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捍衛「原基法」0106

卡地布部落堅持依據「原基法第十九條」進行傳統歲時祭儀「大獵祭」,並堅守部落訂定之「九十七年度部落狩獵公約」舉行大獵祭活動。我們依原基法行使狩獵的權利,不容其他殖民法律來干涉!對於原民會放棄原基法……

原基法是第一部保障台灣原住民族的法律,等同於原住民族的小憲法。在沒有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年代,官派的原民會扮演殖民政權「殖民台灣原住民族」的幫兇;有了原基法後,原民會卻放棄了原基法,背離了所有台灣原住民的期望。

卡地布部落堅持依據「原基法第十九條」進行傳統歲時祭儀「大獵祭」,並堅守部落訂定之「九十七年度部落狩獵公約」舉行大獵祭活動。我們依原基法行使狩獵的權利,不容其他殖民法律來干涉!對於原民會放棄原基法,背叛台灣原住民族的行為,我們予以嚴厲的譴責。大獵祭結束後我們將北上到原民會抗議,要求原民會必須還給原住民族一個公道。

捍衛原基法行動時間表

01月06日(二)上午09: 3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抗議「原民會喪權辱族」
01月06日(二)上午10: 30 行政院 抗議行政院漠視原住民權利
01月06日(二)上午11: 30 立法院 陳情「原民會未依法行政」

歡迎連署

發起:台灣原住民族捍衛原基法大聯盟

(聯絡人/ 陳政宗  0911-191-471)

連署:姓名/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

http://www.coolloud.org.tw/32680

捍衛原住民族基本法狩獵權─台東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大獵祭行動宣言。

為捍衛原住民族基本法,

為捍衛卑南族卡地布傳統狩獵祭,

為捍衛全台灣原住民族傳統生活狩獵權,

特發佈本行動宣言。

願全台灣原住民族起身響應,以行動捍衛民族傳統權利!

千年的生活智慧,絕不因外來的「法律殖民」而消失

1895年,日本殖民政權用一紙「26號日令」沒收所有原住民族的土地,台灣原住民族從此進入「被法律殖民的時代」,日本政府用制定法律的方式開始限制台灣原住民族的生存。

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繼承了日據殖民政權「殖民原住民族的法律」,限制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20世紀80年代,生態環保意識高漲,「野生動物保育法」把台灣自然環境及野生動物全列為保育對象。但大家都忘記了,數千年來台灣原住民族是生態環境中的一環,「共有分享」的生活哲學讓美麗寶島的自然生態保持和諧平衡的狀態。生態環保界狹隘的生態觀,不顧人的生存權利而只保護野生動物,這是不符現實的生態觀。

原民會棄權,原住民族受辱

民進黨執政後,用許多政治口號來欺騙原住民族,但對原住民族最基本的保障上毫無建樹。民國九十四年在原住民族立法委員高金素梅、蔡中涵、瓦歷斯貝林的推動下,第一部保障原住民族的法律「原住民族基本法」(簡稱原基法)在立法院立法成功,並於九十四年二月五日公告實施。台灣原住民族終於有了保障自己權利的法律,原基法同時訂下三年內將所有相關下位法全部制定或修訂完畢的期限。

九十七年二月四日,原基法下位法修法到期,但民進黨執政下的原民會卻因為怠惰,導致大部分相關下位法在期限內並未修訂完成,其中包含第十九條之下的「原住民族狩獵辦法」。

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原住民族以為正義的時代即將來臨。但是馬政府上任後的原民會主委章仁香,在施政順序上卻把保障原民權利的法制化推動工作剔除在優先施政的項目外,原基法下位法的修訂工作繼續停擺。

原民會的怠惰,讓台灣原住民族繼續被國家的殖民法律所綑綁,原住民族空有原基法的保障,卻因為少了「原住民族狩獵辦法」而無法合法狩獵,傳統生活文化無法傳承。原民會的怠惰背叛了原住民族、原民會的怠惰罪無可赦。

捍衛民族尊嚴,卡地布獵人依法行動

九十六年底,台東卡地布部落按傳統歲時祭儀舉行「大獵祭」,在原基法第十九條的下位法尚未修訂完成前,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狩獵辦法,向縣政府提出申請,但仍遭到取締,引起卡地布部落族人及東部聯盟不滿,而在九十七年三月八日北上至總統府抗議。

九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台東縣卡地布部落首次發文給原民會,告知將依據「原基法第十九條」進行傳統歲時祭儀「大獵祭」狩獵活動,卡地布部落隨即召開部落會議,訂定「九十七年度部落狩獵公約」以舉行大獵祭。

