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原鄉重建!鄒族不要轆仔腳集中營!

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杜愷德表示:「鄒族人選定的原鄉重建土地,很可能全部被嘉義縣政府打回票,此將導致近千民鄒族人被遷往平地,不但傳統文化 難以延續,原鄉也將因戶籍大量遷出,導致原生部落走入衰亡命運!」

日前媒體報導,阿里山鄉鄒族樂野村永久屋預定地並未通過嘉義縣政府水土保持審查,鄉內盛傳來吉所屬意的152林班地,以及山美村選定的9號地,也可能與樂野湖底永久屋預定地,淪為同樣命運。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杜愷德表示:「鄒族人選定的原鄉重建土地,很可能全部被嘉義縣政府打回票,此將導致近千民鄒族人被遷往平地,不但傳統文化難以延續,原鄉也將因戶籍大量遷出,導致原生部落走入衰亡命運!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組表示,嘉義縣政府在提出璋樹湖與樂野永久屋預定地,未通過水保審查的公文後,營建署即要求嘉義縣政府提出樂野村永久屋替代方案。據公文內文顯示(如下圖),嘉義縣政府所提出的樂野永久屋替代方案,即為番路鄉轆仔腳(觸口)永久屋二期基地。(發文日期為4/19)令人不解的是,4/21時,嘉義縣城鄉發展處副處長蔡鴻智還協同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應用地質協會地質技師李標勝等人,前往湖底基地進行「原」永久屋預定地勘查。記者詢問營建署負責官員,既然嘉義縣政府早就回回文提出替代方案,並明言所謂「樂野永久屋替代方案」就是番路鄉轆仔腳永久屋,為何還要找學者前往現場勘查?對此,營建署則表示:「不瞭解嘉義縣政府為何還要如此?」

未命名--2

鄒族文史工作者梁錦德表示:「嘉義縣政府說要找族人勘地,背地裡卻早已向營建署提報轆仔腳替代方案,證明所謂的勘地都只是在『做戲』!」他表示,日前負責勘查永久屋預定地的學者段錦浩不斷強調族人所提出的永久屋預定地都不安全,在族人質疑到底山上哪裡安全時,竟告訴族人「最安全的永久屋地點就是轆仔腳」,擺明就是已經預設立場,要將所有鄒族受災戶都搬到平地去,以後我們都會變成僅供觀光客觀賞的「櫥窗民族」!

目前阿里山鄉鄒族正在積極進行串連,並預定在今(4/24)上午10點於樂野湖底預定地進行抗爭行動。鄒族八八颱風重建會表示,必要時不排除封鎖阿里山公路,以明示鄒族要在原鄉重建的決心!

附錄: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訴求聲明

八八風災後至今近9個月,阿里山鄉來吉村152基地、樂野村湖底基地及山美村9號地的鄒族安遷戶全體災民,無不配合政府災後重建之規定、安排,災民深信政府災後重建之推動必定兼顧環境安全與尊重民意之原則辦理,並以人為本、以生活為重心,並尊重多元化特色並保障社區參與等原則。然而,8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部落的重建之路依然緩慢不確定,鄒族災民安遷戶所選擇的永久屋基地,雖然政府及學者專家都有會勘,但卻只是單方面的認定,也就是說會勘的學者專家中,都沒有原住民的學者專家參與;一群不了解原住民生活與思維的專家們,竟然要決定原住民族未來的生存權!?

據4月15日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報導,嘉義縣政府已片面決定不開發樂野村湖底永久屋基地,於4月19日嘉義縣政府也已刪除山美村9號地永久屋基地,來吉村152永久屋基地亦兇多吉少!我們認為這樣的決策過程缺乏鄒族族人的參與,資訊完全不公開;事關族人重大權益的重建決策,難道還得「看報紙才知道」?

據悉,嘉義縣政府積極籌劃在番路鄉觸口(阿里山公路起點)轆仔腳一帶,規劃『國際級觀光鄒族新村』,不負責任地要把1/3(近千人)的鄒族鄉親,趕到一個不適合原民延續文化暨產業重建的地點。在政府觀光化的重建思維下,所謂的「鄒族新村」,只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大陸觀光客更容易看到「阿里山姑娘」,在不確定的美麗政策糖衣下,我們的鄒族鄉親將變成「樣板部落」中,僅供觀賞的動物。這是一個撕裂族群、毀滅文化的卑劣決策!族人不安與憤怒的心,已被如此顢頇的政府激怒!身為鄒族的偉大鄉親們,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捍衛我們自己的尊嚴!

我們發現政府漫長的重建協商過程,最後都只是誘騙族人下山的戲法,抗爭是爭取鄒族權益的最後手段!

我們堅決主張:

1、族人應有決策參與權,反對政府黑箱作業。

2、堅持原鄉重建、傳承鄒族文化。

3、尊重族人感受,不應威脅利誘或強迫接受。

4、政府相關單位即刻與部落受災族人召開說明會,提出具體勘驗證據及決策過程。

發起團體: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風災重建自救會、鄒族青年行動聯盟、來吉自救會、樂野自救會、山美自救會、特富野自救會、達邦自救會、里佳自救會、茶山自救會、新美自救會、鄒族文教藝術基金會、旅北鄒族聯誼會

聲援團體: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八八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狼煙行動聯盟、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非政府組織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青年樂生聯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鄒族重建站)…陸續增加中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何日山再美?(下)

「老人家說,以後永久屋可以給年輕人住,自己還是會回到原部落居住…可是他們沒想過,以後回家是非法的!」談到遷村問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立刻紅了雙眼,眼淚直在眶裡兜轉許久,始終沒有落下。

編按:本文為阿里山山美部落的後續報導,「何日山再美」(上) 請點選這裡閱讀。

────────────────────────────────────────────────

在曙光來臨之前,山美還有漫長的黑夜要熬…關鍵在於,黑夜裡有什麼,又該如何度過黑夜呢?

2/3山美居民決定簽署永久屋

不僅達娜伊谷生態公園,山美部落在莫拉克風災中同樣受災嚴重。山美部落7個鄰中,有高達5個鄰被劃定為特定區域;155戶700人中,也有近百戶,將近400人表明願意簽署永久屋,往後將陸續搬遷至山美自主選定的「台18線轉129線」附近的9號地。換句話說,未來這個距離「舊山美」約30分鐘車程的「新山美」,將會變成多數山美人的「新故鄉」。

「老人家說,以後永久屋可以給年輕人住,自己還是會回到原部落居住…可是他們沒想過,以後回家是非法的!」談到遷村問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立刻紅了雙眼,眼淚直在眶裡兜轉許久,始終沒有落下。

安麗花表示,簽訂永久屋並不單純只是「讓災民多賺到一棟房子」,在法律上,一旦簽了永久屋,勢必就會有相關的權力與責任問題需要釐清,可是政府迄今都還只是找村幹事調查永久屋「入住意願」,沒有人見過正式的契約,因此並不瞭解之後將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她強調:「政府應詳細說明契約內容,而不是先騙,再用契約綁人。只是想幫年輕人申請房子的老人家,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未來他們留在原社區居住是非法的啊!

未來如果山美真的有近百戶簽訂永久屋,就代表過半山美人的戶籍將被遷出,不但會對文化傳承產生影響,也勢必會對產業延續、部落結構、教育與就業產生衝擊。說到激動處,安麗花的眼淚終究劃過雙頰流下;她哭著說:「我覺得很難過,可是我又不能阻止村民去申請永久屋…」

原住民和漢人不同,和土地有密切關係。漢人有錢,要去那邊買地蓋房子都可以,但我們被土地養育大,怎麼可以離開?」安麗花強調,「原住民一旦離開土地,就等同沒有了靈魂」。

留鄉居民將活在恐懼中?

此外,安麗花也批評,不管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權責單位,在此次災後重建中都沒有發揮應有功效,所有作為也只是「沒有系統、連貫性的重建」,流於片段、零星。

「NGO負責蓋永久屋,那到底政府作了些什麼?」安麗花認為,既然野溪、山洪爆發會威脅山美,那麼政府當務之急,應該是快點撥經費整治野溪、協助山美進行護坡工程,而不是故意忽視想留在原鄉族人的權利。她質疑:「有人想搬,政府就願意掏資源,但難道那些不願意走的人,之後就要一直活在恐懼中嗎?

