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葡萄的驕傲─傑農詹光榮

生命中可以有多少個三十年,三十年足夠讓一人成長成熟;三十年足夠讓一項果樹產業的根基穩穩紮下,繁榮茂盛。願意用生命中的三十年,執著一件事務,這會是什麼樣的人呢?詹光榮,「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的催生者…

一串葡萄,一個故事;一座葡萄園,一本故事集。 葡萄,共同購買運動(註1)首次集結的品項;詹光榮,共同購買運動第一位的葡萄農友。

一段追溯合作社葡萄農友的栽種歷程,同時探見台灣葡萄產業的發展縮影。

在與共同購買中心(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前身)合作之前,傑農合作農場的葡萄已有外銷日本的經驗。傑農能夠開創葡萄外銷的通路,詹光榮扮演重要角色,一九八二年詹光榮組織「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致力提升班員的栽培水準;一九九三年起,詹光榮組織葡萄和梨子產銷班員成立傑農合作農場,從擔任農場的場長、理事,到現任的理事主席,他立志帶動卓蘭整體葡萄產業。

980723-jienug-360.jpg

雜貨商的兒子學種葡萄

生命中可以有多少個三十年,三十年足夠讓一人成長成熟;三十年足夠讓一項果樹產業的根基穩穩紮下,繁榮茂盛。願意用生命中的三十年,執著一件事務,這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詹光榮,「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的催生者,一頭灰白相間的頭髮、穿著襯衫西裝褲、胸前口袋還別了枝筆、提著公事包,若只憑外觀印象,多數人應該會覺得詹光榮是位白領上班族。

其實,葡萄種得頂呱呱的詹光榮竟是唸汽修科,但是他高一還來不及唸完就回家中的雜貨店幫忙。腦子動得快的他,看到家中種稻子的收成並不好,就想試試看種葡萄(當時卓蘭已有較大面積的葡萄栽培)。

最初,不知該如何種葡萄的詹光榮,可說是靠一股天真和傻勁。

「我用人工挖深壕,完全沒想到要用挖土機,三分地挖了一個月,有一個人的高度那麼深,然後覆上稻殻再填土栽種。」全然外行的詹光榮是這麼開始種葡萄的,遇到不知讓噴什麼藥,就去田間看別人噴什麼藥。

剛開始詹光榮的媽媽是反對的,因為早期葡萄沒有套袋,成熟一遇颱風就會爛,種的時候也怕雨。不過因為詹光榮畦溝開的深,排水良好,三分地第一年的收成就有十幾萬,第二年也有十五到二十萬的收入。這成績讓他愈來愈有信心,開始一頭栽入研究葡萄。

騎摩托車、坐火車,四處尋師請教的日子

邱蘭嬌(詹光榮的太太)說,曾和詹光榮到鄰家的葡萄園請教,從園子頭走到園子尾,對方並不願意傳授。詹光榮開始尋求其他方法,當時堂弟就讀中興大學農教系,於是請堂弟幫他蒐集些葡萄栽種相關的書籍。

「哪知借來的竟是原文書,拜託我又沒念大學,哪看得懂,再請堂弟借翻譯本。」每天雜貨店打烊鐵門拉下後,就是詹光榮的讀書時間,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邱蘭嬌也提到,詹光榮真的很認真,還去找日文的理農雜誌蒐集葡萄栽種資訊請人翻譯,家中還保存著當年的翻譯手稿,很多人也是看他那種認真的態度而出手相助。

「什麼是光合作用?」「什麼是暗的循環反應?」遇到不懂的專業名詞,詹光榮通通記下來。騎著摩托車從卓蘭到台中改良場請教專家或研究人員,當時改良場的研究員也覺得納悶,怎麼有人會問這麼如此專業的問題。慢慢累積知識的他,有幾回讀到鄭正勇教授發表的葡萄研究文章,行動派的詹光榮北上台大拜訪鄭正勇教授。

騎著車到豐原換火車,火車再換公車,詹光榮找了鄭正勇教授二回,也曾吃了閉門羹。詹光榮回憶說「鄭老師應該是覺得我這個人很囉嗦,但第二回拜訪,他就答應找時間到果園看看。」對於認真的農友,鄭正勇老師是傾囊相授的,二十年多的交陪,鄭正勇教授和林碧霞博士也成為詹光榮的良師益友。

現在人要來學當農夫似乎不是那麼難,相關的農業知識,有便利的網路和豐富的書籍,農業知識和資訊的取得似乎只要敲敲鍵盤即可得。不過在那沒有網路的年代,鍥而不捨的行動才是求知的最佳路徑。

P6090543

組織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

栽種葡萄的過程中,詹光榮覺得葡萄是有前景,三十一歲那年,詹光榮因為生了一場病,住院一個月。

「在面臨生死交關,自己有技術為何不傳給大家。」詹光榮如是認為,於是出院後的隔年,開始組織卓蘭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

當時研究班的班員約三十出頭,有些是卓蘭當地青年,有些則是城市返鄉務農的青年,在那年代這批青年投入農業,無疑是為台灣農業注入活水。和父執輩相較,年輕人有開放的學習心,對於選擇農藥有較高的警覺性,卓蘭地區因而出現一批不同於自光復以來習於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年輕農友。

詹光榮硬逼產銷班的班員每月專題報告,視班員下個月的田間工作內容和進度,安排班員就次月工作內容進行報告。詹光榮會要求班員自己去找資料、請教專家,他也會從旁告訴班員要去哪找資料,或者是可以請教誰。做專題報告對拿鋤頭的人來說或許很辛苦,但是詹光榮認為做專題報告就會有無可取代的自我學習。

「要講給班員聽,報告者就會有七、八成的學習,其他班員吸收的是第二手資料,至少有五成的學習。」在詹光榮的鐵腕堅持下,這樣紮實的專題報告持續兩年,果然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的素質提升許多,大家栽培觀念一致、共識高,這批青年研究班的班員成為日後傑農合作農場的中堅班底。

「以前遇農藥檢測,班員都會覺得囉嗦麻煩。現在班員也願意送檢,而葡萄未檢出農藥的比例可以達到八成,可以有這成績是因為大家在栽培和用藥上已有共識。」對於青年班那段共學歷程所打上的根基,詹光榮是驕傲且自豪的,他也認葡萄怕颱風、怕雨,屬嬌貴不易照顧的水果,如果種得出好葡萄,種其他水果也就不成問題。

