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府規劃的返鄉時刻表

那瑪夏、桃源災區道路、水電陸續搶通,縣府評估已符合災民返鄉標準。十五日縣府宣布,明年1月21日為原鄉災民返鄉日,屆時剩下已不適合居住的那瑪夏鄉民族村、其他村落少數無房屋可住災民,共計不到四百人…

根據報載,原住民鄉那瑪夏、桃源災區道路、水電陸續搶通,縣府評估已符合讓災民返鄉標準。十五日縣長楊秋興宣布,明年1月21日為原鄉災民返鄉日,屆時仍安置在營區將剩下已不適合居住的那瑪夏鄉民族村、其他村落少數無房屋可住災民不到四百人,等候進住永久屋 (中國時報2009/12/16,新聞內容附於文末)

然而,高雄縣受災境內含桃源鄉的寶山村、勤和村、樟山村與阿之巴部落、梅山口村,以及那瑪夏鄉的民權村都尚在等待原住民委員會規劃行程報告部落安全複戡結論;多處需求原鄉重建的中繼屋、永久屋之興建作業,也都還停留在等待官方做遷居地安全評估結論的階段,縣政府要求災民返鄉的政策宣示,是否表示縣府認為上述該等部落都已經是安全無虞了呢?

縣政府原民處長谷縱表示,上述部落雖由中央評估其不安全,但是經由族人於11月19日縣府抗議,與11月25日上抗議之訴求,可以知道部落的人民想要回鄉的需求;況且部落鄉民對於中央政府所安排的「學者專家」會勘部落安全性的反彈顯示,族人認為自己的部落其實是安全的、或是經過補強後可以安全;

同時,桃源鄉、那瑪夏鄉兩鄉鄉長都向縣府表達希望縣府協助鄉民返鄉投入重建的意見,因而縣府認為應可以擬定配套措施協助鄉民返鄉。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勤和平台遠眺(攝影/柳琬玲)

所謂的配套措施,縣府打算運用善款備妥農特產品加工設備,以及協助運送、行銷農特產品,並且將多多舉辦農特產市集,以協助災民恢復生計。然而具體作法呢?原民處長谷縱表示,他會運用自己也是縣政府民間善款委員的身分,建議農業處輔導原鄉成立農產品產銷班。另外谷縱處長也提出,只要道路的條件許可,將盡速協調高雄客運恢復原有的大眾運輸服務。

關於幾間災區的學校,由於三民國中、桃源國中與樟山國小都積極訴求返鄉復校,縣府已經考慮採納校方意見,進行返鄉復校的準備,但是教育處長李戴華表示,最後的拍板定案必須是下週(日期未定)待縣長親自上山確認安全無虞之後方可宣布。

至於僅有15名學童、目前寓居於六龜國小的寶山國小復校問題,由於並無積極爭取復校的民意,教育處長李戴華雲淡風輕表示,寶山村被宣布不安全,沒有1月21日復校的可能性。

由於目前山上災區的道路修復作業中,斷路斷橋都是以臨時性的便道涵管橋便宜處理,其中通往那瑪夏鄉的台21號省道小林段路基尚未穩定;通往桃源鄉的台20號省道的路也僅完修到桃源村路段,勤和村以上路段都還在搶修中,主要依靠壓平的河道行走;至於連接部落至農地之間的農路,也陸續在運用挖土機搶通中;遑論幾乎全數柔腸寸斷的斷橋,儘皆尚未處理。

其中,那瑪夏鄉公所於12月7日才正式遷回原鄉;然而,「中央1200億重建經費還沒下來,原民會也未撥款,『再慢,一旦進入雨季,災情又要來,政府不能等閒視之』」(聯合報2009/12/09)。

顯示縣政府的返鄉政策宣佈的同時,原鄉道路修復、防災作業等事務必須趕在明年汛期來臨之前提早做好準備,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DSC_8346

(上)河床上的路((攝影/土豆)

(下)怪手與砂石車業者是目前山上最炙手的行業(攝影/土豆)

DSC_8530

(本文作者為八八再造聯盟工作者)

附錄:原鄉災民 下月21日返鄉 文/ 中國時報 鄭緯武 2009-12-16

原住民鄉那瑪夏、桃源災區道路、水電陸續搶通,縣府評估已符合讓災民返鄉標準。十五日縣長楊秋興宣布,明年一月廿一日為原鄉災民返鄉日,屆時仍安置在營區將剩下已不適合居住的那瑪夏鄉民族村、其他村落少數無房屋可住災民不到四百人,等候進住永久屋。

縣府指出,目前陸軍官校、鳳雄營區安置中心災民僅剩桃源鄉勤和村、復興村、寶山村、梅山村、拉芙蘭村等五村八百廿人,另外,仁美營區有那瑪夏鄉瑪雅村、達卡奴瓦村三百六十六人。

社會處長吳麗雪表示,安置在營區年輕人大多回鄉整理家園,有的災民考量孩子就學問題暫時滯留山下,但本學期將於明年一月廿日結束。因此,建議廿一日就讓災民返鄉,關閉鳳雄、陸官、仁美三營區安置中心,只留工兵學校繼續安置不適合居住的那瑪夏鄉民族村村民,以及因房屋毀損未能返家的民眾,人數不到四百人。

原民處長谷縱喀勒芳安指出,原住民部落大多已符合返鄉標準,且安置各營區鄉民大部分已回鄉工作及整理家園,原民鄉鄉長也盼能帶族人儘早返回部落重建。

楊秋興宣布,陸軍官校、鳳雄營區、仁美營區的災民,原則於一月廿一日返鄉,他同時指示相關單位運用善款備妥農特產品加工設備,並協助運送、行銷農特產品,以及多舉辦活動或農特產市集,協助災民恢復生計。

(原文網址如下: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612+112009121600125,00.html

dsc_8466-420.jpg
等待學生回來的樟山國小(攝影者:土豆)

回首觀霧-災後的山林開發政策

八八水災重創南部山區,重回新竹觀霧,一路探訪一個老災區,在多年之後,能給人們什麼思考?觀霧,很久之前去過,一直覺得那是台灣最美的山林勝景,那種時而大霧,時而豔陽的景致,籠罩在山巒與林間,四季不同….

八八水災重創南部山區,重回新竹觀霧,一路探訪一個老災區,在多年之後,能給人們什麼思考?

觀霧,很久之前去過,一直覺得那是台灣最美的山林勝景,那種時而大霧,時而豔陽的景致,籠罩在山巒與林間,四季不同的花開葉落,壯闊的四季容顏,營造觀霧獨特的美感。

但是災害,讓觀霧開始深鎖山間,永不再現。

2009年,觀霧重新開放,在初冬時刻帶著家人開車上山,重返觀霧,一圓心中的深切期盼。

981217-guanwushuioi-450.jpg

【2004年,土場災變現場。】

2004年艾利颱風來襲,讓美景變煉獄,土場的山崩土石流災害,一夕奪走二十四戶十五位罹難者的生命,災區中怪手在泥流的土層中,尋找失蹤者的下落,清泉以上道路嚴重毀損,觀霧變成遺世獨立的勝境。

2-4191099168_b1fcd70029_o

其實,心裡很明白,觀霧有朝一日一定路通,不僅因為它是林務局的遊樂區,更重要是觀霧附近還有軍方的樂山基地,在政府的山林開發邏輯,只要有重要公共設施存在,就像中橫的青山電廠,道路再如何險峻,一定都會修通,讓公務車、工程車能夠進入。

3-4190391929_2e76c6dcff_o


【2006年,土場–觀霧道路搶通。】

山區修路,一直為人詬病,認為破壞山林,造成基腳淘空形成崩塌,但是所有責難,成為一個價值選擇問題,如果山區某地適宜也允許人們居住,修築一條道路成為必須的建設,應該控制的重點,在於何種等級的道路,以及維持原路不再擴張擾動山壁。

4-4190392169_87efbef69d_o

八八水災之後,政府遷村問題搞不定,最後一樣祭出「以路封村」的策略,想以不修道路迫使居民下山,問題是這樣的作法相當粗魯,甚至擺明就是觀光區、國家公園、林務局、水庫等重要旅遊、水利設施所在處,一定維持道路暢通,至於小部落就是放著擺爛,不負責任的變相迫使遷村。

對於原鄉重建,人人看法不同,幾年前在武陵雪山登山口,遇上一群山友,聊起山區災情,他們氣憤直呼山區道路不要再修,該讓山林回歸自然,但是看著他們裝備放上休旅車,準備一路飆回家,心裡想著他們下一次登雪山,該從宜蘭大同或台中東勢開始步行,不要舒服開車到登山口算福利,部落居民想要有條路回家就是災害。

5-4191091846_6ce01e905e_o

【日本滋賀縣的山林部落樣貌】

價值選擇,一直是山區開發的問題,對於台灣多山地形,管制重於禁止,未開發區域嚴禁開發,已開發區域高度管制,才是一個多山國家的治山之道。一如日本,同樣山區地形,適度的道路、安居的村落,規劃的農業,山林不是完全不能利用。如果在長期軍管海禁之後,現今又想以山禁治山,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只是凸顯政府的無能自私,無能管制山區超限濫墾的不當開發,自私只讓財團、國家機構獨享山林。

6-4190337239_bcc4fbc9ec_o


【觀霧,三月櫻花盛開時。】

觀霧,該存在的,或者不該孤絕於世,山林對於人類,不僅是眼前美景的旅遊勝地,更是一種洗滌心靈的自然回歸,但是必須認清山林屬於萬物共享,人類應該更加謙卑。

封園多年,進入觀霧的道路也是修了再壞,至今維持簡易的暢通,山路的狹小顛簸,變成一種入山的代價,一切值得,也是災難多年之後,應該學習到的居山經驗。幾年來,觀霧維持單線車道的小車通行,就算成團觀光客,也是以24人小巴士,在山區穿梭,真的不必再為了引入大量遊客,寬開二線道路,方便大型遊覽車行駛,以道路限制遊客人數,其實也是很好的山區總量管制,甚至走向申請入園才能入山的策略,都是不錯的方法。

