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的力量,慢慢展開

「與其說是重建家園,不如說是重建自我,因為災後的這些工作讓我改變很大」,雅倫緩慢但卻堅定地說著。加入災後立即成立的志工隊那天…

2009年8月,一場如世紀末來臨的大災難,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大風大雨帶走了無數條生命,但同時也留住與拉回很多離鄉和異鄉的人。目前任職於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的郭雅倫便是其中之一。

IMG_0333
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的工作人員雅倫。

從家園重建到自我重建

八八風災前,已經計畫好要出外工作的雅倫,因為這場大風雨而留了下來,從加入志工隊協助救災工作,到目前投入協會的重建工作以來,雅倫緩緩道來這段期間對於自己生命的巨大轉折。

曾在都市中求學、工作長達八年,後來因為人際關係的適應不良與家中有生病的親人需要照料,雅倫回到故鄉六龜,這一待便也待了十年,陸續照顧了外祖母、祖父與母親,面對他們的一一離開,悲傷讓她不知何以為繼,生活失去重心,原本因照顧家人便鮮少出門的她,又更加地足不出戶,長期處於失落和傷感情緒中的她,決意再也不能這樣下去,就在她決定要走出家門、走出心牢的時候,莫拉克颱風來襲。

「與其說是重建家園,不如說是重建自我,因為災後的這些工作讓我改變很大」,雅倫緩慢但卻堅定地說著。

加入災後立即成立的志工隊那天,雅倫看見認識的慈濟師姐時,兩人緊緊的擁抱,那是一種找到夥伴和支持力量的喜悅。

「在協會,一群人一起在為共同的目標努力,讓我有夥伴的感覺。本來我和人互動溝通時,都不敢看別人的眼睛,但是在這裡工作,接觸到很多人事物,不斷地被磨、被挑戰,現在的我變得比較有自信,而且狀態比以前更好」。這場災難,讓原先打算出外工作的雅倫留了下來,並且重組了她的生活、她的生命態度。

IMG_0306

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

喜歡閱讀和手工藝,因為父親是廟宇彩繪師,所以雅倫從小便喜歡上塗鴉和動手作小東西,求學期間讀的是美工,喜歡透過閱讀來學習更多東西,像是嬰兒鞋的製作,便是她照著書,慢慢摸索出心得來,受到不少朋友的肯定。

為什麼喜歡動手做東西呢?她說那是一種很簡單的感覺,什麼事都不想,可以專心的完成一件事情,自己做的第一雙嬰兒鞋就是為了要送給同學的小寶寶,當她看見別人收到禮物時的開心,那是最滿足的事情。

喜歡下廚,因為那是一種回憶媽媽的方式。如果別人喜歡自己做的菜,就會有下廚的動力,自己種菜、養雞、做菜,溫飽自己的同時,也希望和人分享。

喜歡書寫,在協會的工作裡頭,她定位自己是記錄者的角色,想要寫下協會從災後成立以來,一路上的轉變。談到最想書寫的主題時,她說用自己的方式來寫六龜鄉誌是目前最大的願望,把發生在六龜裡的大小事情,都書寫成為故事,讓更多人可以看見、知道,讓六龜鄉誌成為每個人生活裡的記憶。

對於未來的生活,雅倫希望可以越來越簡單,在物質上,可以自給自足,將慾望降至最低。繼續閱讀、書寫、創作,讓這些過程給予自己力量,讓自己也能傳遞溫暖給更多人。

IMG_0319
雅倫辦公桌上的書。

看見荖濃社區

荖濃社區裡的小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為了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我們在校園附近遊晃。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區大學邀請駐村藝術家進駐荖濃社區的工作者,撰寫之工作心情感言。

出發

「上車,走囉!」看看手機面板上顯示的時間是星期二下午四點鐘。

搭上小英駕駛的休旅車,今天是我們這個月第四次在每週二例行到荖濃社區的日子。

從鹽埔出發,車子經由高樹鄉往六龜鄉的荖濃社區前進,沿著27號公路奔馳著。出了高樹鄉的鄉界,平整的柏油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歷經88水災蹂躪的道路,路面凹凸不平、坑坑疤疤,間有幾組道路施工人員在修復道路,飛揚的煙塵,讓開車的人,心疼著車子回家時將蒙上一層的灰塵,隨著顛簸跳動的路面,也擔憂著車子的維修費用可能要超過預算了;而搖晃的車身使坐在車裡的人一路暈車到荖濃。。

接下來開始進入山間小路,在沿著一邊是山,一邊是溪的路途上;右手邊,溪裡淤砂堆積,增高的河床,到處看得見散落的枯木,或成堆,或單隻;也看見砂石車川流不息在河床上流動。左手邊的山壁也多處裸露,石塊跟砂子好像隨時都可能一瀉而下;山路蜿蜒曲折,有多處的防護的柵欄,經過這次的亂竄的大水沖毀陷落,路面也充斥著由路旁山壁已經滑落的大小石塊,看見這樣的狀態,不禁令人擔憂著:「若是在道路工程未修復之前,在大雨的沖刷下,是否會造成土石流?大自然的力量實在是不可小覤。」,這麼一想,心一澟再也不敢往下想。

由於此時沿路上都沒有路燈,為了安全起見,不管如何我們一定得在太陽下山前穿過山區抵達荖濃社區。

關於荖濃的人與社區

這次的駐村,我們借住在一個幸福的居屋—阿桃師姐的家。

執行這個計畫之前,對荖濃社區的印象,除了溫泉之旅,或聽過喜愛水上活動的家人描述他們參與荖濃泛舟活動有多麼刺激之外,對這個社區的認識是有限的;藉著旗美社區大學與華瑛老師的因緣,我們三個人——小一、慧英、我聯袂駐村荖濃社區。

與荖濃社區的居民第一次接觸是見面會,這個社區來了好多人,有志工群、總幹事,還有一個坐在後面遠遠的角落看起來很聰明睿智的女士,後來經由逸姿的介紹才知道她是荖濃國小的現任校長。

P1040981

見面會當天,荖濃的社區居民踴躍的參與,圖右站著說話的是荖濃國小校長。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是個年輕的女子,在相見歡做簡報時,口齒清晰,有條有理,也很活潑風趣,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我們進到社區拜訪後,發現原來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白天不但要上班,晚上又在國小帶「夜光天使」——這是教育部為了弱勢學童辦理的一個專案;在週二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心進行社區劇場課程時,結束前他也趕過來參與。

