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 [公民新聞寫作] 座談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張副處長茂林於6月14日在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參與「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表示,新聞局辦理是項訓練課程有3項目的:1.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讓好人不寂寞,聲音有發出的管道2.培養「小地方」寫手,期勉學員將自己所見所聞的社區小故事投稿各媒體通路3.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一個獨立批判解讀媒體的聰明閱聽人。

張副處長也指出,依據本年度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的招生資料,越是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及離島,學員報名越是熱絡,例如花蓮有43位、澎湖有31位、高雄縣旗美社大有21位,顯示此項課程對偏遠地區學員的需求及重要性。行政院新聞局為了有效運用此項資源,未來規劃辦理此項業務,一定會更審慎評估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

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農村,很欣慰能夠透由此次課程,學習寫作技巧,去紀錄自己成長的地方,讓她更因此而對地方產生濃厚的感情。她同時認為,未來開辦此項課程,可以增加寫作技巧的內容,開班宣導期亦可再予提前,讓有興趣的學員能早作安排,她也建議,本項訓練課程未來可以更加多元,而且不應侷限於農村議題,此外,還可增加團體自主時間,透由團隊分工互相學習。

980630-zuotanqimei-360.jpg
王依萍學員表示,本項課程讓她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

B組代表邱麗珠學員表示,任何想法若沒有執行皆等於零,因此她特別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她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安排,讓她這位封閉8年的宅女,透過本項課程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林素如學員也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D組代表傅水招學員則表示,她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及攀爬國內百岳的心得,惟欠缺寫作能力,希望透過這項課程訓練,將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4
邱麗珠學員表示,透過本項課程讓她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clip_image006
林素如學員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8
傅水招學員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希望透過課程訓練與大家分享

針對各組對本項訓練課程的心得分享及建議事項,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強調,任何課程即使講得再好,若沒有經過實作,也只是空談,他期勉學員在興趣被啟動之後,即能找到學習的機制。

張副處長則表示,「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可以讓學員學到組織能力,他鼓勵幾位就讀實踐大學的同學組成團隊,對台灣的休閒產業及文化產業議題,能夠積極寫作或是拍攝紀錄片,以增加自己的實作能力;他也對於邱麗珠小姐因參加本項課程,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感到高興與欣慰。

另外,趙文芳學員則建議本項課程應邀請各領域的老師上課,以增廣見聞。林靜慧學員亦表示,她期待下學期能增加一些自主的學習課程,她也認為「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連結強度很棒,已累積了相當多的資訊,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0
林靜慧學員表示,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2
張副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我的地方感─高雄旗山

我的老家在旗山,那時爺爺住的房子還是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房子,我還沒上小學時,爸媽常帶我回旗山探望爺爺,房子不大,採光也不充足,從外觀來看,的確一點也不起眼,但一走進屋子內,卻會給人一種安穩又舒服的自在感覺。

爺爺家的龍眼樹

我還記得那一年,我坐在龍眼樹下的鞦韆盪呀盪,嘴裡和心裡,都是那顆顆龍眼甜蜜的滋味。

我的老家在旗山,那時爺爺住的房子還是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房子,我還沒上小學時,爸媽常帶我回旗山探望爺爺,房子不大,採光也不充足,從外觀來看,的確一點也不起眼,但一走進屋子內,卻會給人一種安穩又舒服的自在感覺。此外,房子內的擺設屬於簡單的日式風格,對那時的我來說,所有關於屋子的一切真是新鮮又有趣極了!

以前我最喜歡躺在那軟軟的榻榻米上滾來滾去,夏日午後的榻榻米涼涼的,還有一股特殊的淡淡香味,在上頭小迄一番真是舒服。爺爺的電話還是最原始的撥號盤式電話,因為和家裡的按鍵式電話大不相同,我總愛拿起話筒在撥號盤上不停轉阿轉,電話就會發出咖啦咖啦的轉動聲,姊姊還會在一旁仔細的看著,怕我一不小心把爺爺的電話弄壞了呢。

屋後有一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院子,種了兩棵好大好高的龍眼樹,在太陽的照射下,茂密的葉間透著細細的光絲,雖然蚊子很多,但我們還是喜歡在樹下乘涼。爸爸用木板和麻繩做了兩個鞦韆,各綁在兩棵樹上,那時的我若要玩鞦韆,還要稍微踮踮腳尖,才能坐到鞦韆的木板上。

我最喜歡和姊姊兩個人比賽誰盪的比較高,輸的人要幫另一個人推鞦韆,腳短的我,當然次次都輸給姊姊,不過每次玩到最後,大概是怕我太累吧,姊姊都會故意輸給我。依稀還記得,姊姊暖暖的手在我背後推著,在鞦韆盪到最高的那一點時,閉上眼睛,就有一種飛在空中的感覺呢!

