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社區營造 – 小地方新聞網

【社造】高雄區社區營造領導人才培訓計畫

為培育社區營造一流領導人才,帶領民眾實踐「生活美學在社區」之生活方式;並為社區組織注入社造及社區文化工作的新血輪。讓參與者了解社區營造及形塑社區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學習實踐生活美學的方法。

 2010年高雄區社區營造領導人才培訓計畫

一、活動依據:依據本館99年度業務計畫辦理。

二、活動目的:為培育社區營造一流領導人才,帶領民眾實踐「生活美學在社區」之生活方式;並為社區組織注入社造及社區文化工作的新血輪。

三、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承辦單位:高雄市苓雅區苓昇社區發展協會

協辦單位:高雄市三洋維士比集團教育基金會

四、研習時間:

()9/16 (四)、9/23 (四)、9/28 (二)、9/29(三)

10/05(二)、10/07(四)、10/13(三)、10/14(四)、10/19(二)

上課時間:18:50~21:50

(二)10/02(六) 上課時間:09:00~12:00、13:30~16:30

研習時間合計33小時

五、研習地點: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175號31樓(民族路口)

電話:07-2255267

六、報名方式:詳見招生簡章之報名表(第3頁)

七、參與人員:1.社區組織幹部、社區與企業志工,文史工作者、生活美學

工作站志工等(優先錄取)。

2.對社區營造、社區文化有興趣之民眾等

招生人數25-45

八、證書資格:學員上滿21小時,授與結業證書;公教人員得登錄終身學習認證時數。

九、報名費:由本館編列經費支應,參與者免報名費。

十、預期效益:

(一) 讓參與者了解社區營造及形塑社區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二) 學習以社區營造的理念教導民眾實踐生活美學的方法。

(三) 培養社區領導人才,作為經營社區組織之尖兵;並挖掘、培育地

方文化及生活美學種子人才。

十一、課程規劃表:

日 期 課 程 名 稱 時數 講 師 說 明
9/16(四)18:50~21:50 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的使命與目標 3 林案倱 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館長 (內聘講師)
9/23(四)18:50~21:50 社區文化形塑─認識台灣飲食文化 3 潘江東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
9/28(二)18:50~21:50 社區美學之創造─培養社區居民美感 (居家美學) 3 吳正榮 義守大學教育法規兼任講師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9/29(三)18:50~21:50 社區產業─飲食文化與地方行銷 3 潘江東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
10/2(六)09:00~12:00 生活美學在社區─園藝篇 3 蕭 肅 園藝專家(內聘講師)
10/2(六)13:30~16:30 生活美學在社區─生態篇 3 孫孟德 生態專家(內聘講師)
10/5(二)18:50~21:50 生活美學在社區─色彩應用篇 3 吳正榮 義守大學教育法規兼任講師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10/7(四)18:50~21:50 生活美學在社區─生活禮儀篇 3 陳文聰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總務長
10/13(三)18:50~21:50 生活美學在社區─生活品味篇 3 陳文聰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總務長
10/14(四)18:50~21:50 生活美學在社區─食物美學篇 3 李怡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主任
10/19(二)18:50~21:50 生活美學在社區─廚房藝術篇 3 李怡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主任
註:課程總時數為33小時

※日期、課程、講師若因故調整或變更,受委託單位應報經本館同意後實施之。

十二、報名表:

報 名 表

欲報名參加者,請於99年9月9日(星期四)以前,將下面資料填妥傳真至高雄市苓雅區苓昇社區發展協會報名即可;學員上滿21小時,授與結業證書,公教人員得登錄終身學習認證時數;如有其它相關問題歡迎來電洽詢。

傳真或 e-mail本報名表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報名編號 (主辦單位填寫)
姓 名 身份證字號 (需公務人員學習認證時數者填寫)
服務單位 部門職稱 所屬社區
地 址 □□□□□(郵遞區號)
電 話 ( ) 分機: 傳 真
行動電話 餐 食 □ 葷 □ 素
興趣/專長
上課地點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175號31樓(中正路與民族路交叉口;三洋維士比大樓)電話:07-2255267
備 註 欄 ※ 請自行攜帶環保餐具,現場不另提供紙杯、竹筷等免洗餐具

****此份表格可重覆影印使用,亦可採電子報名,竭誠歡迎您的參加****

※ 本活動將製作學員通訊錄,不願公開者請向報名聯絡處聲明。」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承辦單位:高雄市苓雅區苓昇社區發展協會

協辦單位:高雄市三洋維士比集團教育基金會

聯 絡 處:高雄市苓雅區苓昇社區發展協會 吳先生0932-866251

電 話:(07)811-4017 傳真:(07)768-4089

E-mail:billwu2@gmail.com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下)

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閱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請點選這裡,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第一天開園社區活動

雖然北縣觀光局所主辦之開園活動要到7月24日下午才會正式展開,不過,課程執行單位及部分社區居民卻早在7月23日就開始陸續進行準備;特別的 是,當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果不其然,這些貼紙 在接下來的兩天活動中,也成為詢問度很高的熱門品,許多人得知是非賣品,也紛紛提出各種以物易物的提議,成為開園社區活動的有趣插曲。

因課程執行單位已將主要「揪團」遊程活動移到次日,因此,開園日當天的重頭戲就落到製做飯糰的社區媽媽身上-為了精準掌握五穀米的比例與份量,7月 23日晚上就開始秤重、分包、泡水、封口、置入冰箱冷藏;隔天一早陳麗如老師就帶著得力助手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協助白純阿姨準備待會兒要使用的五穀米; 約莫同時,辜昭傑先生與友人也再度風塵僕僕趕來社區,除瞭解居民對於貼紙的反應,也臨危受命協助繪製社區攤位所需要的展示看版。

時間繼續往下走,媽媽廚房的成員們陸續帶著各自準備的餡料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等到五穀米煮熟、攪拌均勻、倒入木桶,就開始包製飯糰的階段;跟前2次試做不同的是,此次飯糰是要販售給參加開園活動的外來訪客,因此,陳老師特別提醒大家要控制每個飯糰的重量與造型;

一開始,眾人圍住放滿食物的方桌,不知如何分工與合作,有點手忙腳亂,但是,沒多久,大家就理出頭緒:先由前頭的陳素真小姐負責控制飯量,中間兩側 的陳吳應、簡寶月、余小玉等阿姨們將餡料包入飯糰,並裝入耐熱袋內,最後由潘羿秀小姐灑上白芝麻後加以整形,筆者則以圓形小貼紙封住袋口,並進行數量清點 與進度管控。

圖02圖03
製做「煤時間飯糰」的4個階段:準備五榖米(上左圖)、包入內餡(上右圖)、整形及包裝(下左圖)、貼上可愛的猴子貼紙(下右圖)
圖04圖05

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中午,飯糰製做的速度也逐漸加快,當眾人把原先規劃之飯糰數量分批、如數交付給攤位工作人員後,大家終於可以卸下緊張的壓力,稍 微鬆一口氣;因為已是中午用餐時間,突然有人提問:啊!飯糰都已送出,那大家要吃什麼呢?還好早上有一鍋五穀米因有焦味,被陳老師禁止使用,所以,大家就 拿著不合格的五穀米開始包製起自己要吃的午餐。

當製做飯糰的工作暫告一段落,媽媽廚房的夥伴們也紛紛回家休息,或到園區參加其他開園活動;原本擔心因為交通管制而引發之居民抗爭似乎並未發生,不過,園區內之主要區域就像一個臨時性的大型遊樂場,帳棚、舞台、攤販、流動廁所,以及各種食物的氣味充斥其間。

圖06
李宗桂局長前來關心社區攤位狀況,並貼上社區的識別形象貼紙

至於社區攤位部分,一開始,「煤時間飯糰」並未得到太多注目,因此,工作人員喊出:「買『煤時間飯糰』」就送『礦工茶』」的促銷方案,終於吸引第1 對母子前來攤位參觀,並完成首筆交易,接下來社區飯糰的名號就逐漸傳遞出去,每個30元的飯糰很快就全數銷售一空,當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得知這個訊息,莫不 感到十分振奮,也對自己的努力感到相當欣慰與驕傲。

時間來到下午,自然組導覽遊程及石膏葉拓DIY等活動也依序展開。相較於7月25日之人文組遊程,自然組的反應似乎沒有那麼熱烈,最後僅有7人報 名,實際只有5人參加-可能是因為「自然文化」之主標題與一般人對於猴硐的概念與印象落差較大;此外,考量自然組遊程跨越光復里、猴硐里及弓橋里,範圍屬 性較為複雜,因此,協調蔡淑惠小姐支援光復里及猴硐里的遊程路段,陳清課先生則在舊猴硐國小進行等候與交接,接續介紹鐘萼木復育園區,並執行石膏葉拓之 DIY活動。

圖07
遊客現場報名參加石膏葉拓之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自然組遊程先行認識猴硐地區之生態特色,再於特定人造環境進行植物觀察與採集,最後透過葉拓活動留下對於猴硐自然資源之認知與回憶,社區攤位 之DIY活動,則缺乏諸此脈絡串連,外來訪客也較難理解為何規劃、設計此項活動內容;為提高DIY活動對於遊客的吸引力,將原本訂價100元的活動改為 50元就可實際體驗,此外,也透過現場示範操作,讓遊逛攤位的遊客,瞭解DIY之實際執行方式與流程,也開始吸引家長帶領年幼的小孩前來參加,進而擴大參 與、漸入佳境。

圖08
於運煤橋上燃放之燦爛煙火為開園活動掀起高潮

伴隨夜暮逐漸低垂,第2批「煤時間飯糰」再度銷售一空;開園活動也在運煤橋之螢光舞龍表演及煙火施放中邁向最高潮,最後在露天電影放映後劃下終點。

第2天開園社區活動

曇花一現之開園活動雖已結束,社區攤位展示及人文組遊程活動仍於次日繼續進行。

有關媽媽廚房部分,相較於第1天的不熟悉與磨合,第2天雖有部分人員更替,但是,整體運作要比第1天順利許多;不過,因為要準備人文組全日遊程之午 餐飯糰,又要提供給攤位販售,再加上陸續有訪客洽詢購買,造成數量統計與管制上有點混亂;另延續第1天「煤時間飯糰」的超人氣,第2天仍受到熱烈歡迎,預 訂提供給攤位販售的飯糰很快就銷售一空,因此,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只好緊急追加數量,以能滿足實際需求。