7-4190333193_259ce08d88_o


【石橋墩、木橋面,就地取材的生態工法。】

幾年來,雪霸國家公園緩慢整修園區,許多崩毀的步道,以自然的生態工法修建,前往巨木林區的步道上,幾座小橋以石頭壘起橋墩,鋪設木板橋面,台階以木片間隔,山徑盡量保持自然,都算去除水泥化的減量工程。

8-4190333945_4e25877cd5_o

9-4190334279_3aa9a24971_o

10-4191095178_e95157a4a5_o

【修繕完成的巨木檜木林區】

進入巨木區,修築觀看平台,除了控制行進的動線,更重要是避免遊客踩踏巨木根部,或是在巨木上刻字,造成破損引起病菌侵入的危害,畢竟這些巨木都算國寶,不能損傷。

11-4191093684_bb9f318214_o

12-4190334589_590639de39_o

13-4190334959_ac44c4b8ca_o

【優美自然的山徑步道。】

看巨木,其實只是一個前進的藉口,重要是一路山徑前行,體會山林之間的寧靜,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一路上,落楓染紅小徑,針葉鋪上黃毯,藍天、綠樹、紅楓、黃徑的山林原色,就在眼前展開。接近自然,才能愛護自然,在災難時刻,該學得是和自然共生的智慧,而非封山避難,視山如猛獸。

14-4191093286_94db21b896_o

15-4190331397_331c39acf4_o


【高度開發、空間使用效率偏低的公共建築。】

回到觀霧的開發區域,其實觀霧有兩個單位存在,在台灣許多山林地區都是如此,一個是早期的林務局遊樂區,一個是晚近的國家公園管理站,通常備受山區居民指責,山裡限建開發,但是政府單位建築蓋得最大。其實這樣指責一點沒錯,扣除早期設立的山屋、木屋,新建的辦公廳舍,常常是山區裡的大建築,但是仔細計算建築裡的空間使用,少數的駐守人員,有限的教學、會議空間,其實整棟建築根本可以縮減,根本不需在山上蓋起高樓,破壞地理景觀。

16-4190335601_f3360bec6f_o


【觀霧具有歷史感的老建築。】

綠建築的推廣,不只是節能,更該是在山林裡,應以舊建築再翻修的方式,降低對自然區域的再破壞。林務局有計劃將觀霧BOT出去,沒人反對BOT,但是一旦採取重建的高度開發方式,或是營運又成高價私樂園,另一場山林的反BOT、ROT風暴,將會到來。

今年四月,新竹縣府和林務局已經規劃,從清泉到觀霧設立高空覽車,如果放棄道路,只以覽車進出,也是好事一樁。但是實際上從居民進出,加上樂山基地的運補,根本不可能廢棄原有道路,高空覽車反成觀光噱頭,一項多添的山區工程,又是考驗地質危機的新建工程。更糟是,台灣許多覽車設計,根本像是山區的高架道路,只從起點到原點,越過原有道路上的部落,只是帶遊客進樂園,讓部落面臨被孤立的危機。

17-4190335787_024a64bd2d_o


【2009年,土場災變現場。】

下山,一樣長長的山路,順路前往土場部落探訪,四年光陰草木遮蓋,已經看不出災害地景,滑落的山坡依舊整治,部落中依舊有人居住,災難加深部落原有的凋零。當初災害發生,政府也是高喊遷村,但是歷年災害之後,從來沒有真正完善的遷村計畫,政府所做,精確的說是受災戶遷居,有受災的才有遷居。

18-4191097638_f414b2cf9e_o


【2009年,隱蔽路旁的土場部落。】

八八水災也是如此,大家擔心遷村,問題是只有少部分受災戶能遷居,大多數都重新回山,根本沒考慮找尋安全居地,協助部落重建,居民就在亂石堆、殘破路的環境裡,一年渡過一年,賭著下一場災難不會受害。談遷村敲鑼大鼓,有空回到土場看看,就知道無情政府的遷村,根本是逼急了,才撈一些送進組合屋當遷村樣板,絕大多數原地放生,根本沒有重建計畫,任部落走回老路自生自滅。

19-4190336715_3ebb75e208_o


【景色優美,高度發展民宿的白蘭部落。】

離開土場,繞經白蘭部落,這裡是原住民的希望所在,因為大家都在觀看,這幾年白蘭部落的原住民民宿部落發展,能不能走出一種風格,開創部落的經濟。

當原住民不必當人頭,租售保留地給外人,自己能在原鄉發展,的確是守護故鄉的美事,但是一旦複製高度開發的思維,大肆開發破壞水土保持,失去山林共生的謙卑,政府就必須有所管制,不能因為原住民身份,就可以置身法外破壞生態,居山都該愛山,是祖先智慧,也是法令規範。

20-4191092206_5e5cbaf24f_o

八八之後,災區進出,一堆悲傷事,看到煩愁,對於長期忽略部落,只會蓋工程做表面的政府,一旦災害發生,居民擔心遷村是假問題,切記法令上只有受災戶有樣板房舍,真正的問題是大多數人回鄉之後,如何面對一地的殘破?

21-4190330739_433f679ba4_o

回到觀霧,一個急欲重訪美景的心願,也重看一個老災區,反思災後重建,政府終究幹了什麼?

政策如觀霧,讓人看不透!

22-4191092672_5525904783_o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看見希望:八八災後原住民族自主重建組織概況

原住民族進入國家體制,不過區區百年的歷史,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只有短短一甲子時光。在這種歷史背景底下,八八水災後,國家政府機構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隔閡,彼此之間缺乏信任與溝通機制等問題,在災後深刻地浮現出來

居住在山區以及東部沿海的臺灣原住民族,千百年來即以部落(社)的組織形態存活;遇到紛爭或戰事,才結成區域型的部落攻守同盟,以應付危機。

原住民族進入國家體制,和其他族群成為同一國家的國民,不過區區百年的歷史,而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只有短短一甲子時光。在這種歷史背景底下,八八水災後,國家政府機構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隔閡,彼此之間缺乏信任與溝通機制等問題,都在這次災後深刻地浮現出來。

尤其,災難之後的原因追究、資源分配,以及牽涉到遷村重建與原鄉土地規劃等等,千頭萬緒,法令繁複,從中央多頭部會到縣府、鄉、村層層政府部門,資訊混亂不一,決策訂定過程又把災民排除在外,對於已經受災、處境艱難的弱勢族群,還要應付政府紊亂無章的重建政策,可謂雪上加霜。

image

1125災區部落集合至行政院抗議不當之重建政策,請點選這裡閱讀更多內容(攝影/鐘聖雄)。災後嚴重受損,需進行安全評估之原民部落

整體來看,這次中南部地區受災的原住民族,依今日對於部族的分類,主要為魯凱、鄒、布農、排灣,以及平埔族等5個族群,若以部落單位而言,嚴重受損並受到政府部門進行安全評估的部落如下:

屏東縣

霧台鄉:阿禮村、吉露部落、大武村、佳暮村、伊拉部落、好茶部落。

三地門鄉:德文部落、達來部落、大社部落。

泰武鄉:泰武村、佳興村。

來義鄉:義林部落、來義部落(西)、來義部落(東)、大後部落、丹林五鄰、丹林六鄰、古樓村。

獅子鄉:竹坑村、中心崙部落、丹路(伊屯)部落。

瑪家鄉:瑪家村。

滿州鄉:長樂村分水嶺部落。

牡丹鄉:高士村、中間路部落。

台東縣

達仁鄉:新化部落、南田部落、台坂部落、土坂部落、新興部落。

大武鄉:大竹部落、大鳥部落、富山部落、愛國蒲部落、加津林部落。

金峰鄉:嘉蘭部落。

太麻里鄉:泰和部落、香蘭部落、壢坵部落、金崙(溫泉)部落、多良(大溪)部落。

高雄縣

那瑪夏鄉:南沙魯(民族)村、瑪雅(民權)村、達卡努瓦(民生)村、青山部落。

桃源鄉:舊藤枝部落、新藤枝部落、復興部落、二集團部落、寶山部落、梅山部落、勤和部落、東莊部落、桃源部落、美蘭部落、四社部落、高中部落、草水部落、建山部落、拉芙蘭部落、樟山部落、阿其巴部落、舊潭部落。

茂林鄉:茂林村、萬山村、多納村。

甲仙鄉:小林村。

嘉義縣

阿里山鄉:達邦部落、特富野部落、樂野部落、里佳部落、來吉部落、山美部落、新美部落、茶山部落。十字村、豐山村。

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精英村、翠華村。

台中縣和平鄉:松茂部落、新佳陽部落。

以上受安全評估之部落超過80個,每一個都自成獨特的文化與空間單元,其中近一半面臨遷村危機,加上其他道路產業嚴重受損者,加起來總共約90個部落受到八八水災影響,可謂臺灣原住民族空前的災難。

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對原住民族之疏忽草率

於此危難之際,中央政府所籌組的重要決策機關──行政院莫拉克風災後重建委員會37名委員當中,原住民代表雖佔4名(實質6名),然而這4名代表從未被其他原住民受災部落授權發言,其代表性嚴重不足。

其中專家、學者、民間代表佔有9名,但是只見4名巨大企業如高鐵、統一集團之總裁或董事長、1名專業毫無關連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董事長,外加土木工程學者佔其3名、心理學者1名。

面對70餘個原住民部落受苦受災,政府卻以此專業代表比例,組成重建最高決策機構,其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之疏忽草率心態,畢露無疑。而擔當中央重建會執行長重任之蔡勳雄,在重建會中既代表經建會又兼政務委員,1人佔2名委員缺,分飾3角,獨享3份重大權責。

災後歷經百日以來,重建事業牽涉萬端,依據土木建築硬體為專業思維所擬訂之重建政策,受到原住民族劇烈反彈。由災民發起的靜坐、遊行與行政院前的集結抗議活動接連不斷,重建政策正受到嚴峻考驗。

image

1209,魯凱族人集結,反對「滅族式的特定區域劃定」,閱讀更多內容,請點選這裡(攝影/賓拿流)。

部落於災後自發性集結,非災區組織的投入

如前所述,數千年來原住民族與台灣山林自然環境共存,自有其生存之道與發展機制。雖然傳統組織在近代外來國家體制統治後迭經改變,但是面對危機,災後由原部落內部自發性產生許多新生組織與策略聯盟,與原既有團體,積極投入重建之路。茲簡介如下:

(一)平埔族。

[新生組織]: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原「小林自救會」)、台灣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六龜鄉新開新發部落自救會。

(二)鄒族。

[新生組織]:鄒族青年行動聯盟、阿里山鄉自救會、來吉村自救委員會、樂野村自救會、達邦村自救會、特富野村自救會、新美村自救會、山美村自救會、里佳村自救會。

[既有組織]:鄒族藝術文教基金會。

(三)排灣族。

屏東地區:大社(達瓦蘭)部落重建運轉中心、德文遷村重建推動委員會、來義村自救會、泰武村重建委員會、屏東縣牡丹鄉災後重建委員會(高士部落)。

[既有組織]: 久拉卡拉久部落文化推廣協會。

[新生組織]: 嘉蘭村重建會(原「嘉蘭部落自救會」)、大鳥部落受災自救會、富山自救會、

[既有組織]: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四)魯凱族。

[新生組織]: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八八水災佳暮村自救推動委員會、阿禮部落自救會、大武部落自救會、谷川部落自救會、吉露部落自救會、神山部落自救會、霧台部落自救會。

[既有組織]:屏東縣霧台鄉愛鄉協會、好茶村遷建推動委員會。

(五)布農族:

[新生組織]:南沙魯村自救會、瑪雅村重建委員會、達卡努瓦村重建委員會、青山部落自救會、寶山村自救會、勤和村自救會、拉芙蘭村自救會、復興村自救會、梅山口部落自救會、仁美營區自治會、工兵營自治會、鳳雄營區自治會、陸官營區自治會、六龜鄉新開新發部落重建協會、南布中會關懷站。

[既有組織]:高雄縣桃源鄉婦幼關懷協會、高雄縣原住民產業策略聯盟推廣協會。

而上述組織又再聯盟組成更大的「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

image

八八再造聯盟1119大遊行,詳細內容請點選這裡閱讀(攝影/土豆)。

此外,另一個跨族跨領域的既有組織,災後轉型為重建組織的是「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其組成團體如下:

屏東縣平和社區發展協會、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工作永續發展協會、台灣邊緣同志口述歷史南區原住民同志工作小組、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屏東縣霧台鄉愛鄉協會、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地球公民協會。其議題包含原鄉婦女組織、族群、性別、教育、環境、跨性別\同志與產業議題。

image

南方部落聯盟舉辦的災後百日靜坐活動,閱讀當日內容,請點選這裡(攝影/土豆)。

加上原先即已經從事運動多年的非營利團體,也與上述災區組織結合,支援原住民族的重建事務,尤其在政策與人權維護領域上積極投入,不遺餘力。這些團體如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市社區大學、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台南市社區大學、狼煙行動聯盟、台東縣原住民主體文化協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南方多民族學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等,隨著重建事務進行,其他環境、自然保育、社福等專業團體也視議題參與聲援行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風災之後,有幾個新生新聞網誌非常敬業盡責,如:莫拉克風災獨立新聞網、小地方社區新聞網,加上原有苦勞網以及公共電視PeoPo和原住民族電視台,在大眾媒體熱潮消退之後,持續關注原住民族的災區議題。

政府遇到百年僅見天災之後,飽受輿論對其救災行動緩慢、安置作業草率、重建政策混亂之評。隨著重建時間拉長,本可逐漸展現豐沛之公部門資源,與受災民眾共同攜手重建家園。然而,災後歷經4個月餘,政府重建政策僅以偏狹之專業思維行事,並未得到民心。

反見這些民間組織自主產生,面對挾持龐大公權力卻對族群事務陌生、隔閡之當局政策,猶如小蝦米在應對大鯨魚,這些團體組織毫無懼色,以義工志工型態奉獻犧牲,為維護部落主體性全力以赴。原住民族的災民,可謂弱勢中的弱勢;從這些組織裡,我卻看見自主新生的強韌生命力,也看見了希望!

附錄1:高雄縣莫拉克風災災區原住民的怒吼—我要回家!新聞稿 

八八水災至今已百日,從中央到地方,針對災後的重建工作,因為資訊的嚴重不透明化,讓安置中心的災民陷入不安,災民與政府彼此的不信任正在嚴重發酵。為了表達部落災民最真實的聲音,受水災影響的各原住民部落決定於今天(19日)串連上街頭遊行,以默哀、狼煙、吟唱的方式,向政府發出「我要回家」的真實心聲。

災後不到一個月,在災民驚魂未定之餘,卻再度陷入另一波「重建土石流」!政府與慈善團體急於找土地興建永久屋,要原住民簽下永久屋切結書,將災後重建工程BOT給企業與慈善團體。

政府急於將災後重建這個「燙手山芋」丟出,假借山林復育之名,行使「滅村滅族」之實,要將原住民族趕離世代居住的傳統領域。表面看起來是善待受災的原住民,實際上任何人只要用心細讀重建條例或各種相關辦法,便瞭解這些動作往往不是站在災民的角度或需要來推動的,而是把災民「BOT」 給企業與慈善團體,罔顧人權與原住民權益的災後安置與重建。

災民目前最需要的是進行災後重建的對話,讓部落的災民可以安心,讓他們可以清楚瞭解災後重建的步驟。目前連災後重建最基本的危險部落勘查與複勘,均沒有公開勘查團隊,勘查團隊只有政府特定的專家、學者,沒有災區自救會與災民的參與,也沒有其他NGO(民間團體)的參與,少數人便可以決定部落住民是否遷村、是否要劃訂「特定區域」或土地降限利用。

這樣的專制霸權,導致原住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因此今天高雄縣災區的的原住民決定走上街頭,用默哀、用吟唱、用狼煙、以原住民最深沈的怒吼告訴全臺灣人民最真實的真相。

部落長老表示,「燒狼煙」在部落有三大意義:包括代表部落還有生還者;部落是安全的以及喚回在山下的族人回家。煙是原住民和祖靈共通的語言,當想念祖靈的時候,夜晚便會生起火,冒起煙,煙會把原住民身上的味道帶到祖先的地方,祖先聞到了你身上的味道會尋著煙飄來的方向而下。

此次遊行,受災部落在遊行終點—高雄縣政府廣場燃起狼煙,將「我要回家的決心」傳達給madai ngaz (布農語老祖先之意),告訴madai ngaz我們沒有棄守家園,我們正努力排除阻擋我們回家的障礙,因為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原住民才能有尊嚴的生存、文化命脈才得以延續!!

我們的訴求:

我們要決定權

我們有權決定部落的未來,我們要進入高雄縣重建委員會參與決策。

我們要回原鄉

營區是難民收容所不是中繼屋!

我們要在原鄉蓋中繼屋、永久屋,離災不離村,傳續文化生命。

我們要生活

儘速搶通台20線、台21線及藤枝林道,恢復部落原有生活機能;

學校不滅校、不減班,二個月內完成學校安全的補強工作。

我們要求高雄縣政府在遵守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前提下,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須尊重在地居民與多元文化特色,保障部落/社區參與,積極協助原住民族進行回鄉重建的工作。

參與團體【災區團體】

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八八水災小林重建會、民族自救會、民權自救會、打卡努瓦自救會、寶山自救會、勤和自救會、仁美營區自治會、鳳雄營區自治會、陸官營區自治會、六龜鄉新發新開部落重建協會、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南布中會重建關懷站、魯凱區會重建關懷站、排灣中會重建關懷站、鄒族區會重建關懷站、東排中會重建關懷站、魯凱青年行動小組等

【聲援團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行動聯盟、台灣原住民族非政府組織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台南社區大學、長榮大學社工系、玉山神學院牧羊會、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等

媒體聯絡人

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 辦公室主任 陳月香 0921-225-347

image

八八再造聯盟1119大遊行,詳細內容請點選這裡閱讀(攝影/土豆)。

附錄2:反對本末倒置、漠視災民需求的中央重建政策!

原住民族災區團體聯合聲明 2009.11.25 請讓我們自己決定如何有尊嚴地回家!

災後百日以來,原住民災區部落已因政府措施乖謬,發起多次抗議行動,要求政府虛心檢討錯誤政策,讓受難者得著尊嚴,受災者得到適切安置,未受災者能恢復生活。

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於11月19日串連上街頭,以燒狼煙、吟唱方式,表達「我要回家」的心聲,反對迫遷,要求以原鄉重建為本、進行中繼安置,並提出「我們要決定權、要回原鄉、要恢復生活!」三大訴求,楊秋興縣長允諾只要中央政府評估地點安全,會盡力協助災民回家。意思是說,可否回家,是不是安全,都要由中央來判定!

甚至,什麼是我們的家,還要由慈善團體來定義!這也是中央的立場嗎?我們要來問清楚!

假如先讓有需求者有中繼屋,再讓有豐富遷移選址傳統知識的部落自行協調決定重建方式,包括家園再造的安全、地點、過程與形式,政府提供必要資訊及協助,民間團體依照災區人民真實的需求來提供服務,不就沒有這些爭議嗎?

國土保育不能與災後重建混為一談!如果不能讓原住民回鄉守護山林,復育台灣本土生態文化,只會加速國土切割、開發破壞。重建應以原鄉部落為本,確立部落權利主體及選擇決定權。我們反對政府藉「保育策略分區」「特定區劃設」「安全鑑定」「迫遷永久屋」進行系統性綁架!這根本是政府逃避環境治理加重災害的不負責作為!

我們卑微的要求:讓我們自己決定,何處是安全、如何有尊嚴地回家、如何選擇原地恢復、離災不離村以及永久或中繼屋的各種搭配型式,如何 建造,那是我們的安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我們有權決定自己部落的未來!

因此,南部災區原住民族五大族群,包括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小林平埔族,今日(11月25日)來到行政院前表達三大訴求,要求吳敦義院長回應:

一、停止劃定特定區域:

捍衛原鄉生存權,恢復返鄉原有安全道路,察明災變原因及環境安全狀況。草率劃定特定區域,會讓原住民「失去永遠的家」!

