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寂寞的康饌食堂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

祝老師每週有五天在「康饌食堂」帶領與教導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從事餐館工作,另外二天則在其他地方從事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工作,她當初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是為了替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奠定未來生計。

981207-kangzhuanim34-360.jpg

祝老師年近五十歲,皮膚白晰、體態圓潤、戴付圓形眼鏡,長得很有媽媽的味道,個性活潑、開朗,很有親和力,喜歡與顧客互動。她奉獻畢生心力照顧這一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故並無太多時間照顧她的獨生子小漢。

image007

小漢孩提時曾經喊一位不會說話的小朋友叫「啞巴」,被祝老師聽到後,當下除了給予嚴厲教訓外並予以機會教育,她教小漢必須「學習尊重每一個人,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故小漢從小即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且將身心障礙的青少年視為兄弟姊妹,不會與他們爭寵或岐視他們。

祝老師原本是完全不會煮飯做菜的職業婦女,剛結婚時,她公公叫她去買菜,她逛了市場一圈,結果只買了一根白蘿蔔。但是在去年(97年)12月為了這群青少年將來的生計,她特地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小明(化名)一起去學習烹飪二個月,倆人竟然完成最不可能的任務,同時考上丙級烹飪證照,而小明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唯一考上證照的學生。

小明現年約十八歲,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學生,體格健壯、外型俊俏,酷似明星王力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個性單純、可愛,對英文方面頗有天賦,見到老顧客來用餐,喜歡用他剛學會的英文與他們打招呼,例如:「welcome」;用餐期間,小明會用可愛的語調向每位顧客問候「你好!我是店長○○○,請問今天的餐點好吃嗎?」當老顧客用完餐要離開時,會與他們說「Thank you」、「Bye bye」、「You are welcome」、「See you again」。

小明的切菜刀功很高明,擀麵功夫更是一級棒!店裡的蔬果捲餅、塔香餅、香妃餅都是小明依客人現點、現擀、現煎,客人的點餐率很高。

image001

小明從小患有自閉症且有嚴重人際溝通障礙,其雙親分居兩地且無能力照顧他。五歲時,父母將他交給祝老師代為養育。祝老師為了教養他,用盡很多方法、耗費很多心血,例如透過馬術治療、狗醫生治療,使小明從幾乎無溝通能力到可以與狗溝通,最後到可以與人溝通,甚至現在還可以考取證照且成為該店的店長,祝老師每次提到小明的改造過程,仍會感動地眼眶泛紅。

98年11月11日,樹德特教綜合職能班的全班同學與老師及特教組長到「康饌食堂」來看小明,樹德的班導師給小明的評語是「小明在校成績雖是全班倒數第二名,但在社會上的成就卻是全班第一名」,這句話令養育她長大的祝老師感到非常的感動及欣慰。

小誌(化名)年約二十三歲,智力較一般人低。從小父母沒能力照顧他,他有時跟奶奶住,有時跟叔叔住,甚至有時連三餐都沒著落。小誌個性靦腆、乖巧、聽話、笑容可掬,渴望關愛。剛到「康饌食堂」時,他稱祝老師為老師;現在,他主動改口稱祝老師為「曉霞媽媽」,午休時間還會主動抱棉被讓祝老師蓋,其貼心的稱謂及舉動,令祝老師非常感動。

小誌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畢業後,才被學校老師介紹到「康饌食堂」從事洗碗的工作,目前逐漸學習服務生工作。祝老師很感慨地說「以小誌的能力,若有機會像小明從小就得到妥適的教養,他今日的成就應該會超越小明」。

祝老師對食材的理念是著重養生、天然、當令、新鮮,她說「因為自己與小朋友也都要吃飯,如果連自己都不願吃的東西怎麼能給顧客吃呢?」

餐館的菜色每日更新,例如有蔬果捲餅、塔香餅、紅油抄手、紅麴炒飯、素羊肉泡饃、素羊肉炒飯…等招牌料理,顧客每回到那兒用餐都有驚奇感。菜名也很有創意,例如:貝殼麵(即麵疙瘩)、百里香豆腐(即臭豆腐)、東坡肉飯與宮保魷魚飯(即蒟蒻)…等。

無論點套餐或單點都有附飲品且可續杯,甚至連飲料皆注重天然與養生,如菊花蜜汁、水果醋、桂花蜜茶、洛神花茶、冷泡茶、冷泡花旗蔘茶…等,大部份都是祝老師家自製的。

有愛心的人是不寂寞的,祝老師這一路走來獲得不少善心人士支持,例如目前該店的房東(屏東地方法院的女法官)免費提供兩間房子供他們當店面及廚房。「康饌食堂」的廚房是開放的,顧客可以很清楚看見裡面的環境是否清潔及食材是否新鮮?

顧客對這家店的反應是食材很養生,菜色每天有變化、菜名有創意、餐點美味又平價;這群孩子很單純、可愛,做事又認真,很用心地服務顧客,服務生與顧客之間無距離感,讓顧客有溫馨在家用餐的感覺,甚至還很貼心地設置了一區兒童閱讀及遊戲區。

來用餐的顧客也都很有愛心,甚至當孩子不小心將飲料打翻,顧客也不會計較,還會再度光顧,祝老師很感謝這群顧客的愛心及包容心。

image005

祝老師對環保也很重視,當天炸過的油第二天即不再使用,即使有廠商向她收購回鍋油,她擔心廠商會將這些油重新提煉再低價賣給少數不肖餐廳使用,所以寧可不賣,但為了環保及物盡其用,未來將利用廢棄油自製手工香皂。