每年7~9月,是龍眼樹果實成熟的季節,親戚們也都會一起回老家幫忙採龍眼,只見大人們搬著梯子、拿著一個一個大袋子,爬上爬下的採著龍眼,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爸爸敏捷的身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和姊姊都在一旁笑說爸爸那麼會爬樹,生肖又屬猴,一定是猴子投胎轉世的,母女三人就在樹下笑成一團。

這時爸爸就會不甘示弱的回答說:「如果他是猴子,那我和姊姊就是兩隻小猴子!」在忙碌的採龍眼後,龍眼一袋袋的排在地上,沒想到才區區兩棵龍眼樹,竟可以採下如此多的數量。

當然,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時間是吃龍眼,第一次吃到家裡的龍眼,第一個印象是:好甜!而每次吃龍眼時,我總是特別小心,因為要是一不小心將果汁滴在地上,不到幾分鐘,一下子就會有一群群大黒螞蟻進攻呢。

小心翼翼的龍眼剝開後,裡頭剔透的白色果肉,映著陽光,似乎像是一顆會發亮的玻璃珠般。輕輕咬下一口,飽滿的果肉滑進舌間,那甜滋滋的香味不但溶入口中,更沁入心中,即使到今天,我仍然可以驕傲的說,全世界最好吃的龍眼,就種在我家的後院。

在我小學二年級左右,因為需要重新規劃和建設老家附近地區的房子,除了爺爺的家外,附近和爺爺一樣屬於日式建築的房子也都拆除了,不到幾年,當我再踏入旗山時,印象中那小小的房子已經被大樓所取代。

重新踏入屬於我們〝家〞的剎那,只覺得從前的小房子不見了,房子變得好新好新吶,我興奮的在一個個房間裡穿梭,從陽台上望去,還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視野好棒呢!看著新裝潢,其實還蠻喜歡這個新家的,只是從那天開始,對我來說,龍眼好像突然變成是一種很普通的水果,而那兩棵龍眼樹的樣子,也似乎漸漸模糊掉了……。

旗山國小的新家

之後,只要回旗山,爸媽會帶著我和姊姊到附近走走,我也開始熟悉大樓附近的地點。首先是只和家裡隔一條街的鼓山國小,我們晚飯過後全家人偶爾會在校園裡散步,爸爸會說小時候在鼓山國小讀書的趣聞給我們聽,晚上的學校雖然黑漆漆的,但一點也不可怕,因為有我最喜歡的家人在身邊。

鼓山國小附近還有旗山國小,當初還很納悶為什麼那麼短的距離內會有兩間學校呢?聽了大人的說明,才知道旗山國小是保存許多老建築的百年老校,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比較吸引我的是學校內許多的遊樂器才,即使是不用上學的假日,學校內仍是很熱鬧,好多和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們也都會來學校打球或運動,我和姊姊常常不知不覺就玩了一整個下午,玩累了就坐在草地上在休息,等媽媽來帶我們回家。

旗山國小的旁邊有一家枝仔冰城,當時只要回旗山老家,全家人都會到枝仔冰城吃頓飯,尤其是枝仔冰城獨家麵茶的香味,是嚐一口就讓人永遠忘不了的味道,而在炎炎夏日來碗特製的紅豆香蕉冰,一湯匙挖上一大口冰吞下肚,真是消暑又沁涼。

我們最喜歡坐在窗邊的位置,因為可以從透明的玻璃窗欣賞整個街景。白天時,十字路口上行人車潮熙熙攘攘,熱鬧極了!晚上昏黃的街燈映著街上的磚頭,朦朧光輝與街景刻畫出如畫般恬靜的美感,真捨不得將目光移開窗外呢。

旗山的老街風光

還有美麗的旗山老街,還留著仿巴洛克式的洋樓建築,西式的建築在旗山街頭上不但不突兀,反而有一種和諧的美感。最近翻閱了「香蕉遊─旗山護照」上面詳細介紹了我從來不知道的老街歷史──

「……建於1925-1930年間,配合當時實施市街改正建造。此風格建築實為歐人在十九世紀,於東南亞殖民地以仿巴洛克風格洋樓樣式,經由日本遊學歐洲的建築師發展出來的「台灣牌樓厝」,其內部大都仍為閩南的木構建築。

街屋之立面常以鋼筋混凝土結搆,並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更注重其「山頭」繁複的裝飾圖案,表現當時工匠們的巧思及手藝。山頭紋飾常見有花草紋,還有藉由文字(中文、羅馬文)顯示家族姓氏。「山頭頂」常以鳥獸、貝殼狀等圖騰飾物來表現各家特色。

由於整條街屋十六戶人家相連建造,構成統一、典雅、壯觀的畫面,是旗山建築發展史上重要一環,所以吸引不少研究台灣歷史建築學者經常來此探研,曾獲選文建會全國歷史百景第二十四名…..」

老街上的廟口旁有許多攤販,晚上依然熱鬧,香噴噴的鴨肉冬粉是爸爸最喜歡的宵夜,暖呼呼的紅豆湯圓、冷熱混雜、口味多樣的豆花、夾著泡菜的臭豆腐、料多味美的蚵仔煎,樣樣都讓我從小吃到大,一吃再吃也不會膩。老街走到底是停止使用的旗山火車站(號稱全國最小最可愛的火車站呢),雖然火車站的外貌已稍稍殘破,但仍是一座令人懷舊的古蹟建築。

離旗山老街車程約10分鐘的旗尾山也是從前常去的地方,聽說台灣府志曾把它列為台陽八景之一,所謂「旗尾秋蒐」即是指此,全家人以前常到旗尾山爬山、踏青,滿是落葉的林道,凡踏過都會有清脆的聲音,風大時,吹過竹林還會有颯颯的回音,但我總覺得那聲音,比較像是快壞掉的門打不開的聲音。

踏青過程中,偶爾貪食的台灣獼猴還會偷跑出來探頭探腦,鬼鬼祟祟的可愛的模樣總惹得我們呵呵大笑。爬到終點後,可以眺望整個旗山的美景,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覺壓力也似乎瞬間都不見了呢。

