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母─土壤

想要從霧峰學課程中了解到土壤對於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每一種不同的土壤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對於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功用。雖然土壤在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隨處可見,但是它對人類生活……

作者:亞洲大學社工系一年級陳淑惠、張惠閔、黃子凌

指導老師:孫崇傑

女媧用泥土捏造出人類。

土地為孕育萬物的根源。

土壤是創造大地的基礎。

傳說中,女媧用泥土捏造出有男有女的小泥人,於是創造出-人。土壤之於人類就像是魚之於水,土壤對於人類有多麼重要,土壤為萬物之母。

踏查阿罩霧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改名為「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霧罩」原指的是霧峰鄉市街一帶,包括甲寅、本鄉、中正、錦榮、萊園、本堂、坑口、桐林、吉峰等村。「阿罩霧」,因為是在貓羅堡內新形成的村莊,所以初期稱為「貓羅新莊」;「阿罩霧」則是平埔族社名的漢字譯音,也就是說把平埔族的社名「阿罩霧」變成了地名。也有人說漢人在此建立村莊後,因這裡在清晨經常有濃霧瀰漫著,所以也叫做「阿罩霧」。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九月一日,日人把「阿罩霧」的別稱改名為「霧峰」,於是沿用很久的「阿罩霧」就成了歷史名詞了。不過,時間沖淡不了人們尋根的鄉土情懷,在閒聊時,在老一輩人的口中,仍會提到「阿罩霧」三字,可見大家依然惦念著它原有的乳名-「阿罩霧」。

好久以前「阿罩霧」還是個小村落,像個乖巧的孩童,靜靜的蹲坐在台中盆地東邊的山腳下,他的北邊有草湖溪流過,南邊有烏溪環繞,東邊是火炎山、貓羅山、貓霧山環列,放眼西望,八卦山和大肚山遙遙相對,就像兩扇翠綠的屏風並列在眼前。「阿罩霧」村內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環境非常優越。在漢人移民來台之前,台灣已有原住民和平埔族在這裡居住活動。

在台中縣境內,平埔族有拍宰海、拍瀑拉、巴布薩,以及部分的道卡斯、洪雅等族,分住於平原和盆地。在霧峰境內散居在山區的是「泰雅族」,性情凶強,有獵人頭祈求豐年的習俗;而住在平地的「平埔族」,性情溫和,以農耕為主,以打獵為副業。

拜訪台灣土壤陳列館

980110-soil-360.jpg

一開始是因為學校課程有安排了通識課程,然後看到了這們名叫”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跟學長姊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門可以了解霧峰這個地方的課程,剛好我們又是一年級新生,對於這個未來會待上四年的地方來說,當然想要趕快認識環境,熟悉霧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堂課程。

第一次上課我們都抱著興奮的情緒去上課,迫不及待想要馬上就出去外面田野調查,一開始廖淑娟老師安排了很多位才華洋溢的老師們來分享很多跟霧峰文化有關的人事物,讓我們從中學習到不少,也知道了很多霧峰的特色小吃。

後來我們分組進行田野作業,我們選到了小毛老師所指導的農試所小組,老師介紹了一位對土壤很有貢獻的人──林登鴻先生,他對土壤的研究極為有成就,可是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偉大事蹟,於是首先帶我們去台灣土壤陳列館拜訪。

林登鴻先生有一位徒弟,是葉明智先生,他跟林登鴻先生當了四、五年的同事,林登鴻先生只傳授了大約六成的製造技術給他之後,就因為癌症而不幸辭世了,對此,我們深深的感到遺憾與可惜。而現在土壤陳列館中還有一位新進的專業研究員—江致民先生,有了這些人為台灣的土壤研究付諸實際行動去努力,相信會為台灣土壤寫下嶄新的一頁!

談談農業試驗所

為了一窺土壤的奧秘,我們來到了不僅在霧峰,在全國也是極為重要的政府研究機構-農業試驗所,來一探究竟,而裡頭的土壤陳列館就是我們的標的。讓我們先從農試所講起:

創立於民國前十七年,原稱「臺灣省督府農業試驗所」,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直隸行政長官公署,三十八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原址設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由於都市發展,環境污染,且面積狹小,不足因應現代農業試驗研究之需,因此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遷移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現址,佔地145公頃、其中建築面積17公頃,農場面積128公頃,灌溉排水設施完善,具有全國首善之農業試驗研究環境。

農試所從事農藝、園藝作物之遺傳、育種、種原、生理、組織、培養、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病蟲防治、農業經濟、農業機械及氣象等之科技研究,以改進各種作物之產量與品質,九十餘年來對於臺灣之糧食增產與農村經濟發展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逛逛土壤陳列館

土壤是一門複雜而又冷門的科學,一般社會大眾雖然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土壤,但是,對於土壤的認識,大多是一知半解,往往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適當的場所,將土壤有關的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一有系統的介紹展出,相信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必會有莫大的助益。

農業試驗所自1895年創立以來,在台灣土壤與肥料科學上,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研究,也獲得不少的成果。「台灣土壤陳列館」興建完成以後,提供了一個土壤樣本儲藏的空間,與資料展示的場所,開放民眾參觀與作為全民土壤教育之用,尤其是提供中、小學學生認識土壤的實體教材,使他們更容易瞭解,因而提昇這門枯燥無味的土壤教學教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立「台灣土壤陳列館」附帶的收穫。

image003

展示內容以農業試驗所歷年來所蒐集之土壤樣本與岩石標本為主,並配合文字資料說明,以圖表、透明片、多媒體、實物、土壤剖面樣本、模型……等等不同形式展出。

「台灣土壤陳列館」除做為農業試驗所試驗成果與土壤資訊蒐集展示之場地外,也提供土壤研究人員實驗研究所需要。更是近年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使土壤保育成為全民教育的重要課程。土壤館正可提供這一方面的不足,作為各級學校土壤教學與土壤全民推廣教育,實地認識土壤的最佳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往往是一知半解,藉由土壤館中的實務印證,就可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目的,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會有所助益。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土壤剖面標本的製作技術方面,已獨步全球。回顧1985年農業試驗所,進行全島土壤調查時,助理研究員林登鴻先生,有鑒於我國工商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使得土地過度開發,造成土壤嚴重的流失,

