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直播與音樂試圖拯救農村生命

在台灣,農業議題獲得愈來愈多的關注,只不過不是因為農業部門蓬勃發展,而且剛好相反。3月的時候我報導了即將在立法院通過的農業再生條例,由於該條例問題跟爭議很多,農委會受到來自於農人、學者、以及社運份子…

在台灣,農業議題獲得愈來愈多的關注,只不過不是因為農業部門蓬勃發展,而且剛好相反。

3月的時候我報導了即將在立法院通過的農業再生條例,由於該條例問題跟爭議很多,農委會受到來自於農人、學者、以及社運份子聯合起來的壓力,必須舉辦更多場公聽會,特別是在鄉下地區,已獲得更多民眾意見。

然而這些公聽會多半被主流媒體所忽略,親自參加公聽會的公民記者將他們的報導發表在小地方新聞網上,成了公眾得知這些討論跟辯論的唯一管道:

公民報導與公聽會

4月21日,在高雄縣的公聽會,公民記者Relax報導

美濃林英清先生也表達公聽會並沒有達到政府資訊真正公開,他是自己上網下載條例看了五遍,認為條例中有許多問題,但是也無法在公聽會中表達意見。…

最後,李分局長似乎沒有聽到這些質疑的聲音,說出「今天民眾全都是支持農再條例」的結論準備總結高雄場公聽會,但台下馬上有民眾回應「哪裡有!」

隔天,在花蓮縣,Peggy報導

開放發言的時間到了,看著現場許多聽不懂國語、不會寫字的老人家,我擔心不會寫發言條的他們,是否會有發言權?

果然,上台發言的幾乎全都是立委、議員、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村長。………..

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任何政府與民間對話與回應的公聽會,我跟阿公、阿嬤一樣,在離開時領了便當。

官僚且制式化的公聽會在網路上遭受嚴厲批評,最後,4月29日,總統馬英九同意在總統府接見反對農在條例的行動人士。在會議中,馬英九要求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重新檢視整部條例,並且「有需要的話」,將修改過後的條例上網公佈。

然而,會議過後並沒有任何實質改變,立法院的多數委員已經決定在5月20日之前通過此條例,這天也是馬英九總統就職一年的紀念日。

行動人士因此自發策畫透過網路廣播舉辦「公民公聽會」。他們稱這次行動為「三小媒體網路直播」:

網路直播

苦勞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就是二小媒體,但三小媒體還有一小就是「你」。

第一次跨媒體合作將會在5月26日上午九點半,台北立法院現場進行網路直播,三小媒體也邀請公民記者、部落客、地方組織者、社區營造團隊一同參與「台北現場報導」或參與「地方端點直播」。

希望將辯論現場畫面傳送到農村與社區,你可以協助報導在地的聲音、將討論農再的心得繼續投稿民間媒體。農再的討論不能只在官方辦的公聽會中草率結束,地方更可以以主動的方式,要求官方來地方辦公聽會,透過網路直播在一起檢視公共政策是否有問題?激盪起真正「由下而上」的討論,非讓「由下而上」成為政府卸責的口號。 

農人-運動者 也利用TwitterStickeractionjustin.tv 以及其他社交媒體來傳播以上訊息。

然而,最近馬英九在5月17日反馬傾中政策大遊行與跨夜靜坐之後面臨新一波政治危機。公眾注意力可能會被導向更戲劇化的政治爭鬥,而忽略了「例常法律制定程序」,像是農在條例。

歌與音樂

同時間,有一個獨立樂團:好客樂團以另一種方式提升公眾對台灣鄉村危機的意識。樂團的成員本身也都是農人,最近還入圍了第二十屆金曲獎的最佳樂團。的確,文化途徑非常有效。

Ecogoodies 推荐好客的「愛吃飯」專輯:

這是我喜愛的一張專輯”愛吃飯”,是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在2006年離開喧囂的城市,走進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田,開始耕田計畫…

跟許多人一樣,我早早就離開生長的家鄉,自此在都市裡停留,家鄉的記憶也總是愈來愈遠。每次,感覺受傷或是失望的時候,就會想起家鄉空氣和土地的味道,讓我想要回到最先出發的地方,找到重新來過的力量。

980524-ricelove-360.jpg
照片來自於Guan Yu, 好客的主唱。

好客樂團在他們的部落格上描述入圍金曲獎後的心情

現在我待在田裡的時間更多了,每天心繫著田地裡的植物,覺得心頭充實。金曲獎反而成了惱人的外務。我做音樂的目的不是為了金曲獎;但他的力量卻又那麼強,讓我不得不把它掛在心上,心情跟著它起起伏伏

他們約3年前開始稻米合作社的實驗性計劃。好客樂團的吉他手柯志豪在環境資訊中心上解釋他們的想法跟稻米合作社的日常流程:

