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我家鄉─北山崁上崁下之「崁下」篇

沿著鳳山溪來到崁下剛好是一個轉彎處,形成一個較深的水塘──水燈潭,早期關西中元節前一天的放水燈,河裡有很多溪哥,溪邊有釣客。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兒時的童謠,不就在寫我的家嗎??

關西有兩個地方被稱為『崁下』,一個是南門崁下,另一個就是北山里的崁下了,筆者要不是現在就住在崁下,可能就連土生土長在關西的我可能都還不是清楚呢?記得好幾次外地寄來信件遲遲未收到,經過查證才知道寄信人誤把北山崁下寫成南門崁下,難怪信件始終無法送達。

假如你問我南門崁下與北山崁下不同之處,我想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外,倒不如說他們有甚麼共同之處來的貼切些呢?他們最大共同之處就是,都是好山好水的好地方,站在路面(高處)就能清楚看到一大片綠油油或金光閃閃的稻田,視覺遼闊盡收眼底,這是其他鄰里難見的景色。

990703hiyiuihoihbi-450.jpg

圖二

圖三

誰說要到海邊才能看到美美的夕陽,走出家門就能欣賞火紅的落日,滿天彩霞印在水田上形成一幅浪漫景色,好幾次忍不住丟下手裡的晚餐,拿起相機往院子跑。

圖五圖四

每年農曆八、九月總會看到金光閃閃遍地黃澄澄的景色──稻穀,這時候也是居民們農忙時刻,除了把稻穀收割還得趕緊乘稻田短暫休息期間種一些短期蔬菜──蘿蔔、芥菜等等,這就是客家莊有名的『鹹菜、福菜、蘿蔔乾等』。

圖六

圖七

小時候的控窯烤番薯,早已不復見,但在我們崁下幾乎年年冬天都是常見的畫面,三、五家族好友相約在寒冷的冬天來個與陽光約會的假日,既能曬曬太陽又能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嗅到泥土的芬芳,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的馬路,孩子在寬闊的稻田裡盡情奔馳,跑累了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子當作長劍,還能來個騎馬打仗呢?這不都是我們孩提時的記憶嗎?

圖八

圖九

沿著鳳山溪來到崁下剛好是一個轉彎處,形成一個較深的水塘──水燈潭,早期關西中元節前一天的放水燈,都在此放水燈,近年來也不知道為何換了地點,是義民爺的指示吧?

其實是因為提防建造完成後放水燈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方便了,才改地點啦!水燈潭過去的功能已慢慢被遺忘了,只見釣魚客常駐足於此,或孩子們夏天到此戲水抓蝦,清澈的溪水裡有好多好多的溪哥魚,想吃新鮮的炸溪哥,拿起釣竿道河邊釣個幾小時,晚餐就能享受到總統級的鮮魚大餐啦。

圖十

近年來到處發展觀光產業,關西的仙草及草莓園也在國內享有盛名,正巧這些都坐落於北山里境內,那仙草花還真酷似薰衣草呢,下次到關西品嚐仙草雞時,可別忘了到處走走尋找充滿浪漫紫色氣質的仙草花唷。

圖十一

圖十二

(作者為北山里居民)

再見了!文貴醫院

近百位青年拿著載滿祝福的氣球,彷彿一場華麗的嘉年華會,一同走到下營上帝廟前,誠心向玄天上帝祈禱,期盼台灣不會再有一個文貴醫院出現,期盼共同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大家,能站出來,守護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

990701zaijianwunguei-300.jpg
文貴醫院拆除前刻(蔡佳吟攝)

已有80年歷史的文貴醫院,自去年上帝廟購買、登入歷史建築後,不斷引起各界關注與爭議,可惜在文化資產保存條例中,僅古蹟具有法律約束,對於登錄歷史建物,未規定地主不能拆除,相關單位僅有獎助辦法,無權介入地主任何修繕與拆除動作。

站在中立角度觀看文貴醫院事件,不論廟方或在地文史工作室,都沒對與錯,只是各有不同立場與難處罷了!但也不禁讓人反思,台灣人對自我在地文化的認同度到底有多少?若文化資產是無價的,為何拆除行動至今仍未間斷。

image003
一早青年朋友們,齊聚武承恩公園,準備展開天外奇蹟式的祝福行動(蔡佳吟攝)

讓我們為文貴醫院做最後一件事吧!

2010年6月30日上午7點,由台南藝術大學研究生李安慈、王鼎元帶領創藝營造公社成員,以及各界關注文化資產的朋友們,齊聚台南縣下營鄉武承恩公園,人手中拿著繽紛的祝福氣球,準備為文貴醫院做最後一件事情。這不是一場抗議與反對的抗爭集會,而是大家準備為即將拆除的文貴醫院,舉辦一場豪華的祝福行動。

image005
青年們站在廟前,誠心祈禱玄天上帝能保佑台灣在地文化,能受大家重視。(蔡佳吟攝)

8點,近百位青年拿著載滿祝福的氣球,彷彿一場華麗的嘉年華會,一同走到下營上帝廟前,誠心向玄天上帝祈禱,期盼台灣不會再有一個文貴醫院出現,期盼共同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大家,能站出來,守護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為台灣在地歷史文化盡心。

image007
居民與學生一旁觀看、欣賞文貴醫院最後模樣。(蔡佳吟攝)

