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在台東務農的林義隆農友,12月份跟大家分享的務農與生活心情、義務擔任小學籃球隊教練的精彩賽事報導,還有參與荒野活動和公投苦行等生活點滴,感謝作者勤勞筆耕,細膩分享(閱讀11月電子報內容,請點選這裡)。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電子報 2009年12月 (第2次)
12月的前半的白日氣溫宛如秋老虎般,動輒衝到27度C以上,溫暖的空氣,久未下雨的藍天白雲,工作心情舒暢,卻也無暇沉思,整天站在楊桃樹下伸長雙手、拉長脖子,進行了三週以上的楊桃套袋,楊桃樹上掛起一個個白色的方紙袋,漸漸一株株楊桃樹被我們裝飾起來,最後是遍眼白與綠,但美麗與奇異的背後總有一些擔心:太久沒下雨了,土壤是否過於乾旱?
往更大面向想,地球暖化的程度愈來愈讓人擔心:真正的冬天離我們愈來愈遠,少了經常降至15度以下的冬天,台東更像熱帶了,這些植物該如何在短時間內演化適應呢?蟲害與病害在溫暖的冬天將更活躍,農夫將如何應對以確保收成呢?
終於12月16日這天早上起床,屋外天光黑沉與前些日子的明亮不同,拉開窗簾看,天空畫上濃密的烏雲,道路塗滿黑色的濕意,原來下雨了,開窗就透入一股涼意,第一波寒流也來了,好棒! 終於冬天姍姍來遲了! 園裡的楊桃樹感到下雨的喜悅,我也可以在這短暫休息的早上寫下12月的電子報。
一、楊桃園
11月底來楊桃樹的滿樹幼果已進入可套袋之大小,於是開始進行這一季的收成關鍵 – 套袋。
開始套袋後的心情,總是會隨著不同的樹而起伏不定,有的樹似乎樹勢不佳,雖然果實也不少,卻大都已被果實蠅、花姬捲葉蛾的幼蟲叮咬、或有淡淡的霉菌,數百顆楊桃被摘掉,最後只能掛十多個白色套袋,比率低到讓人有點難過;
但有些楊桃樹卻相反,即使果實不小了,卻依然絲毫無損,經過正常疏果後,仍能套上一百甚至二百個以上的白色套袋,心裡不免因此抱著希望:如果每株楊桃樹都有這樣的產量,全家的生活只靠楊桃園的鮮果就夠了!
觀察這兩種楊桃樹之不同,多半在枝條茂密程度,葉子鮮綠並少掉落的枝幹,果實的病蟲害就少。我和兩個農夫前輩討論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幸運沒被蟲叮、或是樹健康則果實能維持久一點才被叮,兩人都認為是後者,我也是這麼認為。 如果真是這樣,只要楊桃樹有一天終於健康了,就不用擔心病蟲害,至少成長到套袋大小前,仍將有不少果實可套。
套袋的時候要一株株樹慢慢巡過,能將每一株樹之細微差異作出比較,對於個體之差異與成長有很多的感受。今年冬天的楊桃樹,許多株依然有葉子紅斑點之細菌性病害,仍有落葉的問題,落葉太多就必然讓我們不敢多套袋,或造成果實落果或口感不佳。
就任由果樹自行生長,不處理病蟲害嗎?
每當有人參觀常會問及此問題:難道就這樣任其自行生長而不噴點醋、或其它天然資材來殺菌? 我總是回答:就慢慢等吧! 這樣的回答大概難令人滿意,然而這就是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的承擔,只要這幾年生活還熬得下去,就慢慢等吧!大自然總會找到生命的出路。
但僅管嘴裡這樣回答,心裡還是會想著農夫可以作的事是什麼? 仔細的比較每株樹,發現前半段與後半段果樹之套袋數量有明顯差異,後半段數量多,推究其差別僅在於後半段地勢明明顯較低,代表水份較多,土壤養份也會多一點,每當走到後半段,皮膚會感受到濕意。
此結果也與農夫前輩討論,他認為應該加強乾燥冬天的水份補充,並留下更長的草以保持土壤濕潤。 所以我也在除了「慢慢等」 外,會作一些農耕管理上的改善,甚至想撒些如芒草般高大的豆科牧草種子,將來割下高大的牧草後能有更多葉子形成之有機質。
思考楊桃樹的細菌性斑點病,在不用任何藥物與資材下,是否會自己轉健康? 我總是樂觀以對。 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想吧!注重養生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養生是少吃、多動、快樂、積極,而不是一天到晚吃補藥或一有小病就吃藥!