我們在農田中演出,下田插秧除草,替稻米拍攝紀錄片,攥寫文章,攝影,寫歌,製作唱片,甚至將我們種的有機米,在台北女巫店演出時實地煮給來看演出的觀眾們一起享用

我們相信健全的市場機制是提供較多的選擇,可以使整個市場更強韌與增加彈性,生產者不再只有藉由仲介者來進行行銷,甚至可以選擇一半透過仲介者,另一半自己直購

樂團使用WikiMapia來顯示他們栽種的農田的所在,並且鼓勵他們的聽眾跟樂迷加入合作社。

除了好客樂團以外,農村武裝青年生祥也將他們對消失中的台灣農業感到的愛怨跟憤怒,以音樂表現出來。這些樂團跟音樂家也積極參玉街頭集會或抗議活動,反對毀滅性的農業政策以及全球化。

台灣的藝術家與行動者在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上合作越來越頻繁,儘管他們的影響力跟政府以及大企業相較依然不強,但是藉由一起努力,他們讓公民社會更加有活力。

最後,請聽農村武裝青年這首充滿憤怒,描述台灣農業跟鄉村生活如何被侵蝕的歌「我不願再種田」,這是他們去年在自由緬甸、自由翁山蘇姬音樂會上的表演。

 

本文轉載自「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版」,這是一個全球公民新聞串連計畫,本篇文章以透過翻譯於全球其他地區被閱讀關注)

(5月26日上午9點30分,將透過網路廣播舉辦「公民公聽會」─「三小媒體網路直播」,閱讀更多訊息請點選這裡)

【社運】當運動者面對科技:致勝的策略1218

在台灣,以網路世代為主力的樂生院保存運動,儘管有種種波折起伏,已經堅持了五年。反核四等各種環保運動,儘管經歷過狂喜、幻滅、鬱悶與各種困頓,也在持續著。對手們往往稱這類的社會運動者為「反科技」…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講座   當運動者面對科技:致勝的策略

Activists Confront Technology: Winning Strategies

講者:Langdon Winner, 技術哲學家,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科學與技術研究講座教授

時間:12月18日(週四)晚間7:00–10:00

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201演講廳,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11號

(現場備有中文翻譯)

網路時代的社運隨聚隨散、飄渺無蹤,沒有組織、沒有階序,潛力或許無限,改造虛擬世界之外的現實的可能性卻永遠難以捉摸。是嗎?

在美國紐約州的哈德遜河谷,一座耗資數十億的大水泥廠即將蓋在因去工業化而民生凋蔽已經近二十年的區域,原來理應受到周遭失業率高漲的市鎮的歡迎,以網路串連為工具的草根運動,卻成功地動員起各式各樣的居民力量,最終遏止了這個環境災難的發生。

從2007年起,一個在網路上組織起來的巨大、分散、無中心、但與各地的草根組織與行動緊密結合的網絡,開始著手積極要拉下嗜戰成性的政壇既存權威。這群人不見得喜歡兩大黨,更遑論認同。傳統的黨機器也完全無法掌握他們的組織與活動。但他們的行動成功地打造了美國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歐巴馬的當選。現在,總統當選人面對著頭痛的問題:如何向真正拱他上台的這幾千萬以非傳統型態組織起來的公民負責,而不是僅僅如往年一般回報舊式的金主樁腳體系?

美國技術哲學與科學與技術研究(STS)著名學者 Langdon Winner 向來以一針見血地批判科技社會的種種迷思著名。這次,他不只是批判者,也是一個普通的公民參與者。而且,在這種「網路草根」(Net-Root)形式的運動中,他看到了他所屬的六0年代學運世代久已不存的樂觀。

類似地,在台灣,以網路世代為主力的樂生院保存運動,儘管有種種波折起伏,已經堅持了五年。反核四等各種環保運動,儘管經歷過狂喜、幻滅、鬱悶與各種困頓,也在持續著。對手們往往稱這類的社會運動者為「反科技」,並譏諷說:你們反科技的怎麼還用電腦(手機、網路、腳踏車、、、)。

但是,正如 Winner 與其他STS學者數十年來不斷呼籲的:把從犁耙到核反應爐這種種器物與其相關的人類活動與思維一股腦地稱做「科技」完全無助於解決問題。在關於科技的社會爭議中,抱持不同價值觀的雙方,對抗的戰線往往會從街頭一直拉到實驗室中與設計桌上。

或許,該問的是:在現在的具體科技環境中,追求公義等價值的社會運動,該如何進行?有何危機?有何限制?希望何在?真有致勝的策略嗎?

Langdon Winner 希望能夠透過這個演講,與台灣的各種社運參與者共同追索這些問題,甚至一起窺見樂觀的可能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