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教育命脈?

颱風吹壞了部落,也吹走了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在上學期末來不及搶救突然被撤離的霧台國小山下臨時分校後。今年霧台國小開學面對的第一個開學的困境就是學生人數的銳減。霧台國小國幼班沙洛蘭老師擔心的表示,目前霧台國小只剩20多位學生就讀的情況,按照別的鄉鎮的例子,剩下十幾二十個學生,霧台國小就有可能會變成別人的分校。

她說,「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三地國小,搞不好有可能我們會變成三地國小的霧台分校。」

如果霧台鄉唯一的魯凱族學校,變成山下排灣族部落的分校,那麼,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將如何依附在別族的文化下延伸? 未來,魯凱族人又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以下是專訪霧台國小沙若蘭老師的相關報導。

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

當時聽到自己教的小朋友問她說:「老師,我們的同學都去哪裡了?」也讓沙若蘭老師自己不能接受,頓時之間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的學生回答。

她說,「小朋友不能接受,我也不能接受。」她表示當時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一下子少了那麼多的學生。風災之前,也就是上學年幼稚班有19位學生,把這間教室塞得滿滿的,結果風災後都搬下山了。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image005

沙若蘭老師表示,「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image007

從去年的19位學生到這學期只剩下6位魯凱族小朋友就讀霧台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失了根的文化,如何再延續?

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還是希望回到自己的部落。

沙若蘭也表示,自己所教的小朋友家長也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回來就讀,但是當時的路況實在太差了,那也都是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最後還是將自己的小孩送回部落就讀。

父母親的掙扎是因為若選擇回來就讀,學生變成有時候要住宿或是通勤的求學生活,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生活壓力。

也因為如此,沙老師表示,剛開始會有很自私的想法,為什麼不乾脆在山下有個完整的行政區域,所有的行政辦公,學校都在山下,但是這樣對留在山上的人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再過了一年之後,她也親自關心拜訪永久屋的族人。她表示,那個環境與部落的關係感受到非常格格不入。她說,「那裡(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環境,沒有辦法回復到部落在山上原來自己自足的生活。」在那裡要完全的改變另外一種生活型態。

她說,「如果說路可以花一筆錢修得很好,我還是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部落。」

不穩定的路況,可能要多禱告吧!

「對於路況,真的要多禱告吧!因為只要大雨,路況就不穩定,便橋就有隨時被沖走的可能。家長也擔心,如果孩子在山上生病了,結果路斷掉下不去,怎麼辦?

我們老師雖然在山上可以照顧,但畢竟我們不是醫生,無法醫治生病的小朋友。」沙老師無奈的說到大家所擔心發生的困境。

她說,其實決定下山的家長也很掙扎,若是將自己的小孩留在山上住宿念書,父母親們也都非常擔心。

對於魯凱族小朋友驚險的上學路段,只能靠禱告保祐學生上學路途一切平安。對於危險路段而擔心自己小孩到霧台國小就讀的家長,霧台國小的老師們也能體會他們擔心的心情。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還好,當時山下有臨時校區。

以前是父母在山下工作,就將孩子帶到山下。而現在是佳暮與阿禮部落,原本是留在原鄉部落就讀率將高的部落,因為風災遷下山後,這兩個部落的學生也明顯減少。

面對現實生活的考量,沙老師也表示,「話說回來,搬下山的家長他們也很掙扎,如果把孩子丟上來念書,他們其實也很擔心。因為,路不好,照顧不到。像 以前佳暮部落的小朋友,每天有校車接送,都可以照顧的到孩子。如果小孩未來在山上住宿念書,家人一個禮拜只能見一次面,也讓住在山下的父母親心懸在那 裡。」

去年一分開,霧台國小就只剩18位學生,有5位左右的學生將學籍轉出霧台國小,有的家長想說因為下去了,就乾脆將自己的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

當時為了應變學生的環境,學校老師就馬上爭取山下位在北葉國小的臨時校區,但是有得家長認為既然已經遷下山去了,就直接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小學就讀。種種環境的改變而衍生出魯凱族人更多的教育問題。

雖然去年霧台國小有山下的臨時分校,但這學期這項教育資源也隨著無法隨機應變的教育政策隨之撤離。

魯凱族人教育的「根」如何延續?

雖然當時也有部分家長很積極的跟部落的族人請求,不要將小朋友帶走,請求家長讓自己的小孩在部落有個完整的部落學習過程。但是面對環境的改變與生活的壓力,部分家長還是非常的掙扎將小孩轉到平地的學校就讀。

當初學校的老師也拜託過議員、教育處。但確是因為一切太慢的緣由,而失去最後一個可以延續山下魯凱族教育環境的機會。

魯凱族人將如何繼續串連山上與山下的「根」,延續魯凱族人教育環境的命脈?記者將繼續做相關追蹤報導。

image003

魯凱族人在風災後遇到遷下山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即將開始學習旅程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的小朋友,更要努力著適應災後的學習環境。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阿禮部落:遷居族人適應新環境,留在山上的族人等待新生活

山下的阿禮族人慢慢適應山下生活,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由於當初阿禮部落面臨遷村問題時,部分的族人決定要留在原地繼續山上的生活,於是決定不申請「永久屋」,以至於目前阿禮部落的魯凱族人行成兩個截然不同方式的生活局面。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正在適應著山下「永久屋」的新環境,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仍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等待新生活的到來。

阿禮部落留居戶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一個部落兩個生活

風災後阿禮部落魯凱族人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悄悄的開始各自步上新的生活軌道。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搬進永久屋的新生活一切都還在適應。

他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想要吃菜,可以就近到自己的田裡摘,都不用錢。現在,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他說,「山上的生活還是比較舒服」

而目前,選擇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正在一邊解決生計問題,一邊等待搭建避難屋的行政程序許可。

image003
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

留居戶: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八八風災後,由於山上的狀況還不是很穩定,一切都還在觀察當中,但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清楚知道,風災過後生活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自己處裡,總不能什麼都要別人幫忙,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為了顧及汛期時期的安危以及山下穩定的生活,阿禮留居戶也共同集資在山下購買搭建避難屋的預定地,為未來不確定的汛期生活做準備。

在其它災區很多搭蓋避難屋發生的問題下,阿禮部落的留居戶也表示,不希望自己偷偷摸摸的去蓋,因為會有很多問題,住起來也不安心。為了處裡山下避難屋的問題,也為了不影響其他阿禮部落申請永久屋族人的權益,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都很特別小心的處理申請避難屋的問題。

image001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通往阿禮部落坍方路段)

「避難屋」,很希望有政府的支持。

目前透過靜宜大學專案計畫在協助阿禮部落留居戶處裡申請避難屋進度的柯威表示,目前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

他說,雖然聽說政府會搭建公共避難屋,但這對留居戶來說其實是非常不便的。若每次颱風來臨就要趕緊打包到山下的避難空間居住,或快速趕下山找個臨時避難空間居住,對於生活實在是沒有安全感。

阿禮部落留居戶先前面臨沒有足夠資金搭建避難屋的問題,到處奔波。後來資金有著落後,卻因屏東縣政府不答應讓世界展望會協助阿禮部落的留居戶搭建避難屋,而使得目前申請的進度陷入一度停擺的狀態。