近日來,廟方承受各界言論壓力之下,看到近百位青年手持氣球走入文貴醫院旁,深怕青年們將會有激烈的反抗行動,耐不住破口大罵,藉此宣洩長期壓力。我們的行動,並無責怪廟方拆除用意,而是用一種疼惜的心,好好陪伴我們的朋友-文貴醫院共同走入歷史的最後一刻。

image009
學生與居民們帶著不捨的心情,與文貴醫院告別。(蔡佳吟攝)

一早文化處長與承包商現場協調下,同意小心拆除,將文貴醫院立面完整保留,交由縣府單位保管。9點,上帝廟廣播請鄉親共同觀看文貴醫院拆除,在播放文貴醫院與在地情感歷程的聲音下,廟方簡單的動土祭拜儀式後,工人動手敲下醫院牆面時刻,兩百顆氣球,在青年們與在地居民不捨的淚水陪伴下,帶著祝福飛上天空。

image011
怪手開挖,文貴醫院正式走入歷史。(小張攝)

為保留完整建築立面,拆除行動直到中午,怪手開進巷內,屋內陳年的歷史記憶與灰塵,隨著開挖的那一刻,正式走入歷史,再見了!文貴醫院。

image014
(陳瑩如攝)

(作者就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南瀛鹽景(1)鹽份子民的探索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瞭解之後,不再覺得毫不起眼甚至有礙觀瞻,反而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

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獻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

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IMG_8617

從明鄭時代開始的鹽業歷史

原來台灣有紀錄的鹽業歷史從明鄭時代就開始了,早在鄭成功來台時,陳永華將軍就在北門一帶教人民製鹽,現在北門鄉的「永華村」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日據時代殖民政府大規模的規劃鹽區和鹽田,創立了產製運輸的程序,還建設了鹽田鐵路,也留下許多大小建築物,奠定了台鹽的厚實基礎,也開創的台灣鹽業的鼎盛時期。

國民政府接收了日本的製鹽產業,大致還是因循原來的作業程序,但早期都還是肩挑鹽的採收方式,直到民國76年才開始改用機械採收,這是鹽業的一個大革命,原來的許多設備開始被棄置荒廢,成為歷史陳跡。

也由於台灣的工資昂貴,海鹽採收不敷成本,漸漸不敵便宜的外國湖鹽,台灣的鹽場終於在2002年停產,走到歷史的盡頭。如今只剩下一些遺跡讓我們憑弔和想像當年的風光。

製鹽原來是這樣…

鹽場的規模比我想像的大太多了,從小看到鹽民在一畦畦的鹽田中扒鹽、擔鹽的景象,以為只要把海水引到鹽田中,經日曬蒸發就會有粗鹽結晶出來,其實並沒那麼簡單。

今天我們在許老師的引導下,才見識到鹽田的真正結構,把海水從海堤外引進來要有巨大的水閘門,經由「集水道」分區引到內陸,鹽池又因濃集程度不同,分成「大蒸發池」、「小蒸發池」、和「結晶池」,另外還要有輸送濃縮滷水用的「輸滷溝」系統等。

收集好的鹽要有「鹽堆地」放置,然後用鐵路或卡車運走。本來這些各類池子自從廢棄後都成一片汪洋,根本看不出裡面有分格,以前我經過這些地方,都以為這是魚塭,不知道這些原來都是鹽田。

今年由於苦旱少雨,這些鹽田的積水乾涸了,才重現了本來面貌。許老師教我們看,格子最小的就是蒸發池,通常連續四格,再來是較大的小蒸發池和更大的大蒸發池,車子一面跑,我們一面看,一面數,相當有趣。

鹽田的底部結構分「土盤田」和「瓦盤田」兩種,台區、鹽山一帶的是土盤田,要用「石輪」來壓實鹽田底部,石輪很重,鹽田廢棄後,偶而還可見到留在鹽田中的石輪。井仔腳一帶的是瓦盤田,鹽田用瓦片或破碎的碗、甕墊底。

我們認為瓦盤田生產的鹽應該較好,但許老師說,瓦盤田的鹽水蒸發快,結晶的鹽顆粒不實,土盤田的顆粒較硬,品質較好,這倒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又後來改用機器採收,底土會隨結晶鹽一起刮起來,不能用機器採收的瓦盤田就漸漸少了。

要從集水道或集滷溝將海水或滷水打入鹽田,早期是用水車。在鹽山旁的體驗區,架設了幾個大小水車供參觀的人親自下場踩踏,在井仔腳的鹽場也做了幾個。不過那都是後來造的,應該不是以前留下來的。看似簡單的踩踏動作,若是不得要領,還是很難順利踏動它,不少人上去後,手忙腳亂,就跌跌撞撞敗下陣來。

後來有一位鄉土工程師造了六片扇葉的風車代替水車來抽水,那時候一座座的風車矗立在廣袤的鹽田中,景致一定非常壯觀。不過一旦遇到無風的日子,風車就停擺了,所以後來抽水機出現,這些風車也就走入歷史。許老師帶我們看鹽山北方目前可見的唯一一座風車,小小的,只有四個葉片,不是當年的型制。

