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重建工作1130-1204:再度回部落勘查

們要重新評估政府的檢測,並與族人溝通,有些部落受到的傷害不嚴重,但政府用類似恐嚇的方式告訴族人「危險就是危險」,卻未說清楚危險在哪裡。未來我們是用「專家對抗專家」,用科學數據要求政府,這樣才會更有力量。

(1)部落勘查需要長期且精密的監測

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二日,我們邀請了生態工程專家,針對部落工程的問題做了勘查,此次分別去了阿禮、谷川、佳暮、大武。

生態工程專家指出,類似這種的安全評估觀察,需要長期監測,或利用科學儀器,找出原因在哪裡,才能進行評估。就像一個人若感到不舒服,還沒做詳細檢查,就說他是牙齒痛,但他可能是胃痛,或是其他種種原因集合而成的。

也許一個部落只看了一個小時,就馬上拿出勘查藥單,認為它不安全,專家都認為官方怎麼會用這種方法,真的不可思議。

專家認為,部落工程當初在建設時未做通盤考量,讓原先沒問題的「工程」,變成最大的問題。在規劃排水系統時,必須考慮到居住安全的風險,但解決風險的時候只想到如何避掉該處的危險,這段做好,再想下一段,所以將小水溝墊高,把水集中到大水溝,可是大水溝沖刷堤防,該處就遭到破壞。地層是很薄弱的,一傷害到部落,部落有一天可能就毀了。

我們之後要重新評估政府的檢測。並與族人溝通,讓大家知道政府的勘察並非相當完善。有些部落受到的傷害不嚴重,但政府目前用類似恐嚇的方式告訴部落的居民,「危險就是危險」,卻未說清楚危險在哪裡。未來我們能做的是用「專家對抗專家」的方式,做完整評估,用科學數據要求政府,這樣才會更有力量。

以下為上山勘查的圖文說明(攝影/文字:賓拿流)

1-lukai

(上)大武霧台間道路,這條路俗稱23個灣,因為它是用之字型的方式開路,這種開法也是最易破壞山的方式。從這條路可以看到
好幾期的工程被破壞,工程惡性循環。這樣的作法,只是加速山林的破壞,但施造工程之人,從不檢討這樣的作法,就持續的破壞下去。

2-lukai

(上、下)大武村小山部落來到小山嚴重土石流之地方

3-lukai

4-lukai

黃于波老師說:
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
任何地方都有風險
那我們人只能盡量減少風險
在山上面對大自然
相信在這生活千年的原住民
必有規避風險的方法
看到魯凱族用傳統的石頭砌法的工法
完全是讓水節流的方式
讓水的力量分散
且讓水到河流時間拉長
減少直接的衝擊
在面對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要削弱它的力
但往往我們看到現代的工法
是把水集中然後統一排出
也就是說把大自然的力量
集中起來
這集中起來的力量是何等大
我們可以看到
人與大自然的力量的相抗
人都是落敗的
在部落看到許多這種對抗自然的水泥工法
在不瞭解這區域的自然環境下的設計
看到的是自然無情摧毀
在沒有政府的時代
原住民用傳統自然的方式生活者
沒有如此大的傷害
卻在科技進步的有為政府下
發生如此多的災害
所以在遭受這次的災害後
人們應審思的是
怎麼減低自然的風險

(上)大武村小山部落

一般的坡地安全處理,都是用水泥工程,但水泥只是把土擋住,水就用小的管子排出,經年累月,管子就會塞住,塞住水就排不出去。可是水遭到阻擋,就一定會找到脆弱的地方排出
,更何況水的力量是很恐怖的,因此擋土牆就會被沖毀。

在國外,排水的涵管是固定要疏通的,讓這功能發揮,減少大自然的力量,但不會有人去處理。

(上)大武村小山部落。為什麼會有土石流的原因呢?在地人指出這邊本來有個小獵徑,因為要做簡易自來水塔,所以把路徑開大好做工程,工程用大,勢必對這片坡地造成影響,經過八八豪雨,就成傷害。

5-lukai

(上)大武村小山部落。這種排水溝就是很好的例子,把雨水集中起來,快速的排入要排入的地方,完全的把雨水的力量集結,把這力量完全的往另一方去,這樣的作法,雖規避了這一方的風險,但勢必增加了另一方的風險,且這個風險是加劇的,所以我們看到這排水溝所連結到部落的地方,都有水的衝擊下的傷害。

8-lukai

(上)往阿禮的路

(下)黃老師說:這個就是魯凱族的石砌法,雨降下來後,水不是被集中,而是被石砌節流,水可以從石砌的縫隙流出,這樣就減少水的力量,加上石砌是一層一層的,讓雨水沒有這麼快的流下,就達成減少這雨水的力量。在現代的工法也是有這樣的方法,但這傳統的方式更是有效果。

7-lukai

10-lukaishenshan

(上)看到這個招牌,就是神山部落了。

(下)神山部落的大量的工程遺蹟。我們笑說,這裡可以看白堊紀到石器時代地層,也就是說明這樣的工程已經失敗多次了。

9-lukai

選舉與聖誕節 重建會議暫緩

這陣子因為選舉,加上準備聖誕節,許多重建會議都暫緩,因為開會都有可能會被視為不尋常的飯局。

而十二月的聖誕節,對於多數信仰基督教的魯凱族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人一到了節日,就會莫名的傷感,就像一個失戀的人,即使已經釋懷,但一碰到情人節,難免觸景傷情。

身為好茶部落的居民,在安置中心兩年,我之前就有如此的經歷,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可是難免會讓災民們想到去年在部落中過節的情景,受災的感覺又會浮上心頭。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共同刊登)

88水災,阿禮災民有家歸不得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霧台鄉的阿禮部落至今已經3個月了,當初成功撤離阿禮部落的族人們仍然是有家歸不得。

88水災的前一天,在國小服務的林老師與其丈夫及朋友在阿禮部落參加大頭目的胞弟喪禮,她形容當天雨下得很大,每換一次衣服都被淋得濕答答的。喪禮後,她與先生決定趁早下山,因為雨勢下得實在太大,一路上因為道路堆著土石及樹木,車子左右搖晃得很厲害,到達依拉的時候,還因為道路幾乎被沖毀而差點回不到平地。

林老師表示,回到平地後,她和先生立刻向鄉公所求援,但是聯絡不上,所以轉而求助媒體,並透過手機簡訊與還留在山上的族人們聯絡以確定族人們是否平安。

林老師表示,當時留在部落的族人共有72位,從8月8日被困在山上直到8月13日被直升機載運到平地,72位族人都平安無事。這72人中有阿禮村的村長及在內埔鄉崇文國中的包主任,發揮了老雞帶小雞的功能,在風災當時迅速的成立危機小組,幫助族人安然度過這場危機。這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表現,堪稱為災區自救的典範,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鏡。

林老師的先生是位牧師,週末會到屏東榮民之家為安置在這裏的部落族人進行禮拜活動,撫慰他們受創的心靈。林老師表示,被直升機搭載下來的阿禮村民目前多數被安置在這裡,雖然衣食居住無虞,不過令族人困擾的是,平地的天氣太熱,空氣又不好,也沒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作,在這裡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縫製原民的傳統服飾來打發時間,希望回家的路能趕快修好。

image001

原本在阿禮國小就讀的部落小孩,目前被安排寄讀北葉國小。和爸媽一起被安置在榮民之家的賴小妹妹說,她家就住在阿禮國小的旁邊,早上7點起床都來得及上學;現在6點就要起床,和大家搭九人座的「巴士」上學。

image006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文化歸屬、山林保全等需求下,協助原民返回山林。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瑪家農場示範屋,正式立柱!

