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天敵?

騎著機車穿梭在田野間一直是我回家時最喜歡做的事。這天前往朋友家中,經過一片黃澄澄的稻田,帶領我們的朋友突然伸手一指,赫然發現手邊的電線上停了滿滿的麻雀。數量之多叫人難以想像。

騎著機車穿梭在田野間一直是我回家時最喜歡做的事。這天在前往一個朋友家途中,經過一片黃澄澄的稻田,騎在前方帶領我們的朋友突然伸手往左手邊一指,赫然發現我們左手邊的電線上停了滿滿的麻雀。那數量之多,真叫人難以想像。

971110-100_4396-360.jpg

原來這一路上嘈雜的鳥鳴就是這些麻雀的叫聲,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看到數量如此龐大的麻雀群。停在電線上的麻雀,整整綿延了一百多公尺,沒有數千也有數百隻吧!看得我們咋舌不已。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能夠聚集這麼多的麻雀,想必,這金黃色的稻穗一定非常可口。

時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麻雀飛往田中央啄食那金黃色的稻穗。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大群一大群的麻雀,目標全都鎖定稻田正中間的部份。

clip_image007

看過很多種農夫們為了防止麻雀的啄食而想出來的招術。穿上衣服的稻草人、小鳥屍體、會反光的CD片、最常見的還是那種會反光的塑膠繩。不過,圍繞在這片稻田旁的反光塑膠繩似乎沒有多大效用,麻雀大軍們無視它的存在,繼續呼朋引伴享用這難得的大餐。

像蝗蟲過境般的麻雀不僅占據了這一根根的電線杆,也占據了這一大片的稻田。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1
照片中也許看得不是很清楚,但其實另一邊的電線杆上也停了滿滿的麻雀。兩邊的麻雀大軍以理所當然的優勢,將這片金色的稻田視為超級大糧倉。

我對麻雀的印象是以前在上歷史課時,老師提過的「消滅四害」運動。當時因為過多的麻雀吃掉很多的農作物,農民心生不滿,開始展開打麻雀運動。自然界本來就有他一定的食物鍊存在,人類為了自已的一已之私,除掉了很多麻雀或是其他小型鳥類,這種人為干預生態的行為其結果還是由人類自行負擔。少了這些鳥類,害蟲開始橫行稻田,一時之間,蟲害又變成了另一個大問題。

其實,如果麻雀的數量控制得當的話,牠將會是農夫的得利助手。麻雀在繁殖期會以昆蟲餵食幼鳥,這個行為能消滅大量的害蟲,所以麻雀算是消滅害蟲的好幫手。

clip_image012
已經很久沒看到這麼大群的麻雀出現在美濃的田野間。我想,這些金黃色且結實纍纍的稻穗,讓所有的麻雀飽餐一頓,卻讓辛苦的農民卻哭笑不得吧!

【看電視】公視「水稻視界」系列1013首播

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孩子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

 「水稻視界」系列報導播出時間與頻道:
10/13(一)晚間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首播)
10/18(六)早上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重播)

西元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第20屆大會上,訂定從西元1981年開始,每年的十月十六日為「世界糧食日」,希望這一天,全世界都能彼此提醒,為打擊飢餓和貧窮而努力。

可是反觀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上床,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應該快樂成長的孩子,卻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能獨善其身嗎?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上個月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更多訊息,請見 http://blog.roodo.com/finimay/

水稻視界系列報導之1-遠離餓夢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我們一起檢視糧荒真相,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編按:
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系列採訪報導,將於公共電視13台首播播出,(我們的島),播出時間:10月13日(一)晚間十點以及 10月18日(日)早上十點 。

這是一個針對稻米的系列報導,公視「我們的島」製作團隊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小地方將陸續刊登「水稻視界」的系列報導文稿,感謝記者的深入追索。

播出時間與頻道:
10/13(一)晚間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首播)
10/18(六)早上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重播)

