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1)台灣小農的出路

不是所有的小農都能身經百戰的存活下來喔!大部分的人都在半路上就放棄了,我今天站在這裡算很幸運,但我覺得這個幸運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很多社會上的善心人士在支持。那我想這些支持,不應該只是落在一、兩個…

前言: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於2009年5月1、2兩日,由宜蘭和羅東社大,於宜蘭縣冬山鄉辦理。由於宜蘭是農業大縣,加上主辦社大強力宣傳,吸引了爆滿的人數參與。此外,宜蘭人好客以及社大做事認真的態度,也讓所有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為其中一場座談「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案例分享」的討論記錄系列,本文為系列3-1。

990511asbuouublug-450.jpg
宜蘭小農李寶蓮

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案例分享案例(1):台灣小農的出路

主講人:李寶蓮(宜蘭小農)

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很榮幸站在這裡。我想前面的這一部分在談「從社會多元角度看農村文化」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在作一種「自我的整理」。因為自己是一個小農人,小農常常覺得在這些大農的面前很自卑。為什麼?他們也很努力,他們產量很大,然後提供給大家價廉物美的東西。但相形之下,消費者要消費小農的產品,他必須要經過很多的掙扎,錢包要一個結一個結的打開,他要用比較高的價位買我們比較醜的產品。

這種現象經常讓我覺得心虛,我常會想說,為什麼社會大眾要支持我們?我們有什麼很驕傲的主體價值,值得大家這樣子支持我們?這個是一種內在的掙扎,然後事實上也是對消費者和對整個社會來講,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主流與非主流的思維差異

後來我自己做了一下整理,我們可能很需要王老師再給我們一個,台灣不缺什麼,缺什麼的那個,銘言喔!會覺得台灣其實大家都不缺吃的,但是他吃得有沒有品質?有沒有文化?然後這當中有沒有關懷?這些關懷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我想不只放在一個農人的身上,其實最現實的應該考量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是健康的?是不是永續的?

這個關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生活上都離土地很遠,但是人跟土地有沒有辦法完全的切割,因為所有的消費都來自於土地,所以在這種跟土地距離遙遠,但是又沒有辦法離開土地的「中間」有一個媒介,這個媒介就是跟土地最接近的一群人。那群人是誰?就是農人,就是幫大家去取自然資源的那群人。

從這個角度來出發,這個農人,我們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可以幫你從土地、從自然當中,取得你需要的生活食材,但是他也可以把我們的意志作某種方式的轉換。就是說你也許你在取用一樣東西的時候,並不覺得他對環境有什麼影響,但是這個在替你面對環境的這個人就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就是說他灑了農藥,對這個地方就造成了破壞,或者是說過度的包裝。那你選擇了他的產品,無形中就是支持了對環境負面的一種影響。

消費者要對自己的選擇多作一些思考,我覺得我們現在可能不缺什麼缺思考,這個我們可能「不缺錢,缺思考」。這個我就不再多說。這個下午之前的幾個討論,其實都有談到我們所說的問題,就是說如果小農他所的在社會多元文化價值下可以被承認,他對於土地友善、環境友善的這個部分,他應該要被保留,小農真正要生存下去的困境,我們如何去突破?

今天綠色陣線的吳東傑提到有機認證對小農的福利,還有有機認證制度對於現實環境的不相符合,這些都是小農生存的「困」之一,我今天其實要分享的是一個,我一路走過來的一個親身經歷。

不過我要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就是我今年在宜蘭種田之後,才算是真正認識農村,也比較接近農村,過去雖然我在梨山種梨,在山上耕作已經十年了,但事實上是為了一個高海拔土地的復育計畫而去的,那這個部份我先不要多說。

總而言之,過去我雖然也務農,但是跟一般外界社會接觸的比較少,那這一年來我自己下來種田之後,比較算是「出社會」了,我自己把過去的20年譬喻為社會邊緣人。

所以我要先交代一下,我的想法事實上是很非主流的。非主流的程度到下午大家在討論的議題,其實都不在我想法之內。就是說如何發展休閒農業,如何把一個觀光產業做大,像這樣子的思維,我不是說不贊成,而是我覺得,我界定的主流與非主流,主流應該是一個大家共同朝向的一個大方向。然後,多數的社會資源或者是自由市場的那個取向呢,都傾向於把資源挹注在這個地方,那時候我們認為那是主流。

