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世界展望會 – 小地方新聞網

「普力姆部落」誕生─中間路永久屋落成入厝

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永久屋,在公部門協調、世界展望會協力興建及英業達集團的贊助下,共興建45戶,每戶32坪。日前舉行永久屋入住典禮,並以當地地名「普力姆puljimu」作為新部落的名字。

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八八風災後被劃入特地區域,歷經一年多,在公部門協調、世界展望會協力興建及英業達集團的贊助下,共興建45戶,每戶32坪。28日舉行永久屋入住典禮及揭牌儀式,並以當地地名「普力姆puljimu」作為新部落的名字。

入住典禮中邀請中間路巡理會獻詩祝禱,以及原住民文化園區傳統歌舞、中茄社區傳統歌謠表演,並將象徵開啟入住之門的大鑰匙道具交給部落耆老,同時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也由林中森執行長代表致贈每戶入厝禮金1萬元。會後,與會來賓與部落代表也一同在新部落種下牡丹鄉的鄉花-野牡丹,象徵種下生生不息的希望。image002
災後重建推動委員執行長林中森代表政府致贈每戶入厝禮金1萬元。

image003
屏東縣長曹啟鴻跪在地上為種植在新部落的野牡丹覆土,讓旁觀的居民好感動,喊著:「縣長加油」

林中森說,重建過程中政府與NGO的充分合作,各取所長,已獲國際社會的讚賞。屏東縣長曹啟鴻表示,除了感謝世界展望會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與居民溝通,以符合居民最大利益為考量。另外也對臺北市政府表達感謝,北市府的善款也透過展望會提供給居民,入住時所需要的家具及家電。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會長強調,重建不只是恢復原來的生活,而是要比以前更好。永久屋建造考量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減災與防災等許多因素,並且「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中間路永久屋的入住,是八八重建嶄新的一頁,也希望普力姆的居民們能夠綻放出如同牡丹鄉花野牡丹一般的活力。

對於新部落的誕生,入住中間路居民皆表示興奮及期待,中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德行除了表達對於援建單位及政府的感謝,也期望政府能繼續在居民就業及產業轉型方面給予輔導、協助。他說,近期年輕人有回流的現象,希望搬到新部落可以讓部落的產業也能有新的生氣,可以自立更生,讓年輕人留在部落。就像部落入口的意象一樣,太陽照亮,五穀豐收,期待部落能夠「否極泰來」。

高士部落永久屋可望農曆年前落成

相較於中間路部落永久屋的竣工,同屬牡丹鄉的高士部落的永久屋顯得遙遙無期。杜明翰表示,高士部落永久屋因所處的地形及氣候較特殊,增加了在興建時的困難,基於之後居民居住安全的考量,加強很多擋土牆、基地的安全,也增強房子的防風係數,也因此造成成本的增加,中央重建會也願意增資,目前只要把最後的資金問題協商好之後,可望在農曆年前完工

另外,關於高士災民在生活及安置上所遇到的窘境,杜明翰表示,基於幫助災民的一貫立場,世展會會派社工員前往部落,給予居民協助。

以下為活動當日的照片集錦

image006

郵差先生請注意,以後牡丹鄉石門村多了「中興路」的路名。

image004

部落入口處的汙水處理廠機房,有著部落藝術家名為「否極泰來」的創作,象徵部落歷經苦難後,五穀豐收的光明未來。

image005

新任中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德行,將擔起新部落未來發展的重要角色。

image007

中茄社區的耆老們獻上普力姆的古謠,為新社區祝福。

image008

致贈鑰匙,象徵永久屋落成,交贈給中間路的居民

image009

部落巡禮,世展會八八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成親自擔任解說員,為與會的來賓導覽解說。

image010

入厝第一天,居民已辦喜事的心情,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新屋參觀。

image011

雖然還沒有家具,但已經等不及設宴邀親友了。

image012

期待新部落能有新產業,將年輕人留住。

高士永久屋完工無期 災民等待也無期

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另有少數災民依賴賑濟物資,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自今年4月10日動工以來,至今7個多月,本計畫在7月31日完工,趕著8月8日入住。但受天候及環境諸多因素影響,無法在政府計畫的時程內完工,因而將預劃完工日延到明年1月。如今記者再度走訪,基地內只見到整地、填土及部分公共建設,仍無任何關於永久屋的痕跡。

10月18日,屏東縣政府永久屋專案會議中決議,工程進度無法在明年1月底完工,並向中央重建會報延。

對於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的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另有少數災民在收容所依賴賑濟的物資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image001

永久屋進度嚴重落後原因:天候、地形、位置

「颱風才剛走,落山風接著來,滿地的泥濘亂車子不動,這該怎麼施作工程。」高士居民描述永久屋基地的施作情形。高士永久屋基地位於日治時期的舊高士部落(牡丹鄉高士段763、764、811地號),佔地3公頃的山坡地,在整地的困難度較一般的平地高,再者,基地東側地勢較低漥,需挖取西側的土來填補。

在土壤受到嚴種的擾動之下,一旦下雨,鬆動的土質容易被雨水沖刷,造成基地及聯外道路泥濘不堪,工程車要進入受阻,甚至壞損,使得承包廠商成本提高。

因此一遇雨天,工程幾乎停擺,然而今年七月至十月底屬於雨季及颱風季,拖延工程的進度。另外地處偏遠,難以請到工人,也是永久屋工程中的一大問題。

image003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西側為迎風面,落山風季節時,風勢強勁,工程難以進展。

重建工作「趕趕趕」 基地規劃案僅一個月

高士村長李德福表示,永久屋基地的規劃,西半邊蓋在稜線上,當落山風季節來臨時,強勁的風勢,必然增加施作時的難度及未來入住後居民的困擾。他說,過去的舊部落,是在靠東邊屬背風面的位置,約在基地東側及再延伸的區塊。

而當初的規劃案是在前村長莊來金任內執行,工程單位也是按部落共識施作。至於何謂當時的部落共識,共識如何產生,其中牽扯到部落最敏感著神經-派系問題。歷史悠久的高士族人,過去活躍於恆春半島的強悍民族,靠著就是快速的動員力及向心力,然而「選舉」卻使得過去維繫部落秩序的倫理崩壞,也使得這強悍的部落從此走向分裂。

另外,政府將基地規劃案包發給顧問公司(三椏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時,僅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規劃,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洪明裕認為太倉促,一般規劃案至少也要三個月。

image004

災民日漸墮落 李德福:盼生活重建中心協助

對於永久屋的遙遙無期,等待入住的災民情何以堪。收容所的環境如此不善,災民無奈,部分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走訪發現,災民對於社會給予的賑濟過於依賴,少部分災民恃著收容所提供的物資及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說他們是「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收容所硬體設施的改善,牡丹鄉公所也承諾盡快給予改善。另外,李德福也期待,除了希望NGO及政府能盡快完成永久屋之外,生活重建中心能夠給予災民心靈上實質的幫助。