這家店於10月2日開幕以來,顧客源雖日漸增多,但因其採用的食材大都為天然的食材,成本較一般採用加工合成的素食店來得高的,故至今甚至連助手莊小姐的薪水都付不出來,幸好有默默支持她的先生,幫忙支付員工的薪資;當助手莊小姐知道她的薪水是由祝老師的先生支付的,莊小姐感動地流下眼淚。

「康饌食堂」聘僱了四名身心障礙者,但現今社會有多少身心障礙者呢?有些從小就未受到適當的教養;有些長大後未得到妥善的職能培訓;有些培訓後也沒有得到工作機會;甚至有些公司行號寧可被罰款,也不願聘用四名身心障礙者,就連公家機關亦如此。

身心障礙者的生計與權利誰來關心他們?是否是我們全民共同應該重視的課題?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遷校或復校?樟山國小、桃源國中命運未知數

桃源鄉風災後遷下山的五所學校中,興中、建山、桃源國小在道路搶通後已遷回原校,桃源國中和樟山國小則仍在山下辦學,因傳出校區可能「不安全」的消息,目前等待進一步勘察評估,將來會返校或遷校仍是未知數。

前言:

12月5日,高雄教育處處長在桃源鄉長、原民處、學校校長和地方人士的陪同下,前往樟山國小和桃源國中訪視災後校園現況。

桃源鄉風災後遷下山的五所學校中,興中、建山、桃源國小在道路搶通後已遷回原校,桃源國中和樟山國小,則仍繼續借用山下的和春技術學院作為臨時教育場所。這兩個學校因傳出校區可能「不安全」的消息,目前等待著進一步安全勘察、評估,將來會返校或遷校的命運,仍在未知數。

以下為樟山國小和桃源國中現況的整理報導。

一、樟山國小

樟山國小位在梅蘭村的樟山部落,校址正好在復興、梅蘭、梅山三村中間點,照顧著三村共一百多名學童的就學。其中六十三名為小學生,其餘為幼稚園的小小孩子。平時每日有專車接送,離校最遠的孩子到學校最多也只要十多分鐘。

另在復興村設有復興分班,就近照應復興村的孩子上學,目前約有二十多個學生。只是小地方人數少,每兩年招生一次,一、三、五年級仍要到樟山國小讀書。

1
由樟山國小操場眺望臨山面,可看見A、B兩處出現崩落現象(攝影/鐘聖雄,20091204)。

2
圖片中央部位,即為圖1所標示的B處,竹林路面滑動、崩落現象明顯,緊鄰樟山國小正門旁的教師宿舍(攝影/鐘聖雄,20091204)。

關於學校將來應該原地復學或遷校,校長、家長、地方人士有不同看法:

(1)校長考慮遷校到復興分班。

進入校園內,校區後方有部分土石崩落,所幸校園內完好如初,只是遊樂設施、走廊上佈滿灰塵。校長認為校園後方的土石滑坡不穩定,學校應遷往位於復興村的復興分班。

(2)地方人士反對遷校

「以前也是有颱風,也都是這樣,都沒有遷校啊。」,地方人士考慮到學校現在的位置位於三村中間,方便不同學區的學生上學。如果遷往復興分班,對家住梅山口(靠近玉山國家公園)的孩子來說就稍嫌遠了些。且現在的校園完好未毀損,若遷往復興分班,很可能就須加蓋教室、設施、活動空間,「太浪費資源。」

(3)家長:尊重校方的決定,但要充分、公開的告知。

學校家長認為,遷校畢竟關乎三個村五個部落孩子的教學、生活環境 ,校方最好能開家長會與家長討論,並對遷校後上學的交通、學習空間有規劃。安全勘察時,除了需要專家學者,也要有地方人士和家長的陪同,大家共同參與。

981217-3-zhangshanguo.jpg
梅蘭村民Thon回到母校,有感而發地訴說小學時練合唱、上課、嬉戲的景象;樟山國小充滿了他的童年回憶(攝影/鐘聖雄。20091204)。


不及發放的教材堆置在走廊,已積了厚厚灰塵。學校何去何從仍未有定論(攝影/鄭淳毅)。

二、桃源國中

桃源村雖已經返鄉,但位在附近的桃源國中仍回不去,不時傳出遷校傳言。實際上,位在勤和平台間的桃源國中,學校內未受到太多損害,操場跑道上因久未清理,散落著枯枝落葉。學校的安全隱憂主要在校園後方的坡地有土石滑落的現象。

關於學校的未來,有幾種不同的考量:

(1)校長希望校園後方能做分流工程。

學校目前座落的這片土地為私人所有,種植果樹,校長希望透過政府與土地所有者商量,取得坡地,進行分流工程,解決土石滑落的問題。桃源國中建校七、八年,校園設施都還很新,若遷校太可惜。

(2)如果真的要遷校,可以遷去哪裡?

若真要遷校,可以遷去哪裡?哪裡找得到可容納二十幾間教室、數十人宿舍、操場、球場等活動空間的場地?學生未來就學交通問題?這些大題目都非校長可獨自解決,只能把問題丟回給教育處。

(3)教育處初步訪視,結論未定

教育處處長則表示,此行只是做初步的訪視,校長可以將學校情況都寫入評估報告,正式的安全鑑定,還要留待縣政府與專家來勘察,勘察的時間也還不確定。「我們今天只是先來看看而已。」

截至目前為止,兩校面臨的問題都還沒有任何結論,但樟山國小、桃源國中與目前暫時棲身安置的和春技術學院,只簽約到明年二月,將不再續約,不論遷校或復校,都需儘快處理。

DSCN0295
教育處訪視桃源國小,與校長商量校園後方土石滑坡的可能處置方式(攝影/鄭淳毅)。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壁虎分界線─神秘的三義火炎山

就台灣西部而言,三義的火炎山地理位置很巧妙,正處於南北地形的轉折處:火炎山以南多台地、平原,以北多高山、丘陵,因為地形的阻隔,夏天西南季風向北吹襲時所帶來的豐沛水氣,沿著火炎山上升而凝結…

西遊記故事中有一座火焰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台灣也有一座火炎山!您造訪過嗎?為什麼叫做火炎山呢?它的前世今生您瞭解了多少呢?

