勇,發給薪水安頓家室並負責守護腦寮,最重要的是可以就近看管。

二是將阿里關庄本庄與埔角原野(即今五里埔)的列管住民及後堀仔溪平林、溪東不易掌握的散居戶,強制遷移到埔角原野北方的南仔仙溪東側河谷埔地,集居一處而方便管理──這兩項措施,當然也有以平埔族人來緩衝原住民力量的考量。由於負責遷移的日本警察官吏名叫小林,這一處山谷中的美麗小聚落,乃以「小林」來稱呼。

在日治明治三十八(1905)年的《蕃薯寮廳統計書》裡,小林庄屬於阿里關庄的第三保,戶數28戶,設甲長5人,保正1人;並設有壯丁團團長1人,以同時期甲仙其他各庄的數據來比對,很明顯可看出日本政府對小林聚落的住民的確是特別照顧與管束。

60年代小林─劉銀笑女士提供
60年代的小林,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劉銀笑女士/提供)

平埔文化重鎮

由於小林聚落的平埔住民,都是強力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乃遭集中管理,集居的結果反而保留了更多的文化底蘊。

有了文化底蘊,再加上公廨的腹地較阿里關公廨寬廣,因此民國八十五(1996)年,在高雄縣政府委託劉還月先生規劃下,由大武壠社耆老王天路先生,在小林國小教室精心興建了台灣第一處平埔族文物館舍,亦即「小林平埔族文物館」;精華活動都是在入夜之後舉行,所以名為「小林平埔夜祭」的一年一度開向豐年祭典,亦於該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擴大舉辦,且年年持續。

這兩年來,平埔道地天然美食mai的文獻、訪談與料理過程,後學也已整理記錄;精采的禁向與開向生活,亦即在率性中還能節制的精神,佐以《番社采風圖》裡的「捕魚圖」與西元1871年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的「荖濃溪射魚照片」之後,台灣永續經營祖師爺的清晰形象,便攤展在你我眼前了。

2004年小林公廨解說100_1927
民國93年的小林,簡炯仁老師正在小林公廨,進行平埔文化的深度解說。(劉曜源博士/攝影)

民國九十四年小林平埔夜祭一景PICT0636
民國94年的小林平埔夜祭,正進行莊嚴的牽曲活動。(劉曜源博士/攝影)

民國九十五(2006)年10月17日晚上,典藏湯姆生玻璃板底片與相關照片及圖檔的英、法兩國五人學者團,由於想了解湯姆生筆下及照片中的內山地界之現況,在後學的導覽下,有幸恭逢了小林夜祭的排練活動;

雖然剛剛遠道來到台灣,又一路搖晃顛簸抵達小林,在熱情的平埔族親邀請下,仍不辭疲累下場共舞,舞得大汗淋漓,舞得賓主盡歡,證實了湯姆生「即便是在蘇格蘭高地人之間,我也未曾見過這麼狂野活力的展現」之記載的確不虛,才依依不捨且滿足地回到甲仙的仙埔山莊休息。


民國95年10月17日晚上,以法國的魏延年為首的英、法兩國五人學者團,有幸恭逢了小林夜祭的排練活動之盛;莫拉克颱風後魏先生剛好來到台灣,擔心甲仙的朋友們是否平安?助理連續打了幾天電話心急如焚,直至復訊了解情況之後雖然傷心但也安了心,因為仍有活口在,活著,就有希望。(王秀芳小姐/攝影)

2006.2.6.上午的小林聚落DSC02171
民國95年的小林,仍然是草木扶疏,寧靜幽美。(游秀葉/攝影)

社區營造模範

民國九十三(2004)年,在小林社區理事長林建忠、理事、居民及小林國小劉曜源校長共同討論之下,將平埔族常用且本地常見的竹子截製成竹筒花盆,以「竹之美」計畫,斬獲高雄縣政府「社區活力再造」專案最高金額30萬元來執行,將排水溝變成了美麗的花台,水溝有多長花台就有多長。