內銷通路,多角化經營

傑農,種出有品質的葡萄,也致力開發多元的通路。因為對傑農出產的葡萄很有自信,早期和僑果超市協商售價時,詹光榮提出一公斤一百五十元的價格,最後是以一百二十元成交。

詹光榮說,首次試賣,擔心賣不好,特別商請台北的朋友去捧捧場,沒想到朋友到店家購買時早已銷售一空。僑果的兩家門市,其中一家是在長庚醫院附近,鄰近還有日僑的民生社區,葡萄的銷售量特別佳,當時曾創下過年前後一天跑兩趟車的紀錄。

當銷日中斷時,傑農更需積極開拓內銷的通路,頂好超市系統(現在的惠康超市)也曾是傑農的通路,不過後來因超市與量販店打價格戰,詹光榮決定退出超市通路,轉向直銷通路和社區大樓團購的通路。

1-2

自助、人助,開啟水果外銷路

隨著產銷班技術進步、葡萄品質提升,當有日本商社巨峰會詢問鄭正勇老師想找台灣葡萄時,鄭正勇老師便推薦卓蘭的詹光榮,當時日方並無檢驗需求,只要品質好、果粉佳即可。詹光榮說,當時曾有一星期出四個貨櫃到日本的訂量。

後來又有台華貿易的老董周金華(是青果合作社理事)常來卓蘭開會,見詹光榮認真的拼勁,便協助安排詹光榮到日本觀摩學習果樹栽培,這趟見學詹光榮見識到日本套袋栽種葡萄的技術,因套袋具有防病、防蟲及防鳥害的優點,於是他將套袋技術帶回台灣,鼓勵班員套袋栽種。

此後,台華貿易協助傑農在日本銷售葡萄,銷售之外,台華的老董也常幫詹光榮取得農業相關資訊及物品。邱蘭嬌表示,某次台華老董的秘書會打電話來說,老董從日本帶回葡萄苗要送詹光榮,當詹光榮到台華時,秘書嚇了一跳,因為很意外怎麼他們七十多歲老董的朋友竟是年輕的小伙子。

透過巨峰會及台華貿易的協助,傑農一直維持二線外銷日本的通路。不過一九九三年台灣一篇研究指出「巨豐葡萄是東方果實蠅的寄宿植物」,此後台灣葡萄外銷日本中斷了五年。

在這五年期間,為解決東方果實蠅的問題,詹光榮積極配合農委會植保科的「物理性殺蟲處理」,提供葡萄樣品供實驗使用,經過兩年的實驗,證明用一度低溫殺填可以殺死水果裡的蟲卵,遂將報告送交日方,同時也透過民間力量溝通希望儘速恢復外銷。日方終於派檢疫官來台,並協同台灣的防檢局官員到場檢驗,當現場檢驗結果與實驗報告均吻合,台灣葡萄在一九九七才再度恢復外銷日本。

現在每年來傑農合作農場的日方檢疫官都不一樣,有一回一位檢疫官在返回日本後寄了一份禮物給詹光榮,竟是檢疫官親手用五元日幣編織一頂日本武士帽,這讓詹光榮又驚又喜。原來多年來,詹光榮用嚴謹的態度贏得日方人員的肯定。

傑農銷日的農產包括葡萄、椪柑和白柚,日本商社還主動向詹光榮提起台灣的芒果不是很好嗎!為什傑農不提供呢?在這樣的鼓勵下,詹光榮和卓蘭區域外的組織聯盟展開合作,甚至也協助主婦聯盟合作社另一農友鄭欽永在屏東組織合作社,透區域串連為台灣農產開創更大的國際舞台。

主婦聯盟與傑農的相互提攜

在鄭正勇老師的介紹下,一九九四傑農開始與共同購買中心合作,隨著共同購買中心到合作社的穩定成長需求,這對傑農來說也是一股支持。合作社不同於一般的通路和消費者,有生產消費相互提攜的情感,以及多一份社間合作的使命。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卓蘭鎮的農田遭到重創,在主婦聯盟基金會和日韓姊妹會的努力下,共募得一百多萬的捐款,當中十五萬的捐款便是捐給傑農的農友徐鴻炎,協助他重建受損嚴重的果園。

此外,邱蘭嬌也提及:「有一年遇到颱風,農場的梨子被打落一地堆滿廠間裡,我們看了實在很難過,好在有合作社登周報向社員說明,社員很快認購耗損的梨子,那樣的心意,我們真的很感謝。」

生產消費兩端有交流、有互動,創造善的循環。當合作社的其他農友生產過剩缺乏冷藏的倉儲空間時,產品部一通電話,詹光榮迅速為合作社安排暫儲空間;農友大會、果農大會的研習場地和果園觀摩,詹光榮總是熱心配合。

因為外銷日本,傑農的包裝紙盒特別堅固耐用,也成為其他農友回收再用的最佳選擇。四月合作社的農友大會上嘉義農友翁錦煌的太太碰到詹太太說「原來你就傑農的詹太太呀!我們家用了很多傑農的紙盒。終於有機會當面說謝謝!」

主婦聯盟與傑農的相互提攜,就是這麼一段一段串起的故事篇章。

傑農,就是自信滿滿的「傑」出「農」民

傑農合作農場是由場員詹錦章所命名,取「傑」出「農」民之意。六月初日本NHK電視台來台拍攝,詹光榮以農場理事主席的身分帶著日本媒體訪視台灣高品質的水果產地,他不僅用水果行銷台灣,更展現本土農夫蛻變為具國際觀的現代農夫的格局。用知識、技術和愛農的心,詹光榮讓台灣農業的產業鏈環環扣起,不僅厚植台灣農業的實力,也展現與國際競爭的自信。

註1:

此處所指的「共同購買運動」是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前身─共同購買運動時期,彼時尚未成立組織,而是一群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的家庭主婦,形成的共同購買行動。

黑糯米是怎麼變黑的?