990410shanmeiimg_7923-250.jpg mg_8027-250.jpg

(左)安麗花表示,在山美住那麼久了,跟土地、房子都會有感情,「離開,就是人與土地切割」;「失去了土地,我們還算原住民嗎?」她說。

(右)未來,設籍在永久屋中的山美村民,可能會比原部落的人還要多;然而,這是否意味舊部落勢必會凋零,恐怕還有待觀察。

漫長的生活考驗

一位新美受災戶透露,紅十字會以「住沒多久就要搬進永久屋了,不要浪費錢」為由,說服山美及新美社區的受災戶不要興建中繼屋,改以發放「租屋津貼」方式作為彌補。因此,現階段選擇遷居的山美村民,除2戶住進樂野新舍外,其他若不是回到原住居地居住,就是得選擇投靠親友,靜待永久屋能在今年7月底落成入住。

然而,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表示,雖然中央政府指示要在今年7月底之前,完成所有災民安置,但山區要考量安全、水土保持等眾多問題,終究不比平地,就算番路鄉觸口段一帶的永久屋可望在7月底完工,山區部分的永久屋也不可能如期完成。換言之,等待9號地永久屋的山美村民,勢必要面臨更漫長的等候。

等歸等,生活還是要照過;更漫長的等待,就代表受災戶要拖更久才能得到安頓。在如今這段無法得到安頓的期間,山美村民該怎麼維持正常生活,刻正考驗著所有人的智慧…

以自立取代救濟

社會補助是救急不救窮,當初外界捐贈的物資,在農曆年左右就已經耗盡,真正問題才正要開始浮現!」長年在山美服務的南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表示,風災剛結束時,全台灣一頭熱捐物資救災,雖然讓災民囤積了不少物資,但多是重複的類型,無法達到全面照護,而外部NGO救災,多半也抱持「做業績」心態,造成資源無法確實累積。

翟本瑞強調,「原住民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自立」,可是如今政府與NGO都沒有幫當事者考量到自立問題,救災也只懂得塞物資,在根本上就違背了救助的本意。他解釋,過去山美村民因為達娜伊谷緣故,多數人有一份習慣性收入,如今,這份穩定的收入被天災給奪走了,往後山美人就算不至於活不下去,但肯定會活得很辛苦。

「如今政府與NGO真正該做的,就是坐下來與受災戶好好溝通,多幫當事者考量,才能想出讓災民『自立』的方法。」翟本瑞認為,達娜伊谷如今看來,不可能在近年內完成重建,但如果山美村民想在短期內回復農作的話,政府與NGO就要能協助推廣有機農業,促進農作產銷、避免中盤剝削,才能讓災民有相對安定的收入。

何日山再美?

山美部落全體村民辛苦建立的達娜伊谷,如今已近乎全毀;災後倖存的村民,不但要積極重建達娜伊谷、復育生態,還得面對遷村所帶來的分裂問題,同時憂心未來的生計著落…山美的夜,絕對是漆黑的。

或許,正因為山美的夜如此漆黑,社會各界專業、政府相關權責單位、NGOs等,一雙雙負責點燈,引領山美行過幽夜的手,此時更沒有怠慢的理由。

IMG_7853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何日山再美?(上)

達娜伊谷能否重返昔日榮耀,與山美部落族人生計息息相關;至於達娜伊谷何時、能否完整重建,端賴相關部門在政策面能夠給予多少協助,然而,莫拉克風災距今已過半年,相關單位對於達娜伊谷的實質重建作為,仍付之闕如…

先讓照片說話,這是現在的達娜伊谷………

img_7886-450.jpg

IMG_7914

_MG_8104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邊坡遭到嚴重淘空,很大一部份已遭土石流沖毀(陳又維攝)

IMG_7887

過去園區內頗負特色的竹搭房舍,如今雜草叢生

IMG_7897

IMG_7903

IMG_7904

荒涼廢棄的園區與空蕩蕩的魚池。如末日般的光景,與過去川流不息的熱鬧景況相較,如今閉園的達娜伊谷直教人感到欷噓

IMG_7890

IMG_7911 IMG_7912

過去的親水賞魚區,如今走到一半,連步道都沒了。再過去……

達娜伊谷(Tanayiku)自然生態園區位於曾文溪上游,乾淨清澈,風景秀麗,是台灣自主社區營造重要的成功案例,也是阿里山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高身鯝魚」是達娜伊谷重要的觀光資源,這種曾經瀕臨絕種的魚類對於水質、環境有高度的要求,但一度因人們的濫捕差點導致絕種。最後,鯝魚終於在山美部落鄒族人共同努力禁止濫捕、復育環境後,成功復育,並與當地秀麗風景、鄒族文化展演結合,讓山美鄒族成功地打響「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名號,證明生態觀光決不是空談。

然而,這些努力,在歷經莫拉克颱風的「摧殘」之後,眼見就要成空。就達娜伊谷今日的慘狀看來,很可能10年內都無法重建…

阿管處:年底完成達娜伊谷重建「評估」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表示,達娜伊谷何時、能否完整重建,端賴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面能夠給予多少協助,以及民間「資金」能否到位。然而,莫拉克風災距今已過半年,相關單位如交通部觀光局、原住民族委員會、阿禮山風景管理處、阿里山鄉公所觀光課等單位,至今對於達娜伊谷的實質重建作為,仍付之闕如。

原民會鄒族委員浦珍珠表示,原民會將會針對達娜伊谷重建進行計畫型補助,但一切計畫都還在研議階段。阿里山鄉公所觀光課課長杜力泉則說,阿里山鄉公所目前對於達娜伊谷並沒有規劃,但阿管處已開始評估相關重建適宜,鄉公所僅會在阿管處有明確方針後,盡全力配合。

阿管處秘書許文彬則說,達娜伊谷當務之急是要趕快修築護堤工程,這是水利單位(指南區水資局)的業務,並不由阿管處負責,但阿管處已在3月中邀集各界專家組成達娜伊谷重建評估團隊,預計在年底才會完成評估工作,因此達娜伊谷能否、適合重建,得待年底才能揭曉

缺乏專業團隊協助,導致民間重建資金無法到位

既然政府部門當下仍在「評估」達娜伊谷能否重建,那麼此次在救災、重建工作展現強大動力的NGOs,是否又會扮演比政府更吃重的角色呢?安麗花說:「事實上,我現在對NGOs也有一點心寒,總覺得達娜伊谷根本沒受到重視…村民已經開始自立重建,附近的溪谷也都已經出現鯝魚魚苗,現在就等外界資金能夠到位,但截至目前為止,外界都還沒有伸出援手。」

問題出在哪?安麗花分析,事實上,並非沒有民間團體、企業釋出想要協助重建達娜伊谷的善意,但最終都因為缺乏瞭解生態、產業轉型、水土保持、部落重建的「專業團隊」協助,才會讓本來有意願幫忙的企業,最後都決定暫緩腳步,先抱持觀望態度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1個由民間自主推動成立的生態公園,照常理判斷,山美社區的鄒族人本身應該就是生態、水土保持、護溪的專業團隊,為何仍要仰賴外界「專業團隊」協助,才能促成資金到位呢?

對此,安麗花則解釋,達娜伊谷發起已有20幾年的歷史,過去雖然因為毒魚、電魚氾濫,且社會普遍缺乏環保概念,才會導致鯝魚瀕臨絕種,但因為環境本身就是好的,所以只要禁止外界濫捕、污染河川,時間一久,魚種就能復育,並不是太困難的工作,只是看民間願不願意做罷了。「但莫拉克風災過後,整個曾文溪上游都是砂石淤積,溪谷周圍坍方嚴重,環境不比以往」,安麗花說,「山美缺乏的,就是在這種『窮山惡水』中重新站起來的專業,所以仍亟需外界專家學者提供協助,NGOs與企業才比較有可能買單,提供重建資金。」

IMG_7862

IMG_7875

由「山之美」民宿眺望達娜伊谷方向,足見曾文溪上游淤積有多麼嚴重。不僅達娜伊谷一帶如此,事實上,就連更上游的里佳、特富野一帶的溪谷,也與這般景象相去不遠。如此嚴重的土石堆積,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恢復原貌???

IMG_7879

由台灣大哥大出資,委託嘉邑行善團施工的「山美大橋」重建工程,目前已開始著手進行,期待能在今年6月底前完工。

記者詢問現場施工工人,有關河床清淤工作,是否已開始進行?工人答覆:「這部分工程不歸我們管,但聽說已經要發包了…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沒看到有任何清淤的工程開始進行。」

IMG_7884

已被土石掩埋將近一半的「山美社區發展協會」,至今仍孤獨矗立在危顫的河岸上,遙望著荒涼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 = 山美命脈?

