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asia的災後250天(3)─瑪雅村的下一步?

瑪雅重建會委員林民傑24日參加南沙魯的立柱儀式時表示,希望南沙魯的朋友能一起幫瑪雅村禱告,林民傑說:「人家(南沙魯)都已經死人了,都還可以留在這邊,我們這邊好好的,竟然…要作個避難屋,卻變成是要遷村。」

八八風災至今即將邁入第九個月,各災區的重建計畫仍舊持續進行,南沙魯村的避難屋歷時半年,在4月份正式立柱開工,相鄰的瑪雅村,除了避難屋之外,也開始討論「自力造屋」的可行性,但目前並非所有族人都瞭解自力造屋的意涵與對部落可能造成的影響。

瑪雅重建會委員林民傑24日參加南沙魯的立柱儀式時表示,希望南沙魯的朋友能一起幫瑪雅村禱告,Slm (林民傑)說:「我們好好的,人家(南沙魯)都已經死人了,都還可以留在這邊,我們這邊好好的,竟然…要作個避難屋,卻變成是要遷村。」

DSC05505
從民權平台拍瑪雅村

公部門與NGO的推動進度

針對自力造屋的法源依據,台灣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原鄉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成表示,法源是是農委會的一項條例計畫,「是用農村再造條例,它有一個,應該是叫作集村計畫。」但目前沒辦法確定是採用哪一項條文,「因為這裡面也會有莫拉克的重建條例摻雜在裡面,因為整個土地的變更,有些需要莫拉克重建條例的便捷性來進行,所以現在很難定義到底是農村再造、農村集村還是莫拉克重建條例。」

全國成說,中央重建會針對瑪雅村的重建計畫,仍在會議階段,「重建會(中央重建會)針對瑪雅村往民權平台遷村的部分,才開了兩次的會議,所以整個的定準都還沒有完成。」由於平台的土地部分是建地,部分是農地,目前必須先完成整體規劃,政府部門邀請展望會跟紅十字會一同協助瑪雅村的重建,

「如果政府的資源要進來的話,必須要取得重建會對這個開發案的核准,前置作業是要有一個顧問公司幫他們做整體規劃,提到審查會,通過後才能進行細部規劃,重建會希望由紅十字會幫忙找顧問公司來作開發,希望展望會來作部落的產業、文化的構思,再向農委會或者是原民會提案。」,全國成同時提到,5月3號將進行第三次的進度控管會議。

世展負責瑪雅村的農業、文化的規劃,由世展向農委會提出規劃書,世展的焦點也將放在產業的協助上,也會跟居民合作,全國成說:「我們也會跟他們保持密切的會議,瑪雅自己有成立一個社區重建發展協會的組織,我們會跟他們的青年幹部互動,培力這群年輕人以後能自己撰寫計畫書,管理計畫。」現階段世展與瑪雅村都是透過瑪雅村重建委員會作聯絡。

遷村/原地重建?

對於遷村或者是留在原部落,林民傑表示,「還沒有確定啦,但現在已經推到這個進度了。我們一直等啊,等他們這個計畫確定我們就退出,一定還有三四十戶會留下來的,不可能只剩下我一戶。」,Slm很擔心瑪雅村的重建會遙遙無期,多數村民並不清楚自力造屋的實際內容,許多村民在平台上根本沒有土地,「我們大概算了哪幾個人,三十號如果確定要上去的話,我們那邊一丁點的地都沒有,上去幹嘛。」

Slm說,當初為了要蓋避難屋,他還特地在平台上買了土地,為的就是要在災難來臨時,能有個場所能暫時避災,「如果知道是要遷村,就不會買。」,當初安置在普門中學的時候,自救會就跟展望會接觸,也跟村民作說明,希望能在山上興建避難屋,「那怕是沒有整地,就幫我們作一棟在緊急的時候可以去,沒事就回來嘛。」

對於瑪雅村接下來會集體遷村或者是形成上下兩部落的情況,林民傑說:「就先看,白紙黑字寫清楚,沒有寫清楚大家就都先不要動,規劃就規劃,行政部門徵收的部分,縣政府處理,聽說有五千萬準備作徵收機構的預定地。」而預定要做自力造屋的土地,也不是原先規劃的避難屋的興建地點,「我們那個避難屋是建地,是過去三十年前的一個部落,但是這個路,沒有弄好的話,重建很難啊。」

未來一旦走向遷村,Slm說,「我是比較遺憾啦,我個人是覺得,沒有關係,我們就脫離,作一個自救會,留下來的,有多少就算多少,自己做重建。」

DSC05520
民權平台占地遼闊,目前上面也有國宅、民宿,未來是否將成為部落遷居地,部落是否將因此一分為二,還需要時間驗證。

荖濃縱谷的世外桃源:老杜的水蜜桃

杜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水蜜桃、梅樹、紅肉李……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自己說!」答案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笑容。

4571152338_c0091de170-450.jpg

杜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

老杜的農地位於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八八災後,勤和村的聯外道路雖已暫時搶通,卻仍有一大段行經荖濃溪溪床的便道崎嶇難行,佈滿泥石。雨季到了,只要一場雨,隨時都可能交通中斷。老杜和部分族人仍守在勤和部落,不想搬到杉林鄉大愛村,他們還想在這兒繼續務農、打獵,不僅因為這兒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還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

老杜的田就座落於荖濃溪東岸的勤和台地,東倚玉山餘脈的斯拉巴庫山,隔著荖濃溪往西遠眺,對岸是他果晏山。這是個群山環繞的世外桃源。無論清晨、正午、夕陽,隨著光線的位移,都可看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與最翠綠的植物在這兒共鳴,這是一場視覺饗宴,大自然的協奏曲。

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的作物,算起來至少十幾樣:水蜜桃、梅樹、紅肉李、黃肉李、檳榔、茶葉、肉桂……除了這些,老杜還想養土雞。以水蜜桃而言,非但不施農藥化肥殺草劑,老杜和妻子艾珍(泰雅族)得自己除草施肥,主要的肥料是老杜從平地的蔗農那兒要來的甘蔗皮。

四月開始,先是採梅,接著採水蜜桃,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自己說!」但,答案其實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笑容。其實,已有不少平地人跟他訂購,有位六龜的女性公務員,先是訂了兩盒,吃過之後,緊接著又訂了十七盒。水蜜桃到底甜不甜?答案,其實也寫在消費者訂購的數量上。

其實,老杜也夠謙虛。三年來,他從嫁接水蜜桃開始,不斷摸索改良的方法。該留下多少枝葉果實,才不致於吸掉果樹的養份、同時保有水蜜桃的香甜?該施加何種有機肥才能讓果實保有最鮮美自然的味道?……老杜笑著說,他還在摸索,但他敢保證,一定一年比一年好!

