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應】花蓮火車站的空間狀況說明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98年6月6日…

 編按: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

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

一、98年6月6日改點後,調車餘裕時間增加,將視列車調度狀況調整太魯閣號停靠第一、二月台

980605tranhualian-500.jpg

本站目前太魯閣號大部分停靠第三月台,主要原因為:

(1)太魯閣均為站掃,停靠時間約50分,佔據月台過久,如調至貨物線,開車前再調入月台約需30分,且因列車到開頻繁無餘裕時間可供轉線調車作業。

(2)第三月台所屬6、7股線,隸屬西主正、西第一副正線,不易與機務段出庫列車產生衝突。

(3)第一、二月台所屬1、4、5股線,隸屬東第一、二副正線、東主正線,易與下行進站及出庫列車產生交叉,不宜停靠站掃久佔月台列車。

(4)列車停靠第三月台,由西正線出發時,不會與東正線下行進站列車產生交叉(如上圖)。反之列車停靠第一、二月台出發時,列車需由東主線經107AB轉轍器進入西主線,如遇東正線下行列車進站,則進站列車需於機外稍後並造成平交道落下,公路車輛、行人久候怨聲載道。

(5)太魯閣號改點前後月台調整如下:

車次 開車時間 現在

停靠月台

改點後

停靠月台

1064 06:15 3 1
1087 10:40 3 2
1094 12:30 3 3
1066 14:30 2 2
1089 17:40 2 2
1096 19:30 3 2

二、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方便旅客行李上下階梯。

本案交通部鄭技監於4月21日至本站會勘自行車進出站動線時,已指示專案工程處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以解決未裝設電扶梯時,行李或自行車上下樓梯問題。

飛烏四烈士

飛魚是東海岸夏季裡重要的風景。三月在墾丁,四月到蘭嶼,接著這串藍色的火焰就在黑潮的推送下,徐徐地燒進了五月的花蓮。由船邊破水而出、凌空飛起的藍色身影,總是可以適時地安撫賞鯨遊客們因等待而蔓生的焦慮…

四月19日凌晨五點,幽微的紫色開始在雲層間隙亮起時,一群人陸續抵達花蓮港檢查哨。這樣的景象七天前也有過一次;可惜當時因為文件不齊海巡不肯放人,大家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漸亮的海面,最後無奈地解散。一周後,我們再度集結,期待著花蓮地區飛魚採樣計畫的首航。

飛魚是東海岸夏季裡重要的風景。三月在墾丁,四月到蘭嶼,接著這串藍色的火焰就在黑潮的推送下,徐徐地燒進了五月的花蓮。由船邊破水而出、凌空飛起的藍色身影,總是可以適時地安撫賞鯨遊客們因等待而蔓生的焦慮。此起彼落的驚呼聲中,依稀可以看出每隻飛魚之間的差異。

充當翅膀的胸鰭有各種配色:黑中泛藍的、黃底花斑的、光潔透明的;飛行的姿態也有高下之分:有些出水幾秒後就落回海裡,有些彷彿迎著風就能毫不費力地飛上數百公尺,有些則會在貼近海面時快速拍打尾鰭重新獲得動力,也在平靜的海面上留下兩串慢慢擴散重疊的圓形漣漪。

與飛魚接觸,當然還有其他更為輕鬆愜意的方法,像是用牙齒和舌頭。燻乾後的飛魚早已在各地演變出不同的作法與口味:有用天然陽光乾燥的、也有用帶著香氣的月桃梗燻製的,有單純吃原味的、也有用梅汁與酒釀來豐富層次的;飛魚卵香腸、飛魚卵剉冰也在近年來受到嘗鮮民眾的歡迎;將飛魚卵鹽漬後再出口至日本,更為本地漁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就像屏東的黑鮪魚與花蓮的曼波魚一樣,現在我們提起飛魚時,腦中浮現的不再是海面上倏忽遠去的藍色身影,而是飛魚乾在咀嚼間所釋放出的海洋氣息,或是大量卵粒在口腔內依次迸裂的奇妙口感。

980519-200905barachi-400.jpg
晶瑩的飛魚卵

飛魚群所衍生的龐大商機,自然引發了各地漁業團體間的利益衝突。達悟人認為屏東的動力漁船捉太兇,威脅到他們的傳統;南部業者也懷疑北部以大量草蓆誘集飛魚產卵的方式是種過度利用。

事實上,近兩年的飛魚卵產量也的確呈現了顯著的衰退,以飛魚為主食的鬼頭刀捕獲量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東部的賞鯨船從數年前開始,也越來越不容易與偽虎鯨相遇了。

這些現象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在大啖飛魚相關產品的同時,似乎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結論。

於是我們在陰鬱的天色下出海了。浪很大,一座座雨幕連接著灰色的雲塊與鉛色的海水。先後在五個地點分次下網後,總計採得斑鰭飛魚3尾,白鰭飛魚1尾。雖然數量不多,卻讓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欣賞牠們背上令人讚嘆的藍綠色澤,以及寬闊優雅的胸鰭腹鰭,其中掛在網上的白鰭飛魚在被拉上船時,還排出了一連串帶著黏絲的卵粒。

願牠們的犧牲能為飛魚生活史的描繪提供寶貴資訊,更希望在這個採樣計畫結束後,我們能找出更適當地利用飛魚資源的方式。

卓溪青梅大歉收,農民血本無歸

花蓮縣卓溪鄉72.71公頃的青梅嚴重歉收,預估產量只有去年的1成,創下近30年來最低記錄。依照農委會的認定,果樹只有在收成前夕受災才能申請救助;但像梅子這種在開花期遭受天災,導致無法授粉、結實,卻無法申報災損….

