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參與的未來?魯凱永久屋預計於本週六日動工?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今(19)日下午五點,縣府與慈濟召集幾位村長與德來村民開會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前言:

4月19日下午三點,記者原預計拜訪即將遷入長治分台永久屋民的達來村民,經由村民告知,得知今天下午五點在慈濟屏東分會舉辦家屋配置協調會,今日會議邀請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谷川社區以及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村長及代表。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不過在今日(19)日下午五點,召開的配置協調會會議結束中,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對在場的村長及代表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一、 確認「水平」配置後,周末舉行動工儀式。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由歐建築師跟村長們協商討論家屋配置,要選擇「水平」或「垂配」配置,經由鄉長以及村長們的互相討論完後,確定選擇「水平」的配置方式。

建築師解釋未來長治分台四個村的家屋建置範圍,未來仍有空間再延伸,村民不用擔心未來第二批的族人,沒有地方住。

林碧玉也表示,「未來不是沒有機會,還是有地方可以蓋,只要是合理的,慈濟就蓋。這麼多教堂慈濟沒有辦法,因為錢是社會大眾捐的,如果蓋這麼多間教會,社會就會對我們產生不信任感,我們要有一個合理的做法,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也強調表示,『對慈濟人來講,恨不得蓋房子給大家。』也希望鄉長和大家理解,慈濟不會威脅、利誘的方式,我們彼此之間要交心,心沒交一起,彼此情誼就不好,在這裡我再次聲明。」

林碧玉也隨即說明,星期六(4/17)本來就要約大家開會,那就是希望趕快定案,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開始動工。動工的儀式,或許是這星期六或星期日。

協調會中,阿禮村長、佳暮村長、以及吉露的理事長都各別對於坪數以及戶數審核的資格部分再次提出提問。但對於村長們對審核部分的提問,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蔡副處長則表示,政府審核的標準是給與「實際的需求面」,最迫切需要的先給,本來沒戶籍,但確實是住在部落,應該要先給。他也對慈濟在審查過程,師兄、師姐花心力去做訪問、筆對,表示感謝,並回應阿禮村長,提供實際需要的戶數,雙方再去做討論。

至於部落對於教會用地的需求,蔡處長表示,宗教的部分,縣長說了很多次,在這裡不再多講。

會中,林碧玉再次與大家說,我們急的是大家沒有房子住。如果是對的事情,我們一定會蓋,不對的,就不會去做。

image001-480
慈濟今日向族人確認房屋配置要水平或垂直配置。

二、部落的參與:以工代賑

而之前,對於部落族人「可以參與」的「以工代賑」部分,在現場在幾分鐘討論下,很快的慈濟就決定部落未來以工代賑的連絡窗口。慈濟也表示,動工後給部落以工代賑的方式參與,非常歡迎部落的族人趕快來報名。霧台鄉長也表示,「學一點技術,蓋房子也是很好。」

協調會結束,慈濟隨即邀請與會的鄉長、村長及代表在確認好的配置圖上簽名,表示大家簽完名後,下次就不要在重複一次又要討論。隨即慈濟也將鄉長與村長代表們所遷的文件拍照存證,並秀在簡報會上的簡報檔案中。

會議的尾聲,林碧玉也族人說「長治分台未來也是一個國際村的典範,未來族人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

就在記者與佳暮村長一同離開時,一旁慈濟的師兄立即前來,很祥和的笑容向佳暮村長道別並說:「村長,我們就邊做邊整隊。」

三、三方會議尚未有共識,即將進入動工典禮?

今日的協調會議,確認長治分台家屋「水平」及「垂直」的選項。但是今天谷川理事長沒有出現入席,這場沒有全員到齊的協調會,是否以縣府邀請總人數的「少數尊重多數」的方式決定?蔡處長也表示,關於教會,縣長說了很多次,也不再多講。但是族人的訴求仍有許多疑問,周末就即將舉行動土儀式,部落有多少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知道?

另外,4月13日由縣府召開的記者會中,曾由鄉長與縣長共同承諾的「霧台七項原則」中曾載明: 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但以今日的配置說明會來看,居民所能參與的,僅能選擇家屋是「橫配置」或「直配置」另外,當日七項原則中的第一條為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今日似乎也已完全否定,這是否意味著先前縣府召開記者會中的承諾都將翻案?(當日會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達來村的居民陳怡珍也表示,4月15日的「說明會」感覺就是強迫接受,那天也是政府第一次跟達來部落的人說明,時間的通知也是很緊迫。今天上午又接到通知開協調會,然後星期六、日就要動工?她也表示,其他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通知他們。
「或許縣政府星期五會發公文通知,然後請村長通知族人,動土儀式當天最好穿著傳統服飾與會參與,以「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族人諷刺的表示。

魯凱的牧師群,以及在4月15日三方會談中,希望自主重建的族人,對這個臨時召開的會議與結果表示「毫無所悉」,至截稿為止,牧師還在討論,尚未發表意見。

image003-480
4月19日的配置協調會,大家簽完名,慈濟表示星期六或星期日即可舉行動工儀式。(圖右下一,為阿禮村長代表阿禮村民簽下配置確認的現況)

嘉蘭:重建趕進度,拆散原生部落?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強勢訂定重建完成時間,達成「重建示範村」目的?

台東縣政府4月16日邀集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針對「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召開協調會,會後縣府表示「縣政府、世界展望會、嘉蘭村受災戶已取得共識,嘉蘭村西側永久屋預定地將照規劃進行」;但此說法遭嘉蘭自救會推翻,自救會表示:「縣府根本不讓我們發言!」

嘉蘭自救會副會長蔣爭光指出,他在會場發言受限,縣府只在說明會中說明如何規劃,不但未讓嘉蘭村民充分發言,也未針對結論進行表決;嘉蘭村民強調,政府規劃案若無法符合她們的需求、絕對不會搬進去住!否認縣府「有共識」的說法(嘉蘭居民聲明見文後附錄)。

990417jilan474cfb0-450.jpg
嘉蘭部落目前在中繼屋暫居,同時準備遷村工作。

嘉蘭:永久屋不可拆散原生部落

目前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被切割為東、西兩側用地,彼此相隔約1公里。東側用地為Vavau,面積約2.6公頃,西側則為Vungali,面積約3.04公頃;兩地共計5.6公頃,初估將興建108戶永久屋。

因東側土地涉及私人土地徵收問題,目前無法取得所有用地,但西側土地已完全取得,中央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也表示,經會勘後「已可以動土整地,希望西側土地先行設計規劃」,將在8月8日前安置目前未配住中繼屋的受災戶;並希望在9月30日前完成東側用地的徵收、規劃、興建工程,讓所有中繼屋居民轉移至永久屋。

不過,「讓沒有中繼安置的人先住西側永久屋,再讓目前住在中繼屋的受災戶進駐東側永久屋」 的規劃方式看似合情合理,嘉蘭自救會卻有極大反彈。嘉蘭自救會指出,這種重建方式與部落期待的「部落團聚」重建模式有很大歧異

嘉蘭村由7個排灣族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其中3個排灣族部落受莫拉克颱風影響最鉅。嘉蘭自救會發出聲明稿表示:

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要在災民反彈的情況下,強勢將嘉蘭永久屋打造為八八風災「重建示範村」。

4523130130_caafa59da0_o
嘉蘭部落受創嚴重,原希望透過遷村完整重建,目前仍有變數。

「資源不足」將成嘉蘭的「國王新衣」?