牡丹鄉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陳沁渝表示,目前針對收容所內的災民,平時有社工員進行關懷訪視,也會配合如慶生會及卡拉ok等活動的辦理,給予災民情感上的支持。未來也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共同發展部落產業及培力部落婦女成為部落照顧人力。

屏東縣政府日前召開第28次永久屋專案小組會議,確定高士永久屋工程進度無法於100年1月底完工。舊高士基地永久屋後續工程,屏東縣政府確定委託世界展望會依「政府採購法」執行,公共設施部分亦請協商世展會即日起復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中央山脈尾稜的啜泣 高士災民等不到家

高士村長李德福呼籲政府正視高士村避難空間不足的問題,他說,永久屋目前進度緩慢,加上受災區域逐漸增大的趨勢,目前族人暫居之所狀況很糟,真的不是人過的生活。

前言:

在莫拉克颱風中受災慘重的牡丹鄉高士村,於凡那比颱風後受災面積有逐漸擴大趨勢,莫那比帶來的豪雨使得八八受災區域,第六、七鄰,逐漸向第一、五、八鄰擴散。安置空間本顯不足的高士村,在這次莫那比颱風,位於高士國小的避難所就湧進71 名族人避難,空間更顯擁擠。

高士村長李德福呼籲政府正視高士村避難空間不足的問題,他說,永久屋目前進度緩慢,加上受災區域逐漸增大的趨勢,未來部落族人在避災處所的需求增加,希望政府可協助部落搭設臨時的建築物,一方面可解決目前安置所空間不足的問題,也可作為未來部落避災的空間。

99092appimage004-480
住在安置所通舖的居民,過著衛生條件差、悶熱、無隱私的生活,已經很長一段時間。

最早配合政府政策,面臨最差的處境

入秋以來,接連受萊羅克及莫蘭蒂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恆春地區連續下了兩個禮拜的雨,讓高士部落原本已經延宕的永久屋工程進度更加落後,甚至有傳聞 將停工,高士村長李德福及世界展望會皆否認這項傳聞,世展會更進一步表示,目前高士永久屋基地的公共工程的部份已進行2/3的施作,剩下的1/3希望由政 府負擔完成。

而目前仍住在簡陋安置所的高士災民,又因凡那比颱風雪上加霜,面對永久屋的進度一延再延,不知何時才能夠有個安心的家。

諷刺的是,高士部落是最早被劃定特定區域,對於政府政策也多配合,但卻是最不被關心的地方,不只是高士,還有八瑤、中間路等部落皆是如此,居民天真的以為,他們比其他地方幸運,因為他們沒有死人。沒想到在往昔的獵場被政府收去,耕地被佔領後,現在連「家」都岌岌可危。

居民不免嘆息,難道配合政府的乖孩子就得面對這種處境?

永久屋工期再延宕 災民對未來該如何盼望

李德福表示,永久屋施工期一再延長,最主要是受到氣候及地質的影響。高士永久屋基地位於過去日治時代的舊高士部落,冬季為東北季風迎風面,夏季則受 颱風影響,也因這兩項天然因素,造成工程施作上的困難,加上因施工的關係,土質較鬆軟,碰上降雨季節,延著道路刷而下的泥土,造成路面泥濘難行,增加工程 車輛及工人的施工難度。

image002
蓋在稜線上的西側基地,是東北季風最強勁的地方。

image003
東側基地,工程進度仍在公共工程,排水溝、檔土牆等施作階段,房子的影子還看不到。

世展會:請政府擔負公共工程之責

世展會八八專案執行長全國成指出,除了氣候是造成工程延宕的主要因素外,世展會希望剩下的公共工程的部份可以由政府全面接手。

全國成說:「公共工程的部份本來就該由政府來施作,當初為了讓災民能夠早日有個棲身之地,能夠八月八日之前入住,所以才和政府達成協議,以政府出資 49%民間出資51%的模式,避開公開招標的程序。目前高士永久屋基地公共工程的部份已經進行了2/3,剩下的1/3,世展會希望回歸正常機制,透過公開 招標的程序,由政府負擔全部公共工程的部份。」世展會目前並無停工的計畫,仍就會將已進行的公共工程部份完成。

全國成指出,展望會的資金是靠著民間所捐助,展望會也必須對捐款者負責。該由政府負擔的,就讓政府優先來做,不足的部份,才由民間單位協助。NGO團體產生世用以補政府的「不足」,而非取代。

倘若回歸正常機制,透過上網公開招標、發包等程序,永久屋興建工期勢必延長,世展會也無法預估何時才能完成。而最無奈的,還是住在安置所的災民,何時才能夠有個「家」?

「非人」安置未解決 高士盼外界持援改善災民住居

經過莫拉克新聞網記者多次報導安置所內「非人」的住居環境,但仍不見改善,災民們仍過著悶熱、衛生環境差、沒有隱私的生活。村長李德福說:「安置中心的災民很期待可以趕快搬上去,可是因為工程延宕的關係,他們也是很無奈。整個安置中心的配置比較狹小,家戶的部份,差不多三坪就住了五個人,夫妻及子女都共同生活在小小地空間。」

內政部在部落內雖設有生活重建中心,但對於解決災民問題僅於社福輸送及關懷訪視,對於改善災民生活的問題仍然有限。

李德福表示,希望政府或是民間單位可以協助蓋一些組合屋或是臨時屋,來解決目前災民居住的問題,也可以作為未來萬一發生災難時的避難屋。(註1)

image006
住在安置所通舖的居民,過著衛生條件差、悶熱、無隱私的生活(上)(下)
image004

家庭式,僅兩三坪,全加大大小小全擠在裡面。

image007

放置物資的倉庫,也是殘破不堪。高士期盼政府或是民間團體協助改善。

小結:

高士部落是最早被劃定特定區域,對於政府政策也多配合,但卻是最不被關心的地方,不只是高士,還有八瑤、中間路等部落皆是如此,居民天真的以為,他們比其他地方幸運,因為他們沒有死人。沒想到在往昔的獵場被政府收去,耕地被佔領後,現在連「家」都岌岌可危。

居民不免嘆息,難道配合政府的乖孩子就得面對這種處境?

image008
部落裡有位老人家說,舊部落裡這個棚架的位置,就是以前他的家的位置。

image009
在通往舊部落的古道上,回頭鳥瞰現在的高士村。

image010
舊部落的視野開闊,天氣好時,連遠方的蘭嶼都看清楚。

image001

野百合之於魯凱族,野牡丹是高士族人的代表。野百合的春天有人傳唱,野牡丹的春天呢?永久屋工程一再延宕,高士族人該如盼望將來。屏南地區人民永遠只是「站尾包衰」,盼不到政府的關愛及社會的憐憫。

(註1)颱風造成恆春地區雨勢不斷,高士部落受災區域(六、七鄰),房子仍不斷傾斜,且災害面積有向周圍逐漸擴大趨勢。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長治百合系列(1)新生活如何開始?