受到冬季忽冷忽熱、以及去年11月底米塔颱風的影響,花蓮縣卓溪鄉72.71公頃的青梅嚴重歉收,預估產量僅約50公噸,只有去年的1成,創下近30年來最低記錄,花蓮縣瑞穗鄉的青梅也減產5成以上,農民血本無歸,無語問蒼天。

20080330--1
青梅已進入產季,原該綴滿果實的枝條上卻只有一顆青梅孤伶伶懸著。

花蓮縣是國產青梅的主要產地之一,3月份即進入產季,是最早上市的青梅,碩大優質的頂級手採青梅市價可達一台斤35元以上,竿採(以竹竿敲打採收)後經過分級的上等青梅批發價一台斤15元,每年為山區農民帶來不少收益。

然而這個冬季氣候異常,梅花盛開的12月和1月份天氣忽冷忽熱,導致花期大亂,梅樹分批開花、分批結實,同一棵梅樹上,同時綴著花、果,使得梅農不知如何採收,竿採怕敲壞了花、手採又不敷成本。

南花蓮的梅樹除了受到冬季天候不穩的影響,更在開花初期就慘遭秋颱摧殘,玉溪地區梅李產銷第四班班長李宗信說,去年11月底,花苞才剛成形,就遇到米塔颱風,掃光了所有的花苞、也損傷了枝條,梅樹根本來不及開花授粉,「沒受孕的樹長不出果子啊!」

20080330--2
玉溪梅李產銷第四班班長李宗信拉著梅枝說,「往年收成好時,結實累累的枝條會垂到這麼低」,但現在枝條上卻空盪盪的。

卓溪鄉中平部落的梅農金阿榮種植一甲地的青梅,去年的收成有4,000多公斤,結滿青梅的枝條沉甸甸地垂墜到地;但現在走進梅園,原該結實累累的枝條上只有零星一兩顆青梅孤伶伶懸著,一棵樹採不到50顆青梅。

金阿榮說,種青梅將近30年,今年是最淒慘的,光是兩次施肥就花了36,000元,卻只有四、五百公斤的收成,估計最多只能賣到30,000元,「連肥料錢都不夠付啦!」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曹紹徽3月10日南下視察玉溪地區農業,特別關注青梅嚴重減產的情形,前往卓溪鄉梅李產銷班慰問梅農,表示會與農友和農會共同努力,為卓溪青梅產業打拼。

李宗信向曹紹徽訴苦說,這兩年班員們投入很多人力修剪枝條,讓梅樹矮化,並施用有機肥,希望提升青梅品質,沒想到老天爺不幫忙,梅農投注比往年更多的人力與生產資材,產量反而銳減,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玉溪地區農會總幹事龔文俊指出,依照農委會的災損認定,果樹只有在收成前夕受災、落果嚴重才能申請救助;但像梅子這種全年生果樹,明明在開花期遭受天災,導致無法授粉、結實,卻無法申報災損救助,非常不合理,農委會應該認真檢討災損認定標準,以免農友繼續受害。

對於這麼奇怪的災損救助標準,南花蓮有農友是這麼形容的:就好像健保只補助落胎的,卻不補助少女時代被強暴而致不孕的不幸婦女。

面對嚴重歉收的局面,曹紹徽表示,只希望今年因為青梅產量少,價格能夠上揚,減輕梅農的損失;她也指出,未來行銷青梅的方向是品牌行銷,要做到讓國人都知道「花蓮的梅子就是好梅子」的口碑。

龔文俊則希望農糧署伸出援手,今年卓溪青梅產量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紀錄,梅農投入的心血與成本無法回收,盼相關單位給予協助。龔文俊說,產量減少或許會讓青梅價格稍微上揚,但近幾年政府鼓勵粗放梅園轉作,等於是不鼓勵青梅增產、又受到中國進口青梅的影響,台灣青梅的價格一路下滑,青梅產業局勢不利。

今年這些逃過風災和天候影響的青梅因「競爭對手」遽減,倖存的梅子滋養得更好,量少質精,龔文俊表示,農會將和往年一樣輔導青梅加工、協助農友做品牌行銷,打開卓溪青梅的知名度;而許多梅園位於深山地區,運輸成本高昂,將研議辦法輔導梅農轉作,但近郊緩坡產區的梅園仍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也將輔導梅農加強田間管理、並儘力爭取資材補助,期使卓溪青梅產業更上一層樓。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