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傳統好味道-合利醬油

李老闆夫婦除了醬油生產工作以外,家裡也有農事工作,種了些果樹、蔬菜之外,也放養了幾隻土雞,李老闆說:做醬油跟務農一樣都是看天吃飯,季節氣候影響了農村裡的大小事。什麼時候是釀造最好的季節?

在台南縣佳里鎮的郊區的三協部落,傳統的農村社區裡,除了泥土和著青草及雞舍、豬舍的味道外,這裡最與眾不同的,是時常飄散著的濃濃的豆鼓味、醬油香。合利醬油於民國36年開始,由李清江的叔伯們經營,至民國42年,才由早年協助兄長送貨的李勵川先生(李清江之父)接手並開始生產,起初由工人生產,在李清江先生五、六年級的時候,找來舅輩協助,李老闆退伍後開始在家幫忙送貨。民國72年,父親過世,即由李先生接手經營至今。

當時對釀製一知半解,李老闆弟弟在逢甲大學尋找參考資料,加上醬料公會前輩提攜指導,從各方收集資料提升發酵及釀造技術。在閒談中李老闆笑道早年的一段奇遇,曾經在遇到釀造低潮時期,做了奇夢,夢中有仙人來指點釀造迷津,醒來後竟就得以順利進行。有神明的保佑,加上自己的不斷試驗,終究成功。

在農村社會裡,人的成就總是歸功給老天爺,得知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那就謝天吧!李老闆總是謙虛的笑著…

台南縣在民國五、六十年間,約有百餘間釀造醬園,到今天,加入公會的僅餘26間(含製作醬菜的醬園),其中包含古法釀造及化學釀造皆有。造成傳統醬園急速縮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化學醬油的興盛,時間成本成為營獲利考量的重要因素。

醬油的生產方式分為『純釀造』、『混合』、『化學』三種,合利醬油堅持生產純釀造的醬油。那市面上所謂的醬油、蔭油怎麼分?李老闆說:抽取原汁直接使用的稱為蔭油,原汁加水煮過而成的叫做醬油。不過現在多混為一談,純粹是取名字方便了。

目前市面上的醬油多為化學釀製(加入化學合成)─速成醬油,醬油用有效率的企業化生產才趕得及大量販售,熟成期約1-2個禮拜,味嗆刺鼻,煮久醬油氣味會消散;傳統古法釀造的醬油,放置釀造缸中,熟成期需經6個月以上,熟成的醬油耐久煮,越煮越香醇。現在醬園內有釀造缸80、90缸,其中以南投水里製的缸品質最好,缸器的毛細孔是攸關醬油熟成優劣的關鍵之一。

李老闆說到:景氣不好,中國那邊的產品多又便宜,現在台灣要找到像過去那樣品質好的缸也越來越不容易了。

990312heou276b28983214-360.jpg

合利醬油-李清江先生

如何辨識醬油的好壞?李老闆教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方式,拿起一瓶醬油,用力的搖晃震動幾下,搖晃後氣泡大且消散速度快的是化學混合的醬油,搖晃後泡沫細小而密且消散速度慢的是釀造的醬油,而泡沫的多寡與醬油濃度有關。客倌們可要把這招好好學起來呀!

醬油的成敗,最重要的是釀造中的發酵步驟。李老闆詳盡的介紹釀造醬油的每個步驟,並不藏私的讓我們參觀所有的設備及缸裡頭的寶貝。

洗豆→蒸熟→冷卻→放置竹篩→第一次發酵一週(醬類專用酵母),發酵溫度以38℃最好,需控制在40℃以下,冬天氣溫較低,此時需要加熱來協助發酵→黑豆洗豆(以少量的水將發酵菌洗掉)入缸加粗鹽,黑豆需經兩次發酵,第二次發酵時間約8~9小時,溫度約40℃;黃豆不需洗入缸加粗鹽及比例較高的水→六個月的熟成期→取出豆子煮醬油→將豆鼓、汁過濾→剩下的豆渣做有機肥。

發酵室

發酵室

豆麥混合的釀造池

豆麥混合的釀造池

李老闆夫婦除了醬油生產工作以外,家裡也有農事工作,種了些果樹、蔬菜之外,也放養了幾隻土雞,李老闆說:做醬油跟務農一樣都是看天吃飯,季節氣候影響了農村裡的大小事。什麼時候是釀造最好的季節?春天最適合發酵,而冬天發酵的時間較長。但不管什麼季節,醬油最少都要經過六個月的蘊釀,這是一種堅持。

每每來到三協里,總是會被溫暖親切的醬油香給吸引,常常都想馬上就來碗白飯。開門七件事,少不了醬油,醬油可以做出什麼好料理呢?李老闆除了依循傳統方式生產之外,合利醬油還有一項特色─不加醬色[1]的淡色醬油,用來製作破布子最適合了。每年端午節前後是破布子收成的時間,附近許多聞香而來的老主顧早就預定好來買李老闆家做好的破布子,常常是供不應求。

因為製作繁複但是簡單,而且鄉下地方很多人家都有種植,李老闆夫婦索性教授街坊鄰居製作方法,後來,大家都來買醬油然後回家製作,然後再交流分享成果,甚至是討論明年怎麼做更好吃,實在是農村生活有趣的地方。為了社大伙伴想要一探傳統釀造醬油的世界,李老闆前後殺了兩隻自己養的雞,招待我們品嚐別處吃不到的蔭油雞,用的是合利釀造一年以上甚至更久的的原汁蔭油,加上些許麻油、老薑、幾樣簡單的中藥材,平常吃來保養身體,更適合冬天進補。

