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蘭:重建趕進度,拆散原生部落?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強勢訂定重建完成時間,達成「重建示範村」目的?

台東縣政府4月16日邀集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針對「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召開協調會,會後縣府表示「縣政府、世界展望會、嘉蘭村受災戶已取得共識,嘉蘭村西側永久屋預定地將照規劃進行」;但此說法遭嘉蘭自救會推翻,自救會表示:「縣府根本不讓我們發言!」

嘉蘭自救會副會長蔣爭光指出,他在會場發言受限,縣府只在說明會中說明如何規劃,不但未讓嘉蘭村民充分發言,也未針對結論進行表決;嘉蘭村民強調,政府規劃案若無法符合她們的需求、絕對不會搬進去住!否認縣府「有共識」的說法(嘉蘭居民聲明見文後附錄)。

990417jilan474cfb0-450.jpg
嘉蘭部落目前在中繼屋暫居,同時準備遷村工作。

嘉蘭:永久屋不可拆散原生部落

目前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被切割為東、西兩側用地,彼此相隔約1公里。東側用地為Vavau,面積約2.6公頃,西側則為Vungali,面積約3.04公頃;兩地共計5.6公頃,初估將興建108戶永久屋。

因東側土地涉及私人土地徵收問題,目前無法取得所有用地,但西側土地已完全取得,中央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也表示,經會勘後「已可以動土整地,希望西側土地先行設計規劃」,將在8月8日前安置目前未配住中繼屋的受災戶;並希望在9月30日前完成東側用地的徵收、規劃、興建工程,讓所有中繼屋居民轉移至永久屋。

不過,「讓沒有中繼安置的人先住西側永久屋,再讓目前住在中繼屋的受災戶進駐東側永久屋」 的規劃方式看似合情合理,嘉蘭自救會卻有極大反彈。嘉蘭自救會指出,這種重建方式與部落期待的「部落團聚」重建模式有很大歧異

嘉蘭村由7個排灣族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其中3個排灣族部落受莫拉克颱風影響最鉅。嘉蘭自救會發出聲明稿表示:

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要在災民反彈的情況下,強勢將嘉蘭永久屋打造為八八風災「重建示範村」。

4523130130_caafa59da0_o
嘉蘭部落受創嚴重,原希望透過遷村完整重建,目前仍有變數。

「資源不足」將成嘉蘭的「國王新衣」?

我們嘉蘭有中繼屋安置,租屋與治理法線內的住戶,也都說不急著在8月入住,為什麼嘉蘭不能照自己的重建步調走?」蔣爭光認為,台東縣政府與世展會執意將西側永久屋完成時間訂在8月8號,根本是為配合中央政府訂定時程,這種「鐵板一塊」的重建時程表,將扼殺嘉蘭村民對重建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同樣出身嘉蘭村,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特別委員的宋仙璋強調,嘉蘭村民應享有自己的主體性,提出自主規劃後再給政府做參考。不過他對「重建時間表」有不同看法,宋仙璋認為,「重建是全國性的問題,經費配置、規劃期程要一致。若嘉蘭什麼都慢慢來,可能會爭取不到資源。」

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小組」執行長全國成補充,世展會的募集款項分別用在中繼屋、永久屋興建,產業重建、生活輔導中心,每種分類都有固定配額;因永久屋配額是固定的,「如果嘉蘭的事情一直不定案,而其它災區也有永久屋需求、並經政府核可定案,那我們就會先把經費分配到其他地方」。全國成說:「否則無法對捐款人交代。」

他強調,嘉蘭村民應該認知世展會所募得的善款,「是要協助全國每一個有需要的災區進行重建協助,而非有固定款項捐給嘉蘭慢慢考慮」。若嘉蘭執意等東側土地徵收完畢才要與西側土地一同進行規劃,屆時世展會可能沒有資源協助建屋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許瑞貴也附和全國成,強調「不能什麼都想慢慢來,否則沒有資源誰也沒辦法幫她們!」他以「國王的新衣」做比喻,「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講!」

「嘉蘭不能老是預設立場,認為政府沒有聽他們的聲音!」許瑞貴強調,政府通過「嘉蘭永久屋西側預定地開發規劃案」,只會先針對公共設施、道路、排水系統等進行規劃,也會先保留符合住屋戶數需求的「街廓」範圍,嘉蘭村民之後可與設計師討論細部設計,不影響他們對家屋設計形式的要求。全國成也附和,並同意加入部落意象設計;許瑞貴補充,若嘉蘭村民想要原生部落聚集居住的話,可等之後東側永久屋也完成後再重新安排居住位置,但西側的人可以先住進去。

謝英俊: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

「已經有人住過了?誰還要到時候再去住?」蔣爭光質疑政府要居民搬來搬去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災後進入第251天,被政府定位成「重建示範村」的嘉蘭村,依然存在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蔣爭光直指核心地說:「就算你(政府、世展會)覺得自己蓋的永久屋有一百分,但重建過程根本不尊重我們提出的主張,那麼我們的感受還是零分。絕對不會去住零分的永久屋!

負責嘉蘭中繼屋設計,未來也「可能擔綱」嘉蘭永久屋設計的謝英俊坦言:「這個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他指出,公設、道路規劃會牽涉家屋安排與設計,也要考慮建蔽率問題。雖單獨把街廓分開,但之後設計還是會綁手綁腳,不但讓設計難度倍增,也可能「根本無法」滿足嘉蘭村民期待

謝英俊表示,排灣族人希望未來生活空間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配置應有的意向設計,再開始配置其他家屋;此外,家屋也要考量到不同家族之間需求,這無法在現有公設規劃下進行,也沒辦法用「日後搬家」解決。謝英俊認為,政府非設計專業人士,不應該太早把話說滿。呼籲政府與部落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紛爭。

最佳示範?最壞示範?

附錄: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聲明稿

針對台東縣政府和中央主管機關通過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本會發表以下五點聲明:

一、 對於縣府委託聯成公司設計的嘉蘭村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我們曾經一再要求,縣府與聯成公司必須先坐下來和居民好好的談,充分了解居民與部落的真正需求,再規劃成案,並與居民和部落做最後的確認,再審查定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府與聯成只到現場做了三十分鐘的會勘,並由聯成公司在上個禮拜到部落做了一場簡報,之後就沒有與居民做任何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這種情況之下,縣府和中央主管機關日前就匆匆忙忙通過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對於這種口口聲聲要和居民溝通,實際上卻把民意擺在一邊的作法,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嚴正聲明,絕對不接受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

二、我們強烈要求,未來永久屋進行實質規劃的時候,本案必須根據居民與部落的實際需求做全面性的修正和變更設計,在這之前,本案應該暫緩付諸實行,以免造成日後在變更設計上的困難。

三、 我們嘉蘭村有七個排灣族部落和一個魯凱族部落,這次受災的是其中三個排灣族部落,這是政府與規劃公司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何況,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四、 嘉蘭村是這次重建的示範災區,而永久屋的興建則是嘉蘭示範村的重點。我們認為,永久屋的規劃首先必須把整個嘉蘭村納入規劃範圍統一檢討,在這樣的規模上思考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滯洪池、聚會所等公共設施項目的規劃事宜,這樣才能建出一個既符合實際需要,又有地區特色的示範村,而不是把都會區與平地那一套設計概念搬到嘉蘭。

其次,三個受災部落應該以本部落為單位做整體性的規劃,例如頭目家屋該如何設計,擺在什麼位置,其他住戶如何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展開配置,讓部落的機能真正在重建中得到復甦,這也是本案必須優先考量的基本項目。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與聯成真的應該和居民坐下來好好的談,慢慢的談,不要急。

五、 關於公部門目前規劃西區永久屋8月8日入住,東區9月30日完工一案,我們要再次強調,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和建築設計,原則上必須以原有部落概念為主體,在沒有和居民充分溝通之前,同時土地取得也有困難的情形下,我們要再次重申一貫既有的立場,不同意政府趕工入住的時程規劃案。同時,一個沒有真正與居民腳踏實地進行討論研究的規畫案,也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示範價值可言,請政府與設計單位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聲明人: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振明

中華民國99年4月16日

(聲明稿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四月十五日,縣府邀約霧台鄉四部落的魯凱族及排灣族鄉親,聽取慈濟基金會關於長治分台的規劃報告,因為限時限人發言,致使許多意見無法得到充分表述與回應的機會。以下是我個人的疑問與建議,敬請諸公指正

編按:

昨日(4月15日)晚間,縣府、慈濟、魯凱族人針對長治分台遷村案進行第一次三方接觸,莫拉克記者有到場做紀錄,目前還在整理中,以下文章為參與現場之魯凱族人台邦.撒沙勒會後的提問與建議,因遷村討論有時效性,先刊出本文,昨日現場記錄隨後補上,也請昨日有參與現場的朋友協助補正,感謝!

