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twentysixtee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台北縣 – 小地方新聞網

家‧記樂生院八十週年紀念日

當院民說「以院為家」時,代表的可能是他們痛失原生家庭,再將醫院轉換為家的過程…卜派呢?那是不是一個人在被社會極度邊緣化之後,好不容易找到另外一群「他者」,並被接納的過程呢?

image001
(最新的樂生LOGO印染,與過去的圖案相比,多了活力與朝氣)

換做是三、四年前,我大概作夢也不敢想像樂生還能有這一天…

1929年,日本政府著手推動「無癩縣運動」,在日本內地設立岡山縣「長島愛生園」。次年(1930)12月12日,藩屬於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台北州新莊郡,成立「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為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苔疙病院」,也就是現在的樂生療養院。就在昨天,樂生院成立滿八十週年了。

1994年,當時的省衛生處將30公頃的樂生院土地售予捷運局,並自2002年開始拆遷作業,隨之掀起台灣近年來最轟動的「反迫遷」運動。回想前幾年參與保留運動的過程,當時伙伴們隨時都有一種「樂生下個月就會被拆光光」的想法,每個人無不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在拼命動員,為「保留樂生的最後一役」奮力拼搏。(當然,每場戰役多多少少都有點收穫,因此有很多場「最後一役」,決不是唬愣大家。)

然而,隨著樂生院入口意象被破壞,大樹下、貞德舍、中山堂等場景、建物陸續被拆毀,政府承諾要保留的院區範圍也龜裂得亂七八糟,我經常對於完整保留樂生「願」,抱持著相當悲觀的態度。然而,就在昨天,樂生院八十週年紀念日,當院民陸續出現在蓬萊舍中,過往參與運動的熟面孔也一一露面,加上許多新面孔的出現,才讓我深深體會 – 樂生還在,院民還在,我們也都還在;樂生保存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唯有靠得更緊,讓腳步變得更加踏實,才能陪樂生一路往「長命百歲」邁進。

image003
(茆阿伯歌興大發,樂生社區學校的媽媽們還在他背後幫忙伴舞,可惜昨天似乎沒演唱他最愛的《舊皮箱流浪兒》,彷彿少了些什麼)

「還我樹仔 / 還我土地 / 還我青春的記憶 / 還我靜靜的午後 / 還我貞德舍 / 還我中山堂 / 還我安全的家園 / 還我失落的人權…」樂生社區學校的黃淥靜靜唱起這首為樂生而寫的自創曲 – 《還我》時,我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這些歌詞讓我想起樂生這幾年陸續被國家用暴力給拆毀、欺凌的過程,也讓我想起當初樂生舉辦「音樂‧生命‧大樹下」的回憶。

2005年8月28日,以海筆子工作室、差事劇團為主的藝文工作者,號召了不少獨立樂團進入樂生院舉辦演唱會,也吸引眾多熱愛文藝的年輕人走進樂生院。當時,大大小小的表演節目都需要靠獨立樂團、劇場撐場,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由院民所組成的「樂生那卡西」了。

然而,時空移轉,如今樂生社區學校的成員已經有辦法自己產出表演節目,讓院民與所有到場關心的人一起同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邁進與成長。除了黃淥之外,樂生社區學校的卡卡也特別熬夜寫了首《八十歲的樂生願》來紀念這樣的日子,社區媽媽、學童們同樣也貢獻了不少歌唱、表演節目。套句munch所說的話,這大概就像是「苦土裡長出的枝芽」吧!

image005

image007

image009
(2005 / 樂生大樹下 / 音樂‧生命‧大樹下音樂會)

image011
(2006 / 樂生中山堂 / 日本「癩防制法」國賠官司勝訴慶祝會)

image013
(2010 / 樂生蓬萊舍 / 樂生院八十週年紀念日)

樂生院八十週年紀念會的場地選在蓬萊舍,不禁也讓人想到過去最常辦活動的大樹下、中山堂等場地,都已被捷運工程機具所剷平…

樂生是誰的家?

在昨天的「慶生」活動中,樂生自救會會長李添培說:「在我來樂生的第一天,就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說『以院作家』,我就知道這邊以後就是我的家了…」坦白說大部分時刻,我都對李會長這句話沒有太多感覺(因為我至少聽了八百次),但這次我聽李會長這樣說時,心裡頭卻非常激動 – 原因就出在卜派十分鐘前對我說過的話…

「我前陣子看你寫了篇文章,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因為我一直哭,我想起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陸續在1992和2000年之前走掉,從那之後我就無依無靠,在世上沒有親人了…要不是樂生院的阿公阿嬤好心包容、收容我,我看我早就…早就自己上吊了…」李會長發言的前十分鐘,卜派和我在蓬萊舍走廊聊天時,突然就說了這樣的話。

我看著卜派冷不防就開始飆淚,自己的眼眶也跟著濕了起來;這可不好,這不在我今天的規劃當中。於是我只好一邊廢屁地安慰他,說「生命總會找到出路的」(超廢),一邊要卜派別想太多了。最後,卜派說:「樂生現在就是我唯一的家了。」

image015
(2010 / 蓬萊舍 / 卜派)

昨天離開樂生院後,我不停地在想,院民與卜派、卜派與我、我與院民,我們彼此之間有那麼大的不同,卻不約而同都說出「樂生是家」這樣的話,那背後究竟代表什麼?當院民說「以院為家」時,代表的可能是他們痛失原生家庭,再將醫院轉換為家的過程…卜派呢?那是不是一個人在被社會極度邊緣化之後,好不容易找到另外一群「他者」,並被接納的過程呢?

而,我呢?當我說「樂生是家」時,難道只是單純地鸚鵡學舌嗎?難道只是一廂情願認為這樣比較貼近院民嗎?難道這樣可以滿足我對於追求完滿家庭的渴望嗎?樂生八十週年,我踏進樂生五年了,對這樣的問題還是沒有答案…

image017
(2010 / 蓬萊舍 / 潔皓)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從建築觀點 探淡水老街

富含田園氣味的關渡平原、昔日在小學課本登場過的水筆仔(紅樹林)與深鑿歷史痕跡的淡水風情等,彼此毫不修飾地在鏡頭中各顯生命姿態。此行,在帶路人黃瑞茂老師引領之下,慢行於其所推薦的小徑…

一路沿著淡水捷運線,身子越往北走時,眼角視野越像是從一般鏡頭轉換成廣角鏡般的遼闊,裡頭有富含田園氣味的關渡平原、昔日在小學課本登場過的水筆仔(紅樹林)與深鑿歷史痕跡的淡水風情等,彼此毫不修飾地在鏡頭中各顯生命姿態。此行,在帶路人黃瑞茂老師引領之下,慢行於其所推薦的小徑,這次沒有了觀光客的印象路線,卻多了一份在地人的生活味道與建築人的細膩觀察。

淡水五虎崗

阿茂老師現為淡江建築系副教授,自大學北上後就與淡水結下深刻之緣。老師表示,淡水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巷弄之間的彎坡與五虎崗的地理形勢,在其所推薦的古街生態路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有人說過,自兩百萬年前起,大屯火山陸續噴發,熔岩向四周流去,形成一條條低緩餘坡,在淡水境內則岔成5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五虎崗其實並不高,但這5座小崗頭直逼淡水河岸,具備了制高點的優勢。

老師說這特殊的五虎崗,若從河口方向由左至右算起:第一崗設有炮台(昔稱烏啾埔);第二崗建有紅毛城古堡(昔稱埔頂);第三崗是以重建街和清水街為主的漢人部落,崗頭是清水祖師廟,下方則是福佑宮(昔稱崎仔頂);第四崗是淡江大學,兩側谷地則為淡水新興市區(昔稱大田寮);第五崗上是聖本篤修道院(昔稱鼻頭崙)。淡水(昔稱滬尾)這座依山傍海的小鎮就置身於五虎崗中,頗有「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之愾。