農村產�拜訪大合照

農村產業拜訪大合照

與李老闆夫婦結識於2006年,北門社大開始拜訪農漁戶之初,李老闆對於社大投身於社區工作、並深入了解地方產業特色很肯定並支持。每每邀請合利醬油參加農民市集,李老闆總是很謙虛的說合利做的是小生意,不好去宣傳廣告,多了夫妻也做不來,還希望將來兒女傳承下去,再來考慮更多的行銷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標籤、傳統的包裝,李老闆融合了傳統美好及現代進步的思維,堅持著原味精神,讓社區久久飄香。


[1] 醬色:即俗稱的焦糖,是醬油的添加物,有添加醬色的醬油用來滷肉色澤會較漂亮。(本文作者為北門社區大學工作人員)

在旗尾聚落的日式早餐店

新開的「石井早餐店」,從外觀看起來與一般台式傳統早餐店無太大的差異,但卻有個日本名稱。原來,老闆是日本人,而老闆娘則是在地的旗尾人,夫妻倆於前年才從日本搬回台灣來定居。由於老闆只會說日語…

生活在旗山及美濃的交界處─「旗尾」,雖然看似缺乏旗山便利的生活機能、以及美濃樸實的好山好水,但若要到達旗山或美濃也僅不到十分鐘的車程。只不過人口數偏少,於是可以由在地人支持的餐飲店也少之若少,但有幾家早餐店因地利之便,及頗俱特色的口味,而使往來兩地的過路客願意停下快速步伐購買早餐。

像是新開的「石井早餐店」,從外觀看起來與一般台式傳統早餐店無太大的差異,但卻有個日本名稱。原來,老闆是日本人,而老闆娘則是在地的旗尾人,夫妻倆於前年才從日本搬回台灣來定居。由於老闆只會說日語的關係,於是大多時間是協助太太料理的工作。三不五時,也有一些會說日語的老人家過來與老闆攀談,一解老闆離家幾百里的淡淡鄉愁。

990309shuiqi2mei3-17.jpg
石井早餐位於延平二路的道路旁

或許深受日本飲食文化的影響,所以這一對夫妻檔對於吃的方面,十分重視食物安全及環保。記得有次購買奶酥厚片,原本建議老闆娘可以塗上市售的一般奶油可以提升風味,但老闆及老闆娘異聲同口地表示,「日本媒體報導,那種奶油對人的身體不好」,所以他們幾乎不用那種奶油做佐醬。而且一般早餐店的佐醬,都是向批發商購買現成貨品。

石井-2

石井-3
新鮮的食材,淋上獨特自製的醬料,的確不同一般連鎖早餐店的複製口感。

為了使自己的口味獨樹一幟,使吃過的人們有深刻的印象,於是夫妻倆花相當多的時間自行調製店裡的sauce。因此,你若有機會在石井早餐吃到佐醬時,便可感受帶有濃濃日式風的好口味。而且,也有不少饕客就像自己一樣,為了這個獨特風味的沙拉醬,特地從旗山跑來旗尾買一份早餐。

或許經歷喪失獨生女之痛,老闆娘對於附近學生來店用餐,也十分照顧。不但購買環保碗筷供學生使用,在飯後還提供熱湯及新鮮的水果,使學生在繼續課後進修之餘,不用奔波至旗山就可以獲得均衡營養的飲食。為了讓客人可以在每日享受到新鮮的飯菜,老闆娘若是中午的米飯仍有剩餘,也會犧牲自己休息的時刻而延長營業時間,使當日的食材儘量可以在當日煮食完畢,避免過度浪費食物。

至於曾在日本擔任卡車司機的老闆,則是親手掌廚親子丼、咖哩飯…等日式料理,為的就是希望可以原汁原味地將家鄉的口味帶給旗山的居民分享,或許這也是轉移鄉愁的方式之一。

石井-4
來自日本,曾經擔任大卡車司機的老闆,每天親自熬煮咖哩醬料,希望將家鄉的道地口味帶來與旗山居民分享。

未來,石井早餐希望逐步使早餐店的營運,更趨向環保的目標。譬如,店內用餐的杯子全面是可回收再使用,減少塑膠杯的使用。或許藉由老闆及老闆娘背後日本對料理堅持與實在精神,可以在旗尾這個小聚落,帶領居民體認食物安全的重要。雖然一家小餐店無法撼動政策的決定,但可以以具體的微行動深刻帶入一般人的生活之中,影響居民的環保意識及食物安全意識。

石井-5
老闆與老闆娘現今的收入雖然不如在日本工作多,但每天營業時,掛在嘴上的笑容卻是發自內心的滿足及真誠。

記一場「人來蜂」藝術饗宴

平日的鹽水小鎮很沉靜,鎮民生活步調悠閒緩慢,但每到元宵節前,整個城鎮的氣氛很不同,居民個個情緒亢奮,就好像「人來瘋」一樣,所以此次展覽便以「人來蜂」為主軸,透過藝術家各自不同的感受與詮釋,來呈現鹽水鎮…

每年元宵節鹽水蜂炮響徹雲宵、轟動全台,而今年較特殊的是台南縣政府配合「月津風華再現」案建設成果,從春節開始至元宵節結束,於昔日港口水域等地點舉辦「人來蜂-2010月津迎春燈會」,展示空間從橋南老街、親水公園一直延伸到王爺廟巷、八角樓等,由單點串成線,透過多彩的光影將月津港點綴得愈夜愈美麗。

