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武國小遷校─如何顧及學童適應與文化傳承?

行腳國境之南,屏東北大武山裡,泰武國小在海拔750公尺處落地生根,師生人數不到百人,雖小,力量卻無比巨大。排灣族的血液中,流竄著木雕、刺繡的藝術天賦;山裡氤氳的霧氣,浸潤著古調,今年6月…

行腳國境之南,屏東北大武山裡,泰武國小在海拔750公尺處落地生根,師生人數不到百人,雖小,力量卻無比巨大。排灣族的血液中,流竄著木雕、刺繡的藝術天賦;山裡氤氳的霧氣,浸潤著古調,今年6月,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嘹亮歌聲從台灣傳到歐洲,孩子們的純真天籟讓無數人既震撼,又感動。

但是,八八風災之後,泰武國小受到重創,豪雨所帶來的地層滑動,讓建築物嚴重受損,原先以水泥填補的裂縫痕跡還在,新的裂縫又蔓延成網,寬度超過一公分。

遷校,成了不得已的決定。趕在開學前,泰武國小遷到了山腳下、原先閒置的武潭國小佳平分校,白底紅字的「泰武國民小學臨時校區」終於高高掛起,正式復學──然而,一連串的抉擇背後,是問題的結束,或是新問題的開端?

捨近求遠? 臨時校區一變再變

風災過後,泰武國小面臨遷校的兩難,要遷往5公里路程的佳興村泰武國小佳興分校?或是10公里遠、山腳下的佳平村武潭國小佳平分校?最終,泰武國小在武潭國小佳平分校的閒置校舍復校。

從佳興到佳平,捨近求遠背後的原因,不只是縣長的決策,而是泰武與佳興兩個部落之間的角力。泰武國小教導主任陳長士分析,泰武是北排灣,而佳興則屬於中排灣,一隻攀木蜥蜴在泰武叫kinararei,跑到佳興就叫kinaruyoung。日本統治時代,瓦魯斯溪南岸的佳興部落被迫遷到瓦魯斯溪北岸、泰武的獵區之內,兩個部落就此鑄下了歷史心結。

泰武國小裡,來自泰武村的學生是佳興村的三倍;一位佳興村的家長曾私下抱怨,泰武村的家長很強勢,臨時校區才會寧可設在佳平,不願設在佳興。

「這些頭頭、地方仕紳要先退出。」一位泰武國小的老師認為,泰武村的家長其實並不強勢,是「上面的人」很強勢;雖然,泰武國小的老師曾提出「遷往佳興」的建議,但泰武村的家長們因為訊息缺乏,最後只能聽平常部落裡面講話大聲的人。

image001
(上)八八風災後,泰武國小因為走山而嚴重損毀。

(下)泰武國小目前暫時落腳於佳平村的武潭國小佳平分校。

image003

準備好了? 臨時校區問題浮現

為了維護孩子的受教權益,風災過後,部落幾乎全體動起來幫忙遷校。

「那時候真的很累。」泰武國小一年級導師楊惠芳透露,為了開學,三天之內要把學校整理乾淨,除了老師之外,泰武村、佳興村,甚至是佳平村民都捲起袖子幫忙,開貨車上山,把泰武國小的桌椅搬下來。

上課將近三個月後,楊惠芳說,泰武國小的同學一直很想回去,他們並不喜歡臨時校區。

問題一:住宿舍 生活步調待調整

來自台北的家扶基金會社工林宗翰說,當學童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心理上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離鄉背井?何況,泰武國小在山下設立臨時校區後,不僅空間變小,學生人數也增加20多人,生活步調、節奏無法恢復到以前。

林宗翰觀察,泰武的孩子們在寫作業時,要擠在小小的空間裡面寫;住宿生洗澡也要輪流洗,生活作息的時間因此拖長。目前家扶基金會的計畫是:再增設一間宿舍,讓男、女同學能各住一間宿舍,生活空間變大,時間也能更妥善利用。

問題二:風災補助多 學生不減反增

風災之前,泰武國小的國小部學生人數是43人,幼稚園是15人;遷至佳平後,國小部學生人數增加至62個人,幼稚園也增至20個人。

泰武國小四年級導師、同時協助校方教務工作的呂志鴻坦言,學生人數爆增三分之一,除了有部份家長希望孩子在此得到部落經驗;也有家長是為了風災後的補助,把孩子從潮州遷回來。

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風災前、風災後就讀泰武國小的學生,只要提出補助申請,校方全部送件,最後,球又踢給提供資源的單位。

問題三:文化傳承 恐難以為繼

有別於漢人社會,每一個原住民部落都是一個「王國」,界線森嚴之外,原住民也習於在自己的土地上召喚祖靈。

在泰武國小任教排灣族母語的邱宵鳳指出,每一個部落的故事都是獨特的,每一首歌謠也是獨特的,甚至連原住民名字的傳遞方式也有一定的脈絡,假如政府遷校以後,忽略部落的分野,對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影響將非常巨大!

「當孩子們不在自己的部落裡面,是否還能夠勇敢地唱自己的歌?」邱宵鳳憂心地說。

一到兩年後,泰武國小將在平和村與武潭村之間的台糖用地重建。當泰武國小的教具、設備、遊樂設施一件件移出,孩子們的心仍留在山上時,如何在安全校舍、保存文化、孩子願望三者間作出抉擇、取得平衡,仍然值得細細思考。

image005
學童們正比手畫腳,高唱母語歌曲,而這樣的歌聲,是否能永遠迴盪?

(作者為台大新聞所同學)

88水災,阿禮災民有家歸不得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霧台鄉的阿禮部落至今已經3個月了,當初成功撤離阿禮部落的族人們仍然是有家歸不得。

88水災的前一天,在國小服務的林老師與其丈夫及朋友在阿禮部落參加大頭目的胞弟喪禮,她形容當天雨下得很大,每換一次衣服都被淋得濕答答的。喪禮後,她與先生決定趁早下山,因為雨勢下得實在太大,一路上因為道路堆著土石及樹木,車子左右搖晃得很厲害,到達依拉的時候,還因為道路幾乎被沖毀而差點回不到平地。

林老師表示,回到平地後,她和先生立刻向鄉公所求援,但是聯絡不上,所以轉而求助媒體,並透過手機簡訊與還留在山上的族人們聯絡以確定族人們是否平安。

林老師表示,當時留在部落的族人共有72位,從8月8日被困在山上直到8月13日被直升機載運到平地,72位族人都平安無事。這72人中有阿禮村的村長及在內埔鄉崇文國中的包主任,發揮了老雞帶小雞的功能,在風災當時迅速的成立危機小組,幫助族人安然度過這場危機。這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表現,堪稱為災區自救的典範,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鏡。

