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鄉土味-老桔餅新蜜橘

「在地又天然」的蜜橘,從種植到製作都是自己來,連產品包裝設計也是當地人一手包辦,簡單美觀的一盒蜜橘「足柑心!」

大屯里蜜橘「足柑心」是經由北投大屯里里長勤榮輝先生與里長夫人一起嚐試,改良傳統桔餅而研發成功的健康伴手禮。

大屯里是位於北投區大屯山中的山林社區,走入山當地人才曉得的捷徑便可俯瞰台北盆地美麗風景,里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片自己的小菜園種植疏果,老人家從年輕到老都在田裡細心呵護菜園裡的植物,種出來的疏果少用農藥,多半都是自己種、自己吃,健康又安心;有多餘的份才會拿出來送與鄰居朋友,或下山販賣。

年輕的里長伯說:「這些老人家,從年輕扛著扁擔扛到老,種出來的東西若是拿去山下賣,幾乎沒什麼賺,有時候蹲在路邊賣菜,被抓到違規販售一張紅單來了就是三、四千反而賠錢。」勤里長才有感而發,下定決心要為當地農產品找到新的出路!

990724san4bu4aouoioh-450.jpg
大屯里里民教室前的台北盆地午後風景。

蜜橘的構想正是原自於古早味的桔餅,老一輩人吃桔餅經常是用來治療咳嗽或是婦女生產完後坐月子的食品,經過勤里長夫妻三年的研究,終於改良成為用麥芽製作口味清爽的蜜橘,在研究發功後里長伯沒有急於販售,反而是為了測試蜜橘的口味與市場潛力,不計工本贈送給不少親友試吃,得到許多寶貴建議後進一步改進口味,終於製成口味清爽不甜膩,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在地又天然」的蜜橘,從種植到製作都是自己來,連產品包裝設計也是當地人一手包辦,簡單美觀的一盒蜜橘承載了當地人天然生產與手工製作樸實的在地情懷,呼應了外盒包裝上寫著的「足柑心!」

image005
大屯里里長勤榮輝里長先生於里辦公室與蜜橘伴手禮組合影。

打開包裝可以看見每片餅狀的蜜橘都是完整的一顆橘子,橘子的美味與營養被麥芽糖完整地包覆,切開看看便出現了晶瑩剔透的色澤,目前研發出的黑、白麥芽兩種口味使得蜜橘不僅有兩種風味,顏色也有了兩種深淺變化。

在產期現場製做的蜜橘可以不經冷藏直接食用,若需要久放,也可以經由冷凍延長賞味期限,但今年里長限量製作的1000份手工蜜橘早已銷售一空,對於愛好者的詢問里長伯只能笑著回答:「要再鼓勵里內農民種植橘子,還要多一點人手來製作才可以增加產量;我的工作就是把蜜橘的銷路打通,農民對橘子有信心敢放心種才有更多穩定的源料來源,而且我們是手工製作和機器大量生產不同,人太少也忙不過來…」

大屯山的橘子在產季在農曆年前後,正是天氣寒冷大家喜愛前往北投泡溫泉、欣賞陽明山花季的時節。「錯過今年,明年絕不放過!」可是許多人對大屯里蜜橘共同心聲的最佳寫照,欣賞北投在地情懷,泡在地、玩在地、吃在地,從現在開始又有一樣全新的在地美味了!

image003
經過當地居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小菜園,菜葉被蟲子吃得坑坑巴巴,里長夫人笑著說:「老人家都透早起來抓蟲,一隻一隻用手捏,很少用農藥才會這樣。」

展望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未來及發展

北投溫泉博物館有別於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模式,開放更多空間讓社區代表得以參與地方博物館的決策與營運,體現了社區參與的精神,為停滯的館務運作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此一經營模式仍然相當脆弱,實際運作面臨重要問題…

1913年6月臺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建造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歷經時空流轉,管理使用單位更迭,逐漸傾頹、荒廢;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因鄉土教學而發掘了這座荒廢的浴場,並撰擬陳情書為這座公共浴場請命。在地方熱心人士奔走、努力下,1997年2月20日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三級古蹟,後續進行修復及古蹟再利用,終於在1998年10月31日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

990418-guibeitouwun-420.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榻榻米大廳,照片來源:組員提供

