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要看到八月八日完工,是否看到了災民的無奈?

瑪家農場永久屋日前已開工,屏東達瓦蘭部落重建看似有進度,但因核准永久屋的戶數,與實際部落戶數差異甚大,部落將被拆成兩半,加上政府要求7月底一定要完工,部落也無法繼續再猶豫,族人對未來憂心忡忡。

前言:

由世界展望會於瑪家農場興建的永久屋,已於3月18日動土開工, 屏東大社達瓦蘭部落,也是預計進住的部落之一,部落重建看似有進度,但因核准永久屋的戶數,與實際部落戶數差異甚大,加上政府要求7月底一定要完工,導致 部落即使不願意被拆成兩邊,但現在也沒有時間可以猶豫,因為族人如果持續待在營區,生活機能各方面都無法順利進行,讓達瓦蘭部落族人陷入分離的難題中。

990402dashewimage001-400.jpg
3月18日瑪家農場的動土儀式。穿著傳統服飾為入住的排灣及魯凱族人、圖中央者為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

遷村過程遇到的難題

(1)遷村用地無法自行決定

在尚未遇上八八風災之前,達瓦蘭部落實際上就已自覺所處環境的危險,已經向屏東縣政府提出遷村至「青山」(離部落不遠之處)的計劃,但遲遲未得到政府政面明確的回應。至八八風災重創部落後,達瓦蘭部落的排灣族人在內部達成部落共識,提出一個「整體部落移動遷村」的計劃,再度向屏東縣政府提出,想要遷至「青山」的行動。

但是縣府表示:「你們這樣的整體遷村,還自己選地,並不符合八八條款的規定,用地和誰可以搬去,這是政府安排的,不是你們自己可以決定的」,而政府為達瓦蘭部落安排的,就是原本好茶遷村的預定地─「瑪家農場」,在這六公頃的土地上將同時承載174戶的達瓦蘭部落、霧台鄉好茶村177戶、瑪家鄉瑪家村132戶災民,並需預留北葉部落居民的建屋用地。

(2)因政府審核方式,部落將被拆成兩邊

風災過後,達瓦蘭部落清點過所有部落總戶數總共是245戶,但是部落中早期有一些建物,沒有登記到使用執照,例如說石板屋,因此實際登記者只有174戶。因此政府也只肯承認174戶具有「申請永久屋的資格」,其他將近80戶因不被政府承認,將無法遷入未來瑪家農場永久屋。

對達瓦蘭來說,遷村,就是一個全部落的移動,而這也是部落整體的共識。而今,瑪家農場只預留174戶的永久屋空間,那剩餘的達瓦蘭排灣族人要去哪裡?達瓦蘭部落重建委員勒格艾表示,這樣的遷村模式,談不上是一個部落,反而是將一個完整的部落主體,切割成兩半,遷村的過程就像是在趕豬群一樣,先把第一批趕到瑪家農場,剩餘的第二批在找個地方趕過去。部落曾經反映這樣的「安置」方式會影響部落的發展,得到政府的回應卻是「文化歸文化,我們只負責重建」。

(3)申請永久屋的方式,彷彿如犯人般「無奈」

除了申請人數與部落人數不符合,申請永久屋的過程,也讓很多族人感到不舒服。受災戶的居民得拿著牌子站在自己家屋面前,讓縣政府的人拍照存證,有「相片存證」後才能申請永久屋的資格。達瓦蘭部落災民的感受卻感覺形同犯人被管制般,需要人證、物證,人贓俱全才能拿到申請的資格。

(4)就因為馬總統要看到」,7月底一定要蓋好

勒格艾也表示:「達瓦蘭部落遷村安置過程,政府省略部落其他沒有資格申請永久屋災民戶數的問題,所有的行證申請過程不斷的在趕,就是為了趕在8月8日馬總統要下來。」先前制訂安全堪虞來緩和被劃定的衝突,現在又因趕工程進度而忽略達瓦蘭部落整體性以及其他無法申請的住戶的問題。

歷史上,魯凱與排灣的「整體部落遷村」

其實,位在屏東的排灣族以及魯凱族部落,一直都有整體部落遷村的歷史遺跡與紀錄,但在那些早期的過程,是部落自主以及達成共識之後,全村才一起動員遷村的行動。

同樣遷入瑪家農場的好茶部落在1979年期間準備從舊好茶部落遷至目前已被洪水掩埋的新好茶村部落,也是經過全村協商同意之後,才整體遷村下來的,遷村過程未曾見過部落拉白布條跟政府抗議。

而如今,已達成共識之達瓦蘭部落,卻在族人有全體共識之下,眼睜睜看見自己的部落被切割成兩半。達瓦蘭部落的勒格艾表示,在八八風災政府運作的過程太過於「自主」,雖然政府是拿著「尊重原住民」的口號,來協助災民安置,卻仍究抵擋不住官僚體系運作風格與部落概念相衝突的問題發生。

中央整合災區的事情,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各方處理協助事情的立場的確不容易,但八八風災要處理的是「受災戶」的問題,怎麼會是因為要趕在今年八月八日要完工,而如此被「對待」,讓部落族人實在無法理解。

桃源鄉防災演習:有避難計畫,卻無避難空間

緊急的疏散避難措施對居民而言,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配合。沒有「離災不離鄉」的遷居避難空間,可能導致今年再次離開家園、再走一遍漫長的返鄉路;沒有替代道路,只能由隨時會沖走的河床便道,來維繫一年的生計產業。

3/31桃源鄉舉行防災避難演習。各村村長、自衛隊、消防人員、分處所人員等都集合在勤和村,演練因應雨季來臨的避難疏散措施,由謝垂耀鄉長擔任指揮官。他表示,這次演習,主要是配合縣府期望大家及早為汛期做準備。

桃源鄉避難措施分為兩階段,一為累積達到可能造成土石流的雨量時,村民疏散至各村的避難中心;二為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時,全鄉配合撤離至山下的鳳雄、陸官營區。

這次演習內容以第一階段為主。村民集中到各村的避難中心如各村小學、活動中心等。不過,村民對於這次的演習也有部分疑慮,如憑藉雨量預測土石流的發生,但洪水從何處來襲卻是難以預料的,該如何因應?勤和-復興一帶八公里河床路不用等到颱風來襲,很可能在幾日普通降雨就斷絕,演習的內容似乎也未點出這項狀況。

不過,復興以上各村村民多半也表示,如果遇上路斷的狀況,只要有物資,其他的都還好。只要有基本的儲糧、煮飯或發電用的瓦斯、機油等,其餘就不顧及了。大家似乎已然做好了道路搶通前,必須有一段時間困守山上的心理準備。

990401shuinashu-250.jpg
桃源鄉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習,各路人馬齊集勤和村待命。勤和村是這次汛期防災疏散的重點,以勤和為主,各村比照差不多的模式進行疏散。