採訪緣起:
西元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第20屆大會上,訂定從西元1981年開始,每年的十月十六日為「世界糧食日」,希望這一天,全世界都能彼此提醒,為打擊飢餓和貧窮而努力。可是反觀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上床,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應該快樂成長的孩子,卻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能獨善其身嗎?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上個月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growrice-360.jpg
(2004年,國際稻米年海報一角。)

IMG_3591.JPG
(台灣的97年一期稻作,苗栗。)

報導本文:
隨便查了一下跟糧荒有關的消息,竟然多如牛毛;像是「2006年起,澳洲大乾旱,稻米產量降低四成。」、「2007年12月,泰國出口米1公噸362美元,2008年4月,米價飆漲到1公噸1000美元。」、「2007年,印度東北部、孟加拉、緬甸爆發嚴重鼠患,兩百萬人面臨飢餓。」、「2008年3 月,印度、越南、中國、埃及、印尼等國,限制稻米出口。」、「2008年9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全球有9億2500萬飢餓人口。」、「全世界有75%的窮人,都集中在農村生活。」、、、
IMG_6081.JPG

我想起第一位以農業科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伯洛格曾說的一句話:「飢餓,是人類文明的恥辱。」從這話出發回頭看看,似乎自古至今,飢餓都從來沒有消失過。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紀,地球暖化、產量減少、糧價飆漲、限制出口、油價攀升,還有全球化浪潮、、、種植糧食的農村,世襲著貧窮的命運,飢餓就像是一列沒有煞車的火車,一直開向天際。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說,貧窮國家的兒童們,幾乎沒有什麼快樂的童年,孩子們沒有在街上遊戲、沒有去上學,他們只有一種表請,一種「我不要餓肚子」的表情。

全世界有11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到一美元,其中有2/3的人,是住在以稻米為主食的亞洲國家,這些貧困的人,必須拿收入的三到四成購買糧食,米價的飆漲,幾乎快壓垮他們。

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 Becker)估計估計,糧價增加1/3,富國生活水準會降低3%,但是窮國卻會驟降20%,因為糧食,是窮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支出。對此,杜明翰進一步說明,他說,外界很容易忽略缺糧地區的分配問題,只要一旦發生糧荒或饑荒,女性和兒童一定是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弱勢者。

就在全球糧食不足的陰影籠罩下,西元2008年的10月9日,台灣水稻產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台灣大學將與國際稻米合作所簽約,簽署水稻研究、種源收集的相關備忘錄。這一步,是台灣水稻研究、糧食安全,正式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階段。

屬於非營利機構的國際稻米研究所,全名是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西元1960年,簡稱IRRI。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近郊,試驗田佔地252公頃,同時在亞洲跟非洲,也擁有14個研究單位。
IMG_6282.JPG
(稻米基因庫創辦人:來自台灣的張德慈博士)

現在的IRRI,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稻米研究機構。這裡有八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日以繼夜地進行糧食作物研究,工作領域包含稻米育種改良、作物栽培管理、生物科技實驗和農業政策規劃,IRRI在2007年的年度預算,超過三千萬美元。稻米基因庫是所有研究的核心,被稱為IRRI的心臟。這裡保存著128個國家、超過十萬種的稻米品種,其中還包含沒有被人類馴化的野生稻。
IMG_6332.JPG IMG_6348.JPG

野生稻的特別,不只是可以預防被鳥類啄食的長芒,或者是看起來像雜草的外觀,不同的野生稻,擁有不一樣的「特異功能」。有的可以抵抗病蟲害,有些不怕過低或過高的氣溫,有的被水淹不死,有些則是不怕乾旱。野生稻提醒了人類,保存品種和基因的多樣性,人類才有條件,面對多變的生存逆境。

在稻米基因庫裡,有一排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綠色櫃子,收藏著全世界的稻米品種,旁邊有十幾個正在挑穀粒的工作同仁,正為各種稻穀品質把關。這些經過挑選的穀粒,等到自然乾燥兩個月後,會被包裝成三種規格。一種,是分享給任何前來申請的國家或農民,一種是可以在3度C的條件下,保存四十年,提供當代人類使用,第三種,最重要,是要留給未來的後代子孫,只要在-20度C的恆溫裡,就可以保存一百年。
IMG_6250.JPG IMG_6252.JPG

