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士蚊伯─新林步道的守護者

人稱「蚊伯」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

義工血淚打造的新林步道

6月9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半。夏日午後驕陽似火,一行人搭乘一部車穿過林口師範大學的大路,輾轉進入林口新寮地區產業道路,一路來到數間鐵皮屋聚集 處,只見座落廣場一旁的矮小鐵皮屋。半月型的門口,印著紅色顯眼的「林口登山委員會」,與印象中民間單位的辦公室相比,顯然有點寒愴。

走入委員會的鐵皮屋內,幾張簡單沙發、會議桌;圓形紅色塑膠椅,牆上貼滿感謝狀;黑板寫滿各類登山行程,簡單的廚房陳設,簡直就像個五臟俱全的 「家」。

鐵皮屋內無一人,原來蚊伯頂著熾熱的艷陽,仍在步道上忙碌。一群人正在等待時,穿紅色POLO衫的蘇會長進入屋內,原來蚊伯轉告蘇恩德會長我們的 到訪,特別前來招呼大家。

趁這難得的機會,我們請教蘇會長當初孕育這條步道的整個過程。話匣子一打開,蘇會長滔滔不絕,像訴說自己小孩的成長過程,時而露出滿足的笑容,時而蹙著眉頭、緊閉雙唇,說到激動處甚至流下了英雄淚,其複雜的心境不言而喻。

據蘇會長表示,新林步道於2005年草創之初是一群登山同好有感於林口台地的山林自然景觀豐富,卻須遠道至觀音山、陽明山甚或其他縣市才能滿足登山健行樂趣,因此經過構思、勘查,將舊有泰山森林遊樂區的廢棄步道連接起來,步道的雛型於焉誕生。

「因步道橫跨林口、泰山兩鄉,法令複雜超出想像,遇到私人土地,無法協調就儘量繞道而行。」蘇會長回憶,從動工之初,義工們出錢、出力,利用世貿展 覽廢棄的紅毯改善山路濕滑窘境;利用黑油浸漬枕木,防堵腐朽,延長木棧道的使用壽命。這條步道由當初的百廢待舉,到結合義工們的專長、智慧,無私的奉獻孕 育而成,其中更有著義工們面對困難、眾志成城的毅力及革命情感。

如今步道雖具規模,受法令的限制仍未明確的定位,政府經費無法順利挹注,以致大部分的經費仍靠義工們自行籌措。面對現實的困境,這群義工仍憑藉當初 草創的熱情,繼續守護這一條步道。據蘇會長表示,目前義工共有四十位,平均年齡50歲,分為四組,每週固定巡視,而蚊伯是其中從不缺席的一位前輩呢!

夫妻牽手護步道

人稱「蚊伯」(台語發音)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出生中醫世家卻未繼承父業,蚊伯說,考上初中後,他讀了24天,自覺那並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於是拎起行囊告別父母,到台北市當起三年學徒。

話說當年,他進到日本佐藤在台分公司,那是台灣生產第一台耕耘機的公司,語氣流露幾分自豪:「就這樣在維修部門,從學徒開始學起,直到當了機師。」原本擔任技師工作的他,退休後,不僅全心全力投入維護步道,更將自己專長的機械技能,加上個人巧妙的創意,應用於步道,嘉惠不少社區的居民。

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這天他身穿休閒襯衫、泛白的牛仔褲,與一身黃色亮眼T恤的「蚊嬸」匆匆從屋外進來,賢伉儷雙雙露出爽朗的笑容,一派輕鬆。蚊伯及蚊嬸熱情招待大家林口古早味的米糕冰,炎熱的午後,古早味的冰棒自然、不甜膩,就如這兩位長輩給人親切、質樸的感覺,令人神清氣爽。

981212-xinlinbudao4-360.jpg

陡坡上鋪著廢棄地毯,是為防止雨後土壤流與地面濕滑,不織布材質透氣、透水不會傷害土壤。

蚊伯育有二男一女,前任妻子於年輕時因一場車禍而喪生,現在的蚊嬸也熱愛登山,因山結緣而成為老伴。憶及往生數十年的前妻,蚊伯眼眶泛紅、語帶哽咽,而此時的蚊嬸則輕拍蚊伯的肩膀,疼惜的眼神溢於言表。蚊伯、蚊嬸兩人雖相差十幾歲,因是登山同好,當蚊伯終日埋頭於步道的維護,蚊嬸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夫唱婦隨,一起到委員會協助。

◆歡喜做,甘願受

他們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即與同好結伴打地上高爾夫球,運動過後就到會所。這時蚊伯埋首於工作室裡,將故障待修的工具、鄉民捐贈不用的各類機械,運用自己機械技能及創意,創造出既實用又容易上手的成品,用以維護步道所需。而這時的蚊嬸,則會一個人巡視步道一圈,繩子斷了,綁一綁;草長了,割一割;地面落葉、垃圾多了,掃一掃;到中午,將家裡帶來的飯菜,隨意熱一下,簡單果腹。

委員會所旁邊有間小小儲藏室兼工作室,置放蚊伯平日維護步道時打掃、鋤草的工具及簡單機械,此外,工具間角落還擺了一把躺椅,由此可以想像蚊伯、蚊嬸待在會所工作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裡享福的時間。

image003

別小看這簡陋的研究室,可都是蔡博士腦力激盪的泉源哩!

好奇地問蚊伯,七十多歲的人一般多在家中享清福,為什麼會將時間、金錢投注於步道上? 蚊伯表示,他是一位喜歡動手、動腦的人,總覺得要活得健康,就要動,而且建設、維護步道,看見步道從無到有,創意得以實現可以讓自己得到成就感。尤其做義工期間,他也結交許多同好,因步道凝聚彼此對家鄉的向心力,更覺得有意義。

因著這種意義感,維護工作有時需要一些五金材料,金額小的他會自掏腰包,金額較大才會填單報帳,但有時五金行老闆得知他的善舉,往往主動免費提供。「無論是委員會中的義工們,或鄉親彼此的熱忱、親和力,這都不是待在家中享福時可以體會得到。」他說。

運用技能,發揮創意

蚊伯自詡他是一個「愈是碰到困難,愈會堅持到底的人」,例如有感於步道附近河谷清澈,終年不涸,他運用構思和機械技能,加上環保的創意,自製水車發電,讓溪谷裡的溪水得以用水車發電,抽水至步道附近,提供鄉親種菜灌溉,解決鄉親長期以來灌溉的不便。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蚊伯憑著堅持到底的決心及毅力,終於成功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讓大家都打心底佩服,從此義工們封他為「蔡博士」。