經常在中山高南來北往的人,在經過三義路段時,常可感受到火炎山所施展的魔法,火炎山以南,常是晴空萬里一望無際;而火炎山以北呢?則濃霧密佈,陰晴不定,呈現了山南、山北大不同的特殊景象!

981206-sanyishange02-320.jpg

火炎山是台灣南北地形、氣候及物種分界線。

就台灣西部而言,三義的火炎山地理位置很巧妙,正處於南北地形的轉折處:火炎山以南多台地、平原,以北多高山、丘陵,因為地形的阻隔,夏天西南季風向北吹襲時所帶來的豐沛水氣,沿著火炎山上升而凝結的小水滴便形成了霧氣,巧的是火炎山正好也是冬季的東北季風的終止點,火炎山順理成章便成了南北氣候的分水嶺。

所以呢!經常往來於中山高的人,只要到了三義路段火炎山地帶的短短幾公里間,就可體驗忽而豔陽高照,忽而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如洗三溫暖般地大不同!

而這種感受正是特殊地形與氣候交互影響的最佳寫照!在三義當地人有句諺語是這麽説的:「南邊太陽北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正貼切地描述了火炎山南北兩邊迥然不同的氣候差異。

南北氣候的分水嶺的火炎山,因特殊氣候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同,也形成壁虎品種的分佈的分界。在茶餘飯後的聊天題材,就常有人說南部的壁虎聒噪,北部的壁虎是啞虎,是因氣候的不同,所形成物種的差異。

或許此論點會被反駁為不正確,認為北部的壁虎不啞,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在中山高開通之後,造成南北壁虎交流,而使全省的壁虎都會發出聲音。

而這樣特殊氣候也為當地人留下了特殊記憶,據五十多歲的三義亮玉小館老闆娘彭真玉說,她年輕時最怕曬棉被,因為要曬乾一條棉被,可是要大費周章,歷時兩個禮拜呢!特殊氣候固然造成了一些不便,但也使得靠火炎山東側的三義,成了著名的霧鄉,成了三義的一大特色。

clip_image004

火炎山生態教育館位於三義街上,全館免費參觀及導覽哦!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守衛室是值班的家─訪問社區警衛老吳與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

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我們經常忽略一些人,一些事,對於維護住家安全,信件收發…幫我們這麼多瑣事且那麼緊密重要的工作人員,卻是這樣地不瞭解,甚至冷漠,以為在走過那個守衛室後,一切就與我無關,真的是那樣嗎?

社區的老吳和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反光指揮棒,照護著車輛進出車庫的安全…。記錄信件包裹,與住戶一起聊天打發時間也是常有的事。

「伯伯!請幫我開門,我媽媽回來沒?」 「請問有沒有看到我的腳踏車?」「水停到什麼時候?」 「告訴樓上的人,走動時可不可以小聲點?」不時在守衛室裡對話著。頂著灰白的頭髮,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吳,每天重複著類似的工作,而收音機陪伴了他的空檔,也彌補了一些孤單的午餐時光。

傍晚六點半,小吳來接班了,他曾經是超級營業員,並且擁有間店面的老闆,當時電腦業正蓬勃發展,利潤很好,日進斗金,但無情的一把火,燒掉了他日夜辛苦經營的店,所幸還剩房子可供家人棲身,為了家庭開銷,自己與妻子馬上投入職場,直到某日,他上班的工廠決定轉去大陸生產,一度讓小吳面臨去留的長考,在此同時,他年僅四十餘歲的表哥卻因癌症突然過逝了,這個打擊,使他察覺到與家人平安快樂地守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啊!

將心比心

「嗨!回來啦!」「晚安!」爽朗親切的招呼,是令人愉快的!訪談間他仍不時的注意夜歸的車輛,並盯著監視器螢幕上車輛移動位置,及停靠車位是否正確,隨即確認電梯內的人是否為本社區的住戶,還可藉著電梯上昇速度得知是否走錯樓層,小吳說:「通常一層樓約需花兩秒時間。」「哇!這麼專業呀!」他說:「還不只呢!瞭解每個住戶的家庭成員、結構、名字…等,也是我們的功課之一,畢竟住戶安全是最重要的。」

image0021454
從小吳觀察監視器螢幕的方式,可知道守衛這個工作也藏著很大的專業

我們好奇在執勤過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事,原本滔滔不絕的小吳,收起笑容,停了一下,接著說道,曾經因為問一個小住戶「你是不是叫xxx呀?」結果小孩的媽媽悻悻然地衝進來說「你可以不用知道那麼多!」一時之間,讓他錯愕極了,後來他自理出一個道理︰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

他再喃喃說到:「家裡的妻兒是否也正睡得安穩…啊!對了!就是將心比心啦!」顯然家人親情的支撐,讓他又再次開朗起來。

他說曾經有過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看看中美洲馬雅文明、羅馬競技場…等。就在這漫漫長夜裡,守衛室旁大書櫃裡的書籍,正可滿足他的求知欲望,而今夜他將會在那個非洲大草原,還是希臘那片恣意的白與藍呢?