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由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援建工作,慈濟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第二期永久屋的援建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在第一批居民進住之後,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編按:因風災需要遷居的魯凱族人,除了好茶部落之外,其餘均將落腳在由縣府命名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中(註1),目前也已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對魯凱族而言,是歷史性的遷居大事。我們將開闢「長治百合系列」,持續記錄這個新社區的點點滴滴,本文為系列之一。

──────────────────────────────────────────────────────────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在8月6日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居民包含霧台鄉佳暮、阿禮、吉露、谷川以及三地門的達來、德文部落。入住當天,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屏東縣長曹啟鴻、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皆到場揭碑、祝福。

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的援建工作後,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生活協助的工作由世界展望會負責的「生活重建中心」接手,另外,第二期永久屋的援 建工作,則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然而,歷經三個多月的工期完成的住屋,雖已完成第一批的進住,但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p1060412-1.jpg
第一期的永久屋已經完工,也有居民入住

牧者要說魯凱語?排灣話?

園區內的族群組成包含排灣族以及魯凱族,信仰上大致分為:安息日、長老教會、天主教以及循理會,但在園區內,目前並沒有任何教堂的建築,各個宗教都 是使用園區內的閒置空間作為「臨時集會所」,霧台鄉公所告知居民,教會的集會所是以宗教作區分,不若過去在山上,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的教會。

以佳暮為例,目前佳暮跟谷川是共同使用同一個臨時集會所,兩個部落雖同屬基督宗教,但佳暮居民使用的是魯凱語,谷川則有部分居民講排灣族語,雖然一起上教會,但語言不同,根本無法傳道、溝通,佳暮村民麼葛直言:「那牧者到底要講排灣族的話還是魯凱族的?」倘若牧者只說單一族群的母語,另一方又該如何是好?

對於園區內的公共空間,佳暮發展協會理監事班德勒指出,一直都有聽到「會蓋教堂」的消息,但是在月初完成入住後,慈濟基金會也隨即撤離園區,並且已 和負責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重建中心的世界展望會完成交接,「我們還可以在園區裡面看到他們當初的設計規劃,真的有教堂還有球場啊,只是現在他們撤走了, 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

此外,班德勒指出,當初也聽聞慈濟有規畫要蓋展售中心,但三個月的工期過去,教堂、展售中心、相關共同的生活空間都沒有完成,長治園區內雖仍保有長治分台過去的部分建築,是否能夠挪為居民的集會所、共同生活空間?

一家多戶,都是流浪戶

另一項讓居民感到困擾的問題則是「一家多戶」的狀況,麼葛說,原先在山上的房子是登記在父親名下,後來鄉公所寄了一張繼承的通知書到麼葛家中,表示房子已經由鄉公所辦理繼承轉移到兄長名下,同時鄉公所也通知住在台北的哥哥要處理申請永久屋的相關事宜。

「所以現在這棟房子是登記在哥哥名下,但是戶長是我。」麼葛提到,這棟34坪的房子目前是父母以及麼葛一家8個人居住,但麼葛的哥哥、姊姊戶籍全登記在同一個戶,大大小小家起來20多人。

麼葛與妻子原先希望留在山上,但因為在山上居住的房子在大哥名下,又已用作申請永久屋,鄉公所在辦理相關業務時,也沒有調查實際居住狀況,現在目葛一家住在哥哥名下的房子,即使想回山上蓋房子卻也「於法不符」。

而在杉林大愛園區所碰到的「遮雨棚問題」也依然存在於屏東,過短的遮雨棚,使得居民不得不自行搭建帆布「遮雨」,戶與戶之間的走道也與杉林大愛園區的連鎖磚走道不同,而是泥土與石頭滿佈,居民擔心泥沙若不斷被雨水沖刷,容易造成阻塞影響排水,

有的住戶自行集資購買水泥板搭建「排水溝」,但也有的住戶表示,「縣府曾告知先不要動,但是慈濟又跟我們說留給我們自己發揮。那如果我們自己做水溝了,會不會以後政府又說要拆?」在兩方說法不一的情況下,動?或者不動?都讓居民無所適從。

IMG_4973
長治園區也有「雨遮過短」的問題需要改善,族人集體購買水泥做排水溝但不知將來是否需要拆除?
IMG_4971

就業與就學的難題

安居的問題外,園區內的就學問題也令人擔憂。災後,為方便學童上下學,霧台國小在北葉國小設置分校,但在八八週年後,分校已告廢止,原先就讀分校的學童,隨著家長進住永久屋後,家長與孩子都陷入「要去哪裡上學」的困境中。

園區週邊的北葉國小與三地國小皆屬排灣族的原住民小學,另一所魯凱族小學─青葉國小則距離園區40-50分鐘的車程,學校也沒有校車,對家長而言,上班日該如何接送孩子?

就業方面,園區內的居民尚未找到工作者,多半選擇八八臨工,也有從事短期就業的居民慮及擴大就業非長久之計,結合政府的就業輔導方案尋求新出路。班德勒表示,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部落傳統的技藝也可作為經濟來源,但如何永續經營卻是另一個難處。

他進一步指出,「人才培訓方面,這個一定要公部門來做,我們沒辦法自己處理。」同時,傳統技藝除了讓居民有了收入之外,也是文化的傳承,他回憶部落長老說過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凋零、會離開,那文化的東西怎麼傳?如果不能在我們還在的時候傾囊相授,我一定會含恨而終。」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進住的第一個月,生活、就業、就學、文化的難題才正要開始。

註1:

長治永久屋由縣府命名為「長治百合園區」,雖然在目前園區入口有堆砌石頭上寫「慈濟大愛園區」,但經居民與慈濟溝通後,慈濟基金會表示將會移除,但是目前尚未移除。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蒙上神秘面紗的瑪雅村自力造屋

那瑪夏鄉瑪雅村的原鄉災後重建,採取「自力造屋」模式,但是進行方式與經費來源均不斷改變,連是否適用莫拉克條例都不能確定,至今已經蒙上神秘面紗,居民無所適從。

前言:

那瑪夏鄉瑪雅村的原鄉災後重建,採取「自力造屋」模式,原先部落的認知是,由紅十字會以及世展會協助援建,並由紅會協助規劃,且將依循「農村再造方案」的方式作「遷村」。然而,紅會在5月份行文通知縣府、中央重建會,瑪雅村的自力造屋將循個別補助的方式,透過補助經費協助自力造屋,但是紅會將不參與屋舍建造。(紅十字會重建補助辦法請見附錄)

這樣的轉變與當初村民的認知不同,連所謂的「農村再造方案」,直至目前為止仍在立法院中未通過,高雄縣政府針對紅會提出的「個別補助」的模式,則強調「瑪雅村不接受特定區域劃定,所以不適用於莫拉克重建條例,也不能使用莫拉克善款」,眾說紛紜之下,瑪雅村的「自立造屋」計畫與經費來源,蒙上神秘面紗。