現在的科學家,無法改變耕地面積減少的事實,所以糧食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稻米基因庫的創辦人張德慈,是台灣的水稻專家,在因應 1960年代的糧食危機時,他找到了高產量不易倒伏的品種-低腳烏尖張德慈利用低腳烏尖,發展出以IR8號為首的IR系列,這些品種在十年之內,讓東南亞國家,每公頃稻米產量增加2.5倍以上,成功減緩當時的糧食危機。這一場戰役,被喻為綠色革命。
IMG_6616.JPG
IMG_6458.JPG IMG_5724.JPG

不過,綠色革命的成功,卻也把後來的糧食生產和環境生態,推入險境。IRRI計畫發展室主任Mr. Duncan Macintosh表示,第一次綠色革命,主要是聚焦亞洲的食物生產量,即使是比較不利耕作的環境下,科學家和農民還是使用相同的栽培管理方式,來維持水稻的產量,所以科學家們,必須記取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教訓,更要認知第二次綠色革命是永續性的,在生產食物的時候,也要同時了解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

簡單來說,第一次綠色革命的負面影響,主要是IR系列的稻米品種,大都是氮肥利用力高、耐肥性很強的稻作,所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民,很容易養成過度施肥的習慣。於是在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時候,必須要特別重視肥料的合理施用。在IRRI研究了十七年的資深作物生理學家彭少兵表示,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施肥容易過量,氮肥過量會破壞環境,地下水硝酸氮含量增加,還有大氣的增溫,也跟農人施氮有關。

彭少兵曾經公開發表,2002年中國水稻氮肥平均施用量,是每公頃180公斤。反觀台灣,從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當中,每公頃稻作氮肥竟高達 268公斤。很少人注意到,這些肥料只有20%到30%是被水稻吸收,其他全部流失在環境裡。彭少兵很憂心,因為他發現,要讓農民接受精準施肥,遠比品種推廣來得困難許多。

唯一會讓農民正視的問題,不是環境破壞、土壤酸化,而是過量的氮肥,會增加田間病蟲害,直接影響水稻產量。所以,這幾年彭少兵積極推廣,作物生長管理的技術與觀念。不過,要了解合理化施肥之前,必須要先認識,「什麼叫做合理?」

IMG_6564.JPG
為了這個目的,台灣花蓮農業改良場的余宣穎,在2008年的9月,遠渡重洋到IRRI向彭少兵學習。余宣穎說,今年年初在台灣,肥料一直漲價,雖然造成農民生產成本增高、收入減少,可是以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卻是迫使農民必須學習精準施肥的契機。他認為,種水稻就像養一個孩子,孩子吃太多、吃太油,會過度肥胖,然後出現各種疾病,於是就要看醫生、吃藥或打針,其實,水稻也是這樣,施肥的目的應該是讓水稻獲得最恰當的養分,而不是過度施肥、出現病蟲害後,又加重農藥使用。

使用葉綠素儀和比色卡來比對稻葉顏色,可以確認稻作的肥份是否足夠。顏色過深、過綠,表示肥料過多,顏色太淺的話,表示應該適當加肥,彭少兵認為,如果農民也能學會這種簡單的測試方法,肥料的使用量一定可以有所控制。

掌握了育種命名和田間管理兩大方向,IRRI揭開了世界農業發展的新頁。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知識如果有力量,為什麼農村發展停滯?為什麼還有人餓肚子?科學,真的能解決一切嗎?走進農村,或許可以一窺究竟。

農化產品代理商在農村推銷,業務員說得口沫橫飛,農民聽得一頭霧水,好或不好,大多是人云亦云,根本管不到安全用藥和精準施肥。再仔細想想,是誰製造農藥、肥料和壟斷種子的權利呢?某些歐美農企業公司的跨國商業行為,是第一個被質疑的對象。

