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背正義的造林政策─以水保之名,抓部落小農祭旗

梅樹、無患子、橄欖、土芒果等大樹都不能算是造林樹種,但是無患子樹根系抓地緊,長在植土不多的陡坡懸崖邊,是隨處可見的原生樹種,只因會有人來收購無患子,就說這樣不能算造林,要求砍除長草,這樣有利水土?

傷害災民生計的徹查林地超限利用政策

最近桃源鄉各村村民陸續收到高雄縣政府公文,主旨是勘察其名下所有的林地超限利用(林業用地從事農地使用),要求引導勘查;隨後多人接到勘查結果,指出其現地尚有種植農作物(梅子、紅肉李、水蜜桃、苦茶油…等),已屬超限利用,要求依照水土保持法第22條規定,將農作物移除改行造林,若99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改正,便將依照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裁處。

由於族人對於公書文件不敏感,以為只是尋常勸導造林,擱置一旁,或者將之丟棄;等到縣府官員來現場會勘,才被告知種了三、四十年的果樹違反規定,必須在年底前砍掉移除,否則將會收到罰單。

鄉長坦言,去年八八風災之後,鄉公所就收到上級指示,要求徹查鄉內土地超限利用問題,其性質被列為中央重點施政,「整個台灣各縣市都受令調查」。然而當時鄉公所撤到旗山去,無法執行,所以拖到今年才辦理

。桃源鄉公所農業課表示,本鄉經縣政府來文列管要現地勘察的林業用地,幾乎每一村都有超限利用的情形,主要集中在建山村、高中村、勤和村、梅蘭村與梅山村,全鄉共有140多筆的土地被清冊列管,縣府要求鄉公所清查,把使用狀況往上呈報,已經荒廢者解除列管,若尚使用中就列為超限,會要求今年12月底以前改正。

族人大感不解,明明手上有白紙黑字的合法所有權狀,卻被限制用途。「梅子、水蜜桃樹全部砍掉,我們怎麼生存」?「政府是不是故意要把我們趕走到平地去流浪啊」?


令人不安的公文

林地可以拋荒長草不可留果樹?

根據規定,山區的坡地使用,依照坡度,凡是傾斜度大於45度者,一律規定為林業用地;傾斜度居於15度至45度之間者,列為農用保留地;小於15度者,則列為旱地,可以種田或者是申請為建地。林業用地,必須用以植樹或種竹子,種植經濟作物如果樹、苦茶、無患子等都屬超限利用。

「我們以前哪有在分林地旱地?我們布農族沒有水田,都是旱地啊。政府訂了法令,就把林地變成旱地啊。以前我們住在中央山脈,也有平原,是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平原,都是我們的土地,政府把它變成林務局的,把我們移下來」。

Tama Chiang質疑,「這是變相侵占我們的土地,以前把中央山脈土地變林地,後來林地界線又往下,又變林地,我們子孫怎麼辦?後來發生『還我土地運動』,我們越來越有立場,所以政府用法令要先限制我們,把土地接過去」。

縣政府水土保持科承辦人員蘇振得先生表示,林業用地不可以從事農業使用,果樹算農業的一種,一般果樹砍掉之後要造林或是種竹子,如果不造林,建議地主「可以『拋荒』或變為『草生地植草』都可以,就是果樹不行」。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原住民保留地屬私有地,不能強制造林,但是不可作違規用途;這屬於農委會(水保局)業務,那邊文下來一定要開罰,根據水保法規定,可罰六萬到三十萬」;另一個途徑是申請變更編訂,向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申請變更使用類別,水保局會派人來審查現地坡度,然而桃源鄉很多地方坡度陡峭,恐怕難以過關。


琳瑯滿目的林地超限利用名單,要求砍除的都是已經種植多年的梅子樹、紅肉李、油桐、龍眼等

不沾血的政策殺人

林地的造林補助,新植造林者第一年每公頃每公頃12萬元,第二至六年每年補助每公頃3萬元,第六年至第二十年每公頃2萬元;二十年後得以申請伐木計畫,將植被上的造林樹種砍掉賣掉,重新進入新的植造林的循環。

