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教育命脈?

颱風吹壞了部落,也吹走了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在上學期末來不及搶救突然被撤離的霧台國小山下臨時分校後。今年霧台國小開學面對的第一個開學的困境就是學生人數的銳減。霧台國小國幼班沙洛蘭老師擔心的表示,目前霧台國小只剩20多位學生就讀的情況,按照別的鄉鎮的例子,剩下十幾二十個學生,霧台國小就有可能會變成別人的分校。

她說,「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三地國小,搞不好有可能我們會變成三地國小的霧台分校。」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又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以下是專訪霧台國小沙若蘭老師的相關報導。

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

當時聽到自己教的小朋友問她說:「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也讓沙若蘭老師自己不能接受,頓時之間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的學生回答。

她說,「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她表示當時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一下子少了那麼多的學生。風災之前,也就是上學年幼稚班有19位學生,把這間教室塞得滿滿的,結果風災後都搬下山了。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image005

沙若蘭老師表示,「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image007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還是希望回到自己的部落。

沙若蘭也表示,自己所教的小朋友家長也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回來就讀,但是當時的路況實在太差了,那也都是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最後還是將自己的小孩送回部落就讀。

父母親的掙扎是因為若選擇回來就讀,學生變成有時候要住宿或是通勤的求學生活,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生活壓力。

也因為如此,沙老師表示,剛開始會有很自私的想法,為什麼不乾脆在山下有個完整的行政區域,所有的行政辦公,學校都在山下,但是這樣對留在山上的人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再過了一年之後,她也親自關心拜訪永久屋的族人。她表示,那個環境與部落的關係感受到非常格格不入。她說,「那裡(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環境,沒有辦法回復到部落在山上原來自己自足的生活。」在那裡要完全的改變另外一種生活型態。

她說,「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我還是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部落。」

不穩定的路況,可能要多禱告吧!

「對於路況,真的要多禱告吧!因為只要大雨,路況就不穩定,便橋就有隨時被沖走的可能。家長也擔心,如果孩子在山上生病了,結果路斷掉下不去,怎麼辦?

我們老師雖然在山上可以照顧,但畢竟我們不是醫生,無法醫治生病的小朋友。」沙老師無奈的說到大家所擔心發生的困境。

她說,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對於魯凱族小朋友驚險的上學路段,只能靠禱告保祐學生上學路途一切平安。對於危險路段而擔心自己小孩到霧台國小就讀的家長,霧台國小的老師們也能體會他們擔心的心情。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還好,當時山下有臨時校區。

以前是父母在山下工作,就將孩子帶到山下。而現在是佳暮與阿禮部落,原本是留在原鄉部落就讀率將高的部落,因為風災遷下山後,這兩個部落的學生也明顯減少。

面對現實生活的考量,沙老師也表示,「話說回來,搬下山的家長他們也很掙扎,如果把孩子丟上來念書,他們其實也很擔心。因為,路不好,照顧不到。像 以前佳暮部落的小朋友,每天有校車接送,都可以照顧的到孩子。如果小孩未來在山上住宿念書,家人一個禮拜只能見一次面,也讓住在山下的父母親心懸在那 裡。」

去年一分開,霧台國小就只剩18位學生,有5位左右的學生將學籍轉出霧台國小,有的家長想說因為下去了,就乾脆將自己的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

當時為了應變學生的環境,學校老師就馬上爭取山下位在北葉國小的臨時校區,但是有得家長認為既然已經遷下山去了,就直接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小學就讀。種種環境的改變而衍生出魯凱族人更多的教育問題。

雖然去年霧台國小有山下的臨時分校,但這學期這項教育資源也隨著無法隨機應變的教育政策隨之撤離。

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如何延續?

雖然當時也有部分家長很積極的跟部落的族人請求,不要將小朋友帶走,請求家長讓自己的小孩在部落有個完整的部落學習過程。但是面對環境的改變與生活的壓力,部分家長還是非常的掙扎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就讀。

當初學校的老師也拜託過議員、教育處。但確是因為一切太慢的緣由,而失去最後一個可以延續山下魯凱族教育環境的機會。

魯凱族人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記者將繼續做相關追蹤報導。

image003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便橋又斷了 土坂村新興社聯外道路難行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八八風災時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新興橋,也是新興部落唯一的聯外橋樑,在暴漲的溪水沖擊下整個毀損,留下的只有橋樑上有「新興橋」字樣的小塊石埤,就放在便橋旁,顯得格外諷刺。

990904dyiou002-450.jpg
警察管制交通

照片 014
原本新興橋的石埤

經過一年後新興橋依然沒有進行修復,只能用貨櫃撐起的便橋來當做臨時的道路,雖然不便族人卻早己習慣了,不過就在萊羅克颱風來時帶來的雨量,再度讓這條溪流暴漲,貨櫃抵不住流強大的水流,傾斜躺在河道上,一旁還有大石壓著,

