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200縣道旁的SOS-滿州鄉分水嶺部落現狀(下)

迫於壓力,分水嶺部落決議,先針對房屋受損嚴重的村民來協助,找個安全的地方搬遷,可是被迫搬遷的住戶覺得,搬離部落這麼遠,有孤立遺世的不安全感,因此也不願意搬遷。

編按:本文為滿州鄉分水嶺部落現況報導(下),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政府起乩施法:永久屋急急如律令,災民速速退散

上分水嶺部落被列為安全堪慮的地區,其中八瑤路東側11戶及基督教長老教會 3戶為立即危險,八瑤路西側10戶為潛在不安全。張清茂說:「政府的意思是希望我們都可以申請永久屋,搬遷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縣政府是希望我們找國有土地,這樣他們比較好作業。」

image006shoh.jpg
↑上分水嶺部落災後空照圖(資料來源:98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居住地新勘及複勘作業暨安全評估報告書計畫)

image007
↑下分水嶺部落災後空照圖(資料來源:98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居住地新勘及複勘作業暨安全評估報告書計畫)

滿州鄉公所原住民行政課邱平貴課長說:「我們提供九棚村及港口村的地點居民都不接受,因為有六十幾戶,所以需要較大的面積,但居民則希望能在原居地附近找地點,但是附近都是山坡地,沒有較大空間的土地且不安全。」

張清茂也表示,部落的意思的確是希望在原住居地附近可以找到適合的遷居地點,但是適合的地都是私人土地,政府還是希望以國有地為優先考量。而之前政府提供的地點面積都太小了,目前選定一塊國有地-港口段1103等地號13筆土地(約4-5公頃),所以就先讓政府鑑定那一塊地,之後再看部落的意願。

但是張清茂也質疑,政府提供的九棚段的土地,下大雨時常有淹水,而現在送鑑定評估的港口段,也是屬低漥的河床地,若要搬遷到那一帶,也是頗令人憂心的。而鄰近的九棚廢校內,仍安置著八戶94年海棠颱風的受災戶,五年多了,他們的問題還未獲得解決,這等效率與誠意,看了實在令人心驚膽顫。

「現在是有點僵持啦」張清茂說:「像上個禮拜(6月17日),說6月底前要我們做決定,我們想要的地也都是私人地,政府又不協助我們變更,不願意協助我們來去徵收,你要我們選的國有地又這麼遠,地是又地漥,我們怎麼可能願意。」而政府態度卻是強硬的:國有地。

張清茂今年五月才接下部落重建會主委的任務,擔任起部落的未來的歷史重任,一上任就要處理土地的問題,另一面還一個棘手的問題「永久屋」。

他說:「就算申請永久屋,我們只有地上物的使用權及繼承權,其他都還是政府的權利,我們去那邊住,我們什麼生存的空間,什們的都沒有,要怎麼適應環境。我們在這邊,去山上去哪裡都熟悉,也有自己的腹地可以種菜種什麼的,這關係到生活方式種種的問題,還是需要給我們一點的時間來去…,可是政府還是急著要我們做決定。」

張清茂表示,政府辦理第一次永久屋說明會的時候選在距離部落12公里遠的滿州鄉公所,部落的族人大部分都沒接獲通知,而且去參與的也都是老人家,老人家只聽說有新房子可以住,所以都毫不遲疑地簽下永久屋的申請表,因此小小的分水嶺部落竟然高達69戶的申請戶數,但族人們並不知道永遠這些新房子的背後是不能再居住原有的房子。

他說:「一開此也不太了解,慢慢接觸後,發現這是個滿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就是讓所有部落的人更了解更清楚甚麼是永久屋,申請後會有哪些問題產生都要考量到,如過這樣盲目配合政府的運作的話,到時候我真的成為歷史的罪人了。」

(註:鄉公所與上分水嶺相距約12公里,車程30分鐘,期間幾無大眾交通車往來)

為了讓族人能夠清楚的了解「永久屋」,張清茂再度邀請了縣府的長官前來部落說明。6月17日,屏東縣政府原民處派人來到分水嶺部落與族人說明,但來的人卻對張清茂說:「你們連地都還沒有決定,叫我們過來說明什麼。」

「我的意思就是說叫你們過來說明更清楚一點,讓我們更認清這個東西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叫我們趕快找地。相關的利害關係你要跟我們百姓說明清楚啊,政府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你要讓我們百姓知道啊!」張清茂跟記者這樣說道。

在縣政府的長官說明後,分水嶺的族人大部分傾向放棄申請永久屋。張清茂舉了自己當作例子,他的房子剛蓋好不到五年,還在負擔貸款,如果放棄了這間房子,貸款將如何處理。更何況,他現在的房子有四、五十坪,若換成永久屋,他和太太兩個人,頂多換到十四坪。即便是如此,還是得顧慮到少數族人的需求,尤其是住在立即危險區的住戶。

部落決定:以協助受損較嚴重的族人為優先

迫於種種壓力,分水嶺部落決議,先針對房屋受損嚴重的村民來協助,找個安全的地方搬遷,因此決定先送鑑定港口段1103號等13土地。可是被迫搬遷的住戶覺得,想到搬到離部落這麼遠的地方,孤立遺世的不安全感不禁而生,因此也表示不願意搬遷的意願。

無論是「遷村」或是「集體遷居」,對部落而言都是大事,對於生長土地情感而言,也都是無法斷然切斷的本性。但令族人不解的是,這等大事,政府何苦相逼呢!要族人在這麼短時間內作出這麼重大的遷村決定。為什麼不能先找個安全的地方,暫時讓族人得以安全安心,待浮動的心平靜下來,再來好好的討論部落的未來,畢竟「遷村」是個複雜而謀合的過程。

註1:

分水嶺,排灣語Chiyukunhi,意為地勢宛如山川分清之境,因緊鄰八瑤(排灣語Bariuru,即周圍有很多山嶺之意)。位於屏200縣道的最高點,是吧沙加魯溪與紅土溪的分水嶺,也是不少單車客環島時的必經之地。百年多前一艘美船的擱淺、宮古島民的遇難以及大和民族的入侵,後有斯卡羅族頭目潘阿別家族西遷平生番,這些台灣史上的重大事件,全寫在這個部落週遭。

無論是分水嶺或是八瑤,皆位於滿州鄉與牡丹鄉交界處,日據時期屬牡丹鄉高士村管轄,民國58年遂劃入滿州鄉長樂村的範圍,是滿州鄉唯二的原住民聚落,由於處於原漢交錯的灰色地帶,因而造成許多權益上被忽略,居民似乎也習慣了被忽略,或者是樂天知命,就連八八水災造成地表滑動、房子傾斜,族人覺得自己算是不錯的,至少不像其他地方還有死人。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屏200縣道旁的SOS─滿州鄉分水嶺部落現況(上)

滿州鄉分水嶺部落雖然從房子前方看似沒事,但房子的底下是不停滑動的地層,房子後面已經傾斜,不知如何是好的居民,默默地在牆上噴上sos。

編按:本文為滿州鄉分水嶺報導(上),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這關係到我們之後子子孫孫要去住的地方,現在一下子就要我們去選擇到哪?… 我也不想當歷史的罪人,這(遷村)應該是很慎重而且是往很長久的思考邏輯去想,並不是說因為政府這個應急這個政策,就叫我們必須趕快做決定,趕快怎麼處裡。」言談中,張清茂透露心中的不安及無奈。

image001

↑雖然從房子前方看似沒事,但房子的底下是不停滑動的地層,房子後面已經傾斜,不知如何是好的居民,默默地在牆上噴上sos。

從八八之前開始的災難

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的分水嶺部落,長久以來一直潛在地表滑動的問題,早在八八風災之前,八瑤長老教會就已發生地裂及傾斜,教會的戶外廁所也落陷一層樓之高(註1)。八瑤長老教會的黃麗音牧師表示,已經跟鄉公所陳情了三年,等了三年,鄉公所才在八八風災之前即時興建了擋土牆,所以教會才能在八八風災中逃過一劫。

