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結果也大同小異;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村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汛期最遲五月到來,到時要去那裡避險?

1/27、1/28高雄縣政府由建設處組織專家學者和縣府相關單位,組成那瑪夏鄉、桃源鄉遷居地安全會勘,兩天內勘查了:那瑪夏鄉民權平台、民族平台,桃源鄉樟山段兩個平台、勤和平台、桃源段222地號、樂樂段、藤枝段38甲公有地。成員包括領勘單位縣府建設處林琦瑞副處長、劉明樓、江慶堂、王裕民三位學者專家,建設處、原民處、農業處、水利處、鄉公所均派員參與、陪同。

會勘團隊上午到那瑪夏鄉會勘,下午趕場前往桃源鄉,時間倉促,且公文未下達到各地方重建委員會,因此有意搬往遷居地的村民幾乎無人到場,只有少數地方重建會幹部陪同。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表示,這些遷居地塊是約半個月前呈報的,一直沒有消息,「我都以為沒有下文了。」會勘當天才臨時接到通知,急急忙忙趕往勘地現場。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評估安全性,其結果也大同小異;主要考慮各地塊的水、電、聯外道路、腹地面積、可認養經費的NGO團體等,皆已經逐步獲得解決;而最近政府據說已經放寬了遷居條件,只要經認定「安全堪虞」就可由政府出面協助遷置,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出現。

當地的重建會委員及村民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了,汛期最遲五月就會到來,那時大家將到哪裡做避險安置呢?

以下是這兩日桃源鄉各處居民屬意安遷地的探勘情形,提供記錄參考。

一、樟山段平台

梅蘭村的樟山部落和阿其巴部落受土石衝擊嚴重,目前不少居民已經申請永久屋。不過留守土地的居民們約有十餘戶人家,仍希望就近尋找重建家園的地方。目前屬意的是樟山段的兩個平台,以308地塊為主,包括周邊零散小地塊。

樟山重建會長張新華表示,這些區塊都是同一家族所有,協調容易,地主們都願意提供土地。上一次專家們會勘時就已經關心過的民生基礎設施都不是問題,村民自己接山水使用,水道都是現成;電也已經通了。

唯一的問題是道路部分,聯外吊橋梅蘭二橋已經遭土石沖毀,要另行修建。不過,鄉公所人員已當場說明:「這個已經呈報給縣府了。未來要做鋼索橋讓車子通過。我們是希望能把農作物載出去為主。」

既然該地段並無「安全之虞」,基礎的水、電、道路等民生設施也都可以解決,那麼何時可以動手遷置呢?專家學者們表示:「我們會報重建會,請內政部營建署做評估報告。他們會再請顧問公司來做具體建設規畫的評估。」


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向專家說明,樟山平台各地塊都是家族成員的私有地,已經協調好了,水電也沒有問題,希望趕在汛期前盡速興建避難屋。


(上,下)樟山部落與阿其巴部落。即使受到土石衝擊性的破壞,仍有數戶居民不想放棄原鄉土地,正迫切等待政府的避難安置。

樟山平台。專家學者認為以梅蘭二橋作為聯外道路仍不夠理想,建議村民往更下方土地遷移。張會長表示,作避難屋是為了讓大家就近避難,有基本道路即可,「還要開著車子去避難,早就來不及了。」

二、勤和平台

位於勤和本部落上方的勤和平台,九成以上為私有地,上方部分土地建有工寮,水、電一直是接通的;勤和重建會也已聯絡了願意提供經費認養的民間團體,就待政府官員的勘查結果出爐。

勤和平台的聯外道路為農路,若要居住必須做道路建設。除此之外,專家學者們認為位了確保邊坡部分能安全利用,認為居民要盡量往中間靠攏,留下50公尺周界。勤和重建會劉行健總幹事表示,這與上次營建署的勘查結論相同,即使邊坡留下50公尺,勤和平台仍足夠容納有意遷居的三十餘戶人家。

