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兒有信』紀錄片發表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曾經,布袋的由來是「漁鹽滿布袋」……

1784年,布袋出現第一塊鹽田「大田場」。

1824年,清代鹽商吳尚新在新厝仔開闢「洲南場」鹽田,奠立布袋鹽業的基礎。

1899年,日籍資本家野崎武吉郎殖墾了95甲新式鹽田,布袋鹽業全面發展。

2001年,布袋鹽場廢曬,「無鹽的結局」讓老鹽工們離開了鹽田。

廢曬之後,鹽田、陽光、海水、海風仍然具在,當炙熱的太陽再次灼熱這片遭海水淹沒的土地,風中吹拂的盡是潛藏在鹽民子弟潛意識中鹹鹹的回憶。作為一個關心地方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這幾年,布袋嘴文化協會始終沒忘記一個承諾、一個想像與一個小小的堅持:讓我們重新把鹽田整建回來吧!

機會,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積極爭取。2006年8月文建會公佈「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補助要點,協會與嘉義縣政府達成合作共識:由縣府向國有財產局辦理土地撥用,再委託協會負責整建、經營管理鹽田,以及向文建會提出「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業」計畫書。經過整整14個月,協會終於收到文建會正式核准公文;然後,我們又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空間與活動的整體規劃,這一切點點滴滴的努力不斷累積,於是2008年5月,足足等待了七年我們終於可以回到鹽田了。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換言之,鹽業文化資產必需伴隨著實際的產曬勞動才能完整呈現,「洲南場」鹽田就是老鹽工與遊客們互動的最佳舞台;而新厝仔社區營造多年的成果,正好將鹽村作為文化展場,凸顯鹽民勤奮的勞動精神與時代新鹽村的活力。在這裡,遊客不只是觀眾,也是各種鹽田、鹽村體驗活動中的參(展)演者。

「洲南鹽場」要在文化、旅遊、環保及生態等多重觀點下發展,為了傳達與推展這一份最原始的鹽田故事,協會在重重關卡下徵選出四位不驚死活的大學生在今年暑假展開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這四個青年自稱一不小心踏入了「布袋嘴」這艘地獄般的海賊船,一個半月舉辦了七場大大小小的活動,包含紀錄片的拍攝、兩場暑期營隊活動的策畫與執行、兩場校外教學、社區廟埕電影院-成果發表。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三(10.6)他們要來洪雅分享到底他們如何接受煉獄般的折磨與挑戰,十項全能的踏進來,無所不能的離開……

時間: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晚 上 19:30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主題:痛快(痛苦/快樂)的暑假

分享者:

短片導演兼後製-蕭景宇(中正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生活輔導員-蔡仕霖(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四年級)

活動策劃執行-黃婉蓉(嘉義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

實習生-黃偉強(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四年級)

ps:這四位學生是青輔會二處的暑期工讀學生計畫在布袋嘴文化協會這單位進行工讀~ 而我榮幸擔任暑期工讀委員,這群學生在成果發表時深獲個人非常喜歡,但因評審們認同與喜愛度有差異!因此這組學生未能獲得獎項肯定~

在遺憾之際,特別想藉由洪雅書房的平台邀請這群青年來進行講座分享!讓大家一起來發覺這群青年的熱情與有心~

舟曲報告(5)孤兒與學童的現在與未來

「呼籲對於教育有真正熱情,且關心偏遠地區教學問題的老師,可以自願到舟曲來教書,這是舟曲最需要的重建資源」,韓樂中呼籲。

image001災後,舟曲縣一中、第一與三中初級中學全部成為災民臨時安置地點。8月25日學校開學,民眾分別選擇返家、依親,或進駐沙川帳棚區後,受災學子的新生活才正要開始。

舟曲孤兒願

泥石流沖毀了上千人的家園,也將許多學齡孩童的學習之路沖得崎嶇難行。根據舟曲第一初級中學統計,至少有7名學生在這次災難中成為孤兒,最小的不過才13歲。

「我們一家八口全被泥石流沖走了,只剩下我…」坐在校門花台邊上,年僅14歲的尚蕊麗看似成熟而堅強,但回憶起泥石流當夜的情景,言談間不免洩漏一 絲哀情。泥石流當夜,尚蕊麗為了幫忙別人照顧牛,離開月圓村到山上工作,因此躲過泥禍。現在的她必須寄住到姨媽家,與另外兩名年記相仿的表姊弟共同生活。

面對未來的求學路,尚蕊麗勢必得走得比其他人辛苦。目前雖有幾家慈善機構與她接洽,也有一些願意資助她繼續學習的善心人士,然而對尚蕊麗來說,未來 的成長之路即便能過上衣食無缺,逝去的親情卻不是其他人能捐贈的。未來,這些孩子還有賴社會各界多加扶持,因為他們需要的,絕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資源。

image003
由月圓村安置名單可看出,「孤苦一人,無依無靠」的倖存者比例相當高,尚蕊麗就是其中一人。

人人有書念?

由於大學招考正巧在泥石流災難前結束,甘肅省教育廳、甘肅省招生辦公室為讓受災學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特別針對舟曲受災學生擬定了照顧政策。據了解, 專科一批考生可享有30分的加分優惠,若考生具備藏民身份,則原本的20分加分同樣適用,因此最多可享有50分的加權計算。另,專科二批學生也可按照文科 220分、理科210分進行投檔錄取。

甘肅省招生辦公室指出,今年實際錄取824人,錄取率99.3%,比未實行錄取照顧政策前,提高24.3%。此外,就連6名根本沒有參加考試的考生,也被安排到普通中專就讀。換句話說,無論受災與否,舟曲學生目前呈現「人人有書念」的狀態。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欣賞這種「人人有書念」的高等教育照顧政策。一位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程度實際跟不上,勉強去念了,反而對於自尊會有傷害,受災身份若被凸顯,也會有其他問題」。

惟有人才才能教育人才!