林老師的先生是位牧師,週末會到屏東榮民之家為安置在這裏的部落族人進行禮拜活動,撫慰他們受創的心靈。林老師表示,被直升機搭載下來的阿禮村民目前多數被安置在這裡,雖然衣食居住無虞,不過令族人困擾的是,平地的天氣太熱,空氣又不好,也沒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作,在這裡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縫製原民的傳統服飾來打發時間,希望回家的路能趕快修好。

image001

原本在阿禮國小就讀的部落小孩,目前被安排寄讀北葉國小。和爸媽一起被安置在榮民之家的賴小妹妹說,她家就住在阿禮國小的旁邊,早上7點起床都來得及上學;現在6點就要起床,和大家搭九人座的「巴士」上學。

image006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文化歸屬、山林保全等需求下,協助原民返回山林。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不寂寞的康饌食堂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

「康饌食堂」是由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的素食餐館,其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的特教老師,現任「光鹽聽力語言訓練中心」負責人及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語言治療師。

祝老師每週有五天在「康饌食堂」帶領與教導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從事餐館工作,另外二天則在其他地方從事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工作,她當初經營這間餐館的動機是為了替這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奠定未來生計。

981207-kangzhuanim34-360.jpg

祝老師年近五十歲,皮膚白晰、體態圓潤、戴付圓形眼鏡,長得很有媽媽的味道,個性活潑、開朗,很有親和力,喜歡與顧客互動。她奉獻畢生心力照顧這一群身心障礙的青少年,故並無太多時間照顧她的獨生子小漢。

image007

小漢孩提時曾經喊一位不會說話的小朋友叫「啞巴」,被祝老師聽到後,當下除了給予嚴厲教訓外並予以機會教育,她教小漢必須「學習尊重每一個人,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故小漢從小即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且將身心障礙的青少年視為兄弟姊妹,不會與他們爭寵或岐視他們。

祝老師原本是完全不會煮飯做菜的職業婦女,剛結婚時,她公公叫她去買菜,她逛了市場一圈,結果只買了一根白蘿蔔。但是在去年(97年)12月為了這群青少年將來的生計,她特地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小明(化名)一起去學習烹飪二個月,倆人竟然完成最不可能的任務,同時考上丙級烹飪證照,而小明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唯一考上證照的學生。

小明現年約十八歲,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學生,體格健壯、外型俊俏,酷似明星王力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個性單純、可愛,對英文方面頗有天賦,見到老顧客來用餐,喜歡用他剛學會的英文與他們打招呼,例如:「welcome」;用餐期間,小明會用可愛的語調向每位顧客問候「你好!我是店長○○○,請問今天的餐點好吃嗎?」當老顧客用完餐要離開時,會與他們說「Thank you」、「Bye bye」、「You are welcome」、「See you again」。

小明的切菜刀功很高明,擀麵功夫更是一級棒!店裡的蔬果捲餅、塔香餅、香妃餅都是小明依客人現點、現擀、現煎,客人的點餐率很高。

image001

小明從小患有自閉症且有嚴重人際溝通障礙,其雙親分居兩地且無能力照顧他。五歲時,父母將他交給祝老師代為養育。祝老師為了教養他,用盡很多方法、耗費很多心血,例如透過馬術治療、狗醫生治療,使小明從幾乎無溝通能力到可以與狗溝通,最後到可以與人溝通,甚至現在還可以考取證照且成為該店的店長,祝老師每次提到小明的改造過程,仍會感動地眼眶泛紅。

98年11月11日,樹德特教綜合職能班的全班同學與老師及特教組長到「康饌食堂」來看小明,樹德的班導師給小明的評語是「小明在校成績雖是全班倒數第二名,但在社會上的成就卻是全班第一名」,這句話令養育她長大的祝老師感到非常的感動及欣慰。

小誌(化名)年約二十三歲,智力較一般人低。從小父母沒能力照顧他,他有時跟奶奶住,有時跟叔叔住,甚至有時連三餐都沒著落。小誌個性靦腆、乖巧、聽話、笑容可掬,渴望關愛。剛到「康饌食堂」時,他稱祝老師為老師;現在,他主動改口稱祝老師為「曉霞媽媽」,午休時間還會主動抱棉被讓祝老師蓋,其貼心的稱謂及舉動,令祝老師非常感動。

小誌是樹德家商特教綜合職能班畢業後,才被學校老師介紹到「康饌食堂」從事洗碗的工作,目前逐漸學習服務生工作。祝老師很感慨地說「以小誌的能力,若有機會像小明從小就得到妥適的教養,他今日的成就應該會超越小明」。

祝老師對食材的理念是著重養生、天然、當令、新鮮,她說「因為自己與小朋友也都要吃飯,如果連自己都不願吃的東西怎麼能給顧客吃呢?」

餐館的菜色每日更新,例如有蔬果捲餅、塔香餅、紅油抄手、紅麴炒飯、素羊肉泡饃、素羊肉炒飯…等招牌料理,顧客每回到那兒用餐都有驚奇感。菜名也很有創意,例如:貝殼麵(即麵疙瘩)、百里香豆腐(即臭豆腐)、東坡肉飯與宮保魷魚飯(即蒟蒻)…等。

無論點套餐或單點都有附飲品且可續杯,甚至連飲料皆注重天然與養生,如菊花蜜汁、水果醋、桂花蜜茶、洛神花茶、冷泡茶、冷泡花旗蔘茶…等,大部份都是祝老師家自製的。

有愛心的人是不寂寞的,祝老師這一路走來獲得不少善心人士支持,例如目前該店的房東(屏東地方法院的女法官)免費提供兩間房子供他們當店面及廚房。「康饌食堂」的廚房是開放的,顧客可以很清楚看見裡面的環境是否清潔及食材是否新鮮?

顧客對這家店的反應是食材很養生,菜色每天有變化、菜名有創意、餐點美味又平價;這群孩子很單純、可愛,做事又認真,很用心地服務顧客,服務生與顧客之間無距離感,讓顧客有溫馨在家用餐的感覺,甚至還很貼心地設置了一區兒童閱讀及遊戲區。

來用餐的顧客也都很有愛心,甚至當孩子不小心將飲料打翻,顧客也不會計較,還會再度光顧,祝老師很感謝這群顧客的愛心及包容心。

image005

祝老師對環保也很重視,當天炸過的油第二天即不再使用,即使有廠商向她收購回鍋油,她擔心廠商會將這些油重新提煉再低價賣給少數不肖餐廳使用,所以寧可不賣,但為了環保及物盡其用,未來將利用廢棄油自製手工香皂。

這家店於10月2日開幕以來,顧客源雖日漸增多,但因其採用的食材大都為天然的食材,成本較一般採用加工合成的素食店來得高的,故至今甚至連助手莊小姐的薪水都付不出來,幸好有默默支持她的先生,幫忙支付員工的薪資;當助手莊小姐知道她的薪水是由祝老師的先生支付的,莊小姐感動地流下眼淚。

「康饌食堂」聘僱了四名身心障礙者,但現今社會有多少身心障礙者呢?有些從小就未受到適當的教養;有些長大後未得到妥善的職能培訓;有些培訓後也沒有得到工作機會;甚至有些公司行號寧可被罰款,也不願聘用四名身心障礙者,就連公家機關亦如此。

身心障礙者的生計與權利誰來關心他們?是否是我們全民共同應該重視的課題?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深埋河谷的客醉山莊

