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訊號,沒有乾淨用水,遷村沒有著落的富山部落

族人說,他們是一個被遺忘的部落,沒有人重視這裡的想法及安危,加上因政治利益關係及惡鬥,讓族人及遷村議題成為選舉時被利用的議題,談到這裡時甚至一度太激動而流淚。

當大家還在為新年活動規劃而煩惱的時候,在大武鄉的富山部落從八八風災後一直為部落遷村的問題大傷腦筋,部落自救會由於得不到鄉公所及村內重要幹部的認同,遷村的問題持續延燒,在沒有友善的回應前,富山部落只能繼續找尋可能解決辦法,原住民立法委員陳瑩在新年前夕特別來到富山部落聽取部落需求,期盼富山部落的心聲能得到支持。

IMG_0568
富山部落族人開會全景

BenQ Digital Camera

族人在簡易的自救會辦公室外坐成一圈互相討論接下來要面臨的遷村問題,在部落族人簡報下目前部落居民約有40戶150人,是一個小型的部落,不過在原民會登載的資料中卻找不到這個部落。

由於部落沒有自來水,手機也收不到訊號,在颱風發生後無法向外救援,只能透過部落廣播進行撤離,加上部落水源污濁,族人在風災後的用水成了一大問題,甚至還有人因為用污濁的水洗澡而得到皮膚上的疾病,不過對族人來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現在他們面臨更大的問題-遷村。

BenQ Digital Camera

族人在簡報時提到,遷村問題其實己經討論了很多年,八年前當初有三個地方可以是考慮的地方,第一個地方是鄉內的南興村,第二個是愛國埔部落,第三個是舊大武國小,部落族人經過多次的研商及討論後才解定要遷村至舊大武國小,除了有交通的考量之外,舊大武國小是最靠近富山部落,族人可以就近到部落裡查看等原因,不過當時遷村進度卻一直沒有進展,直到八八風災後才再被提起。

而鄉公所方面,在去年的三合一選舉時,有候選人承諾會儘速進行遷村,但是選後卻沒有兌現,現在反而持反對的立場,理由是舊大武國小是大武地區的黃金地段不能遷至此地,若要遷至舊大武國小,只能分配到大約五分之一的土地可以使用,這讓族人相當錯愕也相當失望,現在只靠自己自力救濟才能得到重視,不過部落裡因為族人外流嚴重,部落裡幾乎是老人家或小孩,很少年青人可以幫忙,所以要推動遷村的議題難上加難。

族人談到這裡時甚至一度太激動而流淚,族人說,他們是一個被遺忘的部落,沒有人重視這裡的想法及安危,加上因政治利益關係及惡鬥,讓族人及遷村議題成為選舉時被利用的議題,現在大武村村民日前因為反對富山部落族人搬遷至舊大武國小而到鄉公所進行抗議的動作,這讓富山部落的族人更難進行遷村的工作,所以富山部落對於未來實在感到很茫然。

立法委員陳瑩聽取完族人的簡報後表示:族人的意見及心聲她己經聽見了,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讓政府相關單位及鄉公所還有族人們趕快進行協商,因為縣政府己經進行公告了,照理說應該要持續推動遷村的工作,接下來在立法院質詢時,也會針對富山部落的遷村問題質問相關單位,讓遷村的工作可以順利。

距離八八風災己經半年了,現在又要面臨汛期的時期,到時如果遷村的問題還是停擺,那富山部落的族又要開始提心吊膽了,至於遷村的問題,族人除了希望可以儘快完成,目前也只能無奈的等待了。

BenQ Digital Camera
(上) 立委陳瑩 (下) 參與的富山部落居民
IMG_0575

IMG_0577

IMG_0578

阿禮部落沈淪記-失信的政府,荒唐的勘查

拿著劃定危險區的法令,如同端著木棍在山上趕羊群,根本無關山區安全鑑定,協助部落找尋安全土地重建,而是藉天災以法令脅迫,讓山區部落大量下山。從小,我們被告誡要守法,但最不守法是政府。

990211alibuluochene759-450.jpg
【原本被評定安全的阿禮上部落】

從小,我們被告誡要守法,但最不守法的是政府。

做人,我們被教導要守信,但最不守信的是政府。

在阿禮部落的安全勘查決議中,讓人有著巨大的憤怒!

水災發生之後,山區一片慌亂,對於自然災害的重創,當然應該避險而居。但是對於原住民文化的部落群聚與生活地域,一開始就不斷提出「離村不離鄉」、「建立中繼屋、避難屋」的方向,讓被迫遷村的部落居民,在不離生活地域的狀況下,因應大自然的風險,找尋部落的未來。

部落安全區域劃定的審查,應該是架接在「離村不離鄉」、「建立中繼屋、避難屋」二原則下,審視部落安全,為部落尋找安全居住地。在災害之後的數月間,政府部門一片「家園重建」的允諾,都是答應幫助部落返鄉重建,並且在山區找尋安全區域,強調「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就近找地安置避難」,來建造中繼屋或進行遷村。

但是,隨著山下永久屋土地取得,以及建造戶數的龐大,尤其慈濟興建的大愛城,根本在先搶建再找人入住的狀況下,所有「離村不離鄉」、「建立中繼屋、避難屋」的原則,完全拋棄腦後,只想將山上部落居民塞進永久屋內,讓大肆建造的永久屋,不會空戶太多形成浪費,讓省事的政府,宣稱人人有屋完成重建。

當捨棄掉「離村不離鄉」、「建立中繼屋、避難屋」的原則,一些澈底失去房屋、土地的部落居民,無所選擇只能入住,一些家園安在心想回鄉的部落居民,卻在劃定危險區的威逼,以及告知「先去住永久屋,回鄉也沒人管。」的利誘下,就是要衝高永久屋的住屋率。

這種拿著劃定危險區的法令,如同端著木棍在山上趕羊群,根本無關山區土地的安全鑑定,協助部落找尋安全土地重建,而是藉由天災以法令脅迫,讓山區部落大量下山。

在山區裡大搞雞飛狗跳的部落大迫遷中,政府完全喪失信義與法律程序。


image

【2009.12.09的阿禮上部落勘查行程】

阿禮部落是一個讓人關注的地區,不僅因為它遠,更因為在阿禮部落可能發展出生態部落的典範,建立人山的新關係,未來可以提供其它部落觀摩學習。

但是幾度安全勘查,讓人痛斥政府的荒唐失信。

阿禮部落,九月間第一次勘查結果出爐,在道路不通人員無法上山下,就依著空照圖,看著滿地土石泥濘,做出整個部落不安全評估,經過下山的部落居民抗議,有些地區表面覆蓋土石,只是因為村落排水設計不良,造成土石沖刷地面,並非地基危險。

在許多部落居民抗議中,指責政府根本未進災區,怎麼做出安全評定,紛紛對勘查結果質疑!災後三個月,道路陸續搶通,專家學者上山勘查,但是時間有限,並未做嚴謹的地質探勘,就以短時間目測做出結論,甚至忽視部落個別區域的安全程度,做出和第一次勘查相差不多的結論。阿禮部落面臨一樣的狀況,專家學者到下部落查看,上部落道路未修通,原本不打算進入勘查,在居民強烈抗議下,才進入上部落看看,一樣給出不安全的結論。

十二月,到了第三次安全勘查,在未告知居民會同勘查下,負責山區土石流災害的水保局,以及負責河道沖刷的河川局,帶著重勘的學者自行上山,遭到部落居民的驅趕抗議。經過緊急協調後,必須公開行程,會同居民一起勘查。阿禮部落居民,為了讓懶得走路的官員,有條好路可走,還花了一段時間,修通下部落到上部落的道路。

image
【阿禮上部落不建議劃設危險區的官方評估表】

專家學者進入,發現已經清理掩埋土石的上部落,其實地盤堅固,周遭林蔭圍繞,除了部落邊緣因為建築地基的不當施工,造成房屋龜裂的問題,整個上部落沒有地層滑動、土石流威脅的安全問題,當場做出不劃定危險區的意見,同意居民返鄉居住,並且文件上附註修通道路,以利居民交通。

學者專家的最後決議意見,白紙黑字的官方文件,原來在政府眼中只是廢紙一張,一到山下全不認帳。

原本阿禮上部落保留,彰顯的意義,除了一個生態社區的開展,更重要是在原鄉重建中,政府能有部落分區的細膩思考,仔細評估部落安全與不安全區域,為部落留鄉做最大努力,而不是一竿子人,全都趕下山住進永久屋。

image
【阿禮上部落註記維持交通通行的字句】

阿禮上部落的居民,還高興在法定程序中,獲得法律的保障,可以安心返鄉重建,卻沒想到過年期間,新年還沒過完,政府無故推翻勘查決議,二月八日在官方重建網頁上,又是玩偷偷公佈的鬼把戲。

阿禮部落全數劃入危險區,完全顛覆第三次勘查的決議,讓一個法律程序,就在不知何人決定的密室討論下,推翻專家學者評估決議的法定效力,自行更改決議內容,公告阿禮部落全數劃入不安全的危險區。更離譜是,政府部門不僅違反勘查結論,讓安全變為不安全,甚至對於重建條例中,要求必須與居民協商的保障,竟然就以列出未同意遷居的住戶名稱,作為結案的公告。

整件事,雖然只攸關阿禮上部落十多戶居民的權益,但是卻是嚴重的法律背信與人權侵害。

image
【負責部落劃定不安全區的重建會綜規處張恒裕處長】

如果阿禮惡例一開,是否意味所有專家學者判定的勘查結果,到山下都可任意更改,不僅污辱專家學者的信譽,更糟是誰賦於行政官員,能有如此超越法律程序的權力,恣意妄為更動決議意見。