從老杜的果園遠眺,對面的群山是他果晏山,越過他果晏山即是甲仙,楠梓仙溪縱谷。

勤和台地的夕照。

夕照下,樹上的水蜜桃。

老杜與妻子艾珍正在採收水蜜桃。

果園裡停放著一台橙色小推車,裡頭裝著甘蔗皮,此即桃樹的肥料。

老杜家的小黑貓。

清晨六點半,老杜家旁邊的產業道路。圖右是老杜栽種的肉桂樹。

老杜的水蜜桃,預計到五月中旬採收完畢。

如果你來到荖濃溪谷,不妨到老杜的果園走一走。

如果你想看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位移,享受一下光合作用,

不妨來個半天,起碼看看這兒的夕照蒼翠。

如果你也想嚐嚐老杜的有機水蜜桃,請打老杜的電話:0975-237-736

來自荖濃溪縱谷最偏遠、也最鮮甜的水蜜桃,宅配到府!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森林守護者-魯凱宋家

除了保護原有的大樹、補種當地原生樹苗外,宋家也積極投入護山的行列,防範獵人入侵宋家私有的生態園區捕魚或打獵,努力維護環境的純淨與生物豐富性,創造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態園區。

森林孕育無數多樣的生命,並提供人類食物與草藥種源,製造新鮮空氣,涵養水資源,保護國土,建立穩定氣候的基石,也洗滌人類的性靈。然而地球人口急速增加伴隨生態足跡成長,亞馬遜河流域、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雨林,遭受濫伐、燒山、農耕、畜牧,引發火災與霾害。森林面積大幅減少,大氣裡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地球持續加溫,氣候也變得更加猛烈、極端,衝擊全人類及其他生命的生存。

同樣在台灣,官方伐木賺取外匯、伐除天然林改植人工林(砍大樹賣錢、種小樹領獎勵金)、開放開山採礦、高冷蔬菜、高山茶、山坡地變成溫泉會館、盜伐牛樟檜木等問題,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導致一下雨就容易發生土石流,嚴重威脅人民性命與財產安全。

開路、伐木、森林變農田或者森林變休閒農業區,是近幾十年來傷害台灣山林的大趨勢,然而屏東縣霧台鄉有一魯凱家族-宋家,不盲目追隨主流價值,反其道而行。宋家遵循魯凱長輩世代相傳的教導,默默地種樹、護樹、護溪,儼然成為台灣真正的森林守護者。

西元1996年林務局推動「全民造林運動」,被踢爆實質為「砍大樹、種小樹」的破壞行為;魯凱宋家雖然也參與「全民造林運動」,卻不砍土地上的樹,宋家的造林方式是保留原有的大樹,採集當地的種子、育苗,然後在空曠地(魯凱族人棄耕的山坡地)視地形、地段補植不同的樹苗,完全符合適地適種、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除了保護原有的大樹、補種當地原生樹苗外,宋家也積極投入護山的行列,防範獵人入侵宋家私有的生態園區捕魚或打獵,努力維護環境的純淨與生物豐富性,創造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態園區。

990504ahiuohoih-450.jpg
守護森林的魯凱宋家父子(圖左為子:宋文生,圖右為父:宋文臣)

2009年莫拉克颱風使台灣中、南、東部山區土石嚴重崩塌,霧台鄉也嚴重受創,但是宋家的生態園區卻只有輕微受損。經過莫拉克颱風的考驗,宋家更加強了守護森林的信心與決心,颱風也見證宋爸所說:「在宇宙中,只有森林可以保護土地」、「樹越大,物資就越豐富」、「照顧好森林,就可以確保野生動物源源不絕」。時值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警訊,魯凱宋家的做法值得台灣政府與人民學習與效法。

image003
莫拉克颱風後霧台鄉多處崩塌

哀哉,天災人禍杉原灣

杉原灣也有非常多的受災戶,大部分都在風災過後半個月內陸續死去,而且不可能會有中繼安置,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離鄉;這些受災戶,就是海洋的珍貴資產 – 珊瑚。

提到台東莫拉克災區,多半人會聯想到的,無非是嘉蘭、大鳥、富山或歷坵等村落;但事實上,台東還有個很另類的災區,就位在刺桐部落旁的杉原灣。杉原灣也有非常多的受災戶,大部分都在風災過後半個月內陸續死去,而且不可能會有中繼安置,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離鄉;這些受災戶,就是海洋的珍貴資產 – 珊瑚。

多數人也許對「杉原灣」一詞感到陌生,但只要一提起「那個蓋了間美麗灣飯店而引起眾多爭議的海灘」,也許大家就比較能進入狀況了。事實上,杉原灣最大的觀光價值,根本就不是海平面上的柔細沙灘,而是海面下分佈廣泛、生態多樣的珊瑚群聚。

據中研院2008年研究報告指出,杉原灣杉原海域內有高達110種珊瑚種類,占台灣珊瑚種類1/3,多樣性不亞於綠島、蘭嶼。更重要的是,杉原灣內有全台首次發現的貝式耳紋珊瑚,高約1公尺,寬約60公分,是台灣海洋研究的重要據點。(更多相關報導請見《台東杉原灣 發現貝氏耳紋珊瑚》)

然而,去年八八風災後,大量的漂流木被山洪沖刷入海,隨後又被海浪、潮汐拍打進杉原灣內,一場珊瑚浩劫於焉誕生。2010年5月,風災過後9個月;大量的漂流木仍被棄置在礁石、沙灘之上,下一次的颱風季節又近在眼前…

990502hiaohuiniw-450.jpg

大量漂流木被棄置在杉原灣上

IMG_8888

IMG_8901

礁石上也仍殘有大量漂流木。附近居民說,這一帶礁石過去有大量的珊瑚礁,俯拾即是,但如今已被摧毀殆盡,得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倖存的珊瑚。

IMG_8897

如今礁石群中,只能勉強找到小珊瑚,與過往珊瑚遍佈的景況有巨大落差。

IMG_8908

IMG_8914

如今杉原灣沙灘上,四處可見被漂流木無情屠殺的珊瑚屍體…(還有大量垃圾與漂流木殘屑)。一個宣稱「美麗灣」的地點,怎會淪落至如此景況?