目睹當時倒塌的情況,族人想起仍心有餘悸,族人黃金里表示,當時有人徒步回家,就己經看到貨櫃己經傾斜,所以趕緊打電話給警察單位派員來關心,沒想到警察才一到,就看到貨櫃倒塌,雖然便橋下有兩個大貨櫃,但是要走過那條便橋還真的非常危險。

照片 007
貨櫃倒塌

而到達現場的員警也表示:在他來之前其實村長就己經先行來勘查了,當時目睹貨櫃倒塌真的很危險,所以必須一直待在原地來進行管制,等待大型機具來進 行修復,還好當時倒塌時沒有人車經過,所以並沒有任何人受到傷害,另外,因為便橋的貨櫃倒塌無法通行,所以有大約60名的族人受困,而在外工作或讀書的族 人要回來時,如果一定要經過便橋必須小心通過,最好是一次一人通過,目前只能要求挖土機用土石擋住便橋的兩邊,讓車輛不要通過以策安全。

族人在相隔約20公尺的對岸等待挖土機能夠儘快修復一條便道,讓族人可以方便進出,雖然便橋勉強可以步行通過,但為了確保安全,還是希望可以有一條安全又方便的橋樑可以通行。目前挖土機正加緊趕工,預計一天後就可以通行。

照片 012
族人關心便橋

照片 021
挖土機正努力修復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大雨不斷 大鳥族人撤村

輕度颱風萊羅克雨量大,為防萬一,大鳥部落全村撤離,有些部落耆老不願意離開,而且只願意聽從部落族人的話,幸好有多名青年留在部落裡,幫忙進行撤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顧老人家,一方面可以監視部落的情況。

發佈萊羅克颱風將會為台灣東南部帶來大雨後,大武鄉大鳥村族人一直擔心的事就是全村必須暫時撤離的決定,雖然大鳥部落於八八災後有部分居民已撤離至中繼屋,但永久屋尚未確認在那裡,加上中繼屋離部落接近,評估颱風仍將造成威脅,因此仍然必須從中繼屋往外遷移。這次雖然颱風並未直接對著東部而來,但是外圍環流的雨量卻也足以讓大鳥村因擔心部落上方的土石會受到大雨的影響而流向部落,所以只要雨量超過警戒值,就必須由村長廣播,大型機具也己經進駐,加上警方與軍方的幫忙先進行柔性勸離。

照片 015 照片 012
(左)村長不斷注意測量雨筒的雨量(右)警方柔性勸離

經過一天一夜的大雨後,大鳥村村長一直不斷監視著電視注意颱風動向,同時也不斷地觀察測試雨量的量筒,村長唐中興表示,只要雨量超過警戒值,就必須 要馬上撤離村內的族人,因此在九月一號的下午三點左右,一旦發現就立刻通報軍方與警方配合進行柔行勸離,軍方單位早在前一晚就己抵達大鳥村,而警方由大武 分局派出警員來合作;

剛開始族人都不太想合作,但是經解說後,大部份族人都會同意,所以柔行勸離的效果己達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族人己經撤離,一鄰至七鄰的族人撤離到大武國中,八鄰以後就撤離到大武國小,如果雨勢還沒有停下來,為了要保護族人的安全,晚上八點才會進行強制撤離。

看來雨是暫時不會停了,所以大鳥村在下午時大部份的族人就己經撤離,不過仍然有族人不願合作,就有耆老表示,他不會輕易撤離,反正又沒有土石流,為什麼一定要進行撤進呢,雖然他的親人都己經前往大武國中了,但他仍沒有撤離的打算。

而部落青年也有多人留在部落裡,為有些部落耆老只願意聽從部落族人的話,所以他們也要幫忙進行撤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顧老人家,一方面可以監視部 落的情況。九月二日上午雨量己經漸漸趨緩,所以部落族人己經開始返迴家園,由於撤離的工作己經進行所以大鳥國小也己宣佈停課一天。

輕度颱風萊羅克雖然沒有直接衝擊到東部,但當天的雨量依然是全台之冠,所以撤離的工作勢必是要進行的,雖然有些族人仍不願配合,但隨時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即使颱風並未帶來強大的風雨,但就像部落青年會長所說的:目前只能注意雨量的多寡,因為大雨才是對部落造成最大的傷害。

照片 009
大型機具進駐

【到台東】種一棵原住民復振種子0910-11

這不是參觀,也不是訪問,更沒有人義務導覽。有的是原住民族復振的掙扎,我們將學習原住民以傳統科學在山水林間生活的生態智慧。我們也深信,這會是永續台灣最重要的一個機會。也或許,我們將會如許多迴游的鮭魚,還未到出生地…