校長,在我們對這個地方的人不熟時,是我們與社區間的窗口,她對社區非常的了解,也積極的將學校教育與社區教做結合;透過她熱心、清晰的描述,我們開始對這個社區有一些輪廓──

荖濃國小,就在27省道旁,(這條道路穿過社區,也是主要幹道之一)整個學校不大,但是整個校園看起來就像是經過設計的空間,從進入校門的入口,左右的充滿藝術感的圍牆,可以穿透空間的低矮欄杆,欄杆邊大樹底下可供路人休息、聊天的木頭板,還有一個看來像觀光景點才有的廁所;運動場有彩色的安全跑道,在學生下課後,都有學生與居民留在運動常做各類的運動,打籃球、打羽球、扯鈴、跑步。

這個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倒是我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的現象。因此,為了了解社區的民情風俗,並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剛開始我們有比較多的時間留在學校的空間到處遊走。果然,經由國小校長的介紹,常在校內校外閒逛的我們,終於引起居民的好奇,找他們聊天時就沒有太多的排斥了。

曹師姐,他們家有一塊自然農法的有機農田,種著甘甜又好吃的蔬菜水果,她也是旗美社大有機農業班的學員,崇尚自然飲食。還有一位我們第一天到社區時,就去拜訪他的居民,他是個從外地搬到這裡的原住民,他在電台工作,也在學校教學童原住民語言。

社區的多元族群

還沒有到達荖濃之前,對社區居住主要族群,我得到的訊息是模糊的,其中有一則是「他們會跳平埔族的夜祭舞蹈」,不由自主的聯想:是以平埔族為主的族群嗎?荖濃分頂荖濃與下荖濃,上回社區總幹事做社區簡介時,曾說過社區居民約為四百多戶,將近二千人左右,可是若是以平埔族為主,前些日子在走訪社區時,荖濃有平埔族群這麼重要的資訊為何沒有特別被介紹?觀看社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是「法主公」廟時,這個疑惑又更深了。

這個疑惑終於在上荖濃舉行年度祭典遊行中得到了答案。三年一科的祭典,因為重修廟宇,加上去年的八八風災,神明指示要舉辦祭典。

經過跟村民商量讓我們隨行坐上他們的車子,全程參予遊街;祭典的儀式一向以男人居多,我們原本也擔心小貨車是運載「鄻轎」的,會因為我與小英是女人而拒絕讓我們搭便車,幸好,他們對女性來參予神明之事,有比較不一樣的開放度,從他們可以接受抬「鄻轎」的人有女性,這件事可以得知。

參與祭典的人以男子為多,我們開始請教他們的背景,發現還真是多元族群,都在不同的時間點遷入荖濃這個社區,有不同部落的原住民、有客家人、有閩南人、剛剛說有女子抬轎的就有不同國籍的台灣新住民,但就是沒有人,說他自己是平埔族人。而當地的溝通語言是閩南語。

社區的餐飲店與地方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我們想由街上賣吃的店鋪來認識當地飲食習慣;走在上荖濃的街上,左顧右盼,發現上荖濃好像沒有幾家店;我們最常光顧的一早餐店家,早上賣著吐司、蛋餅、豆漿、咖啡牛奶還兼賣麪,飾品,下午賣炸雞,在它的左邊約莫隔三間房有另一家麵店,但是他的營業時間很彈性,我們在荖濃將近一個月,還沒吃到那家的食物。右手邊轉個彎,大馬路旁開了一家很寬敞的7-11統一超商,目前只要是找不到我們想吃的,都只得在那裡解決。

這個社區質樸自然,居民善良,這是我到這個社區後所感受的氛圍,往後還有一段時間,我也思考著如何與社區居共學習與成長,將是我未來的課題。

IMG_0412

社區劇場上課一景。

角落,沒被遺忘

這戶山居人家姓王,是以造林兼收採梅子、竹筍與野生茶葉維生,一直堅持無毒經營,認真守護疼愛著這片山區。只希望:在歷經連續幾年的颱風大考驗之後,氣候會回歸溫順好性情,農作物能有好收成,讓主人想邀請諸大善人…

莫拉克颱風重創了甲仙鄉的小林聚落,因為是攸關四百餘條人命的大災難,乃成了國際新聞,國內、外的關懷與資源源源而來,忙壞了甲仙鄉公所的所有員工,也忙壞了在地與來自各地的義工朋友們。而不知不覺間,小林竟成了各災區中令人心痛的「明星」;一直在台北與甲仙來回奔波,督促官方快速尋人、救人,快速進行安頓事宜的蔡松諭,其後被推為小林自救會會長,則成了媒體聚焦的所在。

松諭在自己的親人罹難之後,能打起精神含悲為劫後的村民做事,的確不簡單!更能擴展關懷面為各災區民眾爭取一體適用的資源,則是難得!

一時被疏忽的角落

就在繁忙的救援工作日夜進行之際,卻聽到:有陷入愁城的山區散居戶與市區工作者被疏忽掉了!

山區的受災戶位於甲仙鄉與六龜鄉的界山──內英山之南側,地屬六龜鄉管轄,小地名為「合興」,受災後十日,住戶才涉險爬下70度的坍塌山壁,越過變大的湍急山溝,再爬過幾處南橫公路嚴重走山的陡坡,才心有餘悸地到達甲仙街區,向親友報平安。

990327w980823701-450.jpg

市區工作者是在甲仙街區工作的一位太太,她的先生與公婆在甲仙鄉山區的「禁地」種作,兩人下工後才回到同一鄉的「公館」,在租住處與兩個孩子一起過夜。颱風過後,產業道路中斷,農作物全毀;太太工作的小店生意也一落千丈,無薪水可領;夫妻倆又因身分不合,無法領取救濟物品、補助款或救濟金而坐困愁城。

另一受災戶居住小林,但在外地工作,為了辦理罹難的父母等一家人的相關手續,也要照顧身心障礙的弱智老婆,在甲仙與工作地來回奔波,無法正常工作,又非居住在安置所,所以未曾領到慰問金,補償金也尚未下來,可說身心俱疲。