包含屏東鄉排灣族的大社村、魯凱族好茶村居民,未來將在瑪家農場重建家園,昨日進行「示範屋」立柱儀式,將來每戶有2層樓,共32坪,外觀採用原住民傳統石板建材,村民在建屋工程中學習,以後可以…

前言:

包含屏東鄉排灣族的大社村177戶,魯凱族好茶村132戶的居民,未來將在瑪家農場重建家園,由世界展望會負責房屋興建,由於上述兩部落皆為族人全數同意遷村的情形,因此居民皆歡喜迎接重建工作。

昨日(12月2日)今天在瑪家農場進行了「示範屋」立柱儀式,將來每戶有2層樓,共32坪,外觀採用原住民傳統石板建材,展望會將以工代賑和村民協力造屋,安排村民在建屋工程中學習,以後還可以帶領其他族人打造自己的家園。(現場新聞消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文章轉載自達瓦蘭部落網站,記錄昨天這個重要的日子,更多達瓦蘭的消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7-ap_F23_20091202110212599

瑪家農場立柱記者會

文/Sherry

12月01日對大社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期待已久的示範屋終於….八字有一撇!

從11月11日進材料開始,瑪家農場出現了進進出出的工作人員

整地….測量….備料….綁鋼筋…..鋪地基…..灌漿…..

在將近3個禮拜的努力下

總算有出現一點點家園的雛型

感謝世界展望會的幫助

讓大社村在遭遇風災後的期間裡,不斷的協助部落安置與重建認養

大社村得以順利進行遷村

感謝屏東縣政府

在曹啟鴻縣長的領導下,瑪家農場已通過非都市土地變更

且縣長也承諾會努力與台鳳公司協調耕作地及通往屏科大的聯外道路

期待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感謝瑪家村.北葉村的頭目與族人

謝謝您們的接納與寬容

讓我們能有一個棲身之地

相信這一切都是主的安排

也會是一個很美麗的安排………

1-ap_F23_20091202110108683
在記者會開始前…….村民聚在一起練習待會兒要獻唱的歌曲

2-ap_F23_20091202110128814
曹縣長蒞臨……展望會的杜會長正在和縣長說明今天的儀式

3-ap_F23_20091202110139616
記者會開始的禱告儀式….. (這可不是縣長很累在打瞌睡哦!)

坐在縣長旁的分別是瑪家村與北葉村的頭目

大家都很專心的低頭祈禱

每個人心裡都有著對這片土地的期許與盼望

4-ap_F23_20091202110149751

5-ap_F23_20091202110200369

在立柱儀式進行前,由所有的牧師一同禱告

再由林德富牧師主禱

祈求上帝帶領所有的族人,在接下來的立柱儀式能順利平安的進行

並祈求上帝能賜給每個人更高的智慧與力量

讓重建的工作更圓滿平和

6-ap_F23_20091202110118717

用平地人的方式綁上鞭炮……..

同等於原住民放狼煙

讓在天上的祖靈知道並一同參與

7-ap_F23_20091202110212599

在大樑分別綁上繩子……..

由所有與會的人同心協力一起拉起

(吊車是為了安全考量下勾住而已,也許是怕大家太興奮拉過頭了吧~~)

8-ap_F23_20091202110255941

縣長很賣力的拉著…….

也希望未來的日子裡,縣長仍然繼續的為災區的村民們努力

爭取原住民應有的權益

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與土地使用

9-ap_F23_20091202110306707

大社村的婦女們

快樂的唱歌,看著自己的部落有了希望

未來的部落裡………

依舊少不了這群又可愛又三八的….資深少女!

10-ap_F23_20091202110222423

11-ap_F23_20091202110233405

立起來的鋼骨,工地人員立刻將準備好的螺絲鎖上

看到每個人各司其職的樣子

這就像從前蓋石板屋的方式一樣

每當部落有人要蓋房子,村民都會一起幫忙

男人採石板.砍木材,女人疊石板.煮飯

大家在一起工作,快樂的唱歌跳舞

多美的畫面啊~~~

12-ap_F23_20091202110346412

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合影

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掌聲鼓勵~~

(本文章轉載自達瓦蘭部落

災後第一批紫斑蝶, 飛到茂林了

今年災後第一批越冬型紫斑蝶已經飛到茂林了,這也是全台唯一世界級紫斑蝶遷徙的美景,最近原住民黑米祭文化慶典以經結束,但是未來有紫斑蝶欣賞,希望民眾在前往觀光遊憩之餘,也能放慢腳步、留下過夜…

災後第107天,與土豆又再一次走訪茂林災區,出發前恰好看見媒體「茂林喜迎賓」斗大標題的報導,心中暗忖,災後風景區內遊客卻步,不知這會幫部落找回多少生意?今年災後第一批越冬型紫斑蝶已經飛到茂林了,這也是全台唯一世界級紫斑蝶遷徙的美景,加上即將舉行的原住民黑米祭文化慶典,希望民眾在前往觀光遊憩之餘,也能放慢腳步、留下過夜,多協助災區的經濟向前走,讓部落產業在災後重建中找回生機。

3-1806144489
花博徵選黃亦青刻有萬山古岩雕圖騰的獻香台為大會的扮手禮

在這一趟的行程裡,我們拜訪了三位生態保育及藝文創作的社區工作者。首先是多年來推動著紫斑蝶生態復育工作的陳誠,他所經營的得恩谷民宿,座落在溪谷旁視野遼闊的台地上。

1-1806135446

陳誠思考要如何讓紫斑蝶與人民生活連結

從茂林國小教務主任退休的他說,投入生態是因為台灣蝴蝶保育協會詹家龍的關係,而在茂林紫斑蝶躍上國際舞台之後,陳誠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紫斑蝶與人民的生活連結起來,他說沒有居民參與的保育工作實在難以扎根。儘管現在經營的民宿生意不錯,但他卻更希望讓社區能動起來,將生態保育和部落生計結合在一起。

再造民宿石板屋、複製萬山岩雕及生產黑米拌手禮是災後的幾項嘗試構想,也需整合部落內外更多的資源,如果您的旅遊安排不只是走馬看花、品嚐特產的話,也許利用投宿在此的閒聊夜晚,也能為災後部落的未來,貢獻一份重建的心力。

其次是返回部落刻畫原鄉的創意藝術家烏巴克,他所經營的烏巴克創意工坊,在災後嚴重受創。原本已整理好的民宿因部分地基沖蝕,讓屋角懸空、險象環生。而家計所仰賴賣給遊客手工藝品的微薄收入,在災後就沒有生意上門,使得三個在外求學小孩的生活負擔,讓烏巴克幾乎要結束工作室,

但當初放棄台電安穩收入、堅持返回原鄉藝術創作的他,面對災後所產生的文化與經濟衝突,還是選擇持續實踐社區文創的初衷,甚至樂觀地說:「水是上山的,空氣也不用錢。」

2-1806135447

烏巴克

身為茂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烏巴克表示,社區很積極爭取「觀光休閒特色部落」發展計畫,不過這次獲得補助的卻都是北部沒有災情的地方,所以留下0911-338-983的聯絡方式,希望關心原住民文化的朋友們,災後可以親自來部落感受一下,也共同分享如何在重建中培養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的想法。

最後是榮獲原民會優等評鑑的萬山部落駐村工藝家黃亦青。四年前回鄉的他,以茂林三寶「多納石板工藝、茂林紫蝶生態、萬山古岩雕文化」的定位,讓社區發展的生命力在山林資源及祖靈智慧中深耕延伸。

母語姓名取為萬斗籠之子-馬樂的黃亦青,將原本閒置不用的教室空間,整修成古萬山石板屋聚落模型、萬山岩雕拓印及環景影像的展示館,同時也在戶外打造下潛式石板屋及板岩疊砌景觀生態池,成績深獲族人肯定,但也引起體制裡不必要的緊張。

問及當初為何回鄉發展,黃亦青說,過去在外鄉一提到萬山村,竟然默默無聞,讓他非常不服氣,尤其是紫蝶保育的成功,竟然少有族人因此賺錢,於是他決定回鄉找回原住民自己的知識產業,並創造生態環境的附加價值。下次有機會來訪茂林,不妨來萬山村的板岩工藝教育中心,包準你的眼界大開。

