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落差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五月下旬,八八風災後第一個雨季正式到來。雨季來臨之前,桃源鄉公所先後舉辦兩次防災演習、社會處長也訪視過防災計畫、並與駐點本鄉的9個NGO共同商討防災備災措施(防災演習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5/23降下山區的第一場豪大雨,不少便橋如預計中遭沖毀,才剛搶通不到一天,緊接著5/28又連續降雨、橋毀路斷。除了當初縣府推估的,勤和村以上四村成為孤島之外,勤和以下的桃源村、高中村或因土石封阻路面、或因便橋涵管遭沖毀封路,也成為暫時性的孤島。當初預計200mm雨量就強制撤離,也因種種現場因素無法執行。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6
勤和到桃源的便橋因掏空而無法通行。由於降雨後山水汙濁,影響民生用水,只好用接駁方式送礦泉水給村民。

一、現場與計畫的落差

(1)撤離時機與問與撤離地點

鄉公所現行的避難政策,分成兩階段。以豪雨警報做為撤離標準,第一階段是雨量100公厘就勸離,希望村民自行撤到村子中的避難中心;避難中心包括各村自己的活動中心、學校等。

雨量200公厘就啟動強制撤離,希望大家撤離到山下營區;今年定在鳳雄、工兵營區,約可收容共1000人。

然而,公路局的封路標準為「實際測量雨量50mm就封路」,不再放行車輛。且降雨不久,復興村到勤和的河床便道即斷絕,鄉公所定出的撤離標準全無用武之地。

而老弱病患、慢性病患者、孕婦等隨時需要醫療照護的,計畫中都要在雨季前撤離。雖然衛生所已經掌握病患名單,但詳細名單如陪同家屬為誰、撤離到平地後對於安置地的意願等,都要請駐點的NGO協助調查。而撤離時只是廣播宣導、並未強制,有的病人就待在家中未撤下山。

5/23降雨不久,復興村一戶江姓人家就表示「我叔叔就是要洗腎的,他就待在家裡沒走。」據悉,這名病患最後因便道沖毀,自行繞山中小徑步行下山就醫。梅蘭村也有兩、三名患者有同樣情形。

各村所定的避難中心,也有部分問題。如勤和村以村子的活動中心為避難所,這裡兼為村辦公室、托兒所,空間不大又堆滿雜物,無法容納預計要避難的120名村民。勤和重建會幹部反應:「總不能要我們都坐著睡覺吧。」村民多數都選擇待在家中,或到平台上自己的工寮避難。

去年受災最重的勤和村,是防災避難演習中的重點聚落。防災計畫中要求村民必要時撤離到平台,但村民在平台上申請的避難屋一直未能通過。5/23降雨後,勤和上方形成小規模堰塞湖,鄉長曾電話告知村長,希望村民往平台上避難,村長說:「上面又沒有避難的,我們上去做什麼?」

至於勤和以上的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較無被土石流直接衝擊的疑慮,村民最擔心的,不是避難空間,而是聯外道路斷絕,所帶來的維生物資、產業生計的問題。

1
勤和村以活動中心為避難中心,空間狹小,堆滿辦公室、托兒所設施,如果真要容納百人,村民說「難道我們都要坐著睡覺?」

(2)物資的發放標準?

5/20社會處長吳麗雪訪視桃源鄉防災計畫時,傳達了縣府表示「今年非必要時不動用直升機」。因此,宣導每家每戶最好自行備有三日存糧,各村避難中心所備物資,都要等三日後,居民家中存糧用盡、村中的雜貨店也售鑿的時候,才開倉發放。社會處並表示「飛機兩周內不空投,兩周後再啟動運補計畫。」要等到持續兩個星期道路不通,才啟動直升機空投物資。

然而實際上,5/23降雨後,5/27道路才剛搶通一天,緊接著隔日又下雨路斷。不少村民家中存糧用光,但來不及下山採買。而雜貨店進貨都由山下貨車運送,雨後搶通的道路多處塌陷、落石,許多貨車不敢開上山。現今多戶人家存糧已將要見底,但除了礦泉水之外,遲遲等不到核定發放物資。

除此之外,物資都集中在本部落的避難中心。梅蘭村附近的樟山、阿其巴小部落,遇雨道路就斷,根本無法到本部落雜貨店採購食物、或分得物資。

23
物資堆置在各村避難中心,統一委託紅會管理。但發放的規定不一定符合村民實際需求。

(3)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

今年,高雄縣府定下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的決定,以免「浪費社會成本」,但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村民必須面對「自己救自己」的處境。

如樟山、阿其巴部落還有極少數人家,待在家中未撤離,其中包括多病的老人家。這兩個部落對外道路遇小雨就斷,路斷時乘坐流籠進出。但雨後水勢險惡,老人家無法乘坐流籠,又無對外通訊,目前狀況未明。梅蘭有部分村民將步行去探視,但雨後路險,尚無下文。

同樣要靠流籠進出的,還有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沒有聯外道路,連續大雨後河道拓寬,村民也不敢再坐流籠。村民阿麥表示,要去買米的話,得繞行山路,走上數小時到寶來。

病患的撤離未能與衛生所充分搭配、即時統一撤下山,導致少數患者,必須在大雨後步行山路數小時下山,自行就醫。

勤和一位柯姓居民表示:「霧台鄉都有直升機載病人,阿里山還用直升機載老師回學校上課。」但桃源鄉病人,卻必須步行下山「實在是很可憐。」

防災計畫,尚有許多漏洞。如各村都預留直升機降落地點,但5/20社會處視察會議中,有的地點如梅山村,尚不明確還要再議,雨季就已經來臨。

雖然各村都發放無線電設備以便救災、防災時對外通訊,但各村通訊設備都交付給村幹事,最後不一定都在村長手中。村幹事在鄉公所辦公,平常也不一定住在村中,若有需要時恐有的村莊無法擁有無線通訊。

關於釀災主因之一堰塞湖的監測和預警,也沒有一定的權責單位和撤離標準。

5/24鄉長通知勤和村長堰塞湖時,表示是透過衛星圖看見堰塞湖,但又表示無法說明堰塞湖詳細情況,村民皆無以了解淤塞程度。平時雖有承包公路局道路工程的包商工作人員協助監測,村民也會自行上高處眺望查看。但對於何時撤離、如何撤離、通報警訊的系統,始終未能建立。

4
梅蘭村通往樟山、阿其巴的流籠。流籠是村民自行搭設,雨後老人家也不宜乘坐。目前困在部落中,未知音訊。

二、鄉公所與NGO之間

桃源鄉目前有9個NGO在此駐點,展開災後的重建工作。鄉公所與縣府社會處也會固定開會,與NGO商討救災防災措施。社會處長吳麗雪就請各NGO協助調查詳細的撤離名單、各村避難中心的安全性、食宿狀況等。

5/27鄉公所與NGO開會討論備災防災事宜,鄉長表示懇請各團體協助。鄉公所人員也詢問「你們是想上來做自己的(社區工作)?還是要納入這個(防災備災)體系?」

經詢問後,有的團體如介惠,表示會跟隨個案到避難地點;有的如勵馨,表示會到營區持續八八時在營區的工作;有的如至善,表示山上、山下各會駐守一人。也有的表示願意用現有資源配合投入救災。

專責現場救援的紅十字會備災救災支援中心的李副主任則坦率直言,各NGO「如果做得到的就說做得到,做不到就說做不到,要做一個切割。」他語重心長表示,說這些話是出來「做壞人」,但他認為,防災救災是有危險性且需要專業的工作,投入前需謹慎考慮。