目前,阿禮部落召開完畢搭建避難屋的籌備會議,正在積極爭取近一步與屏東縣政府有更進一步的溝通,也讓山下的避難屋能夠盡快有新的進度,讓生活快點穩定下來,結束居無定所的生活。

除了縣府之外,柯威也表示,也擔心重建會的介入,影響到世展會可以幫忙的空間以及意願。因為在處裡避難屋的過程時,重建會也特別南下關心處理的進 度。但重建會一再表示,避難屋兩年後還是會拆除,兩年後若是要避難,就是分散到各營區去避難,例如像現在的隘寮營區,將來避難的方式會是用這樣的方式安 排。

9戶留居戶的未來?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目前只剩下9戶確定要在三和南村搭建避難屋,而部分族人放棄不搭建避難屋的原因,也都是因為面臨最現實的經濟困難。

柯威表示,當初重建會也來訪視了解部落的需要,重建會也強調若是要蓋避難屋,兩年後確定還是要拆除,並且希望留居戶可以在重建條例內的限制去蓋避難屋。他也表示,目前申請的進度能不能蓋,還是要看縣政府。

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已經開始慢慢適應山下的部落生活,而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阿禮部落留居戶「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image005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的留居戶,卻仍就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古秀慧家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長治百合系列(2)第一次住戶會議,討論生活公約

長治百合園區各部落,召開第一次住戶會議,鄉長建議可以將原鄉的生活規範提出來與政府部門一起討論,或稍做修正,變成長治百合部落的生活規範,一起來形成新的生活秩序。

824:長治百合部落住戶會議

在8月6日入住後,長治百合部落第一次的住戶會議在8月24日的晚上7點,於長治百合部落的臨時聚會所召開。顏金成表示,「今天是一個開始,可能將來會吵來吵去,但希望大家秉持大生活圈一個原則,來維持這裡的生活秩序。」

由於長治百合部落的新住戶在搬進來的20多天中,已有不少住戶對於新居住的環境有些生活上的不方便。鄉長也表示,這次的住戶會議是要先與住戶溝通目 前居住在這需要有一個大原則來維護這個新部落的生活秩序,也希望各部落能夠在這次的住戶會議之後也召開自己的部落住戶會議,提供鄉公所來訂定長治百合的生 活規範。

他建議6個部落可以將原鄉的生活規範提出來與政府部門一起討論,或稍做修正,變成長治百合部落的生活規範。鄉長也跟族人提到從山上到山下有些生活方式需要相互約束,也希望大家心裡要有個底。

這場由霧台鄉長顏金成主持的住戶會議,是由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曾智勇逐項討論的方式,也讓住戶一一提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以下是住戶會議的相關報導。

990826shphupihp-450.jpg
鄉長表示「今天是一個開始,可能將來會吵來吵去,但希望大家秉持大生活圈一個原則,來維持這裡的生活秩序。」 )

一、生活規範的討論

這場由屏東縣政府主辦的生活規範討論會議,由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曾智勇主持討論,由於居住在長治百合部落的族人還包括了三地門鄉的達來以及德文部落的排灣族人。

曾處長會中也特別邀請魯凱族阿禮村的杜明發牧師以及排灣族的林牧師個別用魯凱以及排灣族語,讓部落的族人更清楚了解當天晚上要進行的討論項目。

生活規範為會議當天屏東縣政府提供之初稿,修正版本需由各部落召開部落會議再次討論之後,正式擬訂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生活規範,相關之修正版本後續將再提供給讀者參考。

當天會議主要討論的四大項目如下(內容請見文末附錄):

一、住屋外觀管理規範

二、社區衛生管理規範

三、社區安全管理規範

四、公共空間管理規範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規範(初稿)為屏東縣政府代為草擬,在今日會議提出來後,由各部落召開部落會議再次討論,之後正式擬訂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生活規範。

霧台鄉長也表示希望族人可以將各部落的生活規範提供出來當作生活規範的原則,曾處長也表示希望住戶都能夠遵守這個大原則,例如不要讓園區內的防火巷使用不當而造成防火巷失去它的防火功能。

二、居住的環境問題討論

(1)家屋設計不良,每逢下雨,雨滴就噴進家裡。

阿禮唐村長表示,下雨天阿禮部落的區域特別會積水,希望相關工程單位能夠盡快處理。他也表示,大門玄關處的屋簷設計不良每逢下雨,雨滴就噴進家屋,但是關起來,家裡又很悶。

他也提出是否可以在家屋前面搭建可遮蔽的簡易空間,一來可以遮雨也可以擋住大熱天太陽直接照射進來的大片陽光,讓居住者能夠有更舒服的居住空間。

(2)生活環境蒼蠅太多,吃飯都不能吃飯。

谷川社區理事長賴聰明也表示,目前生活障礙最大的就是紗門。他表示,這裡的蒼蠅太多,如果什麼事都要等到管理委員會通過的話,真的是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

達來部落的林牧師也反應,蒼蠅太多,吃飯都不能吃飯。

鄉長也在會中立即表示,紗門的部分住戶可以自行處裡,但屏東縣政府這邊卻也表示,搭蓋簡易的遮蔽雨滴的方式是可以,但是住戶仍需要在不違反建築法規的條件下才可以。

曾處長也特別提出,希望能夠透過生活規範大家來相互約束,確保生活區域的安全以及美觀的問題。

也因為家屋前庭空間使用的問題,生活規範中住屋外觀管理部份的「第6點,為維護園區景觀,禁止住戶庭園改變用途,如搭建或做為曬衣場等。」之項目先做暫時保留。

三、山上生活方式與山下生活空間的衝突

另外吉露村的老村長巴桂武表示,家屋前的空間如何使用,是否可以詳細說明,他也表示,族人在生活使用上的使用不便,「永久屋」的招待空間狹小,客人來到家中時,都不知道要請客人坐在哪裡,希望外面的空間可以提供居民來搭件簡易涼亭,不但可以招待客人,更可以避免下雨時大雨噴進家屋的困擾。

他也提到,族人在料理傳統食物實很需要燒柴的爐灶來烹煮食物,因為有許多傳統食物的料理需要長達1-2個小時以上,如果一直使用瓦斯爐的話,太不符合經濟成本,需要使用柴火來烹煮,也希望政府的管理單位可以允許族人在空間上的彈性使用。

image003
吉露村的老村長巴桂武表示,族人在料理傳統食物實很需要燒柴的爐灶來烹煮食物,希望可以允許族人在空間上彈性使用。

四、入住物資分配不均

當天會議也有族人反應,為什麼只有給予部分住戶12台冰箱?會議中有些住戶反應,並不是一定要要求這項物資,但是如果只是為了入住典禮裡當天給與會的長官看見所有物資齊全的話,那對其他住戶根本不公平,因為並不是大家都有。

住戶也表示,並不是一定要給予這項資源,但是這樣的分配方式會造成其他住戶的抗議與不公平,更是造成部落不必要的紛爭。

屏東長治基地雨量特別大,「永久屋」設計不良造成每逢下雨,雨滴就噴進家屋。加上慈濟僅準備了12台冰箱送給長治百合部落154戶的住戶,造成住戶之間感到分配不均的問題,在長治百合園區開開始,部落各層面的生活問題便開始出現。

