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媽媽的心情去看災難-故事志工洪絹添專訪

八八風災後,部落面對的種種紛沓而至的議題,重建的龐雜紛繁、千頭萬緒、返鄉與遷村相互拉鋸、資源蜂擁而入;然而這些故事媽媽們透過不一樣的視角,關心的是災民中,另一個龐大而不容易被覺察的族群──孩子。

洪絹添是「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故事志工,以「故事媽媽」的身分,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志工媽媽們進入國中、國小校園,藉由活動、閱讀、說故事,陪伴孩子的成長。

八八風災後,部落面對的種種紛沓而至的議題,重建的龐雜紛繁、千頭萬緒、返鄉與遷村相互拉鋸、資源蜂擁而入;然而這些故事媽媽們透過不一樣的視角,關心的是災民中,另一個龐大而不容易被覺察的族群──孩子。

072
(圖片提供/洪絹添)

用故事陪伴五年 ,用媽媽的眼睛看災區

受災的許多山區小學校,災前已有故事媽媽們陪伴的足跡。五年來,孩子們每月一次,期待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校園。風災後再上山,看著走過數次的道路被土石掩埋沖毀,洪絹添的感覺難以言說。

「有的孩子我們從三年級(比著三年級學生的身高)看到六年級(比著六年級學生的身高),看著他們快升國中了,可是這次,有的村,再來時,一半的孩子都沒了。」

「有時我比較會用媽媽的心情去看」。跑過平地學校,也跑過山區學校,洪絹添對山上孩子最不同的感受是「真摯」。「這裡的孩子表達情感是很直接的,很大咧咧的。災後我們再跑,孩子還是會來說笑,跟你寒暄,嘻嘻哈哈,但那種感覺不太一樣了。」

大人們忙著思索重建、憂慮前路茫茫的未來,孩子面對目睹自然的摧毀力量、家園一夕間經歷距變、生活安置浮動不定的心靈誰來看見?

思家、恐懼、被迫成長: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

「有一次我帶完活動了,要回家了,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拉住我說『你不要走嘛,我帶你去我家。』拉著我在一、兩千個床位的大空間裡走了五次,一次一次經過自己父母家人身邊,還繼續繞。『你再給我一點時間嘛,我一定能找到的。』

「其實,這個孩子需要的只是陪伴。」當時洪絹添非回家不可了,「我還是抱抱她,把她帶到她父母身邊,問說這是你的孩子嗎?那個爸爸看一眼點點頭,馬上回去討論自己的事。我還再提醒了一次,讓她坐在你身邊吧,仍沒有人顧到孩子。」一兩千個床位的安置處所人馬雜沓,小小孩子走丟是很容易的事。

風災之初的安置,一切是很混亂的,一家五口可能分在五個不同的地方,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煎熬。孩子不斷經過重聚、分離,在快樂、悲傷、甚至恐懼的情緒中重複拉扯。這些心事,也許因為本性的天真無憂、不擅於表達情緒,在臉上看不出來,卻不代表不存在。

「有的小朋友,我們故事引導後,他也會說故事。有個一年級的,會的辭彙不多,但是七句話裡,每一句都提到死字。有的會說,大怪獸把他們家吃掉了,把樹吃掉了,把田吃掉了。」

洪絹添提到,不同年齡段孩子,我們看到的改變也不同:

「一、二年級的孩子,看到故事媽媽來看他們,還是會很開心,可是臉上常常多了一種「思親」的神情。

三、四年級的孩子,以前瘋玩起來可以什麼都不顧,但現在就必須被要求守規矩;有的家長會教導:客人來了,要乖乖坐好,要有禮貌,我們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五、六年級的,正值我行我素的青春前期,卻被迫成長。大人為自己的未來、利益而煩惱、爭論不休,沒辦法顧到孩子,所以他們肩負起照顧更年幼的弟妹的責任。扮演著我是大人了,我是有肩膀的人了,可是他們的心智真的能成熟到那樣嗎?我覺得這是殘酷的。」

而叛逆期中的國中生,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暴力傾向,說髒話、掀桌子嗆老師,表達回不了家、內心無所依託著落的不滿。

