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房‧心空間】九月份通訊

經過兩個月暑假的休養生息,【夥房‧心空間】從九月開始有了新的變動和調整,首先是戴月全家人八月搬到雲林的福智園區生活,佳林準備把燕林書店搬回原本的地方,以及明梅九月……….

clip_image002

經過兩個月暑假的休養生息,【夥房‧心空間】從九月開始有了新的變動和調整,首先是戴月全家人八月搬到雲林的福智園區生活,佳林準備把燕林書店搬回原本的地方,以及明梅九月開始到桃園的華德福學校工作,誠心祝福每位朋友都能在新的位置上有更好的開展,至於留在夥房的三位朋友,仍然會繼續努力經營這個空間,也期待有更多新朋友一同加入【夥房‧心空間】的營造!

夥房社群成員,活動及課程介紹

采心兒童藝術工坊

潘瓊玉 0932582722

chiungyupan@yahoo.com.tw

★學童造形遊戲班:每週三下午2:30~4:00(9/10開始上課)

★學齡前造型遊戲班:每週五下午4:00~5:30(9/12開始上課)

每期8堂收費2000元,請事先報名

百合小大讀書會

盧慧琪 0958331152,037-681137

luchi7lu9122@yahoo.com.tw

◎繪本讀書會:每週三下午2:30~15:30

◎繪本讀書會:每週六上午9:00~10:00

費用:現場聽故事活動免費

(借書者須入會半年600元)

黎屋夥房文化工作室

黎振君 0981127531

laivuk@gmail.com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akah

http://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在地知識與全球思維:每週四晚上6:30~9:30(苗栗社大課程,9/18~12/11)

◆影像讀書會:每週六下午3:00~5:00(9/20開始,歡迎大家提供好片,並不定期邀請影像工作者分享)

費用:場地點心費100元

媽媽工作隊

徐彩雲 037-595998

millytase@hotmail.com

http://blog.yam.com/waldorf

*華德福親子聚會:每週四上午9:00~12:00(秋分~冬至,請事先報名)

費用:場地點心費100元

【夥房‧心空間】地址:苗栗縣頭份鎮山下里後湖15-1號(建國路與信東路交叉口7-11便利超商隔壁的小路進來)

電話:037-671165 聯絡人:黎振君0981127531,laivuk@gmail.com

大樹鄉大庄村的福佬客宗族文化

大庄的家戶都不清楚開墾的歷史,且語言的使用上皆為閩南語及中文,沒有留下祖譜等記載的資料,只有透過詢問各類婚喪喜慶的禮俗,才發現有與客家禮俗相關的文化。大家對於自己是否為「客家人」並不覺得太在意了…..

筆者近日針對客家人所信仰的三山國王進行訪查,位於大樹鄉檨腳村大庄巷裡一座武山廟,主祀三山國王,副祀媽祖、觀音、太子爺、土地公、註生娘娘,主神由廣東潮州府所帶來,於道光三年建廟奉祀,至咸豐七年遭受大風吹壞才重修。民國六十七年重建,至民國七十年落成,才成現在風貌。所在地以前稱為大庄,據地方廟方及地方耆老表示,以前這裡算是一個繁榮的村莊,武山廟位於當時大庄村落的中心點位置,因東界高屏溪與屏東九如相接,以前常有九如的客家人會過渡高屏溪來至大庄武山廟進香,早些年前庄內村民也會募集資金去大陸進香,後來因沒資金,所以沒辦法在去大陸進香。

西元1959年的八七水災,造成大庄受到洪水大舉掩沒,庄頭受到大水衝垮,造成人員傷亡慘重,導致大部分人家大舉遷出,也根據耆老的聽先前長輩的說法,大庄以前的風水很好,當時台灣出現了很多風水師,常常會到各地破壞風水,有一位風水師在武山廟前打入兩隻釘,造成大庄的風水破壞,使得不會淹水的大庄,在八七水災那次遭受沖毀庄頭,只剩下庄中武山廟和庄尾,演變成現今大庄巷的地理環境。

庄內的語言使用皆以閩南語和中文,詢問是否知道此處有相關客家人的歷史,經走訪過後,皆說不知道,對客家的印象都是稱呼六堆地區的居民為客家人,庄內村民大多數都以不清楚大庄的歷史以及開墾的由來,而在詢問是否有存留祖譜,大多數已經不知道開墾的由來,過往的歷史也只有經口述方式得知,但大多數已去世的長輩也鮮少告知後輩,而庄內的年輕一輩都已經不清楚開墾歷史。