大家都知道,米可以分成蓬萊米、在來米與糯米三大種類,還有某些特殊的品種,包括紫米、紅米,但是若論及稻米的品種,光是台灣現有培育的品種就超過百種,全世界更擁有十四萬種的稻米,其實這些稻米都是…

大家都知道,米可以分成蓬萊米、在來米與糯米三大種類,還有某些特殊的品種,包括紫米、紅米,但是若論及稻米的品種,光是台灣現有培育的品種就超過百種,全世界更擁有十四萬種的稻米,其實這些稻米都是從全球少量的野生稻開始,經由農夫幾千來來種植、篩選、交換稻穀試種演變出來的。

野生稻為了族群延續的需要,演化出「芒」的特徵。另外,只要稻穀具備足夠的養分,在尚未飽滿之前,野生稻的稻穀就會變色,及早落入地面萌芽。目前種植的稻米品種,多是經由專家育種而成,不過在種植的過程中,總會有那麼幾株,透露出祖先的模樣,透過田裡的實地觀察,我們也可以探究更多屬於稻米的秘密。

在此之前,我並未真的瞭解黑糯米是怎麼「變黑」的。是稻穗一長出來,就是黑色的嗎?

已經碾好的黑糯米,可以看出黑糯米真正黑的部分僅有米糠層,所以判別是否是染色的黑糯米,就看還沒烹煮的米粒,米糠層的內部是否也是黑紫色,如果連內層都是黑色的,那應當就是染色的了!

前一陣子經過吳水池老師家的稻田,看見他的稻子已經長出綠色的稻穗,看樣子是長米,起先我以為是跟我們這邊一樣的台農秈22號,畢竟吳老師對這個品種是讚不絕口。這幾天晃過去看了看,發現稻穗的顏色竟然改變了,原來,吳老師還是繼續種植黑糯米啊!而且,黑糯米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慢慢變黑的!

980729-e06e82aa59-360.jpg

拿了相機到吳老師的田地晃了一圈,仔仔細細的看了黑糯米的結穗。原來一開始黑糯米的稻穗是綠色的,隨著稻穗的成熟,稻穀才會漸漸轉變顏色,於是就會看見像是彩色米一樣,有綠有橙有紅有紫的稻穗!

2-3699247031_965916428b

在稻田裡東看看西看看,有時後就會看見一些特別的。像是長毛的稻穀。不只是在吳老師的稻田裡,在「有機稻場」的田地裡,也可以看見幾出長的比較突出、比較高個子,稻穀上面長出或短或長的毛。

3-3699248473_7f5d392263

其實,毛是簡單的說法,真正的名稱,應該是「芒」。在台灣的野生稻身上,也可以看見這樣的特徵。芒的功用,據說是為了避免稻穀被鳥類吃掉,只是後來育種的稻米都沒有見到「芒」的特徵,不過在一大片稻田當中,總有那麼幾株會顯現出這種祖先的特徵。

稻場的稻田裡,還有一些鶴立雞群的稻穗,除了長出短短的芒之外,稻穀的外殼也變黑了。起先懷疑是否是混到了黑糯米的特徵,不過剝除稻殼,發現裡面的米糠層並不是黑色的,跟正常米色相同。那麼,是不是因為穗稻熱病的關係,導致到殼變色(乾枯),或者,也是來自祖先野生到的基因本能,在稻穀初具雛形與能量後,就急著掉落地面,避免被鳥類吃掉呢?

4-3700058886_b351559113

即便是我們每天接觸的米食,對於稻米,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實,等著我們到稻田裡去挖掘,只要有心觀察,讓我們到稻田裡去,持續發掘更多稻米的新鮮事!

(作者為觀樹教育基金會專案主任)

苗栗社區行動影展之2:工傷日記─潘姐

有人問道,劉孟芬導演為何會拍這部片子?劉導說:「RCA員工關懷協會在開大會時,全省各地的員工都到場挺身控訴,因為我媽媽在60年代也是電子廠的女工,小時候都會聞到媽媽衣服上有溶劑的味道,因此她想紀錄…

美商RCA在台灣設廠生產家電產品,因就地傾倒廢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從民國58年到81年關廠為止,全廠八公頃土地土壤和周邊地下水都嚴重污染,前後有1059名員工檢查出罹患癌症、其中已有216人死亡,存活者也仍在與癌症搏鬥中。

7月22 日晚間,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的「2009苗栗縣社區行動影展」,就在苑裡鎮濱海藝文中心播映「工傷日記─潘姐」紀錄片,讓在地社造工作者與社區民眾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呼籲社區民眾關心環境污染,現場還邀請到該片導演劉孟芬與影片中的主角潘姐,跟在場觀眾一起分享、討論。

980729-gugshang0298-360.jpg
手持麥克風為主角潘姐,面對鏡頭,坐在潘姐旁邊的是導演 

影片中指出RCA曾經是世界聞名品牌,也曾獲台灣政府頒獎表揚為績優外銷廠商,但該廠的土壤污染公害,在民國83年由當時環保署長趙少康給曝了光後,工業安全和環保的議題引發廣泛的注意,RCA的員工也自十年前成立自救會、RCA員工關懷協會,努力不懈地與廠方打賠償官司,迄今仍在訴訟中。

片中也紀錄主角潘姐(潘說娥)自2002年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後,如何就醫和自我心理的調適歷程,並由公害的受害者,轉變成公害的見證者,再轉變為工安環保的宣傳者。

觀眾在看完影片後,有人就讚譽說「潘姐,妳是在做功德!」、也有人心中不捨的詢問:「潘姐,妳身體現在還好嗎?」

潘姐說,她讀高職二、三年級時因為建教合作到RCA上班,後來嫁到苗栗銅鑼,仍在RCA上班,在她發現癌症後,曾經一度萬念俱灰,但想到女兒還小要照顧,先生只在家種田,就堅強起來,動用積蓄來就醫,也期待自救會到國外打官司,可以挺身作證。但考慮積蓄總會用完,所以身體好一點了,就去接家庭清掃工作,她服務的品質好,工作也接不完。

有一位觀眾說,他現在電子廠工作,該廠也是把廢水往水溝倒,跟RCA一樣。

影片的導演劉孟芬回應說,你看,RCA事件鬧了十多年了,沒良心的工廠還是存在。政府對工廠的公害一定要徹底的監督。這個影片,就是要告訴社區民眾,要隨時關注自己和周遭的公害問題。

社大老師徐新浩、康乙任問說,RCA事件,政府有關單位應該有作為才是啊?