北台灣寶地

關於這點或許是很多人不知情的,但在老師解釋之後,更清楚接下來所推薦的綠色路徑是架構在何種時空之下。跟著老師漫步其間,漸感那紅磚瓦、斜彎坡、老街道、河岸道、老廟宇、舊市集與居此地的淡水人是如何在老街古巷及山野平疇間過生活。老師手繪出這條路線,從淡水河畔的龍舟階梯開始出發,行經與雜誌同名的「鄉間小路」餐廳,一出中正路後即可看見馬偕頭像,隨後再擇右上方朝三民街走去。在未前進三民街時,不妨先轉進馬偕街看看中西合璧的偕醫館與寫生景點-長老教會教堂。

3
重建街古意盎然的街屋

沿著蜿蜒而上的三民街前進,所叉出的重建街是淡水最早形成的一條街道,由於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坡上,使得房子與路面常形成高低落差,必須加建上下階梯,相當特別。至今,在重建街35、37號還可看見古意盎然的街屋,通常這些老街屋大多是一層樓的高度,一間店面寬,前後有兩進,中間有窄長的「過水」-通常當廚房使用,還有一個方便採光和通風的天井。一間挨著一間的建築物,自然地就在山坡上發展出長街來,現在隔週還有文化市集。再往上走,是與重建街平行的清水街,昔稱米市仔街,街頭處是建於咸豐4年的興建宮,奉祀著王爺。

隨在老師步伐身後,已忘卻所默記的廟宇數量,但心裡總認定過去淡水小鎮是塊寶地,如今才會有這麼多的神明保佑與信仰基礎。因為我們都清楚,淡水與基隆雖同為北台灣最早的通商口岸,但在清代時期淡水重要性遠勝過基隆。直到日治後,淡水因港口淤積、鐵路興起以及貿易對象改變等原因,則日漸沒落,基隆港遂取而代之。不過,老淡水的歷史底蘊與河畔情懷,卻始終是無法取代的。

打造新空間

出了三民街口,是人車熙攘的中山路。迎面而來是,人道主義實踐者-施乾頭像,同時也道出淡水國小的年長。這所學校已邁入百年歲數,是北縣最年長的學校,該校出了不少名人,包括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氣象學家周明德、第一位高爾夫球球師陳清水與李登輝總統等名人。

其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五虎崗的第三崗頭,屬淡水地區的中心學校,扮演地區教學資源協調與交流角色。擔任自己孩子校園設計總顧問的阿茂老師,帶著我前往體會校園建築的改造運動是如何解開固定的空間模式,讓校園與城市產生新關係,並讓淡水國小師生設計參與。

2
阿茂老師手繪探路地圖

老師提及,讓師生共同工作,用意在於打造學習空間的同時,進行空間學習。所以,可見得美術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搞創意設計校園門面的身影,默契地投入阿茂老師修復山頭的後花園計畫,同時也進入了推薦路徑的尾聲。隨行之間,知道阿茂老師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為「都會台北燃燒地圖」原始發想人,老師特別強調無論是建築或工程設計,都不能僅守著電腦所運算的數據結果進行,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的生活聲音與生態環境等都是考量因素。

這一期的【綠色地圖】,就在阿茂老師的帶領下,沿著老淡水人的生活跡象,行進著。

達人帶路小檔案

1

黃瑞茂,一位理念與行動並行的大學教授,同時亦為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經手過大大小小的空間計畫,如空間改造與景觀工程、古蹟保存、聚落保存與歷史建築再使用、都市設計與城鄉規劃、社區參與和營造、社會服務與教育訓練等。從阿茂老師身上體會到好建築如城市縮影,當行動者在建築空間中遊走時,所顯現的在地智慧與當地風情,無疑與建築設計者所彰顯的功力及魔力,緊密相連。

※該文章曾刊載於鄉間小路99年5月號【綠色地圖】單元上

※有關岱樺:用雙腳走報導的文字工作者,同時,也用影像記錄著走過的痕跡。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前文提及居民為迎接博物館開園,學習餐飲及導覽活動設計學習,本文為開園當日活動的執行與效益評估。因本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開園社區說明會

伴隨猴硐煤礦園區之預定開園日越來越逼近,有關開園活動之規劃內容及相關管制配合措施也必須與當地民眾進行協調與溝通,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簡稱北縣觀光局)在2010年7月13日於瑞三介壽堂舉辦公開說明會,針對相關事項進行說明,並與居民進行意見交流。

該項會議一開始,先由臺北縣議員廖秀雄先生表達對於園區及開園計畫的相觀看法。接續由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說明園區進度,並回應廖議員的建議:園區正在推動瑞三本坑安全設施工程,原本希望能在開園前完工,讓民眾有機會可以一窺坑內情景,可惜流標3次(已於7月13日決標)導致進度無法配合開園時程;廣受關注之瑞三選煤場的後續保存及再利用,仍由臺北縣政府委託學術單位研究中;目前正規劃製作大型立體模型,希望能讓遊客更容易理解煤礦產業的實際運作情形;至於運用鐵路沿線之舊鐵道及廢棄隧道興建自行車道的相關建議,也會積極瞭解、評估及推動。

圖01
余雅芳科長說明開園活動內容

在李局長的報告及回應後,接續由北縣觀光局行銷科余雅芳科長說明7月24日開園活動內容:

下午開始會有古早童玩市集、猴硐導覽服務、闖關遊戲及抽獎活動、街頭藝人表演、設置於第三停車場之主舞台表演活動等;晚上在運煤橋依序會有洪勝醒獅團之螢光舞龍表演、光雕啟用儀式及煙火施放活動等,最後將於主舞台周邊之露天空地放映電影「功夫熊貓」;有關展覽空間部分,除已正式開放之旅遊資訊中心、願景館、地質生態展示館、礦工紀念館,以及新近完成遊客資訊中心等,也將於柴油機車庫舉辦「幸福北縣‧感動久久─北縣之美暨猴硐風情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

另為因應開園活動所可能湧入之大量人潮與車潮,園區於開園活動當日將進行交通管制,區域內只允許步行及居民機車通行,但是會有公車巡迴遊園,也有公務車及電動車接駁;為鼓勵居民參與開園活動,將於願景館週邊設置社區攤位,其中2個攤位將進行社區人才培育之成果展現,並將延長至7月25日。

余科長簡報結束後,現場開放讓社區居民提問,果不其然,開園活動之區域性交通管制,引發許多居民對於執行細節,以及可能造成民眾生活之不便利等進行詢問,甚至發生小小言語衝突;民眾也對開園活動規劃提出建議與需求,包括增設開園活動大氣球、提供紅燈籠於各家門口懸掛、取消「功夫熊貓」改放與礦業主題相關之「扶桑花女孩」等,皆因經費因素未獲接受;

其餘邀請猴硐里李政村先生吟唱漢詩、電動車接駁延續至開園活動次日、加強園區環境清潔及景點除草等,則獲李局長允諾立即辦理;另有關原瑞三大門燈座修復、擴充園區公共廁所分布及處量,以及新設園區景觀標誌-猴子拿「圓鍬」應改為拿「十字稿」等,亦獲李局長正面回應,並指示進行評估及處理。