再者,部落遷村議題牽扯都是個人私產問題,憲法上對國民的財產權與住居權有絕對保障,因為安全理由可以協助避難遷居,但是在評定安全的情形下,如何以所謂想遷村居民的部落協議,強迫不遷村居民離開已經評定安全的家園,放棄財產與住居權力。

遷村協商,政府應該是與不想離山的居民協商,而不是只選擇下山的居民協商,違反安全評故,以及想要留山居民的意願,做成離鄉結論。如果如此行事,以後是不是就在永久屋區內,不斷召集進駐居民開會,要求山上住居者下山住進永久屋,在山下決定山上的命運與權力。

就像居住城市社區,在大樓、土地沒有居住風險情況下,如何說是社區開會形成共識,要求個別住戶放棄財產搬家,住進寄居的永久屋。這種侵害人民權益的行為,在城市根本不可能發生,為何面對山區部落就是目無法紀,這樣操弄危險區範圍,脅迫人民離鄉,無異國家惡行,就連共產國家都不敢如此行之,為何自由台灣竟在山裡上演。

災後半年,原鄉家園重建幾乎停頓,家園重建被挪移等同於永久屋重建,外界一直將永久屋當箭靶,認為政府只想找人塞進永久屋區,讓永久屋不會閒置太多。但是實際上這種強化收容政績的行為,這只是迫遷的一部分原因,更大原因是政府根本無心或無力原鄉重建,只想用最省事最快的方式,來完成重建。

所謂的危險區,越來越無關災害地區的實際安全狀況,而是依交通地理來區劃。簡單說,「返鄉至道路修通的盡頭,以上清空」,以及「大部落無法動,小部落全數清空」二項標準,彷彿成為一種遷村準則,在現今的劃定危險區上,霧台鄉的霧台以上清空下山,桃源鄉的桃源以上清空下山,以及如那瑪夏鄉等大部落多數返鄉,許多小部落安排遷村,都呈現這條劃分的標準。

這樣的劃分法,相當粗糙,無關部落居住安全,而是以修路的難易,作為部落能否居住的標準。

這種重建心態相當不義,部落安全應以部落所在地,仔細勘查作為安全評估標準,山區道路破壞山體,可以降低道路等級,維持基本人車通行,不能因為不願修築道路,而變相脅迫居民放棄財產,離鄉下山的道理。更可惡是不願修路讓部落返鄉,卻是大修山區觀光道路,以利觀光入山,如信義鄉的山區高架道路,如太魯閣廣開山區隧道道路,甚至阿里山公路的限期搶通,都可以看見這條差異的標準,觀光開路一切好說,部落回鄉無路可行。

image
【不願修復道路,阿禮上部落由安全變不安全的主因。】

阿禮上部落,劃定為安全區,至今遭到更改,最大的原因,不是部落不安全,而是政府根本不想修復居民回鄉的路。

重建至此,極度荒謬!

怠惰的政府,根本不是盡最大的能力,保障部落在傳統領域永續發展,根本也無關國土保育的完整規劃,而是赳結在觀光利益與部落生存之間,向觀光利益傾斜,不願得罪大部落,而挑著最遠、最小的部落,不願修路,強迫下山,一堆人送進永久屋,當成偉大的重建政績。

阿禮部落從安全區評定,無由變更為危險區要求下山,為了讓居民同意離鄉,放出先簽結同意住進永久屋,回山也沒人管的風聲,卻不明言日後斷水斷電無路上山,居民從此與家園別離,這種行徑不是光明政府所應為,更不是以守法自譽的馬政府,應有的守法作為,誰陷政府於不義,讓民眾怨恨,這樣的官員,無異是國家信譽的摧毀者。

半年來,重建步伐,充斥著官員完成交辦工作的心態,體恤受災居民的同理心全無,甚至更將人之本性的戀家愛鄉,視為阻擋工作的仇人。可憎的公務員心態,能不能將受災居民視為親人,想想她們返鄉求生的微薄心願。

阿禮部落沈淪記,沈淪的不是部落,而是決定部落命運的國家機器,違法妄行玩弄部落,讓原住民族走上淚的旅途。

阿禮部落由安轉危的變更,如同災後重建的縮影,影響深遠,讓人心驚,萬分憤怒!

附贈:

災後半年的成果記者會召開之後,看看官方「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計畫」,寫的和做的差多少!!!

延伸閱讀:

一封給總統的公開信─魯凱阿禮的心聲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一封給總統的公開信─魯凱阿禮的心聲

總統先生:一紙「特定區域」的劃定公告,與我們所認知的勘驗結果,完全不同。原來,我們一直在奔走與關切的只是浪漫無知的行動,一場誤會。而我們竟後知後覺到只能望天興訴,追恨自己不識文明社會的遊戲規則。

前言:

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分為Balio及Wumama上、下二部落。莫拉克風災後,Wumawuma下部落居民決議遷村,願意被劃為特定區域。

至於Balio上部落,在三次安全勘驗中,有兩次被評定為安全,但39戶居民中,有24戶希望遷居平地,因此部落希望政府能以「戶」為單位劃定特定區域,讓希望遷居的族人合法取得永久屋,而希望留在山上的族人,也能合法居住。

1月16日,重建委員會至霧台進行特定區域劃定,上部落的居民已十分明確表態,拒絕劃定,要留在部落裡(當日情形請點選這裡),因重建會反覆重申,絕對尊重居民選擇,因此上部落的族人認為這就是此事已經告一段落,便開始積極規劃原鄉重建,以及在山上展開生態產業的探勘巡禮(詳細情形請閱讀這裡)。

未料,政府卻在2/11時,將阿禮上、下部落全部公告為特定區域;未來希望留居山上的阿禮部落族人,將失去居住的正當性,他們為部落觀光所付出的努力,也將付諸流水…

上部落的居民古秀慧表示,阿禮是一個生態完整,鮮少人為開發的小部落,從災前就很積極發展生態觀光,霧台鄉長也很支持阿禮如果全部被劃為特定區域,過去為發展觀光所付出的努力,全部都白費了。

以下為古秀慧寫給總統的公開信,希望政府能言而有信,尊重阿禮上部落的選擇,也希望總統能夠尊重留居原鄉者的生存權,讓部落文化能繼續在山上深根。

一封給總統的公開信

總統先生:

重建操作的手法,操弄著我們留居戶對政府的信任。始終相信主辦單位的善意和正義,災後半年來,我們對原鄉重建的規劃腳步也從不懈怠。

從前,我們知道弱勢族群有民主機制的保護義務如種種優惠措施,維繫著環境上生存條件的不足。在阿禮,我們努力的付出心力試圖擺脫弱勢印象,營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和永續產業─生態旅遊,更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企圖心,築夢在原鄉。

一紙「特定區域」的劃定公告,與我們所認知的勘驗結果,完全不同。原來,我們一直在奔走與關切的只是浪漫無知的行動,一場誤會。而我們竟後知後覺到只能望天興訴,追恨自己不識文明社會的遊戲規則。

留在山上會給政府較費心的管理維護成本和責任承擔,過去以至未來皆然。但是,政府就只能用這種角度,去考量地方多元發展的策略嗎?「特定區域」的劃定讓留居戶的正當性,變成重建策略中載明要被「持續規勸」的釘子戶?不管接受與不接受政府在平地的解決方案,我們豈不又落入弱勢族群的窠臼,轉型的路更艱辛,向上提昇的機會在那裡?

村裡的意見領袖散播著曖昧不明的政策,遷徙大利多在單純的鄉親想像中被解讀,這之間我們的留居戶在惶恐無助下流失,而重建單位諸公坐視旁觀。

山居民族的環境條件被剝蝕著,我們只能向大同社會繳械投降?夢想,難道不是邊緣人的權利選項?

選擇山上或山下發展,在族人各自依據近代的生活經驗及社會脈動的認知,有了兩股對未來發展的不同信仰。不管選擇為何,為魯凱阿禮未來的前途努力是族人共同的理念。一個互補的局面何嘗不是我們所期待和共享的?為甚麼上位者不能給我們原住民更有利的多元發展機會和協助?

不要放棄這群留居傻鳥,還給他們一個正當性、有尊嚴的原有空間吧。

相關閱讀:

莫名的信念─阿禮下部落遷村,上部落留鄉
那裡跌倒,那裡站起來─魯凱阿禮部落近況0127

90220alibuluo84020-450.jpg
攝影/ 古秀慧,阿禮生態豐富,圖中鳥兒為藍磯鶇,是冬候鳥、留鳥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大愛落成系列 (7)莫因人為疏失,讓災民成為法律賤民

我們擔心,假若三五年之後,台灣社會已經淡忘了風災悲情,慈濟基金會與居民卻因這份輕率簽下、漏洞頻出的契約而迭起紛爭,讓全台攜手救災、大愛村迅速落成的美事,成為阻礙災民自立的傷心往事。

天生不平等的贈與契約

慈濟大愛村的首波簽約儀式,2/8於高雄縣政府風光舉行。包括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高雄縣長楊秋興、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等重要人士均親自蒞臨,而準備入住大愛屋的500多戶災民,也默默坐在會場中間的位置,觀看大愛屋的簽約儀式。

在台灣的法律制度之下,一紙契約一旦簽下,就成為雙方之間的法律;換言之,當這個簽約儀式結束,這份契約所訂內容,就是慈濟基金會與莫拉克災民之間的法律。一場儀式既名「簽約」,最重要的就是所簽訂契約的內容。

放在前台的大看板上明白寫著: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興建住宅贈與契約書,並於第七條規定:「丙方違反第三條至第六條行為經查明屬實者,依第二條 所為之贈與失其效力,由乙方收回住宅,並終止丙方及其繼承人坐落住宅土地之土地使用權,收回之住宅歸乙方所有,作為慈善及備災用途。」讓人心中一驚。

台大法律系謝銘洋教授指出,贈與契約的性質如下:中華民國法律認為,贈與是一種無償行為,使受贈人無償受有利益,而贈與人只是純粹地付出,並無任何 對待給付請求之權利,因此立法者對於贈與人之責任從輕規定,較有償行為之責任減輕許多。而依契約第七條失其效力之規定,可見其為一附條件之贈與,於條件成 就時,使契約失其效力。

本段翻成白話之意即為:慈濟的大愛屋是出於善意而贈送給災民,因此當雙方就本契約發生爭執時,法院將對慈濟基金會的責任從輕規定,而在贈與契約的性質之下,縣府或慈濟也可以在災民做出「不該做的事」時,隨時收回這棟「永久屋」。

這樣的規定發生在人民與人民之間的時候,看似相當公平。爸爸贈與兒子一棟房屋,要求兒子養老,結果兒子晚年不孝,竟爾棄養,爸爸一怒之下,要求收回這棟房子,這聽起來入情入理,毫無疑問,也符合一般人的法律感情。

但是,今天慈濟與莫拉克災民之間,單純是這種「施」與「受」的關係嗎?