導演劉孟芬說,RCA的廠區土壤污染,經科學檢測確定是有污染,政府已進行管制,在土壤未改良前不能使用,但是她曾發現有老婦人在廠區附近土地種菜,問老婦知不知土壤和地下水都有污染?老婦說知道呀,但菜要賣給別人,自己不會吃。實在需要再教育。

至於「人」罹癌的受害問題,學術界只能證明可能與公害有關,但並非直接與致癌有關,員工要自己舉證。所以到現在求償官司還持續中。

現年44歲的潘說娥也跟著回應說,她家族沒有癌症病史,生活也很正常,會罹癌應該與職業災害有關。RCA員工關懷協會和美商打官司已十年了,有同仁在打官司中,一個個往生,時間變成了受害者的最大殺手。她覺得越走越累,媒體也是看熱鬧的多,選舉到了又會有人拿出來當話題說說,她已不再指望獲得賠償了。

一位退休的計程車司機說,勞工就是弱勢團體,職災的索賠非常非常困難,政府也不重視,許多勞工只好認命。

有人問道,劉孟芬導演為何會拍這部片子?

劉導說:「RCA員工關懷協會在開大會時,全省各地的員工都到場挺身控訴,因為我媽媽在60年代也是電子廠的女工,小時候都會聞到媽媽衣服上有溶劑的味道,因此她想紀錄一下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的女工為台灣做哪些貢獻!就以潘姐個人的生命史來做主角。讓大家瞭解那個年代的媽媽是如何不惜犧牲生命,來養活自己的孩子。」

最後她和潘姐向觀眾呼籲,不管這段影片中的議題,是否與大家切身問題有關,但RCA事件的公害職災問題確實存在,我們社區的民眾或政府對工安和環保問題,一定要投入關懷,這樣大家才會有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這一場美好的仗,從未來看現在已經太晚了,但從過去看現在似乎又太早。

喜願麵包」契作小麥今年即將進入第三年(2009.11-2010.4),因已有兩年實地觀察與紀錄(2007.112009.4)小麥完整生長的過程,在心情上開始體認到小麥不應定位或只停留在「一鄉一特產」的歡慶活動中,而應位移至「農地多元應用」與「在地農糧自給」的位階思考,於是在今年小麥收成入倉與研磨加工出貨後,便積極地尋求跨區域農友的合作與農改單位的協助。

980724-nativewheat-400.jpg

國際糧價與本土小麥栽培

不過,自從去年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垮台後,全球經濟像骨牌效應般引發一連串的金融倒閉風潮,世界 各國風聲鶴唳,無不陷入消費緊縮的大衰退中。而長期(2006-2008)被熱錢炒作的石油、農工原料價格則開始一路下滑,價格急速回到2006年的起漲區間

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硬紅春麥為例)的交易價格也從2008年3月680美元/公噸的高點,回落到2009年5月的260-280美元/公噸;麵粉廠的高筋麵粉也從每袋650-680元/22公斤,盤跌至410-430元/22公斤(2009.7大盤價)區間。

而此時國際小麥價格正處於持續盤整的時刻,喜願麵包卻仍持續努力尋求合宜「契作小麥」的地區與農友,無怪乎許多人的反應,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台中區農改場去年(2008)2月29日曾經在大雅舉行「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由於當時適逢國際穀物價格的狂飆期,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會中陳場長表示農改場要積極研究小麥品種改良、提升栽培方式與生產技術。

今年5月透過「綠色陣線」東傑的引介,於5月27日就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種植與台中34號種源改良問題就教於台中農改場的改良課技士沈勳,得到的回應確是令人沮喪的,似乎台灣小麥的改良努力只有國際小麥漲停在700美元/公噸時才適用品種改良,國際小麥價格便宜時改良研究的事就自然「失效」。甚至就直接給你「閉門羹」-「不可能」,這就是目前台灣農改單位對本土小麥的真實態度。

也因為一句「不可能」的說法,5月27日當天與沈勳技士在電話中起了嚴重的衝突,我甚至氣忿地說出:「現在只有立法委員才能夠讓你們動起來…」,激烈的對話中沈勳一時不小心說溜了嘴:「台南學甲也有農友種植小麥…」,但當追問農友姓名與地點時,他似乎清醒回神過來,就無意進一步透露細節。但對於為何選擇性封閉小麥訊息的流動,個人感到困惑與不解!

而平日就有追根究底的習慣,立刻轉向台南區農改場尋求協助,由於接應電話的小姐對「台灣小麥」的業務承辦不明,電話幾經轉接至農藝研究室,幸運地遇上助理研究員吳建銘先生,終於有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也重燃起些許的希望。吳建銘曾在台南試種過外國品系的小麥,但收成不理想。他知道在學甲有一位李煌南先生多年種植小麥,詳細的現況就不清楚了。

就這樣一條寶貴的線索,透過電話熱線的追詢,終於找到在台南縣學甲鎮飯店里麻油寮的李煌南老先生。由於李老先生有重聽耳疾,無法在電話中清楚對話,於是5月28日(四)端午節,懷著迫切與期待的心情前往拜訪,也從此開啟台灣小麥種植的另一種可能。

台南李煌南農友的小麥栽培

李煌南老先生世居學甲宅港聚落,種植小麥有十餘年經驗,小麥收成後由金門酒廠契作收購與台中大雅契作小麥的方式相同。李老先生自有土地三十甲,每年種植小麥的從10公頃到20公頃面積不等,均依金門酒廠需求而定 ,農耕與田間管理則有其子李志豪先生負責。

dsc_2239.jpg
耕作經驗非常豐富的李煌南農友

由於所屬農地分布廣闊,自備有小麥低溫冷藏庫大型農耕機專用小麥收割機與曬麥場,屬於獨立而完整的農場規模,在台灣並不多見。農地目前採休耕輪作方式,小麥採整地深耕播植方式,採深耕播植主要是因應學甲地區屬於「水尾」,水源並不充足,小麥籽實在深土中可獲取發芽所需的溼潤水氣,播植方式有別於台中大雅的稻草覆蓋法

李老先生以秋冬交替的氣溫變化決定小麥播植的時間,週間平均溫度只要低於28℃即耕地準備種植,而後續小麥播植的農事管理與台中大雅的小麥就差異不大。

由於李老先生的農地採休耕輪作,播植時較不受二期稻作收成的限制,收成也沒有隔年一期作稻作插秧的緊迫壓力,所以學甲小麥可以放任熟成,色樣較台中大雅小麥熟稔(乾燥度)許多。