開園社區活動前置準備工作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由北縣觀光局策劃、推動之園區開園活動,並未跳脫常見之商業行銷思維,活動僅於開園日舉辦,宣示及宣傳意味相當濃厚;所幸北縣觀光局委託專業團體辦理之人才培育課程,配合於開園活動期間進行「導覽培訓」、「餐飲診斷」、「手創DIY」等3大主題課程之成果展現,以及由各里辦公室及社區發展協會負責之社區攤位,也讓部分居民對於開園活動增加些許之實質投入及參與感受。

有關「導覽培訓」成果展現部分,決定以7月10日之第3堂課程討論結果為基礎,推動自然組及人文組等2類導覽遊程;原訂於開園日舉辦之「揪團」活動,為避免與北縣觀光局之主要開園活動混淆、衝突,最後決定僅保留與目前主要園區範圍重疊較少之自然組遊程於開園日下午舉辦,人文組遊程則調整至次日舉辦,不過,除卻原先規劃之全日性遊程,則刪除耆老現地解說、午間用餐及參觀復興鑛等行程內容,新增於下午舉辦之半日遊程,希望能測試及瞭解社會大眾對於不同時程規劃之接受程度及反應情形;

另此次「揪團」活動是以付費方式進行思考與規劃,並因應時間長度及遊程內容之差異,設計不同收費標準(如表一),期盼藉此瞭解外來訪客對於遊程內容之需求性及滿意度,並評估由特殊性之專案計畫邁向常態執行與推動的可能性。

表一、開園社區「揪團」遊程活動內容

名稱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收費
猴硐自然文化導覽體驗之旅 7/24 14:30-17: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0:00-15:00 社區導覽、定點耆老解說、社區媽媽午餐、石膏葉拓DIY活動 4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4:00-16: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既能反應實際執行成本又能符合社會大眾需求之收費標準傷透腦筋外,如何安排合適性之導覽人員與定點解說耆老,也是一大考驗與挑戰;

受到籌備時程的限制,並無法在短期內培育及養成更多導覽解說人才,只能從過往已接受相關訓練,並有實際執行經驗之社區中壯輩人才進行篩選,加上北縣觀光局之開園活動及社區攤位展示也「搶走」許多寶貴人力,最後決定由長年自力進行鐘萼木復育工作之陳清課先生、返鄉創辦黑金藝文工作室之蔡淑惠小姐,以及具備豐富礦業實務工作經驗之柯茂琳先生分別負責自然組與人文組之全日、半日遊程;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最後定案之耆考解說地點,因為只有內店仔、本鑛、內寮仔、復興鑛等4個重要資源點,但是,耆老們參與現地解說的意願,卻出奇的積極與踴躍,為了讓更多具備豐富在地生活與礦業工作經驗之社區耆老,有機會透過遊程設計與外來訪客進行面對面接觸,並提升遊程內容之真實性與臨場感,最後決定由陳基門先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分別擔任上述4個地點之定點解說人員,並由導覽人員掌握執行進度、輔助協調與外來參與者之詢答及互動。

除卻移動性之導覽遊程,課程執行單位也規劃於固定性之社區攤位展示、販售「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及「礦工茶」,並舉辦付費之石膏葉拓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解說工作,社區居民對於其餘2項工作就顯得較為陌生與不安,特別是媽媽廚房部分,因涉及包裹飯糰之五穀米,以及飯糰內之各種內餡之執行分工與合作介面,最後決定於黑金藝文工作室及白純阿姨家中烹煮五穀米,其餘內餡則由社區媽媽們各自於家中準備完畢後,再帶到黑金藝文工作室進行飯糰製做;

為了讓別出心裁之「煤時間飯糰」能在首度推出就讓人有耳目一心的感受,並強化攤位展示之視覺意象,課程執行單位特別在7月18日下午邀請成功打響信義酒莊品牌名號之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辜昭傑先生來到猴硐進行實地勘察,並與猴硐居民交流對於地方經營之寶貴經驗,最後與同行友人共同設計於開園社區活動黏貼於飯糰包裝袋及志工POLO衫之識別貼紙。

至於石膏葉拓DIY之體驗活動,為確認實際執行流程,課程執行單位在7月18日上午邀集攤位工作人員進行模擬演練;另因無法、也不鼓勵參與民眾任意採集樹葉,則決定要為參加人員預先準備數種具有地方特色又容易操作之葉片,也針對植物種類及葉片保鮮(濕)方法進行討論。

(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豐年祭】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0827-28

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豐年祭將於99年8/27/28/日,舉辦為期一天兩夜之豐年祭典,安康區全體族人為感謝您過去對部落用心愛護與支持,誠懇邀請您來參與本次豐年祭,部落族人為落實在地傳承傳統文化之決心…

親愛的朋友你好!

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豐年祭將於99年8/27/28/日,舉辦為期一天兩夜之豐年祭典,安康區全體族人為感謝您過去對部落用心愛護與支持,誠懇邀請您來參與本次豐年祭,部落族人為落實在地傳承傳統文化之決心,突破都會區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回歸傳統祭典文化的傳承,因此需要您的大力支持!希望屆時您能蒞臨會場給予指導與鼓勵!

主辦人: 頭目 胡順理 副頭目 章金生
青年會長 張志誠 婦女會長 吳彩瑄
總幹事 陳金龍
顧問:張英雄 蘇金福 萬福全 黃金郎 林萬成 鐘福清

祭典行程:
8/27日

16:00 狼煙
18:00青年活動
21:00 部落巡禮
23:00 青年活動

8/28日

07:00~08:00 青年傳唱 報訊息
10:00 祭典儀式—青年儀式
11:00青年傳唱 捕魚
12:00 用餐
13:30~16:30 大會活動 歌舞
16:30 送祖靈-祭典結束

活動聯絡人

張慶豐 0919374991
張祖淼 0916818637

主辦單位:台北縣新店市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

地點:溪洲部落廣場

交通方式:

騎車、開車:走北新路,下碧潭橋後右轉,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洲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開三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大眾交通工具:至捷運新店市公所站1號出口,搭乘643、648、905、906、909、棕7、綠1號公車往錦繡方向,過碧潭橋在溪頭站下車。 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洲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步行約十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http://shijou.blogspot.com/

【諾努客行動】環境音樂會.在地市集829

反核運動是一種對於能源政策與環境的反思,是一股堅持友善能源、環境正義的力量,我們都是二十年反核歷史的一部分,這一天我們更邀請你來創造歷史,到貢寮來參加諾努客,成為台灣首次反核人鍊的一份子!讓我們一起向努客先生說NO……

為了抗議核四廠不顧安全趕工運轉,抗議政府計畫延長核一核二廠的運轉年限,抗議政府選擇偏遠的原民部落做為核廢料場—是的,這個政府正在全面地復興致命又威權的核能工業,我們今年除了持續舉辦音樂會與在地市集之外,將舉辦拒絕核能危害的反核人鍊示威活動,希望聚集千人到核四廠圍牆旁排成抗議人鍊,表達「諾努客No Nuke」的非核反對之聲。

反核運動是一種對於能源政策與環境的反思,是一股堅持友善能源、環境正義的力量,我們都是二十年反核歷史的一部分,這一天我們更邀請你來創造歷史,到貢寮來參加諾努客,成為台灣首次反核人鍊的一份子!讓我們一起向努客先生說NO,大聲的喊出: 停止核燃料裝填,反對核工業復興!