990710lldsc05531-450.jpg

誰能申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在5月底行文中央重建會、高雄縣政府「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八八水災個別重建興建補助辦法」,辦法中提到「為協助八八水災受災戶,個別於自有建築用地或經政府撥用之土地重建家園,特制定本辦法。」

同時,申請人之資格認定,則依據內政部「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安置用地勘選變更利用及重住宅分配辦法」以及「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及規範」包含房屋毀損戶、核定遷居遷村戶、安全堪虞地區遷居戶、安置用地範圍內拆遷戶都在申請範圍內,申請人限定「住屋之所有權人本人、配偶或同一戶籍之直系親屬;並以戶為單位。」

那瑪夏鄉瑪雅村因專家勘定「安全堪虞」,但因為村民不願意部落被劃定為特定區域,同時也僅少數住戶選擇杉林大愛園區,多數人仍留在原部落,縣長楊秋興雖認為瑪雅村「相當危險」,但在村民不願意被劃定,也不願意下山選擇永久屋的情況下,因而選擇「自力造屋」的方案。

但瑪雅重建會起初的決議是透過世界展望會建造「避難屋」,但在實際與相關單位接洽後,卻走向自力造屋的方案,除了部落內目前對於自力造屋的意見分歧外,同時對於自力造屋的地點─民權平台,也面臨不少問題。

DSC04208

NGO僅提供經費

紅十字會負責瑪雅村自力造屋案的王雅微表示,紅十字會將「只提供經費補助」,最高上限為112萬,預計補助101戶,她也提到,先前曾獲知部分居民有自己的土地想自力造屋,但並非針對瑪雅村擬訂此辦法,公布後,相關單位也認為瑪雅村適合朝向「集村式造屋」發展,因而建議居民可以依循紅會的補助辦法進行自力造屋。

至於經費來源,王雅微說,仍是使用88善款,但瑪雅村因為不願意劃定為特定區域,故不適用於重建條例中的永久屋申請資格,紅十字會原先計畫以永久屋的方式協助瑪雅村,但行政院重建會、高雄縣府在接獲紅會公告的個別補助辦法後,主動詢問紅十字會:「瑪雅村是否適用紅會的補助辦法?」,王雅微提到,當時紅會方面「我們在第一時間是回應沒有,因為我們那時候還不曉得瑪雅這邊的居民資格的適法性問題」,直到紅會參與會議後得知瑪雅村實際狀況後,再次針對瑪雅村進行討論。

雖然瑪雅村的自力造屋不適用於莫拉克重建條例,但部落仍受到莫拉克風災影響,紅十字會方面將原先允諾協助瑪雅村自力造屋的經費挪作「個別重建補助辦法」的經費。

無所謂「農村再造方案」

瑪雅重建會在部落內的重建會議中曾提到,法源適用「農村再造方案」,但高雄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谷縱‧喀勒芳安表示,中央對於永久屋及自力造屋的分界仍待釐清,所謂的「農村再造方案」目前仍在立法院尚未通過,無所謂適用農村再造方案的情形。

高雄縣重建會主任王正一說:「瑪雅平台造屋案是屬於民間直接協力災民的狀態,跟目前政府所有的永久屋的方式都不同。」至於誰有資格申請,王正一則提到,「瑪雅平台上的建地不是所有人都有,擁有建地的這個人,他們也願意上來,紅十字會就協助他們,完成他們的一個願望。」

非遷村,但審查辦法依循莫拉克特別條例

對照先前部落內的認知,認定自力造屋即形同「遷村」,王正一表示,「怎麼會算遷村呢?因為你民權有些人也到山下來啊,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平台上有建地啊,平台上的建地都是私人所有,住在本部落的人,他沒有土地,紅十字會也沒有辦法幫他蓋啊!」

王正一也提到,原先政府曾提出,平台上的土地由政府出面徵收,再循永久屋的模式進行造屋,但居民不願意,都希望土地能維持私有,因而不適用永久屋的辦法,進而改由紅會協助,但王正一也同時直言:「政府會想要把民權平台建設成以後的一個行政中心。」

而對於民間團體能協助部落到何種程度,王正一說:「其實我們政府並不清楚。」詢問王正一,目前瑪雅村有多少戶有意願上平台,王正一答:「詳細細節你可能要問我們原民處。」

在瑪雅村的自力造屋經費上,紅會的善款以專案處理,高雄縣重建會方面則認定不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王正一說「既然不適用莫拉克條例,政府怎麼予以協助呢?」

但平台上的道路屬於公眾用途,仍會由公部門處理,私有建地上的建物則由民間捐建,公部門方面僅負責建築許可及其他行政程序上的協助。

審查資格上,王雅微說,是由縣政府負責審查,但仍是以「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進行審查,紅會也已在五月底將個別補助辦法送交縣政府。

附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八八水災個別重建興建補助辦法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八八零工專案,讓族人的生活「零」顧慮?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影響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前言:

族人從發生災變的部落,暫時遷居至平地,即將邁入第11個月。為了讓暫時安置在山下的災民可以有份暫時性安定的工作,以緩和剛下山離開部落擔憂下一步該怎麼辦的災民,政府擬訂了八八零工專案計畫,讓災民與山下的生活步調得到一個暫時性的平衡。

但是「八八零工」這樣的工作機會,究竟是「救濟」,還是「輔導」?不明確的政策方向,在族人未來長期待在山下的生活中又面臨了哪些新的挑戰,以下是安置於屏東榮家魯凱族人以及霧台鄉公所承辦人員民政課課長賴玉梅的採訪整理。

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年長者很難得到工作

目前在屏東災區安置的部落族人,表示有年齡的限制,導致高齡層群的族人只要超過65歲以上就很難得到這份工作機會。

現年69歲安置在屏東榮家的族人盧沙樹路婦女,無奈的說著因為年紀太大,而且不會說國語,面試時也被問到能不能自行騎車從屏東榮加到長治分台的行動困難,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工作機會。

而58歲的柯連花也表示,「一直一直面試,可是也沒有工作機會,覺得不公平,也生氣,我們不曉得什麼原因。當初政府說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我們家連一個人都沒有,可是有的人家全家都有工作。」

在沒有工作機會的狀況下,世界展望會協助族人在屏東榮家開闢的菜園,是盧沙樹路每天工作的地方。柯連花也說,「還好他們(生活重建中心)給我們工作機會,否則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到田裡工作就是散散心。」

990616taropiiuhigog-450.jpg

各部門執行權責的矛盾

但對於此現象,屏東就業服務站以及勞委會也都表示,對於工作年齡是沒有限制。

不過霧台鄉民政課課長賴玉梅表示,礙於65歲就無法申請勞健保的問題。也就使得這樣的勞健保門檻,使得部落裡待在安置中心的中高齡的族人,能夠得到工作的機會顯得更渺茫。

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大部分是原住民行政委員會以及勞委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對於65歲勞健保的問題,有些計劃有開放,但有些計畫就有年齡的限制。像是目前到長治分台以及瑪家農場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都是需要能夠搬運重物或承受粗重工作的就業機會。

