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眾看大愛 (5) 愛無罣礙

在協調會上,慈濟基金會營建委員堅持要規劃在距離台糖畜殖場不到五百公尺的基地上興建,但居民反對,會議中親見該委員離席致電重建會政府高層,數日後推翻該次會議的決議。這般行事作為,不僅失禮,簡直蠻橫。

編按:

魯凱災後遷村過程中,原本有意遷往「台糖東海豐農場」,並由慈濟基金會援建,但基地規劃過程和結果,與當初和魯凱族人理解的差異過大,於3月2日正式破局,魯凱族選擇基地面積較小的中廣長治分台作為遷村用地,並以399份連署書,表達「自主重建」的心聲,雖然未獲縣府正面支持,但族人仍繼續努力中。

本文作者因緣際會目睹「東海豐基地協調會」過程,聽見當日慈濟規劃單位之發言,作者與妻子也固定每月捐款慈濟基金會,希望以親身經驗,回應近日諸多對「大愛現象」的討論,感謝作者分享。

親眼目睹規劃過程的感受

在東海豐安置基地會勘協調會上,慈濟基金會營建委員堅持要規劃在距離台糖畜殖場不到五百公尺的基地上,因現地確實異味難聞,重建會會議主持人採行參與現地會勘霧台鄉親意見,決議改於台糖所提供另一塊遠離畜殖場的基地。會議中卻親見該委員離席致電重建會政府高層,數日後終而推翻該次會議的決議,重歸原案。這般行事作為,不僅失禮,簡直蠻橫。

還幸,本案終經預定安置災民代表連署陳情而得定案於長治電台。但此一折騰又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接著又看到該委員在長治基地協調會再次有欠酙酌的發言,以及景觀顧問對大愛村入口意象和「大愛石」所流露出的罣礙,諸多感慨,因以為文!拙文難登大雅,但真心希望慈濟大愛能形諸無形,曲成萬物而不遺!阿彌陀佛!

愛無罣礙 才能究竟大愛

內人每個月會在我微薄的薪水中,匯撥一點點到慈濟功德會,算算也有十來年了。每當災難發生,不論在世界的那個角落,慈濟的藍衫軍,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災難現場,展開濟世救人的工作,總覺得與有榮焉。可是當我耳聞目睹慈濟基金會主事者的托大發言,以及月眉大愛村入口意象和大愛石之設置後,終於明白為什麼許多原住民會對慈濟的大愛感到怕怕!

慈濟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積集了全台最大的資糧,發展成眾多慈善團体中的山姆大叔。既已成大有,尚請莫忘:放下罣礙,才能真正究竟集萬千大眾之慈心而成的大愛!

120分的慈濟 做到太超過了

屏東縣政府3月日1 2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慈濟負責說明規劃構想的營建委員在會中夸夸而言:「很多人覺得慈濟沒有100分,但我認為慈濟已經超過100分!我們有120分!」

他還特別強調:所有災民在入住永久屋時,都會得到88項精美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耶

對照聯合報3月18日一篇災民抗議永久屋縮水的報導,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簡東源說:「永久屋的安置慈濟與政府均定調為救濟而非賠償」。的確,災民安置是政府與各慈善機構攜手合作的救濟工作,做到80分,足已,120分?太超過了!!

老實說慈濟未免給得太超過了!88項精美的生活用品,如果是給鍋碗瓢盆,爐米油塩,甚至是電冰箱,我認為都算是合理的救濟。然而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可是奢侈品耶!我捐款了十來年,家裡可還是守著十幾年老舊的東元電視,相形之下,災民果然是有福之人耶!(我的感受當然是酸的),可是還有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也正全力協助政府蓋永久屋,那麼入住那裡的受災戶是否也都該比照提供?要是紅十字會和世展會財力無法提供呢?政府給嗎?給了,不也是花了我等的納稅錢嗎?

大愛村若有委員口中這麼完美,又何須違反佛戒,用這種引人貪念的說法來鼓勵受災戶入住呢?為什麼不能以普世之心,與諸善並進?捐助每一社區活動中心一台不才是合情合理的救濟嗎?

大愛形無 刻柱勒石 太沉重了

月眉大愛村入口處,迎面的是四根刻著佛語(?)的高聳木柱,然後是隨處可見,雋刻著所謂災民感激之心的「大愛石」。據聞主事的景觀顧問表示:「災民受到慈濟的協助是事實,今天有人很想要表達他們對慈濟的感激,所以才要把這些文字刻在石頭上,天經地義,沒有什麼不對。」營建委員則強調:「這些文字好不好,真的是見仁見智。」

我非佛中人,但我想如果慧能祖師看到這般景像,必然也會長頌佛號嘆道:木柱本非樹,大石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事惹塵愛。」阿彌陀佛!何忍教那些歷經傷痛,離鄉背井住進大愛村的災民,日日年年觸景傷情?大愛無形,才可以彌綸天地,才可以曲成萬物而不遺。畢竟慈濟的品牌,已可以形諸無形。立柱刻石,徒然予人圈地牧民的印象和口實,也匡限了大愛的範圍。何妨放下沉重的大愛柱石,多種些既能證道,也能鎮道的菩提樹,這樣豈不更加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有幸參加2月初歡喜入住的儀式,排場不算豪華,但總統與行政院長親臨,自然官蓋雲集而顯得十分盛大了。節目的進行緊扣而專業,連世界各國大愛村住民的祝賀影像也備妥放送。這般的場景,我真的對慈濟的財力、物力還有影響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但總覺得仍有些不妥。

三百桌圍爐飲宴的同時,慈濟基金會誇示了她的功德。可是,可是當穿著灰色居士服,列隊送完最後一道拼盤的災民小妹妹,和我們一同用餐的整個過程中,我沒有看到她臉上有一絲的喜樂。我不忍心問她!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

這是易經依天地萬物嬗遞變化順序所歸納的卦象,意簡而明。慈濟也者,是千千萬萬有濟世慈心之「同人」,以涓滴心力匯聚而成的「大有」,如是才成就了慈濟的「大愛」。有大之後不可以自滿自傲,必須更加虛謙以持盈保泰,這樣才能「必豫」-施與受者同享安樂。相對的,益而不已必決,潰決了會成為另一種災難!

我一位厠身藍衫階級的阿姨問我:慈濟大愛村廣受世界各地所歡迎,何以國內興建卻諸多逆障?之前我不明白,如今耳聞慈濟基金會主事者滿盈的發言,目睹月眉大愛村歡喜入厝所展露出慈濟愛「大」的驕滿。或許答案在其中矣!