風災過後,除了地景的毀壞需要時間修補,排灣族人面對山林崩壞的茫然,同樣需要時間回復。「我們好幾個人靠這個地方生活,孩子們成婚後也在這邊養育小孩,沒有工作時也到這邊(工作);包含我,有時候也來這裡打工」…

第一次見到傅花女,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平靜地跟我們解說災情的VuVu(排灣族對老人家的尊稱),她經營了將近卅年的「客醉山莊」,已被這次的八八風災完全摧毀,深埋在來義鄉大後溪的河谷中。

image001
原客醉山莊地點,以深埋於大後河谷中。

幸好,雖然山莊已毀,但無人傷亡。VuVu講起八月五號到八號的經歷,語氣中仍帶有驚訝與不捨。

她回憶五號晚上要離開山莊前,心裡仍惦記著明早要準備採收自家耕種的龍鬚菜,因為父親節即將到來,是山莊最忙的節日之一,平地的客人上山,總要嚐嚐美味的土雞野饈,下山時也會順便買些生薑、樹豆及芋頭等山產。

到了六號,VuVu見雨勢仍未轉弱,於是將食材先載出山莊,暫放於位在大後部落的家中。誰知道,到了八號當天,同樣經營山莊生意的「南太武山莊」,告知VuVu客醉山莊已被大水淹沒,勉強搶救也是枉然,VuVu得知後仍試圖冒險進入,但無奈山莊前的道路均斷裂、淹水,無法前往;九號再次嘗試進入,見到原山莊地點已埋於土石雜木之下,便折返至家人居住的泰武鄉佳興村。

image003
通往客醉山莊的道路,路基掏空並斷裂。圖中站立者為傅明枝。

VuVu的弟弟,前來義鄉公所財經課課長傅明枝也對八八風災的摧毀力感到無奈,「因為父親節,我們冰箱準備很多的食材。禮拜六(8/8)準備上來服務客人,結果沒辦法(都埋在下面)…」,

回憶起風災前山莊的熱鬧景象,傅明枝與VuVu帶著些許的驕傲,緩緩地說:「(平常)禮拜六禮拜天,很多人過來這裡,大概一、二百個人,因為客醉山莊可以溯溪……而且我們這邊有自己種的山蘇、野菜,可以現炒,還有一些有機的蔬菜,很受遊客歡迎啊。」

傅明枝拿出風災之前的山莊照片,一邊比對現已被填平的大後溪床,一邊解釋地景的劇烈變化。原本山莊設計有兩層,一層闢為停車場,另一層則是露營區,風災過後,這些分層全被厚重的土石掩埋。站在昔日山莊所在地,不管從那個角度往四周看去,都是巨石夾雜著漂流木,荒涼的景觀讓外人很難想像此地曾擁有的熱鬧。

image005
傅明枝拿出風災前的山莊入口照片比對,如今面目全非。

風災過後,除了地景的毀壞需要時間修補,排灣族人面對山林崩壞的茫然,同樣需要時間回復。「我們好幾個人靠這個地方生活,孩子們成婚後也在這邊養育小孩,沒有工作時也到這邊(工作);包含我,有時候也來這裡打工」傅明枝說出山莊扮演他們生活中的經濟來源。

溫情的關懷面縱然值得給予矚目,但是實質的政策面也不應遺忘,原住民族與政府官員如何就這次風災得到的經驗,共同在開發山林以及生態平衡間找到新支點,可能才是避免家破、人亡再次發生的關鍵。

(作者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同學)

大後遷村 新舊世代有「異」見

劉秀英也曾是反對遷村的一員,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背叛者,基於上述的反覆思考,她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她認為,目前遷村進度呈現膠著原因,不僅出於部份老人家的不捨,最根本的因素是政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的大後部落,在八八風災中,雖然幸運地無人員傷亡,但在行政院安全鑑定報告中,大後部落與許多原住民部落一樣,被評定為「不安全區域」,建議遷村。風災過後,族人還來不及整理好心情,就得面對攸關部落廢存的重大考驗,至今,部落內部意見仍分歧,未見定數。

難以割捨的土地依戀

一句「建議遷村」,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若非立即的危險,族人根本不會碰觸遷村議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家各執其詞,其中,傳統文化、原鄉情感、經濟等因素,是各方爭辯的重點。

這次採訪,我們認識了來義鄉公所前財經課長傅明枝,與他的大姊,客醉山莊經營人傅花女,從他們的言談中,映證了「對原鄉山林的不捨」與「傳統文化保存的疑慮」,的確是部落中老人家們共同的心聲,也是對遷村有所顧忌的主因。

在大後部落經營生意三十載的傅花女說,「我一定要住在這裡才能睡得好,我跟這邊有感情。」言詞間透露出她對遷村投下了反對票;傅明枝也說,「離開部落看到的景觀,跟我們從小看到老的都不一樣,很難適應。」他更擔憂,排灣文化、原始生活習慣在都市裡都將改變,山地生活和互動,勢必會被淡忘。

然而,就在同一個家庭裡,出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聲音。

從情感依賴回到現實考量

「我蠻贊同遷村的。」傅花女的大女兒劉秀英說。

曾在都市就業的劉秀英,回到部落工作已十餘年,過著從萬巒鄉到大後部落通勤的生活。對於部落許多長者有關「文化保存」的疑慮,她認為,用「心」和「規劃」才是重點,例如:利用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文化傳承的管道,她相信無論部落位於何處,只要族人能聚在一起並同心協力、文化工作者能組織化地推行,傳統文化還是能夠繼續維持,甚至發揚光大。

981201-dahou400.jpg
中生代的劉秀英,以孩子與部落的未來為優先考量,贊成遷村。(攝影/洪貞玲)

關於環境適應問題,劉秀英則直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當環境產生劇烈變化時,人必須要能做改變。她以自家為例,即使母親長居山中,但她仍認為母親應該學著與住在山下的孩子生活,因為,新世代的環境、文化思想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不應只用老人家的想法,去評估下一世代的年輕人。

「人們常只想到自己,而忘了周遭的人,也許,身邊的人是很需要遷村的。」她說。

育有二女的劉秀英,非常同意「孩子是部落未來的希望」這句話,別把現有的問題留給下一代,也是她衷心的盼望。她認為,未來在平地生活的人,是她們的下一代,不應剝奪她們適應的機會。

image003
遷村,對不同世代的原住民而言,意義極為不同。(攝影/林巧璉)

配套措施是推動遷村的關鍵

其實,劉秀英也曾是反對遷村的一員,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背叛者,基於上述的反覆思考,她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她認為,目前遷村進度呈現膠著原因,不僅出於部份老人家的不捨,最根本的因素是政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尤其,以務農維生、經濟基礎較弱的原住民,對土地所有權更為重視,但無論如何,新的土地如何利用、分配?政府該講清楚、說明白,原住民才能有評估的依據。

(作者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學生,義務協助報導)