IMG_8675

以前經過潟湖一帶的鄉野,常常見到在路旁、堤岸或遠方有一座座小小的、破舊的、甚至已經傾圮的小寮房,點綴在平曠的地面,不但不起眼,還覺得有礙觀瞻。今天許老師不厭其煩的指點給我們看,那一個是工具寮仔,是鹽民當年在野外放置各種工具的地方;那一個是修繕寮仔,是專事整修工具的寮房;那一個是抽水馬達房,水車、風車時代過後,就靠這些馬達來抽鹽水。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了解了這些,不但不再覺得它們不起眼、有礙觀瞻,反而覺得它們對這片土地的風情有畫龍點睛之妙,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閱讀南瀛鹽景(2),請點選這裡)

看見荖濃社區

荖濃社區裡的小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為了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我們在校園附近遊晃。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區大學邀請駐村藝術家進駐荖濃社區的工作者,撰寫之工作心情感言。

出發

「上車,走囉!」看看手機面板上顯示的時間是星期二下午四點鐘。

搭上小英駕駛的休旅車,今天是我們這個月第四次在每週二例行到荖濃社區的日子。

從鹽埔出發,車子經由高樹鄉往六龜鄉的荖濃社區前進,沿著27號公路奔馳著。出了高樹鄉的鄉界,平整的柏油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歷經88水災蹂躪的道路,路面凹凸不平、坑坑疤疤,間有幾組道路施工人員在修復道路,飛揚的煙塵,讓開車的人,心疼著車子回家時將蒙上一層的灰塵,隨著顛簸跳動的路面,也擔憂著車子的維修費用可能要超過預算了;而搖晃的車身使坐在車裡的人一路暈車到荖濃。。

接下來開始進入山間小路,在沿著一邊是山,一邊是溪的路途上;右手邊,溪裡淤砂堆積,增高的河床,到處看得見散落的枯木,或成堆,或單隻;也看見砂石車川流不息在河床上流動。左手邊的山壁也多處裸露,石塊跟砂子好像隨時都可能一瀉而下;山路蜿蜒曲折,有多處的防護的柵欄,經過這次的亂竄的大水沖毀陷落,路面也充斥著由路旁山壁已經滑落的大小石塊,看見這樣的狀態,不禁令人擔憂著:「若是在道路工程未修復之前,在大雨的沖刷下,是否會造成土石流?大自然的力量實在是不可小覤。」,這麼一想,心一澟再也不敢往下想。

由於此時沿路上都沒有路燈,為了安全起見,不管如何我們一定得在太陽下山前穿過山區抵達荖濃社區。

關於荖濃的人與社區

這次的駐村,我們借住在一個幸福的居屋—阿桃師姐的家。

執行這個計畫之前,對荖濃社區的印象,除了溫泉之旅,或聽過喜愛水上活動的家人描述他們參與荖濃泛舟活動有多麼刺激之外,對這個社區的認識是有限的;藉著旗美社區大學與華瑛老師的因緣,我們三個人——小一、慧英、我聯袂駐村荖濃社區。

與荖濃社區的居民第一次接觸是見面會,這個社區來了好多人,有志工群、總幹事,還有一個坐在後面遠遠的角落看起來很聰明睿智的女士,後來經由逸姿的介紹才知道她是荖濃國小的現任校長。

P1040981

見面會當天,荖濃的社區居民踴躍的參與,圖右站著說話的是荖濃國小校長。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是個年輕的女子,在相見歡做簡報時,口齒清晰,有條有理,也很活潑風趣,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我們進到社區拜訪後,發現原來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白天不但要上班,晚上又在國小帶「夜光天使」——這是教育部為了弱勢學童辦理的一個專案;在週二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心進行社區劇場課程時,結束前他也趕過來參與。

校長,在我們對這個地方的人不熟時,是我們與社區間的窗口,她對社區非常的了解,也積極的將學校教育與社區教做結合;透過她熱心、清晰的描述,我們開始對這個社區有一些輪廓──

荖濃國小,就在27省道旁,(這條道路穿過社區,也是主要幹道之一)整個學校不大,但是整個校園看起來就像是經過設計的空間,從進入校門的入口,左右的充滿藝術感的圍牆,可以穿透空間的低矮欄杆,欄杆邊大樹底下可供路人休息、聊天的木頭板,還有一個看來像觀光景點才有的廁所;運動場有彩色的安全跑道,在學生下課後,都有學生與居民留在運動常做各類的運動,打籃球、打羽球、扯鈴、跑步。

這個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倒是我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的現象。因此,為了了解社區的民情風俗,並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剛開始我們有比較多的時間留在學校的空間到處遊走。果然,經由國小校長的介紹,常在校內校外閒逛的我們,終於引起居民的好奇,找他們聊天時就沒有太多的排斥了。

曹師姐,他們家有一塊自然農法的有機農田,種著甘甜又好吃的蔬菜水果,她也是旗美社大有機農業班的學員,崇尚自然飲食。還有一位我們第一天到社區時,就去拜訪他的居民,他是個從外地搬到這裡的原住民,他在電台工作,也在學校教學童原住民語言。

社區的多元族群

還沒有到達荖濃之前,對社區居住主要族群,我得到的訊息是模糊的,其中有一則是「他們會跳平埔族的夜祭舞蹈」,不由自主的聯想:是以平埔族為主的族群嗎?荖濃分頂荖濃與下荖濃,上回社區總幹事做社區簡介時,曾說過社區居民約為四百多戶,將近二千人左右,可是若是以平埔族為主,前些日子在走訪社區時,荖濃有平埔族群這麼重要的資訊為何沒有特別被介紹?觀看社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是「法主公」廟時,這個疑惑又更深了。