義務服務及經營管理委員會之成立及其效能

北投溫泉博物館曾是國內第一個由社區民眾自動發起連署而搶救下來古蹟,並轉變成博物館的案例(北投文化基金會[1],2004:16),後因政府經費不足,規劃委外經營,引發居民反對聲浪,2004年3月提出公私合營構想,成立「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簡稱管理委員會)」,由政府及居民共同商議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以及財源籌措管道。以下針對該委員會之實際運作機制及效能,進行回顧及檢視,並思考如何有效落實公私協力之目標及初衷。

根據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簡稱北市文化局)與社區之初步共識,北投溫泉博物館由北市文化局支援人力,並與社區義工共同分工,其中,館務基礎業務,包括行政票務、管理維護由政府承擔[2],社區則協助公共服務、公關文宣、展示研究、教育推廣等[3]

北市文化局表示(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2),該委員會共有17名委員,其中,社區里長、草根團體、學校佔13人,臺北市政府4人,並共同訂定組織章程(詳如下圖)。北市文化局也成立專戶,接受各界捐款推動館務,讓北投溫泉博物館得以維持非營利的清新形象,此外,定期由學者專家進行博物館評鑑,每年提出營運成果接受各界公評。

目前除評鑑外,其他都照常運作,沒有改變,該委員會只在第1年接受過評鑑 ,當時出席的3位委員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運作模式,北市文化局應該給予全力支持 ,同時聲明這一模式也只有在北投才會成功,因此之後就沒有再進行評鑑了[4]

image004 image005
北投溫泉博物館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成員及職責表(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6-27)

參照北投文化基金會於2005年3月7日轉載東森新聞報地方中心報導,時任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之張思耘表示,自從該委員會成立後,展示活動明顯增加,舉辦期程亦較長,委員會也主動策劃並帶入各項資源,例如:舉辦教師研習講座,提昇博物館主辦活動的能力,展示活動也比以往更為豐富多元,積極開創不同的面貌[5]

換言之,北投溫泉博物館有別於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模式,開放更多空間讓社區代表得以參與地方博物館的決策與營運,體現了社區參與的精神,為停滯的館務運作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此一經營模式仍然相當脆弱,實際運作亦面臨下列重要問題:

首先,財務缺乏穩定規劃,館務亦無法尋求中長期規劃。目前北市文化局的態度是維持博物館的基本營運預算,短期所需館務人員由局內其他業務編制下支援,也就是說研發、活動、出版均仰賴募款或社區贊助;長期而言,人事費用亦由管理委員會自籌財源來因應,這將對於博物館造成相當沉重的經營壓力。

其次,臺北市政府與社區代表之權責不清,難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能。在目前之組織架構下,管理委員會負責審定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並開發財源籌措管道;但是,館長為北市文化局派任,直接向局長負責,如果財源籌措不理想,或者館務運作不如預期,臺北市政府與社區之權責又將如何界定呢?

再者,社區代表的產生辦法仍不明朗,社區參與機制需要進一步擴大。扣除里長及學校代表,社區團體及居民代表只有7個名額,該如何設計參與機制,才能兼顧公平、民主精神,同時又保有組織機能的效率呢?

如何落實公私協力之目標及初衷?

本小組參考北投文化雜誌內容(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3),提出幾項願景,希望能加強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公私協力機制與功能:

l 終生學習:北投溫泉博物館如何自我學習,並引發社區居民的自我學習力,使地方文化館成為社區居民終生學習的場域?

l 獨特魅力:北投溫泉博物館如何可以塑造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吸引訪客?如何增加遊客再度造訪動機,如何尋覓研究人員並給予支持?

l 社區營造:北投溫泉博物館常因陋就簡而趨於保守,對於社區內部如何扮演社區營造之協助及協力角色?

l 永續經營:北投溫泉博物館無分大小都需要花費人力、財力、物力,地方文化館或許容易尋求社區資源及志工協助,但是,後續營運經費如何籌措?

l 政府認知:公部門究竟如何看待北投溫泉博物館,是任其自生自滅,偶爾給予補助,還是視為地方教育的重要機構,而有長期支持的機制?