1-b0cce6c37c82.jpg

2-98502e4cb441.jpg

3-9f425503a8e7.jpg
(鐘聖雄 / 翻攝)

現有的疑問:有了大愛屋,全家都不能再購屋?

我們前段已經提到,災民與慈濟簽的,是一個附條件的贈與契約,在某些條件之下,贈與契約即將撤銷,永久屋也將被慈濟收回。

本段讓我們來檢視在哪些條件之下,災民將被趕出大愛村:

三、住宅坐落土地僅提供丙方及其繼承人作為住宅基地使用(僅有土地使用權),不得作其他用途。住宅因故滅失,丙方及其繼承人得自費或尋求其他資源重建。

四、丙方及其配偶與共同生活之直系親屬不得重複申請贈與住宅、購置(興建)住宅補助及貸款利息補貼、優惠價購國民住宅及利息補貼。

五、甲方贈與之住宅,丙方除繼承外,不得處分(包括不得出售、出典、贈與或交換)、出租或設定負擔;丙方於受贈住宅時,應提出預告登記同意書,供甲方辦理住宅所有權登記予丙方,並一併辦理預告登記及設定乙方為預告登記請求權人。

六、丙方及其配偶與共同生活之直系親屬應同意於取得住宅所有權之日起3個月內或乙方公告之遷離期限遷離原居住地,並不得再回原居住地居住及建造房屋。

第三條與第五條尚屬合理,第六條雖有爭議,在此先不討論。

本文所欲檢視的是第四條:大愛屋住民的配偶、父母與子女不得重複申請贈與住宅、購置(興建)住宅補助及貸款利息補貼、優惠價購國民住宅及利息補貼。在高房價的市場現況之下,無法申請住宅補助與房貸利息補貼,幾無可能在都市地區擁有自己的房子,這對於大愛村住民子女出外求學、就業都相當不利。

而大愛村的房屋坪數最大僅有34坪,一家若有五口便稍嫌擁擠,遑論三代同堂。這是否將使災民只能在大愛屋與自力購屋兩個選項間痛取其一?擁有自己的 房子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台灣人的心願,這也是平抑房價、房貸補貼、國民住宅等政策出現的原因,如今莫拉克災民只因為橫遭風災,便失去了擁有自己房屋的權利, 這樣是否合理?

當記者對慈濟發言人何日生提出此一疑問,他先表示並不清楚契約內容,待仔細檢視本條後,便告訴記者:「這個問題很重要,你應該打電話去高雄縣政府問。」

而高雄縣政府上下亦多表示:「契約內容我們不清楚,請你問主管機關。」

而行政院莫拉克風災重建推動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則表示:「這只有對災民規定,跟他們的孩子無關吧?」待記者出示契約規定「直系血親」之後,綜合規劃處又給了記者一個07開頭的電話,表示該電話可以找到主管機關。

記者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直撥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的手機,終於聽到陳副執行長表示:「的確不應該剝奪這個國家給予他們房價補貼的權利,這個問題我會請營建署發文處理,請營建署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決這條契約的適用問題。」

大愛屋
(攝影 / 鐘聖雄)

脫下慈善外衣,接受人民問責

慈濟基金會做為一個享有清譽的非政府組織,長期受到台灣人民的信賴與愛戴。在八八水災後,台灣各地民眾滿懷不忍不捨之心,亟欲對災區付出關愛,又基於對慈濟基金會的信任,故將善款託付與慈濟基金會,幫助災民重建。換句話說,慈濟之所以擁有如此龐大的力量,乃是因為八方佈施,並非慈濟一己之能;今日大愛村之大愛,不僅僅來自於慈濟,更來自台灣民眾扶持同胞、攜手重建的心意。

正因如此,慈濟基金會乃是受全民託付、執行災後重建的單位,不是一個善意贈與房屋給兒子的老爸。政府用「贈與」契約來對慈濟課予最輕的責任,卻用重重條件來規範災民的行為,未來若有爭訟,可以預見法院也將以對待「慈善員外」的角度檢視慈濟作為,災民難得救濟。

莫拉克災民遭天橫禍,全台灣人民協助其重建,乃應然之義,他們得到永久屋應該是一件心安理得之事,為什麼要在法律的語言之下成為矮人一截、多受約束的「受贈者」?

讓我們再問一個更嚴肅的問題:近二十年以來,大家都可以感覺到台灣政府變「小」了。地方政府財政緊縮、大學自籌財源、醫療資源商品化、BOT成為公 共工程的主流執行方法、許許多多的NGO–如慈濟–也開始一肩挑起原本該由政府執行的工程,本次風災重建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慈濟基金會、世界展 望會、紅十字會等民間團體所展現的力量與效率,均遠遠大於政府救災重建體系之能。

乍看之下,政府開放更多民間參與公共事務的空間,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也相當符合民主化的潮流。但民主並不只是讓政府把工作丟給民間而已,民主體 制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即為「問責」,在威權時代,若人民看見公共工程、公眾事務執行出了問題,人民知道該找政府理論、找官員算帳,但當公共事務的執行單位成 為滿臉笑容的NGO工作者,人民的不滿與疑問該向誰訴說?

不能找NGO,人家是好心人,是來幫我們的。

不能找政府,政府兩手一攤,說政府沒錢,讓好心人幫你們去解決問題吧。

舉例來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在近日所刊登的<大愛落成系列報導>所披露的問題,誰該負責解決?慈濟在贈與契約之下被視為佛心來著的善心人士,政府的角色也在贈與契約中完全退位為「土地提供者」,沒有人需要對系列報導提出的質疑提出回應。

這個在2/8簽下的契約,是給全台灣人民最響亮的一聲警鐘:慈濟重建災區的力量來自全民挹注,我們莫再妄自菲薄,既然慈濟基金會要執行政府職權,我們就該要求它負起政府該負的「責任」,並要求它遵守中華民國的憲法精神,使所有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災民,都能在大愛村裡自由生活、專心重建。

本文也謹此向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提出建議:未來以相對平等的「承攬」契約代替贈與契約,將重建工作以政府發包、NGO施作、完工後指定交付予災民的方式,處理各地永久屋與中繼屋的建造與移交,莫再以附條件的定型化贈與契約獨厚NGO,輕薄災民。

結語:莫因人為疏失,讓災民成為法律賤民

讓本文再次提醒各位災民兄弟姊妹、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現代民法體系中有所謂私法自治原則的規定,契約一旦簽下,就是當事人兩方之間的法律,法 院也將以此處理兩方之間的法律關係,茲事體大。缺乏法律諮詢資源的災民尚可說自己不清楚契約,這我們瞭解。為何有能力舉辦風光「簽約典禮」、僱有眾多法律 顧問的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搞不清楚自己簽了什麼約?

我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三五年之後,台灣社會已經淡忘了風災悲情,慈濟基金會與居民卻因這份輕率簽下、漏洞頻出的契約而迭起紛爭,讓全台攜手救災、大愛村迅速落成的美事,成為阻礙災民自立的傷心往事。

天災讓他們成為一日災民,莫再因人為疏失,讓他們成為一世賤民。

後記:春節假期過後,記者將持續向陳振川副執行長追蹤該條契約的法律適用問題與營建署的處理進度,為免占用版面,將回應於文章下方,方便各位關心災區重建的朋友點閱。

IMG_0125 IMG_9936
慈濟既代替政府作為重建執行單位,以非單純慈善施與受的關係,需要清楚的法律關係(攝影 / 鐘聖雄)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6) 愛的代價?

