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 01】數說「海翻了!黑潮海洋文學營」二三事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海洋?沒有觸動、感動過的生命,是無法回答的。我們不僅要談文學、談海洋,還要談論那美麗的生命圖樣。

「我一直在想,高中時如果我參加了一個『真正的』環境組織所辦的營隊,現在成就應該不只是這樣。」──執行長的一句話,鼓勵了我們舉辦這個文學營隊的心念。

曾經在某國立大學舉辦多次文藝營經驗的我,評估「黑潮」這個基金會要主辦一個文學營,很難跟每個暑假各大學院校無以計數的高中文藝營競爭:不論是在招生或是資源方面,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都拼不過菁英學院的光環;而舉辦一個營隊所需的成本又是如此之高,在國內非營利組織營運艱難的情況下,真是令人不得不望而怯步。

然而,學院畢業的我卻清楚知道,生命中重要的養份,始終來自於學院之外。

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愛護,都是學院之外的世界所給予的啟發,培養了我晚熟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思維。

黑潮啟示了許多這樣的生命。

成立至今12年的黑潮,除了長年在海上做鯨豚的觀察記錄與生態解說之外,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持續在「環境教育」領域的努力。歷數黑潮舉辦過的活動,囊括了以父母及孩子為對象的「海洋親子營」、帶小學孩子做海洋體驗的「海洋少年營」、針對學校教師補充其海洋知識並體驗海洋的「海洋種籽營」、以及每年夏天召募18歲以上的社會大眾參加的「海上鯨豚觀察與記錄解說營」。

而現在,我們期待讓高中、大學的青少年藉由參加「黑潮海洋文學營」,可以找到一個體驗海洋、思考生命的途徑,開啟另一種在菁英價值、升學焦慮,以及陸地之外的視野。

990712hoshhuiphpi-4501.jpg

不同於以往對於「文學營」、「上課」的概念,「黑潮海洋文學營」的規劃跳脫學院之外的課程設計方式,著重的是參加者對於海洋經驗的體會、進一步從自然中得到啟發,從而產生對應的表達方式--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符、可以是圖樣,也可以是一段影像鏡頭。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海洋?沒有經驗過、觸動過、感動過的生命,是無法回答的。所以,在營期中,我們不僅要談文學、談海洋,還要談論那美麗的生命圖樣,是如何拒絕花器的豢養,毅然緊抓著土地的芬芳,獨自綻放。

爲此,在講者的邀請上特別慎重,希望這些吸取著海洋養分而茁壯的生命,也能夠在短短幾小時的分享裡,與那些青春且純真的眼睛激盪出美妙的共鳴──講者本身的生命故事和海洋經驗亦是令人好奇的。於是講者名單上出現了「圖騰樂團」的舒米恩(SUMING)、海洋作家廖鴻基、自然作家吳明益、詩人陳黎、<產房>導演柯金源、「原舞者」的阿道‧巴辣夫、環境教育工作者王緒昂、新生代創作者廖律清、以及在地藝術家劉曉蕙等人。

曾獲得「海洋音樂祭」大賞的圖騰樂團,其邦查(阿美族)主唱舒米恩(SUMING)在台東都蘭長大,本身就是一位充滿海洋氣息的部落青年,他的創作抓緊了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唱出屬於自己族人的生命故事,青春動人。

海洋作家廖鴻基是台灣海洋書寫的代表人之一,他的書寫不僅帶領了許多學子嚮往海洋的心靈,而他成長過程與海洋之間的互動更擘畫了日後書寫的軌跡。

自然作家吳明益不論在書寫或授課、研究方面的成績,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環境保護的參與和信念,早已走出學院高牆之外,以實際行動影響著當代的讀者。

詩人陳黎的詩作產量、純度均高,退休後時常騎著腳踏車穿梭於花蓮市區的身影更是典型花蓮人的悠閒與優雅,生活亦如詩。

<產房>導演柯金源在紀錄片界名聲響亮,目前在公視工作的他拍攝多部海洋相關的紀錄片,是台灣環境紀錄片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舞者」的阿道‧巴辣夫在劇團裡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被譽為「真誠的自我放逐者」,充滿故事性的生命經驗與自我對話,魅力無限。

人稱「土匪」的王緒昂,是黑潮資深解說員,長期關心台灣的環境教育,直率自然的性格如同毫無修飾的大自然,總給予他人不經意的啟發。

「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甄選獎得主廖律清,本身亦是黑潮資深解說員,不論在文字創作或海洋經驗方面都十分豐富,亦常以海洋、鯨豚為題書寫。

在地藝術家劉曉蕙剛舉辦了個展,曾與黑潮合作海洋繪本創作,她以繪畫及行動藝術展現生命體悟的作品往往發人深省……。

從講者背景與課程面向的多元與活潑,不難看出「海翻了!黑潮海洋文學營」的走向兼具人文、藝術、生態、海洋、創作、文化等元素,更強調海洋經驗。課程設計中包含了出海航行的課程,期待能藉由參與者和環境、與講者的互動,打破對「文學」認知的刻板概念。

一個四天三夜的營隊,也許不足以打破固著的教育框架,但我們期待這樣的相見,能夠埋下一些種籽──關於生命的多重可能性、關於海洋、關於自然滋養我們的養分、以及我們僅能回報的微薄力量。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

319旅行事誌-林雹古厝

清理綠化後的古厝沒有佔滿空間的電腦輸出圖樣,更沒有古厝的解說高手,古厝自然融入社區文化景觀中,清淨地、安靜地等待一天天的衰落……。

990712hioountitled-450.jpg

首次拜訪台南山上鄉「林雹古厝」是在2006年的年底,正是履行台灣319鄉鎮計畫的高峰期,當時候的古厝殘破雜亂,雖可從屋構形體理解古厝的建築特性,但落差的心情,一直提不起「勁」書寫。

這次在完成「台南水道水源地」紀錄後,順道折返到山上村聚落走走,有點像拜訪老朋友的心情,轉進去「林雹古厝」看看現今的模樣。古厝依舊安然存在,景況令人欣喜;去年(2009)山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社區改造的機會,取得古厝各所權人的同意,進行清理與綠美化工作,讓荒廢的古厝,恢復簡潔的生機。

每一幢古厝的發跡過程,多少都有一些軼聞,「林雹古厝」的傳說當然也充滿無比趣味,當地留有「有錢雹叔公,無錢落仔雹」的諺語,見證了林雹從窮困到致富的人間冷暖。

若從洗石子裝飾工法軒亭立柱柱式幕府風格的脊頭簷線推敲,興建年代可能在1930年中期,格局為傳統三合院,正廳前設置氣派的「軒亭」,裝飾充滿官府式樣,不是坐擁百甲的鉅富仕紳,就是擔任過「保正」(村長)的職務,用以彰顯在地方上的社經地位。

image
2009年12月社區環境改造整理後 (右護龍山牆脊頭以對稱說螺旋迴紋裝飾極具特色)

「林雹古厝」順勢建於小坡地之上,位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正廳採穿斗式屋架正身面寬為五開間左右護龍三開間,宅邸受限於地形,基地面積並不寬闊。林雹古厝外飾以洗石子為主,整體色澤趨近平光淺綠,為日治「國防色」的代表,左右護龍山牆脊頭以洗石子對稱螺旋迴紋裝飾,側簷口向內各斜凹45度,上塑以細小球體構成鏡面圖飾,山牆色澤因歲月風化更顯溫潤,極具特色。

「林雹古厝」正廳設「軒亭」採四披水的鬼瓦屋頂,與傳統正廳傳統紅瓦屋頂迥異立柱柱頭上彎拱與角錐型式據說與台南州廳長官官舍的迴廊柱式相仿,成為喜歡傳統建築人士探索的焦點。正廳山牆馬背則仿日本幕府脊線風格,大尺寸的門楣雨遮,窗台封簷板顯露富豪的氣勢。

