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蒲仔情-葫蘆大師江宗慶

位於雲林縣斗南鎮小東社區的天廬工作坊,是個葫蘆創作的天地,也是在小東社區裡最有藝術氣息的地方。天廬工作坊裡所有的創作品都是由負責人江宗慶老師一手打造出來的。江宗慶老師原本在花蓮任教,教的是電機科…….

位於雲林縣斗南鎮小東社區的天廬工作坊,是個葫蘆創作的天地,也是在小東社區裡最有藝術氣息的地方。天廬工作坊裡所有的創作品都是由負責人江宗慶老師一手打造出來的。江宗慶老師原本在花蓮任教,教的是電機科,創作葫蘆一開始是因為好友才接觸彩繪葫蘆藝術,從單純的興趣到最後變成了大師,完全是靠自己摸索而來的,從沒學過書法、也沒學過美術,在花蓮又找不到可以指導葫蘆雕的老師,只好自己看書臨摹字畫,無師自通。這次前往拜訪江宗慶老師的天廬工作坊,每個人都自己動手體驗彩繪葫蘆的樂趣,江老師一開始先仔細的解說各種葫蘆雕刻的技法,並展示由各種技法所呈現的葫蘆作品,接著挑選自己喜歡的葫蘆進行創作。葫蘆創作的技法千變萬化,可分為彩繪與雕刻兩種,而彩繪又可分為書法與繪畫;而雕刻則可細分為鉤邊、陽雕、陰雕、線雕、烙燒、鏤空等技法,以鏤空技法最為艱深,所需耗費的技巧、時間與精力最多。

DSCI0105

DSCI0104
江宗慶老師的作品-彩繪雕刻。

第一次接觸葫蘆創作的人,除了要先挑選葫蘆還要尋找適合進行創作的面積,然後才開始構圖,江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先用鉛筆構圖,大膽的用水彩構圖也無妨,因為葫蘆本身不具吸水性,所以畫錯了直接用布擦掉就可以再重新繪圖。完成構圖後便可以開始進行雕刻的步驟,初學者可使用兩種雕刻機器-接空氣的壓縮機雕刻刀與電動式雕刻刀,初學者在動手操作時會發現雕刻刀非常不易控制,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雕刻刀使用時會產生劇烈的震動,由於葫蘆表面是圓弧狀,在雕刻時若沒有掌握到「手勢」以及相當的穩定度,所雕刻出的線條就會崎嶇不平,一有不慎就會破壞整個作品,因此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全神貫注。

PB070069
江宗慶老師指導大家使用雕刻工具。

PB070044
江宗慶老師為我們解說葫蘆的特性。

PB070046
江宗慶老師為我們解說雕刻的技法。

江宗慶老師從三十多歲開始接觸葫蘆創作,到現在為止已有近三十年的時間,現在江老師的創作素材不只侷限於葫蘆,近年來也開始朝其他素材從事創作發展,例如石頭、木材、竹子、玻璃瓶等,都是老師揮灑藝術創作的地方。

clip_image002
大家完成作品後與老師合影。

(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學生)

林內鄉,請「阿兜教美語」!

林內鄉立圖書館與嘉義大學英語志工隊合作,在今年暑假推出「阿兜教美語」美語暑期營,邀請美籍大學老師薄莉蓓、薄磊希兩母女到場教導小朋友學習美語,大大提升學童國際觀及語文能力。林內鄉長邱世文…….

林內鄉立圖書館與嘉義大學英語志工隊合作,在今年暑假推出「阿兜教美語」美語暑期營,邀請美籍大學老師薄莉蓓、薄磊希兩母女到場教導小朋友學習美語,大大提升學童國際觀及語文能力。林內鄉長邱世文表示,期盼小朋友能從小紮根外語能力,讓每個人都有能力與外籍人力進行簡單溝通,進而把林內的美傳送到全世界。林內鄉立圖書館今年暑假推出的「阿兜教美語」暑期營活動,總共開設基礎課二班、進階課二班,目前共有一百四十個名額,基礎班由薄莉蓓、薄磊希擔任主講老師,由嘉義大學楊婷光擔任助教;進階班則由薄磊希主講,嘉義大學莊閔惇擔任助教,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歡迎鄉親踴躍報名。