二、立即啟動中繼安置

軍營不是家,請立刻給予中繼安置,恢復部落及家庭生活機能,維護基本人權。

三、資訊公開住民參與、尊重災民選擇

反對黑箱作業,要求重建委員會及相關單位公開資訊,落實災區住民決策參與及自主決定。

政府重建政策本末倒置、漠視災民需求,導致流離失所,關鍵在中央政府重建推動委員會陳振川執行長為首技術官僚的傲慢與專家學者的無能。

所以,要達成三大訴求,就必需改組重建推動委員會,撤換陳振川!

如果沒有得到善意回應,我們將把戰場移回山上,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我們有權拒絕惡意進入原鄉區域的外來者!同時,我們也將繼續捍衛與實踐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利,排除所有不當干預!

【聯絡人:歐蜜‧偉浪0985072926 金惠雯0910-901250,

吳紹文0937-878-919,劉行健0926-588447】

共同聲明單位: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重建委員會、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民族自救會、大社重建運轉中心、民權自救會、打卡努瓦自救會、寶山自救會、勤和自救會、仁美營區自治會、鳳雄營區自治會、陸官營區自治會、南方部落重建聯盟、來義村自救會、南布中會重建關懷站、魯凱區會重建關懷站、排灣中會重建關懷站、鄒族區會重建關懷站、東排中會重建關懷站、鄒族重建委員會、魯凱青年行動小組、霧台愛鄉協會、嘉蘭村自救會等等

聲援單位: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小米穗原住民族基金會、台灣環境行動網、國際特赦組織等

image

1125災區部落集合至行政院抗議不當之重建政策,請點選這裡閱讀更多內容(攝影/鐘聖雄)。

附錄3:災後發出的永久屋意願書(註1)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台灣雖屬寶島,仍因98年8月7日遭【莫拉克】颱風造成嚴重災害,許多村落房屋更在一夕之間被摧毀。

本人 《 》欣聞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傷」心情,啟動「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慈運悲聚福緣」賑災專案,並立即與政府相關部門研議於高雄縣杉林鄉月眉地段2166等地號上,協助興建永久住屋免費供災民居住。本人至為感謝,茲出具此意願書,除全力配合基金會及政府部門外,並承諾未來取得房屋所有權之後,除繼承外,不移轉他人,且不再返回原住屋居住。

(ps 戶籍以八月八日為準)

立書人(戶長):

身分證字號:戶籍住址:全戶總人數﹕現居住所:□ 同戶籍地□ 現住地,地址□ 借住親友處,地址□ 暫住 ( )收容中心□ 其他連絡電話 :

填妥以上資料,請擲回高雄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 ……科長 07-7477611 轉 2735彙辦

中華民國 98年 8月 日

註1:

該意願書中之「本人………承諾未來取得房屋所有權之後,除繼承外,不移轉他人,且不再返回原住屋居住」文字,受到各界強烈批評,後已修改,於意願書中不直接要求居民不得返回原居住居住,但卻透過「劃定特定區域」的方式,如果要遷村安居,就必須放棄原房屋使用權,土地、馬路也需降限使用,形同放棄使用權。

(作者為「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法扶基金會志工)

(本文預訂刊載於《TAHR報》2009年冬季號)

部落狼煙的隱喻

原本該在山林部落燃起的狼煙,日前卻在行政院大門口升起,那是八八風災中受創的五大原住民族對政府百日重建不力的抗議。冉冉上升的煙柱,暗喻中央政府對兩公約的認知與重視,或許還不如新竹檢察官。

新竹地檢署日前有項令人耳目一新的認定:司馬庫斯部落攔路收費案,檢察官認定部落未違法,並引用馬總統剛簽署的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認為主流社會須尊重原住民的部落生活方式,及對傳統領域的支配權。

這是馬英九總統簽署兩公約、並公布「兩公約施行法」後,在國內適用的頭一樁案件。與此對照的場景是,原本該在山林部落燃起的狼煙,日前卻在行政院大門口升起,那是八八風災中受創的五大原住民族對政府百日重建不力的抗議。

冉冉上升的煙柱,暗喻中央政府對兩公約的認知與重視,或許還不如新竹檢察官。

原住民族提出三項訴求:中繼安置、住民參與、停止劃定特定區域。但政府回應一向強硬,官員多次發言塑造出災民「就是賴著不離危地」的錯誤印象,卻不針對災民最關心的以地易地、耕作權利、道路修復等疑問提出明確答案;大眾在救災激情褪去後也對災民多了幾許不諒解。

聯合國匯集國際經驗訂出的「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值得台灣借鏡。例如:「應採適當措施保證被遷移者得到充分的資訊,說明遷移的理由和程序,並應說明補償和重新安置的條件」、「遷移中分散的家庭應能早日團聚」、「在決定遷移人民之前,應探討所有可能替代方案。若無替代方案,則應採取一切措施,將遷移範圍及負面影響減至最小」。

政府雖也喊出相應的重建口號:「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但實際作為卻與上述原則相違。

以高雄縣為例,共有近廿個受災狀況不一的原漢村/部落,政府的對策卻是撥出一塊離受災區域甚遠的土地,由慈善團體以民間捐款興建「集合式永久屋」,讓受災民眾作夥入住,並保證在明年漢人過年前,交出馬政府的第一張重建成績單。規格化的限時「統籌辦理」,對政府而言,一口氣「解決」問題,卻令災民為難。

例如原居地全毀的小林村,日前舉行投票,以「313:1」的懸殊比數表達「希望自主重建,而非進駐大愛園區」,並期待政府撥出部分土地,小林人願意出錢出力,打造新的小林聚落,而不希望成為「永久屋群的一個單元」。

災區除了少數「確定非遷村不可」的部落外,還有些因為行路難,或者山上狀況未明而被劃入災區,災民多數被安置在沒有隔間隱私的軍營中。他們不打算遷村,但一時也無法返鄉,在多次爭取「有家庭功能」的中繼安置未果的情況下,只能自嘲「留在山上是災民,遷入軍營成難民」。

累積的失望與無奈,可能使原住民重視的耶誕節成為情緒引爆點,政府須及早因應。

當然,政府也不無委屈。立法院才剛通過一千一百六十億元的重建預算;吳敦義也說:「只有這次災難才有永久屋,以前都沒有。」

但是,原住民不是固執地反對「永久屋」,而是反對缺乏住民參與的「永久屋政策」;反對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的土地交換;反對只給「房子」而非重建部落生存空間的「速食式重建」。

每到選舉,政治人物總免不了赴部落示好,穿上頭目服裝、與耆老同喝連杯酒;但我們的政府可曾真正明白部落的心聲?可曾具體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或是深切理解原住民在巨大天災之後,部落分崩離析的處境,及憂懼不當遷村帶來文化滅絕的焦慮?

重建是個過程,部落需要參與,因為對付災難最有力的方法,是當個「有能力的鬥士」,而不是「依賴的受害者」。原住民歷史上也曾因災難而「自然遷村」;如何協助部落遷至另一相似環境,接續族群生命與文化,需要耐心與時間。

(本文轉載自200912.04 聯合報╱社論)

langyandsc_6396-450.jpg
1125災區原住民族至行政院門口燃燒狼煙。攝影/ chengintong

播種‧小林新望-居民與建築師的討論

建築師表示,只要有10公頃,就可以重建150戶的小林聚落,包含大家期待重塑的公共空間,還有由庄頭走到庄尾的主街道、公廨、夜祭場、模擬舊地貌的小山與溪流等等,除了公共空間,建築師也將與各戶逐一溝通…

「以前我家的前面有溪、後面有山,還有門口埕曬穀子…」。今天,中繼安置於杉林組合屋中的小林人,今天(11月28日)下午度過了一場回憶家園的分享會。

為了打造自己的家園,小林重建會邀請了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理事長、常務監事等一行人,來到目前暫居的組合屋,由居民描述「記憶中的小林」的種種場景,希望建築師能透過設計的手法,在異地重建大家思念的故鄉。

活動一開始,先播放一段高苑科技大學副教授簡文敏老師過去拍攝的小林老者的訪談,看到記憶中的村落、受訪的老人家,勾起大家的回憶,簡老師也表示,小林歷史上也曾經歷劫難,但是還是會渡過,他會將這些畫面與重建願景景剪輯成簡報,在適當的場合播出,讓外界知道小林對重建家園的想法。

DSC05113

(上)簡文敏教授與播放的紀錄片段(下)居民在活動中心一起觀看。

DSC05106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陳啟中表示:「我們要重建一個安全、安定、具有平埔文化的健康生態村」。並且提出「五五二十五願景」:房子至少五十坪建地,神明廳可以拜祖先,希望建二樓半的透天厝,興建經費大約250萬(每坪造價約5萬元)。

他認為,不管是平埔族或原住民,首要需求是住地、耕地與獵地;災後餘生的族人,需要藉由記憶中重新尋找小林,因為「當記憶都不存在的時候,人就不會回來了」。

因而,今天要請大家把記憶中的小林村用說故事的方式、繪畫的方式講出來,公會並且將動員40-50個志工,大約每5-10戶小林居民,就有一名專屬建築師,逐戶了解各家屋設計需求,作為建築師畫設計圖的參考。

DSC05130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前來協助的建築師群,中立發言者為理事長陳啟中。

曾經從92年起就與小林村結緣,擔任社區規劃區輔導員的王家祥建築師,發言哽咽,他想念記憶中的小林,曾經運用竹管種花、家家戶戶都有陽台可以聊天、喝酒,廟埕的炸蚵嗲,以及過往這個季節應當已經吃得到的竹筍湯。

他希望儘其所能地幫小林人延續記憶,「危機是最大的轉機,因為在危機中,我們更相偎」。並且要讓外界知道,小林人並不是貪心的人,「小林人都是樸質的人」。

DSC05142DSC05146

(上左)掩面者為王家祥建築師,曾於小林擔任社區規劃輔導員的他,想起以前熟識的居民,一度情緒激動,掩面流淚。

(上又,下圖)聽到建築師哽咽的分享,加上先前影片中出現的舊時家園,許多居民紅了眼眶。

DSC05145DSC05169

小林人期待的重建模式,與政府規定的差異

在主持人的鼓勵下,小林村民收拾起悲傷的情緒,先後發言,有居民表示,小林村在災前的土地約有30公頃,現在希望透過價購或者與政府協商,取得10公頃,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小林聚落」,而不是「只有房子的集合住宅」。