九十七年十二月十八號,原民會正式回文台東縣卡地布部落文化發展協會,表明要求台東縣卡地布部落文化發展協會轉向農委會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提出申請。台灣原住民族最高主管機關竟然放棄了原基法第十九條保障原住民狩獵之權利,再次背叛原住民族的立場。

原基法的保障不容縮水

原基法是第一部保障台灣原住民族的法律,等同於原住民族的小憲法。在沒有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年代,官派的原民會扮演殖民政權「殖民台灣原住民族」的幫兇;有了原基法後,原民會卻放棄了原基法,背離了所有台灣原住民的期望。

卡地布部落仍然堅持依據「原基法第十九條」進行傳統歲時祭儀「大獵祭」,我們將堅守部落訂定之「九十七年度部落狩獵公約」舉行大獵祭活動。我們依原基法行使狩獵的權利,不容其他殖民法律來干涉!對於原民會放棄原基法,背叛台灣原住民族的行為,我們予以嚴厲的譴責。大獵祭結束後我們將北上到原民會抗議,要求原民會必須還給原住民族一個公道。

依據原基法進行卡地布部落大獵祭狩獵祭儀的神聖行為,將獲得卡地布部落最高傳統組織司祭長(拉罕)及台東縣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的保障,如因此遭致殖民法律的鎮壓,拉罕及台東縣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一概承受。

卡地布部落司祭長

瑪法琉 林文祥

巴嘎魯固 高明宗

邏法尼耀 陳興福

台東縣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明仁

卡地布青年會

會長 陳柏勳

半屏山─走入隧道的新文化

半屏山,本身就蘊藏著許多的故事。我們所需作的,就是再把這些屬於人的故事、屬於地方的歷史找出來,還原其血肉。此時,在地居民的生活經驗就顯得相當珍貴。如果能把此地居民過去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面向……

長年以來,半屏山以一種開發過度的角色展現在世人面前。筆者還記得小學課本裡,有半屏山開發過度,警惕人們要作好水土保持的課文。長大後,因緣際回來到港都吃頭路,再看看半屏山,咦,已經不是小時候課本所形容童山濯濯的山了嘛!原來,半屏山腳的幾家水泥廠因政策已停止開挖,目前此區域歸林管處管轄,當地也有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進行自然生態解說、環境維護等工作。無怪乎,今日所見的半屏山,山林已然茂盛,供遊客登山。

九月的一則新聞,讓筆者見識了以上有限認知外的半屏山。

積極看護半屏山的濕盟及當地文史團體所共同發出的新聞。原來,根據中油退休工程師胡巨川三年前走訪同僚調查,發現半屏山可見的許多鐵門圍起的「山洞」,其實是當年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工場,裡面可見加熱爐、排煙道等遺跡。建設於洞穴中,是為了避免美軍轟炸所開設。(註一)除了工程師的勤於查訪,讓隧道裡的秘密得以重現世人面前外,在地民間團體包括濕盟、舊城文化協會等則建議該「隧道工業遺址」重現,讓民眾能進入參觀。

2009-tun-0103.jpg
「翠屏夕照」是清代鳳山八景之一。但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遠方半屏山山腳的工業遺址是否能成為高雄新景點呢?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除了想向這位工程師阿伯致上最高敬意以外,也想為濕盟及舊城文化協會鼓鼓掌,尤其是濕盟,因為,作為一個環保團體,濕盟已經從護伐除外來物種、撿垃圾、生態導覽等行動外,開啟了另一種看待土地的視野,嘗試從地方的整體史出發,思考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clip_image003

濕盟近來對於工業遺址的觀注,將觀照到更為全面的土地史。

其實,濕盟所主張的「工業遺址」保存,以及就現有廠址設立水泥博物館等主張,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但在盲目往前衝、一切向錢看齊的台灣,工業遺址的保存,除了尚處於鼓吹的遊說階段,關於遺址的管理、經費來源、以及該如何定位等軟硬體設施,都面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之繁重,勢必不可能一口氣擔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民間團體肩上,而是必須透過官方(中央及地方各權責單位)、NGO、當地居民,以及關注此事民眾的參與,才足以整合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以及「願力」等資源,如此,一個工業遺址的孵育才有可能。

簡言之,每個人的角色不同,藉由彼此的資源整合,才可能成就這個顯然非常龐大的工程。舉例來說,若市政府來主其事,那麼「工業遺址」幾可以和「工程發包」劃上等號;又如以溼盟為主力,進行工業遺址的長期看護,以及類似博物館的展覽等,顯而易見地,將會面臨財力、人力與專業上極為吃力的景況。

不需要工程加工的「文化工程」

好佳在的是,工業遺址並不需要太多的工程介入,如半屏山腳的隧道與水泥工廠,其實就是原汁原味的高雄在地「文化工程」。歷史都已經搭設好工程的鷹架,還需要多餘的結構嗎?

