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穗便道:真不是人走的道路

一個星期早已過去,玉穗便道雖然用怪手挖通,但依然險惡難行,只能通行四輪傳動車輛,卻是居民補給物資、維持生活的唯一聯外道路。談起這條路,有梅山村民表示:「真不是人走的路。」

桃源鄉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行走河床的聯外道路因為大雨斷絕後,曾使居民困守兩周、將盡斷糧,於6/3步行到鄉公所抗議。抗議現場,回應居民訴求,鄉長親口允諾,一個星期打通饒行山壁、溫泉路、農路的「玉穗便道」,做為汛期替代道路。

一個星期早已過去,玉穗便道雖然用怪手挖通,但依然險惡難行,只能通行四輪傳動車輛,卻是居民補給物資、維持生活的唯一聯外道路。談起這條路,有梅山村民表示:「真不是人走的路。」

990623-7-480.jpg
( 路面彎道過大,居民表示真不是人走的道路。攝影/ 鄭淳毅。 )

險惡玉穗便道,桃源內三村賴以維生聯外

玉穗便道原來是盤繞穿行在山間的農路,由怪手開挖、拓寬、打通串聯而成。農路的修整本來粗糙,向例只通行機車、小貨車。由於八八災後桃源鄉最靠內的三村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聯外道路只剩河床便道,遇雨就會封路甚至中斷,當地居民向鄉公所申請將玉穗便道拓寬修整成為雨季時的替代道路,讓三村村民維持對外基本通行,以補給物資、送老弱病患就醫。

現今,這條路雖然已經挖通,但也僅止於「挖通」。路勢蜿蜒在山壁上,邊坡沒有防護,絕大多數路段只通行單線道,會車只能考驗駕駛者的技術。由於坡度陡峭、彎道險急,不少路段是泥土路,覆滿碎石或因山水流經而泥濘不堪,容易打滑,現在只能通行四輪傳動車輛或野狼機車。雖然6/4村民抗議時,提出將玉穗便道鋪上水泥的訴求,鄉公所也已經應允,但現在還未開始施工。

三村村民表示,已經比之前步行下山抗議時的路況好的多,當時只通行野狼機車。但由於在山壁開挖出的道路,土石鬆軟,挖通不久6月中的一場降雨,又傳出有路段崩塌,幸未造成傷亡。而現在居民往來都行經這條路,補給食品、日用品,可謂使用相當頻繁。道路問題不僅僅是交通問題,其安全性更影響居民的生命安全。

2

蜿蜒山壁的道路宛如凌空。 目前只有單線道、九成以上鬆軟容易崩落的邊坡,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路面都是泥土和碎石,容易打滑,居民都要趁晴天沒有下雨時通行。

3

玉穗便道是各農路貫通串連成。尚有錯綜分歧的路口。 現在沒有方向標誌,多數都是居民自動在路口堆置樹葉(如左圖)、石頭(如右圖)、廢輪胎等,告訴用路人正確方向。但也有的路口沒有標明,不熟悉路況者若走入歧路,可能會駛入狹窄只通行摩托車的小路、甚至已經崩塌中斷的舊路。

4

中央對玉穗便道、吊橋方案的決議

6/21於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由行政院重建會顏久榮處長主持會議,討論桃源鄉內三村村民所訴求的替代道路方案。原民會、公路局、縣、鄉地方政府皆有代表與會。討論內容包括居民訴求的六座吊橋替代道路方案、玉穗便道。

玉穗便道雖然較河床路耐用,但仍脆弱易崩毀,只能做為臨時性替代道路,非長久之計。當地居民提出以六條吊橋維持部落的對外通行,保障往後每年的汛期交通,是為更完善的替代道路方案。

不過,顏處長認為,第5、6號替代梅蘭明隧道的吊橋,沒有必要建造。梅蘭明隧道是梅蘭(拉芙蘭)村民聯外道路,在八八災後雖仍可通行,但已損壞,居民認為應該未雨綢繆先興建替代用吊橋,因應颱風季時明隧道可能崩毀。但顏處長認為,明隧道可靠工程修建好,不需要吊橋。

目前決議將興建的,是1~4號吊橋,但除了4號吊橋,鄉公所早已提出申請,在6/2得到彰化縣政府回文表示願意撥善款協助建造外,其餘仍待評估勘查、尋求經費來源,未有明確時程表。谷縱處長表示會請示原民會、縣府重建會撥款;而日前(6/22)楊秋興縣長訪視桃源鄉時則決議先向中央重建會請款。