策展人陳禹霖觀察,平日的鹽水小鎮很沉靜,鎮民生活步調悠閒緩慢,但每到元宵節前,整個城鎮的氣氛很不同,居民個個情緒亢奮,就好像「人來瘋」一樣,所以此次展覽便以「人來蜂」為主軸,透過藝術家各自不同的感受與詮釋,來呈現鹽水鎮此種極端反差的地方特色。

活動前陳禹霖邀請這些當代藝術家親自到鹽水來,四處走走逛逛並和居民聊天,然後才各自發想、創作。他說,這群藝術家覺得鹽水的城鎮風貌十分特別,在同一個空間,同時存在清朝、日治時期及當代等不同時期的建築體,尤其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美軍猛烈轟炸這段歷史很獨特,整個小鎮猶如台灣歷史縮影一般。於是他們分別以港口、光影、戰爭、爆發力、月津八景及小鎮歷史等各種元素來發揮,呈現此次參展作品的多元面貌。

例如以月津八景為發想的有陳禹霖〈蓮寺荷花〉,這是由「蓮寺荷香」意象轉化而來;戴明德〈點點漁火照月津〉,詮釋「興隆水月」詩裡所描繪橋南街口興隆橋下動人月色;而展地位於橋南老街街屋內的葉柏青作品〈移動-光景〉則以現代機械結構,將多彩光點折射在白色牆面上,產生若隱若現的彩虹光點,轉換成如同「鼓詍歸來趁晚湖,輝煌燈斗夜迢迢,影浮碧水星千點,光射金波蛇萬條,艇亂秋螢迷去路,檣危寒炬耀通宵,魚蝦卸罷祠堂外,殘焰搖紅倚絳霄。」的「聚波漁火」光影美感。

990304-yanshueif-400.jpg
戴明德〈點點漁火照月津〉  【遠照】

1-2
戴明德〈點點漁火照月津〉【近照】

2-1
許家瑜〈吃兵-強佔大紅圓〉【遠照】

2-2
許家瑜〈吃兵-強佔大紅圓〉【近照】,細看螞蟻雄兵,由數以萬計的小士兵模型組成。

而以戰爭為主題的有張立人〈武器秀系列〉及位於八角樓中庭的許家瑜〈吃兵-強佔大紅圓〉等。許家瑜娘家在鹽水,她想起小時候和阿嬤一起做紅龜糕的情景,以兩個紅色圓狀物象徵紅龜糕,遠觀猶如被一群螞蟻吃成兩個凹洞,但走近仔細一瞧,才發現這群螞蟻是由數以萬計的小士兵模型所組成的,以此比喻日軍佔領台灣,並暗指八角樓曾被日本貞愛親王佔用為營所的這段歷史,作品在詼諧、讓人會一笑的同時,傳達反戰意涵。

3
任大賢〈鹽水燈塔〉由廟、煙囪與城門等三個元素構成。

4
陳正常〈出口〉

5
郭淑莉〈蜂炮抱抱-抱抱蜂炮〉

以「港口」意像來創作的則有任大賢〈鹽水燈塔〉、陳正常〈出口〉及郭淑莉〈蜂炮抱抱-抱抱蜂炮〉等。〈鹽水燈塔〉使用鐵組成線條,並以燈光效果來烘托節慶氣氛,特別的是,燈塔由廟、煙囪與城門等三層元素構成,因為創作者覺得鹽水的廟多、宗教氣息濃厚,而煙囪是象徵岸內糖廠,城門則表現清朝時期鹽水曾有四個城門的歷史。

至於〈出口〉是以精子象徵來來往往的船隻,由此詮釋古代月津港口上船隻進進出出的繁榮景像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蜂炮抱抱-抱抱蜂炮〉則是在親水公園內半月形小池旁,由於月津港就是因半月形狀而得名,所以等於是港口的縮影,作者郭淑莉以可愛布偶與柔軟的布,轉化蜂炮刺激及令人恐懼的感覺,營造出可親感與趣味性。

6
黃步青〈閃耀的在地生命〉

7
李耀生的〈意亂情迷〉。

8
游婷祺〈大紅燈竉高高掛〉

從爆發力、蜂炮角度出發的作品有位於鹽水橋旁、由任教於成大建築系的黃步青所設計〈閃耀的在地生命〉,擅用自然素材的他以生命力旺盛的本土種子-蒺藜子來表現鹽水蜂炮發光發熱、射向世界各地的意涵。另外,感性的藝術家李耀生平常作品常喜用鐵的焊點來堆積,此次讓無數光點在由鐵線條架構而成的圓形物上不斷跑動,形成循環,打造出蜂炮光與熱爆發點的〈意亂情迷〉,相當具有詩意。

游婷祺則感嘆現代社會過年的氣氛愈來愈淡薄,鹽水鎮也不例外,於是以作品〈大紅燈竉高高掛〉期望喚回小鎮濃濃「年味」。

9-1
唐唐發運用裝置藝術,將傳統巷弄化身為「王爺巷美術館」。

9-2
老阿嬤問藝術家,如果你擺作品,那我洗好的衣服要晾在哪裡?藝術家回答,阿嬤你照平常生活作息不要改變,於是成了這項作品。

9-3
有些居民看到藝術家在設計,也會主動說,「啊!那我也拿我家的某某東西來」,於是居民的鍋碗瓢盆、茄芷袋及工具等也成了藝術品

另外,在八角樓斜對面的王爺廟巷裡則有藝術家唐唐發運用裝置藝術,將傳統巷弄化身為「王爺巷美術館」,充滿庶民生活美感。陳禹霖表示,這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項作品,唐唐發在創作之前,光是這條短短的巷子裡就花了三、四天的時間來來回回地走,透過和居民泡茶聊天,共同激發出靈感,最後,連老阿嬤也參與創作。

唐唐發認為,哪怕是只有一兩位居民體會到什麼是藝術,創作就算成功了,他期望透過藝術手法「將美術館的藝術帶入民間,將民間的藝術帶到美術館」,啟發民眾了解他們的居住空間及日常生活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不過,也因為這樣前衛的藝術觀念,使得這系列作品引來最多批評聲浪,但仔細一想,這不正好符合此次「極端反差」的策展訴求嗎?