其次,種糧食的人是農民,為什麼75%的窮人,都集中在農村呢?國際穀物理事會公佈,今年全球穀物產量預計有16.62億公噸,比去年增加了5.7%,是什麼原因,使得糧食到不了挨餓的人手裡?以菲律賓為例,2008年3月,主要稻米出口國紛紛宣佈限制出口,高度依賴進口的菲律賓,市場出現恐慌心理,囤米哄抬價格的情況,屢見不鮮。

全球化的商業操作、窮人吃飽的權利被剝奪,再加上能源危機成本提高,以及農地減少、環境破壞,和人口增加的趨勢,糧荒議題,充滿著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因素。科學家期待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預期可以創造高產量,可是沒有錢買米的人們,看來依然沒有吃飽的機會。
IMG_6193.JPG IMG_6190.JPG

世界和平是什麼?是沒有戰爭嗎?還是應該更進一步,促使人類透過互助創造合諧的生活?為什麼全世界政府或領袖,都忙著進行「WTO」、「自由貿易」協商,難道加速進行以人道為基礎的「全球化」合作,真有那麼難嗎?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更是直接了當地說,「全球化不應該只是賣東西,不應該是更容易剝削其他人。」

奇蹟米創造的第一次綠色革命,已經淹沒在全球化席捲的浪花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才正要開始。在科學家成功之前,唯有先走向公平分配、保護農業環境、破除跨國企業對農村的搾取,才有可能讓研究成果有所貢獻、徹底解除糧食危機。否則,再多的糧食,也無法讓所有人遠離「餓」夢!
IMG_6145.JPG

採訪側記:
在菲律賓進行採訪的時候,常常在街上會遇到乞丐。

他們大部分是兒童,有男孩、有女孩,不哭叫也不吵鬧,靜靜地跟著我們的後面。一旦眼神交會的剎那,就會緩緩地向我們伸出右手。而我,僅是給一個微笑,然後繼續工作。可是,我的內心卻奔騰著,無法停止一連串的自問自答。「我該不該給他一些錢呢?」、「他有沒有上學?他的朋友呢?」、「不知道她會不會被爸媽賣掉?」、「正要長大耶!怎麼那麼瘦?」

菲律賓,這個與西方世界國家高度友好、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人民樂觀友善的國家,怎麼會從四十年前人人稱羨的「亞洲典範」,走到如此貧窮、落後的地步?在菲律賓,我看到了全球化的「成功案例」。在WTO的遊戲規則下,人命如敝屣,跨國企業、歐美大國和貧窮國家的貪婪政府,才是最後勝利者。
IMG_5596.JPG
IMG_5600.JPG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另有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再談為何想要從事農事?

個人就是被這句話深刻吸引,並一個人串聯一個人,如今有了一群人在嘉義從事這樣的農業工作,我們一起進行「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之運動,我們幾乎都是兼差,有點所謂的「半農」,可是我們一起透過1甲4分……..

從事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工作已經近滿兩年,很多人會好奇我為什麼會想要從事農事?我幾乎都是用自己的動機來分享,例如眼看農業蕭條、農村邊緣化、農藥及肥料量增多、農業文化褪色、與家人的關係等,有林林總總的理由,可是卻少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的定義與理念來分享;其實,縱使個人受農業、農村、農民等面向的問題而興起一股從事農事之實踐行動的衝動,可是倘若不是機緣巧遇從事秀明自然農法的人並認同其實施綱要的要義,我想我應該還處於空有想法、閱讀的階段吧!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的理念中載示:「要培育尊自然的心、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試圖增進身心健康、為維護下個世代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個人就是被這句話深刻吸引,並一個人串聯一個人,如今有了一群人在嘉義從事這樣的農業工作,我們一起進行「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之運動,我們幾乎都是兼差,有點所謂的「半農」,可是我們一起透過1甲4分地進行著「要培育尊自然的心、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試圖 增進身心健康、為維護下個世代的生活環境而努力」的理念實踐工作。

在這將邁入滿二年、第四期的時候,回想著這過程,雖然艱辛(尤其是人的溝通、地主及鄰田的溝通、協調),可是也充滿許多喜悅與成果!