「學校是教育人才的地方,因此最重要的並不是硬件資源,而是軟件,也就是教育人才」,舟曲三中校長韓樂中如是說。

舟曲三中由於地勢較高,距離兩條泥石流也較遠,因此並沒有傳出災情,災後也成為災民、志願者的安置場所。面對新學期的到來,韓樂中表示,學校並不缺什麼硬體資源,但三中因為有4名教職員罹難,讓原本就顯得捉襟見肘的教育資源,頓時出現大缺口。

「政府現在有安排代課教師到舟曲來,不過僅止於這個學期,等新的學期一到,他們走了,我們就得再找人,學生也得重新適應新老師。」韓樂中皺著眉頭 說,教師與學生之間,其實不僅存於教學關係,兩者間的熟悉、信任同樣非常重要,惟有長時間與學生相處,維持穩定的關係,才會讓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

「呼籲對於教育有真正熱情,且關心偏遠地區教學問題的老師,可以自願到舟曲來教書,這是舟曲最需要的重建資源」,韓樂中呼籲。

image005
未來舟曲的學童教育問題,將面臨更多的考驗。

(本系列文章與PNN旺報同步刊登,系列待續中)

【黑潮書寫13】來看花紋海豚,看花紋海豚「來」

「來」是一隻背鰭左面有著「來」字簡寫花樣的海豚,我常於許多公開場合的分享中開玩笑,說海豚喜歡人,甚至在背鰭上寫字讓人知道。他在台東與花蓮間游走,並且與許多人的記憶產生連結…

我們都喜歡在海上與鯨豚相遇!這些海中的朋友,與居家附近的鄰居相同,經常性的出現於我們身邊。無論是憑藉著遠方炸起的水花、突出於水表的黑色背鰭或是其他線索,能夠在茫茫大海中發現牠們的蹤跡,總會帶來極大的歡喜。然而,在我眼中,海洋太大,大到我從來不敢想像能在海上重複看見一隻海豚!

只是在某些區域,人們會藉由尾鰭的色塊形狀、身體上的記號、背鰭的特徵差異,而辨識出居住在港灣裡的鯨類,甚至給予個別的名字。從命名那一刻開始,鯨豚已不再只是一些在海裡活動的生物,而變成我們的朋友,甚至家人。

透過尾鰭辨識鯨豚的獨特性

以大翅鯨為例,尾鰭裡面黑與白的斑塊分布,造就了每一隻個體尾鰭花色的獨特性,也讓科學家可以此作為個體辨識的依據;殺人鯨的斑點、背鰭形狀、缺刻、刮痕、背鰭後方淺色馬鞍花紋的形狀,乃至於眼後白斑特徵,都成為我們辨認個別個體的根據。

在1970年代,Roger Payne藉由照片的比對,首先針對露脊鯨Right whale展開了個體辨識的先例。爾後,其他研究人員陸續進行了包括殺人鯨甚至瓶鼻海豚的個體辨識工作。族群內個體的辨識,可以增進我們對族群大小、洄游路徑、棲地偏好與區域忠實度、壽命、生殖歷史的了解。因此,個體辨識雖然是鯨類研究中極基礎的工作,卻對生態學、行為學、生活史研究有著顯著的貢獻。

針對港灣內或是有固定洄游路徑的鯨豚,這樣的辨識工作或許還不算困難,但對於開放性的大洋族群,鯨豚的辨識便會是極耗費時間與人力的工作。在臺灣,有著30多種的鯨類出沒,而在東岸便有著全世界1/4的鯨類的觀察記錄,因此,針對東岸的鯨豚族群進行個體辨識的想法,就悄悄的在研究人員腦中浮現。

花紋海豚,在東部海域的發現機率雖然不比飛旋海豚,但也總是經常性出現在我們的船邊。這兩種花蓮海域的常見鯨豚,有著截然不同的體型、樣貌與習性。飛旋海豚總是以極其華麗的旋轉穿出海面,並且在遠處用一陣陣炸射出的漂亮水花來吸引遊客;而花紋海豚似乎只能用牠鐮刀般的背鰭劃破海面,偶爾在用龐大身軀撞擊海面後,用憨厚的笑臉來吸引賞鯨船上的解說員。

但是,線條滿佈的軀體,這樣的花紋太特殊,讓每一隻花紋海豚在生命的歷程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樣組合。牠們身上的花紋實在太迷人,無論來自與鯊魚的對戰、狩獵魷魚的傷痕,或是爭風吃醋的印記,總用身上的線條、斑塊來刻畫過去的歷史,是戰士、獵人,也是生活在海中的情人。因而,不管飛旋海豚有著多麼炫惑人心的旋轉,跳躍是多麼有力道,當研究人員想要在東岸進行鯨豚的個體辨識時,腦中總會有花紋海豚形象的浮現。

我們的共同記憶─名為「來」的花紋海豚

在數年前,我曾經整理過一些花紋海豚的照片,給當時在從事鯨豚研究的朋友作為個體辨認之用。雖然當時數位相機尚未普及,我也沒時間將所有的幻燈片一一掃描、建檔,但幸運的是,一隻被我稱作「來」的海豚,從這批照片中被比對出。