由於自有「小麥專用收割機」對於採收率也較大雅採「稻穀收割機」提升。但最具特色的是「曬麥場」,採陽光曝曬(室內可調式),一次可曬15公噸(300包),而不是使用柴油燃燒的「烘稻機」,裝袋前再使用自製的「篩落風鼓機」清潔與除去雜物,真的使自己大開眼界。

煌南老先生、李老太太與智豪先生對於我這樣一位陌生的訪客,傾囊相授,毫無保留,感動於這份熱誠與盛情,當天同時也商定了今年(2009)台南學甲小麥的契作計畫。

返家的一路上,收起原來的抱怨,開始感謝起台中農改場的沈勳,要不是電話中的那一段衝突,小麥的契作計畫就不會快速跨界延伸到台南的學甲。而與沈勳的情緒性衝突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似乎許多歷史事件出現的重大轉折往往如此。

繼續不懈的努力

6月2日(二)下午如期與宏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同前往拜會台中農改場的作物改良課沈勳與張隆仁博士,對於小麥品種改良與種植的可行性,並無重大突破,但稍稍可以理解農改(農推)的困境。

現今的「農改」、「農推」、「農政」單位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都抱持著「不鼓勵」、「不反對」的被動立場,以免在農作物生產過剩時,農友把責任推給公部門,又一昧要求政府收購或補償。而現今台灣咖啡的氾濫種植,可能已讓農政單位「剉咧等」。喜願麵包堅持與農友「契作」 方式規畫產量與市場需求,就是避免掉入產銷失序的陷阱。

為了建立未來小麥契作品系的差異化,在宏昇的牽線下,6月9日(二)專程拜訪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商議以「台中選二號」為親本雜交的可能性。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面對未來,台灣小麥品種雜交改良的漫漫長路,卻又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506集)在5月25日晚間播出《台灣麥田記事》,讓沉寂的台灣小麥再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節目播出後,陸陸續續接到多位農友的詢問與鼓勵,與苗栗苑裡玉田里的吳水池農友就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認識的。

吳水池農友為苑裡鎮山水米產銷班第四班的班員,在6月6日山水米的「有機稻場」的會談中,熱烈與班員們交換種植與觀察小麥的經驗,由於農友們均有「山水米」有機稻作計畫產銷的經驗,對於小麥契作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與默契,在這裡著實看見農友們堅守農地,維護自然生態,相互合作自立營生的精神。2009年10月喜願麵包的小麥契作將跨越到大安溪北岸的苗栗苑裡。

原本「雲林麥寮」設定為計畫契作種植的地點,但因接洽的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農發科,後續毫無回應,且經查證麥寮地區目前土壤鹽化與污染的疑慮,恐影響種植的成效,決定忍痛放棄。

而「彰化芳苑」的擇定,則是因為就在麵包坊的隔壁,又屬「大橋米」稻作產區,對於農田的土壤深具信心。而「彰化芳苑」麥田的農事管理,將由喜願麵包坊全體夥伴共同參與,而能親身投入農作大夥們滿是期待的喜悅。

2009年喜願麵包契作小麥的軸線,從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台南學甲跨區域種植,此一軸線也符應日治時期與戰後常民曾普遍種植小麥的歷史線徑。而未來在農事的管理與紀錄上如何突破空間的限制,並以公開透明的生產履歷呈現,更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6月20日以仿同「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規劃了「小麥契作行動化農事管理生產履歷系統」架構,健丞數位科技的偉斌更唱議以自由軟體方式,解構與反思社會受微軟制約的陷阱,我們將竭力在今年的9月底有初步的雛型呈現;對於農業這樣的攪動,是實踐的,是前進的,也有想望的所在。

今年(2009.11-2010.4)從契作的面積估算收成,預估2010年3-4月小麥會有40-50噸左右的收成,為了再一次精確了解「台中選二號」的製粉品質,請託與遊說統一麵粉的陳銘乾先生協助,借重統一麵粉在製粉專業的研究分析(如附表-台灣本土小麥品質分析比較表),提供量化數據的參考指標與適切的加工用途,當然也是為了規劃2010年突破製粉的瓶頸。

在製粉加工程序的努力,統一麵粉展現積極專業的意願,令人感到意外與驚喜。小麥「製粉」將會是2010年4月小麥收成後最大的挑戰,未來不管結果如何,內心總是充滿感謝!

進口小麥的比例超高,值得國人關切

而依據美國小麥協會統計台灣從2002年進口小麥總量已超過100萬公噸,2005-2006年更攀至130萬公噸。2007-2008年受小麥價格高漲的影響進口值約略衰退5%,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小麥為大宗佔總進口量的80%,澳洲佔19%。進口的小麥約有45%用於烘焙業,40%用於中式麵食與麵條,8%用於釀造與麵筋業,2008年烘焙業國內產值已達為710.58(百萬美元),已為台灣重要的民生產業。

農糧署2009.7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98年第一期稻作預估收成為1,027,747公噸,顯見稻作生產總額仍略低於小麥進口總量。2007年出版的《台灣糧食統計要覽》國人每年食用白米量從1971年的130公斤降至2006年的48公斤, 持續呈現微幅0.5-1.0公斤下降,直到2007-2008年始有止跌跡象。

美國小麥協會估算2008年台灣每人每年消費小麥約為45公斤(尚未製粉),且仍持續呈上升趨勢,小麥與稻米已成為我們共同的主食,而如何提高本地小麥的自給率(使用比例)更是我們必須嚴肅且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是,更困窘的情況是我們從事農耕的「農民年齡老化」、「農村人口外流」、「農戶農作所得偏低」,導致可耕農地逐年流失,加上農政僵化的休耕政策,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低落

以2007年的統計為例:2000年從事農業人口有367萬人,2007年降至305萬人,農戶總數75萬戶,而農戶負責人年齡在44歲以下僅4.9萬人,但65歲以上則有37.5萬人,農友年齡老化,世代嚴重斷層;而2007年平均農戶農業所得僅193,413元,糧食自給率更降至30.6%(以熱量為權數),農政單位大搞農村建設卻無助於農友收入。這就是有許多關心農業的朋友們,堅決反對「農再條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麥的種植在台灣西南沿海有足夠的歷史深度,粗放型的田間管理,只要有妥適的產銷計畫,不僅可以活化休耕的耕地,增添農民農作所得,更可充裕國內糧源,提升糧食自給率。聽起來,似乎棒極了!但是只要觸及價格的問題,臉上立刻會出現三條線,