刺桐部落居民林淑玲表示:「我們向林管處還有縣政府反應過好幾次了,但他們(指公部門)都只是說沒有經費處理,最後就不了了之了。」對此,台東林務局林管處課長吳昌佑則回應,「杉原灣屬於台東縣政府轄管範圍,雖然不歸林管處負責,但我們也幫忙清過好幾次了…現在雖然還有部分漂流木殘留在礁石上,但那真的不是政府不想處理,而是沒有辦法處理」。

吳昌佑表示,漂流木剛被拍打上岸時,林管處就曾經會同台東縣政府一起進行清理工程,大部分的漂流木都在第一時間被清走了。「如今剩下來的」,吳昌佑說,「一部份是在與部落協商後,同意拿給部落進行社區營造之用,另一部份留在礁石上的,則是擔心重機具進場會造成礁石破壞,所以才擱置處理」。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課課長林潤榮表示,杉原灣的確是城鄉發展處的業管範圍,但因為縣政府缺乏經費處理漂流木,所以林管處雖然已經幫了不少忙,還是無法完全清理乾淨。林潤榮坦承,目前留在礁石上的漂流木,的確會對珊瑚形成威脅,但重機具(如吊車、怪手)進場,也會造成礁岩生態破壞,因此縣政府絕對不是不處理,而是無法處理

吳昌佑與林潤榮不約而同表示:「其實漂流木也是沙灘生態的一環,不是非要清掉不可。」記者追問,礁石間的漂流木是否可以人力處理(例如先以電鋸分解巨木,再用人力搬離)?林潤榮聞後則表示:「我們會再考慮看看,既然在地有聲音,我們就會擇期再去會勘,看看還能做什麼。」

IMG_8885

林淑玲坦承,過往沙灘上有漂流木出現時,當地部落的人總會在第一時間前往「搶收」漂流木。然而八八風災為杉原灣帶來太多漂流木,不但政府處理不完,也沒有部落居民有意願處理這些「多到用不完」的漂流木。為了向政府表達抗議,刺桐部落的人將部分漂流木「直立」插在沙灘上表達抗議。

IMG_8884

IMG_8967

由於大量漂流木堆置在沙灘上,實在不美觀也不安全,刺桐部落居民遂利用漂流木製作茅草木屋、瞭望台、漂流木迷宮等建物,充分發揮了原住民的創作天分。

IMG_8912

杉原灣沙灘上,豎立著美麗灣度假村股份有限公司所製作的警告標語。當地居民質疑,杉原灣明明就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美麗灣憑什麼禁止阿美族原住民在此海域打獵捕魚?

IMG_8915

IMG_8917

由刺桐部落走向美麗灣飯店主體建築,可發現鬆軟的沙灘地面,逐漸變得越來越堅硬。當地居民說,這都是因為美麗灣飯店在施工期間,違法在沙灘中回填鋼筋、廢土,才會導致沙灘「泥地化」。由於飯店停工多時,沙灘上長期無人管理,沙灘表層被風吹撫過後,也漸漸露出沙灘底下的沙土、鋼筋等違法回填物。至於原本的沙灘跑到哪去了?當地居民推測,多半被業者賣去台北市信義區101百貨公司旁,當作美麗的人工沙灘了。

IMG_8920

由海灘望向美麗灣飯店,可發現漂流木幾乎可打到飯店主體建築,這樣的飯店真的安全嗎?刺桐部落居民質疑,由於「中科三期」被環保署認定為「並非至始至終沒有通過過環評,所以不用停工」,連帶影響「雖然被判違法,但也曾經通過過環評」的美麗灣飯店傳出復工消息。由於美麗灣飯店復工一事,並非本文重點,所以筆者在此就不先多做著墨,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照《美麗灣度假村破壞杉原海灣大事記》、《中科效應 台東美麗灣又動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戶籍遷不遷?─政府有期許,法律不強制

高雄縣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落成、入住已屆3個月;依照戶籍法規定,人民在住居遷徙3個月以上時,應一定將戶籍遷出(入)。然而,目前高雄縣永久屋住戶,對於要不要遷移戶籍一事,仍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

高雄縣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落成、入住已屆3個月;依照戶籍法規定,人民在住居遷徙3個月以上時,應一定將戶籍遷出(入)。然而,目前高雄縣永久屋住戶,對於要不要遷移戶籍一事,仍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

內政部日前針對「災民入住永久屋衍生之基地門牌案及辦理戶籍遷徙登記案」召開會議,達成「永久屋住戶應依戶籍法17條規定,於遷入3個月內辦理戶籍遷徙登記」之決議。

對此,高雄縣政府民政處處長邱志偉表示,桃源、那瑪夏2 鄉遷出人口眾多,若戶籍全部遷至杉林鄉,不但會影響原鄉人口權益,也會牽涉到部分部落是否要「廢村」的問題,茲事體大,會再審慎考慮,現階段只會先進行推廣工作。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強調,「由於霧台鄉遷出人口眾多,如戶籍全部遷入長治鄉,恐導致霧台鄉「廢鄉」,站在縣政府的立場,會先研議將長治分台基地一帶,劃定為霧台鄉行政區域,未來希望永久屋住戶戶籍,仍保持在霧台鄉,公共事務也由霧台鄉決定」。至於未來有關民意代表選舉、學童義務教育學區判定等問題,屏東縣政府則表示,尚未針對這些事情進行細部討論。

高雄縣政府:期許「住籍合一 / 籍在人在」

根據戶籍法第16條規定,「遷出原鄉(鎮、市、區)三個月以上,應為遷出登記」,第17條則明訂,「由他鄉(鎮、市、區)遷入三個月以上,應為遷入登記。內政部營建署企劃組李組長表示,有關永久屋住戶是否應將戶籍由原居住地遷移至永久屋,內政部已於日前由林慈玲次長主持,召開會議討論相關議題。

據了解,該會議已通過決議,希望未來全國各永久屋住戶,都能「依戶籍法規定,將戶籍由原住居地遷往永久屋,落實『住籍合一』,以利管理」。

高雄縣政府民政處戶政科科長吳淑惠表示,許多入住永久屋的災民曾反應,如將戶籍移出原鄉,很可能會影響農保權益;對此,高雄縣政府已於4/19、4/23時,派農業處前往說明,許多人在瞭解狀況後,認為不會影響權益,都決定要將戶口遷往永久屋所在的杉林鄉了。