如果人與人之間互愛,住戶與警衛之間尊重,百姓與政府間信任,如果各個階層有那麼多老吳和小吳與之將心比心,這樣的社會、國家,將是何等溫暖和諧呢?讓我們深深地思考…。

image04545608
每次巡邏都要到頂樓去簽名。

image0145640
簽有老吳和小吳和巡邏時間的簿子

(本文兩位作者為母女檔,並皆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焢窯、狗尾草雞和社區營造

為了讓學員可以走出戶外,並透過戶外教學結合社區,以達社區關懷的目的,新營社區大學無毒蔬果社舉辦認識藥草暨焢窯聯誼活動,並邀請新營市興安里的里民一同參與。本次活動結合藥膳養生的課程…

為了讓學員可以走出戶外,並透過戶外教學結合社區,以達社區關懷的目的,新營社區大學無毒蔬果社舉辦認識藥草暨焢窯聯誼活動,並邀請新營市興安里的里民一同參與。

本次活動結合藥膳養生的課程,透過呂天成老師的解說讓里民及有機蔬果學員認識更多的藥用植物,現場也當場煮狗尾草雞及藥膳蛋等多種美味的食材供學員及民眾一同享用。

老師、社長及興安里夫婦一同參與

老師、社長及興安里夫婦一同參與。

現場煮狗尾草雞 �員搶著喝

現場煮狗尾草雞,學員搶著喝。

狗尾草雞湯 好喝到快沒了

狗尾草雞湯好喝到快沒了!

本次活動由無毒蔬果社的李坤金社長號召社員們一起舉辦的聚會,由於家住興安里的李坤金社長懷著社區關懷的心,也邀請當地里民一同共襄盛舉,促成這次的聯誼會活動,讓人感受到社大學員們間的互動與社區關懷的熱忱與積極。

為了活動的豐富性,本身也選修藥用植物與養生藥膳茶飲課程的李社長,邀請課程講師呂天成老師,同時也是藥用植物專家呂天成老師一同參與,讓本次的活動本僅僅只有焢窯的樂趣,還能認識更多藥草。

窯燒好嚕 準備開挖

窯燒好嚕!準備開挖!

�員體驗挖窯樂

學員體驗挖窯樂。

活動中呂天成老師表示,社大的課程不僅是課程與課程間能夠結合,課程與社區間結合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經由這樣的休閒活動與社區居民建立溝通的橋梁,既可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也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傳達給社區的民眾,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而無毒蔬果社的社長李坤金先生便是住在興安里一帶的居民,因此,也邀請了興安里里長沈盟卿及其夫人前來同享美食與知識的饗宴,當天現場的民眾除了社大本身的學員外,也有興安里當地的居民一起前來同樂,在等待美味食物的空檔,呂天成老師帶領社大學員與社區居民就無毒蔬果園裡面的植物做講解,讓大夥認識當地植物的特性。

興安里里長沈盟卿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社區很多老年人可以走出戶外,也讓它們可以認識到更多的藥草及養生藥膳,另外,焢窯的樂趣也勾起許多老年人的童年回憶,更拉近居民間的感情,也希望社大未來能舉辦更多與社區結合的活動,也謝謝社大的活動。

在現場李坤金社長與里長也談到這塊由社員熱心提供的土地位在堤防旁邊,夏天雨季來時會面臨堤防氾濫的問題,而無毒蔬果社成立至今在種植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關於病蟲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社員們也自行找尋講師到義竹上課,了解這些與農業相關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至此,社團經營也踏出自主運作的第一步,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協助其發展。

(新營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捏陶老兵退而不休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原本應含貽弄孫的…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這位原本應在家裏含貽弄孫的老先生,依然忠於自己的工作,確實令人欽佩。clip_image002

林光山專注又熟練的在工作室投入捏陶工作。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林光山先生熟練的技術,不到卅分鐘酒甕已完成了一半。 clip_image003[1]

銅鑼窯是由張信享老先生所獨資創立,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經營,數十年來,公賣局釀酒存酒的甕,很多就是由他們家所製作。

原來製作大型的陶器是銅鑼窯的招牌功夫,但近年因為年輕人不願投身此行業,原有的老師傅又逐漸凋零,因此現在會做這種大型陶器師父已是鳯毛麟角少、之又少。

近年來銅鑼窯雖逐漸轉型,創作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陶藝品,且又標得台灣菸酒公司釀酒的500公升大酒甕2000個,但有能力製作這種大型陶製品的師傅缺乏。為了要趕工,因而邀請已退休十餘年的老師傅林光山先生重出江湖,參與這項艱巨的任務。

林光山先生曾於退伍後在公館製陶工廠工作數年,隨後回到他的專業,在製鞋工廠擔任設計師,十餘年前,因許多傳統產業轉移境外,訂單減少,因而退休閒賦在家。

林先生退休後因小孩都在台中就業,所以居住台中,原已退休的他應該享受著退休優閒的家居生活,但為了苗栗特有文化的傳承,也為了幫銅鑼窯趕製大酒甕,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每星期五天都在工作室製作大酒甕,周六、日才回台中與家人團聚。

林先生雖65歲,為了苗栗特有文化傳承的一股熱誠,毅然重回窯場,每天樂於工作,沈浸於做陶的樂趣中,反而覺得精神愉快。

林先生開朗的聊著他經歷,也聊著他家人。他一邊跟客人講話,雙手依然可以不停歇並用擠坯的技巧,熟練的將泥條,一條條擠成高約145公分的大酒甕。

談到擠坯的要領與技巧時,林師傅的眼神顯得特別明亮有精神。同時還感到很有成就的說,銅鑼窯老闆娘張太太為了要趕製大型酒甕,也向他學習擠坯做大酒甕。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到一個陶業老兵的成就與榮譽。