變化中的旗山和自己

上了高中後,忙碌的課業使得我回旗山的次數越來越少,進了大學後,回高雄的時間已不多,回旗山的數目更是屈指可數。每一次回旗山,旗山的街道都變得很不一樣,美髮店、便利商店、服飾店、麥當勞,店家一家一家開,越來越現代化也越來越繁華,生活機能的確比以往便利許多,但許多以往我熟悉的角落卻已不在,唯一沒變的,大概就是原鼓山國小內那一棵大大的椰子樹吧。

近幾年鼓山國小又變成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偶爾會有表演或展覽可以觀賞,濃濃的人文氣息和悠閒的氣氛,的確提供了旗山居民一個可以放鬆壓力的好去處。

假日旗山老街上滿滿的觀光客,許多人拿起相機記錄著老街特殊的巴洛克式建築,手上提著一袋袋枝仔冰和香蕉冰,成群的攤販熱鬧的叫賣著,攤攤生意都很好,而枝仔冰城裡也坐無虛席,甚至排起長長的人龍。

都忘了自己多久沒有玩盪鞦韆了呢?我想我對旗山這個地方的依戀,應該是從我第一次踏入這塊土地就開始了吧,即使我在旗山生活的時間,和在高雄市區內比起來實在是少之又少,但只要一回到旗山,我就能清楚的感覺到這裡也是我的家、一個我可以依賴的地方。

爺爺的日式老家雖然已經不在了,那兩棵大大的龍眼樹也被砍掉了,但我仍偶爾會憶起,過去的那幾個夏天,我和姊姊坐在鞦韆上開心的搖阿搖,還有口中那龍眼的懷念滋味。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馬英九總統4月5日對農再條例的回應

所以我們再重覆一遍,就是「由下而上、計畫導向、軟硬兼施」,這樣就可以保證或至少保障不會偏,不會走歪,錢用在哪個縣市完全看最後怎麼核定,怎樣核定呢 ﹖應該是由地方提案,然後由縣市政府結合專業者…

編按:

本篇文章為馬英九總統4月5日於美濃與地方人士討論「農再條例」的詳實記錄,雖因上槁時間過晚,略失現場時效,總統於當日談話中希望多舉辦的公聽會,也已經快速的舉辦結束(公聽會各項現場記錄請閱讀這裡),但是本文中詳細記錄的總統與地方人士對話,仍有相當價值,僅與讀者分享。

本文前言:

農村再生條例對台灣農村的衝擊影響,最近引起各界廣泛的熱烈討論,馬英九總統四月五日赴高縣下鄉訪察,走訪鍾理和紀念館、尊懷文教基金會等機構,並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旗美地區民眾就農再條例進行兩場小型的座談會,筆者將馬總統和農委會副主委在會中的回應說明整理如後,供關心這項議題的朋友參考。

980426-09051-360.jpg
馬英九總統四月五日參觀高雄縣美濃鍾理和紀念館,由鍾鐵民老師親自接待。(蘇福男攝影)

0905-2
馬總統在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地方人士座談農再條例。(蘇福男攝影)

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發言:

農村再生條例是總統在競選時提出非常棒的政見,台灣這十幾年來幾乎沒有一個以農村為主體的政策,它具有法律支持,而且有二千億的龐大預算,整個農村對於這樣的計畫實施是翹首以待,不過這段時間以來,我個人因為生活在農村,我擔心原本是立意良善的政策,放諸農村實施後,可能會產生一些當初擬定政策時不希望發生的情況。

比方說,在這條例裡面它其實基本上並沒有除掉產業的對象,可是假使你問我說,作為一個在農村生活、工作的人,你問我農村再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人,這邊的人怎麼生存下去,這邊的人怎麼受教育,我想這是最核心的問題,但是我們在條例裡面比較看不到這樣的機制,它其實有一些非常明確的條文,但並非主體。

而且就我所知,週遭有非常多朋友在關心這樣的議題,一個月前短短十天之內,就有超過三百個組織、一萬人透過網路力量,對此法令提出兩個基本看法,第一個看法是希望立法院能退回行政院重審,第二個是希望這個法案可以以一年的時間開放給民間參與,當初二百多場說明會假使能在條例制定之前舉辦,我想就可以消除大家的疑慮。

簡單講,我們期待這樣的政策,它既然是針對農村而發,實施過程應該是受到民間歡迎的,但就我所知,我在農村、地方上,在很多社造的領域、法律的領域、生態的領域、產業的領域,我所知道以及從媒體看到對農再條例的看法,基本上是比較偏向憂慮和負面,我想利用這個機會特別提出來,請總統有機會對這些有問題的面向提出修正。

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

剛剛張先生所關心的這個議題,我先鄭重的向各位報告,農村再生條例最大的特色跟以往有什麼不同﹖由下而上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也充分體認到,台灣的產業狀況、我們的農業走向三生是必然的,我們非常清楚,農村再生能不能真的讓它活起來﹖能不能讓它有濃厚的社區主義﹖就像張先生這一群朋友長期以來真的在關心我們的鄉土,關心我們這一群人。

假如這個條例通過之後,我們政府可以做的是公部門資源的挹注,但是那種硬體的建設,如果不能以人為本所建設出來的東西一定是走樣,所建設出來的四千個農村社區,恐怕也沒有什麼特色,也不是我們所要的,這一點我們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產業的部分,我們也清楚假如要讓農村活起來,除了要讓外地的人甚至國際人士進來之外,非常重要我們本地的人都應該想要留下來,甚至連到外面的年輕人也願意回來,那要有產業,產業的部分,我們在其他重大建設裡頭都有搭配,像小地主大佃農,還有最近總統召開的精緻農業。