工業遺址,需要的是人們觀注到其存在的價值,包括歷史的、技術的以及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域變遷史。

以半屏山為例,隧道工廠可以連結到二戰美軍轟炸,以及日軍以高雄為南進基地,興建海軍第六燃料場的故事;其下的水泥工業,則見證了戰後政府主導的大型建設開發(如水壩、電廠等)以及民生住宅需求的建築原料發展史。

半屏山,本身就蘊藏著許多的故事。我們所需作的,就是再把這些屬於人的故事、屬於地方的歷史找出來,還原其血肉。此時,在地居民的生活經驗就顯得相當珍貴。如果能把此地居民過去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面向作一番歷史考掘,徵集老照片、進行口述歷史,相信能構築出更為豐富、有血有肉的「工業遺址」故事!這將會是全球化所造成的地景同一化的困境下,形塑「地方感」的重要策略。

人,總是愛聽故事的。試想,一個失卻了聽長輩敘說「好久好久以前……」經驗的人,活著會有多空虛不踏實啊!工業遺址的推動,除了論述,還要有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感動人,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從半屏山出發,催動一座工業遺址的誕生吧!其實,這也是在述說一個小地方如何從不起眼、有限的生活區域,被整合到都市發展的變遷史。它和課本裡的歷史不同的是,它會是一部屬於你我他等等無名小人物參與的庶民生活史!

無名的我們,站在歷史的洪潮中,縱使無法留下些什麼,但至少能低頭看看腳下的土地,或許對於生命、存在,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吧!

clip_image004
半屏山的隧道和山腳的水泥工廠,擁有讓高雄人引以為傲的產業文化資產的雄厚潛力。

註一 出處:〈半屏山別有洞天 煉烏金沒黃金〉。中國時報,2008/9/23,記者李義報導。

參考書目

葉仲伯

1958 台灣之水泥工業。台灣銀行季刊,9(4):14-24。

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這舊橋名叫美濃橋,人來人往的身影很「美」,味道很「濃」。我喜愛在觀光客還沒來到小鎮時,享受街道的寧靜,以及前一晚人潮散去後,小鎮留下來的餘溫,然後走過彎彎的美濃橋,走入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早上6點半站在瀰濃庄(舊地名)中心位置的美濃橋旁,看著在地人一早到菜市場買菜習慣走的舊橋。於西元1903年日治時期興建的舊橋,橋的兩端入口處各立有一座猴子的石雕像,像似舊橋的守護人。這舊橋名叫美濃橋,人來人往的身影很「美」,味道很「濃」。到訪這天,舊橋下的美濃溪因豪雨變的恰北北不再溫柔,但橋上卻長了許多靑苔,綠綠的更添加許多古味,更美。

我喜愛在觀光客還沒來到小鎮時,享受街道尚未鬧轟轟前的寧靜,以及前一天夜晚人潮散去冷卻後,小鎮所留下來的餘溫。溫溫心底的期待,然後走過彎彎的美濃橋,走入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980102-market-360.jpg

這個菜市場視覺很「美」,口味很「濃」。

視覺的「美」美在哪裡?初次見面驚呀這像極了一團翠綠色毛線是啥東西?

原來這是早期野生於美濃湖的-野蓮。饕客們最愛到美濃品嚐野蓮的特殊口感,但還沒下鍋前野蓮的美麗模樣,觀光客似乎無緣看到。再來,美在哪裡呢?這裡的野菜種類多,而且都極具在地特色,例如學菜,多年前我興高采烈自美濃買學菜回去給媽媽品嚐,結果媽媽一看,竟告訴我那是以前務農時,必須在水稻田裡拔除的雜草,又叫做「水芋」。這些野生蔬菜美濃已有多人專門種植,颱風季節,這些不怕水的野蓮、學菜買回家,加入薑、絲豆瓣醬調味熱炒後,絕對是讓人滿足於視覺與味覺的野菜。

image003

image005

口味很「濃」濃在哪裡?一大早出現在傳統市場的大概都是在地的婆婆媽媽,往來對話都是道道地地的客家母語,展現濃濃的客家口味。

口味「濃」當然離不開吃。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鹹味」當是主流。過去老祖先為了保留食材,運用「鹽」這天然的防腐劑來對抗時間,醃漬出高麗菜、福菜、鹹菜、蘿蔔葉等各種醃漬的老味道。將這些老味道填入各式的玻璃瓶,這種古早式的包裝雖然土土的,卻是感受美濃味道惜物、愛物的最佳伴手禮。