災後在各界援助下,許多重災社區已漸邁出重建步伐,但也有更多像茂林鄉一樣的災區,後續的社區重建亟待更多產業發展上的協助。此次所拜訪的三位原住民伙伴雖然處境不一,但他們致力於結合生態保育、藝文創造和部落生計的行動卻是一致的,如果你也認同他們對家園重建的理想,請務必伸出你的一臂之力,找個時間進到部落參訪他們的努力與成果。

3-1806144489

花博徵選黃亦青刻有萬山古岩雕圖騰的獻香台為大會的扮手禮,這就是找回原住民自己的知識產業,讓社區產業在祖靈智慧中深耕延伸。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專案執行)

(本文轉載自「旗美社區大學」)

魯凱─阿禮部落的微光心願

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

1-4136165666_2d8e60de7a_o

危險的道路,阻擋不了回鄉的心情,簡單的生活,表達山居適意的心境。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

當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其實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也許離開喧囂的城市,遁入深山的寧靜裡,在綠光晨曦的沐光中,終可明瞭,山是一個國度,如何鎖人心魂,讓遠離的族人,思念著山裡的悠然生活,於是歸鄉。

公視13頻道,在十一月三十日晚間十點,將會播出「八八重建— 阿禮部落的微光願望」,在災後重返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報導一對夫婦返鄉的簡單生活,以及他們所傳達的愛山信念

 2-4136163332_6fc7f92e6c_o

八八水災驚恐的時刻,阿禮部落裡的包泰德夫婦,自願和幾位留下,收拾好家園再開始撤離。在離開的時刻,夫婦倆人哭了!他們擔心這一趟下山,從此就再也不能回到家鄉。

進入榮家的安置環境,一切方便,但是倆人十分難過,部落居民不斷召開會議,討論部落的重建方案,但是冗長的會議,部落居民永遠不能清楚政府重建政策的全貌。重建方案的不確定,讓思鄉的包泰德夫婦,感到相當困擾,心中決定先行返鄉,回到部落重建自己的家園。

3-4135402737_f610b2b830_o
幾次翻過中斷的山路,回到部落查看,包泰德夫婦發現房屋沒有損壞,就帶著行李回到山上。

4-4136163016_7810378945_o

災後三個月,位於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聯外道路終於搶通,但是道路狀況十分危險,吉露部落之後的山路,必須通過十多個髮夾彎,再步行進入部落。一路上,搶通鞏固的工程依舊進行,一些部落居民陸續返鄉,探望離開許久的故鄉。

5-4135403705_b87865c705_o

進入部落之後,下部落所在位置,受災情況相當嚴重,許多聯絡道路都坍塌。

6-4136166944_7846a451d9_o

包泰德的家園位於上部落處,沒有太大的災情,回到家中的古秀慧,忙著整理民宿的環境。面對沒有電的環境,生活相當不便,雖然有一台柴油發電機,但是為了怕破壞山中的寧靜,也只有在看新聞瞭解山下情形時,才讓它運轉發電。

古秀慧是新竹客家人,嫁給包泰德後,就搬到部落居住,她喜歡山上的生活,覺得生活在山上很自在,三個多月住在榮家,每天關在房裡悶悶不樂,覺得失去生活的意義,看著先生也是無語落寞,夫婦倆人就決定回鄉,就算過著原始生活,心裡也甘願。

7-4136165992_8427210072_o
回到熟悉的家,讓人覺得自在,夫婦倆人就和幾位居民,成為阿禮部落的管理人,幫著山下居民巡視家園,查看部落的實際災情。在阿禮部落,區分為上、下部落的居住區,在祖先選地居住時,就已區分安全與危險地區。包泰德表示,上部落是最早的居住地,下部落的地名就是開墾地,祖先用來種植農作。

8-4135406659_9f8cc6de88_o

阿禮部落的情形,其實反映著原住民各部落的問題,就是原始居住地大都安全,但是人口的增加,常常會讓部落擴張,居住到原本不安全的地區,災難來臨就容易受到重創。如果再加上後期公共工程設計不當,一旦排水順著馬路引入部落之內,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地質改變。

9-4135404291_6125f0249f_o

阿禮部落在遷村問題之外,另一個有關文化保存的議題,也是讓部落居民十分擔憂。在部落的頭目祖屋內,保存大量珍貴文物,從裝飾華麗的禮刀到歷史久遠的帽飾,樣樣都是重要文化資產,並且每件都有深遠的故事。

10-4136164930_65ca88df64_o

家屋的管理人包基成主任,指著架上的古壺,表示這些古壺歷史久遠,壺口上有許多缺口,都是以前嫁出或離鄉的族人,在缺口上取走陶片作為信物,等待改日歸鄉,拿出陶片對上缺口來相認。

11-4135404575_bbd7f963aa_o

祖屋內的文物,在部落的傳統習慣中,必須留在祖屋,不能隨意遷移。八八水災的發生,讓許多族人都離鄉下山,未來如何保存,成為部落憂慮的課題。一整屋魯凱祖文物,訴說著一個部落的久遠歷史,不能移動祖屋文物,像是古壺的故事一般,在破碎的土地上,等待族人歸來。

12-4135407247_3e73fafac9_o

回到部落,包泰德靠著八八重建專案工作賺錢,工作一天,在黃昏的時刻回到家中,馬上又必須出門找尋食物,張羅晚餐的菜肴。他到房屋旁的空地,拔取佛手瓜,採集的食物,交給古秀慧製作晚餐,請來返鄉的居民一起共享。

13-4135405463_5ed13f6968_o

在沒有電的生活裡,晚上燃起營火一起聊天,包泰德夫婦說起災後返鄉的心情。包泰德說他們想過,到山下只能進到工廠工作,以前就是做不慣才回山上,如今要在下山工作,實在是很痛苦,夫婦倆寫信給政府,希望能夠留在山上,保護這片山林。

伴著火光的搖曳,包泰德撥弄著吉他的琴弦,深情的歌聲,迴盪在夜靜的山谷中,充滿著思鄉的情懷。

14-4135405095_0e3eab114b_o

其實早在災害之前,阿禮部落就朝生態部落發展,自許成為南部的司馬庫斯,讓部落與山林能夠和諧共生,包泰德和古秀慧,成為部落中重要的推手。對於部落一旦評估為不安全,可能降限使用,包泰德夫婦覺得沒什麼不好,阿禮部落早在十多年前就是人口外流,山林回歸自然,他們也能習慣簡單的生活。

15-4135403989_4466d60e93_o

幾年來,屏東科技大學的陳美惠老師,協助阿禮部落走向生態社區,對於阿禮部落進行生態保護,認為能夠開創一個部落和山林共生的典範。她深知包泰德夫婦的決心,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覺得讓愛山的人留在山上,其實對於保護山林,也是一件好事。

或許在原鄉重建的規劃上,打破部落整體安全評估的思維,細膩做分區評估,找出部落安全地區,降低居住區域面積,並且加入考慮居民意願,讓愛山的人留在山林,以低度使用的方式,經營生態部落,保存山林生態與部落文化的共生。

16-4136165292_0d1a87c7e5_o 

一場災難,讓許多部落族人流離在土地之上,在遠山的阿禮部落中,點燃一盞微光,告訴世人,一個部落想要守護山林的重建心情。

17-4136166230_60ed33a86c_o

遠山相隔,網路不便,古秀慧上個網,必須越過崩塌地,到三公里的公路旁收發訊息,但是無論如何,留言鼓勵她們吧!這一對愛山守家的深情夫婦。


古秀慧的
sumuku ‘s Blog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環境平衡和資源永續。在極端氣候的今日,如能朝向「山林學院」的機制,讓族人以巡山種樹作為永續模式…

一、前言

魯凱族人口總數約一萬一千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及高雄縣茂林鄉、台東縣卑南鄉等鄉鎮。

日治以前,魯凱族以部落為獨立的生活單元,有自己的傳統領域、獵場、漁場及耕地。然而,歷代殖民力量的入侵,使得魯凱族群固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這個改變不僅導致部落傳統的社會制度沒落,許多珍貴的在地知識也逐漸消失。