98-12-08建山 033
洪絹添最近去了桃源的建山國小,她感傷的表示:

小朋友少了好多..有些轉學..有些依親在外地。活動結束後與老師討論了活動狀況與孩子反應,安慰的是孩子们透過活動做了些情緒轉換與自我照顧,心酸不捨的是有些孩子心中的『笑臉怪物』是【土石流、風災..】..唉! (圖片提供/洪絹添)。

學校與老師:家庭、文化 、凝聚的力量

「災後我看見學校有一些老師的表現。不管營區安置如何變動,他們都盡力把自己的學生放在一起,至少還有學校這塊是緊緊在一起的。」

「我記得有一位主任,他住在營區,可是一開學,不管多遠,不管路通不通,他馬上就回到學校。」

山區裡的小學校,學生人數可能只有幾十人到上百人,資源也不多,可是就如同一個大家庭。有的一家幾個兄弟姊妹都在同一所學校,校園裡人人彼此熟識,校長叫得出每個孩子 的名字。「像以前小林村的校長,請營養師調配孩子的食物。你可以想想看,每天每個孩子早上到學校,先喝一杯牛奶,那種感覺……」

洪絹添回憶過去在小學校的體驗,「有很多老師,本身就是當地原住民,會將部落的文化帶到小孩子身上。」一位布農族老師就會把傳統的八部合音教給孩子,用來歡迎故事媽媽;也有的學校帶著小朋友學寫族語,讓她們收到用寫著族語的小卡片。

「也許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學校是把他們的文化傳下去的地方。」

災後,這些小小校園,發揮了凝聚的力量。大多數的老師們,始終留守在孩子身邊,有時候已經變得不只是老師。「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穿衣服、梳頭啦……」在一片混亂中,至少還提供了孩子類似家的溫暖。

98-05-24 126
在池塘邊的是6月在小林國小活動時,如今已成不無法留住的歷史。(圖片提供/洪絹添)。

想給孩子的,是一些平常心

風災後外界社會的資源像趕流行一樣,大量的進入災區。大家都希望提供豐富的物資,彷彿可藉此補償孩子受創的心。

「孩子得到太多的關愛,他們開始會特別注意,你今天帶了什麼禮物給我們?」

資源進來的太多太快,有時學校不一定來得及消化吸收。有的集團財力雄厚,可以提供大量物質幫助,可是卻缺乏持續性,也就失去了原本的美意。「像是漏底的杯子,一直有水填入,可是都漏掉了,承接不了什麼。」

而或許孩子需要的,也不完全是這些蜂擁而至的物資。「其實我們比較關心,怎麼面對這次的災難,讓他們發揮自己內心潛在的力量。」

風災帶來的是什麼?一定就是那麼不好的事嗎?如何處理想回家的情緒?回家後要怎麼去好好珍惜這些會令自己想念的東西?如果真的回不去了,那將來怎麼面對適應新生活?

洪絹添說:「此刻,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是一些平常心。」

100_1517
(左)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的洪絹添(圖片提供/洪絹添)。

註:

「社團法人高雄縣故事媽媽協會」 固定在高、屏一帶的國中、國小,以團康活動、閱讀、說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參與的學校每月有一次活動。在活動中除了帶領孩子的心靈成長外,也藉由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讓孩子們自發自覺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在地文化。想瞭解更多故事媽媽的故事嗎?請點選這裡閱讀。http://storymama123.womenweb.org.tw/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fund.jpg

守望相助─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為了持續關注莫拉克災後的情形,一群新聞學界、業界與許多關心社會的人,共同發起「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安排專職記者與編採志工守望重建區域,然後將訊息公開,大家一起相助。

 前言:

莫拉克過後,社會各界群力投入協助救災與重建,重建是很漫長的工作,但是大家因日常工作繁忙,一般媒體也無法專心照顧災區,慢慢的注意就隨之下降。

為了持續關注莫拉克災後的情形,一群新聞學界、業界與許多關心社會的人力,共同發起了「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安排專職記者與編採志工「守望」重建區域,然後將訊息公開在網站上,讓大家能來一起「相助」。