建設處林副處長表示,縣長目前政策仍以興建永久屋為主,詢問重建委員是否要興建永久屋?劉總幹事回應,就長遠考慮,若勤和本村落因河床墊高、地貌改變等因素不再適合居住,平台未嘗不可以建設成永久安置。但目前首要的考量,是先建設好基礎設施,先以「避難屋」為主,因為汛期很快就來了,勤和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遷(杉林大愛村永久屋),總不能每次都動用直升機來載我們。」

村長也表示,雨季已經快要來臨,留守山上的村民都很焦急,希望先以避難屋為主,盡快進行建設。不過,副處長仍只回應,這次只是來會勘,待呈報上去,「內政部營建署會有實際規畫。」


勤和平台上,除了重建會幹部,有兩位正好在平台上務農的居民來關心會勘,已是1/27會勘各遷居地中,村民最多的一次。


平台多為私人土地,腹地寬廣,足夠容納三十餘戶遷居戶。重建會幹部希望盡快進行避險設施的興建。

三、樂樂段

樂樂段七筆土地共有四十多甲,足夠容納包含以勤和村為主,加上其他如樟山部落、對面山上零星散戶等約53戶有意遷居到此的人家。位於寶來村上方,靠近馬路邊的樂樂段,是縣府考慮的觀光纜車興建處。雖然本地安全無虞,但縣府帶來的安置規畫令村民傻眼,因為村民原本申請遷居的近馬路平地部分,已經預計做為纜車興建地和遊樂中心;居民住宅則被放置到靠山的斜坡平台上。

勤和重建會長和村民都對這項規畫感到意外。村民曾媽媽說:「我們不喜歡靠山那麼近,我們要找安全的地方留給孩子。靠山那邊什麼時候有土石會掉下來我們不知道。我們要靠馬路邊邊啊,做生意比較好。怎麼會把我們放在山那邊咧? 」

有村民表示,這與當初大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因為原居地受土石破壞不安全才想遷居到此處,沒想到又要住到另一個看來沒有安全保障的處所。「我們才從山上下來,又把我們放到山上去」。也有居民表示,政府官員每次都說「為了我們安全著想,要我們配合政策,結果竟然把安全的地段留給纜車,要我們去不安全的斜坡地」,居民表示非常不能理解。

(上)樂樂段臨近馬路的平地,是村民申請的遷居地,但縣府說要規劃為纜車興建處,而隔著馬路的另一邊,縣府說可以做遊樂設施,後面山上位於斜坡上方、緊鄰山壁的平台(下圖中斜坡處),才是留給居民的住宅區。

三、桃源段222號

位於桃源村通往四社部落方向的桃源段222號,只有桃源村民王氏兄弟兩戶人家想遷居此處。他們表示因為自家住在靠近河流處,住家邊緣遭土石沖刷,地基下陷,雖然房子還是能住,但是「怕怕的,地震都要跑出來。」此處地塊為旱地,要變為建地需經過法律程序;除此之外,因為在桃源村之內,所有的生活機能與民生設施無虞。王姓村民說,這裡已經勘了好幾次,但遲遲沒有後續作業,「我們桃源村受災不嚴重,比較沒有受到重視啦。」

何時可以讓住在陷落房屋之中、提心吊膽的兩戶人家搬遷過來呢?建設處副處長說:「初步勘是安全的,但是還要再向營建署要圖資。」原來建設處竟因弄錯地號,未攜帶此地塊的圖資,表示下次帶了圖資再來勘查。

結語:希望不要一直勘查而沒有動作

目前政府對於「安全堪虞」區域的居民,遷置作業仍一直停留在安全勘查階段,下一次的評估會在什麼時候也完全沒有安排,桃源鄉的各遷居預定地都至少經過不同政府部門共兩、三次以上的勘查,往往只要有會勘團隊臨時前往勘地,居民就需放下農務或手邊工作前往陪同、疲於奔命;而沒完沒了的勘地之後,眼看離下一次汛期到來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政府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為。