圖09
蔡銀寶先生回到社區準備為參加「揪團」活動的訪客解說本鑛之坑內外作業情形

至於「揪團」活動部分,期待已久的人文組遊程終於正式登場,相較於自然組的冷清,人文組之全日遊程一開始就相當熱門,詢問頻率及報名速度一直位居3項遊程之冠。

人文組之2項遊程皆以猴硐車站作為起訖點進行規劃,以步行方式實地認識與體驗基隆河兩岸之重要煤礦遺產,並同步感受在地性之常民生活文化;不同的 是,因應時間長短的不同,後者取消往返復興鑛的路線,另也沒有定點耆老解說及午餐(含休息);最後分別有16人及9人報名參加人文組之全日及半日遊程,突 顯社會大眾之休閒旅遊需求正在悄悄改變中: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即便費用高一些,反而更具誘因及吸引力。

在導覽員之安排上,人文組之全日遊程因需要與耆老們相互搭配,並協調中午用餐相關事宜,最後由曾經從事旅遊業之蔡淑惠小姐來擔任,另安排陳基門先 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等具備豐富礦業工作及在地生活經驗之社區耆老,分於內店仔入口處、本鑛坑口、內寮仔礦工宿舍、復興鑛坑口等地等 候,針對親身經驗與實務工作經驗進行分享,並與導覽員進行分工與互補;

半日遊部分,因路程長度與全日遊程相差不遠,但時間卻相對較短,故安排收集大量與猴硐及煤礦相關簡報資料,並具備豐富礦業工作經驗之柯茂林先生擔任導覽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猴硐地區資源特色,以及煤礦產業之運作情形。

由於人文組2項遊程結束後,皆會回到猴硐站前之社區攤位進行石膏葉拓之DIY活動,與開園日採取現場報名之零星、分散狀況不同,因此,需要更多工作 人員同時進行示範及協助製做;另參加「揪團」人員以成年人居多,此與開園日以家庭及小朋友報名參加之情形有所差異-不同的狀況,再加上瞬間湧現之大量製作 需求,差點讓攤位工作人員招架不住,所幸在課程執行團隊與社區居民之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

開園社區活動之檢討與評估

配合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日之社區活動,終於圓滿落幕、劃上句點,相較於過往之社區活動,或許並無過於突出及突破之處,但是,卻有幾項與過往不同的特點:

(一) 透過以社區為主體之滾動式課程設計,改變過往制式化之人才培育模式,讓課程內容更貼近社區居民之真實需求。

(二) 經由主題課程之策劃與推動,成功吸引更多元之社區居民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包括「餐飲診斷」課程所吸引之婆婆媽媽、姐姐妹妹,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鼓勵之社區耆老們,無論在數量或參與意願上,都有顯著的增長與提升。

(三) 無論「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或「礦工茶」,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建立之導覽員與耆老的協力、分工模式,突顯惟有結合在地知識及生活文化才能創造地域發展之嶄新價值。

(四) 採取收費策略之成果展現,讓社區工作面對社會大眾的評價與反應,也讓原本偏重於社會服務之活動辦理,逐步邁向常態化之永續經營。

此次於制式化之開園活動,導入「揪團」遊程及攤位展售等社區活動,彰顯未來園區營運若能結合社區居民之投入及參與,將有助於突顯園區之環境資源價值,進而落實保育及活化之整合目標,並創造融合園區經營與社區發展之嶄新性運作模式。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前文提及居民為迎接博物館開園,學習餐飲及導覽活動設計學習,本文為開園當日活動的執行與效益評估。因本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開園社區說明會

伴隨猴硐煤礦園區之預定開園日越來越逼近,有關開園活動之規劃內容及相關管制配合措施也必須與當地民眾進行協調與溝通,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簡稱北縣觀光局)在2010年7月13日於瑞三介壽堂舉辦公開說明會,針對相關事項進行說明,並與居民進行意見交流。

該項會議一開始,先由臺北縣議員廖秀雄先生表達對於園區及開園計畫的相觀看法。接續由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說明園區進度,並回應廖議員的建議:園區正在推動瑞三本坑安全設施工程,原本希望能在開園前完工,讓民眾有機會可以一窺坑內情景,可惜流標3次(已於7月13日決標)導致進度無法配合開園時程;廣受關注之瑞三選煤場的後續保存及再利用,仍由臺北縣政府委託學術單位研究中;目前正規劃製作大型立體模型,希望能讓遊客更容易理解煤礦產業的實際運作情形;至於運用鐵路沿線之舊鐵道及廢棄隧道興建自行車道的相關建議,也會積極瞭解、評估及推動。

圖01
余雅芳科長說明開園活動內容

在李局長的報告及回應後,接續由北縣觀光局行銷科余雅芳科長說明7月24日開園活動內容:

下午開始會有古早童玩市集、猴硐導覽服務、闖關遊戲及抽獎活動、街頭藝人表演、設置於第三停車場之主舞台表演活動等;晚上在運煤橋依序會有洪勝醒獅團之螢光舞龍表演、光雕啟用儀式及煙火施放活動等,最後將於主舞台周邊之露天空地放映電影「功夫熊貓」;有關展覽空間部分,除已正式開放之旅遊資訊中心、願景館、地質生態展示館、礦工紀念館,以及新近完成遊客資訊中心等,也將於柴油機車庫舉辦「幸福北縣‧感動久久─北縣之美暨猴硐風情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

另為因應開園活動所可能湧入之大量人潮與車潮,園區於開園活動當日將進行交通管制,區域內只允許步行及居民機車通行,但是會有公車巡迴遊園,也有公務車及電動車接駁;為鼓勵居民參與開園活動,將於願景館週邊設置社區攤位,其中2個攤位將進行社區人才培育之成果展現,並將延長至7月25日。

余科長簡報結束後,現場開放讓社區居民提問,果不其然,開園活動之區域性交通管制,引發許多居民對於執行細節,以及可能造成民眾生活之不便利等進行詢問,甚至發生小小言語衝突;民眾也對開園活動規劃提出建議與需求,包括增設開園活動大氣球、提供紅燈籠於各家門口懸掛、取消「功夫熊貓」改放與礦業主題相關之「扶桑花女孩」等,皆因經費因素未獲接受;

其餘邀請猴硐里李政村先生吟唱漢詩、電動車接駁延續至開園活動次日、加強園區環境清潔及景點除草等,則獲李局長允諾立即辦理;另有關原瑞三大門燈座修復、擴充園區公共廁所分布及處量,以及新設園區景觀標誌-猴子拿「圓鍬」應改為拿「十字稿」等,亦獲李局長正面回應,並指示進行評估及處理。

開園社區活動前置準備工作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由北縣觀光局策劃、推動之園區開園活動,並未跳脫常見之商業行銷思維,活動僅於開園日舉辦,宣示及宣傳意味相當濃厚;所幸北縣觀光局委託專業團體辦理之人才培育課程,配合於開園活動期間進行「導覽培訓」、「餐飲診斷」、「手創DIY」等3大主題課程之成果展現,以及由各里辦公室及社區發展協會負責之社區攤位,也讓部分居民對於開園活動增加些許之實質投入及參與感受。

有關「導覽培訓」成果展現部分,決定以7月10日之第3堂課程討論結果為基礎,推動自然組及人文組等2類導覽遊程;原訂於開園日舉辦之「揪團」活動,為避免與北縣觀光局之主要開園活動混淆、衝突,最後決定僅保留與目前主要園區範圍重疊較少之自然組遊程於開園日下午舉辦,人文組遊程則調整至次日舉辦,不過,除卻原先規劃之全日性遊程,則刪除耆老現地解說、午間用餐及參觀復興鑛等行程內容,新增於下午舉辦之半日遊程,希望能測試及瞭解社會大眾對於不同時程規劃之接受程度及反應情形;

另此次「揪團」活動是以付費方式進行思考與規劃,並因應時間長度及遊程內容之差異,設計不同收費標準(如表一),期盼藉此瞭解外來訪客對於遊程內容之需求性及滿意度,並評估由特殊性之專案計畫邁向常態執行與推動的可能性。

表一、開園社區「揪團」遊程活動內容

名稱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收費
猴硐自然文化導覽體驗之旅 7/24 14:30-17: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0:00-15:00 社區導覽、定點耆老解說、社區媽媽午餐、石膏葉拓DIY活動 4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4:00-16: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既能反應實際執行成本又能符合社會大眾需求之收費標準傷透腦筋外,如何安排合適性之導覽人員與定點解說耆老,也是一大考驗與挑戰;

受到籌備時程的限制,並無法在短期內培育及養成更多導覽解說人才,只能從過往已接受相關訓練,並有實際執行經驗之社區中壯輩人才進行篩選,加上北縣觀光局之開園活動及社區攤位展示也「搶走」許多寶貴人力,最後決定由長年自力進行鐘萼木復育工作之陳清課先生、返鄉創辦黑金藝文工作室之蔡淑惠小姐,以及具備豐富礦業實務工作經驗之柯茂琳先生分別負責自然組與人文組之全日、半日遊程;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最後定案之耆考解說地點,因為只有內店仔、本鑛、內寮仔、復興鑛等4個重要資源點,但是,耆老們參與現地解說的意願,卻出奇的積極與踴躍,為了讓更多具備豐富在地生活與礦業工作經驗之社區耆老,有機會透過遊程設計與外來訪客進行面對面接觸,並提升遊程內容之真實性與臨場感,最後決定由陳基門先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分別擔任上述4個地點之定點解說人員,並由導覽人員掌握執行進度、輔助協調與外來參與者之詢答及互動。

除卻移動性之導覽遊程,課程執行單位也規劃於固定性之社區攤位展示、販售「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及「礦工茶」,並舉辦付費之石膏葉拓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解說工作,社區居民對於其餘2項工作就顯得較為陌生與不安,特別是媽媽廚房部分,因涉及包裹飯糰之五穀米,以及飯糰內之各種內餡之執行分工與合作介面,最後決定於黑金藝文工作室及白純阿姨家中烹煮五穀米,其餘內餡則由社區媽媽們各自於家中準備完畢後,再帶到黑金藝文工作室進行飯糰製做;