我們嘉蘭有中繼屋安置,租屋與治理法線內的住戶,也都說不急著在8月入住,為什麼嘉蘭不能照自己的重建步調走?」蔣爭光認為,台東縣政府與世展會執意將西側永久屋完成時間訂在8月8號,根本是為配合中央政府訂定時程,這種「鐵板一塊」的重建時程表,將扼殺嘉蘭村民對重建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同樣出身嘉蘭村,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特別委員的宋仙璋強調,嘉蘭村民應享有自己的主體性,提出自主規劃後再給政府做參考。不過他對「重建時間表」有不同看法,宋仙璋認為,「重建是全國性的問題,經費配置、規劃期程要一致。若嘉蘭什麼都慢慢來,可能會爭取不到資源。」

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小組」執行長全國成補充,世展會的募集款項分別用在中繼屋、永久屋興建,產業重建、生活輔導中心,每種分類都有固定配額;因永久屋配額是固定的,「如果嘉蘭的事情一直不定案,而其它災區也有永久屋需求、並經政府核可定案,那我們就會先把經費分配到其他地方」。全國成說:「否則無法對捐款人交代。」

他強調,嘉蘭村民應該認知世展會所募得的善款,「是要協助全國每一個有需要的災區進行重建協助,而非有固定款項捐給嘉蘭慢慢考慮」。若嘉蘭執意等東側土地徵收完畢才要與西側土地一同進行規劃,屆時世展會可能沒有資源協助建屋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許瑞貴也附和全國成,強調「不能什麼都想慢慢來,否則沒有資源誰也沒辦法幫她們!」他以「國王的新衣」做比喻,「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講!」

「嘉蘭不能老是預設立場,認為政府沒有聽他們的聲音!」許瑞貴強調,政府通過「嘉蘭永久屋西側預定地開發規劃案」,只會先針對公共設施、道路、排水系統等進行規劃,也會先保留符合住屋戶數需求的「街廓」範圍,嘉蘭村民之後可與設計師討論細部設計,不影響他們對家屋設計形式的要求。全國成也附和,並同意加入部落意象設計;許瑞貴補充,若嘉蘭村民想要原生部落聚集居住的話,可等之後東側永久屋也完成後再重新安排居住位置,但西側的人可以先住進去。

謝英俊: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

「已經有人住過了?誰還要到時候再去住?」蔣爭光質疑政府要居民搬來搬去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災後進入第251天,被政府定位成「重建示範村」的嘉蘭村,依然存在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蔣爭光直指核心地說:「就算你(政府、世展會)覺得自己蓋的永久屋有一百分,但重建過程根本不尊重我們提出的主張,那麼我們的感受還是零分。絕對不會去住零分的永久屋!

負責嘉蘭中繼屋設計,未來也「可能擔綱」嘉蘭永久屋設計的謝英俊坦言:「這個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他指出,公設、道路規劃會牽涉家屋安排與設計,也要考慮建蔽率問題。雖單獨把街廓分開,但之後設計還是會綁手綁腳,不但讓設計難度倍增,也可能「根本無法」滿足嘉蘭村民期待

謝英俊表示,排灣族人希望未來生活空間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配置應有的意向設計,再開始配置其他家屋;此外,家屋也要考量到不同家族之間需求,這無法在現有公設規劃下進行,也沒辦法用「日後搬家」解決。謝英俊認為,政府非設計專業人士,不應該太早把話說滿。呼籲政府與部落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紛爭。

最佳示範?最壞示範?

附錄: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聲明稿

針對台東縣政府和中央主管機關通過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本會發表以下五點聲明:

一、 對於縣府委託聯成公司設計的嘉蘭村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我們曾經一再要求,縣府與聯成公司必須先坐下來和居民好好的談,充分了解居民與部落的真正需求,再規劃成案,並與居民和部落做最後的確認,再審查定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府與聯成只到現場做了三十分鐘的會勘,並由聯成公司在上個禮拜到部落做了一場簡報,之後就沒有與居民做任何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這種情況之下,縣府和中央主管機關日前就匆匆忙忙通過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對於這種口口聲聲要和居民溝通,實際上卻把民意擺在一邊的作法,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嚴正聲明,絕對不接受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

二、我們強烈要求,未來永久屋進行實質規劃的時候,本案必須根據居民與部落的實際需求做全面性的修正和變更設計,在這之前,本案應該暫緩付諸實行,以免造成日後在變更設計上的困難。

三、 我們嘉蘭村有七個排灣族部落和一個魯凱族部落,這次受災的是其中三個排灣族部落,這是政府與規劃公司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何況,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四、 嘉蘭村是這次重建的示範災區,而永久屋的興建則是嘉蘭示範村的重點。我們認為,永久屋的規劃首先必須把整個嘉蘭村納入規劃範圍統一檢討,在這樣的規模上思考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滯洪池、聚會所等公共設施項目的規劃事宜,這樣才能建出一個既符合實際需要,又有地區特色的示範村,而不是把都會區與平地那一套設計概念搬到嘉蘭。

其次,三個受災部落應該以本部落為單位做整體性的規劃,例如頭目家屋該如何設計,擺在什麼位置,其他住戶如何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展開配置,讓部落的機能真正在重建中得到復甦,這也是本案必須優先考量的基本項目。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與聯成真的應該和居民坐下來好好的談,慢慢的談,不要急。

五、 關於公部門目前規劃西區永久屋8月8日入住,東區9月30日完工一案,我們要再次強調,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和建築設計,原則上必須以原有部落概念為主體,在沒有和居民充分溝通之前,同時土地取得也有困難的情形下,我們要再次重申一貫既有的立場,不同意政府趕工入住的時程規劃案。同時,一個沒有真正與居民腳踏實地進行討論研究的規畫案,也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示範價值可言,請政府與設計單位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聲明人: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振明

中華民國99年4月16日

(聲明稿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魯凱族、政府、慈濟,即將舉行三方公開會議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繼前天(4/14)在屏東縣政府召開的記者會後,魯凱族人所共同聯署的基督宗教團體,也在昨日立即邀請霧台鄉公部門各階級代表來共同商討關於前天在縣政府的決議事項,在會議進行中並同時與縣府通電確認明日將與慈濟來做三方會談。

從三月中旬魯凱族人在連署八大訴求之後,終於在昨日定案於今日(4/15)晚上七點與政府、慈濟在屏東縣文化中心五樓演藝廳做「全面公開的面對面溝通」。

昨日在屏東榮家所召開的「永續家園-魯凱族長治分台遷村共識會議」(以下簡稱「共識會議」),雖由基督宗教團體邀請的「共識會議」,但仍邀請霧台鄉鄉長顏金成,來主持昨日下午的討論議程,各村村長與社區代表皆有參加,擬出屬於霧台鄉魯凱族真正的「共識聲明」(完整參與名單請見文後)。

image001-480
4月14日的「共識會議」,促成了即將在今日(4/15)舉行的三方公開會議。

4月14日「共識會議」討論的議案如下:

(一)部落參與重建規劃可行性(長治電台的空間規劃)

(二)教堂數及取得永久屋的公平性

(三)魯凱部落及文化的獨立性、完整性-德文與達來部落遷至長治電台問題(四)草擬共同聲明

以下為會議概要記錄。

一、魯凱族人的「共識會議」聲明

(1)魯凱族人沒有參與重建計劃,如何落實重建條例精神?

第一個起身發言的鐘思錦牧師就先表示,根據重建條例的精神是居民可以自主參與,但如今卻沒落實在魯凱族人重建計劃中。而八八重建,同樣都是NGO協助蓋永久屋,為甚麼會有不同的標準,是不是也請政府監督?

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重建條例第一條已說明尊重「原住民基本法」,但其實政府已經違反此條款的原則;而第二十條也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如果沒有跟政府與慈濟溝通,結果只是犧牲族人的權益,再次造成內部分裂的傷害。

(2)沒有土地的族人,未來回部落要去哪裡?

對於此次是集體遷村的吉露村村長巴桂武表示,部落族人因為小孩念書跟工作關係,必須在山下暫時租房子生活。但因八八風災,整個吉露村遷下山後,有些部落族人回來會有沒自己土地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在長治分台預留土地給部落的族人,否則以後他們回到部落要去哪裡?

(3)為何會有政府與慈濟不同的永久屋審查版本?

這是目前霧台鄉遷村部落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部落族人都是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定來申請永久屋,但很多申請戶卻沒有通過。族人也表示原先跟公部門溝通過的坪數與戶數,後來也都不一樣。

(4)部落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

谷川理事長賴聰明表示,如果教會先蓋阿禮跟吉露部落,那谷川部落呢?他表示:「對部落來說,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一個部落裡面如果沒有教會,就不像部落。

吳榮標牧師則表示,對於重建,政府只是要求NGO來做,卻沒事先有跟族人溝通,好像是我給你準備什麼你就拿什麼,所以現在才出現許多問題。族人希望是重建一個快快樂樂的部落,而且也該尊重教會的需求。

對於以上之聲名訴求,鄉長表示應將問題歸納好,明天統一提問,但對於長治分台未來也會有德文與達來兩個部落遷入,則表示也是這幾天才知道的事情,明天將會一起提問,請政府說明。

二、部落未來如何重建?