蚊伯工作室外頭門楣上,掛著一個「蔡博士工作室」的招牌就是這麼來的。而一刻不得閒的蚊伯,現在正在鑽研用腳踏車發電的工作車,靠蚊伯的毅力,相信不久之後,「蔡博士」又會有偉大且實用的發明出現。

鳥道成新徑,廢鐵變水車

天色尚早,熱心引介我們採訪的蔡媽媽帶我們去大科路參觀步道附近的水車。一行人走入附近產業道路,不久即看到步道第二段中的紅色義工大橋,掛在一片竹林間,甚為顯眼,離義工大橋不遠下切至溪谷隨即看到水車不停滾動,一條橡皮水管往上高掛,這一條水管應該就是上方菜農們的水源了。

在這坡度應有60°的陡坡,材料及工具的運送想必困難重重。親眼目睹,不禁感佩這群義工及蚊伯的毅力,真的應證了「事在人為」這句話。

image007

義工大橋。

回程再度看到義工大橋上牌匾的詩句,下次我們再度行走新林步道時,一定更有深刻的感受。真實的愛台灣,愛自己鄉土,蚊伯及這群義工們才是真正用手、用心、用行動愛這塊土地的人。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莫拉克災後─搶救狗狗大作戰

看著父親一手養大的狗兒們,在湍急水流中載沈載浮,完全失去思考力,顧不得水深及腰,她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從水中撈起後裝袋,遞送給貨櫃屋頂上的媽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救回十六隻狗寶寶。

「救一隻是一隻」!八八水患除了展現人與人互助的大愛,更見到主人冒險救愛犬的故事。

以培育名犬聞名的高加犬莊,在莫拉克風災受創嚴重,正好回娘家的李采彌,見到父親一手養大的狗狗在水裡載浮載沉,顧不得及腰積水及觸電危險,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的裝袋,安置到貨櫃屋頂,無力搶救的大型狗只能打開籠門、任其逃生。

位在旗山鎮旗屏路的高加犬莊已有十年歷史,專門培育各種名犬,原飼養上百隻名犬,卻在這次五十年來首見的水患付諸流水,這次風災奪走12隻狗,損失至少40萬元,加上家當的損害總計約1百萬元。

981211-dogdogp10401-300.jpg

莊主的女兒李采彌心有餘悸說,當時她剛好回娘家,正巧父親外出被困於洪水之中,119卻怎麼都撥不進,看著年邁老母的焦急神情和年僅1歲4個月的兒子哭鬧,讓她急得直掉淚,眼看著滾滾洪水破堤湧入家園,她顧不得害怕,先將母親及兒子安置在貨櫃屋頂上,隨即獨力展開搶救狗狗的行動。

李采彌說,看著父親一手養大的狗兒們,在湍急水流中載沈載浮,完全失去思考力,顧不得水深及腰,她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從水中撈起後裝袋,遞送給貨櫃屋頂上的媽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救回十六隻狗寶寶。

P1040124

至於大型狗隻她根本無力搶救,只好打開籠門,一面放聲叫狗狗快跑,一面在心中默禱,希望親人和狗狗都能化險為夷,逃過這場劫數。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盼到救援人員,看到受困在水中的父親獲救平安歸來,緊繃已久的情緒突然潰堤,淚水再也止不住的滑落,但猛回頭看見滿目瘡痍的家園,以及淹在水中的狗兒,悲喜交加的李采彌百感交集,鼻頭又酸了起來。

沒有時間悲傷的李采彌忙著協助父母重建家園,每天往返旗山與屏東夫家,與國軍弟兄、意外腳傷的丈夫及親朋好友合力刷刷鏟鏟,受創家園漸漸恢復以往面貌,只是心靈的傷口及財產的損失卻不知何時才能癒合。

風災過後的高加犬莊,因受創的交通崎嶇難行,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李采彌看著當時搶救回來的約克夏、瑪爾濟斯、紅貴賓等狗狗活蹦亂跳的可愛模樣,她看到了高加犬莊的希望,李采彌決定幫助娘家重啟爐灶,在屏東市設立1處販售站,李采彌說,她沒有悲傷的時間,只有自己先站起來,未來才有希望。

981211-dog-2-dogp10401-300.jpg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用媽媽的心情去看災難-故事志工洪絹添專訪

八八風災後,部落面對的種種紛沓而至的議題,重建的龐雜紛繁、千頭萬緒、返鄉與遷村相互拉鋸、資源蜂擁而入;然而這些故事媽媽們透過不一樣的視角,關心的是災民中,另一個龐大而不容易被覺察的族群──孩子。

洪絹添是「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故事志工,以「故事媽媽」的身分,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志工媽媽們進入國中、國小校園,藉由活動、閱讀、說故事,陪伴孩子的成長。

八八風災後,部落面對的種種紛沓而至的議題,重建的龐雜紛繁、千頭萬緒、返鄉與遷村相互拉鋸、資源蜂擁而入;然而這些故事媽媽們透過不一樣的視角,關心的是災民中,另一個龐大而不容易被覺察的族群──孩子。

072
(圖片提供/洪絹添)

用故事陪伴五年 ,用媽媽的眼睛看災區

受災的許多山區小學校,災前已有故事媽媽們陪伴的足跡。五年來,孩子們每月一次,期待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校園。風災後再上山,看著走過數次的道路被土石掩埋沖毀,洪絹添的感覺難以言說。

「有的孩子我們從三年級(比著三年級學生的身高)看到六年級(比著六年級學生的身高),看著他們快升國中了,可是這次,有的村,再來時,一半的孩子都沒了。」

「有時我比較會用媽媽的心情去看」。跑過平地學校,也跑過山區學校,洪絹添對山上孩子最不同的感受是「真摯」。「這裡的孩子表達情感是很直接的,很大咧咧的。災後我們再跑,孩子還是會來說笑,跟你寒暄,嘻嘻哈哈,但那種感覺不太一樣了。」

大人們忙著思索重建、憂慮前路茫茫的未來,孩子面對目睹自然的摧毀力量、家園一夕間經歷距變、生活安置浮動不定的心靈誰來看見?