政府災後積極推動的「永久屋政策」在高雄縣幾乎完全等同於「入住慈濟大愛園區」,未來災民在這裡如遇任何問題,政府將扮演何種角色?作為永久屋的居民,與援建單位的慈濟之間,未來將如何互動?需要外界持續關注。

慈濟基金會昨(2/11)天在高雄縣「杉林慈濟大愛園區」舉辦「入住圍爐」活動,席開三百桌慶祝災民入住第一期永久屋,並邀請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高雄縣長楊秋興等官方代表出席,頒贈永久屋鑰匙、新年紅包,也和永久屋住戶共同圍爐。

990213cjiimg_9934-450.jpg

馬英九抵達慈濟大愛園區後,首先前往「希望廣場」,欣賞由桃源鄉寶山村民組成的「那魯灣合唱團」演唱「三好歌」,彰顯入住村民未來將不再「抽煙、喝酒、嚼檳榔」。隨後,馬英九也前往位於園區內的安息日教堂,親手在十字架下的祭壇上,擺上由證嚴法師開示的「十在心路」磐石。

馬英九表示:「目前高雄縣已有六百多戶永久屋,未來連同屏東與其他地區,甚至要蓋到二千戶,希望可以在今年8/8之前,讓所有人都得到安置。」

IMG_0068 IMG_0033
左:馬英九捧著證嚴法師開示的「十在心路」磐石,親自放上安息日教堂的祭壇上,位置正好在十字架正下方。
右:馬英九、吳敦義、王金平、楊秋興等政府官員在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的陪伴下參訪大愛園區,並與入住永久屋居民共同圍爐。

據慈濟方面指出,第一期永久屋共興建748戶,分別有14、28與34坪3種不同大小,會依照申請戶家中人口多寡分配。目前高雄縣政府已核准504戶入住,分別來自桃源、那瑪夏、六龜、甲仙、茂林、旗山及杉林鄉。高雄縣社會處處長吳麗雪則補充,雖然縣政府已核定504戶大愛永久屋,但34坪永久屋尚未完成,,實際上遷入504戶的時間點,仍然得在年後才能實現。

至於慘遭滅村的小林村,目前雖僅有12戶申請大愛永久屋,但日前慈濟發言人何日生受訪時仍強調,不想住大愛村的只是少數,會預留160戶空間給小林村民。

IMG_9987 IMG_9936
(左)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與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一同站在永久屋前與民眾歡慶入厝。
(右)位在大愛園區內的雕像,彰顯慈濟志工對受難民眾的奉獻。

不被愛的處境─返鄉重建者百感交集

對比大愛村民熱鬧溫馨的入厝圍爐活動,許多拒絕入住永久屋的災民,也選擇同一天下午,在慈濟大愛園區旁的杉林國中舉行「感恩祈福」活動。

高雄縣八八再造聯盟、勤和村自救會、寶山村重建協會等代表在烈日下拉起「山下歡喜入住,山上自力救濟」、「原鄉亟需避難住宅、中繼安置處所」、「為杉林族人祝福、為原鄉重建請命」等布條,希望馬英九能瞭解,大愛園區落成不代表災難結束,因為入住大愛園區的僅是少數人,而選擇回鄉重建的大多數災民希望的「中繼屋」與「避難屋」選項,至今仍無任何回音。

勤和村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健強調:「光是受創最嚴重的桃源鄉與那瑪夏鄉就有近1,500戶災民,如今就算住進大愛屋的全部都來自桃源、那瑪夏二鄉,他們也都還是少數,回鄉重建的才是多數!」

IMG_9961

劉行健認為,政府目前不願意給返鄉災民「中繼屋」和「避難屋」的原因,就是擔心影響大愛園區的「業務進展」。劉行健表示,先前他向楊秋興要求提供大愛永久屋之外的選項,但楊秋興僅回應 – 給了你們其他選項,那選了大愛永久屋的人會反悔。

祈福活動最後,總統府秘書處主任、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家園重建處處長等人,出面接見了陳情災民代表。據劉行健轉述,總統府的人以為大多數災民都選擇住進大愛永久屋,並不明白絕大多數的災民都已經回鄉重建。他表示,官方代表最後仍是告訴返鄉災民,為了不影響推廣大愛永久屋,暫時不會提供返鄉災民任何選項。

IMG_9971 IMG_9978
上左:劉行健手拿永久屋模型,希望社會各界不要只把目光放在造價昂貴的大愛永久屋,就以為災民已經得到充分的安置與照顧。他強調,少數災民住進永久屋中, 他願意祝福他們,但問題是多數回到山上的災民,不但要不到中繼屋,甚至連避難屋也沒有,他呼籲社會各界與政府都能正視災民需求。
上右:跪在烈日下拉布條的災民,與大愛園區內歡欣鼓舞的氣氛呈現對比。
IMG_9973 IMG_9983
(左) 寶山村災民代表,手持要送給馬英九的陳情書。
(右) 災民代表說,能倖存下來的人,都是主的安排。既然主安排他們活下來,那他們就有義務回到主所賜予的土地上重建。

在愛之中─災民與援建單位,會是何種關係?

選擇有回鄉有其文化、生計考量;選擇住進永久屋的也是。

原南沙魯村民阿麗表示,實際看屋後,覺得慈濟從房舍到生活用品,一切都幫災民想得很周到,她對於大愛永久屋非常滿意。阿麗目前在那瑪夏鄉公所當工友,為了日後不要辛苦地在「永久屋」與「瑪雅村」之間跋涉,她已經在瑪雅租房子,未來永久屋將只是她和孩子團聚的場所。

「為了下一代,我之前就很努力在存錢,想要下山買房子生活,因為我想要改變別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所以希望孩子可以到平地生活,受好的教育,未來才有前途。」阿麗強調,就算以後山上可以蓋避難屋,她也不會放棄永久屋返鄉生活。阿麗一邊摸著永久屋門廊石柱,一邊看著眼前整齊劃一的房舍說:「我們這批災民太幸福了!

IMG_7881 IMG_7882
(左)每一戶永久屋居民都能拿到的慈濟醫藥包、紀念冊與靜思語。
(右)慈濟強調,所有生活用品都會幫災民備齊,一共有超過80種生活用品,讓災民可輕鬆入住。

IMG_8118 IMG_8119
(上左) 阿麗認為住進永久屋的災民非常幸福。(上右)阿麗的小孩在屋外的土堆中玩遊戲,遊戲內容是「用石頭擋住88水災的土石流」。

雖然阿麗認為能讓孩子在山下發展十分幸福,但是對於慈濟一定要趕在過年前要災民入住這件事情,也有抱怨不解,入住的當晚,慈濟提供了一整袋的泡麵、罐頭給永久屋住戶。晚餐吃什麼?阿麗苦笑,指了指手上的麵包。阿麗認為,永久屋雖然不錯,但她不懂為何堅持此刻入住,因為大愛村目前和工地沒什麼兩樣,工程車跑來跑去,很擔心小朋友在園區內活動會發生事故,漫天的塵土更讓入住居民不知該如何清掃

對此,慈濟工作人員鍾易璿表示,雖然慈濟大愛園區已在昨天風光舉辦「入住圍爐」活動,但不代表園區已全部完工。慈濟在年後會加緊趕工,完成行政中心與商店街的硬體部分;換句話說,目前的大愛園區只有純住宅,生活機能較為匱乏,住民有購物採買、醫療保健等需求,仍得自行到鄰近城鎮解決。

事實上,阿麗的抱怨並非僅顯現在入住的時間點,許多災民包含外界關注災區人士認為,大愛村從興建到入住的過程以及園區風格、標語雕像,幾乎完全由慈濟完全主導,災民最多僅扮演「八八臨時工」的角色,並非參與共同建村的決策過程,對日後入住者是否能「完全自主管理」也不敢太過樂觀。

IMG_8088 IMG_8112
孩子們在土推上玩工程車,但現實上,巨大的工程車也在他們身邊揚塵奔騰,為了蓋更多永久屋加班努力。

慈濟:未來將努力重建災民生活,並輔導就業

慈濟秘書處組員鍾易叡表示,此次興建慈濟大愛屋的經費,完全來自莫拉克災後的各界善心捐款,完全是專款專用,沒有花到政府一毛錢,高雄縣政府僅負責協調取得台糖土地興建永久屋

「除了住家,我們也會努力重建災民的生活」,鍾易璿說,未來5年,慈濟將會在園區內持續經營「社區及生活重建中心」,進行社區營造、生活陪伴、心理輔導等30多項工作,特別是災民最重視的生計問題,鍾易璿也表示,農曆年後就會開始在大愛園區內協調家庭代工,讓住戶能有收入。

此外,鍾易璿強調,慈濟除提供永久屋給災民外,也請高雄縣府協調台糖提供5公頃農地;未來,想發展有機農業的大愛村民,能在旗山圓潭得到2分地,慈濟也會請內部農耕團隊提供協助。鍾易叡也表示,慈濟內有許多志工目前已是成功的企業主,慈濟會協調企業成員優先提供工作機會給大愛永久屋居民

IMG_8063
林碧玉表示,慈濟特地幫災民在園區中蓋了表演廣場,未來災民就能在廣場中表演八部合音給觀光客聽。

IMG_7878
預計將在第二期工程完工的行政中心與週邊設施,可望讓居民具備較完善的生活機能。

居民:對慈濟繼續的管理,感到無法言說的擔心

儘管慈濟對未來做了許多規劃,但是許多受訪災民表示,他們很擔心慈濟會成為以後園區內的管理單位,因為他們覺得,即便慈濟聲稱不會強制規定居民戒煙、戒酒、戒檳榔,但他們無法承受三天兩頭就有師兄、師姐帶著笑臉要對他們進行「善意勸說」。

對此,鍾易璿澄清,未來慈濟會輔導居民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生活規範將由到時候的委員會制訂。「慈濟只是給房子而已,未來他們要怎麼在這邊生活,由他們自己決定」,鍾易璿強調。

記者問,包括把住屋改成商店,在園區內經營檳榔攤,賣煙賣酒也可以嗎?鍾易璿回答,慈濟只是給一棟房子,不會管住戶怎麼使用,如果他們未來的管理委員會覺得可以,那就可以,慈濟不會干涉。

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那瑪夏鄉民則透露,「所有住在營區的災民,都很清楚哪些人和慈濟走得很近,未來就算可以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多半也是由這些人組成,我不認為我們有辦法『不那麼慈濟』」。