我們這個農村再生所建設起來非常有特色、本土化、有產業文化,再加上人文文化的社區,一定要這些東西來加值,今天由於時間有限,我簡單地向各位作概括性的報告,這段時間溝通不足部分,我們趕快來加強,因為畢竟我們執政有時間的壓迫性,在倉促之間也許有不盡周延的地方,但是都還來得及,大家要能夠很有理性的敞開心胸溝通。

總統馬英九:

這意見很好,我長話短說,基本上農村再生條例的焦點是在農村,不是在農業,也不是在農民,但是都有關係,我們對「農」這個議題是這樣想的,農村、農業、農民,它可以分開,但是要合作,就是說農民,我們關心的是農民健保,農民健保在我一上任就跟國民年金切開來,免得農民受損,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動作的重要性,因為如果照原來計畫實施的話,農民會很吃虧的,因為一個月的保費可以到六、七百塊錢,我們第一步就把它救起來。

然後我們再提供老農津貼繼續付,或是像小地主大佃農,這個政策同涵蓋農村、農業跟農民,一方面幾乎等於是老農退休制度,老農他不需要耕種,但一樣可以有租金、有其他福利,所以農村再生條例基本上是針對四千個農村、漁村,目標是大約六十萬戶的規模。

那剛剛您提到的問題,我在想具體來講的話,您不妨針對哪個條文你覺得它實施之後會造成一些你不希望看到的情況,那你把它提出來,然後提出具體的修正,因為這個農村再生條例它最重要的目的,最主要的實施方法是「由下而上、計畫導向、軟硬兼施」。

尊懷文教基金會創會會長王中義:

我們建議政府重視農業發展,對農村經濟要有實質的政策,因為總統也關心我們的香蕉,所以這幾年來一直在推動香蕉產業,看能不能有新的發展,所以我底下有四點建議。

第一,希望我們的產業是價值取向,而不是價錢取向。價錢是喊在人家的嘴巴,我們跟人家起舞﹔

第二,培養農村多元人才和建立產銷管道暢通﹔

第三,全面水文和環境與生態、人文調查,因為我們看到今天的農村大部分的建設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直沒有整體性的調查報告,目前我們所做的調查,其實就在往這個方向,以後變成政府的參考內容﹔

第四,希望香蕉、鳳梨或其他水果這些產業能夠把它集合成一個社區,社區的整合、管理、行銷、對農民的教育,使這些資訊有一個平台可以暢通,提升農人在農村的地位,農人對土地、環境是有體驗的,而且有智慧的,讓這些人在農村受到重視,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將指日可待。

總統馬英九:

我們今天談到農村的許多問題,最主要是農業、農民、農村,我們政府的大方向就是雖然這三個隸屬農業、農民、農村它可以分得開,但是也有分不開的地方,在農村有農業也有農民,農民要靠農業才能生存,要靠農村才能生活,才有生態,這三種關係彼此不可分,但是在切入的時候,可以有一些區分。

比如說產業方面,觀光休閒和農業有關係,所以它可能涉及到農委會,涉及到觀光局,涉及到經濟部,所以切入的時候可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要「分進合擊」,有時不能單一的做,我漸漸的感覺到農村再生條例似乎被污名化、甚至妖魔化,因為我們這幾年在地方、農村發現,很多東西講到最後都是沒錢,就是沒有資源,農業相對來講就是被認為比較弱勢的,好像快要消失的樣子,所以說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分到比較多的資源。

現在好不容易二千億的農村再生條例已經過了一讀,大家如果同心協力的話,很可能未來的十年當中,我們四千個農村、六十萬戶農民就有機會在這個條例協助之下,把農村環境改善,但是大家很擔心啊,一方面很期待,一方面又怕受傷害,為什麼呢﹖怕說錢到時候會不會跑到財團的口袋,到時候綠野平疇會不會聳立幾棟大農舍,或是土地開發造成污染、破壞生態。

如果不好好規劃是有可能,但如果好好規劃是可以避免的,怎麼叫好好規劃呢﹖我們有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是政府拿著錢到各鄉鎮去撒錢,而是「由下而上」,下就是指里長、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和在地團體,是草根的、基層的,由這些草根的、基層的團體來提案,

第二是「計畫導向」,農村要怎麼再生,就要提出計畫來,哪些部分要改,有些也許是涉及到農路、堤防或蓄水池都可以,也可以是文史方面的保存,社區的教育,或觀念的宣導,各位不要忘了,農學院也有農業推廣系哦,以前我在台大的時候,講的都是軟體不是硬體,對不對﹖這很重要啊,產銷的知識沒有這玩意兒到時候就會失調啊,

所以第三個原則就是「軟硬兼施」,軟體、硬體都有。

所以我們再重覆一遍,就是「由下而上、計畫導向、軟硬兼施」,這樣就可以保證或至少保障不會偏,不會走歪,錢用在哪個縣市完全看最後怎麼核定,怎樣核定呢﹖應該是由地方提案,然後由縣市政府結合專業者加農委會一起來做,組成一個公正的委員會來核定,這個模式以前台北市做過,它的目標是能夠讓四千個農村、漁村跟六十萬農戶能夠重新獲得好的環境,這個環境當然包括生態環境,就是說,你結合環保計畫也可以啊,你提開發計畫也可以啊,文史計畫也可以啊,這本來就沒有說一定要修橋、鋪路,才叫做農村再生嘛﹗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曾經有人質疑為何不提產業﹖當然要啊,但這是另外一個法律啊,像農業發展條例之類相關條例,這是關於產業部分,所以我們最近推小地主大佃農,就是講怎樣利用產業,怎樣利用台糖運用效率不高的土地釋出來,給專業、年輕又有企業經營理念的農民來開發,現在很多人回到農村好是很好,但是沒地怎麼辦﹖然後我們想辦法,農會從老農或其他方面取得土地後,租給他,他收取租金沒關係,農會貸款、政府幫你墊付利息,小地主大佃農現在分十個地方在做實驗,希望做成功之後推廣。