以金門酒廠為例,契作小麥籽實價格在21-31元/公斤間,而進口美國硬紅春麥到岸價在13-18元/公斤間。而如何突破價格的障礙,正是每一位參與契作計畫的夥伴,必須勇於接納的現實。

雖然我們已經連續「契作小麥」兩年,在田間管理、儲藏設施、研磨加工也累積了些許經驗,但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西南沿海鄉鎮可耕作的農地,在二期稻作後(或休耕輪作)種植小麥的情況與蒐集各地冬季不同風候的小麥種作數據,並建立可依循的管理法則。

從台中大雅的「點」漸次發展成西南沿海的「線」,在奠立穩定的「線」徑後,進一步挑戰未來以「線」拓展構成「網」狀的群組。我們的企圖清楚而明顯,所以今年是「麥田狂想」深具關鍵性的一年。

而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後記:

在2009.10-2010.4「契作小麥」計畫逐漸定着之際,感謝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仁棟、秀枝、淑德、信苓、宏昇一路相挺,更感謝「綠色陣線」的東傑與致力於農造關懷培慧的協助,台中區農改場沈勳、張隆仁博士的包容,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台南區農改場吳建銘、苗栗區農改場張素真博士、「山水米」李東朝董事長提供寶貴的資訊,洽發麵粉陳副總與統一麵粉陳銘乾熱心協助台中選二號小麥成分的研析。

另外也對健丞數位的偉斌、朝陽科技大學資管系洪朝貴副教授在系統開發上的投入與公共電視的志榮持續關心鼓勵再一次表達誠摯的謝意。

苗栗社區行動影展之1:陳才根的鄰居們

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2009苗栗社區行動影展」,希望透過議題多元的紀錄影片,提升社區意識,第一場影展20日晚上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並邀請紀錄片導演林家安…

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2009苗栗社區行動影展」,希望透過議題多元的紀錄影片,提升社區意識,第一場影展20日晚上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並邀請紀錄片導演林家安解說紀錄片的歷史發展與功能,吸引不少社造伙伴與社區民眾參加,現場互動相當熱絡。

980723-chencaigen-360.jpg

苗栗社大北區辦公室主任古婷婷表示,苗栗社大過去每學季都開辦社區影像人才培訓課程,也試著將影像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推動過程中發現記錄片是提升社區意識、公民意識非常好的媒介,可以帶給學員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直接衝擊,苗栗社造中心近年也力推社區影像教育,雙方洽談之後,決定一起深入社區辦理行動影展。

第一場影展20日晚間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雖然此時正值高接梨採收的農忙時期,但仍有來自三灣、造橋、頭份等鄉鎮的社造伙伴、以及社區民眾數十人參加,表現了旺盛的求知慾,現場也邀請紀錄片導演、亞洲大學講師林家安到場,與社區民眾一同觀賞、討論影片。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台北市十四號、十五號公園拆遷之前的違章建築裡頭,陳才根、陳希忠、季若星、李金芳、龔海青、王崗、馮林等七位老人,他們的生命經歷雖各有不同,卻同樣都是因為一場國共內戰,而牽動了一生有如雨打浮萍的飄零命運,最後都在又矮又小又暗的空間之下,步入他們生命中的晚年。

這部由吳乙峰執導的影片雖然已經問世十四、五年,但陳才根與他的鄰居們、這些大時代下的底層小人物,他們在歷史的夾縫、社會的角落中生存掙扎的生命痕跡,仍舊深深打動現場觀眾,讓大家在他們的生活影像紀錄之中,感受到生命是如此之輕、卻又是如此之沈重。

講師林家安在影片播放過後,與現場觀眾分享他的觀影心得,並簡要介紹台灣紀錄片從早期的政令宣導、八0年代獨立觀點的出現、到九0年代之後多元議題發聲的發展過程,同時他也談到社區影像紀錄的功能,強調過程重於結果,也強調批判觀點的重要性,跟與會者有相當熱絡的討論、互動。

苗栗社造中心專案經理傅家榛表示,社區行動影展將一連舉辦五場,接下來的四場分別是21日在三義鄉苗栗縣臉譜文化推廣協會舉行的「部落漂流到金樽」、22日在苑裡鎮出水社區發展協會的「工傷日記—潘姐」、23日在竹南鎮崎頂社區活動中心的「遺忘的天空」、24日在公館鄉石墻活動中心的「縣道184之東」,影展時間都是晚上七點到九點半,現場也將邀請講師或者導演到場解說,歡迎有興趣的社區民眾到場參加。

影展相關資訊可洽詢:苗栗社大037-551082或苗栗社造中心037-381059,也可上網查詢,網址是:http://mlcu.blogspot.com/2009/07/2009.html

【生態】河海之戀─中港溪河川守護種籽0725-26

中港溪橫貫苗栗縣境北部,流經南庄鄉、三灣鄉、頭份鎮、造橋鄉、竹南鎮等五鄉鎮,是苗栗縣最重要的水利河川之一,這次研習活動以「河海之戀~苗栗地區野生動物保育及河川生態多樣性研習」為名,將分別在7月25、26…

中港溪是苗栗縣境的主要河川,苗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為了讓更多民眾瞭解中港溪下游出海口與中游河段的豐富生態資源,即將在竹南、三灣兩地舉辦一連兩天的「河海之戀」生態研習活動,活動將安排戶外實地踏查與室內知性講座,協會理事長陳秀雄表示,研習全程免費,但名額有限,有興趣的民眾請儘速報名。

980715-hehaizhlian-360.jpg

苗栗縣河川生態協會前身為苗栗縣後龍溪河川生態保育協會,是在苗栗深耕十餘年的生態保育團體,長期投入河川生態之守護、調查與教育推廣工作,五年前該協會將保育工作範圍擴大,從後龍溪流域擴及整個苗栗縣境河川,今年更首度以中港溪流域為對象,辦理為期兩天的河川生態保育研習活動,希望藉此提升中港溪流域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並培育在地的河川守護種籽人才。