事實上,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能否順利重建,不僅是台灣生態、觀光據點的重要指標,更與山美居民的生計息息相關。

山美社區約有150戶700多位居民,其中僅1/3居民倚賴種植瓜果、麻竹筍等傳統農作維生,另外2/3居民則幾乎都要靠達娜伊谷觀光收入吃飯。安 麗花說,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在最高峰時期,每年可創造約3千萬元的觀光產值,也正因為獲利如此可觀,才會有越來越多族人放棄傳統農作,投入發展達娜伊谷 的觀光行列。

然而,現階段看來,達娜伊谷的重建似乎仍遙遙無期;山美社區在失去如此重要的觀光資源之後,究竟該何去何從呢?安麗花表示,「八八風災讓我體 認到,過去山美實在太依賴達娜伊谷了…閉園之後,少部分山美人重拾農耕工作,大部分則處於失業狀態,這間接導致部落內酗酒的人數,有越來越增加的趨勢,非 常令人憂心…

山美人並非不懂「自助天助」的道理。安麗花說,當初山美在推動達娜伊谷,說是要做生態旅遊時,也都是靠自己,外界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協助。目前山美社 區已經重啟河川保育工作,積極進行河川巡視、餵魚、回報生態狀況等任務。然而,由於曾文溪上游砂石堆積情況實在太嚴重,包括里佳、特富野、達邦周邊 的溪谷,至今都還堆積大量土石,如果上游不清淤,僅針對達娜伊谷周邊進行護堤、清淤工程,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安麗花呼籲,重建達娜伊谷 仍賴外界投注更多資源,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儘速擬定整體流域整治計畫,達娜伊谷才能見到重建的曙光

只是,在曙光來臨之前,山美可能還有漫長的黑夜要熬…(待續)

無法安靜的來吉

八八風災之後至今超過半年,來吉的鄒族族人,對於是否遷村,都一樣痛苦掙扎。來吉部落考慮的是:安全、發展、族群責任。不過,政府政策的反覆變動,以及族人對政策理解的落差,反而造成來吉災後重建最大的挑戰。

災後來吉部落面臨的內外挑戰

2010年2月2日行政院重建會決議通過將阿里山的來吉部落劃定為特定區,農委會隨即在2月11日正式公告特定區範圍。但是特定區的劃設,並沒有停息部落內部對於重建的擔憂與歧見。

八八風災之後至今超過半年,來吉的鄒族族人,對於是否遷村,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心裡的痛苦掙扎卻是一樣的。

2009年9月中,來吉召開部落會議討論重建議題,由於來吉村從來沒遇過這麼大的危機,既有行政系統也無法承擔這樣艱鉅的任務,所以就在這一次的來吉(共有五鄰)部落會議上,參與的每一鄰代表共同決議,成立「來吉村自救委員會」。

自救會面臨的狀況是,土石堆積後的阿里山溪河床,幾乎與第一、二鄰的部落基地等齊,最大落差不到3公尺,雨季來臨時,可想見其險象。

因此,這幾鄰的許多族人,即使難以割捨幾代以來艱辛建立的家園,但是在傳統領域土地內尋找其他居住地點,似乎才能確保族人的安全、發展,以及維繫與土地的關連。而地勢較高的第三、四鄰,則希望現地重建,讓產業生計能夠繼續維持下去,也讓來吉守護祖靈地塔山的責任能延續下去。

不論主張遷村與否,來吉部落所考慮的其實都是:安全、發展、族群責任。不過,政府政策的反覆變動,以及部落族人對政策理解的落差,反而造成來吉災後重建最大的挑戰。

1717248976

一開始,政府政策將劃定特定區與取得永久屋綁在一起。以致於,為著雨季、汛期來臨而擔心受怕的一、二鄰族人大多同意劃定特定區,並積極要求政府同意讓大家搬遷到舊部落,亦即現在的152林班地。而林務局、原民會也都表達了支持來吉在152林班地重建的立場。

但由於原居地劃定特定區之後的法律效果搖擺不定,究竟還能不能住、還能不能去、房子要不要拆、道路會不會修、土地是不是被徵收、水電會不會斷…?使得三、四鄰的族人,一來對於遷村政策不信任,認為劃定特定區將嚴重影響部落發展,二來看到政府承諾的部份硬體與產業重建工作已經在部落內部展開,而預期政府將在原地協助重建,因此堅持留下來。

因為這樣的歧見,不願意搬遷的族人另外組織了「來吉村重建協會」。

劃定特定區域引發的困擾

2010年1月20日,針對劃定特定區與否的問題,重建會與相關部會官員到來吉會勘並聽取部落族人意見。族人之間依然沒有共識。最後重建會決定來吉劃定特定區,但註記區域內「未取得共識」的家戶。重建會這種奇特的做法,能否符合重建條例第20條第2項須取得原居者共識才得劃設特定區的規定,不免令人懷疑。

1月20日決定將來吉劃設為特定區後,重建會立即在2月2日正式議決通過,農委會則在2月11日公告來吉為特定區域。但啟人疑竇的是,就在1月25日,「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安置用地勘選變更利用及重建住宅分配辦法」再度修正,將永久屋的分配與特定區劃設脫勾。意思是,即使沒有劃定特定區,只要房屋所在地是安全堪虞地區,一樣可以受配重建住宅。

重建會為什麼沒有告知來吉部落這個訊息?族人如果知道這個訊息,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劃設特定區?(目前因配合劃設特定區遷居的搬遷補助費發放,也應該隨之修正並適用在安全堪虞地區的搬遷上。)如果修正後的辦法,讓因為危險需要遷居的可以安心遷居,讓因為安全決定留下來的可以安心留下來,那麼,來吉的族人怎會陷入掙扎、怎會在親人手足之間出現疙瘩?

1717248995

遷居地的安全評估結果,依政策要求隨時轉變

那些必須搬遷到安全地點的族人,在爭取152林班地的過程,也吃盡苦頭。「要不是因為太危險,我們也不願意離開來吉,如果政府還不讓我們搬到152林班地的舊部落,我們就死守一、二鄰,哪裡也不去」,自救會的陳有福這麼說。

2009年底自救會爭取對152林班地進行會勘,對來吉內部爭議一直表現的事不關己的鄉公所,也沒有給予任何協助。之後,嘉義縣政府針對152林班地進行初勘與復勘,經過二、三十名專家學者的參與,認為是相當安全的地方。由於林務局、原民會也分別表達了樂觀其成的態度,自救會以為「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重建政策,真的能在來吉實踐。

然而,2010年2月(不知是否巧合,就在來吉劃定特定區後不久)情勢逆轉,重建會認為152林班地的交通系統建設等將耗費龐大,光是鋼骨結構橋樑就得花去數億,故不可行。3月1日內政部營建署也致函嘉義縣政府,指出:152林班地不安全、基地環境條件不佳、所需費用過高;且重建會指示2010年7月31日前必須完成所有永久屋,任何費時更長、較麻煩的地點,都被排除;所以,已預備將來吉80多戶搬遷戶以及其他部落搬遷戶,遷到番路鄉的觸口…。

自救會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因為,內政部是在一百多公頃的152林班地中,挑出小面積不安全的區域,然後推翻用地的安全性;重建難度與重建經費,則明顯誇大與高估。至於重建會指示的永久屋興建期限,更是莫名,族人固然希望重建又好又快,但總不能讓急就章的績效凌駕居民的完善安居。

基於事態緊急,2月24日陳有福代表自救會爭取到在重建會發言的機會,幸運地,最後行政院院長吳敦義裁示,針對152林班地作為來吉遷居地進行重新評估。3月6日,雖然內政部前已發函縣府表達不可行,但在嘉義縣政府重建會向前來訪視的內政部官員簡報時,陳有福(亦為縣府重建會委員)當場提出行政院院長的指示,並要求內政部支持。

3月13日,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以及縣政府、鄉公所人員,重新回到152林班地會勘。這一次,重建會表示,152林班地的基地堪稱平坦安全且面積足夠,至於聯外交通經費約需8千多萬,可由原民會、縣政府、鄉公所協調分攤。為了儘可能在7月31前重建完成,重建會將本案列管,要求盡快處理社區規劃意向、加速公共設施重建。

還待觀察的問題

來吉遷居到152林班地已經拍板定案了嗎?

搬遷與重建過程中,族人有無參與規劃的機會?

能否有一個滿足族人需求的、可持續的、友善環境的152林班地重建?需要多少時間?

留下來的人,要如何面對劃設特定區後的可能限制?原地重建的工作會持續嗎?

現行政策(雖然不知道何時又會變動)對特定區、安全堪虞地區內災民的相同對待之處,是不是足以讓族人考慮要求撤銷特定區?

現行政策(其實不知道是什麼)對特定區、安全堪虞地區的處理,究竟有何不同?

想要安居的來吉,在這裡或那裡,或心裡,都還無法安靜下來。

1717248998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tomoku(特富野社酋長)的決定

tomoku(特富野社酋長)表達簽署平地永久屋意願,引發各界關注。昔日美好原鄉,因「安全」問題,使得鄒族的居住、民生、產業、文化存續等問題受到威脅。如何帶領族人開闢更好的安居之道,確保文化傳承,考驗tomoku的智慧。

莫拉克災後,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先是釋出「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口號,表示會盡大努力讓受災原住民「原地重建」,或至少要將重建對文化、產業的衝擊降至最低。然而,日前高雄縣桃源、那瑪夏、甲仙鄉等地受災原住民聚落,先是就「遷村」問題引發部落內部矛盾,而遠離原鄉的「大愛村」唯一選項,更是讓重建委員會的「離村不離鄉」口號完全破滅

事實上,針對永久屋「簽」與「不遷」的爭論,也在最近悄悄延燒到了嘉義縣的阿里山鄉。阿里山鄉是台灣鄒族「大本營」,共計有約3千名鄒族分別居住在達邦、特富野、里佳、山美、新美、茶山、來吉、樂野7個村落當中(註);其中,達邦與特富野是鄒族唯二僅存的「大社」,各自有一名領導者(在特富野社稱之為tomoku,酋長之意)在大社中定居,被視為是鄒族最高的2位領導人。

(註記:在行政劃分上,特富野與達邦同屬「達邦村」,因此只算一個村落)

日前,tomoku(特富野社酋長)汪念月表達了簽署永久屋意願,地點則選在「番路鄉觸口村」一帶,是阿里山永久屋選項中,唯一不在山區的遷居選擇。對整個鄒族來說,tomoku的決定動見觀瞻,後續是否會引發族人跟進,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990311tefuyeimg_7830-450.jpg
昔日美好阿里山原鄉,目前遭受嚴重考驗(鐘聖雄攝)。

為下一代申請永久屋?

