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兒有信』紀錄片發表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曾經,布袋的由來是「漁鹽滿布袋」……

1784年,布袋出現第一塊鹽田「大田場」。

1824年,清代鹽商吳尚新在新厝仔開闢「洲南場」鹽田,奠立布袋鹽業的基礎。

1899年,日籍資本家野崎武吉郎殖墾了95甲新式鹽田,布袋鹽業全面發展。

2001年,布袋鹽場廢曬,「無鹽的結局」讓老鹽工們離開了鹽田。

廢曬之後,鹽田、陽光、海水、海風仍然具在,當炙熱的太陽再次灼熱這片遭海水淹沒的土地,風中吹拂的盡是潛藏在鹽民子弟潛意識中鹹鹹的回憶。作為一個關心地方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這幾年,布袋嘴文化協會始終沒忘記一個承諾、一個想像與一個小小的堅持:讓我們重新把鹽田整建回來吧!

機會,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積極爭取。2006年8月文建會公佈「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補助要點,協會與嘉義縣政府達成合作共識:由縣府向國有財產局辦理土地撥用,再委託協會負責整建、經營管理鹽田,以及向文建會提出「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業」計畫書。經過整整14個月,協會終於收到文建會正式核准公文;然後,我們又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空間與活動的整體規劃,這一切點點滴滴的努力不斷累積,於是2008年5月,足足等待了七年我們終於可以回到鹽田了。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換言之,鹽業文化資產必需伴隨著實際的產曬勞動才能完整呈現,「洲南場」鹽田就是老鹽工與遊客們互動的最佳舞台;而新厝仔社區營造多年的成果,正好將鹽村作為文化展場,凸顯鹽民勤奮的勞動精神與時代新鹽村的活力。在這裡,遊客不只是觀眾,也是各種鹽田、鹽村體驗活動中的參(展)演者。

「洲南鹽場」要在文化、旅遊、環保及生態等多重觀點下發展,為了傳達與推展這一份最原始的鹽田故事,協會在重重關卡下徵選出四位不驚死活的大學生在今年暑假展開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這四個青年自稱一不小心踏入了「布袋嘴」這艘地獄般的海賊船,一個半月舉辦了七場大大小小的活動,包含紀錄片的拍攝、兩場暑期營隊活動的策畫與執行、兩場校外教學、社區廟埕電影院-成果發表。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三(10.6)他們要來洪雅分享到底他們如何接受煉獄般的折磨與挑戰,十項全能的踏進來,無所不能的離開……

時間: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晚 上 19:30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主題:痛快(痛苦/快樂)的暑假

分享者:

短片導演兼後製-蕭景宇(中正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生活輔導員-蔡仕霖(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四年級)

活動策劃執行-黃婉蓉(嘉義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

實習生-黃偉強(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四年級)

ps:這四位學生是青輔會二處的暑期工讀學生計畫在布袋嘴文化協會這單位進行工讀~ 而我榮幸擔任暑期工讀委員,這群學生在成果發表時深獲個人非常喜歡,但因評審們認同與喜愛度有差異!因此這組學生未能獲得獎項肯定~

在遺憾之際,特別想藉由洪雅書房的平台邀請這群青年來進行講座分享!讓大家一起來發覺這群青年的熱情與有心~

跟著「一週大事」到桃源鄉

《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

前言:

愛咪和換日線是八八災後隨著旗美社大的志工召募行動中進入旗美地區的志工伙伴,後來協助將台北愛樂的音樂陪伴力量引進了當時在舊和春校區安置的桃源鄉四所國小學童。在活動結束後,愛咪和換日線合力完成了一本影像記錄書,在八八災後滿一年後的九月中旬,他們進入已經返回桃源鄉的四所小學,要把這本書親手送給興中、建山、桃源、樟山國小的小朋友們。

38425_143192489040861_143192372374206_347423_2676611_n

“一週大事”的封面

上周隨著《一週大事》的愛咪、阿線到山上送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校長接待我們,他講著2009年8月7日他從小林國小調到興中國小就任,小林村的長老們還來祝賀,但是因為莫拉克風災那幾位長老回村後就『回去』了,聽到這裡我一陣鼻酸,差點飆出眼淚!