正廳採三關六開門門樑上以「林」字窗櫺台度下以鑲畫手法的洗石子工法,精緻細膩與左右護龍墀頭上花草相呼應,均具見匠師在設計與施工的巧思。

清理綠化後的古厝沒有佔滿空間的電腦輸出圖樣,更沒有古厝的解說高手,古厝自然融入社區文化景觀中,清淨地、安靜地等待一天天的衰落……。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山上國小鄉土踏查-林雹古厝
安定美學工作站-林雹古厝
山上社區發展協會林雹古厝

山青稻美水圳豐-五福圳單車道

氣溫漸漸的升高,割稻機為已經飽穗的農田理個清爽一分平頭,這是中部的夏至風景。白鷺、黃鷺熱鬧的來參一腳。周圍感染著豐收的心情。

990710daomidpouop-400.jpg

氣溫漸漸的升高,割稻機為已經飽穗的農田理個清爽一分平頭,這是中部的夏至風景。

看著大雨還沒來,快速有效率的完成收穫,白鷺、黃鷺熱鬧的來參一腳。周圍感染著豐收的心情,土地公廟大樹下的老農們,精神高昂的閒聊著,話題圍繞在下一作哪一位、哪一區田地將要休耕,水稻田中參差了一座座鐵皮工廠,這是在中部越來越不單純的田園景色,永春重劃區與協和重劃區陸續整地開始,在台中盆地已經所剩沒有多少稻田了。

越過大肚山的西側平原地,還有一處幸福可貴的農田風景,靜靜伴著綠山與水圳,一路是稻香熟成飽滿的耀眼黃綠色,單車小道蜿蜒輕騎過,展開眼前的是一幅幅幸福而感動的台灣稻田美景。

02
石頭瀨橋,往鐵道鑽下去的橋。

快活綠田

這條位在台中縣清水鎮的五福圳自行車道,起點可以從清水老廟紫雲巖開始,雙手合十保佑旅途平安之後,由廟埕左側巷子進入,騎上短暫斜坡之後,展開一座奇特的橋中橋景緻,海線鐵路在這裡拐了大彎靠著山而行,騎著單車一口氣鑽鐵道下石頭瀨橋而過,火車橫過時特別有趣,繞過土地公廟大樹邊,鐵道伴隨右側而行,沒多久景色開始了一片廣大的稻田。

第一站是泉和製線工廠,這座老厝與橫山、火車構成的場景,三代人百年來門口埕持續著曬麵線,這家老麵線廠的麵線也是值得一說,粗麵線的口感相當Q,煮過再泡冷水之後當夏日冷拌麵吃,相當滑順,因為是用傳統的製麵做法鹽份會較多,水滾下鍋前,要把麵線洗一下水來降低鹹度;除了麵線也有Q勁乾麵條,價格非常實惠。

0304
(左)紅磚老厝的百年麵線工廠。(右) 平坦的單車道,是好騎又經濟的柏油馬路。

老厝荷花綴田間

單車順著水圳時而跨越時而蜿蜒,水量豐沛激流的水聲,充滿涼快氣息,這條水圳水源取自大甲溪,從清水開始灌溉著大肚山西部平原一直到沙鹿附近。騎到這裡,偶而會看到火車從橫山下緩緩而過。 到了廣澤尊王廟,停車休息一下,順便坐下來欣賞眼前這座唐式私人宅邸,這個地方單車道分為兩線,可選擇左線再右線折返。

休息好了從前方左側小路騎去,繞過路邊一座小小土地公廟,就來到下湳里趙宅,夏天老宅前荷花盛開,曾被票選歷史景點,接下來的路程還有三座老厝古宅可欣賞,騎到這一段心情有著一種很快意的騎乘享受,稻田、老厝、流水交錯,田間每個小彎都相當精彩。

05

06
莒光號鮮豔桔色畫過綠景中 每個彎,黃綠色飽滿耀眼

小站小村

單車道的後段來到台中港火車站,這個小小站銜接了台中港支線鐵路,過去舊稱「甲南站」,過了小車站來到客庄,客庄現在看來是個邊緣小村落,清朝時期則是重要的交通要點,因位於大甲溪畔,這裡設了官義渡,配置有橫渡大甲溪的渡夫與竹筏,當下雨溪水暴漲之時,商旅客則需投宿在此過夜等候,因而得名「客庄」。

終點站水泥巨物

客庄小村前進不久,出現一座迴轉旋繞的高速公路,水泥巨物突兀座落在水田之中。平常行走於高速公路上,少有機會站在這底下仰頭望,從不知道水泥立在土地上的建築有多麼龐大一個,在這條稻色欣榮的單車道最後,諷刺的是一座水泥高速公路的震撼結尾。

騎到這裡,可以看看水圳的取水口,往潭雅神的登高單車道挑戰去,或是折返往回騎,然後來上一碗清水小鎮美食。

旅行備註

●五福圳自行車道全長大約10公里,沿途都是平坦路況,夏日注意防曬。

●欣賞曬麵線場景,需在上午十點左右,要觀賞下湳里趙宅荷花盛開景象,也是早上適宜。

●行程建議從歷史建築的清水火車站開始,下車後左轉光華路,先步行到清水國小(清水公學校)逛逛這座百年老校,再右轉清水街到林清月車行租單車,這家堪稱是海線最早的單車店,經營傳承了三代。租好單車後,往文昌路的清水旅行的店,讓當地文化社區工作者吳長錕帶您深入認識這個清水小鎮,清水的各種美食、高美溼地的生態與鰲峰山的地景特色,無不瞭若指掌,行程開始前可以在這裡先獲取單車道路線資訊及老闆內行的清水小吃。

微笑食堂

有一間餐館令我難忘,它沒有五星級高檔料理,也沒有千萬裝潢,他的服務員隨時將微笑掛在臉龐。那是一種彷彿可以療癒憂傷的微笑。

kang1.jpg

有一間餐館令我難忘,它沒有五星級的高檔料理,也沒有驚奇華麗的千萬裝潢,他的服務員隨時將微笑掛在臉龐。那是一種彷彿可以療癒憂傷的微笑,一種屬於南台灣特質散發溫暖的微笑,一種宣告即使世界再怎麼令人無奈你還是可以堅持擁有快樂的微笑。它就是……位於屏東市的康饌食堂。

kang2.jpg

康饌食堂的招牌上如此自稱:「我們是一群身心障礙者,奮力創業立志服務群眾,歡迎光臨支持。」創辦人祝曉霞是位語言治療師,除了從事專業特教工作之外,祝老師為了替身心障礙的青少年奠定未來生計,開辦康饌食堂,帶領與教導他們實際從事工作。

食堂分為右側開放式廚房與結帳櫃台,以及左側的用餐區(用餐區有冷氣)。進入用餐區後,祝老師隨即招呼客人並點餐。我選擇了藥膳養生拉麵,並加價升等為套餐,除了有可續杯的飲料,還有四樣小菜和甜點。

kang3.jpg

服務生隨後端上檸檬水,並且帶著一種無利害關係的純粹微笑。幾位年輕小夥子外表俊秀,高挑健壯,做事認真,待人靦腆。若非預先知道是身心障礙者,還以為是籃球隊員來應徵打工的。

kang4.jpg

等待上菜時,我在屋子裡晃。置物架旁掛著獎牌,我隨手拿著端詳。想起《阿甘正傳》中的經典名句:「Run! Forrest! Run!(跑!阿甘!跑!)」這些大孩子在運動場上毫無雜念地勇往直前,逐漸超越其他選手,直到終點,他們確實做到「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hat God gave you.(你必須盡力發揮上帝所賜與你的。)」

kang5.jpg

客人來來去去,雖稱不上川流不息,但也毫不冷場。熟客帶著新朋友來嚐鮮,還問道:「怎麼上次很好吃的炒飯沒在菜單上?」因為標榜著「素食創意料理,菜色天天換新」,除了食材新鮮養生之外,或許永遠都不曉得能吃到什麼也是顧客願意再次上門挑戰的原因吧!