近年來許多製陶工廠都遷移到大陸,且做傳統陶器收入有限,或是工作辛苦,已找不到年輕的一代來學習做傳統陶器。林光山先生語重心長的表示,苗栗縣曾是台灣陶業的重鎮,為免此項文化與技藝失傳,期望政府能協調學校廣設製陶的專業課程,或者由政府編列預算,與現有製陶工廠合辦技職訓練,讓民眾有參與的機會,也可藉此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項深具文化藝術的工作。

clip_image007

一個個大酒甕都是林光先生的精心傑作。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真合植物園的這一家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

編按:

本文由三位林口社大的公民新聞寫作學員,共同完成的作品,針對同一個受訪者,產出三篇各有不同角度的文章。

從「真」的家到「合」的園

雖是炎炎夏日,一到真合植物園突然感覺熱氣散去了、視線遼闊了、空氣清新了,身體的毛細孔訴說著舒暢的感覺。親切、熱情的女主人張素真迎接我們,偌大的空間裡有著溫暖、清靜、透亮且樸實的感覺,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自己夢想中的家園。

勇敢追夢、踏實築夢的女主人張素真,她認同先生的理念,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他們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她拜師學藝學做素食料理,並努力自行鑽研,堅持讓客人吃得健康又美味。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用來形容真合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再恰當不過了。老闆娘名叫張素真,濃眉大眼、真誠熱情的笑容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吸引人喜歡與她靠近。身為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創造人與大自然植物接近的工作者,她已經具備最佳的能力了。

素真的隨和讓人感到非常自在,在忙著與可愛的摺耳貓及熱情的大黃狗打招呼混熟後,女主人已沏好一壺淡香的紅茶上桌了。她告訴我們在品茶的同時,她可以備好簡單的午餐與我們共享。不一會兒的功夫,真的開始上菜了:一大盤灑上枸杞子的麵條,旁邊放一碟等著攪拌的香椿醬、甜椒炒豆乾、青椒豆皮燉馬告、涼拌自產的小黃瓜,還有三碟顏色漂亮的小菜:黑豆、韓式泡菜、唇菜(海帶的一種,顏色鮮綠)這麼豐盛的菜餚,令人忍不住要趕快拿起筷子細細地品嘗、慢慢地享受。

看著窗外翠綠的山景,坐在用原木挑高蓋成的木屋裡,微風徐徐,舒爽地享用美食,真是人間一大樂事。餐後,陸續進來了很多客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素真都熱情地打招呼,送上茶水、與之小聊一下,似乎每個客人她都很熟識,完全沒有商業氣息,真不愧是稱職的老闆娘!等她得空,我們終於可以獨占一點她的時間,好好訪問她了。

image005
在真合,一切都再自然不過,摺耳貓與狗狗也玩在一起。

image009
女主人素真,親切、熱地招待來訪朋友。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有過多次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轉彎,但身為另一半的她完全信任、認同先生的理念,所以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

外表看來溫柔的她卻以「老鷹」和「貓」比喻自己,因為她有著這兩種動物特有的精準爆發力,與先生一路相伴、扶持的她絕對是張園長事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夫妻倆將真合植物園定位為大自然教學、環境教育、健康飲食的休閒農園,跟一般餐廳、咖啡館不同,他們不以咖啡、下午茶為營業目標,未來可能做健康蔬果的銷售。

為拓展他們的理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養地種菜善待大自然,他們租下整片山坡地,分享給同好者種菜種水果,並教導他們自然栽培的技術,使這些原本的門外漢,花少少的租金就有機會開心地當農夫,真可算是件大功德。

身為老闆娘的素真曾為了要提供健康美味的素食餐給客人,曾花大筆學費拜師學藝積極學做素食料理,學到了調味、配料及切功技巧,卻也感覺到用油用料並不健康,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基於對健康飲食的堅持,她再努力鑽研改進,才成為現在提供給客人的美味健康素食。真合老闆娘敬業用心的態度真令人佩服。

每天清晨醒來有新鮮的空氣、翠綠的山景圍繞,從送三個國、高中的兒子上學後,素真開始她一天的工作:打理餐廳的清潔、佈置、準備食材、協助張園長各項事務,時而優閒時而忙碌又充實,她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方式,能支持先生的事業與夢想,又能擁有自我,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現代女性。

談到目前所使用的土地都是租來的,她的想法是「好的土地不一定要真的持有,使用的過程比較重要,享受當下的擁有才是最值得的!」相較於許多人不斷急於擁有,素真的主張更顯智慧。

因為懂得珍惜當下,讓素真成為一個自信又快樂的女人,三個兒子都很懂事貼心,會利用晚上跟媽媽聊心事,也認同爸媽的理念樂於享受這樣的生活。素真對兒子們的學校教育很自由開放,尊重並支持他們決定,她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她可以接受老二國中畢業後暫時不繼續升學而要當街頭藝人的夢想,並支持他學好吉他這門技藝。

在孩子的眼中,素真是個認真盡責、勇往直前的好媽媽;在老公的眼中,她是完全支持、義無反顧相挺的老婆;在朋友的眼中,她是樸實熱情,樂於分享的好朋友。這樣女人當然認真又美麗。妳有二個機會可以跟她有連結:要嘛,當她的好朋友;要嘛,當她真合植物園的客人,手腳要快以免向隅喔!