「住籍合一是中央的期許」,吳淑惠強調,「縣政府很清楚戶籍遷移,會影響到許多人的權益,但戶籍管理與地方治安控管、學童義務教育等行政事務息息相關,縣政府的立場,還是希望災民能在清楚瞭解權益有無損失後,將戶籍遷往永久屋,並落實『籍在人在』原則」。

吳淑惠坦承,目前高雄縣政府對於之後教育、選舉等配套措施,應如何進行,至今還沒有細部討論,僅表示目前會加強宣導戶籍遷移,不會強制執行。然而,吳淑惠指出,永久屋住戶辦理戶籍遷移手續,未來要做事情總是比較方便,因此縣政府在這方面會加強宣導。

目前已入住慈濟大愛園區的南沙魯村村長劉金和強調:「我們過幾年一定會搬回山上住,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將戶籍搬到大愛村來。」劉金和表示,許多村民雖然入住大愛村,但那只是為了求一個安全的居所,他們在山上都還有農地要照顧,也有農舍可以居住,多半是三天兩頭就得來回奔波,並非一直住在永久屋,所以沒有必要將戶籍遷到大愛村。

「我們南沙魯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把戶籍遷進大愛村」,劉金城強調。

對此狀況,吳淑惠則解釋,戶籍法雖然規定搬遷3個月以上,就要辦理戶籍遷出(入)手續,但法律上並沒有強制規定或罰則,因此如果災民仍執意要將戶籍掛在農舍之下,政府也無法強制執行

屏東縣政府:長治分台行政區域仍歸霧台鄉?

與高雄縣不同的是,屏東縣霧台鄉由於入住永久屋的人數實在太多,如果戶籍要全部遷往長治鄉,後果可不僅是特定村落要「廢村」,而是整個鄉都要廢掉。對此,霧台鄉鄉長顏金成明確指出:「絕不可能讓廢鄉的事情發生!未來我們會極力爭取,讓長治分台永久屋的管理權力,落在霧台鄉民手上,而非讓長治鄉管理我們!」

蔡文進表示,屏東縣政府目前正在研議相關配套措施,希望不要在戶籍問題上再起紛爭。他表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位於內埔、長治、鹽埔3鄉交界,屏東縣政府打算將長治分台比照三和村永久屋辦理,透過行政區域化分方式,讓長治分台魯凱族人,仍能保有自治權力,戶籍也可保留在原鄉

屏東縣政府民政處戶政科科長郭榮河則補充,縣政府會避免發生「鄉中有鄉」的情況發生,所以會研議讓遷徙居民的戶籍能保留在霧台鄉,僅透過行政區域劃分方式,讓霧台鄉自主管理永久屋。然而,未來長治分台居民應被分配在那個選區?兒童義務教育問題,是否要將戶籍與學區分開處理?郭榮河則表示,這些問題縣政府的確都還沒討論,未來會再視狀況而定,做出適切的處置。

律師:戶籍法無強制力

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吳君婷表示,雖然按照戶籍法16、17條規定,人民應於住居遷徙3個月以上時,辦理遷出(入)手續,但戶籍法並沒有明確罰則,訂定擁有多重住居的人民,是否一定要辦理該手續,因此就算要將戶籍保留在原鄉,拒絕遷往永久屋也不會有法律上問題。

吳君婷補充,戶籍法中唯一看起來有強制力量的,就屬50條規定 「全戶遷離戶籍地,未於法定期間申請遷徙登記,無法催告,經 房屋所有權人、管理機關、地方自治機關申請或無人申請時,戶政事務所得將其全戶戶籍暫遷至該戶政事務所」,但是並沒有明訂戶口被遷到戶政事務所之後,應當如何處理。

吳君婷研判,因此應該不至於發生「戶政單位強制將災民戶籍遷往永久屋」的狀況。 吳君婷強調,如果有受災戶因為戶籍遷徙導致權益喪失,都可找法律扶助基金會洽詢免費服務。

大愛生活系列(5)黃沙配飯菜的日子何時結束?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他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錢;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編按:

本文為入住高雄大愛園區者心聲,由記者記錄整理,文章中隱去敘述者姓名與身份,恐懼曝光後會帶來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為保護受訪者,採取如此作法,僅向讀者說明。

至今每天黃沙配飯

搬入社區生活已有一段日子的我,對於生活上最大的不便,是每天三餐飛起的黃沙總是不請自來,比起蒼蠅的沾黏功夫還要厲害,就當是添加礦物質保健身體吧!不僅如此,身上抖一抖黃沙一樣掉滿地;地板擦了再擦還是不乾淨;衣服經過洗衣機的清洗,黃沙在洗衣機的底部總是留下生活的印記;這樣的生活真的不能再抱怨了,因為這是社會大眾的愛心。

我們都知道這是大家捐款到各機構(包括慈濟),由慈濟執行永久屋建造工程。但是,我們都不明白既然慈濟只是執行興建工程,為何卻在各種生活細節上處處讓我們的生活有壓力呢?

圖片15
大官走了之後,園區內就一直停留在黃沙滿地的狀態,師姐說,剩下的工程要我們自己來做,因為我們「太懶惰」。

園區規則無法理解

這二天孩子們終於有機會在永久屋接受課業輔導的照顧,但是孩子們只能坐在教會的地板、椅子上寫功課!因為暫行管理的慈濟單位說,那些教室是用來做工藝課程用的,孩子們在那裡會將工坊媽媽們的作品弄壞?

但是我更不明白,慈濟的工作人員卻常常都有運用自如的空間做為開會、討論之用!

這是我的困惑,你覺得我還能說什麼?

圖片1 圖片2
孩子只能在教會寫課業,而不能進去工藝教室。
IMG_0002

如果合心路146巷2 號是一間不常使用的空間,為何不讓孩子們在這個空間作課輔?

圖片11 圖片12

為什麼一定要梳包包頭?

四月十日與四月十一日這是慈濟第一次在永久屋舉辦『人文營』,我的鄰居有報名參加;我的鄰居為了不要讓頭髮被梳成包包頭,於是她剪了一個超短的短髮。他說在慈濟的人文營或其他活動裡面,頭髮一定要梳得整整齊齊的,只要是可以梳成包包頭的,工作人員一定會用溫柔的微笑堅持,你一定要梳成包包頭才最美麗,才有氣質?