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

屏東縣政府在10月3日上午9時於屏東縣麟洛運動公園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因為有您,讓愛轉動」的「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活動。這項活動不只由屏東縣政府主辦,還結合了民間團體,包含了東港鎮的鎮海宮、屏東市的玉皇宮等慈善單位。

為了感謝協助莫拉克風災重建的全國志工夥伴們,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一萬五千份的客家粄條(面帕粄),席開200桌,來宴請這些勞苦功高的志工們,以聊表對他們的敬意與謝意!同時屏東縣政府還頒發感謝狀給協助救災的團體,並特別以「圓鍬」贈送給志工代表,感謝這些協助屏東縣度過莫拉克風災的志工、國軍與企業們!

image001

莫拉克風災英勇救援之佳暮英雄致詞

關愛滿行囊 內心暖洋洋

活動中,有多項表演活動,其中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的合唱團在合唱優美動聽的原住民歌曲時,特別擺了幾個旅行箱在合唱團前,令人感到十分好奇!原來這12個旅行箱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

根據泰武國小的校長伍麗華表示,屏東縣泰武鄉是全國知名的木雕鄉,泰武國小學生屢屢在全國性的木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原本該校的12名學生應邀將在今年的8月13日至17日到中國大陸的上海進行交流,不料莫拉克颱風打亂了原先的計劃。就在他們即將啟程出發的前兩天,泰武村民們為了躲避莫拉克風災,全村緊急撤離到泰武國中的安置中心。

由於泰武村民被迫匆促離開家園,在諸事繁忙的情況下,學校一度打算取消參訪上海的計劃。所幸,長期贊助山地部落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獲知這個緊急狀況,主動與學校、家長聯繫討論。由於學童非常期待這次的參訪活動,且當時大人忙著救災,已無多餘心力照顧小孩,於是,決定讓活動照常舉行。所有的行李全都交由志工打理,學生只管按時到達機場即可。

參訪活動帶隊老師查馬克特別指出,泰武國小這次的出訪正值故鄉受到強颱豪雨重創,孩子們在整個的旅程中心情冷熱交替。原本計畫在白天進行交流,晚上則預定到景點參觀旅遊。但是當孩子們獲知上海有一場為台灣莫拉克颱風災區的募款活動時,都願意放棄出遊的機會,來參與更具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意義的募款活動表演。十分令人感動!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大行李箱,裡面裝滿了志工為他們貼心準備的鞋子、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和日常用品等,當時不知如何表達感謝之意,只覺得心頭暖暖的。

為了親口向許許多多幫忙重建故鄉及協助他們圓出訪之夢的無名英雄致意,12名泰武國小的學生提著曾經裝滿愛的旅行箱,專程到屏東縣志工感恩活動的會場表演,獻唱原住民歌曲「思念母親之歌」等,大聲唱出了他們的感謝之情,情真意摯,感人肺腑!

image003

泰武國小合唱團帶著裝愛的旅行箱獻唱。

此外,橫跨台一線竹田段的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啟用典禮也因風災順延到10月3日舉行,縣政府祕書長鍾家治帶領志工騎單車經由景觀橋從竹田到長治,他說,八八水災凸顯了生態環保的重要,騎單車就是最環保的運動方式,希望大家能「騎」心護家園,讓屏東的明天更美好!

clip_image006

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與歡迎志工布條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魯凱─阿禮部落的微光心願

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

1-4136165666_2d8e60de7a_o

危險的道路,阻擋不了回鄉的心情,簡單的生活,表達山居適意的心境。在魯凱族的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在災後決定回到山上,想以行動重建家園,展現部落守護山林的決心。

當他們以簡單的生活方式,開始修補受傷的部落,其實也想讓外界知道,戀山的人是如何離不開山林。也許離開喧囂的城市,遁入深山的寧靜裡,在綠光晨曦的沐光中,終可明瞭,山是一個國度,如何鎖人心魂,讓遠離的族人,思念著山裡的悠然生活,於是歸鄉。

公視13頻道,在十一月三十日晚間十點,將會播出「八八重建— 阿禮部落的微光願望」,在災後重返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報導一對夫婦返鄉的簡單生活,以及他們所傳達的愛山信念

 2-4136163332_6fc7f92e6c_o

八八水災驚恐的時刻,阿禮部落裡的包泰德夫婦,自願和幾位留下,收拾好家園再開始撤離。在離開的時刻,夫婦倆人哭了!他們擔心這一趟下山,從此就再也不能回到家鄉。

進入榮家的安置環境,一切方便,但是倆人十分難過,部落居民不斷召開會議,討論部落的重建方案,但是冗長的會議,部落居民永遠不能清楚政府重建政策的全貌。重建方案的不確定,讓思鄉的包泰德夫婦,感到相當困擾,心中決定先行返鄉,回到部落重建自己的家園。

3-4135402737_f610b2b830_o
幾次翻過中斷的山路,回到部落查看,包泰德夫婦發現房屋沒有損壞,就帶著行李回到山上。

4-4136163016_7810378945_o

災後三個月,位於霧台鄉最深處的阿禮部落,聯外道路終於搶通,但是道路狀況十分危險,吉露部落之後的山路,必須通過十多個髮夾彎,再步行進入部落。一路上,搶通鞏固的工程依舊進行,一些部落居民陸續返鄉,探望離開許久的故鄉。

5-4135403705_b87865c705_o

進入部落之後,下部落所在位置,受災情況相當嚴重,許多聯絡道路都坍塌。

6-4136166944_7846a451d9_o

包泰德的家園位於上部落處,沒有太大的災情,回到家中的古秀慧,忙著整理民宿的環境。面對沒有電的環境,生活相當不便,雖然有一台柴油發電機,但是為了怕破壞山中的寧靜,也只有在看新聞瞭解山下情形時,才讓它運轉發電。

古秀慧是新竹客家人,嫁給包泰德後,就搬到部落居住,她喜歡山上的生活,覺得生活在山上很自在,三個多月住在榮家,每天關在房裡悶悶不樂,覺得失去生活的意義,看著先生也是無語落寞,夫婦倆人就決定回鄉,就算過著原始生活,心裡也甘願。

7-4136165992_8427210072_o
回到熟悉的家,讓人覺得自在,夫婦倆人就和幾位居民,成為阿禮部落的管理人,幫著山下居民巡視家園,查看部落的實際災情。在阿禮部落,區分為上、下部落的居住區,在祖先選地居住時,就已區分安全與危險地區。包泰德表示,上部落是最早的居住地,下部落的地名就是開墾地,祖先用來種植農作。

8-4135406659_9f8cc6de88_o

阿禮部落的情形,其實反映著原住民各部落的問題,就是原始居住地大都安全,但是人口的增加,常常會讓部落擴張,居住到原本不安全的地區,災難來臨就容易受到重創。如果再加上後期公共工程設計不當,一旦排水順著馬路引入部落之內,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地質改變。

9-4135404291_6125f0249f_o

阿禮部落在遷村問題之外,另一個有關文化保存的議題,也是讓部落居民十分擔憂。在部落的頭目祖屋內,保存大量珍貴文物,從裝飾華麗的禮刀到歷史久遠的帽飾,樣樣都是重要文化資產,並且每件都有深遠的故事。