我們訪問當地耆老蘇金水中表示,庄內的家戶大都沒有存有祖譜,原因是當時長輩也都沒有傳承祖譜,而能寫祖譜的家戶,需當時任有官職的人才會編寫祖譜。對於祖先祭祀方面,耆老說這裡祭祀的方式是以清明節為祭祀祖先的時節,因大家分家或遷出,很少聯絡且祭祀時,由各自掃自家祖先的墳墓,所以祭祀祖先的時候,並無像客家傳統的祭祀習俗,在農曆二月進行掃墓,且需同姓宗族制訂日期一起來掃墓,但在客家人的祭祀習俗中,客家人在每年三大節日(除夕、端午節、中元節)之中都有準備牲禮祭祀祖先的習俗,在這我們也訪問到大庄的村民,也有與客家傳統的祭祀習俗一樣,他們皆會在三大節日中祭祀祖先。

大庄的家戶都不清楚開墾的歷史,且語言的使用上皆為閩南語及中文,沒有留下祖譜等記載的資料,只有透過詢問各類婚喪喜慶的禮俗,才發現有與客家禮俗相關的文化。大家對於自己是否為「客家人」並不覺得太在意了,而是對於經濟現況或是產業發展更值得關心,從這次的田間訪查從常民瑣事上的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和建築空間上的蛛絲馬跡才能察覺到此地曾為客家人停留的痕跡臺灣族群的豐富生活文化即是在這種與其他族群混合而居相互學習產生的族群文化中展現有趣的歷史文化展演。

god-360.jpg

P1210543

大樹鄉祭祀的三山國王廟,內主祀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是客家人因原鄉情結信仰的神祉。

客庄一條街.鹽埔鄉洛陽村

隨著每月一文的累積,走了一些村落,開始思考:一個族群生活的聚落,能夠產生什麼面貌,使人一眼就能望穿、辨別她的族群文化?是聚落形式?是信仰?屋宇形制?或是遇上來客隨口招呼的語言?六堆地區雖言幅員遼闊,聚集而居…………

隨著每月一文的累積,走了一些村落,開始思考:一個族群生活的聚落,能夠產生什麼面貌,使人一眼就能望穿、辨別她的族群文化?是聚落形式?是信仰?屋宇形制?或是遇上來客隨口招呼的語言?六堆地區雖言幅員遼闊,聚集而居,然而零星散佈在他族群間、內部遷移而成的村落,亦所在多有。鹽埔鄉,一個非歸屬六堆的鄉鎮,行經一片片田地與荒地後,遇見一所沒有圍牆的小學校,有學校就接近聚落了。小學校沒有圍牆,僅僅一排校舍,校園內盡是一棵棵高約數公尺的大樹,推算年齡應有數十年了,不太認識樹木的我,認出了可能是枝開葉散的鳳凰木兩株、一排排的福木、烏臼、大葉欖仁、茄冬樹……。隨處成蔭,想來,在林蔭中拍一張畢業照,也真夠回憶的了。教室前、校門口,處處可見以小昆蟲、紙花串、陶壁為裝飾,綠樹成蔭的校園,想必裡頭安居著許多鳥類與昆蟲,小學校,似乎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了。

彭厝國小,就是這麼一所綠色小學,位於洛陽村與彭厝村之間,就讀的小朋友來自兩邊的彭厝村與洛陽村。洛陽村,從國小走到七份路的另一頭,慈惠宮,僅需花上10來分鐘,慢慢走,看見街道旁的販仔厝之間,小小的通道,一眼望見的是躲在現代建築之後的老房子,發現正廳大門上掛著堂號,是客庄嗎?鄰近的小屋子大門兩側與門楣上,也書寫了對聯與橫批,上下聯頭一字還藏了堂號的名稱,而門楣卻非以堂號顯示,閩南化嗎?(在里港也曾看見這種形式)再一戶老房子的堂號,“堂“字卻非在中間,唯一顯露是客家建築的,是屋頂的轉溝。

