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欉紅 Red On Tree

慶幸有他們的出現,為台灣在地美好事物多了一份串連活力。在欉紅累積了兩年多追著水果跑的經驗,有更多的自信,讓食材以更多樣的面貌…

「必得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方能孕育出這樣的甜美」。初認識在欉紅的朋友,經常會被這句話深深吸引,吸引著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台語發音的「在欉紅」,在果農與老一輩口中,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不經過人工催熟方式,順應著天地自然條件孕育,同時更來自於農民堅持等待果實完熟的那份疼惜心意。

而這份心意,被一群年輕朋友看見,透過長時間不斷研發,手工封存了在地果味。

111
手工封存 在地果味

愛吃愛喝愛做的年輕團隊

顧瑋,促成「 在欉紅 」團隊成立的核心人物,開朗無畏的笑容是第一印象。「大家都對我的動機很好奇,其實這是很難直接了當說明的。若以個人來說,就是愛吃,本來就會去注意在地好食材,同時也因為這個喜好,認識了一堆愛吃愛喝愛做的人」,顧瑋很開門見山式地點出外界對這個年輕品牌的好奇心。

她更不失坦率地表示,「這件事情不是單純我個人想去做,就被做出來的,其實我剛好是一個動機提供者,發現他們想做的事情在這裡。整體核心貫穿就是保留在地美好,從吃的角度切入,由食材本身到食材表現。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個在地美好的飲食,表現出並呈現給一般消費者」。

單純想做好,單純聚集了年紀相仿的工作夥伴,一切沒有設限,邊做邊看。也因為沒有任何限制,實驗室出身的顧瑋將敢嘗試敢研發的研究精神,發揮淋漓盡致。起初,走訪產地帶回適於鮮食的水果品種,如巨峰葡萄、金鑽鳳梨、珍珠芭樂,卻發現鮮食的優點反而造成加工的問題,更少了果醬酸香甜的層次滋味。

幸好,地處亞熱帶的水果王國,不失其名,水果品種本屬多元。團隊一群人經常全台跑透透,找尋非主流的草根性水果,有金香葡萄、黑后葡萄、開英鳳梨、土芭樂、軟枝楊桃等。再透過團隊靈魂人物-留法甜點師父的巧思詮釋,針對各樣時令水果及品種進行研究,並根據個別特性找出各自處理方式,不單次長時間熬煮,減少修飾(糖漬)以自然表現生鮮食材特性。

留法甜點師父的巧思詮釋

採訪期間,正好遇上甜夏多汁荔枝季。除了解在欉紅作為台灣水果加工品的定位精神外,貼身靠近廚房,記錄荔枝果醬製作,更是不容遺漏、值得一探之事。荔枝那「披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的形色滋味,恰碰上「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特性,該如何把握烹煮時間,將酸香甜滋味封存罐底呢?

2
採用銅鍋 少量熬煮

進入廚房,看見工作夥伴聚集,齊力為昨日已剝過果皮的荔枝,進行去核動作。來自南投縣集集鎮的優質糯米荔枝,其那鮮紅果皮下是豐厚Q脆的肉質,酸甜均衡,是晚熟荔枝品種中的上選品種。去核後,加入冰糖與檸檬原汁,利用檸檬汁抑制鮮果黑色酵素沉澱,並進入冰庫休息一天。

隨後,歷經兩天兩次的熬煮過程,即裝瓶倒放,再經過一次蒸氣殺菌,則可置涼存放,並利用空檔完成最後步驟-手工貼標。那完熟馥郁的南投糯米荔枝果醬,在天然純手工下,完成了。

正當全然快被成熟果香懾服的同時,「今年還有一款瀕臨絕種的萬年紅酸荔枝果醬喔……」,咦,萬年紅?該復古名號下,散發出不容小覷的訊號。探問之下,原來萬年紅相傳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所引進,為台灣目前最古老的荔枝品種,也是黑葉、糯米、玉荷包的鼻祖,全台目前僅餘數顆老木,散落在豐原、水里、草屯等地。

而果皮如其名般鮮紅透亮,果實肉薄汁多,甜中透著微酸,更帶點如花蜜般的特殊香氣。回家細嚐兩款荔枝果醬後,文人蔡襄筆下那「剝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絳雪」之景況,真是一語道盡荔枝美味。