玉穗便道行經鄉內原住民保留地,為鄉公所權責範圍,但鄉長表示公所缺乏經費,希望公路局負責整修。而公路局表示只能負責勤和-玉穗一帶道路,以上通往復興部分無法負責。經過協調後,決議由鄉公所勘查評估後向原民處提報經費。居民希望道路拓寬、鋪上水泥,改善會車困難、容易打滑的問題,但仍必須等待經費核下後才能動工,目前未有時程表。

吊橋興建未定案,桃源內三村居民,目前繼續使用玉穗便道維生。改善玉穗便道的險惡路況,實為當務之急。

5

(上、下)道路的彎度和坡度很難看清來車,單線道使會車更加困難驚險

6

990623-7-480

許多彎道一般車輛無法一次彎過,必須在陡坡上倒車數次。

8

在靠近勤和-玉穗入口處的路段才有些許安全措施。邊坡土石鬆軟,容易崩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汛期交通:桃源居民盼以吊橋取代河床便道

針對汛期,居民提出六條吊橋搭配替代道路方案,分別連接勤和、玉穗、復興、拉芙蘭等處。雖然吊橋只能通行機車,但至少在颱風時節,村子的對外道路不致完全斷絕,還可騎車補給食品、送病患就醫。

早在進入汛期以前,桃源鄉的居民就在擔心,勤和-桃源、復興-勤和的連絡道路,脆弱易斷,恐怕汛期將造成孤島。尤其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靠農業生產維生,聯外道路是與河床齊高的溪底便道,更擔心道路問題,會影響農產對外運輸,對一年生計造成打擊;一直向公所等政府機關,申請更適當的替代道路。

五月下旬正式進入汛期,5/23、5/28的兩次降雨,都造成桃源鄉便道、便橋沖毀,居民八八災後的疑慮不僅一一應驗,更反應道路不只影響生計也影響基本生活,也提出對政府替代道路處理方式怠慢、道路工程設計與品質是否不良等質疑。

1

勤和通往復興的河床便道與河床等高,遇雨即斷。居民一直反應,河床便道不適合作為替代道路,但政府過去數月無回應。

2

5/23降雨後,5/27下午才搶通,第二日又斷絕。公路局搶修了涵管後,因水勢無法搶通道路。現因已決定使用玉穗便道替代道路,這段涵管現閒置不用。

居民對便道、便橋設計與品質的疑問

勤和-桃源之間的樂農橋建造數月,雖然趕在雨季前搶通,使勤和的聯外道路不至於完全走溪床便道,但鋼便橋兩邊連結村莊的引道由貨櫃墊成,仍會掏空導致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必須封路。

降雨後,不少村民都騎車到橋頭,觀望修復進度,看見施工,一位居民說:「如果路還是照這樣修法,也沒有用啊。」

桃源鄉居民,普遍對於修路方式有疑慮。高中村的Subali站在橋頭,指出他認為樂農橋的引水設計不良,引水道應將水流引往鋼便橋下,但卻引到貨櫃附近,造成沖蝕掏空。

拉芙蘭村的伊斯坦大主任及多位勤和村民不約而同提出,一般做為路基的貨櫃都用混凝土填充,但樂農橋引道的貨櫃是用砂石填充,遇雨沖刷就容易流動。

6/3三村居民步行到鄉公所抗議時,甲仙工務段徐文義段長也在場。面對居民這項疑問,段長表示工程設計本就是就地取材填充大石頭,上面再灌上一層水泥。但拉芙蘭村婦女沙菲梅子也向段長反應說:「也沒有啊!」她表示,貨櫃填充的是一般砂石,非大石頭,容易為水流走。

對此,徐文義段長回應,用砂石填充是就地取材的方式,因為便橋是臨時性的,如果填混凝土,「又會有人說,臨時性幹嘛填混凝土,浪費公帑。」他也認為,水流亂竄,那是大自然的力量,工程人員也沒辦法,只能用疏導方式,不要硬碰硬。他表示,公路局只能盡力就現有的自然條件去修復道路。