居民只希望,至少最初步的避險安置能盡快啟動,在縣府表示「尊重大家想回家的心聲」同時,也能給想留在家園的居民實際的保障。

7
桃源段222號地只有兩戶人家要遷居,且位在村子內,生活機能沒有疑慮。圖為王家屋舍,在鄰近河道處。屋主表是邊邊的水泥是災後新砌好的,之前被土石衝擊過,目前土石仍堆置未清除,「不知道會放到什麼時候。」


房屋的水泥地面陷落,屋主懷疑地基已經有流失的狀況。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桃源村返鄉、復學記

桃源鄉內的桃源村民與桃源國小的孩子,已於11月29日正式返鄉。相較於小朋友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雖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桃源鄉對外道路搶通後,高雄縣府便做出「11月底前,桃源國小復校、桃源村民遷出營區」的決定。桃源村現在已復電,原先的水源在風災時已被大量土石掩埋,經過早一步回鄉的村民自行入山尋找新水源後,再由鄉公所出面整合,將水管牽到各戶。但用水已經不成問題。

但因水源是來自山中野溪,居民反應 「水源不穩定啦!之前(風災前)水很大,現在的水比較小。」新找的水源水量較小,有時供水不夠充足,村民和國小校內師生都須省著用。不過,總算是在返鄉前幾天解決了用水問題。

桃源鄉的桃源村返鄉

29日上午,分居鳳雄、陸官兩營區的災民,一同集中在陸官營區內領取物資(由紅十字會統一發放)、慰問金(由千佛山基金會提供),也有部分先行上山的災民趕下山來領取。回村的交通工具由營區提供,有的村民則自行開車上山,在近午時分陸續回到了村內。

這次從兩營區返鄉的約有三百多人。主要安置桃源鄉災民的陸官營區內,在建山、高中、桃源村陸續撤出後,僅剩下六百多位家住勤和、復興、梅蘭、梅山的村民,等待著茫然無期的後續處置。


11/29回家。

桃源國小復學

暫駐旗山和春技術學院的桃源國小,在復學前一個禮拜中,已陸續著手搬遷工作,將多數物品打包運回校園。

27日下午放學後,住校的學童也由家長先行接回。有的隨父母回到營區停留兩個晚上,有的在營區外租房或借住親友家,也有的早一步回到山上村內。校園內到處是小朋友蹦跳雀躍的身影。而對於共同棲身和春的受災學校,不論大人和孩子多少都有些捨不得,彼此已培養出了同患難的感情。

29日當天,和春內只剩下校長和老師將的最後一批校園用品及捐助物資搬走。縣長夫人、教育處處長、各國小校長、慈濟志工到場,參與了搬東西、留影、贈物資的「儀式」。

校長和老師們開著載運物資的車,途經顛簸和沙塵飛揚的臨時便道,轉進桃源村,回到了小小學校的校園內。校長脫口輕輕說:「到家了」。距撤離下山到返回家園,至今已三個月。

返校後,老師們忙著打掃、整理並布置隔日復校典禮的場地。比學校早回到家的小朋友回校幫忙,低年級已學著掃地、拖地,更大一點的能夠搬運重物。校園中在打鬧嘻笑、一片喧騰中完成了搬遷。

(上)11/27在和春門口等接孩子。(下)家長幫忙搬東西。

DSCN0059
家長到學校帶孩子回家,一起搬用品和舖蓋。


11/29學生回校幫忙搬桌椅,邊做邊玩。

DSCN0045
教室已搬空,小朋友也將被家長接回,駐校照顧小朋友三個月的保母媽媽(中)請師生喝飲料,和小朋友合影。


11/29,縣長夫人和教育處長到場送行。

隔天(30日)十點左右,復學典禮開始。由布農族傳統的巫師祝禱儀式、八部合音表演,祝福這個小學校經歷風災考驗後的全新開始。受邀與會的來賓包括扶輪社、同駐和春、患難中扶持的受災學校校長、慈濟義工、參與校園軟體重建的樹谷基金會和外展協會。

儀式結束後,由老師負責使用傳統方式,現烤全豬,招待師生和來賓。廚房媽媽們也在初復校時材料不夠週全的的情況下,準備了簡單的炒米粉和青菜當午餐。師生和來賓至下午盡興而散。