思家、恐懼、被迫成長: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

「有一次我帶完活動了,要回家了,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拉住我說『你不要走嘛,我帶你去我家。』拉著我在一、兩千個床位的大空間裡走了五次,一次一次經過自己父母家人身邊,還繼續繞。『你再給我一點時間嘛,我一定能找到的。』

「其實,這個孩子需要的只是陪伴。」當時洪絹添非回家不可了,「我還是抱抱她,把她帶到她父母身邊,問說這是你的孩子嗎?那個爸爸看一眼點點頭,馬上回去討論自己的事。我還再提醒了一次,讓她坐在你身邊吧,仍沒有人顧到孩子。」一兩千個床位的安置處所人馬雜沓,小小孩子走丟是很容易的事。

風災之初的安置,一切是很混亂的,一家五口可能分在五個不同的地方,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煎熬。孩子不斷經過重聚、分離,在快樂、悲傷、甚至恐懼的情緒中重複拉扯。這些心事,也許因為本性的天真無憂、不擅於表達情緒,在臉上看不出來,卻不代表不存在。

「有的小朋友,我們故事引導後,他也會說故事。有個一年級的,會的辭彙不多,但是七句話裡,每一句都提到死字。有的會說,大怪獸把他們家吃掉了,把樹吃掉了,把田吃掉了。」

洪絹添提到,不同年齡段孩子,我們看到的改變也不同:

「一、二年級的孩子,看到故事媽媽來看他們,還是會很開心,可是臉上常常多了一種「思親」的神情。

三、四年級的孩子,以前瘋玩起來可以什麼都不顧,但現在就必須被要求守規矩;有的家長會教導:客人來了,要乖乖坐好,要有禮貌,我們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五、六年級的,正值我行我素的青春前期,卻被迫成長。大人為自己的未來、利益而煩惱、爭論不休,沒辦法顧到孩子,所以他們肩負起照顧更年幼的弟妹的責任。扮演著我是大人了,我是有肩膀的人了,可是他們的心智真的能成熟到那樣嗎?我覺得這是殘酷的。」

而叛逆期中的國中生,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暴力傾向,說髒話、掀桌子嗆老師,表達回不了家、內心無所依託著落的不滿。

98-12-08建山 033
洪絹添最近去了桃源的建山國小,她感傷的表示:

小朋友少了好多..有些轉學..有些依親在外地。活動結束後與老師討論了活動狀況與孩子反應,安慰的是孩子们透過活動做了些情緒轉換與自我照顧,心酸不捨的是有些孩子心中的『笑臉怪物』是【土石流、風災..】..唉! (圖片提供/洪絹添)。

學校與老師:家庭、文化 、凝聚的力量

「災後我看見學校有一些老師的表現。不管營區安置如何變動,他們都盡力把自己的學生放在一起,至少還有學校這塊是緊緊在一起的。」

「我記得有一位主任,他住在營區,可是一開學,不管多遠,不管路通不通,他馬上就回到學校。」

山區裡的小學校,學生人數可能只有幾十人到上百人,資源也不多,可是就如同一個大家庭。有的一家幾個兄弟姊妹都在同一所學校,校園裡人人彼此熟識,校長叫得出每個孩子 的名字。「像以前小林村的校長,請營養師調配孩子的食物。你可以想想看,每天每個孩子早上到學校,先喝一杯牛奶,那種感覺……」

洪絹添回憶過去在小學校的體驗,「有很多老師,本身就是當地原住民,會將部落的文化帶到小孩子身上。」一位布農族老師就會把傳統的八部合音教給孩子,用來歡迎故事媽媽;也有的學校帶著小朋友學寫族語,讓她們收到用寫著族語的小卡片。

「也許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學校是把他們的文化傳下去的地方。」

災後,這些小小校園,發揮了凝聚的力量。大多數的老師們,始終留守在孩子身邊,有時候已經變得不只是老師。「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穿衣服、梳頭啦……」在一片混亂中,至少還提供了孩子類似家的溫暖。

98-05-24 126
在池塘邊的是6月在小林國小活動時,如今已成不無法留住的歷史。(圖片提供/洪絹添)。

想給孩子的,是一些平常心

風災後外界社會的資源像趕流行一樣,大量的進入災區。大家都希望提供豐富的物資,彷彿可藉此補償孩子受創的心。

「孩子得到太多的關愛,他們開始會特別注意,你今天帶了什麼禮物給我們?」

資源進來的太多太快,有時學校不一定來得及消化吸收。有的集團財力雄厚,可以提供大量物質幫助,可是卻缺乏持續性,也就失去了原本的美意。「像是漏底的杯子,一直有水填入,可是都漏掉了,承接不了什麼。」

而或許孩子需要的,也不完全是這些蜂擁而至的物資。「其實我們比較關心,怎麼面對這次的災難,讓他們發揮自己內心潛在的力量。」

風災帶來的是什麼?一定就是那麼不好的事嗎?如何處理想回家的情緒?回家後要怎麼去好好珍惜這些會令自己想念的東西?如果真的回不去了,那將來怎麼面對適應新生活?

洪絹添說:「此刻,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是一些平常心。」

100_1517
(左)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的洪絹添(圖片提供/洪絹添)。

註:

「社團法人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 固定在高、屏一帶的國中、國小,以團康活動、閱讀、說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參與的學校每月有一次活動。在活動中除了帶領孩子的心靈成長外,也藉由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讓孩子們自發自覺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在地文化。想瞭解更多故事媽媽的故事嗎?請點選這裡閱讀。http://storymama123.womenweb.org.tw/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fund.jpg

只要勤勞,不怕沒電─桃源鄉的沙菲梅子女士專訪

現在我已經回到梅蘭村,山上雖然沒電,但有水就還過得下去。以前的布農族過的也是沒電沒食物的日子,靠的都是自力更生,所以現在也不是問題。只要勤勞,就算沒水沒電也會回到山上。

沙菲梅子女士,是「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貝亞夫的妻子,在桃源鄉社福館上班,也是「八八再造聯盟」的婦女幹部,自稱是八八再造的「後方」,支援前線作業。

以下由輔大生命力新聞記者柯珂,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記錄沙菲梅子女士對於災後至今桃源鄉的一些觀察。

PC086337-480
沙菲梅子女士桃源鄉概況

八八水災發生初期,高雄縣桃源鄉的居民先被安置在佛光山,礙於佛光山不夠安置,及宗教信仰的關係,部分居民暫居於基督教會等地。由於佛光山及教會有其活動及正常運作,不久桃源鄉居民分別被安置於鳳雄營區、陸軍官校、仁美營區及兵工營。

目前建山村、高中村及桃源村村民已回到山上,梅蘭村、復興村、梅山村與寶山村還留在安置中心,勤和村因特定區爭議也尚未回鄉。

讓孩子們回鄉唸書

學校部分,建山村、高中村的國小已經正常運作,桃源國小也已復學,但桃源國中學生目前還在分散在其他學校。其實國中部份除了小山崩落,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稍做整理,就可以讓孩子們回來,我不明白,為什麼不讓他們回來。

孩子們在外面唸書,父母親也必須留在孩子身邊,否則他們會擔心,但是留在外面,他們的生活、經濟來源要怎麼解決?會活不下去的。校長已經在積極與教育處協調爭取,希望讓孩子 回到原鄉復校校。