中秋登場的鳳梨酥小方塊

跟年輕團隊相處之後,慶幸有他們的出現,為台灣在地美好的事物多了一份串連活力。如今,在欉紅累積了兩年多追著季節,追著水果跑的經驗,也有更多的自信,讓食材以更多樣的面貌,恰如其分且適得其所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3-a
原始鳳梨纖維的粗曠味道

今年中秋,有新的詮釋作品誕生-鳳梨與土地的粗曠風貌,這回將以台灣屏東瑪家鄉銘泉農場的有機開英種土鳳梨,作為鳳梨酥內餡的原始素材。同樣地,保持一貫以少量且縮短熬煮時間方式,充分保留鳳梨酸香,以及原始鳳梨纖維的粗曠味道。

中秋月圓,不再僅以果醬姿態登場,改以鳳梨酥小方塊為主角,同時,還要謙遜地放下姿態,和土地重修舊好。當然,在欉紅還有更多的產地故事、小農觀察之道、在地食材經營理念等,就等著你與在欉紅邂逅的那一刻,遂而展開。

在欉紅 www.redontree.com

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491-3號7樓 02-2218-0101

※該文章曾刊載於鄉間小路99年9月號【尋味自慢】單元上

※有關岱樺:用雙腳走報導的文字工作者,同時,也用影像記錄著走過的痕跡。

品嘗夏天,台中的三道幸福

夏季台中盆地的鄰近山丘,盛產了好吃的荔枝及嫩脆鮮甜的麻竹筍,再加上南屯麻薏的甘苦,調節了炎夏躁熱身體,只能說台中人是這般幸福。

 990706mayinihui-400.jpg
剛剛拼完端午南屯的長竹屐,在雨過天晴之後島嶼山脊的曲線,衡亙在台中盆地背景之中,最突兀的三角尖狀是能高山,往左一點應該就是合歡山、奇萊山了,這三千公尺的中央山脈,每年夏天幫台中盆地擋去輪番來去的強烈颱風,造就了島上氣候最溫和的安全城市。

除了好氣候,夏季台中盆地的鄰近山丘,盛產了好吃的荔枝及嫩脆鮮甜的麻竹筍,再加上南屯麻薏的甘苦,調節了炎夏躁熱身體,只能說台中人是這般幸福,不用忙著擋颱風,還能享受著近郊供應的物產。 這紅荔枝、綠麻薏、黃麻筍,是夏天的幸福色彩。

02

退火麻薏冷湯

市場邊的麵攤貼出了紅紙,上面寫著「麻薏上市」,這意思就是她們開始有賣麻薏湯了。

說是台中麵攤應時在地食物,不過至今為止,都還未曾吃過外頭賣的麻薏,從小印象中,麻薏就是自家媽媽的廚房端出來的,大人也會告誡著別去吃外面賣的麻薏,因為麵攤為了保持翠綠的湯色,多少會放點添加物,怎麼說還是在家煮的好。

市場買來麻薏通常是一大把,長度大約60公分左右,處理的時候把葉子對折,然後順著葉脈撕下綠葉,只留下這些撕好的葉片,梗則丟棄。撕碎的葉片放入袋子丟些鹽巴,用雙手像洗衣服一樣搓揉,用細網把綠色苦汁沖洗掉,留下細碎的葉片,挑出剛剛沒有撕好的殘留葉梗,挑的乾淨喝起來才會咕嚕順口,挑葉子洗麻意有點花時間,這也是麻薏越來越少人煮的原因。

煮麻薏前先煮地瓜,地瓜切小塊點,把揉洗好的麻薏用果汁機打碎,變的黏滑滑的樣子,倒進鍋子跟地瓜一起煮,打過的麻薏會出現黏滑感,就不用再勾芡了,這樣的麻薏可熱可冷食,也可以拌點飯滑滑的大口吃,通常午餐時煮好一大鍋的麻薏,吃剩下的放入冰箱,就是下午玩樂後的冰涼點心。微苦的麻薏配著甜甜的地瓜,冰冰涼滑溜順口。

麻薏正盛,為台中盆地的人們獻上這道退火的季節冷湯。

03

04

當日現採的紅荔枝

圍繞著台中盆地的山丘地,從大坑、太平、大里、霧峰到草屯地區,這一路往南的郊山都有荔枝栽培,正式進入夏天時,也是這些荔枝飽實轉紅、成熟上市的季節。受地利之便,台中人非常幸福的,每天都能吃到當日採收的新鮮荔枝。