興中國小在原民部落中的幾座小學中的風景是最好的,校長凡事親力親為,送給我們部落特有的小禮物,還有掛在牆上的月曆,上面有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跟《一周大事》的想法類似,希望小朋友回家與父母分享在學校同學好朋友的生活點滴。

而《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有的要跟阿嬤一起住,每個小朋友的狀況各不相同,這些校長、老師如何度過那段時光?我想當時的壓力一定非常大。

DSC05325(2)
每個小朋友都充滿笑容的跟送書的姊姊道謝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風災過後,有太多的團體來拜訪這些學校,老師都已經能夠很快速的了解來訪的團體,並教導小朋友怎樣與客人應對,我不知道怎樣到底是好或是不好?心中留下了一個問號。施與受的界線在哪裡?能夠上山一趟,我總覺得我的收穫比別人都要多,為什麼小朋友還要跟我們說『謝謝』,這個『謝謝』應該要有更多的互相認識才對。

記得去柬埔寨的吳哥地區義診,當地的小朋友對外國人來也非常的熟悉,總是面帶微笑很有禮貌的接受禮物,雖然缺少了指揮的老師、校長或是村長之類的,我親眼看到一個當地負責旅行的導遊,看到場面有點失控,居然拿起麥克風指揮現場的小朋友與村民,過了一會秩序就恢復了。而台灣呢?我們在風災發生過後,指揮體系到底是政府?還是慈善團體?宗教團體?還是學校的主任、校長?還是民意代表?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答案,而且要有演習,而不是等著下次災難來的時候再來責難誰!

當然,我們要感謝很多慈善團體長期對風災過後的受災民眾的關心與資助,但是,彼此互相的了解與尊重更重要,由這位來自平地的校長能得到原民長老的祝賀,我看到在原民的小學老師與校長都能一個個叫出小朋友的名字與個性,教育真的是要因才施教。而風災過後,我們能不能也對各地文化有所了解,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從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談地方知識的建構

這條對於台灣四百萬客家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法律條文,對於三百年來總是默默為家鄉耕耘、為傳承自身文化努力的客家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再也不會有一種猶如妾身未明的移民情懷,可以很大聲、自豪的說聲「我是客家人」……

六堆客家公共論壇4 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與新六堆客家人—

從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談地方知識的建構

想要成為客家公務人員嗎?想通過客家認證,成為客語薪傳師嗎?想參與制訂全球第一個客家日、出席全國客家會議,為台灣客家發展提出建言嗎…,這些都是今年一月施行的客家基本法,專屬於客家人的第一條法律所含括的內容。

客家基本法是繼「原住民基本法」後,台灣第二個族群事務專法,象徵意義與實質影響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當所有的移民來到台灣,最早的住民(原住民)與人數少的移民(客家人),現今都因為弱勢而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客家基本法的制訂是客家人長年努力的結果,也是當政者落實多元文化主義基本價值的重要方向。

但不論如何,客家基本法之制訂,仍給予台灣的客家人獨步全球的文化保障。如台灣的國家考試增訂客家類科—新增客家公務人員、實質推動客語傳承並獎勵、建立客語資料庫、制訂全國客家日與召開全國客家會議、依照客家人口訂定「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區公務人員客語能力,並予以獎勵、推動客語無障礙環境,並予以推廣有功人員獎勵、獎勵客家研究、保障客語傳播與媒體近用權,獎勵製播客語節目等。

客家基本法的重要突破,除了實質政策推動層面的影響外,最大的突破也在於,相對於「原住民基本法」的血統主義定義,凡是具有客家血緣、客家淵源,或是熟悉客語、客家文化,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都是客家基本法中所定義的「客家人」,可享有法案中規定的相關權益。

這項「客家人」定義打破傳統以血統主義認知族群的概念,也具有打破東方文化父權主義思維的功效,讓客家認同向上提升,從血統主義認知轉變為文化認同主義,更符合客家移民遷徙台灣及世界各地所發展出的族群文化與地方認同。

這條對於台灣四百萬客家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法律條文,對於三百年來總是默默為家鄉耕耘、為傳承自身文化努力的客家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再也不會有一種猶如妾身未明的移民情懷,可以很大聲、自豪的說聲「我是客家人」,更不用害怕自己的文化漸漸流失,因為有政府一同來為傳承及發揚客家文化努力。

而這樣與你我密切相關的法律,究竟為客家人規範了什麼、定義了什麼、保障了什麼,如何與一般生活扣合發展,需要你我共同來討論,歡迎大家蒞臨六堆生活學院第四場次公共論壇,一起來討論客家基本法對於你我的意義。

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指導、屏東縣政府主辦、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承辦的六堆生活學院,將於99年10月16日(六)下午兩點於屏東縣客家文物館舉辦「六堆公共論壇」最後一場次「客家基本法與新六堆客家人」,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徐正光召集,召集客家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與地方研究者參與論壇分享,本次主題引文如附件,歡迎對客家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與討論。六堆生活學院