image005

為喚起國人對這塊土地的愛惜,建議蒐集土壤剖面樣本保存,可惜當時的製作技術與方法,對於所製作之標本仍難以長久保存。因此,農業試驗所同仁,乃積極從事土壤剖面製作參考資料之蒐集,以及前往日本了解該國土壤剖面薄片製作方法,最後終於研發出能夠長久保存標本的製作方法,惟仍以小片標本為主。林登鴻先生於1994年退休後,仍然繼續從事土壤剖面薄片之製作技術研究改進,其製作工法經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已臻世界水準。完成作品三百餘件,分別收藏於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台灣大學以及科學博物館等相關陳列館。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台灣的土壤有多麼豐富,小小的台灣島在美國USDA分的十二種大綱裡就有十一種土綱!除了永凍土綱之外,其他通通都有。我們還看到了發育五百萬年的土壤,其重量是無法估計的,一塊這麼有歷史的土壤還是第一次見到,它所經歷過的歷史是多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土壤中的每一層都有一個故事在其中。

image007

我們還看到了921地震斷層線土壤剖面,那是在朝陽科技大學旁的鳳梨園所擷取出來的。講解的老師說鳳梨適合在酸性的土壤中生活,這是與很多作物不一樣的地方。像是膨轉土就是適合種水稻,因為它的PH值及EC值(含鹽份)符合種水稻的標準。通常一塊PH值少於5以下的土地就該改良,除非是要種植鳳梨、茶樹等酸性作物,則不需改良。除了介紹土壤外,岩石的說明也非常的詳細,例如:火成岩偏向堅硬及粗糙,沉積岩則是因為河流堆積所形成…等各種岩石的介紹。

寸土尺地 大有可為

美國農業部於1960年創立新土壤分類系統,經多次修正後於1975年命名為土壤分類學。美國土壤科學學會1999年底所制定的土綱(Order)共有12個,其原文及土壤肥料學會的譯名分別為:

Entisols(新成土):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土壤非常肥沃,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之一。

Inceptisols(弱育土):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

Alfisols(淋溶土):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

Spodosols(淋澱土):有一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坦地區,有強烈的淋洗作用。

Ultisols(極育土):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土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故肥力低。

Andosols(灰燼土):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壤很輕,無定型性質,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

Mollisols(黑沃土):又黑又肥沃,土層較淺,肥力高。

Histosols(有機質土):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 以上之有機物(或大於 12% 以上之有機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佈於高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

Vertisols(膨轉土):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徑小於0.002mm 者之土粒),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收縮之特性者,濕時地面突起,乾時龜裂者。

Oxisols(氧化物土):土壤已經化育很老(幾十萬年以上),土壤中僅剩餘氧化鐵、鋁等性質者,土壤肥力很低,土層有一氧化物層生成者,大都在紅土臺地上。

Aridisols(乾旱土):存在乾旱氣候條件下,包含鹽土。

Gelisols(永凍土) :冰凍在極地氣候冰層下之土壤。可惜台灣沒有永凍土。

但是,您知道嗎,在這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上竟擁有了這十二種的其中十一種喔!

土壤環境的污染

天然土壤具有純粹的自然屬性。人類最初開墾土地﹐主要是從中索取更多的生物量。已開墾的土地逐漸變得貧瘠﹐人們就向農田補充一些物質─肥料。農田獲得肥力﹐同時也受到了污染。譬如施用人畜糞尿作為肥料﹐確能保持農田的良好生產性能﹐但糞尿中的病原體隨著進入農田﹐造成土壤污染。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工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氣煙塵和污水對農田的不斷侵襲﹐影響土壤的生產性能和利用價值﹐於是引起人們對土壤污染的注意。

土壤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和固體廢物﹑農藥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殘體以及大氣沉降物等。1955年日本發生了“鎘米”事件。其原因是富山縣的農民長期用神通川上游鉛鋅冶煉廠的廢水灌溉稻田﹐致使土壤和稻米中含鎘量增加。人們食用這種稻米﹐鎘在體內積累﹐引起全身性神經痛﹑關節痛﹑骨折﹐以至死亡。這種疾病以劇烈疼痛為主要症狀﹐被稱為痛痛病。殘留在土壤中的鎘至今還難以清除。1974年春季﹐中國天津地區薊運河畔的農田﹐因引灌被三氯乙醛污染的河水﹐三氯乙醛在土壤中分解產生三氯乙酸﹐致使大面積的小麥受害。

現代化農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有機氯殺蟲劑能在土壤中長期殘留﹐並在生物體內富集。氮﹑磷等化學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層土壤吸附固定的養分﹐都在根層以下積累﹐或轉入地下水﹐成為潛在的環境污染物。土壤侵蝕是使土壤污染範圍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凡是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和氮﹑磷化合物﹐在發生地面徑流﹐或土壤風蝕時﹐就會向其他地方轉移﹐擴大土壤污染範圍。污染物進入土壤後一般很難去除﹐尤其是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不能或很難降解的化學物質。

阿罩霧這塊土地可以孕育出非常多的農作物,舉凡香米、蜂蜜產品、菇類、荔枝、鳳梨、龍眼、甜桃、梨子、香蕉、花卉應有盡有,可以種植這麼多種農作物是由於烏溪淹沒阿罩霧平原而把肥沃的沖積物帶到平原上面來。現在能擁有這麼豐富產物的好光景,都是因為平常土壤沒有受到太多的汙染。如果農藥使用過度,或者是人為過度的破壞就有可能造成上述的那些嚴重後果!假使每個人都能好好愛護阿罩霧這塊物產豐饒的土地,那麼也是為我們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阿罩霧鄉土情