我至今尚未參加人文營的課程,但是親眼見到,除非你把頭髮梳成包包頭、或是讓他們檢查ok了;並且由慈濟志工們為大家換上乾淨的慈濟背心,否則慈濟志工是不會讓你坐在教室學習如何穿衣、說話、吃飯、走路等規矩;這慈悲為懷的場景,我看錯了嗎?我只是一個房屋沒有了陪著父母一起住在永久屋的災民;未來我也可以行有餘力出來做志工,但是我想有尊嚴的做志工!我想我也要去剪頭髮了。

圖片8

圖片9
透過各種人文營以及教導,我們必須過著整齊劃一的生活。

圖片19 圖片50

生活細節盡是壓力

「希望廣場」常常有慈濟志工帶著尚未來過永久屋的慈濟人來參觀我們的生活,偶而聽見慈濟人背著我們這麼說:『這些原住民很散漫!很麻煩!很懶惰!很貪婪!……..!』我還能說什麼?誰叫我是原住民?

但是,以前在山上我們也很認真生活與工作,只是大家不明白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開墾工作,我們習慣早晨三、四點便外出工作,直到太陽出來感覺很熱了就回家或到工寮休息,直到下午三點之後再繼續我們未做完的農事。開墾、鋤草、施肥,細心照顧每一顆果樹,讓果樹有好的成長環境,未來才有好的價錢可以生活。我們只是生活型態與很多平地人不同而已。

我從山上因莫拉克颱風來到平地,現在我們家園門前的小庭院黃沙飛揚,有許多人接受慈濟建議就用石頭與草坪來做美化,但是我要如何用那破壞我家園的石頭來美化我現在的家園呢?我沒有更好的想法之前,不想做任何改變,寧願忍受黃沙飛揚,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會有慈濟人來關心「在忙什麼啊!」、「你看你的鄰居都好用心在生活」!

住在嶄新的環境裡,我真的要面對很多不同的變化;山上泉水無污染,山下的水盡是消毒味,所以只好花錢買水喝;山上隨時可以幫離鄉工作的親友打零工賺錢;所學有限山下的工作機會真的很少,偶爾抽根菸,吃一口檳榔,喝一點酒想解煩悶去憂愁,被慈濟人看見三次,就再也沒有工作機會了;說這是雪上加霜吧!似乎對慈濟人的用心照顧也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影響工作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行為寬容些?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沒工作的事情比較小,他的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了1500元;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還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圖片13
整天都有慈濟的人來參觀,我是不是沒有說不的權力?

圖片7
有人在辦活動的圓桌背後,寫下自己心聲。

慈濟的各種規矩

四月十六日這一天上人要來永久屋巡視,為了上人要來永久屋這邊的慈濟工作人員、志工、以工代賑的工作人員,個個神經緊繃深怕做的不好對不起上人的關心。原本沒有無障礙廁所空間的規劃,連夜趕工就做好了;原本光禿禿的地方,趕快挖了幾個洞種了幾顆樹就有個樣子了;原本空蕩蕩的教室,花些錢錢就綠意盎然了。上人要來巡視的流程嚇壞了我,比總統的等級還高喔!(要全體起立鼓掌歡迎;還有不要忘記感動的眼淚!)

當天上人被安排要參觀工藝的工作環境,看見工作人員怕老師學員說出不得體的話,還特別教導各班老師要用他們指示的方向來為上人說明,老師與學員是如何的認真學習,這時刻我真的有點懷疑眼睛所見與耳朵所聽?喔!原來上人喜歡大家告訴她虛假的謊言?

來這借住二天的親戚當天居然不懂事理的拿著相機要拍上人,被穿著旗袍的師姐提醒「不可以為上人拍照」,但是這裡有六台慈濟的攝影機可以拍攝?於是師姐離席不到五分鐘,立刻有個慈濟保全人員站在我的親戚面前,嚴厲的眼神讓我的親戚有被恐嚇的感覺,一整天,只見親戚一直喃喃自語:「被恐嚇就是這種感覺喔?你會害怕、會不舒服、會恐懼、會擔心、會不安……..。」

我只能說:「慈濟師姐師兄,請別介意我親戚是真的不懂慈濟的文化與規矩!以後拜託不要再讓粗勇的保全陪你好嗎!」

圖片27圖片26

圖片23圖片24
用心唱出五善之歌,表達來到杉林的大愛世界,就是慈濟的大愛人間的最高境界?

我是不是該回家了?

四月十八日這是永久屋第一次舉辦市集活動,永遠的主持人「黑熊夫妻」艷陽下真的很熱心為大家介紹活動的流程與內容,黑熊夫妻很稱職喔;場面雖然熱鬧,但是我們住在裡面當這是一般園遊會,因為慈濟告訴我們這是成果展示。

坦白說外面來賓參與的很少;慈濟志工參與的很多人;這一天,這裡五個工坊班級賣出去的工藝品並不多,霎那間讓我思考的是:我是不是應該回到山上的家整理果樹?我的水蜜桃果園需要我的愛心照顧;而我需要水蜜桃為我帶來生活的基本需求。因為我喜歡偶爾抽根菸、喝一點小酒,我不吃檳榔;我的這些壞習慣不見容於慈濟所管理的永久屋社區,為了生活我該接受讓慈濟人教育我如何吃飯、穿衣、走路嗎?

我真的好想回家,但是回山上的家最重要的是,我要如何面對那一場土石流帶給我難以抹滅的恐懼?

我的另一個鄰居Savi 鼓勵我說:「我總是強迫自己每個週末一定要回山上的家一趟,因為每走過一次恐懼就會減少一點點!恐懼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就要帶著孩子回山上的家從新過日子。」

我是不是也要像savi一般堅強、勇敢、有一點期待、有一點夢想我的回家之路?