時間:99/09/10.11兩天(9月10下午7點報到—-9月11下午5點結束)

報到地點:台東縣知本部落(卑南族):知本傳統巴拉冠

說明:

1.這是一場無結構的參訪,對話。目的是:釐清卑南族知本社人的困局與實踐理念。

2.你(妳)心中想的,和知本社想做的,是否可以連結,由行動中探索…。

3.不必報名,自動到,自動賦歸。兩天與族人一起生活(食宿免費,交通自理),話家常,談想像,彼此激勵,找出實踐的路徑…。

4.我們在找台灣文化與生命的CEO,有實踐意願的朋友,請帶著睡袋、頭燈或手電筒、盥洗用具來。我們將在巴拉冠認識祖靈、在獵寮過夜看星空、在林場看國家機器、在河裡看漁、瀑布裡洗澡。

5.來前,務必詳讀:

文化的消失–就是不可逆的毀滅
文化的消失2–族群發展必須有實踐的可能
原住民的生態智慧–永續文化篇

如果看完,也想做些事的朋友,就來實踐作CEO的歷程。

6.有三件事是我們實踐過程檢討的主要焦點:(1)私有資本主義替代我們集體心靈的結構(2)漢人文化替代我們的歷史文化(3)西方宗教替代我們的祖靈信仰。

7.這不是參觀,也不是訪問,更沒有人義務導覽。有的是原住民族復振的掙扎,我們將學習原住民以傳統科學在山水林間生活的生態智慧。我們也深信,這會是永續台灣最重要的一個機會。也或許,我們將會如許多迴游的鮭魚,還未到出生地,就被重重難關把敗,陣亡。但是,能躺在族先足跡的泥土裡,我一定能夠安息…。

無論如何,都需要你(妳)的參與與鼓勵。

報到聯絡人:高明志0980655177

活動聯絡人:原漢平0918182125(報到前)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tail2006&article_id=21551978

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目前六龜鄉寶來村的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除了須與原承租地主協調土地問題,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八八風災之後,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選擇了不同的重建之路,一部分離開原鄉,入住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一部分選擇「離災不離村」在原地重建,並爭取在部落上方的 舊部落平台建造避難屋,供汛期時暫居。還有一部分族人,則爭取六龜鄉寶來村樂樂段的土地興建永久屋,做為村民安遷之所。

爭取樂樂段的過程,也是居民們的漫長等待,除了需要縣府的同意,協調土地徵收、尋求援建單位,也都仰賴政府從中協助。

近日,樂樂段永久屋的進度開始出現轉機,但仍有問題待解決,何時動工在未定之數。今年,村民還是要靠自己先撐過一個雨季。

1
樂樂段蓋永久屋,一直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現在選定了28、29地號,是無人直接居住使用的地塊。

漫長等待,6/22獲縣長首肯

勤和村民中,選擇前往樂樂段安置的,多數是因在平台上沒有私有土地興建避難屋,或認為災後勤和村的路況、環境改變,無法再供安居,因而決定另覓土地生活。

樂樂段的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表示,大家不願意離開原鄉住進平地的永久屋,還是希望能本著「離村不離鄉」的原則就近找一塊土地。當時,鄉公所回應居民 「堪用土地」的詢問時,表示:「沒有了,只有這一塊地了。」遍尋桃源鄉,要找一塊平坦、安全、又是公有地的,最後有希望的只剩樂樂段。

不過,樂樂段雖處在桃源鄉兩村之間,其實是屬於六龜鄉寶來村範圍;雖然都是原住民保留地,但長期承租給外來的漢人、平地人種植芒果、設置加工廠、造 屋居住,承租中也有多重租讓轉手,土地使用情形較為複雜。爭取樂樂段永久屋,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要解決;是否能在樂樂段蓋永久屋,居民仍經歷了漫長等 待。

這期間,居民經歷多次專家學者前來勘查,雖然基本上都給出了「安全」的結論,但是否能做為安遷之所,始終沒有答案。直到6/22楊秋興縣長訪視桃源 鄉,也親自視察樂樂段,並在八筆待選土地中,親自指定了28、29地號共約一甲的土地,做為永久屋預定地,預計將容納有意申請的村民約三十戶。

這是縣府第一次對村民們釋出明確承諾,當時在場居民都十分開心,直說「終於放下心了。」不過,樂樂段永久屋的興建雖已由縣府定調,但時隔兩個月後,仍有許多波折。

23
永久屋預定地上有樹木繁密,同時也是當地住戶的生活休閒之處。

砍老樹蓋永久屋?住民疑慮尚待化解

樂樂段一帶長期有漢人在此租地居住,對於將在此處蓋永久屋是否影響原本住民的生活頗有疑慮。其中一位住民黃老師便表示:「縣府的作業太草率,縣長都只進來看一下就走,從來也沒有和我們住在這裡的人溝通過。」