也有不少勤和居民認為,是政府招標的問題導致工程不夠實在:「工程都是標最低的,沒什麼賺頭,標得越標越低,不會好好做…」 有目睹工程現場的居民表示:「貨櫃要用大石頭,河床就有那麼多大石頭不是,都填填砂石….」

一位婦女表示,無法理解的是,對於工程安全的草率態度。如勤和鋼便橋未通時大家都走河床便道,但便道多處路段安全設施不足。「為什麼它不放那個亮亮的安全燈?用布用竹子圍一圍,晚上走的時候都不知道走哪裡。六龜的亮到不行,鄉下的安全措施,真的糟到極點。」3

4-4

勤和通往桃源的鋼便橋樂農橋,兩旁引道用貨櫃為路基,掏空流失導致路面下陷封路。

5

居民指出貨櫃只填充砂石而非混凝土,質疑工程品質。

河床路的替代方案

勤和到復興一帶的河床路,關係復興、拉芙蘭、梅山村三村的生活、生計。汛期來臨也是農產盛產時。雖搶通了一條經由河床的便道,與河床等高,遇雨即斷,農產將運不出來,也是意料中事。

雖然政府表示,八八災後土石鬆動,三五年之內,都只能以便道形式搶通,很難開一條穩定的路。但少居民也指出,還有一條比河床路更理想的替代道路可行,並一直努力申請,但遲遲未有下文。直至6/3居民因路斷困守部落兩周、步行到鄉公所抗議後,鄉長才承諾,一周內讓這條替代道路通行。

梅山重建會在三月初,就已經多次提出這項替代道路方案。從勤和以上繞行玉穗溫泉道路,就可通行到復興,避開勤和-復興河床道。

此替代方案暫名為玉穗便道,是溫泉路、農路等產業道路片段組成,行經保留地。只需要將道路連貫打通、拓寬、修整險峻處、鋪上水泥,就足夠一般自用車通行。

然而,居民申請多次,只獲得幾次的勘查,始終未有下文。居民在6/3到鄉公所抗議時,鄉長才表示,這條已經規劃要開通。梅山重建會長顏明哲表示:「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滿地。」今年紅肉李已無法收成,農民只能申請補助。

然而,對於開通這條替代道路,仍有權責問題待釐清。甲仙工務段林站長認為,這條路經過原住民保留地,本應該是鄉公所的責任;鄉公所開通了,「公路局再配合修公路去銜接。」鄉長則表示,這條路希望公路局來做,因鄉公所缺錢、又要經過層層行政程序。不過汛期來臨了,鄉公所負擔起開通路段的責任,但希望後續的鋪水泥等等由公路局負責。

對此,甲仙工務段徐段長則認為,替代道路非公路局系統,鄉公所做不來,還可經由縣政府、重建會等往上報:「哪有地方都不管,都是公路局,我真的很無力。」現在玉穗便道已由公路局挖通,他表示,挖通後其他的工作,都由鄉公所負責,「我不會去養護。哪有地方的通通叫公路局,我不會破這個例。」

玉穗便道已經挖通,只能勉強通行四輪傳動車輛,正由鄉公所負責進一步修整。

6

玉穗便道路況險惡,需要怪手開挖才可通行車輛。目前公路局挖通後,由鄉公所做後續整建。現只能通行四輪傳動車輛。

更完善的替代道路方案─6座吊橋

玉穗便道雖是比現行的河床路更理想的便道,但仍有豪雨容易坍方、毀壞的疑慮。在梅雨季或可維持通行,但恐怕無法應付颱風季節。居民也提出,目前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道路雖然可以通行,但梅蘭的聯外明隧道在八八風災後已經有下陷跡象,是否能撐過今年颱風,應未雨綢繆。

居民現提出六條吊橋搭配替代道路方案,分別連接勤和、玉穗、復興、拉芙蘭等處。雖然吊橋只能通行機車,但至少在颱風時節,村子的對外道路不致完全斷絕。還可騎車補給食品、送病患就醫。

六條吊橋分別為:

1、一號吊橋:跨荖濃溪,連接玉穗-濁水溪的日月池吊橋。

2、二號吊橋:跨濁水溪-布唐布那斯溪的布唐布那斯吊橋。

3、三號吊橋:濁水溪跨清水溪的清水吊橋。

4、四號吊橋:跨荖濃溪,連接清水-復興派出所的瓦阿係吊橋。

5、梅蘭一號吊橋。

6、梅蘭二號吊橋。

前四條為銜接勤和-復興,為當務之急。至6/2,居民步行抗議前一日,鄉長才定案經六條吊橋都送交高雄縣重建會申請,希望使用賑災善款修建。在此之前,唯一有申請並核准經費的為清水溪吊橋,是彰化縣政府撥善款協助。

另外,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以及拉芙蘭附近的阿其巴部落,目前聯外道路都使用居民自行搭建的手拉式簡易流籠通行。6/5原民會夏錦龍副主委至桃源鄉公所了解桃源鄉重建狀況,承諾將補助兩部落各一台引擎,讓居民可搭建較安全的流籠;唯使用「農業生產資材」方式補助,希望盡量只運貨、不鼓勵人乘坐。

原民處谷縱處長表示,已有經費為美蘭部落修建通行橋梁,目前則將盡快搶通便橋供居民通行。

8

因道路阻斷運輸農產,本季紅肉李已無法採摘,農民只能尋求補貼。但農民也表示,補貼的金額總不及販售金額高。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斷糧14天,桃源鄉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怠忽職守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政府單位任何援助。困守14天後,居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0605編輯報告:

本文於6月4日刊出後,紅十字會來信指出,文章中提到「據悉,這次縣府將物資委託紅十字會管理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是不正確的訊息,因為這些物資都是紅會準備的,只是依照縣府的規定發放。

記者再度求證後發現,縣府雖先前有跟村落表示,準備了每村20萬的準備金,但尚未開始採購,按照公文,是在6月20日前完成採購即可,但是豪雨已經從523開始下了,因此,縣府的物資尚未到位,但有公布「發放標準」,導致居民與記者誤會是紅十字會受政府委託管理物資,造成缺糧困擾。

88新聞網已將內文做出修正,針對縣府與公所避難物資採購與管理的部分,將另文處理。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產生的困擾,我們感到十分抱歉!

───────────────────────────────────────────────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三村約有930多人,包括老弱病患,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鄉公所等政府單位對於災難的任何援助或回應。經過兩周的困守無援,三村居民共數十人,於今晨六時出發,步行四小時到桃源鄉公所,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痛陳:「政府很怠慢!十幾天沒人管他們、沒人告訴他們怎麼辦,讓他們自己走下來!政府失職的地方在這裡。」

參與抗議行動的村民也表示:「這已經不是生活的問題!這是生命、生存的問題!」

11

1
從復興、拉芙蘭、梅山步行下山的村民,從清晨六點開始走,到上午十點半至勤和,由勤和村民接駁到桃源村。此時剛好勤和通往桃源的便橋搶通。但勤和-復興便道毫無動靜。車上村民表示,還有病患緩緩跟在後面「都走不動了啦!」

23
「不要買菜!」一走到桃源村,村民們不少即聚往菜販處買菜,表示很久沒吃到菜了。同行夥伴提醒「不要買菜,先去抗議!」

聯外道路斷絕兩周,生活生計都受阻

這次行動中,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重建會委員、村民一同步行數小時下山,來到鄉公所前表達抗議。並在鄉公所會議室,由鄉長、縣府建設處黃科長、甲仙工務段徐段長,與大家會晤,討論如何解決當前受災狀況。

早在雨季來臨之前,復興-勤和一帶的河床便道,一直是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的心頭大患。從河床上直接鋪過柏油就通行的便道,只要普通降雨就會輕易斷絕,居民深恐一年一季的紅肉李會因此無法運送,斷了一年生計來源。

5/23豪雨,這條道路斷絕後,5/27只搶通了一天,隨即5/28降雨又遭沖毀。真正的雨季來臨時,不僅農產無法運送下山,連基本生活都受阻。困在村中,糧食逐漸用盡、有病痛的病患無法獲得醫藥,而政府單位遲遲未動工修復斷路,村民困守無助,忍無可忍發起這次行動。

理斷牧師憤怒表示:「十幾天了,吃什麼?今天他們走下來,是不得已,沒東西吃了!你們還在辦公室說有坐!」

村民也紛紛質疑:「為什麼不能發放物資?紅會憑什麼控管物資?」(編註:這部分請閱讀前言說明)