那我所採取的非主流的位置就是說,我是覺得我是比較照顧生態多樣性的,所以我會比較照顧弱勢的部分。應該不是照顧,應該是說我的思維比較放在那個位置。同樣也認同主流意識所要走的,因為他比較大眾化,他能支持多數人的經濟。這個是不可否認的,他可能也是社會發展可能有必要做的一些事情。

但是我自己個人就會把他放在…關懷生態多樣性的面向上,因為主流的這部分已經有很多資源、很多人力要去做了,所以有沒有我沒有關係。於是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能比較不會有人去這樣子思考,比較不會有人這樣子做的位置,然而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有必要存在的一些東西。

農人要團結互相支持

那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很非主流的東西,那我的非主流的想法是什麼?就是說,其實我自己一路走來,小農的那種生存困境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血淚斑斑」。從我自己種梨子,然後要自己開著小貨車,出去擺攤子,然後到跟這些大盤商、中盤商這樣子喊價,這樣子殺得頭破血流。

這整個的過程,乃至於直接面對消費者,然後遇到消費者的質疑。然後他明明已經準備好要支持你的行為了,可是在收到你的東西的時候還打一通電話來說,「我已經買A級了,為什麼還這麼小顆?我本來是要送人的,我現在只能留著自己吃,我現在送不出去。」

這整個過程其實是很多的打擊,因為這樣的關係,我會別覺得說,這個小農要走出去,尤其是當你立定一個志向,你要做一個對環境友善的耕作之後,事實上需要面對的困境是很多的。

這不是所有人都能身經百戰的存活下來喔!大部分的人都在半路上就放棄了,我今天站在這裡算很幸運,但我覺得這個幸運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很多社會上的善心人士在支持。那我想這些支持,不應該只是落在一、兩個明星的小農身上。

那其實這樣的小農生存下來之後,就像站在我這個位置的那位先生說的,一座高牆,別人怎麼幫你爬過去,你就應該幫別人怎麼爬過去,所以我就因為自己的這些經歷,還有面對這些經歷產生的一些思考,那我們就覺得小農其實應該要有一個團結的力量,那我今年其實才兩個月前,我開始發起一個「友善耕作小農聯盟」這樣的組織。那其實這個組織還沒有正式成立,我們還在籌備會的狀態,不急著成立是因為,我們覺得凝聚共識還有深入討論的過程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談「友善耕作」?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不談有機耕作,我們談「友善耕作」?

事實上這些東西其實在前面的討論裏頭已經有觸及到了,就是說有機法規,我今天這樣子說好了,剛剛有一位坐在那邊的前農業局長許先生,他說他的稻田不灑農藥因為那個蜆仔會翻白,可是他撒苦茶粕,事實上我告訴大家好了,苦茶粕灑下去是同樣的結果。不只是福壽螺死掉,他所有的軟體水生動物全部都掛,他是很廣效性的就是他在有機農法是允許使用的,因為他對人無毒,他是自然的資材,他不是化學的,所以允許使用。

但是這裡產生一個問題,就是說,當一個理念或是一個理想,他必須要行諸一個法規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的缺失。他還沒形成法規之前,大家可能還有很多思考,但是一旦形成一個規範之後,大家就會對號入座。我這個可以用,我這個不可以用,馬上分別出來,思考就停在這裡了,就沒有什麼思考了。我就去看啊!那個苦茶婆可以用。

我今年開始種五分稻,我插秧插下去,第二天,我的秧苗十分之一就不見了。這種情況被福壽螺吃,你去問那些有機農人,他10個有11個他會告訴你就用苦茶粕,沒有其他的討論,我自己用了之後我才知道是這樣的情形喔。這個是原因之一,我們叫做「有機耕作」,而不是「友善耕作」,因為有機不一定真的對環境友善。

有機耕作的觀念,其實最原始的精神,就是不只對人安全,他應該也是對環境友善的。但是有些東西必須要行諸規範,然後你又要讓農民實際可行,然後又可以維持經濟的平衡。所以很多東西不得不有一些權衡或者是規定,但是這些東西規定下來一定會有問題。

再者,就是說我們一般走到有機店,我們看到有機商品,有一半以上大概是進口的東西,那進口的東西,大家知道台灣這樣的島嶼,歐美的有機認證制度,他們發展的比較早,可能消費者有覺得歐美的認證比台灣的認證值得信賴,種種的原因啦!就是到最後我們吃有機的人,大概吃的東西,可能都是旅行半個地球之後到這邊,他完全符合有機規範。但是他對環境不見得有善,這麼長的碳足跡,這麼大的能源消耗。