為了讓別出心裁之「煤時間飯糰」能在首度推出就讓人有耳目一心的感受,並強化攤位展示之視覺意象,課程執行單位特別在7月18日下午邀請成功打響信義酒莊品牌名號之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辜昭傑先生來到猴硐進行實地勘察,並與猴硐居民交流對於地方經營之寶貴經驗,最後與同行友人共同設計於開園社區活動黏貼於飯糰包裝袋及志工POLO衫之識別貼紙。

至於石膏葉拓DIY之體驗活動,為確認實際執行流程,課程執行單位在7月18日上午邀集攤位工作人員進行模擬演練;另因無法、也不鼓勵參與民眾任意採集樹葉,則決定要為參加人員預先準備數種具有地方特色又容易操作之葉片,也針對植物種類及葉片保鮮(濕)方法進行討論。

(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此項人才培育課程之階段目標在於提升在地居民專業能力,並期盼能於開園活動期間展現,藉此強化社區居民與園區發展之關聯性;不過,對於多數…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上文提及居民為迎接博物館開園,進行餐飲設計學習,本文記錄居民學習設計導覽活動過程。閱讀上文請點選這裡。

──────────────────────────────────────────────────────

(二)「導覽培訓」課程

執行單位與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黃世仁先生共同策劃、帶領「導覽培訓」主題課程。為引發不同年齡及經歷背景之社區居民的學習熱忱,另瞭解個別學員之導覽解說能力,原規劃於6月20日下午挑選猴硐地區之重要資源點,經由抽籤指定個別居民進行現地解說,再由黃老師提出修正意見,並分享解說技巧;

不過,實際執行時,卻變成沿著規劃好之導覽路線,依序進行資源點之介紹與討論,因未指定特定人員發言,造成解說內容流於細瑣與冗長,並集中於少數居民,無法有效瞭解不同參與者之解說實力,並難以透過現場指導,讓大家學習到如何有效提升導覽解說技巧,相當可惜。

為銜接第1堂「導覽培訓」課程之執行成果,黃老師於7月4日下午,在猴硐國小以系統性的方式說明何謂導覽解說、導覽解說方法及概念、導覽媒體的種類與比較、導覽解說的小道具、導覽解說的基本架構、解說員的養成歷程,並以姑婆芋為例,說明解說的層次,最後,說明導覽解說人員注意事項,以及對於學員們的期許;

之後,再以6月19日工作坊之執行成果為基礎,討論將於7月24日開園日當天展現之遊程內容-考量原先3組遊程主題重疊性較高,故將其簡化為自然及人文等2個主題,並經由分組討論,各自提出完整性之遊程設計。

自然組遊程內容

其中,自然組部份,規劃由侯硐車站集合、出發,沿懷德亭步道走向猴硐神社,途中可解說及觀察當地特有之冰河孑遺植物-鐘萼木,之後沿著一百階步道向下走,經過介壽堂,再轉往大粗坑古道,沿途經過被象神颱風摧毀之舊猴硐國小,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

繼續前往弓橋里陳清課先生經營多年之鐘萼木復育園區,於此認識多樣性之植物生態,最後經過昇福坑金礦、舊猴硐國小大山分校、天梯步道等抵達102號公路,再搭乘接駁車回到侯硐車站,全程約5小時,期盼吸引對自然有興趣之部落客參加。

人文組遊程內容

至於人文組部份,因居民對於相關資源內容熟悉度較高,且當日參與人數眾多,很快就決定以基隆河兩岸之煤礦遺產作為主軸,同樣規劃由侯硐車站出發,先於選煤場辦公室(現為旅遊資訊中心)領取地圖後,前往瑞三倉庫(現為願景館)認識園區概況,沿柴寮路解說鐵道文化,經過內店仔感受昔日商業活動,抵達烘砂室(現為地質生態展示館)、本鑛浴室(現為礦工紀念館)瞭解當地地質生態及礦工文化,實地探訪本鑛及內寮仔,瞭解坑內作業及礦工一日生活,折返復興橋前往復興鑛,認識坑內作業,再沿猴硐路行經美援厝、瑞三鑛業大樓、猴硐坑,經過運煤橋回到願景館,最後於侯硐車站進行意見交流後解散。

因沿途環境資源眾多,且路程較為遙遠,在時程規劃上以全日活動進行思考:上午導覽(2小時)→午飯(1小時)→下午導覽(2小時)→DIY及自由活動(2小時),午餐時間於復興橋榕樹下享用「煤時間飯糰」及「礦工茶」,另安排耆老於內店仔、本鑛、內寮仔、復興鑛等資源點進行現地解說,並規劃相關體驗活動。

061-250.jpg圖07
學員分享自然組(圖左)及人文組(圖右)之遊程規劃內容

為瞭解猴硐居民對於執行上述2組遊程之實際能力,接續於7月10日下午,在猴硐國小針對人文組遊程進行室內模擬演練-將居民區分為導覽解說員及定點解說員等2大類,經由抽籤決定試演練人選,黃老師則逐一提供修正意見與技術指導。

至於自然組遊程部份,考量當地居民對於生態環境之專業知識較為缺乏,黃老師決定帶領居民走訪初步規劃之自然遊程,並沿途示範自然解說技巧;最後評估原規劃之路程較為遙遠,且自102號公路接駁之規方案有實際執行上的困難,決定刪除鐘萼木復育園區之後的遊程路段,並於該地進行DIY等體驗活動。

(三)「手創DIY」課程

考量猴硐地區較缺乏互動性之教育學習活動,執行單位邀請「自然野趣D.I.Y.」一書之作者黃一峰先生指導居民思考與規劃符合在地特色之手作活動。

首先,黃老師於6月26日下午,在猴硐國小介紹以於野地拾撿之自然物件進行藝術創作,以及運用製做假牙齒模之石膏拓印樹葉葉脈及動物足跡等方法,最後分享各種自然遺物之分類及保存方法;課程結束後,黃老師建議可以石膏拓印方式紀錄猴硐地區之植物資源,故決定於7月3日下午在前述鐘萼木復育園區進行實際演練及操作。

7月3日,眾人自猴硐國小出發,黃老師則沿途講解身旁所見之自然生態,抵達目的地後,黃老師展示自己與學生的優秀作品,並針對可運用於DIY活動之自然素材進行說明;之後主人陳清課先生開始介紹園區概況,並請大家自行採集將要製做石膏拓印的葉片後,再回到原先安排好的地點,由黃老師示範石膏調製及拓印程序,並指導大家進行實際操作。

在多數人完成第1階段之製作程序,陳先生邀請大家享用「綠豆+糯米+米台目」之傳統點心;稍事休息後,黃老師開始示範上色技巧,部份人接續進行第2階段之實際操作,部份人則開始製做第2件作品,最後以個別作品紀錄及學員大合照劃下活動之完美句點。

圖08圖09
黃一峰老師指導學員如何將葉片拓印至石膏(圖左)與示範後續之上色程序(圖右)

以積極態度面對地域性之未來發展

誠如前述,此項人才培育課程之階段目標在於提升在地居民之專業能力,並期盼能於開園活動期間有所展現,藉此強化社區居民與園區發展之關聯性;不過,對於多數長期生活於此,短期內也沒有意願或能力投入觀光產業之居民而言,更多對於開園活動的宣傳,也意味著將帶入更多人潮,同時也將製造垃圾、噪音、交通、治安等種種問題;

除此之外,許多居民並未擁有目前居住房舍之土地或建物所有權,因此,地方也盛傳,園區營運狀況越佳,觀光旅遊效益越好,也將加速礦業公司與傳統大地主收回所屬之土地或建物,屆時,這些弱勢居民也將面臨被迫離開故鄉,甚至流離失所的命運。

在諸此因素之影響及作用下,執行單位對於此項人才培育課程之居民參與情形,自然沒有過度樂觀的條件;就目前園區發展的狀況來看,許多負面效應確已逐步浮現,未來也可能會更為嚴重。不過,就像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於3月31日之園區公開說明會表示(註1):

「地方如因園區而有新的發展契機,可能會有物價提高,土地價值增加之衍生效益,我們已經預期這樣的可能性,雖然已超出觀光局的主管權限,但是,會嘗試找地政局,法制局進行協調,看看能不能找出相關性之因應對策。園區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報告,因目前尚未與縣長報告,希望能先與居民協調後,再向縣長提報後定案…土地的問題要解決不容易,但是我們一定會正視。」

換言之,如果因為這些潛在風險,就選擇停留於原地,不願積極投入及付出,卻更可能錯失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契機,似乎也非最佳良方;更何況,這些可能的改變究竟會如何發生?影響程度又將如何?暫時也無法精準預估,又將何以因應呢?

因此,在持續關心諸此課題的演變,並嘗試與政府部門、專業團體共同研議、溝通可行之因應策略的同時,同步進行自我能力之培養與提升,並嘗試於未來園區之營運管理議題上,扮演更有影響力的角色,共創地方發展的可能與未來,或許才是更好的心態及對策;

此階段之人才培育課程,已吸引一小群持後者觀點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希望這樣的力量與投入,能在第2階段課程持續彰顯及擴大,這也將是未來園區及地方發展能否漸入佳境之重要關鍵與挑戰。

(本文結束,系列待續)

註1:資料來自筆者參與該項會議之田野紀錄,並經出席單位檢視與修正。

參考資料

劉正輝,2010,〈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3)政府與居民協力互動〉,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2010年5月14日,https://www.dfun.tw/?p=26968。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相較於猴硐地區之豐富性環境資源,對應性的配套資源卻明顯不足,地方居民建議開發具有在地特色飯糰,甚至提出「煤時間飯糰」的構想…

編按: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於2010年7月24日正式開園,地方居民為迎接盛事,事前盡心準備討論,從飲食到遊程,希望讓外來遊客感受猴硐深刻文化。本文作者長期關注地方博物館建置及社區參與,這次全程參與記錄過程,從事前準備到事後效益評估,提出系列專文討論,與讀者分享。

990813hutugsihi-300.jpg
高空氣球預告猴硐煤礦博物園區7月24日正式開園

啟動新一階段的人才培育課程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終於在2010年7月24日正式開園,雖然這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部分園內設施早已陸續完成,並開放參觀及使用;不過,由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簡稱北縣觀光局)策劃舉辦之開園儀式及相關活動,對於這個博物園區,乃至猴硐地區之未來發展,仍有其重要性之象徵意義。除卻一般常見之開館或開園活動,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區域範圍因與當地居民之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北縣觀光局在籌劃開園活動的同時,也希望當地居民能以地方辦喜事的心態,來共同迎接這個可能帶來區域發展的嶄新契機,因此,委託熟悉園區及地方事務之民間專業團體,策辦一系列人才培育課程,期盼能在開園活動期間,展現初步培訓成果,並彰顯在地居民的活力與投入,也鋪陳後續社區參與園區運作及發展之可能性。