未來住在長治百合部落的魯凱族以及排灣族人山下的生活問題,將如何被解決以及住戶會議接下來的進展如何,記者將會繼續持續追蹤報導。

附錄: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規範(初稿)

一、 住屋外觀管理:

1. 為維護園區景觀,如需裝設鐵窗、鐵門、鐵架,必須經由部落管理委員會統一規範。

2. 為維護園區景觀,禁止進行任何破壞外觀改建或違反建築法規事宜。

3. 為維護景觀,禁止於通路、防火巷弄、開放空間、退縮空地,與共同走廊等處所堆置雜物、設置柵欄、門扇。

4. 為維護園區景觀,張貼海報、告示等文宣品須由部落管理委員會統一規範。

5. 為維護園區景觀,禁止私設路障及停車位、侵占巷道妨礙出入。

6. 為維護園區景觀,禁止住戶庭園改變用途,如搭建或作為曬衣場等。

二、 社區衛生管理:

1. 為維護環境衛生,不排放及燃燒污染物、不隨意棄置垃圾。

2. 為維護環境衛生,禁止飼養家禽、家畜及保育類動物。飼養寵物必須不妨礙社區為生、安寧與安全。

3. 為維護環境衛生,禁止於公共區域丟棄酒瓶、菸蒂與隨意吐檳榔渣汁,及任何影響公共區域為生與安全行為。

三、 社區安全管理:

1. 為維護社區安全,禁止存放易燃性、爆炸性等危險物品。

2. 為維護社區安全,從事瓦斯、電銲等危險行業,必須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

3. 為維護社區安全,禁止私自架設無線電台基地台等強波發射設備或其他類似之行為。

4. 為維護社區安全,禁止進駐各式違反政府法令及有傷善良風俗的行為或行業。

四、 公共空間管理:

1. 社區公共空間,為社區住民共有,不得私自任意修改或占用。

2. 公共空間的開放及使用辦法,由社區管理委員會或指定管理人訂定,住戶必須依規定申請使用。

註:生活規範為會議當天屏東縣政府提供之初稿,修正版本需由各部落召開部落會議再次討論之後,正式擬訂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生活規範,相關之修正版本後續將再提供給讀者參考。

長治百合系列(1)新生活如何開始?

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由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援建工作,慈濟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第二期永久屋的援建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在第一批居民進住之後,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編按:因風災需要遷居的魯凱族人,除了好茶部落之外,其餘均將落腳在由縣府命名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中(註1),目前也已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對魯凱族而言,是歷史性的遷居大事。我們將開闢「長治百合系列」,持續記錄這個新社區的點點滴滴,本文為系列之一。

──────────────────────────────────────────────────────────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在8月6日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居民包含霧台鄉佳暮、阿禮、吉露、谷川以及三地門的達來、德文部落。入住當天,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屏東縣長曹啟鴻、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皆到場揭碑、祝福。

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的援建工作後,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生活協助的工作由世界展望會負責的「生活重建中心」接手,另外,第二期永久屋的援 建工作,則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然而,歷經三個多月的工期完成的住屋,雖已完成第一批的進住,但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p1060412-1.jpg
第一期的永久屋已經完工,也有居民入住

牧者要說魯凱語?排灣話?

園區內的族群組成包含排灣族以及魯凱族,信仰上大致分為:安息日、長老教會、天主教以及循理會,但在園區內,目前並沒有任何教堂的建築,各個宗教都 是使用園區內的閒置空間作為「臨時集會所」,霧台鄉公所告知居民,教會的集會所是以宗教作區分,不若過去在山上,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的教會。

以佳暮為例,目前佳暮跟谷川是共同使用同一個臨時集會所,兩個部落雖同屬基督宗教,但佳暮居民使用的是魯凱語,谷川則有部分居民講排灣族語,雖然一起上教會,但語言不同,根本無法傳道、溝通,佳暮村民麼葛直言:「那牧者到底要講排灣族的話還是魯凱族的?」倘若牧者只說單一族群的母語,另一方又該如何是好?

對於園區內的公共空間,佳暮發展協會理監事班德勒指出,一直都有聽到「會蓋教堂」的消息,但是在月初完成入住後,慈濟基金會也隨即撤離園區,並且已 和負責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重建中心的世界展望會完成交接,「我們還可以在園區裡面看到他們當初的設計規劃,真的有教堂還有球場啊,只是現在他們撤走了, 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

此外,班德勒指出,當初也聽聞慈濟有規畫要蓋展售中心,但三個月的工期過去,教堂、展售中心、相關共同的生活空間都沒有完成,長治園區內雖仍保有長治分台過去的部分建築,是否能夠挪為居民的集會所、共同生活空間?

一家多戶,都是流浪戶

另一項讓居民感到困擾的問題則是「一家多戶」的狀況,麼葛說,原先在山上的房子是登記在父親名下,後來鄉公所寄了一張繼承的通知書到麼葛家中,表示房子已經由鄉公所辦理繼承轉移到兄長名下,同時鄉公所也通知住在台北的哥哥要處理申請永久屋的相關事宜。

「所以現在這棟房子是登記在哥哥名下,但是戶長是我。」麼葛提到,這棟34坪的房子目前是父母以及麼葛一家8個人居住,但麼葛的哥哥、姊姊戶籍全登記在同一個戶,大大小小家起來20多人。

麼葛與妻子原先希望留在山上,但因為在山上居住的房子在大哥名下,又已用作申請永久屋,鄉公所在辦理相關業務時,也沒有調查實際居住狀況,現在目葛一家住在哥哥名下的房子,即使想回山上蓋房子卻也「於法不符」。

而在杉林大愛園區所碰到的「遮雨棚問題」也依然存在於屏東,過短的遮雨棚,使得居民不得不自行搭建帆布「遮雨」,戶與戶之間的走道也與杉林大愛園區的連鎖磚走道不同,而是泥土與石頭滿佈,居民擔心泥沙若不斷被雨水沖刷,容易造成阻塞影響排水,

有的住戶自行集資購買水泥板搭建「排水溝」,但也有的住戶表示,「縣府曾告知先不要動,但是慈濟又跟我們說留給我們自己發揮。那如果我們自己做水溝了,會不會以後政府又說要拆?」在兩方說法不一的情況下,動?或者不動?都讓居民無所適從。

IMG_4973
長治園區也有「雨遮過短」的問題需要改善,族人集體購買水泥做排水溝但不知將來是否需要拆除?
IMG_4971

就業與就學的難題

安居的問題外,園區內的就學問題也令人擔憂。災後,為方便學童上下學,霧台國小在北葉國小設置分校,但在八八週年後,分校已告廢止,原先就讀分校的學童,隨著家長進住永久屋後,家長與孩子都陷入「要去哪裡上學」的困境中。

園區週邊的北葉國小與三地國小皆屬排灣族的原住民小學,另一所魯凱族小學─青葉國小則距離園區40-50分鐘的車程,學校也沒有校車,對家長而言,上班日該如何接送孩子?