「阿兜教美語」美語暑期營
「阿兜教美語」美語暑期營,希望提升學童國際觀及語文能力。

嘉義大學外語系教授廖招治表示,去年嘉義大學英語志工隊深入山區的成功國小進行課輔,把豐富自然的生態融入教學中,獲得學生及家長一致好評,因此,今年暑期校方進一步擴大到全鄉,希望讓生活化的美語,深入每個學童心中。

廖招治指出,此次聘請的薄莉蓓、薄磊希兩位美籍老師是母女關係,薄莉蓓有豐富的英語學習及教經驗,薄磊希除了英語外,也精通法文,兩人都可以傳授純正的美語。

邱世文強調,林內鄉擁有國際級的紫斑蝶遷徙生態,這幾年國外觀光客數量不斷提升,因此,鄉公所希望小朋友從小紮根外語能力,讓每個人都有能力與外籍人力進行簡單溝通,進而能把林內的美傳送到世界各地。

林北卡好─山水之間的社區

林北卡好?乍聽這樣的介紹,感覺也太誇張、豪氣點了吧!不過,卻是次相當愉快的訪談機會,因為進入社區之中,除了發現到林北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外,最令人感動的應該是濃厚的人情味。這裡曾是客家族群聚落…..

林北卡好?乍聽這樣的介紹,感覺也太誇張、豪氣點了吧!不過,卻是次相當愉快的訪談機會,因為進入社區之中,除了發現到林北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外,最令人感動的應該是那濃厚的人情味。

趁著此次的林內鄉林北社區的訪談,與認真參與社區工作的秀雲姐請益,了解這樣一個邊陲的小社區的不平凡之處,首先,就受到秀雲姐夫婦倆的熱忱招待,除了冰涼的烏梅汁,侃侃而談最初從事社區工作的理想,還有那樹下涼風的愜意、遠山綠林的風景,再搭配上一條慵懶到超會裝死的老黃狗,那悠閒的畫面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情景。

image001

image004

”林北”這兩個字倘若以台語發音,等同於”你老子”的意思,卻是這個社區每個人所熟知的地名,而透過諧音的創意,衍生了”林北卡好”這個令人會心一笑的名詞,除了代表著社區的一切都好,雙關語的趣味性更加深了外人的印象,這裡不叫這個名詞還真是怪的咧!

頹傾的老菸樓與歡樂的練仙台

這裡曾是客家族群的聚落,而種菸草曾是這裡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雖然菸草的產業已經不再,但卻留下不少深具產業歷史的建築物—菸樓,在社區的一隅,發現到一棟殘破的菸樓,這裡的居民們捨不得拆掉,所以給他一個名字—雲菸樓,殊不知,每個癮君子都是為了能夠享受那吞雲吐霧的快活,只是誰能料想到,那曾經賺進斗金的菸樓,如今卻又變得如此殘破不堪呢?

image006

不過也不是每個菸樓都任其風雨摧殘,有人還是重視這份產業資產,並願意保留這份難得的文化資產;例如,將舊菸樓改建為”林北卡好生活館”的空間再利用,除了展示早期農村生活的物件與機具,更保存農村社會的空間與生活型態,相當難得!

image008

image010

而在社區之外的公共空間,更開闢了一個結合著水文化與公共領域的互動平台,並且有一個相當奇妙的名字—練仙台。原來這名詞源自於民間的笑稱愛聊天、說笑的俚語,想不到社區裡處處是風景、也處處是學問、更是處處是人情味!不過,這個練仙台還真的得要福大命大的人才待得久,各位客倌不知是否看清楚了,這可是棵波羅蜜樹,尤其是當果實累累的季節(就是現在時節),那就得選對位置坐,不然被巨大果實砸中,可是神仙也難醫,難怪要稱為”練仙台”囉!

image012

image014

涵洞中的文化教室

印象中,大橋下的涵洞就是往來兩地的交通功能,但是在林北社區裡的涵洞卻是充滿著豐富的藝術與文化氣息,因為這裡被當地的居民們改變成為社區的”文化教育”展示館,除了將原本單調無趣的涵洞,變身為村民們的公共活動空間。

除了展示著社區孩童可愛的繪畫作品外,甚至還將早期先民的防洪工具—籠仔篙進行陳列,並且找尋到已經年屆七、八十歲的老師傅們,製作那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透過竹藝的編織,不僅編織起兩代的關係,更編織出社區民眾的想像;並且期盼能再延續文化技藝的傳承。