黃老師說,自己在樂樂段租地蓋屋居住,每逢假日都會來此與親友家人共聚,已經二十年,他並在周邊植樹,有許多樹木已經生長得十分茂密。縣府的永久屋 規劃讓他非常擔心,深恐一甲多的土地要容納下三十棟房子加上公共設施,很可能需要砍伐老樹。他說:「這裡的樹都是我種的,我對這些樹很有感情,樹長得這麼 漂亮,砍掉多可惜。」他並因此投書縣府原民處,希望保留這些樹木。

對此,原民處處長谷縱表示:「縣府不可能去砍那些樹啦!會跟建築師商量,設計上盡量不要說去動到。」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也認為:「我們也是覺得那些老樹很漂亮,也有問縣府,是不是蓋房子的時候可以避開一些。」

據悉,樂樂段永久屋的土地取得已經多次協調未果,6/22縣長親自指定的28、29地塊,已是盡量選擇無人居住使用的地塊。但即使沒有人直接使用,附近的居民都在此地居住二十年以上甚至更久,許多人都擔心在此大興土木、改變環境,是否會對自己本來生活造成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太太便表示:「我們不是不願意(讓桃源鄉民在這裡蓋永久屋),但是希望不要影響我們的生活。」黃老師則認為:「說不會影響是不可能,只是希望減到最小啦!」他也特別強調,居民並非一意抵制,只是希望縣府在決定前,能充分跟真正居住其上的住戶溝通協調。

土地取得問題,縣府仍在持續與承租地主協商中。而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除了土地取得,縣府也尚在聯繫有意願的援建單位。谷縱表示,除了協調土地使用、經費來源之外,願意入住樂樂段永久屋的申請戶也已進行初步審查,「都是齊頭並進在進行。」

但無論如何,今年樂樂段居民還是要靠自己度過雨季。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在自家huma(農園)翻修工寮、增加隔間,當做是自力救濟的「汛期安 置」。他說,還是希望政府「前面的作業快一點,蓋房子的時候就慢一點。」希望興建時不要趕工,畢竟那裡是三十戶勤和村民的永久安居之處。

4
曾江清水的工寮。位置比勤和部落稍高,在沒有安遷前,這裡就是一家人暫時的汛期避難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3) 南沙魯孩子的流浪求學路

八八風災一年,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相關人員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沒有學校可以讀?」

8月30日將是全國中小學的開學日,那瑪夏鄉內的三所國小、一所國中也將在明天迎接新學期,但除了三民國中、民生國小可在舊有的校園開學外,民族國小、民權國小的學生依然必須過著暫借旗山國小、三民國中校舍的生活,對這兩所學校的學生而言,「學校什麼時候會蓋好?」已經夠讓孩童感到困惑,現在卻還必須面臨另一個問題──「想就近就讀,必須先遷戶籍。」

原先那瑪夏三村各自有一所小學,民族國小在去年八八風災中全毀,選擇居住永久屋的村民,子女也跟著父母移居山下,找尋鄰近的學校就讀;或是仍繼續在借用旗山國小教室的民族國小中就讀,山上的孩子則是分至民生國小、民權國小完成學業。

dsc09427-450.jpg

民族國小的學生在八八周年時回到廢棄的民族國小,過去的學校已毀棄,未來的學校在那裡,還不知道。

DSC09431

想讀書,必須先遷戶籍?

南沙魯的Anu,兩名子女在災後都轉到達卡努娃村內的民生國小就讀,上學期末,學校老師告訴孩子「必須把戶籍遷到達卡努娃村內」,Anu與妻子考量到民權國小距離南沙魯較近,接送孩子也較為方便,因而打算將兩個孩子都轉到瑪雅村內的民權國小上課。

上周,妻子向民權國小校方詢問轉學的相關事宜,卻得到令Anu夫妻都感到不能理解的答案:「你們戶籍遷過來了嗎?」

但是,依據教育部公佈之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中詳列協助受災學生就學安置、課業及心理輔導辦法中提到:「對於安置於親友家中之受災戶學生,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計畫內容見文末附錄)

以南沙魯的現況為例,民族國小的復建地點並非在山上,學童只能選擇就近就讀,且辦法中明訂:「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

學管科長:我親自處理

28日晚間,原住民族電視台現場直播節目「原地發聲」特別請到嘉義、高雄地區的教育處官員到場說明「山上的孩子 學校在哪裡」,Anu透過現場call-in向高雄縣政府教育處學務管理科科長楊檉楷陳情,楊檉楷回應:「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八八風災有關就學學籍的問題可能是家長跟學校的誤解,那等一下電話留給我,我禮拜一親自處理,因為應該不會這樣子。」