終身學習、獨特魅力、社區營造、永續經營等,都是博物館的願景,如何讓願景落實,具體的經營模式便是實現希望的載具。北投溫泉博物館由居民爭取推動古蹟保存,提供各種文史資料、國寶北投石,貢獻規劃構想之智慧財產與心血結晶,應屬於全體社區居民之公共財產;北投各社區團體、商家業者,多年來亦全力配合各種文化教育、旅遊推展活動,是社區共享之優良公共空間,沒有委外經營的條件和理由。

透過2004年推動之公私協力方案,希望能讓北投文化的保存更加完整,也更貼近社區居民想法與需求,該機制已運作數年至今,本小組認為北市文化局應投入更多心力及資源,非將大部分工作交給社區居民,如此一來,方能有效提升北投之活力及魅力。

參考文獻

北投文化基金會(編輯),2004,〈專題一: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北投文化雜誌季刊》7:5-28。

(此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生態博物館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品儒、朱慧慈、陳玫蓁。)

註釋:

[1] 全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此為簡稱。

[2] 行政票務包括:一般行政、文書、場地使用管理、票務管理、志工人力協調等;管理維護包括:館內各項事務機器、古蹟建物之管理維護、修復工作等。

[3] 公共服務包括:遊客服務、導覽解說、服務台等;公關文宣包括:對外交流、合作、媒體接待、文宣;行銷及活動企劃案等;展示及研究包括:辦理研究調查、刊物編輯出版、口述歷史採集、文物徵集、展示策劃等;教育推廣包括:辦理教育推廣、課程講座、表演活動、館慶活動等。

[4] 本小組洽詢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有關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之運作現況,並針對回覆內容進行整理與摘錄,特此感謝。

[5] 資料來源: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12。

農民快樂種,居民健康樂

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一邊強調「自己種的,沒農藥!」她的泡菜吃起來不會酸得刺人,雖醃漬過卻還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甜味,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忙到……

 「詹媽媽,這個蘿蔔真的不用洗嗎?」在北投國小附近上班的一位婦女,拿著北投在地農民詹枝花種的蘿蔔好奇地問。「不用不用!」詹枝花邊強調,邊拿起一根紅蘿蔔,「喀」地一聲將不到10公分長的紅蘿蔔折成兩半,拿其中一半給顧客,「我不灑農藥,所以這麼小根,妳吃看看!」另一半則塞進自己嘴裡,喀滋喀滋。

980301-beitoumarket-360.jpg

許多主婦都知道,在市場上長得又大又美的蔬果,多半是中南部農友辛苦種植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農藥使用在台灣依然對環境與健康造成問題。雖然農友在蔬果採收前,多半會請農會進行生化檢驗,確定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但在有機、無毒食品開始蔚為風潮的健康時代,若消費者支持小農與地產地銷,不但能吃得健康,也讓土地更永續。

去年底,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農會等單位,經籌備溝通,與北投區十八份約11位農民合作,展開三場「農民市集」活動;希望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讓消費者知道有機、無毒的健康生產過程,推廣「地產地銷」的環保觀念,為小農行銷開出一條新道路。

十八份指北投泉源里登山路以西區域,全境屬國家公園管理區以及山坡地保護區。此區域是百戶人家的小型聚落,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深具歷史背景及山村聚落特色。

同時這裡也是台北地區少數仍農作的地區。甫接任北投社區大學校長一職的謝國清說,北投山村離都市只有20分鐘車程,因陽明山的環境特色,種出來的蔬果毫不遜於中南部的產品。

十八份的農友多為小型農家,行銷管道則在行義路一帶或山下的傳統市集販售。但不同於其他攤販,十八份的農友堅持種植「社區當令」的農產品,更以自然或有機的方式耕種。「我們希望藉著農民市集的計劃,將散落在北投的生產者聚集起來,強調友善土地、健康生產的農業價值」。

上週六是最後一場農民市集試辦,為了在清晨八點趕上居民採購食物的黃金時間,不少農民在前一晚「趕工」,就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好食物。如農友康美子,將自植的蔬菜製成泡菜,並利用紅麴、雜糧等作物,手工製作饅頭販售。

康美子羞澀不多話,但談及自家泡菜卻鐵定開啟話匣。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一邊強調「自己種的,沒農藥!」她的泡菜吃起來不會酸得刺人,雖醃漬過卻還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些微甜味,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10點忙到今早咧!」