共同課程部份

考量過往猴硐居民已經透過環境資源調查、地區共識會議等,累積大量社區營造經驗與成果,加上此項人才培育課程有著清楚的短期及中期工作目標,因此,執行單位改變過往「策劃活動→聯絡師資→招生→開辦課程」之制式化流程,採取鼓勵居民共同投入、參與之互動式規劃模式,第1階段僅公告於2010年6月12日、6月13日、6月19日舉辦「觀光社區的營造與發展」、「觀光社區營造案例分享」、「社區資源規劃工作坊」等3場次共同課程,並預告後續將推動「導覽培訓」、「餐飲診斷」、「手創DIY」等3大類主題課程。

其中,6月12日及6月13日之共同課程,分別由計畫主持人林鍬先生及世新大學觀光學系陳墀吉副教授分享觀光社區營造之概念與國內外案例,同時,說明課程目的與內容,並與居民進行交流;6月19日之工作坊則由筆者及執行團隊與社區居民針對猴硐地區之遊程主題進行討論,並以1日遊為原則,思考主題遊程的起點、終點、交通方式、路程中會經過之資源點,以及沿途可以「吃、喝、玩、樂」之相關輔助資源,最後,討論如何透過人才培育課程以針對不足之輔助資源進行改善與補強。

有關工作坊之討論範圍並不限於目前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主要區域範圍(光復里、猴硐里),而將週邊之弓橋里及碩仁里也一併納入,因此,各組提出了「歷史古道+生態環境」、「礦業遺產+常民生活」、「生態物種+環境資源」等3大遊程主題-改變過往僅以侯硐車站出發、結束之路線設計,思考不同交通工具可以移動的區域範圍,

舉例而言,如果要探索基隆河之河域生態及環境資源,就可以從猴硐騎腳踏車到三貂嶺,最後再由三貂嶺車站離開;另可由九份頌德公園「揪團」出發,沿小粗坑古道來到猴硐國小後,再進入猴硐聚落探索礦業遺產,最後由侯硐車站離開。

透過不同起訖點之遊程規劃,不但可以開發更多元之地方探索模式,更可以讓猴硐地區居民(包括弓橋里、光復里、猴硐里、碩仁里等),能有更多的參與及互動。

相較於猴硐地區之豐富性環境資源,對應性的配套資源卻明顯不足,以「吃」為例,過往車站口已有2家古早麵店,近日新開小吃店也仍以麵食作為主要訴求,如何創造具有在地特色的餐點,應該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及目標;以上述遊程規劃為例,2項設計皆以長時間之戶外活動為主,甚至整天都不太有機會遇到合適地點好好坐下來吃飯,因此,提供可以輕鬆帶走、又不怕涼掉的餐點,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思考方向-

許多居民建議開發具有在地特色飯糰,甚至提出「煤時間飯糰」的構想,運用諧音結合「煤」、「梅」、「沒」等3個意涵,加入竹炭或黑芝麻等食材,創造煤的意象,放入過去當地常入菜之梅子為內餡,並以輕鬆吃、輕鬆帶走,創造玩到「沒時間離開」的主題與效果。

再以「喝」為例,戶外活動最需要的就是補充水分,諸如梅子汁、青草茶等都是很好的飲品,甚可鼓勵消費者自備容器,並以增量或減價等提高誘因;至於「玩」、「樂」部分,可以運用礦區之集會與休閒空間-介壽堂,透過放映紀錄片或懷舊電影、不定時推出主題展覽、舉辦社區劇場成果發表或展演活動等,提供休閒或教育功能;此外,持續繪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資源圖像,推動藝術教育及素人創作,評估將這些作品印製為明信片或開發版畫DIY活動等,都是可以強化猴硐遊程之豐富性與細緻度的可行策略。

主題課程部分

在完成第1階段之共同課程後,多數居民皆同意繼續開辦原先規劃之3項主題課程,至於實際上課時間及執行模式,則採取滾動式、邊上邊調整的方式來進行(詳如表一)。

表一、第1階段人才培育課程(主題課程部分)

主題課程

時間

6/20

6/26

7/3

7/4

7/10

7/16

7/20

導覽培訓

下午

下午

下午

餐飲診斷

上午

上午

晚上

晚上

手創DIY

下午

下午

(一)「餐飲診斷」課程

首先登場的是「餐飲診斷」課程,任職於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職業訓練中心之陳麗如老師在6月20日上午來到猴硐國小分享過往輔導之地方美食案例,並與有興趣參與後續課程之社區居民逐一認識-有別於過往之社區營造課程,因為餐飲的主題,吸引了許多過去不曾參與地方課程之婆婆媽媽、姊姊妹妹前來參加;

陳老師在課程結束前,與居民相約在7月3日上午自行準備拿手佳餚,並帶到猴硐國小與大家共同品嘗,藉此思考與尋找什麼是可以代表猴硐地區之環境資源及在地特色的風味佳餚。

7月3日當天,社區朋友們依約準備各式各樣食物提供給大家品嘗,陳老師則由專業觀點提供個別性之修正意見。不過,大家對於6月19日工作坊所討論之「煤時間飯糰」仍深感興趣,加上光復里蔡淑惠小姐所準備之青草茶頗獲好評-過往因為坑內工作的關係,許多礦工的肺臟都有問題,因此,各家都有自己專屬的青草茶配方,若以「礦工茶」名之,再與飯糰搭配,相信將是頗具特色之地方食物組合;

雖然未來猴硐地區之在地美食,仍有許多可能性尚待開發,不過,為配合開園活動之導覽遊程,以及規劃中之攤位展示,決定以研發具有在地特色之「煤時間飯糰」,作為第1階段之工作重點。歷經執行單位與陳老師及社區居民之多次溝通與協調,決定請社區居民自行準備可以作為飯糰內餡之相關菜餚,並於7月16日晚上帶到猴硐里陳清標先生家中進行第1次的飯糰試做。

圖02圖03
陳麗如老師於「餐飲診斷」第1堂課進行案例介紹(圖左)及第2堂課提供各家私房美食之專業意見(圖右)

陳老師在7月16日下午來到蔡淑惠小姐與隔壁白純阿姨家中準備晚上要包飯糰的五穀米,社區朋友們也依約在晚上攜帶各種預備要包飯糰的內餡到陳先生家中;看著滿桌菜餚,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

回想第1堂「餐飲診斷」課程,大家對於猴硐有美食嗎?以及居民是否願意為社區貢獻私房佳餚?皆感到相當懷疑;可是,當天在陳家的大圓桌上,除肉鬆等少數食材是由外地購買而來,其餘多為居民運用自家種植的蔬果,加以醃製或烹煮,因為是各家獨有的私房菜,所以在食品安全上也格外讓人放心,也更充滿濃濃的在地風味。

等到參與人員約莫到齊後,陳老師要大家先逐一品嘗各種菜餚,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包入下午準備好的五穀米當中,先各自品嘗,再進行意見交流及分享;從眾人興奮及滿足的笑容中,陳老師知道,此次新研發的「煤時間飯糰」一定會大獲好評;因當日準備之內餡種類過多,大家決定以投票方式,選出最喜歡的前幾名。

圖04

社區居民各自將拿手佳餚帶到陳清標大哥家準備試做飯糰(圖上)與試吃後以投票方式選出最受青睞之飯糰內餡(圖下)

圖05

陳老師為指導居民有關五穀米之烹煮方式,並針對內餡種類進行討論,又在7月20日下午來到社區,並邀大家於夜間二度前往陳家,最後敲定「煤時間飯糰」將使用酸豆、醃葫瓜、醃小黃瓜、素肉鬆、豆角、炒竹筍等6種內餡。

(本文待續)

參考資料

劉正輝,2010,〈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3)政府與居民協力互動〉,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2010年5月14日,https://www.dfun.tw/?p=26968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西莒,遺落在時間之河….

2008年夏,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認識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

我的故鄉馬祖,是由37座島礁組成的列島,但有居民居住的島嶼僅有五個,分屬四個鄉,分別是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以及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而我出生、成長、生活在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南竿島。很多馬祖人跟我一樣,雖然居住在馬祖,卻往往對於居住地以外的島嶼一無所知。

2008年夏,因回鄉工作的關係,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而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我漸漸地認識了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述說著那些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時間之外的西莒

從南竿福澳碼頭出發,往西南方向航行,經過五十分鐘的船程,來到了西莒青帆碼頭。映入眼簾的是依著山勢而建的青帆村,錯落有致的房子,外牆不約而同漆上了白,遠方山頂上「山海一家」的標語,透露出戰地時期的氛圍,但卻同時有著截然不同於馬祖閩東聚落的異國風情。

青帆村舊名青番村,馬祖話「青番」指的是洋人。在清末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商船經常需要在青帆澳口候潮,趁漲潮之時,使商船順著潮水駛進馬尾港。因此,洋人需在此與當地人以物易物,換取水、糧食等民生必需品,當時的青帆村充斥著各國的舶來品,甚至有酒館、鴉片館等,故有「小香港」之稱。

990729xijyuihohoh-450.jpg
西莒青帆村

02
西莒青帆村中正門前(昔日港口)

政治局勢影響下的島嶼

小香港的榮景直至民國38年發生了轉變,馬祖與大陸緊密的貿易關係,變成對峙的兩岸。當時多支國軍部隊由閩江撤退來到西莒,接著韓戰爆發,美國介入南北韓戰爭,在台成立美軍顧問團,為了取得中共的國家情報,於青帆村設立西方公司,作為美國情報局的偽裝,並收編多支部隊及當地居民組成東海部隊。

東海部隊於山海一家的位置蓋了西方公司人員的住所與辦公處,美方利用東海部隊竊取中共情報,我方則希望透過東海部隊不斷的突襲行動來宣示主權,雙方各取所需,但是東海部隊除了竊取情報、打游擊戰之外,還趁勢掠劫閩江口往返的商船作為副業。