(撰稿 / 李麗嬌)

跟著感覺走的人生

張錫合談植物園、談夫妻、談教育

念海事學校、曾浮沈金融市場,如今創辦植物園,當起了荷鋤照料植物的張園長,看似毫無規則可循的人生道路,來自率性自然的生命態度。說起理想,豪氣萬丈、侃侃而談的他,談到妻子卻一臉靦靦,對她既感激又珍惜;對孩子的教育他更有一番獨到見解……

素真為了招待我們一行人正在廚房忙碌著,這時園長張錫合先生剛結束園區的工作回到屋內準備用餐。頂著大太陽工作的他造型酷極了,頭上圍著一條捲成條狀的白色毛巾,應是不讓汗水滴入眼睛的裝備吧!腰上掛著的皮套裡頭不是手機,而是一把專業的剪刀,用來修剪各式各樣難纏的雜草,像是一位配槍的員警剛巡邏完自己的管區,雖汗如雨下,但他從身上散發出的滿足、自信與責任,著實令人感動與佩服。

用餐時,張錫合園長從植物物園回溯到他生命的轉折與待人接物的理念。原本就讀海事學校的他後來轉而投入了股市金融,在這金融市場浮沈的他最後竟選擇與大自然結合,開始了植物栽植的學習與工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轉彎相當沒有規則性可循,甚至可說難以想像。

原本以為張園長會說出一套精闢的人生規劃與生命藍圖,但他的回答卻只是「就跟著感覺走…」。他說:「會搬來林口,只是為了想住在這裡,想在這塊土地上居住,所以搬來了。」原來,在從事股市投資時,他的投資狀況曾經不大理想而搬回了彰化員林老家,後來想在老家附近找一塊地蓋一棟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為了這理想住所,他們辛苦地尋找適合的土地而到了林口,因對這塊土地的愛而向地主租了這片山頭,並先後蓋了自家的住屋與真合植物園。

因為要住在這片山林裡,所以他們來了;因為他們來了所以蓋了房子;因為要蓋房子所以必須整地;因為整地所以破壞了一些自然生態;因為破壞了自然所以想回饋於大地;因為這份回饋的心所以他成了張園長 – 這片山林的守護者。

image033
從各地蒐藏而來的珍貴木頭是張園長的寶藏。

當張園長談到家庭時,臉上少了一絲方才的豪氣、多了一份靦腆與溫柔。聽得出,對於女主人素真這一路的支持與陪伴,他相當地感激與珍惜,或許在外人面前總是侃侃而談的他並不善於表達這溫柔的一面吧!對於孩子的教育,他的想法也與一般的父親差異頗大,張園長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孩子不一定非得現在立刻決定是否升學。若讓孩子能多方面的接觸與瞭解,或許更能讓他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與方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成長而不是刻意的安排與設計。」

對照於功利的升學體制,身為一個父親,張錫和園長的教育理念給了他的孩子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快樂的成長環境,看著三個孩子的笑容與自信,相信能給現代的父母親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撰稿 / Kite )

國中畢業要當街頭藝人─張家小哥的志向,爸媽尊重

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小兄弟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

在用完女主人為我們精心所準備的美味佳餚後,張老師上課的時間已到 (社大–養生植物栽培與應用),學生也差不多到齊了,我們和張老師夫婦的訪談就此打住,把焦距轉向剛到店裡來幫忙的兩位小帥哥。

哥哥張昱賢是看起來四平八穩的酷酷哥,今年十五歲;弟弟張昱群,小他一歲,是帶著靦腆的天真少年。對話中,哥哥總是很直率、簡單扼要地回答問題,弟弟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問及二兄弟為何願意犧牲假日來幫忙父母顧店、除草、做園裡的工作時,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並沒有犧牲任何假日啊!」他們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已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

image037
週末放假時,張家兄弟倆都會在吧台幫忙。

哥哥很坦然告訴我們,一開始他並不是很樂意幫忙,但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從小,父母便很尊重他們孩子的意見,這讓兄弟倆感到很幸福,哥哥說道今年即將國中畢業,他不想再升學,想當街頭藝人,而父母也都支持他的決定,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畢竟現在是高知識、高學歷的時代,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小孩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呢?

哥哥表示,他在學校學到的是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其他國語、英文、數學對我來說用不到。」我們趕緊又問:「若有一天要用呢?」他說:「再學啊!」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想想也沒錯,國內有名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開辦的森林小學,不也是講求回歸自然、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啊!人生要走的路和要學的東西可多著呢!能活在當下,從生活中體驗、學習,不是更好嗎?

因為真合植物園和住家都在林口山上,兩兄弟平時走路到店裡幫忙,但上學就需要大人載出門,但他們卻不嚮往生活機能便利的都市,「因為我們有電腦可以上網,吃自己種的蔬果更健康安心。」

趁著太陽下山前,請兩位小帥哥帶路去參觀爸媽自己設計的住家。那是一間外表看起來普通的綠色鐵皮屋,有兩層樓高,屋前有塊水泥地可停放三、四部車,周圍種滿花草樹木,下了一個小坡還住有兩戶人家,中間那戶蓋得是較小間的平房,外觀有古色古香的木板和由裝潢而成近似紅縳。

走進屋子,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書房裡有兩座大大的書架,堆滿了書,小帥哥說:「一邊是爸爸用的,一邊是媽媽用的。」書架上有很多漫畫書,也擺設了不少小男孩玩的珍藏玩具,可見那一定是全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讀書樂的地方。客廳挑高,顯得屋子非常寬敞,屋內通風良好,因為有許多窗戶,據說這與張錫合老師熟諳風水、順應自然有關。

接近晚餐時間的此時,阿公正在廚房忙,兩兄弟也已收好衣服摺疊整齊。小哥哥問我們為什麼要訪問他們?對他而言,生活合該如此、自然而然,但這次的採訪卻令我感觸良多,有太多的驚奇,也讓我們在心中升起了一些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撰稿/陳麗真)

(三位作者均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桃源村返鄉、復學記

桃源鄉內的桃源村民與桃源國小的孩子,已於11月29日正式返鄉。相較於小朋友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雖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桃源鄉對外道路搶通後,高雄縣府便做出「11月底前,桃源國小復校、桃源村民遷出營區」的決定。桃源村現在已復電,原先的水源在風災時已被大量土石掩埋,經過早一步回鄉的村民自行入山尋找新水源後,再由鄉公所出面整合,將水管牽到各戶。但用水已經不成問題。