據悉,這次縣府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一一符合後才能發放,村長、村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之下,只知有規定不可輕易發放物資,導致各村有物資卻無法使用。家中存糧用盡、村中商店貨品也售鑿,村民感到幾乎斷炊。不少人也藉此抗議行動到桃源村補給食物、用品。

梅山重建會委員也表示,村子裡的病患也極度缺乏醫藥:「痛風的、什麼病的都有,痛得要死也沒有藥。」

村子聯外道路遇雨易斷,但各村沒有相關醫療設施、人員,縣府又表示「非必要不出動直升機」,困守山中的病患毫無醫療照護。數日前,有復興、拉芙蘭村病患自行步行數小時下山就診。今日,也有病患尾隨抗議人潮,步行下山。

河床便道在雨季時容易斷絕,是政府與居民都可預料的狀況。三村的重建會、社區發展協會從三月初來一直提出繞行山壁農路的替代道路方案,但始終未獲得重視。不少村民也質疑政府過於怠慢。

復興村柯姓村民即提出:「請鄉長告訴我們,在河床臨時便道到底花了多少錢?下一場200毫米的雨就沖毀,當初怎麼設計的?沒有考慮做一條真正的替代道路!」他質疑,與其花費大筆經費,不如將之用於開闢替代道路之上。

拉芙蘭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也表示:「每次把幾千萬丟在河川,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走河川呢?」

4

在鄉公所前抗議吶喊,要求政府重視大家的生存權利。

5

抗議村民擠滿鄉公所會議室,鄉長向大家提出回應。

提出四項訴求、盼政府重視居民處境

村民們表示,勤和-復興一帶不一定非走河床路,從山壁繞行玉穗溫泉處,原有一條農路,此即為今日村民步行下山的道路。如經修整打通,就能成為替代道路,代替目前的河床路連接復興與勤和。

抗議行動提出四項訴求:

一、將玉穗便道鋪設水泥。玉穗便道崎嶇陡峭、車輛難行,目前只能用步行。居民希望政府單位修整此便道,使車輛能通行,解決目前只能通行遇雨就斷的河床路的問題。

二、修建拉芙蘭村-勤和村六座吊橋。拉芙蘭-勤和共八公里河床路,八八災後只能暫時以便道方式維持通行。村民希望用修築吊橋,就算道路斷絕,至少可騎乘機車,聯外維持生活。

三、發包南橫八公里路,並與村民共同評估可行性。村民表示,各村村民、耆老是最了解當地地形地勢的,希望政府設計道路能與村民共同研擬、評估可行性,也不至枉費資源。

四、無法運出的紅肉李,能啟動「停採補貼」。紅肉李是許多務農村民一年生計之所繫,因為道路無法運出而報銷的部分,希望從優補貼。

另外,理斷牧師也指出,高中村美蘭部落的學童,每日使用村民自行搭建的簡易流籠渡河上下學,鄉公所應代為申請經費,建造更牢固的雙軌流籠,照顧學童生命安全。

鄉長承諾:一星期完成替代道路

面對居民認為政府怠慢無作為的質疑,公路局工務段徐段長表示,工務段是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搶修道路,並非沒有作為。建設處黃科長也表示,兩次降雨時建設處長都親自坐鎮辦公室指揮:「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

鄉長則表示,村民強烈訴求的「玉穗便道」,「五月底已經定案。不是沒有要做,只是路斷了又斷,機具進不去。」鄉長表示,已經將這條道路發包,下星期就可以動工,道路打通後,就請公路局配合,將道路與這條便道銜接。

但梅山重建會顏會長也指出,這條便道的構想早就提出,卻遲至雨季來臨時才要動工。「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一地。」

鄉長承諾,若天候狀況允許,沒有持續降雨,玉穗便道「一個禮拜完成。」居民們取得鄉長的承諾後,表示若一星期未能完成,屆時還要來抗議。

會議結束後,三村居民到紅會領物資、或到商店購買補給用品後,背負物資原路步行返回部落。

至於病患無醫療照護問題,鄉公所未給予回應。唯衛生所主任表示,願意背負醫藥箱,與居民一同步行回村內,展開巡迴出診。現主任已在約下午五、六點左右,與居民一同步行到村落。

78
整理補給的物資。比來時多了大包小包。

12
行經河床,協力渡河(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10
負重穿行陡坡。村民表示,沿途必須上手攀岩石、或行經河床路,約三、四個小時才能返家。「到家時大概都天黑了吧。」(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9