消防隊模擬救援行動。消防員都在桃源村待命,若是勤和-桃源連絡道路斷絕,就必須從後山繞小路、過溪床,進入勤和以上各村救援。

學校對避難與教育的腹案

由於去年經歷的莫拉克颱風,讓大家在兵荒馬亂中倉皇下山,致使安置政策不盡完善,而出現安置初期,同一家庭分開居住、兒童與父母分離等狀況。教育處長表示,今年已請各校規劃避險方案,教育處尊重校方的安排,學校的政策就是政府的政策。教育處只負責協助協調如交通接送等事宜。

各校的校長目前都已有腹案。建山和高中村將撤離到鳳雄營區,建山國小和興中國小已連繫附近的學校借出教室給小朋友上課。桃源國小將隨家長在陸官營區中協調教室空間。位於危險區樟山部落內的樟山國小,遇到降雨時就撤離到復興村的復興分班,若遇颱風撤下山,則已在營區附近以找到可借用的校園。桃源國中擇以彈性調整上課、放假時間的方式,盡量讓學生不必在上課期間撤離、就算需撤離也可以待在父母身邊。

避難屋、遷居地申請,暫無進展
鄉內的防災演習,只能應付一般降雨,颱風來襲時也必須撤守。而鄉長也坦承,最憂心的問題在於勤和-復興一帶的河床便道,可能不用等颱風,下幾天雨就會斷了。到時山上如有需要緊急醫療的老人或病患,恐怕仍須出動直升機救援。

這對於建山、高中、桃源等不必擔心聯外道路、也不太容易遭至嚴重災情的村子而言,這次演習足以應付村民會面臨的狀況。但對於聯外道路堪虞、莫拉克風災中受損較嚴重的村子,似乎仍須自求多福。如勤和村、寶山村、梅山口居民,災後半年來一直渴望根據「離災不離鄉」原則在山上申請避難屋或遷居地,並做出許多努力。但眼看今年汛期即將來臨,申請仍無進展。

勤和村部分,有意在平台上的申請避難屋,及有意遷居至樂樂段建造永久家屋的村民,雖兩塊地段皆被評為安全, 都仍需通過層層行政程序,暫時難有動工可能。

希望遷往樂樂段的阿嬌表示,如果能申請到家屋,「心就安了一半。」但樂樂段雖為公有地,目前卻承租給私人使用,正由鄉公所出面協調,而居民都不清楚協調進度如何。

面對家屋的懸而未決,鄉公所的防災措施也只能輔導大家疏散,並不能真正解除村民「村子將成為孤島」的疑慮,阿嬌認為颱風來時,很多村民會自己先行下山避難,寄居到山下的親戚家。「應該沒人會真的在山上等颱風來吧?」

而有意在平台建造避難屋的秀英媽媽仍把希望寄託在平台上,它(政府)叫我們下去,我們真的不想下去啊。她認為,在平台上就算颱風來襲也不用擔心,只是避難屋遲遲沒有下文。

寶山村申請38甲地做為避難遷居地目前也無進展,縣府安排大家汛期時在寶山國小避難。對於寶山國小也被劃入不安全的部分,是否適合做為避難中心鄉長表示,寶山國小算是相對安全的,應付一般雨量應無問題,若遇上颱風則全村撤離。村民雖表示不願放棄38甲地,但也只能暫時接受這樣的安排。他們目前最關心的,是鄉公所已經核下的寶山各部落復建補強工程能快點動工。

梅山口部分,之前居民屬意遷居地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但在玉管處未做任何表示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繼續留在原居地,風雨來襲時撤離到附近的青年活動中心。部分房屋毀損住戶,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已經遷居山下的大愛園區永久屋。

梅山村本村落雖然在上次風災中沒有傳出太大災情,但村落臨河岸的邊坡受洪水沖蝕。居民擔心村子的基礎會在下一次的暴雨中受創造成危險,從年初就一直在申請補強工程。日前縣府請專家來勘查,雖然已經同意施做工程,但因必須釐清各部門管理的轄區、權責,仍在進行評估中。

梅山村一直擔心農路不通、作物無法運送下山的問題,由梅山重建委員會在三月初提案,希望將復興、梅蘭、梅山既有農路拓寬,相互打通連結,成為三村的替代道路。而今日得到原民會的回復也是「仍在評估當中」。

重建會顏會長說,「如果三月二十幾號核下來,做到四月中也差不多完成了。」但現在到了三預底還在評估,顏會長對工程的進度很不樂觀,覺得就算現在做,「可能也來不及了。」

緊急的疏散、避難措施對居民而言,也許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配合。沒有「離災不離鄉」的遷居避難空間,可能導致今年再一次離開家園、再走一遍漫長的返鄉路;沒有即時的補強復建工程,就必須提心吊膽再度過一個雨季;沒有可行的替代道路,只能由一條隨時會被急流沖走的河床便道,來維繫一年的生計產業;這應是今年汛期,最令大家無奈頭疼的處境。


模擬災民疏散,老弱病患將撤離到陸官營區,其他村民則到活動中心或平台上避難。不過平台上目前沒有避難處所,多為私有地或私人工寮。扮演災民的村民說,他們也搞不清楚要在平台上哪裡避難,是不是會搭個帳篷呢?


放置土石流防災雨量筒。土石流警戒就仰賴雨量筒的測量,超過250毫米,即通知各家各戶疏散到避難中心。不過春節期間,勤和-復興一帶河床路曾因下雨斷絕,當時的累積雨量僅一百多毫米。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中繼安置不足,泰武村民如何面對雨季?

遷村是個難解的課題,除了牽涉到搬離的意願,還需考慮未來遷村的地點與權力的分配,因此許多部落遷村無法順利進行。莊玉真這家人等待著遷村決議的同時,選擇繼續在自己的土地種咖啡、賣咖啡,這個等待還有多久?

二月初,農曆年前,重回「泰武」這個在遷村與遷校議題糾結不已的部落,想了解居民真實的災後生活。在主流媒體上我們只知道一月一日泰武村與來義村災民入住忠誠營區安置所,災民有了暫時容身之處。然而,忠誠營區實際上只容納了111戶,共527人,其中泰武村僅有44戶,218人。未取得入住資格的居民,依舊住在地層不斷滑動的部落裡,過著恐懼不安、一下雨立即撤離,不安定的日子。

我們沿著曲折的山路開往泰武部落,山路處處斷垣殘壁、護欄懸掉在山腰、山崖邊插著樹枝掛上簡陋的黃色警告布條,路上的斷層比上一次更大,有些路段我們甚至必須下車,讓駕駛小心翼翼地開過落差太大、打滑的路面,過程驚險。八八過後,山上居民的生活與交通竟在如此危險、沒有保障的狀況下度過了半年……

image001 image003
(左)蜿蜒的山路到處是龜裂的路面和以樹枝和黃色警告布條
(右)有些路段我們甚至必須下車,讓駕駛小心緩緩的通過危險落差。攝影/林巧璉