像康美子這樣埋頭耕耘的農友不在少數。如78歲的詹枝花,瘦小、背脊彎曲、腳微跛,這是她自7歲起開始農作留下的身體記憶。詹枝花和丈夫在東昇路往後山方向右手邊一片開闊的梯田耕種。

因此區為「北投安心蔬菜區」,詹枝花的蔬果自然完全有機。不少主婦經過,都被她小巧可愛的紅蘿蔔吸引。詹枝花為了有機耕作,得花上更多時間巡園、防蟲害,雖她小小埋怨「我做到(種田)脊椎四根彎掉」,但辛勤勞動的結果讓她看起來只有50多歲。

詹枝花強調,新鮮有機的食物最好吃,在沒有客人的時候,她便啃著自家的紅蘿蔔,像活招牌。而詹枝花旁邊的攤位是種植桶柑的詹敏慧。詹敏慧平時在北投溫泉路附近擺攤,為參加農民市集,原先的攤子讓國二的女兒照顧,而她小六的女兒則跟她一起到市集勞動。

問及孩子覺得假日得顧攤辛不辛苦?詹敏慧的小女兒羞澀地說:「還好啦。」詹敏慧在一旁大笑說:「當然還好,因為我有付工資啊!」詹敏慧也不使用農藥,和親戚趙懷弟約從10年前開始有機耕作。除桶柑外,也種植一般蔬菜如韭菜、菜頭。

詹敏慧驕傲地指著自家的桶柑說:「現在很少人種這個了!」桶柑在陽明山因氣候及地勢條件,照顧困難,種植的人愈來愈少;「但因十八份在大屯山,濕氣重又是火山岩,這裡的桶柑吃起來和其他地方絕對不一樣!」

詹敏慧指出,農產品會因環境條件而有不同生命形態,加上近年有機食品風行,更讓她和丈夫堅持耕種。她說明,桶柑只放有機肥,不噴農藥,但得花不少心力防蟲害,「不過雖然醜,吃起來酸中帶甜的滋味絕對難忘!」

趙懷弟補充,有機無毒農業絕對是未來趨勢;她坦承剛投入時常因賣相不佳、無收成而想打退堂鼓。「但是一投入就難回頭了!」趙懷弟說,農友都希望種出來的食物可以現摘現吃,因此只要消費者願意支持,再難都會堅持下去。

一早趙懷弟準備設攤時,有位主婦看到她賣的韭菜,立刻驚嘆地說「我吃別的菜已經吃到沒味道了!我要等!」便佇候一旁等趙懷弟把菜挑好,買了一大袋回家。趙懷弟的韭菜只要輕輕撕開,清香便立刻發散。「這是噴藥的菜不可能有的菜香!」食物的原味,來自健康土地的灌養,趙懷弟這樣強調。

事實上,有機、無毒農業,不只具有健康與環保的概念,同時也極富教育意義。位於中正山步道旁的立祥農場,是北投僅存的兩家草莓園之一。從前任園主開始栽種草莓,現任園主吳方村承繼兩代種植技術,堅持不用藥,並加入創意,將草莓田變成草莓盆栽。

代替兄長吳方村到市集和消費者溝通的吳方伶認為,農作物是生命,如何成長、照料,都可以是教育素材。近年不少學校也在校園推廣種菜、種稻,不但成為學校特色,更是完整的生命教育。

因此立祥農場將有機草莓放在較深的盆栽,以利草莓的根繁延;在推出草莓盆栽時,很多人都訝異並質疑「到底種不種得出來?」吳方伶說,其實只要陽光和水份充足、澆水時不碰到果實,並在產季(2至5月)花功夫將盆栽底層的老葉摘除,便能順利結果5次。

而因草莓結完果實後便會自生新苗,不用換盆,非常便利。「很多有概念的父母,都會買回家和孩子一起種。」吳方伶表示,照顧植物和照顧動物一樣,都能讓孩子獲得啟發,也能和部分學校課程配合,很受到家長歡迎。

不過,寓教於樂、健康飲食,不能只靠農民的努力,還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偶爾向詹敏慧買菜的北投市民蔡太太說:「她的蔬菜真的好吃!」蔡太太表示,她很支持節能減碳、地產地銷,所以即便詹敏慧的菜比別人貴,她還是買,「不支持農民,她們可能再回頭用藥,對環境或自己的健康都不好。」