kang6.jpg

外帶餐點的一對青年情侶坐在後頭,沒有聊著這年紀所關注的購物與八卦,反倒是令人意外地討論起全球暖化。男友申論畜牧業所製造的甲烷與氧化亞氮是比二氧化碳還強的溫室氣體,影響力超過全球所有的交通工具,看來吃素救地球的想法已經漸漸植入年輕人的心。

kang7.jpg

為了讓顧客有溫馨在家用餐的感覺,店家甚至還很貼心地設置了閱讀及兒童遊戲區。(「家栽之人」是很棒的一套漫畫,雖然我還沒看完:P)

kang8.jpg

不久後,餐點送上,上菜速度頗快。擺盤乾淨清爽,主菜口味也清爽。這碗藥膳養生拉麵,沒有一般藥膳麵的濃厚中藥味,只有紅棗與蔬菜所熬出的鮮甜。喜歡重口味的人可能不太適應,不過該餐館還有其他選擇。我喜歡淋著五味醬的涼拌苦瓜和手工巧克力,巧克力包裹著麻糬內餡,很有趣的組合。

kang9.jpg

接近用餐尾聲時,有位服務員靠了過來。「你好!我是康饌食堂的店長。請問今天的餐點好吃嗎?」「好吃!」(我也擠出微笑回答)「謝謝!請問要幾張名片?」「三張。」店長恭敬地遞上名片之後,轉身推開拉門,向廚房走去。依稀聽到店長向祝老師報告:「客人說好吃!」(想像店長報告時嘴角更加上揚)

因為福熊吃得慢,所以這般「表演」看了好幾遍。我知道稱為「表演」很怪!但每次聽他以機器人般的平緩語調向客人詢問意見,就像是人體咕咕鐘出場表演。可以想像有著溝通障礙的大孩子需要私下演練數十數百遍,才能流暢呈現他最完美的一面。每次與民眾真實接觸的片刻,就是逐漸建立自信的機會。而每次機會他都把握住了,並不會因為工作勞累而怠慢,
也不會因為在祝老師的視線之外而偷懶。

kang10.jpg

《阿甘正傳》片中的母親說過:「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進到康饌食堂,你應該吃不到與福熊一樣的餐點,但所見所聞之收穫或許會更加豐碩吧!

——————————————————————————————-

康饌食堂
屏東縣屏東市林森路47號
(08)732-1219

——————————————————————————————-

延伸閱讀:
不寂寞的康饌食堂—對於該食堂的成立背景與相關人員有著詳細說明(強烈建議搭配閱讀)

到永安來吃石斑!

高雄縣永安鄉號稱是「石斑魚的故鄉」,石斑魚美食饗宴是每年活動的重頭戲,席開4、500桌,供民眾訂桌大啖石斑料理,7月12日開始訂桌,搶鮮要快!

高雄縣永安鄉號稱是「石斑魚的故鄉」,鄉公所為推展當地產業,連續11年舉辦石斑魚文化節,今年年底因有五都選舉,因此文化節活動將提前至8月7、8日登場。

永安鄉境內有上千甲漁塭,其中,280甲養殖高經濟價值的石斑魚、龍膽石斑魚,年產量近5000公噸,幾佔全台的一半,其中8成銷往中國大陸,為鄉民主要經濟命脈,在此次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台灣18項農產品早收清單,石斑魚也名列其中。

為推展石斑魚產業,永安鄉公所11年前就開始舉辦「石斑魚文化節」,逐漸打開石斑魚知名度,以往活動多在11月舉行,但由於今年底有五都選舉,因此將提前至8月7、8日登場。

06
高雄縣永安鄉龍膽石斑可重達上百公斤。

01
高雄縣永安鄉「第11屆石斑魚文化節」今年提前至8月7、8日登場,石斑魚美食饗宴7月12日起開放訂桌。

石斑魚美食饗宴是每年活動的重頭戲,每次均席開4、500桌,供民眾訂桌大啖石斑料理,為了讓民眾安心享用美食,永安鄉公所6月29日在中正堂舉辦「第11屆石斑魚文化節」石斑魚料理烹調師傅評選,計有永安鄉西海岸海產店郭民富、台南仁弘宴席盧仁弘、路竹鄉金杯飲食店顏才智3名主廚參賽。

比賽以3小時為限,參賽主廚必須端出10道主菜加1道水果或甜點,其中,主菜食材需有5道以上以石斑魚為料理,評分標準為口味40%、創意30%、外觀20%、團隊清潔度與衛生10%,由永安鄉長黃順益、代理秘書歐茂榮、鄉民代表會主席林水雹、圓山大飯店主廚葉宗奇、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系老師吳仰、高市餐飲職業工會常務理事洪三讚、蔡英惠組成評審團評選。

030405
(由左至右)郭民富、盧仁弘、顏才智主廚

3名參賽主廚雖都是石斑魚文化節的熟面孔,但為了作出有創意的料理,仍紛紛挖空心思、使出拿手絕活,盧仁弘主廚表示,由於此次活動選在盛夏舉辦,因此他推出的料理主打清爽口味,端出「陶板石斑魚中燒」、「砂鍋石斑獻群龍」。

郭民富主廚則以1尾1公尺餘長、重達40公斤的龍膽石斑魚為食材,取其20公斤的魚頭肉,製成「茴香菌菇淋龍骨」,龍膽石斑細膩的肉質,令人讚不絕口,「百菇龍膽養生鍋」採用龍膽石斑富含膠質的上腹肉,也讓人回味不已。

顏才智主廚端出的「富貴花開慶有餘」,是以龍膽石斑魚皮加上XO醬、小黃瓜、涼菜,相當開胃,以俗稱「星斑」的紅鰷魚為主食材的「碧綠野生紅鰷卷」,和油炸香酥的「和風日式斑魚塊」,也令人垂涎三尺。

這項評選以80分為錄取標準,結果3人全部過關,由永安鄉長黃順益頒給「訂桌許可證明」,7月12日起開放訂桌,每桌10菜訂價仍維持4000元不變,訂桌專線:07-6912716。

07 08
(左)郭民富主廚以龍膽石斑魚頭肉為主食材的「茴香菌菇淋龍骨」(右) 盧仁弘主廚端出的「陶板石斑魚中燒」。

鹿港,倒數計時

鹿港過去靠著漁港而興盛起來,但隨著泥沙淤積,鹿港目前只能依靠著觀光而拼經濟,但在其背後,不曉得犧牲了多少的歷史建築、回憶、環境…

在時間的摧殘下,鹿港已經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鹿港,還剩多少時間存活…?

DSCF1346

鹿港,一個存活在現代中的傳統小鎮,人口約8.5萬,面積39.46平方公里,是台灣早期的第二大城市。沒有鐵路、高速公路的通過,以至於沒有重大的開發而保留了許多的「歷史寶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服務業及觀光業的發展,不但縮短了來往的時間,也促進了鹿港的發展。

正在消逝的中山路

「不見天傳奇」-中山路。雖然鹿港面積有39.46平方公里,但其實真正促進鹿港繁榮的是在中山路附近的周遭地區,因此留下了許多歷史的痕跡,每個對稱式建築都有它們的故事,但現在,每當我走在路上,聽見一輛又一輛的怪手正在支解這些房子,而發出的哀嚎聲,實在是餘心不忍,我不禁在想,難到歷史的價值真的比不上商業價值嗎?

八景還存在嗎?