「來」是一隻背鰭左面有著「來」字簡寫花樣的海豚,我常於許多公開場合的分享中開玩笑,說海豚喜歡人,甚至在背鰭上寫字讓人知道。這隻在朋友的口中被稱作「小米」的海豚,在南邊的海域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讓我知道在牠逃離我鏡頭後,曾在台東與花蓮間游走,並且與許多人的記憶產生連結,其中也包括我的朋友。

13圖一

背鰭左面有著簡體字「來」字花樣的花紋海豚「來」。(攝影/王緒昂)

SLJ013-1

去年,東良,一位曾經參與講座的夥伴,想要我幫忙檢視一些照片,以確認照片中的花紋海豚是否為「來」?經由電子郵件寄來的幾張照片,讓我再次見到了牠,那是「來」沒錯!而從拍攝的時間,2009年8月21日10:30的航次,也清楚的傳遞出一個訊息,就是說去年夏天我可能與牠擦肩而過,甚至看著牠卻沒注意到,不管如何,隔了7年後,牠依然來到了這片海域。

沒想到,寄送給朋友的一些檔案照片,竟成了後續無數驚喜的起點。「是”來”!」我和東良幾乎同時叫喊出。7月2日8:00航次的船上,我們從數十隻的花紋海豚群中認出了牠,與第一次相見,已經八年了!

經歷無數次的旅行,有了不同的人生歷練,這八年中,在陸地上的我,相信有了些許變化。八年來,於海洋的國度裡悠游,牠在我無法想見的部分,也必定累積了更多的磨練、挑戰;而在可以眼見的部分,則是那隨著年紀不斷累加的刮痕、記號。

7月30的航行裡,律清在海上看到「來」,同行的還有牠的朋友「洞洞」; 8月23與31日,牠與家族成員又悄悄的闖進文龍船長的Facebook相簿中……。很顯然的,在茫茫大海中,我們或許曾經有過多次遭遇,縱然為牠留下了無數影像紀錄,但卻不會特別去注意牠的存在,因為那只是一隻花紋海豚,一隻與其它海豚並沒有甚麼不同的海豚。然而,當牠被我們從檔案照片中比對出,成為一隻被稱作「來」的花紋海豚時,我們就會在每一次與花紋海豚的會面裡,努力從群體中去尋找牠的蹤跡,只因為他已成為我們的朋友,甚至家人……。

於東岸的強勁海流中泅泳,「來」成為我們所熟識的花紋海豚。藉著長時間的觀察與細心比對,相信陸續會有更多「有名字」的海豚出現在洋流裡,在浪中隨著我們的船隻翻滾、跳躍。「英雄何須留名?」而名字,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

的確,對海豚自身來說,這樣的命名行動其實並無實質價值。只是,對於陸地上的我們,花紋海豚的名字,卻存在著不同的意義。我們會在海豚群中尋找認識的個體,也會在颱風後關心牠們的狀況,這些經由其獨特花紋、特徵而衍生出來的個別符號,如同長長鎖鍊的一個環節,緊緊扣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也拉近了陸地與海洋的距離。

明年夏天,我還會想看到「來」再出現在我船頭,就像有人也想見到「項鍊」、「洞洞」、「耳環」……一般。名字的確只是俗世間的一種符號,但當我們熟悉用不同符號來稱呼與區辨我們的家人、朋友與環繞我們的一切時,為海上的朋友命名又何嘗不可?我們似乎也無須矯情的刻意閃躲。

當其他地區包括灰鯨、布氏鯨或是瓶鼻海豚個體都被辨認出時,我們也期望在花蓮外海會有一群我們熟識的海豚。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將會有愈來愈多花紋海豚有著一個屬於自己的符號!相對的,海豚甚至海洋與我們的距離,也將會因海上漸漸佈滿的符號而愈來愈近。

13圖二

「來」和同伴悠游大洋。(攝影/林東良)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跟著「一週大事」到桃源鄉

《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

前言:

愛咪和換日線是八八災後隨著旗美社大的志工召募行動中進入旗美地區的志工伙伴,後來協助將台北愛樂的音樂陪伴力量引進了當時在舊和春校區安置的桃源鄉四所國小學童。在活動結束後,愛咪和換日線合力完成了一本影像記錄書,在八八災後滿一年後的九月中旬,他們進入已經返回桃源鄉的四所小學,要把這本書親手送給興中、建山、桃源、樟山國小的小朋友們。

38425_143192489040861_143192372374206_347423_2676611_n

“一週大事”的封面

上周隨著《一週大事》的愛咪、阿線到山上送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校長接待我們,他講著2009年8月7日他從小林國小調到興中國小就任,小林村的長老們還來祝賀,但是因為莫拉克風災那幾位長老回村後就『回去』了,聽到這裡我一陣鼻酸,差點飆出眼淚!