————————————————————————————————

四月十五日,縣府邀約霧台鄉阿禮、吉露、佳暮、伊拉以及三地門鄉德文、達來等六個部落的魯凱族及排灣族鄉親,到縣立文化館聽取慈濟慈善基金會關於長治分台的規劃報告,因為限時限人發言,致使許多意見無法得到充分表述與回應的機會。以下是我個人的疑問與建議,敬請諸公指正。

一、空間規劃的問題:

慈濟打算在長治分台29.54公頃的土地上蓋四個活動中心,請問這四個活動中心的規劃是居民的共識還是慈濟自己的想像?因為大部分村民並沒有強烈表達一定要活動中心的態度。反而,村民覺得教會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空間與信仰中心,認為,沒有教會的部落,是一個不完整的部落

基於村民的共同訴求和願望,為何不能將活動中心的數量縮減為1-2個,而將多出來的面積挪做教會興建的基地。即使慈濟不願幫教會建造,是否也可以保留給村民,作為他們自力營造或協力建造教會的空間。

二、禮拜形式的問題:

曹啟鴻縣長認為當代教會的聚會已逐漸走向家庭式而非聚會中心或禮拜堂的形式,因此教會不宜興建太多,免得浪費資源!不知曹縣長的立論基礎在哪裡?誰提供他這樣的錯誤資訊,因為他的說法顯然與大多數原住民的認知有極大落差。

以今年才剛升格為中會的長老教會魯凱區會為例,教友無論是在部落還是都市,無不以尋找基地興建教會為重要的事工。尤其在都市,即使大家在職場上地位不高收入有限,仍然以成立一個聚會中心或禮拜堂為重要的奮鬥目標,甚至不惜貸款籌措資金購買公寓或房子,以便在冷漠無情的社會討生活之餘有一個每週固定聚會分享資訊並得到溫暖與慰藉的地方。

因此,理論上,都市昂貴的房價應該逼使教友朝著家庭聚會方式才對。然而,事實顯示,禮拜堂或聚會中心不但不因景氣衰退而縮減,反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也是為何魯凱區會藉由在都會的堂數擴增而升格為中會的原因。

三、住屋取得的問題:

長治分台的規劃是朝著永久聚落的形式,而非暫時的安置措施。因此,規劃方向應以容納大多數村民為最高考量。但以阿禮部落為例,永久屋申請89戶,但只核准49戶,甚至連頭目及村長都沒有得到分配。不管縣府推託是按營建署規定還是慈濟有自己的審核標準,都不能抹煞有近乎一半的阿禮族人面臨山上回不去、平地分不到的窘境。

莫拉克風災已經迫使村民分散在原居地、榮民之家以及屏東高雄三個地方,多數族人以為長治分台可以解決部落離散的問題,讓家人團圓,但顯然事與願違。縣府雖說還有後續進駐名單,將來會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但既然目前已完全沒有多餘空間提供教會興建,那又如何保證第二批甚至第三批進駐的可能性。而且慈濟申明蓋完第一批永久屋後就會撤離,請問縣府是否已有備胎計畫?找到其他NGO進場接手?他們提供的條件,跟慈濟一樣嗎?更好?更壞?

四、族群完整性的建議:

長治分台遷村基地,縣府不僅要規劃給魯凱族阿禮、佳暮、吉露及谷川四個部落,同時也將涵蓋排灣族的達來、德文二個村。雖說會有綠帶或公共設施隔離,但有形的隔離難以阻擋未來生活實踐上產生的競爭與對立。

站在魯凱族的立場,長期以來就認為自己與排灣族在部落組織、生活方式、象徵文化及語言祭典上各有不同,因此一直有強烈想凸顯民族主體性的渴望與行動實踐,離長治分台不到一公里的瑪家鄉三和村美園部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對於魯凱族,將來要比鄰而居的德文及達來部落,必然成為少數,無論是形式或實質資源的分配將居於弱勢。基於同理心,以及同為台灣弱勢族群的立場,長期在大排灣族勢力環伺下委屈求全的魯凱族,自不希望德文及達來面臨和他們過去一樣的命運。因此建議,是否可以另尋適合基地,讓德文及達來的部落主體性得以持續,而兩部落餘留的空間,規劃讓給第二及第三批魯凱族人進駐,讓遷村案一次到位,解決部落崩離的危機。

我要強調的是,部落的形成與建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魯凱族人遷村選址的過程一再變更,從長治分台到新海豐農場,又從新海豐搬回長治分台的現象,可能給外界反復無常,難搞及捉摸不定的印象。但捫心自問,我們一般人要買一棟房子,難道不也是經過一再的調查、仔細的評估後才決定的嗎?何況魯凱族人現在正面臨民族歷史上最大的遷村考驗,不僅要向祖先交代,更要為未來子孫負責。

如果縣府因為上級壓力、興建時限或所謂行政效率,而急就章甚至漠視居民真正的感受和期盼,自以為已經做好所有溝通協調工作,甚至已提供『不能再好』的遷村條件給『災民』的話。縱使長治分台遷村案最後塵埃落定,在過程中受傷的民族自尊,將會是族人心中永遠的痛。

五、給慈濟的建議:

最後,有關林碧玉副總在昨日說明會中一再重申『不會興建一個不受災民歡迎的住宅,隨時都有退出打算!』的說法,不知是一時情緒失控還是其他因素,好像意味著魯凱族人不配合就什麼都拿不到的意思。老實說,我們大部分在場的族人很難感受到慈濟的溫暖與大愛,反而充滿著『威脅』和『不舒服』,我個人寧可相信這是口誤。

但個人覺得,慈濟在這次八八風災中所募得的善款,最終的處理及花費對象應是災民。來自全球50餘國的捐款人,不都是慈濟的會員,匯流到慈濟的款項,只是委請慈濟代為管理而已,因此慈濟運用善款的態度應該中性(中立),不可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凌駕在大多數族人的固有信仰之上。原住民未來會不會改宗,皈依佛法不可知,但昨日慈濟的強勢,反而會讓災民卻步,失去瞭解佛教的機會。

『慈悲心』的背後要有『智慧力』支撐,在流離失所的災民面前,應該要有更多情緒上的節制。

990416yunsueioa01-48-450.jpg
魯凱族人對慈濟大愛屋的疑慮,並非是房屋本身,而是規劃與是否被尊重的問題(攝影/柯亞璇)。

(作者為魯凱族人,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學院觀光事業系專任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族、政府、慈濟,即將舉行三方公開會議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繼前天(4/14)在屏東縣政府召開的記者會後,魯凱族人所共同聯署的基督宗教團體,也在昨日立即邀請霧台鄉公部門各階級代表來共同商討關於前天在縣政府的決議事項,在會議進行中並同時與縣府通電確認明日將與慈濟來做三方會談。

從三月中旬魯凱族人在連署八大訴求之後,終於在昨日定案於今日(4/15)晚上七點與政府、慈濟在屏東縣文化中心五樓演藝廳做「全面公開的面對面溝通」。

昨日在屏東榮家所召開的「永續家園-魯凱族長治分台遷村共識會議」(以下簡稱「共識會議」),雖由基督宗教團體邀請的「共識會議」,但仍邀請霧台鄉鄉長顏金成,來主持昨日下午的討論議程,各村村長與社區代表皆有參加,擬出屬於霧台鄉魯凱族真正的「共識聲明」(完整參與名單請見文後)。

image001-480
4月14日的「共識會議」,促成了即將在今日(4/15)舉行的三方公開會議。

4月14日「共識會議」討論的議案如下:

(一)部落參與重建規劃可行性(長治電台的空間規劃)

(二)教堂數及取得永久屋的公平性

(三)魯凱部落及文化的獨立性、完整性-德文與達來部落遷至長治電台問題(四)草擬共同聲明

以下為會議概要記錄。

一、魯凱族人的「共識會議」聲明

(1)魯凱族人沒有參與重建計劃,如何落實重建條例精神?

第一個起身發言的鐘思錦牧師就先表示,根據重建條例的精神是居民可以自主參與,但如今卻沒落實在魯凱族人重建計劃中。而八八重建,同樣都是NGO協助蓋永久屋,為甚麼會有不同的標準,是不是也請政府監督?

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重建條例第一條已說明尊重「原住民基本法」,但其實政府已經違反此條款的原則;而第二十條也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如果沒有跟政府與慈濟溝通,結果只是犧牲族人的權益,再次造成內部分裂的傷害。

(2)沒有土地的族人,未來回部落要去哪裡?

對於此次是集體遷村的吉露村村長巴桂武表示,部落族人因為小孩念書跟工作關係,必須在山下暫時租房子生活。但因八八風災,整個吉露村遷下山後,有些部落族人回來會有沒自己土地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在長治分台預留土地給部落的族人,否則以後他們回到部落要去哪裡?

(3)為何會有政府與慈濟不同的永久屋審查版本?