盧天武牧師表示,「經過兩三次的經驗,怎樣講都是『政府的意見』,土地有限、時間緊迫。」牧師也提出三項建議:1.有關分批安置的困難與問題,應要求縣府有明確的計畫書。2.我們要修法申請永久屋的條件。3.如果大家沒有辦法達成共識,就交給部落自行決定,或許會比較好。

杜神父則強調,在長治基地規畫的用途還沒有完全設定之前,應該要把所有的訴求空間全部提出。

而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在現實問題的考量上,建議在重建過程中,由部落組織一個團體,與政府、慈濟成為一個重建溝通的「對口單位」。也希望各部落也不應該獨立作業,而再次造成族人內部的分裂。

柯海燕代表也表態,依高雄月眉農場與瑪家農場的經驗來看,月眉農場沒有溝通就開始動工,建議這次應如同瑪家農場,公共設施及家屋的設計雙方達成共識之後再動工,這樣問題也會比較少。也順道提及,之前縣長也提到要協助尋找公墓用地給部落,這個部份,目前政府也尚未給予回應。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image003
台邦.撒沙勒教授表示,重建條例第二十條已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而「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圖左一為台邦.撒沙勒教授)「共識會議」邀請與會人員: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

霧台鄉鄉長:顏金成鄉長

霧台鄉各村長:吉露村長巴桂武、阿禮村長唐輝次、佳暮村長柯五郎、霧台村長巴山光。

霧台鄉民意代表:杜春生議員、柯海燕主席、巴清良代表、麥秋春代表。

社區理事長:吉露:孫清吉、佳暮:杜明山、谷川:賴聰明。

部落頭目(耆老):

阿禮:包基成、杜信玉。

吉露:羅明財 。

佳暮:禹招捕。

谷川:林秋男、李清光。

牧者:

天主教:杜勇雄神父、杜惠蘭傳教員、杜勇仁修士。

安息日會:吳榮標牧師、許進登牧師、包明堂傳道、柯恩光牧師、柯定明牧師、沙繁雄牧師。

循理會:杜明發牧師、杜達偉牧師、柯彩貞牧師、巴學誠牧師、唐威牧師、羅正吉牧師、杜玉玲牧師。

長老教會:吳淑芳傳道師、洪玉虹傳道師、鍾思錦牧師、陳松得牧師、杜桂月傳道師、盧天武牧師、洪春發傳道師、葉健華傳道師、陳玫君傳道師。

好茶村:台邦.撒沙勒教授。

沒有「一起討論」,如何創造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記者會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與族人團體,沒有「一 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

image001-480

4月13日,由縣政府召開的魯凱族永久屋記者會。圖左一為霧台鄉長顏金城,右圖一為屏東縣長曹啟鴻。

4月11日自中國時報《霧臺原民連署,抗拒住大愛屋》一文刊登後,屏東縣政府11日立即刊登新聞對此說明。並在昨日(4/13)在屏東縣政府召開記者會,邀請霧台鄉鄉長、議員、村長以及代表到縣府說明並商討魯凱族人「八大訴求」的決議。縣長曹啟鴻並表示,會將當天到場人的決議於今日告知慈濟。

霧台鄉長事先說明,族人所訴求的八大訴求其實只有七項,如下(以下文字由昨日會議中霧台鄉長手上所拿之商討訴求內容),與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相比較之下,其內容意思相近,其描述方式不同,原先的第3、4項訴求,在昨日的文件中並列在第3項訴求中。

4月13日,鄉長提出的魯凱族最低限度(若一定是由慈濟蓋)

(1)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

(2)園區入口是由部落藝術家設計,園區內不可有佛教思維的圖騰。

(3)「尊重」連署書的決議

1.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

2.住屋是雙併

3.居民有參與

(4)園區名由部落自己命名,路名是四個部落名。

(5)生活公約由住民自己定

(6)4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慈濟僅負責建屋,交屋後即離開。

以下為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魯凱族人遷村持續面臨的問題:

(1)政府與慈濟審查資格為何不同?

會中,各村的村長也起身表達目前各部落的遷村問題,大家共同聲音都表示,災民在永久屋的審查資格上,有很大的變化,若是依照慈濟的審查標準,則有很多族人無法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谷川理事長也希望政府可以到部落向居民再做說明這些「沒辦法交代的事」,否則村民的聲音覺得是不公平的。

阿禮村的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永久屋的資格審定,怎麼會是由NGO(慈濟)來定訂,是否是誤會?」

(2)部落切割後,生命共同體怎麼辦?

「部落要去哪裡上教會?」谷川理事長表示,部落有一半的人要遷下去,如果長治分台沒有教會,部落的族人要去哪裡上教會?阿禮村的杜明發牧師也表示,「為了公平還是要留蓋教會的空地,遷村後,把部落打散,生命共同體怎麼辦?沒有教會的空間,如何執行牧師的立場去協助部落人。

另外,對於集體遷村的吉露與阿禮部落,目前尚有部分族人無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而將會變成入住「第二批」永久屋的居民,對於第二批居民,村長也期望瞭解,政府將如何協助部落入住永久屋的第二批居民?

(3)選擇留在部落的族人,怎麼安置?

佳暮村長表示,佳暮村還有部分族人要留在山上,而危險不能居住的家屋是否還要繼續繳貸款?是否還可以自已重蓋?阿禮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阿禮願意留下來的10戶,目前仍究被劃在特定區域內的問題,政府要如何處理沒有申請永久屋卻被劃入特定區域,並表示,目前10戶居民已提出行政訴訟,來爭取自己留在山上的權利。

最後阿禮部落的唐村長,也在最後補充族人對這些問題的要求,希望在申請永久屋的資格上可以放寬,讓第二批的族人都能申請永久屋。也希望政府安排慈濟與族人面對面的溝通,也讓魯凱族人知道慈濟的做法與想法。

縣長:大家把握特別條例的黃金時期。

對於以上族人所提出的遷村問題,縣長表示,「政府做事有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會不斷的再修正。而慈濟是站在慈善事業的立場在做事,慈濟有他堅持的可愛。」政府會盡可能滿足部落的需求,我們還有空間可以來蓋,2年、3年過了,政府給的設施預算經費都會沒有,大家應該要把握特條例的黃金時期。

縣長也表示,目前遷村最大的問題則是教會,也希望由村長跟牧師談,而因為先前政府已跟教會商討過,不便介入。也或許透過村長跟牧師們溝通,或許他們可以改變主意。而對於教會的預定地,縣長說:「預定地的部分,大家可以協商,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NGO幫我們蓋教會?我們有多少的機會,請慈濟來幫忙蓋教堂,我們都有機會協商。」

政府:「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

昨日霧台鄉長在記者會中先起身表示說:「4月11日對於慈濟這樣的報導消息,感到不好意思,」並先逐一將手中的七大訴求跟在座的族人以及政府官員報告。

對於族人提出之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鄉長解釋,未來在長治分台還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怎麼做?大家可以面對面去討論,將來興建中再做協調。並強調,魯凱族人文化、信仰的東西進入後,才逐漸輸入的,也許剛開始達不到族人的想法,但是硬體上一定會先協助族人安置好。

而對於中時《中時》的報導,鄉長則說:「報導的內容應該不是最近的聲音,大家有什麼想法的,好好在這裡談,如果大家有聲音,也告訴縣長。」

隨後,屏東縣長曹啟鴻才起身再次說明這一陣子魯凱族人遷村的情況。縣長表示,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有這樣的變化?特別中央通過的這一批,要趕快讓居民入住!!也說,這樣突然的變化,也有災民擔心是否永久屋的工期會延宕。

縣長也說,大家不要誤會遷村下來的意思,遷村下來,並不是政府要大家放棄,我們(政府)還是希望鼓勵族人回去,而對於回去的族人,縣府也應該要獎勵。縣府也願意協助魯凱族人爭取「祖先留下來的地」。並以農牧用地回覆生機的的方案補償。

至於對慈濟相關的負面報導消息,縣長說:「慈濟不會干涉族人的生活公約,而永久屋不能掛圖騰,也沒有這一回事」他還表示:「不應該對慈濟不公平。」同樣對於部落要求的教會用地,縣長也說:「不要說慈濟,縣政府也沒辦法。而若是慈濟蓋的話,頂多4間,但能不能得到允許,我(縣長)盡量來努力。」

對於4月11日的中時報導,縣長也表示:「有這樣的新聞,感到很奇怪。接著也說,蓋永久屋的工期慢下來,縣政府一定挨罵,重建會也挨罵,總統府一定也挨罵。但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最後表示,最後的決議將於今日與上人碰面商談。

魯凱族人:沒被邀請的聲音,就是沒有尊重部落。

在會議中,佳暮村長聲明沒有反對慈濟來蓋永久屋一事,而在場與會的部落族人也沒有不同意由慈濟來蓋永久屋。但部落中還是有其他的聲音想要表達。

昨天只邀請霧台鄉公所各級幹部以及自救會的代表,對於會議結果,陳松得牧師表示感到遺憾,他說:「這樣的決議,仍舊沒有尊重部落族人的聲音。為什麼政府不邀請更多的人一起討論。」也說明在信仰的立場,還是會繼續訴求,持續族人的信仰。

部落的青年蔡敏男則表示:「部落仍有其他的聲音與訴求,不論什麼樣的聲音,都該被尊重,哪個聲音是多數?哪個聲音是少數?目前沒有人知道。公平的方式就是以之前好茶村的例子用投票表決。」

也表示昨天只邀請鄉公所行政體系相關的幹部而沒邀請部落牧長,就是沒有尊重部落。另外,有多少人是贊成慈濟來蓋,應該要由入住的居民自行投票決定?如果不是所有入住的族人所共同的決議,未來更難以預測入住後所產生的生活問題,而誰又可以負責?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的記者會中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縣長會中表明由村長向牧師轉達會議的結論。

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團體,沒有「一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魯凱族人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長治分台永久屋是否由慈濟蓋,是鄉公所的各階級幹部與縣政府一起決定就算數,還是入住永久屋的居民自己也擁有投票表決的權利?