多年以來,山區植造林補助過低,遵守規定造林者難以依靠此補助維持生計,以致政策吸引力不大;以及政策執行方式,砍大樹種小樹,或者種植抓地力不佳的竹子,實際上對於水土保持不利等,種種問題,一直引人詬病,但都未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

村民也表示,「造林一年每甲地補助二萬元,連雇工砍草的錢都不夠」。「如果一甲地造林補助十萬以上,我們就造林啊,現在一甲地補助二萬元,叫我們吃什麼?叫我們餓死喔?」有村民表示,「這是聰明的殺人耶」。

村民杜拉隆指出,「那些大官學者以為山上都是平地嗎」?Tama Chiang表示,「山上哪有平地?我們的平地就是山啊,我們(布農族)上山,都是直線上去,叫布農族在平原工作,腰會很痛」。

這一波來勘查的縣府官員每次蒞臨,由鄉公所的人帶著,直接要求族人帶到園子去勘察,「連名片都沒有」,許多園子仍舊因為汛期農路毀損無法上去,就口說透過衛星影像看到林地上種了果樹,要求移除。Tama Chiang氣憤表示「有如詐騙集團」。村民哀嘆,「八八風災後,生活已經夠苦的啦,政府沒有幫忙我們,反而一下子要把我們劃定特定區,一下子又要我們把果樹拿掉,沒有一天安靜的生活」。

由於許多被歸為林地的園子,事實上是鄉民生計的依靠,在八八風災大雨的洗禮中,這些果樹緊緊抓住土地沒有被沖失,如今卻將面臨另一波「要求依法砍樹造林或拋荒」的政策土石流,對於未來生計的茫然,帶給村民全體,不分去永久屋者與留地重建者極大的不安與痛苦。

造林政策真的保護水土?

其實,傳統的部落生活,沒有區分林地與旱地,都一樣種植芋頭、小米、地瓜等生計作物;村民手上被政府編列為林用的保留地,「國民政府還沒有來台以前我們就在種了,那是我們的傳統耕地」。後來政府輔導大家種植經濟作物,才開始一窩瘋,產生青梅價格好的時候,全鄉種梅子。「70年代鄉公所還曾經發給大家梅子樹,每一戶150棵,鼓勵我們種植」。

官員所談的禁止之列的經濟作物樹種,例如梅樹、無患子、橄欖、土芒果等等,早年也曾是造林樹種;「民國50幾年的時候,無患子也是造林樹種,後來因為有人會來收購無患子,又變成不是造林數種了」,其實無患子樹根系抓地很緊,性喜生長在植土不多的陡坡懸崖邊,是隨處可見的原生樹種,居然不在造林的核可之內;

顯示官方對所謂造林樹種的擇選,並不是根據在地水土適宜性為第一選項,僅是粗糙地以平地思維將經濟作物剔除;以水土保持之名,防堵原住民使用祖傳土地維生,無視民生經濟。部落中有的林用地中保留有老梅樹林,是祖父時代就種下的,已經是生態系的一環;如今被一紙公文要求一律砍除,寧可拋荒長草,村民不解,「這樣有比較利於水土保持嗎」?

P1010082
滿山梅樹砍除拋荒較利水保?