我絕對不會離開部落去平地居住!」汪念月在受訪時,簡潔明瞭地回應了外界的疑慮。

八八風災時,汪念月的住家慘遭土石流摧毀,但他顧慮到自己的身份不宜離開部落,因此很快地在特富野找了塊安全的地,搭建臨時避難「工寮」。然而,隨著特富野部分區域被劃入「不安全區域」,而汪念月的土地又因為家人貸款問題,無法興建永久屋,遂讓他在近日興起簽訂永久屋的念頭。

「其實我申請永久屋,並不是為了自己想住」,汪念月解釋,他之所以會申請永久屋,最主要是希望可以讓下一代到平地就學、就業時比較方便,山上發生災難時,也有地方可以躲。汪念月強調,平時自己仍然會住在部落中的「農舍」,因為部落才是鄒族文化與產業的根,也是祖靈庇佑的所在。

事實上,與汪念月頭目抱持同樣想法的族人,並不在少數。一位特富野的長老透露,他自己也幫兩個小孩分別申請了平地的永久屋,求的就是讓小孩日後到平地發展時,能有比較方便的居所,但他自己仍然會留在部落中生活。

另一位達邦的族人則表示,雖然簽訂永久屋後,照理就不能在農舍中過夜,「但反正警察也不可能真的來捉,我們就是繼續在山上生活,然後在山下又多一棟房子房子,這有什麼不好?

誰的歷史會被改變?

確實,如果就只是單純在山下「多一棟房子」的話,的確沒什麼不好。然而,簽訂永久屋畢竟是要拿原鄉的「生活」、「產業」、「部落文化」去交換一棟「房子」,而且又必須建立在政府不積極取締災民返鄉居住的前提下,才能讓老一輩族人維持返鄉生活,因此仍不得不教人思考遷居所將帶來的風險,例如:

一、 選擇永久屋的族人,是否得承認自己是在「不合法」的狀況下返鄉生活,並維持產業、文化延續?

二、 承上,倘若政府哪一天出現充足的動機(例如國土保育),希望居住在「安全堪虞」區域的部落能集體遷村,那麼已簽訂永久屋的族人,如何「合法」捍衛自己在原鄉的居住權

三、 簽訂永久屋的災民,是否等同同意原居地不安全

四、 如果專家學者認為部落不安全,而族人也同意這樣的看法,那麼缺乏安全基礎的文化、產業,是否真正牢靠

五、 承上,政府有什麼理由繼續挹注資源在不安全的部落,持續發展產業,並延續原鄉文化呢

六、 許多部落被政府劃定為「部分不安全」,因此政府仍有義務在部落投注資源,但簽訂永久屋後,戶籍就會遷出原居住部落,這意謂不管不管簽訂永久屋的族人有沒有離鄉,部落的戶籍人數就是減少了。在帳面上,部落的戶籍人口減少,是否會對社區營造有不良影響?是否會導致部落發展計畫更難申請到津貼補助,甚至是其他影響呢?

七、 部落年輕人口外流的情況,在今日本就非常嚴重。老一輩出於關心,為年輕人爭取到平地發展更好的籌碼,無可厚非,但這是否會加速原鄉年輕人口外流呢?年輕人在平地有了便利的住所之後,是否會降低返鄉生活意願呢?

面對上述諸多提問,汪念月說,這些問題他並非沒有想過,也對未來有許多顧慮。身為tomoku,汪念月很清楚自己的決定會影響到許多族人,也認為自己應該為原鄉產業、文化,甚至是祖先負責,但很多問題他一時片刻還無法回答,除了自己需要更多時間思考之外,他認為這些問題也值得所有族人共同思索對策

汪念月透露,自己也擔心簽了永久屋後,未來戶籍就不在原鄉,如果未來政府想用「國土復育」的理由,迫使原住民離開原鄉生活,那麼自己在法律上就的確站不住腳。但汪念月表示,他相信政府的責任就是照顧人民,原民法也規定要保障原住民的權益,他相信政府不會這樣強硬驅趕原住民

此外,汪念月也強調,假如政府真的想要將原住民趕出原鄉,那麼「歷史就會改變」。記者追問:「歷史會改變」指得是原住民會出來抗爭嗎?」汪念月給了個意味深遠的微笑,表示現在還無法說那麼多。

至於老一輩族人為下一代申請永久屋,是否會導致年輕人在離鄉之後,降低返鄉承繼產業、文化一事,汪念月則表示:「會有一點擔心文化流失問題,但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沒辦法想。但我相信,我的小孩以後也都會回來。」

_MG_7828

汪念月表示,雖然他自己不會去住永久屋,但為了可能遷居平地的族人,他在與負責興建永久屋的紅十字會開會時,特別要求對方能達成1. 漢、原分區居住;2. 原住民產銷輔導;3. 原住民學校。他說,不管搬或不搬,他都希望平地的永久屋,對於原住民來說會是一個兼顧原住民安全、文化、產業需求的空間。(陳又維攝)

為誰離鄉?為何返鄉?

「但誰能保證年輕人會回鄉呢?」辭去竹科助理工程師工作,返鄉加入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的湯文賢表示:「很多部落的人都會希望幫孩子在平地要到一棟房子,然後自己還是想要住在山上。問題在於,父母終究都會變老、凋零,但孩子長大之後會願意回鄉嗎?」

湯文賢表示,文化對人的影響非常緩慢,族人到了平地生活之後,往往就會潛移默化外界的價值觀,就算在原鄉時信誓旦旦說一定會回鄉,最後也很容易隨著價值觀逐漸改變,或者又說要為了下一代著想,索性就待在平地不回鄉了

他以學習母語為例,「在部落的人即使自己習慣講國語,但還是會要求孩子學習母語。但到平地去的族人就不同,他們會優先要求自己的孩子學英語…而我們的母語、文化就是這樣在無奈中凋零的」。湯文賢強調,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就是會做出不同的決定,他認為老一輩為年輕人著想,希望到平地加強競爭力,很容易間接導致部落文化流失。

湯文賢認為,原鄉青壯人口會流失,是因為部落缺乏讓年輕人返鄉服務的誘因,但除了這一主要原因之外,族人到了平地之後,原本在部落中的價值觀會隨著平地生活逐漸改變,也會對自己的文化變得越來越陌生,間接讓族人對部落變得更加疏離,進而缺乏返鄉意願。

頭目的決定?

出身樂野部落,目前任教於師大地理系的汪明輝教授表示,如果遷居是屬於個人決定,那麼他個人可以接受。但汪明輝補充,tomoku 身為鄒族領導人,不管做什麼決定都會影響到其他族人與部落,也會對往後的文化延續、產業發展有影響,雖然他絕對會尊重tomoku的決定,但也希望tomoku與其他族人在下決定之前,必須要更加謹慎

長期在山美部落服務的南華大學社會所教授暨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則認為,其實有能力離開原鄉的,早都離開了,現在還會在原鄉的人,無論如何都會留下來。他表示,據他瞭解,目前很多申請永久屋的災民,的確都說是要為下一代申請一棟房子,自己並不會離開,但這並不代表就不會有問題該擔心。

翟本瑞表示,即便只是戶籍遷出都算是原鄉人口外流,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加速部落走向衰弱,也會造成母語、文化流失

此外,對於汪念月打算申請永久屋一事,翟本瑞表示:「身為tomoku,戶籍都不在原鄉,以後要怎麼號召族人呢?」

然而,並非沒有族人支持頭目簽訂永久屋。

達邦村村長浦維德認為,反正現在劃定不安全區域以「戶」認定,自己想搬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能多申請到一棟房子也很不錯。浦維德表示:「tomoku想申請永久屋,我覺得很OK!」

然而,當記者問道,是否會擔心部落戶口數減少,會影響日後公部門挹注資源意願時,浦維德則表示:「你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我現在對簽永久屋的詳情不夠瞭解,正式的契約也還沒有公布,也許等之後情況再明朗一點之後,才能回答吧!」

同樣居住在特富野部落的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則表示,他個人並不覺得族人選擇遷居,在平地多一棟房子有何不妥。他認為,目前看來,特富野遷出的人口數也沒有太多,不像來吉可能會搬走非常多人,所以對部落應該不致造成大影響

對於tomoku表達想申請平地永久屋一事,陳明利則說:「很好啊!反正觸口本來就是傳統領域的一部份,現在是我們去把它攻佔回來而已。」他表示,環境改變,生活習慣也跟著改變,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希望族人不要因為可能要面對的改變,就表現得大驚小怪。「如果我符合資格的話,連我也想去申請一間永久屋呢」,陳明利說