但鄰近地區的住戶可沒這麼幸運了,縣道200東側的整排住戶(11戶)發生圓弧行的地層滑動,房屋嚴重向後傾斜且多處龜裂,部落重建委員會主委張清茂說:「走進去都會失去平衡感。」

image002

↑八瑤長老教會的戶外廁所,在災前就已陷落將近一層樓高(八瑤長老教會提供)

image003

↑災後,鄉公所在八瑤教會周圍興建了檔土牆,也有民間社團捐助教會,用鐵皮蓋了部落孩子的課輔教室「教育會館」

image004

↑但是即使興建了擋土牆,仍無法抵抗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教會前的地面,又裂了。

行政院原民會在98年11月30日公佈了「98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居住地新勘及複勘作業暨安全評估報告書計畫」,評估上分水嶺為「原居地不安全」、下分水嶺部落為「原居地安全」(有二戶潛在不安全)。因此核定上分水嶺部落為「安全堪慮地區」。

雖然報告如此,但這個地處偏遠,不會哭也不會討糖吃的小部落,似乎沒有因此得到政府關愛的眼神,直到今年的1月24日,屏東縣的社運團體「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在造訪部落後,於peopo公民新聞平台發表了「被世界遺忘的八瑤部落」一文後,引起了原住民媒體的關心,才促使政府有了較積極的動作,但這對部落到底是恩典的膏抹還是災難的開始呢?

image005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訪視八瑤教會及部落民宅

災後分水嶺部落大事記

日 期 事 件 內 容
2009/11/07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陶林數值測量工程有限公司針對10個原住民部落進行新堪調查工作 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上下分水嶺部落表列其中。
2009/11/30 新堪調查評估報告出爐 上分水嶺為原居地不安全,下分水嶺元居地安全(有兩戶潛在不安全)
2010/01/14 劃定定區域說明會
2010/01/24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訪視後,將部落的訊息在網路上發表 被世界遺忘的八瑤部落http://www.peopo.org/actkrtaiwan/post/50306
2010/01/27 勘查與審議 核定上分水嶺為安全堪慮地區
2010/03/05 劃定特定區域諮詢 未決定
2010/03/09 莫拉克颱風家園災後重建永久屋安置作業專案小組第三次專案會議會議紀錄 滿州鄉上分水嶺、三地門逹來村願意遷居者,請原民處說服申請配住目前已開設之7處永久屋,不再另外開設永久屋專案安置。三地門德文村後續規劃安置於德來公園。
2010/03/31 劃定特定區域諮詢 屏東縣政府表示該地區不同意劃設
2010/05/24 莫拉克颱風家園災後重建永久屋安置作業專案小組第十二次專案會議會議紀錄 滿州鄉上分水嶺地區申請戶之安置地點,請再加速尋覓合適基地,報請重建會核定。(原民處)
2010/06/02 莫拉克颱風家園災後重建永久屋安置作業專案小組第十三次專案會議會議紀錄 滿州鄉上分水嶺地區永久屋安置地點,已由滿州鄉公所及上分水嶺部落重建委員會於6月1日前往滿州鄉港口段1103等地號13筆土地(約4-5公頃)現場履勘,請公所儘速陳報本府轉請營建署進行安全評估。(原民處)
2010/06/14 莫拉克颱風家園災後重建永久屋安置作業專案小組第十四次專案會議會議紀錄 滿州鄉上分水嶺居民對滿州鄉港口段1103等地號13筆土地作為安置地點有意見,要求遷建地選在住家附近,另該分水嶺居民亦要求本府再辦永久屋核配資格說明,請原民處於6月17日向該分水嶺居民充分說明,永久屋係為居民住家安全結合公私部門資源所興建,獲配住宅後不能返回原居地居住,未於永久屋居住者亦將收回永久屋。(原民處)
2010/06/22 莫拉克颱風家園災後重建永久屋安置作業專案小組第十五次專案會議會議紀錄 滿州鄉上分水嶺居民原則同意以港口段1103等地號13筆土地作為遷居地點,請原民處預估遷居意願戶數並促請滿州鄉公所速於一週內提報,俾便展開遷建事宜。(原民處)

資料來源: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屏東縣災後重建委員會。製表:李孟霖 2010/06/25

(本文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富山部落永久屋完工,族人抗議分配不均

為了安置富山部落災民的永久屋即將完工,日前舉行抽籤作業,但有族人抗議分配不公,也有族人去現場看了以後,發現空間太小無法擠12個人,也看不到太平洋,準備回原來的部落居住

台東縣政府在大武國小興建的33戶永久屋,是為了要安置去年在八八風災中受災的富山部落的族人,這33戶永久屋已經快要完工,台東縣政府28日到了大武鄉公所進行永久屋分配的抽籤作業,不過現場有災區代表抗議自己沒有分配到永久屋,在抽籤的過程中很不滿,向縣府人員抱怨。

不過縣府卻認為,族人當時沒有白紙黑字的簽字證明也沒有戶籍證明,要申請永久屋就窒礙難行,縣府依然強調戶籍證明很重要。

在遷居永久屋的說明會上,也有人提出八八風災時愛國蒲部落因大量的雨水讓原本翠綠的山頭形成嚴重的土石流區,如果將永久屋設在愛國蒲部落,未來可能還會遇到土石流。但是也有族人擔心,搬到愛國蒲會看不到海,因為原本居住在富山部落只要出門就可以看到美麗的太平洋,如果搬到愛國蒲要看到海達得走上一段路。

4522564905_7c12d4b15-480
富山部落遷居後,出門無法立刻看到太平洋(攝影/ 鐘聖雄)。

舊大武國小興建的33戶永久屋,預計在下個月4日完工,具有入住永久屋資格的人已完成抽簽,施工人員正積極趕工,但是沒有永久屋可以住的災區居民,卻還是忿忿不平。

而積極趕工蓋在舊大武國小的33戶永久屋,就是希望趕在總統馬英九7月4日視察之前完工,施工人員表示,希望能早日將房子交給災區居民。

就在抽籤完後,有一戶人家等不及趕快到抽到的永久屋裡看,不過看了以後結論是夫妻倆要回家住,族人陳永表示:因為這一戶人家有十二個人,除了自己夫妻外,還有小孩親戚們要一起同住,但永久屋一樓加二樓才三十二坪,他感到很困擾。他表示,樓上給弟弟的5口人家,樓下給小孩住,他和另一半乾脆回富山繼續住。

除了有人覺得永久屋空間太小但是還有族人持不同的看法,一位年過60歲的Vuvu,也過來看房子,因為人口不多,她除了感謝有房子住,以後住在大武的永久屋裡可以方便看病,也方便買菜。

儘管舊大武國小永久屋已完成抽籤,但接下來不同的家庭要面臨的是不同的挑戰,特別是還分不到永久屋的災區代表,還是希望政府再查清楚,放寬認定。

大社部落:「陷在」龍泉營區的遷村進度

莫拉克災後的大社部落,大量的土石流衝進部落裡。整個部落已經是大規模未移的走山狀態,但是其中申請永久屋的人只有四成過關,另外六成的族人該怎麼辦?部落重建陷入一片膠著…

大社部落,在莫拉克颱風的影響,除了大量的土石流,衝進部落裡。整個部落的環境目前已經是整個大規模未移的走山狀態,並且也沖毀部落裡4棟家屋。大社部落排灣族人,對於風災後部落未來發展的進度在選舉因素停滯的影響,目前陷入一片膠著。