在個別家戶部分,大家都希望,坪數的大小應當適應每一家的實際需求,裡面的空間配置,也要依不同家庭的需求有所變化。另外,特別考量務農者的需要,一定要可以放農具的地方,還有有廟埕可以晒榖物曬菜乾。

居民表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政府與慈濟合建的「大愛屋」方案,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政府對於坪數的分配有政策限定,例如2口之家只有14坪,2-4口為28坪,不但與農家習慣的空間差距太大,也

不過居民也特別表示,他們絕非貪心之人,將來設計的實際房屋坪數,如果多於援建單位能夠資助的部分,居民願意自費補貼興建費用,絕不會浪費社會資源。

以下為「政府重建模式」,與「小林居民自立重建」的差異整理:

政府重建模式 小林居民的自立重建
重建基地 杉林月眉農場 杉林月眉農場
土地 政府將月眉農場整筆土地提供給慈濟基金會(約50公頃),打造「大愛園區」,再由慈濟提供房屋給災民使用(政府規劃的入住單位為小林村、那瑪夏鄉、桃源鄉、甲仙鄉、六龜鄉居民)。 因小林原聚落全毀,聚落存續就看是否能在新的基地重新開枝散葉。居民希望能夠重建聚落,而非只是住進一間房子,因此希望政府能夠用「以地易地」、徵收,或讓居民「優先承購」的方式,讓小林「以聚落為單位」取得月眉農場內約10公頃土地,讓居民得以重建完整聚落(原聚落為30公頃)。
設計單位 慈濟基金會統一設計。 由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志工,協助居民設計聚落與不同家屋。
設計方式與風格 採「大愛園區」的整體設計,有統一大愛風格,房屋內部格局,因政府有坪數規範,每戶皆一致,但不同村莊聚落或部落將有各自教堂或宗教公共空間。 依各戶需求作不同設計,各戶可有不同的前院或「埕」的設計,樓層數目也依住戶需求設定。
使用坪數與造價 依政府規定,2戶之口分配14坪,2─4人分配28坪,上限為34坪。
每棟造價約在200萬(政府對外公佈數字)。
依各戶需求來設計坪數,原則上以「每坪5萬造價」為準,因此依「大愛永久屋」每戶200萬的造價來計算,原則上可興建40坪居民希望以50坪為單位為基準,但是可上下調整,若不需要使用50坪者,可設計較小的房子,若需要超過50坪者,居民願意出資補貼興建費用。預留房屋內空間,是考慮將來娶妻生子後的家族繁衍,以免受到限制而被迫再度遷移。空間坪數需求包含神明廳、門口埕、農具間等。
興建單位 慈濟基金會 可由居民自行發包興建,如果有各方願意援建的善心團體協助,也非常感謝。
所有權 整體園區土地由政府無償提供給慈濟基金會打造「大愛園區」,居民無土地所有權,房屋不得移轉,但政府保證可永久居住,但將來房屋毀損滅失後,是否還仍有重建資格?另外,後代子孫無法辦理繼承。 各戶居民可有房屋所有權,土地部分,居民希望能開放「優先承購權」,讓各戶擁有自己的土地,可留給後代子孫。

回憶過去家園,找出重建的力量

小林重建會會長蔡松諭表示,最懷念老家的二樓陽台,每每返鄉休假,傍晚可以在那裡喝咖啡,晚上可以在微風陣陣中欣賞滿天星斗,喝酒、與家人朋友聊天。

也有人提到廟埕的賣藥人、放電影、布袋戲,是大家聚會聯絡感情的所在,一定要記得設計進去。

一位媽媽提出,房子的後面應當放一個大灶,「必須要燒柴的喔,不可以做瓦斯的喔」,才能夠在九月份製作蘿蔔糕,取得了在場所有媽媽們的拍手應和。其中一位老媽媽突然想起要交代,「一定要幫我們留一塊菜園子喔」。

還有嫁來小林的媳婦,紅著眼眶回憶,以前他和小孩總是躺在家裡前面的「埕」看星星,滿天的星斗美得不得了。而以前小林在山上,午後不時看著山嵐從那瑪夏方向聚集,逐漸往小林方向移動,慢慢的四周籠罩進霧氣之中,那份景色,她永遠都忘不了。

現場也有人擔心,將來如果無法取得足夠的用地,將使得建築師所說的「再現小林」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也有人惋惜,過去山林環境,在平地恐將不再實現,但是建築師鼓勵大家,先把夢想講出來,先把故鄉的感動找回來,在一起克服困難。

DSC05129DSC05124

DSC05184DSC05188

DSC05174DSC05168

DSC05172DSC05202

DSC05161DSC05163

(左圖中穿著綠色衣服者,為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社大也將投入人力,一起協助小林重建)

DSC05177DSC05192

務實與理想併進,重建會有希望

建築師公會表示,假如依照目前看到的杉林月眉農場地段,只要有10公頃,就有把握可以蓋150戶,而且可以包納大家期待重塑的小林村意象之公共空間,包含可以由庄頭走到庄尾的主街道、公廨、夜祭場、模擬自舊小林村地貌的小山與溪流等等,

除了公共空間,建築師也將與各戶逐一溝通,一戶一戶地幫大家把房子設計起來。並且建議大家把重建過程中,收集到的回憶故事、對舊小林的回憶圖畫,都畫下來、寫下來,未來與房屋的重建模型一起整理成小林人的風災博物館,吸引外地人來參觀,來閑坐,來聽無止盡的小林故事,成為發展小林獨特性觀光產業的一環。

前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今日也特別到場關心,並且發言表達支持。他認為重建工作是「務實與理想的併進」,鼓勵大家先不要擔心土地等問題,先把自己的家園藍圖規劃出來,才能讓外界知道,小林村民想重建的家園是何種模樣,也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災民自主決定如何重建是普世價值,小林村走出第一步,對於八八災後的重建,絕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他鼓勵小林村民「擦乾淚,走出來,提出我們的需求」。

DSC05210

謝志誠老師鼓勵小林村民,災民自主重建是普世價值,要凝聚居民共識,把藍圖畫出來。

DSC05212

來參與討論的建築師,聽居民描述過去場景時,畫了草稿記錄,希望小林的家園,有一天能從草稿變成真實。

魯凱─阿禮部落的微光心願

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

1-4136165666_2d8e60de7a_o

危險的道路,阻擋不了回鄉的心情,簡單的生活,表達山居適意的心境。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

當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其實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也許離開喧囂的城市,遁入深山的寧靜裡,在綠光晨曦的沐光中,終可明瞭,山是一個國度,如何鎖人心魂,讓遠離的族人,思念著山裡的悠然生活,於是歸鄉。

公視13頻道,在十一月三十日晚間十點,將會播出「八八重建— 阿禮部落的微光願望」,在災後重返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報導一對夫婦返鄉的簡單生活,以及他們所傳達的愛山信念

 2-4136163332_6fc7f92e6c_o

八八水災驚恐的時刻,阿禮部落裡的包泰德夫婦,自願和幾位留下,收拾好家園再開始撤離。在離開的時刻,夫婦倆人哭了!他們擔心這一趟下山,從此就再也不能回到家鄉。

進入榮家的安置環境,一切方便,但是倆人十分難過,部落居民不斷召開會議,討論部落的重建方案,但是冗長的會議,部落居民永遠不能清楚政府重建政策的全貌。重建方案的不確定,讓思鄉的包泰德夫婦,感到相當困擾,心中決定先行返鄉,回到部落重建自己的家園。

3-4135402737_f610b2b830_o
幾次翻過中斷的山路,回到部落查看,包泰德夫婦發現房屋沒有損壞,就帶著行李回到山上。

4-4136163016_7810378945_o

災後三個月,位於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聯外道路終於搶通,但是道路狀況十分危險,吉露部落之後的山路,必須通過十多個髮夾彎,再步行進入部落。一路上,搶通鞏固的工程依舊進行,一些部落居民陸續返鄉,探望離開許久的故鄉。

5-4135403705_b87865c705_o

進入部落之後,下部落所在位置,受災情況相當嚴重,許多聯絡道路都坍塌。

6-4136166944_7846a451d9_o

包泰德的家園位於上部落處,沒有太大的災情,回到家中的古秀慧,忙著整理民宿的環境。面對沒有電的環境,生活相當不便,雖然有一台柴油發電機,但是為了怕破壞山中的寧靜,也只有在看新聞瞭解山下情形時,才讓它運轉發電。

古秀慧是新竹客家人,嫁給包泰德後,就搬到部落居住,她喜歡山上的生活,覺得生活在山上很自在,三個多月住在榮家,每天關在房裡悶悶不樂,覺得失去生活的意義,看著先生也是無語落寞,夫婦倆人就決定回鄉,就算過著原始生活,心裡也甘願。

7-4136165992_8427210072_o
回到熟悉的家,讓人覺得自在,夫婦倆人就和幾位居民,成為阿禮部落的管理人,幫著山下居民巡視家園,查看部落的實際災情。在阿禮部落,區分為上、下部落的居住區,在祖先選地居住時,就已區分安全與危險地區。包泰德表示,上部落是最早的居住地,下部落的地名就是開墾地,祖先用來種植農作。

8-4135406659_9f8cc6de88_o

阿禮部落的情形,其實反映著原住民各部落的問題,就是原始居住地大都安全,但是人口的增加,常常會讓部落擴張,居住到原本不安全的地區,災難來臨就容易受到重創。如果再加上後期公共工程設計不當,一旦排水順著馬路引入部落之內,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地質改變。

9-4135404291_6125f0249f_o

阿禮部落在遷村問題之外,另一個有關文化保存的議題,也是讓部落居民十分擔憂。在部落的頭目祖屋內,保存大量珍貴文物,從裝飾華麗的禮刀到歷史久遠的帽飾,樣樣都是重要文化資產,並且每件都有深遠的故事。