就業方面,園區內的居民尚未找到工作者,多半選擇八八臨工,也有從事短期就業的居民慮及擴大就業非長久之計,結合政府的就業輔導方案尋求新出路。班德勒表示,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部落傳統的技藝也可作為經濟來源,但如何永續經營卻是另一個難處。

他進一步指出,「人才培訓方面,這個一定要公部門來做,我們沒辦法自己處理。」同時,傳統技藝除了讓居民有了收入之外,也是文化的傳承,他回憶部落長老說過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凋零、會離開,那文化的東西怎麼傳?如果不能在我們還在的時候傾囊相授,我一定會含恨而終。」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進住的第一個月,生活、就業、就學、文化的難題才正要開始。

註1:

長治永久屋由縣府命名為「長治百合園區」,雖然在目前園區入口有堆砌石頭上寫「慈濟大愛園區」,但經居民與慈濟溝通後,慈濟基金會表示將會移除,但是目前尚未移除。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德文部落的百年咖啡夢

由14戶家庭式咖啡農園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是實現族人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農民形成合作社,確保咖啡豆品質,實現公平交易。

990721da2wunb117-450.jpg

因為緯度的關係,下午容易起霧,這樣的環境最適合咖啡生長。

南台灣,海拔約1200公尺的深山處,有四個魯凱、排灣部落依山勢闢建而成,那裡是台灣咖啡雲霧間的故鄉。

咖啡,無庸置疑是舶來品,可是,對居住深山的原住民族而言,卻也不那麼陌生。早在百年前,因為氣候適宜,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德文村就成為咖啡的產地。由於高山型咖啡的珍貴,更屢屢被指定為日據時代天皇的貢品。而今,在屏科大的協助下,原住民族人再度種植起了咖啡。

跟百年前不同,過去咖啡身上烙有被殖民的印記,是殖民者首要掠奪的珍貴物資。然而,現在的原住民族希望,老叢新生,重生的不只是咖啡,公平貿易的信念,也能在此扎根、茁壯!

由14戶家庭式咖啡農園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是實現族人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除了結合這些農民形成合作社,確保產品能直接從產地直銷到消費者手中,同時確保咖啡豆品質之外,更希望保障這14戶咖啡農民的咖啡生豆以公道價格賣出。

如此一來,咖啡的銷售不但可以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及生活品質,更能保護這些咖啡生長的生態環境──以低密度的小量栽培,投入密集的人力手工照顧,避免大面積機械耕種,維持咖啡生產地的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性。族人們還有個說不出口的盼望,希望利用咖啡喚回青壯人口,讓德文的民族文化有再造與傳承的機會。

除了村民們用組織化邁出第一步,屏東縣三地國小也加入了這個「咖啡革命」的行列。校長陳再興主張,村裡擁有從日據時期就種植的咖啡樹,七百多位村民半數都種咖啡,學校將部落的咖啡文化融入課程之中,是「生活即課程」的概念,孩子們從參與採咖啡豆、日曬、剝殼、挑豆、烘焙到沖泡咖啡的整個流程,實際體驗部落文化。

海拔八百公尺的德文部落,位於屏東三地門

海拔八百公尺的德文部落,位於屏東三地門

今年,海地發生大地震,同樣身為災區的德文部落,小朋友們還自發性的發動義賣咖啡聲援海地的行動,校長說:這次咖啡義賣要捐款給海地,是孩子們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八八風災重創部落,部落小朋友受到外界很多協助,他們也想回饋幫助別人,「孩子們實踐了原住民 『分享』的文化。」他為學生感到十分驕傲。

想嘗試看看這個與眾不同的咖啡香嗎?

歡迎到德文部落來作客,或泡一杯Umu(爺爺)及 Kaingu(奶奶)特製的掛耳包吧。

馬古都莊園:http://makudu.blogspot.com/

訂購方式:欲訂購咖啡豆或是想要表達意見的朋友,請透過電子郵件寄至ecorv@gate.sinica.edu.tw。並請留下您的大名、地址,以及欲訂購的包數,我們會盡快用電子郵件與您連絡匯款方式。

日曬法咖啡豆製作過程

櫻桃般鮮紅欲滴的咖啡生豆

櫻桃般鮮紅欲滴的咖啡生豆


南部才有的冬陽

曬乾豆子有龍眼乾的味道

把乾掉的果肉去除

帶殼的咖啡豆還要繼續曬

用木杵及臼去殼後,抖掉咖啡豆的殼

(本文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隊」)

佳暮部落原地重建: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

佳暮四英雄之一的賴孟傳認為,若是未來族人全部都到了長治分台,那孩子哪裡有環境去學習部落裡的知識?他更堅定的說著留在部落重建的想法,「因為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一個真正屬於我們本來該在的地方。」

前言:

霧台鄉佳暮村目前面臨的遷村狀況,一部分族人將要遷至長治分台,而另一部分的族人則是選擇原地重建。也是佳暮遷村委員會之一的賴孟傳表示,目前長治分台基地規劃中有44戶,但是有兩戶是預備戶,將來會做為佳暮村的村辦公室跟衛生室。

他也表示,佳暮部落約有100多戶的族人,未來有44戶要遷入長治分台,之後還有第二批的族人會入住長治分台,所以其餘的族人應該會剩下16戶左右留在舊佳暮部落原地重建。

也是佳暮四英雄之一的賴孟傳認為,部落的好山好水是錢買不到的,這也是他堅持回部落原地重建的原因之一,他表示,若是未來族人全部都到了長治分台,那我們未來的孩子,如果到了長治分台生活,我們哪裡有環境去學習部落裡的知識?他更堅定的說著留在部落重建的想法,「因為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一個真正屬於我們本來該在的地方。」

以下是採訪佳暮族人賴孟傳的原地重建相關整禮報導。

990714jiamuimage001-450.jpg

笑說自己是「釘子戶」的賴孟傳,「我們可能是那個最盧的『釘子戶』。我們沒有申請,因為我們真的不想搬遷,因為佳暮部落真的是,好山好水買不到的。」

風災發生的當時

本來八八風災發生的那天,應該是待在部落的,因為山下有事,所以發生的當時不在部落裡,也因為當晚雨越下越大,所以那天就住在山下。賴孟傳回想起八八風災當天的情景說著當時屏東災區的狀況。

他說,後來看到新聞不對勁,回佳暮部落的山路也都無法通行,就趕快打電話給徐仁輝跟徐仁明還有柯信雄看怎麼辦?第一天先騎單車進入部落,然後再步行,到了伊拉橋一切已經面目全非了。

賴孟傳表示,當兵的時候是在特勤部隊服務,所以當時發生風災的時候,看到所有的家人都在部落裡,便趕快和部落裡受過訓練的族人一起回部落救援。

天災後看部落的未來

佳暮部落分成兩部分─「新佳暮」與「舊佳暮」,在新佳暮的部分,賴孟傳表示,目前部落裡是第5 鄰那個區塊比較危險,政府目前是規劃為安全堪虞區。本來先前是劃定危險區域,但是來探勘的教授表示,這裡還沒有到那種地步,所以就劃定為安全堪虞區。