在至善基金會「88水災原鄉永續重建計畫」的協助下,至善基金會在大社部落投入人力資源的方式協助八八風災受創的大社部落。而加入此計畫的大社部落媳婦洪麗菁,在協助過程中發現部落目前發展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現階段「陷在」安置中心-龍泉營區的生活問題,以下是相關採訪整理報導。

image001-450.jpg

在營區生活的委屈

洪麗菁提到:「現在龍泉營區只有118間,但是大社部落總共有174戶的族人,這裡根本安置不下所有大社部落的族人,因此申請不到的族人就選擇在外面租屋。

有一段時間,因為營區安置所工程隔間的影響,而造成在這裡安置的族人跟營區之間的磨擦。但是族人也很無辜,因為這裡的生活,就像是被關起來,雖然造成他們(營區)的困擾,而軍方有軍方的委屈,但是我們(部落)也有我們的委屈。」

永久屋申請問題

大社部落在永久屋的申請上,因為部落族人心裡都還有很大的疑問,所以在一開始的申請不到30戶。重建委員會的決策以及部落資訊的斷連,造成資訊的誤傳更大。

而部落裡還有地基已掏空的房子,因為地基掏空屋主害怕再次的大雨把家給沖下山,於是就先將家中物品搬出,但政府卻因此而說是「沒人居住」的家屋。另外,懸掛在山崖邊的家屋,因為屋子「完整」存在,因此也不算全倒戶,屋主也沒辦法申請到毀損證明申請永久屋。

因為6月份部落選舉的關係,也影響部落申請永久屋的事情,停擺一個月之久,目前部落也陷入膠著的狀態,而申請不到永久屋的族人,也將面臨要遷回「走山」的部落。

image003

整個部落的環境目前已經是整個大規模未移的走山狀態,並且也沖毀部落裡4 棟家屋,並有幾處家屋已呈現地基掏空的現象。(攝影/李孟霖)

image005

(申請不到永久屋的族人,也將面臨要遷回「走山」的部落(攝影/李孟霖)

大社部落的「遷村」困境

八八風災之前談遷村時,部落裡老人家內心也不甘願搬離大社部落。但因為部落沒有危機意識,吵了將近30年的遷村,因為在這次大社風災情形,老人家真的嚇到了才肯下山。若是沒有親眼看見,族人也不會離開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園。

許多資源以及NGO的幫忙,洪麗菁表示,在至善基金會的協助下,這個單位反而比較單純,雖然初期有一段摸索期,但是至善在族人人力資源的培力中,給予很大的協助,純粹站在協助部落的角色。她也表示,這樣的協助對部落來說,是較好的方式。

對於重建過程如何協助部落安置,她也表示,其實一開始,若用中繼屋就可以解決,瑪家農場不是一個可以發展的空間,連墓地也沒有,生活空間狹小,也沒有耕地的空間,未來老人家的生活,你看我,我看你,這樣根本不是一個部落。

而目前,大社申請永久屋的比例,如果只有4成的人可以申請通過,那6成的人怎麼辦?她也表示,之前中央的官員下來訪視,大社部落的族人表示,「我們要的是遷村」時,政府只回答,「我們只負責蓋房子,文化跟我們沒有關係。」洪麗菁表示:「那我們跟眷養的動物有什麼差別?那我們到底算什麼?」

提到在協助過程中自己內心的遺憾。她說,風災期間在協助部落過程,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跟大社部落的族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營區安置的房間分配本來就已經不足,所以當初也就想說:「我們既然有能力在外面生活,就不要擠進來」。

部落另一種形式的滅亡?

從八八風災發生後就進入部落協助族人的麗菁表示,大社排灣族人目前的安置生活困境,就像是沉淪在營區裡,感覺像是被冷水慢慢煮熟的青蛙。而八八臨工糟糕的政策,更讓部落的未來陷入一個瓶頸。

她也建議,八八臨工因該要有嚴謹以及長遠的配套計畫,例如,開一個木雕班,剛開始可以用木工訓練的方式授課教學,結束訓練期後,族人便有能力生產,然後將生產的製品外銷,不但有一技之長,也可以賺錢。而不是每天掃地,掃完地就沒了。

看到政府八八臨工的政策對部落的影響,也很心痛。她也擔心的說到,這樣的工作態度以及生活模式久了,會很恐怖。八八臨工可以領多久?這個政策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未來要怎麼辦?若是要跟山下主流社會的人比工作又比不贏。這樣變成是部落另一種形式的滅亡。

未來的瑪家農場的生活?

搬到瑪家農場的大社部落,變得一時之間沒有寄託,在大社部落一輩子辛苦的努力,全部都失去了。

但想到,在瑪家農場沒有耕作的腹地,老人家也沒辦法去山上看捉捕獵物的陷阱。頓時之間,「部落的生活」搬到瑪家農場之後,都面臨停擺的窘境。麗菁憂心的說出她對大社部落未來搬到瑪家農場的擔憂─「如果是我,寧願回大社,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image007
申請不到永久屋該如何回去家園(圖/李孟霖)

翠巒悲歌(二)大愛已成往事

極度缺乏醫療資源加上聯外道路經常性崩壞,不僅讓家有重病患的翠巒村民憂心不已,遇到颱風、地震,也無法部署任何逃難疏散措施。更驚人的是,村民已經連續使用由華岡部落所流下來「垃圾水」長達10幾年。

編按:本文為翠巒悲歌系列文章,閱讀系列(1) 被遺忘的災區 / 被省略的重建,請點選這裡

翠巒村民:感謝慈濟曾經幫我們蓋房子

1994年,道格颱風重創「舊」翠巒部落,導致許多翠巒村民無家可歸。慈濟基金會在輾轉機緣下很快伸出援手,表示願意幫翠巒村民遷村並興建永久屋。1997年3月,台灣第一批由NGO興建,因天災而誕生的永久屋村落終於完工,翠巒村民也從舊部落遷移至現在的「新」翠巒部落。

翠巒的重建遷村與永久屋興建模式,與今日莫拉克重建方式有許多的不同。

首先,遷村的建地採用村民自有土地,該地在興建永久屋之前,就已經有部分村民在此地興建房舍、耕作。再者,向慈濟申請永久屋的受災戶,每戶都必須拿出3萬元購買建屋土地,慈濟僅提供房屋;相對地,受災戶擁有土地所有權,但不具備永久屋所有權,不可處分、轉讓、抵押房屋。其三,翠巒永久屋沒有小坪數配置,31棟雙併建築可供35戶受災戶居住,全都超過30坪,目前也有許多村民自行改建永久屋。

10年間,翠巒部落的村民對慈濟是滿滿的感激。

「慈濟願意幫我們蓋房子,重建家園,真的是很感激他們。」「蓋完房子後,慈濟還幫我們義診,不要我們信教也不干涉生活,,非常好。」走訪翠巒部落,幾乎只要向村民問到慈濟,沒有一個不是抱著感恩的心,說慈濟幫他們蓋永久屋、義診有多好。也許,在翠巒村民心中,慈濟所做的,遠比政府給的還多。

990629shohphimg_02212-400.jpg
立在部落入口的看板,說明了翠巒的遷村始末,也註記了慈濟當年在此的善行。村民說,其實當初慈濟也想把「新翠巒部落」命名為「慈濟大愛村」,但遭到村民反對,最終仍保留祖先留給翠巒的名字。

大愛已成往事

2006年6月9日,連日豪大雨造成翠巒部落重創,周邊山坡、道路出現大規模崩塌,部落本體也有滑動現象。村民推測,這是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間接影響的後果,69水災只是讓翠巒的地質問題爆發。頓時間,翠巒的永久屋被打上了問號,山崩路毀,部落生存危機再現。

翠巒村民吳明德說,「從那時候我們才開始回想,慈濟在一開始選定永久屋地點的時候,不曉得是不是想要趕快把房子給蓋好,根本就沒有進行過任何安全勘查,就選了現在這個地點,結果我們現在又不安全了」。

吳明德回憶,69風災後,族人眼看部落又面臨生存危機,於是大夥想起了最具有「大愛」的慈濟,希望慈濟可以再幫翠巒一次忙。吳明德說:「那時候我打電話給慈濟的人……他講得很委婉,但我一聽就知道他意思了……他說,為你們做這麼多了,為什麼當初要蓋這邊?」「為什麼?我們也想問為什麼啊!」

於是,慈濟對翠巒的愛就這麼成為往事。

2006年至今,慈濟沒有再幫過安全堪虞的翠巒。弔詭的是,慈濟副總林碧玉在2009年底受訪時,曾舉翠巒的例子為慈濟大愛永久屋辯護,並說「這三十幾戶人家,到現在還非常安然無恙」。此外,慈濟大愛電視台在今年6月時,還在連續劇《情義月光》中播出當年援建翠巒部落的故事…

雖說「回憶總是最美」,但難道慈濟也打算讓翠巒成為回憶?讓重建成為過去式?當作沒遷村這回事嗎?讓大愛成為往事?