耶、佛兩教合作助人

此時,由於菊芳老師的轉介,來自台中市基督教門諾會和平教會的資源進來了,高瘦瀟灑的姚牧師與在大學任教的帥氣李老師很客氣地說:「我們的教區比較小,但是兄弟姊妹們都很關心甲仙的受災同胞,努力匯聚了這些有限資源,希望能將這份微薄的心意,轉贈給最有需要的家庭,也祝福大家能及早恢復正常生活。若有需要,我們還會繼續募款。」

「謝謝牧師及老師的關懷與信任,我一定將兄弟姊妹們血濃於水的大愛情懷,好好用在刀口上。」身為資深佛教徒的游師兄雖然沒有資源,但災後卻一直做著調查、引導與資源牽線的工作,有幸能親自跑跑腿、共襄助人盛舉,自是應該。由於街區工作者與在外工作者都好聯絡,和平教會的大愛很快便發揮了及時雨的功效。

資源要用在刀口上

吳麥文教基金會的孟秋副執行長,在8月15日於五里埔發放完小林聚落的慰問金之後,對於資源要用在刀口上的想法,也有了更深切的體認,於是8月23日午後,先發放了甲仙街區的慰問金,便腳蹬雨鞋率領同仁,與游師兄、王師兄及淑卿師姊,一起深入災況不明的內英山。

w小心跨越倒竹CIMG9214

兩部小車子離開甲仙街區後,順著南橫公路往荖濃方向挺進,到了龍鳳寺牌樓前,辛苦的警察先生正執行交通管制,因南橫公路初步搶通,還在繼續施工改善,只允許救災車輛與六龜、荖濃、寶來等地區的住民通行,以免塞車影響維修工作之進行。過了牌樓,平日平順的路面起了波浪,雖然慢速前進仍然上下跳曼波;到了咖啡巷,從稜線處刷下來的土石幾乎將聚落毀滅,有位老太太在災變中喪生。

快到白雲寺的時候,只見工程人員舉旗管制通行,維修工程正積極進行,等候了20分鐘,先放行荖濃方面的來車,輪到甲仙方面的車子通行了才知:白雲寺路段約有近1公里長的嚴重坍方,因為土質鬆軟,所以輪溝極深,山澗還漫過路面往深谷流下,極為險峻。

手腳並用深入內英山區

一路顛顛簸簸、走走停停,一行人終於轉進了內英山產業道路;而進入產業道路不到五分鐘,因山崩路斷無法前進,乃下車步行。

雖然有著一處又一處崩塌的切膚之痛,但林木茂盛的內英山,仍堅持以清涼芳香的芬多精,以略帶憂傷的悠揚鳥語,來隆重迎接這第一批災後訪客。又越過幾處橫跨路中的倒竹與臥木之後,山溝旁的70度坍塌山壁昂然矗立眼前,由於孟秋副執行長受到負安全職責的司機之攔阻,只好與基金會人員在此等候。

游師兄、王師兄與淑卿師姊三個人為了達成和平教會交付的任務,也為了給受災戶打打氣,便步下山溝,勘查可以手腳並用向上攀爬的可能途徑。在向上攀爬及回程更為驚險的時刻,三個人才確實體會了這一山居住戶,上、下山區過程的艱難與危險。

接近受災戶房舍時,響起了狗兒的吠叫聲,接著,女主人也隨聲出現。終於看到有人到來,一向堅強的女主人不禁眼中含淚。由於孟秋副執行長想見見這位堅強的女主人,並給予當面慰問,所以稍微寒暄之後,女主人便穿上雨鞋與三個人一起下山。

山居人家的小小願望

這戶山居人家姓王,是以造林兼收採梅子、竹筍與野生茶葉維生,一直堅持無毒經營,認真守護疼愛著這片山區。只希望:在歷經連續幾年的颱風大考驗之後,氣候會回歸溫順好性情,農作物能有好收成,讓主人想邀請諸大善人來山採茶喝茶、來山賞梅品梅、來山割筍嚐筍、來山吃吃野菜的小小願望,得以早日實現!

w王姓山居人家的竹製涼�CIMG9247

w獲贈荖濃巨竹�1206977871

參與重建的在地組織:旗美社大

社大的部落格可以讀到很多在地組織的紀錄,六龜、甲仙、桃源等地的變化、挑戰、困境及因應之道,卻鮮少看到社大回頭檢示自身處境,遭遇哪些變化、挑戰、困境,組織及組織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在重建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88水災後的百日,包括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桃源鄉、那瑪夏鄉等自救會代表及民眾共約400人,從鳳山教會遊行至高雄縣府,以默哀、狼煙、吟唱的方式,表達「想要回家」的心聲。遊行隊伍在縣府前靜坐時,台南社大工作人員和志工隊演出行動劇,諷刺急於消滅災民,將災後重建工作打包給慈濟處理的楊秋興縣長。

旗美社大不像台南社大那樣旗幟鮮明,但也有工作人員參與遊行並記錄,文山社大支援旗美社大協助重建的工作人員則參與行前規劃及報導當天活動。

時序更往前推,大水剛退去,午後不時有陣雨的8月,大家還忙於救災,蘆荻社大志工隊經由旗美社大引介到高雄縣救災。為什麼有些社大投入重建,有些則否?為什麼參與重建的是台南、文山等在光譜中較具社運色彩的社大,而不是地理區緊鄰的鳳山、岡山社大?

qimei3shedsc_6290-1-450.jpg

2009年,11月19日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協助災後百日活動的攝影工作(攝影/土豆)。

旗美社大和重建

88水災在高雄縣造成重大災情,特別是旗美九鄉鎮。位於旗美九鄉鎮的旗美社區大學在災後投入救災,首先確認學員、講師的安危,並引介志工、團體投入救災。隨著8月底救災到一段落,旗美社大並未因為9月即將開學而停下腳步,接著投入災後重建。既有人力無法負荷同時維持既有校務運作及長期的災後重建,需要補充新血。找人需要資源、資金,用人要有計畫、方向,新進人員的配置牽涉旗美社大預期在重建扮演的角色和功用。

可從兩個角度去認識旗美社大災後重建扮演的角色和功用,一、以重建為主軸,不同階段需優先處理的當務之急。二、以社大為主軸,從社大的脈絡選擇能發揮效益的作法。

社大的抉擇和重建的需求有時會無法同步,當原住民為主的桃源、那瑪夏居民仍安置在軍營,連棲身之處都沒有,更難提及家園重建。社大選擇將重建的人力優先配置在甲仙、六龜,這兩個地區以漢人為主,多數居民已找到「屋子」(house),並開始思考「家」(home)的未來。