這個疑惑終於在上荖濃舉行年度祭典遊行中得到了答案。三年一科的祭典,因為重修廟宇,加上去年的八八風災,神明指示要舉辦祭典。

經過跟村民商量讓我們隨行坐上他們的車子,全程參予遊街;祭典的儀式一向以男人居多,我們原本也擔心小貨車是運載「鄻轎」的,會因為我與小英是女人而拒絕讓我們搭便車,幸好,他們對女性來參予神明之事,有比較不一樣的開放度,從他們可以接受抬「鄻轎」的人有女性,這件事可以得知。

參與祭典的人以男子為多,我們開始請教他們的背景,發現還真是多元族群,都在不同的時間點遷入荖濃這個社區,有不同部落的原住民、有客家人、有閩南人、剛剛說有女子抬轎的就有不同國籍的台灣新住民,但就是沒有人,說他自己是平埔族人。而當地的溝通語言是閩南語。

社區的餐飲店與地方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我們想由街上賣吃的店鋪來認識當地飲食習慣;走在上荖濃的街上,左顧右盼,發現上荖濃好像沒有幾家店;我們最常光顧的一早餐店家,早上賣著吐司、蛋餅、豆漿、咖啡牛奶還兼賣麪,飾品,下午賣炸雞,在它的左邊約莫隔三間房有另一家麵店,但是他的營業時間很彈性,我們在荖濃將近一個月,還沒吃到那家的食物。右手邊轉個彎,大馬路旁開了一家很寬敞的7-11統一超商,目前只要是找不到我們想吃的,都只得在那裡解決。

這個社區質樸自然,居民善良,這是我到這個社區後所感受的氛圍,往後還有一段時間,我也思考著如何與社區居共學習與成長,將是我未來的課題。

IMG_0412

社區劇場上課一景。

西市場慢遊

進入西門市場,轉個彎,從高興西服招牌旁走幾步,來到聞名遐邇的謝宅入口,若非店老闆告知,一般人只會被窗簾布吸引,沒想到樓上別有洞天。

DSCN2191

星期五午後,日照依舊強烈,西市場靠近正興街的入口前,幾個工人開著怪手施工中,沿著正興街向北,經過人氣扶搖直上的JJ-W 佳佳西市場旅店,繞過轉角用鐵皮搭建的西來庵,走進被小吃攤、服飾店包圍的通道,懷舊的氛圍立即襲來。

DSCN2192

座落在台南市西門路、正興街、友愛街之間的西市場,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第一代的西市場興建於明治 38 年(西元1905年),是當時南台灣最大的市場,昔日「大菜市」的稱呼仍沿用至今,現在所看到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完工於大正元年(1912年)。日治時期,台南市的中正路(末廣町)商業鼎盛,有「銀座通」之稱,昭和8年(西元1933年),日本人在西市場周圍興建店舖,稱為「淺草商場」,隨著商圈轉移與消費習慣的改變,西市場與西門市場的風光只能從耆老口中略知一二。

DSCN2193

進入西門市場,轉個彎,從高興西服招牌旁的狹窄通道,走個幾步就可以來到聞名遐邇的謝宅入口,若非轉角西服店的老闆告知,一般人只會被專賣窗簾布、花邊與蕾絲的「服五甲」所吸引,壓根沒想到樓上別有洞天。DSCN2197

DSCN2201

DSCN2203

繼續往前走,販賣各式布料與服裝配件的店家林立,傳統花布、亮片、仿毛皮、不織布、毛線,民眾很難不被架上色彩繽紛的商品弄得眼花撩亂。

DSCN2204

DSCN2206

DSCN2209

這裡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專門賣鈕扣的江順成,大小任選,以顆計價;賣大同瓷器的店家也在門口擺著婚禮上使用的米篩,待客人詢價;巷子裡,師傅正聚精會神地替剛做好的襯衫整燙,店門口的「盧師傅工作室」說明了他的身分。

DSCN2211

DSCN2213

DSCN2214

走過鐵門深鎖的店鋪,可以轉進販賣各式雜貨與生鮮食品的西市場,即使大部分的商家都已歇業,攤位上灰塵漫漫,幾個橫式手繪招牌喚起童趣,「由右至左」的書寫方式也與今日「由左至右」大相逕庭,新燦發招牌上五碼的市區電話號碼則不知道是哪個時期的產物。

DSCN2216 DSCN2217

在某個半掩蔽的門口,我好奇的往內張望,居然發現正在整修的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西門路二段141號),頹圮的屋頂只剩下倉庫的木頭骨架,被取下的瓦片堆在一旁,往日的人聲鼎沸只能想像,時間在此彷彿是靜止的。

DSCN2221

離開大菜市,從淺草新天地眺望到的西市場主體已被圍籬所包圍,我期待這棟建築的重生,也期待相關單位能有所積極作為,而不是可怕的古蹟終結者!

逍遙騎士楊寶全和他的皮雕作品

寶哥,鍾情於溪釣海釣,經常騎著他的重型機車徜徉山海之間,他是個逍遙騎士。粗獷的外型,看似嚴厲卻愛講冷笑話,誰想得到他竟是個皮雕高手?