IMG_0225

IMG_0213

IMG_0219
由10幾年前慈濟為翠巒所興建的永久屋社區,就可約略看出今日南部大愛村永久屋的雛形。身為台灣第一批慈濟永久屋「受惠者」,翠巒村民雖對慈濟充滿感恩之心,言談間卻也對今日慈濟在南部大愛村的作為略有微詞。村民Yauy認為,慈濟最好是可以蓋完房子就走,不要介入別人生活管太多。張文德說,南部大愛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原住民傳統意象,災民已經離鄉背井了,還不能保有意象,對保存文化不利。吳明德則直言,「慈濟不要忘記幫助人的初衷,都是出於一份愛,但簽訂永久屋要放棄太多事情了,愛不應該有代價」。

翠巒慈濟不愛,政府不疼?

既然慈濟不幫忙,那麼翠巒只能靠政府遷村了。「關鍵就在副縣長的態度!」幾位翠巒村民異口同聲地說。

69水災不久後,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蘇苗彬隨即進入翠巒部落勘查,得出翠巒部落已面臨地層滑動危機。「然而」,吳明德忿忿不平地說,「南投縣副縣長陳志清卻說,以他的專業背景判斷,翠巒部落光看就知道很安全,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地質鑽探」。

翠華村長張文德直言,也就是因為副縣長明白表示這種態度,才讓翠巒部落喊遷村喊了4年,政府卻對翠巒進行專業審查的動作都沒有。

然而,莫拉克風災對南部山區造成了重大創傷,卻也給在風災中沒有傷亡的翠巒部落一絲遷村的機會。莫拉克風災結束後,翠巒部落被行政院公告為災區之一,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亦召集專家學者實地至翠巒進行專業審查,其審查結果推翻了副縣長的專業判斷,翠巒也被列為安全堪虞區域之一。

「斷層通過」、「坡度大於30度」、「崩積岩地質」、「地層滑動」、「坡面及土壤滲水」、「北港溪向源侵蝕」等種種危險因子,終於讓南投縣政府、原住民委員會開始正視翠巒喊了3年多的遷村訴求,並在2009年12月時通過翠巒遷村預定地地質鑽探經費。然而,這筆經費雖然已在去年底通過,至今鑽探作業卻仍然沒有動靜。吳明德說:「上次我去問,他們說6月一定會到天池去鑽,結果到現在也是沒有動靜…颱風季節又要來了耶!」

另一位翠巒村民張金明則質疑,「天池那塊地的主管機關是行政院退輔會,但那塊地實在是太好了,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把地開放給我們原住民遷村」。張金明說:「退輔會天池那塊地本來都租給別人在種菜,結果我們一說要遷村,想要天池那塊地之後,退輔會馬上就把那塊地回收造林,擺明不想把地給我們!」

4年,世界杯冠軍義大利可以從世界第一變成分組賽墊底,國民黨可以又從在野轉為執政,翠巒的遷村案卻遲遲連地質鑽探作業都無法開始,行政院重建會也沒有以莫拉克重建條例為翠巒解套。吳明德無奈地說:「難道要我們遭遇像小林村一樣的悲劇,才有人要來關心翠巒嗎?」

IMG_0235
張文德翻出原民會公文表示,政府明明去年就通過天池的鑽探預算了,為何到今天都還沒有任何動作?

IMG_0288
翠巒村民屬意的天池地段為在開闊平地。張金明質疑,退輔會所轄福壽山農場有大面積的開墾農地,天池一帶本來也都租給漢人種菜,卻在翠巒村民提出遷村土地需求後,馬上收回造林,擺明就是不想釋出優良安全土地。

悲劇進行式:逃生無門,還得喝垃圾水?

以目前政府辦理翠巒遷村的進度來看,即便短期內政府就突然展現驚人的效率,完成遷村預定地審查、調查翠巒村民遷村意願、完成資格審查、配住等程序,翠巒能真正達成遷村心願的那一天,恐怕也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然而,在等待政府完成漫長程序的過程中,翠巒村民不僅要冒著生命危險住在危險地帶,更需忍受其他生活方面的不便,甚至是苦難。

舉例來說,極度缺乏醫療資源加上聯外道路經常性崩壞,不僅讓家有重病患的翠巒村民憂心不已,遇到颱風、地震,也無法部署任何逃難疏散措施。更驚人的是,翠巒部落一天不搬,村民就得繼續使用或飲用由華岡部落所流下來「垃圾水」,而他們已經自遷村到此地後,已經使用這些「垃圾水」長達10幾年的時間了…(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翠巒悲歌(1) 被遺忘的災區 / 被省略的重建

莫拉克風災後,曾經走訪眾多災區部落的原民台記者阿莉曼格格則說:「我跑過這麼多災區,沒有一個看起來比翠巒還要危險的!」這地方隨時會崩塌,政府應該要幫他們遷村的,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幫他們…

「我跑過這麼多災區,沒有一個看起來比翠巒還要危險的…這地方隨時會崩塌,政府應該要幫他們遷村的,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幫他們」,原民台記者阿莉曼格格說。

img_02481-480.jpg

被遺忘的災區 / 被省略的重建

翠巒部落是南投縣仁愛鄉翠華村的一部份,與華岡、馬力觀共同組成翠華村。在過去,翠華村一直隸屬於力行村行政範圍,直到2000年時才分離出來,成為台灣最年輕的行政區域之一。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山區部落,翠巒雖被行政院公告為莫拉克災區,但實際上,部落本體並沒有受到太大創傷。然而,這並不代表翠巒很安全。根據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所公布的《莫拉克颱風災後原住居地安全初步評估報告》,位在舊崩積地的翠巒被診斷出具備「斷層通過」、「坡度大於30度」、「崩積岩地質」、「地層滑動」、「坡面及土壤滲水」、「北港溪向源侵蝕」等多項危險因子,且因為居住人口眾多,若未來再發生與鄰近區域相似的大規模崩塌,災情將相當嚴重。

行政院重建會在南部如火如荼推行「劃定特定區域」政策,並大張旗鼓與NGOs合作興建永久屋;不但協助無家可歸的災民安遷,也全力呼籲所有居住在「不安全」區域的居民住進安全的永久屋中。既然翠巒部落這個地方這麼危險,政府有拿出了相應對的作為嗎?答案是 – 沒有。政府在派遣專家學者至翠巒會勘,隨後將之核定公告為「安全堪虞」區域後,就沒有任何作為了。

「什麼是特定區域?我們可以申請永久屋?沒有人來問過我們需不需要永久屋啊!」居住在翠巒部落的翠華村村長張文德於受訪時驚訝地表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莫拉克重建條例,更不知道部落被劃定為「安全堪虞」區域後,可據此申請相關遷居(村)補助,甚至是要求遷村,讓所有族人得以住進安全的永久屋中。

超「堪虞」部落 = 台灣第一個大愛村!?