另一位寶山村民則認為,未來園區內會有慈濟行政中心,誰手上有資源,誰就能決定遊戲規則,他覺得這些「勸說」,勢必會比想像中更有強制力量

以下圖「慈濟大愛園區住民生活承諾書」為例,為災民入住時必須簽署的文件,內容包含園區使用的規則及房屋管理模式,而簽署對象為「慈濟大愛園區管理單位與委員會」,但是按照慈濟的說明,未來將由居民自組管理委員會,並自訂管理規則,那麼在居民尚未成立正式管理委員會之前,為何會要求居民簽署「承諾書」,書中內容由誰擬定?將來是否持續生效?居民皆無從得知。

o1514302213-400

o1514302212-400

大愛落成之後,仍須持續關注

慈濟大愛園區搶在過年前舉行入厝儀式,並宣稱2/11是園區開工動土後的第88天,與八八風災對照之下,有其深遠意義存在。然而,目前園區仍與工區無異、居民生活機能匱乏、管理單位權責不清,種種問題仍讓入住居民感到不安。

而政府災後積極推動的「永久屋政策」在高雄縣幾乎完全等同於「入住慈濟大愛園區」,縣府與中央似乎都處於被動角色,未來災民在這裡如果有任何問題,政府將扮演何種角色?作為永久屋的居民,與援建單位的慈濟之間,未來將如何互動?作為「永久屋」的居民,是否真能在此建立自己永續的文化?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持續關注。

IMG_8067
(上) 2/10入住的居民,集合到教堂中聽證嚴法師SNG連線開示。
(下)慈濟志工在住戶簽署完生活公約後,將鑰匙交給住戶。一名受訪者表示,之前聽說入厝時,如果不到教堂聽上人開示,就會領不到鑰匙。慈濟方面表示絕無此事,所有願意到教堂中的災民,都是自發行為。
IMG_8084

IMG_8094

即便住宅、生計問題都能妥善解決,未來要在大愛村長大的原住民孩子們,能否在傳言的「大愛小學」中傳承原住民文化,仍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 (5) 不同的哲學

老師:『我們在山上教堂唱的歌都跟這些藍衣服的人不一樣,還有我們這裡的教堂為什麼沒有牧師跟傳道了?是不是他們不能進來這裡?藍衣服的人為什麼不要禱告了?』

老師,小文為什麼要抱著你哭?不知所措的慧慧,焦慮的看著小文止不住的淚水。

老師,怎麼辦?我知道我要離開大家了,所以我才會一直哭;剛才我在台上唱歌的時候,我有一直用力的忍耐不要哭出來,我記得以前山上有個老師告訴我們遇到傷心難過的時候,要深呼吸然後慢慢的吐氣,就不會難過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哭出來了,怎麼辦?

在燕巢陸軍工兵學校的惜別會上,聽見小文、慧慧與他們老師的對話,我想應該沒有人能為孩子說清楚今天這個離別的含義?

孩子的疑問:藍衣服、教堂、手語、歌聲

老師,我阿嬤說:那些穿藍衣服的人有給他們上課;以後我們住到永久屋就不能喝酒、也不能吃檳榔,我覺得那樣很好喔,這樣我媽媽就不會跟爸爸吵架了。

看來酒與檳榔的文化在山下即將消失,對於慧慧來說應該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喔!

老師:『我們在山上教堂唱的歌都跟這些藍衣服的人不一樣,還有我們這裡的教堂為什麼沒有牧師跟傳道了?是不是他們不能進來這裡?藍衣服的人為什麼不要禱告了?』

教堂、藍衣服、手語、歌聲等等,敏覺力極佳的小朋友提出的問題,讓老師只能苦笑說不出原因!

山上的我們是這樣的

以前我們在原鄉部落,喝酒其實也是有節制的;大家圍著火塘邊,因為祖先來自不同地區,所以我們最喜歡討論自己的族群傳統獵場、生活習俗、或是說說自己的理想願望、彼此分享好康的工作機會;

在山上我們不曾富裕過,好山、好水隨著陽光季節的變化,我們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產品收入;以後,我留在山上少了一些幫手幫忙除草、施肥、採收農產品;但是我的親戚在山下,如果他跟不上山下慈濟團體輔導的生活腳步,他要怎麼辦!

我們家人真的很感謝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心與物資捐贈,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我們二手空空的住進安置中心,現在我們要離開了,行李變得好多好多;今天要住進慈濟所蓋的大愛村,裡面什麼東西都有,只是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們以前在山上,生活物資都是自己賺錢買的(偶爾會欠一點點給雜貨店),為什麼現在不讓我用自己的雙手去買生活用的東西呢?我們也是有尊嚴的人啊!我們在山上生活,會互相幫忙也會還錢的!

我們以後會一直被參觀嗎?

怎麼辦?以前我都是自己賺錢買生活用的東西,但是我現在才知道如果接受太多的愛心,心中會很難過一直哭;如果今年的颱風又比88水災更嚴重,今年的人會像我們一樣幸運嗎?那也會讓其他的台灣人很辛苦,他們又要捐很多錢、很多錢!

還有,我很擔心以後我們住在永久屋,天天都有人來參觀我們,因為慈濟人說:「這裡以後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光景點,因為有觀光客,我們的手工藝和農產品才能賣的出去,這是幫助我們!」我真的很想哭!我們的手工藝產品可以賣出去,可是卻要常常被參觀!

『慢慢的呼吸,靈魂才跟得上!』這是一位魯凱族的藝術家,他在客廳的黑板上寫的生活哲學。

也有人樂觀的說,慈濟團體的很多志工來自於各行各業,大家各有專業;一份專業助人的工作,一定會有分寸的;更何況未來這裡還會有屬於自己的管理委員會,如果大多數的居民不喜歡生活環境裡,每天要被提醒這是『大愛』,其實是可以透過自己選出來的管理委員會出面來拒絕的。

『慢慢的生活,靈魂才跟得上!』我們原住民也有自己的生活哲學。

image003

(上)住在那瑪夏鄉的魯凱族藝術家的生活哲學。
(下)人生就是人生?天生樂觀的我們原住民可以痛苦也可以快樂;但是我們的哲學有點不同。

(上)『大愛』,我們永遠要用崇敬的心來仰望。
(下)在耶穌理我們是一家人;一切歌頌讚美哈利路亞!


我的平地朋友說:『沒關係先大方收下「大愛」,以後我也可以有尊嚴的為需要的人付出我的愛!』

(上、下)才一下下的時間,我們就被迫換裝;其實我覺得下面的人如果有一些色彩還不錯。

(上)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先用自己釀的酒向祖靈問安才開始我們要做的事情。

(下)在大愛,酒好像變成很糟的事情。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 (4) 記憶中的小林,是否有機會完整重建?

「我們真的是整個小林都不見,有些災民還有故鄉能回去看,我們真的都看不見,只想重建回來而已。我們要求真的不多。」宋燕誠強調,重現小林文化不能只有人,也需要空間生活場景,希望社會成全。

大愛園區今日(2月11日)即將落成,部分那瑪夏鄉、桃源鄉等居民已可入住。莫拉克風災遭滅村的小林村多數居民卻仍未拿到房屋毀損證明,加上重建預定地未定,重建小林村的願望遙不可及。

過去完整的小林村,大約可分為「村南」(1-4鄰)、「五里埔」(5-8鄰)、「村北」(9-19鄰)三大主要聚落,其中小林村9至19鄰(「村北」區域),是莫拉克風災被重創、滅村之地。風災後,小林居民都想重建家園,但因情感與現實條件,分別選擇在「五里埔」與「不知道之地」重建。

「不知道之地」不是真的名為「不知道」,而是至今為止,政府並未提供除了「五里埔」與「杉林月眉農場」之外的選擇。

希望在五里埔之外重建的居民,曾想在目前慈濟大愛村的基地─月眉農場,重建原汁原味的小林聚落, 但重建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和慈濟溝通後,慈濟強調:「為了不要讓災民有『差別之心』,除非興建和其他災民相同的房屋與聚落形式),否則無法提供協助,也無法將土地提供給小林人自己興建。」

w980813災後的小林聚落CIMG9133
小林9-18鄰的聚落,已成為河床再也無法回復(上, 攝影/許淑卿),小林人想要將記憶中的家園完整重建(下圖),讓小林的後代能有機會「住在阿公阿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高雄市建築師公會/ 提供)。
base-1

記憶中的長街,是所有小林人的回憶

小林村民宋燕誠,和不論要到五里埔重建與否的村民們,一起住在離大愛村約一公里左右,由紅十字會提供的組合屋。目前小林村剩下的居民共248戶,已有30戶要入住大愛、70戶決定到五里埔定居,剩下約150戶則想另覓土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宋燕誠說。

起初,小林村民都想在同一處重建家園。宋燕誠指出,雖他在外地工作,但每周都會回家;回家除到溪裡釣魚、到山上玩耍,就是在街上和親友聊天,「小林村這條長街,是所有小林村民的記憶。」

小林村民,和其他地區的受災戶有著不同的需求。對小林村民而言,除急迫的「居住空間」外,還有如何恢復「聚落」與「文化」的問題。宋燕誠不否認,小林重建議題至今,似乎讓外人覺得要求「太多、太過份」。但宋燕誠強調,她們有非滅村者所不能體會的堅持。

宋燕誠說:「我們在災害發生時來不及回去。所以非常想要重建小林。」在旗山從事勞動工作的宋燕誠,是因在小林村無法謀生才外出,而這幾乎是所有小林村青年一代的宿命。

外出的年輕人,童年或唸書都在小林,對她們而言,「不管多不如意,只要回到小林村就什麼都不用煩惱。」那條長街上,彷彿每個人都是親戚,自家沒煮飯?只要帶筷子就有得吃。

小林村的建築有三合院、一般樓房、土角厝等形式,構成輕鬆閒適等寬闊居住空間。以宋燕誠的家為例,至少有兩棟房子連排,還有圍牆種花、種菜;後山則種水果、養雞…「我們水果也沒在分誰種的,很一家的感覺。」

但大愛村的房子跟房子距離僅三米。打開窗就直面鄰居,沒有任何可種菜的空間。許多居民更直言:「慈濟蓋的房子根本像宿舍。」小林村民強調,自己沒有非要慈濟援助,只希望獲得一片空間。