興中國小在原民部落中的幾座小學中的風景是最好的,校長凡事親力親為,送給我們部落特有的小禮物,還有掛在牆上的月曆,上面有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跟《一周大事》的想法類似,希望小朋友回家與父母分享在學校同學好朋友的生活點滴。

而《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有的要跟阿嬤一起住,每個小朋友的狀況各不相同,這些校長、老師如何度過那段時光?我想當時的壓力一定非常大。

DSC05325(2)
每個小朋友都充滿笑容的跟送書的姊姊道謝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風災過後,有太多的團體來拜訪這些學校,老師都已經能夠很快速的了解來訪的團體,並教導小朋友怎樣與客人應對,我不知道怎樣到底是好或是不好?心中留下了一個問號。施與受的界線在哪裡?能夠上山一趟,我總覺得我的收穫比別人都要多,為什麼小朋友還要跟我們說『謝謝』,這個『謝謝』應該要有更多的互相認識才對。

記得去柬埔寨的吳哥地區義診,當地的小朋友對外國人來也非常的熟悉,總是面帶微笑很有禮貌的接受禮物,雖然缺少了指揮的老師、校長或是村長之類的,我親眼看到一個當地負責旅行的導遊,看到場面有點失控,居然拿起麥克風指揮現場的小朋友與村民,過了一會秩序就恢復了。而台灣呢?我們在風災發生過後,指揮體系到底是政府?還是慈善團體?宗教團體?還是學校的主任、校長?還是民意代表?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答案,而且要有演習,而不是等著下次災難來的時候再來責難誰!

當然,我們要感謝很多慈善團體長期對風災過後的受災民眾的關心與資助,但是,彼此互相的了解與尊重更重要,由這位來自平地的校長能得到原民長老的祝賀,我看到在原民的小學老師與校長都能一個個叫出小朋友的名字與個性,教育真的是要因才施教。而風災過後,我們能不能也對各地文化有所了解,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舟曲報告(4)泥石流成因面面觀

舟曲泥石流悲劇,官方認為此乃肇因於突發性暴雨,以及甘肅省特有「陷落型黃土高原」地質所致。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泥石流有其「人禍」因數存在,究其關鍵,又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脫不了關係。

image001

「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50年代縣境森林覆蓋面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平衡,空氣清新濕潤…以後由於大面積開荒、毀林…水土流失嚴重。」《舟曲縣誌》

由蘭州出發,一路行經岷縣、迭部縣前往舟曲縣,前兩者大體上都還算是山巒蒼翠,尤其是迭部縣臘子口一帶,風光更是秀麗。然而,巴士一進入舟曲縣境,越往縣城前進,山坡上的植被似乎就越稀疏,白龍江上的階段發電站也越來越多了…

舟曲泥石流悲劇,當然具有其「天災」層面,官方認為此乃肇因於突發性暴雨,以及甘肅省特有「陷落型黃土高原」地質所致。然而,不能忽視的是,三眼峪、羅家峪的泥石流,當然也有其「人禍」因數存在,究其關鍵,又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脫不了關係。

「濫墾亂乏」的西部大開發政策

從地圖上看,舟曲位於青藏高原東緣與南秦嶺交接處,山大溝深,是典型的「兩山夾一谷」地形,也就是俗話說「依山傍水」型的聚落發展型態。這樣的聚落 型態,就代表居民必須更重視人與環境的共存關係,若環境保護得宜,則不僅秀麗的風光適合發展觀光,環境也能提供居民適度的資源補給。相反地,若開發行為超 過環境負擔,那麼「依山」代表的就是土石流、山崩威脅,「傍水」自然就是無窮的水患。

早在1949年時,舟曲縣就是甘肅省重要的林業基地;當時,舟曲的植被覆蓋率還有80%以上,60%以上的舟曲地表,更為原始森林覆蓋。然而,進入 1960年代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得當地政府大舉伐林,不少居民回憶,當時的白龍江上,隨時都可看見被伐倒的雲杉、冷杉成排順流而下,準備提供下游建 設之用。

白龍江林業局成立於1952年,並在成立,由四川、東北等地調入了1萬多名伐木工人,成天像刮鬍子一般,使用現代機具快速伐林。

據白龍江林業局統計,林業局在成立後的35年之間,累積採伐森林面積就高達189.75萬公頃,生產木材276.74萬立方米,平均每年採伐量為 12.33萬立方米。倘若以15棵樹為一立方公尺計算,舟曲縣每年砍掉180萬棵樹,30多年下來,就有4000餘萬棵成材樹木倒在伐木機下。

根據社會學者費孝通所著的《甘南行》考察誌記載,1980年代時,白龍江流域的雲杉、冷杉面積尚有220萬公頃,比起過去已縮減了1/3面積。換言 之,1950年代的舟曲森林面積推估約得330萬公頃。對照林業局資料後可以發現,自1952年起政府陸續砍乏掉189.75萬公頃的森林面積,代表半數 以上的森林被夷為平地,伐木對舟曲的傷害由此可見一斑。

《舟曲縣誌》對於35年間的伐木政策,給了這樣的評論:「亂砍濫伐,盲目生產,採伐量大大超過生產力,加之管理混亂,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災難。」

199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退耕還林」政策,不僅開始抑制伐木,也開始獎勵造林。然而,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傷害來得太快又太深,想彌補勢必得花上更長的時間,因此截至目前,舟曲縣城附近的環境復育工程,成效仍相當有限。

2010年8月7日晚間11時許,三眼峪、羅家峪泥石流挾帶200萬立方公尺的泥石傾洩而下,缺乏植被保護的舟曲山坡根本無從抵擋,人類補償自然的腳步,終究跟不上自然的反撲力量。

image002

三眼峪泥景象

image003

「突發性暴雨」真的是舟曲泥石流主因?