有的地方我們還沒講,他們就已經做成功了,像斗南有好幾戶做得還不錯,在台北原來是搞金融的,考上好幾張執照的,到農村之後一樣可以年薪百萬,他也不必那麼辛苦,開著耕耘車、收割機裡面是放冷氣的,穿著西裝褲,跟台北來上班沒什麼差別,一樣可以作得到。

而且他也不會擔心產銷失調,他有冷凍庫,他種胡蘿蔔,種馬鈴薯一樣有冷氣,最嚴格的檢查標準,統統都作得到的,這就是有計畫。所以農業我們有照顧啊,然後像我們推廣吉園圃、CAS這個都在進行,農民保險條例老農不但繼續享有,而且讓他和國民年金脫鉤,這點很重要啊,很多人都不曉得這個關鍵性。

去年11月1號國民年金條例實施,就把農保拿掉了,如果不拿掉的話,那原來的農保福利就會很慘,本來一個月只要付六、七十塊變成六、七百塊,很多人不知道啊,但是我們硬是把它給拿下來,當初規劃有點問題啦,當然這樣使得國民年金的人比較少一點,不過至少不至於讓已經有的人喪失他的利益,這點我們都做到了,所以各位放心,農民、農村、農業是三管齊下,最後萬流歸宗。

另外農村也是一樣,生活、生態、生產,生產是農業的,生活、生態是農村、農民,這個都兼顧的,所以我是希望這個農村再生條例一定要結合關心農業的地方團體一起來做才會成功,否則的話光是政府來做,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像各地都有「蚊子館」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避免這樣的話,唯有從下而上,但是從下而上我的經驗是有時一樣會濫用,有的不太明確,這有審查的機制,然後將來希望農委會有個監督的機制,除了議會以外,能夠有個專業監督團體盡量去看執行的是否有效,我想這樣弊端就會減少。

所以我剛剛跟另外一場講啊,我們現在一讀通過了,不忙著過二讀,先把公聽會多辦幾場,讓各位多表達意見,請來參加的人拜託告訴我們哪一條有毛病,大家針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我覺得是比較有適切效果的,經由這樣多一輪的檢討之後,我們再回來看看有沒有原來的問題,因為這二千億、十年是一個很大的計畫,農委會一年的預算不過一千二百億,一年差不多是農委會預算的六分之一。

政府有此魄力拿這麼多的錢,我們希望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這個一定要經過很好的規劃,所以我的原則很簡單,一定要有計畫,完全按照政府的規定來編列預算,且計畫一定要執行。我不但用過政府的錢,也用過老百姓捐的錢,九二一台北市民捐了六億給市府,我們在中投用了三億多,每一筆錢都是經由府外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全部都規規矩矩的,剩餘的錢就花在那邊作其他急難救助,沒一毛錢出問題,就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只要首長堅持原則就做得到,乾淨、效率然後真正的執行,所以我希望在地的文史團體把自己變得更專業,把問題點出來,我想大方向是沒有什麼問題,也許有些條文引起誤會或者不夠周延,但我一直要求農委會一定要先辦訓練,把將來要參與工作的人先講習,讓他充分了解條例的精神、運作方式,然後再一步步做,這樣就會有改善。

農委會副主委:

農村再生條例的確就像剛剛總統所講的,我們掌握三個精神,第一由下而上,第二計畫導向,第三軟硬兼施,這個代表的意涵就是,台灣的農業已經進入一級的農業,不是傳統光著重生產,它是第二生生活面跟第三生生態面,這三生的農業在農村再生條例推動,假如能夠結合地區主義、關心地區和關心農村這些人一起來推動的話,農村再生條例的建設不光是硬體,它是有軟體,是有生命的。

以此為基礎,再結合農業產業其他大計畫,包括小地主大佃農,以及最近總統特別交代一定要針對台灣的科學農業規劃所謂的精緻農業,這個加值進來,再結合文建會、教育部、內政部等各面向業務,我們的農村的確可以活過來,同時可以把整個台灣建立成至少有四千個漂亮而且有特色的社區。

這些特色社區還可以結合特色的農業,像香蕉我們從生產品種,生產過程注重安全、健康,產品出來做規格分級,好好精緻的包裝,我們生產的量雖然會減少,但是價值會提升,這是台灣農業應該走的路線,總統先生已經非常清楚的把我們台灣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輪廓勾勒的非常清楚,在總統的領導之下,配合大家共同一起的努力,台灣會是一個很漂亮而且很有前景的寶島。

0905-3
馬英九總統參訪旗山尊懐文教基金會,受到青年志工載歌載舞熱情歡迎。(蘇福男攝影)

0905-4
馬總統捲起衣袖試作香蕉蛋糕。(蘇福男攝影)

【旗山】提燈樂─元宵節親子活動0209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即將於元宵節當天2月9日(一)晚間7時辦理「提燈樂-元宵節親子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包含了皮皮故事劇公演-皮皮鬧元宵、提燈籠走旗山在地小巷道的踩街活動,還贈送報名參與的民眾一碗熱騰騰的元宵,最後更有摸彩活動(獎品高級自行車一輛),本次活動名額有限(需親子報名限100人)有興趣的民眾請盡速報名……