但蔡太太也坦承,她對詹敏慧宣稱有機耕種的相信是出於「她們看起來都蠻誠懇、憨厚」,但有機農業不能只靠她這樣的消費者撐起來。蔡太太認為,政府應該協助小農進行有機認證,否則難以取信一般社會大眾。

但謝國清指出,因台灣環境濕熱,要農民完全不用藥真的困難;北投區農會推廣組辦事員魏俊凱也坦承,目前多數農民還是習慣使用農藥。雖然農會協助農友檢驗殘毒標準,「但當然能不使用就不使用是最好的」。

謝國清認為,折衷現實環境與健康標準,台灣或許可以思考發展出不同的認證標章,如「完全有機」、「無毒」,讓農友有較多彈性,階段性地改變農友的農法與消費者觀念。

不過目前要取得認證標章,不但標準不一,也因認證機構多為私人企業、索費高昂而使農友怯步。魏俊凱表示,農會因與農民太親近、檢驗機械昂貴等條件,不適合當「公正認證」者;農委會雖曾補助農友進行有機認證,不過現已取消,就連一般生產履歷也不再強制要求,有點可惜。

謝國清希望,政府在現代人重視健康的風潮下,應重新思考如何協助農友,將標章清楚劃分、協助獲得認證的可能,有機農業才能發展。未來北投社大也將和社區再繼續溝通,若農友與社區意願高,將繼續以農民市集的方式推廣,希望更多人加入「讓自己健康、他人快樂」的行列。

(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農事】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0228-0314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傳承農耕…..

野蔓園Permacultur/綠屋工坊活動訊息─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吃自己種的米—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方式傳承梯田農耕文化,保留著台北市最後一塊梯田水稻(沒錯,甚至是臺灣最後少數的梯田)。

野蔓園從四年前引進自然農法方式耕種期望能讓這最後一塊梯田美景能保留下去,並以樸門理念希望保護這一塊位於台北天母的後花園。

經過4年實際耕稻與水稻種子保留的概念下,今年終於讓2位老農願意拿出3-4分梯田試種自然農法的水稻,這幾年的努力也讓台北市大安區農會感受到無肥、無農藥的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一起協辦第一屆陽明山半嶺水稻梯田耕作體驗活。

如果你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文化有暸解的渴望,想了解台北盆地開發史中『水的故事』…..

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美麗後花園的故事。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時間:

第一梯次98年2月28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二梯次98年3月7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三梯次98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活動內容:

1.樸門介紹

2.為什麼要吃自己種的米:米的故事

3.半嶺步道水澃導覽:台北盆地水的巡禮

4.水稻插秧體驗

費用:每人300元.學齡前免費.可自備午餐.若體驗農家餐:

餐費大人120元國小前每人60元

聯絡人:楊子萱0922850816 亞曼:0910225705

報名流程

請先電話或來信babykiwi2005@yahoo.com.tw預約,並留下您的姓名、聯絡電話與欲參加梯次

備註:路線指引

大眾運輸系統:從台北搭捷運淡水線至士林站,下站後,在中正路搭R19公 車,或走出到中山北路步行約五分 鐘再坐 220公車,到天母圓環下車(◎注意是中山北路底的天母圓環,不是天母商圈!)步行(30-40分鐘)或約劍潭站對面的銘傳大學門口共乘上野蔓園。

自行開車:沿著中山北路直走過天母東西路的天母圓環再沿著中山北路七段直走,經過警察局、消防隊約於219巷時路開始縮減,左轉進219巷沿著路上標示『陽光瓦舍』溫泉餐廳的路線牌直行,在一翠園大廈的叉路走右邊上山,第二個大叉路,請走左邊往紗帽路小路往陽光瓦舍的方向,經過餐廳後再直走,過了翠峰橋,再過土地公廟後,於紅色水泥涼亭 左轉上坡,遇見紗帽路38號之6住戶,再向上走不到100公尺,右邊可見一溫室,在溫室旁小路就是野蔓園的入口,會有一群會叫的狗狗迎接(不會咬人)就到了。紗帽路40號之20處。

3.可共乘在銘傳大學公車站前早上8:40分並請提前確認共乘.