時間:2010年8月29日(週日)下午13:00~19:00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 澳底 仁和宮前廣場

活動內容:

(1)諾努客之在地環境市集   

(2)諾努客環境音樂會

(3)反核人鍊遊行大集結(下午四點由仁和宮出發)

《什麼是諾努客?》是No Nukes的音譯,即「不要核能」之意。

《什麼是反核人鏈?》

反核人鍊的發想是來自於今年4月24日,德國北部超過10萬人集會反核,他們手拉手圍成一個長達120公里的人牆。這是德國1980年代以來最大的反核示威活動,示威者包括各個社會階層和年齡層,目的是反對核電延役,抗議該國政府為17座運行中核能電廠打造的延役計畫。 類似的反核示威遊行在同時間內也在其他歐洲國家上演。在法國,數百名示威者在多個城市遊行,抗議政府計劃興建新的核電廠。

台灣目前的核能政策正開始嚴重到退,好不容易爭取到的非核家園,竟然在政黨輪替之後被全盤推翻,除了核四廠為了政績,不顧安全而趕工運轉之外,核一、核二也計畫延役,政府更公佈未來計畫新建核能機組,核廢料場卻仍未獲得民眾同意,因此希望能藉由這次活動喚起更多民眾注意,也讓政府得知民間社會的強烈反對。

新聞連結:

一滴水 讓核四連3天跳電 [自由時報] 2010.8.17

核四5月主控室火災 雞毛撢子惹禍 [自由時報] 2010.7.31

全黑28小時,核四測試大當機 [中國時報] 2010.7.14

核四廠大停電 超越8小時上限 [台灣立報] 2010.7.16

● 主辦單位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直走咖啡經營團隊Rules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 協辦單位

台灣綠黨、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持續邀請中)

由於諾努客行動經費募集不易,我們特別設計了三個色款(黑、白、灰)的諾努客反核T恤,以義賣的方式協助籌募經費,詳見下方募款T恤預購連結頁面:
2010諾努客募款T-Shirt預購開始!!
活動官網 諾努客No Nukes  http://taiwannonuke.blogspot.com/

請上網google「諾努客」即可查詢

【木工農夫園丁】香巷綠園工作假期

為了讓這塊綠色園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規劃了「香巷綠園工作假期」。在整個工作假期中你將隨著閒置環境的整理、修復與布置,實地體驗當個木工--打造木涼亭、木桌、木椅;當個城市農夫--學習在水泥地上造省水菜圃;做個園丁……

木工、農夫與園丁的見習

在時間之流裡,寂靜的大自然實際上生機處處,倒是躁動的城市常躲藏被人們忽略的角落,這些角落靜靜看著時間走過,直到某天有人無意間闖了進來。

在三鐵交會、台北縣政府座落的新板特區,正有這麼一處靜靜生著、長著、搖曳著青青綠草的閒置土地;也許有一天機械怪手會開進來,冰冷的鋼骨會筆直插進土裡。但在那一天來臨之前,我們希望這方小小土地,可以成為一座開放的花園,可以快樂的聽音樂表演,交易二手物品,讓社區爸爸、媽媽們可以帶著小孩來此悠閒喝茶,甚至,動手學習有機栽培,在這塊被無數大樓環抱的水泥地上種滿有機蔬菜。

為了讓這塊綠色園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規劃了「香巷綠園工作假期」。在整個工作假期中你將隨著閒置環境的整理、修復與布置,實地體驗當個木工--打造木涼亭、木桌、木椅;當個城市農夫--學習在水泥地上造省水菜圃;做個園丁--規劃設計並打造一個美麗花園。

現在,請給我們一個邀請你的機會,一起來讓這個夢想實現。

香巷綠園工作假期說明

時 間:7/31-8/18/7-88/14-158/21-22,共四梯次

地 點:台北縣板橋市重慶路139141F

容:

◎第一梯次 7/31、8/1  9:00~17:00

工作主題 木工的見習-手工打造木作涼亭,暨木工工具的認識與使用

第二梯次  8/7、8/8 9:00~17:00工作主題 木工的見習-手作木吧台與長桌,暨天然護木油DIY

第三梯次 8/14、8/15 9:00~17:00

工作主題 農夫的見習-水泥地上建菜園,暨省水設計

第四梯次  8/21、8/22  9:00~17:00

工作主題 園丁的見習-廢物利用造花園

費 用:每次活動1000/,全程參與優惠3500(含午餐)。

備 註:

1.活動遇颱風或足以影響工作進行的大雨時,將事先通知改期。

2.香巷綠園整修前情況與周邊環境(請依下面連結上網查詢)
http://mypaper.pchome.com.tw/scentiye1/post/1321019964

報名與詢問

聯絡人:阿不

手 機:0939-110-833 電 話:(02)2605-1119

E-mail:abu.farmer@msa.hinet.net

香巷綠園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scentiye1

繳 費:活動費用於報到當天現場繳納

報名時請提供以下資料(PS.請儘量以E-mail方式報名)

1.姓名2.手機or 電話3.E-mail 4.餐飲習慣(葷、素)

從淡水重建街到清水祖師廟前

端午節過後的那個週日下午,一群疼愛淡水老街的淡水人、淡水客、非淡水人再度聚集,這次不在重建街,而是和重建街命運攸關的清水祖師廟前,大家同樣在此拍照、留念、唱歌,用最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對老街的不捨。

990621hsihihisc_4763-450.jpg

記得在淡水尾班火車開出前的那個年代,總愛和同學乘著火車到淡水一日遊。那時,淡水沒有所謂的「老街」或「漁人碼頭」,只知道淡水河邊可以搭渡輪、看日落,沙崙海邊可以戲水、撿貝殼,而走進中正路的羊腸小徑可以通往高地,俯瞰遼闊的淡水河口,我們說是「到山上去看海」。

image

隨著捷運的開通,以前的火車線沿路,開始出現了一棟棟大樓,「竿蓁林」成了水泥叢林,「中正路」和以前連名字都叫不出的「公明路」被說成了「老街」,通往八里的渡船頭一帶,和「老街」一樣,成了小吃店、禮品店、遊樂場聚集,和人聲雜踏處。

「老街」已經不老,反像個新生兒、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充滿新事物,就連街上的兩百多年老廟「福佑宮(媽祖廟)」,牆面也被整修得煥然一新。想在「淡水老街」找到一點歷史痕跡,大概只剩阿婆鐵蛋、淡水魚丸之類的包裝、招牌上面的「幾十年老店」字樣上去憑空想像了。

當然,以整個淡水來說,還是有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物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小白宮、牛津學堂、偕醫館、淡水禮拜堂、滬尾砲台、龍山寺、鄞山寺……等等,以及前述的福佑宮,光是已被勘訂為「古蹟」的就有 20處。對一個「小鎮」來說,這樣的成果絕對是輝煌的,而那也是因為淡水所擁有的獨特歷史,讓這個到現在還名為「鎮」的地方,容納了各種洋式、漢式、日式種種風格的老建築,不僅讓淡水人引以為傲,也讓外地人津津樂道。

image

但是,淡水所擁有的「古蹟」絕對不只這些,不僅僅有洋人、大官、洋牧師留下的足跡,也不僅僅有幾間百年大廟足以見證漢人祖先移民來台的那段滄桑歲月,淡水的從無到有、昔日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痕跡,其實還刻印在幾條遊客鮮至的小街、小巷弄裡。

若不是最近「重建街」的拆遷新聞日漸頻繁,就連我這種已在淡水寄居多年的「淡水人」,都幾乎忘了這些真正的「淡水老街」;也或許像我這樣的人很多,所以「老街」始終保持她的靜默、她的悠然自得,直到命在旦夕之間。

image

其實「重建街拆遷」這事,早在我還在淡水唸書的時候就略有耳聞,而那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民意並不發達,政府說了就算,而且大家對於「建設」、「發展」也總是樂觀其成、想當然爾,從不會有人想過「該不該拆」、「留下來是否比較好」這類問題,一直到該拆的都拆了、不該拆的也拆了,居民的記憶漸漸模糊、發展的準則漸漸失焦,大家才終於意識到,祖先的遺跡、童年的印記,其實才是永遠的寶,但此時能追回的,又有多少?