但即便正確養生,人體仍不免有點小問題,也許是皮膚斑、落髮、酸痛、感冒、流鼻水、咳嗽等等,但懂得養生的人不會馬上吃藥,而是多休息並注意飲食,來讓身體自己調養好,至少我們夫婦與孩子都是如此,幾年下來也都身體健康,只有偶而短暫一天的小病痛。既然人可以如此,何以植物就不行?
雖然植物沒有腳可移動,但它仍是完整的生命,也必定如人類一樣,在不經干擾且正常生活情形下,可以發揮自體免疫性來抵禦病蟲害,雖總是會有小病小痛,如少許葉片的斑點或枯黃等,但不影響其生命之延續與成長。這也是我為何總是說:「那就慢慢等吧!」的理由。
這三年套袋與收成量比較
套袋時,巡完第一波楊桃樹,套袋已到 10,000個,又開始從頭再作一次,將前一波套袋時仍太小的楊桃再套完,並徹底疏掉所有不良之果實,第二波也作了3,000個套袋,看來這年的總套袋數量就是這樣了。
以下是前三年與今年之比較:
2007 – 套袋共 56,000個, 共收成 8,000斤 (約7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8 – 套袋共 8,000個, 共收成 880斤 (約 9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9 – 套袋共 24,000個, 共收成 2,200斤 (約 11個套袋收到 1 斤)
今年 2010 – 套袋共 13,000個
若以最好的第一年為準,2010年主要產季應該有1,850斤收成,比去年少,更少了很多可以作楊桃酵素的瑕疵果實,但就這樣,該有多少就是多少!
好消息是11月底開始收成前一波套袋1,000多個的楊桃,除了口感回到第一年的香甜多汁外,果實外觀也多半晶瑩剔透,連習慣挑剔外觀與大小的丈母娘也讚不絕口。 更重要的是採收下來撿選時,良率提高很多,不再如往年經常都有瑕疵或不良果實。 這真是一大突破,希望高良率能延續到二月採收的主要產季,就能讓多一點等待的朋友分享到。
冬天又乾燥的楊桃園除了套袋及採收外,野草也因少雨而長不高,少了很多除草的工作,卻多了一些冬候鳥! 除了每年可見的黃尾鴝外,今年首次來了喜歡水域的小白鷺,很奇特地來到這個旱地幾天;烏頭翁仍穿梭在楊桃園,偶而啄破幾個紙袋,吃幾口黃熟的楊桃;紅嘴黑鵯仍舊在附近更高的雜木林裡哭叫;竹雞還是在讓我永遠看不到身影的位置啼叫 “雞狗乖”。
每當大晴天,一到兩隻的大冠鷲經常在高空盤旋,套袋疲累的時候,看到遨翔天際的它們就是最好的享受。不免想到:難怪耶穌基督認為農夫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工作,因為它是職業裡的生產者,如同吸收陽光能量的植物是地球唯一的生產者。 身為生產者卻又是消費者的農夫,在楊桃園工作時又像是觀察者與享受者。自然農法的農夫真是很棒的工作!