編按:本文節錄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室」部落格,閱讀完整篇幅,請點選這裡閱讀。

image
image

寶哥,鍾情於溪釣海釣,經常騎著他的Yamaha RoadStar1300cc重型機車徜徉山海之間,他是個逍遙騎士。

粗獷的外型,厚實的雙掌,看似嚴厲卻愛講冷笑話,誰想得到他竟是個皮雕高手?

寶哥的皮雕工坊「田瓦屋」座落於屏東瑪家鄉北葉村,高屏溪上游的隘寮溪畔,大山大水的原鄉部落,這也是寶哥的故鄉。

二年來,寶哥在這兒開班授藝,教導排灣族人習作皮雕。

於是,逍遙騎士化身為工匠師父……

image

image

田瓦屋工作室座落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從外觀看起來毫不起眼,或許相對於許多屋內屋外堆滿作品的原住民木雕師的工作室,可以說是遜色許多,但只要一踏進去,絕對會被屋內種類繁多的配件給嚇到。

在認識田瓦屋工作室的靈魂人物寶哥之前,我一直以為所謂的皮雕,就是那種路旁販賣小皮包、鑰匙圈、皮帶的工藝,了不起,就是可以做一些客製化加工,幫自己的小皮件刻上自己的名字。但是,自從認識寶哥、見識到他整套手工皮件的打造過程後,就徹底的顛覆之前對皮雕的印象。

imageimage
隔著隘寮溪往南遠眺,瑪家鄉北葉村宛若一個川中之島。

寶哥,原本是個專業廚師。十幾歲開始學廚,曾經到過日本工作,也在台北的大餐廳工作過。跟許多和他同年紀的原住民朋友一樣,父母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很小就把孩子送到都市裡生活。一直到年紀漸長,在原運的浪潮下,寶哥的原住民意識逐漸抬頭,他才毅然決然的從都市回到北葉村。

談起小時候的北葉村,寶哥說,那是他心底最美的回憶。十幾年都市漂泊的生活,等到他浪子歸鄉的時候,北葉卻已經大變樣了。不過,對他而言,或許有族人的地方就是家鄉。

問他為什麼回鄉後,不好好作一個廚師,卻反而搞起了皮雕工藝,寶哥卻只是笑笑的說,一切都是機緣。

原來,寶哥年輕時,喜歡重機、嬉皮,因為沒有錢,只好自己打造嬉皮裝、配件,因此,結下他跟皮件的不解之緣。等回到屏東之後,恰好有個機會,就拜了一位知名的皮雕師傅為師,希望藉此將興趣轉化為工作。不過,因為種種因素,這段學習時間並不長久,後來,寶哥憑著自己對皮雕工藝的熱愛,逐步摸索,才成就他目前的創作風格。

image

image

為了學習皮藝,瞭解各種不同素材的特性,寶哥並不侷限自己只創作某種類型的皮雕,而這個觀念的後果就是,小小的工作室,頓時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皮(牛皮、豬皮、、、等),有時還得自己進行皮件的後置處理,以便瞭解不同的處理工序,會對皮件產生怎麼樣不同的影響。除此之外,各種壓模、縫紉工具更不能少。又因為北葉村購買相關的五金飾品非常不便,工作室的一隅,更是放了滿滿當當的各種零件,儼然像個五金行。

image

乍看寶哥工作室內的瓶瓶罐罐,你會以為這是一家五金行。(照片提供:田瓦屋工作室)

image

除了各種零件外,還有寶哥去跟其他國家原住民團體交流帶回來的照片,他也都仔細的裱框,放在牆上。(照片提供:田瓦屋工作室)

寶哥的朋友最怕跟寶哥一起去逛街,他們形容寶哥只要一進入百貨公司,簡直就比女生挑衣服還要認真,沒有三五個小時,絕對別想他會從賣場走出來。不過,寶哥對此舉卻有另一番說詞,他認為任何一種工藝,都有他值得學習的地方,每次逛街,他都當成去上課,他會認真觀察目前的時尚流行元素,以及知名品牌對不同材質運用的技巧,並仔細推敲這些可不可能成為他皮藝創作中的元素。

寶哥不認為,簡單地把原住民圖騰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叫做創作。他認為,創作源自於生活,當然要與時俱進。同樣的融合圖騰到皮藝中,也可以嘗試各種不同的作法,讓圖騰更生活化、時尚化,讓非原住民也能同樣感受到圖騰的美。

這或許跟他年輕時的嬉皮經驗有關,寶哥特別喜愛銀飾品,總會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銀飾與皮件的結合。除此之外,寶哥也特別在意作品的實用性,對他而言,皮件作品生產出來就是要用的,所以,他鮮少製作只有觀賞意義的作品,每個作品都會考慮到使用者方便性,以及如何隨著歲月,產生不同的變化。

image

除此之外,不同材質的結合也是寶哥所擅長的手法。

他最得意的就是,有一次他出國去跟其他國家原住民團體交流,看到別的民族的文化,他一時心有所感,為什麼不能結合其他少數民族的工藝到自己的皮藝作品中呢?於是,他開始嘗試把其他少數民族的羊毛編織,結合到自己的作品當中。

這之中,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因為羊毛編織的特性跟皮藝不同,為了保持作品的實用性,避免羊毛因為長時間的摩擦而變色、毀損,以致於整個皮件的變形,寶哥不但投入大把的銀子進行研發,光是來來回回訂購就是一個大工程。

image

寶哥的作品:春色長短夾(照片提供:田瓦屋工作室)