9-4
鎮民居住的空間本身就是藝術,藝術家只是簡單加個木框,或打上燈光,老巷弄就很有味道。

9-7-360.jpg
有些裝置藝術只有當地居民了解意義,例如這個小賣攤後方三合院煙囪正升起陣陣炊煙,這戶人家正是伽藍廟前百年糕餅攤老闆,維持以古法製作麵煎、紅龜糕等。(是我先生的老家)

陳禹霖說,這次的活動因為執行時間短,仍有許多缺失,但至少已經跨出第一步,希望鄉村居民有機會接觸當代藝術,而外來遊客也能透過藝術裝置,感受月津之美,尤其據老一輩鎮民表示,早年鹽水元宵節本來就有由武廟主辦蜂炮、護庇宮主辦燈會的傳統,只是後來燈會部份中斷了,未來希望以持續舉行藝術燈會的方式將這項傳統再接續下來。

排灣比悠瑪的部落分享空間

來平和社區找一位朋友,在進入社區時被這個小小的空間所吸引,很特別,好漂亮,很吸引我的空間名字:部落共享空間。空間看的到的材料及物件符號,都是傳承自原住民傳統生活中的,空間經營小巧溫馨。

前言:

屏東縣的平和村,排灣名為「比悠瑪」(Piuma),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名為「平和村」。平和村舊址位於遙遠之大武深山裡,民國56年遷到現址,迄今33年。

位於南大武山西面的比悠瑪,傳承排灣傳統文化者多,舉凡鼻笛、雕刻、手工藝品接皆人才輩出。2000,當時才10歲的蔣軍同學,就曾代表台灣參加雪梨奧運開幕之表演,表演的鼻笛音樂獲國際人士之讚賞(以上資料來源:屏東縣原住民處)。

除部落文化外,平和村之平和分校還有日本時期種植的全國唯一的吉貝木棉林,整個部落在族人細心維護下,處處充滿了驚奇巧思。以下是台南社大的朋友分享部落內的共享空間,也請大家有空可以去部落走走。

990301biyouma-450.jpg

來平和社區找一位朋友,在進入社區時被這個小小的空間所吸引,很特別,好漂亮,很吸引我的空間名字:部落共享空間。

空間看的到的材料及物件符號,都是傳承自原住民傳統生活中的,空間經營小巧溫馨。

比悠瑪部落共享空間的樣子~石板、木材、漂流木,與山上一樣的元素。

untitled2
空間中的小庭院,有漂流木做的椅子。

untitled3
空間側面一景

untitled4
鐵皮屋?貨櫃屋?漂流木的牆。我喜歡這面牆的處理,下緣漆了顏色感覺就是不一樣。

untitled5
我好喜歡這扇窗,簡單大方,改良的,關起來後仍有玻璃可以透光、看外面的風景。

untitled6

延伸閱讀:屏東縣泰武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

青松聊市集─因友善生命而集合

從有人類以來,人們便因彼此生活所需,生命所感而聚,就像人們因牛而聚而有「牛墟」,為花而集遂有「花市」,當人們為了友善彼此、友善生命而集合在一起時,這股能量將有軟化所有堅硬外殼的力量!

如果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喜歡逛市場的人,

另一種是不喜歡逛市場的人,我想自己肯定屬於後者!

這點可以從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時代,

直到後來預約訂購的穀東俱樂部時期,

青松始終堅持無店舖路線得以證明。

不知是生性靦腆內向(可能大家不相信,但這是真的!),

還是對不少生意人「生理嘴,胡累累」的偏見,

上市場採購家用向來都是內人美虹的專司,

儘管她總是能從菜市場帶回許多有趣的見聞,

還有各式各樣美味的佳肴,自己還是無法理解,

為何她能夠一日三上菜市場而不減其趣?

然而從去年的六月起,好友阿寶發起友善小農聯盟,

希望能夠整合宜蘭在地小農,開闢出一條自有銷售的通路,

讓友善農耕的種子能在蘭陽平原上遍地發芽。

20100220shtoutan-400.jpg
宜蘭友善市集(圖片轉載自「綺文的部落格」)

為了支持這個「地產地銷」、「環保減碳」的理想,

縱使心中對市集興趣缺缺,卻也只得硬著頭皮奮力而為,

在隔週舉辦的市集中擺上一攤,賣起自家的豆腐乳跟黑糯米茶。

結果情況一如預料,若非早先結識的朋友,

或是曾經嚐過味道的主顧,實在難以狠下心來,

購買這瓶售價約莫一般市價兩倍以上的豆腐乳!

既然花了時間跟心血,如何才能讓走馬看花的消費者,

理解這些用心生產的食品,確實值得標籤上的價格呢?

