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野食節】賞野菜0424-25

每年的四月到六月,春天到初夏的季節,是最適合吃野菜的季節。尤其清明前後,在雨水的滋潤下,野菜新發的嫩芽特別誘人。以前,民間相信在春天的季節多吃一點野菜,可以在忽冷忽熱又連綿細雨的節氣裡,起到很好的身體保健作用。

image
住在農村,吃野菜!並非是風雅的野趣,也不僅是因為綠色高纖、健康的理由而食用,吃野菜是每天發生在夥房餐桌上的事,只是因為野菜不起眼,加上沒多大經濟價值,以至於沒什麼人談論。

每年的四月到六月,春天到初夏的季節,是最適合吃野菜的季節。尤其清明前後,在雨水的滋潤下,野菜新發的嫩芽特別誘人。以前,民間相信在春天的季節多吃一點野菜,可以在忽冷忽熱又連綿細雨的節氣裡,起到很好的身體保健作用。

2010 美濃野食節

4月24日(六)、4月25日(日) 

地點:美濃客家文物館

主辦單位:高雄縣美濃鎮農會07-6833309

企劃執行: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野菜之所以「野」

「野菜」之所以「野」,是因為這些菜蔬都長在野外,不用特別照顧或撒種,就能生長,它們也普遍帶有各自特殊的口感。

有些野菜帶著苦味,但咀嚼後會有甘味;有些則是帶著特殊怪味,可是農村人們都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吃了有什麼療效;或者也有因為性喜水岸環境,採摘後離水不久就會凋萎,需現採現食不能久存…。總之,大部份的野菜都有無法擺放市場的性質,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也就沒人大量種植。

可是「野菜」之所以「野」,也正是因為這些菜蔬都有強韌的生命力。只要水土陽光適合的角落,一場雨之後就會自己長出來,而且採摘不完。在農村,通常都是傍晚忙完農事要回家以前,農人便會隨手在圳溝邊、稻田邊、香蕉園裡採摘野菜,十多分鐘便可以採到一整把,而且種類不少。

如此,晚餐便有現成的食材,不用跑去市場買也不用花錢。通常農人不會也不需要多採,因為大家知道這些野菜很會生長,每天採每天有;並且又非常依賴水土,一旦離開生長環境便馬上凋萎,所以不耐久放,採多也沒用。這就是野菜的特質!

從救荒到嚐鮮

對於四處生長的野菜,農民普遍形容它們很「賤」。所謂賤者,當然是指野菜不珍貴,到處都能長,不用特別去照料,只是因為口感並不大眾化,加上容易凋枯,沒法運輸拿到市場賣。這些因素造就了野菜特殊的生命性質:只要水土對了,就會拼命冒出頭來生長,不論水底或圳邊;可是如果一離開原有的水土,馬上就凋萎,讓市場捉摸不到!

許多人來到客家美濃,一想到的地方食物特產通常就是粄條、豬腳、冬瓜封,不然就是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或是炒野蓮。許多朋友來美濃作客的時候,會驚訝於怎麼家常的餐桌上看不到以上菜餚,甚至連粄條都看不到。外地的朋友誤以這些有名的菜餚是日常家庭的飲食,面對這些誤解,通常我們只是笑笑地回應,「那有人把觀光特產拿來每天吃的!」

很多客家美食其實通常不是家常食物。一般所看到的,大多是年節祭祀的時候,將供品的食材拿來料理請客時才有的,就是所謂「吃拜拜」。也正是因為節慶拜拜,家族裡包括外地遊子都回來,供品豐盛又人口眾多,所以才有這些魚、肉和封菜類的豐盛菜餚。這些料理烹調較繁複、配料和食材也多,可能就是因此才特別被注目,而成為一般人眼中的客家美食吧!