「小地方新聞網」的許多朋友、作者,也都加入了這個「獨立新聞網」的工作行列,未來小地方除了持續邀集與莫拉克相關的報導外,也將和「獨立新聞網」共同刊載來自現場的最新消息,或是各方討論,也請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這個網站,一起守望災區艱辛的重建過程。

下面內容,是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自我介紹」,與大家分享。

88news_screenprint.jpg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

一、網站成立緣起:守望相助

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尤其在高雄、屏東、台東、嘉義等地造成許多居民流離失所,山林田園毀損,其中被評估有遷村可能性的部落更高達45個,這不但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災難重建工程,也將決定許多聚落或原民部落是否還能永續傳承的命運。

當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希望協助災區民眾度過難關時,作為新聞相關工作者,我們也希望能匯聚關注和報導的力量,讓災區的消息能夠即時發聲,讓不在災區的人們,或是相關的行政部門,能夠更準確的瞭解災區的現況和需求,達到訊息溝通的目的。

除了災區居民的生活與社區重建外,整體災後的環境重建,產業恢復模式,也都是全體國人十分關注的議題,在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造成非旱即澇的時代,該採取何種重建模式,才能免卻災難的重複降臨?這同樣需要深入的發問、報導、整理,形成更多元的政策討論。

基於上述原因,有一些新聞學界、業界人士、參與災區重建的工作者,以及關注災區的熱心人士,共同發起了這個網站,以「守望」的精神,盡力整理各災區的現場聲音,以及各項政策,透過報導、整理,讓更多人瞭解、參與莫拉克災後的重建工作,形成公民社會的「互助」力量,共度難關。

二、發起人:

陳順孝(輔大新聞系副教授)

陳來紅(曾參與921安置工作的老婦運)

金惠雯(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洪貞玲(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林麗雲(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吳東傑(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林昕(資深社造工作者)

張雅雲(綠色消費者)

馮小非(曾參與921重建工作者)

莊惠宜(綠色茶農,關心社會人士)

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及許多熱心但不具名的人士。

三、網站主要關心範圍、議題

依政府公告的「莫拉克災區」範圍,幅員十分廣大,但是我們將特別關注報導的是「面臨大規模重建或遷村狀況的社區」,此處「重建」的意涵,包括:

1、社區房屋倒塌需要原地重建

2、或因環境變化需要異地重建

3、大規模果園養殖場毀損,需要長期才能恢復,

都屬於本網站特別關注的範圍。

以下是明確的關注地理區域與議題分類:

(1) 地理區域:

1、高雄縣那瑪夏鄉民族村、民權村、民生村

2、高雄縣甲仙鄉─小林、其他

3、高雄縣六龜鄉─寶來、荖農、新發、其他

4、高雄縣桃源鄉─藤枝、寶山、梅山、其他

5、高雄縣茂林鄉─茂林、多納、萬山

6、屏東縣魯凱族群:阿禮、吉露、伊拉、佳暮、好茶、

7、屏東縣排灣族群:三地門、牡丹、來義、泰武

8、屏東縣沿海區域:高樹、萬丹、佳冬、林邊

9、台東縣:太麻里、達仁

10、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部落、漢人聚落

11、南投縣信義鄉

(2) 議題分類:

1、災民安置

2、社區重建─原地重建、異地遷村

3、產業重建─農業、漁業、觀光產業

4、日常生活─福利照顧、生活機能

5、學子教育─原地重建、遷校

6、重建政策─國土規劃、社會福利政策、家園重建政策、產業重建政策

7、環境山水─環境工程、環境與人

8、善款運用─管理單位運用情形、善款需要

四、網站新聞來源與人力配置:

為了掌握各災區的現場情形,我們募集經費,支持專職記者駐地採訪,但因人力不足,無法完全由專職記者掌握災區新聞,同時搭配其他的「新聞採訪志工」,協助以電訪或其他模式,支援不足的採訪任務。

除了自製新聞之外,我們也將轉載其他媒體記者、地方工作者的重建記錄報導、以及各社會團體的災後討論,累積災後重建的現場狀況與經驗。

(1)專職人力:

為了掌握各災區的現場情形,我們募集經費,支持專職記者駐地採訪,有些區域因範圍廣大,會採取「多名人力共享一份薪水」的模式,完成採訪任務,以下為專職記者的人力配置:

1、高雄縣:記者一名,全薪,負責所有高雄縣新聞。

2、屏東縣:記者三名,各自關注魯凱族、排灣族與沿岸鄉鎮(三人共享一份全職薪水。)

3、台東縣+嘉義縣:記者兩名(共享一份全職薪水)

4、不分區議題採訪:記者一名,全薪。負責政策、善款運用、環境變遷等等跨區域新聞報導

(2)編輯與採訪志工:

本網站除專職記者外,編輯人力均為義務投入,另外,受限所能募集資源有限,專職人力不足,感謝有許多義務投入的新聞志工,包含各媒體工作者、公民記者以及輔大生命力新聞網的同學,在工作課業之餘,協助特定議題的採訪,或以電訪協助災區訊息的確認,目前參與者名單如下:

陳順孝、劉瑋婷、洪貞玲、馮小非、葉冠妤、林于心、謝雨涵、趙詩平、陳家彥、林宣佑、郭俊逸、柯珂、張益華、鄭如敏….(有最新名單將隨時更新)

五、網站預計維護年限與經費管理與運用

(1)本網站預計維持兩年的專案營運,目前的四名人力架構,乃因應第一年的需要模式,將在半年之後,再調整第二年預估需要的人力是否有增減。

(2)所需經費:

本網站除募集專職記者薪資之外,其餘皆採取義務志工模式,其他編輯、行政聯繫、網站架構與美術設計均為志工投入,第一年籌募經費暫以四名記者之人力費用為目標,第二年的人力需求,則在運作後再做討論修正。

(3) 經費募集與管理模式:

本網站並不會設立「以莫拉克為名的募款專案」,也不會向「不特定人士公開募款」,採取的是「限制性專案募款」,期待邀集願意「支持獨立新聞報導」的朋友共同挹注資源,支持獨立記者工作費用。

我們委請發起人之一的「綠色陣線協會」協助經費管理的工作,包含募款金額匯入與管理、帳款收付明細等,將定期以個人信件的模式,向支持者說明金額運用明細。

如果您有意願支持莫拉克災後的獨立新聞報導,我們的發起人之一雅雲,組成了一個「社會運動互助會」來籌募網站的記者津貼,她這麼說:

日常生活中「起會」、「標會」,本就是一群相識的人彼此互助。

現在的我想來當個「會頭」,起一個「社會運動互助會」,這互助會需要大家共同出資,共同促成台灣社會的美好品德和向上的力量。

沒錯!最好的學習不在教室,而是在生活現場。莫拉克之後,重建是一條漫長未知的路,主流媒體關注會隨時間而冷卻,我們可以發揮守護的力量,或是挑戰主流媒體的不足嗎?不是嗎!我們可以支持一群年輕人進入災區長期蹲點紀錄嗎?不是嗎! …………..

有興趣的朋友,請和雅雲聯絡,謝謝!

雅雲的聯絡方式:yayun26@yahoo.com.tw 手機:0928-601-907

六、網站文章使用模式與邀稿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文章版權,採用創用CC模式,只要不是商業性的使用,並註明出處作者,皆可以自由運用,敬請大家多多轉載載,聯播與分享,讓更多朋友關注莫拉克的各項議題。

如果有任何的記者或研究者,對於刊登在在這裡的訊息,希望有進一步的追蹤或進行深入報導,如有需要提供資料或訊息來源的協助,我們很樂於提供,請與我們聯繫。

另外,如果有朋友願意提供稿件,或有訊息希望傳遞,也十分歡迎,請聯絡我們:mail@88new.org

921與88災後重建工作者的交流

來自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尚書也跟他們分享了許多經驗,包括NGO組織與政府資源的關係,社區工作的意義與實務上的重點等等,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工作人員都可以快速地進入狀況與對話,從這些現象令人明顯感受到…

編按:

9/8~10三天,具有921災後重建工作經驗的清水溝工作站成員來到高雄災區,在旗美社大安排下前往六龜,與當地的重建團隊分享與交流工作經驗。以下是隨同交流的社運工作者姚光祖做的紀錄。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籌備處與清水溝工作站交流記事

9月8、9、10三天,我們來到六龜鄉關心88水災後的狀況,透過旗美社大的關係,接上了陶藝家李懷錦先生,他是當地重建工作團隊的主力幹部,李老師原來住在烏來,但由於不喜歡台北都市的感覺,就決定來到鄉下生活,88水災是他家第三次受到土石流的侵襲(https://www.dfun.tw/?p=8908)。

但李老師只說:「上天還留著我,就是要我在多做點事情。」李老師的豁達的人生信念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李老師以一個外來移民者的角色,大可以在災後遠走他鄉,但他對六龜的認同與疼惜,讓人動容。

980921liouguedsc01323-360.jpg
災後攝於六龜志工中心(目前正轉型為六龜重建與關懷協會)。圖左是六龜重建與關懷協會籌備處的李懷錦老師、圖右是災後四處於災區奔走紀錄、運輸物資的陳志賢,還有更多熱情可愛的志工媽媽們在後面辛勤工作。

同行的三個人之中,我算是對社區工作最不熟悉的一個,黃士廷在八月中旬與台大大新社其它伙伴到災區做了一個星期訪調,冷尚書則是從921地震之後與其它成員於成立清水溝重建工作站(http://www.lukutea.com.tw/luku2/),至今留在南投鹿谷從事社區工作。

我們到的時間是9/8下午,慈濟正在六龜高中進行一場重建說明會,許多參與者出來後都跑去跟李老師反應,慈濟的想法「太過一廂情願,沒有考量到其他問題。」例如有位在地背景的學者表示,貿然的把不同族群的災民全都放在一起,將來必定會造成衝突。

接下來李老師就帶我們到了他們在六龜鄉的辦公室,88水災後的兩個星期,是救災和安置工作最混亂的時刻,而在救災工作結束後,整個團隊也開始思考轉型,於是現在正著手進行組織協會,準備為重建工作貢獻心力,在李老師工作團隊的辦公室中常可以聽到許多笑聲,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相互討論與分工。

來自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尚書也跟他們分享了許多經驗,包括NGO組織與政府資源的關係,社區工作的意義與實務上的重點等等,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工作人員都可以快速地進入狀況與對話,從這些現象就能令人明顯感受到,這是個組織學習力與成長快速的重建團隊。

DSC01164
來自南投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冷尚書,正在為六龜志工中心的人分享921以來的災後重建到社區產業發展工作經驗。

吃完晚飯後,有位劉老師邀請我們去「帳棚」住一晚,到達目的地才知道不是災民居住的帳棚,而是劉老師在當地開的民宿,那是個環境非常清幽的地方,旁邊就是荖濃溪,在這次水災中民宿離河床十幾公尺的地完全被沖刷掉。

劉太太說,現在的河床已經堆了比原來多兩層樓高的淤泥,水災那幾天,他們常看到河對岸有許多災民拼命想走出山區,有的民眾是因為完全沒有對外聯絡的管道,想要求個心安,更有人是因為害怕無法上班而失去工作,只好拼死命走出去,終於走到街上看到人時,腳都已經抽筋了,還拼命的請求別人騎機車載他去工作地點。

_CSG0022
前往新發的路途上,怪手臨時搶通的便道,這樣的便道下雨之時便會坍方,因而隨時要有怪手在旁待命。

相比一路上殘破頹圮的景象,劉老師的民宿讓人感覺安全與放鬆,為了支持李老師能夠進行社區重建的工作,劉老師讓他們全家住在民宿中,李老師面對災難時坦然面對的勇氣,以及這股溫暖的支持力量,讓我真正體認到「支持」的重要,以及「社區」工作的真正意涵。

第二天的晚上,我們拜訪旗美社大,與正揚與阿蘭妹討論看到的情形,並且期待社大能夠盡力協助六龜的社區團隊成形,在水災這樣劇烈的變遷與衝擊下,旗美社大擁有長期經營的地方人脈,以及從反水庫運動時期累積的運動經驗,也能夠回饋予災後重建團隊經驗、資源與組織的連結,而災後時刻也是民間力量最需要重新連結的時刻,在六龜,我們已經看到了萌芽的種子。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秘書)

災後,歡迎大家來屏東

有沒有搞錯啊!在八八水災中,屏東縣不是重災區嗎?交通沒問題嗎?觀光景緻還正常嗎?即使大多數地區一如往昔,但救災為先,依現在的氣氛也不適合去玩樂吧?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不過除了災民,非災民也需要大家的關照….