圖片3

回鄉的南沙魯村民,已經在山上搭起避難屋,建立自己的新生活了。

圖片4

(更多大愛生活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屏東】舞動情緒的出口-屏東演出0501

精靈幻舞舞團在八八水災之後,感受到風雨無情的摧殘,使受災居民飽受驚嚇甚至無家可歸的心靈創傷。舞團將在5月1日在屏東榮家安置中心為災民演出。讓民眾藉由藝術及肢體的舞動找到情緒的出口,在藝術中找到重生的力量。

有形物質重建的複雜度,因為溝通不良使的其過程曲折難解。而更為艱巨的心靈重建卻又更極為複雜,影響的因素更多於有形物質-「永久屋」的溝通模式。

精靈幻舞舞團在八八水災之後,因感受到風雨無情的摧殘,使得受災居民飽受驚嚇甚至無家可歸的心靈創傷。舞團本著藝術撼動人心之力量及表演藝術團體的社會責任,因而計劃了此次活動,並將在5月1日在屏東榮家安置中心為災民演出。

期望透過藝術撫慰災民,用藝術重建心靈。讓民眾藉由藝術及肢體的舞動找到情緒的出口,在藝術中找到重生的力量。

image001 image003 image005
上圖為2008《回家》表演劇照,資料圖片來源:精靈幻舞舞團藝術陪伴計畫。一、活動時間

日期:2010年5月1號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7點30分

地點:屏東榮家中正堂二樓

二、演出舞碼

1. Sevillanas塞維亞納斯舞曲

2. Alegrias歡愉調

3. Alegrias de Cardiz卡地斯的歡愉調

4. Tangos de Granada格拉那達的探戈調

5. Bolero de barco停泊的波麗路

6. 《狂海三部曲》寧靜的海

7. 《狂海三部曲》內心的呼喚

8. 《狂海三部曲》期待愛情

9. 《狂海三部曲》喜悅的愛情海

10.《狂海三部曲》舞動生命之海

三、團隊介紹-精靈幻舞舞團 精靈幻舞舞團在2000年底由賀連華創辦,長期耕耘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屬於非主流的佛朗明哥創作領域,以編創演出屬於台灣的佛朗明哥為使命(Flamenco de Formosa),演出作品常融合芭蕾、現代舞、佛朗明哥和台灣本土創作音樂。除了舞蹈演出、教學、邀請西班牙舞蹈名師主持工作坊之外,近年更積極深入校園,進行舞蹈藝術欣賞的推廣紮根。

Namasia災後250天(2)南沙魯─在雨中等待救援,在雨中重建家園

八八水災當時,南沙魯村民在這裡等待救援,該地也是過去民族的舊部落位址,民族部落兩次遷移,後因政府政策搬至目前的位置,水災後,選在這塊祖先的土地重建,族人表示:「可能是上帝希望我們回到祖先的土地上」

4月24日上午十點,返鄉重建的南沙魯村民在民族平台上舉行立柱儀式(musaul),邀請高雄縣政府原住民處長谷縱.喀勒芳安、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同時也是八八再造聯盟的總召理斷牧師、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區主任陳維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那瑪夏鄉長伊斯坦大.呼頌參加破土立柱儀式,當天並由族人們共同準備一頭豬,在會後將豬肉和與會者一同分享,同時也由族人們共同準備午餐招待與會者(當日照片,請見文後附錄)。

立柱儀式當天,山區的雨勢忽大忽小,族人們清早就在平台上趕搭棚架,南沙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文彬表示,八八水災當時,南沙魯的村民在平台上等待救援,該地也是過去民族的舊部落位址,民族部落兩次遷移,後因政府政策搬至目前的位置,八八水災後,選在這塊祖先的土地重建,「可能是上帝的旨意希望我們回到祖先的土地上」。

DSC05460

DSC05309

南沙魯長老溪虎獻詩

由於高雄縣政府規定,避難屋的興建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初估基礎工程大約費時兩周,剩餘的一個半月則交由世界展望會進行屋舍的興建,但目前由民族部落前往民族平台的道路並沒有鋪設柏油或是拓寬,仍以碎石道路為主,大型機具無法上山,趙文彬也在活動中向那瑪夏鄉長提及此事,希望鄉長呼頌能夠多幫忙。

世展南區辦事處區主任陳維智在接受採訪時說,對於未來的避難屋興建工作,首先面對的問題即是大型機具無法上山,水泥預拌車也無法到預定地進行灌漿的工作,建材的運送也面臨相同處境。

對於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南沙魯村重建會會長李長榮在活動中特別對與會者表達感謝,「我們真的謝謝你們,我們跟政府鬥了六個月,哭了五個月,在旗山的時候,常常為了這些事情開會開到凌晨兩三點」,半年來,政府的立場搖擺不定,也對每一位村民造成傷害,李長榮說:「跟我們說下個禮拜就可以動工,大家高高興興地期待著下個禮拜我們要回家重建,結果不知道什麼人在後面打壓,又沒有結果」。

民族教會傳道溫宗義及太太Aping表示,南沙魯的村民一直都知道外界都關心南沙魯,族人們心中都充滿感謝,但最近常常看到有許多外來的遊客進入村莊後就開始拍照,詢問這些遊客時,多半聽到「你們不是遷村了嗎?」、「這裡不是死了五百多個人,還能住人喔」,更有遊客直言:「你們這裡很漂亮,我是看這個土石流的風景很漂亮所以停下來拍照」….

Aping說,這些話都讓他們聽了很難過,族人們留在這裡守顧家園,重複地聽到外界認為南沙魯已經遷村,對於返鄉重建的人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傷害,Aping表示,「當我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因為感覺很受傷,回話的口氣就會得罪人,希望外界諒解,但是,真的真的不要再說南沙魯已經遷村了」。

附錄─20100424南沙魯避難屋立柱儀式照片集錦

 

 

長治永久屋動土與聯合禮拜:魯凱自主重建的第一步

霧台鄉魯凱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歷經曲折溝通,終於4月26日踏上重建第一步,族人為即將開工的長治分台永久屋,舉行聯合禮拜儀式,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表示,「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才有窗口…

八八風災造成霧台鄉五個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在歷經百般曲折的溝通後,終於在4月26日踏上重建的第一步。26日在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的「屏東長治慈濟大愛園區動土奠基典禮」中,魯凱族人為這塊即將開工的基地,舉行部落所達成共識的聯合禮拜儀式獻上真心的祝福。

接下來魯凱族人要如何在自立自強的重建中,建立一個跟政府與慈濟平等的「溝通窗口」?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表示,「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重建過程,有問題才有窗口可以解決」

990428alihinie-450.jpg

一、政府的祝福

在歷經許多溝通波折,長治分台在4月26日正式舉行動土儀式,當天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前來祝福未來進住長治分台的族人能夠在這塊基地上「長治久安」。

而屏東縣長曹啟鴻更表示,在重建過程,可以理解族人的考量與遲疑。也說到雖然在處理長治分台,遭遇到很多的不諒解,不過,要怪就怪縣政府,沒做好中間的的溝通。

縣長表示,感謝各界的幫忙,讓一切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也感謝慈濟林副總提到921的教訓,因為政府沒有釋放國有土地,才使得災民流離失所。如今災民能夠有地方可以安居樂業,也要特別感謝慈濟的幫忙。