10-4136164930_65ca88df64_o

家屋的管理人包基成主任,指著架上的古壺,表示這些古壺歷史久遠,壺口上有許多缺口,都是以前嫁出或離鄉的族人,在缺口上取走陶片作為信物,等待改日歸鄉,拿出陶片對上缺口來相認。

11-4135404575_bbd7f963aa_o

祖屋內的文物,在部落的傳統習慣中,必須留在祖屋,不能隨意遷移。八八水災的發生,讓許多族人都離鄉下山,未來如何保存,成為部落憂慮的課題。一整屋魯凱祖文物,訴說著一個部落的久遠歷史,不能移動祖屋文物,像是古壺的故事一般,在破碎的土地上,等待族人歸來。

12-4135407247_3e73fafac9_o

回到部落,包泰德靠著八八重建專案工作賺錢,工作一天,在黃昏的時刻回到家中,馬上又必須出門找尋食物,張羅晚餐的菜肴。他到房屋旁的空地,拔取佛手瓜,採集的食物,交給古秀慧製作晚餐,請來返鄉的居民一起共享。

13-4135405463_5ed13f6968_o

在沒有電的生活裡,晚上燃起營火一起聊天,包泰德夫婦說起災後返鄉的心情。包泰德說他們想過,到山下只能進到工廠工作,以前就是做不慣才回山上,如今要在下山工作,實在是很痛苦,夫婦倆寫信給政府,希望能夠留在山上,保護這片山林。

伴著火光的搖曳,包泰德撥弄著吉他的琴弦,深情的歌聲,迴盪在夜靜的山谷中,充滿著思鄉的情懷。

14-4135405095_0e3eab114b_o

其實早在災害之前,阿禮部落就朝生態部落發展,自許成為南部的司馬庫斯,讓部落與山林能夠和諧共生,包泰德和古秀慧,成為部落中重要的推手。對於部落一旦評估為不安全,可能降限使用,包泰德夫婦覺得沒什麼不好,阿禮部落早在十多年前就是人口外流,山林回歸自然,他們也能習慣簡單的生活。

15-4135403989_4466d60e93_o

幾年來,屏東科技大學的陳美惠老師,協助阿禮部落走向生態社區,對於阿禮部落進行生態保護,認為能夠開創一個部落和山林共生的典範。她深知包泰德夫婦的決心,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覺得讓愛山的人留在山上,其實對於保護山林,也是一件好事。

或許在原鄉重建的規劃上,打破部落整體安全評估的思維,細膩做分區評估,找出部落安全地區,降低居住區域面積,並且加入考慮居民意願,讓愛山的人留在山林,以低度使用的方式,經營生態部落,保存山林生態與部落文化的共生。

16-4136165292_0d1a87c7e5_o 

一場災難,讓許多部落族人流離在土地之上,在遠山的阿禮部落中,點燃一盞微光,告訴世人,一個部落想要守護山林的重建心情。

17-4136166230_60ed33a86c_o

遠山相隔,網路不便,古秀慧上個網,必須越過崩塌地,到三公里的公路旁收發訊息,但是無論如何,留言鼓勵她們吧!這一對愛山守家的深情夫婦。


古秀慧的
sumuku ‘s Blog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環境平衡和資源永續。在極端氣候的今日,如能朝向「山林學院」的機制,讓族人以巡山種樹作為永續模式…

一、前言

魯凱族人口總數約一萬一千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及高雄縣茂林鄉、台東縣卑南鄉等鄉鎮。

日治以前,魯凱族以部落為獨立的生活單元,有自己的傳統領域、獵場、漁場及耕地。然而,歷代殖民力量的入侵,使得魯凱族群固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這個改變不僅導致部落傳統的社會制度沒落,許多珍貴的在地知識也逐漸消失。

這個事實也顯示原住民文化的逐漸崩解,也益加凸顯原住民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年莫拉克風災中,魯凱族群聚居的霧台鄉嚴重受損,除了霧台及神山部落尚無立即危險之外,包括大武、佳暮、阿禮、吉露及伊拉等部落的家屋及土地都遭嚴重毀損,最嚴重的好茶部落,全村更被淹沒在土石流中,從祖先遺留的土地上憑空消失。

交通方面,台24線更是柔腸寸斷,其損毀程度,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目前政府已安置大部分鄉民在麟洛鄉隘寮營區、內埔鄉榮民之家以及清淨家園安置中心等地方,等待政府未來的重建和遷村的計畫。

此刻令我們憂心的是,政府急就章的災後重建與遷村方案,朝向把世居山林的原住民移至平地,對於山林環境的有效保育以及原住民族群的永續未來,都欠缺縝密及長遠的思考。

基本上,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故鄉,原住民不該被強制遷離他們世居的家園,將原住民與山林分離,根本就是一種文化滅絕的不當政策。因此,我們認為山林復育的政策必須包含原住民在內,邀請原住民參與,才能真正符合在地發展的原則,也才能真正達到生活、生產及失態三生一體的境界。

本文基於上述的思維,想藉由這次風災後的檢討,提出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試圖形構關於原住民遷村及山林保育的實踐之路。我們認為這個想法將有助於原住民傳統知識的保存,在資源管理上,也可促進在地社群的共同參與,提供政府實施山林復育一個值得參考的制度模式。

二、一項問卷帶來的啟示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兩個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針對霧台鄉8個部落(霧台、神山、阿禮、大武、佳暮、好茶、吉露、伊拉等)進行一項調查(註1)。結果顯示霧台鄉居民:

(1)關於遷村意願部分

受訪鄉民以不願意者居多,共有23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7.84%;願意者則有2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4.33%。

(2)關於山上房子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以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5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73.20%;其次是希望價購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2.99%;而希望補助修繕者,共有6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58%。

(3)關於山上土地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傾向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4.12%;其次是補助造林者,共有13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8.66%;而傾向價購者,共有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5.57%。

(4)在影響鄉民參與造林意願的因素部分,

是否提供就業機會者為339人,佔42.80%;獎勵金多寡者為276人,佔34.80%;是否提供小孩教育機會者為102人,佔12.90 %。

(5)有關鄉民土地出租狀況,

以無出租者居多,共有459人,佔94.64%;其次是出租給原住民者,共17人,佔3.51%;出租給政府者共3人,占0.62%;出租給平地人者,共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0.41%。這裡顯示霧台鄉民出租土地者不多,有出租者也以原住民自己為主,出租給外人情形非常稀少。

(6)在原住民保留地上實施造林的意見上,

受訪鄉民以非常贊成者居多,共有18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11%;其次是贊成者,共有17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5.88%;而無意見者,共有12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4.74%;不贊成者共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24%;最後,非常不贊成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

這裡顯示,廣義贊成造林者(非常贊成+贊成)共有354人(72.99%)。

(7)在訂定造林契約年限部分

以10年居多,共有1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3.71%;其次是20年,共有10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2.06%;訂定30年者,共6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81%;訂定50年者,共6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61%;訂定40年者,共3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6.60%。

(8)假設在保留地上造林,多數鄉民(228人,47.01%)希望政府(民間)能夠提供獎勵金;其次是提供就業機會,共有10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1.44%;而開放狩獵者,共有8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7.32%;允許小規模農耕者,共6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40%。

(9)在造林獎勵金部分,受訪鄉民認為合理的補助應在每公頃5萬元以上者居多,共有31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5.77%;其次是每公頃5萬者,共有96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9.79%;而每公頃2萬元者,共有2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4.95%;每公頃3萬元者,共2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4.74%;每公頃4萬元者,共14人,占全部受訪鄉民2.89%;最後每公頃一萬元者,共9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86%。

(10)假設保留地不實施造林,受訪鄉民傾向限制使用者居多,共有278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57.32%;其次為開放使用,共有19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9.59%;賣給政府者,共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62%;賣給平地人者,共1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21%。其他則有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27%。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過半數認為保留地的使用宜予限制,不宜大規模開發或違法濫建。

(11)對於擔任山林守護員的意願

受訪鄉民以非常願意者居多,共有2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6.80%;其次是願意者,共有18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73%;不願意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非常不願意者,共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44%;而無意見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99%。

由此可知,廣義有意願擔任山林守護員者(非常願意+願意)共有410人,佔84.53%。

(12)在部落未來產業發展建議方面

選擇生態旅遊的總人次為325次,佔總人數的21.50%;傾向發展有機栽種的總人次為319次,佔總人數的19.50%;傾向休閒農場的總人次為282次,佔總人數的17.20 %;民宿經營的總人次為260次,佔總人數的15.90%;文藝活動的總人次為150次,佔總人數的9.20%;手工藝品則為235人次,佔總人數的14.40%。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多數認為留在山上的部落在產業發展上宜朝生態旅遊者居多,其次為有機栽種,再者為休閒農場。

小結:政府應提供原住民「自我選擇」的權力和機會

這項問卷帶來的啟示是,儘管政府一再強調霧台鄉居住環境屬於嚴重毀損安全堪虞的地方,因此傾向將原住民安遷到山下平地。但是『科學理性』的作為有時也往往導致更大的災難。

我們從過去日治時期意圖將原住民從狩獵民轉化為農耕民,以及國治時期將原住民從森林依賴族群導向資本市場的雇庸階級的負面結果,就不得不謹慎深思遷村是否會帶來原住民更大的族群離散及文化消失。

另外,如果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家,原住民是山的民族,那麼,原住民的未來就不該只是遷往山下這個選項。基於族群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傳統知識的保存和人權的尊重,政府應該提供原住民一個自我選擇族群發展方式的權利和機會。

981127-1-lukai4136166945-45.jpg
讓魯凱成為一所山林的學校。攝影/munch, 可以兼顧極端氣候與部落永續的考慮。

三、山林守護計畫的實施

基於上述的反省以及問卷結果帶來的啟示,我們認為提供想要根留家園的族人擔任山林守護工作是政府未來可以積極考慮的方向。

依據前述調查結果,在受訪鄉民中,有高達73%的鄉民贊成在原住民保留地上進行造林,有76%的鄉民願意簽定達20年以上之造林契約,有84.53%的民眾願意擔任山林守護員工作,顯然居民對於在保留地上實施造林是普遍認同的。