這是目前霧台鄉遷村部落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部落族人都是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定來申請永久屋,但很多申請戶卻沒有通過。族人也表示原先跟公部門溝通過的坪數與戶數,後來也都不一樣。

(4)部落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

谷川理事長賴聰明表示,如果教會先蓋阿禮跟吉露部落,那谷川部落呢?他表示:「對部落來說,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一個部落裡面如果沒有教會,就不像部落。

吳榮標牧師則表示,對於重建,政府只是要求NGO來做,卻沒事先有跟族人溝通,好像是我給你準備什麼你就拿什麼,所以現在才出現許多問題。族人希望是重建一個快快樂樂的部落,而且也該尊重教會的需求。

對於以上之聲名訴求,鄉長表示應將問題歸納好,明天統一提問,但對於長治分台未來也會有德文與達來兩個部落遷入,則表示也是這幾天才知道的事情,明天將會一起提問,請政府說明。

二、部落未來如何重建?

盧天武牧師表示,「經過兩三次的經驗,怎樣講都是『政府的意見』,土地有限、時間緊迫。」牧師也提出三項建議:1.有關分批安置的困難與問題,應要求縣府有明確的計畫書。2.我們要修法申請永久屋的條件。3.如果大家沒有辦法達成共識,就交給部落自行決定,或許會比較好。

杜神父則強調,在長治基地規畫的用途還沒有完全設定之前,應該要把所有的訴求空間全部提出。

而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在現實問題的考量上,建議在重建過程中,由部落組織一個團體,與政府、慈濟成為一個重建溝通的「對口單位」。也希望各部落也不應該獨立作業,而再次造成族人內部的分裂。

柯海燕代表也表態,依高雄月眉農場與瑪家農場的經驗來看,月眉農場沒有溝通就開始動工,建議這次應如同瑪家農場,公共設施及家屋的設計雙方達成共識之後再動工,這樣問題也會比較少。也順道提及,之前縣長也提到要協助尋找公墓用地給部落,這個部份,目前政府也尚未給予回應。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image003
台邦.撒沙勒教授表示,重建條例第二十條已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而「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圖左一為台邦.撒沙勒教授)「共識會議」邀請與會人員: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

霧台鄉鄉長:顏金成鄉長

霧台鄉各村長:吉露村長巴桂武、阿禮村長唐輝次、佳暮村長柯五郎、霧台村長巴山光。

霧台鄉民意代表:杜春生議員、柯海燕主席、巴清良代表、麥秋春代表。

社區理事長:吉露:孫清吉、佳暮:杜明山、谷川:賴聰明。

部落頭目(耆老):

阿禮:包基成、杜信玉。

吉露:羅明財 。

佳暮:禹招捕。

谷川:林秋男、李清光。

牧者:

天主教:杜勇雄神父、杜惠蘭傳教員、杜勇仁修士。

安息日會:吳榮標牧師、許進登牧師、包明堂傳道、柯恩光牧師、柯定明牧師、沙繁雄牧師。

循理會:杜明發牧師、杜達偉牧師、柯彩貞牧師、巴學誠牧師、唐威牧師、羅正吉牧師、杜玉玲牧師。

長老教會:吳淑芳傳道師、洪玉虹傳道師、鍾思錦牧師、陳松得牧師、杜桂月傳道師、盧天武牧師、洪春發傳道師、葉健華傳道師、陳玫君傳道師。

好茶村:台邦.撒沙勒教授。

沒有「一起討論」,如何創造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記者會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與族人團體,沒有「一 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

image001-480

4月13日,由縣政府召開的魯凱族永久屋記者會。圖左一為霧台鄉長顏金城,右圖一為屏東縣長曹啟鴻。

4月11日自中國時報《霧臺原民連署,抗拒住大愛屋》一文刊登後,屏東縣政府11日立即刊登新聞對此說明。並在昨日(4/13)在屏東縣政府召開記者會,邀請霧台鄉鄉長、議員、村長以及代表到縣府說明並商討魯凱族人「八大訴求」的決議。縣長曹啟鴻並表示,會將當天到場人的決議於今日告知慈濟。

霧台鄉長事先說明,族人所訴求的八大訴求其實只有七項,如下(以下文字由昨日會議中霧台鄉長手上所拿之商討訴求內容),與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相比較之下,其內容意思相近,其描述方式不同,原先的第3、4項訴求,在昨日的文件中並列在第3項訴求中。

4月13日,鄉長提出的魯凱族最低限度(若一定是由慈濟蓋)

(1)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

(2)園區入口是由部落藝術家設計,園區內不可有佛教思維的圖騰。

(3)「尊重」連署書的決議

1.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

2.住屋是雙併

3.居民有參與

(4)園區名由部落自己命名,路名是四個部落名。

(5)生活公約由住民自己定

(6)4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慈濟僅負責建屋,交屋後即離開。

以下為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魯凱族人遷村持續面臨的問題:

(1)政府與慈濟審查資格為何不同?

會中,各村的村長也起身表達目前各部落的遷村問題,大家共同聲音都表示,災民在永久屋的審查資格上,有很大的變化,若是依照慈濟的審查標準,則有很多族人無法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谷川理事長也希望政府可以到部落向居民再做說明這些「沒辦法交代的事」,否則村民的聲音覺得是不公平的。

阿禮村的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永久屋的資格審定,怎麼會是由NGO(慈濟)來定訂,是否是誤會?」

(2)部落切割後,生命共同體怎麼辦?

「部落要去哪裡上教會?」谷川理事長表示,部落有一半的人要遷下去,如果長治分台沒有教會,部落的族人要去哪裡上教會?阿禮村的杜明發牧師也表示,「為了公平還是要留蓋教會的空地,遷村後,把部落打散,生命共同體怎麼辦?沒有教會的空間,如何執行牧師的立場去協助部落人。

另外,對於集體遷村的吉露與阿禮部落,目前尚有部分族人無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而將會變成入住「第二批」永久屋的居民,對於第二批居民,村長也期望瞭解,政府將如何協助部落入住永久屋的第二批居民?

(3)選擇留在部落的族人,怎麼安置?

佳暮村長表示,佳暮村還有部分族人要留在山上,而危險不能居住的家屋是否還要繼續繳貸款?是否還可以自已重蓋?阿禮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阿禮願意留下來的10戶,目前仍究被劃在特定區域內的問題,政府要如何處理沒有申請永久屋卻被劃入特定區域,並表示,目前10戶居民已提出行政訴訟,來爭取自己留在山上的權利。

最後阿禮部落的唐村長,也在最後補充族人對這些問題的要求,希望在申請永久屋的資格上可以放寬,讓第二批的族人都能申請永久屋。也希望政府安排慈濟與族人面對面的溝通,也讓魯凱族人知道慈濟的做法與想法。

縣長:大家把握特別條例的黃金時期。

對於以上族人所提出的遷村問題,縣長表示,「政府做事有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會不斷的再修正。而慈濟是站在慈善事業的立場在做事,慈濟有他堅持的可愛。」政府會盡可能滿足部落的需求,我們還有空間可以來蓋,2年、3年過了,政府給的設施預算經費都會沒有,大家應該要把握特條例的黃金時期。

縣長也表示,目前遷村最大的問題則是教會,也希望由村長跟牧師談,而因為先前政府已跟教會商討過,不便介入。也或許透過村長跟牧師們溝通,或許他們可以改變主意。而對於教會的預定地,縣長說:「預定地的部分,大家可以協商,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NGO幫我們蓋教會?我們有多少的機會,請慈濟來幫忙蓋教堂,我們都有機會協商。」

政府:「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

昨日霧台鄉長在記者會中先起身表示說:「4月11日對於慈濟這樣的報導消息,感到不好意思,」並先逐一將手中的七大訴求跟在座的族人以及政府官員報告。

對於族人提出之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鄉長解釋,未來在長治分台還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怎麼做?大家可以面對面去討論,將來興建中再做協調。並強調,魯凱族人文化、信仰的東西進入後,才逐漸輸入的,也許剛開始達不到族人的想法,但是硬體上一定會先協助族人安置好。

而對於中時《中時》的報導,鄉長則說:「報導的內容應該不是最近的聲音,大家有什麼想法的,好好在這裡談,如果大家有聲音,也告訴縣長。」

隨後,屏東縣長曹啟鴻才起身再次說明這一陣子魯凱族人遷村的情況。縣長表示,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有這樣的變化?特別中央通過的這一批,要趕快讓居民入住!!也說,這樣突然的變化,也有災民擔心是否永久屋的工期會延宕。

縣長也說,大家不要誤會遷村下來的意思,遷村下來,並不是政府要大家放棄,我們(政府)還是希望鼓勵族人回去,而對於回去的族人,縣府也應該要獎勵。縣府也願意協助魯凱族人爭取「祖先留下來的地」。並以農牧用地回覆生機的的方案補償。

至於對慈濟相關的負面報導消息,縣長說:「慈濟不會干涉族人的生活公約,而永久屋不能掛圖騰,也沒有這一回事」他還表示:「不應該對慈濟不公平。」同樣對於部落要求的教會用地,縣長也說:「不要說慈濟,縣政府也沒辦法。而若是慈濟蓋的話,頂多4間,但能不能得到允許,我(縣長)盡量來努力。」

對於4月11日的中時報導,縣長也表示:「有這樣的新聞,感到很奇怪。接著也說,蓋永久屋的工期慢下來,縣政府一定挨罵,重建會也挨罵,總統府一定也挨罵。但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最後表示,最後的決議將於今日與上人碰面商談。