光看標題,有人心裡可能會這麼想:「有沒有搞錯啊!在八八水災中,屏東縣不是重災區嗎?現在適合去嗎?交通沒問題嗎?觀光景緻還正常嗎?」其實屏東縣幅員廣大,受災區只有集中在沿海的林邊鄉、佳冬鄉以及山區幾個鄉,其他鄉鎮都是正常的。

「即使大多數地區一如往昔,但救災為先,依現在的氣氛也不適合去玩樂吧?」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不過根據幾週以來的觀察,我覺得除了災民需要大家的幫忙,非災民也需要大家的關照,怎麼說呢?

東港開海產店的親戚以及在枋寮從事餐飲業的朋友表示,自從水災之後,生意一落千丈,少了觀光客,收入去了大半,而在地居民傾向節約度日,外食的比例也減少了,兩相影響下,收入銳減,目前都是咬牙苦撐。光是在福熊所及的生活圈中就發現這樣的現象,相信更多行業更多民眾也受到水災的波及,造就一大群的「類災民」。

如果大家到屏東縣觀光,交通、餐飲、住宿、娛樂業直接受益,這些民眾生活好過了,也會帶動其他民生消費。經濟活絡,金錢流動,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進而用於災區重建,形成好的循環。而且我們平常工作那麼累,有旅行放鬆的需求,只是將某地換成屏東(雖然可能會增加交通往返時間),又能幫助屏東的同胞,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到達屏東縣的交通以及屏東縣境內的連通方式,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

【航空方面】

從台北到屏東機場恆春機場都正常。

【鐵路方面】

根據臺鐵局8月14日起列車運行說明,屏東線(高雄=南州) 區間列車正常行駛,但南州到枋寮目前是停駛狀態(但有公車接駁),至於南迴線(枋寮=台東)對號列車全線停駛,預計9月15日恢復臺東至枋寮間列車行駛

【公路方面】

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所提供的「屏東縣轄內道路通阻最新概況(8/24 更新版)」描述了詳細的道路及橋樑狀況,因為內容繁多,不一一轉貼,請點進去看。簡單的說,從高雄縣林園鄉通往屏東縣新園鄉的雙園大橋(台17線)斷了,要改走萬大橋(88快速道路)或高屏大橋。台17線的林邊、佳冬鄉一帶,路面泥濘難行,不建議行駛,讓救災及施工、運補車輛進入比較好。

台9線(南迴公路)楓港往大武方向可通行小型車,部份坍方路段單線雙向通行,但路況不佳,建議駕駛人非必要勿行駛。從內埔鄉水門村到三地門鄉(台24線)還OK,但從三地門到霧台地區有多處道路坍方,外地民眾暫勿進入。

最後再看一次屏東縣美麗的人文風景,歡迎來屏東!

img239.jpg

img305.jpg

img369.jpg

img467.jpg

img512.jpg

img732.jpg

img782.jpg

大安溪族人的921重建經驗分享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

編按:

作者曾經是大安溪三叉坑部落的921受災族人,在很多朋友與至善基金會的協力陪伴下,投入重建工作至今,除推動「部落廚房」等工作,並與族人共同成立了「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現任理事長。

至善基金會在這些年累積了許多協力陪伴部落重建的經驗,莫拉克災後,基金會也打算在災區投入五年時間,扶持更多部落走向自主重建之路。

以下是作者前往南部災區探訪,分享重建經驗的心得,與所有關注921及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朋友分享。

980919-33made2wun-300.jpg

第一趟災區之旅:在莫拉克災區想起921的感受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整個晚上我的腦筋交雜著88與921許多災難影像。