所以這個友善耕作聯盟其實一方面是小農聯合起來,想要解決自己本身共同面對的問題,那另外一面其實也想對社會大眾拋出一種思維,就是說除了在思考這是不是無毒、是不是經過殘留檢驗,除了思考這些之外,我們是不是也思考到整個大環境的所謂的生態的問題?那所以我們還有一個部份就是說,因為有機法規實際上跟現實情況有很多的不符實際。

我這樣子說,我跟台下兩位朋友也有談到,就是在問說,「那你這個田、灌溉水,你不噴藥,但是你灌溉水就是經過別人的田,就是有受汙染的危險。」但是我們覺得如果一般台灣的小農的農耕面積平均只有1.1公頃,面積非常的小。那很少有人有足夠的空間來作出隔離帶,然後還有足夠的面積來耕種,那所以這樣的問題很難避免。

我並不是在質疑有機的規範是合不合理,我並不覺得不合理,我覺得他還是合理的。但是合理之外,我們是不是有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也就是說,我覺得其實需要有認證,需要有檢驗,需要有規範。這些都是在一種情況下,不得不然的。

什麼樣的情況?就是多層次的銷售,你經過大盤又經過小盤,然後到最後你根本就不知道生產者是誰。多層次的銷售,那另外一個就是,遠距離的銷售。其實這種層次,事實上某種程度就表現出距離。你跟產地是沒有接觸的,所以到最後必須要藉由認證,你不知道最後要相信誰,所以最後只好相信認證。

那我們這個聯盟成立的宗旨,其實到最後我們是希望說,把生產者跟消費者是可以在兜回來的,就好像之前哪位在這邊的講者也說到,那個是我阿嬤做的菜埔耶!今天你阿嬤做一個菜埔讓你帶回去,比如你在外鄉工作,你阿嬤做一個菜埔回去,你不會說:「ㄟ!阿嬤!這有沒有食品添加物?」或者是說阿嬤做泡菜給你吃,你不會說:「ㄟ!阿嬤!你沒有戴那個頭巾喔!」我們不會這樣子問對不對?因為他就是你阿嬤。

那今天你的朋友為你生產,你的朋友種出一把菜,交到你手上,你應該也不會問說:「阿你有沒有檢驗?」我其實覺得當人跟人之間的這種距離,可以拉近,消費者跟生產者可以直接面對的時候,這些認證其實就不需要了。

小農生存的契機

那小農的生存這就是一個契機,那怎樣讓小農回來?我們必須要去跳出那種主流的思維,因為主流一直在教我們說,你一定要企業化,然後你一定要走進這個正規的通路,你才有生存的空間。我們在想,還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小農就是努力的做在地的生根。然後讓我們的,比如說現在的這個組織,就是一群宜蘭的小農,那宜蘭也有很多人要吃有機的東西,可是他們吃的東西哪裡來?所有的東西,就是現在比較大的有機銷售通路,他們都因為認證的關係。

比如說我要賣東西給你們的人,我必須要把我的菜一把一把收好,然後冷藏宅配,送到台北旅人的總部,台北旅人的總部再配到宜蘭的銷售點。這個是我親身的經歷,那當我收到這樣訊息的時候,我說:「不,我寧可不要賣。」因為這樣的食物旅程是不需要的,那回到一個思考的原點就是說,我如果在當地可以找到一個當地的社群來支持,或者是我可以藉由小農聯盟的成立,然後讓大家來認識我們這群人,把消費者跟生產者的關係再直接拉近。

這個其實也是小農存在的價值之一,我後來發現那是一個很大的附加價值,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大農,所有的農企業,他們都走上那種正規的通路的時候,他事實上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還有把整個的生產過程,把他從消費者的眼前拉得更遠了。那小農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把這些阻擋拉掉,這個也是我們必須奮鬥的。

我們除了下田之外,晚上還要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我們還要花很多時間跟自己的直銷客戶去維持關係。那因為客戶的一通電話,你的菜上面有一隻蟲,他嚇到這樣子毛髮直豎,一通電話來你就必須去解釋很多。這個也是社會留給小農的空間,如果什麼事情都很容易做的話,大概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就變成只是賣東西,就無趣了。