這不但是自己的課題,似乎也是市集夥伴們的難題。

不過,每次市集後的小農聚會,似乎也無法理出個頭緒,

甚至在開市的新鮮期過後,僻處羅東溪畔一隅的市集來客愈見稀疏,

自己的心底也不禁焦急起來。

所幸,堅持的人總會尋得出路,後來阿寶在市集夥伴文獻的引介下,

與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家長社群們取得協議,

同意在師資培訓期間借用校園集市,

這才讓原本「內銷」或「外銷」定位不清的小農市集,

尋得穩定支持的在地消費力量,也暫時穩住了小農們不安的心。

石頭湯 242
宜蘭友善市集(圖片轉載自「綺文的部落格」)

儘管後來囿於校園使用的條件限制,小農市集不得不再度三遷,

終於在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幼稚園落腳,

同時也在學校家長社群們的鼎力支持下,變身為「大宅院友善市集」,

這段過程恐怕唯有身歷其境者,才能瞭解其中的辛酸點滴。

至今仍舊難忘那場在幼稚園裡的市集籌備聚會,

在華式教育特有的柔和粉彩色調包圍下,

就著略顯昏黃的燈光,無論是生產者或消費者,

無論是土生土長或是初來乍到,彼此熱切地訴說著對這個市集的期待…

石頭湯 340
宜蘭友善市集(圖片轉載自「綺文的部落格」)

至此,我想這個無意中誕生的市集,已經不負其名所託,

醞釀出一種獨有的友善氛圍,

在這兒真的有人願意站出來對土地友善、對消費者友善,

同時也對農民展現最大的善意!

儘管面對未來,究竟「友善」與「有機」如何分別?

生產者的用心如何反映在品質上?

消費者對價格與便利性的需求如何得到滿足?

市集的後勤勞務如何有效的運作…

光是想像可能的問題就不免讓人頭大,

但奇妙的是,我心已然篤定,確知一切將漸入佳境,真的!

石頭湯 295
宜蘭友善市集(圖片轉載自「綺文的部落格」)

驀然回首,集市以來已匆匆七個月,

始終刻意保持距離的自己,這才覺察市集無比的魅力!

從有人類以來,人們便因彼此生活所需,生命所感而聚,

就像人們因牛而聚而有「牛墟」,為花而集遂有「花市」,

當人們為了友善彼此、友善生命而集合在一起時,

這股能量將有軟化所有堅硬外殼的力量!

思索至此,也不得不佩服阿寶命名的率直與神妙!(不愧是中文系的)

那天,在市集夥伴們的邀約下,結束前大夥一起圍圈輕唱,

小農們彼此交換費心生產的農產品,

任誰都能感受到在細雨寒風中,有一股看不見的暖流已悄悄升起,

駑鈍如我者也終於明白,為何人類能夠「瘋市集」,數千年來始終如一。

來吧!找個日子,一起到宜蘭冬山來逗鬧熱、找趣味!

只要你有心,包你有食嘛有掠!

(下次大宅院友善市集的日期是2月27日(週六),
地點是冬山鄉順安村永興路2段273巷1號。

想知道任何市集的最新動態可以參考綺文的部落格http://goodsimplelife2009.blogspot.com/

初一行春散步

某一年的新年初一,百無聊賴得突然想到可以去磺溪書院走走,而就演變成每年的行春書院。平常大家都只在聯考季節,才會想到去書院拜拜文昌,而在開正這天,我祈求文昌諸神,保佑新一年思路清楚、智慧發達。

大喜重生,感恩之心

傳說台灣的新年是來自一個沉地故事。

終日為人們舉燭在供桌上的燈猴,向玉皇大帝告狀,台灣人不知感恩,祭祀時都忽略他的辛苦存在,玉皇大帝為了懲罰台灣人決定要在除夕夜沉沒台灣島。

土地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台灣的百姓,也趕緊找觀世音菩薩向玉皇大帝求情,台灣的百姓聞訊先拜請送走了神明以免神明受難(二四送神),並且宰雞殺鴨全家聚在一起吃了豐盛的最後晚餐(除夕圍爐),晚餐後父母把手邊的錢財分給子孫(壓歲錢),惶恐的人們全家人圍聚在一起,不敢睡覺等待著末日來臨(守歲),一直到午夜,才知道觀世音菩薩解救了危機,家家戶戶狂喜的放鞭炮慶賀恭喜重生。天明之際,全家大小到廟裡感激神明。

初一行春,原來是這樣充滿感恩之心。

溫暖喜悅初一早

在幼時的印象裡,初一行春是一種輕鬆而喜悅的散步印象。

從竹林茂密的阿嬤家開始,晚上大花棉被陳舊的味道以及滿懷初一穿新衣的期待下,整晚睡不著得翻來覆去,等到窗色微亮時,就等不及爬起身,從最大的阿嬤開始喊”阿嬤恭喜”再喊到大小叔叔,吃過菜頭粿的初一早齋後,往廟裡出發,一路上見到人都是互相喊著”恭喜”,婦女們肩上擔著兩層的紅色謝籃,喜氣抖著肩擔,韻律的走著,竹林圍攏兩側的綠竹道上,往廟裡行春的人們絡繹不絕,恭喜聲與喜悅的心情映滿在這條村莊暖暖的人情路上。

散步書院,走智慧

長大成家之後,已經好幾年了,初一全家總是坐著海線慢車到磺溪書院去。

坐著海線火車在大肚站下車,出車站往右邊走去,沿著鐵軌旁小路,再越過平交道前行,看著每戶人家的窗或門聯,一路散步到書院。

書院沒有一般廟裡的波波人潮,在這空間裡,古老的紅磚與木質溫厚感,構成一股安靜的氣氛,這是讓我非常喜歡來到磺溪書院的原因。

大約在幾十年前的某個下午,我第一次來到這座古老的書院,書院已經不是我在書上看到的殘破樣子,大抵上已經整修的很新了,那時進去書院要跟附近管理的住戶拿鑰匙才能開門進去。