從重建的角度來看,桃源、那瑪夏比甲仙、六龜的處境更艱難,應優先投入。從社大的角度來看,災前和甲仙、六龜有較佳互動和較默契,而且有在地組織作為對口單位,投入的效果較能預期。 桃源、那瑪夏鄉比甲仙、六龜的處境更艱難意謂著更紛亂、消耗的狀態,當六龜、甲仙在社大引領而在災後發行社區報,逐步累積重建的想法、紀錄。桃源、那瑪夏鄉光面對劃定特定區域、各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會堪就疲於奔命,而且和政府不斷角力到頭來還可能是一場空。

將重建視為社會運動,從事社運的組織和社運發展間,彼此對先後次序會有不同的安排,這差異在組織和運動,或組織內部都會產生緊張、焦慮,甚至是挫敗。究竟是以社運為主,義無反顧的投入其中,還是組織為先,謹慎小心、量力而為,這考驗主事者的判斷,旗美社大在重建初期選擇後者,也就無從得知如果是奮力一搏,將人力空投到桃源、那瑪夏會是更大的消耗,還是殺出一條血路。

image

(上)2009年11月14日,南盟舉辦「高雄縣百日跨夜靜坐燭光祈福之夜」,表達想返鄉的心願(攝影/土豆)。

(下)2009年11月8日,六龜發行災後第一份重建報。

image

旗美社大的重建願景

雖有三位新人加入,分別負責甲仙、六龜、及桃源和那瑪馬夏,社大既有人力的負擔還是加重,光開會次數就增加不少。從過去每周例行工作會議,還多了兩周一次的災區工作會議,一個月一次的社區報聯合編輯會議,更別提其它新增的大小事務以及無形的心理壓力、情緒負擔。

面對漫長的重建,及高雄縣市合併後的調整,為什麼旗美社大在災後不是只選擇開學、開課,正常上下課、上下班,而投入更多心力到重建?答案應該不只是學區就是災區,或是從美濃愛鄉傳承的社運基因,還有哪些因素支持著這些工作人員不斷燃起熱血、熱腸、熱情?還是不得不咬緊牙關「相忍為國」?

社大實踐過程碰到那些狀況?重建預計參與到什麼程度?以及最根本問題,旗美社大的重建願景為何?這樣的願景與社大的辦學理念、組織工作有何異同?

作為不同於甲仙愛鄉協會、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等社區組織,旗美社大是具跨地域整合作用的在地組織,角色像從旁協助社區組織的「在地陪伴」,這類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地震後於埔里所發揮的作用。關於救災及隨之而來的重建,在地參與,特別是社區組織、社區大學,這些有組織的在地參與形成不同於中央、地方政府;民間的慈善團體、基金會的力量。

這些生根/深耕地方的在地組織雖是資源、資金最缺乏,卻可能是最貼近災區,了解災民的意願、想法。在地組織、政府、慈善團體間的互動有時相互爭奪,有時互為所用,有時各取所需。 無論如何,如果欠缺在地組織,居民容易淪於個別且被動的面對政府、慈善團體。

社大的部落格可以讀到很多在地組織的紀錄,六龜、甲仙、桃源等地的變化、挑戰、困境及因應之道,但卻鮮少看到社大回頭檢示自身處境,社大遭遇哪些變化、挑戰、困境,組織及組織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在重建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這些反省和檢示會是未來台灣其他地區遭逢類似劇變,要有所應變的在地組織的重要參考依據。

更重要的是這讓組織成員面對排山倒海、接踹而來的工作擠出喘息的機會,想想面對88水災這突如奇來的變化,作了哪些應變措施, 產生什麼效應? 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身處其中的人如何調適,特別是那些吃力不討好或無力招架的部分。

面對重建、社運的大旗,身處其中的人往往不自覺掩蓋、忽略個人那些不安、緊張與焦慮。面對這些情緒、慾求,不管是莞爾一笑的幽默自嘲,或讓挫敗停損的反饋力道,這些都是組織及工作者必修的「運動保健學」,組織裡有了身心合理而健康的人,才能輸出穩定而持續的動力,旗美社大又是如何維持組織的「合理而健康」?

(作者目前就讀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

「悠遊山城」,一個看似普通的大賣場商店,在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災難的第一時間,湧進大批受難民眾、救難隊員、各界志工,成為許多走過莫拉克風災的六龜鄉居民和志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前言:

六龜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六期已經出刊了!以下與讀者分享其中一篇文章,文末附上本期社區報各版連結,請點選閱讀。

另外,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林宣佑,日前也透過電話採訪本文中的主角─羅星蘭經理,也一併於本文中刊登,與讀者分享更多羅經理與山城休息站的故事。

3276524158_41abdc3613_o
六龜重建的重要記憶場景─悠遊山城(攝影/王坤煌)。

一、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文/張卉君

「悠遊山城」,一個看似普通的大賣場商店,在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成為許多走過莫拉克風災的六龜鄉居民和救災志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居民們應該很難忘記,在那個風雨交加、斷水斷電也斷訊的無助夜裡,抬起頭,隔著巨大的黑色雨幕,隱約分辨出那徹夜透亮的屋宇所在時的安心感,在茫然、濕冷,宛如末日一般的災難之夜,那光,無疑扮演著延續生命希望的重要角色。

在災難的第一時間,湧進大批受難民眾、救難隊員、各界志工,「悠遊山城」平時就具有的民生物資補充以及聯繫社區社群的網絡功能,在此時顯得格外可貴。

如果特別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在來來去去無法計數的人潮之中,有一個嬌小卻靈活的身影,在看似一片混亂的後援現場中,正有條有理地發號著施令。一頭俐落的短髮,簡單T恤雨棉長褲,身上不離一個隨身會響起的小手機袋,她忙碌而快速地穿梭在偌大的賣場之中,忙著安置劫後餘生的受災戶,安排解決大量志工湧入所產生的食宿問題,同時還要奔走於廚房與賣場之間,協助指導員工順利進行日常店務,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

她是悠遊山城的擁有者,羅新蘭經理—我們都稱她「羅姐」。

初見面,很快地就會被她的談笑風生與熱情直率給吸引,尤其是面對災民與志工時那種設身處地的貼心與愛心,更是讓人心生感念。

3276514010_9236209355_o
悠遊山城的經理─羅新蘭(攝影/王坤煌)