截稿前,記者接到電話,今天下午兩點,共同連署的牧師團已在今天一早立即邀集各村長及鄉公所各階級代表商討昨日會議的各項疑點。對於魯凱族未來遷村的議題仍在持續變化中,而今天下午牧師團體以及其他未被邀集的族人又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呢?記者將繼續追蹤做後續報導。

魯凱青年:不是部落發現的太慢,而是政府隱瞞實情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表示,遷村族人共同連署的八大訴求未得到政府正面的回應。站在族人的立場,是有義務將這個聲音告訴大家。日前小組已共同決議將在4月11、12日鄉運時,擺攤設點,將族人的權益告訴大家。

近日,霧台鄉魯凱族部落的族人,在瞭解高雄杉林慈濟園區「大愛石」以及入住永久屋所簽訂的「生活公約」隱憂,近來又得知公部門與慈濟「秘密會議」的九項決議。部落青年決定透過魯凱青年行動小組趕緊在4月6日邀集阿禮、吉露、佳暮、古川四個村的居民共同討論並了解部落目前遷至永久屋的情況。

在會議中要入住永久屋的族人才得知族人所共同連署的八大訴求,政府已透過內部會議與慈濟私自決議成九項決議。並表示,部落的重建,有些過程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政府與慈濟私自決定的九項決議也根本不知情。

吉露村:風災之後,族人流離失所,自救會形同虛設。

吉露村的族人在風災之後,有些族人都分散寄居在各親戚家中,沒有一個共同聚會的地方,更不用說要集中部落的人來開部落會議。吉露的柯金龍說:「其實大部分的人都還不知道遷村的情況,都只有自救會知道。吉露村的自救會形同虛設部落會議的決議可以說是無效

也表示,部落裡不了解行政體系運作的老人家也害怕拒絕慈濟後,就沒有永久屋可以住。老人家的擔心,年輕人可以理解。不過重建過程政府,沒有跟部落說明族人的基本權力,又有誰可以理解?

而在得知入住高雄杉林永久屋的生活公約條例後,柯金龍則強調:「未來進入到長治分台居住的管理,社區管理委員會只能有部落的人,畢竟那是我們自己要居住的地方。」

阿禮村:政府怎麼可以自行決定「九項決議」!!

阿禮村的族人則表示,這個過程都沒有被告知,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沒有參與到,怎麼可以決定九項決議。鄉長沒有將部落的聲音發出去是不行的,應該要讓所有遷村的族人,徹底清楚的瞭解部落遷村的狀況。

阿禮村的巴敏雄表示,最早屏東縣政府到部落說明遷村的情況時,有說明給慈濟蓋的話,就可以七月底交屋。若是給世界展望會蓋的話,就不一定了。但是他說:「永久屋到時候誰要蓋,都是大家有權利去選擇的。」政府怎麼可以自行決定給慈濟蓋。也表示沒有公開的會議,不能代表遷村居民的聲音。

說到當時阿禮部落要遷村時的狀況,部落的老人家曾經告訴敏雄這樣的話。他再次轉述部落老人家跟他說的:「其實住進永久屋,我們(部落老人家)也不想爭取什麼,老人家也說的很白,我們(部落老人家)都是一半踏入棺材的人,未來要生活在山下的,是你們(部落年輕人)這群中生代的族人。」

990408lshuiih480-thumb.jpg
阿禮部落的馮麗惠:不能因為魯凱族的民族性較溫溫馴,就這樣對待我們。圖左為阿禮部落馮麗惠,圖右為阿禮部落的巴敏雄。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集思廣義,發動部落意識。

部落對八大訴求還是有聲音,就表示對於遷村的共識,部落的族人還有很多得不清楚。魯凱青年行動小組成員之一的好茶村青年,蔡敏男表示,政府將部落對慈濟提出的問題,都丟給鄉公所,但卻沒有尊重部落的意見。當初要遷入瑪家農場的好茶村也是透過投票來表決族人心裡的聲音,也支持未來遷入長治分台永久屋的族人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聲音。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表示,遷村族人共同連署的八大訴求未得到政府正面的回應。站在族人的立場,是有義務將這個聲音告訴大家。日前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已共同決議將在4月11、12日鄉運時,擺攤設點,將族人的權益告訴大家。

image003
圖左為好茶村蔡敏男,政府將部落對慈濟提出的問題,都丟給鄉公所,但卻沒有尊重部落的意見。

大愛生活系列 (4)一切還在磨合期990408

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在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通力合作下,趕在春節前開放第一批申請到小坪數房屋的災民入住;到三月底,34坪大坪數的住戶也幾乎悉數入住。原訂750戶的第一期房屋中,已有超過半數、約400戶人家,在大愛園區內展開新生活。

在嶄新的環境內,面對生命的全新轉折,居民們的生計、產業、信仰、文化等等各種生活面向,都要重新捏塑建立。

由內政部委託慈濟成立的杉林生活重建中心,已經在園區內揭幕並運作;與社會處、高雄重建會等單位配合,提供園區內村民臨時工作機會、傳藝班職訓輔導、兒童課後照顧等重建工作;並陸續展開其他生活、就業等輔導。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將由高雄縣政府輔導園區居民成立自治性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教會也正式命名「大愛布農教會」,擁有定期禮拜、聚會的信眾。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

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一、生計與產業:「不怕沒工作做」的承諾與現況

大愛村的居民,除了部分漢人,多數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各村,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選擇成為大愛村的一份子。而從山上遷徙到山下,對無論哪一種背景的村民來說,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轉折;而最直接衝擊大家的問題,就是生計如何維持。

山上的人多半務農,因為道路迢遠、雨季時回鄉路也會斷絕,山上的園子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再發揮長遠而穩定的維生功能。多數人的想像,是和政府當初的承諾一樣,在園區內或者附近,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

來自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政府那時候說,下來住的,不怕你沒工作,只怕你不做。既然這樣講了,希望現在不要跳票。」

目前,園區內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賑」工作,已經隨著園區建設逐步落成而減少。慈濟生活重建中心提供部分如編織、石雕等「傳藝班」課程,既是職訓,同時也可支薪,居民爭搶、供不應求。但一期開班約十到十五人左右,在生活重建中心工作的陳小姐表示:「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想報名,所以我們會用抽籤的。」不過這樣的職訓班也屬於短期。

現在園區內有400戶人家,按照規劃將來住滿時會有1200戶左右,政府承諾的長期就業機會在哪裡呢?