阿罩霧川圳星羅棋布在田埂間,增添農村景觀特色。從中二高下霧峰交流道兩旁可見一方方綠田,四德、丁台路旁俯拾即是稻田倚著山巒,農夫身影點點在田埂間移動,路陌一彎有鷺鷥搔首傲立的姿態。霧峰有田的多種水稻,水田面積占全鄉面積的四分之一,源以阿罩霧圳為基幹,引烏溪與其出高山支流渠道灌溉,由於高山流下來的水源灌溉,水質清澈不受污染,所以在此地栽種的稻米格外的香甜味美。

霧峰種稻面積57平方公里,一年兩穫。20個村裡,甲寅、吉峰、本鄉、中正、本堂是熱鬧區外,其餘乾溪以東多山地,如桐林、坑口、峰谷;以西多稻作,如丁台、南勢。由於環境優美水質良好,近幾年農試所不斷研發改良,農會極力推廣下,益全香米便在此地生根茁壯。如今以亞洲大學附近為主可見片片益全香米的稻田。

想要從霧峰學課程中了解到土壤對於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每一種不同的土壤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對於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功用。雖然土壤在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隨處可見,但是它對人類的生活卻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多認識一些不一樣的土壤,了解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擁抱桐林

桐林村民在構築桐林時,用謹慎的思考、精準的眼光為行動指標。林先生曾說:『我們不想為了賺錢,而咨意開發或引進不屬於桐林的產品。即使成立的速度緩慢,也要慢慢挖掘屬於桐林的寶藏。這樣呈現給世人的,才是完整且獨一無二的桐林。

作者:亞洲大學生物科技系 謝弘泰、張原彰、程冠傑

指導老師:張永清

2008年11月28日,張永清老師帶著我們上山,白色的箱型車坐著張永清老師的組員,包括我和原彰,我們那時有點小遲到,所以有點心虛,而旨平騎著他那酷帥有勁的檔車先行上山,為我們領路,惠婷則和她可愛的媽媽一起騎車。

980110-tunglin-360.jpg

一路上浩浩蕩蕩,眼前的龍眼和荔枝樹越來越多,可惜不是盛產的季節,不然就可以摘幾把來享用了,(好孩子不要模仿,哥哥只是一時興起)…。

翠綠間,一棟一棟美輪美奐的別墅聳立,桐林是個寧靜清幽的好地方,這些經過巧匠精心打造的房子,應該是那些一心嚮往大自然的隱士們的居所吧?

image003

然而,美麗風景慢慢停止不再移動,我們來到霧峰的世外桃源-桐林。桐林是個非常美的地方,四面八方,放眼望去都是青翠的樹木。我們暫時停留的,是一間座落於大榕樹下的土地公廟,兩張簡單的椅子,讓行走於綠意的旅人得以休息,享受芬多精的洗禮。

image005

一路上感受著風,和著陽光的溫暖,我們終於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桐林培力中心。走進屋裡,一排創意十足的木雕映入眼底,上前一看,發現每座木雕都蘊藏不一樣的別出心裁。不一會兒,培力中心的主人終於現出廬山真面目,分別是我們的男主人林震科先生、女主人林秋芬女士。兩位都十分熱情,可愛的林媽媽殷勤的招待我們,讓我們感到賓至如歸,還搬出桐林特有的龍眼乾茶,溫暖我們的寒冬。活潑的林媽媽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桐林的特產,龍眼和荔枝是桐林村特產水果,也是村民的經濟來源,每到收獲的季節,就能看到藍色的卡車穿梭於山間的產業道路,載滿幸福和喜悅。

image007

image009

其實,當我們一踏進門,就發現有許多擺飾都是貓頭鷹。納悶之虞,我們又四處觀察一陣子,終於在一面佈告欄上發現一則報導,才明白原來貓頭鷹是桐林村的村鳥。貓頭鷹是肉食性動物,為生態系中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如果一個地區出現貓頭鷹,代表這地區的生態有著豐富的資源,才足以供應貓頭鷹的存續。

image011

桐林村也以貓頭鷹為吉祥物代表,除因桐林有著豐富森林生態資源外,也為了與其他社區吉祥物有所區別(因桐林也有八色鳥,而台灣有個社區已用八色鳥作為吉祥物,故為與之區別)且貓頭鷹夜行的息性,精準與謹慎的特性,同時代表這桐林村民的生活型態與處事態度。林震科先生說:『因為貓頭鷹半夜不睡覺,一直發出像嬰兒在哭的聲音,害村民半夜聽的毛骨悚然睡不著覺。』

而桐林社區發展速度,相較於其他社區來的緩慢。是因為桐林地區經過921大地震的撼動,造成桐林山區土壤鬆動崩落,再加上颱風的多次侵襲下,桐林山區的景觀與硬體破壞嚴重,至今仍未恢復舊觀﹔硬體設施也未整修完畢。為了實現桐林山盟的五宜願景:宜居、宜老、宜業、宜產、宜學。

桐林村民在構築桐林時,用謹慎的思考,精準的眼光,作為他們的行動指標。林先生曾說:『我們不想為了賺錢,而咨意開發或引進不屬於桐林的產品。即使成立的速度緩慢,也要慢慢挖掘屬於桐林的寶藏。這樣呈現給世人的,才是完整且獨一無二的桐林,而非商品桐林。

image013

image015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霧峰食記之三條路吃到飽

美食小吃,並不一定名氣最大或是店面最明顯!一定要在地人帶路,才能品嚐「巷仔內」美食,肉圓婆,薪傳30年,屬於內行人肉圓。它的皮Q內餡料多,口感十足。濃濃的古早味!忍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吃下去!另外敢吃辣的……

作者:亞洲大學國企系陳增恩、許華恩

指導老師:黃秋玉

民以食為天,而現代的人重視休閒生活,因此飲食文化自然是不會在休閒生活中缺席,所以來到霧峰老街的我們今天要來分享在地的霧峰美食小吃。實在的霧峰人做實在的古早味,不僅讓您吃到飽也讓您吃到寶路線規劃:我們是這樣走的!