魯凱族人:沒被邀請的聲音,就是沒有尊重部落。

在會議中,佳暮村長聲明沒有反對慈濟來蓋永久屋一事,而在場與會的部落族人也沒有不同意由慈濟來蓋永久屋。但部落中還是有其他的聲音想要表達。

昨天只邀請霧台鄉公所各級幹部以及自救會的代表,對於會議結果,陳松得牧師表示感到遺憾,他說:「這樣的決議,仍舊沒有尊重部落族人的聲音。為什麼政府不邀請更多的人一起討論。」也說明在信仰的立場,還是會繼續訴求,持續族人的信仰。

部落的青年蔡敏男則表示:「部落仍有其他的聲音與訴求,不論什麼樣的聲音,都該被尊重,哪個聲音是多數?哪個聲音是少數?目前沒有人知道。公平的方式就是以之前好茶村的例子用投票表決。」

也表示昨天只邀請鄉公所行政體系相關的幹部而沒邀請部落牧長,就是沒有尊重部落。另外,有多少人是贊成慈濟來蓋,應該要由入住的居民自行投票決定?如果不是所有入住的族人所共同的決議,未來更難以預測入住後所產生的生活問題,而誰又可以負責?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的記者會中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縣長會中表明由村長向牧師轉達會議的結論。

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團體,沒有「一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魯凱族人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長治分台永久屋是否由慈濟蓋,是鄉公所的各階級幹部與縣政府一起決定就算數,還是入住永久屋的居民自己也擁有投票表決的權利?

截稿前,記者接到電話,今天下午兩點,共同連署的牧師團已在今天一早立即邀集各村長及鄉公所各階級代表商討昨日會議的各項疑點。對於魯凱族未來遷村的議題仍在持續變化中,而今天下午牧師團體以及其他未被邀集的族人又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呢?記者將繼續追蹤做後續報導。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災後重建的時序來到乾燥的四月天,從高屏溪到林邊溪的疏濬與河堤修補工程,日日夜夜。但歷經水利署第七河川局以及屏東縣長得說明簡報後,大家很清楚在定義的汛期(每年五月到八月)範圍內,許多防災或減災工程,不見得能如期完成。這個訊息在考驗災區民眾,要面對避災與救災的準備。其實政府年年都有防汛演習,所有流程也熟悉的不得了,國軍的救災演練也比以往更精進,但是一場莫拉克顯示了手忙腳亂,特別凸顯有救災計畫卻指揮混亂。同時也展現出另一面向的漏洞,那就是所有台灣人民,面對災難時大多是等待政府或軍隊來救援,嚴重欠缺社區內的自救能力。

921地震的教訓經驗,讓中台灣許多社區參與或設計了避災機制,但非災區對此仍舊陌生。因此莫拉克若能帶來經驗的反省,那就是避災類型必須增添土石流與洪災的避災規劃。

不過,政府對於避災的準備動作,仍是緩步作業,想像式的決策仍舊太多,不論中央或地方。因此如果災區各社區或聚落,仍舊以「依賴」的態度來面對汛期,那麼損失的不是政客,而是災區本身。仔細去過高屏兩縣的災區,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光看到場景就會知道今年的汛期無須莫拉克的規模,光是農曆年那場雨,就已經讓桃源、甲仙等脆弱的便道受毀沖斷。

image001

來義鄉大後部落聯外道路位於土石流經過位置,一場小雨也會使部落變成孤島。攝影:周克任(2010.03.28)

為此,災區許多民眾或陪伴社團,頻頻洽詢政府是否有避災計畫,但除了行政院指示高屏兩縣各鄉鎮準備辦理模擬演習,或是水利署集水土保持局開始在重點鄉鎮辦理模擬演練外,許多災區鄉鎮公所的民防體系或防救災承辦人,至今尚未獲得明確的操作計畫,因此更遑論各村里長能預先做什麼準備。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社區防救災手冊

其實大部份民眾並不知道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有出這個教材,若非NGO團體平常彼此有些聯繫,政府的宣傳通路恐怕永遠也到不了民眾這一關。去年11月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因為協助屏東縣政府辦理災區30個重建工作站得專管中心業務,進行辦理社區說明會時,邀請了長榮大學土地管理系的邵珮君副教授,進行「社區防救災」的專題報告。

image003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林邊永樂村辦理重建說明會,長榮大學邵珮君老師專題講授「社區避災計畫」與居民互動過程。攝影:周克任(2009.11.29)

由於災情剛過,民眾記憶猶新,因此對於推動這個計畫,沒有人會投反對票的。也因此,大家認為只有一堂說明太少,應辦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就這樣,由台大城鄉所陳亮全教授等人,本來是為921災區編寫的「社區防救災手冊」,以及過去培訓的種子講師,決定於今年一月開始,在林邊鄉永樂村福記古厝進行為期七次的培訓作業。

image005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社區防災手冊」封面。資料來源: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原來要製作避災地圖呀

製作避災地圖,深耕文化工作室的王貞儒老師抱來一大堆的各村落衛星底圖以及各類文具,每一村編為一組,用透明軟墊板鋪在底圖上,王老師要大家運用文具中的彩色膠帶、各類彩色白板筆以及製作很多貼在珍珠板上的符號表,每一組成員當然開始在地圖上去找自己家的位置,不論在平地或原住民鄉,說實在的,衛星空照圖是蠻能引發學習趣味與動力的工具。

image007

社區幹部學習製作避災地圖過程 攝影:周克任2010.02.04)

除了看圖並將現場災情照片,逐一貼在圖的邊緣,然後七嘴八舌的討論當時災情的動態,這樣的目的是在找出真正的致災點,以便之後由社區規劃出較正確的疏散路線、緊急避難所等。

別以為隨手在地圖上圈一圈就能用的,你開始得考慮若集結點只設一處,所有大車小車在此塞成一團,如何在有效疏散的七到八小時內,順利疏散?王老師還提醒,若社區內有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病患、孕婦或身心障礙者,疏散的時間長度還會增加。

顯然的,小小一張社區避災地圖,必須導引社區幹部逐一找出許多關鍵的資料,包括弱勢族群(還要一一幫其配對協助疏散的志工)、要準備的必要藥品、要幫遇到預產期的孕婦提報指定送往的醫院、要調查社區平時有多少台車子、有多少無線對講機,最後還要去預定的避難所或安置所,預先規劃生活空間與公共衛生的準備。一張避災地圖,必須填入拯救圈村人命的各類關鍵資源與動作。

只有辦一場,夠嗎?

雖然廣邀各重建工作站人員參與,但報名的社區只有一半左右,也有一些是內政部委託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這樣的社區數,以及幹部數,恐怕仍無法推及屏東所有災區社區。特別是原住民因為路遠,參加者稀少。

有些人說,原住民鄉只要提早撤離即可,但這樣的說法太過輕率,許多員鄉聯外道路只有一條,且沿線還有許多村落,若山上的車輛不足,等遊覽車上去還有可能遇到路崩卡住,許多現場需應變的情境,不是如馬總統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貴人,可以體會瞭解的。因此,原住民鄉恐怕也需加辦培訓課程。

image009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嬅至來義鄉古樓村說明推動避災培訓課程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10)

為此,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四處洽詢願意協辦的團體,特別是手頭剛有經費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大部分的中心推說這並非是社工專業,也不是與內政部簽訂契約內的業務範圍。因此,僅承辦來義鄉的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成亮表示,這是攸關災民的年度大事,非辦不可。因此縱使經費欠缺下,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於四月十日正式開辦第二梯次培訓課程,並特別在開辦前,對於來義鄉重災區及非災區部落,一場場辦理說明會,邀請村鄰長一定要出來參加。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長涂怡娟也認知到社區做好避災計畫有其關鍵性,因此邀請中華溝通分析協會至生活重建中心聯繫會議中,向所有鄉鎮服務中心人員及縣府重建組社工,進行推動計畫說明,並指示社工及各重建中心務必參與第二梯次培訓。

image011

成亮理事長於來義村說明籌設部落避災推動小組的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01)

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發現,內政部本要求各中心必須先予調查高關懷族群名單並進行個案服務評估,但此業務剛好可以作為避災計畫中協助弱勢族群疏散的基本重要資料,因此成亮理事長邀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王亮懿老師,主動帶領一群研究生當志工,幫忙規劃出新的調查表,以調查弱勢族群在疏散及安置過程中的個別需求,以導引出需要的人力、醫藥、照護及公共空間的安排等。

許多排灣族社區媽媽也表示,願意組隊一起去預定避難所踏勘,用媽媽的細心先來規劃安置空間,才不會像去年那麼混亂。

一場社區營造的避災計畫

社區避災計畫的推動,其實本質就是一場社區營造。社區居民一旦參與進入計畫,必然政府就得提出清楚的對應銜接計畫,等於政府資訊必須釋放、溝通及共同設計,而且民眾參與設計後必定配合及熟悉度會加高,更能減輕政府在疏散避災及救災各種成本上的降低。如果當初遷村或永久屋規劃過程,也能導引社區參與設計過程,那麼今日的怨懟與陳情抗爭必能減少許多。