image

我沒能趕上5月底的那場「站滿重建街」大合照,但是去一趟重建街是勢在必行的,儘管可能只是去留幾張照片、去找尋幾段零星記憶,更也許對於她的去留我起不了一點作用,但就像那張我錯過的大合照一樣,照片中的人也只是希望藉由一個小小的行動,喚起大家對一條即將死亡的老街一個最後的記憶、保留一個最後的紀念,然後在有餘力的時候,在她還未闔眼之前,做一點小小的掙扎,也祈求是否奇蹟出現,更希望老街的「重建」一如她的初來乍到,因置之死地而後生。

image

據考,「重建街」最早稱為「九崁街」,因為福建商人在這裡建立了九間店屋,一間店稱為一崁店,所以有了這樣的名稱;之後,18世紀末,一群遭受大洪水以及祝融之災的八里人移居來此,又取了一個這樣具有移民創業意味的街名──重建街。

這條街就位在媽祖廟後方,蜿蜒拾級而上,早期連結了媽祖廟前方的碼頭和山上聚落的居民,成了交通要道,也成了「滬尾(今淡水)」的第一條商店街。接著,又衍生出鄰近的「米市仔街」,顧名思義,這裡曾經聚集多家米店、土壟間(碾米廠),後來這條街在1932年因為建了「清水巖」,也就是祖師廟,所以又改稱為「清水街」。

image

聽說今年端午節過後,重建街就要因為拓寬道路而被拆了,我趕在端午節當天,特地前往一探究竟,因為之前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雨,讓我不得不選在這天。拆的當然不會是街道,而是街道兩旁的街屋;但是話說回來,一條以階梯連結的街道,即使街屋被拆,她又如何因拓寬而行駛車輛?我有滿腹的疑問,即使到了現場,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僅我看不出來哪裡要拆,在場每一個拿相機的人,大家都面面相覷,互相探詢到底是要拆哪一段?拓寬道路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為一個20多年前(也有說是40多年前)的既定、卻可能過時的政策嗎?那塊插在街邊、立於民國79年的「徵收道路告示牌」都已經倒在一邊、字跡模糊了。

image

重建街上,其實大部分的房屋都已改建成水泥樓房,而且為了配合道路拓寬,新建樓房也都已經往後退縮;但是有幾間還留在原地的紅磚平房、洗石子面樓房,都別具特色,也聽說主人各個有來頭,有被稱為「其宗仙」著名中醫師陳其宗的家、有著名台語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的家、有曾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許順記」商號、有磚瓦皆來自大陸且保留完整的三座閩式古厝「鴻禧集」,還有一座已經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布袋戲主題館」,以及聽說李登輝前總統就學時代居住過的房子也列居其中……。

據說,拓寬後的重建街,可以從中山路直接開遊覽車抵達清水祖師廟前,這裡便可以發展成另一條商店街,做進香客的生意;而為了克服這裡的丘陵地勢,某些有高低落差的路段勢必要填土加高,而那些既有的、比祖師廟年紀還大的、甚至已經有樹根盤桓的百年石板階梯、駁坎,將來只得永遠埋入塵土之中。另外,為了擴展廟埕好停放進香客的遊覽車,現在祖師廟前的樓房已被廟方收購,將來就是一個大平台,連帶現在還看得到的那些以人工切鑿、堆砌的近百年駁坎石塊,也都將不復存在。

每年農曆五月初六,是清水祖師爺的得道升天日,從初五這天開始,淡水就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進香客,不僅廟裡廟外熱鬧滾滾,整個淡水都比平常假日更加沸騰,因為祖師爺們、各地神明都會出門繞街,信徒們也會在自家門口擺起香案恭迎,此時可以很明顯地辨別出哪些店家、住戶是「老淡水」、哪些又是外來客。所以在淡水,端午節是不划龍舟的,因為清水祖師比屈原還重要;而初六這天也就是俗稱的「淡水大拜拜」。一位對淡水如此重要的神明,不知對此「六號道路」計畫(即重建街拓寬計畫)的看法是什麼?或許廟方可以擲筊問問看;可以確定的是,拓寬之後,廟埕將停靠更多車輛及攤販,把烏面祖師弄得更烏煙瘴氣。

image

端午節過後的那個週日下午(6月20日),一群疼愛淡水老街的淡水人、淡水客、非淡水人再度聚集,這次不在重建街,而是和重建街命運攸關的清水祖師廟前,大家同樣在此拍照、留念、唱歌,用最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對老街的不捨。

我問及是否想藉此阻止老街的「重建」,主辦方說:「應該是阻止不了了,但至少我們努力過了;而且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關注,溫柔地對待老街,不要只是粗糙地拆路,該保留的還是要留下,包括那顆『青蛙石』,那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建立「淡水歷史文化街區」的具體建議,串連重建街及清水街一帶的淡水三座老廟:媽祖廟、祖師廟、龍山寺,成為對祖先開基立業的追思之路。

image

這次的大合照,我依然缺席了,因為我在鏡頭之後,但是我帶了家裡的小朋友一塊去,他們代替我入鏡,或許他們不懂這次的拍照是為了什麼,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有關文化保存、生態環境保護的運動,其實為的都只是後代子孫,為了將來他們也能看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美好。

就像當我明白告訴他們,我用他們的名字買了白海豚的生活領域,好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親眼目睹牠們的泳姿時,他們是以歡呼來回報我的。就連孩子們都知道這是美好、值得歡呼的事,為什麼我們大人卻要破壞這種可能的美好、消除過去美麗的記憶呢?

image image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所有文字及圖片版權屬於作者,未經同意不得轉用)

社會責任是什麼?給安藤忠雄先生的公開信

身為後輩,本來我應該稱你為「尊敬的安藤先生」,你也應該非常習慣類似的敬語,然而我有點猶豫,因為你現在對台灣做的事,讓我不知道該不該這樣這稱呼你,所以先容我保留對你的尊敬,假如安藤先生願意耐心看完本信的話…

編按:

200年2月,作者曾發表「一封給下一代建築師的道歉信」, 點出了農舍濫建已從個別行為變成建商有計畫的開發,引發熱烈迴響,近日作者發現,搭配著某一大型房地產開發案,由知名國際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即將於澳底興建之「大地教堂」,就是不折不扣使用農地興建的「假農舍」,這與安藤忠雄向來倡議的建築師之「社會責任」,十分矛盾,且為不良示範。

為此,作者寫了一封給安藤忠雄的信,探討社會責任, 點出農地濫用與建築專業的反思,並正翻譯成日文版本,寄至大阪的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以下信件全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990605aodi092524340-450.jpg
NEXT-GENE 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劃 ,位於台北縣貢寮山上約200公頃,由捷年集團開發,預計興建176戶,二到五房的格局,設計與營造費用超過30億元(不含土地成本)官方網站:http://www.next-gene20.com/

安藤先生你好,

身為後輩,本來我應該稱你為「尊敬的安藤先生」,你也應該非常習慣類似的敬語,然而我有點猶豫,因為你現在對台灣做的事,讓我不知道該不該這樣這稱呼你,所以先容我保留對你的尊敬,假如安藤先生願意耐心看完本信的話,相信你會諒解。

這幾年在台灣媒體上,常常看到安藤先生要來設計建築物的消息,包含美術館、殯葬設施等,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未完成,但是想必會跟你往常的作品一樣精采,讓我非常期待。只不過近日看到新聞,得知你要在澳底那片農地上設計一幢「大地教堂」,讓我突然一陣天旋地轉、心煩欲嘔,心情平復之後得出一個結論,關於澳底開發案(Next Gene 21+)這件事情,安藤先生要不就是徹底被矇蔽,不然就是一個心口不一的人。