翠巒到底有多危險?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張遠眺示意圖。

翠巒示意圖 海拔
左圖:翠巒部落示意圖;右圖:海拔高度對照表

如上圖,翠巒部落位於投89線(原力行產業道路)11~14K下方邊坡處,部落分佈海拔約為1,500~1,900公尺,出入全仰賴投89線交通。然而,投89線光是11~30K路段就有10幾個崩塌,其中又以翠巒部落旁14與16K處崩塌規模最大,足見鄰近區域地質之危脆。

要由投89線進入翠巒部落,需在馬力光部落一帶轉進十分蜿蜒、狹窄、陡峭、破碎的產業道路,不但坡度高於30度,兩旁也幾乎全被開墾為農地,種植茶葉或高冷蔬菜,十分缺乏植被保護。翠巒村民Yauy說,每次只要一下雨,上方農田的排水口就會大量將陡坡上的水不停地排放至部落本體,非常可怕。

此外,據Yauy觀察,部落上方地層滑動非常明顯,原本平整的農田在近幾年逐漸變得高低起伏,有些樹甚至呈現斜向生長狀態,這些都是地層滑動證據。

根據現勘報告,翠巒部落下方雖有岩盤支撐,但部落周遭幾乎都被開墾為農田,邊坡土地早已失去支撐與含水能力。此外,由於翠巒部落本體處於邊坡凹地,本身即為匯水之地,復加地表墾殖灌溉嚴重,水土保持不佳,造成侵蝕溝發育,也增加了部落潛在滑動的風險。

走訪翠巒部落,即便沒有下雨,部落地面也隨處可見滲水及破裂現象。不僅如此,現勘報告同時指出翠巒下方北港溪源頭有向源侵蝕作用;村民Sulan證實,據她觀察,北港溪的寬度已經比過去寬了近10倍,更大幅提升部落地層滑動危機。

IMG_0248
上圖:由翠巒國小眺望翠巒部落,可見周圍濫墾嚴重。(圖左,部落下方為北港溪源頭)
下圖:由部落上方鳥瞰圖。
IMG_0262

翠巒村民吳明德說:「我們的部落已經危險到,只要一下雨,連小孩子都會擔心地問我們大人說,是不是要有土石流了?這有多麼叫人心酸啊!」莫拉克風災後,曾經走訪眾多災區部落的原民台記者阿莉曼格格則說:「我跑過這麼多災區,沒有一個看起來比翠巒還要危險的!」

無論以各種角度來看,翠巒部落都處於極端危險的狀態。事實上,早在2006年部落歷經「69水災」後,翠巒村民就不斷向仁愛鄉公所、原住民委員會陳情,希望政府可以幫他們找一塊安全的地辦理遷村。然而,4年過去,不但遷村作業遲遲沒有進展,現在好不容易因為莫拉克颱風的關係,各界捐款讓政府陰錯陽差有了更多能量與資源推動危險部落遷村,翠巒竟然也沒有分配到任何資源。

4年來不斷推動遷村的翠華村長張文德痛批:「難道要等到我們跟小林村一樣,全部的人都被埋掉了,政府才要幫我們遷村嗎?到時候早就來不及啦!」

不僅遷村作業牛步、莫拉克風災資源配置不公,更荒謬的是,翠巒村民今天之所以會住在這麼危險的地方,其實也是10幾年前才遷村過來的!

1994年,道格颱風重創翠巒舊部落,導致許多翠巒村民無家可歸。在輾轉機緣下,慈濟基金會很快伸出援手,表示願意幫翠巒村民遷村並興建永久屋。1996年,台灣第一批由NGO興建,因天災而誕生的永久屋村落(本來也要叫做大愛村)終於完工,地點就是現在翠巒部落的所在地點(也被稱為新翠巒)…這,就是今天「超堪虞部落」的誕生…(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陸客好路遊阿里山,鄒族返鄉路支離破碎?

阿里山公路日前舉行大巴士通車典禮,行政院長吳敦義宣告,阿里山已從莫拉克風災中重新站起,然而阿里山鄒族原鄉重建永久屋基地至今無一確定,部落間聯外道路也僅是「搶通」階段,兩相對比不禁欷噓…

阿里山公路台18線昨(6/25)舉行大巴士通車典禮,宣告阿里山已從莫拉克風災中重新站起;行政院長吳敦義致詞時表示,政府將挹注更多資源改善阿里山觀光環境,藉此帶動國內觀光產業發展。然而,阿里山鄒族原鄉重建永久屋基地至今無一確定,就連部落間聯外道路也僅是「搶通」階段,兩相對比不禁令人欷噓。

「阿里山是國際級觀光景點,政府將再投入更多經費及人力改善環境,吸引更多本國及日本、大陸的遊客前來,帶動國內觀光產業發展。」吳敦義表至,在政府各級單位同心協力下,終於在風災週年前完成阿里山公路台18線全線通車,現在想要欣賞阿里山風貌的觀光客,終於不用在山下轉乘小巴士,只要輕鬆坐在大巴士上,就可以一路直上阿里山風景區。

吳敦義強調,政府不但將於明年底前針對嚴重坍方路段進行截彎取直工程,讓公路更安全,也規劃協助地方興建阿里山纜車, 讓遊客到阿里山旅遊有更多樣的選擇。

諷刺的是,行政院長說要給遊客有更多選擇,但災民似乎則沒什麼選擇。受災最嚴重的阿里山鄒族各部落,至今聯外道路仍是支離破碎,產業、家園重建,劃定特定區域等問題,只能被扔棄在風光通車典禮一旁,陰暗的角落。

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表示,阿里山鄉公所在災後共分配到17億重建經費,可針對部落基礎建設、聯外道路、簡易自來水系統進行重建,金額也比高雄縣3個原鄉加起來所分配到的總額還要高,足見政府對於重建阿里山鄉7個鄒族部落的決心與重視。然而,17億這數字說多比高雄多,說少其實比公路局花在阿里山公路上的預算還好。公路總局阿里山工務段透露,政府在災後核定修復阿里山公路台18線的預算,約在20億之譜;光是一條公路的修復經費,就比7個村落,關乎4千名鄒族人的重建預算還高。政府有多重視原鄉重建?2個數字比對之下就可窺見。

樂野八八新村管委會主委鄭春美語帶諷刺地說:「漢人說要重茶園、興建纜車、發展觀光,政府拼了命也會去找地給他們用,也沒什麼破壞環境或是安全問題,但我們原住民想要找一塊地,就百般刁難,分明就是歧視原住民。」

990626wudunimage53-250.jpgIMG_7761
(左)行政政長吳敦義主持阿里山森林火車復駛儀式( 攝影/ 謝恩得, 照片來源 聯合報)
(右) 阿里山鄒族返鄉道路仍支離破碎(攝影/鐘聖雄)

誰來給部落安全回家的路?

對比阿里山公路風光通行「大巴士」象徵觀光重建,並大張旗鼓宣布要蓋「纜車」的熱鬧場面,鄒族部落的族人身影,則顯得有些落寞。自5月汛期來臨後,部落間本來就沒有修復好的道路,再度被無情的雨水給沖垮。和遊客比起來,他們有什麼「更多的選擇」呢?當然有,只不過不是纜車,而是「流籠」。

鄒族青年聯盟方慧珊說,先前受到大雨影響的南三村道路,政府大致上都已經「搶通」了,目前也已經不需要再冒險用流籠渡河,然而這畢竟仍只是勉強可通行的搶通道路,只要雨勢稍大,隨時都有可能再被沖毀。

畢竟,拿線道與省道相比是不公平的,所以要求鄒族受災部落間的聯絡道路,也要修復到像阿里山公路台18線一樣的舒坦,讓災民可以像觀光客一樣「開開心心上路」,終究有些強求。可是,要求重建單位拿出執行效率,讓災民可以「平平安安回家」,難道也是過份的奢求?

image
山美流籠,攝於2010年3月,現雖有改善,但要跨越100公尺寬的溪谷,還是令人膽戰心驚(攝影/鐘聖雄)。

延伸閱讀:大巴上阿里山 全線通車 聯合報20100626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好茶之《遷村戶數問題探討與旅外族人之訴求》

我們好茶村和小林村一樣,屬於全村被土石掩蓋的村落;從2007年8月13日後遷出部落,忍受政府所安排的一戶擠在2坪多空間,悽慘的安置生活,期待儘快進行遷村,沒想到盼來的卻是「切割式的遷戶」。

前言

我們好茶村在這次的八八水災中,和小林村其實一樣,屬於全村被土石掩蓋的村落;由於我們在2007年8月13日聖帕颱風之後,就遷出部落,所以沒有造成人命的傷亡。我們從那時候起,已經3年了,一方面忍受政府所安排的一戶擠在2坪多空間,悽慘的安置生活,一方面開始成立自己的遷建委員會,期盼遷村儘快進行。

這一次八八災後,我們經過許多次的開會,統計出自己的部落的戶數是186戶需要遷移,並申請永久屋。但是有許多人被政府排除,變成現在的115戶通過。負責審查作業的縣府雖說一切依法行事,但是族人反應是分配到的土地有限,現在連耕作地都沒有,而過去往農地去的道路和橋樑都沒有了,以後要怎麼生活?