980112-food-360.jpg

一大早,我們從大里來到了霧峰中正路上的民主老街,為的就是來品嘗霧峰的美食。位於中正路上愛的世界旁邊的小巷子中。藏身在民主老街的古早味肉圓(肉圓婆30年),台中縣霧峰鄉民權街38號 (中正路口)。聽當地的朋友說,這間肉圓開很久了,歷經了快40年,從戒嚴時代到921地震,到現在可說是屹立不搖,一代傳一代。所以我們第一站選擇這間來介紹希望大家也能感受一下霧峰當地的美食。

image003

image005

美食小吃,並不一定名氣最大或是店面最明顯!一定要在地人帶路,才能品嚐「巷仔內」美食,肉圓婆,薪傳30年,屬於內行人肉圓。它的皮Q內餡料多,口感十足。濃濃的古早味!忍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吃下去!另外敢吃辣的,還可以試試看它的辣醬,夠辣夠味道。另外還有綜合湯,豆腐、貢丸、青菜。料多,解膩。喝起來很清爽。來台中唸書了三年,才知道原來這有這麼美味的肉圓,真是令我們又驚又喜!

然而吃完了肉圓,當然要來點清涼的的東西來喝喝的。我們便轉向這間木瓜牛乳大王,它位於肉圓婆隔壁,本來沒特別注意它的,可是他標明了”40年”,看來是擁有40年的歷史,對於我們這種愛吃美食的傢伙,40年老店可是不可放過的!!木瓜牛乳到處都有…為何我們會想要分享這間給各位呢?原因就是他非常的香濃,裝潢又很有古早味。如果你是在店裡享用的話,彷彿感受到70年代的霧峰鄉,那股悠閒的鄉村生活。

image007

這間傳統的木瓜牛奶,採用的是統一鮮奶,喝起來濃醇香甜。跟一般加果糖的木瓜牛乳就是不一樣!店內除了木瓜牛乳他還有烤吐司。吐司口感很特別,不太像一般早餐店的。它裡面的果醬是煉乳+草莓。在經過麵包機烤後…天啊…這真是太美味了,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店竟然如此好吃,讓我們直呼撿到寶!

之後聽朋友說有間滷肉飯超好吃,而且通常賣到中午就通通賣光光,一聽到這消息。愛吃的我們當然不可放過這間常常賣到缺貨的店。於是我們從中正路往草屯方向一直騎,過了霧峰交流道看到第一間7-11就到了。這間店叫信哥飯擔,它的四周圍幾乎都沒有餐廳,是獨立的一家店。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1點多了,店內還是滿滿人。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擾人家做生意,只有稍微的問幾個問題,也點了一些店內的招牌食物。

image009

我們點的是爌肉飯,它的爌肉非常入味,特殊的調味。將滷汁充分的混進去帶皮五花肉裡。而價格也非常的親人才40元。超大塊的肉,配上淋過肉汁的白飯。真的是超級可口呀!!

image011

而同行的朋友點了排骨飯。送來的時候我們都嚇一大跳。超級大塊的排骨肉,整個碗都快裝不下….又配上特調的醬汁。排骨的口感特Q且多醬汁,咬一口肉就會忍不住多扒幾口飯來

配!常常一到中午就會銷售一空,晚一步可是會吃不到的!這還是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麼便宜又大碗的排骨飯。

image013

為了不讓吃完飯的我們口乾舌燥,當然要來碗清爽的味增湯。一整碗的豆腐滑滑嫩嫩再配上香甜的洋蔥加上提味的柴魚片!有點古早味又帶有日式口感,原來味增湯也是可以搭配我們到地美食的!寒冷的天氣喝完一碗熱熱的湯,身體馬上就會溫暖起來!

而且,信哥還有提供了店家特製的酸菜!! 保證跟其他家不同,酸菜挾帶著醬汁跟辣汁,配上爌肉或是排骨飯,瞬間可以解除肉所帶來的油膩感,吃起來可是特別搭!而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信哥的貼心。另外,別小看古早味的信哥飯,也呼應綠色環保,桌上擺的不是免洗筷而是鐵筷子跟湯匙喔!

在我們享用了一頓之後,有人提議要去樹仁商圈走走,聽說那邊很熱鬧,也有很多著名的小吃。於是一行人就前往樹仁商圈,這時,在路上我們發現了一間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店。是賣粽子的,而且一顆才15元!!好奇的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這間。到底這間店是怎樣呢?

image015

這間店叫做肉粽媳婦,每次從亞洲大學往霧峰中正路上就會經過。總是不會特別看它。今天專程出來找美食。就是要吃這種平常吃不到的在地人料理的。他的肉粽一個才15元。除了價格很親民,就連餡料也很飽滿。超好吃的ㄚ,肥肉、蝦米、花生,應有盡有。之前就聽在霧峰唸書的朋友說過。我們想把這好吃的肉粽給大家知道,於是特地報導了店家。希望大家看過我們的介紹來品嘗看看。

吃到了這邊,由於天下漸晚,我們的美食之旅也劃下了句點。

做了這次的美食之旅,體驗到霧峰真是一個很棒的地方!各式各樣的美食,有古早味、有便宜小吃等各式各樣的食物。平常上課時,還真的不會去注意到這些小地方呢。所以,當我們走在路上的同時,也不妨多注意一下路旁的風景、路邊的小吃,都可能讓忙碌繁忙的我們增添趣味。小小的發現,大大的樂趣。讓我們珍惜著這成長的地方,畢竟,時光轉瞬就過,在我們長大之後,人事已非,環境可能會變,我們很難再遇見現在這美好的地方,也許就只能留在腦海裡當回憶了!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踩著鐵馬一「桐」去郊遊