「我已經四年沒有回過家了。」笑稱自己是工作狂的羅姐,總是忙得像陀螺一樣,對於所有事情綜是認真而全新的投入,尤其是救災期間,她甚至是食不安寢不眠地為救災工作奔走,竟然四年沒回過位於美濃的家,這在一般人聽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風災過後,許多人感念她毫不遲疑、在第一時間所全心投入的付出,每個經過「悠遊山城」,總要專程停下車進來跟她道謝,只見停下手邊的工作有些疑惑的神情望著對方,一點也記不得自己曾經施予別人什麼恩惠。

因為對她而言,幫助災民也就是幫助自己的家鄉,她總是以高度的同理心與寬容去推己及人,盡其所能地為災區鄉親解決迫切的問題;而對於外界前來幫助的志工,她更是二話不說地提供食物與住宿空間,甚至為災民與志工們清洗了一筒右一筒充滿污泥的衣物。

回想起那段救災的時間,羅姐說起故事來總是精彩絕倫;一談到受災戶面對日後重建家園的辛苦和那段逃生後對生命的脆弱與感激,她又瞬間紅了眼眶,充分展露了女性面對災難時所展線出來的堅毅與勇氣,卻又溫柔無比。

藉由自己的示範,羅新蘭希望可以帶動在地的自發力量,一起為災民盡一份心力。那不計付出所實踐的方式,正一點一滴地在破碎的災區,持續灌溉出如同玫瑰一般光潔的希望之光。

二、以山城為基地,協助農民向外開創通路

六龜山城休息站經理羅星蘭口述、林宣佑整理

「老薑、小芋頭、南瓜和柳丁都是我幫忙賣的東西。」位於六龜的山城休息站經理羅星蘭表示,現在的災民民生情況大致穩定安好,只是關於未來災民以何為生,仍然是一大考驗。

六龜山城休息站地處一甲地之廣,八八水災後曾提供無數個熱心大學生、研究生志工膳宿,曾有一景為一樓、二樓空間皆睡滿人潮,其中也包含無家可歸的災民。「當時希望所有災民都能得到幫助,即使災民們心情低落,我就跟他們說:『人在,就好。』」羅星蘭認為,沒有什麼比擁有生命更值得高興的事了。

目前由於六龜的溫泉地區損失慘重,觀光旅遊業目前處於停擺狀態。「農地也都被大水沖掉了,要種什麼東西都不行;小孩子都在,就算要到外面去工作也沒有辦法。」提起目前六龜災民的家境生計,羅星蘭說,當地人目前不是處於失業狀態,就是務農。

「謝謝愛心」 協助居民農作物行之有年

山城休息站協助居民販賣農產品已行之有年,八八水災後,現在的六龜山城的部分受災戶仍可以務農為生,羅星蘭更鼓勵災民拿著自家栽種的農產品來販賣,並以「謝謝愛心」作為宣導,讓其他民眾可用購買行動支持個體戶農民。

「他們(災民)種的東西沒有地方賣,我就跟他們說到我這邊來,要怎麼賣,我就怎麼買,賣出的錢全部交給他們。」讓災民所種的農產品不必受到菜蟲、水果蟲恣意哄抬物價的不平等待遇。羅星蘭說,他絕非刻意攻擊以此為生的人,只是單純抱著一顆協助災區災民的人一起共度難關。「農產品不必經過菜蟲、水果蟲,對農民的生活也增添了保障。」

以行動支持農業 六龜農業發展重新起步

對於六龜地區農民未來的生活,山城休息站目前已接受中原大學二十台電腦的捐贈,未來將以此作為數位化計劃的開始,目前已規劃分別有農業班、設計班、學童班共三班,前兩者為了讓農民更加貼近網路世界與充分利用網路行銷空間,羅星蘭表示,這些課程將以最基本入門的「開機、關機」開始。預計利用Yahoo!網路購物作出販售平台,將農民所種的老薑、小芋頭、寒天高麗菜、白玉蘿蔔、有機蔬菜和手工醃製品等行銷出去。

「幫助別人是應該的!希望所有的災民都能得到幫助。」羅星蘭說,目前六龜地區所種的有機蔬菜已銷往高雄各區學校作為營養午餐的食材,如六龜中學、六龜小學、美濃國中、美濃國小。

十二月一日起,每逢周二、周四更有來自社區大學的學者專家等人開設有機農業相關課程,未來將傳授有機農作物的培植技術。

目前高雄縣六龜鄉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已安排在這星期三(2009年12月9日)舉行記者會,宣傳「白玉蘿蔔賑災計劃」,由中原大學協助將六龜山城的白玉蘿蔔銷往北部,預計未來將收購產地延伸至美濃地區。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一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5932/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二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6308/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三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6580/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四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5704/sizes/o/

回家的路,鋪上了柏油

經過十八羅漢山隧道口段,不禁想和你分享這兒的現況。前些日子風沙漫天的溪底便道,都已鋪了柏油路面,現在騎乘機車的我,無須小心路上的小石滾動而摔車。夜晚回家時,便道不再讓我被無形放大的恐懼所籠罩。

前言:

每週發刊一次的六龜社區報─荖濃溪望,已經來到第五期,以下和大家分享第四期中的一篇文章,另附上第三、四、五期社區報連結,請大家連結閱讀。

Dear u,

昨夜又回到六龜,
坐著搖搖晃晃的末班車,抵達終點下車的只我一人?
好似我是最晚歸的孩子。
山裡人早眠,走在路上,都怕吵醒一整條小街的美夢。

一早,騎車前往大津村。
經過十八羅漢山隧道口段,不禁想和你分享這兒的現況。
前些日子,進出時仍然風沙漫天的溪底便道,無論是六龜大橋下,
或是遊客中心這兒,都已鋪上柏油。
雖然,這只是鋪了柏油路面便道,
但已逐漸幫助我們回家的路更安全好走。
起碼,現在騎乘機車的我,無須一邊吃著風沙,一邊瞇著眼,
還得小心路上的小石滾動輪子而摔車。
起碼,在夜晚回家時,便道不再讓我被無形放大的恐懼所籠罩。


回家的路,鋪上了柏油(圖片提供/荖濃溪望社區報)

你不要笑我容易滿足,
我只是一點一點期待著破碎的路慢慢回復成路…
一點一滴細數著我們想要去完成的工作??