_MG_8135 900

(左)達邦村村長浦維德認為,目前特定區域的劃定方式不會把所有人「綁」在一起,想搬的人就搬,比較不會造成部落紛爭,是比較好的方式,誰想申請都OK!(陳又維攝)

(右)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表示,未來觸口段永久屋會有台積電、世界台商協會等組織,協助原住民行銷產業與文化,讓遷居的族人不用擔心生計。對於政府要求要在七月底前,讓所有災民入住永久屋,陳明利則回答:「不可能!」他表示,平地觸口段永久屋,雖然現在才正在整地,但七月底前完成還有可能;至於山上的永久屋區域,因為涉及水土保持、排水等設計,不可能在政府要求時間內完成。(鐘聖雄攝)

手中的未來

不管tomoku如何決定,相信他都有足夠的智慧判斷情勢,外界也無從置喙。然而,在給予tomoku如此沈重的決策壓力之前,也別忘了,掌握族群未來最關鍵的角色,往往是年輕一輩,而非族中耆老。

鄒族青年行動聯盟方慧珊表示:「其實我不懂,如果部落就是不安全的話,那一直強調要在原地保存文化還有產業,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看來,無論tomoku的決定是什麼,可以確信的是,鄒族年輕人腦海中盤算的,似乎和tomoku的想像不太一樣。

_MG_7948

鄒族青年聯盟方慧珊認為,如果部落的文化和產業,無法建立在安全基礎之上,那麼強求在原地居住,日後一樣要面臨危機。他無法理解為何有些族人,為何明明知道部落不安全,卻堅持不選擇永久屋。(陳又維攝)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遠親尋根─陸客特富野之行

此次陸客探訪特富野的意義非凡;對陸客而言不但是「尋根之旅」,對特富野在災後的產業復甦也有莫大幫助。漢人尚且有尋根祭祖、認祖歸宗的概念,也應體切原住民族想要保存原鄉土地的渴望,而非讓他們在未來無根可尋。

2009年12月18日,八八風災結束後131天;這天,是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的重要日子。

300年前,幾名年輕的特富野鄒族青年隨著鄭成功軍隊徵召,遠赴大陸沿海地區征戰。戰後,這幾名鄒族勇士不知何故沒能返鄉,反倒是在今日河南省鄧州市上營鎮一帶落了腳扎下根,繁衍出另一支繁茂的鄒族後裔。300年過去,伴隨朝代更迭的戰火與人事變化離散,台灣鄒族始終不知道,千里之外還有一群與自己留著相同血脈的同胞。

1990年,現任鄧州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的吳天璽隨父母回河南探親、創業,數年後在無意間得知鄧州市有個被當地人稱為「台灣村」的地方,於是特地前往瞭解始末,並意外發現一張張與台灣鄒族相似的面孔。兩群分隔百年千里的鄒族血脈,因而再次有了相聯續宗的機會。

「過去我父親隨國民黨來台,終日思念故鄉,因此我特別能體會離鄉背景的人,想要回家尋根的渴望,才會特別努力想牽成這次的探訪行程」,吳天璽說。

2005年,幾位特富野村民在吳天璽的安排之下,親自河南上營鎮確認雙方血緣關係。今(2009)年12月3日,河南鄒族尋根團的陳朝傑與陳朝虎兄弟,作為兩岸鄒族探親的先遣團員來到特富野,也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半個月過去,12月18日,有更多河南鄒族回到了「故鄉」特富野,同時也將特富野在受災後,引領企盼的人潮一併帶來了。

img_8287-450.jpg
特富野巫師在河南鄒族後裔抵達後,舉行召喚祖靈儀式,告訴祖先 – 千里之外的鄒族血脈回來尋根了。

此次大陸參訪團體不僅包含了17位上營鎮民(其中有10位是鄒族後裔),還有由甫卸任的河南省書記徐光春、鄧州市長劉樹華所帶領的100多名大陸觀光客與表演成員。當日,陸客在特富野採購了100萬元的茶葉,合併食宿、表演與其他採購項目(如咖啡、手工藝品)等費用之後,林林總總為特富野帶來150萬元左右的收入。

據了解,直接獲利的茶農、民宿業者等,會將此次收入的1/10提撥給特富野社區,作為災後重建設社區產業的經費。

上營鎮的河南鄒族後裔湯清義表示,此次探訪特富野的意義非凡,不單是為了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更是一趟「尋根之旅」。單就容貌而論,單眼皮、淺膚色的湯清義看上去已不像鄒族;「但你看都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鄒族祖先與當地人通婚後,時間一久,容貌自然就不同…但你要說鄒族話的話,我雖不會說,但我們那兒還真有幾位能說幾句簡單的鄒族話」,湯清義解釋。

「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要討生活」,在特富野經營民宿的村民方鈺婷,則在「尋根」這群意義外,點出陸客尋根團的另一重點。

鄒族青年聯盟成員方慧珊則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大陸觀光客,在特富野部落中走動」。她表示,「先前我與頭目(指特富野頭目汪念月)聊天時,頭目就說,這次尋根團來,除了鄒族文化與尋根意義外,還可以讓陸客直接走進特富野中消費,而不是直接走進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她認為,之後陸客如能持續舉辦尋根團,特富野的民宿、特產、表演、接待者,就都有工作可做,對於特富野在災後的產業復甦很有幫助。

IMG_8195
由達邦往特富野的道路仍未完全修復,部分路段還是崎嶇難行的河床路面,只要雨量稍多,路面就會消失,無法通行。因此,對於特富野部落,此次陸客尋根團來訪,自有其不凡意義。

IMG_8304 IMG_8306
IMG_8224
即便臉孔已大不相同,語言腔調也有所歧異,特富野村民仍列出長長的歡迎隊伍,熱情地迎接、款待這群遠來的「親戚」。

IMG_8240 IMG_8254
左:溫熱的奉茶,讓回鄉的遠親們得以在返鄉寒流中,得到一絲暖意。
右:特富野頭目汪念月。

IMG_8298
特富野村民、頭目與尋根團成員於部落合影。

IMG_8333
未命名--1
特富野村民跳起鄒族傳統舞蹈,歡迎「尋根」的遠親與特地來此觀光的陸客。

IMG_8233
此次陸客在特富野共採購了100萬台幣的茶葉,此外也採購了咖啡等特產,共為特富野帶來150萬元的收入。

IMG_8249
IMG_8379
特富野為陸客準備了豐盛的烤肉大餐,惟陸客不知為何比較偏愛「方便麵」搭配饅頭,飽餐後便離去,特富野村民只好自己收拾掉所有的烤肉。

IMG_8284
IMG_8287
特富野巫師在河南鄒族後裔抵達後,舉行召喚祖靈儀式,告訴祖先 – 千里之外的鄒族血脈回來尋根了。

漢人尚且有尋根祭祖、認祖歸宗的概念,也應該多體切原住民族想要保存原鄉土地的渴望,而不是讓他們在未來無根可尋。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阿里山鄒族部落:災情、安置、重建進度1120

阿里山鄉在莫拉克風災中,如果以人身及聚落房舍的角度來看,與南部比較起來,沒有撤村的算是比較輕微,但在交通、地景部分及產業,仍然受到很大創傷,目前各部落與鄉成立工作站,積極的培力族人, 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以下鄒族各部落災況整理,由梁錦德先生提供(鄒族居民,原視記者,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解說老師),並感謝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協助校對與提供照片。

前言:

阿里山鄉在莫拉克風災中,如果以人身及聚落房舍的角度來看,與南部比較起來,沒有撤村的算是比較輕微,但在交通、地景部分及產業,仍然受到很大創傷,全鄉有23座橋樑全毀,只剩下兩座橋樑可使用,河流山川景觀也有很大的改變,此次風災,政府認定的受災戶有69戶是真的沒房子住了。

阿里山的行政範圍共有12個村,其中有5個是漢人居住的村落,7個原民村,住民幾乎皆為鄒族(茶山部落除外)為主。因鄒族的領域劃分方式有所不同,因此以鄒族人的分類來算,共有「8個部落」。

這8個部落因莫拉克風災所受損的程度不同,面臨的安置、重建議題也不盡相同,各部落都有成立自救會,「鄉自救會」也成立了,而鄒族年輕人也成立了「鄒族青年行動聯盟」,他們從一開始參與救災、送物資到部落,一直到後來,協助部落去外地作農產行銷,協助重建,目前有在各部落成立工作站,積極的培力族人,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2009.11.13 重建委員會開會那一天 036
鄒族部落重建委員會(全鄉性的自救會),開會那一天。(照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連盟)

以下為各部落的概況整理。

一、來吉部落

來吉部落總戶數約120戶,共分5鄰,其中1-4鄰皆有局部受損,第5鄰雖然住家沒受損,但是對外連外道路非常糟糕(這部分大約有11戶)。

(1) 災害部分

因阿里山溪上游還有附近野溪土石崩塌嚴重,土石下衝河床墊高河面變很寬,尤其是1、2鄰,土石都已經衝入部落裡面,現在只要下雨部落人是高度戒備,輪班站哨監控,大家都有隨時逃命的準備。