(1)永齡農場可提供的工作機會

重建會王正一主任表示,政府已著手籌備長期工作的招募,這些工作機會中,「以永齡農場為主。永齡向政府報過,大概能提供500名就業機會。」

永齡農場,即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附近的有機農場。當時政府鼓勵入住大愛永久屋所提供的條件之一,即是搬入園區後,可在此農場工作,鴻海集團將保證收購三年的有機蔬菜,村民一戶可分得兩分地維生。

然而目前,入住約四百戶左右的大愛園區,只有不到四十人在農場中工作。接受永齡基金會委託,為農場進行管理規劃的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董事長表示,農場共60多公頃的土地,約可提供60名農友在此就業。「當然你要養活100人也可以,只是大家分到的利潤就會比較少。」所謂500名工作機會,應是指農場目前整地、景觀工程等所需要的人力,並非長期永續的就業機會。

周董事長表示,根據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經驗,也不會用「一人兩分地」的模式經營。「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從成本來算,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戶分到兩分農地,以投入成本和產出值來看,無法真正養活農人。

目前的規劃為:將居民分組管理不同田區,每人每月有固定的生活津貼,各組負責的田區達到一定產值或者超出,來計算紅利。「這樣還比較有機會。」,周俊吉客觀的評估。

對於目前只有四十多人在農場工作,周董事長表示,一方面許多居民實際工作後感到不適應而離開,畢竟平地精耕細作的方式與山上的粗放式農業不同;另一方面,真正招募人力、開始運作也才約兩個月左右。

原因是,「我們到近期(三月份)才確認土地。」因為永齡農場由縣府租用台糖土地,其中又包含部分私人土地。「當初台糖都跟我們說沒問題,等推土機進」了,才有人跑出來說那是他的地。」目前,剛剛解決了土地問題,一切都才準備要上軌道。

至於農場目前和園區內慈濟重建中心的合作,周董事長說:「我們和慈濟的溝通,基本上等於零。」周董事長表示,曾拜訪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但師姐只登記他的名字表示代為通報後就沒有下文,他將擇日再拜訪。

(3)慈濟預計提供的工作機會

但慈濟重建中心的新聞連絡人曾淑婉師姐表示:「我們沒有要和永齡合作。」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小姐說明,慈濟想在園區附近規劃約100公頃的有機農場,將來希望「每一戶都可以分到兩分地。」只是那裡是台糖土地,尚未取得,一切都在規劃中。

對於永齡農場和慈濟考慮成立的農場,多數大愛居民則並不清楚其間分別。目前在永齡農場工作的村民中,在山上有園地的南沙魯Biyun說,雖不能完全靠兩分地養活家人,但不無小補。「真的做不習慣,就回山上。」

而家鄉沒有土地、已經在永齡農場工作兩個月的梅山口秋霞姐說,如果農場工作無法長久的話,會出外找工作機會。

已經申請到農場工作的勤和高大哥則認為:「我看沒有人要離開。因為他們都是想說在這裡會有工作。」

不過,政府單位和慈濟基金會也都表示,農場確實無法提供所有人工作機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想做農。」未來,大愛園區還是會朝觀光產業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提供導覽等公共服務工作、販賣傳藝班的工藝品等,與觀光結合。

但這些都在規劃之初,尚無具體進度,「一切都在進行,但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曾淑婉師姐表示。


施工完成後,這裡將舉辦編織、石雕、串珠的「傳藝班」,結合觀光和「原住民文化」。

二、觀光與生活:「國際模範村」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縣府重建會和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將「大愛園區」建立成觀光地點為目標,不僅做為國際模範村可供參觀,也提供村民就業機會。只是,園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觀光景點,村民對於身為將接受遊客觀光遊覽的國際模範村一份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分寸如何拿捏,仍不甚能掌握、還待釐清。

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我不知道國際觀光村到底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是什麼都不行了嗎?」

剛搬進來的高大哥,住在主要幹道大愛路上,當日早上才接到師姐的提醒,請他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最好停到那瑪夏聚居地附近的廣場。因門口本身就被規劃為停車空間,如此提醒令他摸不著頭腦。

3
4
參觀園區內及住家門口。據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天幾乎都有南北各地外來客參訪,包含園區及住家門口。似乎將成大愛村的「觀光前景」。

除此生活細節,村民們關心的是文化風俗是否需要改變。比如盛傳園區內最好不要有殺生行為,但布農族傳統婚喪喜慶都必須殺豬。快要娶媳婦的南沙魯(民族)村長就說:「豬還是要殺啊,這是我們的傳統。」

而自視為入住園區的那瑪夏鄉發言窗口的靼虎‧犮拉菲則表示,他有一個想法,將提議在杉林附近另覓一塊土地,種上原鄉的原生樹種布置,供園區居民婚喪喜慶時殺豬、辦典禮使用。平時也公開給杉林鄉親做活動空間。

「以後我們想這裡(園區內)不要辦喜事、喪事,因為有遊客,辦喜事、喪事、殺豬,不好。」不過,「有表演的傳統祭典就可以。」傳統祭儀中的舞蹈或歌唱,可以吸引遊客。

靼虎認為:「我們要考慮是誰在輔導我們、誰幫我們蓋房子,要尊重他們的宗教。」

勤和村民高俊龍則認為,園區內就有廣場可做為婚喪活動使用,且布農族傳統婚俗就是要分豬肉給賓客,「你說要帶風俗文化下來,這就是我們的風俗文化啊。難道以後我們都像漢民一樣,大家發一盒喜餅帶回家嗎?」

他表示,如果為了配合遊客參觀,願意協助規勸村民不要在戶外喝酒抽菸,但關於傳統禮俗,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維持。

關於種種大小細節、生活規範的「尺度」,高大哥表示將試著向慈濟溝通、詢問清楚。「但是我找不到對口人是誰。」雖曾去過重建中心幾次,但師姐都只請他把疑問記錄下來,表示將替他向上面轉達,最後都沒有下文。

「我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麼?是上人嗎?」高大哥感到疑惑,並準備有時間時再找師兄師姐溝通。


施工中的廣場。廣場將成為活動中心,未來的祭儀與表演可在此處舉行。不過婚喪典禮、殺豬風俗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則還要商討。

三、自治管理:原漢不分一家人?

對於生活的規劃、管理,慈濟重建中心表示,慈濟只是輔導和陪伴,不會介入,將來還是要讓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會也於3/16發布新聞稿,宣稱將協助園區內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會。

但這一切也都還在未定之數。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陳小姐說:「因為我們不會設村,所以還無法成立管委會,可能會以『社團』的名義先成立。」

對於這個以「社團」名義成立的「臨時性管委會」,將經手園區內的生活管理規範、 就業輔導、政府單位挹注的重建資源等重要而龐雜的工作,其成員究竟將如何推派組成呢?

認為自己是村民與慈濟之間溝通協調者的靼虎先生認為,住在園區的都是一家人,只需成立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在這裡誰還說我是村長、我是耆老的,那你回山上。這裡是月眉村,就不要分漢人、原住民。」至於選擇委員的方式,「我們會找在山上的時候就願意付出、願意為大家做事的人。」

而桃源鄉代表、目前也住在園區內的陳良輝表示,雖說園區內都是一家人,「最好還是要分村,每村有不同代表。」勤和村高大哥認為:「最好每村有一到兩個代表。」並且因為文化不同,也應該區別原、漢:「像我們是基督徒,難道漢人的神過生日,我們也要參加嗎?」

南沙魯村長則另有想法:「南沙魯是特例,我們等於是遷村。」在風災中受損嚴重的南沙魯村,全村有八成以上入住園區,和其他村落由個別人家零星申請、陸續入住的情況不同,村長認為這形同「遷村」。

既然是「遷村」進入園區,就應比照一個「村」的行政,擁有自己管理和運作的單位。因此早在營區時,以村長為首的幾位幹部,已經成立「南沙魯永久關懷協會」,準備在園區內繼續為南沙魯的村民服務。

整個園區是否將由統一的一個委員會或社團經營管理,看來仍必須再經過商討。

四、信仰:屬於誰的教會?

原鄉多半信仰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分別為基督長老、安息日、真耶穌、天主堂。而目前園區內的教會只有兩所,一為「安息日教會」,一為日前才命名為「大愛布農」的「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與「天主教」的信眾,因為沒有教會而無法順利做禮拜。

關於兩個教會,產權屬誰?管理歸屬為何?是否要分配給四個教派使用?如何分配?都還在協調當中。

主持本教會的顏牧師表示,「大愛布農」命名雖稍倉促,但這是由長老們參加表決確認的名字。關於命名涵義,「因為在大愛園區裡,所以叫做大愛布農。」另一方面,也「兼顧到慈濟,感覺對慈濟有所交代。」命名之後,等於確認教會將歸屬於南布中會管理。

不過,南沙魯(民族)村長表示,當初溝通「遷村」入住園區的過程中,只確定民族村民要遷入大愛園區,基督長老教會的建造,也是由民族村出面申請的,因此仍希望愛農教會應該屬於南沙魯村管理。「我們是希望慈濟給縣府後,縣府可以交給民族村的信眾。」如果桃源鄉有基督長老教會的信眾,「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只是管理權仍應為南沙魯村。

對南沙魯而言,進行「遷村」入住的過程,與大愛園區規劃的過程,都相當倉促,情勢不斷變化,對話溝通的管道也呈多元而分歧狀態,導致園區落成的結果和村民當初的認知有所落差。如教會,即和村民所認知的「只屬於南沙魯村」不同,似乎將成為園區內的公有空間。

也因此,南布中會總幹事朱美芳牧師表示,以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談產權。」

按照一般情況推究,教會產權應由起造者慈濟,以贈予方式交給縣政府,縣政府再將之移轉到將接收管理的單位。但因為園區內四個教派中,只有兩個教會,縣府希望由四個教派相協調,共用教會,「像是活動中心一樣。」

朱美芳牧師表示,縣府雖有此想法,但各教派之間的需用時段、空間、固定擺設、習慣、活動辦理方式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很難說共用。」所以一切都還在進行協調。在協調結果出來之前,恐怕很難討論教會究竟如何歸屬管理的問題。


(左)歸屬未明的大愛布農教會(右) 教會內接待參訪的團體、說明園區的建設規劃。

五、大愛永久屋,永久的落腳之處?