重建是條更漫長的道路,我不願一路沉重地過日子,
仍然可以歡愉,可以感動,可以在開心時自在地笑?
就像再度看到豔紫荊花又開放在枝頭時,
仍然可以盼望,可以感受一朵花的溫暖,
並且相信,當道路慢慢修復?
那開滿豔紫荊的花隧道會再連接
通往心中的桃花源?


路旁的豔紫荊(圖片提供/荖濃溪望社區報)

忙完白天的工作,
方才騎著機車,走過警示燈閃爍的六龜大橋溪底便道。
(還記得她剛鋪上柏油時,
我們開心地戲稱彷彿走上“高速公路”般順暢,
這樣形容,不知道你是否能稍稍體會,道路回復與安全,
對於我們從災後的混亂不安,期望回歸正常生活的重要
以及給予心底安定的力量。)

山裡的深秋,有了點寒。
半個月亮伴著一顆明亮的星子,一路護我回到住處,
夜涼如水,心極安適。
願你的天空也一樣晴好。
今晚,我要早早安眠,明天,仍有好多事情要做?
晚安!

「荖濃溪望」第五期  第一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57358515/sizes/o/

「荖濃希望」第五期  第二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57359475/sizes/o/

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四期第一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39875884/sizes/o/

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四期第二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39876910/sizes/o/

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四期第三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39877954/sizes/o/

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四期第四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39118239/sizes/o/

「荖濃溪望」第三期第一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24503868/sizes/o/

「荖濃溪望」第三期第二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24505032/sizes/o/

寶來,是否會從此失去光亮?

傍晚的暮色漸暗,我站在協會的門口往外看,只有一、兩戶人家的燈是亮著,想起以前只要到了晚上,招牌的霓虹燈、家家戶戶亮起的燈,照得這裡燈火通明,如今街燈有的亮有的不亮。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淒涼的畫面….

前言:

本文是由六龜鄉寶來村的居民劉秀蘭口述,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林于心採訪整理的報導。

劉秀蘭災前在「蘇羅婆」聚落經營了一個小而溫馨的度假中心,對社區事務很熱心,是寶來志工隊的重要成員,也是寶來國小的志工媽媽,還擔任旗美社大學務委員,真是非常勤奮。

莫拉克風災,對寶來以及受訪者的工作、生活,都帶來很大的影響,感謝劉秀蘭的細膩分享。

原以為可以很快站起來,如今卻越來越無力

八八水災三個月後的寶來地區,原本懷抱重建希望的災民們,內心漸漸萌生著「我們是不是越來越沒有希望」的念頭。有能力出走的人,都紛紛遷到外面去找生機;而留下來的人,因為內心的焦慮、身上的積蓄快要花光了,越來越容易發脾氣,講話越來越衝,感覺心好像「病」了,卻只能無奈,因為很多寶來居民感覺好像看不到未來。

傍晚的暮色漸暗,我站在協會的門口往外看,放眼望去卻只有一、兩戶人家的燈是亮著,大馬路的街燈有的亮有的不亮。想起以前只要到了晚上,招牌的霓虹燈、家家戶戶亮起的燈,照得這裡燈火通明;如今,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淒涼的畫面。

起初,我們以為很快就可以完成寶來地區的重建。尤其在災後,我接到一些之前來寶來觀光的朋友的電話,當時我都告訴他們「別擔心,我們很快就可以站起來。」我以為可以很快的再出發,但是災後至今三個月了, 有些地方,像竹林地區仍然沒有恢復電力,有些道路則至今還沒鋪好柏油,看了內心有點越來越無力了。

有種芒果的寶來居民曾對我說,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種芒果。因為如果沒有道路,明年就算收成了,又沒有辦法送出去外面賣,這麼一來,一年的努力不就白費了?聽到居民這麼說,我要怎麼回答他?我只能告訴他,有做還是有機會收成,不做就什麼也沒有了。

到現在,我們只能自求多福而已,因為寶來賴以維生的觀光完全沒辦法運作,觀光客進不來,身為觀光業者的我們,也只能靠「吃老本」勉強維生。

980916-baolai21-400.jpg

攝影/林義貴,災前充滿光亮的寶來溫泉,現在已不復見。引用自www.awem.com.tw/2007.11.10.htm有能力的到外面找生機,留下來的卻看不到寶來的未來

寶來是很重要的觀光地方,其實之前我們和鄰近很多地方像甲仙、旗山、美濃附近鄰近店家聯絡,詢問到觀光人潮恢復的狀況時,他們就說:「你們那邊不好,我們簡直跌到谷底。」因為很多人想要進來寶來觀光,所以也會在前面的地方消費。

這幾天,我們有很多業者都出走去馬來西亞、印尼去看看那裡的環境。在這裡待了三個月後,比較有能力的人幾乎都出走在外尋找出路,因為現在完全沒有觀光人潮可以帶動商機。

一些沒辦法離開的小店業者,有的就是把住屋便宜租給目前在這裡做工程的工人,但是量也不多;有的就是把農產品帶到市區去賣,但是離市區的路太遙遠了,成果也不佳。

如今災後重建遙遙無期,總覺得我們這些業者很可憐,因為賴以為生的觀光沒了,我們這些業者幾乎變成是「做吃山空」,一直在吃老本。

本來聽說有幾年免利息的貸款,但是要去銀行辦理貸款時,他們又說銀行上面還沒有處理好,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受理,結果上面的人給我們的餅畫的好像很大,其實是「看得到,卻吃不到」。

重建進度遙遙無期,自己動手卻處處受阻

災後,我們其實陸陸續續不斷送公文尋求協助,但是官方給我們的答案常常都是「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管的」在單位間推來推去,我們也很無奈,畢竟我們是外行人也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才好。

目前我們正在撰寫重建計畫書,我們不能等,真的很希望政府在做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考慮到有些事情是很緊迫的,然後可以分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去推行。

本來我們想要申請開挖寶來被完全覆蓋的溫泉水,但是也沒有結果,因為如果政府可以開放民間自己挖溫泉水,一個月就可以完工了。

可是現在重建的路也不知道要從何做起,雖然我們一天到晚都在開會,撰寫重建計畫書,討論是不是在重建的規劃下可以發展不同的區域特色?可是看不到政府的援助,也沒有人來告訴他們目前確切的情況是什麼,讓很多人變得很灰心,一直往外去,想說在外面先謀就業機會,等之後看情況在返回寶來,可是如果這樣下去,寶來只會越來越沒人,重建也會越來越困難。