NGO之中,各有專責,或以從事兒童及婦女工作、或協助心靈重建、或協助產業就業等。參與防災備災,不一定為各團體專業。且NGO工作人員中,雖有些雇請原鄉年輕人,但也有些為平地人,假日下山返家,不一定能即時到達災難現場。

鄉公所身為災難應變中心,所應負起的責任,以及與駐點NGO之間如何協調搭配,尚待觀察。

三、道路斷了又斷

雨季的到來,也考驗和印證桃源鄉居民一直擔憂的道路問題。

勤和-復興之間的河床便道,遇雨即斷,搶修不易。在降雨密集的梅雨季,令工程單位更形支絀。5/23到5/28兩次鋒面中,道路只通了一天就中斷。一位包商人員表示「花了這麼多錢,工程人員兩天都沒睡覺,才一天就沒了。」

道路不通,復興、拉芙蘭、梅山村民直接面臨生活衝擊。除了物資運補不便之外,正植產季的紅肉李等作物都送不出來,白白報銷。拉芙蘭村的婦女Savi就說「當然會著急,一年只有一次的賺錢機會。」

由於修復河床路,必須等雨停水退,修復也耗時。現場工程人員表示「要修至少要一個星期。」梅山重建會的顏會長說:「一個星期,紅肉李早就報銷了。」

梅山重建會、拉福蘭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皆積極申請可繞過這一帶河床路的替代道路,但遲遲未有下文。今日(6/2)鄉長開會時,首次表示將於今天上網發包這一條替代道路的工程,預計下星期動工。

這條路,居民從三月初以經在申請,如今雨季已臨,紅肉李產季也正進入產季,終等到回音。但在替代道路修築好之前,仍需仰賴這條耗用大筆經費、修好又隨時遇雨斷絕的河床路。村民物資補給、農產運輸的問題,眼前仍未得到解決。

八八之後,桃源鄉的道路、地理環境都有極大改變,需要周延妥善的計畫以應付汛期。汛期前,返回原鄉重建者未能申請到避難屋、替代道路等,讓村民安居重建的基礎,當初所擔憂的種種問題一一浮現。隨著梅雨季節降臨、緊接著便是颱風季,更考驗著政府是否能拿出更妥善的災難應變政策。

5
勤和通往復興的便道與河床齊高,遇雨就斷,修復花錢又費時,居民期望申請另外一條替代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Namasia的心聲:誰把任意門借給我?

528豪雨,因山上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導致一名病患往生。而雨季唯一的替代道路,又將封閉半年,居民表示,在無路可走的情形下,恐怕得自備「任意門」,才能下山「為自己加油」。

橋毀路斷車難行

連續多日的豪大雨使得那瑪夏鄉對外交通中斷,主要的聯外道路台21線在5月23日的豪大雨後,五里埔─那瑪夏路段已無法通行,工程單位原訂26日可全面搶通,28日的連續降雨又使得搶通時間延後,那瑪夏鄉的聯外必須由台20線經甲仙接南179線、179-1線轉平境、伸苗產業道路連往那瑪夏境內台21線208K處往瑪雅村出入。

28日晚間,那瑪夏風雨漸大,接近十點左右開始停電,除了有自備發電機的住戶之外,放眼望去一片漆黑。隔日,南沙魯村通往瑪雅村的光復橋因水量過大,原本的疏濬工程停擺外,部分涵管也被沖毀、路面塌陷,因而禁止車輛通行。達卡努娃村目前的聯外道路也僅剩西安吊橋,但僅限800C.C.的小型車、機車可勉強通行。

0528豪雨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禁止車輛通行(2)
0528豪雨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禁止車輛通行(攝影/劉瑋婷)

179線道雖比原先的台21線路程多上一個小時的車程,但三個村落現今只剩下南179線可通行,記者在30日行經路段時發現路旁張貼公告,公告上寫著:「本路段因道路復建工程,將於99年6月1日起,平坑產業道路(平坑─那瑪夏路段)全線封閉施工,請用路人配合提前改道,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公告說明該路線在玉井區62林班路段將在6月1日起封閉至12月31日進行道路復建工程,在台21線尚未搶通又得知唯一的聯外道路將封閉的消息,那瑪夏的居民擔心往後無路可走,也無法下山補給物資、「為自己加油」。

路段封閉公告清楚寫著將全線封閉長達半年 (圖:孔平)
路段封閉公告清楚寫著將全線封閉長達半年 (圖片提供:孔効平)

告示牌的位置立於錫安山與關山的路口(圖:孔平)
告示牌的位置立於錫安山與關山的路口(圖片提供:孔効平)

台21線尚未搶通,唯一的聯外道路又公告要封閉半年

這條目前那瑪夏人唯一的「家路」同時跨過台南南化鄉、高雄那瑪夏鄉兩個地理區,南化鄉公所建設課課長張文榮表示,「行政院重建會有列管兩條道路,這兩條路是要給那瑪夏的人走的所以才用我們這裡,因為它怕走小林村那個替代道路壞掉的話會用我們這個替代道路。」

張文榮說,台20乙線進入即為179線道,進入179線道之後再分為179-1線,若由錫安山後山進入林道往南化方向行駛的路段還屬於級配與泥巴路,總長大概有4公里,「出來之後到了我們的179-1後,路況不會很差,我們只有部分路段在整修,既有的路面要做柏油的鋪設,我們的工期如果有控制的話,早上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有跟我們check過(道路封閉),我們說我們只有管制。」

南化鄉公所負責的工程路段會配合那瑪夏鄉連外道路可由小林村替代道路通行後才會進行施工控管,對於要封閉道路到年底一事,張文榮表示尚未接到通知,他同時強調,由於即將進入雨季,「我們這些工程動作都一定要趕在6月30號以前完成。」

詢問那瑪夏鄉公所是否知道道路封閉的訊息時,鄉公所秘書孫榮顯說,「鄉長有跟那個廠商連絡,連絡的情形我還不知道,你要問鄉長才知道。」記者試圖與那瑪夏鄉長伊斯坦大‧呼頌取得聯繫,但直至截稿前手機仍無人接聽。

那瑪夏往南化雙連堀路段在災後的路況 (20090914),現路段已埋設涵管

那瑪夏往南化雙連堀路段在災後的路況 (20090914),現路段已埋設涵管(攝影/劉瑋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曾士峰為該工程的連絡人,他表示,這項工程是「玉井區62林班產業道路災後復建工程」,屬於莫拉克災後重建工程之一,由重建會決議後交由嘉義林管處執行,「台21線如果可以通行的話,就走那邊,如果台21線因為雨季中斷的話,我們那邊也是開放通行,以人員的疏散為主,重車的話還是禁止通行。」

至於施工日期公告將封閉道路半年,曾士峰說:「工程不用那麼久,那當然是期限會稍微延長,但實際施作不會那麼久。」同時也將再行文通知台南、高雄縣政府、那瑪夏鄉公所、南化鄉公所及中央重建會。

這項工程的施作限定在62林班地的所屬範圍內,總長度有4公里,預計進行混擬土的路面鋪設及安全設施,也會針對目前路段的落石、土堆作整理,其餘的路段則由高雄縣、台南縣政府執行。曾士峰同時提到,因為連日的雨勢,「可能到6月3號、4號承包開工。」

記者詢問目前那瑪夏對外只剩下這個路線可通行,是否可開放村民使用道路時,曾士峰回答:「我們還是會開放通行,我們基本上是看21線,21線如果可以通行,我們那邊就限制出入,因為混擬土要凝固的話也是需要一些時間,一般一天之後,比較輕的車子可以通行,我們基本上看施工的情況作調整。」