而新佳暮第4鄰這一個區域,則是屬於安全範圍,所以第4鄰的住戶,沒有辦法申請永久屋。所以未來要遷村的是第1鄰到第3鄰,以及第5鄰。

舊佳暮則是整個都可以遷村,賴孟傳就是屬於舊佳暮的族人,表示:「像我就沒有遷村,新生代的部落青年還是主張不遷。因為,我們這一群新生代認為部落還是有未來。」

雖然大自然對部落帶來一定程度的威脅,賴孟傳認為:

「我們願意用這兩年的時間,繼續下的雨讓他下,該崩的落石讓他崩。大自然一定有她自己復原的一個能力,她一樣會療她的傷。他說,部落老人家也說過在民國10幾年前,也發生過,規模這麼大的天然災害。

那時候道路也是一樣崩塌,當時都是走河床的便道,走到霧台,走到佳暮。經過50幾年以來,它又修復了。那去年又發生這麼大的自然災害,其實坍塌的地方還是一樣的地方。

例如在伊拉(谷川)部落對面坍塌的地方,部落老人家叫那個地方做Dakilaifan,Dakilaifan在魯凱語的意思是曾經被洪水淹沒的地方。在這次的風災也再次坍塌。現在就是一樣,又再來一次。

說到這裡,孟傳也感慨的說,風災中被淹沒的族人,只有一位在澎湖外海被發現,其他的四位族人,至今仍未尋獲。前一陣子,在大武部落被溪水沖走的部落老人家,也未被尋獲。判斷有可能是被砂石覆蓋,或者是山下雨量太大衝到外海去也有可能。

image003

例如在伊拉(谷川)部落對面坍塌的地方,部落老人家叫那個地方做Dakilaifan,Dakilaifan在魯凱語的意思是曾經被洪水淹沒的地方。在這次的風災也再次坍塌。現在就是一樣,又再來一次。

持續在部落工作與生活──好山好水買不到的

談到在部落工作的生活經驗,他說,「我的工作很彈性,十幾歲決定不繼續升學的時候,就留在部落種愛玉、養水鹿、經營民宿。我的工作一直在山區。」

賴孟傳從以前就有在做部落的工作,佳暮部落也一直都有在做重點部落計畫的工作。像是狩獵祭或是部落夏令營的活動,帶領從幼稚園到出社會的年輕人,上課而這些課程也是部落裡免費提供的。

賴孟傳表示:「我們免費提供部落的孩子,主張讓部落的孩子學習在部落生存的技能。那在山上為生的方式,就是種愛玉、養水鹿、經營民宿。這就是我在山上基本的生存方式,其實這樣就ok了!所以這也就是我們不想離開佳暮,離開霧台鄉的一個原因。」

image005

選擇留在原地重建的佳暮族人表示,願意用這兩年的時間,繼續下的雨讓他下,該崩的落石讓他崩。大自然一定有她自己復原的一個能力,她一樣會療她的傷。(霧台鄉,台24縣道)

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

孟傳堅定的說著留在部落重建的想法,他說,「因為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一個真正屬於我們本來該在的地方。」

他也表示,「若是未來族人全部都到長治分台,那我們未來的孩子,如果到了長治分台生活,我們哪裡有機會去辨識。長治分台沒有環境可以去學習部落平常的生活常識,那是絕對沒有辦法的。」

雖然從一個比較樂觀的角度來看,未來母語可能更好,因為大家都住在長治分台,聚集在一起,也許會更好。但是如果缺乏一些部落教育的環境系統,狩獵的技能、判別林相,以及分別有毒的植物,在長治分台根本做不到。

「所以我們還是希望保有佳暮那塊土地,保有佳暮村魯凱族人一個傳承文化學習的基地。所以說,我們堅持不遷。」他也表示現在就是等兩年過後,等山上的環境漸漸穩定下來,我們就可以再重新建構部落的未來。

在確定要回原鄉重建之後,賴孟傳目前的想法是:「所以我們現在就先等待,等待這兩年。屏東榮家其實是算中繼屋,那像我們未來要回部落的部分族人,如果申請永久屋的話,便是浪費社會資源。因為他們(政府)要先徵收土地,然後再幫我們蓋,然後再做一些有的沒的,其實很浪費錢。」

至於原鄉重建部分,他曾參加營建署的會議,據政府表示目前是兩年的部落環境觀望期,所有的道路計畫今年9月發包,10月開工。明年的12月準時完工。

image007

路斷了,可以繼續修復。文化的根斷了,該從哪理修復?(霧台鄉,台24縣道)

至少,我們還有命在。

對於目前的安置情況,賴孟傳表示:

「當下是一個過渡期,不能自憐自哀,至少,我們還有命在。目前也在對部落族人開導,不要有這樣悲觀的想法。對於政府協助部落蓋永久屋,我們還是要感恩,如果只是自憐自哀,還帶點仇恨,這樣是不會快樂的。

雖然在安置中心裡,有些區域的格局不太一樣,可以住的比較舒服,但是,如果部落的人住起來快樂,我們也應該要開心,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如果是你的女兒住在裡面,你應該要開心,怎麼會去比較?」

而蓋永久屋過程中產生這麼多的誤解,孟傳也表示,其實這個永久屋應該早就要蓋好了,就是太多的誤解要打開。他說,「我覺得就是各讓一步的問題,一個部分也是慈濟那邊沒有想到部落這邊想要的想法,一個部分也是部落這部分的要求,可能在這個環節沒有辦法處理。」整個事情,就是少了「溝通」的系統。

山下永久屋的申請問題,少了溝通的管道,山上原地的重建問題,也暫時面臨危險的交通便道。但,終究佳暮村的魯凱族人在看見未來山下的文化生存空間,將會失去學習部落知識的環境,依然堅定的選擇回原地重建,因為那是一個基於誰都不想失去自己文化根源的初衷。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一個都不能少:「保留霧台國小山下校區」聯署行動

魯凱族人最近得知,霧台國小臨時校區將在今年度遭到廢止,山下霧台鄉的學生被迫在地就讀他校。如今臨時校區若是廢止,未來台灣魯凱族文化保留和傳承的基礎教育,將會面臨自我認同的消弭危機。

990710image001-450.jpg

魯凱族人最近得知,霧台國小臨時校區將在99學年度(也就是今年度)遭到廢止,山下霧台鄉的學生被迫在地就讀他校。如今臨時校區若是廢止,未來台灣魯凱族文化保留和傳承的基礎教育,將會面臨霧台鄉魯凱族群自我認同的消弭危機。

魯凱族人遷到山下入住永久屋,魯凱族的小朋友要到哪裡就讀?風災過後,隨著父母遷離開霧台家園到山下安置所生活的魯凱族小朋友,隨著申請永久屋不確定的情況下,也面臨學習環境不確定的問題。

面臨學校人數遽減的狀況,霧台國小的教育資源也隨著這場風災受到影響。原來霧台國小在大武村所設立的大武分校,校方表示會先保留,但是因為目前學生劇減的情形,在這學期結束時,也陸陸續續將大武分校的設備資源撤回到霧台國小。