至於3、4鄰的部分,那裡有部分區域是崩塌地,之前排水設施沒做好,有凹溝,大水順勢就流到低窪地,衝到部落裡面,造成第4鄰部分住戶被沖垮、掩埋。

(2) 安置部分:

目前還有一些住帳棚,需要安置的是24戶,但有5戶已經去「樂野」部落住「樂野八八新舍」,那是集合式的組合屋,各部落都能去住,單獨在來吉部落還會再蓋19戶組合屋,不過上禮拜才會勘完用地,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動工。

(3) 道路系統部分:

全部都柔腸寸斷,一般轎車要進去相當困難,有6座橋樑都沒了,到目前一座都還沒開始動工,大家都是走河床便道。

(4) 重建部分:

原民會作的第一次「安全評估」,當時沒有進到部落,僅紙上作業,認定是部落局部不安全,現在居民要求再復勘,居民是希望不要被認定成「全村不安全」,因為那樣就變成非遷村不可,可是有人想遷,有人不想遷。

目前比較麻煩的,就是部落本身分成兩派,希望遷到「新的安全地」的,已經有79戶,佔了整體部落的2/3,另外一派則打算堅守部落。不想走的人,覺得要走的人,好像就是要放棄部落,他們擔心,一旦政府以為族人想放棄部落,原本應對部落作的維護重建就會放棄了,例如最近聽說,原本有2500萬治水經費要撥到來吉,但是現在就擱置了,因為政府說,你們已經要遷村了,我作也是白作。

但事實是:要安遷的人並沒有放棄部落,,只是希望先確認安遷地,也還是希望政府該做的還是要積極的復建,維護劉在部落人及產業的安全,但是因為局勢不明,所以兩邊就互相有誤會,現在就各自組了重建委員會,希望將來能好好坐下來講清楚。

在安遷永久屋地點的這部分,選定會在「152林班地」,這塊地可用面積相當大,約有192公頃,但是縣府要求部落要補資料,確認要使用的區塊明確的位置,他們才能作進一步確認,上禮拜以復勘確認,接著開始做規劃設計。

另外,來吉所有的觀光旅遊景點設施大多損毀,前兩天族人開會,主要是討論要努力恢復道路系統、景觀部分。

二、樂野部落

樂野是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衛生所、戶政所等行政單位都在此地,在8個部落中,是交通最方便,最靠近阿里山公路的部落,總共有9個鄰,共400多戶,僅次於「達邦村」為第二大村。

(1) 災害部分

樂野部落在莫拉克颱風中受災蠻嚴重的,有6戶是房屋全毀,房子被沖掉了,在9個鄰當中第4、5、6、7鄰,不用專家來判定,族人就知道已經是不宜居住區,有走山、土石流這部分的危險區域,原民會部落安全評估已確認,要安遷的近60戶。

其中第5鄰是漢人鄰近20戶,他們是賀伯颱風受災區,當時也是全鄰撤離,安遷案政府拖了十三年,就有部分住屋未毀的陸陸續續搬回去,好不容易今年七月政府專案核准,馬上就是莫拉克,所以他們是二次受災,也是阿里山鄉在莫拉克唯一動用國軍協助救援強制撤離的區塊。

就因為如此嘉義縣政府為了好做事打算併案處哩,但部落族人(安遷戶)強烈反對,族人表示可以同時處理,但是安遷地不可以合併到原民遷居地,因為他們已經有核准的安遷用地。

(2) 安置部分:

莫拉克災後全國第一個完成的組合屋,是由紅十字會在樂野興建的「樂野八八新舍」,共有42戶,提供樂野及其他部落的受災戶安置居住。

(3) 安遷部分:

第4、6、7鄰確認危險區災戶組有自救會,選的安遷地是屬林班地,在阿里山公路通往大棟山森林遊憩區的公路旁,面積也有10幾公頃,不過安遷用地只需要使用其中的6~7公頃即可,安全評估初勘也已通過,現在要確實的位置的復勘,只要確認就可開始做規劃設計。

除了這三個鄰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沒有變動。

另外,樂野有2個漢人鄰,其中一個是第5鄰,在13年前賀伯颱風的時候就已經被撤離,而且判定是不安全,必須要遷,選用地就是現在我們的族人想要安遷的那塊地,但是他們拖了13年還沒有成功,好不容易到今年7月份才確認通過,8月就碰到這次的莫拉克颱風,所以他們算是二次受災。

但是,我們是希望兩個族群(原、漢)的永久屋必須要分開規劃,因為是不同族群也不同受災狀況,而且我們要規劃的社區是具有原住民風格的社區,所以希望不要混雜在一起。

本來大家也是很擔心,如果遷居的話,會不會房子就會被徵收,我們有每個部落去作說明;人安遷走了,但是土地權還是你的,只是原來的區塊會降限使用,政府不會強制收回土地,安遷戶才一致同心爭取安遷地。

(4)產業部分:

樂野因為是最靠近主要道路,又有鄉公所,所以算是恢復的比較快,我們也是努力在走觀光休閒,平常沒有客人的時候,也還是靠傳統產業─農業,例如種咖啡、明日葉,也有經營民宿。

阿里山整個區域,原本就有40幾位族人,有加入瑪納有機生活文化協會,http://manaorg.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3.html,這都是經過「慈心基金會」認證的有機農民,主要栽培蔬菜。其中樂野的班員最多,這裡也復原最快,因為理貨場和許多班員都在這裡,已經恢復供貨了,主要是莫拉克沒有什麼風,所以還有很多農產品沒有被吹走。

在有機栽培的部分,目前已經打開了市場,瑪納有機協會另外成立了「光源企業社」,專門解決行銷通路與教育訓練,現在每月希望我們供應20噸的蔬菜量,可是現在我們的產量,只能達到其中約1/4,可說是「求過於供」,我們阿里山現在已經有42個班員,好好的作,真的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除了有機栽培,其他產業部分,災後「鄒族青年聯盟」也去外地參加了幾場活動,把甜柿、咖啡、山葵、手工藝…超過20樣各部落產品代為行銷,山葵農也有,颱風本來沒有路可走,現在都恢復了。

在觀光景點部分,樂野算是受損最少。阿管處(阿里山風景管理處)說,原鄉(含周邊的大阿里山區)災後就只有樂野的三條(福山古道、迷糊親水步道及雅吾瑪斯生態步道)步道是完全好的,本月28日阿管處要在樂野辦「步道遊蹤」觀光行銷活動,可說是非常幸運。

(5)教育部分:

阿里山國中(原名香林國中)因學生數越來越少(全校學生不到20人)至95年廢校,98年在樂野復校為阿里山國中小,校舍現正趕工中,颱風造成施工的延期,預計十一月二十七日落成啟用。嘉義縣政府未本先建校後撤校的原則,而又不等校舍全部蓋好,不顧多數族人反對在九月一日招生,卻先寄讀在平地國中,後來在莫拉克災後向紅十字會要了3間組合屋教室,提前把外面寄讀的學生都帶回來,還住民宿很高級呢。

P1060637
莫拉克災後第一個安置組合屋─樂野八八新舍

三、達邦村的達邦部落、特富野部落

達邦村分成兩個部落─達邦(200多戶)、特富野(100多戶),加起來約有400戶,達邦部落,這是阿里山鄉以前的鄉公所所在地,現在變成古都。

(1) 達邦部落:

達邦部落的族人,大部分都是安全的,受災戶只有2個,是眼睜睜的看著土石從房子後面把房子壓垮,是在半夜的時候,還好人沒事。

但是道路就很嚴重,光是從石桌到達邦,短短12公里,有6處的嚴重路基流失,再從達邦到里佳部分,在第6、7鄰那裡,道路將近2個月後才通,達邦主要道路搶通是1個多月後,當直昇機停止物資運補後,就從地面開車到樂野,達邦的人再接駁進去。

再來就是土地流失、坍方的問題,因為這裡是曾文溪的水源保護區,政府作的攔砂壩造成很多土方的壓力太大,反而引起更多災害。

達邦國小本來要遷校,因為他們靠近嚴重土石流的櫻花溪,當時覺得很危險,但是後來實在找不到地方遷校,現在評估是把櫻花溪整治工程做好就可以了,稍往內移做原地重建。

P1060649
達邦村往里佳村的道路危機四伏(一樣行走在河道上)(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2) 特富野部落

達邦的隔壁就是特富野,比達邦稍微嚴重,100多戶當中有11戶要安置,包含頭目在內,但是因為頭目不能離開部落,不能搬去組合屋,所以現在他自己蓋工寮,其他的族人,已經有6戶進到「樂野八八新舍」。

受災戶蓋永久屋,土地已經選擇了,要再做復勘,基本上選的地,必須是被判定為「安全」,才能夠蓋永久屋。

特富野的這次災後也是崩塌地蠻多的,道路系統、農路、特富野大橋都沒了,這次只剩下一座前年完工的「達邦橋」,跨曾文溪兩岸,這座新橋,是比原來的舊橋加高了15米,所以沒有被沖下來的土石掩埋,不過經過莫拉克災後,離河面的高度,也只剩下約3米了,因為土石崩塌太多,整個河床都墊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政府(水保局)應該作的工程,因為沒有作,造成更大災害。例如曾文溪攔砂壩造成的問題,我們要求要炸開,攔砂壩是「生態殺手」,是一個很不好的東西,短短不到10公里,就有六座攔砂壩,而平均一個壽命不到6年,有幾個攔砂壩3、4年就滿了,滿了之後,土石堆在那裡,河床就加寬,大水來就亂竄,把溪流兩側土石抓下來,變成新的崩塌地,河面也越來越寬。