但是就日常的生活而言,每天要吃的常民食物,可就沒有這般講究了。話雖說如此,卻反而吃的比較健康、新鮮、而且帶了點「野味」。以前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在農村裡並不缺乏食物,田野裡長著許多能夠被食用植物。在遇到天旱或連續降大雨的時日,具有強韌生命力、很「賤」的野菜,反而成為人們度過荒年的救命恩人。

在農村,只要具備充分的「生活常識」,從食物到醫療都可以透過土地上所生長的植物來維持,可以說,只要具備豐富的植物常識,在農村裡過生活一般都不成問題。這裡所說的「常識」,是因為這些知識都會透過口耳相傳,讓每個人都能夠學習到,而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野蓮」就是一個最具有在地風土特徵的一種野菜。老一輩的人記得以前人們曾經說過這種植物可以食用,於是把這樣的常識傳給了下一代。野生在中圳埤(即中正湖)的野蓮,是莕菜(或寫成「荇菜」)的一種,在菜荒時期,也就是美濃當地人所說的「夏秋天」,沒有栽培蔬菜可以吃的時候,人們就會到中圳埤裡採野蓮來吃。

昔日的救荒菜「野蓮」,今日已成為外地友人來美濃時,必定要嚐嚐鮮的一道在地佳餚。「野蓮」與其他客家節慶菜餚,一同構成了美濃特殊的飲食風味。

春食野菜找鮮味

基本上,野菜都有一些特性,讓野菜與一般我們常見採購食材的市場中,已經規模經濟種植的蔬菜不同。這些特性主要是口感較不大眾化,有些味道偏苦、或者有著特殊的氣味,許多人可能無法習慣經常食用。

另外,野菜普遍有著只存在特定食用的部位,需要經過細心的挑選或調理後才能煮食,這種需要許多勞力投入的食材往往不具備經濟價值,所以鮮有人願意進行規模性的種植生產。再者有些性喜水岸的野菜,採摘後離開生長環境,很快的就會凋枯,需要現採現食才能吃到鮮美的風味,無法承受多日的運輸和保存,以致於也無法拿到市場上來賣。

這些特質,讓野菜之所以為「野」―無法上得了市場的檯面,也就讓野菜的角色介於市面蔬菜與野草之間。在無人願意種植的情況下,讓野菜保有了原有植物的特性以及它和土地的關係:自由生長在與水土完全契合的環境之中,保留了生命中的「野性」和自然的生命力。也由於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例如肥料或農藥),多了一分純淨!

對於野菜食用的認識,是農村中食物的重要來源,也同時是醫療保健的一環。在取得野菜(或其他野食)的行為當中,則是農村生活裡的重要樂趣,這些過程都是農村建立植物知識的重要方法和基礎,也體現農村與自然生活的態度。到農村來,別忘了多體驗一些屬於這裡的常民生活,理解農村裡頭對於自然知識的態度。
image

水中嬌娃-野蓮池裡的新移民女孩

三人甫到台灣時,生活中當然有著許許多多的不適應。中國、東南亞食物大多,偏重、酸、辣,所以剛來到客家庄時,飲食方面的確有著許多的不習慣,因來台也算一段長的時間,現在漸漸的也都習慣了美味的客家菜餚……

咻~咻~咻.~.三位show girl正騎著光陽、鈴木、山葉三台霹靂小炫風飆速競馳而來,為的就是等會兒即將登場的水中草群舞─洗野蓮。看~嬌娃們在炫光奪目的野蓮池中手舞足蹈,紛紛使出了得的拿手絕活,偶爾也會高歌個幾曲南洋歌曲,為整場秀帶入另一種異國奇幻之感,瞧~那嫚妙的舞姿與動人的嗓音常為她們吸引一群死忠的觀眾呢─前來「放水」的農人們與鹽酥雞老闆。

這場秀是咱們家外頭天天上演的戲碼,因為咱們家有永久免費觀賞劵,只要有時間,不論想看幾遍、躺著看,坐著看、橫著看、豎著看都行!這秀,好看嗎?感覺還不錯的樣子,不然我家老媽怎麼天天往那頭兒報到呢!我媽和我舅兄妹倆兒可是那兒的忠實粉絲,那秀就像肥皂劇一樣地吸引人,我看他倆兒就差沒向她們索取簽名照罷了!這三位show girl來自不同的國家,因為某些「姻」緣際會來到美麗的客家庄─美濃,更因為鹽酥雞伯的美濃野蓮,將她們的情誼相互交織在一起。