往東從太平郊區一直到過了頭汴溪右側區域,都是荔枝園的天下,住宅或是營區附近幾乎到處都是荔枝園,還記得十幾年前居住在太平,上國中的日子每天都要經過一片不小的荔枝園,那是一家老診所住宅,住宅圍繞著密密麻麻的荔枝老樹,是庭院也是果園,國中畢業的那年夏天,荔枝果實纍纍垂掛在路旁,公車行過時同學們就看準車速伸手從車窗摘下荔枝來吃,雖然司機都會吆喝的說:「那些荔枝有洗藥仔,賣歐北吃。」,但是偏偏摘荔枝的刺激是比吃荔枝還興奮的,住在太平的日子,要買荔枝時出門附近繞一下,就會看見歐巴桑女工在樹下整理那些剛剪下的荔枝,這就是當地人買現採荔枝的地方,荔枝最重視採收的鮮度時效,所以才會有快馬加鞭送貴妃的故事,這堪稱是最早的產地直送宅配了。

吃當天採收的荔枝,果肉清甜口感飽水,隔一天之後,果肉的飽水感就會略差,味道也會變重,隨著時間,荔枝的紅艷會慢慢黯淡最後轉黑,轉黑的荔枝就真的不想動手剝來吃了。

在台中買荔枝,也最好是往東邊走去,那些路邊擺著大簍荔枝,正在整理枝葉的攤販,比起水果攤這才是買荔枝的好地方,立夏過荔枝剛上市時,價格不太親民也還不太好吃,隨著端午逼近,紙箱板上手寫的價格會從三斤一百降到五斤一百,這時候就可以享受好吃荔枝了,買個兩天內可以吃完的份量就好了,吃完再買求新鮮。當紙板上寫八斤一百時,品嚐荔枝也就接近尾聲了。

吃完荔枝時,把枝梗留下來編成手作圈環,配上端午香包留下今夏的荔枝美味回憶。

05

06

嚐鮮甜麻竹筍

台中的山郊區是好吃的麻竹筍產地,除了麻竹筍之外綠竹筍也有,近年大坑的麻竹筍也打出名號,貴氣的稱之為「黃金玉冷筍」。

麻竹筍是平民普及的食材,夏天開始一直盛產到秋季。一進入夏天,市場馬路旁都有阿伯載來沾黏濕土的鮮筍,市場內也有專賣煮好冷卻的綠竹筍,連沙拉醬都齊備好了。

麻竹筍是個頭很大的筍子,一支一秤少說三、四斤,筍子最怕時間、最怕老,一買回家就得趕緊處理,不得已要放進冰箱,最好把筍子屁股抹上鹽巴,讓筍子可以保住濕度,一般小家庭很難一次就消化一大根筍子,可以把筍子一半切片煮筍湯,另一半保留大塊也一起小火慢慢煮,等煮透了放涼就保存冷藏起來慢慢使用,稍微放涼的冷湯比熱呼呼的湯好喝,單純的筍湯不需要放排骨,喝它的清爽與脆嫩口感。

筍是土地之鮮,在所有的菜蔬瓜果中很難有這樣鮮美之物,能吃筍、懂吃筍,都是相當令人滿足的生活趣味,端午節的大顆肉粽,配上一碗無油的清筍湯,解膩平衡,正是粽子好搭檔。

筍子跟荔枝都是不等時間的美味,台中盆地因運送上的地利,吃最鮮的荔枝、最嫩的筍。

在夏天可以這樣盡情享受物產的豐隆美味,加上一碗冷麻薏湯,住在台中真是幸福。

小份尾採荔果的初體驗

出門前,從小就有做農經驗的媽媽,還特別叮嚀著:「小心,別讓蚊仔、日頭給抬走!」。而農夫們還是各自有法寶,有的在裝荔枝的籃子上掛著蚊香;有的則選擇穿著淺色的衣服;有的好像練就了一身百蚊不侵的厚皮功…

在台灣,大部分人應該都吃過荔枝果,但縱使近年來農業觀光的採收體驗盛行,曾親臨果園、採過荔果的人,相較之下恐怕也會少了許多,更不用說,抱著想要認識社區的心情去採荔果的人,可想而知那就真的寥寥可數了。不過,鮮事就讓旗美社區大學的幾位夥伴們遇上了,在睡眼惺忪、罕見早起的清晨裡,透過與果農交工、邊採邊吃的勞動時光,我們展開了到小份尾採荔果的初體驗與再學習之旅。