10-4136164930_65ca88df64_o

家屋的管理人包基成主任,指著架上的古壺,表示這些古壺歷史久遠,壺口上有許多缺口,都是以前嫁出或離鄉的族人,在缺口上取走陶片作為信物,等待改日歸鄉,拿出陶片對上缺口來相認。

11-4135404575_bbd7f963aa_o

祖屋內的文物,在部落的傳統習慣中,必須留在祖屋,不能隨意遷移。八八水災的發生,讓許多族人都離鄉下山,未來如何保存,成為部落憂慮的課題。一整屋魯凱祖文物,訴說著一個部落的久遠歷史,不能移動祖屋文物,像是古壺的故事一般,在破碎的土地上,等待族人歸來。

12-4135407247_3e73fafac9_o

回到部落,包泰德靠著八八重建專案工作賺錢,工作一天,在黃昏的時刻回到家中,馬上又必須出門找尋食物,張羅晚餐的菜肴。他到房屋旁的空地,拔取佛手瓜,採集的食物,交給古秀慧製作晚餐,請來返鄉的居民一起共享。

13-4135405463_5ed13f6968_o

在沒有電的生活裡,晚上燃起營火一起聊天,包泰德夫婦說起災後返鄉的心情。包泰德說他們想過,到山下只能進到工廠工作,以前就是做不慣才回山上,如今要在下山工作,實在是很痛苦,夫婦倆寫信給政府,希望能夠留在山上,保護這片山林。

伴著火光的搖曳,包泰德撥弄著吉他的琴弦,深情的歌聲,迴盪在夜靜的山谷中,充滿著思鄉的情懷。

14-4135405095_0e3eab114b_o

其實早在災害之前,阿禮部落就朝生態部落發展,自許成為南部的司馬庫斯,讓部落與山林能夠和諧共生,包泰德和古秀慧,成為部落中重要的推手。對於部落一旦評估為不安全,可能降限使用,包泰德夫婦覺得沒什麼不好,阿禮部落早在十多年前就是人口外流,山林回歸自然,他們也能習慣簡單的生活。

15-4135403989_4466d60e93_o

幾年來,屏東科技大學的陳美惠老師,協助阿禮部落走向生態社區,對於阿禮部落進行生態保護,認為能夠開創一個部落和山林共生的典範。她深知包泰德夫婦的決心,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覺得讓愛山的人留在山上,其實對於保護山林,也是一件好事。

或許在原鄉重建的規劃上,打破部落整體安全評估的思維,細膩做分區評估,找出部落安全地區,降低居住區域面積,並且加入考慮居民意願,讓愛山的人留在山林,以低度使用的方式,經營生態部落,保存山林生態與部落文化的共生。

16-4136165292_0d1a87c7e5_o 

一場災難,讓許多部落族人流離在土地之上,在遠山的阿禮部落中,點燃一盞微光,告訴世人,一個部落想要守護山林的重建心情。

17-4136166230_60ed33a86c_o

遠山相隔,網路不便,古秀慧上個網,必須越過崩塌地,到三公里的公路旁收發訊息,但是無論如何,留言鼓勵她們吧!這一對愛山守家的深情夫婦。


古秀慧的
sumuku ‘s Blog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環境平衡和資源永續。在極端氣候的今日,如能朝向「山林學院」的機制,讓族人以巡山種樹作為永續模式…

一、前言

魯凱族人口總數約一萬一千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及高雄縣茂林鄉、台東縣卑南鄉等鄉鎮。

日治以前,魯凱族以部落為獨立的生活單元,有自己的傳統領域、獵場、漁場及耕地。然而,歷代殖民力量的入侵,使得魯凱族群固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這個改變不僅導致部落傳統的社會制度沒落,許多珍貴的在地知識也逐漸消失。

這個事實也顯示原住民文化的逐漸崩解,也益加凸顯原住民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年莫拉克風災中,魯凱族群聚居的霧台鄉嚴重受損,除了霧台及神山部落尚無立即危險之外,包括大武、佳暮、阿禮、吉露及伊拉等部落的家屋及土地都遭嚴重毀損,最嚴重的好茶部落,全村更被淹沒在土石流中,從祖先遺留的土地上憑空消失。

交通方面,台24線更是柔腸寸斷,其損毀程度,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目前政府已安置大部分鄉民在麟洛鄉隘寮營區、內埔鄉榮民之家以及清淨家園安置中心等地方,等待政府未來的重建和遷村的計畫。

此刻令我們憂心的是,政府急就章的災後重建與遷村方案,朝向把世居山林的原住民移至平地,對於山林環境的有效保育以及原住民族群的永續未來,都欠缺縝密及長遠的思考。

基本上,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故鄉,原住民不該被強制遷離他們世居的家園,將原住民與山林分離,根本就是一種文化滅絕的不當政策。因此,我們認為山林復育的政策必須包含原住民在內,邀請原住民參與,才能真正符合在地發展的原則,也才能真正達到生活、生產及失態三生一體的境界。

本文基於上述的思維,想藉由這次風災後的檢討,提出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試圖形構關於原住民遷村及山林保育的實踐之路。我們認為這個想法將有助於原住民傳統知識的保存,在資源管理上,也可促進在地社群的共同參與,提供政府實施山林復育一個值得參考的制度模式。

二、一項問卷帶來的啟示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兩個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針對霧台鄉8個部落(霧台、神山、阿禮、大武、佳暮、好茶、吉露、伊拉等)進行一項調查(註1)。結果顯示霧台鄉居民:

(1)關於遷村意願部分

受訪鄉民以不願意者居多,共有23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7.84%;願意者則有2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4.33%。

(2)關於山上房子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以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5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73.20%;其次是希望價購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2.99%;而希望補助修繕者,共有6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58%。

(3)關於山上土地如何處理的問題,

受訪鄉民傾向維持所有權不變者居多,共有3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4.12%;其次是補助造林者,共有13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8.66%;而傾向價購者,共有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5.57%。

(4)在影響鄉民參與造林意願的因素部分,

是否提供就業機會者為339人,佔42.80%;獎勵金多寡者為276人,佔34.80%;是否提供小孩教育機會者為102人,佔12.90 %。

(5)有關鄉民土地出租狀況,

以無出租者居多,共有459人,佔94.64%;其次是出租給原住民者,共17人,佔3.51%;出租給政府者共3人,占0.62%;出租給平地人者,共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0.41%。這裡顯示霧台鄉民出租土地者不多,有出租者也以原住民自己為主,出租給外人情形非常稀少。

(6)在原住民保留地上實施造林的意見上,

受訪鄉民以非常贊成者居多,共有18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11%;其次是贊成者,共有17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5.88%;而無意見者,共有120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4.74%;不贊成者共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24%;最後,非常不贊成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

這裡顯示,廣義贊成造林者(非常贊成+贊成)共有354人(72.99%)。

(7)在訂定造林契約年限部分

以10年居多,共有115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3.71%;其次是20年,共有10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2.06%;訂定30年者,共6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81%;訂定50年者,共66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61%;訂定40年者,共32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6.60%。