在那個下午,這古老的空間裡就只有我一個人,走在廊間、轉進過水廊,風在空間裡流動,顯得那麼清楚而敏感。

某一年的新年初一,百無聊賴得突然想到可以去磺溪書院走走,而就演變成每年的行春書院。

平常大家都只在聯考季節,才會想到去書院拜拜文昌,而在開正這天,我祈求文昌諸神,保佑新一年思路清楚、智慧發達。一切的平順不就都從思考開始,從頭腦支配所作所為,求財、求健康,不如求各智慧在每日之中。

 03

  07
05 clip_image016

0809

看古蹟,也看生活之道

走春拜文昌之外,看看書院的古蹟建築也是一項值得年年研究的課題,在海風強烈的地理位置,看建築的配置,書院的對聯與牆上的裝飾,古句哲學都是生活之道的智慧。

每年看同一座古建築,也能發現先前沒注意到的細節,這樣年復一年的總能仔細觀察出來。

如果不想在大年初一到廟裡,人擠人的面對那些迎面而來可能毀容的香柱,或者用一種散步的心情到附近的古蹟走走拜拜小廟,小廟的神比較清閒,總能多聽的到祈求。

阿嬤的阿嬤去的菜市場

出生於一九○七年已經103歲善化耆老孫江淮爺爺描述:日治時代灣裡街(今善化鎮)市場只有一個,很熱鬧,就在慶安宮(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所建,目前為國定三級古蹟)前的廣場,他回憶的說:他讀公學校時每天都會經過那裡。

過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恭喜大家好運到!2010年1月,迎接金虎年的春節前夕,年味何處尋呢?

到標榜24小時營業的大賣場、全年無休24小時營業的7-11、宅在家中按著滑鼠宅配年菜?還是到因應年節相繼開張的年貨大街去人擠人呢。

要感受「年味」當然得到菜市場。農曆春節前夕走訪阿嬤的百貨公司–菜市場,過年要用的、吃的、穿的一應俱全,出門採購僅需備足「銀兩」便可搞定。

但1916年,阿嬤的阿嬤的菜市場是長的什麼模樣呢?來,看老照片聽故事:

990213shanhuaim01-480.jpg
1916年的菜市場模樣,引用自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廿世紀善化影像老照片輯

出生於一九○七年已經103歲善化耆老孫江淮爺爺描述:日治時代灣裡街(今善化鎮)市場只有一個,很熱鬧,就在慶安宮(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所建,目前為國定三級古蹟)前的廣場,他回憶的說:他讀公學校時每天都會經過那裡。

菜市場主是山海交會的集中地,以農產品為主,又叫做「蕃薯籤市」(在稻米尚未普及之前,蕃薯籤是一般民眾的主食)。鄰近玉井、大內、山上、安定、麻豆均會挑各地生產品到灣裡街(善化鎮)販賣,如麻豆的芥菜醃(鹹菜)、小新營的鹹瓜、內庄的芒果……。

他提到當時菜市場的樣貌:店面3、4間,集中於慶安宮兩旁,廟前出去左右兩旁是一些點心攤,有兩三攤賣魚、賣肉的攤位。

訪談時他說:卡早(台語)賣魚的小販,需要在晚上12點出門,用「走」的走到現今北門那裡去購買魚貨,然後挑滿整擔的魚貨於清晨前走回善化。那時候除了日本的鹹魚之外,虱目魚為大宗(吳郭魚上未問市呢)。那時候的虱目魚都是在「海」抓的,也有遠洋的土魠魚。

至於豬肉,那時候生活很困苦,一般都是需要祭祀的重要節日民眾才會購買。這也是老一輩人都有的深刻體驗-那即是逢年過節才能有機會一嘗「肉」味。

市場外面右手邊有3、4間簳仔店,賣罐頭吃食。賣衣服、帽子、襪子的雜貨則在左手邊、也有兩三間布店,以前布店只賣白布、黑布及棉紗等兩三樣,質料比較不好比較粗。大都來自日本,都只是簡單需要的布料……。市場的點心攤或簳仔店也不多,過去經濟不好,很少人會在外面吃食,如果非要在外吃一餐,大多以湯麵為主,就是簡簡單單的豆芽菜麵……。

(麵條加上少許的豆芽菜再淋上蒜頭醬油即是簡簡單單的豆芽菜麵,完完全全是現代版的「輕食」,現在台南縣內菜市場仍有多處販賣)(引用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一書)

990213shanhuaim02-480.jpg
今善化第一零售市場一角

我想像走動於1916年菜市場的身影,隨著「節氣」順應自然的農耕生活,百年來傳承珍貴的菜市場文化至今。雖然,1916年菜市場沒有五顏六色鐵製的大陽傘,但是運用天然素材-竹子,搭起既簡單又俐落的竹製大遮棚、配上竹製的小攤位,真的讓人感覺好美、好優雅的生活市集,也讓我有福氣能夠一窺百年前菜市場。

備註:由陳文成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活動,共推薦50本書。其中由遠流出版的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一書則為推薦的書單之一。

參考網站:

1.陳文成基金會:http://www.cwcmf.org.tw/joomla/index.php

2.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廿世紀善化影像老照片輯,入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優良文獻獎,由喜年年攝影出版http://tw.myblog.yahoo.com/shihhsiung-wang/article?mid=41&prev=65&next=24&l=f&fid=9