下午三點到達泰武時,部落裡一片寂靜,沒有什麼人,連狗都用狐疑的眼神看著我們,似乎說著:「這裡不是已經被遺忘了嗎?你們到這裡做什麼?」繼續往山上開,我們在掛著「泰武咖啡」招牌的店停下來。才剛下車, VuVu馬上從店裡走出來親切的笑著,「今天天氣比較冷,你們來玩的嗎?可以進來看看風景。」這裡的人總是以真誠的心與人交往著,第一句話不是非關生意,而是人情。

VuVu的漢名是莊玉真,兩年前開了這家咖啡店,咖啡豆是自家山上種植的。她說:「咖啡大多賣給登山客、單車客」。八八過後,泰武的觀光客減少,VuVu依舊每天開店,「以前爬山的人很多,現在沒什麼人,但還住在山上就每天還是開店啊。」

image005
泰武咖啡屋老闆娘VuVu莊玉真 攝影/林巧璉

跟VuVu談起風災時,她看往遠方的表情似乎又重回八八當天的現場,「只要一下雨心裡就很害怕,八八過後也撤離過幾次,都是等雨停了再回家。」VuVu說:「也想到營區去啊,可是提供的名額太少了,村落討論後決定讓房屋毀損較嚴重而且在潮州沒有家的居民優先登記。但是就算在潮州有房子也都還在貸款啊。」第一次VuVu家其實有抽到,但後來部落討論決定潮州有家的居民先讓沒有的人住,VuVu家就被取消資格。

政府中繼安置政策固然是美意,然空間配置與協調問題卻使部落衍生更多裂縫,災民的定義為何?當外界只看到營區內安置的災民時,依然居住在山上的人就此被遺忘了,他們的生命安全更沒有保障,卻無法分配到外界提供的資源。

VuVu無奈地說:「很亂,有的有,有的沒有,我們也是受到災害,但是沒有收到物資啊。」VuVu一語道出留在山上居民的心聲,資源的分配也加深了山上與山下的裂痕。

遷村是個難解的課題,除了牽涉到搬離的意願,還需考慮未來遷村的地點與權力的分配,也因此許多部落遷村進度無法順利進行。莊玉真這家人等待著遷村決議的同時,選擇繼續在自己的土地種咖啡、賣咖啡,看著VuVu和身邊兩個稚嫩的孫女,他們的等待還有多久?山上的居民看不到未來的生活著,而雨季也越來越接近了。

附錄─泰武咖啡小故事

泰武咖啡屋全店以木頭打造,緊鄰山景,望眼看去盡是青山美不勝收,店裡只有兩張四方桌,和小小的吧檯,給人溫馨回家的感受。這裡只賣一種咖啡─黑咖啡,VuVu笑說,我們只賣原味的。泰武鄉在日據時期就有種咖啡的紀錄,但祖先未學習到後製技巧,因此早已荒廢,只見枯萎的咖啡苗。

VuVu說:「五、六年前我丈夫開始種植新的咖啡苗,兩年前咖啡產銷班輔導當地居民種植咖啡,行銷泰武的咖啡。」

吧檯和牆上擺放著咖啡評鑑的證書、獎牌、標章,泰武咖啡屋自產自銷的品牌為「呢勒泰武咖啡」,呢勒(Nele)是華安義的族名,華安義是頭目家族,因此這家店也叫酋長休閒站。牆上兩張咖啡評鑑證書分別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屏東縣政府咖啡評選會,第一屆以華安義的咖啡豆獲得優選,而第二屆比賽是以VuVu的名字報名,獲得入圍。問起兩屆評選的差異,VuVu說:「颱風過後咖啡豆受傷了,產量也減少很多。」

每走過一個原住民文創產業,總會被他們那股為傳統產業找出路的堅持與幹勁而感動,架上的呢勒泰武咖啡,在颱風後依舊佇立。盼望留在山上居民能在等待與溝通中理出一條穩定通往未來的路。

image011
泰武咖啡屋全店以木頭打造,與大武山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攝影/林巧漣)。

image013
自產自銷的呢勒泰武咖啡(攝影/林巧漣)。

社會大眾看大愛(6)大愛善款的緣起緣滅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有空閒的時候,我就騎車到杉林永久屋去觀察。

從銀行退休十多年的阿伯說,2009年11月15日慈濟在杉林鄉月眉農場『杉林大愛園區』動工日起,總是每隔一些日子就從美濃騎著鐵馬到所謂的永久屋觀看工程,因為美濃的鄰居將會更多元了。

這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阿伯熱心的帶著我在園區。

從慈濟的捐款人到親身觀察使用方式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過去在銀行管理財務、法務的一輩子經驗裡,每一塊錢的運用都必須善盡管理人的責任,是工作與個人所堅持的理念。

你知道每一個企業要向銀行貸款,都必須提出公司的資產、負債等相關的財務報表;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收到捐款,都有必須向所有捐款人徵信的義務,我關心愛心捐款將會怎麼被運用?應該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吧!

當我把這個「關心」捐款收入與捐款支出的想法,實際到慈濟的相關財務部門探詢,我只得到一句「緣起緣滅」的回應;這麼深的哲理我難以了解,卻令我痛心不已。這也是促成我只要有空閑就騎車到杉林鄉永久屋來監督、觀察的決心。

事實上,我個人對永久屋建築的單調特色很不滿意,應該是不值的一提的小事,但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已經是漸漸式微的狀況之下,終究還是讓一個打著「大愛精神」的團體直接被替換了。我想即使是原住民的主委們建議要有族群特色,也將是不能容於慈濟文化的要求之下會被放在一邊。

可是慈濟更奇怪的是,他沒有接納讓這豐富的文化呈現在永久屋的族群多元之中,卻只要求在重要活動之中(入住圍爐)請居民表演原住民文化。更有甚者,現在還要求在教會禮拜禱告的時候,不要手握著手禱告,要改成雙手合十來禱告!我的天啊,你想這些原住民朋友什麼時候會發瘋啊?

美濃一直是一個以客家人居多的地方,但是我週遭的鄰近鄉鎮,卻有許多其他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居住。你可以想像我們有一群愛唱客家歌謠的鄉親們,以我們常用的樂器與表達方式,在美濃客家文物館前大唱原住民的歌謠?你沒看見的話,應該很難理解!

990328cjishan126-420.jpg
宏偉壯觀的空間規劃,再次讓災民更顯渺小與卑微

圖片2
主客易位的災難,慈善團體的偉大vs災民的渺小

圖片3
慈善團體不斷介入災民的私領域生活空間

「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尊重基本人權嗎?

我要說的重點是,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但是以「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需要尊重受幫助者的基本人權嗎?