平時沒準備,避難機制未到位

達卡努娃村村長孔効平在今(31)日行經該路段時也發現道路封閉的公告,得知相關單位的說法後,他質疑,「當初我們走台21線河床的時候它為什麼不鋪?等到台21線沒有了才做?」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南沙魯村民也說:「八八災後我們走那條路回家的時候,想說這裏很快就會鋪水泥了吧,結果也是到現在才動。」

孔効平同時提到連續豪雨將部落對外交通阻隔的困境:「達卡努瓦村在5月23日豪雨時四周都不通,第三天好不容易搶通,28號的豪雨變成部落四周無避難道路,唯一依靠的西安吊橋,鄉公所遲遲不作,人員通行時心裡非常恐懼,深怕橋樑會發生問題,現在又要面臨封閉唯一通路,為何不於走河床時重建呢?偏在雨季沒有道路下做封路?」

孔効平說:「5月30日的豪雨,我打電話給水保局防災中心求助怪手,因為,本村潛勢溪流沖向民宅需要堵住,結果怪手沒有電無法搶救,水保局疏濬工程怪手也不支援,什麼前陣子所實施的防災演練,編組人員都未到定位,在兩次的豪雨特報來臨前,各個紛紛先行逃離那瑪夏鄉,沒有就定位,目前雨量的警戒值是200毫米,鄉公所還不提高警覺,5月28號的豪雨,就是人員未到定位,本村一位病患,因為無醫護人員在衛生室(設於達卡努娃村內),導致延誤就醫時間送下山已來不及。

山上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一名病患往生

由於達卡努娃村僅剩西安吊橋可通行,這名病患在29日下午由孔効平開著自己的小貨車將人送到西安吊橋,再由消防隊的車輛接送到衛生所,衛生所的值班人員發現狀況嚴重,病患需要送到醫院,孔効平說:「消防隊說他們沒辦法,因為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我只好再打電話到鄉公所給當時的值班人員農業課孔課長。

後來經由公所安排,由另一名公所職員冒雨駕駛公所公務車將病患送到南化,由甲仙的救護車將人送往義大醫院,但這名病患依然不幸往生。

截稿前,台21線通往那瑪夏的路段依然無法通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又再度出現路面塌陷無法通行的窘境,南沙魯的村民預計要在這幾天到山下載物資上山,這條「目前唯一的家路」是他們的希望,加上這條路在天候不佳的前提下,最好是四輪傳動車輛通行會較為保險,在知道道路封閉的消息後,對那瑪夏的人而言,不只是盼望雨別再下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任意門」。

民生大橋被沖離原位的貨櫃(圖:鐘聖雄)
當所有的路都被封住,鄉民出入得自備「任意門」?(攝影/ 鐘聖雄)

神山牧師受困山中的心情故事:0530沒有電的第二個夜晚

若果,天災帶來的斷路、斷電等災情,會一直是居住於山中的原鄉部落的災害問題,那麼,我們的政府及相關單位,是否可以想想,協助我們守護山林的原鄉部落,建造所謂的「綠色、生態、自治部落」。

編按:

528豪雨後,屏東鄉神山部落至今仍然沒有恢復電力,本文為受困山中的盧牧師寫下的心情,以及對未來的想法,希望能與社會各界分享。(更多神山部落的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ap_F23_20100531031818185-48

今天0531(一)是神山斷路牧師受困的第三天及邁入第三個沒有電的夜晚。而此篇所寫得是昨日受困的第二天的第二個沒有電的夜晚之心情告白。

0531:沒有電也沒有路燈

雖然0529的第一個晚上是沒有電的夜晚,卻是有路燈亮著的夜晚。而今夜的路燈也隨著部落白天夜晚下不停的無情雨,也宣告不敵而熄滅了。真的今夜的神山部落真的進入「黑暗的部落」的夜晚。Asi anikaerepe kay dringki ki kadaadalrane ta?

天色如此快快的變暗了,我也快快地將鄉公所分發給每戶居民備用的蠟燭(二盒加二塊),由這些蠟燭自己估算未來沒電的夜晚可能是四到五天的樣子。點著二根蠟燭果然比自己所用的蠟燭更明亮。因此,在微亮燭光下享受沐浴之樂,洗洗今日換洗衣物。

家事晚了,肚子也餓了,就將信徒親自送來給牧師享用的晚餐擺上,看看信徒送來的豐盛愛的晚餐,有Abay、Kuray、Tinpera等,加上在燭光之下享受這些佳餚可比在法國高檔餐廳浪漫美麗多了。只是獨自一人享用。此時想起與師母、啟原、悅文、牧庭家人共享的溫馨情境。不免有些些失落或孤單之憾。

原來美好的晚餐,不在於豐盛的佳餚、羅曼蒂克的氣氛、悠揚樂音的環境,而在於同桌共享的過程中可以歡喜交談、互為傾聽、彼此鼓勵、經驗交流等情境,導出生活、生命的美味芬芳吧。

休息一下。看著黑暗的屋外,聽著屋外下不停的風雨,心想雨啊!雨啊!何時停住?黑夜下的雨啊!請妳不要再下著「無情的雨」吧!

差不多了,上二樓書房點著蠟燭寫寫東西吧,看看書吧。因為點著鄉所分發的蠟燭真的比較亮的樣子。Asii?想想我是不是開始習慣點蠟燭的夜晚?還是我已漸漸找回到了那個「沒有電燈只有煤油燈的夜晚」美好感覺的舊部落生活。

第二個沒有電的夜晚,為何讓我勾起非常原始原味所謂「一家圍一鍋吃晚餐」的古早味呢?

山裡的部落是否能有綠色生態自治的重建模式?

靠著窗戶,遙望神山對面山麓的相助、德文排灣部落,在深深的黑夜中戶戶閃閃發出亮光。想著,神山與德文僅因一條北隘寮溪之分界而有天讓之別的處境嗎?魯凱族神山部落與排灣德文部落亮不亮的問題,僅只是因為我們的道路中斷而有所差別嗎?

不對ㄚ!鄉所已在第一時間(0529)通報公路局及電力公司等單位,有關霧台神山部落之道路中斷、電力中斷等災情。為何都沒有動靜呢?

想想在屏市都會區時,一旦社區有斷電斷水斷話必定有人通報,而且相關單位會立即派專人整修回復供電、水、話的。否則下個月在議會或在電視網路上立即公告報導相關指責或質詢等控訴或罷免等行動。但是,一樣是納稅繳水電費的原鄉部落卻無法享受同等平地都會區的權利或福利呢?

是環境條件不同嗎?是選票多寡嗎?是民意民情民代有差別嗎?還是政策問題?專業人員態度問題?施工單位問題?災情輕重問題?政府人力、物力、財力問題?