另外,我們在開會中討論時,有想到要推一個災區的旅遊,聽到阿里山那邊已經有在做,遊客進去可以有補助,但是我們這邊是不是矮人家一截,提出什麼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真的有很多無奈。

未來,我不希望外界給我魚,而是「教我們怎麼釣魚」,目前寶來地區最需要的是整合,如果能夠利用這次重建的機會,將整個溫泉區再做提昇,像街道的部份,如果可以好好的規劃,其實還是觀光潛力的。

橋─六龜的第二期社區報來囉

橋,牽著我們的情感,牽著我們的夢想,牽著歸鄉的旅人,牽引著我們出外,擁抱這個世界。從「橋」的變化可以看到六龜在災前、受災到重建的種種變化。隨著跨越荖濃溪的橋樑復原展現新貌,我們從中看到了「荖濃溪望」

橋,

牽著我們的情感,

牽著我們的希望與夢想…

牽著歸鄉的旅人,

也牽引著我們出外,

擁抱這個世界……

八八水災造成六龜鄉土石掩蓋到路,雨水沖刷造成六龜鄉土石掩蓋道路,雨水沖刷造成路基流失,連接兩岸的六龜大橋、新發大橋、寶來二號橋都斷裂,新威大橋、東溪大橋是少數屹立不搖的橋。

橋斷、鋪設大橋便道、折橋、興建新橋,「橋」的變化可以看到六龜在災前、受災到重建的種種變化。這期編輯部選了六龜幾座重要橋樑的不同時期的變化,隨著這些跨越荖濃溪的橋聊逐漸復原,甚至是展現新貌,我們從中看到了「荖濃溪望」。

第二期  出版兩大張  四版

「荖濃溪望」第二期第一版: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099684039/sizes/o/

「荖濃溪望」第二期第二版: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099684909/sizes/o/

「荖濃溪望」第二期第三版: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099685785/sizes/o/

「荖濃溪望」第二期第四版: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00443822/sizes/o/

6--4099684039_f3c6606f96

重建,從粉刷社區活動中心開始

最近在六龜開啟了一項很有社區動能的重建計畫─混凝土工程人員培訓班。10月18日在六龜鄉新發村開班授課,第一周課程是油漆粉刷。邱大哥希望這課程結束不要只是給予結業證書,希望能提供考取技術士丙級證照的機會。

最近在六龜開啟了一項很有社區動能的重建計畫──勞委會職前訓練綜合案計畫:混凝土工程人員培訓班。從10月18日在六龜鄉新發村開班授課,第一周課程是油漆粉刷。

新發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枝榮將油漆粉刷的實作地點安排在新發村社區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從民國74年落建後,已經很久沒有重新粉刷,有許多斑駁和掉漆。

1-4036505344_d2641ac662_o

2-4035756745_99127e3457_o

88水災時,社區活動中心是居民申請受損證明、救濟、領取物質的地點,重建工作從整理社區活動中心開始,別具意義。美中不足是由於備料不足,只夠粉刷活動中心一樓內部,二樓和外牆只好暫時停工。3-4036505542_4529b7f031_o
社區活動中心書櫃裡有陳年舊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專輯》

這項課程是鄉民口中的鄭老師鄭榮峰在行政院長吳敦義視察六龜時所爭取,六龜重建關懷協會和新發村村長、社區協會理事長共同努力而促成。課程為期七周,總計二百小時,共有三十人上課,符合資格者結業時可以領一萬元的生活補助。

4-4035757049_c0505286b0_o
油漆不夠,一樓後二樓的樓梯只有漆一半

來上課的邱大哥平常種植芒果兼打零工,這次的損害較輕微,土地沒有流失,但芒果收成並不好,強風吹落許多果實。他覺得六龜長期以來面臨人口流失,災後又有居民選擇遷出。對他來說,現在景氣很不好,勞工都找不到什麼工作,即使外出也沒工作和收入,加上自己又是務農為主,所以沒有遷走。

邱大哥希望這課程結束不要只是給予結業證書,希望能提供考取技術士丙級證照的機會,僅有結業證書無法取得營造商的信任,對找工作的幫助不大。此外,他期待未來在新發村的重建工程能顧用一定額度的在地人,讓在地人有就業機會。

曾枝榮理事長在八月就任,剛上任就碰到水災,他和林文田村長相互合作,從救災、物質分配、行政事務到現在媒合外介資源。他十二歲時離開新發村到高雄市發展,五年多前回鄉。回鄉後發現社區沒有在運作,居民間彼此也不合,在村長、池天宮廟主委極力邀約而出任理事長。曾枝榮期待藉由這些課程讓社區居民聚在一起作事,從中慢慢凝聚力量,讓大家感受到社區有在動。

5-4035756573_1892391ec1_o
大家聚在一起談論如何爬上去粉刷

災後在村辦公室擔任「八八臨工」的蔡大姊認為帶頭的人很重要,社區協會理事長和總幹事在水災後的努力是有目共睹,而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的陳大姊認為新發村是六龜鄉災後比較有在動的地方。

以社造協助重建─六龜社區志工隊長李婉玲專訪

八八水災重創六龜地區,以下由生命力新聞網的記者,電訪六龜寶來社區的志工隊隊長李婉玲,受訪者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與關懷弱勢的社區工作,八八水災後投入救災行列,現為關懷重建協會的成員之一。

被八八水災重創的六龜地區,如今災區災民的生活狀況情形外界鮮少瞭解,以下由生命力新聞網的記者,電訪六龜寶來社區的志工隊隊長李婉玲,受訪者災前即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與關懷弱勢的社區工作,八八水災後便投入救災行列,現為關懷重建協會的成員之一。

以下文章由李婉玲口述,林宣佑採訪整理

L1010026

記者:

想請教六龜地區災民現在的生活狀況? 就當地安置情況而言,哪些問題是急需改善的?災民目前的身心靈狀況?