2010-02-03
(上) 為了不要讓災民產生分別心,因此從房舍到聚落形式,都是一致的元素(攝影/蘇福男).(下) 小林人期待重建的,是記憶中熟悉的生活場景,也許不若大愛村的整齊美麗,但是充滿了濃濃的記憶(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Untitled-5

image
(上) 在慈濟大愛園區中,豎立的是大愛橋 (攝影/范月華)。
(下) 在小林人重建聚落的設計圖上,放了一座居民討論出來的吊橋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 提供)。
base-3

我們沒有別的故鄉可以回去,只能親手創造

高雄縣建築師公會估算,以小林村民想像的自力重建預算,僅約2百萬。「如果要蓋好一點、錢不夠,我們貸款也願意,我們沒有要佔人家便宜啊。」

宋燕誠說,小林村民希望能有10公頃的土地讓小林的街景重現,「五里埔雖有廟埕,也有重建,但五里埔的基地是扇形的,和小林村還是不同;更何況,五里埔只能住約80戶。若硬要住在五里埔,就會啟動強制徵收手段。」

「五里埔的廟埕跟硬體建築,那是較形式的文化的重建,但重現小林街景對我們來說,是唯一的回憶!別的災民還能回鄉去看,我們有地方可以回去嗎?」

選擇住在五里埔的居民,有的是還有地、不願放棄;住進大愛村的30戶居民,則是因災後至今,全台灣都知道被滅村的她們遲遲未能拿到房屋毀損證明,為了擔心將來無屋可住,所以選擇立刻就可遷入的大愛村。

「而想重建卻不願住在五里埔的我們,只不過無法承受每天起來看到遺址,就忍不住想像土石如何淹沒家人而已啊!」宋燕誠說,莫拉克風災在父親節來襲,許多人都失去了長輩和幼兒。35歲的他,痛失大哥、大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七個月大的胎兒。「我們出去打拚是想讓家人好過,但家人都沒了,真的會想:『那我出去是幹嘛?』」

小林村民劉國顯表示,居民都很想重建小林村、活在小林村、發展產業。宋燕誠表示強調:「我們想要自己在這邊生存。和倖存 的家人一起生活、不想再分開!」小林村民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將在外地的工作辭掉、把重心擺在重建,但重建之路,遙不可及。

Untitled-4
(上,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小林人期待能把小林重建起來,掛上「小林村」的牌子,而非成為大愛園區中的幾棟房舍 (下,攝影/鐘聖雄)。

IMG_7686

請社會成全,讓我們早日重建完整的小林

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的地是國有地,為何慈濟可以如所有權人那樣發言?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政府不是不能夠介入,「但我們要尊重慈濟啊。小林村的人不願意讓慈濟蓋同樣形式的房屋,人家當然不願意。」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不是公有地嗎?為何要為了「尊重慈濟」而強制徵收他人土地?

陳振川補充,只要小林村的人可以找到地,政府也願意徵收讓她們重建;再不然,就去五里埔。但高雄縣政府卻小林村民表示:「不會有任何土地提供給你們的。而且慈濟一定要住滿。」陳振川透露,若災民不願到五里埔、也不選大愛村,當重建條例三年援助期限一到,災民就得自己想辦法。

八日當天,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簽約,慈濟基金會執行長林碧玉對「為何不願和災民共享月眉農場這塊國有地」的提問,面帶微笑回答、但僅一句話:「我只跟真的災民說話。」就立刻走開。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隨後表示,有很多小林村民要住進大愛村,關於小林村抗拒永久屋的消息,「都是媒體亂報導」。何日生強調,慈濟很願意跟居民溝通。但當問及何日生是否和住在小林新村的居民談過,他坦承「從來沒去過」。

而目前已簽署入住意願書的30戶小林村民,並未被安排在第一期完工的永久屋。何日生表示,慈濟已預留一塊地給小林村,預計可興建160戶的永久屋。何日生說,會持續與還未遷住大愛村的小林人溝通。記者追問,若溝通後居民就是希望自力興建與目前永久屋不同格式的房子是否可行?何日生並未正面回應,只說:「要看她們是多數還是少數。」

宋燕誠感嘆,「一個人走到這、只剩記憶、只剩我一人獨活,如果這樣還不算災民,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小林居民透露,「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去跟慈濟溝通,它們都很強硬。」宋燕誠轉述,慈濟對於小林村民想要保留回憶與文化的回應是:「文化是因為有人才有文化,只要住進大愛村後自然就會有文化。」

「我們真的是整個小林都不見,有些災民還有故鄉能回去看,我們真的都看不見,只想重建回來而已。我們要求真的不多。可不可以,不要跟我們計較這些…」宋燕誠強調,重現小林文化不能只有人,也需要空間,希望社會和慈濟成全,讓小林村能早日重建。

image

35歲的宋燕誠(上,攝影/鐘聖雄),於風災中痛失大哥、大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七個月大的胎兒。他辭去外面工作回到家鄉,期盼有一天能讓小林回到記憶中的模樣(下,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Untitled-6

base-2
由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協助設計的小林重建聚落圖,保留了回憶中的小林場景(高雄市建築師公會/ 提供)。

untitled-3-450.jpg
居民希望親手把記憶中的小林蓋回來(圖/ 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 (3) 山下有大愛,山上自己來?

縣府對返鄉者提供協助有限,加上大愛村傳出續建二期工程消息,不少災民認為,縣長希望返鄉者知難而退,重新遷居山下。居民表示,選擇在山上的人,始終為了土地、文化、生活努力「我們不是少數,對政府沒有期待,只希望…

莫拉克風災發生已經六個月,這段期間,山下的大愛永久屋加緊趕工,第一批55戶居民也在今日入住,日前中央政府並傳出消息,表示幾乎所有的災民已經得到安置,不願進入永久屋而選擇返回原鄉重建的,只是少數村民。

然而,高雄縣受災最重的原住民鄉那瑪夏及桃源鄉,事實上有半數災民選擇回到山上生活。勤和村有三分之二人家等待勤和平台和樂樂段的避險安置;寶山村民正努力不懈爭取38甲地塊興建避難屋;復興、梅蘭、梅山村九成以上的居民房舍完好無恙、幾乎都已回到家鄉,只期待產業重建可以展開,居民不明白,政府所謂「多數災民已經完成安置,只有少數人返鄉」訊息從何而來?

以下為莫拉克記者連線報導返鄉災民,面臨的真實處境,以及返鄉者的重建需求。

3
災民大嘆,政府不幫忙,日子還是要想辦法過,人總是得吃飯(攝影/鐘聖雄)。

一、桃源鄉各村重建難題

(1)勤和村:如果真的沒辦法,我們自己蓋工寮

勤和村自救會從九月份已經開始啟動村子的復原工作,並且名副其實的展開「自力救濟」。總幹事劉行健表示,「水是我們自己牽的,電是我們自己跟電力公司協調,唯一的蛇籠是我們自己遞陳情書才有的,到了十一月,才有電視和網路。」

1月11日,楊縣長視察勤和以上諸村,自救會也陳情,勤和學童上下學必經的東川橋坡度陡峭且只有單線道可行,需要整修以確保回鄉上學的國中、小學生安全,但工程進度仍然牛步,直到上個星期,才鋪上柏油。

一直以來,回鄉重建的居民始終不願放棄自己從小生長的土地,極力爭取留在原鄉,唯一的需求只是在汛期時能到平台上避難。

申請避難處所的過程中,居民自己協調私人土地、自己解決民生水電問題、自己尋求經費支持,營建署、縣府幾次勘地,都認為平台安全無虞,只需要整修聯外道路,而高雄縣長楊秋興也曾於11月25日公開簽署同意書,言名只要中央探勘是安全地,縣府就准予蓋避難屋,但居民等到截稿時間為止,仍僅換來的一紙公文:「有問題的可以去申請永久屋,或前往位於天台山(六龜鄉)的組合屋。」(縣府公文原文,請點選這裡)

村中婦女Savi表示,縣長總是對大家說沒有問題、政府會協助,但事實的進展困難重重,「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我們還能相信誰。」

而另一位村民La-u則說,「我們不會動搖,因為我們很珍惜我們的土地和文化,我們會更堅強。」她表示,傳統的文化要生活在自由奔放的寬廣土地上才會延續,「如果真的沒辦法的話,我們就自己蓋工寮。」

image
image
高雄縣長曾於11月19日公開簽署同意:「在中央評估安全原則前提下,同意在原鄉興建中繼屋與永久屋」,但日前至今仍以公文向族人表示仍有許多問題,有需要者先以申請慈濟大愛屋或六龜組合屋為先(1119現場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2)寶山村:我們很努力,只是關關難過

留在山上的寶山村民,面臨同樣爭取避難屋興建地的問題,38甲公有地腹地寬廣、經歷風災而毫髮無損,本來是居民心目中最理想的安置地點,但經過反覆的會勘,次次專家說法都不同;縣長勘查後,更發表縣府有意在此「興建觀光纜車、無法容納住宅」的言論,對村民是重大打擊之外,更令大家氣憤不平,「縣長說要在這裡蓋原住民的文化園區,把我們原住民都遷下山,文化園區有什麼意義!」

因應五月汛期最迫切的避難屋看來暫無著落,農路修整、村中遭土石毀損需修復的部分更不用說。村民說:「鄉公所載了水泥上來,叫我們自己把裂縫填平,工人是來負責倒水泥的。」

政府、專家學者總是帶來打擊、地方政府也未給予原地重建的村民善意支持,村中婦女Eliya無奈表示:「我們都很努力,可是真的關關難過啊。」

(寶山村爭取「38甲」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3)復興、拉芙蘭(梅蘭)、梅山村:政府給予的協助?啊,沒有欸。