若果,天災帶來的斷路、斷電、斷水、斷話等災情,會一直是居住於山中的原鄉部落永不停息的災害問題(棘手的很),那麼,我們的馬政府,台灣電力公司、中華等電信公司、水利局、河川局、自來水公司等相關單位,是否可以想想為我們守護山林的原鄉部落建造所謂的「綠色、生態、自治部落」。

深夜,屋外依舊下著「無情的雨」,不!因該說是「部落心痛落下的眼淚」。

PS溫馨分享感恩:

能夠寫下這些記錄是在鄉長顏金成之允許協助下,在唯一有電的鄉所裡進行的(康忠義要塞)。所以,要謝謝顏鄉長及鄉所同仁的體續幫助,尤其是Basay 先生。

(更多神山部落的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阿禮部落對社會大眾的呼籲

阿禮部落災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預約遊程,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時密切關注天候,各項活動皆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請各地的朋友如要到阿禮,請盡量透過地方安排行程,減少旅行風險。

編按:

5月下旬開始的梅雨季節,讓留在原鄉發展的部落,面臨88災後新生的嚴峻考驗。屏東魯凱族阿禮上部落居民,選擇在原鄉重建,並發展生態旅遊,523豪雨後,傳出自行上山的遊客困在山上,最後出動直昇機撤離的訊息。

為了釐清事實,長期陪伴阿禮社區的屏東科大副教授陳美惠,特別撰文如下,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阿禮部落面對汛期的因應模式,以及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如何兼顧安全問題,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瞭解事實,繼續支持原鄉重建。

籲請民眾勿任意出入災區旅遊‧政府應訂定災區出入管制辦法

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副教授

霧台地區在八八風災過後,其聯外道路台24線至今尚未完全恢復,5月23日梅雨鋒面帶來豐沛的雨量,其聯外的便道遭到沖毀,霧台地區的交通再度中斷。

位在霧台最深山的阿禮部落,卻在22日有來自台南市的8名遊客上山露營,25日上午天氣放晴,空勤隊直升機上午九時入山撤離困在阿禮的遊客和村民,霧台鄉鄉長顏金成表示,經歷這次的豪雨,汛期間只要有颱風或豪雨警報,一定清空所有路基不穩的危險部落,不讓任何人留守在部落裡。

這次在已經發布豪雨特報的情況下,遊客仍自行前往阿禮部落,絲毫未能察覺自行前往山區部落的潛在危險性。所幸在這次的豪雨中未造成遊客的傷亡,不過豪大雨卻造成部落的交通中斷,聯外道路中斷也造成自行前來阿禮部落的遊客受困山上。

災區目前百廢待舉,許多安全機制都尚未完成,請遊客近期勿自行上山旅遊,若想要上山旅遊,可參考由在地居民全程帶領的生態旅遊行程,並視天候與路況進行較為安全的生態旅遊。

阿禮部落在經過八八風災的復舊重建之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慢活預約遊程,遊程內容係經過阿禮社區發展協會與輔導團隊縝密的規劃設計,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會隨時密切關注天候狀況,只要天候不佳即取消預約行程,嚴格管控執行各個活動項目內容,因此各項活動皆已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

此外,阿禮部落也為報名參加生態旅遊套裝遊程遊客,全程投保旅遊平安險,並自三德檢查哨集合後,在二天一夜的生態旅遊遊程中皆有專人陪同服務。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蔡文進表示,現在要上霧台鄉都有管制,不論團體或個人都要申請,這次豪雨後,將考慮汛期間,強制不讓遊客上山。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支持政府能嚴格把關,並呼籲想要上山的遊客,能體會重建過程的諸多不便與可能的安全疑慮,並轉而支持在地的生態旅遊行程,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在地的生計與重建工作。

image

非汛期的阿禮,十分美麗(圖片來源:sumuku’s blog)

長治分台進度:慈濟興建156戶,7月底完工。

魯凱族人遷往長治分台的重建案,進度如下:第一期由慈濟基金會興建156戶,預計7月底完工。還卡在申請資格的其他族人,預計9月份處理第二期,將由其他NGO團體興建。未來長治分台劃歸霧台鄉,仍然屬於原住民區域。

前言:

長治分台在4月26日動土儀式之後,除了基地現場外觀可以看見施工現況外,對於實際規劃進度與溝通窗口沒有對口的狀況下,5月20日記者採訪慈濟基金會,詢問有關部落重建的對口機制,當天截稿前,雖然尚未得到慈濟的來電,但後續有接到慈濟志工來電表示,會在5月27日向屏東縣政府做一個工程簡報,並且邀請各界媒體前往採訪。

5月27日當天,由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一起陪同屏東縣長曹啟鴻,參觀工程基地以及部落族人在長治分台協助工作的情形。以下則是當天關於工程進度以及魯凱族人災區處理相關問題的整裡報導。

一、長治分台工程進度與族人關心的問題

(1)家屋戶數

當天的行程,首先由客家委員會事務處的古秀妃簡單說明長治基地的執行期程,而對於未來的永久屋戶數,她說,長治分台基地目前是計畫第一期要蓋154戶,因為設計是雙併的關係,會蓋到156戶,所以會比原來的多兩戶,而完工時間是預計7月底完成。

負責長治基地工程的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也簡短的介紹目前工地的施工近況。他表示,永久屋的鋼構都已經成形了,所以現在趕快加蓋屋頂部份的工程進度。基礎工程的部分,阿禮部落會在5月27日當天完成,而長治分台全部鋼構的工程,全部要在6月15日以前完成。

屏東長治慈濟大愛園區永久屋進度管制表的簡報中,也詳細列出各部落預定戶數,阿禮51戶,吉露24戶,佳暮44戶,谷川20戶,三地門鄉共15戶。總計154戶(上述為第一期核定戶數,其他尚未通過審核的家戶,並未列入本期興建戶數)。

(2)以工代賑

慈濟志工也表示,目前長治分台的工地尚未有部落以工代賑的族人進來幫忙,因為目前永久屋工地內正在進行專業的施工工程,未來景觀工程以及鋪地磚的工程時,才會邀請族人進到施工的現場工作。

而目前在長治基地的族人是部落之前八八專案的族人,現在分配在活動組、以及香積組等單位,協助工地伙食的炊煮。

屏東縣長表示,長治分台的工程雖然之前遭遇到一些誤會,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也會更加了解慈濟,錢都是花在刀口上。他說,「看到工地井然有序,也非常有進度,慈濟對原住民關懷的態度非常用心,也非常感謝慈濟的用心。」

(3)工地積水問題

對於幾日前的大雨使否會造成工程的延宕,縣長表示,「這個地區以前是隘寮溪的舊河床,所以下一點雨,滲透率很快,所以不會積水,這個地方工程上,不會造成麻煩與延宕。」

(4)族人的耕地區域在長治分台

而當天現場的媒體記者也問到,「未來部落有耕種的田地嗎?」縣長則表示說,「土地有了。」記者再繼續追問,「在哪裡?」縣長說,「這裡就夠用了。」他表示,「這裡的用地有29公頃,我們這裡只能蓋多少?蓋不到一半。」

(5)長治分台的行政區域仍屬霧台鄉

未來遷下山來到長治鄉的霧台鄉民又將隸屬在哪個行政區域?縣長表示,將來這裡的行政區,也不會因為它在長治鄉的基地,它仍然是屬於霧台鄉。未來族人的身分證上一定還是屬於霧台鄉,行政區域有點類似現在瑪家鄉的三合村,仍然是屬於原住民鄉。

(6)第二期的永久屋住戶在九月處理,將由其他NGO協助興建

而目前族人最擔憂第二期入住戶的問題,縣長則說,「第二期,我們謝謝慈濟,好事大家一起來做,第一波慈濟做完基礎工作,第二波就是請其他NGO團體準備來接手,原則上,我們是希望是在9月底,9月30號左右處理。」

(7)政府將與族人溝通墓地用地

不過,對於過世而無法將親人埋回部落的墓地問題,縣長則表示,墳墓的部分,現在還要跟部落討論,第一個,各村跟各村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地方,雖然部落說是遷下來,可是原有的墳墓用地還是可以用的,可是現在目前有些還是災區,不能回到山上葬。

縣長表示:「不必擔心墳墓,像好茶村,雖然是整個移到瑪家來,他們在新好茶那邊的墓地,還是完整,還很安全,所以,我們需要個別討論。我們慢慢溝通,溝通完之後再決定」。

image001
屏東縣長曹啟鴻,嘉許慈濟執行效蓄非常快且僅然有序,上圖為5月27日工程基地區域,目前已有鋼骨結構工程正在進行,同一基地(佳暮)在5月7現場只有部分的基礎處工程(下圖)。
image003