電話:08-778-9395、08-778-5118

傳真:08-769-4721

地址: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龍門路97號(客家文物館)

部落格網址:http://liouduei.pixnet.net/blog

六堆生活學院計畫主承辦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土溝牽手路TO GO Country Road

南90線為土溝村內主要幹道,一條沒有路名的農村路,是居民農作、上學、回家的必經之路,是老人們共同的生活記憶。找出街道生活記憶與故事。

近年來,在紀錄片無米樂效應的帶動之下,莊稼人樂天知命的精神與生活情景讓人感動,也讓原本偏僻、破舊的農村,短時間內引起各界關注。在各單位的協力營造之下,純樸的農村,一夕之間,成為報章雜誌中的旅遊特色景點、都市人周休二日的觀光勝地,

在農村生活大半輩子的老農們,納悶著為何每到假日,滿滿人潮與車潮到訪,也納悶著看似為地方產業帶來一線生機的人潮,在報章媒體報導的期效過後,怎又迅速回復到原來的沉寂。農夫辛苦地耕種生活始終沒有改善,稻作收入並未因人潮而增加收入,增加的卻是人潮過境後的失落感,也不禁讓人思考著,農村生活空間的營造帶來的效應到底是什麼?這些究竟是為誰而做?

clip_image002

土溝牽手路 TO GO Country Road 願景圖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長期以藝術營造優雅的生活環境,期待讓辛苦的農夫變成優雅的農夫,從中找回在地認同感與自信。兩年多前,社區發起「水水的夢」水環境運動,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讓居民與專業者共同描繪出未來家園願景藍圖。社區自力營造工作從未間斷,今年在農村再生先期規劃案整體性之下,更讓土溝居民思考著,如何將村內具有串連各生活聚落功能的主要幹道牽手路(南90線),分期分區進行自力營造。

clip_image004

農村隨處可見的廢棄空間(蔡佳吟攝)

clip_image005

消失的藍仔花籬笆,土溝過去的街道記憶(廖國雄攝)

南90線為土溝村內主要幹道,一條沒有路名的農村路,是居民農作、上學、回家的必經之路,街道兩旁倒榻的豬舍、老商家、停擺的碾米廠、消失的藍仔花籬笆,是老人們共同的生活記憶。土溝牽手路的營造工程,由居民提供閒置地,除了清理與綠美化外,台南藝術大學駐村研究生蔡佳吟、翁雅雯、巫宛萍、吳易霖,發揮青年創意與熱情,透過藍仔花,找出街道生活記憶與故事,將藝術創作手法融入,與居民共同營造一條特色的鄉間小路。

clip_image007

溫暖的鄉村花園客廳,營造中(蔡佳吟攝)

經過長期的計畫與多次的會議討論,一條特色的鄉間小路-土溝牽手路,幸福營造工程終於展開,以藍仔花作為主題,透過植栽美化與藝術空間搭配,將廢棄早市豬舍營造為鄉村花園客廳,繽紛色彩的柔軟沙發,是未來享受客廳舒適感的聊天空間。

clip_image008

居民享受悠閒下午茶時光處,營造中(廖國雄攝)

clip_image010

溝岸邊優雅的樹下泡茶、理道空間,營造中(蔡佳吟攝)

木造磚屋旁的閒置空地,將是未來享受下午茶悠閒時光處,溝岸邊原有的大樹下泡茶空間,屋主將混凝土打掉改為草地,品茶雅座設立後,將是優雅的泡茶、理道空間。後續各項的街道改造以及藝術行動,也將陸續展開,期待年底,土溝牽手路藍仔花開時,我們一同漫步在趣味的鄉間小路,喝花茶、聽土溝人說藍仔花的記憶。

吉貝嶼–消失的海平線

來這島嶼才十多天,便聽到許多離鄉背井又歸巢的吉貝人述說著:小時候這裡曾經是多麼的美麗…我們都需要多一點的傾聽、理解與想像力。

1-14ca619840e548

小琪(化名)今年六歲,住在海岸邊,看我在拍怪手他也好奇的爬上半個人高的堤岸來(對他來說是一個人高)。他用帶點生氣與埋怨的口吻說:「笨怪手、笨怪手」。我問他原因?他氣呼呼的回我:「這樣以後就沒辦法下去玩了」。

