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學校,像回到家一樣

在其他國小復校後,持續進入山區陪伴的外展人員說:「回到山上他們真的差很多,比較定得下來。之前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麼想回家,後來去山上看了學校之後就知道了。校園面對著山,有跑跑跳跳的地方,像回到家一樣。」

桃源鄉的樟山國小,是八八風災安置在和春的四所小學中,最後留下來的一所。學校老師表示,「我們和和春簽約到明年一月就到期了,到時就會回到山上去。」

但12/5教育處訪視樟山國小原址和復興分班後,是否原址復校的疑問仍懸而未決,距離與和春約滿也只剩一個多月。

浮躁的小野獸

今日,外展協會(註1)照例來到和春為樟山國小的低年級孩子做課後活動。

這些小朋友在中午就放學了,但要等著念整天班的五、六年級大哥哥大姊姊放學,一起坐專車回營區,所以還留在校園。平時能跟著工作人員的步調做遊戲的小朋友,因為精力十足被老師暱稱為「小野獸」,似乎比以往更顯得靜不下心。

外展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從一個禮拜前桃源國小回去之後,他們都是這個樣子。」

1

外展工作人員協同實踐大學的志工,在災後固定每星期擇三、四日到和春位小學做課輔活動(攝影/鄭淳毅)

(上,下)坐不住的放學時間,只想往外跑(攝影/鄭淳毅)。

大人的壓力

剛到和春的時候,一切事物都繁雜瑣細,學生的食宿、教室空間的調配、併校合班上課都要協調課表、進度,大小事都要四校一起開會決定。平時,學生四、五點放學後就送回家了;但在這裡,老師常要忙到十點多,看著學生吃飯、洗澡、睡覺後才能休息。

「尤其是家長都在營區,離得遠,小朋友有什麼事學校都要先處理。」剛到和春不久,小朋友傳出發燒案例,正值H1N1疫情風聲鶴唳之際,老師們都備感壓力。

「還好有外面的一些團體進來,外展啊,慈濟啊。」提供課程和活動,勞作、遊戲、手工藝等,填補了放學後到就寢前的時間,也讓老師們漸漸有了得以喘息的機會。

「也不用讓小孩子一天到晚都看到老師,都是寫功課、做評量的。」

在放學後等待回營區的時間,專心做勞作(攝影/鄭淳毅)。

小孩的壓抑

剛到和春時,學童都是初次離家,住校常發生半夜哭鬧的情形,「剛開始說住宿的有六、七十個吧,後來不習慣,最後剩下三、四十個了。連年紀大一點的都會哭,何況小的。」

在山上的學校裡,一個班級通常只有幾個學生。老師能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但在山下因實施兩兩學校(建山與樟山、桃源與興中)合班上課,孩子們會覺得失去老師的關注。

「像是我們之前帶他們做撕畫,有的小孩子會說不會,一定要我們去教。」外展的工作人員表示,「還有的看到別的小朋有這樣,會把已經做好的勞作拆掉。我走過去看,咦,你不是已經做好了嗎?他就會說,我就是不會嘛。」

在帶活動之際,有時也不經意碰到孩子對風災的創口。從風災後不久就進入校園做課輔活動的外展工作人員說「像之前他們都很愛畫直升機,」那時孩子們對於坐直升機從家園撤離記憶猶新,「有一次看到他們畫直升機裡面有坐人,人都是在哭的,流淚的。」

看到熟悉的大姐姐,小孩子都會上前討擁抱(攝影/鄭淳毅)

想回到家一樣的山上小學校

樟山國小目前的一百多位學童中,還有二、三十位是來自各小學暫時寄讀的。他們的學校都已經回山上復校,多半因為父母在平地找到工作的緣故,需暫時轉到樟山就讀。遊戲過程中,一個站在後方看著同學玩鬧的孩子,就是建山轉來的,「他們有時候還是會分哪,你是建山的,我是樟山的。」

在跟孩子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小孩對山下與山上朋友相處的差距:

「我是建山的欸,因為我媽媽要工作所以我們要在這裡。」

在這裡有認識很多朋友嗎?

「有啊,我都知道每個人叫什麼欸!」

那還想回去嗎?

「我想回去呀,這裡的大哥哥大姐姐(指國小的孩子)我又不認識。」

那建山的哥哥姐姐你都認識囉?

「對啊!」

在其他國小復校後持續進入山區校園作陪伴的外展人員說:「回到山上他們真的差很多,感覺好明顯,比較定得下來。」「我之前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麼想回家,後來我去山上看了學校之後就知道了。」

校園面對著山,有跑跑跳跳的地方,每間教室設有小空間讓孩子們看書和午休。「像回到家一樣。」

樟山國小幼稚園學童。

註1:

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Outward Bound Taiwan),強調冒險、服務、不放棄的戶外運動精神,以體驗學習的方式,提供企業或學校課程服務,協助尋找自我方向並實踐自我價值。在樹谷文化基金會的協同贊助下,八八風災後進入桃源鄉受災學校中展開「希望校園」計畫,持續陪伴受災學校,並關注孩子們的未來成長。

http://www.tvf.org.tw/site_item_content_1.php?site_map_item_id=33

http://www.obtaiwan.org/?FID=35&CID=259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坐直昇機下來的速度好快,回家的路卻那麼漫長

這些雙層床是苗栗九華山大興善寺的老師父們親自搬運、組裝的,他們真的好厲害吶!在桃源國中男生宿舍外整整齊齊地掛了一排衣物,我問柯老師,這些衣服是洗衣機洗的,還是學生自己洗的,柯老師說:是學生自己用手洗的。