這個事實也顯示原住民文化的逐漸崩解,也益加凸顯原住民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年莫拉克風災中,魯凱族群聚居的霧台鄉嚴重受損,除了霧台及神山部落尚無立即危險之外,包括大武、佳暮、阿禮、吉露及伊拉等部落的家屋及土地都遭嚴重毀損,最嚴重的好茶部落,全村更被淹沒在土石流中,從祖先遺留的土地上憑空消失。

交通方面,台24線更是柔腸寸斷,其損毀程度,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目前政府已安置大部分鄉民在麟洛鄉隘寮營區、內埔鄉榮民之家以及清淨家園安置中心等地方,等待政府未來的重建和遷村的計畫。

此刻令我們憂心的是,政府急就章的災後重建與遷村方案,朝向把世居山林的原住民移至平地,對於山林環境的有效保育以及原住民族群的永續未來,都欠缺縝密及長遠的思考。

基本上,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故鄉,原住民不該被強制遷離他們世居的家園,將原住民與山林分離,根本就是一種文化滅絕的不當政策。因此,我們認為山林復育的政策必須包含原住民在內,邀請原住民參與,才能真正符合在地發展的原則,也才能真正達到生活、生產及失態三生一體的境界。

本文基於上述的思維,想藉由這次風災後的檢討,提出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試圖形構關於原住民遷村及山林保育的實踐之路。我們認為這個想法將有助於原住民傳統知識的保存,在資源管理上,也可促進在地社群的共同參與,提供政府實施山林復育一個值得參考的制度模式。

二、一項問卷帶來的啟示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兩個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針對霧台鄉8個部落(霧台、神山、阿禮、大武、佳暮、好茶、吉露、伊拉等)進行一項調查(註1)。結果顯示霧台鄉居民:

(1)關於遷村意願部分

受訪鄉民以不願意者居多,共有23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7.84%;願意者則有2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4.33%。

(2)關於山上房子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以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5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73.20%;其次是希望價購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2.99%;而希望補助修繕者,共有6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58%。

(3)關於山上土地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傾向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4.12%;其次是補助造林者,共有13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8.66%;而傾向價購者,共有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5.57%。

(4)在影響鄉民參與造林意願的因素部分,

是否提供就業機會者為339人,佔42.80%;獎勵金多寡者為276人,佔34.80%;是否提供小孩教育機會者為102人,佔12.90 %。

(5)有關鄉民土地出租狀況,

以無出租者居多,共有459人,佔94.64%;其次是出租給原住民者,共17人,佔3.51%;出租給政府者共3人,占0.62%;出租給平地人者,共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0.41%。這裡顯示霧台鄉民出租土地者不多,有出租者也以原住民自己為主,出租給外人情形非常稀少。

(6)在原住民保留地上實施造林的意見上,

受訪鄉民以非常贊成者居多,共有18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11%;其次是贊成者,共有17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5.88%;而無意見者,共有12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4.74%;不贊成者共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24%;最後,非常不贊成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

這裡顯示,廣義贊成造林者(非常贊成+贊成)共有354人(72.99%)。

(7)在訂定造林契約年限部分

以10年居多,共有1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3.71%;其次是20年,共有10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2.06%;訂定30年者,共6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81%;訂定50年者,共6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61%;訂定40年者,共3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6.60%。

(8)假設在保留地上造林,多數鄉民(228人,47.01%)希望政府(民間)能夠提供獎勵金;其次是提供就業機會,共有10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1.44%;而開放狩獵者,共有8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7.32%;允許小規模農耕者,共6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40%。

(9)在造林獎勵金部分,受訪鄉民認為合理的補助應在每公頃5萬元以上者居多,共有31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5.77%;其次是每公頃5萬者,共有96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9.79%;而每公頃2萬元者,共有2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4.95%;每公頃3萬元者,共2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4.74%;每公頃4萬元者,共14人,占全部受訪鄉民2.89%;最後每公頃一萬元者,共9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86%。

(10)假設保留地不實施造林,受訪鄉民傾向限制使用者居多,共有278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57.32%;其次為開放使用,共有19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9.59%;賣給政府者,共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62%;賣給平地人者,共1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21%。其他則有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27%。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過半數認為保留地的使用宜予限制,不宜大規模開發或違法濫建。

(11)對於擔任山林守護員的意願

受訪鄉民以非常願意者居多,共有2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6.80%;其次是願意者,共有18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73%;不願意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非常不願意者,共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44%;而無意見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99%。

由此可知,廣義有意願擔任山林守護員者(非常願意+願意)共有410人,佔84.53%。

(12)在部落未來產業發展建議方面

選擇生態旅遊的總人次為325次,佔總人數的21.50%;傾向發展有機栽種的總人次為319次,佔總人數的19.50%;傾向休閒農場的總人次為282次,佔總人數的17.20 %;民宿經營的總人次為260次,佔總人數的15.90%;文藝活動的總人次為150次,佔總人數的9.20%;手工藝品則為235人次,佔總人數的14.40%。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多數認為留在山上的部落在產業發展上宜朝生態旅遊者居多,其次為有機栽種,再者為休閒農場。

小結:政府應提供原住民「自我選擇」的權力和機會

這項問卷帶來的啟示是,儘管政府一再強調霧台鄉居住環境屬於嚴重毀損安全堪虞的地方,因此傾向將原住民安遷到山下平地。但是『科學理性』的作為有時也往往導致更大的災難。

我們從過去日治時期意圖將原住民從狩獵民轉化為農耕民,以及國治時期將原住民從森林依賴族群導向資本市場的雇庸階級的負面結果,就不得不謹慎深思遷村是否會帶來原住民更大的族群離散及文化消失。

另外,如果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家,原住民是山的民族,那麼,原住民的未來就不該只是遷往山下這個選項。基於族群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傳統知識的保存和人權的尊重,政府應該提供原住民一個自我選擇族群發展方式的權利和機會。

981127-1-lukai4136166945-45.jpg
讓魯凱成為一所山林的學校。攝影/munch, 可以兼顧極端氣候與部落永續的考慮。

三、山林守護計畫的實施

基於上述的反省以及問卷結果帶來的啟示,我們認為提供想要根留家園的族人擔任山林守護工作是政府未來可以積極考慮的方向。

依據前述調查結果,在受訪鄉民中,有高達73%的鄉民贊成在原住民保留地上進行造林,有76%的鄉民願意簽定達20年以上之造林契約,有84.53%的民眾願意擔任山林守護員工作,顯然居民對於在保留地上實施造林是普遍認同的。

但有兩項因素會影響民眾參與造林的意願,一項因素為「提供獎勵金的多寡」;另一項因素為「是否提供就業機會」。

根據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獎勵金每年每公頃需在5萬元以上才算合理。依據政府目前造林獎勵金之發給方式(見附錄一第七條),「前六年每公頃發給新植撫育費新台幣25萬元,第七年起至第二十年止,每年每公頃發給造林管理費新台幣2萬元」,合計53萬元,若取20年平均,則每年每公頃平均為2.65萬元,顯然低於民眾之需求。

此外,政府也規定「造林獎勵金領取人,於領取獎勵金時,應立書面切結,同意接受林業主管機關之指導,善加管理經營造林木竹,使之長大成林,不可任其荒廢或擅自拔除毀損;如有違背,應加利息賠償已領取之獎勵金。」。顯然此獎勵金已包含土地費用及照顧林木所需工資。若按月計算,每月只能以2208元之工資照顧經營林區,若要以此經費為生,則必需有10公頃土地才勉強有2萬多元的收入。

因此,目前政府的造林獎勵對於民眾的吸引力並不高。

但即使如此,根據以往案例,1996年賀伯颱風災後,政府利用上述獎勵辦法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結果人民為了賺取獎勵金,反而將原本的樹林進行砍伐,而改種小樹苗,使得國土山林並未因造林運動而獲得復育之成效。

因此,進行造林過程中,對於獎勵金部份建議如下:

1、依政府獎勵方式,每年發放獎勵金,解決民眾因天災所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另一部份再以人力工作費方式,作為經營林木之收入。

2、除了依靠獎勵金及林木經營之收入外,獎勵金領取者應當義務成為山林巡守員,悍衛山林的安全及作為山林生態觀察員,記錄各種生態變化情況,並藉由這些森林資源,輔導民眾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產業,讓獎勵金領取者成為生態解說教育的尖兵,藉由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獎勵金的依賴度。

透過生態旅遊之經營,不僅可以增加部落經濟收入,改善部落生活條件,同時也可以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四、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資源永續。但是國家力量介入之後,這些傳統的知識與管理體系即被摧毀,導致原住民遠離山林流落都市。甚至因為主流社會對其傳統狩獵文化與山林採集慣習的誤解,造林原住民背負森林劊子手的惡名。

然而,極端氣候對山區部落或原住民族發展的衝擊,已是不可迴避之課題。參考世界各國許多案例經驗,我們認為霧台鄉重建或遷村的討論,需要考量民眾身家財產的安全與國土的復育,更需要顧及文化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與族人發展的意願。

國土安全、山林監測與原鄉發展,應是相關論述與實務操作缺一不可的重要命題。

而在現階段,維持魯凱族人與祖靈土地的連結,甚而讓族人直接參與相關的造林和自然復育工作,並在過程中透過山林教育的實施和落實,培育年輕族人投入未來山林復育工作和保育行動,恢復原住民山林守護神的角色,應是後續工作是否有效成功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國內的學術機構在霧台鄉、大小鬼湖及大武山地區,已有超過二十年的野生動植物基礎生態學與環境人類學資訊,將可做為後續環境監測的基礎資料,而透過與風災前的資料進行比對,也更有助於吾人掌握環境受損的程度及研判復原的速度。

因此建議,積極籌畫一所山的學校~山林學院的機制,召募年輕族人、結合學術單位施以系統化訓練,除了傳統在地知識的保存之外,也學習現代保育的知識和技術。如此,不但兼顧族人及政府迫切需要的山林守護和環境監測,也將因為在地就業可行方案,提供族人根留家園及復育山林的積極動能,再造整合資源保育、文化傳承與部落發展的新契機。

為達成以上的目標,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工作包含下列各項:

1. 成立魯凱族山林學院籌備處,邀請在地族人、學者專家及政府民間代表,籌畫山林學院組織架構、運轉機制、人力配置、經費概算、執行計畫等等。

2. 在霧台鄉內選擇一處適當地點,成立山林保育工作站,作為工作站人員進入山林的前進基地。此基地是研究人員、監測人員以及資料彙集之處,有固定的建築物、水源、電源或替代能源,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3. 召募、培訓並聘用部落族人,組成機動性之山林守護工作大隊,負責常年的山林巡護及野生動植物監測資料的收集及整理,詳細計畫如下表一。

4. 針對山林守護工作隊員,進行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訓練,詳細繪製霧台鄉境內各種環境與土地的「災害地圖」,以正確掌握88風災境內各種土地的實情、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對道路和水文的衝擊等攸關大地安全的資訊,再結合在地傳統知識,以務實探討部落防災的可行方案。

5. 規劃並由工作隊執行系統化、科學化的野生動植物監測,範圍涵蓋西魯凱傳統領域,配合航遙測的技術,並與過去資料進行比較,以提供在未來國土復育過程中,各階段行動綱領實施時所需要的科學性資料。

6. 藉由山林守護工作隊的採集資料,定期追蹤山林復育的實際狀況,並且藉由各種影像和文字記錄的傳送,與國內各環境研究中心同步合作,持續掌握台灣南部山林環境的變化與動態,以便有效凝聚國人的土地復育和部落重建共識,共同思索環境保護與族群復振的具體方針。

表1 山林守護工作隊計畫實施內容

計畫項目 內容說明
人力召募及培訓 1. 在霧台鄉8個部落中,各徵選出5名山林守護員,組成「魯凱族山林守護工作隊」,分階段實施課程研習及實務操作。2. 第一階段將實施為期4~6週的研習課程,針對學員進行山林守護及環境監測技術的基礎訓練,內容包括:田野訪談技術、自然資源巡守技能、傳統領域標示及繪製技術、生態資源調查與紀錄、生物樣本的處理及保存方法…等,完成所有課程並經過考核者,始可成為正式的山林守護員。3. 第二階段則為長期的山林守護調查及監測工作,調查範圍包括西魯凱群的傳統領域,在此階段中,將定期實施進階課程,內容包括:魯凱族部落歷史、文化習俗、傳統技藝、社會制度、資訊設備操作、資料整理及輸入…等。
工作站設立 1. 在阿禮或霧台選擇一處適當的閒置空間,改造成具前進工作站功能的基地。2. 需具備10-20人的簡便居住條件、基本的資訊及通訊設備、野外用的儀器設備及其儲存設施、生物標本短期儲存的條件、簡易的生物學實驗設備…等。
災害地圖的繪製與分析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現勘、記錄、收集、分類與數化88風災對霧台鄉及其傳統領域內,特定地點(如聚落所在地及其耕地、重要地標景點、橋樑等)與聯絡路線的災害型態與程度。2. 收集災害發生的路徑與過程的在地觀點,及其衝擊。

3. 收集在地防災救災的意見,描繪潛在災害區、實際災害區與可能的暫時逃災地點與路線。

4. 彙總前三項資訊,分析霧台鄉各處的八八風災災害型態與程度,並推演其可能原因,描繪潛在的災害區域,及避災逃災地點與路線,並公開向族人說明所得結果,並與族人討論,求得相關的共識。

5. 利用現勘機會,以GPS實地標定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舊部落,以及歷史地點;88風災對相關地點的影響,亦可列入前述的分析。

陸域野生動物族群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在傳統領域內,有系統的配置樣區及規劃巡視路線及時間,以系統性的監測:(1)稀有及瀕危鳥類的族群;(2)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族群;(3)食虫目、翼手目的族群;和(4)兩生爬虫類的族群。2. 記錄收集巡視過程中的捕獲、眼見或耳聞資料、痕跡拍照或採集、數位自動照相機結果、長時間數位錄音結果和現場GPS定位等資訊;

3. 分析區域間、季節間及年度間的前述各類動物相對數量變化及趨勢,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在傳統領域內的分布模式。

植被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森林生態系整合資料庫及網站的建立。2. 大樹調查及定位。

3. 稀有及瀕危樹種之監測。

4. 造林後植被之巡守與維護。

魯凱永續資源保育體制的組織與建構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部落與傳統領域連結之建立。2. 部落土地及資源共有機制的重建。

3. 生態產業務實規模的估計及規劃。

4. 生態系統永續經營之部落與官署夥伴關係建構。

 附錄1-農委會現行獎勵造林實施要點(請點選這裡下載閱讀)

註1:

該項調查名稱為『霧台鄉土地利用現狀與居民參與社區林業意願調查計畫』,時間起迄自200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些問卷回答不完全,有些問卷經檢視其答題具有規則性,以上皆歸類為無效問卷。總計本調查有效問卷有485份、無效問卷有95份,有效率為83.62%、無效率為16.38%。

(作者為魯凱族人,華盛頓大學西雅圖人類學博士,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主任)

如果我們不能代表災民,請問你的災民是誰?吳院長…

我在行政院前面大樓看到一個標語:擁抱台灣土地,熱愛土地上每一個人。我想到,所有人來到部落,我們都不吝嗇的款待,讓他們感受用心經營的土地,但這場風災,政府卻指控我們是傷害這土地的兇手,且要把我們…

編按:

本文作者為參與災後重建的魯凱青年,和他的同伴們一起參與1125到行政院的活動,返鄉後寫下的記錄與心情。

image002

11月25日的凌晨兩點從屏東出發,因為今天是中央重建委員會的開會日,我們希望今天的陳情活動,能夠讓政府完全聽到災民的心聲。

image001

早上八點半,各區的族人與友人已經在集合點監察院等者我們,雖然是工作上學的時段,但為了我們災民及原住民的權益,我們團結一起在今天,發出我們在風災百日後所累積的民怨,對遠在中央的高官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想法,雖然重建會裡也有我們的災民代表,但好像聲音都很薄弱,於是我們決定陪伴我們的代表人一起到行政院來。

image003

image004

image005

image006

在出發前,由魯凱耆老做一個傳統的儀式,就是請每一個災區代表人,先喝一杯酒,喝了就表示今天的任務必定要達成,在以前這個任務是出草,回來一定要見人頭,但也可以先不喝,等到任務達成才喝;幾乎每個代表都喝了,有一個代表很有技巧的沒喝到,這個代表可能不是很把握今天任務會達成。

image007

image008

image009

image010

喝完之後,猶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慷慨激揚的往行政院而去。

image011

image012

image013

在所有原住民族人中,我們魯凱青年是醒目的,因為我們身者我們魯凱勇士的傳統服裝,到了行政院門口前,等者我們的是人民的褓母,但從他們的眼神與肢體,卻不是要保護我們百姓,視我們如土匪強盜一般,怎麼會是如此呢?

image014

image015

這次的風災讓台灣南部重創,但各地方所受的災害與情況也不同,但所受到的政府安置情況是一樣的,是由上而下的處理,不貼近民心的對待方式,造成我們各地區的災民,在受到政府的安置過程,比天災受的傷害還大,

我們災民的只有三大訴求:一、啟動中繼安置。二、停止劃定安全區域。三、尊重災民選擇。

從災民代表的口述中得知,我們的訴求,還是無法得到中央重建會的同意,災區代表於是集體離席表示抗議,而吳敦義院長在回應災民代表時,竟說來台北抗議的民眾,只是災民的小部份,不能代表災民的意思,請問吳院長,難道會議中的災民代表,不是代表所有災民嗎,難道他們提的與會場外的民眾所提的訴求有不一樣嗎?

我們災民在行政院門口要求吳院長到我們中間說明,為什麼你不來看我們一下,跟我們說明一下,我們老遠從南部來,沒睡好,想親口對你說我們的聲音,想聽聽你怎麼處理我們往後的日子,結果你還是不出來,最後派你的屬下來,與我們對談,說了一大堆,都遲遲不肯簽我們的訴求書,最後簽了,你是否同意呢?

image016

image017

我在行政院前面的一棟大樓看到一個標語:擁抱台灣土地,熱愛土地上每一個人。

我想到的是我的族人,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是很用心用生命去經營,所有人來到我們的部落,我們都不吝嗇的款待,讓他們感受我們所經營的土地,但一場的風災,政府不分青紅皂白的指控我們是兇手,是傷害這土地的兇手,且要把我們與這土地分離,這種指控與處置,是我們族人無法去釋懷的。

image018

回來之後,牧師找我聊聊天,聊我最近的情況與她所遇到的事情,在這聊天的過程中,我聽到一個讓我難過的事情,我牧師最近在查老人癡呆症的資料,想了解這病的症狀,為什麼呢?

因為我牧師的婆婆,晚上會莫名情妙的睡醒,然後問她公公他們在哪裡,白天的時候就會說要去找某某朋友,結果那個朋友是她不可能用走路去找到的,因為婆婆現在住在平地,在風災之後,與部落的朋友分住各地。

原本在部落生活的老人家,一輩子生活在這部落,雖大部分的日子沒子女陪伴,老人家在部落也過得悠然自在,自給自足分享的生活,可是家園受創,大家無法彼此互勉,讓這心靈的的病痛加劇,影響了身理的健康。

如果政府一開始先用中繼部落的方式安置,讓老人家慢慢瞭解以前的部落已經不能生活的事實,加上因為大家都在中繼部落的生活,彼此可以互相勉勵,有在像部落那樣的共患難,這心理的傷痛就很容易恢復,更對未來部落的重建是信心與盼望的。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共同刊登)

阿禮,傷心的一天

勘驗人員走了之後,我們覺得極度惶恐不安,永久屋的美麗藍圖從來不曾激起我們兩人對它的憧憬,生命如果只是在集體秩序中日復一日的追求「柴米油鹽」,大自然又為誰而存在呢?離開阿禮,我們還能擁有甚麼快樂的元素?

今天(11月15日),莫拉克重建委員會來了7個組員做部落安全勘驗的復勘工作,大約花了一個半小時走完上下兩部落,我方在場人員只有村長、泰德和我。

下部落明顯的災情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上部落不同於上次的勘驗結果,也被列入不安全區域,讓我們難以接受,泰德更是又急又氣的當場抗議,攔住他們理論及要求更精確的勘驗。

當下也對鄉公所派來陪同勘驗的公共工程技正暴起衝突,泰德在落井下石的言語嘲諷下不再克制自己對這位大漢人技正的反擊〈大概是八八水災不久前泰德到衙門抗議部落排水工程設計有問題而冒犯了他吧。〉,真不知道要佩服泰德的勇氣好呢?還是要持著一貫對衙門小吏敬畏的心態好?

勘驗人員走了之後,我們回到家裡覺得極度惶恐不安,我們會被強制遷離不能再居住在部落。泰德語無倫次的對我發表他自己對上部落的安全認知,直到晚上還無法跳脫「安全」、「不安全」的思維裡悲哀的嚇唬自己。

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思慮著我們要何去何從?模擬各種與政策對峙的溝通方法,想著殺出重圍的可能。我們也在重建委員會的決議書面記錄中找到一絲有利的模糊空間,我告訴泰德不要那麼悲觀,事情不是如想像中那麼糟。

永久屋的美麗藍圖從來不曾激起我們兩人對它的憧憬,生命如果只是在集體秩序中日復一日的追求「柴米油鹽」,那,大自然又為誰而存在呢?離開阿禮我們還能擁有甚麼快樂的元素?

安置以來,我們一直樂觀的朝著回部落重建去規劃未來的生活,今天的勘驗說明讓我們亂了方寸,我總是感受其他村民對永久屋的期待,有著對家人在平地租屋謀生及求學的考量背景反射在遷村的決擇上,我要泰德看事情不要太一廂情願的感情用事,多多尊重別人的立場。

天將亮泰德好不容易的睡著了,看著他糾結的眉頭回想著餐桌上,他直視我久久的拼出一句:「秀慧,妳會不會後悔來山上?」

當然不後悔,這七年來是我出社會以來最豐富的時光,也是扭轉我對人生價值持負面觀感的地方,我們絕不輕言放棄。

1-1562683960
下部落的居民打包準備離開傷心地。
2-1562683961
下部落的勘驗。

3-1562683967
就像這兩隻野放的豬仔一樣,在山上自在度日。

(本文轉載自「sumuku’s blog」)

魯凱─我們的土地我們自己勘查

八八風災到至今,因聯絡道路受損,霧台各部落,實際受災情況不明,官方第一次安全區域勘查,是用空照圖與風災間媒體所拍得的照片進行評估,做出來的報告許多人不能接受,除要求政府重新勘查,部落青年也決定自己展開探查

前言

八八風災到至今,霧台鄉各部落實際受災的情況,都還沒有很明確的資訊,因為部落的聯絡道路柔腸寸斷,無法進去部落;因此造成官方的第一次安全區域勘查,是用空照圖與風災間媒體所拍得的照片,進行評估,而這樣的評估報告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因此族人要求政府重新勘查。

族人覺的部落勘查行動,應由部落的耆老來帶領官方的勘察隊伍,瞭解部落的災害情況,更能知道部落受災的原因,於是魯凱青年們決定在官方的復勘前,自己先去會勘各部落,協同外面友人,並由部落耆老率領,希望在短短的官方復勘行動,提出族人的疑慮與修正官方的勘察方向。

image001

勘查行程

11/8中午12點出發,沿途勘查谷川、神山、霧台

11/9佳暮、大武

11/10吉露、阿禮

11/11好茶

勘查情形

(1)谷川部落:

從圖(1)可以明顯看出河床已經與部落同高,如果沒有立即做河川疏濬與整治的工程與岸邊的防護措施,雨季一來,河水一漲,谷川部落就會遭到河水的衝擊;

從圖(2)中看到谷川部落的對面,有大面積的土石流淤積,如果下一個大雨來,把大量的土石下來,就會阻絕河川,那河川一改道,直接衝擊到部落,谷川部落就會淹沒的可能,所以政府應立即處裡這樣的土石瘀積的狀況,不然居民的財產會損失慘重。

圖1

image002

圖2

image003

(2)大武部落:

大武部落可以分為東川與小山兩聚落,從圖(3)右邊東川聚落,左邊為小山聚落,東川聚落下方地基已是岩盤,目前不會再有進一步的沖蝕。但老人家表示,由於上游處阿禮、吉露等地方都會有大石與土石流崩落讓河床變得更高,到時河床太高恐會有侵害部落的危險,這是老人家最擔憂的部份。

雖然河川流水會有自然的疏浚功能,但需要長時間無法立即見到成果;小山不安全部份的主因是水塔不當設置的問題,從圖(4)可以看出,大武部落已確定會將水塔移走並施作坡崁的工程。

圖3

image004

圖4

image005

(3)佳暮部落:

佳暮部落可以分為舊新聚落,舊聚落在圖(5)的左邊,新聚落在右邊,新佳暮有大崩落狀況,靠近崩落的12戶房屋有崩塌的危險,另外則沒有這樣的顧慮,而舊佳暮教會一帶為砂土回填地,為了建立停車場而填土,表面出現裂痕,將來恐有崩坍危險,為圖(6),聚落的右下方。

圖5

image006

圖6

image007

(4)吉露部落:

部落以呈現走山的現象,居民已確定遷村,而崩坍地方就是排水溝涵管埋設處。

圖7

image008

(5)阿禮部落:

阿禮部落分為新舊部落,而出現狀況的地方為新聚落,從圖(8)可以看出聚落有幾處坍陷的地方,但部落下方卻無塌陷的現象。

圖8

image009

(6)好茶部落:

從圖(9)與圖(10)的比對,好茶部落已經在地球的地表上消失了,而消失的原因,隘寮南溪沒有好好的整治。

圖9

image010

圖10

image011

 魯凱整體說明:

這次的勘查,看到霧台鄉的山域,崩塌地方多又廣(圖10),這些崩塌的地方多為林地,之所以會崩塌,據部落耆老多年觀察,為政府實行造林的政策,原本好好的原生種樹木,大量的坎伐,坎伐後種植小樹苗,又霧台鄉的山域大都陡峭,地質脆弱,這樣長年累月的坎伐,最後是經不起一場大雨。

而部落為什麼會有災害的產生,其實就是政府對部落的排水設施與公共工程,都未實地了解部落的地形地貌去規劃,像吉露部落的排水規畫,集中排到部落下方,水就直接沖刷部落下方地基,以致於部落呈現走山現象;阿禮部落更可以看到排水溝竟無出口(圖11),讓水到處流竄,造成傷害。

部落的公共工程呈現都是都是設計的思維,未對山區作好好的規劃,以致於造成族人的傷害;在道路工程方面更是如此,未對道路的排水作好好計畫,大雨來了,道路的排水無法宣洩,就到處衝擊。

這次災害,政府如果一直認為是天災,不檢討人為的因素,那台灣應該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區域。

圖11

image012

魯凱本週進度─重建法條巡迴說明會

八八水災後,屏東霧台鄉的重建工作遇到最大問題就是,居民對於莫拉克災後特別重建條例的不熟悉,大家最關心的是山上的土地是否會因為取得永久屋而被徵收。從這個禮拜開始,屏東縣霧台鄉愛鄉協會…

八八水災後,屏東霧台鄉的重建工作遇到最大問題就是,居民對於莫拉克災後特別重建條例的不熟悉,大家最關心的是山上的土地是否會因為取得永久屋而被徵收。

從這個禮拜開始,屏東縣霧台鄉愛鄉協會及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結合「南方部落重建聯盟」針對法條中的第二十條(土地是否被徵收問題)向各個部落的村民做說明。由於各部落情況不同,我們希望讓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狀況,所以說明會將分場次進行。

重建法條巡迴說明第一站─谷川(伊拉部落)

十月二十八日時,我們在谷川部落做了第一場說明會。谷川部落也就是伊拉部落,大約有將近100戶,但是房子只有約60間,這個部落比較特殊的是,全部的土地都屬於神山部落大頭目的,他們當年是從神山部落分出來的,所以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一戶是有土地所有權狀的。

目前谷川(伊拉部落)被行政院評估為「有條件安全」,原則上是,離河道50公尺內的不安全,往山上則算安全。古川族人大部分都想回去住,但也有人怕有水一來,會不安全,所以蠻多人想要中繼安置,一個避難的房子,豐水期就下山,但是也有一些人怕不安全,就想遷村。

針對永久屋的部分,谷川部落的居民中有兩種不同的想法。

第一種是認為即使有了永久屋,原來山上的土地也可以保留。

但是一旦擁有永久屋,山上的土地必須降限使用。降限使用就是由政府評估後決定土地必須做何種規畫,例如:原來為農地,種植農作物,經過降限後可能只能種植樹木等。雖然居民依然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但是自己的土地種什麼卻由別人決定,心情上會有土地並不是我的感覺。

而有些居民認為,如果是這樣,我不要取得永久屋,只要有中繼屋即可,如此一來,有長期居住的地方,也能保有山上土地的決定權。

可是情況並非如此理想,只要山上的土地被判定為不安全區域,不論是居民取得的是永久屋或是中繼屋,土地依舊會被降限使用。有些居民也表示他們並不想下山,因為一旦下山了,他們要靠什麼吃飯?在山上就算沒有錢也不會餓死。

老人家宋文山也表示過去政府沒有限制的開路、伐木才會造成現在的災害,為什麼倒頭來又要我們居民自己負責任?


老人家宋文山(20091028谷川重建法條說明會)

因此還要再做安全評估,以了解谷川地區的情況,雖然之前有專家學者前往該地區做安全評估,可是由於評估靠的是空照圖,空照圖除了不甚清楚外,還有許多陰影的地方沒辦法看到,與實際上的情況有落差。所以谷川居民希望能夠再配合當地居民、熟悉地理環境的居民,再做一次環境評估。

我們自己可能在十一月的六、七、八號會自己帶年輕人上山勘查、評估,先完整地建立自己的資料,未來可以與政府的資料做比對,看看哪裡有闕漏。做好自己的資料整理,才能清楚了解狀況,而不是一切都是聽別人說的。

(左)谷川社區發展協會會會長賴聰明(右)古川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靜花(20091028谷川重建法條說明會)


參與的谷川居民(20091028谷川重建法條說明會)

10/28 谷川部落說明討論會紀錄(針對居民問答部分)

時間: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整

地點:榮家谷川餐廳

出席人員:谷川部落居民

工作人員:素芳、彥龍、啦法告、撈祖(魯凱重建聯盟)、宜瑾(魯凱重建聯盟)、敏男(魯凱重建聯盟)、江瑛(協助重建工作者)、盈豪(大安溪部落重建經驗工作者)、俊朗(地球公民協會,南方部落聯盟成員)

主持人:賴聰明

紀錄:吳宜瑾

一、主持人開場

二、主辦單位自我介紹

三、地球公民協會俊朗講解

1. 重建計劃工作流程

2. 永久屋取得流程

四、問答

李靜花:

若我們全體以離災不離村離災不離鄉,是不是我們擁有現在完整的家跟土地還有權利?