也有人說NGO按自己的偏好,到底是資格審查作業過於嚴苛,或者還隱藏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筆者只能以自己的認知與判斷做以下分析。

image

淹沒的好茶村現場,只剩逃過土石流淹沒的土地界標與家屋的「頂樓」,族人認為,好茶需要「完整遷村」,而非分割式的「遷戶」。

《遷村戶數的問題》

一、戶籍外移的問題:

原住民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狀況,就是青壯人口在外地打拚,而為了在居住地得到相關補助,不得已,必須把戶籍外移,因此人口外流的狀況相當嚴重。但是這次辦理永久屋登記時,在外許多族人根本沒有被告知,而失去申請的機會。少數消息靈通還是大有人在,因此有人懷疑這根本就是黑箱作業,缺乏公平性。

二、永久屋資訊沒有完全公開:

的申請資格必須在籍,後來雖有放寬標準,但是因為審查作業程序繁複,又沒有公聽會或說明,因此造成族人許多抱怨,這些資訊沒有完全公開,族人不被尊重。

三、戶籍遷出後被剝奪參與部落事務的權力

旅居都市謀生的族人,為了在都市求生存將戶籍遷到居住地。一直以來族人雖在外地工作都會成立同鄉會,而保持與部落的連結,每到部落有重要事情一定義不容辭回鄉幫忙,但是,這次原鄉遷移的重大事務,我們這些旅外族人,卻因為戶籍已經遷出祖籍地,而無法參與,令人痛心。

據目前最新在99年2月9日修正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第三條條文中:「三、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在這個條文的說明中,因為各災區狀況不同,因此,營建署也給予地方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認養的NGO組織來做申請上適當的調整。從政府擬定申請的三個重要條件來看,災民只要有:1.受害事實、2.房屋的所有權、3.居住的事實,就可以申請永久屋。

那麼,這是否和戶籍戶政其實無關?

《土地與文化分離的問題》

所以,以上的「審核標準條件」只是針對居住於原鄉的族人所碰到的問題,其實更多族人,居住在都市成為都市原住民,因此族人碰到最大的問題是戶籍不在原鄉。這不只是我們好茶所遇到的問題,而是原住民部落普遍存在的事實,中壯年因為原鄉無法提供在地就業的條件,因此被迫離開原鄉到都市求生,為了顧及家人在都市的權益,而必須把戶籍遷到居住地。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父母親還留在原鄉、在外的孩子卻無法回來。因為原鄉的戶籍通常是父親保留在祖籍地,而孩子們都在外謀生、結婚組織家庭。所以這個家也從原來的一戶變成多戶,一戶怎麼讓已擁有多戶家庭的孩子們居住、還限制他們的申請資格?造成的結果是這種父母與孩子分離的人倫悲劇,間接也是在外族人與原鄉族人被迫必須分離的主要原因。

「要求分戶」也是原住民長期面臨的窘境。台灣社會也許不能理解,會認為分家或分戶是個很正常的現象,而且會認為既然已經分家且離開部落,那當然就不符資格!但是這個問題必須從原住民社會來探討,甚至必須從國家對待原住民的政策,才能一窺問題的癥結。政府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否則原鄉人口必定大量流失。

如果「遷村腹地不足」的情況不解決,或者「限制在外的族人把戶籍遷回來」,那麼一樣還是無法解決《遷村戶數》的根本問題,因為一定又會在「資格的認定」上打轉。而這個「資格審查」是針對當初登記的186戶,至於為什麼不符合申請資格標準的高達71戶,從這點就已看出端睨,其實就是在外族人無法通過申請的明確證據,有更多在外族人不被告知的情形下而喪失了申請的機會。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申請的資訊不透明公開,甚至申請期限也非常急迫,難道並不想讓在外族人共同參與部落遷村,既然是以遷村做為重建的目摽,那應該是所有族人共同享有的權利,也是集體承擔家園重建的共同責任,不是嗎?

政府必須了解,好茶村的族人就算為了工作、就學以及家庭的溫飽,而將戶籍遷至都市或部落以外,大家仍然不會忘記屬於哪裡,總是要回去部落蓋自己的家,也是祖先的遺訓教導,是一輩子不敢忘記的事。

image

紅框內為過去的好茶部落,族人認為,原來屬於領域內的族人,都應能參與遷村事務,如果失去參與,就等於失去成為「好茶人」的機會(攝影/蔡敏男)。

《政府經費應用的問題》

如果政府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而且從族群生存延續的角度考量而打開心胸接納,保障在外的族人也能申請合格,我想這才是族人福氣,也是政府重視原住民的權益的最大的施政效益,是政府照顧原住民族的一大德政。

反之,無法遷回的族人永遠淪落在外,那不就是阻斷了與族群血脈相連的根源,那麼是不是又要造成「失根」流浪的民族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同樣遭受族群文化的滅絕!如果一再忽略原住民族在現實上所遭受的困境,想想就算政府投入再多的經費作文化復振,我想不過就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罷了!

現在原住民各界都希望要求「自治」,這是原住民生存延續的唯一機會,然而如果因為自治層級低、相對所分配的資源有限,對原鄉的生存發展還是窒礙難行。

所以,如何符合原住民族對「自治」的期待,就必須從尊重原住民族自治權限的主體性,除了賦與法定的保障,更應該從原住民長遠的生存發展與族群永續來做考量,並且實際釋放山林資源給原住民族自主管理,這樣原住民族才有發展的機會,原鄉人口才有可能回流,對原住民來說才是救亡圖存之道。

《旅外族人對永久屋政策之訴求》

一、不能用法令限制旅外族人回原鄉造屋申請,必須同樣賦予《永久屋》的申請資格。既然是以遷村做為重建的目摽,那應該是所有族人共同參與部落遷村是共同享有的權利,也是集體承擔家園重建的共同責任。

二、不能以遷村腹地不足為理由導致部落面臨分裂,政府應設法透過瑪家農場四個村的協商做因應補救措施。尤其對瑪家和北葉的土地配置應以救災避難的安置為規劃,才能符合以受災事實為先決條件的公平原則。

三、政府必須承認在外族人的權益,在認定資格上應開放申請。而認定審查作業應經過部落會議及遷建委員會所判定符合資格的條件。在報請縣府和世展會之後,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尊重原住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所賦予的保障。

四、政府必須體認原住民族為求生存所面臨的困境,是因為原住民政策的種種限制而造成生存上的困難,其責任之歸屬政府無法避免必須勇於承擔負責,並且給予適當的權益補救措施,重視原住民人權還給原住民族公道。

五、永久屋政策是為了原住民族的生存延續,而不是造成滅族的危機。

六、為了代代相傳的族群生命,永續族群文化,我們不願意也不應該成為滅族政策所造成人災難民,永遠沈淪為「失根」流浪的民族。

(本文將發表於2010/6/10 於 部落論壇桃北分區串連座談)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8)園區就業問題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居民表示,等稻農忙季節結束後,對就業的需求會比現在更高。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