(8)假設在保留地上造林,多數鄉民(228人,47.01%)希望政府(民間)能夠提供獎勵金;其次是提供就業機會,共有10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21.44%;而開放狩獵者,共有8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7.32%;允許小規模農耕者,共6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3.40%。

(9)在造林獎勵金部分,受訪鄉民認為合理的補助應在每公頃5萬元以上者居多,共有319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65.77%;其次是每公頃5萬者,共有96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19.79%;而每公頃2萬元者,共有24人,佔全部受訪鄉民4.95%;每公頃3萬元者,共2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4.74%;每公頃4萬元者,共14人,占全部受訪鄉民2.89%;最後每公頃一萬元者,共9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86%。

(10)假設保留地不實施造林,受訪鄉民傾向限制使用者居多,共有278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57.32%;其次為開放使用,共有192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9.59%;賣給政府者,共3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62%;賣給平地人者,共1人,占全部受訪鄉民0.21%。其他則有11人,佔全部受訪鄉民2.27%。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過半數認為保留地的使用宜予限制,不宜大規模開發或違法濫建。

(11)對於擔任山林守護員的意願

受訪鄉民以非常願意者居多,共有227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46.80%;其次是願意者,共有18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的37.73%;不願意者,共5人,占全部受訪鄉民的1.03%;非常不願意者,共7人,占全部受訪鄉民1.44%;而無意見者,共有63人,佔全部受訪鄉民12.99%。

由此可知,廣義有意願擔任山林守護員者(非常願意+願意)共有410人,佔84.53%。

(12)在部落未來產業發展建議方面

選擇生態旅遊的總人次為325次,佔總人數的21.50%;傾向發展有機栽種的總人次為319次,佔總人數的19.50%;傾向休閒農場的總人次為282次,佔總人數的17.20 %;民宿經營的總人次為260次,佔總人數的15.90%;文藝活動的總人次為150次,佔總人數的9.20%;手工藝品則為235人次,佔總人數的14.40%。

這裡顯示,受訪鄉民多數認為留在山上的部落在產業發展上宜朝生態旅遊者居多,其次為有機栽種,再者為休閒農場。

小結:政府應提供原住民「自我選擇」的權力和機會

這項問卷帶來的啟示是,儘管政府一再強調霧台鄉居住環境屬於嚴重毀損安全堪虞的地方,因此傾向將原住民安遷到山下平地。但是『科學理性』的作為有時也往往導致更大的災難。

我們從過去日治時期意圖將原住民從狩獵民轉化為農耕民,以及國治時期將原住民從森林依賴族群導向資本市場的雇庸階級的負面結果,就不得不謹慎深思遷村是否會帶來原住民更大的族群離散及文化消失。

另外,如果我們認為山是原住民的家,原住民是山的民族,那麼,原住民的未來就不該只是遷往山下這個選項。基於族群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傳統知識的保存和人權的尊重,政府應該提供原住民一個自我選擇族群發展方式的權利和機會。

981127-1-lukai4136166945-45.jpg
讓魯凱成為一所山林的學校。攝影/munch, 可以兼顧極端氣候與部落永續的考慮。

三、山林守護計畫的實施

基於上述的反省以及問卷結果帶來的啟示,我們認為提供想要根留家園的族人擔任山林守護工作是政府未來可以積極考慮的方向。

依據前述調查結果,在受訪鄉民中,有高達73%的鄉民贊成在原住民保留地上進行造林,有76%的鄉民願意簽定達20年以上之造林契約,有84.53%的民眾願意擔任山林守護員工作,顯然居民對於在保留地上實施造林是普遍認同的。

但有兩項因素會影響民眾參與造林的意願,一項因素為「提供獎勵金的多寡」;另一項因素為「是否提供就業機會」。

根據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獎勵金每年每公頃需在5萬元以上才算合理。依據政府目前造林獎勵金之發給方式(見附錄一第七條),「前六年每公頃發給新植撫育費新台幣25萬元,第七年起至第二十年止,每年每公頃發給造林管理費新台幣2萬元」,合計53萬元,若取20年平均,則每年每公頃平均為2.65萬元,顯然低於民眾之需求。

此外,政府也規定「造林獎勵金領取人,於領取獎勵金時,應立書面切結,同意接受林業主管機關之指導,善加管理經營造林木竹,使之長大成林,不可任其荒廢或擅自拔除毀損;如有違背,應加利息賠償已領取之獎勵金。」。顯然此獎勵金已包含土地費用及照顧林木所需工資。若按月計算,每月只能以2208元之工資照顧經營林區,若要以此經費為生,則必需有10公頃土地才勉強有2萬多元的收入。

因此,目前政府的造林獎勵對於民眾的吸引力並不高。

但即使如此,根據以往案例,1996年賀伯颱風災後,政府利用上述獎勵辦法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結果人民為了賺取獎勵金,反而將原本的樹林進行砍伐,而改種小樹苗,使得國土山林並未因造林運動而獲得復育之成效。

因此,進行造林過程中,對於獎勵金部份建議如下:

1、依政府獎勵方式,每年發放獎勵金,解決民眾因天災所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另一部份再以人力工作費方式,作為經營林木之收入。

2、除了依靠獎勵金及林木經營之收入外,獎勵金領取者應當義務成為山林巡守員,悍衛山林的安全及作為山林生態觀察員,記錄各種生態變化情況,並藉由這些森林資源,輔導民眾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產業,讓獎勵金領取者成為生態解說教育的尖兵,藉由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獎勵金的依賴度。

透過生態旅遊之經營,不僅可以增加部落經濟收入,改善部落生活條件,同時也可以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四、一所山的學校~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構想

魯凱族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資源永續。但是國家力量介入之後,這些傳統的知識與管理體系即被摧毀,導致原住民遠離山林流落都市。甚至因為主流社會對其傳統狩獵文化與山林採集慣習的誤解,造林原住民背負森林劊子手的惡名。

然而,極端氣候對山區部落或原住民族發展的衝擊,已是不可迴避之課題。參考世界各國許多案例經驗,我們認為霧台鄉重建或遷村的討論,需要考量民眾身家財產的安全與國土的復育,更需要顧及文化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與族人發展的意願。

國土安全、山林監測與原鄉發展,應是相關論述與實務操作缺一不可的重要命題。

而在現階段,維持魯凱族人與祖靈土地的連結,甚而讓族人直接參與相關的造林和自然復育工作,並在過程中透過山林教育的實施和落實,培育年輕族人投入未來山林復育工作和保育行動,恢復原住民山林守護神的角色,應是後續工作是否有效成功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國內的學術機構在霧台鄉、大小鬼湖及大武山地區,已有超過二十年的野生動植物基礎生態學與環境人類學資訊,將可做為後續環境監測的基礎資料,而透過與風災前的資料進行比對,也更有助於吾人掌握環境受損的程度及研判復原的速度。