 二、政府與慈濟的共同理念

結束工地現場的踏勘,慈濟也在室內對施工過程做了更詳細的施工簡報。縣長也再度嘉許慈濟在整個工程進度非常有條理,他說,「原住民的朋友非常有福氣,可以在這裡工作。也再次表示,慈濟在協助過程,遭受到許多的誤會,未來大家會一起共同努力」。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也表示,感謝縣長發願做志工,用雙手一起打造部落。他說,「一個家是用愛去打造,慈濟在建造過程都是用愛去打造。慈濟在這裡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屏東縣合作,那我們有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原則。」

他也感謝慈濟做不到的地方,有縣府來協助幫忙,好事大家做,這是我們共同的理念。他也提到,一方面有一些地方,也有一些是政府不方便做的,讓我們NGO團體來做,我們感恩有這個機會來為部落服務,來奉獻對部落的關心。」

三、族人的想法

除了政府與NGO的想法之外,即將要遷至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內心真正的想法又是什麼?在5月27日結束完長治基地的拜訪後,當天晚間7點,原住民電視台也在屏東榮家的安置中心,舉辦了一場針對目前屏東地區災區部落族人問題的現場節目,各村的族人與自救會以及遷建委員會的代表都前來表達各部落的意見。重建會執行長陳振川也親自前往現場一起聆聽族人的想法。

記者也會繼續將當天晚上,對於即將在八月入住長治分台基地的魯凱族族人所提出的擔憂與問題,後續再做完整的報導。

image005
負責長治基地工程的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表示長治分台鋼構工程,全部要在6月15日以前完成。(圖左一藍色上衣者為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左二身著深紫色上衣者為客家事務處處長古秀妃。)

富山 – 雨水的傷痕與未來的鄉愁

雖然下雨天會讓富山部落族人感到不安,但族人也會趁雨勢稍停時,去山上找蝸牛來吃。在雨後的部落中,常常可以看見族人在自家門口處理蝸牛肉,即使自己吃不完,還可以 寄給在外縣市的親戚們,讓他們可以吃到鄉下的野味呢

雨下越大,族人心情越沉重

當富山部落的族人看著電視新聞,報導大雨造成許多八八風災部落再次面臨土石流及溪水暴漲威脅時,富山部落族人同樣也感到非常的恐懼;害怕聽到緊急撤離的廣播聲、害怕溪水暴漲會直接沖毀他們的家園。這對族人來說實在無法想像 – 梅雨季節到來,雨下越大,族人心情越沉重

面對連續兩天的大雨,富山部落族人早己準備好睡袋、換洗衣物等撤離隨身行李。部落族人日茉日曼說:「自從八八風災後,族人己經習慣整理好該撤離的物品,因為部落上方的潛勢溪流,不知什麼時候會隨時暴漲,做好準備,才能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雖然縣府承諾,目前正在趕工的永久屋預計七月底完工,但是這期間,還是會遇上梅雨季節,部落只要雨量超過200毫米,就會依規定進行撤離。即使部落上方有兩台挖土機隨時待命,仍然無法完全保障部落族人的安全。日茉日曼說,縣政府允諾會在八八風災滿一年前,將富山部落族人進行遷村,但是,遷村前,縣府與鄉公所對於遷村後原富山部落可不可以搭工寮,產生意見不同。

縣府方面表示同意搭建工寮,以便讓族人可隨時回到農地耕作;但是,鄉公所卻持不同意見。鄉公所表示,萬一族人回到農地耕作時遇到大雨,鄉公所無法為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負責。雖然族人不想搬離現在的部落,但特定區域一旦劃設後,加上安全考量,不得不搬。部落耆老在八八風災時,己經被當時的情況嚇到,多半不願意留在部落裡。

距離搬遷的日子越接近,族人心情更是捨不得,非常矛盾

許多族人民國56年時一同搬入現在的富山部落,如今又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狀況卻完全不同。當時,族人是因為交通考量才會從舊址搬到現在的富山部落,現在卻是為了保障族人的安全,所以又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族人說,心情實在是很複雜,因為看著自己辛苦打造的房子,心中不免感到傷心與不捨。

雖然族人己經決定要遷村,對於新環境也抱持樂觀的態度,但是永久屋只能擁有房屋權而沒有土地權,修繕問題也還有待商量,不免讓族人感到疑慮與憂心。日茉日曼說,「永久屋靠近海邊容易遭海水腐蝕,萬一永久屋壞了,族人無法自行修理時,是不是又要回到富山部落來居住?搬遷時,我們一定會提出這個問題,讓我們可以安心的住在新的環境」。

日茉日曼正為遷村的事情煩腦時,屋子的電話恰巧響了。電話的另一頭,是日茉日曼的親戚,特別打電話來關心部落這兩天的狀況,經過解釋後才安心的掛上電話。日茉日曼說:「現在只要下雨超過兩天,所有在外的親戚都會打電話來,問問看部落有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以不只我們擔心。就連在外的族人都會主動來關心。」

在沒有安全疑慮的情況下,部落族人也會趁雨勢稍停時,去山上找蝸牛來吃。在雨後的部落中,常常可以看見族人在自家門口處理蝸牛肉,即使自己吃不完,還可以寄給在外縣市的親戚們,讓他們可以吃到鄉下的野味呢!

在還沒搬到永久屋前,部落族人仍然維持昔日的生活習慣。面對著遷村的日子越來越近,這些生活的情況,或許會成為富山部落的共同回憶吧!

990528shioiuohnoij-450.jpg

重建條例與部落生活的法令衝突(3)永久屋申請的慈濟條款?

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新增條款,政府說是協助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放寬條款」,為何變成是屏東災區部落申請永久屋的阻礙?而「部落生活」與「慈濟條款」產生的衝突,未來要如何解決,族人們正與律師群商討如何與政府對話。

編按:5月19日,由「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邀請法律界關注八八風災後關心重建特別條例的律師群,共同協助屏東災區解決申請上的法律衝突,本文為當日系列報導之(3),

閱讀系列(1) 請點選這裡。

閱讀系列(2) 請點選這裡。

990527-gukyrdytu-450.jpg
淹沒在土石流中的好茶村魯凱族人,受到「慈濟條款」的影響,而無法通過申請永久屋的族人,面臨了不知道未來要住在哪裡的無奈。

前言

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新增條款,政府說是協助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放寬條款」,為何變成是屏東災區部落申請永久屋的阻礙?而「部落生活」與「慈濟條款」產生的衝突,未來要如何解決,族人們正與律師群努力商討中如何與政府對話。

對於政策與部落生活衝突的問題,賴中強律師表示,目前政府的法律制定上,還有很多模糊的空間,還可以繼續跟政府溝通。並且也提到政府另一個不合理的規定──政府若是要求災民一定要有所有權才能申請永久屋的話,目前重建條例裡並沒有提到一定要有所有權,只要災民是居住者,就可以申請。

而對於5月19日部落災民提到的個別問題,也都很重要。因為目前內政部重建住宅分配辦法,不是立法院訂的,是內政部訂的,但是內政部訂的這個辦法跟立法院定的法律是有衝突的。

政府內部在制定法律上就已經產生衝突,又如何將「有衝突的法律」在生活價值觀不同的原住民部落中解套?部落災民申請永久屋的受限,除了在資格認定上的受限,另一個更深的影響層面又是什麼?以下是5月19日當天災民提出的相關整裡報導。

一、新條款的新限制

屏東八八災區申請戶權力所受限的影響,在排灣族以及魯凱族部落普遍著都有同樣的問題。

大社村的遷建委員洪麗菁表示,回到較大的問題,目前部落災民面對在外地貸款購屋,以及夫妻不能個別申請永久屋的狀況都是最新辦法提出時,才發生的問題。

她說,「在這邊也很抱歉講這麼重的話,其實這些都是『慈濟條款』」。對於蓋房子的間數部分,展望會一直是很願意幫我們蓋,目的也是希望先將住在營區部落的人安置下來。

對於這個新建的條款,洪麗菁說,「就是因為目前申請條款裡最新的辦法,也就是前幾個月才修正的,這個條款的影響,變成政府這邊如果審核災民資格可以,但NGO團體不願意核配,就不能核配給災民,『夫妻條款』就是因為從這裡才有的。」在瑪家農場的部分,世界展望會都是很願意幫部落蓋房子,就是因為慈濟不肯,不肯給夫妻各一棟,只有慈濟很有權力跟中央對話。所以我很抱歉說,這是「慈濟條款」。

二、「慈濟條款」的影響

對於新條款內容中,「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對於部落申請的影響又是哪些?