大愛園區內的以入住的四百戶人家,已經展開了大愛生活。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也配合政府單位的輔導開始運作。師姐們皆表示,一切都有在規劃、進行,只是還很難對外界說明。

而大愛園區,無論在政府的行政地圖,及村民的認知領域裡,仍有許多模糊待確認的空間。

園區目前在行政地圖上,仍屬於屬性不明的一塊,高雄縣重建委員王主任表示:「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大愛村是否設村、定位如何,都還要等待「設籍」問題解決才行。

由於當初政府保證,遷入永久屋不會影響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權益,但成為永久屋居民,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將山上的戶籍遷入園區之中。遷動戶籍,就勢必牽涉原住民身分是否轉變、農保是否繼續、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等問題;村民充滿疑慮,政府也還未定案。王主任表示,縣府重建會也不知道確切解決方式,「內政部還在開會討論。」

南沙魯村長則認為,若變動戶籍,將引來村民抗議。雖然從短期看來,南沙魯村將自己定義為「遷村」而入住大愛園區;但從長遠角度看,村長說:「南沙魯只是過客。」村長及村中的幹部多半認為,大家因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魯「不安全」的政策而遷下山,但五年或十年之後,山上的環境穩定可居住了,全村將一起回到山上。

山下的永久屋,對南沙魯而言,毋寧如同中繼安置的過程。既然如此,戶籍就不能夠遷動,以落實政府當初保障的,「不會失去山上的土地和房子。」以便等到環境條件允許大家回到原鄉時,大家能隨時回去延續生活。

在戶籍問題未有定案的情況下,部分申請到永久屋的村民也都持在觀望態度,暫時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而桃源鄉的樟山、阿其巴部落,因受土石衝擊,房屋不是半倒就是全毀,已被劃為危險區。居民在就近申請避難屋未果的情況下,皆已經申請了杉林的永久屋並通過。但現在是農忙時節,大家仍如常在山上的園子工作,收成一年的心血。因為往返道路迢遠,大家都住在山上的工寮,幾乎少有天天往返回永久屋居住者。

樟山自救會會長張新華表示:「我們都住在山上。雨季來我們再下去。」對他們來說,永久屋似乎成為了折衷的汛期避難屋。

現今的大愛村,有政府單位、慈濟、教會等單位在其間運作;來自各地的村民,因自身條件背景各異,而懷著不同考量入住;也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大愛生活,有不同的展望和定義。還待持續關注。


大愛村的大愛、和氣、合心、協力路。南沙魯村長說,戶籍的歸屬還要討論。包括門牌,村長太太也說,門牌是「「方便送資料的。」不代表村民已認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

政府是最大的山林破壞者,而且是透過制度、公權力進行有系統的破壞。這些導致今日國土破碎、崩山與土石流災難的因素,必須在時間(土地開拓史);空間(各種開發之規模及區位)下檢視,因時因地有輕重之分,無法一概而論。

編按:
本文原刊載於2010.1.15「地球公民協會」網站,感謝讀者po提醒,將這篇討論國土復育政策與八八後的山林重建文章,轉載於此,與更多讀者分享(原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

八八災後,政府、輿論和重量級慈善團體似乎把「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做為解藥。然而「原住民是山林破壞者?」的指涉,不僅是以偏概全,更忽視了山林破壞的根本問題。

若問:現今原住民在山地的農業活動,會不會造成山林水土的破壞,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山地開墾都是原住民所為嗎?政府主導的山林開拓政策可以不必負責?歷來政府和學界檢討土地利用與土石流等課題,只聚焦在「超限利用」與「濫墾」,從未檢討百年伐木和政府鼓勵山地開墾的政策,彷彿只有人民犯錯,而且和政府無關。

如果因為原住民在山上的農業活動會破壞山林,所以叫他們離開,那麼漢人來台400年間全面摧毀原始森林,從事精密農耕,把平地所有野生動植物趕盡殺絕,發展工業污染河川、土地,是否也該全面退出?

若依此簡化邏輯來推動政策太天真也太恐怖!以下筆者試簡要分析台灣山林政策之關鍵課題,同時提出國土復育的幾項思考供參。

一、山林政策

全台山坡地大都被劃分為「林業用地」、「農牧用地」。依據所進行的第二次之森林資源航測調查(1972-1977年)。在全島林地面積186萬 4,700公頃中,國有林地占155萬308公頃,其中經濟林地占59%,施業限制地(水土保持關係)占14%,保安林地占19%,施業除地占8%。

「經濟林地」,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大都在過去百年來被全面伐除,根據官方統計共砍伐34萬4 千多公頃的林地(實際面積應遠遠超過),爾後又以林相變更、林相改良的名義,全面破壞原始闊葉林,因伐木而開闢的林道,根據1981年統計,全島長達 3,682公里,這些林道加上後來的橫貫公路,正是山區開墾之濫觴。

時至今日,這些伐木跡地,有些重新演替為天然林,有些則繼續人工營林,執行所謂的「撫育」,如除草、削枝,維持單一樹種的人工植被。人工營林,基本上是視「樹」為作物,造林的過程中砍伐森林,開闢道路,對水土保持破壞極大,重新種植的小苗,至少要經5-10年以上才能成林,其作業模式,對水土保持的損害僅次於果樹、蔬菜等短期作物。

原住民保留地中,有許多被劃入「林地」,政府以「獎勵造林」鼓勵人民執行著「砍樹、種樹…」的循環利用方式(例如1996年的賀伯災後,政府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總計造林3萬8,000多公頃,其中收回農墾地再造林者僅214公頃,意味著可能毀林3萬多公頃。)

即使是「保安林」[1],依照保安林經營準則還是可以進行更新、撫育的作業(即伐木再造林),經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許可,還是可以把森林砍除推動公用事業、公共設施、公共建設、探礦或土石採取。也就是說,依現行保安林的經營方式,並不能避免水土破壞。

另外,山坡地上所編訂的「農牧用地」,在編定的過程中,並未真正調查是否適合農牧使用,許多農牧用地的地形陡峭脆弱,一旦把森林伐除或從事農耕活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這是土地利用管制中失落的一角。

簡而言之,檢討山坡地不當利用,必需先檢討林業政策。可惜的是,從2005年開始所推動國土復育條例或行動策略,都未碰觸這些課題,甚至還是允許在所有區域進行「林業保育必要之復育及疏伐作業」,而對於收回出租林地再造林,也還是停留在經濟林的思維。

IMG_5904-1-480

IMG_5901-1

△高海拔山區還是允許這樣的疏伐作業,維持運材道路,如何叫國土復育?

二、農墾與超限利用

根據農委會1999年清查全台山坡地屬宜林地及加強保育地總面積36萬5,907公頃中,超限利用面積達3萬2,000餘公頃,其中以南投縣1萬1,120公頃為最多,次為嘉義縣及台中縣[2];而有關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的統計,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的資料,總面積為15,122公頃,其中又以南投縣比例最高。

山地農墾伴隨著是產業道路的開闢,根據經建會(2004年)的資料,全台山區4公尺以上產業道路、農路總長度達8,550公里,相當於22條中山高,道路、農墾不僅會造成崩塌,也會加重下游的涇流量,縮短雨水從山區流出的時間。

然而,山地農墾的擴張是政府引導和放任下的產業。

由於伐木後遺留大面積荒山,政府乃鼓勵人民租地造林,一開始,木材價格尚有利基,但隨著國產材不敵價廉之進口材,許多林農便轉種植茶、果樹等經濟作物。同時,隨著山區道路的開通,吸引了更多漢人上山開墾,有些甚至是侵占國有地從事農作。經濟的誘因,導致了原住民保留地的林地也開始超限利用,原住民自營或出租給漢人者兼有之。

△阿里山區的山林茶園拓墾,2003.11.17。

同時,政府政策也鼓勵農業上山。例如福壽山、武陵、清境、花蓮等四大農場,就是政府主導的高山蔬果政策;再如李登輝總統在面對阿里山國有林下種植山葵的問題,竟向身旁的官員做了一項指示:「去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可以共存,上下都利用!」,高層無知加放任,民眾利之所趨、民代關說、地方政府不執法,致使濫墾、超限利用成為尾大不掉的問題。

另外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區」全然以增加觀光人口為前提,無視國土危脆,建設各種如空中樓閣一般的景觀建設,如本次風災過程中,整個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所全數為土石流所沖毀;阿里山觀光設施、BOT案同樣難敵土石之災;九二一地震後在草嶺推出的「災難觀光」週期又是何其短暫?再如盧山、六龜、寶來的溫泉有多少是合法經營?宗教寺廟占用國有地,違規超限利用者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又有那個政治人物敢下達拆遷指令?