還記得這幾年你在台灣的演講嗎?場場座無虛席,一票難求,我因為生性疏懶不喜歡湊熱鬧,所以一場也沒去,可是我有很多學生是你的擁護者,他們聽完回來都有跟我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你不只一次提到的「社會責任」,這點我非常贊同,幸好有安藤先生登高一呼,否則那麼多情緒高漲的粉絲擠在一起,最後聽到的可能只是彼此的喘息聲而已。

如今有點諷刺,我不禁開始懷疑你所謂的「社會責任」到底是什麼,因為即將在澳底動工的這間教堂,顯然就是蓋在農地上,依照台灣法令,農地只能興建農舍,也就是農用住宅,原本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村地區住宅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得由具備農民身分的人申請,任何拿農舍的名義當晃子,實際上是他種用途的房子,我都稱之為「假農舍」,

「假農舍」對於農村土地的殺傷力,我在「建築師與農舍」一文早已闡明,由於政府選擇性的犧牲農業,導致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陷入困境,主管單位無力思索因應之道,竟用開放農地興建農舍的方式,企圖讓休、廢耕的農地重新具備經濟價值,提供農民快速出脫土地的管道,結果是真農民越來越少,「假農舍」越來越多,

而安藤先生這幢以農舍之名行觀光教堂之實的案子,正是眾多「假農舍」的案例之一,對農村土地的破壞跟某些荒謬的都市計畫不相上下,只是蠺食與鯨吞的差別而已。安藤先生並非我國國民,每次來台皆在前呼後擁的高規格陣仗中渡過,自然無法體會台灣農業的潛在危機,情有可原,但是貴國的農業概況,安藤先生不能不知。

日本在二十年前的「綜合糧食自給率」跟今天的台灣差不多,也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只可惜台灣人警覺性不夠,不像貴國人民,為了避免重演戰後昭和時期的缺糧恐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不斷努力追趕,終於在前年重返40%,去年甚至來到41%,同時境外農業方面也頗有斬獲,在非洲地區擁有的良田總量,在亞洲國家當中繼續名列前矛,

然而貴國人民並未因此而滿足,推廣米食的動作從未間斷,道理很簡單,因為你們清楚知道糧食安全永遠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失去了糧食掌控權的國家,只能任人宰割,而足夠的農地面積正是糧食安全的基本前提,所以農地當然不能任意非法使用,這點相信安藤先生也會贊成,

只是您聽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嗎?貴國也是個愛好「論語」的國家,你不希望發生在日本的事情,為何可以發生在台灣?在日本可以不經過土地變更的方式,就直接把一幢教堂蓋在農地上嗎?明明是教堂,在日本可以假藉農舍的名義申請嗎?

台灣確實有不少建築師,只圖獲得發揮創意的機會,不問後果,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近百年的外來統治,確實已經賦予台灣人民相當程度的難民性格,一切將就即可,不要過度講究,能拿的快拿,可以帶走的趕快帶走,但也並非人人如此,澳底一案的土地議題開始發酵之後,確實有不少參與該案的本國建築師開始認真反省,連有些正在進行的「假農舍」案也因此喊停,證明了本國仍有可喚醒之人,不知道安藤先生屬於前者還是後者?

你可能會覺得只是一幢教堂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你可能就太天真了,就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你在台灣的知名度,已經高到可以選總統了,你的行為不管對錯,都會被學習、都會被模仿,連蓋「假農舍」這種消耗子孫未來的行為,也會因此而被除罪化,這樣真的符合你所謂的「社會責任」嗎?

115年前,貴國近衞師團前來接收台灣時,由於畏懼獅球嶺砲台掌控港嘴的威力,所以繞道從澳底登陸,隨後攻克基隆、台北,一路血腥南下,開啟了50年殖民統治的序幕,摧毀了台灣住民自決的一線生機,也嚴重干擾了台灣自有國格的健全發展,如今一樣在澳底,你的建築行為似乎正在複製著類似的暴力影響,嚴重扭曲了台灣建築學子的基本心態,順便扮演農地殺手,不知身為建築界表率的安藤先生會不會覺得不安?

我心目中的安藤先生應該是個言如其行的人,既然你能說出「建築人要有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話,請你自己要先做到,如果今日之前的你完全不知道上述的爭議,那麼現在你應該知道了,希望接下來安藤先生能夠用你的方法跟管道蒐集資料,查明我所說的一切是否屬實,假如你要蓋教堂的基地並非農地,而是經過合法程序變更完成的建築用地,那麼我會用公開信的方式跟你致歉,

如果確實是農地,那我希望安藤先生能夠提出合理的說明與解決方式,以安藤先生的高度,認錯雖然難堪,但絕對無損你的價值與尊嚴,說不定還會招來更多粉絲為你勇於認錯的勇氣鼓掌,屆時我會再次寫信跟你致謝,而且信中一開頭我會稱你為:令人尊敬的安藤先生。

附註:本文之日文版本刻正翻譯中,譯畢之後將寄至大阪的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同時全文將由日本友人代為轉貼至日本相關網站。

(作者為台灣建築師)

延伸閱讀:「一封給下一代建築師的道歉信」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一切都從資源調查開始(2)淡水調查與地圖製作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

臺灣社區營造工作從早期由中央部會委託專業團隊進駐輔導個別社區,逐漸改由縣(市)政府協助社區自主提案,在社區投入之數量提升方面,已有很大的進步與成長。展望未來,應該從地域經營的角度,邁向更具系統性與長程性之工作規劃與推動;其中,縣(市)層級以下之鄉、鎮、市、區公所,能否依據轄區之不同資源及特色,積極結合當地社區進行協力合作與整合發展,就成為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2009年暑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與淡水鎮公所合作推動全域性之社區營造培力課程,就是諸此思維與考量下的一次嘗試-雙方決定以社區資源調查與社區地圖製作,作為課程設計之主題及內容。

淡水社區資源調查與地圖製作

考量許多淡水鎮民對於社區營造已略有涉獵,部分社區甚至具備長期推動經驗,是故課程將以實務性之工作坊,取代理念性之課程講授。此外,為了讓參與之社區居民,能夠針對自己所熟悉之地域環境進行深入探討,故將淡水鎮之33個里,重新劃分為「竹圍區」、「老街區」、「山區」等3個區塊,並分別於民生社區活動中心、長庚社區活動中心、行忠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社區資源調查實習」及「社區資源討論及地圖繪製」等2階段課程。

前者除針對社區資源之「文化」、「產業」、「地景」、「環境」、「組織」、「人才」等6大面向進行介紹及說明,主要以上課地點之所在社區作為實地踏查地點,依據學員人數多寡進行分組,各組學員由在地社區居民帶領及工作人員陪同下,進行大約90分鐘之實地訪查;學員們帶著調查表,沿途將自己感興趣之社區資源主題與概況紀錄下來,如有任何疑問則可隨時向領隊之社區居民提問,結束後則回到原先之上課教室,依據既有分組將沿途所見、所聽、所聞之種種內容,逐項寫在便利貼上,並於大壁報紙上進行分類整理,最後並由各組指派代表進行報告。

990601shooihihuhv-150.jpg圖02圖03
首先以分區方式,進行戶外實地踏查與資源調查(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後者由學員針對所屬之里別或社區進行社區資源整理,受到上課時間及場地的限制,無法一一進行個別社區踏查,不過,因為是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環境,再加上已有前一堂課的實作經驗,學員們很快就將各類項之社區資源寫在便利貼上,並逐一貼在壁報紙之指定格子內;完成後則於另外一張壁報紙上繪製社區草圖,再將先前整理好之社區資源,貼到適宜之空間位置上,最後亦由各里或各社區指派代表進行成果分享。