而當天的動土儀式場地掛滿慈濟標語歡迎魯凱族人,也邀請入住高雄大愛園區「大愛合唱團」的布農族人來表演。

圖片三
4月26日的動土儀式,慈濟在會場也佈置了許多標語,歡迎未來入住到長治分台的族人。

、族人的擔憂

但是對於即將入住的魯凱族人,對於今年八月就要入住進來開始新的生活,又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期待未來的新生活?即將入住第一期的阿禮部落村民包明堂表示,當初的協調並不是這樣,對於這麼快速的狀況下感到無奈,有點感受到是勉強來配合這樣的。

尤其是對於當初政府答應遷村後,都可申請永久屋,並且以屋換屋的方式,但是阿禮部落申請89戶,目前卻只有49戶有資格入住,政府為了期效,勉強族人入住,阿禮部落當初配合政策遷下村,將近一半沒通過申請,而第二期的NGO誰要來蓋,又不敢保證。

包明堂表示,對於未來自己是即將入住的第一批居民應該是高興,卻又感受不到出安心跟開心。

、重建要自強

對於部落未來要到山下生活,部落該如何重建,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今天大家一直在談感謝,不過,有時候我們也該想想,別人給我們不是應該的,八八風災的錢是社會大眾的捐款,但是如果慈濟沒有完成事情的能耐,大家也不會捐款給他們。

目前的遷村狀況,雖然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所產生的不舒服,但是「你與其很難受,倒不如自立自強。而不是一直接受別人的救濟。

對於之前部落爭取的教會預留地,他也表示,為什麼部落要爭取要預留教會的空地?因為那是凝聚族人信仰力量的一個重要空間。而在另一個思維來看就是,部落的重建應該是身心靈合一,而基督宗教信仰就是部落族人靈的力量。三者合一,重建之路,才不會迷失。

而部落所提出的12間教會訴求,在前一陣子產生誤解與外界觀感的評論。但如果大家理解,教會在部落的立場,12間教會看起來好像是很多很多,但是把它拆解來看,未來入住這裡的住戶,教會也是在認養十幾個家庭。而十幾個家庭的背景又不同,但若在相同信仰中,無形中,教會扮演凝聚部落的一個力量,也是重建中很重要的角色。

也期望未來部落重建組織溝通的窗口,牧長們可以當作溝通的橋樑,因為長期跟部落族人互動的是牧師,他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互動,來協助部落的需求以及減少重建過程的誤會。

四、自主重建之路如何繼續?

八八風災造成霧台鄉五個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在歷經百般曲折的溝通後,終於在4月26日踏上重建的第一步。接下來魯凱族人要如何在自立自強的重建中建立一個跟政府與慈濟平等的「溝通窗口」?

針對「溝通窗口」包基成也表示之前在4月14日「共識會議」所提出的重建委員會,一定要繼續做。他說,「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重建過程,有問題才有窗口可以解決,否則累積過多問題,最會在社會大眾的觀感來看,反而變成是貪得無饜的災民,又變成是我們是麻煩製造者,其實這都是沒有溝通跟協調好才造成的情況。」

部落重建的「溝通窗口」,該如何組織建立?牧長們又會如何協助部落在重建中扮演溝通的角色?政府在4月23日也答應未來會持續不斷的與部落溝通,但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與部落溝通?而部落所要的具體溝通模式又是什麼樣的形式?記者將會持續觀察報導。

圖片二
當天的動土儀式,慈濟也特別邀請高雄「大愛合唱團」的布農族人前來表演。

青梅行情低迷,如何突破困境?

高雄地區今年梅子行情,開市即陷入低迷,一公斤6元的低價,讓梅子產量最大宗的桃源鄉受到迎面重擊。加上找不到人手採梅子,只好任其掉落腐爛。也有地方人士嘗試突破困境,找出一線生機,期盼政府正視青梅危機…

高雄地區今年的梅子行情,進入少見的低迷,採收季才剛開始,就傳出一公斤6元的低價,讓梅子產量最大宗的桃源鄉受到迎面重擊。農人說,請人採收一公斤人工還要4元,園主只能賺到兩塊錢,根本不敷成本。更有不少梅園在災後找不到人手採梅子,園主親自上陣,採不完只好任其掉落腐爛,農人唯有嘆息。

在艱難環境當中,仍有地方人士嘗試突破困境,希望找出一線生機,也期盼政府能正視今年的青梅危機,做出適當回應。

990427qigmeihioooohhoiho-45.jpg
青青的梅子在枝頭上結實纍纍。有採收的價格低迷,無法採收的,農民只好放棄,任其掉落成泥土。一開市就走低的青梅行情

桃源鄉的梅子,幾乎可說是台灣產梅子的最大宗。大面積粗放式種植,收成時就用竹竿打下來,不分大小品質等級,一律大包賣給盤商,送入工廠加工程各種蜜餞食品。這樣的產業結構,往年已經佔弱勢。

往年,甲仙農會照慣例會保證收購一部分梅子,一公斤10元,但數量有限。多數賣給盤商,從產季之初13、14元,到產季之末3、5元都有。而今年盤商一開盤就開出一公斤6元,實是少見的低價;農會保證收購價也跟著拉低為一公斤9元。照往年的慣例,價格隨著產季推移,只會開低不會開高。

對比台灣另一梅子之鄉南投信義鄉,農會大力推廣加工品,加工原料也都使用要求品質的「手採梅」(手工採摘梅子,可做較高級加工),一公斤在30~40元之間,之所以不像桃源鄉採取「竿採梅」(以竿子將梅子打落,只能做初級加工),原因就是竿採梅價格太低靡,必須與其他地區低價梅子競爭。

桃源鄉依附在甲仙農會之下, 一直缺乏完整農會系統、優良田間管理技術、暢通完整的銷售管道,長久以來的產業結構問題,八八風災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採下來的梅子,由農民運出農戶堆在村子的大馬路邊,待外面的盤商來收購。當日採多少盤商就收多少,價格開多少農民就賣多少。


交易後的梅子,一車一車運走。一包約70~80公斤的竿打青梅,一公斤只有6塊錢。

一公斤6元低價,有賣總比沒賣好

今年,農委會表示受大環境、氣候等影響,加工梅子行情本來普遍偏低。儘管桃源鄉受八八風災影響,園子有不少遭流失者、掩埋者,農民已有損失,但行情不升反降。桃源鄉的甲仙地區農會表示,這是因氣候變化,今年梅子結果多卻顆粒小、品質差,影響價格。