李婉玲:

目前生活該有的都有,三餐、睡眠都不是問題,只是村民心裡多了許多擔憂的事情;畢竟前些日子還在颱風季,當晚如果有打雷、下小雨或是停電,大家都恐慌地睡不著,深怕還有下一波的災難,可能是水災、土石流,甚而山崩;有人因此不敢回家,選擇住在親戚家裡面。

六龜地區  無處可就業

目前六龜的觀光地區幾近全毀,沒有景點、沒有觀光客,各個商店都無法營業;再者如溫泉源頭遭土石流沖刷,失去水源的溫泉,溫泉業者也無計可施;昨日(10月22日)寶來災後重建委員會開會時提起,政府曾承諾會清理溫泉頭,災情發生至今已達兩個月之久尚未兌現,行政體制如果沒有具效率的變通方法,可能這個計劃會無疾而終,清理之日遙遙無期,溫泉問題也就無法根治。

政府提供的災區業者貸款方案也沒有順利實施,縱使已宣布有優惠方案,銀行卻沒有收到相關資訊,貸款仍需依照舊有形式,顯然是方案沒有向下徹底實行。業者借不到錢,重建產業就需要更多時間,最後又影響到現有的就業機會。

再加上六龜的景點都不見了,餐廳、住宿、泛舟業者無法繼續營業,業者無法繼續營業,就無法找人工作,連帶影響到災區村民的工作生計,青年人口紛紛失業。

目前六龜地區已經沒有工作機會讓青年掙錢養家,他們只好離開家鄉,出外工作。 例如我所開的花店,沒有客人上門,就無法繼續營業。但為了家庭生計,還是得工作,且一但開店,東西一定要作好完全準備,但花卉壽命短,沒人買就得扔掉。

為尋工作紛紛外出  部落只剩老人小孩

為了家庭生計,青年人口紛紛到外面工作賺錢活口,留下一家老小在組合屋。年長者心中掛念著祖靈地,擔心未來是否能再回到故鄉、也操心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內心充滿對家人的不捨與對大自然反撲的無奈。

一個家庭不能只有老人與小孩,萬一有人生病,那誰能夠負責照料?

生活一樣得過  內心卻充滿恐懼

我想,經過一個這麼大的震撼,一定都在每個人心中烙下恐慌,擔心下一步怎麼走、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所以我認為,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長時間的輔導,例如政府單位應派專業人士過來作長期的駐點關懷,並且為心理長期復健活動作出宣傳,以確保每個災民都能受惠,也需要作出心理復健的解釋宣導,讓大眾都撇除心理治療的錯誤認知。

記者:

志工在目前協助的災後重建工作有哪些呢?

李婉玲:

我原本是寶來社區發展協會的成員,我們對於社區營造已經有六、七年了,主要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關懷弱勢、單親小孩、老人家、外籍人士等,都是希望讓自己的社區更加健全。

這一次八八水災後,我們便投入救災的行列。先是在全村撤離時派遣社區巡守隊留守,後來又到旗山救災中心成立寶來聯絡中心,負責協助社會處和服務災民、聯絡村民回家等。 要讓社區先有活力先動起來。

目前我們有個尚在規畫的「社區工坊」計畫,藉由販賣、展示、傳授特殊的手工藝品來建構工坊,一方面是替村民為了寶來這個觀光地區作恢復活動、讓觀光社區開始做準備,二方面希望各個社區彼此間能互相串連,讓社區快點動起來。至少讓社區內的居民們覺得這裡還有生機,有希望、有動力。

「社區工坊」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家鄉作重建的過程,中心目的在於重建,非商業性質取向,目前尚在籌備。

計畫內容大致上可以分作二大方向,第一,以現有的資源作出經驗的傳授,例如有人精通手工藝技術,便可提供村民們相關資訊,開班授課,經驗分享。第二則是設計課程,邀請有興趣的村民來上課,例如目前正在計畫當中的陶藝課程,提供給大家一個學習的地方。

只是目前尚在籌備,未來如能將業務擴展,提供作品給觀光業者使用,如提供手工藝餐具給餐廳業者、手工門牌給店面做裝潢等有商業價值,是最好不過的。社區工坊分階段實行,先從小規模做起,首先考慮到的是將社區帶動起來,將寶來各地區的社區工坊特色作出串連。

記者:

就您本身的想法,高雄政府所規劃的安置措施,有和災區災民以及志工團體做出良好的溝通嗎?如何保持意見的交流?

李婉玲:

目前選擇永久屋的地點是一個問題,因為村民討論決定的地點,政府不一定會答應,因為還必須要考量到環境生態問題等。況且,村民在整合意見上仍有困難,如何統一大家的意見也是目前的問題之一。

災區的問題還是很多,例如我現在所居住的寶來檨仔腳上方的建山二橋,前陣子午後一場雨,土石流再次淹入民宅,規模比八八水災還嚴重,距離上次的大災難後又來一次災害,水淹民宅。若重建措施沒有好好實行,就是政府的二次傷害。

政府應協調好各部門  投注更多心力

政府應整合各個部門,互相推託絕對不利於搶救,例如維護公路權責公路局、治水問題只交給河川局、上游部分又需找原民會、林務局、水保局等,公家單位應作好調查、溝通和協調好各個部門的工作才是。

一條溪流疏濬需要民眾每個單位詢問追蹤,這一點讓我既煩惱,又生氣,因為單單只靠民間力量絕對有限,我們沒有專家學者的專業能力。希望政府能多增加人力與投入心力來重建與救災,當然,能力是最重要的。

我們知道鄉公所人手不足,導致裡面人人都很辛苦,但是行政效率卻相當有限,例如寶來村村幹事前陣子一面協助勘災,一面申報各類災情,一個人忙的不可開交、以及建山二橋在大雨來之前鄉公所未作好防災措施,導致規模龐大的土石流再次出現。寶來鄉公所有太多事情,所以忙不過來,但站在災民的角度去想,我能夠體諒多久?

建山二橋在出現土石流之前早就通知鄉公所的人要趕快處理,結果還不是沒有作好。所以我想以後有事自己主動過去就行了,但道路交通又不是非常方便,今天剛好我去跑一趟鄉公所回來,以往20分鐘的車程我要開一小時半左右,這樣的循環真的很不利於災民。

重建講求細水慢流  一定需要長期規畫

面對災區煩重的行政工作,鄉公所工務人員的專業度與熱忱都還不夠成熟,中央應派遣更多跨部門人員來處理、協調救災重建的工作。例如災民的災後受創心理就該由相關心靈輔導團體長期進駐治療、輔導,災區的整體重建應由各類技士及學者協助規劃,行政人員不足就請中央派遣更多人力等等。災後重建是個龐大的工程,一定要有長期的策畫及措施,才能達到該有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把事情作好,大家一起努力!

DSCF420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