由於可愛的三人平時都稱呼我家老媽為阿姨,因此我得稱呼她們為姐姐,要是膽敢叫阿姨,等等可是拿起她們的終極必殺武器─野蓮,來個嗆辣索喉功,將我KO倒地。因此就以美惠姐、月妮姐、阿真姐來稱呼這三位可愛的show girl吧。她們是分別來自於柬埔寨、中國、越南的客家媳婦。來台灣的時間已有七、八年之久,除了月妮姐本身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會說客家話外,美惠姐與阿真姐現在對客家話也已漸漸地熟悉了。

她們都有可愛的孩子,彼此間的年紀差不多,現在都是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先生對她們也很好,閒暇時候帶著一家大小外出旅遊,郊外踏踏青、綠地放風箏、海邊吹吹風、港邊吃海產等等,那樣的畫面,構成一幅和諧溫馨的畫布;公公婆婆們更視為自己的女兒般的疼惜她們,因體恤她們在外工作的辛勞,便替她們分擔了家中許許多多的家事,讓她們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

三人甫到台灣時,生活中當然有著許許多多的不適應。中國、東南亞食物大多,偏重、酸、辣,所以剛來到客家庄時,飲食方面的確有著許多的不習慣,因來台也算一段長的時間,現在漸漸的也都習慣了美味的客家菜餚,而且,台灣有愈來愈多的南洋料理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著,思鄉懷念家鄉菜時,便也可到那兒大快朵頤一番、一解思鄉之愁。

一轉眼,三位嬌娃們的小朋友們都已是學齡兒童,紛紛背著可愛的小書包上學去。小朋友們上學後,這些嬌娃姐姐們多了些空閒時間,因此來到了鹽酥雞伯經營的野蓮池工作,至今已兩年多,由於就在我家隔壁,因此天天可看見她們辛勤工作的倩影,在冰涼的水池中,輕輕地揮動著雙臂,乍看之下煞是輕鬆,但是,其中的辛苦可是不足為外人道呢!

夏日,水蓮池邊頂著毒辣的烈日,辛勤的刷洗著,雖全身都因防曬全身包裹著布巾僅僅露出一雙迷濛的雙眼,有時待在室內的人們都常因為盛夏的酷暑,熱的受不了,何況是勤奮的水中嬌娃們!冬天,當我們全身上下裹著冬季大衣時,嬌娃們卻依然如同夏天般套著一件能防水卻無法保暖的水衣繼續工作著,當寒冷大陸高氣壓南下壟罩時,更是冷的叫人直打多索,更別說是這群嬌娃們還是得在冷冽的池水中繼續辛勤地努力著。

工作中,三人相互合作,從不曾彼此不愉快,工作結束後,三人也會互相喝喝水、聊聊天、談談心,放鬆一下因整天工作後產生的疲勞,直到傍晚來臨時,三人才伴著晚霞離開我家旁。

980320-bride-360.jpg

▲背影殺手─害羞的水中嬌娃

clip_image004

▲嬌娃工作時認真的倩影

認真工作的態度與神情真是令人豎起大拇指,待人更是親切有禮貌,好的沒話說,到底有多好,問我媽就知道。我媽同我說:她們婆婆遇到她時總是對她喋喋不休的”禱”個不停,但不是惡婆婆般的在背後”禱”一些媳婦們的五四三,而是:唉唷~你都不知道哦!我家媳婦齁,很乖唷!在家既懂得孝敬父母、尊重丈夫、照顧小孩、操持家務更是樣樣行,除此之外,還辛苦的出來工作,補貼家用呢!這麼好的媳婦,難找喔!打著燈籠都還不一定找的到勒!

連她們家人對嬌娃們都如此地讚譽有佳,更別說身為鄰居的我更是倒頭如搗蒜般的認同這些話。將客家人的美德詮釋的如此透徹,甚至就連道地的客家婦女有時都還比不上她們這群偉大的新移民,往後她們再也不是大家口中的大陸配偶、外籍新娘…等等,所以,請將許多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稱呼都置諸腦後吧!