去年的八八風災,桃源鄉荖濃溪上游的部落族人親眼看到,林務局專管的林班地整山整山地大片崩塌垮下;連比較接近六龜的建山村上方的林班地,也因為林務局讓人去佔地建廟,造成建山村後方坍方,危及部落安全。

災後百廢待舉,至今尚未恢復道路、用水、用電機能尚未完全復原,部落村民除了努力恢復生計重建家園之外,無瑕顧及其他,卻猛然又接獲這樣的公文要求砍除園子中的果樹,本身也是布農族人的桃源鄉公所農業課長坦承,「水土保持問題的根源是林班地,土石流不完全是因為原住民保留地的超限利用,但是現在卻把徹查林地的移農使用列為重點施政,是搞錯對象」。


林務局轄下林班地大片崩塌致災問題未聞政府檢討

從日本政府到國民政府,一樣的殖民政權

排灣族耆老,同時也是文化工作者的薩古流有感而發,「中央山脈的原住民過去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山上的土地並未漠化,例如木材是很重要的能源,是燃料,卻一直砍不完,因為我們有祖傳的伐木倫理,我們會去注意林相,可不可以取、怎麼取,都有規矩;取用木材也是只採橫生枝幹的『借手臂』,不會連根拔除,還要培養注意種植『孫子樹』給子孫未來蓋房子用」;

以種植來說,「我們也有累積的祖傳智慧教導我們土地使用的倫理,例如1-3月較沒有雨水,是整地、播種的季節,到了4月份,開始下雨,小米已經長出根系足以抓住土地,讓珍貴的土壤不會被水沖掉;到了5-6月小米結穗,是趕鳥的季節;7月份就可以把小米收成入倉,確保一年的糧食」,原住民族自有的敬天畏地的生活知識,在外來的宗教與殖民政府統治的教育政策之下,被連根地剷除,薩古流坦言,「台灣原住民沒有文化主體性,喪失了發言能力」。

對於政府以公權力之名,在原住民領域行使統治權的過程,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再殖民的經驗,高雄縣布農族也是充滿心酸。「祖先哪有權狀?祖先就是站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土地啊」Tama Chiang指證歷歷:

「日本人來的時候,就把中央山脈劃成公家的,當時原住民抗爭,也不懂文字,土地變成日本政府用;國民政府來台灣,就把以前日本人的土地接管,改為林務局;原住民一樣不懂林務局是什麼,再不久,又把林務局的土地擴張往寶山,把原住民移走,馬里山流域又被劃為林務局的土地。像我們勤和村本來住在山頂Tasibar,被日本人遷移下來,Tasibar被列為農墾署,國民政府來台灣,把農墾署直接接收成為林務局;現在再把我們的保留地編成林地之後,就不能耕種,我們就沒有土地了」。

在自己保留地上種植無毒水蜜桃的Tama Chiang說:「我們是靠山生活吃飯的人,按照政府的規定,這個坡度不能做宜農地,要變成超限利用,那我們怎麼規劃原住民的未來?我們就不能生活了!政府應該看看我們民族的特性,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的人」。

延伸閱讀:查地不實 監院約談 投縣喊冤(聯合報2010.11.03報導)

還是要繼續務農─那瑪夏農友林明賢

災後林大哥登記了慈濟的永久屋,準備安居地是在山下,但是山上能耕作就繼續,不能的話就在山下找地來繼續有機栽培。雖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是林大哥很期盼政府如果真的要進行國土復育,那麼就要讓在地人去種樹…

前言:

那瑪夏鄉內幾乎皆為原住民族人,僅有少數漢人居住於「雙連掘」區域,多從事農作。參與微風市集的有機農民─林明賢,就是從嘉義搬去那瑪夏鄉務農者之一。

風災過後,林明賢仍在山上務農自立更生,也持續參與微風市集的運作,林大哥表示,民族村可能會被劃入危險區域,將來山上的土地可能會被降限使用,他有心理準備,原來的地或許無法再進行相同的農耕行為,馬路或許也不會如現在那麼方便。

災後林大哥登記了慈濟的永久屋,準備安居地是在山下,但是山上能耕作就繼續,不能的話就在山下找地來繼續有機栽培。

雖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是林大哥很期盼政府如果真的要進行國土復育,那麼就要讓在地人去種樹,而不是由林務局發包負責,而且造林的補助方式也要有所改變,他表示:

「種樹的話,應該是種的越大棵,就給予越多的獎勵,而不是反過來,前面補助金多,後面少,難怪大家種了10年樹木都是一樣大,甚至還聽說不時火燒山,就可以重新在造林領錢。而且這個樹木也應該可以傳承給下一代,也就是由家族持續的幫大家保護森林,那麼就不用擔心台灣的山上沒有樹了。 」

下面採訪,是由微風市集農民災後報導志工劉孟佳,於9月份採訪林明賢大哥的紀錄整理,感謝作者義務付出,讓讀者更瞭解農民於災後的想法和處境。

IMG_1043

 林明賢大哥。

林明賢原為嘉義梅山人,民國70年來到那瑪夏鄉海拔875公尺高的地方,買下一片土地,由於梅子適合生長在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地方,因此,民國89年他的農場開始耕作時,即以植梅子為主。一些親戚家人住在小林村,自己的雙親也是,88風災前將雙親接到山上居住,所以逃過這次災難,但嬸嬸(也會到微風市集幫忙擺攤)等親戚都不見了(過世)。

以下(黑體字部分)是林明賢大哥回憶風災當時雙連掘的狀況:

8/6~8/9的颱風日子

8/6颱風還沒來時,山上就已經停電了,這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發電機;8/7開始下雨了但狀況都還好;8/8下午過後,風雨交加,已經搞不清楚是風夾帶雨還是雨夾帶風,我在山上居住10年了,心裡不禁暗自驚呼這一次風雨最大最驚人,對山上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衝擊。

8/9因雨量太多排水不及,住家兩旁水流滾滾且開始積水到庭院,從滾滾急水中可以看到庭院前的積水夾帶如碗大的石塊;8/9下午雨稍停,在肉眼能見度可看到遠方的山時,驚覺山崩了,原來自己住家兩側已經被土石流包圍,再出門走走,各處走山嚴重。種植梅子的田一甲多沖刷不見了,100多株的梅子因土石流損失了,感受自然的反撲力量,決定流失的田地不再繼續填土種植梅樹,只照顧現有的梅園。

水災過後,家裡電話與手機都不通,但家裡有發電機所以手機有電只是沒有通訊,彼時要打手機需走2個小時的路,到一個山裡的平台,才能收訊與親朋好友報平安,那時接到許多朋友的關心,甚至有朋友聽到我的聲音就哭了(因為擔心)由衷的感謝大家的關心。

河床淤泥從10多米上升到50多米

(上)河床淤泥從十幾米上升到50多米,(下)河床淤泥已經和吊橋一樣高

圖中吊橋-河床淤泥已經與吊橋一樣高

6天後雙連堀才被發現

這段時間家家戶戶一起分享食物,但是當時許多家庭都缺米,剛好家裡有米,留下家裡夠吃的就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度過缺糧的日子,林大哥說:其實住在山上如果有米,一點都餓不死,只是當時許多家戶都沒有米,還好第六天被發現時,直昇機上有一些泡麵讓大家充飢了。

天氣好後,我們每天都會看的到直昇機在上空飛來飛去,蘇青飛與他的妹妹想盡辦法使用輪胎皮等各種可以燒出煙霧的器具求救,在第六天,直昇機終於發現我們了,找了一個河床停靠,具林大哥形容那個河床原本只是一個小溪床因為風災後已經變成一個大河床了。

看到直昇機停靠後,蘇清輝與他的妹妹興奮的連爬帶背的希望可以引起救難人員注意,最後直昇機先將各家戶的老人與小孩運載下山,我們幾個青壯年則決定留下來重建與需要幫助的家戶;到第七天就有空頭物資了,大家的糧食問題即解決。

救難總隊發現雙連堀已經是災後六天的事了

救難總隊發現雙連掘已經是六日後的事情。

走出來的路

因為這次的災難,大嫂也說往後決定雙連堀的家不繼續住了,忍痛登記永久屋;但林大哥仍樂觀的說,雙連堀的家會變成工寮,天氣好時還是會繼續在那居住。…從住家下來的路已經斷的七零八落,出門需步行15分鐘再開車下山,現在車子停在蘇青飛家附近的土地公廟附近。