當下品嚐濃濃「鹹味」是一定要啦,這一家位在美濃溪畔旁的熟食攤是我最常光顧的攤位,每次去都覺挑起我強烈想吃飯的慾望,冬瓜封、高麗菜封、豬腳、鹹菜筍絲……都是讓人流口水的客家好味道。偷偷的告訴你,在這裡買,比起在小吃店吃同樣的菜色,幾乎是便宜一半的價格。

image007

image009

想拜訪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想體驗瀰濃庄的野味菜市的寧靜,聰明的旅人還是需早一點到。

家族的美食–客家肉粽

看著阿嬤用俐落的手法將粽子一粒粒的包好,一時我也手癢請阿嬤教我包粽子。看阿嬤包粽子,感覺其實沒那麼難,但等到自已動手做時才發現,處處都是難事,一下子粽葉褶的太裡面,所以包出來的粽子太小顆…

在漢人的傳統食物中,往往想到端午節,就會想到肉粽。肉粽也是個不分族群的食物,不論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都愛吃肉粽。唯一的分別就是裡頭的餡料不同罷了!

我們家人也愛吃肉粽,尤其愛吃阿嬤親手包的肉粽。在我們家,肉粽可以是早餐、午餐、晚餐、下午茶或是放學回來後肚子餓的小點心。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阿嬤就必需包上二、三十粒的肉粽,然後放在冰箱冷凍庫裡,我們肚子餓的時後就可以直接從冰箱拿出來,用微波爐加熱後就可以解饞了。

肉粽的做法不難,先將要包粽子的糯米泡水2至3個小時,讓糯米心變軟,糯米心變軟後可以結省待會加熱的時間。

980101-rice-360.jpg

每家粽子的餡料不盡相同,在我們家就習慣用蝦米、香菇、花生、魷魚乾等配料,有時後還會加上肥豬肉。肉粽的餡料隨各家喜愛可以任意添加,像我們家不愛吃太多的配料,所以基本上就以文中敘述的那四種為主。

阿嬤說道,閩南人比較習慣在肉粽裡加蛋黃,但客家人比較沒這個習慣,所以要分辨是客家粽還是閩南粽只要看餡料就知道,這也許是客家粽和閩南粽比較大的差別之處吧!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香菇、花生、魷魚乾在包粽子前都要先泡過水,等食材都軟化後,待會加熱時才會更容易熟透。

clip_image010

食材的事前準備功夫都完成後,接著就要進行第二步驟囉!先將蝦米和魷魚乾熱炒,這時可以加下油蔥酥和胡椒小小提味一下。

clip_image012

接著是放入碎豬肉,熱炒至8分熟即可起鍋。

clip_image014

不一會熱騰騰的餡料就完成了,這時餡料已經散發出油蔥酥和胡椒的香味,令人迫不及待的想快點把粽子包好,馬上嚐嚐這美味的肉粽。

豬肉餡料完成後,接下來要炒糯米。以前一直以為,阿嬤包肉粽時的糯米是生的,其實不然,在包粽子前糯米就需要先熱炒過。還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啊!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花生和糯米放在一起熱炒,在炒的同時也可以放點胡椒提味。

所有的食材都準備完畢後,就可以開始來包粽子了。

看著阿嬤用俐落的手法將粽子一粒粒的包好,一時我也手癢請阿嬤教我包粽子。看阿嬤包粽子,感覺包粽子其實沒那麼難,但等到自已動手做時才發現,處處都是難事,一下子粽葉褶的太裡面,所以包出來的粽子太小顆,一下子是粽葉褶的太外面,包完後的粽子大到我的手根本拿不下,結果還不小心把裡頭的餡料撒出來,阿嬤看到這種情形,不但沒罵我還在一旁笑笑的說:「沒關係!包多了自然就會了!」。

後來我們祖孫倆,依著我包一粒阿嬤可以包三粒的速度,完成了一串又一串的肉粽。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因為有兩個人一起分工合作,所以這次大概包了40粒左右的肉粽。

clip_image024

家裡沒有蒸籠,所以我們是用隔水加熱法蒸粽子。

clip_image026

粽子直接放進水裡。

蓋上鍋蓋後旁邊圍上濕毛巾以防熱蒸氣外漏

clip_image028

接著每隔30分鐘去翻下一粽子,整個過程大約花費一個半小時。

clip_image030

最後熱騰騰又可口的美味肉粽就完成囉!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