IMG_0463

「曲巷冬晴、隘門後車、宜樓掬月、甕牖斜陽、興化懷古、新宮讀碑、鐘樓擷俗、北頭晚霞」這就是鹿港的八景,分別為九曲巷、隘門、十宜樓、甕牆、興化宮、新祖宮、民俗文物館、北頭漁村,但鹿港還存在這八景嗎?事實上只能說是「七景」,北頭晚霞消失了。

北頭漁村座落於天后宮旁的小聚落,在以前為了防九降風,將道路蓋成像八卦陣一樣,風只要每遇到一個轉彎威力就會減落,但也因地形複雜,所以只要當外人進去,就很難找到出去的路。但八頭漁村已經隨著時間消逝了,許多古蹟、老建築不是變成現代化的公寓、民宅,就是變成了斷簷殘壁。如果鹿港只保存著「知名」景點,那其他擁有許多的歷史價值的古蹟將變成回憶,最後鹿港只剩下什麼?龍山寺?天后宮?還是回憶?

你還敢吃鹿港的名產「蚵仔煎」嗎?

1993年10月,彰濱工業區開始進駐了第一家企業,至2007年9月廠商家家數已經達到306家,但在之後也發現許多的問題,「綠牡犡」事件也開始在鹿港出現了,在裡面不曉得含了多少的重金屬及致癌物,這都是在工業區開發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歷史、環境、經濟,三者能共存嗎?

鹿港過去靠著漁港而興盛起來,但隨著泥沙淤積,鹿港目前只能依靠著觀光而拼經濟,但在其背後,不曉得犧牲了多少的歷史建築、回憶、環境,或許這名為「鹿港」的名詞,在不久幾年後,也將搭上「經濟」這一班列車隨我們而去,難道歷史、環境、經濟,這三者不能和平的共存嗎?

DSCF1360

熱鬧的龍山寺。

IMG_0214

被遺忘的北頭漁村。

相關新聞連結:

新鹿港人魏秀娟「 尋訪北頭漁村的紅瓦厝 」http://www.newtaiwanese.org.tw/workshop/index.php?page=12&ct1=10

劉怡姿「 觀光客走不到的水泥叢林中的赤色地帶-北頭漁村http://www.newtaiwanese.org.tw/workshop/index.php?pl=112&ct1=10

(本文作者為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品嘗夏天,台中的三道幸福

夏季台中盆地的鄰近山丘,盛產了好吃的荔枝及嫩脆鮮甜的麻竹筍,再加上南屯麻薏的甘苦,調節了炎夏躁熱身體,只能說台中人是這般幸福。

 990706mayinihui-400.jpg
剛剛拼完端午南屯的長竹屐,在雨過天晴之後島嶼山脊的曲線,衡亙在台中盆地背景之中,最突兀的三角尖狀是能高山,往左一點應該就是合歡山、奇萊山了,這三千公尺的中央山脈,每年夏天幫台中盆地擋去輪番來去的強烈颱風,造就了島上氣候最溫和的安全城市。

除了好氣候,夏季台中盆地的鄰近山丘,盛產了好吃的荔枝及嫩脆鮮甜的麻竹筍,再加上南屯麻薏的甘苦,調節了炎夏躁熱身體,只能說台中人是這般幸福,不用忙著擋颱風,還能享受著近郊供應的物產。 這紅荔枝、綠麻薏、黃麻筍,是夏天的幸福色彩。

02

退火麻薏冷湯

市場邊的麵攤貼出了紅紙,上面寫著「麻薏上市」,這意思就是她們開始有賣麻薏湯了。

說是台中麵攤應時在地食物,不過至今為止,都還未曾吃過外頭賣的麻薏,從小印象中,麻薏就是自家媽媽的廚房端出來的,大人也會告誡著別去吃外面賣的麻薏,因為麵攤為了保持翠綠的湯色,多少會放點添加物,怎麼說還是在家煮的好。

市場買來麻薏通常是一大把,長度大約60公分左右,處理的時候把葉子對折,然後順著葉脈撕下綠葉,只留下這些撕好的葉片,梗則丟棄。撕碎的葉片放入袋子丟些鹽巴,用雙手像洗衣服一樣搓揉,用細網把綠色苦汁沖洗掉,留下細碎的葉片,挑出剛剛沒有撕好的殘留葉梗,挑的乾淨喝起來才會咕嚕順口,挑葉子洗麻意有點花時間,這也是麻薏越來越少人煮的原因。

煮麻薏前先煮地瓜,地瓜切小塊點,把揉洗好的麻薏用果汁機打碎,變的黏滑滑的樣子,倒進鍋子跟地瓜一起煮,打過的麻薏會出現黏滑感,就不用再勾芡了,這樣的麻薏可熱可冷食,也可以拌點飯滑滑的大口吃,通常午餐時煮好一大鍋的麻薏,吃剩下的放入冰箱,就是下午玩樂後的冰涼點心。微苦的麻薏配著甜甜的地瓜,冰冰涼滑溜順口。

麻薏正盛,為台中盆地的人們獻上這道退火的季節冷湯。

03

04

當日現採的紅荔枝

圍繞著台中盆地的山丘地,從大坑、太平、大里、霧峰到草屯地區,這一路往南的郊山都有荔枝栽培,正式進入夏天時,也是這些荔枝飽實轉紅、成熟上市的季節。受地利之便,台中人非常幸福的,每天都能吃到當日採收的新鮮荔枝。

往東從太平郊區一直到過了頭汴溪右側區域,都是荔枝園的天下,住宅或是營區附近幾乎到處都是荔枝園,還記得十幾年前居住在太平,上國中的日子每天都要經過一片不小的荔枝園,那是一家老診所住宅,住宅圍繞著密密麻麻的荔枝老樹,是庭院也是果園,國中畢業的那年夏天,荔枝果實纍纍垂掛在路旁,公車行過時同學們就看準車速伸手從車窗摘下荔枝來吃,雖然司機都會吆喝的說:「那些荔枝有洗藥仔,賣歐北吃。」,但是偏偏摘荔枝的刺激是比吃荔枝還興奮的,住在太平的日子,要買荔枝時出門附近繞一下,就會看見歐巴桑女工在樹下整理那些剛剪下的荔枝,這就是當地人買現採荔枝的地方,荔枝最重視採收的鮮度時效,所以才會有快馬加鞭送貴妃的故事,這堪稱是最早的產地直送宅配了。

吃當天採收的荔枝,果肉清甜口感飽水,隔一天之後,果肉的飽水感就會略差,味道也會變重,隨著時間,荔枝的紅艷會慢慢黯淡最後轉黑,轉黑的荔枝就真的不想動手剝來吃了。

在台中買荔枝,也最好是往東邊走去,那些路邊擺著大簍荔枝,正在整理枝葉的攤販,比起水果攤這才是買荔枝的好地方,立夏過荔枝剛上市時,價格不太親民也還不太好吃,隨著端午逼近,紙箱板上手寫的價格會從三斤一百降到五斤一百,這時候就可以享受好吃荔枝了,買個兩天內可以吃完的份量就好了,吃完再買求新鮮。當紙板上寫八斤一百時,品嚐荔枝也就接近尾聲了。

吃完荔枝時,把枝梗留下來編成手作圈環,配上端午香包留下今夏的荔枝美味回憶。

05

06

嚐鮮甜麻竹筍

台中的山郊區是好吃的麻竹筍產地,除了麻竹筍之外綠竹筍也有,近年大坑的麻竹筍也打出名號,貴氣的稱之為「黃金玉冷筍」。

麻竹筍是平民普及的食材,夏天開始一直盛產到秋季。一進入夏天,市場馬路旁都有阿伯載來沾黏濕土的鮮筍,市場內也有專賣煮好冷卻的綠竹筍,連沙拉醬都齊備好了。

麻竹筍是個頭很大的筍子,一支一秤少說三、四斤,筍子最怕時間、最怕老,一買回家就得趕緊處理,不得已要放進冰箱,最好把筍子屁股抹上鹽巴,讓筍子可以保住濕度,一般小家庭很難一次就消化一大根筍子,可以把筍子一半切片煮筍湯,另一半保留大塊也一起小火慢慢煮,等煮透了放涼就保存冷藏起來慢慢使用,稍微放涼的冷湯比熱呼呼的湯好喝,單純的筍湯不需要放排骨,喝它的清爽與脆嫩口感。

筍是土地之鮮,在所有的菜蔬瓜果中很難有這樣鮮美之物,能吃筍、懂吃筍,都是相當令人滿足的生活趣味,端午節的大顆肉粽,配上一碗無油的清筍湯,解膩平衡,正是粽子好搭檔。

筍子跟荔枝都是不等時間的美味,台中盆地因運送上的地利,吃最鮮的荔枝、最嫩的筍。

在夏天可以這樣盡情享受物產的豐隆美味,加上一碗冷麻薏湯,住在台中真是幸福。

米世界。世界米

各地烹調方式會影響米品種是否受歡迎。前陣子用貴得要命的泰國郵局寄紅茉莉香米回家,老媽吞吞吐吐說:乾乾的,好像沒有很好吃。一點也不給面子啊!