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無庸掛念,更無需排場,如是而能予人無以名狀的感動,永遠銘記在施與受者的心中。形諸於外的愛,終會予人以虛假的認知,也會造成受惠者難以承受的重。

佛字,弗人也,因此諸佛誨訓世人必也去除我執,才能究竟涅槃。有慈心未等於佛心,但佛心必然是慈心。我認同上人濟世的佛心而長期認捐,滄海之一粟,怎麼幫都是有緣人,都是隨喜。感謝慈濟基金會諸善菩薩,替我等「同人」盡了棉薄的慈心,但是千萬無需掛記要求大愛村的災民們日日感恩念德,若然他們就不會成為上人口中的「有福的人」。再說這種掛記著要人感恩念德的心,是罣礙,也是一種嗔念。

佛的誨示不也是說:嗔念一起,善業也就沒有了。阿彌陀佛!

990325guai1514302181-450.jpg
(攝影/鐘聖雄。慈濟園區立柱)

魯凱0324決議:八項訴求未取得共識,就拒絕慈濟。

魯凱族人尚未接到縣府口頭承諾安排魯凱族人與慈濟會談的通知,今天(3月24日),魯凱族人也共同再度開會討論決議,如果慈濟仍然不接受這八項訴求,更換NGO組織的決定,將是堅持不變。

3月22日(星期一),屏東縣政府告知魯凱族人與慈濟討論的九項決議之後,至今還沒接到要如何討論未來長治分台規劃空間使用上調配的消息。不過,霧台鄉公所已經接到屏東縣政府的公文,將於明天3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十點在長治分台,進行基地會勘的作業,一旦會勘的行政流程跑完,也就意味著即將進入房屋興建的過程。

令人好奇的是,蓋房子的過程,需要雙方同意,才會有進行基地會勘的動作。現在魯凱族人連署的八項訴求,至今尚未得到雙方達成共識的結果,又如何進行基地的會勘?

雖然魯凱族人尚未接到3月22日鍾佳濱副縣長,會議中口頭承諾安排魯凱族人與慈濟會談的消息。但是在今天(3月24日)上午十點,魯凱族人也共同再度開會討論決議,如果慈濟仍然不接受這八項訴求,更換NGO組織的決定,將是堅持不變。

同時,針對3月22日縣府單獨邀請霧台鄉長與慈濟會談,並產生出九項決議的事件,今日牧師群也與鄉長當面溝通,鄉長表示,未來類似場合,將會通知牧師出席,明日的現場會勘,鄉長也會邀請牧師至現場,瞭解實際情形。

也許外界好奇,魯凱族人還沒住進慈濟蓋的「家屋」,為何有這麼多不舒服的聲音,也許是誤傳,也許是個人觀感的問題。今天記者親自到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去參觀園區內的建築物。在「家屋」的部分,的確在品質上提供了災民不錯的居住空間。也訪問到了今年2月就搬進去的桃源鄉災民,住戶也回應,在「家屋」的部分住的很舒服。但是,看到大愛園區內景觀區的「大愛石」,就無法說那只是網路上的「誤傳」了。

image001

魯凱族人不是因為慈濟蓋的「家屋」品質不好,所以拒絕慈濟。

image003

如今放置在高雄杉林園區的「大愛石」,已經不是「誤傳」。

不過,魯凱族人連署所要爭取的八項訴求中,並沒有訴求「家屋」品質蓋的不好,所以拒絕慈濟蓋。而是慈濟是否願意接受魯凱族人的八項訴求,族人也能夠共同參與家屋的設計討論,爭取最基本的「尊重」。

附錄─魯凱自主重建之八項訴求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屏東縣府:「政府是慈濟的媒人」。魯凱自主重建生變

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九項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魯凱「自主重建」橫生變數

回顧上週霧台鄉魯凱族四個遷村部落的發展狀況,3月15日魯凱族人到縣政府陳情尊重部落意見的連署行動,3月18日霧台鄉公所在屏東榮家召開與部落協調說明會,3月19日魯凱族人再到縣政府協商討論出八項底限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溝通,如果慈濟可以接受族人訴求,就請慈濟援建,如果慈濟不接受,就請其他NGO協助,而縣府將於星期一(3月22日)告知族人協調結果。

到了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時,才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沒有任何鄉長以外的魯凱族人知道這個訊息,且在當日會議中,縣政府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出九項決議,在3月22日「告知」牧師這些「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與會牧師群當場向縣府表達:「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的聲音,表示將把這訊息帶回部落,進行討論後在回應。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這個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img_4643-400.jpg
鍾佳濱副縣長邀請魯凱族人至縣府,溝通3月20日在與慈濟決議的九項條件。

縣府、慈濟、鄉長單獨會議後的九項結論

根據昨日副縣長鍾佳濱出示的3月20日(星期六),在慈濟高雄靜思堂,由鍾佳濱副縣長所主持的「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之會議記錄,共有九項決議,以下為當日會議參與者及會議記錄:

「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

一、時間:99年03月20日(星期六)下午15時

二、地點:慈濟高雄靜思堂

三、主持人:鍾副縣長佳濱 紀錄:陳秋香

四、出席者:客家事務處古處長秀妃、原住民處蔡副處長進文、霧台鄉顏鄉長金城、慈濟江委員子超、慈濟黃麗香師姊、慈濟王慧芝師姐、慈濟江淑清師姐、陳詩萍師姐

五、會中決議:

根據下列原則,屏東縣政府依霧台鄉公所之提議委託慈濟興建永久屋:

1、以實際居住者及其代表為單一溝通窗口。

2、對永久屋興建(家屋及公共建築)之建議以不影響興建期程為基本原則。

3、前項建議,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

4、本案以完成家屋為優先並以實際居住者意願為考量;公共空間部分可待部落共同討論後決定。(如採預留空地方式)

5、前項之居住者意願調查由原民處及霧台鄉公所協助進行(如外牆粉刷裝飾方式等意願調查工作)。

6、未來家屋或基地內設施可以以工代賑或尋求政府補助等方式開放住民參與。

7、公部門及公共建築,其配置數量需求由公部門主政協調(如活動中心、衛生所等)。

8、災民永久屋審查結果相關事宜依政府與NGO共識協商確認。

9、針對永久屋興建有關不實及負面消息,由公部門(鄉公所)統一發言澄清。

屏東縣府對與慈濟共議之「九項決議」說明

在3月22日,縣府與牧師的會議中,副縣長鐘佳濱就強調政府是慈濟平地的媒人,所以在星期六會議中也是很努力替霧台鄉民爭取各項意見的要求,牧師詢問,是否有將魯凱完整八項訴求轉告慈濟?鐘佳濱表示說:「街道名稱本來就是鄉公所與當地政府來共同商討命名,生活公約有可能是大家認知上的誤解,所以對這個部分就沒有納入星期六做為開會的決議中。

至於訴求中的「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副縣長則是以口頭承諾說:「對慈濟來講,蓋幾間都沒差因為只是空地預留下來,教會這個部份是政府與部落自己再另外討論的,教會用地的預留會跟NGO團體去協調用地的空間調整,因為慈濟規劃案裡本來就沒有歸劃教會的部份,所以這個部份也不用跟慈濟談,跟慈濟講幾間沒意義,又不是慈濟要蓋給部落。」