我們這個聯盟,還沒有成立的這個聯盟,籌備會我們其實已經在作一些事,從作的當中摸索出一個將來聯盟可以作的方式,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第一個,就是剛剛吳主秘已經有幫我們介紹宣傳,就是下學期我們打算在宜蘭社大開課,如果在座有在宜蘭的人,大家有興趣的話歡迎來加入,讓我們的人數足夠到可以開課。

第二個就是,我們四個要跟在地的餐廳來合作,作一日友善餐,友善餐我們的訴求就是對三個方向是友善的。一是對生態環境友善,因為我們的生產過程是這樣子的。二是我們以吃在地、吃當季,這樣的觀念,來減少食物運送的途徑。

第一個跟我們合作的餐廳在北成的「客人城」,宜蘭人可能都知道,這家餐廳我們目前的合作方式就是,每個月有兩次,就是雙周一次,不敢太頻繁,因為怕餐廳被我們弄倒掉。

第三個,我們會試著去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辦一個小農市集,這個應該在七月的暑假開始。這個資料(剛剛發的)上面還有我們現在正在建構當中,還不很完整的網路平台「友善耕作小農集會所」,有興趣的可以來跟我們拿一下資料,回去可以給我們一些意見,這個集會所上面有一些,不只是賣東西,我們其實最重要的是,小農每一次聚會,討論的東西能夠被看見,比如說我們討論用肥的觀念,或是討論病蟲害管理的觀念,這些我們都讓他透明化,然後也希望大眾來加入我們的討論。謝謝。

990428ykngdazhai0410-450.jpg
2009年,阿寶於願景會議談論要成立友善市集,2010年,這個市集已經在宜蘭定期的舉辦,詳細訊息請閱讀這裡(照片出處:作者部落格)

延伸閱讀:系列3-2 請點選這裡。

小農的溫柔革命~兼對友善耕作班與小農市集的期待

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若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十年前一心想還地於林的阿寶上梨山承租了一塊位於阧坡的原住民保留地梨園,開始了她的討山生活。在大多是隻身一人獨處山中的日子裡,阿寶按照自己的友善山林及友善耕作理念,走了一條一般人不太會也不願走的道路。初期雖然有收成,卻面臨求售無門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藉助於行口盤商,但仍受產品外觀不美的挑剔而受盡剝削,這些辛苦點滴都一一記在這本「女農討山誌」的血淚錄中。

990126-fushoushan420.jpg
福壽山農地多於陡坡上,右方已崩塌,阿寶早先於梨山耕作,實踐護土理想(圖片提供/宜蘭魚)。

也是因為這本媲美美國土地倫理先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寫的「湖濱散記(Walden)」的台灣女梭羅討山誌,藉由口耳相傳及在產品特色與口感加持之下,再拜網路無遠弗屆之賜,因而逐步建立了知名度而有今日產品宣佈上網未久即訂購額滿之供不應求佳績。這樣的成果不僅得來不易,也是台灣現今農業中的異數。

像阿寶這樣的新農民還有如創立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先生以及最近幾年台灣各地許多加入友善耕作的新農民,這些人的特質有些相近,也都善於文字書寫以捕捉自己的從農心路感觸,從而藉由其著作書寫及部落格經營可讓更多人認同而建立穩定的銷售通路。

雖然阿寶己身已踏穩了腳步,不須煩惱銷路的問題,但阿寶仍關心那些同樣貼近土地與友善耕作的小農,於是在部分回歸宜蘭家鄉後,先號召了一群有理念的小農成立友善耕作小農市集,目前也有穩定的支持客群。繼之阿寶又聯合了這群小農的班底在宜蘭社大開設「全方位健康及友善耕作」課程。

抱著支持的理念,我報了最後一個名額參加了這個友善耕作的初級班。雖然開始時遭致本班一些同學及講師的調侃,但我就是來參加這課程的學員啊!所謂術業有專攻,每一行業皆有我師焉!於是除了第一週早上未及報名的介紹課程外,其他的課程我是全程參與未曾缺課喔!