從小到大有很長一段時間,吃米吃的理所當然,也吃得沒有絲毫好奇心。對米開始驚奇,並有越來越多的認識,大概是近五年來的事吧!

小時候吃的米是在台南縣佳里鎮後港腳,由阿公親自耕種的米。一旦家裡的米快要沒有了,阿爸就會回鄉下載幾包米去米廠輾,然後由他們兄弟幾個家庭分一分。直到我高中之後,阿公生病沒有繼續耕種為止,而到現在我其實還是不知道那麼長一段時間我吃的米是哪一種品種的米。

開始知道米不是只有分白米、糙米、五穀米這種超市分類,是到美濃工作之後。因為工作關係,有了可以親自種植稻米的機會,到秧苗場叫秧苗被問到要什麼品種還真的一愣一愣的,搞不清楚狀況。然後才知道我們的農改場有培育出各種不同的稻種,而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各有其較適合的品種,然後知道了台粳九號、高雄145、益全香米等等的名稱。

終於在那段時間對稻子有那麼一點點的認識。直到出了台灣島,我突然又從一個吃粳米的世界跳入到吃秈米和糯米的世界。

米的世界多采多姿
上圖為最近KKF為活動及準備製作網站而攝,協助拍攝者為中國志願者袁清華。

是啊,在我國小的社會課本或是國中的歷史課本似乎提過這一段,早期的臺灣人吃的米飯是在來米,也就是秈稻,一直到日治時期,因為食用習慣問題日本人把蓬萊米,也就是粳米帶到台灣發展,然後台灣人就成為以吃粳米為主的食米人口了。然而,歷史是歷史,吃飯就吃飯,大部分的人應該很難從中去感受到什麼。

粳稻(Joponica),是短圓稻穀,適合生長在溫帶的氣候,目前日本、台灣、中國東北、韓國等稻作多是屬於此類。秈稻(Indica),瘦長稻穀,適合栽種在熱帶氣候,泰國、寮國、印度、馬來半島等等多栽種此。印度是世界產米量最大的國家,泰國則是世界米輸出最大量的國家,因此可以想像其實在世界米的市場中,秈稻目前還是多數人食用的米種。

來到泰國之後,真的是進入食米的世界了,從早餐電鍋就開始運作。想想我的早餐,除了小學時期老媽總是很勤勞的起來煮粥弄配菜給我們吃外,接下來的日子就像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麵包、牛奶、豆漿、三明治、蛋餅……多到數不清的早餐選擇。

而這裡呢,就真的是米飯、米飯、米飯,連所謂的麵條其實也幾乎都是米製的,甜點亦是。在台灣我的食米濃度大概是60%,在泰國突然升高到97%。真的,有時候受不了就寧願啃吐司了。而這97%,全由秈稻跟糯米瓜分而去,完全沒有粳稻的發揮空間。

basmati
basmati除了特殊的香味外,另外一個特性是煮後會變成原來的2倍長喔!

工作所在的KKF本來就是發展稻米品種的中心,所以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米種,不過實際上繼續發展的也是以秈稻為主,那種短短小小的粳米品種對這裡的人來說,屬於適合餵雞的品種。

留種的稻穀都是用手工搓揉,所以也體驗了各種米不同的特色,有的簡單搓就可以抖落滿盆,有得搓半天最後還得一顆一顆解下,有的刺芒長野性強,有的早已馴化的一點危險都沒有。什麼?用危險來形容稻穀很奇怪嗎?當你的手掌總是被米粒刺得到處傷口時,你就知道了。

泰國最引以為傲的稻米品種是茉莉香米(Jusmine Rice),是目前泰國米出口中的高等級米,主要的栽種區在泰國東北的幾個府,由於這種稻米生長期較長,農民多於雨季種下,涼季收穫,一年只有一穫(也因為該地區較乾旱),和泰國中部地區的稻米一年可以三或甚為不同。KKF也有自己在發展出來的紅茉莉香米品種。

目前在園區正在進行改良的米種之ㄧ是來自印度的Basmati香米,已進行四~五年的時間。Basmati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價的米,至少是一般米的六倍價錢,主要生長在印度、巴基斯坦北邊近喜馬拉雅山脈一帶的區域,無法廣大種植,數量不多,此米也為印度賺進了不少出口錢。不過由於適合種植此米的氣候在25~30度之間,所以要移到泰國來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目前試吃已經在這裡發展一段時間的Basmati還不太能感受到那濃厚的堅果香氣。適地適種其實有他的道理,即使能夠移地種植,要展現出那原來的風味大概也不易。

各地食用的口味以及烹調的方式更是會影響一種米是否受歡迎。如果在台灣,秈稻為主的泰國米就不是太受歡迎的選擇,前一陣子用貴得要命的泰國郵局寄回KKF有機農民種植的紅茉莉香米回台南家裡,之後打電話回家詢問口味如何,老媽倒是吞吞吐吐的回答著:乾乾的,好像沒有很好吃。一點也不給面子啊!看來我們還是比較適合吃自己的益全香米。

煮糯米
煮糯米有特別的方式跟工具。蒸煮之前米得先浸泡一個小時,煮熟後則裝進自然材質(竹或藤製)的糯米籃子中保持熱度,糯米若是冷掉可就咬不下去了。

在這裡的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吃糯米這件事吧!在台灣,糯米幾乎只用來做些甜點,最常接觸到的則是粽子,使用率其實不高。而且,總是有一堆營養師不斷的提醒:糯米消化不易、粽子熱量高,一天一顆就足夠。

萬萬想不到,這個世界其實是有主要食用糯米的人口,寮國和泰國北部以及東北地區的人主食即是糯米。而泰國東北的人為了討生活也早已遍及泰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如台灣的泰籍移工。在KKF的同事有超過一半來自此地區,食用糯米時大家顯得自在快樂。

米甜食
各式各樣的米製甜食,有的是日常生活所食,有的則是特殊日子的禮品或供品。在米種植前、種植中或種植後,都有一些儀式舉行,這些時刻都會見到一些米製甜食。

自從室友的家人從老家扛了一袋糯米以及那些蒸煮糯米的「家私」來到我們的住處後,糯米更成為飲食中重要的腳色。而我也學到了蒸煮出一大籃香甜熱呼呼糯米的功力,坐在地上的蓆子,手從熱呼呼籃中抓出還燙手的糯米捏出一顆圓球,去沾「宋當」(青木瓜沙拉,而且還是寮式有「拔辣」的,而不是泰式的喔)的湯汁,順便抓起木瓜絲ㄧ同送進嘴裡,啊~美味啊!有時食慾不振的時候,竟會想吃糯米啊。

而這種不需要桌椅、湯匙筷子的飲食姿態,大概會成為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

除此之外,各種糯米發展出來的甜點更是族繁不及備載。總讓我有機會一再大嘆:泰國,米,無所不在。

能夠在這樣一個米食大國,又在一個發展米的組織裡學習,讓我對米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明白還有更多更多的學習在後頭。「一種米養百樣人」,而這個世界可是有數十萬種不同的稻米喔!!