11/30復學典禮,主任領學生合音,祝福經歷風災後的所有人,注入愛心和智慧。

11/30頒獎。感謝災後進入校園協助學校的來賓。(圖為在和春照顧住校小朋友的保母媽媽和夜班護士們。 保母一共七人,領取八八零工薪水,有的同時是學生家長;護士共二人,教育部在災後聘用進入校園協助校護輪值)

返鄉背後、返鄉之後

相較於小朋友在返校過程中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多半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1)對「安全」的擔心

風災期間,村民聚集在桃源國小等待救援。但學校後面的土石有不穩定的傾向。校長認為存在安全疑慮,應在返校後盡快找到合適的避難所,以備下一次雨季來臨。

(2)勤和孩子就學的問題

桃源國小校區包括桃源村與再更往上的勤和村,目前勤和村道路已通,但被認為是不安全區,仍不能返鄉,桃源國小卻已必須復校。家住勤和而就讀桃源國小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剛穩定下來,就要轉學到仍續留和春技術學院內的彰山國小;有的則交託給留在山上的老人家照顧。

學校老師表示:「教育處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些殘忍的。」

(3)關於生計的煩惱

村民多以務農維生,作物多為果樹,果園毀損的村民,對於政府是否有這方面的安排協助,感到茫然。有沒有申請補助呢?「有啊,但是也還不知道怎樣。」

而現在搶通的道路都是臨時便道,大雨時隨時都會再度沖垮。村民們種植的梅子、芒果等果樹,產季都在梅雨、颱風時節,到時若路又不通,如何運送作物下山?

目前政府提供的「八八零工」專案,為期三個月到半年不等,收入一天八百元,每月約工作22天(周休二日)。村民表示,在山上其實開銷不大,這份收入足夠應付個人生活,但若有家室,特別是有小孩受教育者可能就難以支應。因此部分災民也關心政府是否能有這方面的補助。

另外,有人申請八八零工時尚住在營區,就近被安排在營區附近打掃公園,為期半年,但現在必須搬出營區、遷回村中,想申請永久屋又資格不符,不知是不是要靠自己租屋找房子?還時政府能另行安排?

種種問題,隨著桃源村民返鄉,孩子復學,困擾著返鄉的村民們。

[鄉親蔬果]何時再到桃源梅山?

住在桃源鄉桃源村的蔡宴爾、田明峰夫婦,八年前從外地回鄉開設「鄉親蔬果行」。平日凌晨兩、三點從家出發到到屏東麟洛鄉載運果菜,一路從六龜新發村賣到桃源梅山村,除了零賣,還固定配送桃源各學校的午餐…

住在桃源鄉桃源村的蔡宴爾、田明峰夫婦,八年前從外地回鄉開設「鄉親蔬果行」。平日凌晨兩、三點從家出發到到屏東麟洛鄉載運果菜,一路從六龜新發村賣到桃源梅山村,除了零賣,還固定配送桃源各學校的午餐食材。夫妻兩人一人一台車,先生直接送菜到桃源國小、國中等地,太太從六龜沿路賣。

1-4113824219_81ca8b5182
「鄉親蔬果」配菜車

八八水災時,他們家沒受什麼影響,但家附近的工寮及農業機具都隨水而逝。由於山和山連接的橋都斷了,路不在,只好等待直升機救援。蔡宴爾開玩笑說,「等直升機等不到,想說配一艘船,船比較快,水大坐船剛剛好,橡皮艇也可以」。

直升機接送到山下後,他們沒住軍營安置所,而到高雄依親。之前就考慮在高雄置產,這次剛好看到喜歡就買了,先生的爸爸已經回桃源住,讀國小三年級的兒子在災後送到台北縣樹林的大姊家。