隔年,又有「打造獨角仙的家」之專案計畫,亦獲30萬元。有二就有三,在12個重點社區中,小林社區以第二名佳績入選,由縣政府呈送內政部營建署爭取到「城鄉風貌」專案88萬元金額,以竹材建置了小林聚落的入口意象,也改造了小林社區活動中心,更更新了小林公廨的面貌,讓小林在美麗之外更具文化氣息。

成功的社區營造加上年年舉辦的平埔夜祭活動,讓居民本已凝聚的向心力更為凝聚,所以人人爭著奉獻,個個搶著做事,遇事都是聚落總動員。

就說某一回,上山工作的潘家兒子入夜已久仍未歸家,經過村長廣播,聚落的男子都手擎燈火上山找人,潘家的小妹,則與婦女們圍起圍兜兜料理點心等待大家歸來,充分顯現社區互助互愛的摯情。

2004年小林100_1874
民國93年的小林,草木扶疏,寧靜幽美,世外一桃源。(劉曜源博士/攝影)

竹之美PICT0314
民國94年的小林,「竹之美」的活力再造成果,仍然高燒不退,且年年持續。(劉曜源博士/攝影)

期許文化新家

這麼有文化有熱情有摯情的小林人,瞬間喪失了經之營之的美好家園,瞬間喪失了那麼多的親人,在同悲之時,我們能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與什麼樣的安慰呢?

這幾年因田野調查及參與小林平埔夜祭活動,拍了一些照片;受劉曜源校長之託編寫《走讀甲仙》等教材後,也蒙校長提供手上的小林相關照片檔案,只希望能以這些照片為基礎,引來更多記錄小林的相關資料成立《小林影像與平埔文化資料庫》,提供倖存者追思、慰安與尋根的場域,也為平埔文化的延續與傳承鋪排一條平路。

那麼,有沒有一處館舍或一個園區?可讓好客的小林人做為公共空間繼續經之營之,讓沒有依親者的小林人安頓身心,讓外地歸來的小林遊子隨意安住幾天喘口氣,讓口說「我是小林人」的認同者在此盤桓一段時日,讓公廨重建,也讓小林人與朋友們熟悉的人物與場景影像可以典藏展示,更讓精采無比的平埔文化底蘊在此落地生根,後代及所有來客,都能深入體驗平埔族深層的文化之美。

我的小林忘年之交周坤文老先生,在小林南方的五里埔臺地恰巧擁有土地,遺眷也有奉獻之意,原因一:「為了小林。」二:「為了小林。」三:「為了小林。」聽了令人感動!也讓平埔文化的延續,露出了一線曙光。 (註1)

註1:

原居民公投屬意的五里埔,因缺水不適耕作,遷村需另覓他處,但大家仍然希望在五里埔建造一個小型紀念公園,讓文化在舊空間延續。

關於小林遷村的變化,請閱讀:

(1)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2)永久屋計畫系列5-小林遷村路,仍荊棘滿佈

(本文原載於98.08.30《中國時報‧人間新舞台》本篇為圖片完整版)

重溫小林平埔夜祭

以下這篇文章,原刊登於2008年10月27日,是資深記者蘇福男紀錄2008年的甲仙鄉小林村舉行之「平埔夜祭」。文章中提及甲仙鄉在2008年遭受土石流侵襲,族人期盼藉由祭禮掃除災難陰霾。沒想到在2009年的8月,多數村人…

20090816編輯說明:

以下這篇文章,原刊登於2008年10月27日的小地方網站,是資深記者蘇福男紀錄2008年的甲仙鄉小林村舉行之「平埔夜祭」。文章中提及甲仙鄉在2008年遭受土石流侵襲,族人期盼藉由祭禮掃除災難陰霾。沒想到在2009年的8月,多數村人卻遭土石流侵襲,埋身於故鄉。

再度閱讀這篇文章,溫習平埔文化和祭儀,僅向倖存的族人深深致意,願眾人攜手度過難關。

─────────────────────────────────────────────────────────────

高雄縣甲仙鄉今年(2008)流年不利,風災重創山區多人葬身土石流,目前甲仙大橋仍然斷橋無法通行,但小林部落的「平埔族夜祭」今年仍照常舉行,族人牽曲夜祭番太祖,重展歡顏一掃天災地變的陰霾。