在居民訴求的「房屋不要連棟,希望雙併」的部分,鐘佳濱表示,住宅的設計本來就是雙拼的,所以這個部分也不用再跟慈濟確認,而族人訴求「參與家屋規劃」的部分,副縣長轉述慈濟的說法是:「如果魯凱族人要參與的話,請推派有建築背景的族人出來溝通」。

至於四個部落要自己設計自己部落的入口意象沒問題,但是長治分台畢竟它是一個整體的基地,畢竟只有一個入口,而整體的規劃是由慈濟團隊進行,所以也是要讓建築師一起參與入口意象的設計。

至於3月19日居民提出的訴求第八項─「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鐘佳濱則說:「我沒有直接拿給慈濟看,因為我想回到一個互相的心態。」

從鐘佳濱整體說明來看,3月20日縣府單方面與慈濟進行的會議中,並沒有如其承諾的,將魯凱完整訴求交給慈濟,反而主動作了篩選與詮釋,讓參與牧師群十分錯愕,雖未當面有激烈回應,但對於政府如此「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感到十分失望,認為政府僅顧著做「慈濟的媒人」,卻辜負了族人的期待。
img_4639-400.jpg
盧牧師向副縣長表示政府這樣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必須先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會有下一步的決定。

魯凱族人的疑問

(1)何謂「求同存異」的決策?

在縣府與慈濟的決議中,有一項是「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鍾佳濱特別解釋「求同存異」的意思是說:「依照居住者的意願,不同的就不要蓋,自行處理。如果慈濟想的,跟部落居民想要的實際上有落差,如果勉強別人接受,這沒道理。」

回到當初魯凱族人連署的立場,一開始政府就自行跟慈濟簽約興建長治分台,也沒有跟部落討論,是否就合理?

在一連串的與部落溝通,為的就是讓部落與NGO團體間的誤解與衝突減緩,但是在3月22日縣政府邀請的魯凱族人雙方晤談的會議中,並沒有邀請NGO團體(慈濟)出現,要如何讓部落與慈濟之間,有機會討論出「求同存異」的共識?

(2)忽然冒出的村長「部落會議」共識說?

縣府表示,3月18日的會議中,已經有阿禮、佳暮、吉露三位村長表示,村落已經召開「部落會議」,族人「有共同意願接受政府指定的NGO團體」來協助興建用永久屋。但根據深入瞭解,村長口中的「部落會議」,是在3月17日,也就是3月18前一晚,才緊急召開的會議,但是幾乎沒有多少族人知道這個訊息遑論參與,等於由村長和少數人直接做了上述宣稱。

另外,而霧台鄉遷村的部落,目前還有谷川部落的居民,也尚未同意是否由政府決定的NGO團體來興建長治分台的永久屋?按照這樣的情形,古川部落的村民該如何「求同存異」?

(3)政府說自己是慈濟的媒人,但卻未安排婚嫁雙方見面

若政府又說自己是慈濟平地的媒人,但3月20日與3月22日的會談中,似乎沒有見到媒人安排兩方面對面坐下來好好談的動作,反而是在3月20日與3月22日個別晤談,儘管會議看似公開,卻僅邀請霧台鄉長一人列席,從公所職員到鄉內各級人士,無人知情,更無邀請399份連署書中任何一人與會,鄉長當日言論,是否能代表霧台鄉遷村災民一致的想法

3月22日結論:「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

會議的最後,副縣長補充轉述慈濟當天開會的意思說:「慈濟也有慈濟自己的感受,所以慈濟特別要求要列入第九項,因為是這一陣子也許大家對外面的傳言,有一些誤會,可是還沒釐清之前, 就在網路上PO文,心都涼了,都不想做了。雙方還沒有充分的了解,造成外界的誤會,感到很遺憾。」對此,牧師回應,從3月15日部落的連署,至昨日的溝通方式,無法面對面溝通的會議,難道魯凱族人沒有遺憾?心也不凉?

針對慈濟對這部份的回應,杜神父表示:「我們也不太希望跟慈濟有衝突,但是有一個部分是,慈濟是否理解什麼叫『部落文化』,長治分台的永久屋不是開墾區,是一個霧台鄉魯凱族人的部落,部落文化呈現的是什麼?魯凱族文化所呈現的絕對不是現代化呈現的那種方式。杜神父也表示,跟慈濟溝通過很多東西,也很希望慈濟的設計者,能夠去看看什麼叫做部落?真正的部落生活樣貌是什麼型態?我們的要求,只是期望未來長治分台的樣貌是一個『魯凱族原住民的故鄉』。」

對這個部份副縣長也一再解釋說:「其實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就是,生活經驗的差異、文化生活的差異。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白浪』的習俗,建築物路衝的問題,也就是風水的問題。那也有可能就是設計者不自覺的考量,就是這樣會產生不自覺得『盲點』。」

副縣長也立即表態,「將來有機會,可以將慈濟設計團隊找來,霧台鄉這邊也找部落自己有學建築背景的人,『因為專業對專業比較好講話』。並且轉述慈濟的立場是一個決策的系統,規劃長治分台的慈濟團隊建築師也是蓋過許多大案子的,也知道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所以未來跟慈濟的討論是以家屋優先,跟慈濟有關的政府出面來跟慈濟討論,跟慈濟無關的, 縣政府與部落自己在來內部討論。」

針對建築背景,有鄉民會後表示,魯凱族的確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族人,確實有專業的立場做專業的對談。但是,慈濟在長治分台規劃的團隊中,是否也有深具魯凱文化與宗教涵養的規劃人才?

儘管縣政府的立場已經很清楚的告知牧師們關於星期六的決議,但牧師們也一再強調,昨天的會議,他們只是知道星期六決議的內容也了解,但並不代表同意,這份資料,他們必須還要帶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能告知縣政府最後的決定。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目前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魯凱的未來仍充滿變數。

拉芙蘭─南橫公路上的另類災區

拉芙蘭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在桃源災區中,屬於沒有屋損狀況、也位於不易受土石衝擊的安全區之內。但是,對仰賴觀光的拉芙蘭村而言,南橫公路的荒廢,嚴重影響了生計,成為桃源鄉內的「另類受災戶」。

拉芙蘭(梅蘭)村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走進村裡,街道兩旁排列開來的,是餐飲店、景觀民宿、梅子園和步道。以往,這裡的居民靠觀光產業和務農為生。村子會配合鄉公所或自行舉辦各種季節性活動,如梅子季、芒果季、文化慶典,活動一波接一波;不僅餐廳民宿業者受惠,農民也可以把少量品質好的水果賣給遊客,比起大量賣給盤商,至少能多賺取些利潤,做為生活補貼。