接待家庭情報-甲仙世廬藝術

時值冬季,世廬周遭仍有梅樹、七里香、白鶴靈芝與紫花藿香薊開著花,且光臘樹、無患子、茄苳、欖仁、竹柏、石朴、土肉桂、樟樹、水黃皮、樹蘭、金露花等等植物仍以綠葉妝點著藍天下的大地,環境自然優雅。

甲仙的【接待家庭】情報

元月五日,與淑卿從甲仙街區順著高130縣道前行,來到濟公橋前方的土地公廟時,只見安頓莫拉克災民而成為媒體焦點的龍鳳寺矗立在油礦溪左岸,莊嚴的殿宇,因陽光熱情照耀而更顯蓬蓽生輝。由於此行另有任務,所以隔溪瞻仰瞻仰之後,便在土地公廟處左轉,接著順山坡下的桂花巷前行,只數十步,繫掛秋千的外來種榕樹便出現在眼前,我們,已然來到陳正利老師的「世廬」藝術空間了。

時值冬季,世廬周遭仍有梅樹、七里香、白鶴靈芝與紫花藿香薊開著花,且光臘樹(白雞油)、無患子、茄苳、黑板樹、小葉欖仁、大葉欖仁、竹柏(山杉)、石朴、土肉桂、樟樹、水黃皮、樹蘭、金露花等等植物仍以綠葉妝點著藍天下的大地,環境自然優雅。

1-wcimg08621.jpg

4-wcimg0841.jpg

汪!汪!汪!繫著鏈條的狗兒出聲迎人,正在搓洗衣服的師母抬起頭來喊了兩聲,狗兒便乖乖封口。「正利!游師兄他們來了!」接著師母呼喊老師,正在整理草木的老師遠遠見著我們到來,便放下手邊的工作走了過來。

民國九十年從甲仙國中退休後,老師一直沒閒著,除了在高雄美術研究學會當顧問,更在高雄地方法院地檢署擔任教誨師,輔導假釋出獄者與高雄監獄的受刑人,盡情揮灑生命的價值。這兩年來自己的家鄉甲仙災情慘重,經濟蕭條,看在眼裡的老師乃將上兩項工作放手給後繼的年輕人,專注於家園的經營,期望能以充滿藝術氣息的典雅接待環境,配合人文底蘊豐富的甲仙街區導覽,或者全鄉導覽,為受到重創的故鄉吸引不同的客群而另闢生機。

2-wcimg0904.jpg

由於一生縱情藝術,所以老師特別歡迎喜愛藝術的家庭與小團體蒞臨世廬度假,可以免費為小朋友們教導繪畫。目前,世廬備有兩間起居室,一間可住5人,另一間可住5-10人,內外皆清淨典雅。至於來客飲食,老師說可代訂或自理。必須附帶說明的是:老師與師母皆懼酒,師母還懼煙,所以他們營造的無酒無煙自然好環境,絕對值得大家攜家帶眷前來小住幾日。

3-wcimg0805.jpg世廬地址:高雄縣甲仙鄉東安村油礦巷6號

預約請洽:0953141106 陳老師

繼續呼吸的美夢─達瓦蘭創藝部落市集

「達瓦蘭部落市集」是一項重建盼望工程的重要構思,而這個構思,主要也是期待在88風災之後,族人有自信透過藝品的展售得到生活的支持,同時在受創的心靈裡,開啟醞釀一個動人、堅強的「繼續呼吸」的機會和美夢。

去年的八月八日 ,連下三天的超大豪雨,使得南台灣山林與世代居住在大姆姆山懷抱下的排灣族達瓦蘭子民,被大風雨憾動,部落及群山發生多處土石流,嚴重受創,至使族人被強制撤離面臨未來的遷村問題。

從去年八月到現在,族人居住在安置中心,每天同居共食的日子已經六個月了,族人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強烈,幾次波折後,目前雖然有遷村至瑪家農場的討論,但部落老人家的心並沒有因此而安定下來,族人也都捨不得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園,又因為劃家特定區域以及申請所謂的永久屋的多重限制與問題,至使族人更加不安定,心情矛盾,在重建家屋的同時,心靈的重建更是需要關注。

對於88水災後「達瓦蘭」淪為「安全堪虞」的部落,有人認為,雖然有天災因素,但多半是早年政府主導集團移住之遷村計畫,才把原住民從傳統聚落遷到危險地帶;也有人以為,政府主導與縱容的伐木、開礦、道路等不當開發,才造成原住民傳統領域山河變色。然而,族人也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追究過往政府疏失或責任,而是積極面對未來,討論與推動「新家園」的重建內涵與課題。

990208-42788152f320-450.jpg
族人一直準備著重建材料,想要把家園整理起來(攝影/蔡之今)

而重建不只是一個「家」的概念,還包括心靈、生計、人文、藝術生活等內含的重新建構。部落的青年藝術工作者也都認為,藝術創意與美學呈現,也是建構與躍升族人心靈的一道安穩力量。

為此,「達瓦蘭部落市集」就變成另一項重建盼望工程的重要構思,而這個構思,主要也是期待在88風災之後,族人有自信透過藝品的展售得到生活的支持,同時在受創的心靈裡,開啟醞釀一個動人、堅強的「繼續呼吸」的機會和美夢。

風吹達瓦蘭更堅強──部落創藝有市集,將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風刮地咖啡館推出,第一季期間自2月14日(春節期間)至3月底。藝術市集將陳列展售達瓦蘭部落子民精心創作的藝品,其中原住民知名藝術家撒古流、伊誕、峨賽等也是該部落族人,為了嚮應這次部落市集的構思,透過部落市集的建構,發展部落自足性的經濟產業,並自立自足籌募災後的重建基金,他們帶動部落的藝術工作者一起推展在地角落新市集的盼望工程,