990619sjhophodsc-7122-400.jpg
小心別讓蚊仔抬走!採荔果,需要全身裝備。

首先是採荔果時的穿著裝備。沒到過果園的採收者大概無法想像,為何只是採個荔枝,但最好還是從頭到腳要全副武裝,把斗笠、洋巾、袖套、手套、長褲、雨靴都穿戴齊備,最好還在臉上、耳旁、頸後都塗些防紋液。出門前,從小就有做農經驗的媽媽,還特別叮嚀著:「小心,別讓蚊仔、日頭給抬走!」。而農夫們還是各自有法寶,有的在裝荔枝的籃子上掛著蚊香;有的則選擇穿著淺色的衣服;還有的甚至好像練就了一身百蚊不侵的厚皮功,逼得蚊子只能專挑我們(家慧)下手。

來到果園後,在農友陳先生及舉琇姐的示範講解下,我們才搞清楚要怎麼採荔果!園主陳先生拿著鋸子爬到樹幹上,不到一下子荔枝連枝帶幹就被拖到我們眼前了,而我們大概就是所謂相形見拙,還笨手笨腳折下帶梗的荔枝果,舉琇姐連忙提醒,果柄要連留長點,這樣等會才比較好整理成束,說歸說!我們有人還是會禁不起就越折越短,後來索性就邊摘邊吃了起來!

DSC_7000a
媽媽主演的荔果秀,只有農村的小孩才有眼福

其次是荔果小卻有大來頭。據古書《扶南記》的紀錄,荔枝原名劙[1]枝,乃因採其果時,枝弱而蒂牢,需先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而又因其有著「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植物特性,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曾從嶺南把整棵荔枝樹砍下,再以快騎驛送到長安。台灣的荔枝則由來台開墾的先民在兩百多年前引至屏東東港,一百餘年前又再度由廣東引進到新竹香山。

如今的品種約有二十餘種,我們在小份尾先後品嚐到了其中的黑葉、桂味、玉荷包,論甜度、水份及果香等各自的風味及質感,雖讓我們幾位夥伴有不虛此行的深刻感受,不過,所謂是百聞不如一「嚐」,小份尾荔枝果的滋味還是留待您細細品嚐囉!總之,無患子科的荔枝不只果肉好吃,在漢藥上,果殼煮水成茶可解渴,果核也有降血功能,而其所衍生的啤酒、冰品、麵包、果醋…等等食品,更是琳瑯滿目、令人大開眼界。

DSC_7012a
採荔果的好,只有來體驗過,你才會知道!

最後是採荔果的學習心得。「小份尾是一所學校!」,若不是荔果農的慷慨分享,我們這些社區工作者即使有心,也不會如此順利地在「有吃、有拿」的愉快體驗中,觀察到農村勞動過程中的豐饒知識,也大概無法孕育出旅後上網指尋荔枝資訊的求知動力。而對我個人而言,最棒、最妙之處正在於這段與老農、小農一同賣力出汗、閒談甚歡的勞動時光,褪去了我被都市生活所禁錮的心勞。農村的好,只有來體驗過,你才會知道!

註:網路上荔果相關參考資訊

荔枝啤酒http://www.wretch.cc/blog/usadvd/2119833

荔枝冰http://www.christabelle.idv.tw/archives/2882

荔枝麵包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6080277&pType0=aFE&pTypeSel=0

荔枝營養學http://km.nutrition.org.tw/contentbypermalink/ff27d5195e30d2d548256e99000f49f7

台灣農民力http://farmerpower.blog.cts.com.tw/2010/05/25/「難以忘懷的荔枝好滋味」99-05-29首播/

荔枝核之妙用http://big5.ifeng.com/gate/big5/zhongyi.ifeng.com/news/zybg/20101/39167.shtml