而去年風災,暫時安居山下的魯凱族小朋友寄讀在北葉國小的教學設備,也在近日慢慢將設備撤回校本部。在分校以及臨時分校設備撤離的運作下,暫居山下的魯凱族小朋友只有「被迫選擇」其它平地學校就讀的「命運」。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的啦法告與吳宜瑾,目前正積極與霧台鄉的族人開會並尋求各項資源與管道。曾經在霧台國小擔任代課老師的啦法告表示,也希望夠透過「一個都不能少」的聯署精神,保留住部落教育以及魯凱族人的教育權利。以下為連署書內容。

image003
礙於霧台鄉道路遭受嚴重的損害及天候劇變所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家長恐孩子再次遭受威脅及傷害,而影響孩子的生命安全和應有的受教權。族人提出聯署訴求期望能夠讓暫居山下的魯凱族小朋友繼續就讀「霧台國小」。

一個都不能少:保留霧台國小山下校區連署書

霧台鄉位於屏東縣最北,全鄉皆為魯凱族人,在魯凱文化保留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霧台國小為霧台鄉唯一的學校,創立至今已有六十餘年,擔負整個霧台鄉國民小學的教育,除此之外,霧台國小更擔負了魯凱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自我認同建構的使命。

流著相同的魯凱族血液、在同一個文化薰陶下成長、擁有共同的童年回憶,每個霧台國小的孩子在這個學校,透過教育和文化的滋養,共同生出了一個堅固的根,那便是對鄉的熱愛,和魯凱民族自我的認同。霧台鄉在經歷了多次風災、水災的摧殘之後,更是在這些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靨裡得了安慰,因為他們是霧台鄉魯凱族的財富、豐饒和希望。

無奈去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了霧台鄉大部分居住地嚴重的破壞,經勘驗判定為不適合居住地,故迫使霧台鄉一分為二,因此霧台國小也被分為霧台本校和位於北葉的山下臨時校區,留在山上的孩子就讀霧台本校,搬遷至榮民之家安置所的孩子就讀山下臨時校區。此次水災即使免不了傷亡和財務上的損失,但霧台鄉魯凱族的樂天知足的天性,讓鄉民很快的就走出了水災過後的悲情,霧台國小的孩子們,也因此很快的就適應了災後重建的生活。

然而,我們卻在最近得知,霧台國小臨時校區將在99學年度(也就是今年度)遭到廢止,山下霧台鄉的學生被迫在地就讀他校。霧台國小的人數在八八水災後已從原本近九十位的學生,下降至五十幾位,如今臨時校區若是廢止,學生預估將僅剩不到三十位,這個數字不僅代表一個學校存廢的危機,更重要的乃是,台灣魯凱族文化保留和傳承的警示,以及霧台鄉魯凱族群自我認同的消弭。

莫拉克風災之後,族人不得已必須搬離與族群魯凱文化息息相關的山林,遷居至平地的永久屋,這已使得族人憂心於魯凱族文化未來的傳承問題,而今我們的孩子又將被打散,與其他族群的學童一起受教育,更讓我們憂心將來魯凱族群文化的認同,該如何繼續建構。

基於愛鄉、愛自己的文化,絕大多數魯凱族的家長與學童仍希望能回鄉就讀,但礙於霧台鄉道路遭受嚴重的損害及天候劇變所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家長恐孩子再次遭受威脅及傷害,而影響孩子的生命安全和應有的受教權,故其因尊重絕大多數家長的意願,迫於無奈,因此我們提出以下的訴求:

1. 莫拉克颱風剛過不久,鄉民才剛走出災後的悲情,學生也才剛適應新環境,山下臨時校區的廢止與迫使學生各自轉往他校就讀,恐將再次帶來孩子心靈上的創痛。而族人至今仍未完全進住永久屋,回山的路況如今又還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籲請屏東縣教育處保留山下的臨時校區。

2. 為凝聚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向心力,希望能引起各級長官的注意,重視學校教育的存在價值,及其佔魯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更應保留霧台小學的完整性,讓我們的孩子能一起受教育,從小培養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及使命感,使能傳承魯凱族特有的文化。

連署人: 部落/單位:

image005

魯凱族人擔心,如今霧台國小臨時校區若是廢止,未來台灣魯凱族文化保留和傳承的基礎教育,將會面臨霧台鄉魯凱族群自我認同的消弭危機。(上圖為位於霧台村的霧台國小校本部)。

image007

霧台國小今年畢業的魯凱族學生,畢業後「不得不」暫離家園選擇山下的國中就讀,繼續未來的求學生涯。但是對於尚未畢業的霧台國小的魯凱族學生,未來將到哪裡就讀?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原住民災區的教育困境: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

國家政策沒有給原住民部落提供適合的公共托育,不僅對原住民部落學童在生活照顧上不太夠,部落自辦的基本開班條件,通常也都遇上法規不符的狀況而影響開班權利。部落小孩的教育權利也跟著大受影響。

國家政策沒有給原住民部落提供適合的公共托育,不僅對原住民部落學童在生活照顧上不太夠,部落自辦的基本開班條件,通常也都遇上法規不符的狀況而影響部落開班的權利。而災區部落的小孩,未來的教育權利也跟著大受影響。

目前霧台鄉部分就讀幼稚班原住民學童,因為風災的影響,都暫時就近轉入山下安置中心附近的托育班就讀。服務於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江瑛表示,災後的服務經驗中發現,家庭以及對部落的關係裡,最基本的支持都還沒辦法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安遷到山下,小孩根本也沒有選擇的權利,為了生活,都只能暫時轉學到山下的學校念書。

「八八風災,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在部落托育的經驗中,江瑛也提到,「部落托育」並不只是在學前教育關心的這一個環節,而是部落小孩與婦女關係的處理。部落教育裡目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小孩學前教育的最基本照顧都沒辦法顧到,又怎麼繼續去談原住民教育的未來?

image001

今年暑假過後即將升上國小一年級的霧台國小附屬國幼班學生與霧台國小校長及老師。

「部落托育」受既有法規限制

「除了部落缺乏師資之外,設備場地也是個問題。部落裡缺乏符合政府所制定的建築規範托育空間可以使用,而目前用在部落的部落托育規範,也是城市機構裡的想法。」江瑛說起目前部落托育的困境。而這也造成,托育班想要在部落開班,就會受到很多礙於建築法規以及教師與學生比例規範的限定而無法開班成立。

她也提到,目前執行的這項計畫,未來也將轉移到內政部的兒童局暫時辦理。未來,部落托育計畫會朝向怎樣的發展,目前還在與各相關單位討論進行。雖然原住民族委員會已協助將部落托育計劃,暫時展延至101年,但這只是延緩部落托育今年面臨被廢除得一個展延計劃,對於實際落實部落托育的政策,仍未有明確的方案。

因為受限於需符合以都市、機構化、管理私立機構思維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而影響在部落成立部落托育班的權利,目前在屏東地區也只剩平和與美園部落有托育班繼續開班。

雙管齊下的部落托育機制

老師的角色扮演,除了照顧孩子,老師也可以透過互相協助農忙的過程,瞭解各部落的狀況,甚至是孩童的家庭狀況,更有助於孩童教育上的幫忙。而部落托育學習的空間,放置在部落裡,那個空間也是家長們較放心的。