協會理事長陳秀雄指出,中港溪橫貫苗栗縣境北部,流經南庄鄉、三灣鄉、頭份鎮、造橋鄉、竹南鎮等五鄉鎮, 是苗栗縣最重要的水利河川之一,這次研習活動以「河海之戀~苗栗地區野生動物保育及河川生態多樣性研習」為名,將分別在7月25、26兩天,安排到中港溪出海口、以及中港溪三灣銅鏡村河段,請專家們帶領學員實地觀察、瞭解當地溪流的生態多樣性資源。

他表示,這項研習由苗栗縣政府農業局補助辦理,苗栗縣社區大學、竹南鎮立圖書館協辦,在兩天的研習活動中,除了實地踏查之外,也安排有招潮蟹生態、紅樹林生態、水土保持對河川生態影響等室內講座,活動全程免費,因名額有限,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從速報名,以免向隅。

報名電話是:(037)366480,駱小姐,活動相關訊息可上網查詢,網址則是:http://mlcu.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10.html

【交流】半農半X交流會-與塩見直紀有約0726

半農半X的夢想,是許多人存在於靈魂的渴望,每個人都希望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這也是改變自己及改變台灣的契機!當我得知塩見直紀即將來台灣的消息,立刻與安排行程的朋友聯繫,希望能邀請他來苗栗,感謝正揚協助…

兩年前,身邊的朋友經常提到塩見直紀的「半農半X的生活」這本書,還說裡面提到的生活方式很像我主張的手工生活,直到好友柏仲送我這本書,才有機會真正認識「半農半X」。

當我看到封面的「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就知道這正是我想要實踐的理想生活,一種以自己為主角,又與土地緊密連結的生活,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我近幾年最感興奮的時刻,我的腦海不斷浮現客家農村的新圖像,尤其是桃竹苗的丘陵地帶,很適合發展成半農半X的社群,而不是一味開發成科學園區或科技園區。

去年開始在苗栗縣社區大學開課,我便以「半農半X的生活」做為討論教材,結合在地生活的經驗,希望能在家鄉逐步實現像綾部一樣的理想家園。

之前我曾透過這本書的中文譯者蘇楓雅小姐與塩見直紀聯繫,希望可以到日本拜訪他,後來因故取消行程,但也因此與楓雅結為「網友」,並且有機會與台灣其他的讀者交流,我發現半農半X的夢想,是許多人存在於靈魂的渴望,每個人都希望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這也是改變自己及改變台灣的契機!

當我得知塩見直紀即將來台灣的消息,立刻與安排行程的朋友聯繫,希望能邀請他來苗栗,感謝高雄旗美社大的正揚協助在緊湊的行程中,排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讓我們有機會與塩見直紀當面交流,也感謝苗栗社大的文祥、日嘉大力支持和協助,以及皓如自願擔任口譯,在此邀請各位朋友於一期稻作收割後,來苗栗頭份的黎屋夥房坐聊,和塩見直紀及各地朋友一同分享您的半農半X生活!

980713yanjianzhji-360.jpg

半農半X交流會–與塩見直紀有約

時間:2009年7月26日下午3:00~6:00

地點:苗栗頭份黎屋夥房【夥房‧心空間】(苗栗縣頭份鎮山下里後湖15-1號)

聯絡人:光爸(黎振君) laivuk@gmail.com 037-595998, 0981127531

歡迎大家準備一道餐點或點心來分享,如果是自家手作的更好喔!

夥房地圖

【文化】窯出苗栗新願景─認識苗栗陶窯文化0719

苗栗縣擁有精彩的陶窯文化,不但保有台灣種類最豐富的傳統窯爐,現代柴燒陶藝創作者與創作窯爐的數量,也在全台首屈一指,此一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獨有特色,使苗栗極具條件發展成為台灣陶窯文化與創意產業的重鎮…

苗栗縣擁有精彩的陶窯文化,不但保有台灣種類最豐富的傳統窯爐,現代柴燒陶藝創作者與創作窯爐的數量,也在全台首屈一指,此一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獨有特色,使苗栗極具條件發展成為台灣陶窯文化與創意產業的重鎮,更是苗栗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資產。

「窯出苗栗新願景~認識苗栗的陶窯文化」講座,將邀請長期關注、研究陶窯文化發展的竹南蛇窯藝術總監鄧淑慧,為您娓娓訴說苗栗陶窯文化的前世今生與未來願景……

講座時間: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上午9:30~11:30
講座地點:竹南蛇窯 (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七鄰大埔頂七號)
講師介紹:鄧淑慧 /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竹南蛇窯」藝術總監、苗栗縣、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陶藝老師、苗栗陶瓷文化研究社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網路報名請點這裡
電話報名請洽037-55108

9807010-miaoliyao-450.jpg

後龍開發惹爭議 居民北上捍衛土地

內政部營建署18日召開「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開發計畫實質審查是否繼續進行案」。審查會上反對民眾直指科技園區根本是工業區,加上縣政府事前未召開公聽會、事後也不尊重當地居民意見。雖引發諸多爭議,但審查結論只是…

內政部營建署18日召開「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開發計畫實質審查是否繼續進行案」。審查會上反對民眾直指科技園區根本是工業區,加上縣政府事前未召開公聽會、事後也不尊重當地居民意見。雖引發諸多爭議,但審查結論只是退回專案小組再審,並無決議駁回。

20090619-130027-0128-360.jpg
灣寶里居民大多反對強制徵收農地變成工業區。

開發單位表示,後龍科技園區預定地點廢、休耕地佔80%,當地並非良田,每公頃一年產值僅2.7萬,轉型成科技園區後一年可帶來300多億產值,帶動當地就業機會和年輕人人口回流,未來還能輔導苗栗1千多間非法工廠在科技園區中就地合法。說明會後80%居民都同意開發。

對於這項開發案,灣寶里居民大多表示反對,但不論是環評會議或是說明會上,都未能充分表達當地的意見,因此居民趁著營建署召開審查會議,特地北上抗議,並在會議中表達居民心聲。

審查會議上針對開發案的重重疑點,居民代表提出不滿,「灣寶愛鄉自救會」會長陳幸雄首先表示,縣政府事前只辦過一場說明會,到了2009年3月的環評專案小組駁回後,縣政府才於5月中辦理5場說明會,說明會上灣寶里居民80%不贊成開發案,但縣政府卻將其紀錄更改為20%不同意;這種種鴨霸行徑,讓他們不得不為了捍衛土地站出來抗議。