週末的午後,少聞人聲,房舍間傳出的對話,似乎也是河洛語。七份路底的一棵大榕樹下,藏了個小香爐,榕樹圍著褪色的布條,是伯公嗎?榕樹伯公?大雨忽至,躲進榕樹對面的慈惠宮裡,遇見上香的阿伯,嘗試以河洛語探問七份子是否居住著客人?阿伯爽快以客語答覆後,才解開一路行來的疑惑。

從前遍植香蕉,舊名弓蕉寮,後由地主招募長治、竹田等地客家人開墾,有段時間僅於七戶人家,故更名為七份,現屬鹽埔鄉洛陽村,第一代從西勢、內埔新北勢、長治遷徙過去,屬邱姓、黃姓較為大姓,從前以種香蕉、稻米維生,後也多改種檳榔。庄頭的外貌不像常見南部客庄,入口出口有伯公守護,唯一在幹道上的就是榕樹伯公,其他的三座伯公在村內,田水伯公、庄內伯公等。阿伯說,村裡的慈惠宮祭拜從大岡山分過來的觀音,算是七份子的信仰中心,還保留著客家習俗的,就是每年10月中旬的還福,拜新丁一起合併舉行,而非如六堆中心於元宵節祭拜。或許多已河洛化,阿伯也說不清為何改名為七份子,年輕人也不常使用客語了。而臨走前,阿伯冒著雨回家拿傘出借的熱情,隱藏著遇見鄉親的熱誠。

從民居的屋頂形式(轉溝)、門楣上的堂號、伯公信仰、語言,去認出了一個聚落,一個客家聚落,有何意義?建築形式的改變(穿鑿屋、伙房、現代建築、日式風格屋舍並存)、鄉音的變遷、信仰儀式的簡化,僅能去追尋一個地方的過去,在一切一切逐漸從小處崩解、轉型後,如何能認出聚落的真面目?或許像榕樹下的中正亭,建於1968年,已登記為屏東縣歷史建築,以不更動的方式被保護著;七份子,河洛村中的客家聚落,在彭厝國小的教學中被記錄著,被記憶著。

但是,這個村子,還是個藏匿許多小細節、有意思的地方。

clip_image002

新房子從原來的禾埕增建,老祖堂只能從遠遠窺視,或也有點客家聚落隱匿的特色。

clip_image004

僅存的穿鑿屋,竹架結構明顯,庭前滿植花草,但是兩側的伸手卻整建的比正廳高。

clip_image006

大榕樹旁的中正亭,建於1968年,亭聯以七份二字做為首字。

clip_image008

榕樹、涼亭與伯公。榕樹左下方紅色鐵皮小屋,裡頭僅有香爐一只。

clip_image010

彭厝國小校園一景。1940年創立,高大的樹木群成為現在生態教學園。

客居成鄉─屏東長治印尼華僑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

在屏東縣的長治鄉有一群來自印尼遷居臺灣的客家華僑。自民國五十年代因為印尼排華運動許多旅居印尼的客家華人為避禍亂遷居臺灣,而在印尼當時的排華運動下所有的中國習俗或是中國文字都是被禁止、排斥的對象。就連祭祀祖先都得在室內默默小心的進行。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在室內把神祖牌位拿下來安放在供桌上,並擺上祭品祭祀祖先。臨時性的供桌就朝向原鄉廣東的方向,並且按照「祖、爐、香、茶、酒、果、粄(粿)、肉、糖」的口訣,將祖先牌位、香爐、茶杯、酒杯等祭品按口訣順序依序排列;由家族的老長輩帶領著子孫一起向原鄉方向祝禱祈求祖先保佑。這樣收藏神祖牌位到清明才請出來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余家遷居長治鄉崙上村都還是這樣祭拜著。

clip_image002
余氏華僑祭祀收藏的神祖牌,並按祖傳的口訣擺放供品。

印尼客家華僑來台時,有的家戶經濟能力不足,生活清苦。而在長治鄉長興村的天主教堂因接受美援物資以及國際天主教的資助發放給來做禮拜、望彌撒的教徒。當時經濟能力不足的華僑家戶往往為了能領到教會發送的奶粉、奶油、麵粉等援助品紛紛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信仰;由於部分第一代華僑早期信奉天主教而第二代華僑也因父母的關係從小加入教會,並且受洗,參加禮拜成為天主教徒。長興村的天主教堂附設有一間托兒所,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當初加入教會的家庭,年幼的子女便可免費進入托兒所。種種的優惠與援助使得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印尼客家華僑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教會。