081004-360.jpg
小林平埔夜祭會場。(蘇福男攝)

小林部落位於甲仙鄉東北方的小林村,1600多名村民有8成為平埔族西拉雅系大滿族人,守護神為番太祖、阿立祖或阿立母,供奉於公廨,每年農曆9月15日是部落「太祖夜祭」的日子。

當天族人以過年的方式,齊聚楠梓仙溪旁的公廨文化園區,一起同樂牽曲,外人也可以參加,且氣氛歡愉熱絡,與台南縣境內部落的祭典牽曲大異其趣,公廨造型、擺設和廣場邊的天梯,也跟西拉雅本族有所區隔。

村長劉仁和表示,小林平埔夜祭一度中斷30多年,直到民國85年起才又恢復舉辦,堪稱是高縣最具代表性的平埔文化盛會,小林國小也設置有全國首座平埔文化館,可惜的是,傳統牽曲曲調已消失,目前的夜祭牽曲是採用台南西拉雅本族的曲調。

今年甲仙鄉屢遭風災重創,小林部落也遭土石流嚴重淹沒,原本族人考慮取消今年夜祭活動,但在高雄縣政府鼓勵協助下,甲仙鄉公所克服萬難,10月11日在小林平埔文化園區舉辦「客家心、平埔情~平埔與客家的相遇」暨「97年高縣甲仙小林平埔夜祭系列活動」,包括副縣長葉南銘、文化局長林倩綺、甲仙鄉長劉建芳和縣議員林洪愛玉等人都到場為族人加油打氣。

當天下午2點,由小林村大鼓陣表演「八卦陣」為活動揭開序幕,隨後有旗美高中街舞團、小林國小熱舞、大田社區客家舞、竹子鼓、甲仙社區紗巾舞、甲仙鄉婦女會山地舞,和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的「塔母洛」(「塔母洛」是平埔夜祭傳統祭儀的曲目之一,族人不分男女,不限人數,在太祖聖誕或開向夜祭時演出。)

081001
甲仙鄉大田社區的竹子鼓表演。(蘇福男攝)

081002
平埔夜祭傳統祭儀曲目之一「塔母洛」。(蘇福男攝)

夜祭主祭儀式則在晚間7點展開,由高縣副縣長葉南銘帶領眾人向公廨番太祖上香、獻花、獻果、獻酒及行三鞠躬禮,祭祀儀式完成後,族人頭戴圓仔花環,身穿紫黑相間的平埔傳統服飾,在70幾歲「向婆」徐羅文英的帶領下,眾人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

081005
夜祭主祭儀式由高縣副縣長葉南銘帶領眾人向公廨番太祖上香、獻花、獻果、獻酒及行三鞠躬禮。(蘇福男攝)

081003
公廨內擺滿豐盛的祭品。(蘇福男攝)

081006
眾人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蘇福男攝)

081007

「向婆」徐羅文英(左一)帶領眾人牽曲。(蘇福男攝)

我的地方感─屏東萬丹

從上空鳥瞰,我的家鄉-萬丹就像那嬰兒般依偎在如母親般的高屏溪下游-隘寮溪的身旁。母親的愛撫呵護都讓她在遙遠的南方成長茁壯。根據萬丹采風錄的考察,「萬丹」原為馬卡道族語,意為「市集買賣的地方」…

問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端詳她了,我想,大概有五年了吧!即使我們天天見面,即使我們天天一起生活,即使我們天天共同沐浴在這稻草傳來的香氣,但是我對她的記憶卻是模糊的,我和她總是擦身而過,我甚至不記得她的真實面貌!

若不是因為老師的一句「你認識你的家鄉嗎?」,我可能還一直停留在兒時的記憶,永遠都只記得一樣的稻田、一樣的風景、一樣的人事物和一樣的月光。在以前,我甚至無法體會出她到底有了哪些改變!在我腦海裡,記憶永遠在原地踏步,關於他現在的樣子,我一點也想不起來…試問這天下的人,那一個像我一樣如此的忘本呢?