社區已經開始參與進入避災過程了,接下來要觀察的是,各級政府如何銜接因應呢?

image013

來義鄉老人家參加避災培訓課程,聆聽現場古樓村長協助母語翻譯學習認識土石流神情,專業變得不那麼複雜難懂了!攝影:周克任(2010.04.10)

(作者為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專案督導)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我們有義務將訊息告訴部落的族人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在4月6日邀集四個村的族人之後,得知目前仍有部分遷村的族人不知道政府已將「八大訴求」變成與慈濟秘密的「九項決議」。決定在霧台鄉連續三天的鄉運中,用青年的力量,將這個訊息告訴部落的人。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在4月6日邀集四個村的族人之後,得知目前仍有部分遷村的族人不知道政府已將八大訴求私自決議成九項決議。決定在霧台鄉連續三天的鄉運中於4月11、12日兩天的鄉運,用青年的力量,將這個訊息告訴部落的人。

在族人提出八大訴求而不被重視之後,縣政府與慈濟對於永久屋興建所提出的九項決議,你是否能同意呢?政府有尊重部落部落的八大訴求嗎?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對政府所作的九項決議也提出質疑。今天不但將之前相關的政府決策新聞張貼在路旁,也用問卷的方式讓部落的人瞭解實情,問卷中也用勾選同意或是不同意以及是否有其他的意見的方式讓族人表達自己的聲音。

也許這次魯凱族人這次用力表達的聲音,已開始受到關切,記者今天在霧台的鄉運也巧遇佳幕村的柯信雄,他表示今早也接到慈濟的電話關切,期望可以安排時間了解實情以及族人的訴求

此次沒有受到天然災害的神山社區魯凱族人巴勤發,同樣也不同意政府用如此的決策態度對待自己的族人,看見一群年青人回到部落,用行動來支持部落,很開心的對年輕人說部落需要你們這樣的人。而今天來到神山社區一起參加鄉運的好茶族人也表示,魯凱族人不要太溫柔,否則外面的人聽不到我們的聲音。

990412ownuhihimage001-420.jpg

魯凱族青年小組將許多資料貼在鄉運的場地上,讓族人有知道的權力。

image002

部落的族人協助用魯凱語解釋縣政府對族人所作的九項決議訴求。

image003

來參加鄉運的吉露村柯金龍,也簽署不同意政府所決定的九項決議。

image006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拉法告(圖左一),用行動告訴部落。

image005

魯凱族人的八項訴求,至今仍未獲得政府正面的回應。透過展示,讓族人知道。

附錄:魯凱的問卷內容

政府有尊重部落的八大訴求嗎?

我們魯凱族聚居的霧台鄉,在這次莫拉克風災中受創最為嚴重,在八個部落當中,除了霧台及神山兩個部落無立即危險之外,大武、佳暮、阿禮、吉露及伊拉等部落地基遭到嚴重毀損,位於隘寮南溪的好茶部落,全村更被淹沒在土石流中。

過去半年多來,我們的族人,信任政府的誠意和能力,願意在安置所中配合等待,希望政府早日解決有關遷村與重建的各項問題,讓族人看見部落的未來。日前,四個部落已共同決議在長治分台興建永久屋,但是對於協助援建的慈善單位我們仍希望可以進行進一步溝通,以協調出我們需要的居住空間。

於是魯凱族霧台鄉宗教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聲明,提出了八大訴求,並做了連署的動作,在3月14日星期天的「重建與遷村聯合禱告會」中,魯凱族人決定在3月15日將前四天發動連署的399份連署書送到縣政府,

3月15魯凱族人到縣政府陳情尊重部落意見的連署行動,3月18霧台鄉公所在屏東榮家召開與部落協調說明會,3月19魯凱族人再到縣政府協商討論出八項底限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溝通,如果慈濟可以接受族人訴求,就請慈濟援建,如果慈濟不接受,就請其他NGO協助,而縣府將於星期一(3月22日)告知族人協調結果。

到了3月22日,族人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時,才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與慈濟會談,會議中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出九項決議,在3月22日「告知」族人這些「決議」,讓族人大感錯愕。

你知道你要住進怎樣的永久屋嗎?對於未來部落共同要生活的環境,我們提出了八大訴求,政府和慈濟聽見了嗎?
族人提出的八大訴求: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縣政府與慈濟作出的九項決議

1、以實際居住者及其代表為單一溝通窗口。

2、對永久屋興建(家屋及公共建築)之建議以不影響興建期程為基本原則。

3、前項建議,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

4、本案以完成家屋為優先並以實際居住者意願為考量;公共空間部分可待部落共同討論後決定。(如採預留空地方式)

5、前項之居住者意願調查由原民處及霧台鄉公所協助進行(如外牆粉刷裝飾方式等意願調查工作)。

6、未來家屋或基地內設施可以以工代賑或尋求政府補助等方式開放住民參與。

7、公部門及公共建築,其配置數量需求由公部門主政協調(如活動中心、衛生所等)。

8、災民永久屋審查結果相關事宜依政府與NGO共識協商確認。

9、針對永久屋興建有關不實及負面消息,由公部門(鄉公所)統一發言澄清。

在族人提出八大訴求而不被重視之後縣政府與慈濟對於永久屋興建所提出的九項決議,你是否能同意?

ÿ

ÿ 不同意

ÿ 其他意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落:

姓名:

電話:

「農村再生」風暴,席捲災區

雖然農村再生條例尚未通過,但水保局已動用本年度預算在各地推動農村再生工作。台灣農村陣線蔡培慧痛批:「面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水保局更應該花心思守護台灣山林水土,不是用灑錢的方式來創造災區欣欣向榮的假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水保局)副局長李鎮洋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農村再生條例』將於本會期通過,各災區將成2千億農村再生基金補助範圍,希望原住民部落都能成為『農村再生示範社區』。」對此,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痛批:「莫拉克颱風的慘重災情,正顯示了水保局過去的水土保持政策是失敗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錯誤的,水保局不思檢討,反而趁 人之危推銷自己的農村再生政策,根本就是發災難財!」

img_8445-450.jpg

爭議未決的農再條例,直接進入災區

蔡瑞月舞蹈社日前舉辦「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及「災後河川子民,部落文化論展」系列講座,會中除有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外,水保局副局長李鎮洋更於會中公開宣示,雖然農村再生條例尚未通過,無法動用兩千億的農村再生基金,但水保局已動用本年度預算在各地推動農村再生工作。以阿里山災區為 例,便有新美、里佳、來吉、豐山、茶山等五個部落通過審查,開始試辦此一農村再生與災區重建結合的新型治理技術,但仍不適用於永久屋地區。

農村再生條例於2008年第一次於立法院闖關時,曾引起社會激辯,反對方組成「台灣農村陣線」,直指其為「滅農條例」;水保局亦不甘示弱,多次於各大報買下廣告版面,舉出各地農村再生示範社區為例,反駁民間團體的批評。而今日水保局於爭議未決的情形下,便公開宣示農村再生條例亦將應用於災區重建工作,甚至成為莫拉克災區重建、復育原住民文化等重要政策的施行主軸,引發與會人員多所議論。

李鎮洋表示:「我們的重點是『培根』教育,我們將花八個小時的課程到部落教他們什麼是農村再生條例、政府能提供怎麼樣的補助與幫忙,最終呢,是希望部落形成自己的共識,自己的部落發展願景,再向政府提案。」

未卜先知的立法預告,行政/立法機關制衡功能盡失?

農村再生條例是尚未通過的法令,是否能於本會期通過仍在未定之天。水保局這樣公開向部落喊話,萬一條例並未通過,是否讓部落空忙一場?

關於此點,李鎮洋表示:「目前執政黨仍是國會裡的多數,因為執政黨有這個意志要推,那我們相信這會期會通過的。」換言之,農村再生條例於水保局與國民黨團的共識之下,必定可在本會期順利通過,水保局也因此敢在公開場合鼓勵部落「趕緊提案,爭取補助。」

依照行政法設計原理,立法機關必須負責制定遊戲規則,但必須保留給行政機關裁量空間,以求施政的靈活與應變,但若行政機關過分倒行逆施,國會也有刪除預算、質詢監督的空間。水保局在法案三讀通過前,便公開「預示」法案今年必會通過,恐帶給人民「立法無法制衡行政」的感受。

提案補助:民間競爭 or 聯合提案?

李鎮洋表示,這一波的農村/災區再生工作的重點是部落自己要形成「共識」。若部落本身對於文化重建或發展願景有所分歧,甚或無法整合出一個團體來代表部落,將無法獲得任何補助。「不管它要叫做社區發展協會、文化重建協會、任何部落組織,只要部落能夠整合『一個』代表團體出來,我們就補助。

記者質疑,「提案補助」的治理技術是否將造成部落之間惡性競爭,甚至發生資源排擠效應,使得「明星災區」窪集更多資源,邊緣災區因無力提案而掉入更形邊緣的處境?