(本文作者目前於泰國KKF實習中)

南瀛鹽景(2)需要珍藏的鹽業記憶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編按:本文為「南瀛鹽景」文章(2), 閱讀(1)請點選這裡

在台區西方,許老師特別帶我們去看一排只剩磚欄的集滷池,旁邊有一座小抽水站,裡面已經空空如也,但馬達的基座洞仍在。這一條由寬變窄的筆直道路一直通到西邊潟湖的海堤,路的一側有一排整齊的電線桿,這些電線桿原來都是為了輸送提供這些抽水馬達的電力所架設的。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但是大家都興緻勃勃的隨老師四處走動、張望,還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IMG_8680

運鹽交通的變化

日據時代為了將收集各鹽田曬好的鹽,還從七股到馬沙溝建造了三條縱貫南北的運鹽鐵道幹線,貫穿這一帶的鹽田,可以想見當時產鹽的盛況。這三條窄軌的鐵路行駛的都是五分車,分別稱為西幹線、中幹線和東幹線。後來卡車取代了火車,這些火車就功成身退了。

滄海桑田,經過歲月的洗禮,當時的鐵路路基都已經不見了,不過機車車頭還保留了一個,放在七股鹽埕的鹽場辦公室外供人瞻仰,許老師說還有另一部放在鹽山博物館,我們沒有去看。

另外許老師還帶我們穿過鹽埕鹽工宿舍後面的一片荒煙蔓草,去看一個歷史建築,那是建於民國44年的一個機車庫,原是當時火車機車保養修復的地方。

機車庫門面上的題字居然還是名書法家朱玖瑩所題的,彌足珍貴。雖然外表殘破,但內部的檜木屋樑倒還完整、堅固得很,許老師說希望當局能善加維護,不要像蕭壟糖廠一樣,屋樑、屋頂被人家拆走了一大片。這個車庫也是鐵路中幹線的南方終點,中幹線由此向北,一路都沒有彎曲,可以一直通到馬沙溝的鹽場場務所前。

在鹽埕鹽場辦公室西側有一個莫名奇妙的水泥池子,旁邊還建了兩道有斜坡的平行水泥台,許老師說他本來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後來才得知,這是改採機器採鹽後,運鹽卡車的「洗車池」。

運鹽車出任務回來一定滿身泥巴,要開進車庫前得先在這裡清洗一番。水泥池乃是儲水池,斜坡是要讓卡車開上去後,可以從下面清洗底盤。許老師說,這個毫無特色的建物,居然還能保存到現在而沒有被拆掉,成為時代的一個見證,他覺得很意外。我想可能它所在的位置較偏僻,同時這個建物的水泥也太厚了,輕易動彈不得之故吧!

自從鹽場廢棄後,許多原來的設施已經逐日消失,例如大寮大排水往頂山的路口處的一個抽水站,許老師說他上次來看時,還有碩果僅存的一部抽水機,這次來時已經沒有了,可能是在最近才被拆掉的,原來的板架上還留有剝蝕的鐵屑呢!

檢視逐漸消失的遺跡

還有西濱快速公路旁,原可看見一個廢棄的「槍樓」,那是從前鹽警戍守的崗哨,用來防範百姓「偷擔鹽」的,但經過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等的重創後,逐年崩損,如今已經完全倒塌,只剩下地基而已。這些過往的歷史陳跡,正一個個逐漸從這片土地上消失煙滅,真叫人不勝唏噓!

不過也有一些目前還建在的,青鯤鯓南面有一個2號抽水站,有全台唯一用澎湖的玄武岩與珊瑚礁建成的水門。從那粗大的水管和內部機房機組的標示,可以想見抽水馬達馬力的強大。整個區域已被政府列為歷史建築,我們在四周遊走一番,真的可以感受那份滄桑之美,但卻不敢在內部多做勾留,因為整個建築已經是座危樓,似乎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另外在青鯤鯓西南航道南側也有一個抽水站和水閘,也被列入歷史建築,爬上挑高的閘門台,視野很廣,在接近黃昏的斜陽中,景致美得炫人。這裡大車很不易到達,感謝開車的劉司機,克服許多艱險,載大伙來回。

另外今天也走了許多如今只剩遺址的地方,由青鯤鯓進入大潭寮之前,路的南側有個廢棄的「地磅」,是原來運鹽車進入這一帶鹽場時必經的關卡。

後面原有一個鹽警中隊駐紮,房舍地基猶在。後港國中東側一片濃密的樹林,日據時代原有一個台灣鹽警大隊的本部,當時殖民政府有意將此地設為一個大規模的警政中心,所以道路開闢得很廣闊。不過當時的房舍已經完全拆光,現在是密林叢生加上荒煙漫草。現在的後港派出所後方有一棟日式宿舍,也是當年的鹽警用的,政府擬將之拆除,經文史人士力爭,目前還保留。

IMG_8738
廢棄的「槍樓」(上)與地磅(下)
IMG_8783

在地磅對面又有一片茂密的叢林,早先是個酒家,後來做為鹽警訓練中心的宿舍,叫「自強村」,如今也都片瓦無存,附近的「五棟寮」也和鹽業有關。

還有一個動人心魄的景觀,就是位於青鯤鯓北面的「扇形鹽場」。這裡屬於第一工區。站在北航道上的拱橋-鹽豐橋端向西北方向望去,一大片的鹽田,從結晶池、小蒸發池到大蒸發池以及鹽滷溝都從鹽豐橋頭起,由內而外呈扇形圓弧分布,非常特殊,美麗極了。

不過這一區鹽田和其他各區隔離,產鹽、收鹽都獨自作業,花最多的經費,運作時間卻最短,從66年建造到76年停產,只有10年壽命。橋頭上風很大,連站立都有點困難,但大家都捨不得離去。後來車子還沿著鹽田南側一路走到盡頭的鎮海將軍廟,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見整個鹽田結構。

當年那些辛苦的鹽工所住的宿舍很多都已經拆遷或改建,目前仍維持原貌的大概就是台區。原來台區之名是台灣鹽業產製區的簡稱,以南聖宮為中心,鹽工住家向南北兩側延伸,廟北方62戶,南方24戶,格局很像眷村。由於這裡風大,居民黃昏時到廟前活動都包頭包手的,彷彿還在鹽田工作,許老師說,如果黃昏時來這裡,可以強烈感受到鹽村的風情。

還有很令我感到意外的,位於台區門戶的「新山仔寮」竟然曾是七股最繁華的地區,因為這裡有鹽場高官的官邸,是顯貴們的生活圈,當年有澡堂、活動中心,甚至有一家酒家。東邊的八棟寮,也是從前的鹽工宿舍,但如今只剩三棟,住戶只有4戶。

台鹽不產鹽後開始轉型經營,現在把許多地方都逐漸蛻變成觀光區,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鹽山。但裡面除了有一座地標性的鹽山供遊客攀爬,和一座「不沉之海」的鹽浴池可讓遊客體驗浮力,算是和鹽業有關之外,攤販、遊園車、嘟嘟小火車都和一般遊樂場沒有兩樣,連後面的十棟寮也轉型為樂活村了。

還好,在鹽山東側還保留了兩座高大的洗鹽塔,在機器採收後,含有泥土雜質的粗鹽就在這裡用飽和的滷水洗滌,不過這兩座已經銹蝕斑斑的高塔沒有任何指示和說明,一般遊客也是不會去看的,恐怕不久也會面臨拆除的命運。