荔枝栽培技術http://www.kdais.gov.tw/14/var-3.htm

荔枝醋http://www.greensite.com.tw/goods.php?id=61

荔枝節http://epaper.pu.edu.tw/main.htm?pid=3&Class_ID=3&ID=4678

荔枝詩http://epaper.pu.edu.tw/main.htm?pid=3&Class_ID=3&ID=4678


[1] 劙音同離字,亦即割、切之意。

情深深「霧」濛濛

萊園山上的鳳梨可是「名聲透京城」,它保有原始的鳳梨風味,濃郁芳香,果肉纖維質比一般的蜜鳳梨還要綿密。主要生產在萊園、桐林、吉峰村一帶的山坡地及南北勢等平地,由於霧峰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

作者:亞洲大學 休憩系潘韵文、翁梓筠、周鈺琳、周鈺臻、張育群、朱倚伶

指導老師:林正光

生活在霧峰,一定要認識一下霧峰這塊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很棒的是亞洲大學有開了一門課,可以讓來霧峰唸書的學子們,有機會來認識霧峰。因此,唸休憩系的我們,就一同來修這門「霧峰學」。

霧峰學這有許多美好的人、事、物,經由分組,我們選到了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東西,更沒想到他與霧峰有如此大的關聯,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答案揭曉囉……鳳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一次的戶外課開啟了我們與霧峰的神秘大門。

980114-pine-3601.jpg

首先是鳳梨,跟著林正光老師的腳步,帶我們去拜訪幾個霧峰鳳梨目前產量較大的農民,並且告訴我們霧峰鳳梨的品種、栽種鳳梨的過程、困難以及銷路等。

萊園山上的鳳梨可是「名聲透京城」,不同於南部的改良品種,它保有原始的鳳梨風味,濃郁芳香,果肉纖維質比一般的蜜鳳梨還要綿密。主要生產在萊園、桐林、吉峰村一帶的山坡地及南北勢等平地,近來逐漸進入盛產期,由於霧峰鄉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所生產的鳳梨,汁多味甜,果肉細嫩。目前每台斤的售價約二十多元,比一般的鳳梨約貴一倍左右,可說是老饕的最愛。

霧峰的鳳梨在過去民國47年~77年鳳梨農民都是把鳳梨交給台鳳公司,但是民國77年後,台鳳公司不到這邊收了,自此霧峰鳳農開始辛苦了。而現在霧峰的鳳梨大多栽種在明台高中後面的山上,多是交給中盤商去銷售(不是交給像溪湖果菜市場那種),或自產自銷,也有賣給一些店家做成鳳梨酥,其中以自產自銷的獲利最高,但所費時間也較多。

要認識鳳梨首先要知道他栽種的時間,據鳳梨農所說平均為三年一期,三年後就火燒田,休耕以恢復地力,之後再從頭來過,從一開始種植需要等18個月才能有收成,之後則是每年,這中間還需要除草、灌溉、施肥,等。

但因科技發達,所以會使用一些催生劑來幫助生長,達到市場需求,例如逢年過節之類的,且也因科技之賜,現在的鳳梨除了有吃的品種不同以外,更有一種新的觀賞用鳳梨,提供拜拜使用。

而鳳梨的品種又有分下列幾項,大概有台農1號、2號、3號、17號、19號。另外還有以節氣的不同所分出來不同的鳳梨。例如:丁阿、趴阿跟揮阿(皆為台語發音)。

目前市面上最有名氣的鳳梨(關廟鳳梨)多為17跟19號,雖然甜但沒有鳳梨的香味,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產量較多。而霧峰的鳳梨則是2號跟3號,較甜且沒有鳳梨尾,而其中較為好吃的是2號鳳梨,他是傳統的鳳梨,也較有香氣。

農民們也有教我們各個鳳梨品種的不同,例如:1號的鳳梨心較大、溝較深,17號的鳳梨目(眼)較小。至於看節氣不同的鳳梨種類,農民們也有講解一番,例如:啪阿較便宜,可以放的時間比較久,丁阿比較不能放,但是最甜。

部分果農指出,鳳梨比較怕曬傷,外表容易變黑,而影響賣相,為此早期果農是利用鳳梨葉往上一綑,來包裹並保護鳳梨,後來人有果農改為利用塑膠套來包裹,近來有果農則改為利用報紙來包裹,除了可以防曬之外,由於報紙包裹的溫度較高,有催熟的作用,效果不錯。果農們指出,霧峰鄉的鳳梨產量並不多,因此大都侷限在產地附近出售,在品質甚佳下,自然是老饕的最愛啦!