這對於位處濁水溪畔的林北社區而言,不僅是環境空間的美化與改善,更透過這樣的公共領域建構,讓社區居民對於在地的故事、老師傅的技藝,以及歷史文化與環境生態有著更深刻的紀錄與接觸。

image016

image018

image020

初始,並未預料到會有如此精采的社區之旅,不過藉由拜訪的機會,讓自己有緣走進這個山水相間的美麗社區,在社區的練仙台裡,看見的是一群樂天知命的人們,雖然物質條件不及都市的富裕,但自然優閒的環境卻是都市人羨慕、嚮往的,而這從在地居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人們對生活的知足與生命中的樂趣。

然而,現今的農村已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傳統、落後,相反地,在地的居民們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努力,農村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與不變,改變的是重視生活的環境美化、生產的觀念與技術提升,改變的是建立公共的平台與生活的態度;而不變的卻是那顆純樸的心與濃厚的人情味吧!

有閒來”林北”坐坐、保證”卡好”!!

image022

image024

虎尾小鎮的藝術工坊

剛開始招生時,我們可以從招生觀察到人們對藝術學習的期許,例如兒童課後學才藝,成人則是追求好的休閒活動,下班後來捏陶、揮揮毛筆畫國畫,退休的老人與另一半來消磨「優質的時間」…….

如果有一個荒地,沒有樹,沒有花,鳥兒就不會來棲息。我想虎尾地區的藝文也是,沒有藝術教室,沒有指導老師,沒有藝文行政單位統籌,也就不會有愛好藝文的學生、朋友、夫妻、小學生、退休老人等來學習創作。

在結束研究生的生活之後,來到虎科大,便接觸了虎尾小鎮的人、事、物。今天想聊聊成立將近一年虎科大藝術工坊,是由一個學校廢棄數十年的地下室空間改建規劃而成,這一年陸續藝術工坊開設五個班,分別是彩墨班、水彩班、陶藝班(成人、兒童)、兒童美術造型班。

DSC02684

IMG_2212

剛開始招生時,我們可以從招生觀察到人們對藝術學習的期許,例如兒童課後學才藝,成人則是追求好的休閒活動,下班後來捏捏陶、揮揮毛筆畫國畫,退休的老人與另一半來消磨「優質的時間 」,虎科大的學生則更是欣喜來上課,彌補理工學校沒有正式的人文、藝術科系的缺憾,所以第一期藝術工坊的上課人數,很快到達適當的上課人數,形成小小的藝文學習團體,非正式學院派的藝術學習,上課人數約80 人,學習效果良好,並在一學期課程結束後舉辦成果展。

DSC02445
正在拉坯的 展覽的成果

這不同於每個縣市的社區大學型態,相同的是開放社區民眾,但經營的理念與相關資源的配套是以藝術專業為首要考量。因為結合學校藝術中心行政單位,提供展覽資源、優良專業師資,更具專業的把關。

然而,第一期藝術工坊的成立,多半因為學員抱著新奇與珍惜的心情來上課,當第二期招生時,加入新進學員,但也有少數因時間無法配合的學員無法繼續上課,但仍順利的成班,真希望這股優質的休閒活動可以持續,讓這股漸漸成形的藝文活力源源不絕,無論是小朋友、大朋友的生活中都有機會接觸藝文的感動與喜悅。

新光社區的淳樸與熱情

田調工作,讓我們重新發現鄉村的淳樸與熱情,也訓練我在面對別人時,該如何應對,學習怎樣問出我最想要知道的問題,因為我覺得我的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常常想要表達的意思會被別人誤會,所以…….

新光社區位於雲林斗南鎮,其地理位置居斗南交流道及西螺交螺道旁,是個交通方便的一個地方,若是從斗六騎車大約10-20分鐘的時間,路程並不遠,根據資料斗南戶政事務所統計新光的戶數共有953戶(里長表示目前有1千多戶)鄰數共有24鄰。總人口數3477人(男1797人、女1680人)。新光居民多信奉神道教,行天宮是社區信仰中心,奉祀神祇有天上聖母、中壇太子、開漳聖王、觀音菩薩、福德正神等諸神。因為新光最先定居者是由福建省漳州府移居之陳姓,故有奉祀開漳聖王以及福德正神。台灣光復之初,再由郭姓信士,雕奉觀世音菩薩奉祀,而成本庄五大信仰主神,每位神聖都靈威顯赫,庇祐萬芳,遠近馳名。