以前拍片的經驗讓我下意識的察覺到小琪將給這報導帶來意料之外的力道。當我還在盤算該如何”循循善誘”時,他已經跑到黃色怪手的前頭,試圖要用一己之力把怪手抬起,一邊抬一邊氣喘吁吁的說:「怪手太重了……太高了……太大了」。

2-14ca61bb0903a6

我忍著內心的抽痛幫他拍了幾張照片,講不出話來,只能看著他跑到更前頭去抬那怪手斗上的鐵鉤子。等他放棄後,我陪著他到堤岸上拿起到處都是的咾咕丁(珊瑚殘骸)丟那怪手,我一時出了神,小棋還認真的提醒我:「一起丟阿!」……

3-14ca61b59bf064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吉貝,平常若想就近吹風看海或想跟朋友安靜的聊聊天,我就會繞過這二三十年來被大量水泥化的港區(社區)慢步往東走,途中經過一個畫著燈塔與海景,有兩三層樓高的堤防後,拐個彎就會視野大開的到達這片沙灘。

4-14ca61fab00367

( 上圖:水泥化的港區)

沙灘旁連綿一兩百公尺的矮提就像加長版的板凳一樣,可以坐著看海也可以躺著數星星。這種矮堤相較於小時候在台南海岸得爬上兩層樓才看得到海簡直是天壤之別!而我也喜歡看著居住在矮堤旁的阿桑包著頭巾準備在水乾時(退潮)走進前方寬廣的潮間帶撿拾貝類或尋著石滬裡的魚。她們可以邊撿著老天爺的禮物邊看著家,回程只需跨過矮提再過個馬路就回家了。在我心裡,這排海岸民居擁有天賜的好景色與自然資源。

但五六天前,當我與來訪的朋友吃完飯想來這沙灘敘敘舊時,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才幾天沒來,這裡已被怪手堆置一整排的大石頭。綿延無垠的海,如今僅剩下海聲與五公尺外的石牆。而我也從來沒意識到有一天,這樣一個簡單看海的心願會被剝奪,因而沒拍下一張她完好的照片。

5-14ca6206124088

(上圖:施工中的沙灘)

當天離開前,我看到有個男子坐在屋外發呆,上前攀談才得知這片消波塊為的不是減少沙灘的沖蝕而是為了降低冬天東北季風或夏季颱風來臨時,海灘上的咾咕丁被大風吹到路上的機會。而近二十年來,這已經是當地第三次施放消波塊了!前兩次(第一次為肉粽,第二次為大石頭)的消波塊皆因地質柔軟而沒入地底。距離上次沒入約十年後的現在,施工單位索性疊上兩層石頭以延長使用年限。

我問他那要下去尋(石)滬或撿拾貝類該怎麼辦呢?他無奈的表示那就只好繞遠一點過去了。而當我詢問是哪個單位負責的時候,他則搖搖頭說他也不知道最近會施工。

6-14ca62183bc510
(上圖:在冬天或颱風天會吹到路上的咾咕丁)

後來我又陸續與附近居民聊天才得知現在矮堤旁的馬路在二十年前都還是汪洋一片,當時海岸線比目前要內縮二三十公尺。直到近二十年前填土造路後才變成當今的樣貌。而與海爭地的結果便是當地住戶向村長陳情,進行消波塊的施作。

對我與小琪而言,這些消波塊硬生生的切斷我們與海的連結,但對某些人而言,這卻是減少生活不便的必要手段。我這幾天常在想,難道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們知道(或被告知)其他的替代方案嗎?這是附近居民經過討論後所決議的嗎?海岸,是誰的海岸?

7-14ca63330ed320

替代方案?有的。關注在地生態多年的莊先生表示,那片海灘外側四五百公尺內全為岩岸地形而非一踩就碎的珊瑚礁海域,因此當地的咾咕丁是十多年來緩慢堆積的結果(消波塊沒入地面後約十年咾咕丁才累積至矮堤邊可資證明),若以目前堆置消波塊的工程款來算,可供當地每隔幾年進行一次咾咕丁的挖掘工作,並將多餘之咾咕丁用作社區低窪地的填補基材,可同時兼顧當地的海岸景觀與咾咕丁吹落路面的問題,可說是一舉多得。

來這島嶼才十多天,便聽到許多離鄉背井又歸巢的吉貝人述說著:小時候這裡曾經是多麼的美麗……小琪才六歲,他不應該在這個年紀就失去看海的權力。挖土機並非萬惡的淵藪,它可以挖走我們對海的情感也可以挖走蓄積的咾咕丁。我、小琪與其他促成此項決策的居民都非海洋地質專家,我們都需要多一點的傾聽、理解與想像力。