(1)在外地辛苦打拼貸款買房子,不能申請永久屋。

佳暮村的調委員柯正光表示,目前佳暮部落的問題很多,到目前都還沒有辦法整合部落的遷村問題。

他說而政府當初告訴族人,如果覺的住在山上不安全,可以提出申請。可是現在申請永久屋最大的問題就是,族人若在平地也有購買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

他也表示,「佳暮村決定要遷下山的族人,反而受限制於這個狀況,難道我們要回去山上等風災嗎?」

他也說,「若是平地也有購買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的,那些貸款買的房子,也是族人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來的。如果因為在外地有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在部落遷村的立場上,也說不過去。」

(2)是夫妻關係者,不能共同申請永久屋。

好茶村的杜冬振也提出相同的問題。他表示,由於當時孩子尚未成年,所以家屋的名子掛在妻子的名下。結果政府寄來公文說,因為夫妻財產共有制的原因,所以只能申請一棟永久屋。「因為申請人是夫妻的關係,只能申請一棟房子,而失去辛辛苦苦打造的房子,這合理嗎?」

陳再輝也對此做補充說明,政府來文中的公文表示,「夫妻關係為一核心家庭,雖各自設於不同戶籍且持有房屋所有權,仍宜擇一申辦並核配1戶永久屋為限。」

但是,在部落裡孩子尚未成年,所以房子掛在母親的名下,是很普遍的現象。政府卻來文說因為是夫妻關係,而只能申請一戶,表示實在是不合理。

對於新條款對部落的限制,楊中強律師表示,「可不可以分配永久屋,法律有一定的規定。如果照政府訂的這些辦法,災民實質上就有權力可以申請,那慈善團體如果說,按照申請條件災民可以,但是跟政府協商過後,決定災民沒有申請的資格,那這個就是違法,那違法不是說慈善團體違法,是政府違法。

他也表示NGO團體在協助的立場中,「慈善團體只是來幫助政府在法律上應該要做的事。

三、災民沒有發言的機會

好茶村遷建委員會的會長對於災民的權利,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說,「新辦法的制定變成是他們兩個去協商我們的事情,這個協商的人一個是政府,一個是民間團體,能不能把這個被協商的部落族人,成為共同協商的人。變成是他們兩個人去協商我們的問題,反而變成我沒有發言的機會。

他也對目前政府在決策權的矛盾提出疑問,他說,「如果說慈善機構說認為可以,有沒有可能說政府也是可以認同,因為目前的狀況是,展望會說可以,可是政府說不行。」

黃智慧也對政策的決定提出看法,表示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立場中,欠缺部落的思維,原住民部落是一個群體的組織,政府應該要重視這個部分,並且也語重心長的說,「沒有立委的魯凱族,要在國會爭取族人的權益也很難。」

四、從法律的角度,政府站不住腳。

對於當天,魯凱族以及排灣族人所提出的個案問題,律師群們也紛紛提出他們的看法。首先,楊大德律師即表示,在政策的規劃上,漢人政府就只是給部落「住」,就這個部分來看,本來的規定就不符合部落的需求。

而對於族人參與權力的立場,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的孫迺翊教授也表示,「部落參與程序的問題,還有許多空間可以爭取,部落的族人,才是權力的主體」。而對於重建過程參與人的權利被排除掉,是個有問題的決策程序。

最後賴律師也向在場的族人說明重建條例跟部落申請的衝突點,在分戶的問題,本來就有所有權,就是可以申請,若從法律的角度,政府站不住腳。

他也表示,永久屋的申請有很多的問題,那問題點在哪裡?也是接下來,律師群們要持續去做的。讓目前申請永久屋的問題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

image003
楊大德律師表示,在政策的規劃上,漢人政府就只是給部落「住」,就這個部分來看,本來的規定就不符合部落的需求。

重建條例與部落生活的法令衝突(2)好茶的壓力

「重建條例」對好茶魯凱族人帶來的傷害,不只是當初政府違約的「遷村承諾」,無視於族人生命延續的困境,更讓族人對政府失去信心。同時面對遷村以及生存問題,好茶村的魯凱族人,面對的壓力是什麼?

編按:5月19日,由「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邀請法律界關注八八風災後關心重建特別條例的律師群,共同協助屏東災區解決申請上的法律衝突,本文為當日系列報導之(2),閱讀系列(1) 請點選這裡。

990525shohhoiho-450.jpg
未來即將遷至瑪家農場的好茶魯凱族人,遷村觸及最大的問題中,最基本的求生存都無法解決,談發展又何其容易?

前言:

重建條例」對好茶魯凱族人帶來的傷害,不只是當初政府違約的「遷村承諾」。政府無視於族人生命延續的困境,更讓族人對政府失去信心。

好茶村的魯凱族人,即使風災被迫離開辛苦經營的家園,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族人還是想盡辦法在隘寮營區的安置中心,尋找一塊延續生命的空間。

而同時面對遷村以及生存問題,好茶村的魯凱族人,所面對的無奈與生活壓力是什麼?以下是5月19日當天與會的魯凱族人提出各項提問的整理報導。

一、基本生存面對的困境

當天在場的好茶村的魯凱族人也表示,好茶部落不應該跟其它的地方比較,好茶村安置在瑪家農場,限制很多,目前有很多人都沒有申請通過家屋,這些人我們要拿到哪裡去?

「政府應該看地方的需要,再來制定政策,這樣比較正確阿。」族人憤怒的說。

有些族人確實是沒有房子,卻又因為工作與孩子教育的需求,在外面有租房子,卻無法申請永久屋。

族人也表示:「部落族人為了小孩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才到都市暫時租房子求學,為了生存,才將戶籍遷到都市,如果遷村沒有把這些人算在這裡面,那這些人怎麼辦?以後你叫他們回部落,回到哪裡去?

政府必須要深入了解到地方來幫助,是不是部落真正的需要?族人申請永久屋受到法律的限制,並且好茶村都已經滅村了,為什麼政府不優先考慮這個部分。

族人也的到耕地的問題,他說,部落的族人就是靠在鄰近田地農耕,維持生活。以前居住在新好茶時,耕地就在部落後方的山上。好茶人未來部落到了瑪家農場沒有農田可以耕地,難道要叫部落的人每天待在家裡,都不出去嗎?沒有耕地去工作,那政府叫部落的人怎麼生活?

二、不合法就永遠被遺棄

霧台鄉代表副主席柯連登也表示,不知道政府是用什麼角度來制定重建條例。他也說,「從舊好茶遷村到新好茶30年來,族人沒有得到房屋的所有權,當初是集體遷村,應該是階段性的去變更土地作業,從這個角度去看政府的責任,政府的措施造成部落的損失,也使得族人淪落到不合法的就永遠被遺棄的情況。」

三、政府的發展政策是否符合原民部落?