但有兩項因素會影響民眾參與造林的意願,一項因素為「提供獎勵金的多寡」;另一項因素為「是否提供就業機會」。

根據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獎勵金每年每公頃需在5萬元以上才算合理。依據政府目前造林獎勵金之發給方式(見附錄一第七條),「前六年每公頃發給新植撫育費新台幣25萬元,第七年起至第二十年止,每年每公頃發給造林管理費新台幣2萬元」,合計53萬元,若取20年平均,則每年每公頃平均為2.65萬元,顯然低於民眾之需求。

此外,政府也規定「造林獎勵金領取人,於領取獎勵金時,應立書面切結,同意接受林業主管機關之指導,善加管理經營造林木竹,使之長大成林,不可任其荒廢或擅自拔除毀損;如有違背,應加利息賠償已領取之獎勵金。」。顯然此獎勵金已包含土地費用及照顧林木所需工資。若按月計算,每月只能以2208元之工資照顧經營林區,若要以此經費為生,則必需有10公頃土地才勉強有2萬多元的收入。

因此,目前政府的造林獎勵對於民眾的吸引力並不高。

但即使如此,根據以往案例,1996年賀伯颱風災後,政府利用上述獎勵辦法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結果人民為了賺取獎勵金,反而將原本的樹林進行砍伐,而改種小樹苗,使得國土山林並未因造林運動而獲得復育之成效。

因此,進行造林過程中,對於獎勵金部份建議如下:

1、依政府獎勵方式,每年發放獎勵金,解決民眾因天災所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另一部份再以人力工作費方式,作為經營林木之收入。

2、除了依靠獎勵金及林木經營之收入外,獎勵金領取者應當義務成為山林巡守員,悍衛山林的安全及作為山林生態觀察員,記錄各種生態變化情況,並藉由這些森林資源,輔導民眾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產業,讓獎勵金領取者成為生態解說教育的尖兵,藉由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獎勵金的依賴度。

透過生態旅遊之經營,不僅可以增加部落經濟收入,改善部落生活條件,同時也可以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四、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資源永續。但是國家力量介入之後,這些傳統的知識與管理體系即被摧毀,導致原住民遠離山林流落都市。甚至因為主流社會對其傳統狩獵文化與山林採集慣習的誤解,造林原住民背負森林劊子手的惡名。

然而,極端氣候對山區部落或原住民族發展的衝擊,已是不可迴避之課題。參考世界各國許多案例經驗,我們認為霧台鄉重建或遷村的討論,需要考量民眾身家財產的安全與國土的復育,更需要顧及文化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與族人發展的意願。

國土安全、山林監測與原鄉發展,應是相關論述與實務操作缺一不可的重要命題。

而在現階段,維持魯凱族人與祖靈土地的連結,甚而讓族人直接參與相關的造林和自然復育工作,並在過程中透過山林教育的實施和落實,培育年輕族人投入未來山林復育工作和保育行動,恢復原住民山林守護神的角色,應是後續工作是否有效成功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國內的學術機構在霧台鄉、大小鬼湖及大武山地區,已有超過二十年的野生動植物基礎生態學與環境人類學資訊,將可做為後續環境監測的基礎資料,而透過與風災前的資料進行比對,也更有助於吾人掌握環境受損的程度及研判復原的速度。

因此建議,積極籌畫一所山的學校~山林學院的機制,召募年輕族人、結合學術單位施以系統化訓練,除了傳統在地知識的保存之外,也學習現代保育的知識和技術。如此,不但兼顧族人及政府迫切需要的山林守護和環境監測,也將因為在地就業可行方案,提供族人根留家園及復育山林的積極動能,再造整合資源保育、文化傳承與部落發展的新契機。

為達成以上的目標,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工作包含下列各項:

1. 成立魯凱族山林學院籌備處,邀請在地族人、學者專家及政府民間代表,籌畫山林學院組織架構、運轉機制、人力配置、經費概算、執行計畫等等。

2. 在霧台鄉內選擇一處適當地點,成立山林保育工作站,作為工作站人員進入山林的前進基地。此基地是研究人員、監測人員以及資料彙集之處,有固定的建築物、水源、電源或替代能源,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3. 召募、培訓並聘用部落族人,組成機動性之山林守護工作大隊,負責常年的山林巡護及野生動植物監測資料的收集及整理,詳細計畫如下表一。

4. 針對山林守護工作隊員,進行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訓練,詳細繪製霧台鄉境內各種環境與土地的「災害地圖」,以正確掌握88風災境內各種土地的實情、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對道路和水文的衝擊等攸關大地安全的資訊,再結合在地傳統知識,以務實探討部落防災的可行方案。

5. 規劃並由工作隊執行系統化、科學化的野生動植物監測,範圍涵蓋西魯凱傳統領域,配合航遙測的技術,並與過去資料進行比較,以提供在未來國土復育過程中,各階段行動綱領實施時所需要的科學性資料。

6. 藉由山林守護工作隊的採集資料,定期追蹤山林復育的實際狀況,並且藉由各種影像和文字記錄的傳送,與國內各環境研究中心同步合作,持續掌握台灣南部山林環境的變化與動態,以便有效凝聚國人的土地復育和部落重建共識,共同思索環境保護與族群復振的具體方針。

表1 山林守護工作隊計畫實施內容

計畫項目 內容說明
人力召募及培訓 1. 在霧台鄉8個部落中,各徵選出5名山林守護員,組成「魯凱族山林守護工作隊」,分階段實施課程研習及實務操作。2. 第一階段將實施為期4~6週的研習課程,針對學員進行山林守護及環境監測技術的基礎訓練,內容包括:田野訪談技術、自然資源巡守技能、傳統領域標示及繪製技術、生態資源調查與紀錄、生物樣本的處理及保存方法…等,完成所有課程並經過考核者,始可成為正式的山林守護員。3. 第二階段則為長期的山林守護調查及監測工作,調查範圍包括西魯凱群的傳統領域,在此階段中,將定期實施進階課程,內容包括:魯凱族部落歷史、文化習俗、傳統技藝、社會制度、資訊設備操作、資料整理及輸入…等。
工作站設立 1. 在阿禮或霧台選擇一處適當的閒置空間,改造成具前進工作站功能的基地。2. 需具備10-20人的簡便居住條件、基本的資訊及通訊設備、野外用的儀器設備及其儲存設施、生物標本短期儲存的條件、簡易的生物學實驗設備…等。
災害地圖的繪製與分析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現勘、記錄、收集、分類與數化88風災對霧台鄉及其傳統領域內,特定地點(如聚落所在地及其耕地、重要地標景點、橋樑等)與聯絡路線的災害型態與程度。2. 收集災害發生的路徑與過程的在地觀點,及其衝擊。

3. 收集在地防災救災的意見,描繪潛在災害區、實際災害區與可能的暫時逃災地點與路線。

4. 彙總前三項資訊,分析霧台鄉各處的八八風災災害型態與程度,並推演其可能原因,描繪潛在的災害區域,及避災逃災地點與路線,並公開向族人說明所得結果,並與族人討論,求得相關的共識。

5. 利用現勘機會,以GPS實地標定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舊部落,以及歷史地點;88風災對相關地點的影響,亦可列入前述的分析。

陸域野生動物族群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在傳統領域內,有系統的配置樣區及規劃巡視路線及時間,以系統性的監測:(1)稀有及瀕危鳥類的族群;(2)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族群;(3)食虫目、翼手目的族群;和(4)兩生爬虫類的族群。2. 記錄收集巡視過程中的捕獲、眼見或耳聞資料、痕跡拍照或採集、數位自動照相機結果、長時間數位錄音結果和現場GPS定位等資訊;

3. 分析區域間、季節間及年度間的前述各類動物相對數量變化及趨勢,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在傳統領域內的分布模式。

植被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森林生態系整合資料庫及網站的建立。2. 大樹調查及定位。

3. 稀有及瀕危樹種之監測。

4. 造林後植被之巡守與維護。

魯凱永續資源保育體制的組織與建構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部落與傳統領域連結之建立。2. 部落土地及資源共有機制的重建。

3. 生態產業務實規模的估計及規劃。

4. 生態系統永續經營之部落與官署夥伴關係建構。

 附錄1-農委會現行獎勵造林實施要點(請點選這裡下載閱讀)

註1:

該項調查名稱為『霧台鄉土地利用現狀與居民參與社區林業意願調查計畫』,時間起迄自200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些問卷回答不完全,有些問卷經檢視其答題具有規則性,以上皆歸類為無效問卷。總計本調查有效問卷有485份、無效問卷有95份,有效率為83.62%、無效率為16.38%。

(作者為魯凱族人,華盛頓大學西雅圖人類學博士,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主任)

重建小林村,不能僅是馬總統的泡麵承諾

11月8日,小林村成立重建協會,當日以313:1的票數,決議要自立重建,要「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然而,行政院堅持與慈濟合作打造「大愛永久屋」,與多數小林村民期望不符,迫使村民北上抗議,前往總統府….