他們直到十月中路通能回家去開送菜的貨車才又開始作生意,而且桃源國小、國中還在旗山的和春技術學院寄讀,要等他們回鄉才有人買果菜。他們的生意不像市區有散客,而是「點人頭」,賣固定客人。以前會賣到梅山,現在桃源村以上的四個村還沒回鄉,客人少一半,加上再上去是走河床便道很不好走,所以只賣到桃源村。客人變少,十月底重新開賣不像災前一個月只休兩、三天,現在是作一休一。

重作生意沒多久,貨車就被偷走,名片、磅秤、塑膠袋,還有隔天要賣的水果也隨車而去,蔡宴爾說,「偷車賊如果要作生意馬上就能作」。買二手貨車並裝修,又休十天。除了賣菜,還接受鄉民訂貨、點菜,下次要特別準備豆腐、油條之類。在災後沒賣菜期間,居民只好想辦法,去六龜市場買,或托別人買進來。
2-4114592678_5ce4ca2fa3
正在登記下次進貨細項的蔡宴爾

他們夫婦目前是高雄、桃源兩邊跑,未來雨季就住外面,蔡宴爾說,「現在這個路怕大雨,會有土石流」。田明峰說,「他小時候河床和庄頭相差大概有二十層樓,災後河床幾乎快與庄頭差不多」。

他希望政府能加快疏浚腳步,擔心目前鬆動的土石遇到明年梅雨季,加上高聳的河床,這次只是撤村,下次說不定就是滅村。也期待這些工程不要治標不治本,否則會陷入「疏浚、修路,又疏浚又修路」的惡性循環。

(作者為旗美社大六龜災區調查專案執行)

(本文轉載自「旗美社大部落格」)

跨越時空的呼喚─日警後裔重返內本鹿尋根記錄

這幾天看到老人家高興的表情,我就高興了,若能透過內本鹿行腳的圓夢行動,建立傳承的連結,讓年輕人認識老人家的視野,還有過去的生活經驗,年輕人才會去尊重這些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老人家,原來他們才是真正的寶…

在內本鹿的歷史交集

一年多前,「內本鹿行腳」部落格開設,身為內本鹿布農後裔的古總結(Biun)和許多熱情的志工,持續上山紀錄當代的內本鹿,在八八水災重創山區環境前,留下珍貴的影像及踏查經驗,這些努力的成果也透過網路分享與內本鹿有關的行動訊息,期盼喚醒人們珍視前人在山林中的生命經驗,從中找出傳承文化的力量。

如今,這分享的網絡跨越了國界,遠在日本的青木兄弟看到內本鹿行腳部落格,深受感動─原來還有人們記得內本鹿,並且正在尋找更多尚不為人知的故事,自此重新開啟了內本鹿與日本警察後裔的機緣。

經過半年的電子郵件往來,今年(2009年)10月底,青木兄弟與熱心居中聯繫的友人尾島女士終於來到台灣,展開一趟尋根懷舊之旅,他們在古總結的帶領下重返內本鹿,回溯父親當年的生活軌跡,並且拜訪同個世代的布農耆老,回憶往昔時光。

981101-neibenluimage013-400.jpg
布農青年、耆老,與青木兄弟的父母親照片

60年的歷史倒帶

時光倒帶至1946年3月,一位名叫青木說三的警官,搭船離開了這座他工作、生活了18年的台灣島,返回日本母國。

青木說三主要在台東工作,足跡遍及今日的池上、關山、鹿野鄉、延平鄉。他不但在台灣結婚生子,還見證了1941年的內本鹿事件,留下日人觀點的第一手文獻紀錄。日後他將在台的生活寫成回憶錄《台湾遥かなるとき》(暫譯為《遙遠時代的台灣》),由長子青木務在日本出版。

60多年的時光飛逝,當年在台灣出生的青木務及胞弟青木幹,如今已是七旬老人,他們原本以為,通往曾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內本鹿的道路已崩塌消失,又沒有親友在台灣,今生可能沒有機會再度回到出生地了,不過心中仍然掛念著,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還有在這裡發生過、跟他們的生命有關的人事物,現在,是什麼樣的光景。