曾經在921經歷了慘痛經驗,所以自己更能體會災民當時恐懼、無助又無奈的心情。現在88距今已三週了,走過三趟南部災區之後我當時急切救災的心情也已漸趨冷靜。

甲仙小林災民對政府的控訴

在我第一次進入甲仙災區時,滿目瘡痍的現場,讓人不敢置信這是我前一個月才來過的甲仙,當時買的兩盒芋頭冰在我的冰箱還沒吃完,現在甲仙竟成這副景象。

這趟甲仙災區之行又再一次見識了大自然無情的一面。車行過多處的土石流區,我們終於到達了甲仙鎮公所,軍警、記者、災民還有我們一起促擁的擠到記者會現場。

這一場記者會是小林村自救會所招開,會中並未見中央部會級官員參與,只見幾位地方級官員及民意代表,災民會中聲嘶力竭的控訴政府救災不力,這讓我想到我們三叉坑當時震後兩個月,為了催促政府協助蓋組合屋,族人們一起聲嘶力竭在所辦的那一場公聽會上。

旗山很像當年的東勢

走過甲仙之後我們繼續往災民收容中心旗山鎮,因為道路損害嚴重,運送物資車輛很多,沿路交管加上土石泥凝,雖然甲仙到旗山並不算遠,但是車子還是開了一個小時多的時間,這好像地震當時所有車輛都擠到我們豐原到東勢的那一條豐勢路上一樣,那才是真的一步一腳印。

因為88水災探視,我是第一次來到旗山鎮這個地方,但是原本陌生的地方,市區景像卻似乎回到地震時東勢鎮當時的景象,災民、軍警、志工還有一堆車輛全擠在 一個小小的鎮上。我們連絡上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阿部嗚,剛好在順玄宮收容中心正在舉行一場關於搭建組合屋的說明會。

會中有原民會處長參與,部分災民在會中表達意見,但是多數災民似乎並不了解說明會內容,但是眼神還是對這次說明會有些期待。晚上我們跟著阿部嗚到南方重建聯盟鳳山辦公室,我們聊了一下災區現況,感覺忙著救災的這些朋友似乎仍處在一種驚慌忙亂的階段,而自己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陪伴以及搬搬物資而已,這趟我只來一天,但也熬到深夜。

第二趟災區之旅:分享經驗

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分享災民經驗

一個禮拜之後,我繼續災區之行,因為來過一次災區了,也算是建立起了個人的旗山前進中心,加上這次有盈豪帶領,行程較能確定,因為來到工作站實習生梁誠也是南部魯凱族人,剛好家住屏東,而實習也即將結束,這一趟我也順便送他回家,希望他可以在所剩的這幾天在災區幫忙整理家園。

在這裡我順便拜訪梁誠父親所屬的原住民文教協會,這個協會多數是由一群退休或現任的各部落老師組成,當時這個協會正忙著救災,瑪家鄉各部落其實就是由這個協會擔負主要救災工作如募款與物資運送,因為協會會員幾乎來自屏東各部落,將來這個協會可作為屏東災區的災情資訊中心。

晚上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到旗山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新辦公室做災民經驗分享,這一次分享會雖然急切感又急速加溫,但是我回到自己經驗裡頭同理災民感受,加上盈豪亮丰提醒我放慢了腳步,這次分享會主要焦點還是放在安慰與鼓勵災民以及當地工作人員上。

勤和村對越域引水的抗爭

第二天透過原策會的拔尚,我找到了教會系統的南布宗會的杜麗珠傳道,她是勤和村人,和她進行了一些訪談,勤和村屬桃源鄉,總共80戶,民國80年前已成發生過土石流,所以當地部落極力反對越域引水這個工程。從86年開始,杜麗珠傳道就不斷的帶領族人一起向水利署抗爭10幾年,杜傳道表示如果政府當時願意傾聽部落的心聲,或許88災難不會發生。

杜傳道說這個部落以老人小孩居多,留在部落的中壯年人士多數打零工與部分務農,部落並無當地組織,這個部落狀況有點像三叉坑部落,這點引起我的關注,我記下杜傳道與曾村長電話,如果我們在勤和可以發展工作,勤和村的杜傳道與村長可以是一個聯絡中心。