 980201-luner15-450.jpg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即將於元宵節當天2月9日(一)晚間7時辦理「提燈樂-元宵節親子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包含了皮皮故事劇公演-皮皮鬧元宵、提燈籠走旗山在地小巷道的踩街活動,還贈送報名參與的民眾一碗熱騰騰的元宵,最後更有摸彩活動(獎品高級自行車一輛),本次活動名額有限(需親子報名限100人)有興趣的民眾請盡速報名,旗山生活文化園區聯絡電話:07-6628868,陳先生,或上網查詢http://clcp.kccc.gov.tw

本次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元宵節活動,特別結合皮皮故事劇公演以及親子燈籠遊街活動,希望透過故事公演以及古早的元宵節提燈籠趴趴走活動,讓現代的大小朋友體會回味傳統元宵節習俗的趣味,並希望創造親子生活中的美好記憶,同時發掘旗山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細微處,深植在參與活動的民眾心中。

本次活動名額有限,僅提供100位活動名額,且需親子共同報名,每位名眾報名費50元整,活動最後還有摸彩活動,有機會抽到高級自行車。

在旗尾橋一頭的返鄉事

想把自己熱愛的大自然探索活動帶回旗山,讓家鄉更多人可以對大自然有更多的認識,從國中結識至今的同窗─耀智,在聊天中得知他「想開一間民宿」的夢。於是,兩個人攜手合作,發揮自己所長…

旗尾第一間複合式餐飲店:「帶著香蕉去旅行」開張了!藍白相間的油漆交雜著以漂流木、童軍繩索裝飾的外觀,吸引著一雙雙快速行經旗尾橋上的專注眼神。原本也該是這一排老舊民房的其中一員,如今像是陳年大榕樹枝幹中竄出的新芽,試圖擾動這片沈穩的老社區。

971130-bike-360.jpg

七年級生的老闆看見假日不少單車客來往於家門口的景象,萌生了在自己家鄉開設結合運動風格的複合式餐飲店。

耀禾,72年次。大學原就讀化學系,因為登山社的關係,接觸許多熱愛大自然的好友,在大三時毅然轉到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3年前接觸由洪川創立的「基地營自然探索團隊」,而後也加入團隊成為工作夥伴近兩年的時間。從轉系到進入到看似吃不飽的自然探索的工作中,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像是跳離了生命的常軌,若沒有厚實的勇氣及毅力,一般人很難不被外界質疑的壓力所搏倒。

3

因愛好自然的興趣,無意間開拓了耀禾另一條不同的人生路途。店中牆壁懸掛一張張的相片,是帶團時的最佳留念。

其實從大人的口中聽聞這群年輕人要開簡餐廳,心中就有一個深深的疑問,「在熱愛台中的帶團工作的狀況下,為何會想回家鄉創業?」耀禾回答,「最主要的因素,是想改善媽媽的工作環境;其次,是自己也想建立一個單車客的交流平台,提供資訊情報,但前提是:能維持家中經濟。」

原本耀禾的父母在經營鐵工廠之餘,也在租賃的工廠旁邊開了一間小吃店,並且也是卡拉OK唱歌的休閒場所。但也因為如此,即使夜深人靜,在客人沒有盡興喊停的情況下,也不好意思向客人說「要關店休息」。長期的勞累下,也使媽媽的身體頻響警鈴。於是,想藉著開設簡餐店的模式來調整父母的工作腳步。

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熱愛的大自然探索活動帶回旗山,讓家鄉更多人可以對大自然有更多的認識,而台中的老闆洪川除了在背後支持這個想法,並提供部份資金鼓勵自己。此外,從國中結識至今的同窗─耀智,在聊天中得知他「想開一間民宿」的夢。於是,兩個人攜手合作,發揮自己所長,將第一家結合運動風的複合式餐飲店帶入旗山地區。

1

由左至右為瓊蘭(耀禾之妹)─耀智─耀禾,三個七年級生返回家鄉,一手將自己的夢想以實際的勞力、汗水堆疊出輪廓。

目前為吸引更多單車客前來善用這個平台,第一步就是加入「單車友善店」的行列(註1),免費提供開水及補胎片給單車客們使用。之後也希望可以走入鄰近校園(如旗尾國小),藉由爬山活動使小學生們可以更加了解周遭的自然環境。

而開店之初,勢必有許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如餐點的設計與品質、店內的佈置、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等。而籌備至目前,最大的問題或許是「新舊代觀念的溝通」。雖然父母支持自己回鄉工作,但在實際的經營方法、觀念上仍需要磨合。如果有不同之處,就用「親手去做」的方式來改變長輩的想法。雖然有時候,會證明「薑是老的辣」,但也讓自己折服與接受老一輩的作法。但這也是讓雙方學習彼此長處或改善缺點的過程。而在訪談中,直述自己的羡慕之情。但耀禾一直強調地說,「這不是一個夢想,這只是自己想做的一件事而已。」夢想或許不難,但看你是否勇於付出時間與心力去實踐!