李鎮洋答覆表示:「我們希望保留競爭的精神,但不希望有這個競爭的惡果,還是要有競爭呀,不然部落之間的提案彼此抄襲怎麼辦?」但現行部落的行政區劃有諸多缺陷,可能有兩、三個部落同享一個文化傳承或區域特性的情形,難道也可誣指部落抄襲彼此的企劃?對此,李鎮洋表示:「若是這樣,我們鼓勵這幾個部落可以聯合提案。」

台灣農村陣線:水保局趁災區之危推銷農再,本末倒置

對於水保局的做法,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痛批:「莫拉克颱風的慘重災情,正顯示了水保局過去的水土保持政策是失敗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錯誤的,水保局不思檢討,反而趁人之危推銷自己的農村再生政策,根本就是發災難財!」

蔡培慧指出,災區的重建工作牽涉萬端,絕非以「景觀設計」與「社區營造」為藍本的農村再生條例可以解決。「風災對當地造成的破壞是巨大而全面的,例如自來水管線修復問題、灌溉水源問題,以及災後新邊坡工程的問題,難道是提案補助可以解決的嗎?」

李鎮洋對此則回應,根據政府採購法之規定,金額逾一百萬以上的工程依然照原有程序由公部門發包施做,一百萬以下的工程則盡量鼓勵部落自行申請補助完成,「尤其是文化工作方面,我們非常鼓勵部落自己來做。」

蔡培慧進一步表示,現有的災區土地並非缺乏整備,而是缺乏一套縝密的綱領性上位計畫來指引災區重建的前途。「政府對災區重建的願景沒有想法,重建腳步如此混亂,還意圖把重建責任丟給災區,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蔡培慧並沉痛地呼籲水保局:「台灣的水土保持出了這麼大的問題,請水保局好好檢討,回去做自己的水土保持工作,不要撈過界,成天想著如何推動農村再生,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面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的局面,水保局更應該花心思守護台灣山林水土,不是用灑錢的方式來創造災區欣欣向榮的假象。」

2008年的農村再生條例已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如今水保局在條例尚未正式通過前,逕行在災區推動「災區再生工作」,恐怕又是另一場農村再生爭議的開始。

IMG_7850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痛批:「莫拉克颱風的慘重災情,正顯示了水保局過去的水土保持政策是失敗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錯誤的,水保局不思檢討,反而趁人之危推銷自己的農村再生政策,根本就是發災難財!」(圖為阿里山一帶滿佈茶園,缺乏水土保持能力而致土石坍方的山頭。鐘聖雄攝)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何日山再美?(下)

「老人家說,以後永久屋可以給年輕人住,自己還是會回到原部落居住…可是他們沒想過,以後回家是非法的!」談到遷村問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立刻紅了雙眼,眼淚直在眶裡兜轉許久,始終沒有落下。

編按:本文為阿里山山美部落的後續報導,「何日山再美」(上) 請點選這裡閱讀。

────────────────────────────────────────────────

在曙光來臨之前,山美還有漫長的黑夜要熬…關鍵在於,黑夜裡有什麼,又該如何度過黑夜呢?

2/3山美居民決定簽署永久屋

不僅達娜伊谷生態公園,山美部落在莫拉克風災中同樣受災嚴重。山美部落7個鄰中,有高達5個鄰被劃定為特定區域;155戶700人中,也有近百戶,將近400人表明願意簽署永久屋,往後將陸續搬遷至山美自主選定的「台18線轉129線」附近的9號地。換句話說,未來這個距離「舊山美」約30分鐘車程的「新山美」,將會變成多數山美人的「新故鄉」。

「老人家說,以後永久屋可以給年輕人住,自己還是會回到原部落居住…可是他們沒想過,以後回家是非法的!」談到遷村問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立刻紅了雙眼,眼淚直在眶裡兜轉許久,始終沒有落下。

安麗花表示,簽訂永久屋並不單純只是「讓災民多賺到一棟房子」,在法律上,一旦簽了永久屋,勢必就會有相關的權力與責任問題需要釐清,可是政府迄今都還只是找村幹事調查永久屋「入住意願」,沒有人見過正式的契約,因此並不瞭解之後將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她強調:「政府應詳細說明契約內容,而不是先騙,再用契約綁人。只是想幫年輕人申請房子的老人家,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未來他們留在原社區居住是非法的啊!

未來如果山美真的有近百戶簽訂永久屋,就代表過半山美人的戶籍將被遷出,不但會對文化傳承產生影響,也勢必會對產業延續、部落結構、教育與就業產生衝擊。說到激動處,安麗花的眼淚終究劃過雙頰流下;她哭著說:「我覺得很難過,可是我又不能阻止村民去申請永久屋…」

原住民和漢人不同,和土地有密切關係。漢人有錢,要去那邊買地蓋房子都可以,但我們被土地養育大,怎麼可以離開?」安麗花強調,「原住民一旦離開土地,就等同沒有了靈魂」。

留鄉居民將活在恐懼中?

此外,安麗花也批評,不管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權責單位,在此次災後重建中都沒有發揮應有功效,所有作為也只是「沒有系統、連貫性的重建」,流於片段、零星。

「NGO負責蓋永久屋,那到底政府作了些什麼?」安麗花認為,既然野溪、山洪爆發會威脅山美,那麼政府當務之急,應該是快點撥經費整治野溪、協助山美進行護坡工程,而不是故意忽視想留在原鄉族人的權利。她質疑:「有人想搬,政府就願意掏資源,但難道那些不願意走的人,之後就要一直活在恐懼中嗎?

990410shanmeiimg_7923-250.jpg mg_8027-250.jpg

(左)安麗花表示,在山美住那麼久了,跟土地、房子都會有感情,「離開,就是人與土地切割」;「失去了土地,我們還算原住民嗎?」她說。

(右)未來,設籍在永久屋中的山美村民,可能會比原部落的人還要多;然而,這是否意味舊部落勢必會凋零,恐怕還有待觀察。

漫長的生活考驗

一位新美受災戶透露,紅十字會以「住沒多久就要搬進永久屋了,不要浪費錢」為由,說服山美及新美社區的受災戶不要興建中繼屋,改以發放「租屋津貼」方式作為彌補。因此,現階段選擇遷居的山美村民,除2戶住進樂野新舍外,其他若不是回到原住居地居住,就是得選擇投靠親友,靜待永久屋能在今年7月底落成入住。

然而,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表示,雖然中央政府指示要在今年7月底之前,完成所有災民安置,但山區要考量安全、水土保持等眾多問題,終究不比平地,就算番路鄉觸口段一帶的永久屋可望在7月底完工,山區部分的永久屋也不可能如期完成。換言之,等待9號地永久屋的山美村民,勢必要面臨更漫長的等候。

等歸等,生活還是要照過;更漫長的等待,就代表受災戶要拖更久才能得到安頓。在如今這段無法得到安頓的期間,山美村民該怎麼維持正常生活,刻正考驗著所有人的智慧…

以自立取代救濟

社會補助是救急不救窮,當初外界捐贈的物資,在農曆年左右就已經耗盡,真正問題才正要開始浮現!」長年在山美服務的南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表示,風災剛結束時,全台灣一頭熱捐物資救災,雖然讓災民囤積了不少物資,但多是重複的類型,無法達到全面照護,而外部NGO救災,多半也抱持「做業績」心態,造成資源無法確實累積。

翟本瑞強調,「原住民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自立」,可是如今政府與NGO都沒有幫當事者考量到自立問題,救災也只懂得塞物資,在根本上就違背了救助的本意。他解釋,過去山美村民因為達娜伊谷緣故,多數人有一份習慣性收入,如今,這份穩定的收入被天災給奪走了,往後山美人就算不至於活不下去,但肯定會活得很辛苦。

「如今政府與NGO真正該做的,就是坐下來與受災戶好好溝通,多幫當事者考量,才能想出讓災民『自立』的方法。」翟本瑞認為,達娜伊谷如今看來,不可能在近年內完成重建,但如果山美村民想在短期內回復農作的話,政府與NGO就要能協助推廣有機農業,促進農作產銷、避免中盤剝削,才能讓災民有相對安定的收入。

何日山再美?