農民說,一公斤6元,人工還佔去4~4.5元,完全不敷成本,只是滿園的梅子,有收總比沒收好。

雖然甲仙農會有保證收購一定的梅子數量,但杯水車薪。以農會可吸收的數量,每戶人家只能登記三、五千斤不等,但每戶人家一季梅子產量都在兩萬斤上下,最後仍須仰賴盤商。

村民還安置在營區時,縣府就開放50戶名額登記,可由縣府發放最多500空瓶,將梅子加工製作梅精,由縣府協助推廣。但這並非保證數量,農民利潤仍需要由實際賣出數量決定。梅精製作耗時費工、程序繁瑣,一般農戶也缺乏人手和時間量產。

農委會祭出停採補助,鼓勵農民停止收成生產過量、價格低迷的竿採梅。但村民表示申請停採補助的農戶相當少,畢竟補助有限;如果採收,保守估計一甲地尚能賺進約五、六萬元。多數農民寧可採多少賣多少,不輕易放棄。


也有人嘗試製作成梅精。但沒有完整加工機制,都是小戶人家自行少量生產,多半賣給熟悉的老客戶。

欠缺人工,梅子落果滿園

今年不僅梅子價格太低,甚至還找不到人手採梅子,讓農友處境雪上加霜。勤和村長說:「沒有人採,只能讓它掉。」眼裡滿是心疼。

往年,桃源鄉在農忙時節,就盡量聘用鄉裡的青壯年協助採梅,尤其自己名下沒有耕作地的年輕人,就隨著四時農忙,在各園子裡打零工維生。 往年每座園子約需要7~8名人工,有時甚至找十幾人分兩班交替上工。

今年,受八八風災影響,部分人口因入住永久屋流失,留在原鄉的不少勞動人口,則選擇爭取八八零工的工作。農友說,找不到人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八八零工」。桃源鄉最近一批釋出的工作,約有兩百多名名額,鄉裡八個村爭搶。內容主要是打掃街道等雜務,一天可領八百元薪資。勞動配置常發生重複或太過寬鬆的情況,勞動的實際效益不大。

由於人力不足,很多園主親自上陣採收,但人手太少,仍然採不完。甚至傳出一家人父子各有梅園的,為了爭請工人而吵架。農友說,一般請工人,每人一天約支薪1200~1500元,其實比八八零工一天800元高,但採梅子實在是辛苦的工作,很多年輕人還是寧願選擇輕鬆一點的零工來做。

自己在桃源鄉有梅子加工廠的吳老闆表示,他曾建議鄉公所,不如把八八零工的人力調去梅子園,園主在零工既有薪水上再做補貼。既可讓人力發揮更大勞動效益,也減輕園主的經濟負擔,一舉兩得,不過鄉公所沒有回應。

汛期路斷威脅,影響陸續進入產季的農產

另外,今年的汛期,聯外道路是否斷絕,更是農民心頭沉重而無奈的隱憂。桃源鄉至今,復興-勤和、勤和-桃源一帶的聯外便道共八公里,仍走河床路。農民表示雖然擔心,但沒有辦法,只能聽天由命。

梅子產季之後,緊接著的紅肉李、芒果等作物,一季比一季更接近雨季,或完全與汛期重疊。如果不能入園採收,或採收了運不出去,一年心血只能泡湯。如同去年莫拉克發生後,留守村裡的人,採收了芒果卻運不出去一樣,「沒辦法,只能餵豬啊。」梅蘭村的三姐回憶著,不知今年是不是又會重演。

在困境中力求突破,盼政府協助配合

桃源鄉今年的梅子危機,反應往年一直就有的產業問題,以及八八水患後的雪上加霜。不過,仍有不少人在尋找突破的機會。或嘗試新的田間管理方式、或試著建立不同的銷售管道、或尋求道路的替代方案,企圖在大環境的困境裡,找出一線生機。

一、企圖建立新銷售管道的吳老闆

龍山農場的吳老闆,在山上有自己的梅子加工廠,也是桃源鄉一代唯一一家就地生產加工梅子之處。他說,今年雇請一批工人手採高品質的黃梅。梅子放到一定成熟度才採收,人工比一般手採青梅子價格高,品管要求也嚴格,要撿選大小、品質、一一去蒂。他將精緻的手採黃梅外銷到日本,價格能翻上數倍。他說,「外銷不是沒有機會,是看用什麼方式。」

目前他所需要的量已不小,表示若反應好、能力可及,能達到更大量的銷售,一定程度上就可稍稍平穩今年梅子的低迷價格。

他也擔任勤和、高中、建山村無毒農業課程的講師,提供自己的梅子加工技術,希望從基礎一步步著手,改善桃源鄉沒有自己的加工體系的產業問題,看是否能讓原鄉產業重現生機。

(日前至部落上課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二、跨出改善生產技術第一步的勤和村Tahai

勤和年輕人Tahai,自稱是勤和村唯一一家使用矮化方式種梅子、生產梅子的人。矮化過的梅子,不用擔負安全風險爬樹採收,又可減省人工,讓收成更有效率。Tahai也重視品質,不用竿採,只用手採。這些手採梅不賣給盤商加工成蜜餞,而是直接分類分級,賣給水果批發商進入市場當水果,一公斤約在30元左右。

他說,做這樣有品質的手採梅要剪枝,留下大顆水果,品質才會好,但是老人家常常捨不得。他替母親管理這片果園,提出這個新技術時,母親其實不能接受。「那時候在做(剪枝)的時候,她好像要打你一樣,我還是說服她啊。」

現今做出成果,母親覺得很滿意,也讓Tahai的梅子園,利潤更高更穩定,比較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三、尋求替代道路的新方案的梅山重建會

至於汛期路斷的問題,是勤和村以上各村最大隱憂。尤其最末端的梅山村,海拔高、產季晚,最容易與汛期重疊。梅山村重建會從三月初就提出了一項「替代道路」方案,積極申請會勘和建設,發揮本地人了解當地地情的優勢,規劃了一條或可替代河床便道的道路。

會長顏明哲表示,復興一帶的數條產業道路,可以拓寬並打通,相互串連成一條替代道路,可以解決復興-勤和一帶走河床路的問題。由於這條替代道路沿山間打通,不會如河床路一樣,遇雨就斷,可以應付汛期到來。但他多次向鄉公所申請,始終不見動靜。

4/22,原民會夏錦龍副主前來委訪視桃源鄉,顏會長已向夏副主委提出這一問題盼得到協助。夏副主委請陪同的鄉公所田技士表示,希望鄉公所協助,為這條替代方案啟動勘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