很多人都認為,局部性的短暫強降雨,應是造成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的主因。然而,這樣的說法非常值得商確。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黎志恒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8/7當天的「局部降雨量」很大,是造成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據黎志恒表示,當天前22個小時裡,降水量僅96.3毫米,但在23點到24點之間的1小時內,降雨量高達77.3毫米。

確實,23~24點的降雨量並不算小,但問題在於,當地災民回憶,三眼峪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點,其實是介於22點至23點之間(多數人的說法大概都是23點40分左右),若泥石流真的在這時間點就以奔流而下,那麼最後1小時的強降雨,顯然無法成為山體崩塌的主因。

此外,據當地居民回憶,泥石流發生當下,其實雨量並不大,但因為官方公佈資料顯示為大雨,所以他們才推估雨都是下在山上,間接導致三眼峪、羅家峪下游遭殃,但推估畢竟是推估,究竟山上雨有多大,終究沒人知道。

在台灣人眼中,單日不過200毫米的降雨量,其實很難被認定為「突發性暴雨」,也很難讓人相信這樣的雨量,就能帶來這麼大的破壞。然而,甘南一帶氣 候乾旱,年平均降雨不過400~800毫米間,單日200毫米降雨量,在當地已屬暴雨。弔詭地是,官方所公佈的降雨時間,與災害時間並不符合,因此降雨是 否真是泥石流主因,可能還有待更多查證才能釐清真相。

「天災」+「人禍」=舟曲泥石流全貌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頭探討泥石流的普遍成因,才能繼續探究舟曲的災難源頭。

在一定地形條件下,大量水體浸透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在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流動的過程一般不過數小時,大多伴隨山區洪水發生。形成條件包括:一、水源條件。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二、地形地貌條件。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大,便於水流彙集。。三、鬆散物質來源條件。

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複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人類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採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關於第一點的水源條件,由於已在前文分析,在此就不重述。至於第二點的地形地貌條件,則可由三眼峪的海拔落差之大,窺見一二。

三眼峪流域屬白龍江左岸一級支流,最高點海拔3,828公尺,最低點僅有1,340公尺,落差高達2,488公尺,且兩側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 上,是一條災害性稀性泥石流溝。根據記錄,在1992年夏天,三眼峪就曾在短短45分鐘內,挾帶10.6萬立方公尺的泥沙,沖毀了344間民宅。這樣的地 貌與紀錄,說明三眼峪充分符合前文所說的第二點條件。

此外,舟曲一帶其實也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影響地區之一,居民回憶,當時的地震導致舟曲一帶10多間民宅全倒,至今許多房屋上仍有「汶川地震受 損房屋」的噴漆證明。由於地震連帶導致舟曲山區土石鬆動,加上半世紀以來的濫墾濫伐,造成坡面缺乏植被保護,也讓舟曲充分滿足了上述的第三點泥石流成因。

綜此,我們在此可以將舟曲的泥石流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一、相對於年平均降雨量來說,異常的單日集中降雨。二、舟曲特有的山高溝深,大落差海拔地形。三、2008年汶川地震導致舟曲山區土石滑動。四、半世紀以來的濫墾亂伐,造成環境脆弱不堪。

image004
過度的開發與急遽人口成長,也讓舟曲的環境超過負荷。

隴上桃花源能否成為歷史教訓?

要將舟曲泥禍全然推給「天災」,其實是最簡單,但也最不負責任的論述方式。最要緊的,其實是從舟曲的災難中,看出「人禍」的成分,並從而進行深刻檢討、改進,才不至於讓素有「隴上江南」、「隴上桃花源」之稱的舟曲,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黯淡,而我們卻沒能學到任何教訓。

註:其實舟曲人並非對三眼峪泥石流沒有警覺。走訪當地,不少人都對三眼峪上方的「豆腐渣」攔砂壩工程多所微詞,但200萬立方公尺的泥石流奔騰而下,就算攔砂壩不是豆腐渣,恐怕也難改變結果,因此在本文就不著墨,望請見諒。

(本系列文章與PNN旺報同步刊登,系列待續中)

2010年濁水溪詩歌節,首創「追風詩牆」

「濁水溪詩歌節」為全國定期舉辦的三大詩歌節之一,由明道大學承辦迄今已邁入第三年,1日於明道大學承正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行開幕典禮,中文系學生朗讀詩人張默的作品,詩人渡也、吳晟、康原親臨現場朗誦自己的作品…

全國首創「追風詩牆」啟用 尊崇詩人作家表敬意

由彰化縣文化局主辦,明道大學中文系承辦的「2010年濁水溪詩歌節」,昨(1日)假明道大學揭開序幕,該校率先全國首創的「追風詩牆」亦同時舉行啟用典禮,藉此將詩人作品融入校園中,以帶動詩歌文學的風氣。

「濁水溪詩歌節」為全國定期舉辦的三大詩歌節之一,由明道大學承辦迄今已邁入第三年,1日於明道大學承正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行開幕典禮,該校陳世雄校長等人皆出席參與,場面熱烈。開幕式中由該校中文系學生朗讀詩人張默的作品,詩人渡也、吳晟、康原親臨現場朗誦自己的作品,博得滿堂彩,為詩歌節活動揭開了序幕。

陳世雄校長表示,濁水溪詩歌節每年安排不同的主題,內容愈來愈精彩,希望透過詩歌節活動向詩歌藝文大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並且帶動藝文的風氣。

該校欣逢建校十週年,1日也舉行全國首創的「追風詩牆」啟用典禮,由陳世雄校長、人文學院王大延院長、詩人張默和辛鬱共同主持,邀請詩人吳晟等人和自己的作品合影。至於取名「追風」是為了紀念籍貫為彰化縣芳苑鄉,筆名「追風」的新詩作家謝春木,詩牆中亦選錄其作品「煤炭頌」,希望透過詩牆呈現新詩發展重要成果,彰顯彰化地區的詩學成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開幕式後,隨即於該校寒梅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張默八十慶壽學術研討會」,其他系列活動分別為;2日下午於彰化縣文化局舉行新詩朗誦會;3日下午在溪州鄉吳晟圖書館舉行「吳晟新詩朗誦會」;9日下午在彰化縣文化局舉行「渡也新詩開示會」;10日下午在彰化市福山寺舉行「康原歌謠說唱會」,屆時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共享詩歌文化饗宴。