政府政策制定,牽制族人本來在部落生活的秩序,破壞的層面不只是魯凱族人生活思維的秩序,也讓族人在面對新法令的制度後,得同時承擔政策改變對部落造成的生活壓力。

舊好茶部落30年前遷村到新好茶部落,從無到有一點一滴,接著為了孩子的教育到都市打拼,為的都是等到累積到足夠的財富以及能力時,再回部落打造自己的家屋。

兩年前的813風災已危及部落族人的生命,始族人面對不得不遷村的選擇,而八八風災又再次奪走,30年前下山後,一點一低打拼的部落。

政府重建條例的遊戲規則,讓好茶人輸掉一輩子辛苦打造的部落,好茶部落又要再一次面臨從無到有的遷村命運。

而目前部落遷村所觸及最大的問題中,連最基本的求生存都無法解決,再談發展又何其容易?

未來不管投入多大的資金發展與培訓計劃,最基本的需要耕地維持基本生存的問題都無法解決時,族人是否還有多餘的力量與心思來與政府的政策同步發展?是否又會演變成累死部落族人,卻肥了計劃者口袋的畫大餅計劃?

image002
政策的制定,限制族人發展的機會,無形中更增加災民遷村後的生活壓力。(圖為好茶村隘寮安置中心,族人開墾的耕地)

重建條例與部落生活的法令衝突(1) 屏東災區難題

屏東災區部落,目前申請永久屋最大的問題是,多數的部落的實際生活現況,與政府制訂法令條例的建立觀點不同,造成在原住民部落的申請永久屋資格上,有許多矛盾點與衝突出現,也使得被安置的災民失去了應有的權益。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NGO組召集人黃智慧表示,目前的安置與重建最大的問題是,「人民被安置的權益沒有被妥善的照顧」。在5月19日邀請法律界關注八八風災後關心重建特別條例的律師群共同協助屏東災區解決申請上的法律衝突。

990524oiouihiimage0017-450.jpg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NGO組召集人黃智慧表示,目前的安置與重建最大的問題是,「人民被安置的權益沒有被妥善的照顧」。

一、立場顛倒的政策擬定方式

屏東災區部落,目前申請永久屋最大的問題是,多數的部落仍有許多戶數,因為部落實際生活現況,與政府制訂法令條例的建立觀點不同,而造成在原住民部落的申請永久屋資格上,有許多矛盾點與衝突出現,也使得被安置的災民失去了應有的權益。

在5月19日,擔任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NGO組召集人黃智慧,安排在隘寮營區好茶村安置所,邀請了賴中強 、楊大德、 顏華歆等律師以及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的孫迺翊教授暨研究生,共同為部落申請與現行法律衝突的問題,提供解決之道,並向族人說明永久屋申請資格的法律爭議情形。

而黃智慧也表示,八八水災之後,當天邀請的律師群團隊,都非常關心國家處理災難的問題,不管是行政法律,還是重建條例上的問題都非常關切。

她也說到,「發現目前的安置與重建最大的問題是,人民被安置的權益沒有被妥善的照顧。」並說,政府是先擬定政策,再來給部落,往往忽略到部落的立場。而使得政策的制定,變成不是從部落的角度來制定條例。

二、原住民部落申請永久屋的問題

(1)「房屋所有權」的觀點

接著好茶遷委會會長陳再輝也先跟在場的律師共同溝通瞭解好茶村申請永久屋狀況,陳再輝表示,從政府擬定申請的三個重要條件來看,災民只要有1.受害事實2.房屋的所有權3.居住的事實,就可以申請永久屋。

若依照目前好茶村災民申請的案件,將近有71戶很可能不會過,而其中一半的理由是無房屋的資料。

賴中強律師也表示,如果好茶村沒有遇到八八風災,按照之前的遷村定案早就遷村了。而且依照目前好茶村的受災狀況是淹沒區,第一個條件,受害事實是沒有問題的。

而就目前無法通過申請的案件資料中,大概一半不會過的理由是無房屋資料,那簡單來說,就是縣政府認為在新好茶淹沒的那個地方,族人大部分在那裏沒有房子。

「若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漢人的法律跟原住民的法律未必一樣。」他說,在漢人的法律,如何認定你在那裡有房屋?比較容易認定的是,你有房屋所有權狀。

但在部落裡的家屋現況,有些房子,在漢人的觀點叫做違章建築,他說,就房屋所有權的立場來看,只要當初房子是我出錢蓋的,就是我的。」因此,即使部落裡蓋的房子,沒有到戶政事務所登記,但是只要這個房子當初是申請戶自己出錢蓋的,申請戶就有這個房子的所有權。雖然目前有房子但確提不出證明,是可以請透過法院來協助認定。

(2)「半成品」家屋的矛盾

陳再輝也舉出目前部落的一個例子說明,其中一戶姓蔡的申請戶,在風災前蓋房子時,蓋房子蓋到一半,還沒蓋好,八八風災就來。變成是一個「半成品」的房子,也造成了無法申請的矛盾問題。

賴律師也補充說明,如果房子蓋一半,可以提出一些證據來證明,這也是一個方法。

(3)「在外地租屋」的爭議

瑪家村村長董文明也提出瑪家村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雖然申請資格說,8月8日之前有戶籍在山上的都可以申請永久屋。不過現在申請遇到的狀況就是,有土地,有稅籍證明,不過沒有錢蓋房子,但是在外面租房子,就無法申請通過。

(4)「一家多戶」的申請限制

另外,一個家中,有2戶到3戶的戶口名簿,而所有的家人一起住在這個家中,就只能申請一戶。這是目前申請永久屋最大的問題。

賴律師也舉例解釋說明,若按照政府的規定,一個戶口名簿裡,裡面住15個人,照政府的辦法可以分到34坪,其他的人,則可以再分配到28坪,意思是一個戶口名簿有15人可以分到兩棟房子。

但是同一個房屋裡面,有兩戶,也是15個人,但是只能有一戶,有資格去申請,另外一戶的戶口名簿就沒有資格去申請。他說,「這個在法律上講不過去,所以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政府的疏失。」

對於上面講述的情況,政府應該是想辦法來溝通解決。賴律師也強調說,「在法律上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平等,而前面舉的例子,變成是沒有這個道理,只讓一個家屋中的一個戶口申請房子,而第2個戶口名簿就無法申請家屋,我也認為這個講不過去。」

他也表示,同一個房屋所有權,在那個房屋所有權裡面,本來就有兩個戶口,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並且在已經有戶籍,就代表有居住事實的狀況下,政府應該要來認真面對。

(5)「人數限制坪數」的問題

好茶村頭目柯光輝也提出,家裡有4個人口,落成之後沒幾天就遇到八八風災,在原來的部落本來有50坪的房子,到最後又用人數來限制分配房子的坪數。

賴律師也表示,以戶口人數來計算的政策限定未必合理。

黃智慧針對「永久屋」用人數分配的不合理性,也舉出小林村的案例,小林村目前可以申請永久屋的戶數,也沒有辦法公佈。

其中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喻,遭遇風災後只剩下他一人,本來在風災之前有150坪左右的家屋,如果按照政府規定可申請的家屋坪數,要叫他如何傳宗接代?建構一個家庭?所以用人數來算的時候,的確有它的不合理性。

三、未來如何解決?