4.欲知綠屋工作坊曾經有辦過那些課程可以上yahoo的野蔓園部落格

【農村】第五屆農村願景會議1221-22

「農村願景會議」緣於一群關心台灣農村議題的NGO夥伴,因對於農村的情感與社會責任,舉辦【台灣農村願景會議】,自2006年10月第一次會議迄今已邁入第五屆,今年首度移師北台灣舉辦,期盼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

「農村願景會議」緣於一群關心台灣農村議題的NGO夥伴,因對於農村的情感與社會責任,雖平日在各自的領域修補結構,同時亦期待更寬廣的串連平台得以建立,因此邀集多年相伴的朋友舉辦【台灣農村願景會議】,期待將長年下來對於農村議題所關注,所實踐而累積的概念、行動經驗作進一步研擬,並透過組織合作的方式予以推展,共同致力於農村區域發展工作與城鄉合作交流機制,以維護農村體系作為人類重要資產的存在。自2006年10月第一次農村願景會議迄今已邁入第五屆,今年首度移師北台灣舉辦,期盼能邀約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一起來參與!

會議日期:97年12月21日(週日)~22日(週一)

會議地點:台北捷運北投會館(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527巷88號/捷運淡水線”復興崗站”下車)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後,以e-mail或傳真至北投社區大學

E-mail:beitou@btcc.org.tw ;傳真:(02)2893-4730

報名費用:報名費400元(含餐費及茶點),住宿費550元。於報到時繳交。

洽詢電話:北投社區大學(02)2893-4760;聯絡人:周家慧、許蓓璉</ P>

交流平台:會議資料及相關訊息請至下列網址查詢 http://sites.google.com/sit e/country5th/

會議議程:

  97/12/21(日)
時間 內容
09:40~ 報到
10:00~10:40 團體動力‧相互認識
10:40~12:00 專題演講:您不可不知的台灣農業

主持人:北投社大楊志彬

演講人:板橋社大張則周校長

12:300~13:30 午餐
13:30~15:30 消費者如何關心農業議題

主持人:

分享一:從上課到共購/高市第一社大劉孟佳

分享二:新莊社大廖秀春

分享三:綠色陣線協會

分享四:OURS都市改革組織(邀請中)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喚醒消費者的味蕾

主持人:旗美社大張正揚

分享一:王福裕(花蓮大王菜舖子)

分享二:徐仲(義大利慢食大學碩士)

*搭配現打本土黃豆豆漿品嚐,令人驚豔的滋味

18:00~19:30 由古巴案例談社區支持型農業

主持人:綠色陣線吳東傑

與談人:邀請中

21:00~ 休息
  97/12/22(一)
09:00~12:00 公共議題的討論:農村再生條例

主持人:曾旭正

引言人一:樓琦庭(珍宇工程顧問)

引言人二:周志龍(台北大學教授/邀請中)

引言人三:徐世榮(政治大學教授/邀請中/邀請中)

引言人四:林奠鴻(仰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2:00~13:00 午餐
13:00~16:00 行動方案

主持人:北投社大楊志彬、旗美社大張正揚

議題一:消費者如何組織/主婦聯盟(邀請中)

議題二:城鄉交流/文山社大鄭秀娟

議題三:行動分享/千里步道、林口社大

第五屆農村願景會議報名表

姓名
單位/職稱
聯絡電話
E-mail
餐飲 □ 葷 □ 素
住宿 □ 需住宿 □不需住宿

草莓園中的生活藝術–立祥草莓園

立祥的園主吳大哥,有著台灣農友樸質敦厚的特質,看似不多話,但談起草莓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大方地跟遊客及其他農友分享栽種草莓的心得與撇步,儼然就是個[草莓達人]。吳大哥……

大多數的人來到陽明山除了賞花、泡溫泉、採海芋、摘柑橘之外,還有許多深耕在地的農產業蘊涵著無限的魅力,在十八份地區一帶,草莓及安心蔬菜便是當地的主打星,從新北投沿著登山路前行,在不起眼的小路中隱藏著北投僅存的少數草莓園之一:立祥草莓園。小農場的堅持—誰說草莓不能有機?