老實講重做學生的感覺還不賴的,雖然同學們還是遵稱我一聲「老師」而不用我的自然名「宜蘭魚」,但有幸與大家同學一場,共同探討農業問題誠可喜也。

個人覺得小農就是要循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相信有阿寶、青松、文獻、創益、嬌燕、幼功、碧鶴、巧萍、阿偉等講師群的引領示範,宜蘭小農有幸也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友善之道。雖然在這過程中,不太有機會馬上享有佳績,但只要堅持下去,克服初期不確定性的焦慮,就能走出自己的特色。而這個特色是小眾市場,不是有機驗證農業生產者所定位或行銷的大眾市場。

有機驗證農產品因有標章加持故銷售對象可遍及國內外的銷售者,食物里程相對較遠。而友善小農市集因未有驗證標章,故只能定位於在地市場與較短的食物里程優勢,故要獲得在地人尤其友善消費者的認同,方能持續地推動下去。即使有人自遠方慕名而來,可以長遠支持的力量還是在地的力量。

因此小農市集的經營猶如一些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如王乾任在「獨立書店的明天」中說的: 「獨立書店的營運,必得須深耕在地,成為在地社群的一分子…好比說洪雅書房參與地方文史文化工作,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猶如阿寶等在宜蘭社大開設友善耕作班,擴大影響面,也增加了一些不須去浮誇的知名度,逐步穩定了小農市集的經營。

最後,希望大家在上完這個課程後,有機會落實所學或加入小農行列,讓小農市集的產品有更多元的選擇與多樣性特色。友善耕作班可以給學員的應僅非耕作種植的技巧,而是對環境、對人、對土地倫理、對世界有更深的體悟與覺知,那是一種內化為心靈提升的修為,只有親自了解或接觸土地的人才能體會,這也是一場對自己及社會的溫柔小革命。

因此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這個價值理念若能獲得消費者(或生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能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助理教授,宜蘭社大友善耕作初級班課程學員)

延伸閱讀:友善耕作,在地飲食文/ 友善耕作小農聯盟

【宜蘭】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 座談0109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

前言:

自從和宜蘭地區的友善耕作小農們發起小農市集,並在宜蘭社區大學開了「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這門課,整個下半年,就全心投入在這兩件事上。現在,社大課程將近尾聲,學期最後,是阿寶、青松和全班同學共同籌辦的一場座談會:「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的可行性」──實踐我對這門課程的期許:友善的農人要耕的是一畝「三分田」!

何謂「三分田」?一分耕在土地上;一分耕在自己的心靈,還有一分,要耕在社會上。

一月九日下午,如果您對這議題剛好有興趣,也方便到宜蘭,歡迎一起來集思廣議。更歡迎轉寄給適當的朋友,邀請他們與會(具體時間議程,請見文後)。

寫在座談會之前─直接的美味關係

經濟的全球化,為農村及全世界的多樣性生活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只要略作思考,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潮流難以永續。因此,比「全球化」更前瞻的「在地化」,將成為導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日的工業化農業,以及食物的大規模、多層次、遠距離行銷方式,正在大量預支明日的資源,並解構今日食物與文化的連結──人們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了解它們用什麼方式生產?感受不到這樣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對土地環境的衝擊;不認識農夫的臉孔,更遑論對生態的尊重。於是,農地污染、農藥殘留過高、黑心食品的事件時有所聞,食物富足的代價是:可以大吃大喝,但吃喝得再也沒有安全感!

如果食物的交易可以更直接,生產端的訊息可以更透明,農產品的定價可以適度反映環境成本,也許就是社會改革的一大步。

於是我們提出「直接購買」的想法。這個想法,已經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和一些私人團購行動中開始。這些經驗都指出:到處尋找安全的食材困難重重,透過通路商的消費價格又高不可攀,遠不如團體直購,和生產者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來得實際易行,並藉由深入了解生產者的耕作態度與生產環境,建立商業行為之外的人性互動。

此外,這樣的直接購買,也可以重新建立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表達消費者對食物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心,真正做到用消費力來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這場座談會便是從這裡發想的。

dsc_8099-420.jpg
用友善耕作栽培小麥的李信武農友,對生產充滿信心(攝影/阿達碼) 。

如果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在人們逐日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對吃飯越來越沒有感恩心」,或擔心孩子們有太多選擇,卻無法分辨健康食材的時候,學校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不可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再從最根本的飲食,把社會的人性化找回來,並重建對食物的正確認知與安全感?