山美部落全體村民辛苦建立的達娜伊谷,如今已近乎全毀;災後倖存的村民,不但要積極重建達娜伊谷、復育生態,還得面對遷村所帶來的分裂問題,同時憂心未來的生計著落…山美的夜,絕對是漆黑的。

或許,正因為山美的夜如此漆黑,社會各界專業、政府相關權責單位、NGOs等,一雙雙負責點燈,引領山美行過幽夜的手,此時更沒有怠慢的理由。

IMG_7853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生活系列 (4)一切還在磨合期990408

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在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通力合作下,趕在春節前開放第一批申請到小坪數房屋的災民入住;到三月底,34坪大坪數的住戶也幾乎悉數入住。原訂750戶的第一期房屋中,已有超過半數、約400戶人家,在大愛園區內展開新生活。

在嶄新的環境內,面對生命的全新轉折,居民們的生計、產業、信仰、文化等等各種生活面向,都要重新捏塑建立。

由內政部委託慈濟成立的杉林生活重建中心,已經在園區內揭幕並運作;與社會處、高雄重建會等單位配合,提供園區內村民臨時工作機會、傳藝班職訓輔導、兒童課後照顧等重建工作;並陸續展開其他生活、就業等輔導。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將由高雄縣政府輔導園區居民成立自治性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教會也正式命名「大愛布農教會」,擁有定期禮拜、聚會的信眾。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

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一、生計與產業:「不怕沒工作做」的承諾與現況

大愛村的居民,除了部分漢人,多數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各村,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選擇成為大愛村的一份子。而從山上遷徙到山下,對無論哪一種背景的村民來說,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轉折;而最直接衝擊大家的問題,就是生計如何維持。

山上的人多半務農,因為道路迢遠、雨季時回鄉路也會斷絕,山上的園子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再發揮長遠而穩定的維生功能。多數人的想像,是和政府當初的承諾一樣,在園區內或者附近,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

來自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政府那時候說,下來住的,不怕你沒工作,只怕你不做。既然這樣講了,希望現在不要跳票。」

目前,園區內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賑」工作,已經隨著園區建設逐步落成而減少。慈濟生活重建中心提供部分如編織、石雕等「傳藝班」課程,既是職訓,同時也可支薪,居民爭搶、供不應求。但一期開班約十到十五人左右,在生活重建中心工作的陳小姐表示:「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想報名,所以我們會用抽籤的。」不過這樣的職訓班也屬於短期。

現在園區內有400戶人家,按照規劃將來住滿時會有1200戶左右,政府承諾的長期就業機會在哪裡呢?

(1)永齡農場可提供的工作機會

重建會王正一主任表示,政府已著手籌備長期工作的招募,這些工作機會中,「以永齡農場為主。永齡向政府報過,大概能提供500名就業機會。」

永齡農場,即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附近的有機農場。當時政府鼓勵入住大愛永久屋所提供的條件之一,即是搬入園區後,可在此農場工作,鴻海集團將保證收購三年的有機蔬菜,村民一戶可分得兩分地維生。

然而目前,入住約四百戶左右的大愛園區,只有不到四十人在農場中工作。接受永齡基金會委託,為農場進行管理規劃的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董事長表示,農場共60多公頃的土地,約可提供60名農友在此就業。「當然你要養活100人也可以,只是大家分到的利潤就會比較少。」所謂500名工作機會,應是指農場目前整地、景觀工程等所需要的人力,並非長期永續的就業機會。

周董事長表示,根據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經驗,也不會用「一人兩分地」的模式經營。「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從成本來算,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戶分到兩分農地,以投入成本和產出值來看,無法真正養活農人。

目前的規劃為:將居民分組管理不同田區,每人每月有固定的生活津貼,各組負責的田區達到一定產值或者超出,來計算紅利。「這樣還比較有機會。」,周俊吉客觀的評估。

對於目前只有四十多人在農場工作,周董事長表示,一方面許多居民實際工作後感到不適應而離開,畢竟平地精耕細作的方式與山上的粗放式農業不同;另一方面,真正招募人力、開始運作也才約兩個月左右。

原因是,「我們到近期(三月份)才確認土地。」因為永齡農場由縣府租用台糖土地,其中又包含部分私人土地。「當初台糖都跟我們說沒問題,等推土機進」了,才有人跑出來說那是他的地。」目前,剛剛解決了土地問題,一切都才準備要上軌道。

至於農場目前和園區內慈濟重建中心的合作,周董事長說:「我們和慈濟的溝通,基本上等於零。」周董事長表示,曾拜訪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但師姐只登記他的名字表示代為通報後就沒有下文,他將擇日再拜訪。

(3)慈濟預計提供的工作機會

但慈濟重建中心的新聞連絡人曾淑婉師姐表示:「我們沒有要和永齡合作。」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小姐說明,慈濟想在園區附近規劃約100公頃的有機農場,將來希望「每一戶都可以分到兩分地。」只是那裡是台糖土地,尚未取得,一切都在規劃中。

對於永齡農場和慈濟考慮成立的農場,多數大愛居民則並不清楚其間分別。目前在永齡農場工作的村民中,在山上有園地的南沙魯Biyun說,雖不能完全靠兩分地養活家人,但不無小補。「真的做不習慣,就回山上。」

而家鄉沒有土地、已經在永齡農場工作兩個月的梅山口秋霞姐說,如果農場工作無法長久的話,會出外找工作機會。

已經申請到農場工作的勤和高大哥則認為:「我看沒有人要離開。因為他們都是想說在這裡會有工作。」

不過,政府單位和慈濟基金會也都表示,農場確實無法提供所有人工作機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想做農。」未來,大愛園區還是會朝觀光產業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提供導覽等公共服務工作、販賣傳藝班的工藝品等,與觀光結合。

但這些都在規劃之初,尚無具體進度,「一切都在進行,但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曾淑婉師姐表示。


施工完成後,這裡將舉辦編織、石雕、串珠的「傳藝班」,結合觀光和「原住民文化」。

二、觀光與生活:「國際模範村」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縣府重建會和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將「大愛園區」建立成觀光地點為目標,不僅做為國際模範村可供參觀,也提供村民就業機會。只是,園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觀光景點,村民對於身為將接受遊客觀光遊覽的國際模範村一份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分寸如何拿捏,仍不甚能掌握、還待釐清。

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我不知道國際觀光村到底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是什麼都不行了嗎?」

剛搬進來的高大哥,住在主要幹道大愛路上,當日早上才接到師姐的提醒,請他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最好停到那瑪夏聚居地附近的廣場。因門口本身就被規劃為停車空間,如此提醒令他摸不著頭腦。

3
4
參觀園區內及住家門口。據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天幾乎都有南北各地外來客參訪,包含園區及住家門口。似乎將成大愛村的「觀光前景」。

除此生活細節,村民們關心的是文化風俗是否需要改變。比如盛傳園區內最好不要有殺生行為,但布農族傳統婚喪喜慶都必須殺豬。快要娶媳婦的南沙魯(民族)村長就說:「豬還是要殺啊,這是我們的傳統。」

而自視為入住園區的那瑪夏鄉發言窗口的靼虎‧犮拉菲則表示,他有一個想法,將提議在杉林附近另覓一塊土地,種上原鄉的原生樹種布置,供園區居民婚喪喜慶時殺豬、辦典禮使用。平時也公開給杉林鄉親做活動空間。

「以後我們想這裡(園區內)不要辦喜事、喪事,因為有遊客,辦喜事、喪事、殺豬,不好。」不過,「有表演的傳統祭典就可以。」傳統祭儀中的舞蹈或歌唱,可以吸引遊客。

靼虎認為:「我們要考慮是誰在輔導我們、誰幫我們蓋房子,要尊重他們的宗教。」

勤和村民高俊龍則認為,園區內就有廣場可做為婚喪活動使用,且布農族傳統婚俗就是要分豬肉給賓客,「你說要帶風俗文化下來,這就是我們的風俗文化啊。難道以後我們都像漢民一樣,大家發一盒喜餅帶回家嗎?」

他表示,如果為了配合遊客參觀,願意協助規勸村民不要在戶外喝酒抽菸,但關於傳統禮俗,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維持。

關於種種大小細節、生活規範的「尺度」,高大哥表示將試著向慈濟溝通、詢問清楚。「但是我找不到對口人是誰。」雖曾去過重建中心幾次,但師姐都只請他把疑問記錄下來,表示將替他向上面轉達,最後都沒有下文。

「我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麼?是上人嗎?」高大哥感到疑惑,並準備有時間時再找師兄師姐溝通。


施工中的廣場。廣場將成為活動中心,未來的祭儀與表演可在此處舉行。不過婚喪典禮、殺豬風俗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則還要商討。

三、自治管理:原漢不分一家人?

對於生活的規劃、管理,慈濟重建中心表示,慈濟只是輔導和陪伴,不會介入,將來還是要讓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會也於3/16發布新聞稿,宣稱將協助園區內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會。

但這一切也都還在未定之數。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陳小姐說:「因為我們不會設村,所以還無法成立管委會,可能會以『社團』的名義先成立。」

對於這個以「社團」名義成立的「臨時性管委會」,將經手園區內的生活管理規範、 就業輔導、政府單位挹注的重建資源等重要而龐雜的工作,其成員究竟將如何推派組成呢?

認為自己是村民與慈濟之間溝通協調者的靼虎先生認為,住在園區的都是一家人,只需成立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在這裡誰還說我是村長、我是耆老的,那你回山上。這裡是月眉村,就不要分漢人、原住民。」至於選擇委員的方式,「我們會找在山上的時候就願意付出、願意為大家做事的人。」

而桃源鄉代表、目前也住在園區內的陳良輝表示,雖說園區內都是一家人,「最好還是要分村,每村有不同代表。」勤和村高大哥認為:「最好每村有一到兩個代表。」並且因為文化不同,也應該區別原、漢:「像我們是基督徒,難道漢人的神過生日,我們也要參加嗎?」

南沙魯村長則另有想法:「南沙魯是特例,我們等於是遷村。」在風災中受損嚴重的南沙魯村,全村有八成以上入住園區,和其他村落由個別人家零星申請、陸續入住的情況不同,村長認為這形同「遷村」。

既然是「遷村」進入園區,就應比照一個「村」的行政,擁有自己管理和運作的單位。因此早在營區時,以村長為首的幾位幹部,已經成立「南沙魯永久關懷協會」,準備在園區內繼續為南沙魯的村民服務。

整個園區是否將由統一的一個委員會或社團經營管理,看來仍必須再經過商討。

四、信仰:屬於誰的教會?