據當地耆老回憶,他小時候曾被東海部隊的人帶著去南竿乘船兜風,回程的時候在青帆港看見一艘商船被拖進碼頭,船上什麼寶都有。我問耆老,你都不會害怕他們嗎?老人家跟我說東海部隊不搶老百姓的,有的還會放音樂、唱戲曲,沒有什麼的。我想,在他們的記憶裡,西方公司或許不是什麼情報組織,而東海部隊也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部隊,那些都只是他們的生命故事裡短暫的過客罷了。

從港口拾級而上,來到西方公司的舊址「山海一家」,這裡是青帆村的置高點,不難想像過去司令在此指揮作戰的情形。現在,這裡成為瞭望青帆的絕佳位置,而原本雪亮的白,也蒙上時間的塵埃,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

而在醒目的山海一家之下,刻劃著這裡庶民生活的烙印,各種建築形式併立在這個小小的村落,印象中屬於馬祖的閩東式石砌建築零落地矗立其中。經過三次祝融之災,木造的老房子僅於村中央那一部分,其於由國民政府改建為集合式國宅,也就是那些白牆房子,造成青帆獨特的景觀。循著步道走進巷弄,方能發現早期木造建築的樣貌,牆上斑駁的綠漆配上鮮紅的春聯,形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如同它的歷史一般層層疊疊。

03
西莒山海一家(西方公司舊址)

有人說走進青帆,感覺有點像昔日香港的調景嶺,也有點像台灣的寶藏巖,而我希望有一天,當越來越多人認識西莒,西莒的表情就能說明一切。

04
偷閒的阿兵哥

05
青帆村像弄間木造樓房(昔日情報交易場所)

06
商店門前錯置的塑膠菜籃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夏天馬祖的暖風,歡迎光臨

穿越海盜屋與曲折的巷弄,志工隊員們走出芹壁的迷宮,繼續北竿的旅程。雖然蚊子多,機車的車胎漏氣而且快沒油,似乎沒消除她們的興致。

談到馬祖給妳甚麼印象?是很冷、很遠、還是聽不懂的福州話呢?讓這群暑假來馬祖當志工的大專學生來告訴妳。來自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的十五名女學生在教官的帶領下來馬祖兩個禮拜,服務之餘也來一天北竿之旅,所見所聞滿是人情味。

缺乏交通工具是這群師生的困擾,南、北竿公車照表每半小時才有一班,而且路線不見得一樣,錯過了可得山路「行軍」。隨團護理師柯富蓉說:所以我們搭便車。不論是軍車還是民車,只要有迫切需要,女同學們就在路邊邊跳邊攔,也遭受了少數司機的白眼,可最後還真的有鄉親幫忙呢!

教官林麗香說:我們上禮拜五(七月二日)從北竿回來已經三點半多,錯過了停靠福澳的公車,一群人走啊走的,來到清水村附近,拼命攔車;幾輛軍車呼嘯而過,駕駛阿兵哥的表情好像被我們嚇到,結果有一輛廂型車停下來問我們去哪裡,載我們其中四、五個人回仁愛村。後來又有一輛小發財車靠過來,不過十幾個人好像真有點太多,司機大叔是邊載邊罵,但也不停笑著說:沒辦法。

從高雄來的她們說:在大城市除了公車和計程車,很難有司機理你─除非像在墾丁,搭便車已經成為習慣了,馬祖就是不一樣!

990716yunc154f3270e59-450.jpg
輔英科技大學香海社健康照護組的同學。

電視新聞說馬祖有黑店,這群女生可不這麼認為。來到芹壁,她們推薦地中海民宿的老闆娘,熱心又慷慨,每一杯特調冰沙只收九十塊錢(原價一百二),還超量供應,最重要的是,女同學們說:風景好美,民宿外面就是藍藍的海洋,一座島像烏龜一樣蹲在那邊。

穿越海盜屋與曲折的巷弄,志工隊員們走出芹壁的迷宮,繼續北竿的旅程。她們在塘岐村租機車時,也享受近乎半價的優惠。隊輔謝欣陵回憶,其中一家老闆,每部開價五百元,加滿油,被我們富蓉學姊還有大家一起殺價,最後無奈地說:兩百五;還聯繫其他三家要他們也提供這個價位。

小朋友的熱情也讓她們大開眼界,柯富蓉說:小朋友才帶幾天,看到我們就抱上來了,跟我們到處跑,不肯走呢!

雖然蚊子多,機車的車胎漏氣而且快沒油,似乎沒消除她們的興致。海、空交通不便似乎在笑聲中拋在腦後,離開馬祖的前幾晚,有一天半夜跳電,她們都跑出學校宿舍看星星,夜裡仁愛村缺少光害,她們的馬祖回憶也多了星光燦爛這一段;旅程總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她們的生命裡永遠有馬祖夏天的暖風,和島上直率溫馨的人情。

02

03

04
來自高雄輔英科技大學的十六名護理系師生,志工服務之餘也來一天北竿之旅,走訪芹壁、后澳與塘岐等地;無論是在北竿旅行或在南竿當志工,所到之處無不有鄉親溫暖的協助,小朋友的熱情也讓她們印象深刻。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一切都從資源調查開始(2)淡水調查與地圖製作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

臺灣社區營造工作從早期由中央部會委託專業團隊進駐輔導個別社區,逐漸改由縣(市)政府協助社區自主提案,在社區投入之數量提升方面,已有很大的進步與成長。展望未來,應該從地域經營的角度,邁向更具系統性與長程性之工作規劃與推動;其中,縣(市)層級以下之鄉、鎮、市、區公所,能否依據轄區之不同資源及特色,積極結合當地社區進行協力合作與整合發展,就成為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2009年暑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與淡水鎮公所合作推動全域性之社區營造培力課程,就是諸此思維與考量下的一次嘗試-雙方決定以社區資源調查與社區地圖製作,作為課程設計之主題及內容。

淡水社區資源調查與地圖製作

考量許多淡水鎮民對於社區營造已略有涉獵,部分社區甚至具備長期推動經驗,是故課程將以實務性之工作坊,取代理念性之課程講授。此外,為了讓參與之社區居民,能夠針對自己所熟悉之地域環境進行深入探討,故將淡水鎮之33個里,重新劃分為「竹圍區」、「老街區」、「山區」等3個區塊,並分別於民生社區活動中心、長庚社區活動中心、行忠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社區資源調查實習」及「社區資源討論及地圖繪製」等2階段課程。

前者除針對社區資源之「文化」、「產業」、「地景」、「環境」、「組織」、「人才」等6大面向進行介紹及說明,主要以上課地點之所在社區作為實地踏查地點,依據學員人數多寡進行分組,各組學員由在地社區居民帶領及工作人員陪同下,進行大約90分鐘之實地訪查;學員們帶著調查表,沿途將自己感興趣之社區資源主題與概況紀錄下來,如有任何疑問則可隨時向領隊之社區居民提問,結束後則回到原先之上課教室,依據既有分組將沿途所見、所聽、所聞之種種內容,逐項寫在便利貼上,並於大壁報紙上進行分類整理,最後並由各組指派代表進行報告。

990601shooihihuhv-150.jpg圖02圖03
首先以分區方式,進行戶外實地踏查與資源調查(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後者由學員針對所屬之里別或社區進行社區資源整理,受到上課時間及場地的限制,無法一一進行個別社區踏查,不過,因為是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環境,再加上已有前一堂課的實作經驗,學員們很快就將各類項之社區資源寫在便利貼上,並逐一貼在壁報紙之指定格子內;完成後則於另外一張壁報紙上繪製社區草圖,再將先前整理好之社區資源,貼到適宜之空間位置上,最後亦由各里或各社區指派代表進行成果分享。

圖04圖05圖06圖07
八勢里之年長學員,從探討社區資源開始,逐項完成資源分類、地圖繪製及成果分享等學習歷程

經過分區進行之2場次課程,22個上課單位的討論範圍涉及25個里,佔淡水鎮33個里之76%,可說是普及度相當高之全鎮性研習活動。過程當中,曾有居民因為天候不佳,不願參與戶外之實地踏查,也有社區居民不知道如何繪製社區草圖,後來都在主辦單位之積極協助下獲得解決。

當然,光靠6個小時之研習課程,並沒有辦法完成一份可以正式出版的社區地圖或導覽摺頁,因此,接續於新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辦1場次不分區之「社區地圖工作坊」。

社區地圖工作坊的實做練習

除針對社區草圖繪製及社區資源分類進行補充說明外,首先,協助學員從多元而複雜的社區資源中,尋找足以代表社區特色之主軸定位,例如猴硐地區vs.礦業聚落、大溪老街vs.歷史街道、桃米社區vs.生態村等;

再者,說明導覽摺頁之文案撰寫原則,包括社區總說明(約100字)、各類資源說明(約50字)、分項資源說明(約30字)等;後續則介紹影像收集或圖像繪製方法,包括進行社區資源之實地踏查與現況拍攝、收集社區居民所保存之老照片(特別是已經遭致破壞或消失的景點或資源)、共同繪製社區資源圖像(可由社區居民自行繪製或由學校老師指導小朋友創作)等;

最後,建議尋找具備美術或美編能力之專業者(以社區居民或鄰近學校教師為優先,若真的找不到,再尋求民間專業單位之協助),在前述完成之工作基礎上,繪製能夠展現在地特色之社區地圖,並進行導覽摺頁之圖文編輯。

因應淡水鎮公所將補助參與課程之社區組織執行後續社區、地圖及導覽摺頁之製作工作,因此,也特別指導學員如何撰寫計畫,並將計畫內容探討區分為確認地圖架構(包括地圖或導覽摺頁之對象目標-社區居民或外來訪客、確認資源主題、據此重新進行資源分類等)、建立工作團隊(應以社區居民為主,其次是鄰近學校老師或在地性之非營利組織,最後才是外來的專業團隊)、規劃執行流程、編列經費預算等4個階段,並於課程中協助各里或各社區針對前兩者進行實際討論。

圖08圖09
學員擠爆社區地圖工作坊之上課場地,這讓主辦單位非常感動(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起來。後續雖僅有部分社區真正完成導覽地圖或摺頁之編印出版,不過,行政部門若能以此為基礎,持續與社區組織共同循此方向,構思未來區域發展之長程目標,將有機會營造一個充滿魅力與願景之淡水小鎮,這也將是此次課程之最大收穫與成就。

圖10

綜合學員對於自己生活社區之想像與期待,可望建構淡水鎮之新興願景藍圖

(作者為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7)與會者綜合討論

今天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各位聽完了以後,農村再生是一個惡夢還是一個很美麗的願景,其實需要大家的參與,那我們就像剛才黃老師講的,你有什麼想法要說出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參與精神,在座的各位…

前言: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記錄整理系列文章,本文為會議綜合討論,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後連結。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參與人數眾多

主持人:

今天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各位聽完了以後,農村再生是一個惡夢還是一個很美麗的願景,其實需要大家的參與,那我們就像剛才黃老師講的,你有什麼想法要說出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參與精神,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要發表想法,我們原則上不要超過三分鐘。

與會者一:

主持人,各位講師,您們好,我是一家網路公司的經理,其實我是想說一句,我媽媽是宜蘭人,我也想回來種田,但是我也不敢跟他講,那我想回應剛剛林大哥講的事情,其實我是在擔心我們這世代來說或許比較不能融入這樣子的落差,但對於我們這世代,因為我不是農夫,其實應該是要由一個農夫來講這個議題,而且我是屬於飄邈型的,想要回來的飄邈,

但是就像剛剛林大哥講的頭殼壞去,像我爸媽一定會說「你們夫妻倆在台北一個月幾十萬,在那過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回來賺?回家又沒比較好賺。」那其實我對《農村再生條例》注意的點並不在於說農地,我注意的焦點在於剛剛楊大哥提到的重點,農村青年的聲音在哪裡?為什麼農村青年不回來?這個社會怎麼了?