這些年來我們對公益事情的態度是愛要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兒從25歲就加入諮商機構做義工,多年來一直維持每週服務三個半小時,進修三小時;直到結婚、孩子出生後退出義工行列我們才知道過去七、八年來,女兒的義工生涯是如此豐富她的生命。

女兒說:「尊重、保護所有的當事人,是一個慈善機構的基本原則。」

在觀察、監督永久屋建造的日子裡,我從不認為這個過程是『大愛』精神,因為它只是展現變調了的慈濟精神而已!這樣的『大愛精神』運用,也已經是大家長證嚴法師無法參與其中的結果。

一份愛心的捐出,不管是時間的投入或是金錢的付出,對任何一個執行職務的慈善團體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就捐款人而言,他們投入時間或是金錢目的並不在於個人的目的,而是希望幫助這些慈善團體能夠達成他們心中存在的真正使命。因此,慈善團體的運作若是能夠透明、公開,將使捐款人能夠確定他們的時間投入或是金錢捐助,是真的能夠支持慈善團體完成他們的組織使命與目的。

現在慈濟仍在慢工精雕的行政管理中心,那是用大家捐出來的血汗錢嗎?我的心好痛,至少我的捐款是絕對不同意的!我每次在永久屋的回家路上,都在用心思考,面對氣候變遷下未來台灣的天災你想為災民做什麼?怎麼做?

圖片5
原民文化不會消失,卻會變調

圖片6
表演,是文化的延伸嗎?

圖片7
過去山上的原住民婚禮賓客聯歡,未來還有多少空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屏東縣府:「政府是慈濟的媒人」。魯凱自主重建生變

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九項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魯凱「自主重建」橫生變數

回顧上週霧台鄉魯凱族四個遷村部落的發展狀況,3月15日魯凱族人到縣政府陳情尊重部落意見的連署行動,3月18日霧台鄉公所在屏東榮家召開與部落協調說明會,3月19日魯凱族人再到縣政府協商討論出八項底限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溝通,如果慈濟可以接受族人訴求,就請慈濟援建,如果慈濟不接受,就請其他NGO協助,而縣府將於星期一(3月22日)告知族人協調結果。

到了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時,才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沒有任何鄉長以外的魯凱族人知道這個訊息,且在當日會議中,縣政府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出九項決議,在3月22日「告知」牧師這些「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與會牧師群當場向縣府表達:「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的聲音,表示將把這訊息帶回部落,進行討論後在回應。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這個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img_4643-400.jpg
鍾佳濱副縣長邀請魯凱族人至縣府,溝通3月20日在與慈濟決議的九項條件。

縣府、慈濟、鄉長單獨會議後的九項結論

根據昨日副縣長鍾佳濱出示的3月20日(星期六),在慈濟高雄靜思堂,由鍾佳濱副縣長所主持的「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之會議記錄,共有九項決議,以下為當日會議參與者及會議記錄:

「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

一、時間:99年03月20日(星期六)下午15時

二、地點:慈濟高雄靜思堂

三、主持人:鍾副縣長佳濱 紀錄:陳秋香

四、出席者:客家事務處古處長秀妃、原住民處蔡副處長進文、霧台鄉顏鄉長金城、慈濟江委員子超、慈濟黃麗香師姊、慈濟王慧芝師姐、慈濟江淑清師姐、陳詩萍師姐

五、會中決議:

根據下列原則,屏東縣政府依霧台鄉公所之提議委託慈濟興建永久屋:

1、以實際居住者及其代表為單一溝通窗口。

2、對永久屋興建(家屋及公共建築)之建議以不影響興建期程為基本原則。

3、前項建議,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

4、本案以完成家屋為優先並以實際居住者意願為考量;公共空間部分可待部落共同討論後決定。(如採預留空地方式)

5、前項之居住者意願調查由原民處及霧台鄉公所協助進行(如外牆粉刷裝飾方式等意願調查工作)。

6、未來家屋或基地內設施可以以工代賑或尋求政府補助等方式開放住民參與。

7、公部門及公共建築,其配置數量需求由公部門主政協調(如活動中心、衛生所等)。

8、災民永久屋審查結果相關事宜依政府與NGO共識協商確認。

9、針對永久屋興建有關不實及負面消息,由公部門(鄉公所)統一發言澄清。

屏東縣府對與慈濟共議之「九項決議」說明

在3月22日,縣府與牧師的會議中,副縣長鐘佳濱就強調政府是慈濟平地的媒人,所以在星期六會議中也是很努力替霧台鄉民爭取各項意見的要求,牧師詢問,是否有將魯凱完整八項訴求轉告慈濟?鐘佳濱表示說:「街道名稱本來就是鄉公所與當地政府來共同商討命名,生活公約有可能是大家認知上的誤解,所以對這個部分就沒有納入星期六做為開會的決議中。

至於訴求中的「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副縣長則是以口頭承諾說:「對慈濟來講,蓋幾間都沒差因為只是空地預留下來,教會這個部份是政府與部落自己再另外討論的,教會用地的預留會跟NGO團體去協調用地的空間調整,因為慈濟規劃案裡本來就沒有歸劃教會的部份,所以這個部份也不用跟慈濟談,跟慈濟講幾間沒意義,又不是慈濟要蓋給部落。」

在居民訴求的「房屋不要連棟,希望雙併」的部分,鐘佳濱表示,住宅的設計本來就是雙拼的,所以這個部分也不用再跟慈濟確認,而族人訴求「參與家屋規劃」的部分,副縣長轉述慈濟的說法是:「如果魯凱族人要參與的話,請推派有建築背景的族人出來溝通」。

至於四個部落要自己設計自己部落的入口意象沒問題,但是長治分台畢竟它是一個整體的基地,畢竟只有一個入口,而整體的規劃是由慈濟團隊進行,所以也是要讓建築師一起參與入口意象的設計。

至於3月19日居民提出的訴求第八項─「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鐘佳濱則說:「我沒有直接拿給慈濟看,因為我想回到一個互相的心態。」

從鐘佳濱整體說明來看,3月20日縣府單方面與慈濟進行的會議中,並沒有如其承諾的,將魯凱完整訴求交給慈濟,反而主動作了篩選與詮釋,讓參與牧師群十分錯愕,雖未當面有激烈回應,但對於政府如此「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感到十分失望,認為政府僅顧著做「慈濟的媒人」,卻辜負了族人的期待。
img_4639-400.jpg
盧牧師向副縣長表示政府這樣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必須先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會有下一步的決定。

魯凱族人的疑問

(1)何謂「求同存異」的決策?

在縣府與慈濟的決議中,有一項是「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鍾佳濱特別解釋「求同存異」的意思是說:「依照居住者的意願,不同的就不要蓋,自行處理。如果慈濟想的,跟部落居民想要的實際上有落差,如果勉強別人接受,這沒道理。」

回到當初魯凱族人連署的立場,一開始政府就自行跟慈濟簽約興建長治分台,也沒有跟部落討論,是否就合理?

在一連串的與部落溝通,為的就是讓部落與NGO團體間的誤解與衝突減緩,但是在3月22日縣政府邀請的魯凱族人雙方晤談的會議中,並沒有邀請NGO團體(慈濟)出現,要如何讓部落與慈濟之間,有機會討論出「求同存異」的共識?