在美園部落的托育班,孩子的照顧在農忙時期,托育班的老師可以變成是一個守望相助的角色,甚至是部落生活上的幫忙。

老師不只是忙孩童部落托育的事,在農忙時期也會協助孩童的家長透過對外的管道,協助孩童的家長販售芒果。也在這個互動的過程,減輕孩童家庭的經濟負擔。

江瑛表示,部落托育班的老師也會利用閒暇時期,幫忙部落,這就是部落托育空間,為什麼放在部落裡較好的原因。

並且部落托育班的老師,大部分是部落裡在地的族人,同時照顧部落裡的孩子,也照顧到學童的家庭,讓成長學習過程中,因為家庭經濟因素或其他家庭問題困難的家庭,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與幫忙。也讓成長學習中的孩童,能夠不受家庭經濟的影響,而失去學習的機會,以及得到更好的學習教育環境。

她也表示,「部落托育的重要性,是因為那種方式的學習是跟部落生活條件比較貼近的,部落的小孩就在共同經驗的方式中生活。」若送去一般幼教營利機構,去看待孩子的成長,對於部落學童以及家長都是一大負擔。

「部落托育」與「人」的生活照顧

江瑛也表示,缺乏部落托育的「相互照顧」過程中,其實在心靈部分的溝通是空的,變成是無視於生活狀態的發生。很明顯的是生活一直都存在,問題卻沒被解決。

尤其在風災過後的重建過程中,部落婦女都是扮演照顧生活的角色,而遷村以及永久屋的問題,都是男性在處理。而在這樣的處理模式之中,因為部落婦女的聲音不容易出來,而使得生活問題一直都在的一個生活現象。

因此她表示,透過部落托育的機制,這樣一個關於「人」最基本的生活照顧。能夠實現服務即是生活的理念,也讓這樣工作方式讓族人與部落一起生活。

災區部落兒童教育的未來?

長期服務於部落教育的江瑛表示,「風災過後安置的生活情形,此時此刻沒有辦法被完全照顧到,而部落孩子的教育權力更容易被忽略。」

若是採取部落相互照顧,用自己來照顧的方式,那麼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包括孩子的教育可以一起照顧進來。但是,在八八風災裡沒有發言權的災區學童,誰又可以來照顧他們的教育的權利?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八八零工專案,讓族人的生活「零」顧慮?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影響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前言:

族人從發生災變的部落,暫時遷居至平地,即將邁入第11個月。為了讓暫時安置在山下的災民可以有份暫時性安定的工作,以緩和剛下山離開部落擔憂下一步該怎麼辦的災民,政府擬訂了八八零工專案計畫,讓災民與山下的生活步調得到一個暫時性的平衡。

但是「八八零工」這樣的工作機會,究竟是「救濟」,還是「輔導」?不明確的政策方向,在族人未來長期待在山下的生活中又面臨了哪些新的挑戰,以下是安置於屏東榮家魯凱族人以及霧台鄉公所承辦人員民政課課長賴玉梅的採訪整理。

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年長者很難得到工作

目前在屏東災區安置的部落族人,表示有年齡的限制,導致高齡層群的族人只要超過65歲以上就很難得到這份工作機會。

現年69歲安置在屏東榮家的族人盧沙樹路婦女,無奈的說著因為年紀太大,而且不會說國語,面試時也被問到能不能自行騎車從屏東榮加到長治分台的行動困難,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工作機會。

而58歲的柯連花也表示,「一直一直面試,可是也沒有工作機會,覺得不公平,也生氣,我們不曉得什麼原因。當初政府說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我們家連一個人都沒有,可是有的人家全家都有工作。」

在沒有工作機會的狀況下,世界展望會協助族人在屏東榮家開闢的菜園,是盧沙樹路每天工作的地方。柯連花也說,「還好他們(生活重建中心)給我們工作機會,否則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到田裡工作就是散散心。」

990616taropiiuhigog-450.jpg

各部門執行權責的矛盾

但對於此現象,屏東就業服務站以及勞委會也都表示,對於工作年齡是沒有限制。

不過霧台鄉民政課課長賴玉梅表示,礙於65歲就無法申請勞健保的問題。也就使得這樣的勞健保門檻,使得部落裡待在安置中心的中高齡的族人,能夠得到工作的機會顯得更渺茫。

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大部分是原住民行政委員會以及勞委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對於65歲勞健保的問題,有些計劃有開放,但有些計畫就有年齡的限制。像是目前到長治分台以及瑪家農場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都是需要能夠搬運重物或承受粗重工作的就業機會。

他也希望勞委會或是原民會可以策劃不同類型的計畫,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都平均得到工作機會。

另外,她也提到當初的計畫是期望至少一家可以平均分配到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但是礙於勞委會的計畫都是透過電腦篩選的原因,電腦篩選得第一順位都是中低收入戶。但是部落裡也有些不是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就連被挑選的機會都沒有,才會造成工作機會分配不均的原因。

而在面對勞委會以及原民會提出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時。她也表示跟原民會的溝通部分就比較好調整,但對於勞委會的電腦篩選機制,則尋求不到適當的溝通管道。

族人工作機會的懸殊落差,通常發生的問題不是在鄉公所的面試,而是勞委會工作計劃的審查標準。因此,她也建議,對於不同專案的處裡,在電腦篩選的設計也應該要有所調整。

她也表示,在勞委會計畫政策的觀念,是對弱勢的情況給予較多的機會。所以演變成現在部落裡,雖然不是低收入戶的族人,便形成了一個結構性失業的狀態。

而在行程序層面,鄉公所也只能「照表操課」,也建議決策者應該要去重視這個問題。並表示工作計畫的同質性不要太高,否則每次電腦篩選出來的結果,都會只是同一類型的人。

是「救濟」,還是「輔導」?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的開始影響了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部分族人表示,工作機會雖是可以暫時對於風災發生後的狀況,暫時救急離開家園需要收入的困境。卻也影響族人在面對選擇工作態度的價值觀。

對此現象,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專案,對部落族人是「救濟」,還是「輔導」?政策方向需要明確,也希望這樣的工作計畫,可以做跨部會的討論,平衡各項工作類型的機會與窗口。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好茶之《遷村戶數問題探討與旅外族人之訴求》

我們好茶村和小林村一樣,屬於全村被土石掩蓋的村落;從2007年8月13日後遷出部落,忍受政府所安排的一戶擠在2坪多空間,悽慘的安置生活,期待儘快進行遷村,沒想到盼來的卻是「切割式的遷戶」。

前言

我們好茶村在這次的八八水災中,和小林村其實一樣,屬於全村被土石掩蓋的村落;由於我們在2007年8月13日聖帕颱風之後,就遷出部落,所以沒有造成人命的傷亡。我們從那時候起,已經3年了,一方面忍受政府所安排的一戶擠在2坪多空間,悽慘的安置生活,一方面開始成立自己的遷建委員會,期盼遷村儘快進行。

這一次八八災後,我們經過許多次的開會,統計出自己的部落的戶數是186戶需要遷移,並申請永久屋。但是有許多人被政府排除,變成現在的115戶通過。負責審查作業的縣府雖說一切依法行事,但是族人反應是分配到的土地有限,現在連耕作地都沒有,而過去往農地去的道路和橋樑都沒有了,以後要怎麼生活?