立祥農場從前園主便開始栽種草莓,承繼兩代的種植技術,加上堅持有機的栽植方法,立祥出產的草莓令人安心,農場雖然不大,但在園主的細心照料下,每到草莓的產季總有許多忠實的顧客來電詢問。

由於北部地區氣候較為溼冷,草苺的產季多可從12月持續至翌年5月份,農曆年期間是旺季,每年產季過後,園主吳先生也會在園區內自行育苗,希望能種出品質優良的草莓。對於草莓的栽種,吳大哥也堅持使用有機的方法,不使用農藥,雖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去照顧,種出來的草莓可能也沒有市面上的鮮豔搶眼,但「吃的安心」是立祥農場多年不變的堅持。

strawberry-360.jpg

園主吳先生示範如何栽種草莓。

草莓園中的生活藝術

立祥的園主吳大哥,有著台灣農友樸質敦厚的特質,看似不多話,但談起草莓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大方地跟遊客及其他農友分享栽種草莓的心得與撇步,儼然就是個「草莓達人」。吳大哥平常除了經營草莓園及商店之外,空閒時候也喜歡拿起畫筆作畫,是個深藏不露的畫家,在草莓園旁的小工寮裡,掛滿了吳大哥的隨筆創作,蒐集了鄰近好山好水的靈秀之氣,將帶給您意想不到的驚喜。

吳大哥的畫畫題材以北投的山水、靜物的素描為主,創作媒材含括油畫、粉彩、素描及攝影創作,十八份的山村風景:大屯山、大磺嘴、草莓園、吳家老宅、自畫像都是他作畫的靈感來源。前幾年以油彩畫居多,後來漸漸以粉彩畫作為主,吳大哥說用粉彩畫出來的光影較為自然,色彩也可以比較活潑。令人訝異的是,吳大哥並沒有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完全是因為興趣而摸索出繪畫的技巧。

2[1].草莓園的工寮裡掛滿了吳先生的畫
草莓園的工寮裡掛滿了吳先生的畫。

寧靜山村的步道行腳

來到立祥,除了採草莓、欣賞吳大哥的畫作之外,也別忘了到附近走走喔!立祥農場就在中正山步道旁,以中正山步道為軸線串起鄰近的景點,除了自然步道的盎然綠意與新鮮空氣之外,沿途可發現許多早期在地居民的生活記錄,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多元的宗教文化、豐富的自然地熱景觀也將是不容錯過的重點。

立祥商店旁邊的小路便是中正山步道的登山口,沿著步道拾階而上,兩旁可見果園、傳統石砌屋及樹林,樹林中隱藏了不少炭窯的遺跡,並有一座保存完整的炭窯,見證十八份地區的開發故事,與路旁的阿伯閒聊,記憶裡總有早期十八份地區製炭產業的榮景;登上中正山觀景台,開闊的視野讓整個關渡平原及北投地區的美景盡收眼底。如果體力許可,亦可嘗試以新北投的郵政訓練所為起點,從都市逐漸進入自然的景觀轉變,也會有不同的體驗。走一趟中正山步道,除了呼吸自然芬多精、飽覽台北盆地風景之外,更可認識在地文化、體驗山村純樸的田園風味,是北投後山常客的秘密花園。

3[1].��山�道上的百年�窯
中正山步道上的百年炭窯。

如何到立祥

立祥位於十八份地區,離北投鬧區並不遠,有公車可達。順著登山路來到立祥商店,右手邊是中正山步道的登山口,沿著左前方的小路向下步行約3分鐘,便是立祥草莓園。立祥草莓園僅約兩分地,全部栽種草莓,園區內的小工寮則是園主收藏畫作的地方,勤學的吳大哥現在也開始學煮咖啡,相信不用多久,來到十八份登山、採果之餘,也可以喝杯香醇的咖啡,欣賞吳大哥的畫、和吳大哥聊聊在地的故事。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登山路114-4號

電話:(02)2891-8578、2896-6066

交通方式:

* 公車–於北投國小前搭乘小型公車7號至十八份雜貨店(立祥商店)下車。

* 開車–從新北投往十八份方向,順著登山路前行,看到立祥商店即達。

(作者為北投社大主任祕書)

給生物最自然的家–草堂花譜

這之中,朱老草堂花譜佔地1600坪,內有水生植物一百多種、香草及觀花植物五十種以上、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三十種以上,蜻蜓、蝴蝶、豆娘、昆蟲更是隨處可見,這是園主朱清煌老師花了三年多時間用心經營的成果………