他也希望勞委會或是原民會可以策劃不同類型的計畫,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都平均得到工作機會。

另外,她也提到當初的計畫是期望至少一家可以平均分配到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但是礙於勞委會的計畫都是透過電腦篩選的原因,電腦篩選得第一順位都是中低收入戶。但是部落裡也有些不是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就連被挑選的機會都沒有,才會造成工作機會分配不均的原因。

而在面對勞委會以及原民會提出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時。她也表示跟原民會的溝通部分就比較好調整,但對於勞委會的電腦篩選機制,則尋求不到適當的溝通管道。

族人工作機會的懸殊落差,通常發生的問題不是在鄉公所的面試,而是勞委會工作計劃的審查標準。因此,她也建議,對於不同專案的處裡,在電腦篩選的設計也應該要有所調整。

她也表示,在勞委會計畫政策的觀念,是對弱勢的情況給予較多的機會。所以演變成現在部落裡,雖然不是低收入戶的族人,便形成了一個結構性失業的狀態。

而在行程序層面,鄉公所也只能「照表操課」,也建議決策者應該要去重視這個問題。並表示工作計畫的同質性不要太高,否則每次電腦篩選出來的結果,都會只是同一類型的人。

是「救濟」,還是「輔導」?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的開始影響了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部分族人表示,工作機會雖是可以暫時對於風災發生後的狀況,暫時救急離開家園需要收入的困境。卻也影響族人在面對選擇工作態度的價值觀。

對此現象,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專案,對部落族人是「救濟」,還是「輔導」?政策方向需要明確,也希望這樣的工作計畫,可以做跨部會的討論,平衡各項工作類型的機會與窗口。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培力地方,跨界合作(下)

陳維智也看到南沙魯的族人逐漸走出自己的路,「他們真的很堅持,好像本來民族村是個死城,但是慢慢從他們那邊開始,我那天看到他們在蓋那個展售中心,用木頭搭,我覺得他們慢慢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編按:本文為「生活重建中心」系列報導之(2) 記者採訪世展會參與重建及生活重建中心之經驗分享,因文章篇幅長,分成上下兩篇刊登,本文為(下),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IMG_4775

政府沒有做好的推手,反而扮演絆腳石

在高雄縣的重建過程中,世展會南區主任陳維智直言,最大的困難與挫折都來自於政府,政府的政策不同調,讓援建單位與災民都無所適從:

「像馬總統很清楚的說,要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高雄縣,好像並沒有貫徹這樣的政策,甚至地方政府好像只給那些房屋毀損或者是住在危險區域的災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到杉林鄉的大愛村,我想,這樣的一個決策,讓災民真的是無所適從,被迫要離開。」

災民同時必須面對生計問題,雖然有短期的八八零工方案,但這僅只能夠應急,卻不能是永續,陳維智說:

「你看杉林鄉,它離那瑪夏鄉,隔兩個鄉,而且他們的農地、他們的土地、房子都在山上,你要他們到山下,那他們的生計各方面的配套……雖然有一些短期的零工,可是那沒辦法永續的,雖然講得很好聽,有一些有機農場的規劃什麼的,都還不是很具體、很明確,所以整個重建的困難,特別針對那瑪夏,其實最大的困難就是來自於政府。」

陳維智也指出,雖然很多鄉民選擇回山上,但山上山下的資源分配,也會是一個問題「政府它給你的資源可能不像給你在平地的這麼多,我知道很多的資源、預算都靠鄉公所自己想辦法、自己找資源,那我覺得這對整個重建的過程來說,其實是政府反而是扮演絆腳石,它沒有做一個好的推手。」

「你看台東,我們在那邊幾個基地,都在重建,陸陸續續都開動了,唯有高雄縣,它只有給災民一個選擇,我想,這是一個滿奇怪的決策。」陳維智提到,基督長老總會、紅十字會、世展三者是策略聯盟,當時曾試圖與縣府溝通,「我們跟長老總會去拜訪楊縣長非常多次,可是都沒有一個善意的回應,楊縣長說,那邊就是不安全,他的政策就是不鼓勵原住民留在山上。」

直到災後250天,南沙魯村返鄉重建的村民終於得到縣長首肯,同意讓世展為南沙魯蓋避難屋,「針對民族村那20幾戶回到山上,後來他終於鬆口了,願意讓我們為他們蓋避難屋。我們其實本來是要蓋永久屋,但因為縣長還是很堅持,因為他怕我們一旦蓋了永久屋,山下的全部會跑回去。」陳維智坦言,世展對於政府決策的過程,不夠公開、透明感到無法理解,也不明白「為什麼只有讓慈濟來做這樣的重建的工作?」

「我們覺得整個那瑪夏鄉重建的過程,真的是政府拖慢了那個腳步。你看甲仙以下,其實那些河床啊,都在疏濬,從旗山都已經快做得差不多了,就連甲仙大橋,也在六月要完工了,可是那瑪夏鄉民權國小那邊,一堆土石都還沒有清,它可能下面有陸續在清,可是上面那些土石都沒有在清,整個腳步是滿慢的,你數那瑪夏鄉境內有幾台怪手就可以知道端倪了。」

最大的衝擊就是一步到位,可是一步真的沒辦法到位

「其實我們從921的經驗來看,要讓一個部落或一個村或遷村,其實真的要從長計議,包含土地啊、就業啊、生計啊,各方面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公共議題。」陳維智舉例,921至今,仍有許多部落考量到土地等各方面問題,尚未完成遷村,跳過中繼安置,直接給予永久屋的決策,對災民而言,太過急促。

「其實還是要有個中繼安置,讓居民有個暫時安頓下來,好好的思考未來他們的,比如說要遷村、要原地重建,還是要怎麼樣,其實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做。」

談到失去中繼安置對災民最大的衝擊時,陳維智認為「最大的衝擊就是一步到位,可是一步真的沒辦法到位,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杉林的永久屋,一個就是回山上,沒有資源,就是這樣,就是耗在那裏。」

以台東嘉蘭中繼屋為例,目前已經開始討論永久屋的相關事宜,「可以慢慢的,不用這麼趕,現在政府就是什麼都搶快,那搶快出來的品質是什麼?」

列出優缺點比較,讓居民自己簽,才有意義

在協助建造屋舍的過程中,陳維智表示,展望會的理念是盡量尊重災民的意願,教堂的設計、住屋的設計,都會跟災民討論,「讓他們自己來決定,而不是我們蓋什麼他們就要接受什麼」,住屋的設計也發展出好幾個屋型,並請建築師謝英俊實際到部落觀察,與族人對話,針對他們的需求發展出屋型。