桐林地區主要分成暗坑、北坑、中坑、南坑等四個區域,為典型農家山村社區,初進桐林,產業道路兩旁總是一大片香蕉、龍眼、荔枝及鳳梨等作物,近年來也推廣藥草的種植,仍以龍眼為最主要作物,產量大且品質最佳,龍眼乾和蜂蜜……

作者:亞洲大學國企系三年級柯懷恩、董國隆、侯伯勳

指導老師:黃秋玉

霧峰,我們了解它多少、它又可以給我們了解多少?從這個問題下去想,不如自己實地走訪,才能真正知道它擁有多少的內涵來讓我們去探討、了解。

這一天,一行人三個同學興致勃勃的坐上機車沿著亞洲大學的路騎。想著我們也有介紹霧峰在地文化的報告要做,就看著路牌沿路亂騎。剛好也看到桐林休閒農場的路牌,剛好也想起指導老師給我們的意見就是桐林腳踏車步道。所以就把桐林設為今天的目的地。

桐林,座落在霧峰鄉村子裡的其中之一。位於霧峰鄉東北方,在阿罩霧群山的之入口,所以它的村子分部於群山之中。

980112-tour-360.jpg

桐林地區主要分成暗坑、北坑、中坑、南坑等四個區域,為典型農家山村社區,初進桐林,產業道路兩旁總是一大片香蕉、龍眼、荔枝及鳳梨等作物,近年來也推廣藥草的種植,仍以龍眼為最主要作物,產量大且品質最佳,龍眼乾和龍眼蜂蜜是當地有名的特產,沿途可見多家養蜂場及果園農場,而橋多廟多也是桐林的特色之一。

這次我們到桐林去是因為不熟它的路線,因此而走錯了路線來到了中坑。我們可以看到路線給我們的資料,中坑那條路上的景點寥寥無幾。而也名副其實真的也只是條難以步行的羊腸小徑而已,更何況路面崎嶇外,還會有坍方的落石。但是還是可以看見有幾戶人家居住在此處。

當我們知道走錯路時,天色已漸漸昏暗。我們決定要往北坑的那時,已伸手不見五指,路燈也是少之又少的佇立在那裡。我們分不清路是在前方還是在左右兩邊,相當的危險。因此我們打消繼續前進的念頭,畢竟安全最重要。所以我們步上返回學校的路程,等待下一次前往。

這是第二次來到桐林了,因為前一次我們不清楚路線怎麼走,所以沒辦法一探究竟。這次不一樣了,雖然我們是騎著腳踏車但是很快的就進入了北坑,發現眼前一片廣闊、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跟上次比較起來,有天壤之別。

旅途開始了,當然也有很多人來這騎腳踏車。不過我們比較好運,途中因緣際會的認識了幾個大哥。而且有什麼地方我們不懂、我們發問的,他們都很熱情的講解給我們聽,好像觸動到他們的內心深處一樣,滔滔不絕的說故事給我們聽。

一路上風景林立,我們就拿起相機猛拍。因為太原始、太美了,忍不住多拍了幾張。很可惜不能多用照片呈現,不然可以看見它的原始、它的美。真的要親自走一回才能體驗到。image003

image005

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完全沒有疲憊的倦意。但是開始上山的路段,感覺雙腳無法使力,騎不太上去。因為太陡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阿。被笑大學生的身體比老頭子還不如,真的不為過。不知不覺的,大哥們說:『前面就是一線天了。』我們抬頭一看,驚為一嘆:『哇,從裡面往外看真的是一線天耶。』

原本聽大哥們說有一線天的時候就在想,什麼是一 線天,天空這麼的遼闊廣大,要怎樣才會有一條線的天空的感覺;原來是因為地震的關係,沿路都可以看見從山坡上崩塌下來的落石,而且有些路面也坍方了。所以,才會形成了這一條狹窄的道路,叫做「一線天」。

image007

image009

過了一線天以後,沿途的風景,讓人感覺神清氣爽,人也爽快了起來,很快的我們又到九九峰了。可是前面又是一段好漢坡等著我們。跟著大哥們費盡心思,千辛萬苦終於到了最頂端。到了九九峰頂端,大哥們跟我講了這裡有著許多的鳥兒,可惜的是,我們在這也都只有聽到了鳥的叫聲,但是,去都沒看見鳥兒的蹤影,讓我們很失望沒能看見各種保育類的鳥類。看大哥們臉不紅氣不喘的聊天著,我們則是像洩了氣的皮球攤在那邊。

可是站在頂端往下看,心情跟體力好像都瞬間好很多。站在頂端有種駕馭世界的感覺,很適合壓力很大、心情不好的朋友們來這走走。因為這裡就好像一個大垃圾桶,聽著你的傾訴、分享著你的不悅、心事。就宛如有生命般的安慰著你,讓身心靈得到解放。何樂不為呢?

一整天,從早上騎到下午、從陌生人到朋友,我們很充實的回到學校。一整個過程,我們不僅僅了解到霧峰的桐林村還保有風光明媚、山明水秀的原始森林。更體會到霧峰在地人的人情味,不管你是外地來的、本地人都很樂意、也很驕傲的告訴你,我們霧峰有什麼什麼的。儘管是身為國家棟樑的大學生們,也未必知道這塊瑰寶。只能從口中、或書上得知訊息,並非實地走訪。既然不能親自走訪,那就由我們來闡訴霧峰的真、善、美讓大家知道。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社區休閒之旅-兒時的祕密基地

霧峰這塊土地上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也造就了湧旺羊媽媽農場的產生,雖然他們只屬於霧峰休閒農業的一個區塊,但是再經由老闆一家人細心的經營後,慢慢的成為了觀光的景點!不但對霧峰整個城鎮帶來商機……

作者:亞洲大學保健系 許紫晶、邱逸貞

指導老師:黃秋玉

農場的know how

你有親手撿過雞蛋的體驗嗎?你會在野外辨別植物嗎你懂得如何分辨”肚丁”的公母嗎?你有嚐過現擠的羊奶嗎?還是想嘗嘗擠羊奶的感覺?歡迎你到湧旺羊媽媽農場來親身體驗,包你吃喝玩樂一次滿足!