但因水源是來自山中野溪,居民反應 「水源不穩定啦!之前(風災前)水很大,現在的水比較小。」新找的水源水量較小,有時供水不夠充足,村民和國小校內師生都須省著用。不過,總算是在返鄉前幾天解決了用水問題。

桃源鄉的桃源村返鄉

29日上午,分居鳳雄、陸官兩營區的災民,一同集中在陸官營區內領取物資(由紅十字會統一發放)、慰問金(由千佛山基金會提供),也有部分先行上山的災民趕下山來領取。回村的交通工具由營區提供,有的村民則自行開車上山,在近午時分陸續回到了村內。

這次從兩營區返鄉的約有三百多人。主要安置桃源鄉災民的陸官營區內,在建山、高中、桃源村陸續撤出後,僅剩下六百多位家住勤和、復興、梅蘭、梅山的村民,等待著茫然無期的後續處置。


11/29回家。

桃源國小復學

暫駐旗山和春技術學院的桃源國小,在復學前一個禮拜中,已陸續著手搬遷工作,將多數物品打包運回校園。

27日下午放學後,住校的學童也由家長先行接回。有的隨父母回到營區停留兩個晚上,有的在營區外租房或借住親友家,也有的早一步回到山上村內。校園內到處是小朋友蹦跳雀躍的身影。而對於共同棲身和春的受災學校,不論大人和孩子多少都有些捨不得,彼此已培養出了同患難的感情。

29日當天,和春內只剩下校長和老師將的最後一批校園用品及捐助物資搬走。縣長夫人、教育處處長、各國小校長、慈濟志工到場,參與了搬東西、留影、贈物資的「儀式」。

校長和老師們開著載運物資的車,途經顛簸和沙塵飛揚的臨時便道,轉進桃源村,回到了小小學校的校園內。校長脫口輕輕說:「到家了」。距撤離下山到返回家園,至今已三個月。

返校後,老師們忙著打掃、整理並布置隔日復校典禮的場地。比學校早回到家的小朋友回校幫忙,低年級已學著掃地、拖地,更大一點的能夠搬運重物。校園中在打鬧嘻笑、一片喧騰中完成了搬遷。

(上)11/27在和春門口等接孩子。(下)家長幫忙搬東西。

DSCN0059
家長到學校帶孩子回家,一起搬用品和舖蓋。


11/29學生回校幫忙搬桌椅,邊做邊玩。

DSCN0045
教室已搬空,小朋友也將被家長接回,駐校照顧小朋友三個月的保母媽媽(中)請師生喝飲料,和小朋友合影。


11/29,縣長夫人和教育處長到場送行。

隔天(30日)十點左右,復學典禮開始。由布農族傳統的巫師祝禱儀式、八部合音表演,祝福這個小學校經歷風災考驗後的全新開始。受邀與會的來賓包括扶輪社、同駐和春、患難中扶持的受災學校校長、慈濟義工、參與校園軟體重建的樹谷基金會和外展協會。

儀式結束後,由老師負責使用傳統方式,現烤全豬,招待師生和來賓。廚房媽媽們也在初復校時材料不夠週全的的情況下,準備了簡單的炒米粉和青菜當午餐。師生和來賓至下午盡興而散。


11/30復學典禮,主任領學生合音,祝福經歷風災後的所有人,注入愛心和智慧。

11/30頒獎。感謝災後進入校園協助學校的來賓。(圖為在和春照顧住校小朋友的保母媽媽和夜班護士們。 保母一共七人,領取八八零工薪水,有的同時是學生家長;護士共二人,教育部在災後聘用進入校園協助校護輪值)

返鄉背後、返鄉之後

相較於小朋友在返校過程中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多半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1)對「安全」的擔心

風災期間,村民聚集在桃源國小等待救援。但學校後面的土石有不穩定的傾向。校長認為存在安全疑慮,應在返校後盡快找到合適的避難所,以備下一次雨季來臨。

(2)勤和孩子就學的問題

桃源國小校區包括桃源村與再更往上的勤和村,目前勤和村道路已通,但被認為是不安全區,仍不能返鄉,桃源國小卻已必須復校。家住勤和而就讀桃源國小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剛穩定下來,就要轉學到仍續留和春技術學院內的彰山國小;有的則交託給留在山上的老人家照顧。

學校老師表示:「教育處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些殘忍的。」

(3)關於生計的煩惱

村民多以務農維生,作物多為果樹,果園毀損的村民,對於政府是否有這方面的安排協助,感到茫然。有沒有申請補助呢?「有啊,但是也還不知道怎樣。」

而現在搶通的道路都是臨時便道,大雨時隨時都會再度沖垮。村民們種植的梅子、芒果等果樹,產季都在梅雨、颱風時節,到時若路又不通,如何運送作物下山?

目前政府提供的「八八零工」專案,為期三個月到半年不等,收入一天八百元,每月約工作22天(周休二日)。村民表示,在山上其實開銷不大,這份收入足夠應付個人生活,但若有家室,特別是有小孩受教育者可能就難以支應。因此部分災民也關心政府是否能有這方面的補助。

另外,有人申請八八零工時尚住在營區,就近被安排在營區附近打掃公園,為期半年,但現在必須搬出營區、遷回村中,想申請永久屋又資格不符,不知是不是要靠自己租屋找房子?還時政府能另行安排?

種種問題,隨著桃源村民返鄉,孩子復學,困擾著返鄉的村民們。

我在社大學畫的日子-訪旗美社大國畫班毛秋雲班代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在畫畫時我只專心想一件事,就是要用什麼顏色。畫畫可以讓整個人放空,心情不好時就停筆。」毛秋雲談到畫畫,如是說。

油畫 (17)
毛老師畫畫時就把生活瑣事、煩惱放一邊,讓自己放空、保持愉快。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所以毛老師小時候就立志要當老師,先生是老師,大女兒也是老師,堪稱是老師世家了!