在中日甲午戰爭一戰,滿清政府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日軍攻打他里霧(現斗南)本里首當其衝時,天上聖母曾感化頑強抵抗日軍的居民,易攻為守,免遭殺戮之禍。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轟炸斗南時,居民目睹天空一婦女,以肚兜圍裙撥開炸彈,以及傳聞天上聖母為處理炸彈,金身手指被燒掉一節,居民則免受一場災難。

clip_image002

行天宮是新光社區的信仰中心。

日本治台末期推行皇民化政策,在宗教政策上強迫居民改造祖先牌位及個人姓名改為日本姓名,尤有甚者,日本人為了徹底改變台民信仰,進行寺廟整理要民眾交出神像集中燒毀,此時媽祖神威出現,指示居民新塑五尊神像並不要開光點眼,以這些假神像提供給日本政府處理,原神像則由居民冒險珍藏而得以保存至今。

而新光里的里長–陳有能先生。他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曾任第二、三屆新光里里長(目前是第四屆) 、新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斗南鎮第17屆里長聯誼會長。對於社區事務相當熱心,也有參與社區內大大小小的活動,對於我們外來的人也相當親切,所有疑問都一一解答。我們在進行社區調查的時候著重在人物跟產業,但我們覺得新光里最讓我們所稱道的,還是他們的人文歷史特別豐富!

田調工作,讓我們重新發現鄉村的淳樸與熱情,也訓練我在面對別人(特別是老人家)時,該如何應對,學習怎樣問出我最想要知道的問題,因為我覺得我的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常常想要表達的意思會被別人誤會,所以每每自己有問題,卻都不知道要怎麼詢問別人才好,經過了社區調查的訓練,我想應該多少有點改進才是!還有熱情的阿公阿嬷,總是會讓我感到非常貼心,讓人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有人情味的!

clip_image004
新光社區陳松源先生家門樓,院埕前門樓相當古典。

(本文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學生)

苦丁苦

在雲林縣大埤鄉頂興社區,經常可見到許多老人家閒暇時聚在一起聊天,這些老人家可都是村子裡的寶!!在過去的歲月中,留下了許多俚俗語和謎猜(謎語),老人家們很喜歡講給小孩聽……

在雲林縣大埤鄉頂興社區,經常可見到許多老人家閒暇時聚在一起聊天,這些老人家可都是村子裡的寶!!在過去的歲月中,留下了許多俚俗語和謎猜(謎語),老人家們很喜歡講給村裡小孩子聽,希望可以把這些即將被遺忘的地方俚俗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clip_image002

老人家閒暇時,常會聚在陳勝彥先生(人稱「人緣伯」,左一)的住家旁一起聊天。

(一)“小雨未堪常落”–意思是說做人要節儉,就算是小小的錢,累積多了,也能變成大錢,也就是勸人要懂得存錢。

(二)“細漢偷摘瓠,大漢偷牽牛”–意思是說小時候若不學好,長大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反而會更壞,這是勸人要向善。

(三)“胭粉撒高高,新娘生子中狀元”–這是一句祝福的話,意思是說希望將來生小孩可以有出息,當個官回來光宗耀祖。

(四)“相住到”–村裡若有人發生了什麼事,像是婚喪喜慶,都會互相幫忙,就像是「遠親不如近鄰」,只要自己出事了,身旁的人就會幫助你。

(五)“苦丁苦”–意思是說只村裡有人辦喪事,每一戶人家都必需派一至兩個人到他們家幫忙,因為辦喪事的人家會因為太過悲傷,而沒有心情和動力去處理這些瑣事,所以這時候就必需依靠其他村民的幫助,來完成整個後事的處理。

(六)“打虎捉賊親兄弟”–意思是說不管自己的親兄弟是多麼壞的一個人,好說歹說的,仍然是自己的親兄弟。

(七)“抽紅單”– 這是指年紀老的人,在晚年只是在等待閻羅王抽單子來抓人去投胎。

(八)“兄弟不合,交友嘸用”–意思是指如果在家中與自己的親兄弟都不和睦了,在外面交再多的朋友都是沒用的。

(九)“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描述早期婦女生產的危險,意思是婦女在生產時,遇到難產的意外,得到的就是一付棺材;把小孩順利生產下來就有麻油雞可以吃。