(2)忽然冒出的村長「部落會議」共識說?

縣府表示,3月18日的會議中,已經有阿禮、佳暮、吉露三位村長表示,村落已經召開「部落會議」,族人「有共同意願接受政府指定的NGO團體」來協助興建用永久屋。但根據深入瞭解,村長口中的「部落會議」,是在3月17日,也就是3月18前一晚,才緊急召開的會議,但是幾乎沒有多少族人知道這個訊息遑論參與,等於由村長和少數人直接做了上述宣稱。

另外,而霧台鄉遷村的部落,目前還有谷川部落的居民,也尚未同意是否由政府決定的NGO團體來興建長治分台的永久屋?按照這樣的情形,古川部落的村民該如何「求同存異」?

(3)政府說自己是慈濟的媒人,但卻未安排婚嫁雙方見面

若政府又說自己是慈濟平地的媒人,但3月20日與3月22日的會談中,似乎沒有見到媒人安排兩方面對面坐下來好好談的動作,反而是在3月20日與3月22日個別晤談,儘管會議看似公開,卻僅邀請霧台鄉長一人列席,從公所職員到鄉內各級人士,無人知情,更無邀請399份連署書中任何一人與會,鄉長當日言論,是否能代表霧台鄉遷村災民一致的想法

3月22日結論:「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

會議的最後,副縣長補充轉述慈濟當天開會的意思說:「慈濟也有慈濟自己的感受,所以慈濟特別要求要列入第九項,因為是這一陣子也許大家對外面的傳言,有一些誤會,可是還沒釐清之前, 就在網路上PO文,心都涼了,都不想做了。雙方還沒有充分的了解,造成外界的誤會,感到很遺憾。」對此,牧師回應,從3月15日部落的連署,至昨日的溝通方式,無法面對面溝通的會議,難道魯凱族人沒有遺憾?心也不凉?

針對慈濟對這部份的回應,杜神父表示:「我們也不太希望跟慈濟有衝突,但是有一個部分是,慈濟是否理解什麼叫『部落文化』,長治分台的永久屋不是開墾區,是一個霧台鄉魯凱族人的部落,部落文化呈現的是什麼?魯凱族文化所呈現的絕對不是現代化呈現的那種方式。杜神父也表示,跟慈濟溝通過很多東西,也很希望慈濟的設計者,能夠去看看什麼叫做部落?真正的部落生活樣貌是什麼型態?我們的要求,只是期望未來長治分台的樣貌是一個『魯凱族原住民的故鄉』。」

對這個部份副縣長也一再解釋說:「其實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就是,生活經驗的差異、文化生活的差異。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白浪』的習俗,建築物路衝的問題,也就是風水的問題。那也有可能就是設計者不自覺的考量,就是這樣會產生不自覺得『盲點』。」

副縣長也立即表態,「將來有機會,可以將慈濟設計團隊找來,霧台鄉這邊也找部落自己有學建築背景的人,『因為專業對專業比較好講話』。並且轉述慈濟的立場是一個決策的系統,規劃長治分台的慈濟團隊建築師也是蓋過許多大案子的,也知道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所以未來跟慈濟的討論是以家屋優先,跟慈濟有關的政府出面來跟慈濟討論,跟慈濟無關的, 縣政府與部落自己在來內部討論。」

針對建築背景,有鄉民會後表示,魯凱族的確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族人,確實有專業的立場做專業的對談。但是,慈濟在長治分台規劃的團隊中,是否也有深具魯凱文化與宗教涵養的規劃人才?

儘管縣政府的立場已經很清楚的告知牧師們關於星期六的決議,但牧師們也一再強調,昨天的會議,他們只是知道星期六決議的內容也了解,但並不代表同意,這份資料,他們必須還要帶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能告知縣政府最後的決定。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目前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魯凱的未來仍充滿變數。

魯拉克斯:我們自己縫的傳統服

魯拉克斯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在金崙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居住的族群主要是排灣、魯凱族,「魯拉克斯」在部落的意思裡,是樟樹林邊空氣清新之地,因此也有「樟樹的家」的稱呼。近年來,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

魯拉克斯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在金崙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居住的族群主要是排灣、魯凱族,「魯拉克斯」在部落的意思裡,是樟樹林邊空氣清新之地,因此也有「樟樹的家」的稱呼。

近年來,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地方各團體舉辦許多恢復傳統技藝的活動,希望能找回族人對於自己文化的認識,最近鄉公所和縣府辦理了「貼布繡編織研習文化活動」,希望能找回社區婦女對部落傳統文化及技能的認識,讓部落重拾既將遺忘的文化傳統。

990323lulakes-400.jpg

這次研習活動金峰鄉公所委請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技藝的-『羅沙工藝坊』沙美智老師,做為研習的講師。研習活動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部落家事推廣班的學員,非常認真縫製著自己心愛的「傳統服飾」。所有成員,多半是社區的老vu.vu及婦女。她們利用農忙閒暇之餘,把幾十片的圖騰沿著邊,一針一線的縫製。雖然看是簡單的動作,但卻是需要花費時間及耐力才能完成。

image003

在結訓活動上,沙老師把每套服飾交給所有學員的當下,她們心情既興奮又感動,因為這是她們這些日子以來努力的成果。

此次活動,讓部落族人們能夠重拾那即將遺忘的傳統技能與對文化的信心。縣府及公所將持續開辦此類似之活動課程,讓文化繼續傳承,亦期盼所有族人能踴躍參與。

image005

拉芙蘭─南橫公路上的另類災區

拉芙蘭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在桃源災區中,屬於沒有屋損狀況、也位於不易受土石衝擊的安全區之內。但是,對仰賴觀光的拉芙蘭村而言,南橫公路的荒廢,嚴重影響了生計,成為桃源鄉內的「另類受災戶」。

拉芙蘭(梅蘭)村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走進村裡,街道兩旁排列開來的,是餐飲店、景觀民宿、梅子園和步道。以往,這裡的居民靠觀光產業和務農為生。村子會配合鄉公所或自行舉辦各種季節性活動,如梅子季、芒果季、文化慶典,活動一波接一波;不僅餐廳民宿業者受惠,農民也可以把少量品質好的水果賣給遊客,比起大量賣給盤商,至少能多賺取些利潤,做為生活補貼。

拉芙蘭村的本部落,在桃源災區中,屬於沒有屋損狀況、也位於不易受土石衝擊的安全區之內。但是,對仰賴觀光的拉芙蘭村而言,南橫公路的修廢,就是產業與生計的關鍵。少了往來穿梭南橫之上的遊客,災後的村子,產業蕭條,民宿餐廳多數歇業,往年春節假期熱鬧喧囂的大馬路,顯得格外冷清。

誠如社區發展協會吳清吉理事長所言:「我們是房子沒影響,生活有影響。」拉芙蘭村民成了沒有受自然災害衝擊,卻依然淪為「災區」的另類受災戶。

990321meilanbunug-420.jpg
桃源鄉的拉芙蘭(梅蘭)村本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藝術村」,如今空蕩蕩的南橫公路,不見往昔觀光盛況。