除了開發新的可能性,近年來寶哥還把工作室的重心放在培養原住民的皮藝人才上。作為排灣貴族的一員,寶哥對於自己的族人既有傳承的使命感,也有他個人的責任心。每當看到族人因為生計困頓衍生各種生活問題時,他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所以當職訓局找上他,希望他開設皮藝班時,寶哥就毅然決然地答應了。不過,條件就是,教室得開在部落裡。

如今,寶哥的學生有些已經自己開始製作、販賣小工藝,有些則跟著寶哥繼續工作、學習。但寶哥還不以此為滿,他還有個大願望,希望北葉村能像三義木雕一般變成台灣著名的皮藝村……

image

寶哥的皮雕工藝班,師生們聚精會神,那是一種求生存的專注。

image

寶哥作品:重機後背包、兩用包(照片提供:田瓦屋工作室)

image

image

寶哥作品:槍型手機袋(照片提供:田瓦屋工作室)

北葉村,是個純樸的原住民部落,大山大水。

或許,只有以純樸之心,加上銳意創新的意志,

才會讓我們看見寶哥一件又一件令人驚喜的作品。

如果你也喜歡寶哥的作品,不妨訂購個幾件。

如果你想按自己喜好訂購專屬於自己的作品,

由於是手工打造,寶哥也可以為你量身打造(客製化)哦!

訂購電話:0933378300 / (08)799448

田瓦屋工作室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anau

(本文節錄轉載自「大我文創」部落格,閱讀完整篇幅,請點選這裡閱讀。)

雙雙老麵手工饅頭包子在甲仙

「這是用老麵發酵的嗎?」聞了聞正在發酵的麵團,外省第二代的華小瑛眼睛發亮問了話。「是啊!」專責在家揉麵團的吳先生愉悅回答。

「這是用老麵發酵的嗎?」聞了聞正在發酵的麵團,外省第二代的華小瑛眼睛發亮問了話。

「是啊!」專責在家揉麵團的吳先生愉悅回答。

確認是老麵發酵,只見華小瑛手舞足蹈,高興得像個發現寶物的小小女孩。

幾分鐘之前,由於看到《解碼甲仙埔》導覽摺頁校對版上頭介紹的「雙雙手工饅頭包子」(已修正為「雙雙老麵手工饅頭包子」)單元,在游師兄與淑卿帶領下,華小瑛迫不及待地來到雙雙一家三口人的租住處,想不到在偏僻的甲仙,也能遇到最愛的老麵料理,自是欣喜異常。

那麼,為什麼懂得用老麵來做饅頭呢?吳先生說小時候看過媽媽製作。那麼,又為什麼會想要做饅頭包子來販售呢?

正港台灣老兵從大陸返回台灣

原來吳先生的父親是台東的阿美族人,早期由部隊派赴大陸工作,因故滯留大陸不得返之後,落地生根生了四個孩子;由於一男三女都在特殊政治氛圍中成長,所以一向懂事,且都已成家立業。直到李登輝時期,吳先生的父母親才得返回台灣居住,算是落葉歸了根。

而吳先生與太太雙雙,十餘年來一直在彩印廠工作,不用看就可以挑揀出鉛字,版面的編排亦在行,工作雖穩定,但考慮到父親認祖歸宗的心願,七年後,亦即民國八十九(2000)年八月,也與雙雙帶著兒子及大妹返回台灣,大妹在辦妥戶籍後才回大陸夫家;間隔了一年,二妹也回來認祖歸宗又回去。

媽媽的老麵發酵饅頭

由於吳先生是個文弱書生,無法做粗重工作,且夫妻倆的特殊身分要找工作也是不容易,所以從台東來到甲仙謀生之後,一時之間生活極為艱難,但乖巧的兒子從來無怨,還與媽媽一樣感恩知足。只是,接連九天都讓就讀小一的兒子吃同一顆高麗菜煮湯的事兒,總不能一再重演。那麼,該怎麼辦呢?

想到小時候看過母親養老麵來做饅頭,夫妻倆商量了一下,吳先生便開始試養老麵。經過十餘次的努力,終於出現了天然好菌種,做出來的饅頭細膩、香醇、好吃,彷彿,菌種也知道吳家三口人必須絕處逢生,特來拉扶一把。

甲仙一幅會移動的美麗風景

第一次,吳先生做了十多個饅頭,由雙雙用古董腳踏車載出來兜售,結果賣光光。第二天起銷售量漸增,但是,甲仙街區人口就這麼多,要用一粒十元的饅頭與包子來養活一家人,勢必開拓新的市場才行。於是,北達5公里外的阿里關,南到10公里外杉林鄉的十張犁,都得見勤勞的雙雙騎著腳踏車販售饅頭包子的身影──「這是甲仙一幅會移動的美麗風景」,感動的游師兄這麼記述。

由於道路有上坡與下坡,所以步行牽車是常事,因此雙雙從十張犁回到甲仙時都已入夜,好心的司機經過時都會放慢速度提醒:「要在車後貼上反光膠帶才安全喔!」也有不少好心人想把饅頭包子一次買光,好讓雙雙早一點回家,但雙雙都以「你一個人吃不了這麼多不行」而拒絕,頗有骨氣。