(十)“不孝父母,敬神嘸效”–意思是說如果你不孝順父母,就算你再怎麼拜敬神明都是沒用的。

(十一)“穿衣穿褲見老爸,脫衣脫褲見框婿”–這是在嫁娶的時候,親朋好友對新郎新娘鬧洞房時的玩笑話。

(十二)“新郎新娘好體格,晚上較好壓”–這也是在嫁娶的時候,親朋好友對新郎新娘鬧洞房時的玩笑話。

(十三)“山內一群鴨,下來殺嘸肉”→這是早期的謎語,它的謎底是「螞蟻」,因為螞蟻出現都是一群一群的,就像是鴨子都是一群一群的聚在一起,但差別就在於螞蟻怎麼殺都是沒有肉的,不像鴨子一樣有肥厚的肉。

(十四)“ㄍㄧㄠˇ媳婦”→它的謎底是「苦瓜」,因為以前媳婦的臉都皺皺的,就好像是苦瓜上面的疙瘩一樣。

大埤地區除了上述還有許多的俚俗語等著大家去發掘!!從這些不同的俚俗語中,可以去感受過去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就像是國外的寓言故事一樣,有讓人借鏡之意,但用這種方式傳達又另有一番趣味在,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可以借此學習古人的智慧。

《以上資料要感謝頂田尾的薛彩雲女士和顏采渝女士,以及部興的老人家們提供。》

(本文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學生)

水碓社區產業—麻竹筍

走在古坑鄉水碓社區的路上,沿路整齊擺放著一桶又一桶非常醒目的大型桶裝物,讓人不免產生好奇,裡頭到底裝了些什麼?在詢問村長後,村長告訴我們這是在醃筍子。水碓社區盛產麻竹筍…….

走在古坑鄉水碓社區的路上,沿路整齊擺放著一桶又一桶非常醒目的大型桶裝物,讓人不免產生好奇,裡頭到底裝了些什麼?在詢問村長後,村長告訴我們這是在醃筍子。水碓社區盛產麻竹筍,社區裡面共有三間筍子加工廠,而這些醃筍子的桶子,都是工廠所放置的。為了更了解社區有關麻竹筍這項產業的資訊,於是我們拜訪了其中一間筍子工廠。clip_image002
走在水碓社區的路上,沿路都可以看到存放筍子的大桶子排列在路邊。

這間工廠的工作都是做初級加工,主要是將煮熟的筍子放鹽醃製,然後存放或包裝賣給中盤商,算是最初的大盤商。原料都是社區裡所產的麻竹筍,盛產的旺季只有大概半年到八個月,其他的時候就是將存放的筍子賣出。所以我們看到一桶又一桶的桶子,就是他們用來存放筍子的。

clip_image004
老闆正在做切絲的加工步驟。

存放在大桶子裡面的筍子,只是先泡水去苦味,並加鹽巴存放而已。而有些工廠會將筍子採收後,直接加熱之後,再加鹽存放,加熱的過程是用一個大桶子來加熱,上面蓋著一張很大的厚保鮮膜,等到保鮮膜膨脹之後,再加熱35分鐘就可以拿起來了。然後再由其他兩家工廠來購買再做二次加工。這些要放久的筍子在存放之前要先去做燻硫磺的步驟,這樣才能存放的久。中盤商購買時,只需把它清洗之後就可以食用或加工了。

clip_image006
處理過的筍子,泡在鹽水裡存放。

工廠的工作期間大概是5-11月,其他時間都是靠著存放處理好的筍子來賺錢。而這一桶又一桶的筍子,都可依照不同的需求來進行加工,有些要工人來撕筍子絲或者切塊等等…。

clip_image008
我們也加入工廠的工作,體驗筍子加工過程。

clip_image010
老闆正在進行燻硫磺的工作,這樣筍子才能存放得久。

在工廠這邊的工作都完成了之後,我們決定要跟著他們一起去做燻硫磺的工作。我們跟著老闆來到高架橋下的一塊空地,那裡也存放了許多桶筍子,大都是已經燻好的。他們一箱一箱的把筍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後蓋上塑膠布,再用木條與石頭固定住只留一個小細縫,塑膠帶裡面放一碗農業用的硫磺,慢慢的燒,燻的過程中會有黃色的煙跑出來,有很重的刺鼻味。等到硫磺燒完了就完成燻硫磺的工作,而工廠的工作也到一段落了。

(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學生)

虎科大的藝術志工們

好想與大家分享一個小鎮,一群人的小故事,這個地方叫做虎尾,就在虎尾糖廠旁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校裡頭的一個小行政單位,叫做藝術中心,這個小小藝術中心有基本行政成員,然而….