我們一直主張,把攔砂壩切開,變成V字形順勢導流,然後下游來作疏浚,如果上游疏浚,土石就不要運出去,我們會找一些很安全的地,再填了這些土石之後,就可以多出一些新的平台地,因為山裡面需要很多平坦地方,做運動場、活動中心,如果都被運出去賣了,我們就沒有土石可用,但相關單位回應很差。

2009.11.7 原民台原地發聲 100
特富野社酋長(背影)不住組合屋,堅持在自己的土地上搭蓋一個小工寮暫時安身。(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四、里佳部落

里佳有170多戶,有4個鄰,是整個阿里山災區當中,最晚通電、通車、通訊的地方,路搶通是將近2個月後,十月初才把原來的道路打通,現在轎車可以開進去,但是櫻花溪,還是要管制大車不能進出。

(1)災害部分

他們主要災區是第四鄰里佳溪旁有12戶人家、3家民宿,加上1個茶廠、1個露營區,1個養殖場,全部埋掉了,所幸沒有人傷亡。原住民就是會跑,半夜跑不會受傷算滿厲害,長輩教我們,風雨來一定要往上跑,不能往下。

他們有一戶人住小河溝邊,土石下來的時候,把小孩子抓著就往上跑,他們在山上受困3天,才有辦法跟部落的人聯絡,那邊都是很飄的訊號,晚上又下雨,第二天才能去搜尋,第三天才見到他們,有七個人,5大,2小,最小才2歲。

里佳的主部落沒事,受創最重的就是里佳溪。隔著里家溪對面的第4鄰,那十幾戶,溪床衝的亂七八糟,沒有路走。昨天我去里佳溪對岸的一家民宿,以前路好的時候,不超過15分鐘,昨天開了快40分鐘,前兩天又有一台車出車禍,那裡路又小,上坡急轉灣,路況真的非常差。

這裡很需要把路開通,那邊還有上學小朋友,每天要進出,還有種茶的,需要通行。

(2) 安置與重建:

里佳部落的受災戶,總共有18戶,有的住教會、親友家,或去樂野住八八新舍,大家希望趕快有永久屋。上星期縣府去會勘用地,結果都不行,里佳部落找不到可以一次蓋18戶的地,昨天看了4個地方,初步勘定都是不宜居住,或者是接近危險溪流,或者在更山裡面,但是交通很難克服。

所以昨天跟鄉公所承辦人員溝通,可能朝向「個別重建」,就是族人找私人的地,把地捐出來,變成建地蓋起來,可能2、3戶為一個單位一起蓋,施工會比較好,初步已經有幾個地主同意,因為大家都是受災戶,不過還要再開部落會議來確認。

(3)產業部分:

里佳人口外流也是滿多的,留在鄉內的話,主要是打工,傳統產業─農業也有,生產季節性的產物,主要是愛玉、季節性的蔬菜,再來是茶。

不過因為可耕地不多,所以種茶的部分算是超限利用,可是為了生計,也沒辦法。不過這次災後,大家都觀察到,土石崩塌的區域,都是造林地,或河川旁邊的,反而茶園流失不多,可能水土保持作的不錯。

最近幾年,阿管處投入最多資金、時間的部落就是在里佳部落,這裡是阿里山最裡面,也是最原始的部落,景點都是很原始的,可以發展自然生態的地景景觀,只要道路恢復後,阿管處應當會全力協助。

(4)道路交通:

目前的道路復建部分,只能原路作修補,不能新闢道路,但是可以把被埋掉的路挖出來。

2009.11.16 山美→新美→里佳 077
鄒盟陪伴里佳自救會開會一角(討論議題:遷村與否?)(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五、山美部落

山美部落大概有將近300戶,有7個鄰,他們一開始的時候,被原民會判定為「全村不安全」,其實都只是局部而已,現在他們正在提出申復,希望重新勘查。

(1)災害部分

山美部落在莫拉克災後受創嚴重,整個村的地景都有很大影響,村內著名的「達娜伊谷」生態園區,受到很大的衝擊,主要聯絡大橋─山美大橋沒有了,幸好已經由「台灣大哥大」認養,正在設計中,已經準備要開工了。

(2)安置與重建

山美部落的實際受災戶,大約7、8戶,有1戶去樂野八八新社,其他的跟親友租房子,領住屋補助。

雖然人平安無事,但是整個部落,卻被判定為「不安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知道被判定為「不安全」,本來滿高興的,族人看到一塊靠近靠阿里山公路的林班地,其實那個很久以前,是部落的舊居住地,有很小的路,但是沒有電,水要打上去,那裡不錯,但是要重新規劃公共設施,費用很高昂,政府認為不可行。

另外在達娜伊谷那邊,曾文溪另一頭的部分─第6、7鄰,本來也是想要回「老居住地」,那也是很早很早以前的居住地,族人也是想要回去那邊,可是要新闢道路,所以政府也說不可行。

因為兩邊的方案都不可行,所以現在部落就提出申復,希望能重新勘定既有的部落,希望可以安全的繼續住在這裡。

(3) 產業部分:

山美部落在20年前開始用生態旅遊的方式,經營達娜伊谷之後,將近有2/3的山美人,他的工作或收入來源,都直接或間接的與達娜伊谷有關係。所以,這次災害重創達娜伊谷,對整個山美部落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造成了很多人的失業,園區內的工作人員失去收入,農特產品銷售受影影響,作小生意的也失去機會。

達娜伊谷可以恢復嗎?一開始,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的年青理事們,覺得滿氣餒的,本來想不玩了,可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還有部落會議的老人家說,好不容易20年前做起來,引領台灣部落走向生態保育的旅遊,怎麼可以這樣放棄?

而公部門的態度,不管是阿管處,或是公所,當然是想說,如果社區不想玩,那我就省錢省事,但是如果社區還想繼續努力,想要恢復,那我就協助你。目前是滿多人說,達娜伊谷是山美重要的「部落產業」,真的不能放棄。

幸好,達娜伊谷的停車場、展演場等基本設施沒有損害。賞魚區是慘不忍睹,但是魚卻已經自己游回來了,前段時間,還有公部門去放了一萬尾的魚苗。

現在是河道被衝開的很寬,要走下去很困難,不過可以把那些地方稍微用怪手挖開到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種草木,過了三個月,就綠油油的,看起來就不是受傷了的感覺。

而原本通往「賞魚區」路徑上的大石頭,可以把他挖起來疊好,形成賞魚步道,要下去到達娜伊谷溪的部分,可以作安全步道。

部落裡面的人預估,這工作只要半年內就好了,反而是129縣道路狀況很糟,恐怕是馬路恢復的比較慢。

六、新美部落

(1)災害部分

新美部落,約100多戶,第2鄰不安全區,有6個受災戶,算是沒有很多崩塌,但是道路交通部分,也是慘不忍睹,然後溪流跟里佳一樣,被衝寬了好幾倍,橋也不見了。

(2)安置與重建

目前這6個受災戶,已經找到地來蓋永久屋,在安置的部分,有一戶去住88樂野新舍,其餘住親友家,大家等永久屋蓋好,就可以搬進去住。

(3)產業部分

新美的產業,以前也都是傳統耕作,他們是最晚碰觸「旅遊產業」的,因為新美夾在「山美」跟「茶山」中間,前者是生態旅遊聞名,後者很早就開始發展「農業休閒產業」,他們夾在中間,只能眼睜睜的看遊覽車進進出出。

新美也很努力的發展農特產,工藝,還有一個「有機苦茶油班」,現在正是產期,不過該班不必煩惱,在輔導單位世展會的穿引下,郭台銘答應量有多少就收多少而且不殺價。災前就很努力的在做社造,也是想說像山美這樣,作生態溪流的復育。

七、茶山部落

茶山部落是阿里山最南邊的部落,但以交通來說並不是最偏遠的,從茶山出去,7公里就接到「台三線」,往南通往高雄縣的「那瑪夏鄉」,這條路正在拓寬施工,以後從嘉義茶山到高雄那瑪夏的民生村,就會很好走,變成很好的雙線道。

(1)獨特的族群融合特色

茶山有100多戶,他是阿里山最晚成立的部落,是光復以後才成立的部落。這裡以前是日本人的農場,後來戰後的第一位鄉長高一生鼓勵達邦社的族人,移民到茶山,在傳統歌謠部分,也有好幾首描述他們遷移得過程。

因為最晚成立,所以人口組成複雜,有60%鄒族,30%漢人,10%布農族,他們很早就推動「農業休閒」,那時候的村長連任8年,很用心。他們的特色是「涼亭節」,每戶都有涼亭,因為有3個族群,從門外的涼亭就可以看出是哪一族的,很有特色。然後他們每一戶的門口,都有一個木雕,代表這一戶的特色。

(2) 災害部分

茶山的第1鄰是危險區,大概有20幾戶,土石流沖到部落來,但沒有災害,實地勘查後,發現上方有崩塌隱憂,第一鄰可能要「稍微移一下」,因為他們那裡幅員蠻大的,是農業區,所以有足夠的地可以移過去。

(3) 安置與重建:

這20幾戶現在還住在家裡,只是被列為危險區,但沒有立即危險。將來永久屋也就興建在原來的村落裡面,只是稍微換個位置。

(4)道路交通

茶山的的道路系統,也是跟其他部落一樣,受損嚴重。這裡有一座橋,去年卡玫基颱風就壞掉的橋,到莫拉克災前好不容易過了,要發包施工,莫拉克來了又要重新設計。不過村長堅持舊案要先作,否則不知道又要等到什麼時候。

而部落下方跨曾文溪,連到台三線的的「茶山大橋」大水沖不見了,幸運的由「嘉義行善團」認養,他們在阿里山建了不少橋,經由鄉長的請託,就答應來作,9月初就已經開工,他們動作很快,預計明年過年前完工,而公部門的橋呢?