小孩子上課情形還算可以,除了社會救助、民間團體幫助,還有財團認養,學生上課沒花什麼錢,不會影響到生活,而且比起災前好很多。

「我們要回到山上蓋中繼屋」

八八再造聯盟訴求是回到山上建立中繼屋,堅守「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原則。我們認為回到山上,才可以看到當地的問題。哪裡安全,哪裡不安全,重建的地方是哪些部份,這些留在市區討論,無法知道實際的情形。

假設在山上,我們會找較安全的地方興建,以桃源鄉來說,也許某個地區不太安全,但這個地區的旁邊或許是安全的,可以居住的。而我們有自己擁有傳統領域,有祖產,所以我們可以捐出安全的土地,興建中繼屋,之後再來討論整體規劃。

雖然日前政府表態願意配合地方的需要,但還沒看到什麼動作。最擔心的是,在法律尚未確定前,行政院重建委員的想法會因為某些不同的聲音而改變。八八再造聯盟將會針對中繼屋及安全區認定等問題開會討論,並邀請高雄法服替大家解決法律上的疑問。

只要勤勞 不怕沒電

現在我已經回到梅蘭村,山上雖然沒電,但有水就還過得下去。以前的布農族過的也是沒電沒食物的日子,靠的都是自力更生,所以現在也不是問題。只要勤勞,就算沒水沒電也會回到山上。

回到山上時,不知道從哪裡做起,農地損毀、農路啃食,雖然無法下田耕種,但也不算太嚴重。大家的生計依賴八八零工,沒有什麼影響。未來還會以務農為主,人只要身體健康,什麼都可以做,不怕其他的,只怕懶。

這次的災害,改變了我許多想法,我看到實在的人、對於部落漠不關心的人,看到了人心真實的一面。很奇怪,天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都發生了,很心痛,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下,還看到「貪」,看著某些人,都覺得他不應該是這樣的。面對天然的災害,卻經不起考驗,一味依賴外界幫助,很不應該。

不寂寞的康饌食堂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

祝老師每週有五天在「康饌食堂」帶領與教導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從事餐館工作,另外二天則在其他地方從事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工作,她當初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是為了替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奠定未來生計。

981207-kangzhuanim34-360.jpg

祝老師年近五十歲,皮膚白晰、體態圓潤、戴付圓形眼鏡,長得很有媽媽的味道,個性活潑、開朗,很有親和力,喜歡與顧客互動。她奉獻畢生心力照顧這一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故並無太多時間照顧她的獨生子小漢。

image007

小漢孩提時曾經喊一位不會說話的小朋友叫「啞巴」,被祝老師聽到後,當下除了給予嚴厲教訓外並予以機會教育,她教小漢必須「學習尊重每一個人,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故小漢從小即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且將身心障礙的青少年視為兄弟姊妹,不會與他們爭寵或岐視他們。

祝老師原本是完全不會煮飯做菜的職業婦女,剛結婚時,她公公叫她去買菜,她逛了市場一圈,結果只買了一根白蘿蔔。但是在去年(97年)12月為了這群青少年將來的生計,她特地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小明(化名)一起去學習烹飪二個月,倆人竟然完成最不可能的任務,同時考上丙級烹飪證照,而小明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唯一考上證照的學生。

小明現年約十八歲,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學生,體格健壯、外型俊俏,酷似明星王力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個性單純、可愛,對英文方面頗有天賦,見到老顧客來用餐,喜歡用他剛學會的英文與他們打招呼,例如:「welcome」;用餐期間,小明會用可愛的語調向每位顧客問候「你好!我是店長○○○,請問今天的餐點好吃嗎?」當老顧客用完餐要離開時,會與他們說「Thank you」、「Bye bye」、「You are welcome」、「See you again」。

小明的切菜刀功很高明,擀麵功夫更是一級棒!店裡的蔬果捲餅、塔香餅、香妃餅都是小明依客人現點、現擀、現煎,客人的點餐率很高。

image001

小明從小患有自閉症且有嚴重人際溝通障礙,其雙親分居兩地且無能力照顧他。五歲時,父母將他交給祝老師代為養育。祝老師為了教養他,用盡很多方法、耗費很多心血,例如透過馬術治療、狗醫生治療,使小明從幾乎無溝通能力到可以與狗溝通,最後到可以與人溝通,甚至現在還可以考取證照且成為該店的店長,祝老師每次提到小明的改造過程,仍會感動地眼眶泛紅。

98年11月11日,樹德特教綜合職能班的全班同學與老師及特教組長到「康饌食堂」來看小明,樹德的班導師給小明的評語是「小明在校成績雖是全班倒數第二名,但在社會上的成就卻是全班第一名」,這句話令養育她長大的祝老師感到非常的感動及欣慰。

小誌(化名)年約二十三歲,智力較一般人低。從小父母沒能力照顧他,他有時跟奶奶住,有時跟叔叔住,甚至有時連三餐都沒著落。小誌個性靦腆、乖巧、聽話、笑容可掬,渴望關愛。剛到「康饌食堂」時,他稱祝老師為老師;現在,他主動改口稱祝老師為「曉霞媽媽」,午休時間還會主動抱棉被讓祝老師蓋,其貼心的稱謂及舉動,令祝老師非常感動。

小誌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畢業後,才被學校老師介紹到「康饌食堂」從事洗碗的工作,目前逐漸學習服務生工作。祝老師很感慨地說「以小誌的能力,若有機會像小明從小就得到妥適的教養,他今日的成就應該會超越小明」。

祝老師對食材的理念是著重養生、天然、當令、新鮮,她說「因為自己與小朋友也都要吃飯,如果連自己都不願吃的東西怎麼能給顧客吃呢?」

餐館的菜色每日更新,例如有蔬果捲餅、塔香餅、紅油抄手、紅麴炒飯、素羊肉泡饃、素羊肉炒飯…等招牌料理,顧客每回到那兒用餐都有驚奇感。菜名也很有創意,例如:貝殼麵(即麵疙瘩)、百里香豆腐(即臭豆腐)、東坡肉飯與宮保魷魚飯(即蒟蒻)…等。

無論點套餐或單點都有附飲品且可續杯,甚至連飲料皆注重天然與養生,如菊花蜜汁、水果醋、桂花蜜茶、洛神花茶、冷泡茶、冷泡花旗蔘茶…等,大部份都是祝老師家自製的。

有愛心的人是不寂寞的,祝老師這一路走來獲得不少善心人士支持,例如目前該店的房東(屏東地方法院的女法官)免費提供兩間房子供他們當店面及廚房。「康饌食堂」的廚房是開放的,顧客可以很清楚看見裡面的環境是否清潔及食材是否新鮮?