令人不解的是,八八風災一年,關於就學安置的相關辦法也早已公布,為何在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根本相關人員就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而沒有學校可以讀?」

Anu 的兩名子女在周一就能得到「我可以去哪裡念書?」的答案,學管科科長的明快處理方式也的確為Anu夫妻解決了問題,但倘若還有其他地區的學生也出現一樣的困境,科長能夠親自處理的案例有多少?或者我們該問,「相關的承辦人員,你們準備好了嗎?」

DSC08921
孩子們因為民族國小沒有了,所以分散到其他國小就讀,八八週年也跟著父母去凱道抗議,希望找回自己的民族國小。

附錄: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請點選閱讀。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阿禮部落:遷居族人適應新環境,留在山上的族人等待新生活

山下的阿禮族人慢慢適應山下生活,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由於當初阿禮部落面臨遷村問題時,部分的族人決定要留在原地繼續山上的生活,於是決定不申請「永久屋」,以至於目前阿禮部落的魯凱族人行成兩個截然不同方式的生活局面。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正在適應著山下「永久屋」的新環境,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仍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等待新生活的到來。

阿禮部落留居戶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一個部落兩個生活

風災後阿禮部落魯凱族人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悄悄的開始各自步上新的生活軌道。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搬進永久屋的新生活一切都還在適應。

他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想要吃菜,可以就近到自己的田裡摘,都不用錢。現在,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他說,「山上的生活還是比較舒服」

而目前,選擇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正在一邊解決生計問題,一邊等待搭建避難屋的行政程序許可。

image003
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

留居戶: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八八風災後,由於山上的狀況還不是很穩定,一切都還在觀察當中,但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清楚知道,風災過後生活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自己處裡,總不能什麼都要別人幫忙,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為了顧及汛期時期的安危以及山下穩定的生活,阿禮留居戶也共同集資在山下購買搭建避難屋的預定地,為未來不確定的汛期生活做準備。

在其它災區很多搭蓋避難屋發生的問題下,阿禮部落的留居戶也表示,不希望自己偷偷摸摸的去蓋,因為會有很多問題,住起來也不安心。為了處裡山下避難屋的問題,也為了不影響其他阿禮部落申請永久屋族人的權益,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都很特別小心的處理申請避難屋的問題。

image001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通往阿禮部落坍方路段)

「避難屋」,很希望有政府的支持。

目前透過靜宜大學專案計畫在協助阿禮部落留居戶處裡申請避難屋進度的柯威表示,目前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

他說,雖然聽說政府會搭建公共避難屋,但這對留居戶來說其實是非常不便的。若每次颱風來臨就要趕緊打包到山下的避難空間居住,或快速趕下山找個臨時避難空間居住,對於生活實在是沒有安全感。

阿禮部落留居戶先前面臨沒有足夠資金搭建避難屋的問題,到處奔波。後來資金有著落後,卻因屏東縣政府不答應讓世界展望會協助阿禮部落的留居戶搭建避難屋,而使得目前申請的進度陷入一度停擺的狀態。

目前,阿禮部落召開完畢搭建避難屋的籌備會議,正在積極爭取近一步與屏東縣政府有更進一步的溝通,也讓山下的避難屋能夠盡快有新的進度,讓生活快點穩定下來,結束居無定所的生活。

除了縣府之外,柯威也表示,也擔心重建會的介入,影響到世展會可以幫忙的空間以及意願。因為在處裡避難屋的過程時,重建會也特別南下關心處理的進 度。但重建會一再表示,避難屋兩年後還是會拆除,兩年後若是要避難,就是分散到各營區去避難,例如像現在的隘寮營區,將來避難的方式會是用這樣的方式安 排。

9戶留居戶的未來?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目前只剩下9戶確定要在三和南村搭建避難屋,而部分族人放棄不搭建避難屋的原因,也都是因為面臨最現實的經濟困難。

柯威表示,當初重建會也來訪視了解部落的需要,重建會也強調若是要蓋避難屋,兩年後確定還是要拆除,並且希望留居戶可以在重建條例內的限制去蓋避難屋。他也表示,目前申請的進度能不能蓋,還是要看縣政府。

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已經開始慢慢適應山下的部落生活,而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阿禮部落留居戶「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image005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的留居戶,卻仍就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古秀慧家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豐年祭】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0827-28

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豐年祭將於99年8/27/28/日,舉辦為期一天兩夜之豐年祭典,安康區全體族人為感謝您過去對部落用心愛護與支持,誠懇邀請您來參與本次豐年祭,部落族人為落實在地傳承傳統文化之決心…

親愛的朋友你好!