延伸閱讀:災民的怒吼。文/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桃源崎嶇路-1108寶山、勤和、梅山複勘行

11月8日白天,行政院原民會安排桃源鄉寶山村(含寶山部落、二集團部落與新舊藤枝部落)、勤和村與梅山村的複勘行程。當日復勘情形,不少與第一次原民會的「安全鑑定」結果不同,居民十分振奮,朝返鄉又邁進一步。

前言:

11月8日白天,行政院原民會安排桃源鄉寶山村(含寶山部落、二集團部落與新舊藤枝部落)、勤和村與梅山村的複勘行程。

由原民會段專員領軍,夏龍源技師(地質專家)、沈明佑技師(水利測量專家)與李郁賢主任(水保建築專家)為勘地委員,行政院工程會與縣政府原民處長等人陪同隨行,除了梅山口部落外,寶山村與勤和村的自救會幹部與關心村民均到場關切勘地委員的意見。

當日復勘情形,不少與第一次原民會的「安全鑑定」結果不同,例如寶山舊藤枝的「38甲」公有地,這次的復勘也認為應該是安全可作為遷村的考慮居住地,讓居民十分振奮,晚上部落大會,即表決通過要申請該塊用地復勘(請點選這裡閱讀),朝返鄉之路又賣進一步。

以下會勘情形記錄,由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提供,十分感謝。

(1)寶山村─舊藤枝

在前一天晚上的幾經掙扎後,第二天早早起床準備要進桃源鄉現勘,這是災後第一次進到山區的災區,到六龜的路應該是修得差不多,在山城等現勘委員們、原民會和建委員會的人到齊後,即跟寶山村的居民一同往部落前進。

路況從「藤枝森林遊樂區」的指標彎進後,就開始變成碎石路,搖搖晃晃沒多久,前導車竟冒起白煙,停下一看,原來是水箱的管線破裂,看來這部車勢必無法向前走了;幸好其他車擠一下仍是可以的,走吧,部落的人等久了!

第一站到舊藤枝,最接近林務局的「藤枝森林遊樂區」的部落,遊樂區旁的房舍和停車場因風災已出現龜裂和下滑,經評定是不安全的,但部落居民希望爭取以工程手法修復。

而林務局也確定將進遊樂區的道路修復,時間約為三年,有了這個保證,居民更希望能夠回到舊藤枝繼續營業,不過今日的探勘無法對下一步做出任何決定,有待接下來的程序和後續發展。

坐在車上從舊藤枝往更外圍走,道路目前僅搶修到單線行車,而且旁邊的路基都已被沖毀,對於居民們想回到遊樂區及林務局要修復道路的想法,心中有些疑惑著,居民的生計仰賴遊樂區,一旦道路狀況不好,居民在山上是否依然能夠生存,那股靠山吃飯的本能是否還存在呢?我想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吧!

風災至今的路況

(2)寶山村-新藤枝

往更外面駛去,第二站是新藤枝,部落旁的山壁地滑嚴重,技師一致認為當下即不適宜人居住,居民對於新藤枝的狀況接受倒很坦然,但希望能夠有中繼屋的選擇,且部落已找到一個應當安全的地點,經過會長((自救會)的請求,技師們同意至部落找到適合遷移的地點勘查–「38甲公有地」。

這裡第一次探勘被認為是「不安全」,此次前往的結果,初步認為應為安全可居住之地,為部落打了一劑強心針,接下來取得部落共識後,就可請營建署來進行之後的程序。晚上部落大會,即表決通過要申請該塊用地復勘(請點選這裡閱讀)

歷經多次遷徙經驗的藤枝部落說:30年前政府騙我們遷到這邊,至今沒有人有土地所有權狀。

(3)寶山村─二集團部落

二集團,寶山村的第三個堪察點,地質判定為無立即危險,但家屋和路面上的龜裂仍不可忽視,需即刻補強,以防豪雨或地震來襲時,對地表產生更嚴重的傷害。寶山本部落,是整個寶山村中唯一因為排水問題而造成危險的地區,因此只要做好排水措施,是無潛在危險的。

在這次勘查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覆勘能讓居民更了解部落的地質和未來可能受損狀況,而寶山的居民大多能接受專家探勘後的情形,但對於工程補救仍是希望嘗試的選擇,畢竟那裡是有著不可抹滅情感的原鄉呀!