△寶來溫泉區受創後,政府應業者之請,積極疏濬並協尋溫泉露頭,要重振觀光。災後復建的資源分配與國土復育的標準,似乎仍是在比誰比較有權有勢?

三、公共工程: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本身就是最大破壞者。

例如:今日有許多的山區漢人聚落,就是伴隨著中橫、北橫、南橫、阿里山公路等公路而建立或者擴張;水壩、發電廠,越域引水等隧道工程,破壞河川、山林生態至鉅;因應觀光而擴張的公私建物,往往處於敏感區位;農委會水保局之任務即在維持山地開發,進行各種水土保持工程,數十年來,上游搞開發,下游收拾殘局,已投入數百、上千億「永續工程」,然而,土石流為何越加嚴重?為何無人檢討?

綜上,可以發現政府是最大的山林破壞者,而且是透過制度、公權力進行有系統的破壞。然而,這些導致今日國土破碎、崩山與土石流災難的因素,必須在時間(土地開拓史);空間(各種開發之規模及區位)下檢視,因時因地有輕重之分,無法一概而論。

△上圖為曾文越域引水的勤和洞口,2005.12.17攝;下圖為八八災後荖濃溪河床墊高,洞口已深埋於土石下20幾公尺,如何復工?

國土復育的幾項思考

八八災後,由經建會、內政部營建署主導的國土計畫法,在第23、24條中制定了國土保育地區之國土功能分區及管制原則,因而宣稱納入國土復育的內涵;立法院中則有委員提出了國土復育條例(皆以民進黨2005年版本略作修改);經建會也提出了國土保安及復育計畫(草案),送到行政院永續會中討論。

綜上回顧,筆者看法如下:

一、山林復育首重檢討山林政策,以細膩的土地調查為基礎,徹底進行山區土地分類,重新劃分保育地、經濟地。保育地限制不得從事造林、撫育、林木收穫、農業等活動;經濟地則允許從事人工林的經營、農業活動、聚落。(經過重新劃分,也許現今原住民保留地中的部分林地,反而適宜農耕;農牧用地反而應劃為保育地。)

二、山林復育依現行法令即可操作,關鍵在於政策與政治決心,不一定要立新法。

三、山林復育所需經費,應將造林、水土保持、道路等工程費用,轉移至限制伐木補償、復育天然林,收回承租林地等,不應再擴大舉債;另,加徵水源保護費用應直接回饋保護區上游人民。

四、山林復育需要社會和政治共識。山林復育至少需要數十年、百年才能見其成果,欠缺共識的方案,必然敵不過人民的抵制、民代的關說,演變成朝令夕改。例如民進黨時代依據「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試圖處理超限利用、收回出租林地。然而來自墾民、民代形成重重阻力,依據其執行效率,要處理國土保育區的超限利用、濫墾濫建要花上30年;國有林出租造林地的收回要花上131年,凡此都說明「徒法不足以自行」。

五、山地農墾也許並非八八災變的主因,但不當的山地農墾活動的確威脅自身及下游居民。從事山地農墾者,有些僅是糊口的工作,有些誠屬不公不義之暴利,要處理這項課題時,必先判別真正的弱勢者與不法的既有利益者。

處理這項歷史沈疴,最好的作法是:資訊公開,釐清爭議課題,不斷舉辦公聽會、聽證會凝聚社會共識,讓政治角力全面透明化;同時積極研擬策略方案,協助山區住民轉型為與山林共存的生活型態,原住民傳統的輪耕、休耕,農林並存的生產型態,或許值得重新借鏡。因為,無法處理山區住民生計問題的方案,必然導致利害相關者之消極、積極抵抗。

六、搭構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與西方生態學的橋樑,建立山林經營管理的實務共識。以原住民部落為主體,逐步賦予經營管理山林的權力,彌補林務人員快速白領化,山林管理的嚴重缺口。

在地震、降雨極端化、欠缺原始植被的保護等因素下,台灣山區的土石流災變勢必加劇。目前最迫切的問題在於:如何幫助岌岌可危的原住民族,延續族群的生命和文化?百年來陸續移墾山區的漢人聚落何去何從?至於山林復育請政府先躬身自省,先檢討既有法令和政策,同時請社會在見樹又見林的前提下,協助山林復育。

註:

[1] 現有之保安林面積已達461,183.6公頃,佔森林面積的21%,其中96%屬國有,公、私有佔4%。

[2] 監察院,2000,國土保全總體檢報告:崩塌及土石流區。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協會」網站)

三地門自救會:「做中學」,才是部落最好的媒人。

「三地門自救會」在三地門鄉原住民災區的救援組織中, 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運作團體,成員大約是年紀20到30間的部落青年,計劃雖然小,但是很有年青人的想法,是一股在部落不可或缺的「正面力量」。

三地門自救會─部落年青人的「正面力量」

八八風災至今,許多外界的資源不斷湧進災區的部落,而未來還會有許多不同的計劃與經費預算將要進入到部落。不過目前有些災區部落因為在「劃不劃定特定區」的拉扯下,就先與部落族人撕破臉,甚至形成兄弟或者是父子之間的冷戰對立。為部落重建的難題中,又多加了一道難解的部落「感情問題」。

雖然重建造成部落內的拉扯,但是也因危機,某些部落內的力量凝聚起來。「三地門自救會」在三地門鄉原住民災區的救援組織中, 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運作團體,裡面的成員大約是年紀20到30間的部落青年,做的計劃雖然小小的,但是很有年青人的想法,是一股在部落不可或缺的「正面力量」。

經過風災八個多月過後,三地門自救會的年青人,在「做中學」的摸索當中,慢慢建構部落內部與外界連結的系統,以「自立自強」青年意識主導的精神,協助部落做重建的工作,形成了一個部落與外界連結的溝通橋梁。

三地門自救會負責人拉夫拉斯表示,在協助救災過程中,許多在不瞭解部落文化的狀況下,過多的資源與不恰當的方式進入到部落,很容易就會衍生出另一個「人為災害」。

IMG_4856
三地門自救會:在「做中學」的摸索當中,慢慢建構與外界連結的組織系統,以「自立自強」青年意識主導的精神,協助部落重建。

另一種「為部落服務」的方式

而在屏東地方不少部落災區的自救會組織也反應,目前部落尚無與外界達成完善共同協力的「溝通機制」,有時部落自救會除了要處理部落災民的生活問題,還要擔心志工在部落的住宿與飲食,無形中也增加了原本救災的工作量,而常感到分身乏術。

4月3日與4日兩天,中國文化大學的社區文化服務隊,再次來到三地門持續先前八八風災的服務工作,不過這次,他們學習用另一種方式來為「服務」部落。

社區文化服務隊的賴韻婷同學表示在八八風災後就隨著社團老師一起到部落服務,起初,她也害怕「有時候不知道這樣的服務資源到底好不好?如果部落不需要這樣的資源,對災區部落來講,更是另外一種無形的負擔」也擔心,這樣的幫忙,根本支持不到災區部落的族人。

先前的服務過程中,韻婷也碰過在部落服務時,部落耆老不願意開口多談的尷尬場面。不過,她仍就沒有灰心,還是持續利用假日到屏東地方的災區做服務工作。而在時間的累積與無數次部落的感情連結與累積後,也找到自己支持的方式。她表示:「在透過體驗後,其實才能了解到部落生活真正的『真實現象』,透過用心瞭解與感情的累積,就會找到一條通往與部落連結的路。」

三地門自救會的青年也表示,這次與文化大學的社區文化服務隊合作方式,也是希望能夠扮演部落與外界聯繫的溝通媒介,讓社會各界的愛心資源有效的發揮協助的力量,並且減緩不必要的文化衝擊。用做中學的精神,有體驗、有感受、有結果,的運作方式與災區部落一起重建。

用什麼方式在重建的過程支持部落,才能讓有用的資源在災區部落發揮有效的協助力量,也許才是各界愛心資源與政府計劃進入災區前,要做的第一門功課。重建之前,做好「溝通」的功課,即使只是窮學生,只要懂得與部落「用心溝通」,都會比財力雄厚的慈善團體來的有力量。

IMG_4851
社區文化服務隊的服務方式:「傾聽」是溝通的開始,「參與」是了解彼此的過程。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台21線─通往那瑪夏的殺人路

台21線行經小林、通往那瑪夏的道路,自搶通以來狀況頻仍,已有十數起車禍,其中有三起死亡車禍。截稿前,又分別傳出兩部車輛翻覆、駕駛受傷。居民表示:「我們都說那是殺人路」,並認為,政府處理道路的模式….