教育是社會風貌的型塑場域,學校的教育,是否可以有前瞻性的眼光,將飲食與永續環境的關聯體現在基礎的生活教育中?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灌輸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觀念。

、啟發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親自參與、在地監督,建立信任的基礎。

、以合理的價格提升農民的收入。

、維繫地方產業,健全鄉村發展。

、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

、敦親睦鄰,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連結。

這樣的計畫可以用下列行動方案來落實:

、設計教案讓學生瞭解吃當地當令食物的好處。

、以農為師─設計戶外教學課程,讓農夫帶領學生實地體驗。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協調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有機」,或「吉園圃」安全標準,確保學童飲食安全。以「給自己的孩子吃的食物」為誘因,引導農民種植安全的作物。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鼓勵對環境友善的農法,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並接受感謝。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步進行成人的消費教育。……

如果全國的營養午餐可以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支持社區農業,對社會的未來,將有很大的潛在效益。

當然,相較於當前的午餐外包制度,這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將增添許多麻煩─人事開銷,食材價差…等。但農政單位每年花費二百多億的休耕補助經費,這項政策卻因為扼殺農村的生機而爭議不斷。如果同樣的經費,不是用來讓良田閒置,而是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吃到更有意義,且更安全更環保的餐食,鼓勵更多農民朝向友善環境的耕作,提高農產的價值,不是更具建設性嗎?

或者,企業界在思考「社會責任」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將它列為一個選項呢?

如果企業發動員工團體直購

以支持友善耕作而言,「社群支持」是非常適合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產銷模式,即一群人直接向農民採購,並且是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樣的產銷模式可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互惠。一般市場通路,從大盤到零售的過程,售價通常是產地批發的二倍,直購的第一項好處就反映在售價上。假設批發價一斤五十元的產品,市場大約賣到一百元,直購只要將定價居中,即七十五元,就是買者少付二十五,農民多賺二十五元。

企業支持農村產業的方式,可以從團購、契作、員工消費合作社、員工旅遊,或員工餐廳採購的方向進行。

其次,如果不是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可以由企業主為無認證的農場出資檢驗;或團購量大時,要求農民付費。既保障員工安全,也督促農民以更謹慎的方式管理田間。

市場上無法反映生產方式,也無法得知產地狀況,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作為選擇的依據。透過直購或契作,訊息透明的程度可以由消費者決定。甚至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生產方式的配合──如安全用藥、完全有機,或對環境友善。

再者,這樣的產銷關係如果穩定持久,消費者與農民之間關係密切,甚至可以提供員工到農家體驗的機會,也促進城鄉間的交流。

在整體環境日益惡化,民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多所期待的時刻,這樣的行動方案,也許是企業形象與農村產業共榮的一種方式。

=============================================================

「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宜蘭社區大學「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班」和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爲關心農業與國民健康、生態環境及校園飲食教育等問題,希望促進社會各界對農村友善的思考與行動,藉由教育單位、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對環境友善且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特舉辦「推廣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活動日期99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13:00-16:35

活動地點:宜蘭社區大學(復興國中內)愛與希望大樓4樓會議室。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

活動流程:

時間 主題 主持人/演講者
13:00~13:30 報到  
13:30~13:35 開幕致辭─林庭賢校長  
13:35~13:45 引言─李寶蓮講師  
13:45~13:50 主持人介紹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3:50-14: 05 新竹縣推動校園有機日案例分享 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
14 :05-14: 20 慈心華德福小中學有機營養午餐供應情況 慈心華德福小學午餐秘書王傳臻小姐
14:20:-15:0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5:00~15:15 茶敘
15:15~15:20 主持人介紹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5:20~15:35 台灣稻農公司的企業認購制度 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先生
15:35~15:50 福山農莊與社群支持農業 福山農莊楊正宏先生
15:50~16:3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6:30~16:35 結語 林庭賢 校長

第一場次與談人:

教育處處長

宜珍實業團膳服務中心負責人 賴榮秋 先生

玉田國小 校長 林光章 先生

柯林國小 校長 王銘德 先生

湖山國小 校長 徐博正 先生

學進國小 校長 葉文華 先生

深溝國小附設幼稚園 老師 林玉淑

第二場次與談人:

新光真情教育基金會 李麗玲 小姐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企劃推廣組長 林倬立 小姐

好樣綠 余婉如 小姐

Payeasy

期許效益:

一、以座談會的方式,提供多方討論的平台,讓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及午餐廠商,藉此平台開始構思「校園飲食教育」的可行性。

二、提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

* 報名聯絡:0937 501 240;(02)3518 3980 曾小姐 傳真:(02)6600 0186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