希望下圖的這兩位孿生兄弟長大後還能驕傲的跟朋友述說家門前的這片海……

8-14ca620b712e9d

ps:小琪,謝謝你,讓我感受到真誠的可貴與力量。

即將消失的綠川吊腳樓

想用文字介紹綠川,卻是寫給即將消失的吊腳樓。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怎麼走到綠川的,也數不清十幾年的日子裡,到底走了多少回綠川岸~

編按:小地方「地方散步」專欄上方,充滿生活風味的banner 圖案,是本文作者日行散步的綠川吊腳樓風景,也是miru義務為小地方做設計時的靈感來源。可惜這些生活足跡於近日即將消失,僅以下文紀念珍貴的散步片段。

02

想用文字介紹綠川,卻是寫給即將消失的吊腳樓。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怎麼走到綠川的,也數不清十幾年的日子裡,到底走了多少回綠川岸~

01

綠川的吊腳樓,大概是這追求奢華的台中市一個留存下來的特別遺跡,不可思議的就在熱鬧的車站附近,繁忙的列車進進出出橫跨台中路的鐵橋下,車行隆隆的噪音,每當我行進到這裡就習慣移出車陣雙輪鑽入台中路二巷,轉個彎之後世界就像靜止了一般,在這條綠色老樹圍繞的綠川小巷中,沿著堤岸延伸的一排吊腳樓,在過去台中的綠川、柳川接近市區處,都是這種木造樓站據兩岸,水面上是紛雜的鬧市與熱騰騰的羹麵香氣,這樣的景象隨著市容的整頓消失無蹤,只遺留下台中路26巷這段吊腳樓建築。

從台中路二巷延伸到南華戲院附近這段綠川,景觀就如舊名「綠堤巷」,是個兩岸綠樹延伸的小巷,老榕樹的氣根在這裡牢牢實實的盤節固定,紅色欄杆穿樹而過,住戶說過去這裡緊鄰鐵路,黑頭蒸氣火車煤灰飛揚,種一整排的樹可以讓空氣乾淨些。

堤岸右邊是吊腳樓,左邊是日式老房子伴隨的一條小巷弄,左右兩邊的住戶大致上是不大相同的,近十年來吊腳樓一直有好幾次拆除的說法,因此老住戶陸續的搬遷出去,而住進一些單身貧困的羅漢腳,有些無人居住的經不起歲月風雨,無力軟腳再也支撐不住的屋塌樓陷,堤岸左側是較為富裕的住戶,大多擁有其他建築物,因此有少部份已經沒有常年居住的情形,有些則只是當回來住住的回憶老屋。

雖說綠堤巷看起來時光陳舊的樣子,但過去這裡確是高級住宅區,日治時期居住著不少移民而來的日本人,大都是附近酒廠、明治小學校、台中高等女學校…任公職的家戶,當時是鬧中取靜的優美住所。

偶而回來綠川的老人說,過去這段綠川就是李行導演電影「養鴨人家」的場景,小巷子面對的就是老吊腳樓的屋後,而這裡每天都是現實生活電影的場景,鐵皮包覆的住戶人家,晾曬內衣褲與花衣服的生活風景,隨著馬桶水箱一拉馬上流入綠川的糞水,用一支支木條或是水泥管條架撐著浴廁間就懸在那綠川上,當屋舍頹敗,牆面剝落之後生活場景就這樣拉陳展開。雨季時,很快暴漲的綠川,吊腳樓臨危其上。

這排吊腳樓的正面頂頭則是鐵道穿越,每天來來往往的列車班次鐵道下,也是煮鍋造飯之處,一條幽暗的小小巷,住戶們進進出出,緊密狹小的生活空間,隔鄰的菜飯香和著電視劇情起伏。雖是前臨鐵道、後懸綠川,但水上生活也這樣度過了多少日月星辰,沈從文的湘西吊腳樓是燈紅酒濃的氣息,看這綠川的吊腳樓是平民生活的風景。

02

幾十年了,這裡沒有太多改變,綠川的水潺潺而流帶走了時間,房子還是那樣的存在,樹還是沿岸並列,木造日式屋舍、老樹的身影、晚春結果的枇杷樹以及那吊腳樓的生活場景…,這時光停滯的舊氛圍,在腦力枯竭時帶給我許多靈感;因此,散步綠川變成一個習慣的生活片段。

當台中鐵路高架化的工程從北邊太原車站開始,舊糖廠段老樹移植,接著鐵道倉庫段到綠川段,工程如戰車履帶輾過,吊腳樓也將移除剷平,未來將架起鐵道基柱橫跨天際,在綠川畔牽著孩子小手看火車的回憶,也變得仰頸而盼,遙遠去了。