拉芙蘭村的本部落,在桃源災區中,屬於沒有屋損狀況、也位於不易受土石衝擊的安全區之內。但是,對仰賴觀光的拉芙蘭村而言,南橫公路的修廢,就是產業與生計的關鍵。少了往來穿梭南橫之上的遊客,災後的村子,產業蕭條,民宿餐廳多數歇業,往年春節假期熱鬧喧囂的大馬路,顯得格外冷清。

誠如社區發展協會吳清吉理事長所言:「我們是房子沒影響,生活有影響。」拉芙蘭村民成了沒有受自然災害衝擊,卻依然淪為「災區」的另類受災戶。

990321meilanbunug-420.jpg
桃源鄉的拉芙蘭(梅蘭)村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如今空蕩蕩的南橫公路,不見往昔觀光盛況。

南橫,生計與產業的命脈

今年春節,拉芙蘭村像往年一樣,在年假期間舉辦活動招睞觀光客。吳清吉理事長表示,靠著布農傳統藝術表演、農產品展售等,配合民宿、餐廳、步道,可以讓遊客留連村中,創造當地居民商機。這個活動往年舉辦時,「「一次舉行一個星期,每天都要表演三次(傳統歌舞)」,約略傳達當時遊客川流不息的盛況。

那麼今年呢?他說:「辦活動也沒用,都沒人來啊。」

當地的居民表示,春節期間梅山口到台東利稻村一帶封路。政府對外宣布了封路消息,卻沒有特別宣傳桃源鄉觀光產業,遊客上山的意願不高。因此拉芙蘭村雖然道路通暢,卻生意冷清。緊接著上山必經的勤和、復興一帶道路,仍為河床便道,春節兩日小雨就斷絕,似乎更坐實了外界「南橫道路不暢通、很危險」的想像。

問起當地居民,拉芙蘭村的重建情況,大家最一致的答覆是:「最主要就是道路。」沒有良好的聯外道路、就沒有遊客,民宿餐廳只能歇業。業者中,部分為農民,只好專心務農;有的為公務人員,還有固定收入維持生活。即使如此,幾乎家家都有貸款要負擔。

本身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更顯艱難,農產品的生產後,還是要靠道路運輸售出給外來盤商。道路問題如不解決,很可能導致一年心血全數報銷。

雖然社區內接受政府輔導,村內運來一台機器,準備將梅子加工成梅精存放。但加工進度是否趕得上全村採收速度仍是未知數,梅子產期之後,緊接而至的紅肉李、桃子、芒果、愛玉等等,又該怎麼辦呢?


(左)理事長開的餐廳,晚餐時接些工程人員的生意,白日則到園子工作(右)店主人說,店裡從早開到晚,有生意就做。不過大部分都是附近認識的人來捧場。


(左)多數的餐廳都是暫時歇業,店主人多半在外工作(右)民宿打出特價,希望年節時吸引客人。

停滯、等待,浮動、不安

善於經營民宿餐廳等旅遊產業、包裝文化、行銷觀光的拉芙蘭村,與桃源鄉多數務農為主的村子不同。這裡人才濟濟,不少人擔任老師、校長、公務員,「幾乎每一戶之中,都有一個消防員或警察。」鄉中大型活動也常常在村子裡舉行。但同時,也不時傳出村子內相互利益競爭、資源分配不均的質疑;這樣的氛圍在風災撤村遷入營區、外界物資大量湧入後,似乎更為顯著。

災後,部分村民在道路未完全搶通之前,就回到村子裡整理家園,期待盡速回復生活的常軌。對於沒有房屋毀損、不在危險區域內的拉芙蘭村,一是期望聯外道路無虞,二是村子上方崩落的土方可清除、整修部分排水工程。

不過,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工程遲遲沒有動靜。對於崩落的土方,梅蘭教會的馬牧師說:「其實只要(出動)2、3天怪手就可以了。」

一月初楊秋興縣長前來訪視,據陪同縣長視察坍方的村長、理事長表示:「看過之後,縣長說我們很危險。」不久,鄉公所即宣布,「放寬永久屋申請標準」,復興村以上只要連外道路有問題會成為孤島的,都可提出申請。

對於原鄉重建進度的遲緩,與永久屋條件的放寬,本來只是缺乏一條聯外道路的拉芙蘭村,開始有更多浮動和揣測:道路不知道幾年才會修好?清除與復健的工程如果在雨季前都沒有做,會不會釀成新災情?入住永久屋如不會失去山上的房子和土地,那申請有何不可?


村民說,從這條路通往後方的平台,有崩落的土方,自從一月份縣長看過之後,到現在也沒有動靜。

永久屋申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村長說,在陸官營區的時,村民就接觸不少慈濟的師兄師姐,向「災民」表示山下有一棟房子,山上的房子和土地也不會沒收。這樣的「優厚條件」,令人心動,不過居民也有點不安,畢竟「不過因為我們的房子都沒壞啊。」

近日,鄉公所宣布申請條件放寬,村中也開始流傳利多消息,鄉長秘書,同時也是拉芙蘭村民的吳清雄,也鼓勵自己的家人和村民一同申請入住永久屋。

對此,與吳清雄秘書為兄弟,同時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吳清吉理事長笑笑表示:「我們不知道去那裡幹嘛?」

而拉芙蘭村長則表示,自己確實有申請。村長的想法很直接:「我有三個姪兒,都在台北工作,也有房子了。如果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回來也有房子住,一人一棟。」

不過,真正去申請的時候,村長才發現事情並非原先想像的簡單,傳說中利多的永久屋,必須用自己山上的房子去「交換」。

「我聽有一些樟山村的人去住,回來才說,原來每天晚上都要住在那裡(永久屋)。家裡的房子不能住了。因為電表移到山下,山上也斷電。」

發現是這樣的情形後,村長考慮撤銷申請。

村長太太則說,自己每天仍在園子裡辛勤耕作種芒果,即使知道要冒著道路不通、收成就會報銷的風險;原因不過是「我們都是要住在山上的。」所以才要繼續耕耘土地。動念申請永久屋,只是想留給小一輩住。若是果然道路斷絕,農作聽天由命;至於人身安全部分,村長說:「只要有物資,我們都不怕。」真的有嚴重的警報,就配合鄉公所的防災措施撤離。

也許對拉芙蘭村而言,申請入住永久屋,比起安全上的必要性,更像是一種心動。談起這種心動的原由,村長笑笑:「那時我們都在營區啦,我們的腦袋不一樣。」

政府不會廢了南橫和桃源鄉?

目前勤和村以上的聚落,似乎都留在停滯的空間裡。原鄉的工程進度牛步化,政府並宣稱山上將成為孤島、高雄縣沒有避難屋選項;而山下的永久屋持續趕工,是重建工作中進展最迅速的項目。

然而,像拉芙蘭村這樣,房子無損、農園都在山上、許多人扛著餐廳民宿貸款未繳完,最需要的只是一條聯外道路的情況下,所謂的「重建」該是什麼?