嘉義行善團做的橋是很穩固的,其他颱風垮的橋,多半是公布門作的,行善團做的橋,頂多是直接被土石覆蓋,不會被衝垮。

但是茶山對外的主動線─129線,卻連路面的積土都還沒有清完,雖是雙線道,但很多部分還是只有搶通單線,會車蠻麻煩的,政府的速度跟民間比較起來,實在太慢了!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在阿里山

全國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社區,昨在阿里山樂野村鄒族文化區廣場揭牌啟用,鄒族取名為「樂野八八新舍」,四十戶受災民眾看到屋內家電一應俱全,日常民生物資齊備,都高興的說:「這樣就很夠了,很滿意!」鄒族的長老…

全國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社區,昨在阿里山樂野村鄒族文化區廣場揭牌啟用,鄒族取名為「樂野八八新舍」,四十戶受災民眾看到屋內家電一應俱全,日常民生物資齊備,都高興的說:「這樣就很夠了,很滿意!」鄒族的長老、頭目則在入厝前,依古禮持芒草到各戶驅邪祈福。

長老持芒草祈福

縣長陳明文表示,樂野八八新舍由紅十字會總會援建,完工後,有熱心企業團體認捐家電,屋內有電視、冰箱、瓦斯爐、熱水瓶等基本家電,縣府也為每戶準備了烹飪調料、乾糧、衛浴用品。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陳士魁表示,樂野八八新舍可容納阿里山鄉樂野、達邦、山美、來吉、茶山、里佳等村一百一十二位受災民眾,每戶佔地十五坪,空屋造價四十五萬元。

族內長老、頭目們依循傳統,喝小米酒祝禱,再分持芒草到新房門前祈福,希望住戶未來在工作與生活上都能一帆風順。受災戶說:「其實這是災難,舉辦慶祝儀式有點諷刺,但想到不必再寄人籬下,心裡真的很感動,慶祝一下無妨。」

981019-applejiayi-360.jpg

鄒族的長老、頭目則在入厝前,依古禮持芒草到各戶驅邪祈福(攝影/寶智華,蘋果日報20091019)(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20091019)

讓阿里山喘口氣吧

阿里山最輝煌的時光也許已經過去了。在全球氣候產生劇變、自然的反撲如此強烈之後,即使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要嘗試改變──我們可能要開始思考另一種經營的方式:經評估而限制人數的小眾觀光;以小型巴士行駛於不必是雙線道的山區道路;更多的森林步道取代以往穿梭山間的車道。

這次的八八水災,阿里山地區降下空前的雨量,讓這個區域的清水溪、阿里山溪、曾文溪溪水大漲,沖毀許多跨越其上的橋梁,阿里山公路與鐵路也處處崩塌,要回復原狀,能夠重新讓遊客進入,恐怕要很長的時間。曾經享譽中外的觀光景點,居民在恐懼無助之餘吶喊:「阿里山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吶喊讓人心酸。

阿里山在日治時期因為要砍伐其巨木而修築鐵路,運送觀光客原只是附帶的功能;戰後多年,觀光取代伐木,開始有大量的遊客上山,旅館也順勢蓬勃發展;阿里山遊客日增,上山的公路也開通了,而且還接上新中橫,繞道塔塔加、遠眺玉山,迂迴台灣最壯觀也最脆弱的地帶。

今日所謂阿里山,是由奮起湖、瑞里、太和與鄒族部落營造的達娜伊谷、里佳藍色部落、來吉塔山部落等景點,與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連成帶狀的觀光網絡。為了迎接日益龐大的遊客,道路不斷拓寬,山區的山葵、高山茶、高山蔬菜、花卉、咖啡種植面積日漸擴張;為方便運送肥料、農藥與疏運作物,產業道路到處出現在山區的角落。

於是我們看見一座座相互爭高爭豪華的旅館矗立在險要的地形上。這是移自平地的大手筆投資與回收的形態,期待在短時間吸引大量的遊客,以快速獲取利潤。殊不知這種「大又快」的做法,在山區地形險峻、地質脆弱的區域,很快就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發生在廬山、知本及瑞里的悲劇就是例子;在山區漫無限制開闢道路、農田,目前已遭封閉的梨山段中橫也是一個警惕(已經有人認為阿里山公路將步上中橫的宿命)。陡坡濫墾濫建、填平窪地、阻擋河道等跟自然抗爭的代價往往是慘重的。

阿里山最輝煌的時光也許已經過去了。在全球氣候產生劇變、自然的反撲如此強烈之後,即使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要嘗試改變──即使上山的公路、鐵路能夠花上巨資修復,甚至興建了纜車,我們可能要開始思考另一種經營的方式:經評估而限制人數的小眾觀光;以小型巴士行駛於不必是雙線道的山區道路;更多的森林步道取代以往穿梭山間的車道。

這樣的經營方式可以觀賞真正的當地景緻:高山、溪谷、森林、雲海、部落人文、歷史或傳說景點等;品嘗在地物產或特色小吃:小米、芋頭、地瓜、樹豆、旱稻等製成的食品以及高山養殖的家禽、家畜,魚蝦之類;帶走的是捕捉自山區景緻的數位照片、心靈知性的滿足與身體的休息舒暢,以及山林溪流賞賜的芬多精、負離子。

阿里山區的地質、地形與海拔其實適合發展生態登山、健行與文化知性的旅遊活動,而非大眾與消費取向的速食遊憩;也許我們暫時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但是大自然已經發出警告:人無法勝天,不調整做法,下一回我們會遭遇更大的災難。

(作者漢名浦忠成,考試委員,本文轉載自2009-09-24 中國時報)

來吉的隱喻 ─地土浮動的人文觀點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

看到報紙、電視上有關莫拉克災情的報導,我的心情揪了好幾天,虛懸無法釋懷。人在台北和台中、斗六等幾個地方跑,有些忙,無法抽身過去,更無力投身參與、幫忙……

儘管如此,仍然想借此時機反思阿里山來吉部落與地土的緣由。
1085354676.jpg
來吉部落位在阿里山溪上游,為原住民鄒族部落。從鄒族傳統部落規格來看,來吉是個小社,是較晚發展出來的部落。約在一百多年前,住在曾文溪流域的鄒族大社-特富野鄒族人越過十字路,循獵徑來到現在來吉半山腰的粗馬納,先是搭蓋獵寮,接著定居下來。

當時鄒族長老目睹阿里山溪水文環境不穩定,經常溪水暴漲,甚至形成堰塞湖,於是稱山下的地方為堰塞湖(現在四鄰一帶)。後來日本人據台,在河床地附近設有駐在所,鄒族人也陸續自山腰搬遷到河床地附近,幾年間,現在的一鄰、二鄰一帶開始住人。

來吉附近的塔山為鄒族的聖山,山上印記有哈莫的臉譜以及女神的傳說,供鄒族人追想:傳說女神有些神經質,一不高興就會自山上丟下土石,讓山下的人感到困擾。這時聰明的鄒族人即舉起男人的陽具,女神看到感到害羞,立刻躲起來,不再丟土石,山下就免於土石的劫難了。這個故事姑且不談真假,卻可以從故事的隱喻感覺到在地風土之一二。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

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的位置,而是在半山腰的粗馬納,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山水的智慧。後來會搬下來,和後來的入侵者日本人移住及活動範圍有關,也和後來人口漸多,用現代方式尋找交通便捷的空間有關。

若更擴大到阿里山溪兩岸的土地視角,這一帶岩層鬆軟,經常因為風雨和地震,發生土石崩落情形,山上也經常發生大崩塌,這是多年來,不斷在發生的事實;隔個小塔山另一側的豐山,早期被稱做崩山,也是土石鬆軟的地方,幾次颱風和地震都有重大災情。

這是藏身阿里山溪的特色和限制。面對此一限制,人們要意識到此一特色和限制,尋找可以長期棲身處所,以確保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本文轉載自「有意見的教室」)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