另外,「追風詩牆」所有八十位詩人作家的作品,也將安排至員林高中、崇實高工、卓蘭實驗中學等校進行巡迴展,帶動中部的詩歌文學風氣。

舟曲報告(3)舟曲重建現況說明

20天後,泥石流直接毀損的樓房多半清走,路面壓平,但周邊淹水、毀損樓房實在太多,短時間可能還無法完全拆除。舟曲縣府表示,規劃上朝「原地重建」,實際計畫該怎麼做,還是得要看中央怎麼說。

zhouimage001-480
舟曲過去有隴上桃花源的美名,如今卻已被泥石流破壞殆盡

軍民協力,展現高度救災重建效率

在中國官方民政系統、解放軍、武警各單位「高效率」的介入下,舟曲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就已進入重建階段。目前雖然還有許多建物殘骸、淤泥沒能完全清除,但倖存民眾已在無邊的泥堆石塊中重新展開生活。

舟曲受泥石流直接衝擊範圍寬約500公尺,長約3公里,主要受災區域集中在月圓村一帶,兩翼區域民房就算沒有被直接沖毀,堆積的淤泥也可達2層樓 高,部分樓房甚至連5樓都看得見被泥水潑濺的痕跡,足見災難當時規模有多大。此外,由三眼峪、羅家峪傾洩而下的泥流、土石、房屋殘骸直接在白龍江造成堰塞 湖,兩岸樓房淹水達3層樓高,災後景觀同樣慘不卒睹。

8月8日傍晚,甫結束青海玉樹重建任務的蘭州軍區邱少雲部隊,趕抵舟曲災區,火速進行救援任務。其後、開山斧部隊、甘肅武警、上百台重型機具,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也陸續抵達災區救援。

由於舟曲並未採取人員撤離措施,白龍江堰塞湖又長達1公里,水位落差近8~10公尺,因此軍方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爆破堰塞湖,而是先著手進行遺體挖 掘、物資發放、清淤與防疫工作。8月24日,軍方終於爆破堰塞湖,順利疏通河道,但截至9月1日為止,江水仍與橋面同高。目前白龍江沿岸的機具仍24小時 毫不停歇地在進行河道疏通工作,避免豪雨再來,舟曲又將淹水。

舟曲縣團委李主任表示:「中央非常重視舟曲特大泥石流悲劇,不但在第一時間撥了5個億(人民幣)作為救災資金,溫(家寶)總理還親自來了2趟,可見 中央重視程度。」李主任表示,中央勢必會撥更多經費重建舟曲,還透露中央已明確指示,務求在2012年8月8日前,徹底完成舟曲重建任務。

image003
白龍江岸的工程機具,24小時毫不停歇地在進行疏浚工程。

縣府:未來將針對泥石流災區進行綠美化工程

大抵而言,受泥石流直接毀損的樓房多半已被清走,路面業已壓平,但周邊淹水、毀損樓房實在太多,短時間看來,可能還無法完全拆除。舟曲縣府表示,未 來計畫要將三眼峪、羅家峪泥石流區域進行綠美化,在與專家研討出適當的治理法線範圍後,也會開始著手進行受損房屋拆除動作,規劃上就是朝「原地重建」的方 向去做。「然而」,舟曲縣府表示,「實際計畫該怎麼做,還是得要看中央怎麼說」。

此外,官方在泥石流衝擊區域刻意保留了幾棟樓房,樓身上亦用紅漆寫上了「保留」標記。當地居民指稱,「聽說縣府會比照汶川模式,保留幾棟受災樓房作為災難紀念遺址」。

image005
據聞泥石流受損地區未來將進行綠美化工程,不會再興建房屋。

image007
政府將保留部分建物遺址,作為弔念災難之用。

多數受災民眾選擇依親,安置營入住率欠佳

8月25日,解放軍在距離舟曲縣城約7公里處的沙川一帶,搭建了1,000頂安置帳棚,最多可容納500戶受災民眾。帳棚搭建好的第一天,就有60戶200位民眾入住。此外,為了鼓勵災民入住,官方特地為每一頂安置帳棚配備了衛星電視、乾淨水源、傢具等設施。

然而,截至9月初為止,沙川安置營的入住情況仍不見起色,半數帳棚仍在等待主人入住。舟曲當地民眾表示:「沙川離街道太遠了,生活非常不方便,我們多數人都選擇投靠親戚,一來生活方便,二來彼此間也比較有熟悉的伴可以療傷。」

物資發放不患貧而換不均

目前災區已無救急物資短缺情況,許多地方更可看見物資囤積,無人進行有效處理。關鍵在於,舟曲災民面對的並非「物資不足」,而是「分配不均」的困境。

一名來自月圓村的老太太,手上一邊拿著官方發放的救助證,一邊皺著眉頭說:「我們聽說村長早就已經把分配給村子裡的物資都領走了,可是一直沒有通知 我們村民去領取,只發給了少數幾位親朋好友。」根據老太太的救助證顯示,災後20幾天,老太太總共只領過2次救急物資,家中連吃的東西都不夠。

image009
老太太出示她的救助證,說明她從頭到尾只領過兩次物資。

諷刺的是,有人家裡的物資早就多到放不下。一名在心理輔導站幫忙的志願者轉述,有災民主動向民政系統要求新搭建帳棚,理由是因為家裡的泡麵、乾糧、被褥、礦泉水等物資多到放不下,因此急需帳棚存放物資。

image011

並非所有帳棚都是作為安置該民所用,也有人是因為領取太多物資,所以必須額外申請帳棚囤放物資。

有人忙著搶物資回家囤積,卻也有人根本就「忙到沒空去領物資」。由於縣府一方面在災難中失去了很多員工,面臨人手不足問題,二方面又要求員工不論受 災與否,都必須儘速回到工作崗位,以利居民快速重返正常生活,所以很多公職人員打從災後就沒有休息過,甭說領取物資,甚至有人連去認屍的時間也沒有。