二、 鳳梨園
陪伴近 4年的D區鳳梨終於離我們而去,一株株或脆綠、或枯黃、或大、或小的鳳梨株都不在了,只剩下耕耘機快速走過後,所留下的一片黃土與間雜石頭。 心裡有點捨不得,畢竟看著它們很久了,但農耕總是要延續,為了穩定的農作收入,也為了避免單一楊桃作物之天災風險,還是要作更有效率的耕作管理。
近四年前買下這片地,接手快要第一次收成的鳳梨園,我們讓前一手農夫收成完第一次後,這片2.6分土地上的金鑽鳳梨就被我們保留,目的是提供觀察鳳梨到底可以收成幾年的經驗。 目前大多數的鳳梨種植都只作到第一收,少數會留第二收,但當我們知道20多年前,曾經鳳梨被種到 7年、甚至12年,我們就決定要留下它們作觀察。
這三年的採收數量如下:
2007年 – 500斤 (第 2收)
2008年 – 3,100斤 (第 3收)
2009年 – 900斤 (第 4收)
以2.6分地面積計,一般慣行農法農夫至少可以種到 7,000株,每20個月收成一次,起碼也能收成 12,000斤以上,我們這樣的累積產量可說遠不及格。
然而我們卻很高興:因為在這三次收成中,我們學會了鳳梨該如何除草、判斷熟度、採收技巧、除側芽、套袋防曬、作成鳳梨酵素與酵素果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小群願意品嘗我家鳳梨的客戶。 如果沒有以上這幾點為基礎,我們根本不敢在去年 12月於E區新種 5,400株之金鑽鳳梨;也無法判斷第3收金鑽鳳梨是老欉合理收益的臨界點。
未來我家目標是在幾年內,將金鑽鳳梨調整成三區種植,每區不超過 2分地,三區分年種植,有第 1收、第2收與第 3收三種年紀之鳳梨,三區輪流,讓總產量維持在6,000斤上下,避免缺少當年成熟之鳳梨而使年產量差異太大之困擾。 6,000斤也是只有夫婦倆人採收仍忙的過來、且也賣得掉的預估極限。
現在除掉老欉金鑽鳳梨並整好地的 D區,就是為了這個方向。 一旦忙完全部楊桃之第二波套袋與疏果,就能回來忙D區鳳梨之定植,可能是 12/27 to 12/30吧!已經預備 5400株之金鑽鳳梨芽 (註 1),這將是第二次大面積種鳳梨之經驗,也歡迎至多二、三位想來幫忙體驗種鳳梨的朋友預約參與。
這塊新整好之土地,去年五月由一位支持秀明自然農法的朋友買下,再長期回租給我,雖是租用土地,但我仍把它當成自己心愛的土地。除了鳳梨之外,也希望它是一片有樹林的土地,所以在西北向,除了去年種下且已長高的金露花綠籬外,打算再種下一排台灣原生的樹 – 不落葉的光臘樹;東南向則種下冬天會落葉的特有種台灣欒樹。也許樹長大了,會影響到鳳梨之部份陽光接收,但有樹木的土地才有靈性,也才像大自然。
(註 1): 5,000株金鑽鳳梨苗是龍田村另一個秀明自然農法農民 – “阿榮無毒自然農園” 的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ananas-100),他們家去年只有一區茶葉是秀明自然農法,今年打算所有茶葉與鳳梨都從僅施用有機肥種植改成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 很有勇氣與決心!
三、農舍
計畫中的增建農舍已完成設計圖,只是建材與結構簡單但有美感的鐵皮屋,新增的部份是3個小雅房 (丈母娘、姐弟倆、夫妻倆)、神慈秀明會的神位佛堂;另外用更簡單的結構蓋的酵素儲存空間、新的水果包裝場 (含義工的簡單上下鋪)、公共衛浴。 將來的房子唯一沒有的就是客廳。
另增加一個半戶外之討論空間,也保留原工寮成為一個很容易搬動桌椅 (輕質折疊之餐桌椅與一家的書桌) 的室內空間,希望可容納20人坐下,預留作需要上課或討論時之空間。我們希望在這裡準備一些有關秀明自然農法之書籍、雜誌、影片與其它農場之資訊,除了平日之農耕外,也朝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推廣據點邁進。
目前農地貸款已進行一半,工程圖也進行更仔細之估價,若順利的話,二月動工,七月完工,八月搬家。 到時候想辦一個搬家分享會邀請朋友來參加。
四、義務籃球教練