毛老師的先生是美濃人,當初要從台東嫁來美濃時,一句客家話也不會說,現在可是聽說都流利,大家都以為她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呢!

毛老師小時候就對美術有高度興趣,每每看到有人畫出美麗的圖畫就超級羨慕,小時候手就很巧的她,超喜歡作美勞勞作。考上師專選系時,二話不說,就只選美勞教育系。

從第一個學期加入社大到現在,已經九個年頭,選過陶藝、拼布、國畫、油畫,對美術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她說選課時第一個考慮的就是興趣,再來就是時間,假日的課一定不選,就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家人。

「以前在學校玩過,但覺得玩得不夠…」,對陶藝一直有深厚興趣的毛老師,在社大報名的第一門課程就是陶藝課,這也是她跟先生共同的興趣,她記得有一次夫妻兩人甚至一起捏陶到半夜三點多呢!現在女兒也是美術老師,就是小時候受到她的影響,而她也刻意栽培女兒走上這條路;談到這一段,毛老師笑著說:「我不要女兒當國文老師,因為我先生就是教國文的,他改學生的作文最後連自己都退步了…」。

「以前在師專學得很廣,書法、刻印…通通都學,但學得不精;畢業後就很想學國畫、作手工藝」,所以社大開國畫班時,毛老師就報名參加,還當了班代。上過社大國畫、油畫班的她,覺得這兩班各有「風情」。

「油畫班的張美蓮老師很熱心、活潑,不會限定學員的畫風,可以畫得很自由,像以前在師專,老師都規定要『平塗』,但我很『散仙』,就最怕畫水彩……油畫可以改,比較自由……」;「我很喜歡劉鳳祥老師的畫,很寫意。」她也談到劉鳳祥老師會在課堂上改同學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直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所以她每次一定站在老師的身旁,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筆法。

PB086274
上國畫課時,毛老師一定仔細聽老師給予同學的意見,從中獲取經驗。

毛老師說在社大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朋友,讓生活變得很充實,也讓她可以朝著興趣走,彌補了以前學習的遺憾。「興趣很重要,但堅持也很重要。」也許就因為這樣,所以毛老師在畫畫的領域中,找到了她的一片天。

(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

屏東縣政府在10月3日上午9時於屏東縣麟洛運動公園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因為有您,讓愛轉動」的「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活動。這項活動不只由屏東縣政府主辦,還結合了民間團體,包含了東港鎮的鎮海宮、屏東市的玉皇宮等慈善單位。

為了感謝協助莫拉克風災重建的全國志工夥伴們,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一萬五千份的客家粄條(面帕粄),席開200桌,來宴請這些勞苦功高的志工們,以聊表對他們的敬意與謝意!同時屏東縣政府還頒發感謝狀給協助救災的團體,並特別以「圓鍬」贈送給志工代表,感謝這些協助屏東縣度過莫拉克風災的志工、國軍與企業們!

image001

莫拉克風災英勇救援之佳暮英雄致詞

關愛滿行囊 內心暖洋洋

活動中,有多項表演活動,其中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的合唱團在合唱優美動聽的原住民歌曲時,特別擺了幾個旅行箱在合唱團前,令人感到十分好奇!原來這12個旅行箱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

根據泰武國小的校長伍麗華表示,屏東縣泰武鄉是全國知名的木雕鄉,泰武國小學生屢屢在全國性的木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原本該校的12名學生應邀將在今年的8月13日至17日到中國大陸的上海進行交流,不料莫拉克颱風打亂了原先的計劃。就在他們即將啟程出發的前兩天,泰武村民們為了躲避莫拉克風災,全村緊急撤離到泰武國中的安置中心。

由於泰武村民被迫匆促離開家園,在諸事繁忙的情況下,學校一度打算取消參訪上海的計劃。所幸,長期贊助山地部落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獲知這個緊急狀況,主動與學校、家長聯繫討論。由於學童非常期待這次的參訪活動,且當時大人忙著救災,已無多餘心力照顧小孩,於是,決定讓活動照常舉行。所有的行李全都交由志工打理,學生只管按時到達機場即可。

參訪活動帶隊老師查馬克特別指出,泰武國小這次的出訪正值故鄉受到強颱豪雨重創,孩子們在整個的旅程中心情冷熱交替。原本計畫在白天進行交流,晚上則預定到景點參觀旅遊。但是當孩子們獲知上海有一場為台灣莫拉克颱風災區的募款活動時,都願意放棄出遊的機會,來參與更具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意義的募款活動表演。十分令人感動!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大行李箱,裡面裝滿了志工為他們貼心準備的鞋子、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和日常用品等,當時不知如何表達感謝之意,只覺得心頭暖暖的。

為了親口向許許多多幫忙重建故鄉及協助他們圓出訪之夢的無名英雄致意,12名泰武國小的學生提著曾經裝滿愛的旅行箱,專程到屏東縣志工感恩活動的會場表演,獻唱原住民歌曲「思念母親之歌」等,大聲唱出了他們的感謝之情,情真意摯,感人肺腑!

image003

泰武國小合唱團帶著裝愛的旅行箱獻唱。

此外,橫跨台一線竹田段的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啟用典禮也因風災順延到10月3日舉行,縣政府祕書長鍾家治帶領志工騎單車經由景觀橋從竹田到長治,他說,八八水災凸顯了生態環保的重要,騎單車就是最環保的運動方式,希望大家能「騎」心護家園,讓屏東的明天更美好!

clip_image006

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與歡迎志工布條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