野蓮人家

野蓮,顧名思義,原來野生於湖水清澈的中圳埤。六、七0年代,開始有當地居民潛入湖中,拔取後盥洗食用,實用的部位是其「假長莖」,也就是葉柄,直徑約 0.3公分左右,只要湖水深度夠,野蓮可輕易長到二、三米……

編按:

最近雲芳寫了麻豆阿銘種野蓮的故事,很多朋友因此才第一次聽說有「野蓮」這樣的作物。美濃的正揚去年曾為小地方寫過關於野蓮的報導,徵得作者同意,重新刊載於此和大家分享。

其實在知道野蓮之前,野蓮就已生長於美濃的中圳埤(即外界熟知的「中正湖」)。

第一次認識野蓮,是伴隨著「認識美濃客家文化」的機會。因為是美濃人,而且參與了若干有關地方的文化事務,因此有很多機會,接待外頭朋友參訪美濃。在飯桌上,野蓮和面帕粄、豬腳、畺絲炒大腸……等,是幾樣最具代表性的美濃客家菜餚;尤其是野蓮,獨生於美濃,加上爽脆的口感,往往讓外地朋友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其實,野蓮和客家並無特殊淵源,其在美濃的地方性,要超過客家性。

第二次,也是真正地認識野蓮,肇始於在山區種水果朋友的點撥,他說:「台灣夏季颱風和雨水多,不利蔬菜生長;你們美濃的野蓮長在水裏,較不受風雨影響,有很大的市場性呢,尤其是有機市場。」然後,我才開始去瞭解這種學名稱為「龍骨瓣莕菜」的作物。

20070920221119.01
拔野蓮的小伙子。

20070920221240.02
池中初步篩洗後的野蓮。

野蓮,顧名思義,原來野生於湖水清澈的中圳埤。六、七0年代,開始有當地居民潛入湖中,拔取後盥洗食用,實用的部位是其「假長莖」,也就是葉柄,直徑約 0.3公分左右,只要湖水深度夠,野蓮可輕易長到二、三米。由於拔出的野蓮多半過於「老氣」,因此在食用前還必須用力搓揉過。後來湖水受到污染,威脅到野蓮生長,地方居民鍾華振,嘗試將野蓮栽種於人工池中,獲致成功;且於成熟期採收,可以獲得嫩翠爽口的野蓮,逐漸在市場建立口碑。發展迄今,目前美濃約有五十甲左右的種植面積。

居住於美濃竹頭背的黃弘燈,是鍾華振的妹婿,原來是跑長途的卡車司機,夫婦兩人,在車上度過了十幾年的勞頓生活。幾年前孫女出生,在照顧孫女和送貨兩件事上,開始捉襟見肘,最後決定賣掉卡車,回到美濃來種野蓮。

20070920221340.03
黃弘燈、孫女和母親。

目前野蓮農戶並沒有形成任何生產組織,銷售通路完全要靠自己去爭取。一般是接到訂單後,下池採收。野蓮的生長期,夏季約二個月,冬季則要三個月,一池的面積大約是一分,一期產量約有一千斤。從池子裏拔出後,還要耗費大量人力進行篩洗和包裝。池子裡的採收和篩洗,是最艱鉅的工作;夏季時,必須頂著烈日;冬季時,則需耐受寒流。從池子裏粗篩過的野蓮,則帶回家中小水池中再度淘洗,然後稱重和分裝。這當中有許多需要技術和體力,但也不乏細瑣的工作,前者需要青壯者,後者連老人也可以參與。

黃弘燈的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年逾七十的母親,二十出頭的兒子和夥房中的叔伯兄弟,通通參與進野蓮事業中,各有其工作位置,形成一種農村過往常見,如今已少見的壯觀場面。

不過最近美濃連日大雨,由於雨期太長,連野蓮也禁受不住,浮在水面的葉子被雨點打爛,嚴重影響收成。我問他,損失有沒有超過一半,黃說:「豈止一半,達到三分之二呢!我接訂貨的電話接到不敢!」看來,農人看天吃飯或許因作物不同而有程度差異,但只要是作物,大抵是無法脫離老天爺影響的。

(本文作者為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副主任)(其他關於野蓮的文章,請見[阿銘的加輦邦有機野蓮]

https://www.dfun.tw/?p=1242#comment-212

阿銘的加輦邦有機野蓮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

因學生做農民調查的關係,我認識了一位在學校附近栽種野蓮的青年農民。他名叫曾昭銘,住在台南縣麻豆鎮,是一位在職進修的農民。目前大概擁有二分地,除了夜間進修二技課業以外,種植有機野蓮是他現在的工作。