萬丹的歷史變化

從上空鳥瞰,我的家鄉-萬丹就像那嬰兒般依偎在如母親般的高屏溪下游-隘寮溪的身旁。母親的愛撫、母親的呵護都讓她在遙遠的南方成長茁壯。

根據萬丹采風錄的考察,「萬丹」原為馬卡道族語,意為「市集買賣的地方」。明鄭末年,先民渡海來到萬丹拓荒和經商,看中了萬丹地勢高於週邊的土地,且與上、下淡水社的平埔族村落接近,因此就在中街定居下來,以它做為跟平埔族買賣的地點。

慢慢的,萬丹形成一個買賣交換物品的小市集,而散居在週邊的閩南人,如果要到這個小市集,就說:「要去街呢(要去買賣的意思)」,而上、下淡水社的平埔族人,如果要去這個小市集買賣物品,就說:要去「萬丹」。

所以,「萬丹」一語是平埔族的話,意思跟閩人的「街呢」一樣,三百多年來,先民留下一句話:「屏東古早是阿猴,萬丹是街呀頭」,就可證明此話不假。現在散居萬丹老一輩村民,如果要到萬丹買賣,他們依然會說:「嘜去街呢」。

「萬丹」兩字出現在史書上,是在清朝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滅亡明鄭,首任郡守蔣毓英在康熙23年起修撰「台灣府志」,始出現有萬丹的記載,再至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巡道高拱乾著「台灣府志」,也出現記載「萬丹民社」的莊頭;先民在「街呢」定居後,因「有唐山公嘸唐山媽」的關係,有的跟平埔族的女子結婚,形成閩番混合居住的村落,叫做「萬丹民社」。所以「萬丹」這兩個字被閩人使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被稱為「街呢」的萬丹,因而發展出百年老街。萬丹街仔頭在清朝時是下淡水溪(高屏溪)的渡船口,相當地繁華,因此,萬丹街是屏東平原第一個街市,比其他鄉鎮要早了七、八十年。一直到現在,萬丹街依然保有古街的風貌,不只有純樸的村落,也融合了現代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阿公的農事記憶

依稀還記得,小時候,我和她玩耍過。在堤防邊,我看過她;在花園裡,我摸過她。她可以從蛹蛻變成蝴蝶,翩翩飛舞著;她也可以幻化成小河,低聲唱歌著,甚至變成路邊的小草,繁榮地生長著。這一點一滴,一景一物,都編織成了我對家鄉的回憶。尤其是那隨風搖曳的黃金稻穗和一靠近就驚嚇的白鷺鷥,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種田的阿公,總是很早起床的,我端詳了他好久,總覺得爺爺在出門前要帶好多東西,有一支長的很像叉子,有一個桶子長得很像抽水機。坐上腳踏車之前,雨鞋和口罩是不可避免的。常常想著跟著阿公去玩耍,但阿公不准,直叫阿媽拉住我,在三囑咐我千萬千萬不可以跟來。

好奇的我,偷偷跟了過去,一到目的地,阿公拿著很長的管子,在很像抽水機的桶子內,加了一罐白白的東西,搖晃均勻後,竟看著阿公對著稻子噴撒,邊噴撒還邊像抽水機一樣連續壓著阿公背在背上的桶子,更令我好奇的是,在沒有水源的來源時,卻看見那管子有源源不絕的水噴灑出來。

當時的我,雖然被這新奇的東西給迷幻住,但正想靠過去看得更清楚時,唉呀!我這小小的鼻子卻嗅到一股不尋常的味道!味道越來越濃、越來越濃,當清涼的風吹來時,那味道竟乘著風飄到我面前,更令我感到難受。

回到家後,阿公的身上有著那股味道,從那之後,稻田一直給我兩種想法,每當提到稻田時,腦中總是浮現那綠油油,令人十分舒服的畫面,但是伴隨而來的念頭,卻是那股令人難受的味道,揮之不去。