與會者二:

其實對我來說,大概在從事網路工作之前,我從事的是與教育有關的工作,其實我帶了很多在台灣的外國人到我們台灣很多農村,做了很多冒險,但是那些外國人來到我們農村發現,真的是福爾摩沙,就像剛剛張大哥你們講的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瀑布,我們就是帶這些外國人,都是NIKE等國際大企業的主管,到那樣的地方去,所以我覺得台灣的農村有很大的能量,

農村青年可以回來,因為你告訴他說回來農村,然後告訴他回來種田,他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更不用說他去說服他的老婆、小孩還有他的爸媽,我覺得農村青年可能需要一個比較具體的職務,不管是想要回來農村的,或是本來就在農村有地的。

其實這兩天我們的會議也有提,是目前已經在透過網路的方式,像我們的阿寶、青松,像大王的菜舖子,那樣子透過網路的方式,直接達到消費者,減少了很多的時間,那他們得到的可能比一般農民,因為會被剝削而不一樣的收入,那可以存活,當然收入不是重點,但是對我來說,如果你要青年回頭,他要去養家活口,收入就很現實,

其實我覺得收入可以建立在農業的生產,你如果告訴他說這樣的地一年有二、三十萬的回收,那可能是基本收入,那這樣來買你農場的產品的這些消費者,到你的土地上,知道什麼叫做收割,什麼叫做插秧,來做這個體驗,他們來要不要吃飯,這個小孩可能來你的田裡一次,回去每一粒米都可以吃的乾乾淨淨,可以跟他收幾百元,二、三十萬一年,再來,在這些來吃你田地上產品的消費者去做你小時後玩得一些活動,也是一個體驗活動,一年又二、三十萬,頂多他搬了家一年才五、六十萬,一個月五萬元,他聽的懂,他才可能開始回來思考。

主持人:

這點出了年輕人為什麼不回來?我們《農村再生條例》裡面,這方面有什麼樣的一些機制,我們之後再來統一的回應,那還有沒有人要回應?

與會者三:

大家好,我是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的專案人員,其實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邊,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然後我覺得收獲很多,那其實我不是學法律的,我並不很熟悉條文,可是我想我可以貢獻的是在我的工作職務範圍所看到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社區營造中心主要是跟社區,去輔導社區提案,能夠讓他們去執行那些專案的過程,所以我會看到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東西,

那我要談兩個東西,第一個就是社區溝通這件事。因為其實我是去年畢業的,可是我打從念社區營造的東西開始,我們的計畫老師會告訴我,社區營造絕對是從人開始,從居民開始,因為所有在那個地方的廠商他可能會走,但是住在那個地方的人永遠不會走,他們是最了解土地的人,可是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我們常看到社區其實是分裂的,我先談到就是社區公共這件事,

那第二件事情就是資源這件事,因為其實《農村再生條例》一定會迎請我們來這邊,最重要的就是前幾年,為了推這個《農村再生條例》的時候其實水保局他們就有一些案子了,那這個案子其實就有大筆的資金進到社區裡,那這些社區其實有大部分的就是我們邀請來的社區,他們其實是成功的去營造他們的,可是其實還有一部分是,可能他的社區還沒有這個成熟,人還沒有聚集起來的社區,可是因為他之前接受水保局的課程訓練,所以水保局還是會要求把資金進入到他們裡面,那他們也不好意思拒絕,

目前我們知道的有些社區可能,他的人力還沒有做到可以獨立作業,可是水保局卻要他們申請資金,我們算過全部整整大概兩千萬的經費進到社區裡面,那社區目前還是在單打獨鬥的狀況,可是因為今年的事情還是滿忙的,所以還沒有跟我們社造中心的人溝通。

再來,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年輕人回鄉的部分,我們今年就是輔導會有一個地區,他是村長在負責那個區塊,我們進去跟他訪談的時候,他就跟我們抱怨,就是說他很為難,因為社區裡面的年輕人一直要求他們要接受水保局的經費,可是村長就是一個村長,他的社區還沒有起來呀,那個錢進去要誰來執行?於是村長就把經費擋下來,因為他說社區沒有辦法執行就包給鎮公所,鎮公所包一包就做全台灣都一樣的東西,所以村長一直在擋這件事情,

可是年輕人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水保局有一筆這麼大的經費要進來,然後你不收,然後這就是我看到的兩件事情來跟各位分享。

還有一個部分,就是我們在上禮拜有去一個部落,新竹縣的部落其實是在後山,很多資源都還沒有進去,因為交通不方便的關係,可是裡面有一個部落大家可能耳熟能詳,叫做司馬庫斯,我們進去的時候,其實最大的震撼就是他告訴我們,他們部落裡面,之前弄得很好,可是後來因為資金的進入,資源大量的進去,他們跑七年才決定重新開始,確定了溝通對話的機制。謝謝各位。

《農再》條例座談

《農再》條例座談

主持人:

有時提供了一些資金其實就是洪水猛獸,他幫你很多,也可以製造很多問題。

與會者四:

我是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的學生,我想請問就是我們現在這兩天,這兩天其實我是看到昨天晚上是從一個生產者的角度,他們怎麼去做行銷的一個思考去切入,那今天就是看到一些社區營造的管理去切入,我想到的是如果一個整體的鄉村結構,因為鄉村結構的組成只有各個元素所去牽扯的,那如果說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一個鄉村的結構概念,那是不是有些問題並不是侷限在幾個鄉村,會有更高的層次來看鄉村,

因為像農地為什麼會這樣的改變,應該是有更高的結構出了問題,也就是說他的生產農業出了一些問題,後來鄉村為什麼沒有年輕人,就是由鄉村人口的環節出了些問題來看整個鄉村的發展。

第二個問題就像上一個發問者所說的,像上禮拜我有去看一個農改場的蓮霧發表,後來他們有一起連帶在做《農村再生條例》的宣導,他在宣導過程中他是在講解,對當地一些有去參與的農民講解一些《農村再生條例》到底有哪些優點,但是我就是在思考說真正的農民、或是真正的居民他們對《農村再生條例》這幾個字的意涵,真正了解到底有哪些,他們真的了解條例的內容嗎?還是他們真的知道這個社區、這個鄉村需要的是什麼嗎?或是他們不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居民真的了解這些東西嗎?謝謝。

與會者五:

各位來賓,各位教授大家好,我叫做許南山,曾經在縣政府還有農業局服務過,已經退休十一年了,現在在家務農,我本身是住在中山社區這邊,這個地方水質相當好。

我要講的就是說整個的一個農業政策,可能我們這些長官就是行政院長以上的這些人,真的是很不懂農業,問題就在這裡,每一任的總統,或是每一任的院長,都是農業的外行人,雖以為要照顧農業這個區塊,所以他提出一些政策卻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還有一些政策不是永續性的,反而造成傷害,

那我為什麼要這樣講?我就是以這個法律的執行面來跟大家分析他的後遺症,像農地重劃是一個政策,而且政府每年也花了很多經費,但是,這個計畫你看看反而沒有把這個理想的農業發展好好經營。這個農舍裡面的土地,並沒有集中在一起,當時的政府沒有解決「農村都市化」及「都市鄉村化」的問題,這樣的一個規劃農地重劃的時候,這個問題沒有徹底去解決,現在反而延伸我們台灣的資源有限,

也許距離這個變電所如果是兩千公尺,那邊蓋一個農舍,他的電管路是不是要配到那邊,自來水管是不是要配到那邊,這個農村都市化,所以這類問題,他就會面臨到往農村往都市那邊走,那農業用地就會被這個破壞掉。

我們一些長官到新加坡去參觀什麼建設種種的問題,這個回來並沒有解決問題,所以我就提給大家知道,大家有機會的話慢慢去觀察,我講的都是事實。第二個問題的話,我要講的是集村建設,集村好呀,把那個農舍集在一起,結果變成生意人的炒作,我可以從三星鄉的農地買過來,那我在羅東運動公園週遭來蓋個農舍,糟糕,第一,羅東他有都市計畫,他都找住宅區,都找商業區,這個按照人口的一個比例,結果就這樣,一一轉過去,

所以我一直覺得說,我意思就是說將來各位如果要從事農業的話,我建議大家從永續性的一個觀點去看,農業他可以包容很多的範圍,怎麼樣讓農業永續性發展,這中間農業的一些生產的變遷,所以我提出一些意見給大家參考,跟大家分享一下,謝謝!

主持人:

大家都很有體驗,同學他舉了一些政策,好的政策做了以後變成不好的,那我們先回應,那我們待會每個願意回應的貴賓,就不超過五分鐘為原則,那我們就先請張理事長簡單的回應。

曾旭正理事長:

針對剛剛我們前面的討論,我覺得我們大概應該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先想,到底台灣的農村,值不值得擁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台灣的農村難道不值得嗎?再來想,那個法令到底像要去解決處理什麼樣的問題?不過老實講,我們最近接觸農委會的官員,我覺得我們的農委會的人太弱了,那人因為斷了幾十年都沒有好的人才,好的頭腦去念醫生啦,去念高科技啦,早期像李登輝那一代,家境是不錯的,也真的很有能力,對農業相當了解,但五十歲上下的真的不行,他們在主管台灣的農業政策,怎麼樣不行呢?