第三趟災區之旅:將過去的經驗和此刻聯繫起來

透過傾聽來陪伴

南部災區走了兩趟,個人所了解的災情資訊已有了初步的樣貌,也開始思索怎麼回到一個曾經是災民的經驗裡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工作方式,所以在第三趟災區的走訪,我一直是傾聴再傾聽災民朋友的心聲,歷劫之後的災區朋友是需要更多的傾吐機會的,就像我地震之後就變的很愛說話,透過說話來重新整理恐懼徬徨的複雜心情,這是初期階段很重要的陪伴方式。

所以在自己的經驗裡,協助災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淺而深是需要更多的階段過程的。災區部落第一線的工作是需要更多經驗的參考,至善一群厲害的工作團隊是有經驗的團隊,願意長期培力部落工作者,現在又願意投入南部救災重建等工作,我與有榮焉。

這一次救災行動至善表現其實是各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向來有自己工作方式與步調,低調也是至善向來的特色,救災不分彼此,能夠實質幫助災區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在收容中心的觀察

在第三趟的災區探訪中,更深入到大林教會的收容中心,裡面災民有來自那瑪夏鄉的民族村部落與桃源鄉的勤和部落,各收容中心因為救災指揮系統失靈,未能發揮整合功能,許多災民是經由教會系統自行收容,所以中心經常是由好幾個不同部落組成,這造成許多安置工作難以進行,我看到收容中心形成負責機構與不同部落界線分明的各聚一方的畫面,進出還得遵照一些規定。

之後我又到另一個永興教會收容中心,這個收容中心的災民主要是由桃源鄉梅蘭部落組成,我看到這裡的災民算是較幸運的一群了,因為梅蘭部落這次水災無人傷亡,雖然回家的交通斷了,但是族人情感上不致有太多的傷痛,因為同一部落一起在同一個收容中心,可以相互的支持與打氣,可以每天一起討論回家的路。

但是安置政策的一再改變,他們現在也正要開始面對被迫遷移至營區收容中心的命運,對於未知的將來,從與梅蘭村長的談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不安,牧師今天就一直忙著和縣府官員交涉,表達部落不願意遷往營區的意願,希望他們可以如願的繼續留在這所生活較能適應的教會裡。

第二天早上因為馬劉要到燕巢的工兵營區對民族村居民做遷村說明會,這個遷村說明會在88水災重建條例通過之後,我認為也不具實質意義了,雖然我還是趕至現場,但是目的並不是要聽那些人扯西東,我主要還是想到這個營區進行我專業傾聽的工作,在民族村倩玲與民有德的引領下,我們在營區和許多族人聊了很多,

88與921我們相同的遭遇,恐懼、無助、無奈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結了我們生死與共的共同經驗,我們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

(作者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八八水災資源網」)

980919-made2wun-400.jpg

至善基金會自921大地震後,隨即投入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的重建發展工作近10年的時間,成功輔導當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成立一在地協會去關懷在地的族人;民國95年艾利颱風肆虐,新竹尖石鄉災情慘重,更加開啟了至善在尖石的各項服務計畫。

「災難在哪裡,重生的力量就在哪裡。」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基金會以高高屏的原鄉重災區為主,複製在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以及新竹尖石重建發展的成功經驗,連結當地資源,用在地化的觀點切入,呼籲原鄉青年由熱血的青年志工投入部落工作,長期從事原鄉重建工作。

【至善基金會88水災原鄉永續重建計劃簡報檔下載

郵政劃撥:50054640  戶名:至善基金會

請註明: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畫用途

愛心專線:(02)2356-0118

八八水災 原鄉永續重建計劃 至善捐款授權書下載

此次風災也摧毀了至善原有的服務區域,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無毒蔬菜的農地,也影響了台中大安溪部落的甜柿採收,為了協助這兩部落的農作銷售,凡單筆捐款「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劃」3000元,我們即贈您5斤的無毒蔬菜;單筆捐款5000元以上者,則加贈,台中大安溪部落甜柿禮盒一盒。也歡迎大家小額捐款的支持。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