第一代的華僑表示子女往往比父母「虔誠」,父母往往必須承擔家庭生計的問題,而去信奉天主教,子女自小則參加種種宗教活動與儀式漸漸信仰「天主教」成為虔誠的教徒。許多第一代華僑在回應信仰問題時皆會擔心在後代信仰天主教後,「死後無人拜」的祖先祭祀問題。因此在長治鄉新潭村印尼客僑的劉家正廳就出現了祭祀祖先的遺照,旁邊又有天主的照片及十字架,這樣既要緬懷祖先又要信仰天主,成為族群遷移與定居的一種文化融合現象。

clip_image004
新潭村單庄仔的華僑劉家正廳同時供奉的祖先與天主。

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祖先信仰模式,顯現了客家的傳統信仰仍以尊天地、敬祖先為主。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隨著在融入當地社會後,隨著不同的地方情境與文化開始轉變原有的信仰習慣,而產生一個過渡的文化變異過程。長治鄉的印尼客家移民社會由於僑居印尼時對於當地異文化的適應與調適產生了文化的變遷,一方面想像著祖籍地的社會組織形式建立移民社會,另一面在適應新移居地的社會、經濟環境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產生了一些新的內容,與當地的文化與社會更不斷的融合與反應,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客家】2008新瓦屋 板凳電影院 0719系列活動

新瓦屋陪你過暑假囉!繼去年新瓦屋板凳電影院大獲好評後,今年度承襲了往年的板凳電影院,更加入了6部榮獲世界影展獎的兒童動畫電影,除此,在7/19當天還有全國第一家客家精品店開張、中興社區暨新瓦屋紀實展……..

新瓦屋陪你過暑假囉!繼去年新瓦屋板凳電影院大獲好評後,今年度承襲了往年的板凳電影院,更加入了6部榮獲世界影展獎的兒童動畫電影,除此,在7/19當天還有全國第一家客家精品店開張、中興社區暨新瓦屋紀實展、大型板凳裝置藝術、親子DIY(陶、玻璃)以及割稻體驗、釣鴨、塗鴨(彩繪)等豐富的親子趣味活動,歡迎有興趣大朋友、小朋友蒞臨一起歡樂過暑假。你知道新瓦屋百寶箱裡有那些寶物展覽以及新瓦屋在這250年間發生了什麼大事嗎?這都在中興社區暨新瓦屋紀實展揭曉!還有、還有全國第一家客家精品店在新瓦屋開張了,裡面佈置滿滿的桐花商品,另外你知道連板凳如何變成裝置藝術、稻米田上也可以寫字喔!除此之外還可體驗釣鴨及彩繪鴨的樂趣,值得一提的是,本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板凳電影院首先登場的是小朋友最喜愛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恐龍以及兒童動畫電影小烏龜福蘭克林、生日快樂。最令民眾驚喜的是以上活動全都免費的ㄜ,如此豐富精彩的活動,喜愛歡樂的你怎可錯過,7/19竭誠歡迎您來共襄盛舉。

活 動 地 點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

活 動 詳 情 :03-5628933陳小姐

【影展】0712 夥房‧心空間 夏夜影展

今年63歲的人文記實攝影師葉裁,年輕時曾是美國伊士曼公司簽約的高薪特約攝影師,他在創作顛峰之際,回到台灣新竹客家庄蟄居,長期投入拍攝記錄新竹縣客家人的生活面貌、文化風采。本片藉由新竹鄉親不同的觀點,介紹這位令人敬佩的當代客家攝影大師的藝術生命,以及他鏡頭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人文客家。

讓我們一同吹著夏夜的涼風,欣賞許久不見的好友所拍的第一部紀錄片,並邀請她與我們分享她在新竹度過的生命故事,以及未來的夢想…。

細細腳步大路行—鄉土攝影師葉裁的故事

台灣.2008.DVD.彩色.34分.普遍級
導演:古少騏(秀如)

今年63歲的人文記實攝影師葉裁,年輕時曾是美國伊士曼公司簽約的高薪特約攝影師,他在創作顛峰之際,回到台灣新竹客家庄蟄居,長期投入拍攝記錄新 竹縣客家人的生活面貌、文化風采。本片藉由新竹鄉親不同的觀點,介紹這位令人敬佩的當代客家攝影大師的藝術生命,以及他鏡頭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人文客家。