上個月底進行的台東縣國小籃球比賽,我的寶貝兒子只有四年級,原本在比賽前兩週,被我指派為替補控球後衛,平常練球總叫我:「教練!」,但他回到家死纏爛打,一直哀叫:「爸爸,讓我打先發嗎?」,我總是不置可否,比賽前一次的練習賽,他上場打球果真表現出長期週末陪我打球的成果,比較像個控球後衛,於是我調整隊型,換下一個高個但初練習的五年級生為替補,讓兒子打先發。
比賽前練習,我告訴所有男生不可能拿冠軍,第一次參加以贏一場為最高目標,想不到這些男生抱怨:「教練,你怎麼可以滅我們的志氣!」,我告知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作不切實之幻想,因為我們都是五年級以下球員,不高、不準,練習才三個月、又初次參賽,只有靠拼勁與防守才能拉近比數。
全力以赴的男生隊
男生被分到只有三隊且較弱這一分組,只要打贏一場就有機會進入前四名,對最後是第三名之卑南國小的比賽,沒得半分前,大家緊張又沒拼勁,球剛過半場就被抄走,想不到幸運投進第一球後,似乎人人變猛虎,開始陸續進球,也敢快攻,就連擔任控衛且最小個頭的兒子,也運球切入兩個六年級對手之間,還運氣好投進兩球,最後還是輸了12分,但本隊得到14分,遠超過我原本的個位數預期,讓我不得不大力稱讚他們的表現。
第二場遇上籃球傳統強隊之東大附小的B隊,還是輸了約14分,但仍得了12分,兒子也投了兩個遠距離外線。 雖然被淘汰了,但這些小男生愛上在球場比賽的感覺,也承諾願意加強練習,在一年後再拼一次。
超值演出的女生隊
至於女生的比賽,雖然兩年前曾拿過季軍,但畢竟當年只有4隊比賽。然而今年女生有 6 隊參賽,且多半是數百人之大學校,不像我們五、六年級女生總共只有10個,一半已來籃球隊,而且全隊先發就只有這五人,剩下一個替補球員是三年級的小女生,其它球隊則幾乎都有 12人與賽。 雖然口頭上告訴她們有機會坐二望一,但看到別隊比賽,就知道坐三望二很不容易。
我們在賽前補強了以往最弱之處,就是每次發邊線球,遇到對手用緊迫叮人就緊張到球也傳不出去,我們練了破解招術,讓男女生互當對手練習。
女生第一場遇到本屆也是多年冠軍新生國小A隊,只僵持了一節半之比數,到下半場因為我們氣力放盡,又被抓到弱點:全隊只有兩個女生敢運球,只有三個敢投籃,剩下兩個矮個子不敢運球與投籃,只能作好防守,對手一路快攻猛打,最後輸了快 20分。
雖然失望,但我們這幾個活潑愛講話的小女生,賽後竟然跟對方球員攀談成為朋友 (還在最後要到手機號碼與即時通),後來幾場球,新生國小的女生總會幫我們加油!
第二場遇上豐里國小,再輸就要被淘汰了,我們這隊的小前鋒小媛開始發飆,她是短跑好手,立志國小畢業後要讀台東體育中學,具有過人的爆發力與速度,以前五年級時上籃總是放槍不進,經過幾個月和我週末打半場,球技突飛猛進,投籃準度提高,有爆發力的抄截更具威力。
不服輸的她不肯被淘汰,拼命抄球快攻,敵隊沒人追得到,分數一路拉開。 但衝刺太多次,小媛累得喊肚子痛,只好讓上場就不知所措的三年級小女生小芸上場替換。 幸而領先夠多,最後我們還是贏了10多分,得以進入明天的複賽,小媛竟然得了15分以上,以國小年紀來看簡直是超齡演出。
複賽第一場、也就是第三場球賽是關鍵性比賽,遭遇另一組亞軍且比我們高大不少的初鹿國小,贏的一隊得以進入冠亞軍戰,輸了就只剩第三名可爭。
小女生都很緊張,我們只有兩個身高155 cm 左右的高個女生,小媛只有150公分,矮人一截,只看到許多籃板球被對方搶到,防守時又緊叮著我們的控球員,於是我們只剩下小媛能抄球得分,另一個最辛苦的小儀則要搶籃板與控球,以免原本控球又要快攻的小媛因疲憊而再次肚子痛。拉距了兩節多,對方發揮準度,投了好幾個外線與切入,於是比數漸被拉開,雖然最後小媛還是得了10多分,但我們也輸了10分多。 不過小媛的鋒采被在場裁判與教練注意到。
輸了只剩下第三名可爭,我們這五個幾乎打滿全場且僅有的先發,已個個疲累不堪,下一場賽程只能休息兩小時。但這些令人驚奇的小女生,午餐後只小睡片刻就耐不住寂寞,起來觀看男生第三名的比賽,卑南國小的帥哥控球員被我們幾個小女生好玩盯上,不斷在場邊鼓譟替他個人與卑南國小加油。