外地人的迷思

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來的學子,可能知道霧峰香米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來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很無聊,沒甚麼地方可去,但如果真是這樣,「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到底要學甚麼呢?既然我們有緣到霧峰這塊瑰寶來生活四年,剛好學校也有這樣的課程讓我們瞭解此地,而課程又分了許多項目,其中休閒產業的部分特別吸引我們,所以特做了此份報告。

蓄勢待發

生活在霧峰應該要了解當地的環境,透過這次的田野調查讓我對霧峰了解更多,霧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但卻有很多的風俗民情、人文藝術值得讓我們去探討,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霧峰該有的都有,只是還沒有一整套完整的規劃,來讓霧峰發揚光大。這次活動讓我學習到如何實地探勘,如何尋找根源,找出真相,找出不為人知的事物,親近大自然,更要學習如何愛護這片土地,讓下一代有更美好的未來。

第一次初體驗

從第一次上課秋玉老師就帶領我們分組,首先我們列出了所有在霧峰有關的休閒農業,並且以兩人為一組,然後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做相關研究與探討。980112-sheep-360.jpg

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裡,我和我的夥伴就開始計畫到我們的目的地去做實地的參訪行程,在這之前我們準備了紙、筆、相機和一顆熱血的心,並在到達湧旺羊媽媽農場之後認真聽講,收穫相當多。在結束各自的參訪行程之後,最後一次的校外參訪是老師帶領大家到霧峰農會酒莊及許度雲老師的工作室。

秋玉老師是一位很有朝氣、很寶、每天都充滿活力並帶著一顆永遠都熱誠的赤子之心的可愛大姐,教學認真講解詳細,上課的時候跟我們的互動也很好,就好像媽咪在教導小孩子一樣,還記得有次上課前我們肚子餓得呱呱叫,老師毫不猶豫地從車廂內取出好不容易買來的海鮮干貝包子請我們吃,還親切地問我們需不需要配可樂喝,讓我們備感窩心。

兒時的祕密基地

*裝備整理

週末的一大清早我們就自行前往了湧旺羊媽媽農場,從亞洲大學出發,經中正路往草屯的路上,看到育德路左轉,直直走會有指標,然後又轉上山,走到底就會到了。很巧的是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我們遇上了一群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正剛好可以跟他們一起參訪湧旺羊媽媽農場!

image003

農場的主人看見我們立刻熱情的迎接,並且將他身上配備-小蜜蜂麥克風及帽子一頂準備好之後,便吆喝著我們,要帶領我們前往農場的園區裡參觀。就這樣大大的太陽曬著我們,本來以為山區會冷還穿著厚外套的我們,禁不住脫衣解帶,把身上的外套往手上擺。

*「雞」不可失

馬不停蹄的,我們隨著農場主人的腳步往園區裡面走,首先我們只經過一個小爬坡就可以見到許多的山雞和土雞,雖然,我們是山雞、土雞傻傻分不清楚,但是經由老闆細心的講解後,我們也開始會分辨土雞與山雞的不同在哪裡了!

貼心的老闆還幫山雞與土雞們設計了自動給水的喝水器,並且告訴我們喝水器使用的正確方法唷!最重要的是農場的老闆還幫牠們蓋了一間小小的雞舍,讓山雞與土雞們自行組織家園。農場老闆說這裡養的都是正宗的放山雞與土雞,於是老闆靈機一動,發給我們一人一個塑膠袋,要我們在這塊雞屬於放山雞的地盤裡找尋山雞們所下的雞蛋,還說撿到的通通可以帶回家!真的是太新奇的體驗了!

*巫婆與小精靈

image005

沿著農區裡的小山路走,我們發現了靈芝!這時農場的老闆開始解說著靈芝的由來,他這麼說:一朵靈芝的產生會使一棵樹的養分乾枯,因為樹必須提供他所有的養份供給靈芝生長,難怪靈芝被稱之為是上等藥材呀!

走著走著,經過一個小彎道,我們遇見了姑婆芋!姑婆芋在台灣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經常成為小孩子的遊戲玩具,老一輩的人都說姑婆芋有毒,提醒我們不要去摘採它,如果摸到的話會發癢。其實姑婆芋並沒有毒,只是莖部的汁液含有強鹼,當碰觸我們人類的皮膚時會很癢,再說姑婆芋也還有另一個小用途,就是當作小雨傘來用,不過只適合小朋友啦!

*天然粉撲

後來我們進入了山谷,裡面栽種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植物,好比竹子、相思樹、狗尾草、薏仁等等,實在是多到難以敘述!

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農場的老闆要我們去猜猜看竹子如何分辨年齡?大部分的人都霧煞煞,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辨,後來老闆說道,其實竹子就跟人一樣,當我們人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梳妝打扮,把自己弄得白白淨淨又美美的,當歲月催人老之時,我們無法抗拒的皺紋、黑斑就會開始漸漸跑出來,而竹子也是一樣,當它還算是年輕的竹筍的時候,它的外層就會有一層白白霧霧的粉狀,而當竹子年老的時候,它的葉子就會黃黃皺皺,而且有的還會出現黑點點唷!

image007

*轉角遇到豬

image009

當我們走到山的另一頭,路上佈滿了地雷和腳印,再走下去才知道,啊!原來是山豬的傑作,一群大大小小、花紋酷似101忠狗的山豬們正享受著悠閒的上午時光,大家都沒想到原來山豬也可以這麼像101忠狗,環繞著山路,山豬慵懶的樣子真讓人羨慕!這時老闆要請他的寶貝山豬來做一段即興表演囉!