「有傷口,就治。不要說擴大了,都變成蜂窩組織炎了,再治就很難了。」梅蘭加油站的楊老闆說。楊老闆世代居住在山上,經營民宿、雜貨店、加油站,目前也是生意蕭條。他認為,政府所需要做的只是把拉芙蘭村該清裡、該修復的部分完成。例如村子裡小部分的排水問題只需要為時不長的工期,卻遲遲未進行,只會讓傷害擴大。

至於最重要的聯外道路問題,關鍵其實在勤和到復興約八公里左右的河床路,從復興以上通往拉芙蘭村、梅山村的路,基本沒有受太大損壞。

這段路看來棘手,但熟悉桃源鄉地形的村民也都有腹案:從勤和平台有一條路可接往復興紅橋,只是需要再打通。從紅橋蓋一座橋連接附近的平台,再從平台蓋一座橋連接到復興派出所附近。因為這一帶都是岩盤或地勢較高的區域,修成的路就不容易受到之前一直考慮的河床墊高、土石鬆動的影響。

「只要開一些路、蓋兩座橋,就解決這八公里的問題。認真做的話,不用兩三年就可以完工了。」楊老闆也許是不安浮動的拉芙蘭村裡,最老神在在的一位。

他表示,看好桃源鄉的前景。因為桃源鄉在小小的台灣裡,擁有豐富而集中的觀光資源,農產、原住民人文風情、好山好水、溫泉野溪…「政府不會廢了南橫,也不可能說廢了桃源鄉。」尤其南橫公路沿線所及,甲仙、六龜、寶來等重要的平地觀光區,也都期待著產業重振。

「我是很樂觀的。會留在村子的人,都是樂觀的人。」楊老闆另有一番見解,因為他認為留下來的人,「是用長遠的眼光,把重心放在家鄉。」

平坦空闊的公路上,因為失去遊客顯得格外靜寂。拉芙蘭村民仍在等待或者摸索,從這片另類災區中走出來。


南橫公路上的最後一站加油站。加油站的楊老闆樂觀看待這次的災難。

魯凱八項訴求,慈濟是否可能接受?

昨日魯凱族人與縣府及中央原民會討論,共同決定出八項訴求,訴求內容如下列八點所示,共同希望慈濟能夠接受這樣的重建訴求與條件,讓未來即將長久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長久安定居住下來。

前言:0319的縣府會議

3月18日霧台鄉公所緊急召開部落會議,邀請谷川、吉露、阿禮、佳暮四個遷村部落的村民,將重建的訴求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在大家一致的決定後有三項提案,準備要在3月19日再次到縣政府跟政府單位做溝通協調。

而在3月19日的會議結論最後與縣政府達成的共識是魯凱族人所共同提出的八個訴求,而這八項最底限的訴求,慈濟是否能夠接受?魯凱族人表示,如果無法做進一步的八項溝通協調,那麼,四個部落將會拒絕慈濟興建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計畫案,採取其他模式來進行遷村。
IMG_4545

魯凱自主重建的八項訴求

根據3月18日在屏東榮家魯凱族人與政府多方立場表達的訴求,會議結束討論出三個方案,其三個方案分別是:

(1)拒絕慈濟興建長治分台永久屋計畫案

(2)慈濟只負責蓋家屋部份,其它的公共空間則交由部落找其他NGO組織協助興建。

(3)各部落自行選擇協助重建的NGO團體。

而在昨日魯凱族人與副縣長鍾佳濱以及原住民行政院副院長夏錦龍同討論的結果共同決定出八項訴求,其訴求內容如下列八點所示,也共同希望慈濟能夠接受這樣的重建訴求與條件,讓未來即將長久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長久安定居住下來。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不只是連署人數的問題,而是究竟有無被尊重的問題

雖然對連署書的代表性副縣長有說明會再做進一步的確認,但是至今魯凱族人所提出的要求仍然再度被政府質疑連署的代表性。

昨天會議中屏東縣政府表示從研考處調查出來的數據中表示,目前霧台鄉四個遷村的部落總共戶內人數總計有876位──佳暮346人、阿禮222人、吉露121人、谷川187人。縣府一一比對3月15日送到縣府的連署書後,發現僅有214 參與連署。換言之,未來要遷到長治分台的永久屋的876位居民中,僅有214位參與連署,等於只有1/4的居民參與連署。如果以行政機關的立場來看,這裡1/4的人有這樣的想法,那其他是3/4的人是否也是這樣的想法?

而副縣長也擔心如果全部族人都ㄧ致的同意這個前提成立了,那族人也找到新的NGO組織協助蓋長治分台的永久屋,或是請慈濟濟改規劃圖,那都是會造成整個工期向後推。而重建工程是否能夠在7月31日前完成,那變成不是政府做不到,是基於族人的要求

羅牧師先提出對連署資格簽定的解釋,縣府統計的876位魯凱族人包含了年齡層「從0歲開始」的居民,但是牧師發動的連署中,這399份連署,都是「20歲以上具有法定成人資格」,才能參與,因此看似只有1/4人數的連署,實則意味著,部落20歲以上的青年人已經有過半數參與連署,這個結果絕對是有代表性的。

其次,縣府統計在長治分台申請永久屋的族人,是不是都是住在山上的族人?還是有一些早已經就住在平地,而根本不必擔心風災再次威脅的族人?如果政府要如此質疑魯凱族人,那麼請政府做出更明確的調查。

除了說明連署人數,羅牧師表示,在重建家屋的過程中,從頭到尾,包含「誰要來蓋?」這樣的議題,族人從來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與溝通,要魯凱族人如何面對現在這樣突如其來的決定?所以魯凱族發出連署訴求的重點,並不是人數多寡的問題,而是在整個重建過程當中,政府以及規劃團隊,是否真正充分的尊重了魯凱族人的生命、生存、文化、宗教的尊重。

靜待下週一縣府與慈濟討論的結果

在聽完羅牧師的說明後,副縣長並沒有再針對連署人數或代表性提出意見,他表示將於下週一與慈濟基金會進行討論,將魯凱族人的八項訴求轉達給慈濟,如果慈濟同意,那麼魯凱長治分台永久屋還是將由慈濟來興建,如果慈濟不願意接受魯凱的訴求,那麼就由魯凱族人尋求其他NGO的協助。

族人表示,無論慈濟如何決定,或由哪一個NGO來協助重建,魯凱族人都會堅持要參與重建過程,確保人權與尊重原住民的精神。

IMG_4548
原住民行政院副院長夏錦龍(圖中右二),霧台鄉鄉長顏金城(圖中右三)帶領魯凱族人向屏東縣政府提出最後底限的八項訴求,為霧台鄉的魯凱族人做最後重建尊嚴的爭取。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魯凱:我們要爭取的是重建自主權