近年來時常有其他地區的鳳梨冒充霧峰鄉的鳳梨出售的情形,事實上,由於霧峰鄉農友們對於栽培鳳梨的方式,與其地區不同,可從外表上窺出端倪,例如,其他地區的鳳梨體積比較屬長條型,帶有果葉,而霧峰鄉的鳳梨,外表比較像球形,體積較小,不帶果葉,可做為民眾選購時的參考。

霧峰的鳳梨農們,也有成立產銷班,早期霧峰產銷班,管理霧峰的鳳梨大小事;而後,因為達到完善溝通跟妥善管理,於是失去其存在意議,因而解散。

所謂「鳳梨產銷班」,即是它的建立可以協助區域性的小農民凝聚起來,幾戶為一個生產單位,藉著技術交流、資源集中來提工生產力、工作效率。也可以藉著產銷班彼此知簡互相交流,來達到產期調節的作用,避免常出現產能過剩或是產能不足的情形。

農產業的維持與發展,除了農民本身的努力之外,政府機關的輔助跟協助也是農產業發展的成敗因素。政府機關可以幫助農民不論是技術上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資金得補助,包含;農藥補助、肥料補助、農機補助以及設施補助。農業產銷應深入社區、回饋社區、結合社區,在配合政府相關單位,共同發展及舉辦農產品相關活動,並發展出農特產品的相關銷售產品,增加收益。

image003

之後老師則帶著我們去訪問了在日本農產業打出一片天的霧峰鄉果農張春夏先生,以近四十年栽種經驗,利用特定烘乾技術,將所產的荔枝、龍眼製作成荔枝、龍眼乾,每年銷日量達兩噸以上,因為品質好、廣受海外消費者青睞,也讓他的名號跟著響亮起來。張春夏還將龍眼、荔枝製作成龍眼、荔枝乾,並以自己的名字當作品牌、外銷至日本東京,每年銷量至少達兩噸,不但荷包滿滿,連他的名字也因此大為響亮。

張春夏先生也簡單的告訴我們製作龍眼乾跟荔枝乾的步驟,首先鮮果送來後,會先將枝葉剪去,之後會先以機器烘焙之接近八分乾後,把烘過的鮮果從機器拿出,用機器烘培後還會用選果機再分級出來,再以整理箱裝起來靜置一段時間,然後再做二次烘培的動作,但二次烘培不是用機器而是用傳統的焙灶來做加溫,然後二次烘培結束後,龍眼乾就算是完成了,剩下篩選不良品和分級,就可以直接出貨。

二次烘培有一個好處,因為是用柴燒的,所以溫度會比較容易集中。而用機器烘培的壞處就是果實顆粒大小差距很大,而且重量很重,一台機器可以烘約3000斤,使得濕度沒辦法完全兼顧到。所以如果先分級出來這樣乾燥度就會比較容易平均。

而烘烤荔枝乾的方法過程大致與龍眼乾相同,只是在烘培前要把剛採收下來的荔枝用熱水泡過,急速放入冷水中殺青,如此果肉才不會黏在荔枝殼,因為荔枝殼較龍眼薄則不做分級動作,因為分級用選果機可能會將荔枝果粒碰撞使外觀有瑕疵,之後大略相同。

image005

這五週下來,我們並沒有對霧峰的民俗古蹟一一走過,而我們真正學習到的是霧峰人的人情以及熱情!

每一次老師帶我們上山,就看到好幾個農夫伯伯就很熱情的為我們泡茶講解,我們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儘管我們問的內容或許是很無知的,但他們從不會顯的無奈,每一次都一一的熱心的回答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學不到霧峰鳳梨的成果,但總是細心的替我們介紹鳳梨是如何成長的,還教我們怎麼栽種,這些是現在的社會中,已經不容易看到的人情味,過程中更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們的厲害之處,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呀,每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的不只是學問,更是他們身上的待人處世。

藉由這門課,讓我們了解霧峰的人、事、物,從種植鳳梨開始,來帶動霧峰農業的發展,除了農民本身的努力之外,政府機關的協助,也是農產業發展的成敗因素,政府機關可以幫助農民不論是技術上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資金的補助,農業產銷應深入社區、回饋社區、結合社區,再配合政府相關單位共同發展及舉辦農產品相關活動,並發展出農特產品的相關銷售商品。

認識了這麼多的霧峰事,你們是不是也想加入我們一起融入這濃厚人情味的「好所在」呢?我們在霧峰等你唷!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