新店市安康區溪洲部落豐年祭將於99年8/27/28/日,舉辦為期一天兩夜之豐年祭典,安康區全體族人為感謝您過去對部落用心愛護與支持,誠懇邀請您來參與本次豐年祭,部落族人為落實在地傳承傳統文化之決心,突破都會區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回歸傳統祭典文化的傳承,因此需要您的大力支持!希望屆時您能蒞臨會場給予指導與鼓勵!

主辦人: 頭目 胡順理 副頭目 章金生
青年會長 張志誠 婦女會長 吳彩瑄
總幹事 陳金龍
顧問:張英雄 蘇金福 萬福全 黃金郎 林萬成 鐘福清

祭典行程:
8/27日

16:00 狼煙
18:00青年活動
21:00 部落巡禮
23:00 青年活動

8/28日

07:00~08:00 青年傳唱 報訊息
10:00 祭典儀式—青年儀式
11:00青年傳唱 捕魚
12:00 用餐
13:30~16:30 大會活動 歌舞
16:30 送祖靈-祭典結束

活動聯絡人

張慶豐 0919374991
張祖淼 0916818637

主辦單位:台北縣新店市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

地點:溪洲部落廣場

交通方式:

騎車、開車:走北新路,下碧潭橋後右轉,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洲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開三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大眾交通工具:至捷運新店市公所站1號出口,搭乘643、648、905、906、909、棕7、綠1號公車往錦繡方向,過碧潭橋在溪頭站下車。 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洲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步行約十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http://shijou.blogspot.com/

【黑潮書寫07】那要問原住民啊!

Pangcah熱情好客,參與豐年祭時,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錄影、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每年七、八、九月,花東縱谷平原及海岸腹地處處傳來Pangcah(邦查、阿美族)的歌聲,兩個縣近三百個部落,此起彼落舉辦豐年祭(Malalikit、Malikoda、Ilisin、Kiloma’an);許多旅行社也趁勢推出「花蓮暑假八月豐年祭3天2夜之旅」、「花蓮海洋公園+花蓮豐年祭+秀姑巒溪泛舟之旅3日遊」之類的活動。Pangcah豐年祭儼然成為盛夏花東的聚焦點之一。

攝影、錄音須取得攝影證。嚴禁……

而今年花蓮縣的豐年祭有了一點不同,在屬於海岸阿美的豐濱鄉港口部落、貓公部落、及屬秀姑巒阿美的瑞穗鄉奇美部落,不約而同在會場入口處樹立起告示牌或帆布幕,內容大致為禁止拍照、錄影、錄音,或必須獲得部落同意才得拍照、錄影、錄音──這與過去開大門歡迎參觀、不禁止在場邊攝影的作風大相逕庭。

港口部落於7月20日最早立起牌子,隔天起即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討論,鼓掌叫好的、反對的、有條件支持的,不同的想法竄流。

在奇美部落則做得最落實,攝錄影音者須與部落簽約遵守祭典的規矩和禁忌,才能取得攝影證;祭典過後並須於半年內將攝錄影音的「收獲」完整提供一份給部落,以充實位於部落內的阿美族文物館館藏。事實上,奇美在十多年前的部落會議就通過要寫「切結書」,要求參觀者不得任意攝影,且要將影像成果備份提供部落作為文化紀錄與傳承之用,是Pangcah最早實施此類措施的部落。

DSCF1996s-4
(上)奇美部落公告的遊客須知/陳雅芬攝(下)港口部落與貓公部落的告示牌(攝影/原住民電視台記者鄭志貴)
DSCF1996s-1 DSCF1996s-2

對於Pangcah這個「奇怪的」作為,反彈最大的大概是記者,有位記者憤慨地說,這和清末外國人的公園在門口掛個牌子寫上「禁止華人與狗進入」有什麼兩樣!記者認為他們去採訪,只不過是去工作,工作要求必須攝錄影,他們就做,有什麼不對?

也有少數想法不同的記者,一位原住民記者說,他在貓公部落看到『為尊重部落文化,禁止拍攝及攝影』的告示,本來想就離開好了,但回頭一想還是進去溝通一下,沒想到他的請求引發族人熱烈的討論,他覺得很高興,因為族人開始正視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另一位漢胞記者則表示予以尊重,她認為這和在美術館裡禁止攝影是同樣的道理,要尊重原創人、尊重傳統祭儀;而多數記者則在連串的討論中反思傳媒的影響力在原住民文化的傳播中的角色……。

觀看即權力

問了一個沒有機會到過豐年祭會場的朋友:你認為豐年祭時,外人適不適合在場邊拍照?他直截了當回答:那要去問原住民啊!