我們龍田國小女生隊,雖然不是球技最好的,卻是球場上替別隊加油聲最大、也最有創意的,讓比賽氣氛變得很熱絡,我笑她們:「可以拿到大會的啦啦隊冠軍!」
就在這樣的加油活力中,女生隊在季軍戰遇上傳統籃球強隊的新生國小B隊,她們人高但速度不夠快,賽前預估該是五五波的比賽。 想不到小媛發揮創意的技巧,又抄、又快攻、又投外線,一路拉開比數到14:6。 才剛打完第二節,叫大家不要高興太早。 果然第三節對方高個猛攻籃下,搶了幾個籃下球又補進,讓分數追到 14:10,大家都緊張了。
這時候對手竟然使出了發邊線球就緊迫盯人的防守,我們雖練過破解戰術,但一時反應不及被抄走幾球,教練一節只能喊一次暫停,但早用完了,只能在場邊大叫:「疊起來!」 (意思是場內四人疊起來,炸彈開花跑開並接邊線發球),
幾個小女生很棒!突然找到方法,只要對方發邊線球,速度快的小媛立刻就炸開衝到前方,發邊線球的高個小慈也自動長傳給小媛追球快攻,只要小媛拿到球就沒人追得到她,於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分數扶搖直上,對方被打得垂頭喪氣。
第四節因為分數拉開,我讓小媛多休息幾分鐘,要其它人撐住不被得分,她們果然像母獅子讓對方一球未進。 休息足夠的小媛回到場內又是生龍活虎,在籃下搶到好幾個進攻籃板並迅速補進球。 就這樣比賽結束,五五波的比賽被我們贏了16分,也終於有第三個能得分的球員,小媛更上一層樓拿了20分。 我們終於贏得了貨真價實的第三名。
其它球隊教練對我說:「你們只有五個人也敢來比賽,真是膽子大!」,也許膽子大的不是我,而是小女生不服輸的鬥志。
這麼仔細的比賽過程記錄也許不是您所關心的,但對我,是記錄下與這些小男生、女生共同的練球時光,重要的不在於讓我年輕多少或比賽成績如何,而在於他們都能有一段奮鬥卻又快樂的童年記憶。
鄉下的孩子上場比賽,幾乎沒人穿Nike、Adidas等名牌高筒籃球鞋,也沒錢作球員專屬的兩套深淺色背心球衣褲,但即使穿的只是雜牌的短筒慢跑鞋,只是學校多年公用的寬大藍背心,想要更好的心是不輸給都市小孩的,我所作的只是啟蒙並幫助他們而已。
我能作的,也是更多願意移民鄉下的朋友所能付出給小孩的,只是不一定是籃球而已。
沒有名牌球衣球鞋,但是全力以赴的台東孩子們。
五、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解說員訓練已進行 60%課程,內容涵蓋秘書長演講、荒野創始人徐仁修先生的演講、昆蟲、青蛙、植物、地方環境議題、原住民部落文化、潮間帶生物等知性課程,在多次的上課之中,不少台東學員被激發出熱忱,開始願意作荒野的志工,令人感動台東的希望。
前面幾週課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有二門課:
(1) 前基隆鳥會會長 沈振中先生 兩天一夜的期初旅行
自然名「藍海」的沈振中不教我們如何解說,而用一連串的親身體驗與感受,讓我們瞭解真正的解說是分享與引導!藍海提醒了重要的觀念思考:如果我們喜歡大自然的人把賞鳥變成競逐稀有鳥,卻忽略了身邊普遍的鳥,那這樣的行為與去KTV唱歌有何異?不過又是另一種比賽或休閒!
同理觀察自然如果沒有思考行為的意義,而只是一昧照相 (更惡劣的是採集),那仍舊沒有尊重這些大自然之生命。藍海更主張當解說員的人應該要有一個經驗:獨自一人靜坐在荒野裡數小時,只是看、聽、感受週遭的一切。
我很喜歡藍海帶來的反思,也希望自己能作的更好。
2. 荒野花蓮分會 廖惠慶女士 – 當公共工程遇上環境保護
多年前,當花蓮美麗的水璉海灘 (牛山呼庭所在) 被台電設定為火力電廠預定地,憂心環境被破壞的惠慶,開始走出整天彈鋼琴的音樂生活,開始和先生一起努力挽回水璉海灘。
一個原本單純生活的家庭主婦也是鋼琴老師,該如何在仍有年幼子女的情形下,面對擁有龐大實力的台電與經濟部? 惠慶老師講來不火爆、卻很有平實的趣味。原來她只懂得用最笨的方法- 親筆寫信:寫給中央與地方官員、立法委員、記者、雜誌、監察院、總統府等各種可能有機會影響台電決定的人。
很難想像每個字都是親手寫下的信,許多許多的信竟然最後讓媒體注意,讓經建會官員邀請演講,數個立法委員也來到水璉海灘體會這裡的美,在地的團體與學生也出來伸援,最後終於讓台電停止設立火力電廠的決定。