根據高雄縣府4/30最新統計數字,實際居住在園區內者約有451戶,共1597人;其中在縣府調查的351戶中,有176人表達有求職意願。不過,居民也表示,在農忙期間,園區內仍有不少人在山上務農。等農忙結束後,就業需求可能再增加。

目前縣府仍以永齡有機農場為主要就業政策,輔以勞委會、原民會、勞工局提供短期工作。原民會在園區內釋出的58個工作,在5/14完成甄選並已經上工。包括巡狩隊、環境清潔、幼童及老人照護、手工藝等,期限到今年11月中旬。

但不論是何種工作,目前仍是臨時性的居多,或仍在職訓階段、不是正式聘雇。離開原鄉熟悉的生活模式,工作、開銷都改變了,如何能有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便及早自立,是大家最關切的事。

990605shihoho-2501.jpg2
各政府部門現在協助提供的,都是短期工作。

永齡有機農場,政府力推的長期就業機會

在規劃永久屋政策之初,從中央到縣府,都極力結合慈濟大愛園區,與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希望打造重建政策上,災民能安居並樂業的國際示範區。

雖然目前,慈濟基金會已表示,在就業上不會與永齡農場攜手合作,但永齡農場的工作機會,仍然是縣政府力推的重點。

永齡農場現在委託巨農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規劃構想中,是輔導六年為期,前三年,由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三年後,巨農周俊吉董事長表示「三年就能幫他們到有機認證。」拿到認證即可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並讓員工學習自己管理,最後脫手交由員工自行正式營運。

而營運方式,不會採用「分配兩分地給個人」的模式,而是由員工分組管理不同田區,達成一定生產數量,每月領固定薪資,多出的做為紅利。以農場62公頃面積,在農場約可提供60~100名額,為真正可穩定發展的長期工作。

目前農場的現況仍處於整地、基礎建設階段;所聘僱的工作人員,也要經過職訓、試用期才有可能正式錄用。目前與南區職訓中心、高雄大學合作職訓,甄選人員也由職訓單位進行。

雖然最多可聘用到100人,但在農場內工作人數為47人,其中約有32~34人是來自園區。農場工作上,還未正式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現以協助整地和搭建基礎設施為主。薪資比照職訓津貼,每日八百元。

除此,永齡農場所能提供的其他工作,仍屬短期。因為已解決之前的土地取得問題,建照也核發,將展開農場內溫室、倉庫、理貨場、推廣教室等建設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約可提供120名工作機會。周俊吉董事長表示,從本星期決標,到七月底需完成工程,即這次的工作為期約兩個月。

至於縣府力推的長期工作機會,可提供60~100名,現在卻只有47位在工作,其中只有30多人來自園區的問題,周董事長坦承,在聘雇上確實遇到困難。他表示,有時面試通過的,最後經通知卻不一定來工作;也有些人實際工作後,發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而離開;甚至也有人詢問,是否可以在農忙期讓他回山上先做自己的農務,再回來工作。

4
居民在永齡農場進行分組整地。他們也都還不是正式員工。

居民與永齡農場工作模式的落差

據悉,園區居民對於農場工作的認知、工作模式,確實有一定的落差。

山上的務農習慣不同,在自己的園地裡,利用清晨、傍晚工作比較多,午間太陽最炙的時候休息;但在永齡農場既為受聘用的員工,就必須遵守一定的上下班時間。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工作內容,有不少人以為工作內容是可以直接學習有機技術,但實際上農場目前仍在整地、做基礎建設。在工作辛苦、薪資也是一天800元的情形下,有人選擇乾脆出外找臨工。

也有不少人,原本在原鄉就有農園,農忙採收的時候,仍要以回山上照顧農事為優先。一位不具名的居民曾透露,「我有應徵上了,他們有叫我上班,但是我還是要先請假。」因為他必須回山上採梅子。

桃源鄉重發展協會張瑞雄認為,居民對於永齡農場工作持觀望態度,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很不明確。」

他表示,曾參與永齡農場、高雄大學的開會,「他們說,培訓的不代表將來會用,但如果要用會以培訓過的為主。」造成居民顧慮:會不會到頭來這又是一個短期工作?

對此,周董事長表示,確實來應徵的居民,對於工作內容、聘雇方試、農場需求人才,有認知上的落差。他認為有必要進入園區辦場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周董事長已接洽了重建會的委員,希望透過委員協助,能在五月底前,進入園區辦一場說明會,藉此建立更暢通的管道。

而除了在位於月眉、面積約62公頃的永齡農場,永齡基金會另有一個在杉林分場,佔地達99公頃。農場應缺乏地下水、地表也乏水路經過,遭遇可能無水灌溉的窘境。吳揆指示中央重建會協助解決,尚無回音。

周董事長表示,其實目前也許還不需要用到分場,原因是「也要看就業需求是不是有這麼多。如果有到300、400人,我們才考慮動到那塊地。,因此永齡預計開發的「杉林分場」目前暫時閒置。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以提供職訓為主

慈濟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可提供園區內的工作大約為以工代賑、傳藝班。以工代賑已經在4/10截止,園區內的工程目前是由外包的包商僱請工人,繼續第一期未完成的工作。

傳藝班部分,有編織班、串珠班、石(/木)雕班,每班10~15人,約有三、四十人在內工作。由於報名眾多,慈濟公關組的陳師姐表示,會以抽籤決定。但也有男姓居民表示,除了雕刻班,傳藝班都是以婦女居多,似乎婦女取得名額的機會較高。

在四月初,傳藝班原本一天八百元工資,降為四百元,從上午八點工作到下午三點。生活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傳藝班的目的是讓參與者習有一技之長,算是職訓的一種,「職訓就要比照職訓的津貼。」所以每月為一萬多元。也參加傳藝班的一位婦女劉太太搖搖頭道:「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元..」認為這樣的津貼其實不夠每月的開銷。

而傳藝班的作品,目前似乎也未規劃出良好的行銷平台。在木雕班工作的Anika就說:「慈濟只是讓我們學一樣東西。」對於職訓完成後是否有銷售平台、或長期就業的安排,他搖搖頭表示不清楚。

另外,慈濟社工組陳師兄也表示,慈濟將接洽成衣廠創造部分就業機會,讓居民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工資)。」他表示,成衣廠的老闆為慈濟人,所以由基金會媒合創造就業基會,聘雇與支薪都由成衣廠方面處理,慈濟只擔任媒合角色。

至於慈濟基金會陳小姐在三月底受訪時曾表示,慈濟基金會將規劃另外取得台糖土地,開辦有機農場,讓每戶可以分到兩分地,但目前未有動靜。對於記者詢問此農場下文,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說:「我們不能說什麼都靠慈濟,還是要靠自己。」

3

慈濟基金會的以工代賑工作已經結束,現由外包廠商完成園區建設,聘僱的工人以由外包廠商決定。有部分曾參加以工代賑的園區住民,也有不少來自美濃、旗山、杉林等附近地區。

5
傳藝班上課的以婦女為多數。

67
雕刻班的作品雖然曾在公眾場合展示,但目前沒有銷售的管道。

政府與各民間協會,希望寄託在觀光

園區內,目前有來自各地區的意見領袖,籌備協會,希望配合政府的觀光政策、接洽政府資源,為園區內創造工作機會,包括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籌備中的「高雄縣大愛生態社區關懷協會」等。

目前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對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將來會把杉林大愛園區、永齡有機農場都納入重建示範點,與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五里埔基地,以及同路線的旗山商圈、甲仙商圈等,一併列為重建示範點,形成一條觀光廊道,包裝行銷。縣府重建會王主任表示:「就像南投九二一重建好之後,很多人會想去看一樣。」

為了配合觀光,園區內會興建商店街、舉辦販賣手工藝和原鄉農產的市集,廣場會表演原住民歌舞,吸引觀光客。

目前是自主管委會籌備委員的陳良輝主席表示,他也是一個協會的籌備委員,希望在別於管委會之外,成立一個「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協會,除了協會可以向勞工局、原民會等申請更多短期工作外,也希望藉由協會申請園區附近,一塊約20公頃的台糖土地,開發作為居民婚喪典禮的廣場,並同時可以辦活動、開放給遊客觀光,收取停車費、攤位租金等,做為居民的共有的收入。

桃源鄉發展協會張瑞雄執行長則表示,他認為園區內就可以規劃表演的空間,園區本有商店街的規劃。他希望將桃源鄉山上、山下做一體規劃,如在園區興建展售中心、漂流木賣場,把原鄉的農產帶到園區內販賣、增加收入等。

無論何種構想,政府和園區內運作的協會,仍把未來的產業、就業希望放在觀光。不過,這些規劃目前仍是藍圖,園區內也連商店街都未動工。將來是否能落實、對居民的助益,仍待觀察。

居民的問題:要失業了嗎?