「相機即權力!」當你拿著相機、錄影(音)機(筆),你就是個掌握了詮釋權的有權者。在商業社會,這「權力」還不止於詮釋權,甚至包括金錢:有人拍攝了原住民祭儀,然後拿去出書、或把圖像賣出,版稅或賣的錢有沒有回歸部落作為文化復振或發展之用?或是送一些書本留給部落作為紀錄與傳承之用?

更甚者,曾有人到部落拍豐年祭,翌年回來拿著去年的相片要賣給族人一張500元!若是學者或學生,因為研究需求而在部落祭儀中攝錄影音,事後他們有否拿著研究成果回來解釋給族人聽?或是回去參加部落的豐年祭,看看當年的受訪者?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在豐年祭會場中,有不少人是部落族人的朋友,年年儘可能「回來」參加豐年祭;也有記者是基於宣揚原住民文化的心意,而到會場認真拍攝。他們只能坐在會場邊硬梆梆的地上或階梯上,用傻瓜相機、手機攝錄功能,拍下一些畫素、構圖都不怎麼樣的畫面,讓自己在回憶時有圖片、影像可供紀念;

而有些記者,像公視、原視這些非營利性質的電視台,或是長年在花東地區跑新聞,對於祭典的禁忌、規矩已很熟悉的記者,他們或基於紀錄、或基於傳播,謹慎運用手中的攝錄機器,並且不去干擾祭儀的進行。

但就算我們手上沒拿攝錄機器,「觀看即權力」,透過機器的觀景窗觀看、或在場邊觀看,都是處於優位、擁有凝視的權力;「為什麼我們舉行我們的祭典時,有人在旁邊像在看戲?」「為什麼圈子中間是老人家的位子,那些觀光客要跑進來拍照?他們不怕神靈處罰嗎?」「為什麼跟他們講了不能跑進會場中間,他們就是不聽?」「為什麼觀光客那麼多、那麼吵?」

為什麼祭典中的原住民份該處於「被凝視」的被動、卑屈角色!

記得先問原住民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是:如果外人都不能去現場觀看、如果原住民祭典現場都不准攝錄影音,那麼,外人如何去瞭解原住民文化?即使過去的研究者或遊客紀錄了很多資料,在書籍、網路上輕易都可以找到;但文化是變遷著的,外人如何去瞭解變遷中的原住民文化?

也許「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見文末附圖)會是一個優質且審慎的起點。其中有規矩禁制、有回饋機制,讓攝錄影音者心有所戒,最好由此能改變「獵奇」的心態,改以誠懇的紀錄來攝錄影音,並透過回饋,與部落形成互惠關係。

一位在港口部落協助藝文營造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今年因為有了「警告牌」,豐年祭的會場變得「很乾淨」。我想,她的意思是,沒有閒雜人等到處亂跑亂拍吧。

其實,Pangcah是熱情好客的,豐年祭也被形容為Pangcah的「過年」,但外人不能因此就忽視Pangcah及祭典的主體性與神聖性,該遵守的規範與禁忌就是該遵守,祭典以外的休息時間才是找朋友「過年」的時刻。

此外,在大多數部落的豐年祭時,婦女及小孩是禁止下場跳舞唱歌的(除了最後一天以外)。因此,我們不妨帶著空白的心,用身心靈體驗Pangcah的豐年祭歌舞,如果有不懂之處,可以請教一旁的部落婦女,她們會告訴你典故、什麼動作有什麼意義、隊伍為麼要這麼排、什麼時候可以倒水給男士解渴、情人之夜是什麼來頭……。

想看祭典嗎?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想錄影、想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DSCF2001s-3
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合約書/陳雅芬攝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長治百合系列(1)新生活如何開始?

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由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援建工作,慈濟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第二期永久屋的援建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在第一批居民進住之後,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編按:因風災需要遷居的魯凱族人,除了好茶部落之外,其餘均將落腳在由縣府命名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中(註1),目前也已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對魯凱族而言,是歷史性的遷居大事。我們將開闢「長治百合系列」,持續記錄這個新社區的點點滴滴,本文為系列之一。

──────────────────────────────────────────────────────────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在8月6日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居民包含霧台鄉佳暮、阿禮、吉露、谷川以及三地門的達來、德文部落。入住當天,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屏東縣長曹啟鴻、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皆到場揭碑、祝福。

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的援建工作後,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生活協助的工作由世界展望會負責的「生活重建中心」接手,另外,第二期永久屋的援 建工作,則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然而,歷經三個多月的工期完成的住屋,雖已完成第一批的進住,但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p1060412-1.jpg
第一期的永久屋已經完工,也有居民入住

牧者要說魯凱語?排灣話?