顧客對這家店的反應是食材很養生,菜色每天有變化、菜名有創意、餐點美味又平價;這群孩子很單純、可愛,做事又認真,很用心地服務顧客,服務生與顧客之間無距離感,讓顧客有溫馨在家用餐的感覺,甚至還很貼心地設置了一區兒童閱讀及遊戲區。

來用餐的顧客也都很有愛心,甚至當孩子不小心將飲料打翻,顧客也不會計較,還會再度光顧,祝老師很感謝這群顧客的愛心及包容心。

image005

祝老師對環保也很重視,當天炸過的油第二天即不再使用,即使有廠商向她收購回鍋油,她擔心廠商會將這些油重新提煉再低價賣給少數不肖餐廳使用,所以寧可不賣,但為了環保及物盡其用,未來將利用廢棄油自製手工香皂。

這家店於10月2日開幕以來,顧客源雖日漸增多,但因其採用的食材大都為天然的食材,成本較一般採用加工合成的素食店來得高的,故至今甚至連助手莊小姐的薪水都付不出來,幸好有默默支持她的先生,幫忙支付員工的薪資;當助手莊小姐知道她的薪水是由祝老師的先生支付的,莊小姐感動地流下眼淚。

「康饌食堂」聘僱了四名身心障礙者,但現今社會有多少身心障礙者呢?有些從小就未受到適當的教養;有些長大後未得到妥善的職能培訓;有些培訓後也沒有得到工作機會;甚至有些公司行號寧可被罰款,也不願聘用四名身心障礙者,就連公家機關亦如此。

身心障礙者的生計與權利誰來關心他們?是否是我們全民共同應該重視的課題?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守衛室是值班的家─訪問社區警衛老吳與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

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我們經常忽略一些人,一些事,對於維護住家安全,信件收發…幫我們這麼多瑣事且那麼緊密重要的工作人員,卻是這樣地不瞭解,甚至冷漠,以為在走過那個守衛室後,一切就與我無關,真的是那樣嗎?

社區的老吳和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反光指揮棒,照護著車輛進出車庫的安全…。記錄信件包裹,與住戶一起聊天打發時間也是常有的事。

「伯伯!請幫我開門,我媽媽回來沒?」 「請問有沒有看到我的腳踏車?」「水停到什麼時候?」 「告訴樓上的人,走動時可不可以小聲點?」不時在守衛室裡對話著。頂著灰白的頭髮,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吳,每天重複著類似的工作,而收音機陪伴了他的空檔,也彌補了一些孤單的午餐時光。

傍晚六點半,小吳來接班了,他曾經是超級營業員,並且擁有間店面的老闆,當時電腦業正蓬勃發展,利潤很好,日進斗金,但無情的一把火,燒掉了他日夜辛苦經營的店,所幸還剩房子可供家人棲身,為了家庭開銷,自己與妻子馬上投入職場,直到某日,他上班的工廠決定轉去大陸生產,一度讓小吳面臨去留的長考,在此同時,他年僅四十餘歲的表哥卻因癌症突然過逝了,這個打擊,使他察覺到與家人平安快樂地守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啊!

將心比心

「嗨!回來啦!」「晚安!」爽朗親切的招呼,是令人愉快的!訪談間他仍不時的注意夜歸的車輛,並盯著監視器螢幕上車輛移動位置,及停靠車位是否正確,隨即確認電梯內的人是否為本社區的住戶,還可藉著電梯上昇速度得知是否走錯樓層,小吳說:「通常一層樓約需花兩秒時間。」「哇!這麼專業呀!」他說:「還不只呢!瞭解每個住戶的家庭成員、結構、名字…等,也是我們的功課之一,畢竟住戶安全是最重要的。」

image0021454
從小吳觀察監視器螢幕的方式,可知道守衛這個工作也藏著很大的專業

我們好奇在執勤過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事,原本滔滔不絕的小吳,收起笑容,停了一下,接著說道,曾經因為問一個小住戶「你是不是叫xxx呀?」結果小孩的媽媽悻悻然地衝進來說「你可以不用知道那麼多!」一時之間,讓他錯愕極了,後來他自理出一個道理︰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

他再喃喃說到:「家裡的妻兒是否也正睡得安穩…啊!對了!就是將心比心啦!」顯然家人親情的支撐,讓他又再次開朗起來。

他說曾經有過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看看中美洲馬雅文明、羅馬競技場…等。就在這漫漫長夜裡,守衛室旁大書櫃裡的書籍,正可滿足他的求知欲望,而今夜他將會在那個非洲大草原,還是希臘那片恣意的白與藍呢?

如果人與人之間互愛,住戶與警衛之間尊重,百姓與政府間信任,如果各個階層有那麼多老吳和小吳與之將心比心,這樣的社會、國家,將是何等溫暖和諧呢?讓我們深深地思考…。

image04545608
每次巡邏都要到頂樓去簽名。

image0145640
簽有老吳和小吳和巡邏時間的簿子

(本文兩位作者為母女檔,並皆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捏陶老兵退而不休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原本應含貽弄孫的…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這位原本應在家裏含貽弄孫的老先生,依然忠於自己的工作,確實令人欽佩。clip_image002

林光山專注又熟練的在工作室投入捏陶工作。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林光山先生熟練的技術,不到卅分鐘酒甕已完成了一半。 clip_image003[1]

銅鑼窯是由張信享老先生所獨資創立,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經營,數十年來,公賣局釀酒存酒的甕,很多就是由他們家所製作。

原來製作大型的陶器是銅鑼窯的招牌功夫,但近年因為年輕人不願投身此行業,原有的老師傅又逐漸凋零,因此現在會做這種大型陶器師父已是鳯毛麟角少、之又少。

近年來銅鑼窯雖逐漸轉型,創作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陶藝品,且又標得台灣菸酒公司釀酒的500公升大酒甕2000個,但有能力製作這種大型陶製品的師傅缺乏。為了要趕工,因而邀請已退休十餘年的老師傅林光山先生重出江湖,參與這項艱巨的任務。

林光山先生曾於退伍後在公館製陶工廠工作數年,隨後回到他的專業,在製鞋工廠擔任設計師,十餘年前,因許多傳統產業轉移境外,訂單減少,因而退休閒賦在家。

林先生退休後因小孩都在台中就業,所以居住台中,原已退休的他應該享受著退休優閒的家居生活,但為了苗栗特有文化的傳承,也為了幫銅鑼窯趕製大酒甕,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每星期五天都在工作室製作大酒甕,周六、日才回台中與家人團聚。