當然,我也曾經問過阿公,但阿公總是說「囝仔孩有耳無嘴,問那麼多幹什麼?」再跑去問阿媽,阿媽總是說「囝仔走開一點,不要在這擋路,阿媽在灶腳嘸閒」受挫的我,哪有放棄的道理,我便偷偷聽他們講話,阿公說著:「這期稻子價錢不好,隔壁田都把水排到阮這來,害咱稻子爛掉」,有時候,阿公甚至會講「這期蟲很多!農藥噴很多擱沒效,你攏不知有多臭」。

但是,等到秋天就不一樣了。到了秋天,對面的阿姆會開著一台很大很大台的車,仔細一聞,還可以聞到很重的青草味,在車子的前面有很大的鋸齒,裡面有好多攪在一起的稻草。我還問過阿公為什麼咱家沒有。

後來才知道,原來只有擁有好幾甲地的農人才有,而阿公只是用借的,不過他的田在很裡面的地方,必須跨過別人的田才可以進去,所以,他必須等到大家都割好稻子才能輪到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每次種稻的時間都比別家晚。

於是,秋天就是豐收的季節。割好的稻穀,黃澄澄地被鋪在院子裡,一戶連著一戶,就像一望無際的黃色平原一樣,有時家裡的院子不夠大,還會把穀子放到路上來呢!在經過一整天被太陽照射的稻穀,有著一股暖烘烘的味道,讓人覺得好溫暖、好安心。但是,別以為一天的曬穀是足夠的,有時會看見連續一個禮拜,到處都有黃橙橙的院子!

但是,我發現,阿公並沒有因為割完稻子而減少他前往田裡的次數,他反而拿著紅豆的種子灑在田裡,繼續細心地照顧著,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紅豆』是家鄉的特產,全台灣的紅豆,都是由萬丹所輸出的喔!

萬丹的特色與變化

據我所知,從民國四○年代,屏東實施秋作成功之後,平地栽培面積快速擴增,萬丹逐漸以紅豆、酪農產業聞名於全國,與地名原本的商業意涵形成有趣的對比。近來,更舉行了許多大型活動。例如:萬丹牛乳文化活動,利用舞台宣傳萬丹牛奶,更請來了兩大美女共同洗牛奶浴。

另外在甜食、點心上使用相當廣泛的紅豆,也是屏東縣的重要農特產,生產栽培的面積佔全台第一位,萬丹紅豆餅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創始者是萬丹國小旁農會附近的黃源來,黃源來的小小紅豆餅攤如今已是全台到處連鎖,而且還進攻到大陸。關於紅豆也有很多活動,例如:萬丹鄉地方農業產業嘉年華會。請來了各地農會,推銷農產品。

更特別的是,萬丹嘉年華還有舉辦飯湯比賽和甘蔗文化季。萬丹鄉的飯湯常見的材料有芹菜、豬肉、鮪魚等,來自農忙時期或婚喪喜慶,飯湯也因人數增加加入飯和材料,以大骨湯熬煮的高湯香濃可口,是一碗在地美味!每每吃起來,都讓我回味無窮!而近來萬丹農會也極力宣傳萬丹紅豆。另外萬丹著名小吃還有阿國臭豆腐專賣店、盧記肉粽、王品正本產現宰出羊肉。

另外,萬丹也逐漸發展出休閒農業與特色社區。曾獲全國社區綠化冠軍的新鐘社區,在96年成立「新鐘蝴蝶生態河堤公園」,並在河堤公園外設置諺語步道。由書法家陳興安寫下許多有去的台灣諺語,沿著河堤一邊賞蝶,一邊念有去的台灣諺語,別有一番風味!

而萬丹市民農園就是休閒農業的代表,他提供團體戶外教學去處,包括控土窯、捉泥鰍和摘玉米等活動,不只讓外地來的客人享受田野休閒樂趣,也讓鄉民們感到開心。

對於萬丹的發展,我其實並不像其他人一樣對於自己的家鄉感到擔憂,我反而是用一種樂觀的態度,期帶著萬丹的改變帶給我的驚喜。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