現在雙連堀下山走的路,是林大哥、蘇青飛等五人一起找出來的,他說:『我們為了找出下山的路,走了8個小時,靠著印象找到一個產業道路可到達台南縣的關山村。』這8個小時的路程是農民的韌性與在地的智慧的結晶,現在雙連堀有兩條路可以走了,一條是走到關山,一條走到嘉義的大埔、茶山,走到關山的路原住民朋友形容猶如好漢波、天堂路,走到嘉義的路好走但比較遠。

林民賢.蘇清輝等五人走了八個小時找路終於從雙連堀走到台南縣的產業道路可以出門

走了8小時,才終於從雙連掘走下山。

到微風市集的農產品都刁著扁擔走15分鐘到車子停放處

家門口外的柏油路斷,現在出門去微風市集,要挑扁擔走到外面去開車。

家門口外的柏油路下轉個灣即出現路攤

現在的那瑪夏鄉

據我的觀察,當時溪水從10米漲到50-60米,河床泥沙高出10-20米,照片中有一個紅色屋頂的建築物,是民族村的民治派出所,根據當時駐守的警員張維政描述,他颱風這幾天被困在派出所,後來土石與溪水高漲淹沒建物,他跑到屋頂的水塔上等待救援,抱著水塔被滾滾河水一直沖刷等了兩天三夜才會救下來,被救下來後整修完畢繼續加入救災行列。

我居住的民族村損毀2/3,民權村很危險,因為土石就在家的上方,屬於不定時炸彈,感謝那瑪夏鄉長一直留在原地協助處理許多災後問題,現在路已經可以通到那瑪夏鄉的三個村了。只是現在需要怪手等重機器協助山區產業道路整修,我也曾經到仁美營區跟幾個會開怪手的原住民朋友溝通,希望他們不要因為派系問題而不回到鄉裡來幫忙,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但我知道也已經有許多朋友離開營區回鄉幫忙了。

圖中的建物是民治派出所-當時員警-張維政抱住水塔上待了兩天三夜等待救援

當時土石與溪水高漲淹沒建物,張維政警員被困在派出所,跑到屋頂的水塔上等待救援

林明賢大哥為水災經歷下的結論:

水災後的感受~

1.感受到善心與愛心人事的幫忙

2.多體貼.少批評

我的有機之路會繼續走

1.不可以對不起消費者

2.希望消費者認同

3.災後感受到消費者的關心

4.將最好的東西提供給消費者

用腳走出自己的路

林明賢將繼續用雙腳走出自己的有機路。

梅子產品的製作過程

1.梅醋:將採收下來的梅子洗淨擦乾後,以梅子:杜康醋:冰糖=1:1:1的比例製作, 經過4個月左右後即可食用。

2.梅精:青梅清洗乾淨,小心地取出種子後,將梅肉打成汁,再將梅汁倒入陶甕中 熬煮。林明賢堅持要細心熬煮40~50個小時,當梅汁變成膏狀且可以拉出 絲後,梅精就完成了。與梅醋不同的地方在於梅醋是用整顆梅子去釀造, 但在製作梅精時,必須將種子取出,因為種子會影響梅精的味道及口感。

3.梅酒:是林明賢最近正在研發的新產品。

『天然.有機.健康』產品的標榜

林大哥的梅子系列產品~需要您的支持喔!

梅精:300g-300元、500g500元、1400g1000元、梅醋:500cc-300元,Q梅:150元。以上產品加總滿3000元免運費,

產品專業洽詢請電洽林民賢大哥~

林明賢大哥電話:0910821478(偶而會不通) 07-6701563(電話現在不通)

地址: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民族村)雙連堀20號

如欲訂購:請電話微風市集-志鵬0975300515受理訂單與宅配

或EMAIL:breezemarketkh@gmail.com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