台21線行經小林、通往那瑪夏的道路,3/28傳出車輛翻覆,導致死傷意外。台21線自十二月搶通以來,狀況頻仍,已有十數起車禍,造成死亡的也有三起。截稿前(4月5日),又分別傳出兩部行經車輛翻覆、駕駛受傷。當地居民表示:「我們都說那是殺人路。」

早在一月份,那瑪夏鄉災民返鄉之前,仁美營區舉行的返鄉說明會上,村民就一再的表達對於返鄉道路的疑慮。因為倉促搶通的道路路勢險惡,坡度陡、彎度大,沒有柏油和護欄而直臨崖壁,又行經河床之上。擔憂行車安全,及汛期來臨時,連帶影響的就醫、就學、產業等問題,是村民們的共同心聲。

當時返鄉說明會上,公路局蔡站長承諾會盡快將容易打滑的道路鋪上柏油。但在道路設計不良的狀況下,鋪上柏油似乎沒有減低意外的發生率。村民表示,「奪命路段」未通車時,大家都走對面另一條便道,雖然路面較窄,會車不便,但至少並不急險,反而不易發生意外。這條路春節期間鋪上柏油通車後,卻開始事故頻傳。

主要原因,是在一段較平緩的坡面之後忽然出現直陡路面一路俯降,緊接著就是形如迴紋針的急彎,不熟悉路況的外來駕駛相當容易在此發生意外。3/28的傷亡事故是外地進村協助籌辦婚禮的貨車,更早之前是為當地小學運送物資的車輛在此翻覆。甚至是當地居民,也表示在晚上的時候,不太願意行經這條路。

以下由圖片來說明台21線特別危險之處:

(1)較平緩的路面後就直接銜接上急陡降的坡度。

990405sharenna-300.jpg

下坡角度之大,開車根本看不到前方情形

(2)過了險降坡後,隨即碰到第一個彎道。

(3)彎道後即是險降坡,並直接銜接髮夾彎。此即3/28貨車翻覆、造成死傷的路段。

6

(4)呈之字型分部的道路。

7

(5)幾乎成直角的會車。

據悉,八八風災之後不久,政府就發來一紙公文,宣布這條道路降為丙級,僅供「維生」使用,需要觀察三年,才知道是否要將之修復。村民雖然向鄉公所等各級機關反應道路狀況,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回應。而現今這段「供維生使用」的道路,卻也成了「奪命道路」。

那瑪夏呼頌鄉長表示,政府給予的回應是,「要觀察今年的颱風時節,狀況怎樣,再評估這條路要怎麼修復。」不論與工務段、公路局、交通部接洽,都只能得到此一答覆。

由於台21線本來行經小林社區。災後,小林人的許多親人覆沒於土石之下,因此不願道路行經其上,搶修通行路段才會改道至現址。鄉長認為「公路局應該拿出魄力來,和小林村的人溝通。」

瑪雅村重建委員韃虎認為,道路不一定非要經過小林其上。小林上方尚有一條舊道可繞行,若開通後銜接上台21線,剛好就可避開這段死亡路段,「這都是可以溝通的。」但不知如何,始終沒有看見公路局出面協調。「我們也習慣了,反正有其他兩條路(經南化水庫、經曾文水庫)可以繞。」據悉,兩條繞行道路皆迢遠,若行原路到市區約費時一小時,繞行就得花上三、四倍時間。

瑪雅村民林明傑說:「有時候我們會想,是不是縣長不想修這條路,讓我們這些人(原鄉重建者)自己怕了,就通通都下去了。」

道路危險不僅影響行車安全,也影響村民的生計產業。現今的台21線只通行10人座以下箱型車,遊客進不來、農產出不去。瑪雅村的王媽媽說,「我的水蜜桃,還有芒果,都不知道怎麼辦。」往年,這些水果可以賣遊客,甚至有賣不夠的狀況,今年則是毫無著落了。

達卡努瓦村的小芬老師表示,達卡努瓦村沒怎麼受災,當初只是受到連外道路影響,才整個村撤離到營區,村裡將近兩千人,幾乎都已經回到山上生活。對於道路的狀況只能接受,承擔風險:「也不是怕不怕的問題,既然已經要生活在這裡了,還是要過啊。」

對於道路修復,高雄縣重建會王主任表示,政府有在商討這條路解決的辦法,但自從3/28車禍事件上了新聞後,「「中央了解到事情很迫切。」所以已經撥款準備修復道路,可能會用「剷平」的方式進行,但確切動工日期未定。

呼頌鄉長認為,政府對於道路的處理態度,讓大家覺得「是為了把我們趕下去。」他並表示:「會這樣,是因為我們不像平地人會去丟雞蛋(抗議)。但是一定搞成要這樣嗎?」鄉長說,若是政府再遲遲未有動作,鄉親也會考慮有所行動。

9
載運物資進入小學的車輛翻覆痕跡。

10
當地居民在路邊懸掛布條表達對「奪命道路」的不滿。


行經河床、且呈之字型蜿蜒於山壁之上的台21線便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融入部落耆老智慧,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揭牌開幕

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於3月26日在古樓村揭牌開幕,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今年的汛期避災計畫,並推動「防救災知識」及「山林經營」兩項產業,並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使它們都具有來義中排灣的特色

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3月26日在古樓村揭牌開幕,中心總督導成亮期望它能扮演平台角色,串連中央和民間的資源,協助來義鄉民避災及重建。中心開幕後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今年的汛期避災計畫,並連結相關單位與當地的防災機制。除了避災,中心也開始推動「防救災知識」及「山林經營」兩項產業。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認為上述產業都要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使它們都具有來義中排灣的特色。

image003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扮演平台角色。

image001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扮演平台角色。

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位於古樓村祖靈屋的正對面,由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承辦。開幕當天來賓除了來義鄉鄉長廖志強、來義村村長洪嘉明外,內政部社會司、屏東縣政府社會處、來義鄉公所皆派員到場,古樓及大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民間團體如紅十字會、伊甸基金會與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等皆到場表示支持。廖鄉長對中心的看法與成總督導相同,都希望它能扮演整合的角色,統籌民間與公部門的力量重建來義鄉。

負責督導中心業務的內政部社會司翁文蒂專門委員,認為中心可以結合公部門的資源創造就業機會,讓排灣族文化在耆老的指導下融入社區產業,給在外地的年輕人一個回鄉打拚的機會。翁專委相信結合鄉公所、教會和中心的力量,當3年後中心服務契約期滿時,來義鄉會有不同面貌的呈現。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李聲吼主任則表示,屏科大社工系也是在地社會福利單位,對於重建的協助責無旁貸,他也希望能在中心運作期間進行研究,觀察服務推行的實際成效。

image005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開幕,地方負與眾望。

由於目前山區還有高達數千萬立方米的土石流潛勢,加上許多河床的高度已與部落相近,中心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汛期避災計畫,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當天也對在場民眾解釋避災機制的內涵。

中心認為過去的救災都等颱風陸上警報發布後才展開,由行政院跟國軍以「從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在經歷八八水災後,由於舊有體制不能滿足避災需求,中心希望透過社區主動的力量,讓全鄉所有部落組織起來,「由下往上」與鄉公所做避災接軌,並在5月底前擬訂來義鄉總體救災計畫。同時,也會運用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所設計的「社區防救災手冊」進行專業引導。

周克任也認為原住民族的避災機制其實是「知識產業」,它融合了獵人在野外的求生知識。因此中心也會將「防救災知識」和「山林經營」產業化,透過田野調查訪問部落耆老、獵人和巫師,將中排灣的傳統智慧放入「山林保育監測」、「山林生態旅遊」、「個人避災求生包研發生產」等領域,請部落長輩擔任上述計畫的指導教授。

image007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期望由下而上來進行防災救災工作。

(作者就讀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莫拉克新聞網記者志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