4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店內的裝潢除去專業的施工項目,大多親力親為。且善用廢木材、漂流木、竹子…等,再結合自己的創意,一釘一槌構成了手創的書架、洗手槽、天花板。

註1:可參考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fatman-monetiii/article?mid=8797&prev=8807&next=8718

旗山蕉城的蘭花接生婆

目前的溫室是十年前,媽媽及工作的阿姨利用下班後,用手推車推進一車車的砂石,填平了一個廢棄的池塘。她們以兩把長鑷子「夾出」了百萬株的蘭花新秀,還要為家人準備晚餐……

一手填平廢棄池塘,改建而成的組培廠

何謂「組織培養」?從同義詞彙來說,可說是生物科技的一種;就實質內容上簡單來釋義,就是複製農作物。一般人聽到「生物科技」的當下印象,除了擁有寬敞的廠區、先進的科學儀器,工作人員也都是高學歷背景組成。但本家的組培廠地是在旗尾一條靜僻的小巷中,沒有顯著的招牌矗立在外,蘭友全是藉由口耳相傳前來委託代工。

目前的溫室是十年前,媽媽及工作的阿姨利用下班後,用手推車推進一車車的砂石,填平了一個廢棄的池塘。之後,再請推土機來打好溫室的地基。而溫室也僅是以簡陋的黑網及PC建成,進入組培室前,並無層層的過濾機制,只有一道紗網及一道門板作為內外的區隔,減少灰塵的直驅而入。進行組培工作的八位操作員,每天需要在無菌操作臺前坐上八個鐘頭,以兩把長鑷子「夾出」了百萬株的蘭花新秀。五點鐘一到,便要趕回家中為一家老少準備晚餐、料理家務的家庭主婦。

dsc03485-360.jpg
組培室中,明與暗的光線交替,代表以高溫火焰進行著消毒工作。廣播電台傳來的音樂、故事、主持人的笑話集,多少紓解因工作造成肩膀的不適與無奈。

clip_image002

工作人員一天待上八個鐘頭,手指頭握著鑷子的兩側與時間賽跑,目的只為生產出更多的蘭花幼苗。

父母從事蘭花組培已有二十多個年頭,大學畢業的自己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在面對一堆NAA、CuSo4…等化學成份無法得其門而入。但二十多年前,父母親在完全無相關背景及經驗下,向別人購買培養基的基本配方,在半做半實驗的過程,調整為更適合蘭花繁殖生長的比例來生產。為此,看似與一般中年婦女無異的媽媽也說過,「有時連在睡覺時想怎麼讓改良培養基?或者生產流程要做什麼樣的改進?」

製成培養基的成份除了由化學物質調配成的微量元素外,也需要大量的香蕉及馬鈴薯,於是地處台灣蕉城的本家組培廠,更是一大利基。每次在製作培養基,可以直接向香蕉的批發商或附近的蕉農購買。由於香蕉的用途僅是製作培養基而非食用,原本賣相不佳的次級香蕉也有所歸,對於辛苦栽種的蕉農們的口袋也不無小補。

clip_image003
「煮肥料」是操作員的唯一戶外工作,一週至少一次,是大家可以暢快聊天的工作時段。

「播種」與「切片」的差異

在蘭花生產行業,媽媽譬喻「蘭花組培」行業就像是蘭花的產婆、接生者。每當蘭友拿著苦心交配四個多月的果莢前來播種,希望可以在一年後拿到長成的「明秀」(蘭界慣稱由蘭花交配而生的實生苗)。工作人員就像是產婆拿著手術用刀劃開懷胎的果莢時,迎接新品種的誕生,結果有時是裡頭只藏有像棉絮般的空包彈,蘊孕的蘭友只好回去再接再厲。有時候看似有希望種籽,但也需靜待1~2個月,觀察是否真的會發芽。

組織培養(又稱切片)工作,主要是在分生複製蘭花,播種對我們來說只是副業。但是若沒有眾多蘭友們歷經1~2年的時間栽培明秀,像是在後宮中的三千佳麗之中選出一棵賣相極佳的品種,切下尚未開花的花梗送到這裡大量生產,這才讓我們擁有專業價值的生存空間—讓不到1公分的生長點,複製成上千上萬株的蘭花分生苗,才是這個行業的精髓。

clip_image004

紅色框架裡的突出物,是蘭科─「石斛蘭」的生長點。每枝花梗約有3~4個生長點。

從客戶手上接到這藏有生長點的花梗後,首先交由媽媽進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分生過程。花梗在一道道的消毒過程後,媽媽小心翼翼地用手術刀劃過一層又一層的葉子,直達埋有生長點的株心。一枝花梗約有3~5個生長點,位置通常生長在花梗的側邊。媽媽鼻架上橫跨著老花眼鏡,但俐落的手術刀卻在生長點四周剝去小於1公釐的薄膜,再以長長的夾子將生長點丟入培養液,封包,置放在旋轉盤。之後,等待時間混合著微量元素的催化,從丁點大的生長點萌發出新芽及商機,之後的工作便是藉由無數次切割達到倍數成長的分生繁殖。

clip_image005
母親大人掌握「切片工作」的生殺大權,如何讓蘭花的生長點成功繁衍成瓶苗,就在手術刀一來一往之間決定。

每當看見經過繁複手續而萌芽的綠點生意,心裡雖有挑戰成功的欣喜。但接下來還得經過中母瓶的分生觀察,才可以斷定是否可以順利生長成株。畢竟蘭苗的株心品質要佳,蘭友帶回瓶苗後,換栽於盆子中也才好栽培照顧,進而才能成為商品於大眾市場上販售。