好想與大家分享一個小鎮,一群人的小故事,這個地方叫做虎尾,就在虎尾糖廠旁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校裡頭的一個小行政單位,叫做藝術中心,這個小小藝術中心有基本行政成員,主任一人,組長兩名,行政人員兩名,工讀生一名,然而繁瑣的業務,高昂的野心與理想,光靠這幾位人手是不夠的,所以本篇文章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一群由學生組成的志工團隊。他們在藝術中心得到的成長,以及藝術中心帶給他們在外地求學的快樂回憶。 it01.tmp

佈展時的照片有敏存幾個志工的合照,偶戲節躺在工坊的大合照

虎科大藝術中心志工的來源多半是在虎科大求學的學生,多數來自縣市,並非虎尾當地的人,所以當他們沒有課的時候,又在純樸無聊的小鎮上找不出好玩的事情時,他們會放棄窩在宿舍裡頭玩電動玩具,走出戶外,尋求有社群的地方與人互動、聊天,最好又能發揮已經隱藏在他們服務他人的熱情與滿足對新奇事物的渴望。

虎科大藝術中心志工團隊人數目前有36人,因虎科大科系以理工為主,男性居多,約30:6,形成男性志工比女性多的有趣現象,打破一般社會認為男性志工比女性志工少的刻板印象。

8xn3.tmp

由學校經營的藝術單位,相較其他博物館、文化中心,畢竟是個小小單位,資源相差甚遠,但是我們不因資源少,而減低舉辦藝文活動的企圖心與活力,所以彌補我們的企圖心與人力不足的現實的落差,經營志工變成很重要的業務,穩定的志工互動,才能順利推展繁瑣的行政業務。志工業務是我來虎科大任職後,發現虎科大與其他學校的藝文單位最不同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歡的業務之一。

什麼魅力吸引這群志工持續為藝術中心服務,依個人經驗與觀察,主要是創造輕鬆的人際網絡與歡樂的學習機會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在現代講求分工、在專業本位之下,我們的人際網絡多數侷限在各自的專業對話,如何打破自己固有的社群,談心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當這群小夥子在虎尾小鎮上,找不到更優質的休閒活動時,到藝術中心服務是個不錯的機會。

我們的志工服務雖然填了服務時數,但沒有嚴格規定的簽到紀錄,這樣的自由,反而形成除了制供該值班時間之外,也會沒事就往藝術中心走動,例如上課時間還沒到,有空早上來辦公室看報紙與工作人員道聲早安,談談今天的心情。多數我們視工作性質與庶務工作內容,請求志工代為處理,例如協助跑腿買東西、協助佈置展場等工作,甚至在2007年的雲林偶戲節活動中,藝術中心的志工扮演很重要的協助角色。其中有許多的學習,志工們除了發揮熱於助人的精神之外,也可以發揮創意,滿足動手又動腦的樂趣,我們很感恩,大家在彼此感恩,彼此付出的過程交心。

這學期末,為了感恩志工與為創造有質感志工友誼,藝術中心規劃志工之遊,行程是台南深度文化之旅,報名的人數剛好一台遊覽車,哈!男性志工直呼有沒有機會與鄰近學校舉辦聯誼,有機會認識女生~~恩,這個建議很好,我們會認真考慮!