江瑛:

有一個辦法是由我們自己選擇要遷居的地方,選好地方之後請政府做安全勘查,若可以居住的話,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管現在政府提出的地或是我們自己選的地,都有一個工作是要徵收做移住使用,即使是林務局的地我們都可以做考慮,由政府要去談怎樣釋放土地出來。

若我們選的地是別人的地也是一樣有一個徵收過程,是有這些可能性的,而不是像現在開出來的這些地都是台糖的地。只要政府安全評估是可以住的,那就談怎樣拿到這些地,然後我們就可以住。

俊朗:

如果談到離災不離村離災不離鄉這一步,就還是走到劃定特地區域、降限使用的這一步了。

素芳:

只要你的地區被勘查是危險的,你的土地就是降限使用,這是現在國家的政策。

江瑛:

我們要取得居民共識。現在政府已經有做安全評估報告,接下來第二個步驟是我們認不認同這個結果,若我們不認同的話可以在要求再做評估,而且我們可以要求我們要進入評估安全的小組,找我們的老人家和熟悉山上的人一起來評估部落安不安全。

我們接下來要去看的是我們認不認同他們評估我們安不安全,我們自己也可以去提出我們覺得安全的標準是什麼。原民會的評估標準的結果,那是他們的標準,住在部落的人可能更清楚這些地方究竟是不是安全的。評估報告出來之後我們就是要決定我們同不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話,那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事情。

賴聰明:

現在的問題是說,如果政府說我們是不安全,如果我們不同意怎麼辦,我們是不是要去跟政府講我們的聲音,永久屋可以換我們老人家留下來的財產嗎?不可能!原住民不可能是這個樣子!

有幾個村長跟我一樣卡在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能夠發出我們的聲音,讓政府去聽到我們?要我們住永久屋,地也不給我們!要我們住永久屋去換祖先的財產,我們不同意!

所以我想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就給我們中繼屋,不要永久屋,我想政府不可能不管我們,是不是我們釐清我們的聲音,對政府表達出我們的立場。阿禮、去露是不可能再回去住,像我們谷川是河流邊不安全,我們也是可以搬,但是誰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希望我們的聲音能夠發出去讓政府聽到。

俊朗:

我分享高雄縣勤和部落的情況,勤和沒有土石流,但是河床墊高,所以專家學者會擔心下次雨來的時候。現在河床跟部落之間的距離剩下十公尺,以後會面臨最大的危險就是下雨後會沖上來,一開始專家學者都說不安全,但是勤和的人都覺得河床挖一挖保護地基就可以了。

楊縣長去了之後也覺得可以朝這樣子去走,把河床跟部落的距離拉高,就可以把部落的安全問題解決掉,如果谷川是類似的或許也可以提這個訴求。

宋文三:

八八災害的評估都是政府的評估,我們要不要遷都不是部落的人在講的,規則都是政府訂下來的。過去的工程都用到大量的木材跟石材,所以會有很大的破壞,以前的老人家就有說知道部落有大量的木材跟石材運送出去,佳暮部落上方土石也是因為木頭的大量砍伐。

過去傳統領域有很多比較大的樟樹,日據時代留下來還有沒有開採的,政府機關也沒有確實的管制木材的開採。要不是你們的開發、開路我們今天也不會這樣子,這是你們造成的為什麼要怪罪在我們身上。

谷川有些人沒有土地所有權,也有一部分的人是想要遷走的,還是要以部落所有人的共識為主。

江瑛:

回去住還有另外一件可能是,我們練習雨下很大的時候我們就下來避災,平常安全的時候就回去住,這也是一個可能性,不一定要到整個村莊放棄。

回去住也有一個意義是,以後國家在做公共工程的時候我們要去把關,去看這些工程會不會危害到我們的環境,我們可以去盯住這些事情,要開路的人要經過我們的同意,要回去住的話我們主動的力量要更強大。

林秋男:

我剛剛看到我們霧台鄉在(區域重建計劃綱要的)紅色區域裏面,要降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魯凱族都沒有了,我們沒有辦法同意!

我們魯凱族的願望就是我們不能沒有魯凱族的土地。谷川社區,政府說是安全的,但是又說河流邊五十公尺以內不能住,那已經是社區的一半了,所以我們這樣真的很困難,很多老人家不懂這個事情。

原民會來說明的時候我要求再一次勘查,專家學者帶我們部落的人一起去,我們部落有五個人死掉,我們也知道好茶都沒有了,所以今天我又看到這個報告真的心裡很難過,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知道我們是不安全,所以我要求政府再一次勘查,大家一起看我們才知道我們的方向在那裡。

俊朗:

政府第一次做的勘察真的是滿離譜的,霧台鄉連去都沒有去,因為說天氣不好、路不好所以沒有進去,所以我們也認為專家學者沒有實際踏到土地上的勘察不算數,應該要做第二次勘查而且應該要帶部落裡熟悉環境的人去看,這樣才會提高勘查結果的公信力,這點是我們一直的訴求。

我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有透過什麼管道要求屏東縣政府或行政院的重建委員會做複勘。我昨天在高雄仁美營區,高雄縣原民處處長說原民會剛簽了約要做部落的第二次勘查,我們要知道第二次勘查包含哪些鄉鎮、哪些部落,時程要怎麼排,有沒有部落的人參與,我們比較可以清楚的知道說霧台鄉有沒有被排在第二次勘查裡面,這個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

李靜花:

如果我們申請中繼屋的話還可以擁有山上的土地是不是?

素芳:

如果申請中繼屋就是我們先把問題慢下來,我們每次先討論一個問題,把谷川的想法弄出來,我想政府會聽我們的。我們霧台這邊是完全沒有聽到是要中繼屋還是永久屋。我們之後有最新的消息會拿給理事長去看,看其他地方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事情。

我們太過於信任政府了,可是我們的權益我們自己要知道,定案之後再吵、再抗議已經很難改變什麼了。

李靜花:

我們這邊一直卡在安全不安全,其實我們應該要改變思想,如果部落是不安全的如何改變為安全。我們只求自己生存,沒有以整體考量,沒有統一。我們要慢一點去思考要不要遷村的問題,遷下來我們要靠什麼?

政府不會一直養我們,我們要養自己。現在我們可以工作,可是我們也不願意跟我們的小孩一起生活好像累贅,我們在山上就算沒有錢還是可以過生活不至於餓死,因為我們有土地可以自己去做。

五、俊朗講解返鄉、安置、遷村的可能性

六、素芳總結

賴聰明:

我們希望團隊可以協助將我們的訴求展現出來,是不是我們原住民可以發出我們內心的話語向中央表達我們的立場?這是我們最需要的。如果永久屋不能住我們就先住中繼屋,讓我們有一兩年的時間好好想一想,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團隊可以幫我們將這樣的要求發出來,你們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會盡力的支持你們。

那瑪夏朋友:

我想分享我們的情形,一開始我們也是很怕,因為我們那邊很嚴重。那時候我是指揮逃難、搶救的,當時下來之後我發誓永遠不回去,但是我後來覺得不能這麼快放棄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地方,我們原住民被遷來遷去我覺得很可憐。

只要我們人在那邊,政府一定會重新整理我們住的地方,但是遺憾的是民族村重災區現在分成兩派,那時候經過紛紛擾擾,我們遺憾不能把絕大部分的人拉回山上,要回去的已經是少數了,但我們還是堅定要固守祖先留下來的地方。

我們一到平地其實會沒辦法生存,現在吃住都不用花錢還沒有感覺,再三五年問題就出來了。我們有義務要跟住在永久屋的人說情形是怎樣,但是我們也不強求。

我們民族現在的狀況就是分成兩派,有人要永久屋而我們是要回原居地,我們還是會找山上比較安全的地方。我覺得原住民不要再沉淪下去,必須要對抗造成我們傷害的事物,譬如政府、林務局,我們還有越域引水的問題。

我們必須提出我們強烈的訴求,不然會被政府壓下來,我們的子孫會一直沒有辦法跟上社會的腳步。不要這麼快被打敗,就算不安全我們還是要回去,政府有這個方案只是寫出來給我們看,但是我們要回去他們也沒辦法,因為我們有那個權利。


現場解說可能的遷村程序。(20091028谷川重建法條說明會)

延伸閱讀:災前的伊拉部落(谷川部落)http://lfat.pixnet.net/blog/post/24946350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