03
04
05
06

吉貝小道報(1)滿街都是丁香魚

不用街頭小報、不用八卦電台放送,吉貝今天大代誌,是滿街都在做日光浴的丁香魚。今天凌晨三、四點巡滬的成果,兩口石滬,滿載五、六千斤漁獲。

14c98e1874b68b
除了滿街的丁香以外,石滬裡面也有抓到一些雜魚,例如我手上的這尾小扁魚

不用街頭小報派發、也不用八卦電台放送,吉貝今天大代誌,是只要走出門,就可感受風向的微微變化。先是一開始從家門走出巷道,看到幾塊正曬著的魚網,走到吉貝信仰中心武聖殿前的廣場上,眼界逐漸開了起來,放眼望去,滿滿都是正在做日光浴的丁香魚。不時有人騎車、走路過來關心,一問之下,全是今天凌晨三、四點巡滬的成果,兩口石滬,滿載五、六千斤漁獲。

14c98df9031b24

颱風剛過的豔陽下,見阿嬤們拿著長耙子,一一撥開網內的魚,魚都是先處理過的,凌晨抓到後,先用大鍋煮熟,再趁太陽出來時,拿出來曝曬,通常中午左右就可以收起來。由於魚的尺寸不一,每一種大小的曝曬時間與價錢不同,阿嬤們還會特製化,將不同尺寸的魚區分開來,丁香魚越小越貴,一斤大約兩、三百元,不一會兒,這些曬好的魚,就要飄洋過海,拿到本島去賣了。

14c98e1fb03c28

「攏ㄟ當甲!」,當地人見我們看的新鮮,熱情的叫我們嚐一嚐,旁邊雜貨店阿桑還給了一小包,囑咐著:「ㄟ當煮ㄇㄟˊ」,在居民的蠱惑下,才等不到回家煮ㄇㄟˊ呢!當場就先抓了幾隻吃,融合大海和太陽的味道,鮮美到不行!

14c98e43022a96

一整天,走到哪兒,不管是在家門口聊天的、一邊看夜市人生一邊閒話家常的、還是坐在樹下吹風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今天的大豐收,也有不少小道消息出來,有人說,那個人一定是想偷巡滬,不然怎麼會半夜兩、三點跑去看;也有人後悔昨晚聽到消息沒跟去、還有人說這些魚一定是投藥的……等等。當然,魚沒被投藥,滬主放棄了巡滬的權利也不算偷巡,倒是那位後悔的阿桑是真的很後悔,還特地跑到廟前的雜貨店來怨嘆。

14c98e3f21cd85

如果有谷鴿的話,「丁香魚事件」絕對是今日吉貝搜尋引擎第一名,提起今天餐桌上的主角,也一定非丁香魚莫屬,在小小的吉貝嶼上,因著今天的豐收,生氣了不少。

小辭典:

石滬是先民創作出來的捕魚法,距今至少兩百五十年,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地區有,其中吉貝有八十八口石滬,數目和密度居全台之冠。澎湖的石滬是以玄武岩在潮間帶上疊築石堤,以石堤內的藻類,吸引魚兒隨潮水進入覓食,並利用魚群的迴流特性,將石滬尾端做成捲曲狀,迫使魚兒滯留石滬內,方便漁民圍捕。

為了讓石滬內外的海水能交互流通,石頭必須以「站姿」一塊接著一塊互相契合,最後再用小塊的珊瑚礁岩填補空隙,以取代水泥的接合效果,因此,一口石滬的建造時常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尤其是在過去沒有動力機具的年代更是。

建造石滬的過程,就像開一間公司,先需要一段前置作業,最後再來分配利潤。

石滬會在建造初期募集股東,由股東來合力完成石滬的塡造,石滬完成後,擁有滬股的股東,即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巡滬順序,輪值到的巡滬者稱為滬主,一天一個,一天有兩次退潮,所有收穫皆歸滬主所有。

每年的農曆七月一號(當地人說七月一號,但相關書籍寫八月一號,還需查證),再重新抽籤決定順序下年的巡滬順序。

參考資料:《石滬島的對話》,2004,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出版。

本文與「生活在吉貝」部落格共同刊登

(閱讀「吉貝小道報」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Lubula Ina 的好手藝,需要大家的支持

佳暮的 Ina做了好多漂亮的編織包包,但是目前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款、寄件,目前暫時由記者協助統整訂單與出貨、寄出。請大家來這邊看照片挑包包!