林先生雖65歲,為了苗栗特有文化傳承的一股熱誠,毅然重回窯場,每天樂於工作,沈浸於做陶的樂趣中,反而覺得精神愉快。

林先生開朗的聊著他經歷,也聊著他家人。他一邊跟客人講話,雙手依然可以不停歇並用擠坯的技巧,熟練的將泥條,一條條擠成高約145公分的大酒甕。

談到擠坯的要領與技巧時,林師傅的眼神顯得特別明亮有精神。同時還感到很有成就的說,銅鑼窯老闆娘張太太為了要趕製大型酒甕,也向他學習擠坯做大酒甕。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到一個陶業老兵的成就與榮譽。

近年來許多製陶工廠都遷移到大陸,且做傳統陶器收入有限,或是工作辛苦,已找不到年輕的一代來學習做傳統陶器。林光山先生語重心長的表示,苗栗縣曾是台灣陶業的重鎮,為免此項文化與技藝失傳,期望政府能協調學校廣設製陶的專業課程,或者由政府編列預算,與現有製陶工廠合辦技職訓練,讓民眾有參與的機會,也可藉此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項深具文化藝術的工作。

clip_image007

一個個大酒甕都是林光先生的精心傑作。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真合植物園的這一家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

編按:

本文由三位林口社大的公民新聞寫作學員,共同完成的作品,針對同一個受訪者,產出三篇各有不同角度的文章。

從「真」的家到「合」的園

雖是炎炎夏日,一到真合植物園突然感覺熱氣散去了、視線遼闊了、空氣清新了,身體的毛細孔訴說著舒暢的感覺。親切、熱情的女主人張素真迎接我們,偌大的空間裡有著溫暖、清靜、透亮且樸實的感覺,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自己夢想中的家園。

勇敢追夢、踏實築夢的女主人張素真,她認同先生的理念,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他們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她拜師學藝學做素食料理,並努力自行鑽研,堅持讓客人吃得健康又美味。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用來形容真合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再恰當不過了。老闆娘名叫張素真,濃眉大眼、真誠熱情的笑容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吸引人喜歡與她靠近。身為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創造人與大自然植物接近的工作者,她已經具備最佳的能力了。

素真的隨和讓人感到非常自在,在忙著與可愛的摺耳貓及熱情的大黃狗打招呼混熟後,女主人已沏好一壺淡香的紅茶上桌了。她告訴我們在品茶的同時,她可以備好簡單的午餐與我們共享。不一會兒的功夫,真的開始上菜了:一大盤灑上枸杞子的麵條,旁邊放一碟等著攪拌的香椿醬、甜椒炒豆乾、青椒豆皮燉馬告、涼拌自產的小黃瓜,還有三碟顏色漂亮的小菜:黑豆、韓式泡菜、唇菜(海帶的一種,顏色鮮綠)這麼豐盛的菜餚,令人忍不住要趕快拿起筷子細細地品嘗、慢慢地享受。

看著窗外翠綠的山景,坐在用原木挑高蓋成的木屋裡,微風徐徐,舒爽地享用美食,真是人間一大樂事。餐後,陸續進來了很多客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素真都熱情地打招呼,送上茶水、與之小聊一下,似乎每個客人她都很熟識,完全沒有商業氣息,真不愧是稱職的老闆娘!等她得空,我們終於可以獨占一點她的時間,好好訪問她了。

image005
在真合,一切都再自然不過,摺耳貓與狗狗也玩在一起。

image009
女主人素真,親切、熱地招待來訪朋友。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有過多次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轉彎,但身為另一半的她完全信任、認同先生的理念,所以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

外表看來溫柔的她卻以「老鷹」和「貓」比喻自己,因為她有著這兩種動物特有的精準爆發力,與先生一路相伴、扶持的她絕對是張園長事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夫妻倆將真合植物園定位為大自然教學、環境教育、健康飲食的休閒農園,跟一般餐廳、咖啡館不同,他們不以咖啡、下午茶為營業目標,未來可能做健康蔬果的銷售。

為拓展他們的理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養地種菜善待大自然,他們租下整片山坡地,分享給同好者種菜種水果,並教導他們自然栽培的技術,使這些原本的門外漢,花少少的租金就有機會開心地當農夫,真可算是件大功德。

身為老闆娘的素真曾為了要提供健康美味的素食餐給客人,曾花大筆學費拜師學藝積極學做素食料理,學到了調味、配料及切功技巧,卻也感覺到用油用料並不健康,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基於對健康飲食的堅持,她再努力鑽研改進,才成為現在提供給客人的美味健康素食。真合老闆娘敬業用心的態度真令人佩服。

每天清晨醒來有新鮮的空氣、翠綠的山景圍繞,從送三個國、高中的兒子上學後,素真開始她一天的工作:打理餐廳的清潔、佈置、準備食材、協助張園長各項事務,時而優閒時而忙碌又充實,她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方式,能支持先生的事業與夢想,又能擁有自我,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現代女性。

談到目前所使用的土地都是租來的,她的想法是「好的土地不一定要真的持有,使用的過程比較重要,享受當下的擁有才是最值得的!」相較於許多人不斷急於擁有,素真的主張更顯智慧。

因為懂得珍惜當下,讓素真成為一個自信又快樂的女人,三個兒子都很懂事貼心,會利用晚上跟媽媽聊心事,也認同爸媽的理念樂於享受這樣的生活。素真對兒子們的學校教育很自由開放,尊重並支持他們決定,她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她可以接受老二國中畢業後暫時不繼續升學而要當街頭藝人的夢想,並支持他學好吉他這門技藝。

在孩子的眼中,素真是個認真盡責、勇往直前的好媽媽;在老公的眼中,她是完全支持、義無反顧相挺的老婆;在朋友的眼中,她是樸實熱情,樂於分享的好朋友。這樣女人當然認真又美麗。妳有二個機會可以跟她有連結:要嘛,當她的好朋友;要嘛,當她真合植物園的客人,手腳要快以免向隅喔!