在還未種植有機野蓮之前,他是一位南科的工程師,每天面對冷冷的機械,加上工作時間過長及不固定,於是放棄了這個高薪的工作。此時身為農民子弟的血液在身體裡蠢蠢欲動,他開始重新思索著從事農業的可能性與未來。

阿銘一直以來都很注意及關心水生植物,深深著眷戀台灣萍蓬草。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轉而走向種植有機野蓮。野蓮,學名又名龍骨瓣莕菜。決定種植有機野蓮時,大家並不看好,在麻豆這個地方,並沒有人種值過這種植物,甚至不知道這是可以食用的。他說服父親將休耕的農地交給他來耕作,並且到美濃取經,找到了種值野蓮的鍾華振伯伯,認真的學習種植的方法,做筆記及拍照記錄。離開美濃時要了幾株的苗,回到了麻豆開始讓夢想這在塊土地上實現。

其實,他除了家人不看好之外,連美濃的鍾伯伯也奉勸他放棄。種植野蓮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尤其在冬中,泡在水裡採收時,凍到身體都沒知覺,也無法戴手套工作,因為需要靠雙手的觸感來採收,才不至於將整株的根都給割斷了。阿銘的野蓮種植完全不使用任何的農藥,只用生態方法防制。家族世代務農,他的爺爺亦是農藥的受害者。且因累積的藥劑量而身患肝癌,雖然每天趴趴走,一樣下田工作,但仍然可以看出那肝功能異常帶來的疲憊。更種要的,是他拾不得任何的生命,不管是人與生態,他均深深的疼惜著。

clip_image002
冬天在泡在水裡採收野蓮,冷到全身發紫。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他並不是沒有生活上的壓力,已娶妻的他育有一子。要給小孩什麼樣的生活,是經濟上無憂還是一個永續的生態,他選擇了後者。

clip_image002[8]
阿銘的野蓮池,留著一區種他最愛台灣萍蓬草,及其它的水生植物,裡面並養著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等各種生物。

clip_image002[6]
沒錢印名片,只好自己用手一張一張的寫。

他的有機種植,是沒有經過認證的,因為,花不起那個錢。自認有機種植,全憑良心與身為農夫的最後一份尊嚴與保證。有機的農作既費時又費力,但阿銘覺得這是台灣農業的契機,由於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耕作的人以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為主,農業的觀念遲遲不能改變,他認為只要觀念改變,台灣農業就能化危機為轉機。他是這麼深信著。

阿銘前些天打電話給我,他說:「姐啊」!(他都這麼稱呼我),我快活不下去了,銷售一直不穩定,一包四十元,大家都覺得貴,有時,客戶訂購一包,騎摩托車送過去,油錢都不夠。但是,為了推廣大家食用,再辛苦,都要忍。他請我幫忙,可以在學校發起團購嗎?

這個忙,我當然是幫,我們一通一通的打電話,將他的理念解釋給同事了解,鼓勵大家統一訂購,並且請同事不要殺價。上星期訂購了十包,量並不多,但是阿銘很開心。這星期我問大家,這菜,吃的還習慣嗎?令人欣慰的,大家反應良好,而且詢問下一次訂購的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幫上忙,至少,阿銘是開心的。

clip_image002[14]
阿銘帶著自己設計的置物箱,到社大來送貨。

青年回鄉,我們是否準備好了給他們的環境與位置呢?政府必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讓青年留下來,並且可以組織自己的家庭,讓青年的夢想,可以實踐於這塊土地上。僅以此篇文章,向努力不懈的阿銘至敬,感謝你以對這塊土地友善的方式耕種,並且堅持著當初信守的承認。阿銘!加油!

clip_image002[10]
阿銘會做農民筆記,記錄發現的各種生態及每日耕田時的變化。

這是阿銘的農業日記,大家可以參考,給予他鼓勵

http://tw.myblog.yahoo.com/jw!S6__mEKGAhYagZTFpYgWDHxA/

(本文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