圖04圖05圖06圖07
八勢里之年長學員,從探討社區資源開始,逐項完成資源分類、地圖繪製及成果分享等學習歷程

經過分區進行之2場次課程,22個上課單位的討論範圍涉及25個里,佔淡水鎮33個里之76%,可說是普及度相當高之全鎮性研習活動。過程當中,曾有居民因為天候不佳,不願參與戶外之實地踏查,也有社區居民不知道如何繪製社區草圖,後來都在主辦單位之積極協助下獲得解決。

當然,光靠6個小時之研習課程,並沒有辦法完成一份可以正式出版的社區地圖或導覽摺頁,因此,接續於新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辦1場次不分區之「社區地圖工作坊」。

社區地圖工作坊的實做練習

除針對社區草圖繪製及社區資源分類進行補充說明外,首先,協助學員從多元而複雜的社區資源中,尋找足以代表社區特色之主軸定位,例如猴硐地區vs.礦業聚落、大溪老街vs.歷史街道、桃米社區vs.生態村等;

再者,說明導覽摺頁之文案撰寫原則,包括社區總說明(約100字)、各類資源說明(約50字)、分項資源說明(約30字)等;後續則介紹影像收集或圖像繪製方法,包括進行社區資源之實地踏查與現況拍攝、收集社區居民所保存之老照片(特別是已經遭致破壞或消失的景點或資源)、共同繪製社區資源圖像(可由社區居民自行繪製或由學校老師指導小朋友創作)等;

最後,建議尋找具備美術或美編能力之專業者(以社區居民或鄰近學校教師為優先,若真的找不到,再尋求民間專業單位之協助),在前述完成之工作基礎上,繪製能夠展現在地特色之社區地圖,並進行導覽摺頁之圖文編輯。

因應淡水鎮公所將補助參與課程之社區組織執行後續社區、地圖及導覽摺頁之製作工作,因此,也特別指導學員如何撰寫計畫,並將計畫內容探討區分為確認地圖架構(包括地圖或導覽摺頁之對象目標-社區居民或外來訪客、確認資源主題、據此重新進行資源分類等)、建立工作團隊(應以社區居民為主,其次是鄰近學校老師或在地性之非營利組織,最後才是外來的專業團隊)、規劃執行流程、編列經費預算等4個階段,並於課程中協助各里或各社區針對前兩者進行實際討論。

圖08圖09
學員擠爆社區地圖工作坊之上課場地,這讓主辦單位非常感動(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起來。後續雖僅有部分社區真正完成導覽地圖或摺頁之編印出版,不過,行政部門若能以此為基礎,持續與社區組織共同循此方向,構思未來區域發展之長程目標,將有機會營造一個充滿魅力與願景之淡水小鎮,這也將是此次課程之最大收穫與成就。

圖10

綜合學員對於自己生活社區之想像與期待,可望建構淡水鎮之新興願景藍圖

(作者為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3)政府與居民協力互動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

編按:本文為作者撰寫之「邁向生態博物館」系列文章,其他閱讀請點選這裡─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2)猴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

由愛貓攝影展引發的對話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以下簡稱北縣觀光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甚至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經營園區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受到2009年下半年愛貓人士推動一系列關懷猴硐地區實踐行動的影響,臺北縣政府謝秀棋顧問在活動發起人簡佩玲小姐的邀請下,與社區居民在11月25日於光復里活動中心進行一場非正式的對話。

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的居民,除針對方才執行完畢之愛貓攝影展,以及正在籌劃之關燈遊行活動進行討論外,居民也利用機會向謝秀棋顧問表達對於園區軟、硬體內容及過往執行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除有關土地問題較難解決外,謝顧問正面肯定攝影展之推動與成果,並鼓勵未來如若朝向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延伸及發展,應將貓的議題與在地性之礦業文化進行結合,並藉此鼓勵居民更加關心及投入家園環境的維護與營造;另以九份昇平戲院案例,建議居民思索投入園區歷史建物或閒置空間之經營管理的可能性;此外,也透露臺北縣政府正在進行侯硐站前選煤場之保存機制研究,以及北縣觀光局即將前來社區與居民進行園區議題之對話與溝通等訊息。

作為煤礦產業之重要環節,且因位於侯硐車站前,具有重要地標意義之瑞三選煤場,因礦區停止運作後,持續毀損,並於2009年10月6日發生大規模坍塌(盧賢秀,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以下簡稱北縣文化局)於2010年1月份委託中國科技大學執行「臺北縣歷史建築瑞三礦業選煤廠修復規劃」,因工作內容涉及建物加固、現場調查及文物清理等工作內容,地方居民盛傳臺北縣政府將拆除選煤場,並於現地原址興建博物館。

990514boshhougiouino-420.jpg
中國科技大學向猴硐地區居民說明選煤場計畫之方案內容

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以下簡稱北縣社造中心)得知此事後,主動建議北縣文化局應請計畫執行單位向居民說明工作內容,故於2010年1月22日上午10時30分,在園區願景館舉辦小型說明會。

除由中國科技大學說明工作內容與進度,並釐清居民之擔憂與疑慮;居民建議應儘量避免破壞已施工完畢之周邊環境設施,有關文物調查與整理,也應多加徵詢在地意見,特別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在地耆老;另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於會中建議,未來猴硐地區應建立一個跨社區之溝通平台,除方便相關訊息之聯繫,亦可針對區域發展議題進行研商及探討;

光復里周晉億里長於會後表示此次會議是臺北縣政府首次針對園區相關工作內容進行公開說明,希望未來能夠持續進行,以加強政府、居民及專業團隊之互動協力與意見交流。

落實政府、居民、專業團隊之互動交流

為落實上述有關地區平台的構想,北縣社造中心於2月7日邀集猴硐地區社區居民,於瑞三介壽堂召開第1次會議。此次會有來自猴硐里及光復里的居民參加,會議一開始,長期關注金瓜石、九份及猴硐地區事務的林鍬老師,延續過去提倡以國小高年級戶外教學作為園區初期營運之主要經營訴求的構想,並以日本推動觀光社區營造的經驗,說明未來園區營運機制,應朝向社區居民及在地組織可以承載與執行的方向進行思考;

許主冠老師提出進行社區人力資源調查的構想─哪些居民願意參與園區或地方事務,以及想做與能做的事情為何進行問卷調查;居民發言集中在對於園區問題的檢討,以及園區工作機會應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議題,另針對導覽解說之功能與定位,以及未來園區軟、硬體建設的方向及內容,進行意見交流。

為啟動猴硐地區人力資源調查工作,社區居民接續於2月21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第2次平台會議,除針對人力資源調查表之內容與時程進行討論及確認,也針對如何創造具有在地特色之產業與服務,進行意見交換。

考量猴硐地區未來如將朝向觀光社區營造進行努力與推動,在地人力之能力提升與人才培養,將是最重要的關鍵議題,因此,北縣社造中心再度邀集社區居民於3月11日在瑞三介壽堂召開第3次平台會議;此次會議受到部分園區工程未尊重在地意見,以及園區就業機會引發爭議等議題影響,並未針對培訓課程進行深入討論;

不過,居民的高度不滿與強烈反彈,卻導致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決定擇期與在地居民進行公開性的討論及對話,並於此之前,分於猴硐里、光復里及弓橋里,舉辦3場次會前會,除北縣觀光局指派代表聽取居民意見外,北縣文化局也有人員出席。