南橫,生計與產業的命脈

今年春節,拉芙蘭村像往年一樣,在年假期間舉辦活動招睞觀光客。吳清吉理事長表示,靠著布農傳統藝術表演、農產品展售等,配合民宿、餐廳、步道,可以讓遊客留連村中,創造當地居民商機。這個活動往年舉辦時,「「一次舉行一個星期,每天都要表演三次(傳統歌舞)」,約略傳達當時遊客川流不息的盛況。

那麼今年呢?他說:「辦活動也沒用,都沒人來啊。」

當地的居民表示,春節期間梅山口到台東利稻村一帶封路。政府對外宣布了封路消息,卻沒有特別宣傳桃源鄉觀光產業,遊客上山的意願不高。因此拉芙蘭村雖然道路通暢,卻生意冷清。緊接著上山必經的勤和、復興一帶道路,仍為河床便道,春節兩日小雨就斷絕,似乎更坐實了外界「南橫道路不暢通、很危險」的想像。

問起當地居民,拉芙蘭村的重建情況,大家最一致的答覆是:「最主要就是道路。」沒有良好的聯外道路、就沒有遊客,民宿餐廳只能歇業。業者中,部分為農民,只好專心務農;有的為公務人員,還有固定收入維持生活。即使如此,幾乎家家都有貸款要負擔。

本身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更顯艱難,農產品的生產後,還是要靠道路運輸售出給外來盤商。道路問題如不解決,很可能導致一年心血全數報銷。

雖然社區內接受政府輔導,村內運來一台機器,準備將梅子加工成梅精存放。但加工進度是否趕得上全村採收速度仍是未知數,梅子產期之後,緊接而至的紅肉李、桃子、芒果、愛玉等等,又該怎麼辦呢?


(左)理事長開的餐廳,晚餐時接些工程人員的生意,白日則到園子工作(右)店主人說,店裡從早開到晚,有生意就做。不過大部分都是附近認識的人來捧場。


(左)多數的餐廳都是暫時歇業,店主人多半在外工作(右)民宿打出特價,希望年節時吸引客人。

停滯、等待,浮動、不安

善於經營民宿餐廳等旅遊產業、包裝文化、行銷觀光的拉芙蘭村,與桃源鄉多數務農為主的村子不同。這裡人才濟濟,不少人擔任老師、校長、公務員,「幾乎每一戶之中,都有一個消防員或警察。」鄉中大型活動也常常在村子裡舉行。但同時,也不時傳出村子內相互利益競爭、資源分配不均的質疑;這樣的氛圍在風災撤村遷入營區、外界物資大量湧入後,似乎更為顯著。

災後,部分村民在道路未完全搶通之前,就回到村子裡整理家園,期待盡速回復生活的常軌。對於沒有房屋毀損、不在危險區域內的拉芙蘭村,一是期望聯外道路無虞,二是村子上方崩落的土方可清除、整修部分排水工程。

不過,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工程遲遲沒有動靜。對於崩落的土方,梅蘭教會的馬牧師說:「其實只要(出動)2、3天怪手就可以了。」

一月初楊秋興縣長前來訪視,據陪同縣長視察坍方的村長、理事長表示:「看過之後,縣長說我們很危險。」不久,鄉公所即宣布,「放寬永久屋申請標準」,復興村以上只要連外道路有問題會成為孤島的,都可提出申請。

對於原鄉重建進度的遲緩,與永久屋條件的放寬,本來只是缺乏一條聯外道路的拉芙蘭村,開始有更多浮動和揣測:道路不知道幾年才會修好?清除與復健的工程如果在雨季前都沒有做,會不會釀成新災情?入住永久屋如不會失去山上的房子和土地,那申請有何不可?


村民說,從這條路通往後方的平台,有崩落的土方,自從一月份縣長看過之後,到現在也沒有動靜。

永久屋申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村長說,在陸官營區的時,村民就接觸不少慈濟的師兄師姐,向「災民」表示山下有一棟房子,山上的房子和土地也不會沒收。這樣的「優厚條件」,令人心動,不過居民也有點不安,畢竟「不過因為我們的房子都沒壞啊。」

近日,鄉公所宣布申請條件放寬,村中也開始流傳利多消息,鄉長秘書,同時也是拉芙蘭村民的吳清雄,也鼓勵自己的家人和村民一同申請入住永久屋。

對此,與吳清雄秘書為兄弟,同時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吳清吉理事長笑笑表示:「我們不知道去那裡幹嘛?」

而拉芙蘭村長則表示,自己確實有申請。村長的想法很直接:「我有三個姪兒,都在台北工作,也有房子了。如果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回來也有房子住,一人一棟。」

不過,真正去申請的時候,村長才發現事情並非原先想像的簡單,傳說中利多的永久屋,必須用自己山上的房子去「交換」。

「我聽有一些樟山村的人去住,回來才說,原來每天晚上都要住在那裡(永久屋)。家裡的房子不能住了。因為電表移到山下,山上也斷電。」

發現是這樣的情形後,村長考慮撤銷申請。

村長太太則說,自己每天仍在園子裡辛勤耕作種芒果,即使知道要冒著道路不通、收成就會報銷的風險;原因不過是「我們都是要住在山上的。」所以才要繼續耕耘土地。動念申請永久屋,只是想留給小一輩住。若是果然道路斷絕,農作聽天由命;至於人身安全部分,村長說:「只要有物資,我們都不怕。」真的有嚴重的警報,就配合鄉公所的防災措施撤離。

也許對拉芙蘭村而言,申請入住永久屋,比起安全上的必要性,更像是一種心動。談起這種心動的原由,村長笑笑:「那時我們都在營區啦,我們的腦袋不一樣。」

政府不會廢了南橫和桃源鄉?

目前勤和村以上的聚落,似乎都留在停滯的空間裡。原鄉的工程進度牛步化,政府並宣稱山上將成為孤島、高雄縣沒有避難屋選項;而山下的永久屋持續趕工,是重建工作中進展最迅速的項目。

然而,像拉芙蘭村這樣,房子無損、農園都在山上、許多人扛著餐廳民宿貸款未繳完,最需要的只是一條聯外道路的情況下,所謂的「重建」該是什麼?