漢名柯玲花的Lubula,在8月和其他佳暮的族人一起住進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離開了熟悉的山林,Ina與丈夫、兒子一家人搬進永久屋。Ina回憶起入住後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她表示:「真的很感謝慈濟。」Ina接著說,她知道很多團體都想要幫忙,但是因為慈濟錢(善款)比較多,「所以他們可以做更多事情幫我們,也很關心我們。」

入住一個月至今,Lubula依然持續做著手工編織的工作,「前幾天那個慈濟的師姐有來,還說要幫我賣。」柯玲花每天在長治的生活就由八八臨工的工作開始,結束在「下班後」編織工作中。

「八八水災那個時候,山上很多人要跟我買這個籃子,我們原住民的籃子可以裝很多東西,有些用頭背著,像我就是綁在腰上。」Ina一邊說,一邊比著動作,她也提到,當大家決定搬到山下來之後,她忙著做籃子賣給大家,「但是我看那個比較有錢的我就賣他們,有一些沒錢的我就直接送給他們啦!」

IMG_5230-480
Ina的好手藝

10月份之後,Ina的八八臨工就要告終,她很擔心未來的生活開銷該怎麼辦,指著剛收到的電費帳單,Lubula說:「我也很怕萬一沒有八八臨工之後沒有錢繳怎麼辦?像之前還沒有八八臨工的時候,我們就用我先生的老人年金去付錢(生活開銷)。」來到山下,耕地遠在佳暮,Ina現在也開始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就怕在臨工結束之後,生活會陷入困境。

Ina得知先前有讀者表示想要購買手工藝品後,害羞地對著我說:「那你能不能讓我看一下那篇文章?」也拿出最近的「新作品」展示給我們看,下為Lubula的手工藝品,但因Ina說,她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款後寄件,目前暫時由記者統整訂單之後,再到長治部落園區向Ina確認數量、金額後寄出,

要麻煩大家諒解的是,因為每一件手工藝品都要花上三個工作天才可能完成,而且都是Ina利用下班休息後的時間作的,因此訂購到取貨的時間約兩周內完成,若欲訂購的讀者,請先來信與記者聯絡: flutter519@gmail.com 劉瑋婷,並註明編號與件數。

1. 手工編織置物籃 $450

(每條線的寬度是6 ㎜,兩旁的圖樣配色為紫色、桃紅)

IMG_5209 IMG_5210

IMG_5211

2.紅色長帶肩背包 $800

(此款包包的編織法是Ina自己想出來的,包包上方用紅色線綑木珠,無拉鍊)

IMG_5213

IMG_5212 IMG_5214
Ina親自示範兩用背法

IMG_5235

3.綠長帶滾紅邊肩背包 $800

IMG_5217 IMG_5216

IMG_5219

4.藍黑配色肩背包 $500

正面有一個扣子
IMG_5220 IMG_5221

5.綠色金屬環肩背包 $550

IMG_5224

IMG_5222 IMG_5223

6.綠色金屬環鈕扣肩背包 $550

IMG_5225 IMG_5226

7.傳統織法紅色肩背包 $650

(傳統織法的成本雖然比較低,不過較耐重,但較為費時耗工傷眼睛,圖右為編織工具)

IMG_5227 IMG_5230

8.傳統織法灰色V型開口肩背包 $550

IMG_5231IMG_5233
細部圖片

9.Ina真人示範款─黑色傳統織法肩背包$800

(這一款包包屬於大包包的款式,加上傳統織法,所以價格較高,同時這款正面是有「蓋子」的喔)

IMG_5237

IMG_5238 IMG_5239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凡那比吹不亂的重建意志:10/1六龜社區嘉年華

對於勉力走過災後一年,失去觀光資源、經常橋毀路斷的六龜,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活動,是邁向未來的勇氣來源,也是外界體驗六龜熱情的大好機會。

原訂於9月21日晚上舉辦的六龜中秋關懷園遊會,因凡那比颱風的搗亂而宣布延期,今日終於確定於10/1(五)下午四點半於六龜鄉公所前的廣場重新舉行。

去年曾於八八水災中受創慘重的寶來、荖濃、新威、興龍等社區都將推出節目表演,六龜國小與六龜高中亦將獻出才藝,甚至鄰近的茂林國小也前來共襄盛舉。

社區嘉年華關懷活動..