其次,位於鹽埕的七股鹽場辦公處還留著原來日式建築,圍牆外的高大椰子樹顯現了當年日本官衙的氣勢。對面招待所改成民宿,附近新設立的七股鹽田旅遊服務中心,鹽光基金會正將其旁沒有拆除完的鹽工宿舍規劃成咖啡民宿「鹽田寒舍」,今年暑假就會開張。

再就是井仔腳的瀨東鹽場,把舊有鹽田佈置成瓦盤田體驗區,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一些鹽田文化,也引來了不少觀光客。不過曾經喧騰一時、可以媲美黑面琵鷺的黑腹燕鷗,在曝光後大量人潮湧入,卻使得這種萬鳥翔集的自然奇觀消失了,真是遺憾!今天這趟行程就在井仔腳的夕陽餘暉中劃下句點,主辦單位還讓大家人手一袋台灣鹽帶回家做紀念品,真是窩心之至。

IMG_8800

後記─歷史需要好好收藏

歷史的腳步是不會停留,也不會回頭的,過去的會逐漸過去,甚至逐漸消失。台鹽的轉型也是勢在必行,我們也不必有太多的遺憾和感嘆,但願未來的台鹽走得更穩健、更成功。而那份屬於歷史的,我很感謝像許老師一樣的有心人士幫我們記錄下來、保留下來。

聽老師說他們已經完成了一本「南瀛鹽景」的書,裡面有上千張的鹽景照片,其中有許多現在已經消失,再也看不到的,幸好有早一步拍照保留下來。我想如果這本書開賣了,我一定要去買一本來珍藏。

還有應該記上一筆的是,在從青鯤鯓到井仔腳的路上,聽到為「南瀛鹽景」拍攝5000多張照片的王素滿小姐,講她拍攝這些照片的心路歷程,令我非常感動。她接到這個任務之時,恰逢母親過世,痛不欲生。但藉著幾個月每天早出晚歸為鹽場留影,不但逐漸走出傷痛,還深深迷上了這鹽場的美景。她連在88水災時也外出取景,歷盡劫難,差點殉職。光憑這一點,這本「南瀛鹽景」就有珍藏的理由。

今天的行程真是太豐富了,收穫也太豐碩了,許老師說,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很可能不久就會消失,將來可能再也見不到,所以今天的行腳真是太珍貴了,尤其有許老師詳盡的解說,真叫人感激不盡。謹將記憶所及、印象較深的記錄下來,其實還有許多東西沒有寫到,而所寫的或許有錯落也不一定,不過這是自己最真實的一份心得,謹記如上。

IMG_8723
值得紀念的歷史之旅。

文貴醫院之塵埃落定─拆除側記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

編按:近日文貴醫院拆除,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作者整理一年來大事記(列表於文末),期盼新聞過後,大家仍能繼續討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文中藍色字體均可點閱更多圖文,請大家多多使用。

990714shihpihdsc5980-500.jpg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三)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且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長葉澤山的見證下、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升空之後..,進行拆除。而當怪手從左外牆側向施力,屋頂塌陷所有一切堅固的事物,瞬間分崩離析….

下營「文貴醫院」的失落,將對台灣各地陷入爭議的文化資產或歷史建築,帶來負向的影響,甚至會引發仿同效應。未來對在地「文史工作室」商借地方上傳統建築(古厝),作為歷史的展覽場域,將更形艱困,因為此次提報暫定古蹟保護是由使用「文貴醫院」的「利益關係人」,而引發糾紛

這也是首宗主管文資機關首長「監督」下公然被拆除(所謂的保留部分秀面)的歷史建築;主管的單位無「法」可管,社會大眾關心但束手無策,更無法置喙。

「文貴醫院」最終遭致拆除,各方(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文貴仙的二房後代、玄天上帝廟方、台南縣政府)均有不同的見解與堅持,僅就這段期間所見所聞的側記,依事件時程彙整事件一覽表,提供給大家對照閱讀,或有助於理解事件全貌。(詳見本文附錄)

「文貴醫院」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而「文貴醫院」留下的地基空缺,可以用水泥填平,但歷史卻無法覆蓋。我們總不能把心思一直停留在拆除的斷垣殘壁中,當勇於反省過去錯失的「應然」(應該怎麼做)與「實然」(實際發生的事)。

文貴醫院事件中的各方狀況

「文貴醫院」為日治時期下營首家公醫院,是曾文貴(1896-1974)赴日留學返台後在下營設立,建成於昭和3年(1928年),見證地方醫療的發展。

「文貴醫院」為三開間街屋建築,磚木主結構,騎樓承重橫樑採鋼筋混凝土,明間橫樑上塑「文貴醫院」,左右塑主診科別正面頂樓弧形山牆上施勳章、花籃卷草圖飾窗戶為長條窗,窗樘上方以拱心石裝飾。而廊柱則仿「愛奧尼克」柱式窩卷的形樣,屋頂為二披水傳統紅瓦,左右採傳統木形馬背,饒富中西融合趣味。「文貴醫院」在地方文史、建築特色均具指標意義與保存價值。

不過,下營街坊民眾與上帝廟信徒們(其實全台皆然)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意涵,了解並不多。在詢問的過程,最常被揶揄:那樣也可以當「古蹟」喔?才80年而已。直指哪裡也有百年的房子,比文貴醫院「閣卡讚」!

下營鄉舊稱「海墘營」,歷史悠久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廟」更是鄉民的信仰中心,傳襲下營鄉姜、林、陳、曾、沈、洪等六大姓共治,成立六姓財產管理會,推選委員管理廟務。

對於「海墘營文史工作室」逕自提報縣府「暫定古蹟」的做法,廟方管理委員會一直無法釋懷,在對立下的意氣用事做出:「我一定拆給你看」的決定,而且廟方最高權力機構-「信徒表代會」又全數通過拆除的決議作為後盾廟方的管理委員們自是有恃無恐,更有得理不饒人的霸氣。

地方的經營著重「人情世故」,文史工作者亦然。尋訪「上帝廟」廟口一帶店家,察覺「文貴仙」雖曾是公醫又連續擔任15年下營鄉代表會主席,卻沒有感受到人孚眾望,附近商家對「文貴醫院」其實並沒有太多情感(有些懷念的語彙是文史工作者的情感想像)。這或許可以解讀庶民階級對社會「菁英」(仕紳)的疏離感,而有媒體報導眾多地方民眾極力爭取保留的說法,個人充滿困惑。

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成立已有13年,組織活力創意與文化深度具足。這次以「利害關係人」的角色(期間正以文貴醫院為主題執行文化處社造計畫案),向縣府緊急提報「文貴醫院」為「暫定古蹟」又未與所有權人溝通,係造成「企圖霸佔廟產」的導火線,也就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

而「創意行動」被誤解成「文化流氓」;住在玄德街後的一位老人家,很不習慣平靜的生活被干擾,很有感觸地說:「社會這樣亂,就是冊愈讀愈多逐愈亂,做代誌就是愛帶一堆少年郎做夥,親像流氓同款!」(老人家對南藝大創藝營造公社的創意,認為是侵犯

DSC_6512
拆除現場的天帝廟委員與信徒代表,右下方為主張拆除的洪福成委員

關於公共利益的討論

什麼是「公共利益」,這是最近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尤其是政府以「重大經濟建設」為名對農地公告徵收,強力而有效率(如竹南大埔、中科二林相思寮)。社會大眾極度關心農友們私有財產(農地與房舍)被逕自徵收的不合理價格與有堅決不願意放棄農作生活的農友,對徵收單位的抗爭。

但在「文貴醫院」事件,土地與建物的擁有者玄天上帝廟方,購地後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提報為「暫定古蹟」,由縣政府核定為「歷史建築」(也一樣強力又有效率),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焦點卻放在公共利益-「保護文化資產」上,而不是關懷廟方在權益上可能的損失,更遑論探究政府為何公部門可以逕自審議公告為「歷史建築」。這種「類比思考」或許有誤,但「公共利益」確實需要我們更多的討論與定義!