也有人說NGO按自己的偏好,到底是資格審查作業過於嚴苛,或者還隱藏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筆者只能以自己的認知與判斷做以下分析。

image

淹沒的好茶村現場,只剩逃過土石流淹沒的土地界標與家屋的「頂樓」,族人認為,好茶需要「完整遷村」,而非分割式的「遷戶」。

《遷村戶數的問題》

一、戶籍外移的問題:

原住民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狀況,就是青壯人口在外地打拚,而為了在居住地得到相關補助,不得已,必須把戶籍外移,因此人口外流的狀況相當嚴重。但是這次辦理永久屋登記時,在外許多族人根本沒有被告知,而失去申請的機會。少數消息靈通還是大有人在,因此有人懷疑這根本就是黑箱作業,缺乏公平性。

二、永久屋資訊沒有完全公開:

的申請資格必須在籍,後來雖有放寬標準,但是因為審查作業程序繁複,又沒有公聽會或說明,因此造成族人許多抱怨,這些資訊沒有完全公開,族人不被尊重。

三、戶籍遷出後被剝奪參與部落事務的權力

旅居都市謀生的族人,為了在都市求生存將戶籍遷到居住地。一直以來族人雖在外地工作都會成立同鄉會,而保持與部落的連結,每到部落有重要事情一定義不容辭回鄉幫忙,但是,這次原鄉遷移的重大事務,我們這些旅外族人,卻因為戶籍已經遷出祖籍地,而無法參與,令人痛心。

據目前最新在99年2月9日修正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第三條條文中:「三、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在這個條文的說明中,因為各災區狀況不同,因此,營建署也給予地方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認養的NGO組織來做申請上適當的調整。從政府擬定申請的三個重要條件來看,災民只要有:1.受害事實、2.房屋的所有權、3.居住的事實,就可以申請永久屋。

那麼,這是否和戶籍戶政其實無關?

《土地與文化分離的問題》

所以,以上的「審核標準條件」只是針對居住於原鄉的族人所碰到的問題,其實更多族人,居住在都市成為都市原住民,因此族人碰到最大的問題是戶籍不在原鄉。這不只是我們好茶所遇到的問題,而是原住民部落普遍存在的事實,中壯年因為原鄉無法提供在地就業的條件,因此被迫離開原鄉到都市求生,為了顧及家人在都市的權益,而必須把戶籍遷到居住地。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父母親還留在原鄉、在外的孩子卻無法回來。因為原鄉的戶籍通常是父親保留在祖籍地,而孩子們都在外謀生、結婚組織家庭。所以這個家也從原來的一戶變成多戶,一戶怎麼讓已擁有多戶家庭的孩子們居住、還限制他們的申請資格?造成的結果是這種父母與孩子分離的人倫悲劇,間接也是在外族人與原鄉族人被迫必須分離的主要原因。

「要求分戶」也是原住民長期面臨的窘境。台灣社會也許不能理解,會認為分家或分戶是個很正常的現象,而且會認為既然已經分家且離開部落,那當然就不符資格!但是這個問題必須從原住民社會來探討,甚至必須從國家對待原住民的政策,才能一窺問題的癥結。政府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否則原鄉人口必定大量流失。

如果「遷村腹地不足」的情況不解決,或者「限制在外的族人把戶籍遷回來」,那麼一樣還是無法解決《遷村戶數》的根本問題,因為一定又會在「資格的認定」上打轉。而這個「資格審查」是針對當初登記的186戶,至於為什麼不符合申請資格標準的高達71戶,從這點就已看出端睨,其實就是在外族人無法通過申請的明確證據,有更多在外族人不被告知的情形下而喪失了申請的機會。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申請的資訊不透明公開,甚至申請期限也非常急迫,難道並不想讓在外族人共同參與部落遷村,既然是以遷村做為重建的目摽,那應該是所有族人共同享有的權利,也是集體承擔家園重建的共同責任,不是嗎?

政府必須了解,好茶村的族人就算為了工作、就學以及家庭的溫飽,而將戶籍遷至都市或部落以外,大家仍然不會忘記屬於哪裡,總是要回去部落蓋自己的家,也是祖先的遺訓教導,是一輩子不敢忘記的事。

image

紅框內為過去的好茶部落,族人認為,原來屬於領域內的族人,都應能參與遷村事務,如果失去參與,就等於失去成為「好茶人」的機會(攝影/蔡敏男)。

《政府經費應用的問題》

如果政府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而且從族群生存延續的角度考量而打開心胸接納,保障在外的族人也能申請合格,我想這才是族人福氣,也是政府重視原住民的權益的最大的施政效益,是政府照顧原住民族的一大德政。

反之,無法遷回的族人永遠淪落在外,那不就是阻斷了與族群血脈相連的根源,那麼是不是又要造成「失根」流浪的民族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同樣遭受族群文化的滅絕!如果一再忽略原住民族在現實上所遭受的困境,想想就算政府投入再多的經費作文化復振,我想不過就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罷了!

現在原住民各界都希望要求「自治」,這是原住民生存延續的唯一機會,然而如果因為自治層級低、相對所分配的資源有限,對原鄉的生存發展還是窒礙難行。

所以,如何符合原住民族對「自治」的期待,就必須從尊重原住民族自治權限的主體性,除了賦與法定的保障,更應該從原住民長遠的生存發展與族群永續來做考量,並且實際釋放山林資源給原住民族自主管理,這樣原住民族才有發展的機會,原鄉人口才有可能回流,對原住民來說才是救亡圖存之道。

《旅外族人對永久屋政策之訴求》

一、不能用法令限制旅外族人回原鄉造屋申請,必須同樣賦予《永久屋》的申請資格。既然是以遷村做為重建的目摽,那應該是所有族人共同參與部落遷村是共同享有的權利,也是集體承擔家園重建的共同責任。

二、不能以遷村腹地不足為理由導致部落面臨分裂,政府應設法透過瑪家農場四個村的協商做因應補救措施。尤其對瑪家和北葉的土地配置應以救災避難的安置為規劃,才能符合以受災事實為先決條件的公平原則。

三、政府必須承認在外族人的權益,在認定資格上應開放申請。而認定審查作業應經過部落會議及遷建委員會所判定符合資格的條件。在報請縣府和世展會之後,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尊重原住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所賦予的保障。

四、政府必須體認原住民族為求生存所面臨的困境,是因為原住民政策的種種限制而造成生存上的困難,其責任之歸屬政府無法避免必須勇於承擔負責,並且給予適當的權益補救措施,重視原住民人權還給原住民族公道。

五、永久屋政策是為了原住民族的生存延續,而不是造成滅族的危機。

六、為了代代相傳的族群生命,永續族群文化,我們不願意也不應該成為滅族政策所造成人災難民,永遠沈淪為「失根」流浪的民族。

(本文將發表於2010/6/10 於 部落論壇桃北分區串連座談)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