就是說這裡面沒看到,假設說我們剛提到說年輕人回來,我剛就講說不是因為房子不好,所以他不回來,他是會覺得說前途茫茫一般,他們不知道嗎?問題是即使知道要讓年輕人回到農村,這個事情是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他不是只是水保局找工程,或者只是農糧署找產業就能解決,他是必須要整合的。

我前幾天在台南那邊,我跟他講一個例子,各位知道嗎?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的時候,日本有一個人就是八田與一,他來台灣做烏山頭水庫跟嘉南大圳的水利系統,那個時候他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工程師,可是他已經能夠跟農業專業的人討論「我們這塊土地最適合種什麼樣的品種的稻米?」、「那這些稻米需要用水的狀態是怎麼樣?」

所以他去負責那個嘉南大圳總共一萬五千公里的水利系統的時候,事實上那個水庫蓄水量是不足以供應上這塊土地的所有的田地每一年都有水的,所以他就跟這些農業專家去思考一個系統,叫做「三年輪灌」就是透過系統某一區今年有水,就做水道,下一季他就種甘蔗,再下一季他就種甘藷,那他不是說因為沒那麼多,我乾脆就種五萬公頃就好,他要照顧十五萬公頃的農民,讓他們都能改善生活,

但是我要講的是說,他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工程師,但是他會跟農業的人一起想產業的問題,想生活的問題,但是我們沒有,我們被農委會切分成農糧署,切分成水保局,切分成企劃處,切分什麼的時候,就是完全切開來了,農糧署的人在管產業,甚至他說「我只管稻米而已」,其他的產業就是雜糧科,就是什麼科,跟我無關,

然後呢,他沒有空間概念,他沒有去想到說,水稻,那麼就是台灣哪些區塊,水利設施最完善,最適合種水稻,哪些區塊沒辦法,那我們鼓勵他種第二個產業,我覺得其實是那個問題出來,那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期望就太大的落差,我就根本不可能,老實講我是很悲觀啦,因為我是有無限生命的概念,所以我是想說我們這一次能不能做點事情,讓我們下一次來的時候條件好一點,所以我的出發點是這樣,

所以我是講主要做的事情,有一些沒辦法做就不要做,比如說剛講到大進社區跟牛犁社區,你看他們做事情非常動人,各位想想看他花了多少錢,不是百萬而已呀,可是現在是要給他們千萬喔,多一個零喔,他們差不多都是十年左右,但是現在可能只會給他們一年、兩年的時間,要把千萬花掉,這事情太大了,我其實是很不樂觀的,

剛剛講說我們要用力來想一下,假設,因為這個是條例目前完全沒有做到我們要想一個真的能夠引導年輕人回到農村的那個社會工程,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那這裡面我想不是只是說政府部門要做的,政府部門該用政府的錢來做些什麼措施?那民間部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這是一個社會工程,那我們現在至少可以假設說,想想我們能做的,另外一個是說想一想要求那個法令裡面加些什麼,讓他開始集中那個條件,可以有良心的編預算,至少我剛剛很明顯講到說,比如說兩千億裡面能夠有五百億是放在讓人回去的上面,那五百億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呀,至少兩千億有五百億不會亂運用,工程做壞了就算了,謝謝!

林銀河理事長:

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回應,畢竟不是這個領域的,不過我想整個計畫就是《農村再生條例》,剛剛我聽到就是有條例的問題,不過我從一個計畫來看,一個台灣農村有沒有需要法令喔,我想民進黨的時代就已經考慮這個問題,尤其可能違反條例,對農村傷害確實是很大,

不過我覺得說對整個計畫,對這樣的一個條文,有時候我在看整個計畫的時候,這個計畫的使命是什麼?那這個計畫我們用一百個字、一千個字,不能說用一千個字來談,因為這個使命就是十個字二十個字,那有使命以後我們要談一個願景,願景是什麼?

剛剛談到說你希望年輕人回來就是個使命嗎?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更高的使命,如果在全球化的架構之下,我能夠永續下去,我想這個使命的觀點,然後再來說我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在看整個計畫的時候,這個計畫的使命、願景、價值,這些東西都有了以後,我再來談,策略是什麼,比如說透過社區營造是一個策略,把策略訂出來以後我再靠我們的執行,就是治理,那治理是怎麼做,那如果說我們要求一個《農村再生條例》要這些東西全部包辦,那有很多配套措施了

現在不是在講《農村再生條例》的問題,不過周志龍主任他也跟我談了很多,不過那時候我對這個沒有研究,他說他很慎重,我那時候沒有概念,但我也私下跟陳育貞老師談了很多,那宜蘭甚至是說發起一個從宜蘭觀點去對《農村再生條例》的一個看法,其實我等很久,等到現在一個多月了,不過兩位都沒有來,我有點失望,

那這是我對計畫的觀點,我們在看條文的時候,不要看太細,不要說要求他這個動作要做、那個要怎樣,那是治理的問題,就像我在談那個生態永續發展,國外訂的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這個條文有沒有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信任的空間,怎麼做你的事情,變成一個社會結構,更多交流的機會,怎麼做別的事,但是問題就出在說真正去做之後問題會出在哪?

所以上次水保局的人在私下跟我講,他擔心在什麼?我想可能大家沒有在討論這個問題,那個徐教授他跟我說,這個陳情應該到中央去,不應該都到縣市政府,但是條例裡面有提到縣市,真的是水保局自己在擔心說,以後這些縣市政府那個陳情的主管者,要是說他因為這些法條有一些漏洞,就像《農發條例》也是很好一個構想,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想這是一個問題。

至於說年輕人回到農村,以我在港邊社區的觀點,我從來不會這樣要求,但是我會強調說,如果說他退休了,他就是回到這邊來,我很要求這一點,五十幾歲退休的呀,他還有很多能量,那為什麼年輕人我不要求,宜蘭有多少人跟年輕的時候一樣?但是我跟你講喔,宜蘭有很多人是跟年輕人生活在一起,只不過是賴青松比較累,賴青松歹勢喔(笑),青松有來嗎?

其實很多人跟他一樣,我想我不會要求年輕人,說真的沒有多少空間,我在我的報告裡面鼓勵無毒生產,我高價收買花生,其實社會也是一樣,一堆人去參加,但是有多少空間呀?所以我覺得說把掛在嘴邊說年輕人要回來,我說全部港邊社區都給我生存,都給我經營我還是沒有辦法。

另外關於社區的動力,說真的這是一個盲點,沒有辦法知性的去考慮,社區-我有時候自己在想說台灣有多少社區都跟港邊社區一樣,你能夠營養午餐辦好就很不錯了,我哪裡能夠做那麼多?我後面有十幾個工作人員,還是父母在支撐我,不過我想這個社區就算給你十年、二十年,你搞不好也做不出什麼,

我覺得說整個策略面,剛剛曾教授提到說整個社會工程,包括教育,遊覽車來他就是給你停在那邊,他就是不開走,他就是說我十分鐘就好,結果上廁所之後就隨便他走了,社區營造什麼?一毛錢都沒有從他們身上賺到,我為什麼要歡迎這種遊客?但是這種遊客太多,遊覽來的時候我能跟他收個兩百元嗎?那不用來了。

我覺得那林教授也有問題,尤其在推動這個旅遊發展,好,謝謝!

林明賢副執行長:

不好意思,我其實很多話,在咱們的故鄉說話,讓我更想暢所欲言。就預算編列來講,九十八年度用農村再生建設與規劃這樣的一個名義,他已經編列了二十五點三億,那在今年的特別預算,四點五千億的特別預算,編了將進四千五百億裡面,用農村再生的這個名義,又編了將近一百多億,當然有些做農田水路生態他也把他放進去,但是實際上放在農村再生這邊,大概有將近一百億左右,

那這些錢目前在操作上面,水保局都採取自己掌握、自己處理的方式去弄,他們就分給各分局下去,那他預算執行包括特別預算、包括本預算,這樣加起來這麼大的預算,他怎麼去執行?所以現在他們怎麼看的,是預算通過了,如此一來就算說沒有這個法律他還是可以執行,因為他可以是作為一個計畫,不一定非要這個法律,

那如果訂定法律其實可以有很充分的時間來去弄,那他現在為了要消化這些預算,就叫各個社區去提案,所以你提兩百萬他說不夠給你四千萬,有的還給到八千萬的,《培根計畫》當初在做宣傳的時候,就提出「你想要一個八千萬的計畫嗎?來上培根的課」,用這樣的東西來做宣傳。也有給你幾千萬到一億多的,也有這樣的社區計畫,重點是在於我在預算分配上面我在哪個縣市做多少。

水保局花東分局的其實也有很坦白的承認,他們大概可以執行三億,但是三億給他要分配到六億,要把他一年要執行完,所以在這上面執行,在預算控管上面他就要求說四月要完成規劃,六月完成發包,這樣的發包執行才能有績效,到最後年度的考核執行,你只拿到80%,你發包過去了,沒有執行的還可以選擇保留,所以玩這樣的遊戲,他們就搞開口契約,還不曉得要做哪個社區,哪個社區已經核定通過也都不知道,所以我就先找規劃公司來了,那短短兩個月裡面,要去作規劃,但連規劃哪裡都不知道,你說這樣的規劃品質能有多少期待?

所以我們比較擔心的是這樣的問題,我相信今天聚在這邊參加會議的,大概都是台灣長期參與社區營造的人,我們對社區的營造有概念有想像的那種東西,其實我個人對社區運動有一個最基本的反省,就是說我們所有運動的過程,都希望能在運動的過程裡面保持「主體性」,這是個很學術的名詞,我自己會覺得說在參與的過程裡面,怎麼樣讓他去參與,去建立對自己的認同與自信,我覺得那才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我比較期待說,大家都是這樣有心的人,除了說這些資源,老實說兩千億丟在農村難道不夠?