(撰稿 / 李麗嬌)

跟著感覺走的人生

張錫合談植物園、談夫妻、談教育

念海事學校、曾浮沈金融市場,如今創辦植物園,當起了荷鋤照料植物的張園長,看似毫無規則可循的人生道路,來自率性自然的生命態度。說起理想,豪氣萬丈、侃侃而談的他,談到妻子卻一臉靦靦,對她既感激又珍惜;對孩子的教育他更有一番獨到見解……

素真為了招待我們一行人正在廚房忙碌著,這時園長張錫合先生剛結束園區的工作回到屋內準備用餐。頂著大太陽工作的他造型酷極了,頭上圍著一條捲成條狀的白色毛巾,應是不讓汗水滴入眼睛的裝備吧!腰上掛著的皮套裡頭不是手機,而是一把專業的剪刀,用來修剪各式各樣難纏的雜草,像是一位配槍的員警剛巡邏完自己的管區,雖汗如雨下,但他從身上散發出的滿足、自信與責任,著實令人感動與佩服。

用餐時,張錫合園長從植物物園回溯到他生命的轉折與待人接物的理念。原本就讀海事學校的他後來轉而投入了股市金融,在這金融市場浮沈的他最後竟選擇與大自然結合,開始了植物栽植的學習與工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轉彎相當沒有規則性可循,甚至可說難以想像。

原本以為張園長會說出一套精闢的人生規劃與生命藍圖,但他的回答卻只是「就跟著感覺走…」。他說:「會搬來林口,只是為了想住在這裡,想在這塊土地上居住,所以搬來了。」原來,在從事股市投資時,他的投資狀況曾經不大理想而搬回了彰化員林老家,後來想在老家附近找一塊地蓋一棟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為了這理想住所,他們辛苦地尋找適合的土地而到了林口,因對這塊土地的愛而向地主租了這片山頭,並先後蓋了自家的住屋與真合植物園。

因為要住在這片山林裡,所以他們來了;因為他們來了所以蓋了房子;因為要蓋房子所以必須整地;因為整地所以破壞了一些自然生態;因為破壞了自然所以想回饋於大地;因為這份回饋的心所以他成了張園長 – 這片山林的守護者。

image033
從各地蒐藏而來的珍貴木頭是張園長的寶藏。

當張園長談到家庭時,臉上少了一絲方才的豪氣、多了一份靦腆與溫柔。聽得出,對於女主人素真這一路的支持與陪伴,他相當地感激與珍惜,或許在外人面前總是侃侃而談的他並不善於表達這溫柔的一面吧!對於孩子的教育,他的想法也與一般的父親差異頗大,張園長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孩子不一定非得現在立刻決定是否升學。若讓孩子能多方面的接觸與瞭解,或許更能讓他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與方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成長而不是刻意的安排與設計。」

對照於功利的升學體制,身為一個父親,張錫和園長的教育理念給了他的孩子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快樂的成長環境,看著三個孩子的笑容與自信,相信能給現代的父母親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撰稿 / Kite )

國中畢業要當街頭藝人─張家小哥的志向,爸媽尊重

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小兄弟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

在用完女主人為我們精心所準備的美味佳餚後,張老師上課的時間已到 (社大–養生植物栽培與應用),學生也差不多到齊了,我們和張老師夫婦的訪談就此打住,把焦距轉向剛到店裡來幫忙的兩位小帥哥。

哥哥張昱賢是看起來四平八穩的酷酷哥,今年十五歲;弟弟張昱群,小他一歲,是帶著靦腆的天真少年。對話中,哥哥總是很直率、簡單扼要地回答問題,弟弟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問及二兄弟為何願意犧牲假日來幫忙父母顧店、除草、做園裡的工作時,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並沒有犧牲任何假日啊!」他們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已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

image037
週末放假時,張家兄弟倆都會在吧台幫忙。

哥哥很坦然告訴我們,一開始他並不是很樂意幫忙,但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從小,父母便很尊重他們孩子的意見,這讓兄弟倆感到很幸福,哥哥說道今年即將國中畢業,他不想再升學,想當街頭藝人,而父母也都支持他的決定,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畢竟現在是高知識、高學歷的時代,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小孩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呢?

哥哥表示,他在學校學到的是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其他國語、英文、數學對我來說用不到。」我們趕緊又問:「若有一天要用呢?」他說:「再學啊!」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想想也沒錯,國內有名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開辦的森林小學,不也是講求回歸自然、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啊!人生要走的路和要學的東西可多著呢!能活在當下,從生活中體驗、學習,不是更好嗎?

因為真合植物園和住家都在林口山上,兩兄弟平時走路到店裡幫忙,但上學就需要大人載出門,但他們卻不嚮往生活機能便利的都市,「因為我們有電腦可以上網,吃自己種的蔬果更健康安心。」

趁著太陽下山前,請兩位小帥哥帶路去參觀爸媽自己設計的住家。那是一間外表看起來普通的綠色鐵皮屋,有兩層樓高,屋前有塊水泥地可停放三、四部車,周圍種滿花草樹木,下了一個小坡還住有兩戶人家,中間那戶蓋得是較小間的平房,外觀有古色古香的木板和由裝潢而成近似紅縳。

走進屋子,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書房裡有兩座大大的書架,堆滿了書,小帥哥說:「一邊是爸爸用的,一邊是媽媽用的。」書架上有很多漫畫書,也擺設了不少小男孩玩的珍藏玩具,可見那一定是全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讀書樂的地方。客廳挑高,顯得屋子非常寬敞,屋內通風良好,因為有許多窗戶,據說這與張錫合老師熟諳風水、順應自然有關。

接近晚餐時間的此時,阿公正在廚房忙,兩兄弟也已收好衣服摺疊整齊。小哥哥問我們為什麼要訪問他們?對他而言,生活合該如此、自然而然,但這次的採訪卻令我感觸良多,有太多的驚奇,也讓我們在心中升起了一些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撰稿/陳麗真)

(三位作者均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微風中,快樂的懷恩婆婆

每個星期六清晨四點左右,大地還籠罩在沈沈暗夜中,橋頭鄉五里林村落,鄉間路稀疏的街燈還亮著,大部分的村民在睡中編織未完成的夢。懷恩有機農場內八十六歲的懷恩婆婆,已經簡單梳洗完畢,準備下田工作。

每個星期六清晨四點左右,大地還籠罩在沈沈暗夜中,橋頭鄉五里林村落,鄉間路稀疏的街燈還亮著,大部分的村民在睡中編織未完成的夢。懷恩有機農場內八十六歲的懷恩婆婆,已經簡單梳洗完畢,準備下田工作。

981210-huen9a1fd4c81e08-360.jpg

播種。

當皎潔明月漸漸消失於天際時,東方北大武山頭竄出微微光彩,晨風吹拂,細細風聲輕輕告訴世人,黎明即將開始,婆婆已結束今天田裡工作,回到屋內整理自家生產的有機農產,準備運到高雄縣政府規劃有機農產品販賣市集「婦幼館前的微風廣場」,跟有緣人述說有機農產品的故事結好緣。

1923年,懷恩婆婆出生於橋仔頭農家,家裡有約有六、七甲農地,供給七位兄弟姊妹上學不是問題,但生為長女的她,從小看到父母親辛勤工作,在小小的心靈已烙印上要分擔雙親的負荷,所以把受教育的機會讓給弟妹,自己在八、九歲就開始下田工作了。