如今,回想這段來的不容易的行動與聚會,為了讓更多人明瞭與接觸、為了讓我們自己也更進步與深入認識,我們正式繼續開啟閱讀的習慣,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半起,我們要繼續來閱讀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實施辦法,這一次我們將從”生育的調查”開始來閱讀,如下圖所示,這章節剛好符合目前2008年第二期水稻生長的情況,一面實務勞作、一面來閱讀及討論,應該可以精進理論與實作的經驗,邀請所有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閱讀!每周二記得來洪雅書房報到吧!

P1150007

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辦法中的水稻葉觀察方式,頁數與耐寒及病害有關!

目前秧苗已成長的高度

目前秧苗已成長的高度

仍然會被福壽螺啃蝕

仍然會被福壽螺啃蝕

整區被福壽螺啃光

整區被福壽螺啃光

嘉義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naturalagri 最近有更新喔!

欲參加星期二晚上七點半的讀書會者(非會員)需繳50元影印每週的閱讀資料(日文)詳細可洽 05-2776540 下午2點後 !

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第一次感受「雜草」的生命力,它們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會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

在嘉義的自然農法—水稻栽培區,2008第一期稻已經種植超過95天了,正在抽穗,好不容易閒了幾天,現在又開始要密集在「抽穗」期間保持田間有高的水位;今年的田間工作量,不知為什麼比起過去來得忙碌許多!許多人都以為從事「自然農法」可以自然放生、不用太多勞務,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耕田、滾平、插秧、收割、晒穀、碾米、包裝、運配,我們都一事也沒有少,「秀明自然農法」更需自家採種、自家育苗,同時對「福壽螺」、「雜草」也有一套用水位控制、用手工制衡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不用任何有機農業的工作法則中可以接受的「藥物」來進行。

而這下就麻煩了!過去因為雜草們並沒有什麼大發生或感受到其危害,於是省了許多除草的人力,可是一期、二期的雜草種子被積累遺留下來,加上田地的水位控管不容易,於是,今年我們的田竟然雜草大發生!

沒有經驗、新農夫的我們,還以為沒關係,秧苗應該可以競爭贏過剛冒出的雜草才是,於是一星期過了,不理它;二星期了還不警覺處理!於是,綠油油的稻田看來讓人高興,可是踏入水中、撩進去秧田中才發現:「綠油油的景象是假象,綠的不是秧苗而是草」,這下慘了!整片,一分地這樣、二分地這樣、一甲地都這樣,怎麼辦?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地主講話了,要求我們這群新農夫一定要處理,若讓雜草的種子全掉下來,雜草將一發不可收拾!而且,眼看雜草長到密、高的已阻礙秧苗行光合作用的空間!

鄰近的李姓阿伯看不下去而大聲吆喝的說:「年輕人不知在想什麼,噴藥就是硬不噴,到底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衝著這句「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我們必需趕緊用最短的時間來拔草,動用嘉大學生、台南女中的學生、雙親、伙伴們等來拔草,「草」實在太密了、太大株了!眼看時間又要一星期過去,於是請了鄰田三位老太太幫忙(一天八百元的工資),共花了近一萬五千元,才把近七分地擺平,而我們這群學生義工+自家人力也不賴,四分地自家人力解決掉!

第一次感受到「雜草」的生命力,它們還真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所蹦出來的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到,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會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的我們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所以,下一期開始,「手工拔草」與自然防制措施列入重要工作行程之中。

嘉義秀明農法(2)土壤的承載量

試問如果讓您來進行稻穀的「自家採種」或所謂的「採種」工作 ,您會怎樣來進行,是不是也會一樣『就直接從集中到廟埕晒的穀子,選擇一袋作為日後 「 鹽水選」的種子來源。』這樣的過程您有發現什麼瑕疵嗎?答案是既然要留種….

嘉義地區一群年輕人及退休教師,以日本秀明自然農法種稻(不施肥、不噴灑農藥、自家採種、自己育苗),如今進入第三期,面積也從 6.8 分地擴張到近一點四公頃的規模。
「嘉義秀明自然農法水稻田」位於嘉義市玉山路底的左側圍牆路底前左側工寮,平時以洪雅書房為探討據點,2008年的一期(台語稱:早冬)稻作,除繼續以自家採種的台梗九號稻種為主要插秧苗源,而且,種植面積首次擴增到近一點四公頃的規模!因此,在自家採種的育苗工作上面臨嚴苛的挑戰!