11月8日,小林村成立重建協會,並於當日以313:1的票數,決議由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與高雄市建築師工會共同重建小林村,目標是要讓村民「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

然而,由於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堅持與慈濟合作打造「大愛永久屋」,與多數小林村民期望不符,迫使小林村重建協會在昨(11/25)日與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共同北上行政院抗議,隨後並前往總統府陳情,希望政府能尊重小林村民自主決議。

主圖
為了重建家園,不得不北上抗議的小林村民

小林村民徐報寅表示,莫拉克風災已過110天,馬政府雖承諾會迅速重建小林村,但如今重建進度仍與風災過後11日沒有太大差別,除重建牛步外,過程也不尊重小林村民自主決議。

他指出,「小林人現在已經沒有家,家只在回憶裡,所以要依照我們的回憶來重建。可是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打造制式型社區,與小林村回憶、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尊重我們的心聲」。

而當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出面回應南盟訴求時,小林村重建協會會長蔡松喻也提出「小林村自行購地」、「政府開放以地易地」訴求,除要求政府讓小林村自行選擇重建伙伴外,也點出目前村民無法取得永久屋土地所有權,若未來政策改變,小林村民將一無所有的擔憂。

對此,陳振川僅表示民間團體捐贈的救災經費比政府還多,相信會提供妥善安置方案,並未正面回應自主購地、永久屋土地所有權等訴求,也沒有解釋為何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

陳振川回應引發小林村民不滿,現場並有多位災民激動落淚,於是小林村民在結束行政院抗議行動後,隨即集結前往總統府陳情。蔡松喻表示,重建小林村是馬英九總統的承諾,不可以像泡麵廣告一樣華而不實,說得很好聽,結果最後災民得到的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小林村民在抵達總統府後,獲准推派10名代表進入陳情。蔡松喻在會後表示,接見小林村民的是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參議黃大均,他認為小林村的問題聽起來很單純,不懂堅持與慈濟合作的究竟是行政院,還是高雄縣政府,但承諾會將意見轉達給上級,幫忙協調自主重建事務。「但是,黃大均也說,他希望小林村民不需要再來第二次」,蔡松喻表示。

1
小林村民徐報寅表示,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打造制式型社區,與小林村回憶、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尊重村民的心聲。

2
災民高舉「天地可以不仁,總統不能無信」標語,希望馬英九能信守對小林村民的承諾。

3

小林村重建協會會長蔡松喻表示,希望政府協助月眉農場土地變更取得,讓小林村民擁有一塊足以建村的土地,並呼籲重建委員會就算不讓村民「以地易地」取得永久屋土地,也應該讓村民享有「優先承購權」,否則未來政策若有變更,小林人將一無所有。

4
由行政院前往總統府的路途並不長,但已足可讓小嬰兒在父親臂膀上睡得香甜。小嬰兒的夢裡有什麼呢?小林人又能不能重建夢裡的家園呢?

5
(上,下)小林村民獲准推派10名代表進入總統府陳情。府方表示,小林村的問題聽起來很單純,會協調災民進行自主重建。只是,如果接見時是公開場合,也有媒體在場的話,府方也會給出一樣的承諾嗎?
6

走錯棋的邊緣災區重建

災後的第102天,我們探訪了甲仙的班芝埔及滴水地區,這兩處可說是莫拉克颱風的棄嬰災區,當外界看到小林滅村消息,卻忽略了甲仙其他人煙稀少、土石卻鋪天蓋地的邊緣災區。導覽我們踏勘的游永福師兄,就指著盤沿…

災後的第102天,我們探訪了甲仙的班芝埔及滴水地區,這兩處可說是莫拉克颱風的棄嬰災區,因為當外界因從媒體看到小林滅村消息而知道甲仙受災情況之際,卻也同時忽略了甲仙其他人煙稀少、土石卻鋪天蓋地的邊緣災區。

所幸,居民憑靠著自食其力與雞犬相鳴的互助力量,在大雨土石來襲當時暫時逃過了一劫。不過,幸運之神被未特別眷顧這些少到幾乎被遺忘的人,面對昔日桃花源變成窮山惡水的家園時,他們的重建之路卻比小林村來得受官方擺佈。

儘管莫拉克是台灣史上降雨最大的颱風,而對慘烈的災情,官方也多所推罪於此,但平心而論,天災之足以為害,還是得助於人禍。

導覽我們踏勘的游永福師兄,就指著盤沿班芝埔的油礦溪說,去年卡玫基颱風來襲時,油礦溪就已經受創嚴重,當時下游河段地區,更因水利設施設計不當,讓馬路宛如引水道,將大量的洪水排進甲仙市區。

事後游師兄甚至還自行勘查了一個多月,同時提出還地於河的呼籲,可惜相關單位就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今年莫拉克颱風再度侵襲此區,使得油礦溪上游的新、舊土石一併沖刷下移,將河床墊得幾乎與路齊高。

游永福師兄強調:「水,真的有自己的道路,不可拂逆。」而經過了這些教訓,崩坪坑住戶現在也終於知道不得不疏散,此時假如政府願意用合理的徵地或補償費,一方面還地於河,一方面協助居民遷居安頓,這樣就根本不必為了區區數十戶的住家,而需要年年耗費這麼多經費來治山防洪了。

可惜此地的重建就像一步走錯路的棋,在更深入山區的路邊,我們已經看見林務局豎立的班芝埔溪(即油礦溪上游)整治工程的告示,以及在溪床上猛挖土石的怪手。

並不是居民不相信工程治水,而是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全盤考量而急就章的工程,實際上是沒有用的,現在蓋設施花的錢,也只是等著下次被沖倒水裡而已。更何況此河川的疏濬、重建好像根本不關整個甲仙地區居民的事,官方的重建政策永遠不取經於人與溪相安相好的在地智識。

1-1806135440

另一頭滴水地區居民的情況則更無奈,走訪巧遇的幾戶人家都表示:現在只能先回來整理,至於接下來該怎麼辦,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陳金乾先生說目前已經在外租屋,也向公所申請永久屋,但由於房子未倒、沒有人傷亡,現在已經過了二個多月,問政府也說不知道會不會通過。

我們可以感受這些弱勢災民心忐忑不安的心,房子本身雖然是安全的,但外邊滴水溪河床高達一層樓高的土石,連棄置場所都很難找到,怎麼可能疏濬得完。

2-1806135441
房子好好的、沒有人傷亡,但外邊滴水溪河床高達一層樓高的土石,連棄置場所都很難找到,怎麼可能疏濬得完。

而當時容納附近住戶避難,位居地勢高穩且糧水算寬裕的游輝燃則表示:

最鬱卒的是災後外界都對我們不聞不問。我家裡地勢很穩固,但到市區街上一定要經過溪床,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叫我去排隊登記永久屋,家裡好好的,怎麼有臉去呢!我認為應該留下來給更需要的人住。

其實,除了小林村外,甲仙像班芝埔與滴水這樣的邊緣災區還真不少,一來是無法像小林重建會這麼夠力,能將災民聲音上達天聽,一來又因政府執行重建時,往往錯置資源、政策不明,更不符災區所需,也難怪災後百日各地災民紛紛起義。

我們在此呼籲政府,切莫輕忽這些走錯棋的邊緣災區重建,宜及時調整各單位的步調,避免不是盡信工程就是不聞不問的情況再度發生,而應確實做好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的災後重建。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專案執行)(本文原刊載於「旗美社大部落格」)

請注意!「特定區域劃定」內的房屋將「原則拆除」

「特定區域劃定」,是部落是否會遷村的最重要依據,台東富山與嘉蘭部落,因族人對原居住地的危險程度有共識,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劃定,但未來針對有爭議地區的劃定,該如何認定「危險區域」,則有賴族人提出意見表達。

以下為「98.11.19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新聞稿」,內容為 18、19日進行的「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工作小組」完成地區狀況。

「特定區域劃定」,是部落是否會遷村的最重要依據,台東富山與嘉蘭部落,因族人對原居住地的危險程度有共識,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劃定,但未來針對有爭議地區的劃定,該如何認定「危險區域」,則有賴族人提出意見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政府在回答「危險區域內房屋是否會拆除」時,多是回答:「不會拆除,但是房屋不能居住,土地會降限使用」,但是在以下這則公部門發出的新聞稿中,則首次明確表達為:

特定區域內房屋不得住人,原則拆除,但後續將由部落共同決定是否作為部落公共財,以及其使用與保留方式。」

而先前「劃定區域小組」提出的草案中亦主張,將以「表決過半數」的方式,作為遷村依據,因此一旦被劃入「特定區域」(危險區域)後,聚落的命運與原居住的保存,恐怕有很大變動,因此,如有不同意被劃定的族人,請記得要明確表達意見,如無異議再進行劃定工作。

98.11.19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新聞稿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工作小組已於昨(18)日及本(19)日完成災區4處部落劃定特定區域之工作,包括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40戶、金峰鄉嘉蘭部落15戶、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45戶、以及高士部落46戶,總計146戶住宅地區,將劃定為災區特定區域。

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工作小組成員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張恒裕處長、農委會水保局林裕益總工程司、原民會經建處蔡正治處長、相關部會委員代表、水利公會陳明信榮譽理事長、淡江大學黃富國副教授、中興大學蘇苗彬教授以及台東縣與屏東縣政府代表等一行人,係於18日及19日前往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金峰鄉嘉蘭部落、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以及高士部落,進行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勘查、審議以及諮商工作。

重建會張處長表示,此次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工作係依據「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20條第2項,以及「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安置用地勘選變更利用及重建住宅分配辦法」規劃辦理,政府得就災區安全堪虞或違法濫建之土地,經與原住居者諮商取得共識,得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限期強制遷居、遷村,且應予符合前項之適當安置。

重建會張處長說,莫拉克颱風造成災區多處損害,除房屋已毀損者,政府已積極辦理外,依據特別條例,對於居住地不安全者,經行政院專案工作小組邀集當地居民勘查,並組成小組審查決定,與當地居民諮商取得共識後,再由劃定主管機關提報行政院重建會核定後公告。

對於劃入特定區域原住居者,政府將辦理後續中期安置以及永久屋興建配住等,特定區域內房屋不得住人,原則拆除,但後續將由部落共同決定是否作為部落公共財,以及其使用與保留方式

本次主管劃定機關農委會水保局林總工程司表示,此次勘查及審議作業,行前即已由專家學者前往進行實地初步勘查評估並撰寫寶貴建議與評估資料,水保局除事先將災後航照圖及套繪地籍圖携至勘查現場,具體呈現災損影響情形外,另亦邀集專家學者以及各機關代表等,會同縣府以及當地居民代表共同討論,對於災區劃定特定區範圍均達成共識,過程順利。

原民會蔡處長指出,依據特別條例,劃定特定區需先與當地居民諮商取得共識,以本次辦理過程為例,先由原住民族地區災區鄉公所輔導當地居民成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台東富山部落即已成立類似組織凝聚共識,與政府專案工作小組進行諮商,原民會將持續推動此一模式,作為後續原住民族地區劃定特定區諮商辦理之方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