如果用台灣的例子來看,其實是不夠的,你又要讓台灣的產值用糧食去做一個指標,拉升到一半以上,或是有什麼樣子的目標訂立起來,其實兩千億根本不夠的。我覺得我們台灣的農村,在現有的資源體制下,大家都完全放在政治考量上,沒有真正針對這種產業發展上做有效的分配,而且錢是花在刀口上,我們完全不在考量之內。

所以這個國家、這個政府實在沒有什麼好期待,只能期待我們自己真正在做的人,我們真正的有這樣的想像,把錢花在刀口上,把這些來自人民的血汗錢,來想想這些錢怎麼樣用才有意義,這個是我們唯一能期待的,在社區工作者他真的可以去決定、去考量的,這才是台灣未來希望的所在,其實對這些政府,我覺得不管是誰當政都沒有什麼好期待的,現在的政府真的是「無能」兩個字可以解釋,謝謝!

張捷隆校長:

我有兩點補充說明,第一點就是曾教授提到的周志龍教授,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邀請他來,所以我們一直在邀請他,他一直是在模稜兩可的狀態,到一個禮拜以前,他才正式告知無法出席,為什麼不能來?他說他在《農村再生條例》確定之前,不管是通過或者不通過,他不在公開場合談《農村再生條例》,大概是他被罵的太多了,他以為來到這裡也會挨罵,所以他就不再來了,

但是我們實在非常希望他能夠再來,他是最了解《農村再生條例》的人,如果能藉著這次機會對話,我們就能對《農村再生條例》有更深的了解,所以關於這點我跟各位表示抱歉。

第二個剛才提到的,在宜蘭地區我們曾經開過會,討論《農村再生條例》,要擬出宜蘭觀點出來,這個當時我們的決議是委託林奠鴻老師,先做條理再給我們看,然後作出修正之後,要正式的對外公佈。但是到上個禮拜,都還沒有寫出來,上個禮拜我就打電話給仰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林奠鴻林老師,他說草案還沒出來,我想大概就因為這樣,所以今天不敢來(笑),

但是我看現在才出來可能也太慢了,據說是禮拜二,立法院可能會強行表決通過,所以希望我們禮拜二能夠守在螢幕面前,看整個公聽會的審查和過程,現在時間大概延後了,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我還會再跟林秘書長再來協調,趕快把這個草案,把宜蘭的觀點先把他寫出來,然後給大家看一看,在宜蘭民間社團凝結一些意見,來對外公布,這個我們當初在討論的時候就有提出,非常謝謝各位的參與,謝謝!

(本系列結束)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1)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2)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3)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4)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5)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6)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6) 黃錦峰老師分享

我想在座的你走過一個街頭的話,就會知道,假如我們的法,不管他是一個惡法,還是一個良法,假如我們的法讓他過了之後,你要知道他背後就有行政的公權力,還有所謂的專家系統附在上面,當他過了之後,任何人不管你今天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場域裡面,你還要去抵抗這個東西以後…

前言: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記錄整理系列文章,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後連結。

黃錦峰老師:

大家好,請容許我用坐著的,因為座談就是「坐著談」,那我今天是唯一的與談人,其實「與談人」應該知道,那我希望我不佔用大家太多的時間,第一個,我先自我介紹,其實我才是真正的黑名單,那黑名單是因為以前我在教育業,就是屬於體制外的人物,所以有了黑名單,

走入一個社造界之後呢,二○○○年走入社造界之後呢,算來有八九年了吧,還沒有接過一張縣政府的公文,邀請我走進去,或是有縣政府安排的任何一場演講,那今天因為社大主辦的,所以我這幾年來我所出席的所有的場合,都是社大、仰山,因為我是這幾個團體的志工,我想很多人可能都跟我一樣是黑名單,但是,我可以跟大家報告,因為這樣,我們的接觸的更廣。

我還是回歸到一個農村再生條例,這樣的一個問題裡面,剛開始林教授談到其實台灣有一點弔軌,那我是覺得說,不管是我現在講,還是等一下大家有機會的話,我覺得說不需要討論什麼是弔軌的問題,因為宜蘭這個空間裡面,長期以來一直讓我覺得說,我身為宜蘭人是很驕傲的,就是什麼事都可以在公共領域裡面,大家一起來談,

宜蘭過去累積的民主經驗

其實曾老師可能不認識我,但是我拜讀你的文章,在二○○五年曾老師曾經在宜蘭來參加宜蘭的社區營造,他裡面有一些文章,其實我滿感動的,他提到宜蘭是有什麼特色,然後我覺得他裡面談到的一個最讓我心動的一句話,就是說今天宜蘭的社區營造,之所以有成果,他認為說這是從過去的民主運動,一路走下來,所能量的累積,我想這是很少人看得到的,

那這個累積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而我後來把政府社造的衝突當作一個自己的研究,宜蘭這樣的一個場域,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大家所稱許的所謂宜蘭縣那段裡面,還有很重要的是所有的思考是從主體認同,在地的主體認同,然後敢於社會抵抗這條路前進,也就是說我們不必跟著人家一起走,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己的一個方向,在這個地方,沒什麼不可以談,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有他正反的一面,你不必為了說別人貼標籤,或是為了說我今天只是看法不一樣,我就被人家怎麼歸類,我想這個我們不要去考慮,

那我先回歸到一個,剛談到確實今天的《農村再生條例》,我想這也是剛剛曾老師還有林副執行長就有談到這樣的問題,我想大家對什麼叫做《農村再生條例》,應該也有自己的一個看法,那我要強調的就是這個,他對我們的影響其實從現在到六月十六號,這個是個關鍵期,為什麼?

我想在座的你走過一個街頭的話,就會知道,假如我們的法,不管他是一個惡法,還是一個良法,假如我們的法讓他過了之後,你要知道他背後就有行政的公權力,還有所謂的專家系統附在上面,當他過了之後,任何人不管你今天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場域裡面,你還要去抵抗這個東西以後,你可能現在一個月可以去改變這個東西,如果法律通過以後可能你要花十年,

我想宜蘭最近發生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說,在座如果是宜蘭人的話就比較清楚,純精路的問題,縣政府就說你看他還沒有動之前,還沒有成為一個行政上面的一個政策的時候,我們去改變他,如果當他動土的時候,你要知道你今天所有的舉動就是一個「面對公權力」的問題,這就是一個為什麼我們講說當法律通過之後,其實那是一個很難去抵抗的一個東西,

還有最近一個頭城的一個事件,那奇怪為什麼今天一個情勢會改變,當廢土填下去的時候你連吭聲都不能吭聲,為什麼?因為縣政府先透過一個解編,合法的解編,當合法解編的時候,地主他就是有絕對的權力,縣政府也講「我沒有權力管,因為他已經解編了」,但是重點在什麼地方?在那個「解編」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長期以來的社會運動,面對一個當他已成為一個合法、有公權力在他後面的時候,那是最難抵抗的,

那以我個人來講,以我自己參與這樣的一個案子有關切,其實我從去年年底大概有兩個多月,到之前是斷斷續續的,因為仰山承辦的一個水保局計畫,然後到年底的時候有上了這個培根計畫的課程,這樣的一個課程,確實我非常的佩服,就是說過去很少是用這樣的角度,不管社區願景的形成是什麼東西,都是從社區慢慢的一個課程去推進,所以這一點我確實非常的佩服,就是說這樣的機制,他是有社區營造的精神在裡面,

那當我上到後來的時候,我就很懷疑一件事情,這樣的一個案子在推動的時候,奇怪中間名稱換來換去的,我記得最早就是《農村再生計畫案》,你在年底之前你要寫入專案計畫進去,但是我知道今年年底過去後,是一個非農村的案子,這樣的一個情況出來,然後時間大家都可以回頭去想說,一個那麼大的案子,多少時間我們能夠完成這樣的一個社區意識,怎麼樣的去理解,

所以說他的背後,如果你參與過這個案子,靜下心來,因為社區營造本身,最主要就是讓我們從人的感受,而人的感受很重要,當我們在社區關懷之後,他應該還要把你的關懷提到另外一個層面,你今天不管說這樣的一個法令,和我的社區沒有關係,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法不是只有適用在你的社區而已,是適用在全國,當有一個社區,一個弱勢者因為這個法受到傷害的時候,你都要關心,

那我想今天大家會覺得很弔軌,因為在座的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因為很多社區,因為你回去還是要面對問題,我還要這個資源,但是,我記得是兩回事,我要這個培根計畫在《農村再生計畫案》可以通過,但是,我可能也對這樣的一個《農村再生條例》,我並不能接受,那我覺得說怎麼辦?我更覺得這沒有所謂的衝突,這邊並不衝突,

社區建立自主性

像每次聚會,後來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跟社區講,第一個,你社區的自主性要建立起來,什麼叫做自主性?假如我的社區我再怎麼算,我一年裡面我只能執行三百萬,我只有三百萬的資源,那我就百分之百用我設計的角度去嘛,這是一個三百萬的經費,因為我們現在有經費了,你要我提一千萬、提兩千萬的經費計畫出來,那是你家的事情,因為社造本來就是長長久久的事情,

你如果在這個地方我覺得說「對呀,我還是堅持照我社區原來的願景,照我原來的想像」,一年如果讓你有兩百萬去好好去執行的話,就會皮皮措,那你如果今天突然之間只是給你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你要多提出個兩千萬,甚至到一億的話,誰來執行?社區最多只是個人頭而已,因為那個執行我們抽一百萬就是要公開發表,就是由縣政府由公家單位來執行,我記得說在這個地方,如果你社區本身有所謂的自主性,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問題。

再來,有關於條例的部分,我覺得說你既可以站出來,如果說你覺得確實他對台灣的社造理想非常的大,那我覺得說我們可以跳出自己的社區,我也去發表,不管我們接下來的行動是什麼東西,我覺得說你可以大大方方的去表達你個人的意願,這才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精神,當你到了某個情況的時候,我可以跳出我的角度,我可以跳出更高的視野,我來參與社會關懷,我可以參與這個國家的事務,

所以我覺得說如果你有很多人還在這樣之間的徘徊的話,我覺得說盡可以跳出來,這沒有所謂的互相的一個排斥,或是說因為是這樣,甚至於擔心自己的經費會不會減少,我覺得說如果是因為這樣的話,政府也差不多了啦,所以政府說我如果說今天講完了之後,你明天不找我了,我也認了啦,因為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是我最後一個在前面這樣過程裡面聽到大家所談到的,做一個簡單的圓,謝謝!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1)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2)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3)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4)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5) 請點選這裡閱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