園區內的族群組成包含排灣族以及魯凱族,信仰上大致分為:安息日、長老教會、天主教以及循理會,但在園區內,目前並沒有任何教堂的建築,各個宗教都 是使用園區內的閒置空間作為「臨時集會所」,霧台鄉公所告知居民,教會的集會所是以宗教作區分,不若過去在山上,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的教會。

以佳暮為例,目前佳暮跟谷川是共同使用同一個臨時集會所,兩個部落雖同屬基督宗教,但佳暮居民使用的是魯凱語,谷川則有部分居民講排灣族語,雖然一起上教會,但語言不同,根本無法傳道、溝通,佳暮村民麼葛直言:「那牧者到底要講排灣族的話還是魯凱族的?」倘若牧者只說單一族群的母語,另一方又該如何是好?

對於園區內的公共空間,佳暮發展協會理監事班德勒指出,一直都有聽到「會蓋教堂」的消息,但是在月初完成入住後,慈濟基金會也隨即撤離園區,並且已 和負責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重建中心的世界展望會完成交接,「我們還可以在園區裡面看到他們當初的設計規劃,真的有教堂還有球場啊,只是現在他們撤走了, 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

此外,班德勒指出,當初也聽聞慈濟有規畫要蓋展售中心,但三個月的工期過去,教堂、展售中心、相關共同的生活空間都沒有完成,長治園區內雖仍保有長治分台過去的部分建築,是否能夠挪為居民的集會所、共同生活空間?

一家多戶,都是流浪戶

另一項讓居民感到困擾的問題則是「一家多戶」的狀況,麼葛說,原先在山上的房子是登記在父親名下,後來鄉公所寄了一張繼承的通知書到麼葛家中,表示房子已經由鄉公所辦理繼承轉移到兄長名下,同時鄉公所也通知住在台北的哥哥要處理申請永久屋的相關事宜。

「所以現在這棟房子是登記在哥哥名下,但是戶長是我。」麼葛提到,這棟34坪的房子目前是父母以及麼葛一家8個人居住,但麼葛的哥哥、姊姊戶籍全登記在同一個戶,大大小小家起來20多人。

麼葛與妻子原先希望留在山上,但因為在山上居住的房子在大哥名下,又已用作申請永久屋,鄉公所在辦理相關業務時,也沒有調查實際居住狀況,現在目葛一家住在哥哥名下的房子,即使想回山上蓋房子卻也「於法不符」。

而在杉林大愛園區所碰到的「遮雨棚問題」也依然存在於屏東,過短的遮雨棚,使得居民不得不自行搭建帆布「遮雨」,戶與戶之間的走道也與杉林大愛園區的連鎖磚走道不同,而是泥土與石頭滿佈,居民擔心泥沙若不斷被雨水沖刷,容易造成阻塞影響排水,

有的住戶自行集資購買水泥板搭建「排水溝」,但也有的住戶表示,「縣府曾告知先不要動,但是慈濟又跟我們說留給我們自己發揮。那如果我們自己做水溝了,會不會以後政府又說要拆?」在兩方說法不一的情況下,動?或者不動?都讓居民無所適從。

IMG_4973
長治園區也有「雨遮過短」的問題需要改善,族人集體購買水泥做排水溝但不知將來是否需要拆除?
IMG_4971

就業與就學的難題

安居的問題外,園區內的就學問題也令人擔憂。災後,為方便學童上下學,霧台國小在北葉國小設置分校,但在八八週年後,分校已告廢止,原先就讀分校的學童,隨著家長進住永久屋後,家長與孩子都陷入「要去哪裡上學」的困境中。

園區週邊的北葉國小與三地國小皆屬排灣族的原住民小學,另一所魯凱族小學─青葉國小則距離園區40-50分鐘的車程,學校也沒有校車,對家長而言,上班日該如何接送孩子?

就業方面,園區內的居民尚未找到工作者,多半選擇八八臨工,也有從事短期就業的居民慮及擴大就業非長久之計,結合政府的就業輔導方案尋求新出路。班德勒表示,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部落傳統的技藝也可作為經濟來源,但如何永續經營卻是另一個難處。

他進一步指出,「人才培訓方面,這個一定要公部門來做,我們沒辦法自己處理。」同時,傳統技藝除了讓居民有了收入之外,也是文化的傳承,他回憶部落長老說過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凋零、會離開,那文化的東西怎麼傳?如果不能在我們還在的時候傾囊相授,我一定會含恨而終。」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進住的第一個月,生活、就業、就學、文化的難題才正要開始。

註1:

長治永久屋由縣府命名為「長治百合園區」,雖然在目前園區入口有堆砌石頭上寫「慈濟大愛園區」,但經居民與慈濟溝通後,慈濟基金會表示將會移除,但是目前尚未移除。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