儘管這次連署行動是由宗教團體發起,但是這也是將來要入住永久屋的居民第一次有機會表達意見,因此居民真正想表達的是,除了規劃的過程要公開、公正之外,設計的過程,居民也要可以一起參與才算是真正的重建。

前言:

3月14日,霧台鄉舉辦「重建與遷村聯合禱告會」,共簽署399連署書,表達希望能自主重建,而非將未來命運都由政府指派給特定單位來決定。

在這一週內,居民與中央重建會、縣府分別舉行了公開會議或討論,也向政府持續表達魯凱心聲,以下為3月18日與中央重建會的會議,3月19日,魯凱族人提出了具體的八大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討論,如果慈濟無法接受,就轉向其他NGO團體尋求協助(「魯凱八大訴求」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為3月18日的現場記錄。3月19日會議,請點選這裡閱讀

399份連署書,讓霧台鄉魯凱族參與重建機會的討論開始有了新的轉變。在3月15日到屏東縣政府送上霧台災民的共同連署之後,霧台鄉鄉長顏金城也立即在3月18日邀請入住長治分台的鄉民以及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到屏東榮家安置中心,與災民共同協商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規劃案。image001

因為連署書的陳情行動,魯凱族人終於有了可以與政府溝通的窗口。霧台鄉長忙於奔波解決魯凱族人未來的重建生活,也向在場的鄉民解釋「在這個狀況之下,大家應該各退一步,這樣對災民也好、對慈濟也好」。

image003

因為資金與重建效率,政府就自己做了決定

當天的會議時間非常有限,因為剛好當天上午十點,陳副處長也必須到場親自主持同樣是屬於霧台鄉魯凱族的好茶村位在瑪家農場的永久屋開工動土儀式。雖然,時間非常緊湊,但是陳副處長也都一一將重建過程的疑慮向在場的魯凱族人細心解說。

在會中陳副處長一開始就表達非常擔心災民無法在八月前入住永久屋,若是再一次風災的來臨,很擔心災民該如何渡過?接這,他也先向災民解釋關於八八風災資源部份的問題。由於每一個慈善團體資源有限,也都不一樣。

而這次比較多資源的是慈濟,慈濟有四十幾億、紅十字會有三十幾億、展望會才十幾億。雖然也很多原住民比較希望展望會來蓋。但是南部災區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平衡,有效的把資源方在災民身上。

而面對災民所擔心的管理問題,陳振川則回答說,災區未來所有的管理者,都是政府這邊統一管理。也說明慈濟到重建完工後就會徹底的退出,慈濟只是要將秩序重新建立起來,就離開了。因為慈濟在世界各地,還有海地那邊有很多的事情做。未來一定是「部落自主管理」。教堂的管理也是交由縣政府去管理,慈濟會完全脫離,不會管到這個部份。

針對先前對慈濟一些負面消息的報導,陳副處長也向災民解釋外界媒體有提到「慈濟蓋的大愛園區,不准吃葷的,不准種花、種菜等等,都是誤傳。」雖然「大愛石」是事實,但是慈濟的不好,我們可以去改正、去修正。

並向災民解釋到這個重建過程,慈濟也收到很多不正確的訊息,而對慈濟造成很多的困擾。不過,宗教就是爲了社會祥和,重建的過程也會爲台灣、為原住民成為「國際的典範」,而不是要在這個過程中在文化面以及宗教面來造成一個衝突。也表達,慈濟本身是一個大慈大愛的團體,慈濟也是要為慈濟的文化負責任,為社會負責任,「為慈濟的信徒負責任」。

不過,這麼多的重建溝通問題發生後,魯凱族人勇於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慈濟的回應又是如何?會議當天陳振川也透露慈濟內部將於當天下午開會決定,到底要不要來協助這次霧台鄉的重建工作。並且也告訴在場的魯凱族人,如果大家堅持不要慈濟來做,慈濟也會尊重大家的。

image005

重建推動委員會的副執行長陳振川到榮家來親自溝通。

居民希望的是尊重與參與規劃

儘管這次連署行動是由宗教團體發起,但是這也是將來要入住永久屋的居民第一次有機會表達意見,因此居民真正想表達的是,除了規劃的過程要公開、公正之外,設計的過程,居民也要可以一起參與才算是真正的重建。

另外也有人反映,當天討論的議題是關於規劃團隊設計永久屋的問題,卻沒有邀請規劃團隊到場一起討論。質疑這樣的討論方式是否有效?設計單位是否真的可以理解魯凱族人的需求?

吳淑芳傳道表示魯凱族群,要勇於用自己的人權做決定。她認為不用講太多太好的,如果未來魯凱族人的孩子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就是沒有尊重基本人權。

盧天武牧師回應政府在魯凱族的重建溝通中「很多的決定,都是前一秒才知道,我們怎麼去反應我們的意見?我們根本來不及討論,我們原住民魯凱族到底被放在哪裡?」。

image007

魯凱族人質疑,沒有邀請「規劃團隊」到場一起討論,這樣的討論方式是否有效?設計單位是否真的可以理解魯凱族人的需求?

魯凱族災民的生活將如何重建?

魯凱族文化以及基督宗教信仰,是霧台鄉魯凱族人延續生活文化重要的核心,如果這兩項元素,在重建過程中也隨之消失或被取代,那又會是怎樣的一個魯凱族文化的狀態呈現?對於這個部份,吳榮標牧師用非常簡單的話語,向在場的政府官員說明他的憂慮與擔心。

他說:「我們發現,你們不是做的不好,沒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發現到,我們會沒有頭目、我們會沒有文化、我們完全沒有魯凱族,魯凱族會消滅。另外,我們是基督教的一個族群,我們不是慈濟的族群,我們怎麼能夠接受?現在還沒開始蓋,就一個一個到我們的家洗腦我們,這樣我們會受不了。這樣子做是在魯凱族建立一個慈濟的文化,就像是另一個慈濟的國土,我們不能接受。」

八八風災重建的精神是協助災民重建他們原來自主的生活方式,慢慢將生活拉回正常的軌道來運作。如今,霧台魯凱族的災民,要擔心的不只是未來在山下永久遷村的生活問題,更要面臨山下多元文化的衝擊。

image009image011
(左)吳淑芳傳道(右)盧天武牧師

大武鄉有愛 富山永久屋開工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大武鄉富山部落被劃為土石流危險區必須遷村,幾經波折後,遷村至舊大武國小的工程終於在昨天動工,承建永久屋的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預定地可容納31戶受災戶,目前確定有29戶安遷戶,仍有部份受災戶資格尚在審核,預計6月30日前完工,災民7月31日前入住。