長期農耕的生活,也是一種磨練筋骨的機會,加上開闊的心胸,把這種常人視為苦勞役的工作當成習慣,輕鬆的接受它,造就她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何以能這樣?婆婆的人生哲語:「人若是心肝清,卡贏身軀存萬金。」婆婆又說:「吃食嘛!足重要」。她在六十歲之前,生過三場記憶深刻的大病,第一次約在三十多歲時,左大腿長了九顆的瘤,手術之後休養一、兩個月,就痊癒了,但她的婆婆腿上只生了三顆,卻挨不過人生關卡,讓她心靈十分震撼。

第二次在四十多歲時,突發的氣喘病,困擾著她兩年,為了治療,跑遍整個大高雄,與家人發生一些摩擦,幸受上天眷戀,最後也痊癒不再復發。第三次是在60歲前得了皮膚病,治療期間身上塗抹各家診所的藥膏,不遠千里尋求秘方,深深感觸「破病足艱苦」。

六十歲以後,因緣聚會,讓她接觸到有機的農產品,從此一頭栽入有機領域,自己所吃的蔬果,大部分來自親手栽種,無農藥、無化學肥料,市場販賣的蔬果,她一律禁謝不敏,從此之後,健保卡至今還未使用過呢!婆婆說:「人若有福,家己也叼留」。

微風廣場上所擺設有機產品攤位,從熱鬧的人潮,就可知道它已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愛,找尋中意的農家來採買。

「懷恩農場」的攤位,位於廣場攤位後段,望去攤位上所擺置的農產品,不像其他攤位琳琅滿目。懷恩婆婆說攤位只有「素素歸項」,有桑精、桑椹濃縮原汁、蕃薯粉、絲瓜水及現採一兩種少量蔬菜,可是當日營業額都名列前茅,令眾攤友欣羨不已。

婆婆整理貨品

懷恩婆婆整理貨品。

販賣自產有機蔬菜

販賣自產有機蔬菜。

婆婆說:「有工夫,卡會凍賺人ㄟ錢。」一句話,道盡名列前茅的秘密,她說,譬如一顆有機絲瓜賣四十幾元,一叢絲瓜苗可生幾條絲瓜?二十、三十…,就算三十條吧!產值是一千二百多元,我們利用絲瓜產期正旺時,不產絲瓜直接取絲瓜水,品質好、產量高,真正「有機絲瓜水」,一瓶600cc絲瓜水二百元,愛嫷(sui2)小姐們「用好鬥相報」,一叢絲瓜苗可產多小瓶,我就沒統計啦!

自產有機醬料

自產有機醬料。

懷恩婆婆經營有機農場,熟諳窮變之理。她舉個例子,桑椹一斤二十元,每天能賣幾斤?而且不易保存,婆婆說她就多下點功夫,把十五斤桑椹磨汁過濾,再花八小時熬成膏狀,就成桑精了,體積小、容易保存、價格好,食用效果更佳。至於蕃薯粉,婆婆就賣個關子,下次再說…….。

任何人之所以成為他今日的模樣,必然有其背後的原因。孩童時期是為成人期做準備,從中年期開始,也必須為邁入老年期做準備!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老人?老得健康、成熟?老得有智慧、有涵養?老得令人尊敬、景仰?

懷恩婆婆處世哲學是個不錯榜樣,現在她跟家中兒孫輩相處方式,就是「毋通唸!」三字訣,她說:『人講「一句勿聽,百句叼勿效」、「二句勿聽,叼勿講」』。還有一句俗語:「囝兒身是咱生,囝兒心毋是咱生。」真是有智慧的婆婆。

她至今還是維持「不假手他人來代勞」的生活態度。婆婆的信念是「人活著,就是要動」,哪天自已不能動時,希望那天就是人生的結束,多麼豁達的老者。「吃食」除了吃有機食品外,新鮮也要注意,不要吃太飽,她說六、七分飽就可,吃太飽,腦筋會昏昏欲睡,不想動,時間久了,病痛就跟著來。

「心」和「吃食」都保持年輕態度,所以懷恩婆婆現在還活在快樂與健康中。中年之後,人雖漸老,外貌固難改變,但心境的活潑朝氣,卻是轉念可得,就像懷恩婆婆一樣,生活裡找到樂趣及目標,不知老之將至…

(高雄市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我在社大學畫的日子-訪旗美社大國畫班毛秋雲班代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在畫畫時我只專心想一件事,就是要用什麼顏色。畫畫可以讓整個人放空,心情不好時就停筆。」毛秋雲談到畫畫,如是說。

油畫 (17)
毛老師畫畫時就把生活瑣事、煩惱放一邊,讓自己放空、保持愉快。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所以毛老師小時候就立志要當老師,先生是老師,大女兒也是老師,堪稱是老師世家了!

毛老師的先生是美濃人,當初要從台東嫁來美濃時,一句客家話也不會說,現在可是聽說都流利,大家都以為她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呢!

毛老師小時候就對美術有高度興趣,每每看到有人畫出美麗的圖畫就超級羨慕,小時候手就很巧的她,超喜歡作美勞勞作。考上師專選系時,二話不說,就只選美勞教育系。

從第一個學期加入社大到現在,已經九個年頭,選過陶藝、拼布、國畫、油畫,對美術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她說選課時第一個考慮的就是興趣,再來就是時間,假日的課一定不選,就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家人。

「以前在學校玩過,但覺得玩得不夠…」,對陶藝一直有深厚興趣的毛老師,在社大報名的第一門課程就是陶藝課,這也是她跟先生共同的興趣,她記得有一次夫妻兩人甚至一起捏陶到半夜三點多呢!現在女兒也是美術老師,就是小時候受到她的影響,而她也刻意栽培女兒走上這條路;談到這一段,毛老師笑著說:「我不要女兒當國文老師,因為我先生就是教國文的,他改學生的作文最後連自己都退步了…」。

「以前在師專學得很廣,書法、刻印…通通都學,但學得不精;畢業後就很想學國畫、作手工藝」,所以社大開國畫班時,毛老師就報名參加,還當了班代。上過社大國畫、油畫班的她,覺得這兩班各有「風情」。

「油畫班的張美蓮老師很熱心、活潑,不會限定學員的畫風,可以畫得很自由,像以前在師專,老師都規定要『平塗』,但我很『散仙』,就最怕畫水彩……油畫可以改,比較自由……」;「我很喜歡劉鳳祥老師的畫,很寫意。」她也談到劉鳳祥老師會在課堂上改同學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直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所以她每次一定站在老師的身旁,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筆法。

PB086274
上國畫課時,毛老師一定仔細聽老師給予同學的意見,從中獲取經驗。

毛老師說在社大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朋友,讓生活變得很充實,也讓她可以朝著興趣走,彌補了以前學習的遺憾。「興趣很重要,但堅持也很重要。」也許就因為這樣,所以毛老師在畫畫的領域中,找到了她的一片天。

(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