現居日本大阪的青木兄弟獲悉「內本鹿行腳」的訊息後,儘管路途遙遠,他們仍決定在十月底前來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加入尋根的行列。

10月28日上午,青木兄弟在古總結的引介下,和內本鹿布農後裔─擁有相同集體記憶的耆老互動交流,在對話中,回溯、更新、建構出屬於他們的歷史記億。現場共聚集了20多人,除了青木兄弟與布農耆老外,還有同樣為內本鹿後裔的年輕人,以及參與過內本鹿行腳行動的志工,共同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image015

跨越時空的交流

青木兄弟表示,這樣的交流場面是過去未曾想像過的,而且他們事前很擔心本地的布農族人對於日本人是否存有負面的印象,而不願接納他們的來訪。

事實上,當天前來參與的七、八十歲布農耆老們,像是參加一場「內本鹿同學會」,因為他們都是在內本鹿山區的舊部落出生,有些曾經就讀山上的教育所,面對同個世代的青木兄弟,布農耆老都非常親切的與他們敘舊,回憶少年時期在山中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位日本名字稱為「中山行德」的布農長老,還拿出珍藏的「壹元」舊日幣紙鈔,以及家族相片,向青木兄弟述說當時舊部落的情形。

交流會結束的時候,內本鹿布農後裔與日本警察後裔青木兄弟交換紀念旗,並約定明年還要再相聚。青木兄弟致贈一本已絕版的父親的書《台湾遥かなるとき》給古總結,希望他能繼續內本鹿行腳的行動,為更多老人家圓夢。

在這個難得的場合,老人家們心中感受的,可能不是大時代變遷的哀愁,而是像與多年未見好友重逢的喜樂。

image003
交流會現場,圍聚成一個圓。

image005

image025 image027
交流會現場眾人在紀念旗上簽名留念

image009
與會的老人家一起合影留念。

image011
紀念旗一面帶回日本,一面送給桃源村

image007
青木兄弟贈父親的書給古總結。

image001
約定明年還要見面

重返「內本鹿事件」現場

青木兄弟除了與布農耆老敘舊交流外,10月28日下午背起行囊,前往內本鹿古道,踏上他們的父親當年(1941年)經歷的「內本鹿事件」的其中兩個現場─清水駐在所舊址,以及在事件中遭砍斷的鐵線橋。

進入古道之前,青木兄弟依循布農族人的習慣,帶著酒與食物,在入口向天、地、祖靈祭禱,告訴他們「我回來了!」哥哥青木務一邊走在古道上,一邊回憶著「當年母親曾經背著我走過這條路,下山到鹿野醫務室看病」這是父母親告訴過他的故事。

10月29日,青木兄弟續行至鹿野、巒山、關山、紅葉等地,尋找出生地以及父親生活過的區域。「雖然我們對幼年時期的印象已模糊,但幸虧有父親所寫的回憶錄提供線索,加上熱心的尾島女士、Biun(古總結)及其他台灣朋友們的幫忙,才能讓我們能順利找到出生地!」,青木兄弟誠懇地述說謝意。

「內本鹿行腳」發起人古總結表示:

「這幾天看到老人家高興的表情,我就高興了,希望每年都能讓雙方交流聚會。老人家是豐富生活經驗的載體,但是現在,老人過老人的生活,年輕人過年輕人的生活,彼此沒有連結,若能透過內本鹿行腳的圓夢行動,建立傳承的連結,讓年輕人認識老人家的視野,還有過去的生活經驗,年輕人才會去尊重這些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老人家,原來他們才是真正的寶,布農文化才能延續。」

「內本鹿行腳」希望能繼續尋找跟內本鹿有關係的人,如同青木兄弟一樣,協助他們重返內本鹿,看一看多年未見的人事物,一解相思,老人家的晚年才不會有遺憾。

image017

青木兄弟在入山前進行祭禱儀式

 image019


image021

傍晚,即將下山的青木兄弟,再看一次內本鹿的山巒。

image023 

更多內本鹿的消息,請閱讀「內本鹿行腳」部落格 bununbiun.blogspot.com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