預定地可容納31受災戶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昨天上午10時30分,行政院莫拉克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縣長黃健庭及受災民眾一起拿起圓鍬鏟土開工,84歲富山部落老頭目陳德茂還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出席,當面感謝各界協助,讓部落居民能改住安全地方。

黃健庭表示,大武鄉能提供精華地段做為富山部落遷村用地,展現大武鄉民給富山部落最多的愛,未來將與大武鄉民共用此一空間。

中和市捐款達2812萬元

此外,富山部落永久屋順利開工的最大金援中和市公所也由市長邱垂益代表前來,邱垂益表示,八八風災後,中和市各界愛心捐款高達2812萬元,經詢問世展會後,得知富山部落重建工作亟需協助,決定捐款全數投入。這也是世展會接獲大筆捐款助災區重建的第一個公家單位。

永久屋終於動工,富山部落自救會總幹事何曉英卻流淚哭訴捨不得這塊從小賴以生存的地方,盼政府可保留原建築,白天還可上山務農、採集野菜。

縣府原民處表示,富山部落不一定會徵收,居民未來還是可以當工寮使用。

瑪家永久屋 祝禱聲中動土

「要部落災民離開長久居住的家園,不是件容易的事,還牽涉部落間的差異性和法令問題,籌建過程艱辛!」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憶起籌建過程感觸良多,「最艱辛的溝通、協調過程已經過去,但挑戰才要開始。

八八風災重創屏北地區原住民部落,台灣世界展望會積極溝通、覓地、籌款並化解歧見,安置483戶災民的瑪家農場永久屋,昨天在眾人祝禱聲中舉行動土儀式,定7月底完工,災民將以「以工代賑」方式投入新家園重建工程。

瑪家農場永久屋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部落,占地6公頃,原為台糖用地,國有財產局價購後,台灣世界展望會負擔建屋工程費,每戶約150萬元,為2層樓鄉村式建築;共安置三地門鄉大社村174戶、霧台鄉好茶村177戶、瑪家鄉瑪家村132戶災民,並預留北葉部落居民的建屋用地,居民擁有地上物永久使用權。

「要部落災民離開長久居住的家園,不是件容易的事,還牽涉部落間的差異性和法令問題,籌建過程艱辛!」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憶起籌建過程感觸良多,他說,永久屋不僅住得舒適,也重視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減災和防災,提供短期工作機會讓居民「協力建屋」,也要讓農場充滿希望、喜樂與分享,「不只是恢復原來生活,而是要過得更好」。

「最艱辛的溝通、協調過程已經過去,但挑戰才要開始。」副縣長鍾佳濱感謝北葉部落願將部落傳統領域提供做重建家園之用,他期勉大社、好茶、瑪家部落居民,「雖然住的環境改變了,但寬闊的藍天綠地沒有改變,而且能與三地門原住民文化園區連結,成為推廣原住民文化的平台」。

永久屋開工是部落的重要歷史時刻,大社村頭目賴美香、好茶村長陳保華、瑪家村頭目徐春美等人偕耆老盛裝出席,以詩歌讚美祝福重建工程順利,他們感謝社會各界協助,「一掃天災帶來的陰霾,讓心中的夢想家園成為進行式。」

(本文轉載自20100319聯合報新聞)

大愛生活 (3) 讓我彩繪石頭吧!

「我想撿石頭來畫畫,你有顏料嗎?」孩子在石頭堆裡,一個個的挑選著;那充滿著期待與想像的心情,這應該是天使才有的 純真!小朋友彩繪石頭的巧思,是不是有機會讓永久屋的社區環境變得活潑、熱鬧?

大家都好奇永久屋裡的南沙魯村小朋友在新環境裡,主要的活動是玩什麼?

幾乎大家都有一台功能不一的鐵馬,在屬於南沙魯村的生活廣場上,一圈又一圈的奔馳著;那一種不比賽輸贏,只想體驗速度的暢快,這樣的生活是在山上完全沒有的經驗。也有的小朋友總是喜歡嘗試,二個輪子究竟可以承載多少人?或者是嘗試自己是否也有能力承載人的重量?

還有的小朋友喜歡享受助人的快樂,就只是幫忙推車而已!

一台小鐵馬,就能夠讓孩子們擁有不同深度的平地生活,這應該是入住永久屋前,大家都不能想像的體會吧!

圖片17
相同的房屋中,彩色的二輪鐵馬成了豐富生活的必需品。

稍稍熟悉之後,小朋友說:『不要再問我,習慣這裡的生活嗎?喜歡這裡的生活嗎?』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父母、長輩們決定的。

還有小朋友說:『不要幫我拍照!尤其是不要把相機貼近我的臉!』因為,之前穿藍色衣服的人,總是一直貼著很近、很近的拍、拍、拍的;真的很不舒服。

記者沒有車子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奔馳在那一圈圈的速度追逐中以外,還被嚴格要求不可以拍照,所以,記者就該乖乖的、靜靜的陪在小朋友身旁,做一個什麼都不做的陪伴。

『我想撿石頭來畫畫?你有顏料嗎?」

小朋友的邀請,讓記者我受寵若驚;今天沒有顏料在身上,那我們先一起撿石頭,等到星期三中午放學後,我帶壓克力顏料來,再一起來畫石頭好嗎?

經歷過土石流生死一瞬間的孩子,會主動提出這讓我震驚的提議,記者猜想這段日子以來,陪伴在孩子身邊的貴人們,必然是花了許多心思讓孩子一次次的學習面對恐懼、面對挑戰、面對死亡!

孩子在石頭堆裡,一個個的挑選著;那充滿著期待與想像的心情,這應該是天使才有的 純真!

彩繪石頭吧!小朋友彩繪石頭的巧思,是不是有機會讓永久屋的社區環境變得活潑、熱鬧?

無論這個新環境,未來是否有機會增添熱鬧、活潑的色彩;就像小朋友所說的:『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父母、長輩們決定的。』

圖片6
石頭,只能靜靜躺著嗎?

圖片7
石頭,可以有不同的生命嗎?