首先於3月22日在瑞三介壽堂舉辦之猴硐里場次,受到第3次平台會議的影響,諸多猴硐里民之發言內容,仍聚焦於具爭議性的工程計畫、園區就業資訊是否公開透明,以及能否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居民亦詢問有關園區範圍、公共設施不足(公廁)、園區發展是否影響未擁有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之在地居民的居住權益、交通規劃、地名爭議(建議恢復為「猴洞」)、導覽解說課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瑞三選煤場修復機制與產權問題等。

間隔兩天後,接續光復里活動中心舉辦的光復里場次,或許因為目前園區設施主要集中於光復里,多數討論內容皆聚焦於園區軟、硬體建置內容,包括公共廁所與摩托車停車位數量不足、機關車景觀工程及內店仔道路狹小衍生之安全問題、希望導引愛貓人士認識地方文化與環境資源、是否有遊園車之規劃、礦業文物之整理與保存、猴硐神社及猴子洞之周邊環境整理、瑞三公司閒置空間再利用、本鑛修復及活化等;

許多民眾也針對生態環境議題,提出相關建議,例如:應重視鐘萼木與輕海紋白蝶等當地特有物種、建議推動螢火蟲、鰻魚、毛蟹之復育工作等;另因應選煤場之調查研究,已進入建物加固之工程施作階段,為了讓居民了解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北縣文化局也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參加會議,並針對未來之保存及再利用機制進行意見交流。

最後之弓橋里場次,則在3月29日於弓橋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目前弓橋里內並無園區之軟、硬體建設,過往也普遍認為弓橋里與園區關係較為薄弱。若由歷史角度來看,九份與金瓜石的黃金礦脈,最早是因為位於弓橋里內之基隆河沿岸發現大量砂金,後續才沿著大粗坑溪及小粗坑溪上溯而陸續發現,此亦導致弓橋里之聚落型態與以煤礦作為主要產業之光復里及猴硐里有所不同;

弓橋里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隘口,與會人士表示區域內共有7條古道,部分加以維護及運用,部分則任其荒廢。是故當日會議之諸多討論皆集中於山區步道及歷史聚落之保存及再利用,此外,亦由車行路線的角度,思考弓橋里與園區的關係,並提出加強沿線公路綠美化之相關建議。

歷經3場次之里民會議後,明顯感受各里因為資源條件不同,再加上社區參與之經驗與成果有所差異,居民關心及討論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例如猴硐里關注園區與居民的關係、光復里重視園區計畫內容及未來發展、弓橋里著重當地以金礦及古道為主之獨特資源;

另考量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即將親自前來社區主持園區說明會,因此,出席3場會前會之臺北縣政府人員,以聽取及收集在地居民意見為主,不過,卻也傳達未來工程規劃與執行將更加尊重在地意見、儘量協調廠商提供在地居民就業機會、努力增加園區內之公共廁所數量,以及政府部門將持續投入經費於猴硐地區等重要訊息。

圖02
猴硐地區居民積極參加北縣觀光局舉辦之園區說明會(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熱烈的地方性公共會議

當地居民期盼已久,並由北縣觀光局召開之公開性園區會議,終於在3月31日於瑞三介壽堂召開。包括光復里周晉億里長、光復社區發展協會陳章富理事長、猴硐里楊志德里長、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弓橋里余坤城里長,總計有71位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碩仁里之民眾參加,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居民出席最踴躍之地方性公共會議。

李宗桂局長首先感謝居民熱情參加此次會議,並說明臺北縣政府已投注大量經費於園區及地方建設,未來仍要仰賴地方鄉親持續關心及參與地方事務;北縣觀光局風景區管理科王國振科長接續針對居民最關心之園區方案內容與執行進度進行說明。

圖03
王國振科長說明園區計畫內容與執行進度(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王國振科長表示目前園區範圍是由新介壽橋到內店仔工寮,工程集中於侯硐車站及選煤場周邊之主要原因是土地產權單純,未來會逐步向外延展;已完成之工作成果,包括瑞三倉庫改造為園區願景館、運煤橋已整修完畢、烘砂室及本鑛浴室轉變為展示空間、進行內店仔工寮及復興坑周邊礦業設施之初步整理等,目前正在研議本鑛修復及再利用之機制與可能性,選煤場則由北縣文化局進行調查、評估當中。

回應過往部分園區工程引發在地居民之意見與反彈,承諾未來任何工程將會設立告示牌,並留下連絡電話,如有問題或疑問,可立即進行聯繫與反應;通往復興坑之隧道周邊工程爭議,期盼地方里長多加協助,以能與地主順利達成協議;重申將儘速解決園區內公共廁所不足的問題,預告通往三貂嶺的舊隧道將規劃為自行車道,此外,將與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協調舊猴硐國小之活化及再利用,也將推動公路沿線綠美化及古道之維護與整理,並希望地方居民共同參與及投入。

有關園區交通策略,呼應低探旅遊風潮,將以利用既有鐵路系統為主;已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協調,希望能增加停靠班次,刻正規劃對外之大客車運輸機制,園內交通則鼓勵步行與騎乘腳踏車。

未來園區營運部分,除規劃開園系列活動,也將推動園區試營運計畫;會將猴硐國小納入園區協力團隊;推動社區藝文活動,展現礦工畫家、詩人之藝術作品;評估藝文團體進駐園區之可能性,並期盼社區居民共同投入及參與;也將協助推動在地人才培育工作。

至於,居民關切之園區就業問題,會與委辦廠商針對在地就業機制進行商議;未來正式開園後,是否發生瑞三公司調漲租金或影響在地居民之居住權益等,也將積極進行協調。

王國振科長之簡報結束後,與會民眾踴躍提出個人之觀點與看法,部分內容已於會前會討論,王國振科長也明確答覆,不再重述;其餘包括園區是否擴及碩仁里、內店仔老街之保存與再利用、保留侯硐車站之卡式車票、本鑛坑口吊橋重建、園區內之老屋拉皮、遊客流量管制、以壁畫再現坑內工作場景、園區景點納入一百階及大小粗坑石頭屋等。

針對居民關於園區範圍之提問,李宗桂局長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選煤場及本鑛之相關工程建設,並逐步擴大至其他區域;至於園區之各項建議,除本鑛口吊橋重建已評斷為不可行,多數皆同意進行研究與評估。

圖04
李宗桂局長回覆居民意見及看法(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此外,李宗桂局長主動說明北縣觀光局正與瑞三公司商議未來合作條件;土地問題雖然很難解決,仍會嘗試找尋解決方案;目前已完成修復之歷史建物,部分已有明確機能,部分則仍有待討論,歡迎居民提出需求及看法,比方作為腳踏車維修站或地方劇場展演空間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會議結束前,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提醒居民園區將於暑假正式開園,對於開園後的實質影響,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建議加速推動人才培育課程,惟有提升居民之專業能力,才能把猴硐地區之資源及特色介紹給外來訪客,並對地方產生積極性的促進力量。

經過漫長的準備與等待,猴硐居民終於有機會與北縣觀光局進行公開對話,許多長期未獲解決的問題,例如園區範圍、工程爭議、園區人力進用、土地產權、文化資產保存等,李宗桂局長皆明確說明或承諾將努力解決與改善;至於,攸關園區長期發展之經營管理策略,雖未於會議中詳細討論,卻也預留北縣觀光局與在地社群進行協力互動的合作空間,期待逐步落實以生態博物館促進猴硐地區長程發展之願景與藍圖。

參考資料

盧賢秀,2009,〈瑞三選煤場坍塌 地方籲搶救〉,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10月8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8/today-taipei7.htm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