時間:戊子年六月初十拜六暗晡七點半到九點

2008年7月12日(六)7:30pm~9:00pm

地點:苗栗頭份「夥房‧心空間」

苗栗縣頭份鎮山下里後湖15-1號

費用:隨喜贊助場地費

聯絡人:黎振君037-595998, 0981127531

laivuk@gmail.com

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littlefoot2

clip_image002

『血汗』鹹菜

大凡所有類型的痛苦都能帶來一些無以名狀的凜冽快感,踏鹹菜亦同,剛下腳時當然難忍,但很快的隨著習慣降低了痛苦指數,踩踏鹹菜帶來的身體律動,也適合好動的我們,大人帶頭發號司令,順時針[1.2.3]…..

我知道現在不是踏鹹菜的季節,但是忽然想起,腳底發癢,神經牽連到手也癢,筆也就停不了了!

話說「踏鹹菜」可是客家庄才有的冬季景致,家家戶戶採收的芥菜,需要趕時間做成鹹菜,這是小孩視為畏途的幫農工作,想想,冬天戶外氣溫低,東北季風呼呼叫,這項戶外才能從事的集體勞動,就把我們的意願萎縮了一半吧!再說,鄉下小孩哪一個在常年赤腳的情況,腳跟不皸裂的,這就是恐懼所在,會扎人的粗鹽粒一層一層舖在鮮採的芥菜上,鹽分進入腳跟裂口,「在傷口上灑鹽」事小,經過踩踏作用力,直接把鹽粒填縫,這就茲體事大。說「酸菜」是客家漬物的終極美味,可知背後貢獻的是我們這些小童工的血汗(大人?大人的腳後跟早就包覆一層厚厚的繭,無異穿著一雙鐵靴!)。


腳皸裂怕鹽?用塑膠袋綁住吧!

但大凡所有類型的痛苦都能帶來一些無以名狀的凜冽快感,踏鹹菜亦同,剛下腳時當然難忍,但很快的,隨著習慣降低了痛苦指數,踩踏鹹菜帶來的身體律動,也適合好動的我們,大人帶頭發號司令,順時針「1.2.3」,再反過來,逆時針轉「1.2.3」,一群大人小孩撩起褲管、低頭專注,踩的渾身是勁,汗味、鹹菜味、伴隨著微不足道的血腥,交融一氣,欲發濃郁。


大人小孩撩起褲管、低頭專注,踩的渾身是勁。


踩著踩著,身體跟著有規律的動起來。

鹹菜即是所謂的客家酸菜,它是整株芥菜(不需水洗,略微去泥挑出異物即可)經陽光曬軟,用一層芥菜、一層粗鹽,交互鋪排,經腳反覆踩踏後,鮮綠芥菜漸漸出水,顏色略轉黃,一干踏腳工就此「收腳」。之後,是大人的工作,一株株拖鹽帶水的半熟芥菜,有次序的一層層平舖入大甕中,在最上面壓塊扁平大卵石,再蓋上蓋子。之後,擺放在屋簷一星期,經太陽隔甕暖烘、發酵、醃製即成。

此客家酸菜的傳統作法,過程簡省、馬虎不得,但農家的醃酸菜自給自足,很少有餘拿到市場賣。而市場販賣的多是工廠用塑膠桶醃製,過程中可能加入色素或讓其急速發酵的不明物,通體顏色太黃,不似農家製作的黃褐帶濃綠,整株層次分明。

冬季生產的鹹菜,是客家人全年餐桌上不時出現的重要菜餚,炒鹹菜或通常與豬肉、豬肚、豬下水、豬紅豬血、鴨肉一起煮湯,也有很私房的料理方式,與芋頭一起煮湯或有些爆炒小魚乾、豬血。鹹菜很早就是大眾化菜餚,客家菜辨識度與鹹菜乾(梅乾菜)不相上下,但我們與它的密切關係使得對它也相當挑惕,只要非客家農家自製的鹹菜,如上述自然酸味不足的市場貨,或牛肉麵店讓你無限舀取的甜味炒酸菜,都是我的拒絕往來戶。應該說我們對它的口味之忠誠、之順從,從童年踩踏鹹菜的經驗裡,已經進入身體、埋入基因了。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