一對夫妻分別在稅務機關與公安局服務,妻子有點無奈地說:「我看滿街都有人在發放、搬運物資,可我得上班,老公則根本就忙到連家都沒時間回去,哪有人有時間去領物資呢?但你說這有啥辦法,畢竟我們得為人民服務,眼下顧不得自己了。」

部分災區商店已重新開張

目前舟曲街道上的店鋪,已紛紛開始重新營業,不僅民眾可逐漸回復正常生活,前來救災的軍隊、武警、志願者,終於也不必再忍受餐餐都吃泡麵的生活。值得玩味的是,就連KTV、遊藝場等商店,部分也已在8月底時恢復營業。

據了解,中國政府針對快速重新營業的店鋪,提供了1~2千元人民幣的補貼,不僅對商家有實質助益,也讓在原地重建的災民能有更便利的生活。

image013
有些商家在災後不久就重新營業,讓災民與外來救災工作者有熱騰騰的食物可吃,不用餐餐都吃「方便麵」。

(註:為保護受訪當事人,本系列文章將採不具名或化名方式處理,望請見諒。)

(本系列文章與PNN旺報同步刊登,系列待續中)

台南孔廟今天又倒了一棵榕樹

今天早上無風無雨好天氣,孔廟裡一棵生病的大榕樹,莫名其妙的就倒了,不知道有沒有傷到人或嚇到人,中午時去做了記錄,橫躺地上的樹幹已截斷,從倒掉的根盤來看,主幹根部都已經腐朽,難怪會倒樹。

今天早上無風無雨好天氣,孔廟裡一棵生病的大榕樹,莫名其妙的就倒了,不知道有沒有傷到人或嚇到人,中午時去做了記錄,橫躺地上的樹幹已截斷,從倒掉的根盤來看,主幹根部都已經腐朽,難怪會倒樹。

這棵樹一開始也和那棵中庭的老榕一樣,染了褐根病,幾乎快枯死,後來在將氣根倒下入土後,發出了些綠葉,許多人高興的說救活了,卻不知大樹的主幹仍持續腐朽中,直至今日,再也撐不住樹幹的重量,就忽然倒地。這也是褐根病樹的特性之一,無風自倒,因為根爛了。這是大家要注意的事,因為還會發生在其他棵樹。倒掉的大榕樹,根盤已經全腐朽。

untitled-1

左邊這一棵就是倒掉的大榕樹今年5月的樣子   2010/5/1

untitled-2

倒掉的大榕樹及後面生病的老榕樹,老榕樹重心已經失衡,倒樹也指日可待。

untitled-3

根盤的樣子

untitled-4

根盤的特寫,其實很多地方早已浮於地表,而有抓地力的根也已腐朽。

untitled-5

這是2009/8/6當時的情形,根盤看起來還不錯。

untitled-6

這是現在,倒樹之後可以看到根部早已腐朽。

untitled-7

倒掉榕樹靠近根部樹幹的斷面,表皮以完全枯死,沒有樹液流出。

untitled-8

這是高一點的地方,表皮還活著,流著樹液,流著血,訴說死亡的過程。

untitled-9

舟曲報告(2)沒有最哀傷,只有更哀傷。

中國官方表示,每位罹難者可折算8千元人民幣補償金(約4萬台幣),希望可確實幫助倖存家屬彌平傷慟,快速重返生活正軌。至於倒塌房屋如何賠償,未來是否會興建永久屋給予倖存災民,還未拍版定案。

「…….那天夜裡一片漆黑,我們只能趁著打雷閃電時一瞬間的光亮,隱約看見有好多人被泥石流越沖越遠…四處都是哀嚎、救命聲,所有人都無能為力。我老公本來逃出來了,後來又衝回去救人,結果在過程中從樓上掉下來給摔死了。剛開始我每天哭每天哭,前幾天終於連嘆氣的力氣也沒了……唉…

有個住瓦場村的朋友,當時正和女友在通電話,那女孩住月圓村,結果他只聽到她啊地叫了一聲,之後再給聯絡不上了…那是他們最後一次通話…本來兩家人都同意了,他們畢業後肯定就給他們成親。

我和那同學一年多沒講過話了,前幾天正巧碰上面,他還幫忙我填申請貸款的表格,結果泥石流第二天,我就看旁邊的志願者把他從泥堆裡挖了出來,胳膊沒了,腳也斷了…

(泥石流)剛結束那幾天,屍體就像垃圾一樣插的滿地都是,四處都有人在瓦礫堆中尋找家屬的遺體,滿地都有崩潰痛哭的人…有個人挖出孕婦的屍體,肚子被石頭給穿了個大窟窿。

有個老爺爺本來被救出來,結果看全部家人都被沖走,他索性也跳進白龍江自殺了………」

面對災難,永遠沒有最哀傷,只有更哀傷。

報告一01 已被泥石流夷為平地的地點,過去曾是舟曲房屋密集度最高的區域,不但有大量公職、教職住民聚集,也有許多醫院、學校、警局等重要機構

已被泥石流夷為平地的地點,過去曾是舟曲房屋密集度最高的區域,不但有大量公職、教職住民聚集,也有許多醫院、學校、警局等重要機構。

官方:約1,500人死亡;居民:肯定超過5千人!