W一台腳踏車凸�甲仙的雙雙8869

老麵製品讓人有朝氣

雙雙有骨氣,老麵饅頭包子吃了則會讓人有朝氣,因為做為生物蓬鬆劑的酵母菌,除了擁有蛋白質、醣類及酵素等好元素,更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有促進新陳代謝的效用,可使熱量燃燒更順暢,能改善容易疲勞的狀況。

只希望:在加工食品、食品添加物及化學蓬鬆劑氾濫成災的當下,這種老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且是人間最最自然的「老麵」發酵饅頭包子,能在注重養生與健康的當下,受到應有的重視

W已經做好的老麵饅�包�CIMG1447

W�在發酵的麵團CIMG1424

W雙雙老麵包� -CIMG1433

早安馬祖,介壽獅子市場

馬祖,立夏,短袖衣裳仍嫌單薄,福澳港「枕戈待旦」四個大字,立在霧氣濛濛的山頭上。走到介壽獅子市場,拾階踏上二樓,一陣青蒜海味撲鼻而來,飢腸咕嚕的攪和起來,米粉湯正在大鍋裡冒著滾燙熱氣,魚塊…

馬祖,立夏,短袖衣裳仍嫌單薄,

福澳港「枕戈待旦」四個大字,立在霧氣濛濛的山頭上。

990624jieshouynshi3-4501.jpg

魚鮮湯濃市場早餐

走到介壽獅子市場,拾階踏上二樓,一陣青蒜海味撲鼻而來,飢腸咕嚕的攪和起來,米粉湯正在大鍋裡冒著滾燙熱氣,魚塊、粗米粉、青蒜、紅蘿蔔,鮮香十足,一夥人吆喝著就坐下來大口喝酒吃米粉湯。

旁邊爐上,只見老板娘忙錄的一人掌兩鍋輪番煮著馬祖道地的鼎邊糊,鍋內先下大骨蛤仔湯底,待湯滾掀蓋大勺一揮,濃白的米漿均勻的倒一圈在鍋壁上,迅速蓋上,用熱蒸氣與鍋子熱度,把米漿蒸熟凝固,接著用鏟子刮下米片在湯底滾一滾,加上白帶魚、木耳、冬瓜,灑上細細珠蔥花,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一大碗鼎邊糊,兩鍋一轉一翻蓋很快就陸續端出。

這鼎邊糊嚐起來鮮而濃厚,混雜著魚乾深沉的海味,有別於基隆廟口鼎邊趖的清鮮湯頭,所謂的「糊」,則似米湯的滑,片片柔軟,更接近似一碗米疙瘩。

鼎邊糊在過去是尋常人家的媽媽菜,或加時令鮮魚、冬瓜塊、蠶豆瓣、魚乾、蝦皮,家家會煮、戶戶味不同,每年的立夏時節與七七是吃鼎邊糊的節日,現在呢﹗想吃一碗上市場就有的解饞了。

0203
(左)大鍋米粉湯 (右)鼎邊糊的煮法

04
↑鮮濃的一大碗鼎邊糊

光餅夾悌餅

市場左側,金黃(虫弟)餅在油鍋裡炸得啪啪響,(虫弟)餅形似蚵嗲,餡料卻是高麗菜、粉絲,覆上米漿後擺上花生兩顆,熱炸好(虫弟)餅夾上剖開的光餅一起食用,粉絲菜料正好調和了光餅的濕潤度,光餅既柔軟又Q韌,加上飽實芝麻香與油炸香氣,光餅麵香特別一點也不輸給油香的(虫弟)餅。

市場裡還有麥角粽,包法尖實可愛,內有紅豆、花生餡。攤上的地瓜餃,也是即買可食的美味早餐。
吃罷這滿足早餐,市場各攤晃晃,紫菜、蝦皮、小扁魚乾,帶著海潮氣息花蛤和淡菜,結實珠蔥長得很好、在來米製的馬祖湯圓、剖片的黃魚乾,在在充滿著馬祖味。

05
↑糊光餅夾(虫弟)餅

06
↑地瓜餃、麥角粽

07
↑花蛤、淡菜

10
↑珠蔥、黃魚乾

見市場口圍攏了一群人,一位大嬸精神飽滿賣著海鱸魚,這些鱸魚個頭都不小,嘴巴還一開一闔,馬祖人說這海鱸魚膠豐富,養殖鱸魚難抵的鮮美,大鱸魚很快的被挑去只剩兩三尾。
市場一樓一位白髮阿婆,正切著冬瓜塊,想起剛剛才嚐過鼎邊糊裡的冬瓜塊,滋味美,質感倒像是瓢瓜。

08
↑大嬸賣海鱸魚

吃飽逛足,馬祖的一天正要開始而已。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馬祖,記得繞過小7便利商店,來晃晃後頭這座小而美,處處令人驚奇發現的介壽獅子市場。

09
↑馬祖早餐佐一份馬祖日報

註:
在沿海的福州區域,鼎邊糊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基隆廟口的鼎邊銼也可能是福州流傳而來,演變成在地清湯口味。
清朝鄭東廓在《福州風土詩》寫道鼎邊糊:「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真是一首充滿福州沿海立夏氣息的詩句。

宋江陣系列故事(1) 話說從頭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

在傳統的寺廟慶典中,藝陣的參與常會讓整個活動更增添熱鬧的氣氛。而這樣的多元藝陣源起於民間傳說為主,在結合宗教科儀、民眾信仰力量凝聚而成的演練中,也投入了最初最真實的民眾參與。