復興村、拉芙蘭村、梅山村本村落皆可堪居住,但個別有房屋毀損而不想入住永久屋的災民,因為沒有政府單位出面做協助,只能暫時依親居住,他們表示「你問我們怎麼辦?我們也不知道哇。」

而各村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產業重建。問起回鄉至今,政府進入原鄉的協助是什麼,多數村民都回答沒有,拉芙蘭村的阿列夫想了想說,「大概就是路通了吧?」

仰賴觀光的商家失去遊客人潮,民宿、餐廳都只能用來納涼。多數以種果樹為主的村民們則表示,果樹從重新植下樹苗,到長成至可以採收,至少需要四、五年時光,農地流失所得的微薄補助不敷生計。政府目前仍無具體的就業輔導措施,近期內可以提供的仍是補貼性質、三月一期的短期零工。

至於農田未流失而是被土石掩埋的村民們,則望田興嘆,因為政府沒有編列預算清理土石,而自行請怪手清理,實在費用龐大,非一般小農可以負擔。就算園子完好可以進去耕作,村民也無奈說「農路都只是搶通,後來沒有補修。」有的農路坡度太陡峭、有的過於狹窄無法行使卡車,大家都擔心果樹產期來臨時,辛苦耕作的收成會載運不出來,而只能人力揹送,剩下的任其掉落腐爛。

面對產業的百廢待舉,復興村的村民表示,鄉長上星期參加了村子的部落會議,對大家提議是「你們以後汛期還是有危險,可以去住永久屋。」復興村既沒有劃為特定區域,也甚少有房屋毀損的人家,何以要申請永久屋?令大家一頭霧水。

眼見縣府對返鄉者提供協助有限,並希望災民到山下住永久屋,加上慈濟大愛村傳出將繼續興建第二期工程的風聲,不少災民認為,縣長刻意停止對山上重建的任何行動,希望災民最後仍知難而退,重新遷居山下慈濟大愛村。

寶山村的Eliya指出,選擇留在山上而非進住永久屋的村民,始終為了土地、文化、生活而努力,「我們不是少數,我們對政府沒有期待,只希望社會大眾知道我們的心聲。」

二、那瑪夏鄉處境:沒有期望,靠自己比較快

返鄉的村民們幾個月來,民生設施乃至餬口生計都自己想辦法之外,連避難安置也自己爭取。與此同時,中央到縣府在山上展開的「重建工作」,是安全會勘、劃定特定區域說明、大大小小的重建會、說明會、諮商會等等。

村民們表示,當初縣長說會尊重大家的回鄉意願,表示將協助道路、基礎民生設施的維護,但重建仍在原地打轉,對於「原鄉重建」沒有善意和積極的支持。當初的期望對比現實,居民一致認為:「不用靠政府,靠自己比較快。」

需要避難處所的村民們表示,現在唯一的期待是「只要避難屋」,並且不會放棄爭取,至於其他部分大家會自己想辦法。

(1)南沙魯(民族)村

「除了清淤和修復道路之外,想不出來政府為我們做了什麼,難道這也算重建?」過去曾在民族國小任教的南沙魯村民謝綺燕表示,回到山上之後一切都得靠自己,目前已經不期望政府會提供中繼屋給返鄉的災民,但很擔心今年5月汛期來臨後,返鄉的村民會連「避險屋」也沒有,再次淪為災民。

據了解,高雄縣長楊秋興在日前巡視南沙魯村時,曾表示政府不會再把資源花在南沙魯村,目前已經頃圮的毀壞房舍,未來也不會拆除掉,可能的作法就是將受創嚴重的南沙魯村,闢建為類似「災難博物館」的地區。謝綺燕表示,政府這種作法完全沒有顧慮到返鄉居民的感受,未來生活在南沙魯村,不但重建要靠自己,還得擔心這些半倒的房子,會牽連到自己目前的住處。

此外,對於南沙魯村民關心的「避險屋」問題,村民表示「民族平台」是安全的區域,民間團體也主動表示願意協助興建房舍,可是縣政府卻表示,除非村民願意接受讓避險屋納入公共體系,未來政府具備管理權,否則不可能將民族平台的「農地」改為建地。

謝綺燕認為,願意返鄉的20戶村民都同意合資購買民族平台的地,一戶平均只要7萬塊錢,就可以讓民族平台變成私有地,將來也願意讓避險屋在災難發生時,納入總體防災資源當中,但村民自行掏腰包買地,NGO協助蓋屋,卻要納入公共體系,村民不具備自主管理權,政府未免欺人太甚。

她表示,如果政府連「避險屋」都要處處刁難,那村民還不如自己找一塊農地蓋農舍,未來災害發生時就躲在一起算了,至少這樣還擁有自主管理權。

山上房子已被土石流掩埋,目前還無法返鄉,住在高雄工兵學校的南沙魯村民李惠民透露,他日前曾親自問過高雄縣社會處工作人員,希望官方至少能就避險屋一事提供協助,然而官方代表僅表示 「不住永久屋的話,我們一磚一瓦都不會給你們!」

2
位在南沙魯村的「那瑪夏鄉公所」,至今仍是一片殘破。政府對選擇回南沙魯定居的族人,究竟有何打算?(攝影/鐘聖雄)

1
透過牆上的破洞看見「輔政利民」四個大字,對比當今政府上下官員對災區的「作為」,顯得格外諷刺(攝影/鐘聖雄)。

(2)達卡努瓦(民生)村

達卡努瓦村民Savu表示,政府只想著路通了災民就可以回鄉,但許多民生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災民返鄉不能代表重建完成。她指出,達卡努瓦的自來水嚴重污濁,幾乎所有村民都得自己花錢牽管線接水,她個人花在水管上的錢超過5萬,聽說還有人花了10萬塊接水。「返鄉後生活已經非常困難,還要花那麼多錢才有乾淨的水可以用,實在太誇張」,Savu無奈地說。

另一位達卡努瓦村民Una則說,村內居民大部分以種植生薑和麻竹筍營生,許多人的農地受損拿不到賠償也就算了,目前那瑪夏鄉台21線許多路段連柏油都還沒撲上,希望不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產銷。Una說,風災之後他持續留在山上,感受不到政府對部落有任何付出,很令人失望。

(3)瑪雅(民權)村

瑪雅村民重返家鄉後,積極討論汛期的避難措施,暫時決定將由地方居民提供土地興建避難屋,政府統籌規劃建設公共工程,汛期時徵收避難屋給大家使用,此計畫若與所有地主溝通協調同意後,將可以著手進行。

「88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幹部林聖傑表示,日前瑪雅村重建會幹部討論興建避難屋的方案後,已於一月三十一日下午召開舊民權平台建地地主會議徵詢地主的意願,五分之四的地主出席並同意瑪雅村重建會的決定,他表示:「還是有些人有意見,但是畢竟少數,還是要再做協調。」之後將再徵詢其他未出席地主的意願。

「政府是同意拉,展望會也願意蓋。」林聖傑說,政府將以農村再造的概念重建,公共工程的水溝巷道等建設的經費將由政府來出資,避難屋則由世界展望會興建,未來鄉內的公部門、各機關也將在舊民權平台興建。

在交通部分,小林村到瑪雅村這段的河床便道已經在建造柏油路,預計將在六月梅雨季前做好,方便居民出入。現在就等民權平台的避難屋方案確認,希望能在汛期前做好避難措施。

CIMG8938

CIMG8924
返鄉居民幾乎都必須自己處理水源問題,圖為勤和村便道搶通後,村長即帶族人上山拉水管。(圖片提供/勤和村重建發展協會 總幹事劉行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 (2) 歡喜入厝南沙魯,原味消失了

常常被提醒不抽菸、不喝酒、不烤肉;這還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嗎?我們因為88水災遷居他鄉已經很痛苦了,還要遵守慈濟人的靜思進化生活,我有再一次被強迫「殖民」的痛苦。

幾個星期以來,隨著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的工程進度,大家都知道搬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尤其是,當感恩團圓圍爐的海報貼出來了,我們少數人(55戶)將在10日先搬進慈濟大愛村居住了。

但是,每天來回在工兵學校與大愛村永久屋興建工程的居民,心中卻沒有想像中的快樂;有的居民被沖走的房屋是擁有合法建築與使用執照的,過去都有繳交房屋稅,且還有房屋貸款尚未清償完;房屋沒有了,因為慈濟人的努力可以擁有永久屋居住權,但是依然要為那一間已經消失的房子持續償還貸款。

樂觀的說:「唉!感恩吧!快要有家了!以後再想辦法吧!」悲觀的說:「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我每天靠著工資800元,一個月近二萬元的收入,還要繳「屍骨不存」的房屋貸款!」

我們可以不繳房屋貸款嗎?這一群因為沒有房屋所以住進永久屋的居民,無奈之中很難告訴你,搬家會是一件喜悅的事情!

我原有的房子三層樓加起來居住空間近百坪,之前說會給我們最大的34坪房屋入住,但是今天(8日)公佈我只能住28坪的房子,你覺得我們一家四口人會開心嗎?

我在山上的家裡,擺放了許多動物的頭骨做裝飾,繽紛豔麗的裝飾品也隨處可見,還做了一些雕刻讓大家知道我是原味十足的原住民,但是幾天以來在這裡作雕刻之外,還要我學手語、唱伊比亞亞,如果我未來的生活,處處要以慈濟人為學習模範,還要我天天拿著雕刻作品心得分享,唉!不說也罷。

常常被提醒不抽菸、不喝酒、不烤肉;這還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嗎?我們因為88水災遷居他鄉已經很痛苦了,還要遵守慈濟人的靜思進化生活,我有再一次被強迫「殖民」的痛苦。

以前我們原住民朋友見面時都說:「MI hu mi sang 還有呼吸嗎?」;信奉基督教之後,我們見面時都會說:「平安,u-ni-nang mi-hu-mi-sang」;88水災之後,現在我們彼此見面時雙手合十說:「感恩喔!」我知道我將慢慢失去我們的文化、語言!這是接受慈濟大愛的代價嗎?