倒著走的時鐘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感到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一定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倒著走的時鐘
「顛倒走」時鐘(上),當與正常的時間放在一起令人感到相當新奇。

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的妻子多年來在村落裡經營一家美容美髮店,這個顛倒著走的時鐘就吊在後側的牆壁上,倒映在顧客面前的鏡子中,卻變成一個正常的時鐘,讓顧客能一面享受服務,一面看著時間。

張玉山指出,六、七年前自己在一個經營貨運業的朋友家中,發現這個「顛倒走」的時鐘,朋友跟他說是方便從後視鏡看時間,當時他也覺得可以讓理髮顧客直接從鏡子內就可看到正確的時間,因此,就拜託朋友也訂製一個,讓他掛在店內,多年來消費者的反應都相當不錯。

張玉山也表示,一開始到店裡的顧客看到這個顛倒鐘都感到新奇,也看不懂正確的時間,他都會建議顧客看鏡子就知道正確時間,顧客們看了後才發出會心一笑,而他放這個鐘不是標新立異,只是覺得有趣及體貼消費者。

如今這個「顛倒走」的時鐘已成為店內的寶貝,今年初整理環境該時鐘不慎掉落,導致框架損壞,許多老顧客看不到鐘,要求他一定要修復,但原來製作時鐘的廠商已經找不到了,張玉山只好不斷地到資源回收廠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直到上週才勉強找到一個合適的外殼,繼續讓著個「顛倒走」的時鐘肩負報時的任務。

花都開好了──記虎尾玫瑰花園

種花的阿伯、阿婆利用另一種形式持續土地的生產價值,夫婦倆共同堅守開滿花的土地,讓許多民眾因為玫瑰花來到農村,藉由賞花、剪花、買花,瞭解生產者對於種植管理的困境….

還記得兩年前,為了所上的研討會的盆花,專程騎著機車從斗六來到虎尾的玫瑰花園買花,雲林地區打出台灣的「農業首都」之美名,即使是在熱鬧斗六市區,周邊仍保有許多農地生產著各式各樣的農作物,一眼望去都是水稻、蒜頭…等糧食與經濟作物,位在虎尾台一線上,一處搭著白色棚子的玫瑰花園,遠遠望去,像是戴著一頂純潔的白色頭紗,在綠色波浪的稻田、紅瓦的合院,形成另一種不同面貌的農村景致。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玫瑰花具有許多愛情的意涵,聽同學講述這邊的玫瑰花價格很便宜,更是吸引許多學生來剪花。自助式的觀光花園,來到園區的民眾,可以套著手套、背著塑膠桶、拿著剪刀即可入園,走在花園內的走道,專注挑選著花的同時,也在欣賞園區的玫瑰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與花形,剪下放置你專屬的花桶。

剪花的同時,看著一株一株的玫瑰花,為了養出一園美麗的花朵,阿婆在農地上施灑很多肥料,才能讓花開的漂亮;不一會兒發現玫瑰花瓣裡頭有許多微小的小蟲鑽來鑽去,阿婆笑著說,「你的眼睛真好,我都看不到。」隨後她默默著說,那些蟲會把花吃掉,甚至讓花整株乾枯,不得已她還是要幫花洗藥仔(噴灑抑蟲害的農藥),種花需要不少成本,我問她「這樣划得來嗎?」「划不來還是要能夠維持下去,這都是老人工,種花當作運動。」

在開放入園採花之前,他們的花是交由行口收購寄去台北市場銷售,後來他們選擇轉型為觀光花園形式,讓民眾到這邊來剪花,並且在其他的農地上還繼續開闢其他的農田變成花園,還有種植向日葵呢!

image001
剪花之後,阿婆會幫客人修整玫瑰花枝葉與花刺,再用報紙包覆起來,好讓客人方便帶回去。

三年前的一朵四元到現在一朵五元,便宜的花價更是吸引了許多外地的觀光客以及附近大學的學生來買花,許多外縣市的觀光客依循著車上地理導航系統找到他們的玫瑰花園,順道下來帶玫瑰花回家。學生則是趁著學校遊園會、擺攤活動,到玫瑰花園批貨,阿婆樂天的說:「一般學生跟我買五元,他們可能就賣十元,就便宜賣給學生,大家都開心阿!」阿婆不計較價格的多寡,只要他們的玫瑰花可以讓更多人擁有快樂,她都覺得很值得。

image003
阿婆的玫瑰花讓更多擁有幸福,種花不單只是為了維持生計,也是讓土地保有生生不息的生產價值。

種花的阿伯、阿婆利用另一種形式持續土地的生產價值,夫婦倆共同堅守著開滿花的土地,讓許多民眾因為玫瑰花來到農村,藉由賞花、剪花、買花,瞭解生產者對於種植管理的困境,對於農業有更多反思與關注,更真實貼近農業目前的處境,在美麗花園背後還有許多的問題,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面對與解決的。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