組培的天敵─黴菌

透過蘭花組培產業已大大地縮短蘭花生長的時間,但大自然的力量仍是不可抗拒。如果需要縮短生長時間,也必須額外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如全天候的光照。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有許多因素不像是一般工業可完全控制,例如「發黴」。為了消滅令人討厭的天敵,有蘭友提出建言,如:應建立「SOP標準作業流程」。但除了人為操作不當外,但黴菌卻是無孔不入。即使按照「標準作業流程」操作,仍是無法百分之百避免這樣的情況。有時面對蘭友們對組培工作「農業工業化」的期待,若回應「不可能」,像是推委責任。但媽媽常以平民科學的實驗精神,找出作業流程中最容易發生發黴的環節,以各式各樣的消毒方式阻斷黴菌的侵入繁殖。

機械化的迷思

闗於機械與人工的問題,本家組培場內的工作全面採人工施行。一方面,是因缺乏雄厚資本可以支援如此高成本的投資。另一方面,「機械化」是否代表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腦袋存在一個大大的「?」。記得一次,陪同母親至屏東的一家蘭園參觀大型的洗瓶器。研發的學者基於節省人力成本的考量下,研發了洗瓶器。但是看完整個流程之後,卻發現機器洗三角玻璃瓶雖然節省了人工,但是瓶身內外並不一定可以清洗乾淨。

此外,運作這座大型機器,不但需要擁有更大的空間放置,而且在電力及水量上,反而比人工作業還要更加耗能。而販售機器的業者也提出,藉由機器可以將人力安排在更值得努力的工作上。但認真想想,「洗瓶子」這件工作難道不值得被重視?事事邁向工業化、科技化的今日,人力也成為被精簡的目標之一。人力一旦全面被科技所取代後,公司寧願貸款(以負債的身份)購置機器,也不願花錢雇用員工做事,人類又該以何技術賴以為生?這也是另一個令自己困惑的問題。

clip_image006
洗瓶子,雖然只是一個微薄收入的工作,但是將一瓶瓶沾滿培養基的舊瓶整理乾淨,也可以使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究竟「工作價值」該建立在何種基準之上?

旗山的單車Slow life

觀光客騎著由餐飲業者回饋的腳踏車,緩緩且靜心地巡視老街一景一物,除提昇來到旗山的觀光品質,也減少因汽機車帶來的廢氣汙染;並且因為減緩步調,反而增加老街上小吃業者的業績。老街業者看著自己捐贈的腳踏車妥善利用…..

從清朝以來,旗山因為扮演阿里港及台南府城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即使身處在農村,也因先天的條件而帶著濃濃的商業交易氣息,自然而然地使旗山成為九鄉鎮的門戶。假日,當外來的觀光客一波波湧入美濃、甲仙、六龜等地,以自然的風光景色洗條一週疲憊的心情。而九鄉鎮的居民也利用週末的時間,特地從內地來到旗山採買民生必需品。雖然旗山相較於其他鄉鎮而言,已經擁有許多生活便利性及資源,然而在觀光風潮催化下,少部份的居民仍是擔心是否因此錯失正夯的觀光賺錢熱潮。

當然除了居民業者關心地方上民生產業問題,在地自組的組織也投入不少的心力協助,如旗山形象商圈、尊懷文教基金會…等。在這些努力打造旗山形象的地方組織中,其中有一塊新興的場域—-為修復歷史建物的舊鼓山國小而建立起的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目前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承辦單位是旗山形象商圈,主要的執行者有二位工作人員,擔任園區總監是去年自和春技術學院辭退的柯坤佑老師。

為了活絡旗山地區的藝文活動,園區除了不定期舉辦相關的影展、講座,希望將旗山地區居民從自家的門戶拉出,盡情利用公共空間來裝填生活的空閒時間。另外,為促進觀光客與老街的互動,文化園區也與形象商圈合作向老街上的餐飲業者募捐腳踏車,置於文化園區內,提供觀光客免費借用騎乘。雖然看來單純只是一件便民的服務,但卻有開始改善老街在假日時車水馬龍的擁擠現象。

doffy1-5
旗山店家捐贈的腳踏車,車前車後都掛上「皮皮」的logo。皮皮,「旗山形象商圈促進會」的吉祥物,是隻愛吃香蕉的孫悟空喔!

觀光客騎著由餐飲業者回饋的腳踏車,緩緩且靜心地巡視老街一景一物,除提昇了他們來到旗山的觀光品質,也減少了因汽機車帶來的廢氣汙染;並且因為減緩觀光者的步調,反而增加老街上小吃業者的業績。老街的業者,看著自己捐贈的腳踏車妥善地被觀光客利用,無形中增進了他們踴躍提供更多腳踏車給觀光客使用的意願。除借用腳踏車之外,園區也提供外鄉鎮單車遊客或團體免費的住宿空間。光是從腳踏車為起始點,便引發了許多的善意及雙贏的後續效應。

1.
來到旗山的歡光客,若想以騎單車的方式認識旗山,不妨到文化園區借用由老街店家捐贈的單車。

而柯老師也說,目前腳踏車的效應主要醱酵於觀光客及老街業者兩個族群,但其實最終也是最佳的效應是:希望藉由外來觀光客的實際行動,感受到因腳踏車而改變的生活步調,鼓勵旗山地區的居民多多騎乘腳踏車。或許未來有一天,當你來到旗山將會發現單車成為鎮民的代步工具,可以考慮先到文化園區借輛腳踏車,再用緩慢舒坦的速度與鎮民一同騎入旗山的Slow life!

2.
為了讓文活園區更顯生氣,柯坤佑老師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佛光山一帶被棄養的鴿子一路引回文化園區中。到了下午3點多的時分,總會看到鴿子一群群飛落於園區之中,成為園區與前來休憩的親子最佳的玩伴。

註: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網址─http://clcp.kccc.gov.tw/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