因此建議,積極籌畫一所山的學校~山林學院的機制,召募年輕族人、結合學術單位施以系統化訓練,除了傳統在地知識的保存之外,也學習現代保育的知識和技術。如此,不但兼顧族人及政府迫切需要的山林守護和環境監測,也將因為在地就業可行方案,提供族人根留家園及復育山林的積極動能,再造整合資源保育、文化傳承與部落發展的新契機。

為達成以上的目標,魯凱族山林學院的初步工作包含下列各項:

1. 成立魯凱族山林學院籌備處,邀請在地族人、學者專家及政府民間代表,籌畫山林學院組織架構、運轉機制、人力配置、經費概算、執行計畫等等。

2. 在霧台鄉內選擇一處適當地點,成立山林保育工作站,作為工作站人員進入山林的前進基地。此基地是研究人員、監測人員以及資料彙集之處,有固定的建築物、水源、電源或替代能源,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3. 召募、培訓並聘用部落族人,組成機動性之山林守護工作大隊,負責常年的山林巡護及野生動植物監測資料的收集及整理,詳細計畫如下表一。

4. 針對山林守護工作隊員,進行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訓練,詳細繪製霧台鄉境內各種環境與土地的「災害地圖」,以正確掌握88風災境內各種土地的實情、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對道路和水文的衝擊等攸關大地安全的資訊,再結合在地傳統知識,以務實探討部落防災的可行方案。

5. 規劃並由工作隊執行系統化、科學化的野生動植物監測,範圍涵蓋西魯凱傳統領域,配合航遙測的技術,並與過去資料進行比較,以提供在未來國土復育過程中,各階段行動綱領實施時所需要的科學性資料。

6. 藉由山林守護工作隊的採集資料,定期追蹤山林復育的實際狀況,並且藉由各種影像和文字記錄的傳送,與國內各環境研究中心同步合作,持續掌握台灣南部山林環境的變化與動態,以便有效凝聚國人的土地復育和部落重建共識,共同思索環境保護與族群復振的具體方針。

表1 山林守護工作隊計畫實施內容

計畫項目 內容說明
人力召募及培訓 1. 在霧台鄉8個部落中,各徵選出5名山林守護員,組成「魯凱族山林守護工作隊」,分階段實施課程研習及實務操作。2. 第一階段將實施為期4~6週的研習課程,針對學員進行山林守護及環境監測技術的基礎訓練,內容包括:田野訪談技術、自然資源巡守技能、傳統領域標示及繪製技術、生態資源調查與紀錄、生物樣本的處理及保存方法…等,完成所有課程並經過考核者,始可成為正式的山林守護員。3. 第二階段則為長期的山林守護調查及監測工作,調查範圍包括西魯凱群的傳統領域,在此階段中,將定期實施進階課程,內容包括:魯凱族部落歷史、文化習俗、傳統技藝、社會制度、資訊設備操作、資料整理及輸入…等。
工作站設立 1. 在阿禮或霧台選擇一處適當的閒置空間,改造成具前進工作站功能的基地。2. 需具備10-20人的簡便居住條件、基本的資訊及通訊設備、野外用的儀器設備及其儲存設施、生物標本短期儲存的條件、簡易的生物學實驗設備…等。
災害地圖的繪製與分析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現勘、記錄、收集、分類與數化88風災對霧台鄉及其傳統領域內,特定地點(如聚落所在地及其耕地、重要地標景點、橋樑等)與聯絡路線的災害型態與程度。2. 收集災害發生的路徑與過程的在地觀點,及其衝擊。

3. 收集在地防災救災的意見,描繪潛在災害區、實際災害區與可能的暫時逃災地點與路線。

4. 彙總前三項資訊,分析霧台鄉各處的八八風災災害型態與程度,並推演其可能原因,描繪潛在的災害區域,及避災逃災地點與路線,並公開向族人說明所得結果,並與族人討論,求得相關的共識。

5. 利用現勘機會,以GPS實地標定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舊部落,以及歷史地點;88風災對相關地點的影響,亦可列入前述的分析。

陸域野生動物族群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在傳統領域內,有系統的配置樣區及規劃巡視路線及時間,以系統性的監測:(1)稀有及瀕危鳥類的族群;(2)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族群;(3)食虫目、翼手目的族群;和(4)兩生爬虫類的族群。2. 記錄收集巡視過程中的捕獲、眼見或耳聞資料、痕跡拍照或採集、數位自動照相機結果、長時間數位錄音結果和現場GPS定位等資訊;

3. 分析區域間、季節間及年度間的前述各類動物相對數量變化及趨勢,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在傳統領域內的分布模式。

植被監測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與專業的學術團隊共同執行:1. 森林生態系整合資料庫及網站的建立。2. 大樹調查及定位。

3. 稀有及瀕危樹種之監測。

4. 造林後植被之巡守與維護。

魯凱永續資源保育體制的組織與建構 「魯凱族山林守護隊」在專業的學術團隊輔導、協助及培訓下,進行:1. 部落與傳統領域連結之建立。2. 部落土地及資源共有機制的重建。

3. 生態產業務實規模的估計及規劃。

4. 生態系統永續經營之部落與官署夥伴關係建構。

 附錄1-農委會現行獎勵造林實施要點(請點選這裡下載閱讀)

註1:

該項調查名稱為『霧台鄉土地利用現狀與居民參與社區林業意願調查計畫』,時間起迄自200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些問卷回答不完全,有些問卷經檢視其答題具有規則性,以上皆歸類為無效問卷。總計本調查有效問卷有485份、無效問卷有95份,有效率為83.62%、無效率為16.38%。

(作者為魯凱族人,華盛頓大學西雅圖人類學博士,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主任)

如果我們不能代表災民,請問你的災民是誰?吳院長…

我在行政院前面大樓看到一個標語:擁抱台灣土地,熱愛土地上每一個人。我想到,所有人來到部落,我們都不吝嗇的款待,讓他們感受用心經營的土地,但這場風災,政府卻指控我們是傷害這土地的兇手,且要把我們…

編按:

本文作者為參與災後重建的魯凱青年,和他的同伴們一起參與1125到行政院的活動,返鄉後寫下的記錄與心情。

image002

11月25日的凌晨兩點從屏東出發,因為今天是中央重建委員會的開會日,我們希望今天的陳情活動,能夠讓政府完全聽到災民的心聲。

image001

早上八點半,各區的族人與友人已經在集合點監察院等者我們,雖然是工作上學的時段,但為了我們災民及原住民的權益,我們團結一起在今天,發出我們在風災百日後所累積的民怨,對遠在中央的高官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想法,雖然重建會裡也有我們的災民代表,但好像聲音都很薄弱,於是我們決定陪伴我們的代表人一起到行政院來。

image003

image004

image005

image006

在出發前,由魯凱耆老做一個傳統的儀式,就是請每一個災區代表人,先喝一杯酒,喝了就表示今天的任務必定要達成,在以前這個任務是出草,回來一定要見人頭,但也可以先不喝,等到任務達成才喝;幾乎每個代表都喝了,有一個代表很有技巧的沒喝到,這個代表可能不是很把握今天任務會達成。

image007

image008

image009

image010

喝完之後,猶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慷慨激揚的往行政院而去。

image011

image012

image013

在所有原住民族人中,我們魯凱青年是醒目的,因為我們身者我們魯凱勇士的傳統服裝,到了行政院門口前,等者我們的是人民的褓母,但從他們的眼神與肢體,卻不是要保護我們百姓,視我們如土匪強盜一般,怎麼會是如此呢?