990622jisha7dc03bfe73a-400.jpg
參拜田都元帥(宋江陣的守護神)

而這樣的藝陣文化主要在嘉義以南的區域,尤其是台南、高雄縣更是風行,高雄縣內門鄉結合了紫竹寺慶典的宋江陣與其他文武陣頭之參與,近年來已成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中大甲媽之外,全國馳名的宋江陣之鄉。

然而探究宋江陣之起源大致以二個版本為主,其一來自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訓練沿海民眾團練自衛之陣法;另一說法則來自歷史小說之梁山好漢,也就是南宋徽、高帝之時結草起義屯墾梁山泊的108條英雄好漢之故事。而這一說也是被大多數所認同與引用,至於真實性如何就留待有心人去探究。

�旗與雙斧
頭旗與雙斧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之替補人員皆需2-3名,故整體陣頭成員人數逾120人之數。所以在演化過程中就有了72、48、36、24等成員數之變化,但因以往傳說中108及72之隊伍常有意外迭生,故現有大抵以48員為最大隊伍,而36、24員為最常見之隊伍,而以20員為最小之數。(目前觀察之數據)

黃蜂結巢
黃蜂結巢

在宋江陣的表演中除了陣法變化之美外,參與成員之「打面」也是此陣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傳統,類似京劇臉譜的成員角色皆有其特別意義,陣中執雙斧之成員角色就是取自「黑旋風李逵」、執關刀的紅臉大漢是「關勝」,而「孫玉嬌」與「扈三娘」則由男扮女裝模式為之。而這樣的打面藝術宋江陣在台南縣的溪南、溪北各尚存數陣,而臉譜之造型也各自有所不同。只是細究其臉譜之角色個性代表則可以從主要顏色來看出端倪,此次暫不討論可於後續討論之。

打臉的黑旋風李逵
打黑臉的黑旋風李逵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男扮女裝的�玉嬌之對打
男扮女裝的孫玉嬌之對打

燕�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燕子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但是就如同俗諺說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傳統廟會慶典中鞭炮夾雜著哨聲,配上手持各種兵器的操練者,透過陣法的變化讓這在廟會活動中擔任先鋒的武陣之王搶盡了廟會慶典的鋒芒。由頭旗及雙斧配合鼓聲帶動陣式的變化,這是宋江陣陣法變化的控制方式,一開始由取兵器、跳火到打圈、巡城門…..到黃蜂結巢甚至到兵器對打,這所有陣法變化便是藉由鼓聲來引導,所以當你(妳)爾後再看到這樣的藝陣時,是否也可以用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來看「宋江陣之美」。

如果時間允計,筆者還會就宋江陣的兵器及操練陣法與現有較具特色的宋江陣與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得到指教,因為傳統藝陣的存在不單只是文化傳承或是廟會活動,它更有凝聚在地民眾的力量!

【高雄農學市集】第一社大邀您逗熱鬧0717

因為看見所以堅持,今年的暑假我們將擴大辦理農學市集活動以及結合社大十年再創高峰博覽會,除了邀請社大學員回娘家外,也希望更多的夥伴透過認識-了解-支持這群辛苦耕耘與善待土地的有機小農們。時間:7/17(六)下午3:00~6:00,地點:前金國中大門圍牆與停車場 。

風災過後8個多月了,高雄縣第一社大堅持著共同購買的理念,陸陸續續於社大參與週辦理小型的市集活動,但也意識到如何透過更大的網絡關係讓支持有機小農的社群擴大,因此今年結合了長期培力的三民區兩個社區-寶華社區與立德社區,展開『社區共購~社區支持型農業』概念的傳輸,很驚喜的看見寶華社區成立了共購聯盟,立德社區參與共同購買行動,也讓支持的農友們看見除了農民市集外還有另一個支持的系統。

因為看見所以堅持,今年的暑假我們將擴大辦理農學市集活動以及結合社大十年再創高峰博覽會,除了邀請社大學員回娘家外,也希望更多的夥伴透過認識-了解-支持這群辛苦耕耘與善待土地的有機小農們。

時間:7/17(六)下午3:00~6:00

地點: 前金國中大門圍牆與停車場

※【399買到安心一藍菜】搶先預購中~請電洽2518200

A:梅醋+五種葉菜類(空心菜.白菜.杏菜.菊苣.A菜)+玉米+紅豆或芭樂

B:蜂蜜+五種葉菜類(空心菜.白菜.杏菜.菊苣.A菜)+玉米+紅豆或芭樂

C:美顏絲瓜水+五種葉菜類(空心菜.白菜.杏菜.菊苣.A菜)+玉米+紅豆或芭樂

請任選一種組合,限量100組,歡迎您作伙來支持有機小農

※ 現場報名社大課程免費贈送一包有機蔬菜。

※ 手工豆花免費教學 16:30~17:30  講師-吳銘悅

手工豆花可預購喔!一盒100元(請事先預約)

※ 食的安全農民開講 15:00~16:00  講師-葉杏珍

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財團法人應雲崗先生紀念基金會

承辦單位: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

執行單位: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合辦單位:高雄市三民區立德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樂活自然農園社、共同購買班、高雄縣微風市集、農家小舖

協辦單位:高雄市社區型長青學苑、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大學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專員:劉孟佳
電話:07-2518200
住址: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278號
共同購買:http://khhcu.sam.com.tw/blog/?163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