老闆說只要我們對著山豬們大喊著:「集~合~」,牠們會聽得懂的,而且會每隻都動身起來到柵欄前集合呢!我們毫不思索,立刻大喊著「集~合~」「集~合~」「集~合~」,不出老闆所料,每一隻山豬都相當乖巧聽話的走到柵欄前囉!模樣實在是非常的逗趣及討人喜歡!

*與羊咩咩有約

image011

最後,也是我們最期待的-與羊咩咩有約,一走進羊咩咩的地盤我們比羊咩咩還興奮,首先老闆細心的教導我們如何辨別羊的公母,打破我們既有且錯誤的想法-「有鬍子和角的就是公羊。」。其實不然,只要觀察羊咩咩有的是一對乳房或是一對的睪丸,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學會分辨羊的公母之後,再來就是今天的重頭戲-擠羊奶,只見老闆在示範之時就把羊奶擠得遠遠地,讓我們見識到"羊奶槍"的厲害,而換我們親自下海去擠羊奶的時候卻是讓羊咩咩痛得直跺腳!除了能夠自己擠羊奶之外,還能透體驗現場的羊乳試喝!真的是一舉數得!

真情流露

湧旺羊媽媽農場是個到處充滿生機的地方,而這最大的功臣絕對是農場的主人,而他也可以算是這個農場最大的特色了。農場主人一生中的時間幾乎都在農場中度過,也就因為如此才造就了一身功夫與經驗,且老闆從事酪農畜牧事業已超過三十年,這漫長的歲月也給老闆累積了很豐富的經驗。

農場主人帶領來到農場的遊客們,把一些平淡無奇的事物和生態,藉由他在地生活幾十年的生活點滴和所學的經驗,用逗趣的文字表達得淋漓盡致,讓遊客們笑聲不斷。不過如此適合全家大小、三五好友出遊的好地方,竟然鮮為人知,口耳相傳好口碑比任何廣告台詞都來得有效,但適度的宣傳也不壞!

霧峰這塊土地上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也造就了湧旺羊媽媽農場的產生,雖然他們只屬於霧峰休閒農業的一個區塊,但是再經由老闆一家人細心的經營後,慢慢的成為了觀光的景點!不但對霧峰整個城鎮帶來了商機,也將大家帶入了兒時的記憶,更能夠讓現在年輕一輩的孩子們體驗到親近農村莊園的感覺

身為霧峰人一定要來走一回,即便是外來觀光客,也會讓你值得回味!或許他不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景點,也沒有相當大的佔地,但這個農場最可貴之處也就是保有這種原始純純的風情!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我與霧峰菇的第一次接觸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飲食中,或多或少都會吃到菇的產品,尤其是火鍋的最佳夥伴─金針菇,再享受美食的同時,是否想過菇是如何成熟、如何栽培、如何養殖、如何收成?我們與菇的第一次接觸,也是第一次這麼貼近菇的調查……

作者:亞洲大學 保健系 陳昱君、郭佩欣

指導老師:張永清

980112-mushroom-360.jpg

霧峰菇類產業與在地人物故事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飲食中,或多或少都會吃到菇的產品,尤其是火鍋的最佳夥伴─金針菇,再享受美食的同時,是否想過菇是如何成熟、如何栽培、如何養殖、如何收成?

我們與菇的第一次接觸,也是第一次這麼貼近菇的調查,就是在「霧峰學」的課堂上,藉由專業人士的詳盡敘述和培養的專家的逐一介紹,帶領著我們這一群懵懂無知的學徒,一步一步的進入霧峰與菇命中注定的世界。

開始對菇的了解與認知

image003

藉由永清老師的聯繫,我們第一次的調查中,我們來到了─瑞峰農場,由柯先生和朱先生2位專家為我們上課。在進到杏鮑菇培育室的之前,柯先生先為我們補充菇的基本知識,原來菇分為高溫菇、中溫菇、低溫菇,舉例來說:高溫菇─木耳、中溫菇─杏鮑菇、低溫菇─金針菇。也打破我們以往的認知,原來越鮮豔的菇不一定有毒,而是那看起來最無害的菇才是最毒的,但不變的就是,野外的菇、不認識的菇不要輕易嘗試,否則,一小口可能就賠上你的一條性命。

因為金針菇適合的溫度為4℃,我們這一群學徒的服裝皆不及格,又加上溫差的關係,若我們執意要進入可能會感冒。所以,我們就沒有去探訪金針菇的世界。但是,對霧峰的菇農而言,金針菇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重大命脈,就算溫度再冷,他們也會一直一直的培養下去,為我們帶來更多好吃的金針菇。

在4℃的環境之下不適合其他的雜菌生長,而那好吃的金針菇就可以再這樣的溫度裡,慢慢的長大;而中溫菇的生長溫度在15~17℃之間,柯先生說:「如果在杏鮑菇的培養室裡,擺上躺椅,你帶著一本小說進入,那怡人的溫度,會讓你在裡面夢好眠。」,因為這樣子的溫度不是只有對菇適合生長繁殖,對於我們,也是最適合的休閒溫度。

image005

那高溫菇呢?再熱它也是活的下去。在早期聽天由命的時代,夏天最大的產量非木耳莫屬,而冬天可以說是木耳的停止生長期。接著,我們終於進入了杏鮑菇的培養室裡,但由於我們身上有太多數不完的細菌、跟人體自然的體溫,怕進入培養室裡面會影響杏鮑菇的生長,因此我們就在外面聽講,裡面的老闆─朱先生,從霧峰與菇的歷史一路開始敘述。

會種植杏鮑菇的機緣就是因為農業試驗所有人引進杏鮑菇的品種,由一剛開始的杏仁味重的杏仁鮑到現在少了杏仁味的杏鮑菇。也跟我們說了,一剛開始的不被看好到漸漸被市場所需要的成長路程,時間雖然長,但對於他們這些菇農而言,這不但是一種新的市場需求,更加的奠定了霧峰跟菇的緣分。