和災民的對話過程中,陳維智發現,災民的需求可分為住屋與產業兩部分,災民有對房子的期待,政府也有相關的政策規定,「我們當然沒辦法完全滿足,因為政府給我們的地是有限的,政府也有政府的規定,我們只能就他們的期待,盡量去跟他們溝通,比如說我們會跟他們說:『我們知道你們以前都是獨門獨院的,因為現在土地的限制,我們沒辦法每一戶都獨門獨院,如果雙併的話,你們能不能接受?』」

陳維智也強調對話的重要性,「真的要透過這樣的對話,因為畢竟將來去住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我們蓋完房子我們就撤了,他們是要永久的住在這邊啊。」

產業的部分,對災民而言,農產品能有運銷通路,就能直接滿足生計的需求,「他們希望他們種的農產品能夠賣得出去,他們可以因為賣掉農產品而滿足他們的生計。」交通也是影響運銷的關鍵之一,但道路的重建,牽涉到公部門運作,非NGO能處理的工作,若遲未完成道路的修復,原鄉生活的居民生活、產業都會大受影響。

陳維智表示:「我覺得,政府真的在整個重建過程,以高雄縣來說,應該是一個更積極的角色,而不是因為要把他們全部遷下來,你說要把這些原鄉的居民全部遷下來,要離鄉,那真的是一個大工程耶」,「像戶籍的規定,對他們影響很大,我覺得現在政府都便宜行事,都搶快,要做任何的政策之前,應該要跟居民有充分的宣導跟溝通,最後讓居民自己來選擇,我要在山上還是遷到杉林,你要把所有的優缺點都做一個比較,讓居民自己簽,我覺得那才有意義。」

陳維智指出,政府應該把所有選項的影響性、優缺點都明確的告知災民,「不是說一面倒只有這個選擇,沒有其他選擇,那我覺得這個政府就帶頭違法啊,這樣有點是用欺騙的手段嘛,你都講好的你有講不好的嗎?」

政府那個路都不修,真的,那瑪夏要重建真的很難

談到南沙魯的重建進度,陳維智再次提到,「最大的挫折來自於政府,我們本來是要依照他們的家戶形式來蓋,可是楊秋興就怕我們蓋得太好,山下的就跑上來,它們就堅持只蓋那種大的,六棟,一戶容納20人,男女分開。」但這樣的規定,卻未把居民生活列入考量,「你如果家庭還有老人家,有小孩,你要怎麼做?」

目前南沙魯避難屋仍在持續整地,陳維智說:「願意留在山上的這二十幾戶,他們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敬佩,而且我每次看到他們共食,一起吃飯一起煮,我覺得雖然他們人很少,可是他們夠團結。像瑪雅村啊,或者是其他部落,都要跟他們學習他們的精神,他們就是用團結,其實布農族最驕傲的就是團結,他們真的要把這個團結用出來、展現出來。」

同時,陳維智也看到南沙魯的族人逐漸走出自己的路,「他們真的很堅持,好像本來民族村是個死城,但是慢慢從他們那邊開始,我那天看到他們在蓋那個展售中心,用木頭搭,我覺得他們慢慢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dsc05460
在原鄉重建的南沙魯族人,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至於瑪雅村的自力造屋計畫,由於居民意見不一,仍需花時間溝通、整合,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也在上周上山巡視整體重建進度,瑪雅部落通往民權平台的道路也必須再拓寬,未來大型機具、建材才能運送上山,世展也將此問題提出與族人討論,

「他們有些想法是留在原來的住屋不動,然後上面興建避難屋就好了,可是鄉長那邊好像是說要把公家單位都遷上去,那好像是台達電要出。」但並不是每個村民都在平台上有土地,也使得情況變得更為複雜。

除了繼續努力與部落溝通外,現在世界展望會更面臨另一個大問題:

「因為我們現在資金也不夠,現在政府說公共工程也要認養的NGO負擔一半,原來基地的公共工程都是政府買單,其實蓋房子不貴,公共工程很貴,光瑪家農場就好幾億,現在一半要NGO買單,所以我們就資金真的不夠。」

陳維智說:「我們是評估要整個村莊移上去,那個工程太浩大。」世展希望能找一個合適合宜的方式,不要大興土木,陳維智說,「如果沒辦法負擔,就要換單位啊,所以還是要買單啊!」

但在行政院重建委員會議記錄中卻明確載明:「有關永久屋基地區域公共設施經費,請先協調認養團體負擔,若認養團體確無法負擔全數經費,則協商由認養團體負擔51%以上、政府負擔49%以下,或採認養團體與政府各負擔部分公共設施項目;倘認養團體無意願,則全數由政府負擔……

現階段世展已做調查,在警報發布時,瑪雅村民撤離的意願,部分要去仁美營區,陳維智說:「現在只能先這樣,要整個達成共識我覺得很難,它現在比較危險的就是對面那個小山、河床,河床可能要再疏濬。政府那個路都不修,真的,那瑪夏要重建真的很難。」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地方培力,跨界合作(上)

陳維智認為,這次的風災出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政府好像躲到民間機構後面,安置災民,幫災民做重建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為什麼他們會躲在NGO的後面?」

編按:本文為「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檢視系列文章,系列(1) 政策說明與問答 ,請點選這裡閱讀。

───────────────────────────────────────────────

前言:

內政部在去年9月公布莫拉克颱風災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實施辦法,期望透過心理服務、就學服務、就業服務、福利服務、生活服務等六個層面進行災區的生活重建工作,包含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紅十字會……等NGO分別負責各地災區。

其中,世界展望會共得標四個區域:那瑪夏鄉、茂林鄉、三地門、霧台鄉四個地區,世界展望會南區主任陳維智針對災後至今世展在過程中面對的困難與挫折,以及生活重建中心未來的工作重點做出說明。

災後重建應是政府責任,卻躲在NGO的後面內政部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計畫,預計為期三年,每年都會進行一次評鑑,地方政府則是扮演監督的角色,定期召開聯繫會報,雖然政府的計畫預計只有三年時間,世界展望會仍會在三年後持續維持工作站的運作,政府各部門也都有各自的生活重建、產業重建等計畫,陳維智說:

「我們會做整合,因為像那瑪夏鄉,我們同時也有原民會的家庭婦女服務中心,也有內政部的,當初投標的時候,在簡報的時候也會問我們要怎麼區隔,我們的生活重建中心規劃主要是針對鄉裡面比較弱勢的、受災較為嚴重的,加上原有的家婦中心進行整合。」

經費運用上,陳維智表示不會重疊,家婦中心與生活重建中心仍會針對各自負責的部分運作,他同時坦言,現在蓋房舍缺很多錢,加上兩個月前突然要求NGO必須負擔公共工程一半的費用,「以民權來說,道路就不是我們能負擔的,真的就是要公權力。」