規劃文學題材、平面創作、創意生活、立體造型、傳統藝術等多元類別的藝術市集。除項目豐富值得珍藏外,達瓦蘭部落市集也期望透過實體展場及電子商務的連結,讓更多人參與關心災後重建中的部落心聲與未來的發展。

達瓦蘭部落,行政區域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是排灣族拉瓦爾(ravar)系的發源地,有「被造之地」的意思,在排灣群的部族中,是地位相當重要的老部落,世代族人以大姆姆山(在祖先懷裡之意)為聖山,承受大姆姆山的餵養。風吹達瓦蘭之後,部落創藝市集以風刮地戶外咖啡藝術中心為窗口,期望集結與述說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與重建力量,歡迎您共襄盛舉。

市集聯絡中心聯絡人:李秋月,聯絡電話:08-7991524

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門村號

Email:ipau18@gmail.com

(轉載自「達瓦蘭部落格」)

【徵件】給花蓮的悄悄話0430截止

人的一生中總在各個地景中移動,我們將童年的街道、校園的每一間教室,以及所有我們曾經進入而後離去的森林、河流、海洋,以影像或文字的形式安放在腦葉的某處。而我們曾經到過花蓮、想像過花蓮、記憶過花蓮…

人的一生中總在各個地景中移動,我們將童年的街道、校園的每一間教室,以及所有我們曾經進入而後離去的森林、河流、海洋,以影像或文字的形式安放在腦葉的某處。

而我們曾經到過花蓮、想像過花蓮、記憶過花蓮,或者,如此急切地想要離去、遺忘花蓮。

所以我們拍攝,所以我們寫信

誰能投稿?

你。任何人。

你準備拍什麼、寫什麼?

如果你想參加「寄影片給花蓮」,你可以使用高階手機、相機、DV拍攝,檔案須以VCD或DVD光碟繳交。使用手機或相機拍攝,錄影規格須有640*480以上。
如果你想參加「寫信給七星潭」,那麼就只需要寫,寄給我們電子檔。

我們準備為你添薪加柴

「寄影片給花蓮」活動

第一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壹萬元整
第二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七千元整
第三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五千元整
佳作(兩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兩千元整

「寫信給七星潭」活動

本活動為附屬舉辦的公益性質活動,第一階段將選出優選十篇,入選若干篇,優選者將發給一千元獎金,並由花蓮在地民間社團及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提供相關獎品、票券,將作品刊登於活動部落格上。關於七星潭相關訊息可查詢 http://qi2530.blogspot.com/

怎麼遞出你的作品?

如果你參加的是「寄影片給花蓮」,那麼請將影片及報名表郵寄或親自繳交至數位文化中心(東華大學文學院B213),報名表須有紙本與電子檔(電子檔與影片存於同一張光碟)。報名表請至http://showndhu.miroko.tw/moviemake2.doc下載。

如果你參加的是「寫信給七星潭」,只需要把報名表與電子檔寄至lovelygugi@gmail.com即可,唯一要注意的是,唯有收到回信確認,才算完成投稿動作,本徵文活動報名表與東華文學獎報名表格式相同。

哪時候要截稿?

即日起至2010年4月30日。(郵寄以郵戳為憑)

誰來評審?

邀請國內導演及專業人員擔任評審委員。並在五月底公佈得獎名單。得獎人知悉並同意無償授權資策會與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得永久、無償、於全世界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上映、重製、編輯、刊登、發表及以其他方式使用該得獎作品相關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及著作。

你還必須注意

投稿作品如有以下情事之一者,一經察覺,即取消獲獎資格,且追回所頒獎金、獎狀,並公佈參賽人姓名。

作品曾以任何文字形式發表、出版或得獎者。作品係抄襲他人或有侵害他人著作權者。

投稿作品恕不退件,請參加者自存底稿。

得獎作品數目與獎項得由評審委員依據參賽作品數量議決調整。

得獎者須依規定參與授獎活動。

競賽頒發之獎狀受獎人填寫導演姓名。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補充。

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請聯絡或查詢下列網址

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 賴伯匡
洽詢電話:03-8635270
傳真號碼:03-8635256
Mail:lovelygugi@gmail.com

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網頁:http://dcc.ndhu.edu.tw/

「寄影片給花蓮」活動由經濟部技術處 學研聯合研究計畫辦公室、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指導,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主辦,華文文學系承辦。
「寫信給七星潭」活動為東華大學文學獎附屬活動。

下圖為東華文學獎徵件內容,徵件對象為國立東華大學(壽豐校區、美崙校區)在學之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詳情請上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網頁http://dcc.ndhu.edu.tw/查詢。

※並非慷慨激昂的論述或上街頭搖旗吶喊才能稱為公共參與,也有如浪潮往復拍打人心、如鳥乘風帶著希望遠行,靜如植物緩慢生長、向下紮根等多種行動樣貌。文學、影音紀錄正如浪、如鳥、如植物生長,不那麼直接,卻悄悄地滲入人心、傳遞訊息,並藉此喚醒一些在社會中沉睡、對公共事務漠然的人,甚至召喚更多有所覺、理念相近的夥伴,為這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做些什麼…

無論來自本地或外地,請一起來說「給花蓮的悄悄話」,希望關心花蓮、七星潭的人們,都能藉文字、影像傳遞…召喚…
※本活動獲選作品除刊登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部落格外,將同步刊登於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Peopo公民新聞平台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