八八水災後,政府將受災居民分別安置於境內的營區以及閒置的校園空間內,和春技術學院旗山分校即是這批安置作業的重點區域,其主要安置桃源國中、桃源國小、建山國小、興中國小、以及樟山國小的學童。由於安置作業將學童與家長分開,因此如何在課後安排適當的課業輔導、社團活動等的需求就顯得十分迫切。

981015-clip-image0023-360.jpg
柯玉琴老師是桃源國中的輔導主任,也是社區大學的學員

因著這樣的需求,和春技術學院現在也已經湧入了一些民間資源,旗美社大本著社區關懷的角度,也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可以貢獻心力的著力點。於是社大工作人員土豆、鴻駿就前往和春拜訪同是社大學員的桃源國中柯老師,希望能藉由她的引線,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建立初步的網絡關係。

柯老師本身是學校的輔導主任,在災後為精神遭受驚嚇的學生進行輔導出力甚深。我們前去拜訪時,柯老師剛好有空,閒聊一陣後,我們從柯老師的話語中得知,由於安置所內的老師不僅需要擔負上課的責任,課後輔導也必須一肩扛起,災變以後身兼教職與保姆的工作已經讓老師們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希望能為老師們安排一些讓老師們身心放鬆的課程,而我們此行也帶來了社大的瑜珈老師願意到和春開課的訊息。

隨後,在柯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拜會了桃源國中的謝校長以及教導主任,謝校長十分支持為老師們開課放鬆身心的做法,然而現實的層面則有些問題亟待克服,例如:如果讓老師們全去上課,那學生們則必須另有安排,否則老師們也無法真正地放鬆身心去上課。

就在我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的時候,柯老師提到附近的實踐大學學生在每週五下午會來協助桃源國中帶領社團活動,嗯,如此學生的活動安排就有著落了,老師們就可以暫時交出教職與保姆的角色,讓自己稍微有個喘息的空間。

而其他四所國小的部分,由於每週三下午沒有課程,因此會有許多民間團體進來協助舉辦一些活動,減輕老師們的負擔。社大也希望能在這裡使上一點力氣,本來在柯老師的帶領下希望能拜會這些學校的老師,但無巧不巧,興中國小與建山國小的校長、老師們回山上探路、校地勘察,為重回校址預作準備,所以他們人都不在,我們撲了個空。而樟山國小、桃源國小的老師們則不是剛好不在,就是召開會議,都沒能碰上面。

我們跟柯老師約了隔天早上的時間,希望能在他們回到山上以前,打過照面,也拋出一些開課的訊息,為未來社大經營部落預作準備。

DSC_3724
學生都住在教室裡,鐵製的雙層床,國小學生宿舍折疊整齊的棉被是因為還有褓母一起幫忙照顧、整理。

過程中,柯老師還帶我們去參觀學生宿舍,兒時記憶中的鐵製雙層床又重現在我的眼前,一些災後湧入的物資確實讓這群受災的原住民朋友暫時生活無虞,也見識到台灣社會發揮人溺己溺的愛心。

柯老師說:這些雙層床是苗栗九華山大興善寺的老師父們親自搬運、組裝的,他們真的好厲害吶!在桃源國中男生宿舍外整整齊齊地掛了一排衣物,我問柯老師,這些衣服是洗衣機洗的,還是學生自己洗的,柯老師說:是學生自己用手洗的。

由於父母未能隨侍在側,在生活上必須完全依靠自己,提早體驗獨立生活的感覺,相信這與其他國中學生的人生體驗一定有很大的不同。而聽著柯老師描述國中生與國小生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差異,國小生的天真可愛與國中生的自主獨立,讓人感受到,在這個空間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雖然一顆心還懸念著遠端的故鄉,而沒有真正落地生根的踏實感,卻也熱熱鬧鬧。

DSC_3718
男生宿舍外一排整齊的衣物,是桃源國中學生自己手洗的。

談到安置所內的生活點滴,柯老師說:「坐直昇機下來的速度好快,回家的路卻那麼漫長…」。話語中透露著無奈,也表達了這些安置災民急欲回到山上重建家園的心意。

在政府的安置政策上柯老師也表達了一些意見,包括政府強迫受災居民接受永久屋,而不提供中繼屋,而目前所安排的安置處也無法達到安定人心的中繼效果,使得族人無法靜下心來面對與討論部落的未來。

或許政府急欲在災後資源湧現的高峰期將事情一次解決,畢竟在中繼安置的三五年後,社會各界的善款不再,政府也無力提供資源重建部落。這是一個簡單行事的作法,卻不是族人要的未來。

部落發展的未來,除了部落展現自主性外,仍需外界持續地關心與支持,在這個面向上,部落應該有效組織,整合內部的資源與訊息,並持續與外界交流,有效傳達部落的需求。而社大身為地方上的組織,未來也將持續地陪伴族人攜手面對他們的未來。

clip_image002[10]
天真可愛的原住民小朋友在課程志工的帶領下有模有樣地蹲起馬步來!

最後,柯老師帶領我們去參觀即將完工的舉重訓練室以及歌劇團的排演,他們即將遠赴台北國父紀念館參加比賽,看到他們揮灑青春熱血舞動身軀,部落未來似乎也出現一道光明。未來雖然充滿不確定性,卻也因此充滿無限的可能,加油吧!布農族的朋友們!

(作者為旗美社大實習工作人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