圖片8
眾裡尋覓,因為石頭的生命值得再生

圖片10圖片11
加上一點顏色的石頭新裝
圖片12圖片13

畫石頭,騎車奔馳,小孩發展自己的大愛生活。

圖片2
一個人可以騎車奔馳於滾滾的黃沙之中

圖片3
工程施工重地也可以一起來騎車

圖片1
一圈又一圈,我們看見風速的自在

圖片4

一起騎車兜風了

(其他大愛生活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無法安靜的來吉

八八風災之後至今超過半年,來吉的鄒族族人,對於是否遷村,都一樣痛苦掙扎。來吉部落考慮的是:安全、發展、族群責任。不過,政府政策的反覆變動,以及族人對政策理解的落差,反而造成來吉災後重建最大的挑戰。

災後來吉部落面臨的內外挑戰

2010年2月2日行政院重建會決議通過將阿里山的來吉部落劃定為特定區,農委會隨即在2月11日正式公告特定區範圍。但是特定區的劃設,並沒有停息部落內部對於重建的擔憂與歧見。

八八風災之後至今超過半年,來吉的鄒族族人,對於是否遷村,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心裡的痛苦掙扎卻是一樣的。

2009年9月中,來吉召開部落會議討論重建議題,由於來吉村從來沒遇過這麼大的危機,既有行政系統也無法承擔這樣艱鉅的任務,所以就在這一次的來吉(共有五鄰)部落會議上,參與的每一鄰代表共同決議,成立「來吉村自救委員會」。

自救會面臨的狀況是,土石堆積後的阿里山溪河床,幾乎與第一、二鄰的部落基地等齊,最大落差不到3公尺,雨季來臨時,可想見其險象。

因此,這幾鄰的許多族人,即使難以割捨幾代以來艱辛建立的家園,但是在傳統領域土地內尋找其他居住地點,似乎才能確保族人的安全、發展,以及維繫與土地的關連。而地勢較高的第三、四鄰,則希望現地重建,讓產業生計能夠繼續維持下去,也讓來吉守護祖靈地塔山的責任能延續下去。

不論主張遷村與否,來吉部落所考慮的其實都是:安全、發展、族群責任。不過,政府政策的反覆變動,以及部落族人對政策理解的落差,反而造成來吉災後重建最大的挑戰。

1717248976

一開始,政府政策將劃定特定區與取得永久屋綁在一起。以致於,為著雨季、汛期來臨而擔心受怕的一、二鄰族人大多同意劃定特定區,並積極要求政府同意讓大家搬遷到舊部落,亦即現在的152林班地。而林務局、原民會也都表達了支持來吉在152林班地重建的立場。

但由於原居地劃定特定區之後的法律效果搖擺不定,究竟還能不能住、還能不能去、房子要不要拆、道路會不會修、土地是不是被徵收、水電會不會斷…?使得三、四鄰的族人,一來對於遷村政策不信任,認為劃定特定區將嚴重影響部落發展,二來看到政府承諾的部份硬體與產業重建工作已經在部落內部展開,而預期政府將在原地協助重建,因此堅持留下來。

因為這樣的歧見,不願意搬遷的族人另外組織了「來吉村重建協會」。

劃定特定區域引發的困擾

2010年1月20日,針對劃定特定區與否的問題,重建會與相關部會官員到來吉會勘並聽取部落族人意見。族人之間依然沒有共識。最後重建會決定來吉劃定特定區,但註記區域內「未取得共識」的家戶。重建會這種奇特的做法,能否符合重建條例第20條第2項須取得原居者共識才得劃設特定區的規定,不免令人懷疑。

1月20日決定將來吉劃設為特定區後,重建會立即在2月2日正式議決通過,農委會則在2月11日公告來吉為特定區域。但啟人疑竇的是,就在1月25日,「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安置用地勘選變更利用及重建住宅分配辦法」再度修正,將永久屋的分配與特定區劃設脫勾。意思是,即使沒有劃定特定區,只要房屋所在地是安全堪虞地區,一樣可以受配重建住宅。

重建會為什麼沒有告知來吉部落這個訊息?族人如果知道這個訊息,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劃設特定區?(目前因配合劃設特定區遷居的搬遷補助費發放,也應該隨之修正並適用在安全堪虞地區的搬遷上。)如果修正後的辦法,讓因為危險需要遷居的可以安心遷居,讓因為安全決定留下來的可以安心留下來,那麼,來吉的族人怎會陷入掙扎、怎會在親人手足之間出現疙瘩?

1717248995

遷居地的安全評估結果,依政策要求隨時轉變

那些必須搬遷到安全地點的族人,在爭取152林班地的過程,也吃盡苦頭。「要不是因為太危險,我們也不願意離開來吉,如果政府還不讓我們搬到152林班地的舊部落,我們就死守一、二鄰,哪裡也不去」,自救會的陳有福這麼說。

2009年底自救會爭取對152林班地進行會勘,對來吉內部爭議一直表現的事不關己的鄉公所,也沒有給予任何協助。之後,嘉義縣政府針對152林班地進行初勘與復勘,經過二、三十名專家學者的參與,認為是相當安全的地方。由於林務局、原民會也分別表達了樂觀其成的態度,自救會以為「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重建政策,真的能在來吉實踐。

然而,2010年2月(不知是否巧合,就在來吉劃定特定區後不久)情勢逆轉,重建會認為152林班地的交通系統建設等將耗費龐大,光是鋼骨結構橋樑就得花去數億,故不可行。3月1日內政部營建署也致函嘉義縣政府,指出:152林班地不安全、基地環境條件不佳、所需費用過高;且重建會指示2010年7月31日前必須完成所有永久屋,任何費時更長、較麻煩的地點,都被排除;所以,已預備將來吉80多戶搬遷戶以及其他部落搬遷戶,遷到番路鄉的觸口…。

自救會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因為,內政部是在一百多公頃的152林班地中,挑出小面積不安全的區域,然後推翻用地的安全性;重建難度與重建經費,則明顯誇大與高估。至於重建會指示的永久屋興建期限,更是莫名,族人固然希望重建又好又快,但總不能讓急就章的績效凌駕居民的完善安居。

基於事態緊急,2月24日陳有福代表自救會爭取到在重建會發言的機會,幸運地,最後行政院院長吳敦義裁示,針對152林班地作為來吉遷居地進行重新評估。3月6日,雖然內政部前已發函縣府表達不可行,但在嘉義縣政府重建會向前來訪視的內政部官員簡報時,陳有福(亦為縣府重建會委員)當場提出行政院院長的指示,並要求內政部支持。

3月13日,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以及縣政府、鄉公所人員,重新回到152林班地會勘。這一次,重建會表示,152林班地的基地堪稱平坦安全且面積足夠,至於聯外交通經費約需8千多萬,可由原民會、縣政府、鄉公所協調分攤。為了儘可能在7月31前重建完成,重建會將本案列管,要求盡快處理社區規劃意向、加速公共設施重建。

還待觀察的問題

來吉遷居到152林班地已經拍板定案了嗎?

搬遷與重建過程中,族人有無參與規劃的機會?

能否有一個滿足族人需求的、可持續的、友善環境的152林班地重建?需要多少時間?

留下來的人,要如何面對劃設特定區後的可能限制?原地重建的工作會持續嗎?

現行政策(雖然不知道何時又會變動)對特定區、安全堪虞地區內災民的相同對待之處,是不是足以讓族人考慮要求撤銷特定區?

現行政策(其實不知道是什麼)對特定區、安全堪虞地區的處理,究竟有何不同?

想要安居的來吉,在這裡或那裡,或心裡,都還無法安靜下來。

1717248998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