陳維智認為,這次的風災出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政府好像躲到民間機構後面,安置災民,幫災民做重建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為什麼他們會躲在NGO的後面?」他也提到,世展不會有善款結餘的問題,「我們不會有結餘,今天需要多少,我們就募多少,就像過路財神一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世展在那瑪夏達卡努娃村設置的生活重建中心,共有七名工作人員,有六位都是當地人(那瑪夏鄉居民),只有主辦社工來自梅蘭教會,「因為內政部有規定,生活重建中心的主任要社工系畢業,而且還要兩年以上的經驗」,陳維智說,這樣的規定造成人員運用上的困難,因為在原鄉地區符合資格規定的人並不好找。

生活重建中心的進展方面,因為內政部要求各團體災後的調查,調查結果未來將進入國家的系統中存檔,世展大約已完成一半的進度,目前仍在進行訪視的工作。

「下一階段就是根據訪視的資料,看他們的需求,針對需求設計方案,它給的方案費不多,一年才40萬。」一年40萬的方案費用,對於NGO而言,勢必要自行尋找其他方式解決這個「無米之炊」的窘境,陳維智說,「全部的方案一年才40萬,所以勢必要去結合譬如說我們會內的方案,一起來搭,40萬都只能作一些蜻蜓點水的事,也無法有持續性。」

因此,陳維智認為,世展的生活重建中心會朝向「資源平台」的方式進行,重心會放在人員培力上:

「培力當地的人有能力可以來跟政府對話,因為現在有一個現象是,中央為了搶快,很多災區的重建工程都直接發包,譬如說水利署或營建署直接發包,這些工程事先的設計,可能也沒有跟居民討論,外來的人又不知道當地居民的需要和當地原有的生態,可能做了一個工程,搞不好本來是要重建這邊的生態,結果是破壞整個水陸啊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傷害。」

世展希望透過培力當地的居民,讓他們自己和政府對話,「告訴政府,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期待是什麼。我覺得我們會把主要的重點放在這上面,還有資源平台,我們去了解哪些是我們鄉內可以培植的、小的、local 的NGO,譬如說他是在生態解說,主要是在做生態解說的,我們就培力他朝這個方向發展,未來,因為我們三年就要撤了,當我們撤了之後,這些都讓他們自己來管理,也會跟當地現有的組織做結合。」

IMG_4778
透過學習累積重建能量。

產業重建:與屏科大、外銷的蔬果公司合作

產業重建上,陳維智提到,目前在那瑪夏鄉,已有居民願意嘗試種植新品種的芒果,「我們是跟「福爾摩莎公司」合作,它就是專門做水果外銷的,它都跟屏科大產官合作,有新的芒果品種叫夏雪,從他們現有的金煌可以接枝,大概三年的時間,可是接枝完還要加強管理,我們也會評估他們欠缺什麼樣的能力,我們來設計一些方案,讓他們能夠提升技術。」

陳維智表示:「我們現在正在跟屏科大談合作,因為我們發現屏科大是很好的資源,屏科大校園內有幾塊地,我們現在要跟他租,因為瑪家農場光蓋房子就不太夠了,他們現在產業的地一直找不到,台糖有給我們幾塊地,我們都有去檢測,都不太適合,屏科大校園的地大概20公頃,又有相關科系,園藝系、食品加工營養,所以這個資源是很多的,前兩個禮拜我們有去拜訪校長,他們滿願意的,他甚至還要跟我們合作在印尼的(南亞海嘯重建)。」

此外,世展也在4月份開始推展「社區技藝訓練」,考量到每個部落的既有的特色、一方面也透過對話了解災民的需要,對於既有技藝,將會繼續支持運作。

陳維智說,「銷售其實是沒什麼問題,因為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一些網路商務的的資源都可以做結合。」但技術上,就必須仰賴外界的資源進入,與福爾摩莎公司合作就是其一,「我們也要先訓練他們,因為跟以往他們傳統的種植方式不一樣,其他地區也有,桃源鄉、茂林鄉都有,或者是他們已經有種得不錯的,比如說茂林鄉的黑米啊,我們都有發展的空間。」

DSC06164
原住民特有的編織

繼原住星希望後,再與星巴克合作說故事志工

學童教育、輔導部分,星巴克近期內已與世展接觸,希望繼「原住星希望」之後,再與世展合作培訓星巴克南部的員工當志工,陳維智說「我們這個月開始,會培訓南部星巴克的志工,未來要去那邊(龍泉營區)說故事,因為之前的原住星希望都是在南投,他們現在也想在南部發展服務點。」陳維智說,星巴克並不希望說故事的志工只是短期的陪伴,能發展成每個月固定安排休假陪著小朋友度過假日。

防備災的資源整合

在防備災的部分,世界展望會也與長老會、救助協會三機構策略聯盟,在2006年簽定合作協議,「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團結,要一致的來救災,每個月都會有固定的聚會,非汛期就是三個月一次。」透過資源整合,再分享,陳維智點出策略結盟的優點:

我們是資源分享,像救助協會跟展望會都是機構,機構有機構的限制,也有機構的優勢,長老會是教會,它有的是人,比較沒有錢,可是它有人,而且都在地人,我們跟救助協會有資源,可是我們人力比較不夠,所以我們就可以做一些結合。」

另外,上個月世展也先運了一批儲糧到那瑪夏,八八風災時,世展在桃源鄉的無線電發揮救災功能,指揮直升機空投,因此,無線電的架設也會擴大到其它重災區,「過一陣子整個都裝好會測試,我們裝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去年八八風災的時候,我們裝在桃源鄉的有發揮功能,那時候鄉公所的都斷掉,透過我們的可以指揮空投,所以發揮滿大的效用。」

(本文待續)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78天須完成319戶─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時間壓力

78天完成319戶的永久屋,平均一天要蓋完4~5戶的永久屋,負責現場的陳組長表示,政府要求7月底完工,不僅壓迫到當初規劃團隊與NGO讓部落參與協力造屋的美意,也壓破了族人參與過程的「空間」。

瑪家農場「永久屋」,中央指示7月31日的完工日期,距離今天只剩78天,要完成三村319戶的永久屋數量,謝英俊建築師團隊的設計師洪明裕表示,7月31日的完工日期是近兩個月才接到的消息,工程期限的「時間壓力」大過部落的壓力。

image001
上圖為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麟洛工作站的獨棟家屋模型與施工現場。

目前瑪家農場規劃的好茶115戶,大社119戶以及瑪家85戶永久屋,在3月18日瑪家農場舉行完動土儀式後,瑪家農場永久屋工程即在中央指示的時間壓力下,不斷的趕工,為的就是完成7月31日,319戶的永久屋完工目標。

以下是對於負責瑪家農場工地現場陳組長以及設計師洪明裕的採訪整理:

一、 瑪家農場「永久屋」施工進度

(1)目前整體進度

根據瑪家農場負責現場的陳組長表示,目前好茶區域都在進行營建署下水道的工程,但是已有部分區域可以開始進場施工,處理組合鋼骨結構的部分。而瑪家部落開始做擋土牆,但營造廠還沒進入,大社部落預計約下禮拜可進場施工。