這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家戶手工育的苗,每株苗4-5片葉才下田插秧。

jiayi42--P1100490

下圖為一般農家叫的秧苗,苗為機械插秧而進行高密度的播種且2-3片小葉即進行插秧!難怪沒有農藥與肥料是不行的!

jiayi42--P1230480

由於歷經2007年的兩期育苗經驗,這群新農夫的育苗結果並非完全成功,今年第一期的育苗雖然從2007年12月23日至今的苗埕上的苗之培育過程,幾乎都有按照叮嚀事項來進行,可是,仍然許多的苗發育不是很健康或甚至多數枯死!

於是在台北淡水大屯溪實施多年秀明自然農法的陳惠雯、黎旭瀛夫婦及日本滋賀縣的秀明自然農法老師中村先生等人,群聚洪雅書房的空間來進行座談,並一一比對育苗程序,試圖找出病因與問題所在。

會中有了幾項程序上的要求調整,其一是將鹽水選後的種子進行攝氏55度的溫水消毒5分鐘更改為攝氏60度持續進行七分鐘的調整。如此的繁複工作是為了要將種子的外殼及周邊寄生的有害病菌殺死。相較之下,外面育苗場是如何來殺菌呢?多數仍以農藥來取代這繁複的工作!

其二是「苗埕」需確實打平,以利進水與排水,更重要的是要讓穴盤每一處都平均接觸水份,穴盤土壤不再進行炒土(為了將穴盤中土壤裡有害病菌殺死), 由於,將種子置入穴盤的人力施行過程,是場人力大戰,需要大量手工人力!因此,會中建議可以購買特殊機械方式,以進行節省大量時間與人力。

最後,還有一項是這群新農夫們把一個「理所當然」要會進行的常識竟然做錯了!而且這步驟竟連「長者」與所有參與的伙伴們也都忽略、忘記,這件事就是「自家採種」的步驟。

試問如果讓您來進行稻穀的「自家採種」或所謂的「採種」工作 ,您會怎樣來進行,是不是也會一樣『就直接從集中到廟埕晒的穀子,選擇一袋作為日後 「 鹽水選」的種子來源。』

這樣的過程您有發現什麼瑕疵嗎?答案是既然要留種,當然要每一期都選擇最優良(完整、健康)的種子來留種,如此歷經一期期下來,種子才會越來越健康;這樣的道理講了許多次,可是真正在落實的時候,卻不知不覺被忽略掉,因為忘記:「水稻的每一穗中並非每一穗種子都是最健康的,有的受寒害、有的是風害、雨水、生病… 」,於是如果可以比割稻機提早一天用人工去選擇最漂亮、健康的稻穗把它割下來,額外分出來晒與裝,最後再透過鹽水選(除去重量輕者)來進行淘汰的工作,這才是完成「自家採種」的目的與使命。

當講完這些後,許多人(尤其老人家)才直呼應:「對!對!對!以前自家選種、採種、留種、育苗,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喪失的工法,這工法是水稻種植智慧與文化的傳承,可惜,如今的稻農真正還會或仍有在進行自己育苗者有多少呢?當大家都依附秧苗場提供的苗時,當這已變成理所當然的交易與配給的時候,我們是否已忽略苗與這塊土地的關係!

當一味改採農藥與肥來相輔進行插秧時,當我們都不知道每一珠秧苗是幾片葉子、每一叢我們是插了多少珠苗的時候,每一叢之間的間距是否太小了!難怪我們一點都不關切土壤的承載量,更不會去想怎樣進行可持續性發展的農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家採種」的差別 、「苗 」的差別都變的沒有差別與沒有意識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件可怕的事嗎?

嘉義秀明農法(1)手感稻作的開始

就這樣從2007年的2月14日開始,幾個人從書本、書房到下田去當起新農夫;而洪雅的老闆自己也從媒介者變成書店農夫,由於他們完全的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的觀念與方式來種植水稻,比起一般農事或有機耕作方式….