聽著惠慶說到最後,我想起移民台東前幾個月的花東探索之旅,我和年幼的孩子在水璉沙灘上的回憶,我偷偷地眼眶濕了,更多學員被惠慶單純的努力所感動也哭了。
台灣的環境能維持,常常就是靠這些傻傻付出的人,我很汗顏自己的努力太少!也很高興認識惠慶感人的歲月。
六、女兒的事
國二的女兒課業愈來愈多,不過仍維持一貫作風:不用我們擔心。暑假的英檢初級複試 (聽與說能力) 竟然通過,全校唯一,讓她 high翻天,還贏得捐助的在地企業老闆提供的 Eee PC ,但教得好的英文老師因故無法繼續,僅管仍有贊助,卻因沒有英文老師任課而終止課程。
覺得好可惜!這些鄉下孩子能通過英檢的屈指可數,但這個贊助的課程卻讓女兒與同學都對英語感興趣,雖然只有一個人通過,但若持續下去一定會有進步,只可惜……! 鄉村缺少教育資源造成孩子輸在起跑點,而不是孩子的資質遜於都市孩子。 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移民鄉村來努力!。
每次段考完,女兒就陷入一段休假期,每天作業寫完後就是K那已讀了數遍的金庸武俠小說,還說每次段考完就再看一套。我心裡不喜歡她這樣沉迷,但畢竟讓她國小五年級就讀金庸的是自己,而且總說那全套書是我留的傳家之寶,所以也只好隨她去了。 只是青少年前就看了十遍,長大後還會想看嗎?
國小畢業前,女兒開始和國小同學約定:每一學期至少一次同學會,美其名為:ㄙㄟ ㄍㄟ (逛街),但是什麼都沒有的台東市,逛來逛去,也就只有不長的中華路與新生路有點熱鬧,幾次下來,能去的地方都去過了,開始同學提議去誰家烤肉、去龍田的大廟玩、去後面的高台玩,這些點子總被女兒批評:「這樣怎能叫作ㄙㄟ ㄍㄟ?」
我心裡想:台東真好,連年輕人能逛的地方都沒有,誘惑也自然變少,但也替她們沒地方去覺得遺憾! 但最後總是能找到地方,台東市書店看書也好、90元的義大利麵店消磨二小時打屁也好,總之另類的同學會依舊持續著,女兒同學間的好感情令我羨慕!
七、 人民作主 (非武力行動) 千里苦行
一個多月前,當核四公投促進會的林義雄先生,號召再次千里苦行,推揚【人民作主】的觀念與想法,進而促成公投法之修正。 我認同此想法,終於34天後苦行隊伍走到台東了。
停下工作和太太趕去台東火車站集合,第一次參加這種苦行活動,原以為像遊行般熱鬧,想不到秩序井然,上百人依序排列,大家都穿上一樣的白色長袖T恤,戴斗笠,把衣服紮進褲子,不戴標語、不遮住背後【人民作主】的大字,前面一定要有名牌且固定在右邊。 開始走路前要一起朗誦行動公約:「走路過程不說話、不喝水、不抽煙吃檳榔、不拍照」。
令人佩服的糾察隊志工,有不少人已全程走完34天,每天平均要走25公里,至今已走了數百公里。 我只能陪著走台東市區的 2小時路程,短短 10公里雖不遠,但我的腳步經常跟不上他們宛如疾行軍的大步伐,更遑論林義雄先生高齡68歲仍堅持苦行的精神與毅力。
不說話、不強迫接受且真正走遍台灣的千里苦行,展現很有深度的觀念之旅,在這個喧囂取寵的時代,這樣沉默的表達能喚醒多少沉睡的公民意識? 我不得而知,但不時看到路邊的阿媽、阿公、農夫……對我們拍手或舉手鼓勵,路邊分發的傳單不是被丟進垃圾桶,而是經常被認真閱讀。 也許就這樣,正確的意識就慢慢在一個個人民心中建立了。
第二天早上我又陪著從自己的村莊走到關山鎮,這個早上走了近 3小時多,更遠的距離 (至少15公里)、更大更快的步伐,中午休息感到雙腳的沉重,但我已告別隊伍回到農莊。 想到他們還要走 20公里,我就想著林先生推動這活動的背後含意,或許這是個緩慢的方式,卻是影響深刻的。
因為只要知道這近百個白衣人沉默走過全台灣的毅力,就會想著是什麼樣的理想可以讓人願意如此苦行? 只要有這樣的思考:【人民作主】的觀念就會開始發酵,理想就是這樣一步步推動的。
******************
第二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真的很長,因為我很愛寫生活小事,所以謝謝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