2010年8月7日深夜11點左右,甘肅省舟曲縣東北部山區降下特大暴雨,引發三眼峪、羅家峪2條特大泥石流,沖毀城關鎮300多棟民房。中國官方統計,此次估計約1,500人罹難,另有數百人失蹤。然而,幾乎所有當地人都說 – 少說也死了5、6,000人!

「(三眼峪泥石流)這一帶是縣城房子最密集的地帶,你看光這一帶規模就這麼大,只死1千多人,想想可能嗎?這都還沒算進羅家峪的呢!」站在狼籍的斷垣殘壁之間,一位倖存的當地民眾淡淡地說。

不少民眾認為官方並非蓄意掩飾死亡人數。一名公安說,舟曲縣城所在地城關鎮,光是2005年後就成長了約2萬人,總人口突破5萬。由於外來人口非常多,公部門也不會有這些人的移入資料,因此無法將這些人數列入統計。

然而,更多民眾在面對官方數據與實際死亡人數「可能的巨大落差」時,多半回答:「官方數據嘛!沒啥回事,我們習慣了!」倖存者說,究竟死多少人,老百姓心裡有數就算了,就算有落差也沒有追究必要。

一名參與救災重建的志願者打趣地說,「任何消息在經中國官方否認前,絕不能輕易相信」,諷刺官方消息頂多只能「參考」。他認為,舟曲位於甘南藏族敏感地區,所以官方才會刻意少報死亡人數,避免牽動敏感族群問題。

中國官方表示,每位罹難者可折算8千元人民幣補償金,依此累計,希望可確實幫助倖存家屬彌平傷慟,快速重返生活正軌。至於倒塌房屋如何賠償,未來是否會興建永久屋給予倖存災民,都還未拍版定案。

(註:為保護受訪當事人,本系列文章將採不具名或化名方式處理,望請見諒。)

(本系列文章與PNN旺報同步刊登,系列待續中)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從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談地方知識的建構

這條對於台灣四百萬客家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法律條文,對於三百年來總是默默為家鄉耕耘、為傳承自身文化努力的客家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再也不會有一種猶如妾身未明的移民情懷,可以很大聲、自豪的說聲「我是客家人」……

六堆客家公共論壇4 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與新六堆客家人—

從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談地方知識的建構

想要成為客家公務人員嗎?想通過客家認證,成為客語薪傳師嗎?想參與制訂全球第一個客家日、出席全國客家會議,為台灣客家發展提出建言嗎…,這些都是今年一月施行的客家基本法,專屬於客家人的第一條法律所含括的內容。

客家基本法是繼「原住民基本法」後,台灣第二個族群事務專法,象徵意義與實質影響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當所有的移民來到台灣,最早的住民(原住民)與人數少的移民(客家人),現今都因為弱勢而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客家基本法的制訂是客家人長年努力的結果,也是當政者落實多元文化主義基本價值的重要方向。

但不論如何,客家基本法之制訂,仍給予台灣的客家人獨步全球的文化保障。如台灣的國家考試增訂客家類科—新增客家公務人員、實質推動客語傳承並獎勵、建立客語資料庫、制訂全國客家日與召開全國客家會議、依照客家人口訂定「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區公務人員客語能力,並予以獎勵、推動客語無障礙環境,並予以推廣有功人員獎勵、獎勵客家研究、保障客語傳播與媒體近用權,獎勵製播客語節目等。

客家基本法的重要突破,除了實質政策推動層面的影響外,最大的突破也在於,相對於「原住民基本法」的血統主義定義,凡是具有客家血緣、客家淵源,或是熟悉客語、客家文化,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都是客家基本法中所定義的「客家人」,可享有法案中規定的相關權益。

這項「客家人」定義打破傳統以血統主義認知族群的概念,也具有打破東方文化父權主義思維的功效,讓客家認同向上提升,從血統主義認知轉變為文化認同主義,更符合客家移民遷徙台灣及世界各地所發展出的族群文化與地方認同。

這條對於台灣四百萬客家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法律條文,對於三百年來總是默默為家鄉耕耘、為傳承自身文化努力的客家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再也不會有一種猶如妾身未明的移民情懷,可以很大聲、自豪的說聲「我是客家人」,更不用害怕自己的文化漸漸流失,因為有政府一同來為傳承及發揚客家文化努力。

而這樣與你我密切相關的法律,究竟為客家人規範了什麼、定義了什麼、保障了什麼,如何與一般生活扣合發展,需要你我共同來討論,歡迎大家蒞臨六堆生活學院第四場次公共論壇,一起來討論客家基本法對於你我的意義。

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指導、屏東縣政府主辦、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承辦的六堆生活學院,將於99年10月16日(六)下午兩點於屏東縣客家文物館舉辦「六堆公共論壇」最後一場次「客家基本法與新六堆客家人」,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徐正光召集,召集客家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與地方研究者參與論壇分享,本次主題引文如附件,歡迎對客家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與討論。六堆生活學院

電話:08-778-9395、08-778-5118

傳真:08-769-4721

地址: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龍門路97號(客家文物館)

部落格網址:http://liouduei.pixnet.net/blog

六堆生活學院計畫主承辦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小地方新聞網