許多人要我們明白「需要不等於我要」的胸襟,其實風災以來,我們災民真的被照顧的很好,你看得到我們真的收下許多愛心物資,除此之外我們入住大愛村,家電用品一樣不缺,連同日常用品都被很用心的準備好了,我們真的感恩所有人的愛心,透過慈濟單位來給我們一個新的家與未來,但是我們也慢慢的失去了自己面對明天的能力,因為大家給我們真的太多了。

還有些居民說:我們真的很感恩社會各界這些日子對我們的照顧,在工兵學校的日子,校長與主任常常對我們噓寒問暖,叫的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原民會、社會處、勞委會等單位也盡心為我們解決不同的疑難雜症;還有許多民間單位團體的幫忙等等。我們在這段日子裡,很珍惜平地人沒有界線的大愛精神。好好生活,用心找出未來「平地生活契機」是我們將努力的目標。

11日平地人的圍爐夜之後,我們終於可以自己開伙了,只是半年來,沒有做三餐的機會,我是不是還記得以前我們的三餐內容呢?


(左)我們是11日圍爐大餐的服務人員,正在接受訓練
(右)2月8日中午12點,第一批搬家村民應注意事項說明大會


未來大愛村的生活,是不是都會有慈濟人這樣大方的帶人來參觀我們的生活嗎?


慈濟的各種新生活主張,處處可以影響我們未來的嗎?


(左右)太周到的照顧,我們感恩在心裡!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從之前的原一路、原二路,到現在的和氣街、大愛路,樣樣都原味盡失!


每一句感動的話,都希望我們永遠記住慈濟人的大愛精神


其實不是每一個原住民族都喜歡唱歌跳舞喔!


「人間有大愛,天堂有曙光」。我們的教會過去從未出現對聯在大門上

image029
三不三高(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的慈濟人文精神,從此我們也要認真遵循。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落成系列 (1) 證嚴:災民都是有福的人

高雄縣政府今(2/8)協同慈濟基金會,與簽署慈濟永久屋之莫拉克風災受災戶,舉行「杉林慈濟大愛園區」簽約典禮。慈濟基金會總執行長林碧玉引述證嚴法師的話,表示所有能夠入住慈濟大愛園區的人,都是有福的人。

系列前言: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即將舉行落成入厝儀式,高雄縣約有近600位災民將於年前入住新家(相關新聞請閱讀這裡)。在高雄縣災區中,除選擇大愛村為遷居地的災民有新家可過年外,尚有還在爭取自立建村或準備在五里埔建立新家的小林村民仍住在組合屋中,等待重建記憶中的聚落。

同時,回山上的那瑪夏鄉、桃源鄉族人則還在努力爭取避難或中繼安置,族人表示「目前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對照歡喜入厝的山下大愛村,其他災民的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鑑於2月11大愛園區落成,為高雄縣災區重建之重要里程碑,我們將陸續刊出「大愛落成」系列,檢視不論是否搬進大愛園區的災民,目前的重建進度與面臨的處境。

─────────────────────────────────────────────────────

高雄縣政府今(2/8)協同慈濟基金會,與簽署慈濟永久屋之莫拉克風災受災戶,舉行「杉林慈濟大愛園區」簽約典禮。高雄縣長楊秋興表示,在2/11慈濟大愛園區正式落成典禮前,高雄縣政府預計會核定500戶永久屋住戶名單,當天也會有296戶第一批被核准永久屋的居民入住大愛園區(合約內容與災民權益至為相關,請閱讀文末附錄,或點選這裡)

上人說,他們(指入住永久屋災民)不是災民,而是有福的人。住進慈濟永久屋後,原住民就能化少數為優勢,成為平地的菁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用以工代賑的原住民工人比喻,表示他們已經工作到「牙齒都白了」,因為許多決定入住永久屋的災民,都發願要「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

林碧玉強調,災民入住永久屋後,慈濟會以「手做好事、腳走好路、心存好念」的原則循循善誘,讓入住大愛園區的每個災民日後都能當好爸爸、好媽媽。

楊秋興表示,希望每一位災民都能「打斷手腳顛倒勇」(台),雖然在風災中受創,但住進永久屋後,一定可以重新站起來。他表示,目前縣政府已經核定296戶永久屋合格名單,其中包含131戶漢人,也已經在昨日抽籤決定房舍。楊秋興透露,明天縣府還會公告204戶永久屋核可名單,代表目前第一期510戶慈濟永久屋,已確定會有500戶入住。

99020819a669b4e83d.jpg

林碧玉強調,入住大愛園區的災民,可在日後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慈濟絕不會介入園區管理,也會尊重原住民傳統習俗,僅會進行柔性勸說。林碧玉表示,慈濟基金會已標得內政部服務中心,未來5年內,將由慈濟營運管理,對災民進行心靈輔導。

林碧玉轉述證嚴法師發言,表示慈濟大愛園區將不只是災民安身之地,未來園區內也會有職業訓練課程,讓原住民在平地能夠有謀生能力。林碧玉表示,「我們目前也在趕工建造大愛園區內的表演場地,原住民以後可以在這邊演唱八部合音,讓觀光客進來觀賞」。

至於許多災民關切的園區管理問題,林碧玉回應未來災民可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慈濟不會介入。她強調,慈濟不會強制所有居民都「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只會善意規勸就算未來居民舉行含有殺生行為的祭祀典禮,慈濟也不會干涉,但強調尊重生命是普世價值,慈濟在面對類似行為時,會進行善意勸說。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表示,希望媒體不要刻意凸顯少數、特定災民的發言,並強調慈濟大愛園區已經特地預留160戶左右的空間,期待小林村民入住,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小林村僅有12戶居民前往大愛村參與房舍抽籤,多數村民仍期待能重建自己記憶中的家園,尚未決定遷入慈濟大愛村。

IMG_7804

契約書
慈濟基金會、高雄縣政府與莫拉克災民,分別由總執行長林碧玉、縣長楊秋興、南沙魯村長劉金和代表,簽署「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興建住宅贈與契約書」。

政府並未提供「中繼屋」與「避難屋」選項

對比簽約典禮的熱鬧氣氛,選擇留在原鄉重建的桃源鄉勤和村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健強調:「這種一次到位把人趕進永久屋的作法,根本是錯誤的!」

劉行健認為,國土遭到莫拉克風災重創,的確需要復育,山上許多地區的確也有安全問題,但應該讓災民可以有3至5年的緩衝期,觀察山上的復育狀況,再評估要不要返鄉,而不是違反「離災不離鄉」原則,草率地把山區原住民趕離原鄉。

「政府只把焦點放在永久屋是有問題的」,劉行建指出,簽署永久屋的住戶,未來將不得回鄉居住,等同喪失了緩衝、觀望的機會。他透露,日前他與高雄縣社會處接洽,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中繼屋」選項,並協助返鄉災民取得「避難屋」土地、建照與相關水電、管線配置,但社會處官員僅回覆「2/11之前,我們一磚一瓦都不會給你們」,讓他感到難以接受。

附錄: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興建住宅贈與契約書

立契約人○○○(以下簡稱甲方)經○○縣(市)政府(以下簡稱乙方)認可興建住宅壹戶附條件贈與○○○君(以下簡稱丙方),丙方並同意依本贈與契約所附條件及其他約定辦理,特立本契約共同遵守。

一、

甲方贈與住宅 門牌:○○縣(市)○○○鄉(鎮、市、區)○○村(里)○○○路(街)○○段○○巷○○弄○○號○○樓,○○段○○小段○○○○建號。

二、

甲方附條件贈與住宅坐落之土地係□中華民國所有 □○○縣(市)政府所有,由乙方提供甲方興建。土地坐落:○○縣(市)○○○鄉(鎮、市、區)○○段○○小段○○地號。

三、

住宅坐落土地僅提供丙方及其繼承人作為住宅基地使用(僅有土地使用權),不得作其他用途。住宅因故滅失,丙方及其繼承人得自費或尋求其他資源重建。

四、

丙方及其配偶與共同生活之直系親屬不得重複申請贈與住宅、購置(興建)住宅補助及貸款利息補貼、優惠價購國民住宅及利息補貼。

五、

甲方贈與之住宅,丙方除繼承外,不得處分(包括不得出售、出典、贈與或交換)、出租或設定負擔;丙方於受贈住宅時,應提出預告登記同意書,供甲方辦理住宅所有權登記予丙方,並一?辦理預告登記及設定乙方為預告登記請求權人。

六、(本點請災民特別注意)

丙方及其配偶與共同生活之直系親屬應同意於取得住宅所有權之日起3個月內或乙方公告之遷離期限遷離原居住地,並不得再回原居住地居住及建造房屋。

七、

丙方違反第三條至第六條行為經查明屬實者,依第二條所為之贈與失其效力,由乙方收回住宅,並終止丙方及其繼承人坐落住宅土地之土地使用權,收回之住宅歸乙方所有,作為慈善及備災用途。

八、

甲方贈與丙方之住宅,除甲方同意管理維護之範圍與期限外,概由丙方自行負責修繕、管理、維護及清潔;交屋後之水、電、瓦斯、管理費及房屋稅等,亦均由丙方負擔。

九、

因本契約涉訟者,由贈與住宅坐落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十、

本契約自三方簽章後生效,正本乙式參份,由甲方、乙方與丙方各執壹份;副本乙式參份,由甲方、乙方與丙方各執壹份。

甲方:○○○機構
乙方:○○縣政府
丙方:○○○

下載WORD檔….(以縣政府提供之版本為準)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