78天完成319戶的永久屋,平均一天要蓋完4~5戶的永久屋,面對這樣的完工進度。負責現場的陳組長也表示接到七月底前完工,是這兩個月才接到的消息,如果要8月8日以前入住,的確是不容易。目前就氣候變化雨季的問題,是無法掌控的。

而對於目前整個工地進場施工的狀況,5月底可以完成到哪個階段?陳組長也表示需要公共工程先完成,因為公共工程沒有完成,就會影響道路,間接也會影響進場施工的進度。

(2)「永久屋」的數量問題

另外,陳組長也表示,「永久屋」的工程進場施工,關鍵是基礎什麼時候完成。也說到5月底前,好茶部分區域的基礎是可以先完成的。也就是說,在目前最先可以進場施工的部分是好茶部落的區域,可以盡早進場組裝「永久屋」的鋼骨結構部分。

而對於「永久屋」的數量問題,洪明裕表示,目前的關鍵是縣政府的意願,在世展會的立場是願意全部蓋完,但是縣政府這邊擔心的卻是蓋了太多,而呈現類似高雄月眉永久屋「空屋」的狀況。

他也表示,世界展望會的態度是全部蓋,但目前縣政府不敢同意,洪明裕也提到規劃過程,戶數」早就是存在的問題,卻沒被認真去討論。這套重建機制本來就有問題,應該被當作議題被解決。

他也提到,甚至從規劃立場看「遷村」機制,也不是從遷村的邏輯來看待,仍然是用「安置」的方向思考。

二、「重建機制」與「遷村課題」

規劃團隊看見「重建機制」與「遷村課題」之間相互衝突的矛盾,而對部落帶來相對的問題又有哪些?

(1)部落參與的「空間」有多少?

78天完成319戶的永久屋,平均一天要蓋完4戶永久屋,工程品質如何掌握?洪明裕表示,為了趕工程進度,三家承包廠商必須要選擇自己熟悉的工班,才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這樣短期的艱鉅工程。

如果選擇「熟悉工班」的方式來趕工,相對當初部落族人可以協力造屋的目標與精神,卻也大打折扣。營造廠以及建築團隊的確都提供族人可以進場協力造屋的名額。但根據洪明裕表示,因為工作期程的壓力,在讓部落參與的限制上,也的確受到人數的限制。

只剩78天的工期壓力,不僅壓迫到當初規劃團隊與NGO讓部落參與協力造屋的美意,也壓破了族人參與過程的「空間」。

(2)「滅村」的好茶村,「空屋問題」從何發生?

好茶村的「遷村」課題,尚未解決,還有71戶停留在不知安置在何處的問題,通過永久屋申請的族人更不捨「又得留在」隘寮營區的族人,115戶蓋完,是否好茶族人真的可以順利遷村?暫時到一個新的環境安置下來?

好茶村整村淹沒,無法回去重建,族人除了遷村,別無選擇,最期待的是有個安定的家,「空屋」的問題又從何發生?

瑪家農場如果順利在7月31日前完工,是否所有的族人都能「順利入住」?三個村又會如何繼續協助尚未通過申請的族人,再次向政府陳情?記者將會持續做追蹤報導。

image003
上圖為瑪家農場建築規劃團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位於屏東麟洛工作站現況。

image005
上圖左側為瑪家農場雙併家屋模型與施工現況。

image007
中央指示的7月31日工程期限,要在78天完成319戶的永久屋,平均一天要蓋完4~5戶永久屋,工程品質如何掌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跨文化服務之反思─談莫拉克受災鄉親自助互助的復原力

我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成老師,你有時間聽我們的心聲嗎?」

在陸軍官校安置後期,兩位桃源鄉的婦女在一場永久屋說明會結束之後,走到我的面前,輕聲說道;我說:「有,請說。」

「老師,我們不是不想去住永久屋,只是我們離開家鄉會有許多擔心,我們擔心我們只能做清潔工、廚工、歐巴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年紀已經很難學電腦,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錢,我們只有小學畢業。我們在山上有地可以耕種,我們吃自己,用自己。」

「對呀!」另一位搶著說道:

老師,在山上,我們是董事長,是總經理。我們認真工作,天一亮,我們就到田裡工作,中午就在樹蔭下休息,晚上我們就圍在一起唱歌、喝酒、聊天,高興時就一起跳舞。我們在營區,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很不習慣,因為會感覺到你們好像看不起我們的眼光,雖然我們知道不一定是這樣,但我們就是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我們住進永久屋,我們一定會不快樂,會想回家。我們知道慈濟很有愛心,但我們希望世界展望會為我們蓋永久屋,因為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很久了,他們懂我們,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我們原住民。」

「可是世界展望會沒有足夠的捐款為所有受災的原親蓋永久屋。」我簡單回應。「可是我們聽說紅十字會和世界展望會合作,紅十字會願意為我們蓋永久屋。」「可是紅十字會過去都集中心力救災,他們應該也不會很懂你們。」我簡單提出我的疑惑。

「可是紅十字會他們不會拿靜思錄給我們看,不會告訴我們的孩子、孫子,靜思錄就和聖經一樣,他們不會說我們破壞山林,不懂環保,他們不會要我們住永久屋之後,就要放棄我們的土地,要我們把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還給大自然。」

「對呀!」另一位又搶著說道:「老師,誰比我們更懂山林,更願意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同意有些族人為了賺錢會做對山林不好的行為,但這次88風災,我們知道很多要用心保護我們祖靈地的事要做,我相信我們都會喜歡有老師來教我們怎樣做才更好。」「謝謝妳們願意和我分享妳們的心聲!我會放在心裡作為陪伴你們族人走返鄉重建路的重要工作原則。」

簡短的交談,讓我由衷感謝她們給予我信任的禮遇,同時也讓我回想起一些師長曾經給我印象深刻的教導:「不要「由本身的文化去評斷他族文化」(「自我參考準則」 Self – Reference Criterion, SRC)。」因為這是在異族群中,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原住民族中服務原住民,必須先拋開自己的文化,用心體驗他們的觀點。

990422shuiwojhb-450.jpg

每個部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定義(攝影/鄭淳毅)

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就是健康部落。

• 在部落裡人人相互關心,有人可以關心,也被人關心,就是健康。

• 遵守禁忌,隨時可在說母語及傳統儀式中得到心靈療傷,就是健康(尤其是長者) 。

• 能動能吃能參加部落活動,就是健康。

• 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會引起原住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 不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

• 不能快樂的笑。

• 不能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

• 不能分享食物。

• 不能相互關心,沒有人可以關心,也沒被人關心。

• 不能參加部落活動(慶典及聖誕節) 。

• 不能遵守禁忌。

• 不能到教會。

• 不能隨時說母語。

一段真情信任的交流,帶給我生命靈裡的滿足,願與您分享!

(作者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參與莫拉克災後安置與重建工作)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