原鄉多半信仰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分別為基督長老、安息日、真耶穌、天主堂。而目前園區內的教會只有兩所,一為「安息日教會」,一為日前才命名為「大愛布農」的「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與「天主教」的信眾,因為沒有教會而無法順利做禮拜。

關於兩個教會,產權屬誰?管理歸屬為何?是否要分配給四個教派使用?如何分配?都還在協調當中。

主持本教會的顏牧師表示,「大愛布農」命名雖稍倉促,但這是由長老們參加表決確認的名字。關於命名涵義,「因為在大愛園區裡,所以叫做大愛布農。」另一方面,也「兼顧到慈濟,感覺對慈濟有所交代。」命名之後,等於確認教會將歸屬於南布中會管理。

不過,南沙魯(民族)村長表示,當初溝通「遷村」入住園區的過程中,只確定民族村民要遷入大愛園區,基督長老教會的建造,也是由民族村出面申請的,因此仍希望愛農教會應該屬於南沙魯村管理。「我們是希望慈濟給縣府後,縣府可以交給民族村的信眾。」如果桃源鄉有基督長老教會的信眾,「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只是管理權仍應為南沙魯村。

對南沙魯而言,進行「遷村」入住的過程,與大愛園區規劃的過程,都相當倉促,情勢不斷變化,對話溝通的管道也呈多元而分歧狀態,導致園區落成的結果和村民當初的認知有所落差。如教會,即和村民所認知的「只屬於南沙魯村」不同,似乎將成為園區內的公有空間。

也因此,南布中會總幹事朱美芳牧師表示,以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談產權。」

按照一般情況推究,教會產權應由起造者慈濟,以贈予方式交給縣政府,縣政府再將之移轉到將接收管理的單位。但因為園區內四個教派中,只有兩個教會,縣府希望由四個教派相協調,共用教會,「像是活動中心一樣。」

朱美芳牧師表示,縣府雖有此想法,但各教派之間的需用時段、空間、固定擺設、習慣、活動辦理方式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很難說共用。」所以一切都還在進行協調。在協調結果出來之前,恐怕很難討論教會究竟如何歸屬管理的問題。


(左)歸屬未明的大愛布農教會(右) 教會內接待參訪的團體、說明園區的建設規劃。

五、大愛永久屋,永久的落腳之處?

大愛園區內的以入住的四百戶人家,已經展開了大愛生活。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也配合政府單位的輔導開始運作。師姐們皆表示,一切都有在規劃、進行,只是還很難對外界說明。

而大愛園區,無論在政府的行政地圖,及村民的認知領域裡,仍有許多模糊待確認的空間。

園區目前在行政地圖上,仍屬於屬性不明的一塊,高雄縣重建委員王主任表示:「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大愛村是否設村、定位如何,都還要等待「設籍」問題解決才行。

由於當初政府保證,遷入永久屋不會影響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權益,但成為永久屋居民,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將山上的戶籍遷入園區之中。遷動戶籍,就勢必牽涉原住民身分是否轉變、農保是否繼續、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等問題;村民充滿疑慮,政府也還未定案。王主任表示,縣府重建會也不知道確切解決方式,「內政部還在開會討論。」

南沙魯村長則認為,若變動戶籍,將引來村民抗議。雖然從短期看來,南沙魯村將自己定義為「遷村」而入住大愛園區;但從長遠角度看,村長說:「南沙魯只是過客。」村長及村中的幹部多半認為,大家因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魯「不安全」的政策而遷下山,但五年或十年之後,山上的環境穩定可居住了,全村將一起回到山上。

山下的永久屋,對南沙魯而言,毋寧如同中繼安置的過程。既然如此,戶籍就不能夠遷動,以落實政府當初保障的,「不會失去山上的土地和房子。」以便等到環境條件允許大家回到原鄉時,大家能隨時回去延續生活。

在戶籍問題未有定案的情況下,部分申請到永久屋的村民也都持在觀望態度,暫時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而桃源鄉的樟山、阿其巴部落,因受土石衝擊,房屋不是半倒就是全毀,已被劃為危險區。居民在就近申請避難屋未果的情況下,皆已經申請了杉林的永久屋並通過。但現在是農忙時節,大家仍如常在山上的園子工作,收成一年的心血。因為往返道路迢遠,大家都住在山上的工寮,幾乎少有天天往返回永久屋居住者。

樟山自救會會長張新華表示:「我們都住在山上。雨季來我們再下去。」對他們來說,永久屋似乎成為了折衷的汛期避難屋。

現今的大愛村,有政府單位、慈濟、教會等單位在其間運作;來自各地的村民,因自身條件背景各異,而懷著不同考量入住;也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大愛生活,有不同的展望和定義。還待持續關注。


大愛村的大愛、和氣、合心、協力路。南沙魯村長說,戶籍的歸屬還要討論。包括門牌,村長太太也說,門牌是「「方便送資料的。」不代表村民已認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佳暮族人:不需要用政府的權力跟部落的災民拉扯。

柯信雄是英勇的「佳暮四英雄」之一,參與救援,災後他也全程參與重建過程,與大家一起面對遷村議題,柯信雄表示:「我們只想要一個安定的家,要給誰蓋,大家面對面坐下來談清楚,不需要用政府的權力跟部落的災民拉扯」。

日前魯凱族人聯署提出八項訴求,希望能夠進行「有尊嚴的自主重建」後,屏東縣政府除了與霧台鄉長及慈濟舉行「秘密會議」,並擬出九項決議外,並沒有針對族人提出的八項決議,給予正面的回應(請點選這裡閱讀)。

除了發起行動的牧師,一般的族人如何看待這場重建爭議呢?以下文章專訪佳暮族人柯信雄,救災時期,他是英勇的「佳暮四英雄」之一,參與救援,災後他也全程參與重建過程,與大家一起面對遷村議題,柯信雄表示:「我們只想要一個安定的家,要給誰蓋,大家面對面坐下來談清楚,不需要用政府的權力跟部落的災民拉扯」。

990408jiamuzuimage001-420.jpg
安置在屏東榮家的族人表示:我們只想要回歸到原點,要政府聽到我們希望的是什麼?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把問題恢復到原點,重新決議。

目前已得知屏東縣政府預計在今年7月底前,將蓋在長治分台第一批的永久屋盡速趕工完成。如今已經邁入4月,也還沒得到族人遷入永久屋遷村共識。除此之外,魯凱族人也擔心,重建過程時間一拉長,反而「忽略掉真正要解決的問題」,甚至加入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受害的還是住在安置中心的災民。

柯信雄表示目前看到政府自己與慈濟簽定永久屋的安置計畫根本沒有尊重部落族人的意見忽視族人所希望的八項訴求而私自決定九項決議折磨的是誰折磨的還是我們住在這邊(屏東榮家)的族人

「在這邊(屏東榮家)也八個多月,八個多月,沒有家的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就好像沒有靈魂的肉體一樣,就好像行屍走肉。那我們還要維持多久?我們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有了家才會有聚落,有了聚落才會有文化。時間一個一個拉長,生理病、心理病的症狀一一浮現,族人也一個一個走掉。短短的幾個月,部落不知道走了多少族人。」

柯信雄強調:「我們只想要一個安定的家所以給誰蓋或是要誰蓋這都是可以大家一起共同決議的不需要用政府權力跟部落的災民拉扯。」

image003
屏東榮家新開墾的小米田,是魯凱族婦女平時一部分的生活

image005
擁有適合的空間,做部落的事情,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另外,據他瞭解,族人發出的訴求,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溝通方面。跟公部門的溝通方面是彼此沒有共識的,鄉公所沒有扮演好溝通的橋梁。而鄉公所再將問題帶到縣政府時,最初的問題有可能就變質了。

部落的核心人物,是否真的將族人的聲音帶出去?而把問題帶到中央的時候,可能問題就己經不一樣了。只要核心人物沒有把訴求的聲音帶出去,那就沒有聲音了。

而政府在重建的溝通上因為族人只接收到公部門單方面的聲音因此就容易被牽制住只能被牽著鼻子走除非公開化把公部門找來把NGO組織的團體找來民眾也找來這樣大家一起討論然後把我們的想法通通提出來一起整合答案自然就會出來

柯信雄表示應多做溝通,可以解決不必要的問題,若政府仍然一意孤行,自行決定要慈濟來興建長至分台的永久屋,而忽略與永久屋住戶的溝通。最基本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政府與慈濟就要急著蓋永久屋,那將來還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問題?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