「有傷口,就治。不要說擴大了,都變成蜂窩組織炎了,再治就很難了。」梅蘭加油站的楊老闆說。楊老闆世代居住在山上,經營民宿、雜貨店、加油站,目前也是生意蕭條。他認為,政府所需要做的只是把拉芙蘭村該清裡、該修復的部分完成。例如村子裡小部分的排水問題只需要為時不長的工期,卻遲遲未進行,只會讓傷害擴大。

至於最重要的聯外道路問題,關鍵其實在勤和到復興約八公里左右的河床路,從復興以上通往拉芙蘭村、梅山村的路,基本沒有受太大損壞。

這段路看來棘手,但熟悉桃源鄉地形的村民也都有腹案:從勤和平台有一條路可接往復興紅橋,只是需要再打通。從紅橋蓋一座橋連接附近的平台,再從平台蓋一座橋連接到復興派出所附近。因為這一帶都是岩盤或地勢較高的區域,修成的路就不容易受到之前一直考慮的河床墊高、土石鬆動的影響。

「只要開一些路、蓋兩座橋,就解決這八公里的問題。認真做的話,不用兩三年就可以完工了。」楊老闆也許是不安浮動的拉芙蘭村裡,最老神在在的一位。

他表示,看好桃源鄉的前景。因為桃源鄉在小小的台灣裡,擁有豐富而集中的觀光資源,農產、原住民人文風情、好山好水、溫泉野溪…「政府不會廢了南橫,也不可能說廢了桃源鄉。」尤其南橫公路沿線所及,甲仙、六龜、寶來等重要的平地觀光區,也都期待著產業重振。

「我是很樂觀的。會留在村子的人,都是樂觀的人。」楊老闆另有一番見解,因為他認為留下來的人,「是用長遠的眼光,把重心放在家鄉。」

平坦空闊的公路上,因為失去遊客顯得格外靜寂。拉芙蘭村民仍在等待或者摸索,從這片另類災區中走出來。


南橫公路上的最後一站加油站。加油站的楊老闆樂觀看待這次的災難。

魯凱八項訴求,慈濟是否可能接受?

昨日魯凱族人與縣府及中央原民會討論,共同決定出八項訴求,訴求內容如下列八點所示,共同希望慈濟能夠接受這樣的重建訴求與條件,讓未來即將長久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長久安定居住下來。

前言:0319的縣府會議

3月18日霧台鄉公所緊急召開部落會議,邀請谷川、吉露、阿禮、佳暮四個遷村部落的村民,將重建的訴求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在大家一致的決定後有三項提案,準備要在3月19日再次到縣政府跟政府單位做溝通協調。

而在3月19日的會議結論最後與縣政府達成的共識是魯凱族人所共同提出的八個訴求,而這八項最底限的訴求,慈濟是否能夠接受?魯凱族人表示,如果無法做進一步的八項溝通協調,那麼,四個部落將會拒絕慈濟興建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計畫案,採取其他模式來進行遷村。
IMG_4545

魯凱自主重建的八項訴求

根據3月18日在屏東榮家魯凱族人與政府多方立場表達的訴求,會議結束討論出三個方案,其三個方案分別是:

(1)拒絕慈濟興建長治分台永久屋計畫案

(2)慈濟只負責蓋家屋部份,其它的公共空間則交由部落找其他NGO組織協助興建。

(3)各部落自行選擇協助重建的NGO團體。

而在昨日魯凱族人與副縣長鍾佳濱以及原住民行政院副院長夏錦龍同討論的結果共同決定出八項訴求,其訴求內容如下列八點所示,也共同希望慈濟能夠接受這樣的重建訴求與條件,讓未來即將長久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長久安定居住下來。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不只是連署人數的問題,而是究竟有無被尊重的問題

雖然對連署書的代表性副縣長有說明會再做進一步的確認,但是至今魯凱族人所提出的要求仍然再度被政府質疑連署的代表性。

昨天會議中屏東縣政府表示從研考處調查出來的數據中表示,目前霧台鄉四個遷村的部落總共戶內人數總計有876位──佳暮346人、阿禮222人、吉露121人、谷川187人。縣府一一比對3月15日送到縣府的連署書後,發現僅有214 參與連署。換言之,未來要遷到長治分台的永久屋的876位居民中,僅有214位參與連署,等於只有1/4的居民參與連署。如果以行政機關的立場來看,這裡1/4的人有這樣的想法,那其他是3/4的人是否也是這樣的想法?

而副縣長也擔心如果全部族人都ㄧ致的同意這個前提成立了,那族人也找到新的NGO組織協助蓋長治分台的永久屋,或是請慈濟濟改規劃圖,那都是會造成整個工期向後推。而重建工程是否能夠在7月31日前完成,那變成不是政府做不到,是基於族人的要求

羅牧師先提出對連署資格簽定的解釋,縣府統計的876位魯凱族人包含了年齡層「從0歲開始」的居民,但是牧師發動的連署中,這399份連署,都是「20歲以上具有法定成人資格」,才能參與,因此看似只有1/4人數的連署,實則意味著,部落20歲以上的青年人已經有過半數參與連署,這個結果絕對是有代表性的。

其次,縣府統計在長治分台申請永久屋的族人,是不是都是住在山上的族人?還是有一些早已經就住在平地,而根本不必擔心風災再次威脅的族人?如果政府要如此質疑魯凱族人,那麼請政府做出更明確的調查。

除了說明連署人數,羅牧師表示,在重建家屋的過程中,從頭到尾,包含「誰要來蓋?」這樣的議題,族人從來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與溝通,要魯凱族人如何面對現在這樣突如其來的決定?所以魯凱族發出連署訴求的重點,並不是人數多寡的問題,而是在整個重建過程當中,政府以及規劃團隊,是否真正充分的尊重了魯凱族人的生命、生存、文化、宗教的尊重。

靜待下週一縣府與慈濟討論的結果

在聽完羅牧師的說明後,副縣長並沒有再針對連署人數或代表性提出意見,他表示將於下週一與慈濟基金會進行討論,將魯凱族人的八項訴求轉達給慈濟,如果慈濟同意,那麼魯凱長治分台永久屋還是將由慈濟來興建,如果慈濟不願意接受魯凱的訴求,那麼就由魯凱族人尋求其他NGO的協助。

族人表示,無論慈濟如何決定,或由哪一個NGO來協助重建,魯凱族人都會堅持要參與重建過程,確保人權與尊重原住民的精神。

IMG_4548
原住民行政院副院長夏錦龍(圖中右二),霧台鄉鄉長顏金城(圖中右三)帶領魯凱族人向屏東縣政府提出最後底限的八項訴求,為霧台鄉的魯凱族人做最後重建尊嚴的爭取。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魯凱:我們要爭取的是重建自主權

儘管這次連署行動是由宗教團體發起,但是這也是將來要入住永久屋的居民第一次有機會表達意見,因此居民真正想表達的是,除了規劃的過程要公開、公正之外,設計的過程,居民也要可以一起參與才算是真正的重建。

前言:

3月14日,霧台鄉舉辦「重建與遷村聯合禱告會」,共簽署399連署書,表達希望能自主重建,而非將未來命運都由政府指派給特定單位來決定。

在這一週內,居民與中央重建會、縣府分別舉行了公開會議或討論,也向政府持續表達魯凱心聲,以下為3月18日與中央重建會的會議,3月19日,魯凱族人提出了具體的八大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討論,如果慈濟無法接受,就轉向其他NGO團體尋求協助(「魯凱八大訴求」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為3月18日的現場記錄。3月19日會議,請點選這裡閱讀