很難想像在寬闊的關渡平原裡,會有這樣一個復育多樣水生植物的地方,在筆直的貴子坑溪堤岸道路旁,兩旁多是耕地或廢耕的空地,草堂花譜便位在其中。初次到訪時,因為內縮的玄關加上路邊茂盛的雜草,園區並不太容易被人發現,但走入園區後卻有令人為之驚艷的感覺,簡單的建築、舒適的步道與造景、充滿綠意的草坪與生態池,這就是「草堂花譜」,一個富含休閒與教育功能的秘密花園。

flower.jpg

草堂花譜入口處。

照片五

草堂花譜一隅。

廢耕地變成生態天堂

這之中,朱老草堂花譜佔地1600坪,內有水生植物一百多種、香草及觀花植物五十種以上、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三十種以上,蜻蜓、蝴蝶、豆娘、昆蟲更是隨處可見,這是園 主朱清煌老師花了三年多時間用心經營的成果,將一塊廢耕的土地改造成現今復含生態資源的園區。園主朱老師是花房設備公司的經營者,在92年時因為看到荒野 陳德鴻老師搶救水生植物報導而深受感動,因此開始加入荒野的課程,認識水生植物,在師也體會到濕地之美與重要性,且這些水生植物不僅是童年美麗的記憶,更是基層生態體系的供給者,所以,自2003年起便在關渡平原租下了這塊廢耕土地,希望能給溼地生物一個最自然的家,同時也營造兒時的秘密花園。

整個園區共劃分為幾個區域,包括室內解說區、香草園區、物種培育區、香草茶區、生態教育區等等,且園區並非全區開放,有一部分的區域是作為生態復育之用,透過水生植物的培育及生態島的營造,希望能讓適於濕地生存的生物,在這裡重現蹤跡並棲息。而園區開放的空間裡則主要作為教育及休閒之用,在朱老師的解說帶領之下,沿著步道及生態池走一圈,便有認識不完的植物,其中台灣萍蓬草更是瀕臨絕跡的物種,也在此成功復育。此外,園區內也以水族箱陳列水生植物,讓民眾更清楚水生植物在水下的面貌;在解說課程當中,朱老師也會先帶大家認識水生植物的種類,透過輕鬆的互動及生活化的例子,加深聽眾的印象。

照片二

照片三
認識水生植物。

夢想的秘密花園

每每到訪草堂花譜,總愛聽朱老師唱起孤戀花「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 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 老師總喜歡用歌詞中的水蓮花介紹台灣萍蓬草,也帶出早期台灣萍蓬草蓬勃生長的景現,學員聽了之後總是恍然大悟,原來水蓮花就是台灣萍蓬草,而在老師的歌聲當中,總能感受到老師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每聽一次就要感動一次。

老師也常提到,其實很多水生植物在早期的生活中都很常見,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卻逐漸消失,這也是老師願意投入溼地復育行列的原因之一,希望能找回兒時的秘密花園。

草堂花譜營造至今,已成功復育多種水生植物,並且陸續有許多鳥類及生物前來棲息,「蜻飛.蝶舞.草香.花艷山清.水綠.鳥語.蛙鳴」是寫在草堂花譜文宣上的主題,也是園區的最佳寫照,有空歡迎到草堂花譜走走,體驗自然之美。

如何到草堂花譜

草堂花譜位在貴子坑溪堤岸道路旁,且鄰近捷運復興崗站,交通極為方便,從中央北路二段257巷的車行地下道進入後,過了土地公廟即達,天氣好時,騎乘腳踏車到訪也是不錯的選擇喔!園區每週一休園,入園需購買門票,可抵消費,園區供應下午茶及餐點,若需導覽解說記得提前預約喲。

clip_image010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2段257巷內

電話:0920118197韓小姐、(02)2823-3931(夜)

網址:http://www.aquatic.com.tw

交通:

1. 開車:北投區中央北路2段257巷車行地下道進入,400公尺 右邊。

2. 開車:大業路捷運線前左轉約800公尺,舊北投交通隊貴子坑圳左轉300公尺對面。

3. 捷運:復興崗捷運站出口往右走人行步道底,再往右人行地下道直走400公尺右邊。

開園時間:

週六~週日 早上10:00~晚上9:00

週二~週五請先來電預約

週一休園

(本文作者為北投社大主任祕書)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