20090619-130058-IMG_0147
包含綠黨、環保團體與主婦聯盟基金會、主婦聯盟合作社前後任理事主席、董事皆到場聲援灣寶居民。

對於開發單位表示當地非良田,居民代表張書銘播放2005年縣長苗栗劉政鴻出席灣寶甜蜜西瓜節的照片。張書銘憤慨指出,4年前縣長還親自站台推銷灣寶西瓜,如今卻說當地非良田種不出東西,短短4年一個人怎麼會變這麼多。居民還特地將今年的西瓜搬進審查會場,以證明當地農產品的品質。

灣寶居民歐煌焜認為,後龍科技園區並非國家重大經濟建設的開發案,所謂的產值與就業機會都是縣政府自己塑造出來的幻象。另外他也質疑,縣政府要讓非法工廠在後龍地區就地合法,這種作法對嗎?

區委會委員林靜娟也認為,工業區內規劃給予非法工廠合法化的比例,頂多只能夠解決22家違法工廠問題;加上每公頃土地要花3億土地成本,非法工廠有能力負擔這些土地成本嗎?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更質疑,為了讓未登記的非法工廠能夠就地合法,而犧牲掉幾百公頃的良田,難道開發單位沒有後備方案。廖本全認為,開發單位根本沒有經過選址,執意將當地優良農田變更使用。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表示,「不要以你們的標準來看我們的社區,我們都過得很快樂」,她不理解當年政府派人來經營社區總體營造,如今卻要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產地破壞掉,他們只要土地不要錢,「只怪我們當初瞎了眼選出這種人」。

對於開發單位提出的未來產值,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科技園區內的產業多是橡膠、化學製造業等傳統產業,縣政府根本是將高污染偽裝成高科技,以高科技產業為依據,但開發案產業結構與高科技產業並不相符,未來產值如何估算?洪箱也說,開工廠一定會賺錢嗎?那工廠怎麼會倒,怎麼會有金融風暴?

雖然學者、區域委員和居民代表皆表達對此開發案的疑慮,最後決議卻只是退回專案小組再審。營建署綜計組長陳繼鳴表示,退回再審是為了讓縣政府、開發單位與居民充分對話後釐清意見,未來仍會針對「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開發計畫實質審查是否繼續」召開會議進行討論。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另外,刊載於「環境報導」部落格中的「漂流的灣寶西瓜」,有與會者的農民與學者發言之詳細記錄,閱讀請點選這裡。)

為了有米和西瓜,全國主婦一起來

讓我們來問問執政的決策者,台灣糧食自給 要多少農地?一定要講清楚!我們家庭主婦關心農地若一再消失,本地無米無水果 仰賴要保鮮劑的進口糧食,這樣的過日子我們絲毫無法忍受,尤其是環保媽媽的我們…

為了有本國米與西瓜 全國主婦一起來挺 苗栗灣寶家園永續

再也沒有看過如此粗暴的執政者

執政的思維是

在灣寶造成事實

然後以政黨多數決 讓「農村再生條例通過」 就有法源依據

這樣的”量身制法”為的是背後的建設利益

對農村而言只要強行通過

多數農村無力於劇烈反抗

媒體不報只有少數知道

故多數無奈的下場是接受

如今

聲援的團體一但人多勢眾

又有網路運動的串連

尤其是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

團結為灣寶農村站出來

這風向球事件就有可能轉向

我們的主婦組織要重新在社會上發言

為不會說的農地發言

為人單勢薄的農村發言

真的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我為我們姊妹的道德勇氣自豪

今天

是營建署的區域委員審查,主管農地的農委會是很大的關鍵,若農委會不同意灣寶變更為工業開發用地,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被擋下來,灣寶社區的居民也會搭遊覽車北上,參加審查會議。

為聲援灣寶世代用續居住於家園的抗爭

我們一群主婦聯盟的環保媽媽

再度

如 檔外星寶寶進駐街頭的一億兩千萬預算的立法院抗爭

如 檔台北七號公園的體育館建設之戰(才有今天的大安森林公園)

如 檔關西的機械工業園區之戰

二十年都過去了

我們老中青曾經參與的主婦居然要再度出來

為灣寶保家園而戰

這是什麼國家???退步至此!!!

念至此 不禁令人悲從中來

這是什麼執政者ㄚ???

如此的不尊重人民的居住權 生存權 選擇權

務農得不符合經濟效益又干政府何事?

讓人想起921的南投三個月

見識了地方政治的醜陋惡劣

讓善良的人民無法獲得該有的資源

誰決定不修民屋 卻要公共造景?

一樣的手法

再生條例若過 豈不是獲得”有法無天”權

人民就任其宰割囉

太欺壓善良少數的鄉村農友了

980618-dsc04203-360.jpg
主婦聯盟的媽媽們關注糧食安全及捍衛糧食自主權。

今天

主婦聯盟基金會將有四位前後任董事長出席

主婦聯盟合作社將會有三位前後任理事主席出席

包括了剛到天國報到的謝麗芬理事主席

為灣寶的西瓜種植有機會奉獻過心力的她

想來也會來會場與我們同在

重要幹部也會一同站出來

主要是

主婦聯盟代表將代表全國的主婦對

今日農地安全 明日糧安 的重視與義無反顧的強烈表達

為著

提醒國家與社會 保護農地環境免於污染的重要急迫性

畢竟我們是頂著這樣的託付在做環保

也受社會資源所供養組織才能存活到天

我們所有角色也是因社會所肯定才擁有

出席這關鍵時刻 這比去灣寶吃西瓜 還重要

支持農運的新生力軍陪伴著參與農再條例的前哨戰

讓我們來問問執政的決策者

台灣糧食自給 要多少農地?一定要講清楚!

我們家庭主婦關心農地若一再消失

本地無米無水果 仰賴要保鮮劑的進口糧食

這樣的過日子我們絲毫無法忍受

尤其是環保媽媽的我們更無法忍受 要農家不情願的離農 遠離家園這件事

(作者為主婦聯盟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也是好幾個孫子的阿嬤,寫於618灣寶案審查會議前,失眠的夜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