我住在家裡可以種菜養雞把孩子帶大,叫我搬到平地我沒有現金要給孩子吃什麼。

(4)勤和村

此時已是中午時刻,裡頭還有著勤和和梅山兩個部落等著我們,不加緊腳步不行了!

進到勤和部落的途中,據災前常來的技師說,已無法想像和判斷南橫公路的位置,且河床高度已升高20米以上,河道寬度也因沖蝕山壁而擴大許多,在河床上前進的我們,僅能憑著記憶和方向感找到部落的位置。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被水威脅的勤和

勤和部落因河床高升,下一次的豪雨來時,可能會直接攻擊至屋舍下方的地基而產生危險,第一次原民會的勘查這裡被判定為「不安全地帶」

自救會認為,這樣的判斷會使部落居民覺得「不安全,即是要遷村」,但遷村之舉與整個部落文化傳承會有極大的關連,且對於有類似狀況的六龜鄉寶來,為何沒有被要求遷村,感到疑惑和不解,希望政府可以一視平等。

勤和村民強烈希望可以有工程的補救,且提出未來會灌輸部落居民避險的觀念,也已找到避險之處─「勤和平台」,希望委員可以順道去看看。

在從梅山回程的途中,也至「勤和平台」探勘,委員們也一致覺得那是個很好避難甚至是遷移的據點。東莊部落的狀況相較為較好,僅需於部落下方坡地做好防護措施,就能確保部落的安全。

勤和村積極找河川局進行疏濬工程期望保護家園

(5)梅山村

匆匆吃完遲到的午餐,趕向梅山口,遇到管制的話,可就麻煩了!這是我第一次進到梅山,無論是災前或災後,一路上的風景跟到勤和沒什麼兩樣,就只能自己亂想著以前的南橫會是什麼樣的。

終於看到「梅山」的標示,第一個看到的是遊客中心和一排商店街,不難想像以往觀光客來來往往的模樣,往遊客中心的後方走,是山上崩落下來的砂石,就活生生的離屋舍不到五十公尺之處,委員們說山上還有一塊滑動面,極有可能在下一次崩落,且面積會更大,需不需要搬離,答案已了然於胸。

梅山村:我家門前沒小河後有土石流,風災至今仍未通電,有人。

再往梅山本村前進,專家們說的評估已記不大起來,但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吊橋,梅山吊橋,原因是一路進桃源鄉以後,唯一一座跨越河床的橋墩,其餘不管是吊橋或是水泥橋,全都被沖毀或只剩一邊橋墩可供想像。

通往吊橋的路上,也長出一顆顆青綠色的小果實,據當地人說那是紅肉李,現在結果實是因為時節錯亂,好奇摘了一顆來吃,喔,好澀!吞不下去,幸好有剛剛村長發的飲料可以消除嘴裡的不適感。

梅山雖然有村長接待,但頗意外沒見到自救會的組織或人,對於是否一定要留在村子,也沒有很強烈的表達,是來的時間不對嗎?還是居民們對於這樣的結果不意外呢?在不了解各種情況下,實在很難去回答自己的問題。

這次的探勘對我而言,是用感官實際去看到部落的現場,聽到居民的聲音,摸到崩落的土石,不但有震撼感,現實感更是驚人;天色將暗之際,從勤和部落準備下山,部落呈現一片死氣沉沉,連盞溫暖的燈光都沒有,開始想著一整天接觸後在腦袋出現的疑惑──

在縣府極希望災民進駐到大愛屋之際,部落是否能夠堅持並殺出一條生路,而這條路又要走多久?

身為旗美社大一份子的我,一方面能夠進到這裡感到有些興奮,這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的;另一方面卻也憂心著,只有一天的接觸,我能為部落和社大之間做些什麼?

除了報告看到聽到的的訊息之外,部落需要的應該是更多,而社大若能在此進入協助,或許就可以與原民部落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如果與原民部落交朋友是一條需要十年時光的路程,我想是值得也必須嘗試的。

延伸閱讀;1108晚上寶山部落會議(請點選這裡閱讀)http://www.88news.org/?p=1044

(作者為「高雄縣旗山社區大學」工作人員,本文與旗美社大部落格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