image014

image015

這次的風災讓台灣南部重創,但各地方所受的災害與情況也不同,但所受到的政府安置情況是一樣的,是由上而下的處理,不貼近民心的對待方式,造成我們各地區的災民,在受到政府的安置過程,比天災受的傷害還大,

我們災民的只有三大訴求:一、啟動中繼安置。二、停止劃定安全區域。三、尊重災民選擇。

從災民代表的口述中得知,我們的訴求,還是無法得到中央重建會的同意,災區代表於是集體離席表示抗議,而吳敦義院長在回應災民代表時,竟說來台北抗議的民眾,只是災民的小部份,不能代表災民的意思,請問吳院長,難道會議中的災民代表,不是代表所有災民嗎,難道他們提的與會場外的民眾所提的訴求有不一樣嗎?

我們災民在行政院門口要求吳院長到我們中間說明,為什麼你不來看我們一下,跟我們說明一下,我們老遠從南部來,沒睡好,想親口對你說我們的聲音,想聽聽你怎麼處理我們往後的日子,結果你還是不出來,最後派你的屬下來,與我們對談,說了一大堆,都遲遲不肯簽我們的訴求書,最後簽了,你是否同意呢?

image016

image017

我在行政院前面的一棟大樓看到一個標語:擁抱台灣土地,熱愛土地上每一個人。

我想到的是我的族人,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是很用心用生命去經營,所有人來到我們的部落,我們都不吝嗇的款待,讓他們感受我們所經營的土地,但一場的風災,政府不分青紅皂白的指控我們是兇手,是傷害這土地的兇手,且要把我們與這土地分離,這種指控與處置,是我們族人無法去釋懷的。

image018

回來之後,牧師找我聊聊天,聊我最近的情況與她所遇到的事情,在這聊天的過程中,我聽到一個讓我難過的事情,我牧師最近在查老人癡呆症的資料,想了解這病的症狀,為什麼呢?

因為我牧師的婆婆,晚上會莫名情妙的睡醒,然後問她公公他們在哪裡,白天的時候就會說要去找某某朋友,結果那個朋友是她不可能用走路去找到的,因為婆婆現在住在平地,在風災之後,與部落的朋友分住各地。

原本在部落生活的老人家,一輩子生活在這部落,雖大部分的日子沒子女陪伴,老人家在部落也過得悠然自在,自給自足分享的生活,可是家園受創,大家無法彼此互勉,讓這心靈的的病痛加劇,影響了身理的健康。

如果政府一開始先用中繼部落的方式安置,讓老人家慢慢瞭解以前的部落已經不能生活的事實,加上因為大家都在中繼部落的生活,彼此可以互相勉勵,有在像部落那樣的共患難,這心理的傷痛就很容易恢復,更對未來部落的重建是信心與盼望的。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共同刊登)

當莫拉克災民來到行政院-1125現場集錦

災後逾百日,因政府對安置、部落原居地的遷村作法與災民實際需求差異太大,原住民部落與災民持續透過抗議、遊行、陳情請願等方式,希望政府能尊重受災部落,不要讓居民因政府作為而「二次受災」,甚至毀滅族群文化。

災後百日以來,因政府對安置、部落原居地的遷村作法與災民實際需求差異太大,原住民部落與災區民眾持續透過抗議、遊行、陳情請願等方式,希望政府能尊重受災部落,不要讓居民因政府作為而「二次受災」。

昨日(11月25日)包含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南盟)、災區各部落自救會與許多聲援團體,齊聚行政院抗議陳情,要求立即啟動中繼安置,並停止有「滅族之虞」的「特定區域劃定(不安全需遷村地區劃定)」之動作。

以下整理各媒體報導,提供讀者參考(請點選以下標題閱讀)

(1)1125中央社與各電視台報導(狼煙行動聯盟整理)。

(2)蘋果日報1126:我們要回家,災民怒衝政院

(3)苦勞網1125:災區原民要求中繼屋方案,吳敦義:政府沒錢。

(4)聯合報1126:災區原住民赴行政院抗議

(5)自由時報1126:馬說重建寬速簡 災民怒罵是個屁

(6)中國時報:災後特區核定 發永久屋證明

(7)台權會的現場照片集錦

(8)莫拉克88news:焚燒狼煙,就能讓災民找到回家的路嗎?

以下為記者鐘聖雄拍攝之現場畫面集錦,

觀看更多今日的現場畫面,請點選這裡閱讀

1-1533562401

政府打算將災區部落劃定為「特定區域」,並啟動「表決過半數」的方式,使部落必須集體強迫遷村,居民認為,不是所有的人對安全與居住的看法均相同,此作法形同「綁架式的集體遷村」,恐將有滅族危機。

2-1533562403

行政院堅持「軍營(或榮民之家)就是中繼安置」,但這樣的集體居住,沒有隔間隱私的作法,並不符合聯合國對難民安置的人道要求。

3-1533562406

小林人以「313:1」票否決了入住慈善團體的永久屋,希望覓地重建自己的家園,馬英九總統允諾尊重災民意見,但實際上卻毫無進展,甚至不斷透過各種遊說,要求居民必須入住慈濟興建的永久屋。

8-1533562419

5-15335624114-1533562409

(上左)小林村民徐報寅
(下左)八八再造聯盟主席理斷牧師(下右)本活動副召集人歐蜜偉浪牧師

6-1533562412 6-1533562413

7-1533562417

行政院戒備森嚴,阻擋不了居民捍衛傳統的心。

10-1533562422

11-1533562423

族人以行動劇表達心聲,道具都是在營區通力合作完成。

1533562421   13-1533562427

原住民大團結,燒狼煙呼喚祖靈與同胞。

12-1533562424

15-1533562432

17-1533562437

災區團體列出三大訴求,卻未被重建委員會列入討論議程,代表原民的鄉長離席抗議。族人準備進去行政院,直接找院長討論,被警察阻撓在外。

18-1533562441

19-1533562444

22-153356245020-1533562445

21-153356244827-1533562465

23-1533562454

24-1533562458

25-1533562461

下為掌握災區重建決策權的副主委陳振川在陳情書上簽了名,但對於「中繼安置」與「住民參與」等議題,顯然與災民有非常歧異的詮釋。未來,這些中央決策者的承諾,能否為災民爭取到更多實質福利,恐怕對地方父母官,以及全體的災民都是一項考驗。

30-1533562470 31-1533562472

32-1533562475

受災已經夠辛苦,卻連小孩都必須帶來抗議,才能爭取應有的權益,實在很累。

33-1533562478 34-1533562479

小林村民隨後至總統府陳情,與人民距離遙遠的官衙門,是否真能體會居民想要親手重建家園的心聲?

35-1533562481

36-1533562483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