而公部門面對緊急事件的處置總是「放屁安狗心」;文化處官員眼見事件,無力回天,就對外聲明會妥善保存「文貴醫院」立面裝飾,拆除結果卻是盡成瓦礫。

因為要完成保存「山牆」「柱式」、「彩磁」等物件,最好採切割而非震動式,而且須搭鷹架與吊掛機具才能克服,但縣政府並未事先聯繫與協調施工單位,而廟方發包拆除與清運三萬五千元,額外的切割、吊掛費用(初估5萬元),文化處又從何提撥?加上廟方置身事外的消極態度(堅持無論如何當天要拆除與清理完畢),片甲不留是最不傷腦筋的辦法。

最近「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展開,歷屆球賽均有裁判誤判的情況,這屆也已出現多次,面對外部指責的「世界足球總會」回答說:「誤判,也是球賽的一部份!」對我而言,是多麼經典。而所有在「文貴醫院」拆除事件過程中的支持與反對的作為、紀錄與評判,不論創意的發聲或是沉默不語的,無關正確與否,終是屬於「文貴醫院」塵埃落定的歷史;就像似世足賽「誤判」般的殘酷,無法再重新比賽一次!

下營「文貴醫院」拆除事件一覽表:

日期 事件原由 海墘營工作室/曾家後代 上帝廟廟方 縣政府/文化處
2009.1. 活化文貴醫院 海墘營透過奇美醫院公關室主任吳政隆與「文貴仙」台北後代取得商借同意推動「社造創新圓夢計畫案」
2009.4.12 「文貴仙」訪談與授權 利用返鄉掃墓首次與「文貴仙」五位子女會面並進行訪談
2009.6 廟方接洽土地()買賣 曾家後代告知海墘營與廟方有買賣的計畫在進行中… 購地蓋香客大樓為上帝廟整體發展計畫
2009.9.14 廟方交付五十萬訂金 海墘營轉向廟方商借繼續延續使用以繼續推動方案 廟方姜主委同意借用,要求租借書面資料並向委員會說明 10/10開展11/7文貴仙故事演出
2009.9. 海墘營邀約廟方展前說明會 邀約廟方管委會、六姓代表主席,展現誠意說明展出內容與期待 無人出席
2009.10.10 文貴醫院再展風華」開展 獲得外界熱烈迴響,開始凝聚「保留」文貴醫院的共識,已有嗅出廟方「傾拆」的可能 僅極為少數人以個人名義前往觀展 再造海墘風華首部曲-啟動鯨魚的夢想
2009.11.14 廟方委員提出去除醫院「花壇」事宜 出席廟方委員會提出文貴醫院未來使用規劃構想與爭取保留的機會,並願以「補差價」方式取得保留文貴醫院 廟方與曾家後代交易有「保留」「不保留」文貴醫院兩種價格,曾家以「不保留」交易。姜主委同意讓海墘營提未來文貴醫院的構想案。
2009.11.26 完成交易 海墘營成員商議對策召集人吳政隆(以拖待變,以時間換取空間) 交付尾款,總金額千餘萬,據廟方稱每坪以七萬元成交
2009.11.29 廟方委員準備提案拆除 姜主委告知委員會提案通過機率極高,要有搬遷準備洪福成委員強力主張拆除,委員間已逐漸形成共識
2009.11.30 緊急協調 下營子弟南藝大曾旭正教授緊急協調洪福成委員無功而返(採取申請暫定古蹟之緊急措施 拆除文貴醫院主張不變 縣政府文化處受理
2009.12.1 開始募款 海墘營召開募款記者會(單純依11/14構想進行勸募) 意外刺激廟方,誤以為以差價就可取得文貴醫院使用權
2009.12.2 暫定古蹟與撤展 海墘營表達無奈與不捨希望可以爭取多一些時間溝通對話。廟方要求海墘營撤展(撤離文貴醫院)。 廟方收到「暫定古蹟」公文。廟方極度憤怒並表示無法接受,拆除立場堅定。 「暫定古蹟」公文送抵,文化處處長葉澤山受訪表達拆除文貴醫院有違法之虞
2009.12.3 對話窗口異動 海墘營後續則改由總幹事鄭慶凰(尋祕桑田負責人)接手。 廟方姜主委被迫辭職由楊丁福副主委接任(廟方不滿海墘營提報古蹟未告知)
2009.12.8 上帝廟信徒代表大會 被指與曾家聯合詐騙,意圖侵占廟產。(副縣長顏純左曾為海墘營理事長)且戰且走立場,尋求動之以情,緩拆不急拆。 六姓代表主席與信徒出席率9成全數通過拆除文貴醫院。並譴責海墘營文史工作室。(當日主席曾進發) 下營子弟副縣長顏純左親自出席說明企圖化解誤會
2009.12.11 縣長斡旋 海墘營對廟方表達溝通不良的歉意。積極尋求在上帝廟附近購地,並取得廟方理解。 主委楊丁福、主拆委員洪福成與六姓代表願再召開信徒大會提供土地遷移保存(縣府負責遷移)廟方在市區以廣播車與文宣強烈表達達廟方立場。 縣長蘇煥智、鄉長陳文珍、文化處長葉澤山出面協調達成文貴醫院與日式木造宿舍文資審查分開處理。向北遷移保存的建議獲得採納。
2009.12.18 通過歷史建築 搶救策略初步奏效但往後與廟方均無法達成有效協調 「歷史建築」為拆除埋下伏筆。「古蹟」、「歷史建築」法律位階與細則不同。廟方對文貴醫院已經有處理基調。 8位委員現場勘查後即召開審議決議通過文貴醫院為歷史建築(日式木造宿舍未通過)
2010.6.22 拆除爭議再起 購地進度受挫,且遷移距離1.5公里技術上有困難。對外尋求媒體、文史人士、網路串聯支援,但希望各界給廟方「鼓勵」而非「壓力」。 委員會發文要求縣府月底遷移至下營國小後方的廟產(距1.5公里),否則於30日八點拆除。(並再一次出動宣傳車與廣播帶) 葉澤山出席委員會見大勢已去,會後表示保留部分構件與泥塑
2010.6.29 飛吧!文貴醫院縣長緊急出面協調 凌晨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仿電影「天外奇蹟」情節以氣球飛揚,期待以創意喚醒下營民眾公民意識,創造奇蹟 廟方因未獲告知活動,創意動作再一次激怒主拆的委員強烈表達抗議,更堅決一定要拆除。拆除進入倒數計時。 部分電視、平面媒體無法全盤說明,斷章取義。縣長再一次緊急出面無效,縣府立場已退縮至保存構件。
2010.6.30 塵埃落定分崩離析 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再次以實際行動到場表達對歷史建築的關心-「華麗的告別 廟方委員、六姓代表主席均到場坐鎮,宣示廟方立場。拆除承包工程車輪胎爆胎延遲至9點才陸續抵達。11點26分怪手扯下有線電視電纜後,28分從左外側屋頂怪手作業屋頂陷落,作業迅速,下午3點已夷為平地,進入地面清理。 文化處葉澤山蒞現場協調拆除作業(科員全程參與)由於沒有前置準備(施工方式、費用提撥)致使連構件均無法完整留存。(完全沒有處理經驗)
2010.7.1 地基空缺可以填補,但記憶無法抹除 遺憾與無奈(這美好的一仗已打過)進入沉澱反省期 廟方計畫拆除位置的地面先填平,短期內先當停車場。進入歷史解釋期。 新聞熱點已過,進入政治檢討期。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灣大百科全書-下營文貴醫院
文貴醫院-片甲不留。(YouTube)
公視新聞網-守護老建築
台南縣政府文化處-下營文貴醫院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