眼前,除了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釋出的短期就業、職訓輔導之外,居民盼望的長期工作機會仍沒有具體的著落。勤和村的高大哥認為,現在還是農忙時節,等到農忙結束,「失業就要開始了。」

他表示,目前園區內缺少工作,短期工也讓大家覺得不穩定。慈濟無法提供工作,政府提供的臨工也都由鄉公所釋出。雖然大家的戶籍未遷,理應在鄉公所管轄之內,但已到了永久屋,也就很少有機會分配到鄉公所的臨工。「鄉長會說,你們下去了,機會留給山上的人。」

高大哥表示,「那時政府說過,下來的,不怕你沒工作。」當時安置在營區,勤和村有人選擇回到山上、有人選擇到山下生活時,其中的爭議之一就是如何就業及自立的問題。當時他主張住進永久屋,但現在園區內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我的煩惱是,現在(勤和村)還沒有人來問我工作什麼的,等到有人來問我的時候,怎麼辦?怎麼跟他們說?」

(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第一道梅雨-八八災區的汛期臨戰考驗

選擇這樣的情勢進行高關懷族群的疏散,根本是進行生命安全的豪賭。高雄縣桃源鄉的夥伴工作站,上午11時開始決定運送需要洗腎的居民先下山,但是快到六龜時,河底便道已經氾濫封路,只好退回原部落。

雖然屏東縣許多關心八八災後重建的民間團體,明瞭已經發生嚴重環境變遷的山谷與河川,將在每一年的汛期面對更嚴苛的破壞與災害潛勢,也因此積極的導引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於921地震後建構的「社區防救災」培訓計畫,在屏東縣沿海與原住民部落辦理三個梯次的種子培訓。

甚至,對於行政院指示包括消防署與水土保持局必須於四月底前於各鄉鎮辦理「防救災模擬演習」,民間與社區也有部份積極的對於演練流程的接近實境程度,提出質疑建議與修正。

然而,當5月23日今年第一道的梅雨鋒面,烏雲遮蓋了大武山到玉山的稜線壯貌,風勢捲起久旱未雨的河床狂沙,山區裡所有八八遺留的順向坡,紛紛張開飢渴盼水的裂縫。

雖然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3月12日公布了最新土石流山崩雨量警戒值,重災區從450mm降低至200mm,但是5月23日接近中午瞬間的暴雨狂洩而下,無論居民、鄉鎮公所、縣市政府,仍有著臨戰時刻的徬徨與不確定。

990602joijosd7b56b19b7f5-45.jpg

( 圖/ 鐘聖雄。預期會被雨沖毀的便橋,可有其他避災路徑? )疏散決策時點的不確認

雖然5月23日上午屏東縣政府已經通知各鄉長、村長,提醒要進行戒備,並於中午過後雨勢開始成立應變中心。但是,疏散作業在演練時規劃為至少兩個階段,包括先撤離弱勢族群(或稱為高關懷族群),以及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之前社會處在生活重建中心聯繫會報上,也提示了將包括使用復康巴士協助載運行動不便或有嚴重慢性病的居民,甚至也知道進入預產期的孕婦,不能使用如軍用卡車來輸送。

但是,如果應變中心沒有下達疏散指令,無論復康巴士、救護車或消防人員,均只進行待命,且待命位置均不在山區。

5月23日下午二時開始,雨勢進入豪大雨程度,縱使部份生活重建中心急忙將高關懷族群名冊送達各村長手上,並由村長指揮鄰長詢問撤離的意願。但因為鄉公所尚未下達第一階段疏散的指令,因此僅待命中。而鄉公所也表示在等待縣府應變中心的指示。然而當雨勢大到可疏散的道路上能見度僅不到五公尺時,縣府的聯繫窗口人員表示,授權由鄉長決定。

只是,缺乏足夠研判資訊來源與應變幕僚結構的鄉鎮公所,鄉長們無法確認可以提早疏散的時點。因此,一如往常的模式,需要獲得譬如橋樑道路損毀或是發生土石流了,或是看到河水超越警戒線(八八災後河床抬高,已沒有警戒線之分)才會真正下達疏散令。

那麼,誰能來協助鄉長進行提早且充分的決策資訊呢?

高關懷族群的後送計畫何在?

除了部份參與過「社區防救災培訓」的鄉鎮社區、生活重建中心或社工員等,知道應該協助事先調查災區內各社區高關懷族群名單,並且進行家訪,填寫可以作為後送計畫的基本資訊。

當然,仍有許多鄉鎮僅有名單,但沒有後送計畫的訪談設計。

為何該有後送計畫?主要是這些族群本身多具備行動不便或對於環境反應低敏感的特性,於疏散過程即必須要配有志工,並根據所訪調資訊送至可依親之處或指定醫院。

然而,一個問題困擾了熱心的重建中心或工作站等重建團體,那些獨居無親可依的弱勢族群,要送到何處呢?雖然有識者預先懇請部份安養院,願意提供部份床位因應,但畢竟各安養院是營利機構,不可能提供較長期的協助。因此顯然的地方政府應預先規劃或徵詢可適當作為收容部份弱勢族群的機構,以及提供適當地經費補助。

高關懷族群的後送時間是否應提早?

如果必須等到相關警戒級數才啟動高關懷族群的疏散,那麼5月23日的現場考驗即是,如何在大雨滂沱且駕駛視線不足的風險下,進行載運移動?在當日移動過程中,無法明確判斷前後方的山坡地,是否有出現落石狀況,也無法確認前方的道路是否開始出現陷落?

選擇這樣的情勢進行高關懷族群的疏散,根本是在進行生命安全的豪賭。當日中午左右即已獲得高雄縣桃源鄉的夥伴工作站,上午11時就開始決定運送需要洗腎的居民先下山,但是快到六龜時,河底便道已經氾濫封路了,於是只好退回原部落。

對於必須每週定期就診如洗腎病患,或進入預產期的孕婦而言,縱使部落安全尚可,但因道路中斷造成的孤島效應,大雨過後的道路搶通至少也要三至六天,對於這些需就診的病患而言,難道必須在部落坐等直升機運送(萬一遇到滯留鋒或是西南氣流的天候,直昇機出動遇到山區亂流風險更高)?

因此,針對高關懷族群的後送時間,在八八災後的高度變遷環境裡,已不適合過往疏散的操作模式或啟動時間了。提早並在未雨的狀況下疏散方為安全保障的上策。

實境的應變力待加強

任何的演習或宣導,都是在晴空萬里下輕鬆的執行,但在臨戰得繃緊的神經中,決策者有多少注意力可以面對連續不斷的狀況情資?又有多少資源可以在風雨中輕易調度?又有多少志工與人員必須在惡劣局勢下,將自己的生命安全包裹在這個高風險之中?

可以安全踏實的提早疏散我們通常都寧可觀望等待,卻總是喜歡自我挑戰如災難電影情節下的恐怖挑戰!

難道八八的災難教訓還不夠?

(作者為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專案督導)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