399份連署書,讓霧台鄉魯凱族參與重建機會的討論開始有了新的轉變。在3月15日到屏東縣政府送上霧台災民的共同連署之後,霧台鄉鄉長顏金城也立即在3月18日邀請入住長治分台的鄉民以及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到屏東榮家安置中心,與災民共同協商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規劃案。image001

因為連署書的陳情行動,魯凱族人終於有了可以與政府溝通的窗口。霧台鄉長忙於奔波解決魯凱族人未來的重建生活,也向在場的鄉民解釋「在這個狀況之下,大家應該各退一步,這樣對災民也好、對慈濟也好」。

image003

因為資金與重建效率,政府就自己做了決定

當天的會議時間非常有限,因為剛好當天上午十點,陳副處長也必須到場親自主持同樣是屬於霧台鄉魯凱族的好茶村位在瑪家農場的永久屋開工動土儀式。雖然,時間非常緊湊,但是陳副處長也都一一將重建過程的疑慮向在場的魯凱族人細心解說。

在會中陳副處長一開始就表達非常擔心災民無法在八月前入住永久屋,若是再一次風災的來臨,很擔心災民該如何渡過?接這,他也先向災民解釋關於八八風災資源部份的問題。由於每一個慈善團體資源有限,也都不一樣。

而這次比較多資源的是慈濟,慈濟有四十幾億、紅十字會有三十幾億、展望會才十幾億。雖然也很多原住民比較希望展望會來蓋。但是南部災區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平衡,有效的把資源方在災民身上。

而面對災民所擔心的管理問題,陳振川則回答說,災區未來所有的管理者,都是政府這邊統一管理。也說明慈濟到重建完工後就會徹底的退出,慈濟只是要將秩序重新建立起來,就離開了。因為慈濟在世界各地,還有海地那邊有很多的事情做。未來一定是「部落自主管理」。教堂的管理也是交由縣政府去管理,慈濟會完全脫離,不會管到這個部份。

針對先前對慈濟一些負面消息的報導,陳副處長也向災民解釋外界媒體有提到「慈濟蓋的大愛園區,不准吃葷的,不准種花、種菜等等,都是誤傳。」雖然「大愛石」是事實,但是慈濟的不好,我們可以去改正、去修正。

並向災民解釋到這個重建過程,慈濟也收到很多不正確的訊息,而對慈濟造成很多的困擾。不過,宗教就是爲了社會祥和,重建的過程也會爲台灣、為原住民成為「國際的典範」,而不是要在這個過程中在文化面以及宗教面來造成一個衝突。也表達,慈濟本身是一個大慈大愛的團體,慈濟也是要為慈濟的文化負責任,為社會負責任,「為慈濟的信徒負責任」。

不過,這麼多的重建溝通問題發生後,魯凱族人勇於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慈濟的回應又是如何?會議當天陳振川也透露慈濟內部將於當天下午開會決定,到底要不要來協助這次霧台鄉的重建工作。並且也告訴在場的魯凱族人,如果大家堅持不要慈濟來做,慈濟也會尊重大家的。

image005

重建推動委員會的副執行長陳振川到榮家來親自溝通。

居民希望的是尊重與參與規劃

儘管這次連署行動是由宗教團體發起,但是這也是將來要入住永久屋的居民第一次有機會表達意見,因此居民真正想表達的是,除了規劃的過程要公開、公正之外,設計的過程,居民也要可以一起參與才算是真正的重建。

另外也有人反映,當天討論的議題是關於規劃團隊設計永久屋的問題,卻沒有邀請規劃團隊到場一起討論。質疑這樣的討論方式是否有效?設計單位是否真的可以理解魯凱族人的需求?

吳淑芳傳道表示魯凱族群,要勇於用自己的人權做決定。她認為不用講太多太好的,如果未來魯凱族人的孩子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就是沒有尊重基本人權。

盧天武牧師回應政府在魯凱族的重建溝通中「很多的決定,都是前一秒才知道,我們怎麼去反應我們的意見?我們根本來不及討論,我們原住民魯凱族到底被放在哪裡?」。

image007

魯凱族人質疑,沒有邀請「規劃團隊」到場一起討論,這樣的討論方式是否有效?設計單位是否真的可以理解魯凱族人的需求?

魯凱族災民的生活將如何重建?

魯凱族文化以及基督宗教信仰,是霧台鄉魯凱族人延續生活文化重要的核心,如果這兩項元素,在重建過程中也隨之消失或被取代,那又會是怎樣的一個魯凱族文化的狀態呈現?對於這個部份,吳榮標牧師用非常簡單的話語,向在場的政府官員說明他的憂慮與擔心。

他說:「我們發現,你們不是做的不好,沒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發現到,我們會沒有頭目、我們會沒有文化、我們完全沒有魯凱族,魯凱族會消滅。另外,我們是基督教的一個族群,我們不是慈濟的族群,我們怎麼能夠接受?現在還沒開始蓋,就一個一個到我們的家洗腦我們,這樣我們會受不了。這樣子做是在魯凱族建立一個慈濟的文化,就像是另一個慈濟的國土,我們不能接受。」

八八風災重建的精神是協助災民重建他們原來自主的生活方式,慢慢將生活拉回正常的軌道來運作。如今,霧台魯凱族的災民,要擔心的不只是未來在山下永久遷村的生活問題,更要面臨山下多元文化的衝擊。

image009image011
(左)吳淑芳傳道(右)盧天武牧師

大武鄉有愛 富山永久屋開工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大武鄉富山部落被劃為土石流危險區必須遷村,幾經波折後,遷村至舊大武國小的工程終於在昨天動工,承建永久屋的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預定地可容納31戶受災戶,目前確定有29戶安遷戶,仍有部份受災戶資格尚在審核,預計6月30日前完工,災民7月31日前入住。

預定地可容納31受災戶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昨天上午10時30分,行政院莫拉克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縣長黃健庭及受災民眾一起拿起圓鍬鏟土開工,84歲富山部落老頭目陳德茂還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出席,當面感謝各界協助,讓部落居民能改住安全地方。

黃健庭表示,大武鄉能提供精華地段做為富山部落遷村用地,展現大武鄉民給富山部落最多的愛,未來將與大武鄉民共用此一空間。

中和市捐款達2812萬元

此外,富山部落永久屋順利開工的最大金援中和市公所也由市長邱垂益代表前來,邱垂益表示,八八風災後,中和市各界愛心捐款高達2812萬元,經詢問世展會後,得知富山部落重建工作亟需協助,決定捐款全數投入。這也是世展會接獲大筆捐款助災區重建的第一個公家單位。

永久屋終於動工,富山部落自救會總幹事何曉英卻流淚哭訴捨不得這塊從小賴以生存的地方,盼政府可保留原建築,白天還可上山務農、採集野菜。

縣府原民處表示,富山部落不一定會徵收,居民未來還是可以當工寮使用。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