立法者的觀點與部落的生活型態,在族人提出的各項問題中,發現了許多的不合理性與衝突點。就如同賴中強律師說的,就法律的基礎公平原則,部落在申請的遊戲規則中,就已處在不公平的立場來處理,也讓災民再次承受另一種無奈的權力災難。

會議結束後律師群團隊也表示,之後會再進一步跟族人連繫,詳細了解個案的申請問題,並協助寫文章,向政府來反應部落申請永久屋所面對的各項爭議與問題。

image003
賴中強律師表示,「若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漢人的法律跟原住民的法律未必一樣。」重建條例的制定上有些在法律上是講不過去的,並且也表示是「政府的疏失」。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地方培力,跨界合作(上)

陳維智認為,這次的風災出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政府好像躲到民間機構後面,安置災民,幫災民做重建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為什麼他們會躲在NGO的後面?」

編按:本文為「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檢視系列文章,系列(1) 政策說明與問答 ,請點選這裡閱讀。

───────────────────────────────────────────────

前言:

內政部在去年9月公布莫拉克颱風災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實施辦法,期望透過心理服務、就學服務、就業服務、福利服務、生活服務等六個層面進行災區的生活重建工作,包含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紅十字會……等NGO分別負責各地災區。

其中,世界展望會共得標四個區域:那瑪夏鄉、茂林鄉、三地門、霧台鄉四個地區,世界展望會南區主任陳維智針對災後至今世展在過程中面對的困難與挫折,以及生活重建中心未來的工作重點做出說明。

災後重建應是政府責任,卻躲在NGO的後面內政部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計畫,預計為期三年,每年都會進行一次評鑑,地方政府則是扮演監督的角色,定期召開聯繫會報,雖然政府的計畫預計只有三年時間,世界展望會仍會在三年後持續維持工作站的運作,政府各部門也都有各自的生活重建、產業重建等計畫,陳維智說:

「我們會做整合,因為像那瑪夏鄉,我們同時也有原民會的家庭婦女服務中心,也有內政部的,當初投標的時候,在簡報的時候也會問我們要怎麼區隔,我們的生活重建中心規劃主要是針對鄉裡面比較弱勢的、受災較為嚴重的,加上原有的家婦中心進行整合。」

經費運用上,陳維智表示不會重疊,家婦中心與生活重建中心仍會針對各自負責的部分運作,他同時坦言,現在蓋房舍缺很多錢,加上兩個月前突然要求NGO必須負擔公共工程一半的費用,「以民權來說,道路就不是我們能負擔的,真的就是要公權力。」

陳維智認為,這次的風災出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政府好像躲到民間機構後面,安置災民,幫災民做重建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為什麼他們會躲在NGO的後面?」他也提到,世展不會有善款結餘的問題,「我們不會有結餘,今天需要多少,我們就募多少,就像過路財神一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世展在那瑪夏達卡努娃村設置的生活重建中心,共有七名工作人員,有六位都是當地人(那瑪夏鄉居民),只有主辦社工來自梅蘭教會,「因為內政部有規定,生活重建中心的主任要社工系畢業,而且還要兩年以上的經驗」,陳維智說,這樣的規定造成人員運用上的困難,因為在原鄉地區符合資格規定的人並不好找。

生活重建中心的進展方面,因為內政部要求各團體災後的調查,調查結果未來將進入國家的系統中存檔,世展大約已完成一半的進度,目前仍在進行訪視的工作。

「下一階段就是根據訪視的資料,看他們的需求,針對需求設計方案,它給的方案費不多,一年才40萬。」一年40萬的方案費用,對於NGO而言,勢必要自行尋找其他方式解決這個「無米之炊」的窘境,陳維智說,「全部的方案一年才40萬,所以勢必要去結合譬如說我們會內的方案,一起來搭,40萬都只能作一些蜻蜓點水的事,也無法有持續性。」

因此,陳維智認為,世展的生活重建中心會朝向「資源平台」的方式進行,重心會放在人員培力上:

「培力當地的人有能力可以來跟政府對話,因為現在有一個現象是,中央為了搶快,很多災區的重建工程都直接發包,譬如說水利署或營建署直接發包,這些工程事先的設計,可能也沒有跟居民討論,外來的人又不知道當地居民的需要和當地原有的生態,可能做了一個工程,搞不好本來是要重建這邊的生態,結果是破壞整個水陸啊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傷害。」

世展希望透過培力當地的居民,讓他們自己和政府對話,「告訴政府,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期待是什麼。我覺得我們會把主要的重點放在這上面,還有資源平台,我們去了解哪些是我們鄉內可以培植的、小的、local 的NGO,譬如說他是在生態解說,主要是在做生態解說的,我們就培力他朝這個方向發展,未來,因為我們三年就要撤了,當我們撤了之後,這些都讓他們自己來管理,也會跟當地現有的組織做結合。」

IMG_4778
透過學習累積重建能量。

產業重建:與屏科大、外銷的蔬果公司合作

產業重建上,陳維智提到,目前在那瑪夏鄉,已有居民願意嘗試種植新品種的芒果,「我們是跟「福爾摩莎公司」合作,它就是專門做水果外銷的,它都跟屏科大產官合作,有新的芒果品種叫夏雪,從他們現有的金煌可以接枝,大概三年的時間,可是接枝完還要加強管理,我們也會評估他們欠缺什麼樣的能力,我們來設計一些方案,讓他們能夠提升技術。」

陳維智表示:「我們現在正在跟屏科大談合作,因為我們發現屏科大是很好的資源,屏科大校園內有幾塊地,我們現在要跟他租,因為瑪家農場光蓋房子就不太夠了,他們現在產業的地一直找不到,台糖有給我們幾塊地,我們都有去檢測,都不太適合,屏科大校園的地大概20公頃,又有相關科系,園藝系、食品加工營養,所以這個資源是很多的,前兩個禮拜我們有去拜訪校長,他們滿願意的,他甚至還要跟我們合作在印尼的(南亞海嘯重建)。」

此外,世展也在4月份開始推展「社區技藝訓練」,考量到每個部落的既有的特色、一方面也透過對話了解災民的需要,對於既有技藝,將會繼續支持運作。

陳維智說,「銷售其實是沒什麼問題,因為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一些網路商務的的資源都可以做結合。」但技術上,就必須仰賴外界的資源進入,與福爾摩莎公司合作就是其一,「我們也要先訓練他們,因為跟以往他們傳統的種植方式不一樣,其他地區也有,桃源鄉、茂林鄉都有,或者是他們已經有種得不錯的,比如說茂林鄉的黑米啊,我們都有發展的空間。」

DSC06164
原住民特有的編織

繼原住星希望後,再與星巴克合作說故事志工

學童教育、輔導部分,星巴克近期內已與世展接觸,希望繼「原住星希望」之後,再與世展合作培訓星巴克南部的員工當志工,陳維智說「我們這個月開始,會培訓南部星巴克的志工,未來要去那邊(龍泉營區)說故事,因為之前的原住星希望都是在南投,他們現在也想在南部發展服務點。」陳維智說,星巴克並不希望說故事的志工只是短期的陪伴,能發展成每個月固定安排休假陪著小朋友度過假日。

防備災的資源整合

在防備災的部分,世界展望會也與長老會、救助協會三機構策略聯盟,在2006年簽定合作協議,「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團結,要一致的來救災,每個月都會有固定的聚會,非汛期就是三個月一次。」透過資源整合,再分享,陳維智點出策略結盟的優點:

我們是資源分享,像救助協會跟展望會都是機構,機構有機構的限制,也有機構的優勢,長老會是教會,它有的是人,比較沒有錢,可是它有人,而且都在地人,我們跟救助協會有資源,可是我們人力比較不夠,所以我們就可以做一些結合。」

另外,上個月世展也先運了一批儲糧到那瑪夏,八八風災時,世展在桃源鄉的無線電發揮救災功能,指揮直升機空投,因此,無線電的架設也會擴大到其它重災區,「過一陣子整個都裝好會測試,我們裝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去年八八風災的時候,我們裝在桃源鄉的有發揮功能,那時候鄉公所的都斷掉,透過我們的可以指揮空投,所以發揮滿大的效用。」

(本文待續)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