在推廣杏鮑菇的過程中,他們還要先研發如何料理杏鮑菇,在我們看來,這一些菇農根本就是菇的料理專家;而在這一次的上課中,朱先生也說為了配合市場的需求,他們會研發如何把杏鮑菇養的又粗又大根,但是口感也會差一點。寫到這裡不免又再一次提醒自己,下次要吃杏鮑菇要吃小而巧的,這一種口感是最棒的。

image007

朱先生又幫我們上了一課,因為他說:「一般杏鮑菇,從殖菌到太空包到長成可以採收的杏鮑菇,大約要一個月的工作天。」,這是多麼寶貴的一課阿!再往外走一點,那裡是養殖菇農自己要食用的靈芝。天阿!他們都好講求養身。這一種靈芝就是非賣品啦!身為觀光客的我們,還真是想品嘗一下那美妙的靈芝味,可惜的是,朱老闆說他們昨天才採收並烹煮完畢!想到這裡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為什麼美味的營養品離我這麼遠。

image009

在最後,我們去拜訪了班長夫人,夫人為我們學徒們介紹了真空包裝菇的基底─木屑。一大堆的木屑看起來就像一做安全的堡壘,讓我們忍不住想要到上面翻滾個兩圈。接下來就是今天的壓軸好戲啦!我們要去拜訪的菇類就是大家吃火鍋必備的─木耳,它不像杏鮑菇一樣,需要在舒適的環境下生長,木耳可以任風任雨的吹打、可以抵抗炎日的照射,這是多麼強大的生命力阿!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怕冷。

時光匆匆,說長又不長、說短又不短的時光就這樣結束。伴著夕陽,我們就要跟瑞峰農場說掰掰。都市的小孩難得跟大地如此貼近,沒有看過一大片稻穗的我們,拿起那金黃的稻穗,試著為它脫去外衣,展露我們所熟悉的白米,跟大家說一聲─掰掰。我們同樣期待著下一次的聚會。因為我們即將到霧峰農會,再跟著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全世界唯一兩座的菇類文化館之台灣霧峰館吧!

前進菇類文化館

第二次的探訪,我們一同前往在農會上方的菇類文化館吧!全球唯二的兩座,其中之一就在霧峰,所以身為菇類探訪員的我們怎麼可能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image011

文化館裡面,首先放眼望去就是那比人高的香菇模型,為什麼一定要提到它呢?除了很有拍照紀念的價值之外,當然就是它算是一個很傑出的藝術品,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除了用在大香菇上,也可以放在其他的小模型上,裡面有好多各式各樣的菇類,有毒、無毒一一分類清楚,模擬的野外場景,深深的令我們著迷,而且為了使其更逼真,裡頭除了菇以外竟然還有假蛇。喔,這實在是太震撼了!

另外,裡面還有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珍藏了所所多多的菇類造型玩具,也就是說市面上有許多可愛的香菇造型的玩偶、陶瓷,只要你想的到的「禮物」裡面應該都有收藏,這是不是很特別呢?而那一天老師也送了一個很可愛的菇棒槌,它或許已經成為館內的珍藏品之一了。

繼續往裡面探訪,可以發掘許多菇類理論的文件標章。像是:菇的特性、種類、功用…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部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菇的剖面圖,那一個模型實在是太逼真了,也可以從模型當中去學習菇的構造。再接下去,當然就是要介紹一下霧峰菇的產業發展史,有一些資料我們都已經從第一次的探訪中得到答案,但這些對霧峰的人來說,這是一大驕傲。

再來,是我們要略提的部分,參訪的那一天,我們因時間的關係,所以沒有看到農具發展,這也是菇類文化館裡面的一個珍藏;在未來的某一天,或許你我都還有機會看到吧!就留下一點點的未知,一起來期待下一次的發現與了解。

時間始終都是匆匆忙忙的經過,今天的我們就這樣跟菇類文化館說再見了!不過,我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見面,因為我們要把還沒有探索的地方探索完畢,那麼就在這裡跟文化館說聲再見吧!

我跟菇的感情

從兩次拜訪菇類的旅程當中,我們從無到有,藉由不同的人、事、物,去了解每一個地方的發展。也得知原來霧峰鄉除了好吃的香米之外,菇的存在絕對扮演的重大角色跟命脈,正因為如此而獲得了「洋菇王國」的美稱!也藉著我們這些來自不同的地方〈外地人〉的身分來看霧峰的菇,想想對自己家鄉的某些文化資產,一定都沒有這一次來的深刻了解。

而這兩次的機會,就像是多上了兩節課本以外的自然科學課程,及濃濃的歷史。在每一次的學習裡,一定會由許許多多的角度去切入;文學組的人們就會寫出對菇的詩、詞、歌、賦來感動別人;而自然組的人們就會想把菇放到顯微鏡底下去研究其構造、生長條件,用實驗來告訴我們食用上的安全,同時也把不同的菇紀錄下來成為重要的訊息,變成後來學習重要的依據。

從這一次的訪談中,我們學到了如何分工合作及努力達到目標,就好像,農試所的人引進新的菇品種之後,從殖菌到所需的太空包裡、計算好生長的時間跟條件,再由菇農來種植、採收、包裝,在送到中盤商那裡做最後整理並賣出,最後就由消費者來食用,並且決定這個品種是否還需要在改良、是否被大部分的人接受;一環扣一環,不管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每一天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執行自己的任務,以及配合別人的腳步去完成任何的事情,這就是我們這一次學到的精神,也瞭解了更多不同地方人的生活方式跟地理條件。

或許,看起來跟菇一點關係也沒有,但無妨,這就是我們去探訪後的結論與心得!因為在尋訪的過程裡,我們看到了菇農在那黃昏夕陽下,依然做著每天一樣的工作,汗水、淚水、歡笑,就充滿在那一次的夕陽下。如果下次有人問我們怎麼去分辨出好菇與壞菇,我們終於可以大聲的說出來,而下一次我們就不再是學徒,而是有常識跟知識的小專家。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