歷經舉辦多場的有關探討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環境生態等講座後,洪雅書房發覺讀友群中有群來自農村的都市人、也有夢想當農夫的女子、有衝著農業的轉型來推動環保生活的,嘉義市也有秀明自然農法的人欲在嘉義有塊水稻田的試作;於是,在參與日本京都的自然農法踏查之旅後,洪雅書房的房主積極促成洪雅書房的讀友羅足坪老師遊說其父親羅金龍提供6.8分的土地讓這群人進行新農夫的夢想實踐。

就這樣從2007年的2月14日開始,幾個人從書本、書房到下田去當起新農夫;而洪雅的老闆自己也從媒介者變成書店農夫,由於他們完全的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的觀念與方式來種植水稻,比起一般農事或有機耕作方式多出幾道手續,如「留種」、「育苗」、「灌溉水的處理」、「連有機認可的藥物或有機堆肥都一律不施行」,於是變得很需要「人力」的幫忙,又加上這群是「新」農夫,許多經驗不足、對這塊田地的「個性」不清楚,因此,洪雅書房在調度人力的工作上就非常重與吃緊,再加上缺乏真正「農夫勞動力」的支援;因此,洪雅老闆連自己家人(雙親)也調度來幫忙、加入~

P1230551
秀明自然農法要求不追求量,每一叢苗的株數不能太多、間隔距離不能太密。

歷經2007年第一期(早冬)稻作、第二期(晚冬)稻作後,我們熟識這附近的田邊老人家、體悟要和大家一起同時插秧的道理(一起分擔鳥的糧食),還有調整育種的方式,更發覺到雖然一樣是水稻栽種,可是每個地方的耕作時間、習慣、方式、氣候、土壤都會有大大的不同…

尤其在第二期(晚冬)稻作的育種模式與今年2008的第一期稻作(早冬)的氣候條件完全不一樣;因此,必需開始找回水稻傳統「自家採種」的文化,一個被漠視、被看不見、將消失的技術!

在一邊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反省著農夫們都已習慣秧苗場提供的苗而沒有能力再自己育苗時,那代表農夫們失去一種拒絕的權力,因為不能說不!因此,當依賴性越強,又失去「自家採種」的文化與技術的時候!那麼屆時,秧苗場是提供基因改良的秧苗時,我們還有辦法說不嗎?

2008第一期稻作(早冬)的育苗工作在洪雅書房門前進行第一步程序:「種子鹽水選」,也就是桶子內的水加鹽並攪拌至雞蛋放入會浮起的鹽分比例,然後再放入稻穀攪拌,浮起水面的穀子即被淘汰;然後立即將入選為稻種的穀子浸入清水中,然後再進行攝氏55度的溫水進行稻穀消毒的工作,最後浸完清水後放置讓種子悶著,這就樣一上午都與種子在接觸,是這群新農夫們一生中與稻穀手感最多的時刻!

最後將種子悶著等待發芽的過程,就是要讓種子甦醒,有人說冬天種子不易甦醒,需要6-8天,洪雅老闆的父親說要4-5天,結果種子第二天傍晚就已經看到胚芽,第三天早上已經冒出芽,有點讓大家措手不及,於是趕緊再臨調動人手,準備移師至田邊工寮進行種子放入穴盤的工作! 所以,可以體會到農事的工作中計畫與規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P1220127
近消失的水稻家戶育苗技術,是需要大量人手的協力!控管每一個穴盤的穴中只有三粒種子。

或許這是家戶手工育苗最妙與最具「手感」的感動時刻,家戶手工育種、育苗除了是文化的、環境的、農業的核心行動外,也是當前一種手感經濟的具體表現!相較於機械的、農藥的、大量的、快速的、沒有感情的育苗場的種苗,家戶手工育種、育苗是有情感、溫度、觸覺、人味的產生方式,這樣的種苗是該被珍惜與看重的。

(本文作者特別註明,他雖然試圖以旁觀角度來寫,其實本身是成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