為了這次的中秋盛會,六龜各個社區認真籌備已久。興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鐘張秀英表示,本次表演的大鼓陣具有平埔文化特色,將由社區的志工媽媽上場表演,值得期待。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亦將推出籌備已久的「藤枝老山茶」,種植山茶的杜家同時也為活動提供了另一波高潮:超級偶像出身的六龜歌手杜寶珍將在活動壓軸獻唱,預期將為晚會帶來完美的句點。

六龜鄉公所觀光課課長王鵬字表示,本次社區嘉年華關懷活動的意義在於安定人心,宣告社區已經有力氣舉辦大型活動,災後重建的工作可以邁向新的階段,對於在災後默默前進的六龜,具有重要的意義。「六龜大橋通車時,我們也會積極爭取通車典禮與社區園遊會一同舉辦,那時就可以更明確地向社會大眾宣告:六龜要重新出發了。」

對於其他地區的民眾而言,社區聯歡晚會也許只是生活的點綴,電視中的大橋通車典禮也只能看到重要官員的剪綵身影;但對於勉力走過災後一年、失去觀光資源、每逢豪雨便橋毀路斷的六龜眾社區而言,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社區活動,是他們邁入「災後第二年」的勇氣來源,也是重建成果的重要發表機會,對於有意給六龜社區加油打氣的外地朋友,也是個適合走訪、體驗六龜熱情的大好機會。

991001活動邀..

「酉奎」古早味珠螺 88歲阿嬤敎你作

許陳美涼阿嬤,高齡八十八,只要不下雨,就拎著勾籃、鐵鉤,一個人到海邊撿拾珠螺等貝類,標準的「靠海吃海」,是道地的澎湖味!

澎湖縣位處離島,早年物資缺乏,許多食物習慣以醃漬或曬乾的方式保存,特別是海產品,傳統漁村裡,至今仍保存著醃漬的技術,不管是魚、小螃蟹、或是螺仔,什麼都可以加鹽醃起來。

46a44ed52910
高齡八十八歲的許陳美涼阿嬤,常常自己一個人拎著勾籃、鐵鉤到海邊撿拾珠螺

像是湖西鄉北寮村,就有一位八十八歲的阿嬤許陳美涼,到現在還是會到海邊撿拾珠螺回家醃漬,製成澎湖人口中所稱的珠螺酉奎(音ㄍㄨㄟˊ),標準的「靠海吃海」。只不過,現在時代進步,吃的東西多了,這種古早味的東西,年輕人也不見得想吃,市面上也買不到,想要嚐嚐這道古早味,還得費一番功夫呢!要不請老人家做給你吃,要不就要跟老人家把這門技術學起來了!許陳美涼阿嬤,雖然高齡八十八,子孫滿堂,還是喜歡自己吃自己醃製的食物,只要不下雨,他都拎著勾籃、鐵鉤,自己一個人到海邊撿拾珠螺等貝類,問她年紀大了為何不好好休息就好?許陳阿嬤笑著說,她坐不住,習慣了,不讓她出來做點事,她反而渾身不對勁。

其實,許陳美涼阿嬤撿這些珠螺回家,主要是要醃製澎湖傳統食用的珠螺酉奎,珠螺略加沖洗後,不煮熟,先以榔頭將珠螺外殼敲碎,然後再一一用細針將螺肉挑出,放進鹽水中洗淨。只見許陳美涼阿嬤雖然已88歲了,但眼力還是很好,挑螺肉完全不費力,手腳俐落的將螺肉一一挑出、洗淨、放入空罐中,添加粗鹽,一層一層進行醃製的動作。
珠螺略加沖洗後,不煮熟,以榔�將珠螺外殼敲碎
珠螺略加沖洗後,不煮熟,以榔頭將珠螺外殼敲碎

就這樣一層螺肉、一層粗鹽,直到滿了為止。緊接著,將玻璃罐密封,拿去曬太陽,阿嬤說,曬太陽,是為了要讓螺肉變熟,少說也要曬一個禮拜才行。

地方居民表示,這道醃製的珠螺酉奎,是澎湖早年最佳的配飯佐料,早年澎湖漁村的婦女,丈夫出海捕魚,閒暇時就會到海邊撿珠螺及其他潮間帶的生物來做為食物,後期更是拿來販賣補貼生活費用。

珠螺除了可以蒸熟當零食吃以外,量多剩下的澎湖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醃製,因為古早時代沒有冰箱,用醃漬的,保存期限較長,可以吃比較久,而這種珠螺酉奎入口後還會回甘。

由於現在時代進步,這道醃製品幾乎已無人再醃製,想吃的人必須尋找這些年長阿嬤級的漁村婦女,才能品嚐這古早美食呢!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